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台湾地区登革热疫情拉警笛”、“泰国登革热患病人数剧增”等报道相继出现在一些媒体上。大陆虽然尚未有登革热流行的报道,但未雨绸缪,严防登革热病的流行和传播蔓延,这对保护人民健康,维护社会安定,促进经济发展十分重要。
登革热是登革热病毒引起、伊蚊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播病。它于1779年在埃及、印度尼西亚及美国被发现,1869年被专家们命名为登革热。20世纪,登革热在世界各地发生过多次大流行,病例数百万计。近年来,登革热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复燃,流行趋势加重。我国于1978年在广东佛山首次流行,以后在海南、广西等地均有发现,至1991年底,广东、海南、广西等地曾有14次规模不等的流行。
我国登革热主要传播媒介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前者分布于南方沿海,后者则在南北地区广泛存在,以长江以南为普遍。流行期间,轻型患者数量为典型者的10倍,隐性感染者为人群的1/3。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是主要的传染源。
当伊蚊叮咬登革热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进入蚊体内。这种受感染的伊蚊再吸吮正常人的血液时,病毒则随伊蚊的唾液进入人体,造成登革热在人群中的传播和流行。
本病流行与蚊密度、人群易感性及流行毒株有关。流行地区常为气温高而潮湿的南方,蚊媒常年繁殖,全年皆可发病,但多在5—11月份,7—9月为高峰。由于传播是活动度较大的蚊虫,所以,登革热发病率高、传播迅速,疫情常由一地向四周迅速蔓延。
登革热是短期热性病,病期通常为7天,初起24小时内体温可达40℃,在2—3天内下降,重者在5、6天时,热度可再升达40℃左右。通常伴有头痛及无红肿的肌痛、关节痛,严重时影响活动;可有不同程度地牙龈与鼻出血、咯血、血尿、消化道出血及皮肤瘀斑、瘀点等;病的末期,四肢会出现红斑疹。25%—50%病例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可有淋巴结肿大,白细胞与血小板减少等。登革热既不是一种新病,也不是不治之症,虽然流行快而猛,但死亡率低。有人说:“登革热就像是重感冒。”这就是说,登革热这种病毒感染性疾病同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一样,属于自限性疾病,轻的1—2天内自愈,重的7—10天也能全部恢复,症状较重导致死亡的一般在万分之一以下。因此,人们不必谈“登”色变。一旦患病,只要给予及时和恰当的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病毒都能“自生自”灭,不会有什么大不了的后果。
登革热疫苗还未用于临床。所以控制登革热流行,须以灭蚊为重点进行综合防治。
1、及早诊治。急性病人是主要传播源,因此,对登革热患者要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就地治疗。去过流行区域者,一旦出现发热、皮疹、肌肉及骨关节痛时,必须及时到卫生部门,介绍自己行程和病情,接受检疫,严防登革热的远程传播。
2、注意“预警”。流行季节要关注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疫情公告,凡欲去疫区旅游或出差者,必须到有关卫生部门了解所去地域的疫情动态,尽量少去、不去或避开流行季节与流行高峰期。
3、杀灭蚊虫。
4、加强防护。房屋要装置纱门纱窗;睡觉时挂蚊帐或点燃蚊香;身上涂驱蚊油或穿含有菊酯的驱蚊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