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和《易经》结合没有前途

时间
2005-01-26

编者按

本文是杨振宁教授2004年10月23日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的发言,标题是编者所加。

杨振宁教授是著名华裔物理学家,1957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已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退休,现在是北京清华大学的教授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教授。他在这两次报告中对《易经》的批评非常尖锐,称“《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而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和《易经》结合,中医没有前途”,尽管杨振宁声明自己并无攻击中国传统文化之心,但还是引起了各方面持久的激烈批评,在国内学术界引起很大的争论。现将报告转摘在此,以飨读者,同时也希望读者踊跃投稿,针对杨振宁教授的观点,尤其是“关于《易经》与中医关系”阐述自己的观点。杨振宁指点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和《易经》结合没有前途

《易经》直接导致了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

《易经》是一部拥有悠久历史的古代文献,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夏朝已经有了最早的《易经》典籍,叫《连山》,晚一些的商朝有《归藏》,现在我们所见的《易经》相传是西周时期周文王所作,顾名《周易》。所以,《易经》的孕育经历了前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那是一个漫长而至关重要的中华文化的形成初期。

如果我们回溯历史,会发现《易经》孕育的年代也正是汉语汉字开始形成的年代。《易经》浓缩化、分类化、抽象化、精简化、符号化的内涵,早已超越书本和时代,渗透进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每一个角落。归纳起来,《易经》是使汉语成为单音语言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易经》的影响下,中国形成了世界上极少有的单音语言——汉语;《易经》也深刻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审美观念,中国的书法、诗歌等等都以精简为美,凡事力求简约,西方人常说汉文是电报型文字,由此可见一斑;从根源上分析,《易经》彻底定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甚至在科学发展上直接导致了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也许这不是惟一原因,但至少是重要原因之一。

关于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萌生,前人已经有过很多讨论,说法也很多,我认为有5点:第一,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而不是出世的,换句话说,比较注重实际,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第二,科举制度;第三,轻视技术,称之为“奇技淫巧”;第四,中国传统里无推演式的思维方法;第五,“天人合一”的观念。我认为这其中的后两点跟《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没有欧几里德 更不了解欧式的推理方法

古代希腊发展的几何学,被公认为是人类科学史上的一个重要辉煌,也由此萌生了近代科学。当我们重温近代科学诞生的标志——牛顿的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时候,会发现书中的推理方法直接受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影响,有公理、定理、证明、推论,甚至连所用名词都一样。可见,牛顿深知欧几里德《几何原本》的重要性,而且依照欧几里德的方式方法进行推演。

17世纪初,天文学家徐光启和传教士利马窦曾翻译了《几何原本》前6章,徐光启也撰文说“欧几里德的几何欲前后更置之不可得”,其意就是欧几里德一条一条的推论层次明晰,次序不可颠倒,这跟中国的一贯传统完全不同。中国的做法是陈列事实,无所谓次序,其中奥妙要受者自行体会并得出结论。

我们都知道,揭示逻辑关系是科学研究中真正的关键之处。这一观点也是我关于《易经》一文里的讨论重点,但我推想很多批评我的人不了解这些。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没有对于推演法的重要认识,这是一个致命伤。

关于“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一般被认为是董仲舒最先提出的,但事实上它和《易经》有着密切的关系。《易经》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把天道、地道、人道都归结在一个字里面,所以“天人合一”的观念在董仲舒之前早已容纳到中国的思维方式里面了。

“天人合一”,天人一物,理一分殊,换句话说,天的规律跟人世的规律是一回事。还有“内外一理”,内者人世间的事情,外者自然间的事情,要将两个归纳成一体。再如我们熟悉的王阳明格竹子,他欲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这样当然格不出近代科学。

科学就是科学,在科学问题上一定要摆脱“天人合一”的观念,认同人世间有人世间的规律,有人世间复杂的现象,自然界有自然界的复杂现象,这完全是两回事,不要把二者合在一起。

也许我这话会使很多人(尤其是研究中国哲学的人)感觉我对中国的传统哲学太过于攻击性,在此,我郑重表态:我完全没有这个意思。

“天人合一”的内涵不只是“内外一理”,而是远超于“内外一理”的。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产生了天人和谐,天人和谐对于中国的传统思维,对于几千年中国社会的影响,比因植根于“天人合一”而使中国缺席近代科学这一事实重要得多。尤其是今天,自然科学高度发展,物质欲望急速膨胀,“天人合一”引导出天人和谐的观念与整个人类的宇宙观、人生观都有密切的关系,这一问题也值得我们关注。

所以从本质上我尊重《易经》,更认同它对于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我和反对我的人的最主要的分歧是,他们中的许多人采取了这样的态度,认为既然《易经》对于中华文化有深远的影响,那就不可以批评,甚至不可以讨论,不在乎是不是它的影响里面确有一定的负面成分。我认为这个态度要不得,不能采取感情用事的态度对待科学,应该仔细分析这样重大而且有长远影响的问题。

和《易经》结合,中医没有前途

中药是中国人的祖先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重要的科学遗产之一,这已被全世界所公认。中医几千年的经验总结获知了很多药材,这些药经过近代科学的研究证明确实非常之重要。但是,中医的理论直接沿袭了《易经》的思路,而非近代科学化的。

如果现在我们研究中医理论仍然坚持将二者统一起来,认为中医的理论仍要继续原来的想法,我认为中医、中医学没有前途。中医传承了《易经》中分类精简的精神,分类上坚持阴阳、表里、寒热,这虽有一定的道理,但将其看作一个整体架构的话,中医学一定没有前途。所以我们要抛弃中医的理论,因为其中掺杂有几近迷信的成分,而代之以近代科学化的方法。

(注:此文根据2004年10月23日杨振宁先生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上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杨振宁教授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