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芪可调节星形胶质细胞“时间模式”

时间
2005-10-18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医院张守信主任医师等在近日完成的一项动物实验中发现,黄芪注射液对大鼠脑出血灶周围区内的星形胶质细胞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这一发现,为脑出血神经功能损伤的药物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星形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内数量较多的一种细胞,功能强大。脑出血后,它的反应具有独特的“时间模式”,即:脑出血早期,它出现短暂的活化反应,星形胶质细胞纤维酸性蛋白(GFAP)增高;随着脑出血急性期的结束,GFAP的表达减弱。也就是说,在缺血性脑损伤时,它可以在损伤区周围形成一胶质界膜,

有利于损伤的修复;但当它过度胶质化时,可成为机械屏障,影响神经组织的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因此,星形胶质细胞被视为出血性脑损伤修复中的“双刃剑”。有文献报告称,黄芪对体外培养的缺氧神经细胞有一定保护作用,而黄芪对脑出血后星形胶质细胞调节作用的研究,目前尚无报道。

研究人员在动物实验中,将16只大鼠制备成脑出血模型后分成两组,每组8只进行对照研究。黄芪治疗组在建模后3、12、24、36、48和56小时点,分别腹腔注射黄芪注射液2克/千克和5克/千克;模型对照组在相同时间点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此后,每组分别在12小时和72小时点,分两批将大鼠处死,并

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对大鼠全脑切片进行对照观察。

结果发现,模型对照组在脑出血后12小时,出血灶周围胶质细胞内的GFAP阳性细胞增多;72小时时,GFAP表达减弱,阳性细胞减少。而黄芪治疗组则相反,在12小时点,GFAP阳性细胞量比对照组减少;在72小时点,GFAP阳性细胞量则增多,两个时间点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人员在病理

形态学观察中发现,模型对照组在12小时点,细胞染色深,胞体肥大明显,突起增粗,长度无变化;至脑出血72小时点,染色变浅,部分阳性细胞体积缩小,长度无明显变化,细胞突起明显变细。而黄芪治疗组在两个时间点的病理形态再次与对照组的变化相反,12小时点阳性细胞体积缩小,胞质少,突起纤细而长;72

小时点,染色加深,细胞胞质增大,突起增粗且加长。

上述研究结果证实了星形胶质细胞在脑出血后呈现独特的“时间模式”。同时提示,黄芪可能抑制脑出血急性期星形胶质细胞的过度活化和GFAP的过度表达,并在维持脑出血损伤后对星形胶质细胞的过度增生和活化状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张守信认为,黄芪含有一种多糖成分,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和巨噬细胞吞噬能力,它可明显改善脑缺血所致的运动障碍和脑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强,并有减少脑缺血后神经元的脱失,减轻脑组织超微结构的损害以及调节星形胶质细胞等作用,在临床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