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定伦,男,56岁,大学毕业,中共党员,主任中医师,院长简介:1978年3月?1982年1月,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中医专业学习;1982年1月?1997年11月,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工作,历任主治中医师、副主任中医师、副院长、院长;1997年11月?2003年9月,重庆市中医研究所工作,任主任中医师、院长、党委副书记;2003年9月至今,重庆市中医研究院?重庆市中医院工作,任主任中医师、院长。主要社会兼职: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主要科技成果:“药磁清咽喉项圈”获市中医管理局科技成果二等奖;“安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研究”获市卫生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央视对曾定伦院长的采访【主持人】在我们以前介绍过的医药名家中,许多人都是受父辈的影响走上行医之路的。今天要走进我们节目的曾定伦也不例外,他的头上虽然有着国家级名中医和重庆市中医院院长的头衔,但在他的眼里,父亲永远是他最好的老师。
【解说】在山城重庆市的郊区,一个普通的民宅里,有一位老人每天都在阅读一些发了黄的医书和医案,这些保存较好的医书和医案,是这位老人用毕生的心血总结和积累起来的,医案中每一个病例都是这位老人行医治病生涯的真实记录。
【同期】爸爸,你在看书啊,对我在看书,做啥子啊,我看药书,看医书,最近我治了一个病,糖尿病,下肢肿,全身都有点肿,吃饭吃不得,糖尿病三种治法,白萆藓,夏枯草,车前仁,通花,治疗他下肢肿,对下肢肿,保证能行。
【解说】这样的交流是曾定伦每次看望老父亲时的主要话题。作为儿子,他相信父亲一辈子行医用药的那些经验他永远也学不完。
【曾定伦】我父亲从小就热爱中医,他学中医非常刻苦,中医几大经典著作他几乎都能背下来。
【解说】令父亲感到欣慰的是,儿子不仅继承了父业,并且还做得有声有色。现在曾定伦已经是中医界小有名气的心脑血管病专家了。但一提起治病,他的话语还是离不开对父亲的崇敬。
【曾定伦】他给病人诊病的时候,非常认真,把脉把的很仔细,细心去体会,详细询问病情,最后才给病人处方用药,这样效果很好。
【解说】在父亲行医治病环境中长大的曾定伦,从小就感受到了中医的巨大魅力。1977年,已经30岁的曾定伦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成都中医学院,成了中国“文革”后的第一批大学生。几十年过去了,他在中医领域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由他提出的治疗心脑血管病的风,痰,瘀,虚四种生理,病理密切相关的理论,探索出了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新途径。
【曾定伦】中风病人病理机制,是风和痰、瘀、虚相兼为患,涉及了心、肝、脾、肾、脑多个脏器,在临床上治疗的时候,我们必须根据他的病机来进行遣方用药,平肝潜阳和化痰息风通络为主,在他的主方中适当加一些活血通络的药物,特别是虫类药,地龙、蝉衣、蜈蚣、全虫、技术,临床上往往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解说】在西南地区,曾定伦属于身材高大的男子,刚毅、棱角分明的脸上一双眼睛明亮而有神,一脸落腮胡子又密又浓,他看病目光如电,按脉却仔细认真,处方用药干净利落,往往几味药就能解决大问题。这位身手敏捷,打着猴拳的吴老师,几年前突发心血管病差点让他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是曾定伦的三副药治好了他的病。
【曾定伦】这个病人舌苔非常黄腻,前臂发烫,同时又脉很滑,治疗那么久就是不见效,我就思索这是什么原因,我就仔细问了他的病史,他说他虽然这个地方发热,但是怕见冷水,挨着冷水就像触电一样,同时他舌苔虽然黄厚腻,但是舌质他是淡的,所以我就给他用一派温阳药,附子、川乌、草乌、桂枝、细辛、技术,并且各剂量都比较大,30多克,给病人开了三服药。
【解说】三服药能否治好自己的病,是吴老师当时最大的疑问,但抱着活命的最后一线希望,他决定还是服药。
【患者吴老师】我吃了三服,症状基本就消失了,以后也没有再吃药,这个我觉得吃他的药效果是非常好的,曾所长,他医术还是挺高明的,很神奇。
【解说】这样的病例曾定伦经常碰到,对每一个治疗过的病人他都要进行经验总结,他强调给病人治病过程要有严谨性和逻辑性,也就是要遵循理、法、方、药一线贯通的法则,他说这些既有父亲的指导,也有自己的临床感悟。
【曾定伦】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之下,来分析病人的病情,从中找出他的病因病机,这是他最本质的东西,然后根据他病因病机来进行立法,在这个法则指导之下来选方,选方之后根据临床病人的病情进行加减用药,这样才能提高我们临床疗效。
【解说】曾定伦用他的医术为众多的患者解除了痛苦,然而,他自己也由一名医生变成了一个结肠癌患者。在父亲的眼里,他是家人的骄傲;在重庆市中医院的职工眼里,他是大家的领头人;而在病人眼里,曾定伦就是他们健康的保护人。
【医药名家档案】曾定伦,1947年出生,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擅长治疗心脑血管及内科疑难杂症。023-6350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