虫咬性皮炎又可称“丘疹性荨麻疹”,主要与节肢动物的叮咬有关,常见的如螨,以春、夏、秋季多见。由于昆虫种类的不同和机体反应性的差异,可引起叮咬处不同的皮肤反应。一般为红色水肿性丘疹,中央可有小水疱,黄豆大小,好发于暴露部位和腰周。
中医对本病的记载较多,如隋《诸病源候论》有“蜂蛰”、“蜈蚣蛰”、“湿疥”等论述。人禀性畏虫毒,触诸毒便中其毒,风邪乘虚而入与毒相搏客于皮肤;或禀性不耐之体,每食鱼腥辛辣之品,脾胃运化失司,生热助湿,蕴发肌肤而发病。
[临床表现]
1.损害以丘疹、风团或瘀点为多见,亦有出现丘疱疹或水疱者。损害中央常可见有刺吮点,散在分布或数个成群。常囚搔抓引起继发感染或局部淋巴结肿大。
2.皮损多见于暴露部位。但由跳蚤、臭虫引起的多在覆盖部位。
3.自觉奇痒、烧灼或痛感。
[诊断]
1.常有虫咬史或找到害虫。
2.常有季节性,以夏季多见。
3.应与丘疹性荨麻疹区别,后者小儿多见,损害常为淡红色纺锤形丘疹或坚硬丘疱疹,对称性散发躯干四肢,常伴有胃肠道功能障碍,患儿多为过敏性体质。
西医药治疗:局部外用1%酚炉甘石洗剂,1%薄荷炉甘石洗剂,5%~10%氨水等。瘙痒剧烈或有全身反应者可口服抗组胺制剂,如扑尔敏4mg,每日3次;息斯敏3mg,每日3次等。
中医药治疗:内治宜清热利湿解毒。
[临床疗效]采用纯中药治疗本病本病50例,除两例因淋巴结炎而停止用药外,其余均获临床治愈。用药越早,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