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兆铭

时间
2004-11-23

王兆铭,男,(1933?),天津市人,教授,研究员。现任天津市中西医结合津 华风湿类疾病医院院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类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 国疑难病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台湾振兴中 医临床研究会顾问美国中华医学会顾问,兼副会长。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者之一,主要致力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 风湿类疾病的临床研究。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等难治之症,积数十年 临床经验,大胆突破一方一法,提出一组科学的综合治疗原则,先后研制成功类强 炎冲剂、消肿散结冲剂、特制类强炎缓释胶囊等系列抗风湿新型中成药。根据中医 辨证分型、西医辨病分期对不同患者提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 以中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综合治疗体系。近年来,与美国万国医学研究有限公司王 绪辉教授合作,又研制成功了特制类强炎缓释胶囊,患者只需每天一次性服用3粒 胶囊,不仅疗效满意,而且使用方便。现该制剂已引起一些欧美国家的极大兴趣。主编了《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杂志》,举办了六期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讲 习班,为国家培养了千余名风湿病临床科研骨干。科研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类强炎冲剂治疗类关炎、强脊炎研究成果被评为天津市科技成果。1995年在美国拉 斯维加斯召开世界传统医学大会上,类强炎冲剂治疗类关炎、强脊炎研究获得国际 金奖。1993年2月应邀到台湾讲学,并被聘为台湾振兴中医研究会顾问。两次到洛杉 矶国际名医特别邀请学术交流大会,荣获“国际名医奖”,因其在风湿病领域的突 出贡献,被收入英国剑桥《世界名医录》和美国国际名人传记年鉴。

医药名家:王兆铭

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在许多人的脑海里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京津一带的许多人还有住过地震棚的经历。由于简易的地震棚寒冷潮湿,久住容易患上风湿病。王兆铭教授当年决定继续研究中医治疗风湿病,就和这方面的原因有关。

现年68岁的王兆铭,最早是学习西医的,并把主攻方向放在了研究肿瘤和肛肠疾病,出于对中医的兴趣,1964年他参加了天津第三期西学中班,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然而命运多舛,文化大革命期间,他被下放到了中国东北部的大兴安岭。来到了大兴安岭以后,王兆铭就发现这里患风湿性腰腿病的人很多,所以他就萌生了研究风湿类疾病的想法。开始他按照传统的方法治疗时,效果并不明显。有一次,他在给患风湿病的知识青年小刘做针灸治疗时,突然想起当年为一个患肛肠病的人针刺“长强穴”,结果意外地治愈了他患了多年的寒腿病。所以,他也给小刘针刺了“长强穴”,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小刘终于痊愈了。王兆铭非常兴奋,经过不断的摸索和实践,王兆铭发明了一套治疗风湿病的“新法针刺”。

这种方法它是每次只扎一个穴位,用重往前,轻往后的捻针方法,也就是偏补的手法。它不同于传统的留针方法,也不同于强刺激快针的方法,它是扎上一个穴位,始终坚持捻针,这样捻针以后呢,几分钟后,从上往下就可以发热,就可以祛除风湿。根据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又找到了几个穴位,一共十个穴位,经过摸索,就形成了我们的“新法针刺”。

1979年,王兆铭回到了天津。他发现76年唐山地震以后,人们由于长时间居住在地震棚里,潮湿寒冷,所以患风湿的病人很多。看到这种情况,王兆铭决定要继续研究风湿类疾病。在治疗中他又发现如果完全按照古方的一方一药给病人治疗的话,只能见效,但不可能彻底治愈。于是王兆铭采用了综合疗法,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这药里头,有一组祛风湿的药,有一组解毒、活血化瘀的药,有一组补肾的、补肝肾的、长骨头的、健骨的、补肾健骨、壮骨的药,改善免疫功能的药,这几个药合在一块就太多了,所以我们就把它做成几个方,这几个方做成几个药,这样综合使用效果很好。

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使王兆铭在治疗风湿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是对难治的类风湿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这两种疾病,一般认为,一旦患了这些病,就终身难愈,而王兆铭则指出,如果能够在早期抓紧治疗,完全是可以治愈的。

有位叫李玉萍的患者,就是在王兆铭教授这里治疗了四个月后恢复生活能力的。

这李玉萍来的时候,病情是挺重的,活动都很吃力,经过拍片子和化验检查,它正是在风湿活动期,它是早期末的类风湿关节炎。我们采取了综合治疗,一个就是给她祛风散寒、利湿通络、补肾健骨、扶正固本,改善免疫功能,防止病情继续发展,还有一个主要是止痛消肿,效果更好,所以她吃上这几个药以后呢,好的很快了,效果很好。

患者:原来蹲下站起不来,站起来蹲不下,坐也坐不了,站也站不了,现在也能骑车了,也能买东西了,也能帮家做点饭了,原来我一看人家骑自行车就很羡慕,现在自己也能骑了,这病好得还挺快的。

由于工作的高度紧张,在1996年,王兆铭突发中风造成了偏瘫,但仅仅过去了半年,当他刚刚能够在别人的帮助下行走时,就又出现在了医院里,恢复了一周两次的门诊。他说虽然他现在行动不便,但是他知道有许多患者在等着他,盼着他,所以只要他能够活动,就会一直坚持看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