铃医又称走方医、草泽医、串铃医,指游走江湖的民间医生。他们常手持串铃沿途摇动,或敲打竹板等,四方行医。在我国已执行执业医师制度的今天,铃医已经不存在了,但它作为一个医学流派,为人类的健康和繁衍也作出一了定贡献。
铃医治病有三个特点,在由清代名医赵学敏与老铃医赵柏云所著记载铃医医疗经验的书籍《串雅》中写道:“走医有三字决,一曰贱,药物不取贵也;二曰验,以下咽即能去病也;三曰便,山林僻邑仓卒即有。……走医有四验以坚信流俗:一取牙、二点痣、三走翳、四捉虫。
由于铃医周游四方行医的特点,注定了在生存的过程中,治病也必须贱,验、兼,即所谓“取其速验,不计万全”也。铃医极少用补药,也绝对不会有服药到几十剂、几个月而病自愈的治病风格。后世有人评论铃医治病特点多重视经验,较少臆想。其方药味简单,多无君臣佐使诸理可寻。铃医治病所依医理较简单粗俗,但确有良效。
铃医治病多内外兼治,但对外科疾病和奇病杂症治法较为娴熟。如对外疡、疥、癣、瘤、痣有很多外用方药,而对无痛拔牙、烫伤、溺水、中恶卒死、砒中毒等也各有招术。铃医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针灸、拨罐、膏药、填脐、涂掌、烘、蒸、熨吸等等,无所不能。铃医还善用单方,如用生半夏塞鼻治疗中风不语,赤小豆疗痈疖,土蜂房疗脱疽,五倍子涂足治口舌生疮。不管何种方法,何种方药,都本着便宜、方便的原则,且以验为要。下面两个医案,可反映铃医治病的特点。
镇江府徐守臣之母,年逾六旬,忽患粪从呕出,诸医不效。请薛一瓢诊视,曰:熟思此病不特胃气上逆,并且必由今乱于中,大肠传道失司,现在却无的对之方,急切不能施治,容缓数日再当造署。归而翻诸所藏,并无有此一症,而又无此方一日,遇一虎撑先生,问以有无治法?云:有吾师能治之。薛问令师安住?云住南郊。遂往见老翁。翁以药末十服授之。问是何名?曰:一味通幽散,乃蜣螂虫也。归而往诊之,先以五服治之而病愈,不一月又发,更与五服,乃断其根。(《薛一瓢医案》)
在《苏沈良方》中曾记载,欧阳修得暴下,国医不能愈,他夫人对他说:“市人有此药,三文一贴,甚效”。欧阳修说:“吾辈脏腑与市人不同,不可服”。夫人背着他把从铃医处买来的药与国医药混在一起给欧阳修吃,一服而愈。欧阳修知道后将这位铃医找来,以重金求其方,商讨良久铃医才告诉他:药方很简单,只用一味车前子,研为末,米饮下二钱匕而已。并告诉欧阳修:“此药利水道而不动气,水道利则清浊分,谷脏自止矣”。
此外,铃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自己的一套行话,如有一类铃医常手持一中空形如环盂状铁器,里面有铁丸,周转摇之以告人。铃医把以此铁器为标记的这类大夫称为虎刺;把手持药囊的铃医称为无且囊;把带有用以取牙的马口铁小筒的铃医叫折脆;持竿布,卖膏药的叫货软;两个人配合治病叫拢工,共分酬金叫破洞;赚人财帛叫捞爪,脱险叫出洞……
药上行的叫顶,下行的叫串,顶药多吐,串药多泻,串顶以外的方法叫截法,即使其病截然而止之意。
因为铃医之技,皆师徒口授,虽注重经验,但多无论说。方虽本前人,但又不能尽通古人之意。其游走江湖四方行医者,多无名之辈,所以长期以来被认为是雕虫小技,得不到正统医家的承认。加之铃医之中医术高低参差不齐,有些医生确实凭几种民间疗法和祖传医术,奏效甚捷。而有些医生仅微通医术,略知药性,甚至有些医生以卖药为最终目的,故总给人一种江湖郎中多骗术的感觉。
今日,笔者认为游医走医的这种行医方式应该取消,但民间医药的一些精华还是应予以重视并不断地整理发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