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粹,中药在国人生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中药与国人的生命与健康密不可分。中国人对中药源远流长的感情就不用说了,外国总统到中国求问中药者,历史上不乏其人。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刘海若,在英国度假期间,因为乘坐的火车出轨意外,导致脑部重创及多器官损伤。在家人对中西医结合疗法坚定不移的信任下,从英国转至北京宣武医院。中医药功能恢复上的特长,很大程度上挽救了她。在我国的非典疫情中,中医中药被证明是有效的,而且得到世界各国的肯定和重视。日前,由中国和泰国合作研制的一种抗艾滋病纯天然药物已通过三期临床试验,有望于年内获得泰国卫生部颁发的批准药号。这种名为“复方SH”的制剂由五味中药组方,经三次严格的临床试验证明,该制剂能有效杀灭艾滋病病毒,使患者体内病毒载量明显下降,提高免疫细胞活性,增强人体机体免疫能力,无毒副作用。至于千百年来中药对亚洲、对世界医学的影响与贡献,就更是一言难尽了……
中药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产物,也许正是因为中药姓“中”,与世界其它国家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在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国家被接受的程度还很有限,一些国家长期没有将中药以标签明确的适应症作为药品进入自己的市场。但是,世界一天天在变。由于“回归自然”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兴起,纯天然的中药已逐渐为许多国家所认可。欧盟开始对中草药进行立法与审批,美国也允许中草药作为复合药物进行临床研究。然而就在这大好的时机面前,作为中草药发源地,在数百亿美元的国际中草药市场中,中国却只占3%的市场份额,而日韩等“洋中药”却反过来占据了中国30%的市场。这样的数据令人汗颜,但事实却是冷冰冰的。
从中药本身看,产品的质量标准体系不完善,控制方法和手段落后,农药及重金属残留量较高,在药品临床前安全性研究和临床研究上,也很难拿出规范化的数据加以佐证等,这些都成为中药走出国门的“拦路虎”。要实现中药现代化,必先达到中药标准的现代化。千百年来,中药似乎什么病都治,但单味药又什么病都治不了。中医大夫2000多年来一直在致力于解决这类问题,欲建立中医的一整套方法和理论。但至今仍然受到“中医疗效没有过硬证据”的致命制约。
如果仅仅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导致中药难以走出国门,我们也许能更多从客观角度上聊以自慰。但事实却远非如此简单。请看以下严酷的事实:
——据统计,由于野生资源的日益减少,造成全国经常使用的500多种药材每年约有20%短缺,尤其是占药材市场80%供应量的野生药材更是严重短缺。
——加拿大某大学植物园中,收集的中药植物品种之多令人吃惊,仅产于我国的各种淫羊藿就达10多种,比我国任何一个植物园或动物园收集的种类都多。而美国通过研制中药的遗传基因已经盈利上百亿元。一旦这些基因专利被垄断,就可能出现“我们的基因,他人的专利”局面。
——目前国内较大规模的中成药厂,其原料采购90%以上是直接到原料产地进行采购或干脆自己建立药材基地。而之所以不到药材交易市场去采购,是因为那里的假药太多,质量难以保证。
——中药本来源于中国,传统中药曾飘洋过海进入他国。如今它却以“汉方药厂”的形式回归故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最大的汉方药制造企业——津村制药,近日落户上海。据报道,仅在日本,目前就有汉方药厂200多家,处方用汉方药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年销售额高达15亿美元。
……
我们不否认,辨证施治的复杂性,药理标准的难以量化,某此原料与现代环保形成的尖锐矛盾等,中药的某些“特性”,确实为走向世界形成一定的客观障碍。但是如果我们反观日韩等国运用现代科技与理念,对中药进行的深度开发,最终做成大产业,我们还能仅仅埋怨中药走不出去全是因为姓“中”的过错吗?中药业是社会的一面镜子,活脱映出了中国的社会缩影——法规滞后,心态浮躁,体制弊端……。中药业的违法行为太多,受到查处的又太少;中药业虚泛的泡沫太多,令人服气的成果太少;中药的体制散乱,有限的资源,用于各自为战的“内耗”太多,用于干大事业的太少……
中药当自强,这是几十年来国人的呼唤。挺起腰杆,直面挑战,这既是一个行业的荣誉,也是一个民族的自尊。从“物”的层面上说,中药业要走向世界,改造中药农业、加强中药科研、加速中药工业发展、大力发展中药流通、建立中药信息业,总之在系统工程上要下大功夫。从“人”的层面上说,首先是专业团队要有直面挑战的勇气,确实有沉下心来干大事的强烈事业心;其次是要转变观念,消除偏见,敢于否定传统中药理念中既根深蒂固、又确实被实践所否定的相对消极的东西,勇于探索利用其他民族医药来解决中药中的难题;政府则应在加强法规建设、整合理顺资源、加大产业投入上拿出大手笔。中药要自强,“壮腰”的药方,其实让谁开也不外乎这些。
近年来我国中药出口总量呈下降势头,“洋中药”进口的大幅度增加,给我们带来了不小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作为国粹,中药如果不能以现代化的面貌服务于全人类,中药大国的地位必将不保。
是危机,更是机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