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部“高血压教育及咨询活动”正式启动

时间
2003-04-30

我国是世界上受高血压危害最严重的国家。据统计,我国35~74岁人群的高血压发病率约为27%左右;高血压患者总数已达1.3亿。4月3日,由卫生部科教司与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共同举办的“高血压教育及咨询活动”正式启动。在该活动的启动仪式上,我国著名心血管疾病专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徐成斌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刘力生教授,分别介绍了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以及我国高血压疾病的现状和治疗进展。

关注高血压对靶器官的损害

徐成斌教授指出,高血压病是心、脑、肾等重要脏器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严重的动脉粥样硬化可以引起冠心病、中风、肾脏损害、眼底出血及双下肢的供血不足。

高血压能直接损伤冠状动脉的内皮细胞,造成脂质沉积,形成动脉粥样斑块,导致心脏缺血。如病变继续发展,就会引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血管事件。高血压可使循环阻力增加,使心脏必须加倍工作,造成心肌细胞相应肥大、间质纤维增生,久之则形成左室肥厚,引起各种类型的心率失常,最后出现心力衰竭。

高血压可导致脑卒中(脑出血、脑栓塞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已被人们所熟知,其后果是产生非常高的死亡率和病残率。

许多人尚不了解,1、2、3级高血压即可引起肾功能减退、衰竭———初期引起肾小球硬化;当病变继续发展时,肾小球滤过能力和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均下降,患者出现蛋白尿、血尿、水肿等一系列症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导致肾功能衰竭,同时,肾脏损伤又加重了高血压病。

规范高血压病的治疗

徐成斌教授强调,对高血压病的治疗必须遵循4项原则,即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相结合;个体化用药、缓慢降压(除高血压急症外)、由单一用药到联合用药;听从医生指导;治疗一旦开始,即使血压恢复正常也不能中断治疗。

在降压药物的选择上,要考虑药物的降压效果和不良反应,同时要考虑患者是否有心、脑、肾的损害,以及有无胰岛素、血脂、尿酸等代谢方面的异常。目前,既能对心、脑、肾起到保护作用,又能满足长期使用要求的药物,主要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最新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贝那普利和缬沙坦。

注重社区教育强调综合干预

刘力生教授对我国高血压病的现状和治疗进展进行了总结。根据大量的调查,她认为,目前,高血压病在我国存在着三低、三高的现象,即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除了高达1.3亿高血压总患病人数以外,我国每年还有约350万高血压新发病例。如此庞大的高血压患病人群,其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仅为35.6%,治疗率仅为17.1%,其高血压控制率仅为4.1%。这说明,我们所面临的高血压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刘力生教授介绍说,自1959年以来,我国开展了数次大规模的高血压防治活动,并从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经验,即对社区人群进行包括教育、限盐、合理用药等高血压综合干预,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以某一社区为例,该社区1991年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26.3%、12.1%和2.8%。经过社区综合干预,到2000年,其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达到了44.7%、22.2%和8.5%。同时人们发现,在社区综合干预上每投入1元钱,即可以从高血压病的直接治疗费用中节省4元钱。

此外,我国在高血压病的治疗上也发生了改变,即从1999以前的以血压作为治疗的依据,转变为目前的以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作为依据,对不同的个体进行有针对性的降胆固醇、降压等综合治疗。这种治疗方法在有效治疗患者疾病的同时,降低了治疗的费用,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学价值。

记者从该活动的启动仪式上获悉,为了促进我国高血压防治中的药物合理使用,提高临床医师的高血压诊治水平,加强对公众的疾病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卫生部科教司与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于2000年合作设立了为期5年的“卫生部高血压防治教育计划”。本次“高血压防治教育及咨询活动”就是该计划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