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杭州市政府对市级及以下医疗机构提出要求,参保人员在医院就诊时,凡提出处方药外配要求的,医院必须提供外配处方,并加盖有效印章,以供参保人员在定点零售药店购药时使用。随后,杭州市卫生局又进一步强调,凡在市级医疗机构门诊就诊的病人,如提出要到药店外配药物的,各医疗机构必须无条件提供处方。据报道,这一政策刚一出台,便在当地引来叫好声一片。半年多过去了,这项“便民”措施效果如何?
医院:外配处方寥寥
位于杭州市老城区的浙江省新华医院原名建工医院,去年刚刚改制,成为浙江中医学院的附属医院。该院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处方外配政策出台后,医院非常重视,制定多项措施积极应对,如将大部分药品向患者让利,想方设法提高服务质量等,目前来看,这项政策对医院还是有影响的。从去年底的统计情况看,全年约有5万张处方外流,其中大部分应该是外配了。今年1月以来,医院平均每天有20~30张医保处方外配。
谈到处方外配的影响,接受采访的几家医院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两点:一是损失不可避免,二是不会威胁医院生存和发展。“与每天几千的门诊量相比,几十张处方外流不算什么,但这项政策的确使我们感受到了压力。”浙江大学第一医院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作为医院,除非是最常用的感冒药,我们一般不主张病人到外面拿药,因为后面一旦出现情况不好处理。”
药店:与当初设想差距很大
据了解,处方外配政策的出台,跟杭州当地药品零售业的蓬勃发展密不可分。据杭州市“天天好”大药房负责人陈金良介绍,与政策出台前相比,每天到“天天好”总店配药的处方虽然已由几张上升到30多张,但总体数量仍然偏少,不到药店总销售额的1%。而就是这为数不多的处方,还有七八张拿不到药。原因一是处方上满是天文字,药店无法辨认;二是有些处方医院只写编号,而不列具体药名,药店无从下手;三是某些药品药店没货。
记者随后电话询问了“老百姓”、“武林”等杭州较大的药店,情况与“天天好”基本相似。作为处方外配政策最早的推动者之一,陈金良坦称对现在的结果有些失望。陈当初在接受当地媒体采访时说,杭州药店在处方销售药品中的份额太低,参照外地城市30%~50%的市场份额,杭州药店10%~15%的份额增长空间还比较大。他当时的预计是,医院处方外带比例比目前增加两至三倍没有问题。“当初的预计过于乐观。受众多客观因素影响,医院处方在药店的上升空间目前来看不是特别大。”
10个病人中没有1个在外配过药
记者就处方外配问题在杭州一些医院的门诊随机询问了十位患者。其中,两位患者不知道有此规定;3位患者表示不会拿着处方到外面的药店买药;两位患者仔细比较过药店和医院的药价,认为虽然药店的药价总体上比医院便宜,但并非所有的药都便宜;一位患者有过去药店配药的经历,但没有配成;另有两位患者拿不定主意。
据杭州市卫生局副局长滕建荣介绍,处方外配政策出台后,卫生局曾就此事组织过检查,发现医院总体上都在执行,但从运行半年多的实际看,医院流出的处方并不是很多。“为什么效果并不理想?”他分析主要有几方面原因,一是宣传面不够;二是病人个人的考虑,如有的病人怕麻烦等;三是医保定点药店范围不是很广,数量也不够多;四是受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的影响,杭州市级医疗机构目前列入医保的药品已经全部参加招标采购,非医保药品也绝大部分参加招标,药价完全按规定顺加执行,其结果是,医院的药价与药店相比差别已不是很大。
治疗药价虚高非一日之功
据悉,杭州市出台处方外配政策的直接原因是,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充分尊重病人选择权,方便病人购药。而更深层次的背景在于社会各界对药价虚高现状的不满,以及强烈要求医院医药要分开的呼声。
从记者了解的情况看,这一政策确实给老百姓带来了实惠。一些医院积极行动,提高诊治水平,不断调低药价;个别医院开始考虑放弃药房,专攻医术。另外,委托大型药品经营企业来管理药品销售也进入一些医院的视野。“去年以来,杭州市级医疗机构药品平均降价达到27%,全部让利于民。”杭州市卫生局副局长滕建荣说。
有关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尽管目前外流处方不多,但一些过分依赖药物收入的医院,尤其是小医院可能将无法承受冲击;只有收入结构合理的医院才能最后生存下来。不过,由于药价虚高的原因很多,单纯寄希望于处方外配并不现实。实行医药分开必须有一个前提,就是医疗服务价格足以“以医养医”。很显然,目前条件还不具备。
另据了解,2002年浙江全省医院的业务总收入为140亿元,医疗服务与药品的收入各占70亿元。其中医疗服务一块总体核算之后,医院亏损约20亿元,而药品却让医院赚回了30亿元。即使是医疗服务和药品均实现营利的浙大一院,在1.1亿元的纯利中,医疗服务也才占到约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