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学派,是以研究或阐发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迄今为止,这个学派的伤寒著作有千余种,七百余家之多,影响很大。
伤寒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及其历久不衰的原因,主要是《伤寒论》这部书具有很高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以及历代注家不断地充实与发挥。《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书过程,正如它的作者在自序中所说,“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药录,并平脉辨正,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它的学术理论源于古医经家,其治法方药源于古经方家,并通过作者自己的临床观察而写成的。这部书研究对象与实践基础,虽然是外感伤寒病,但它提供的辨证论治原则则具有普遍意义。它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医学成熟,把古代理论医学与临床医学结合起来,理法方药比较完备,内容明确而系统,在中医学的发展中占有承前启后的地位。在当时,“华佗读善之曰,此真活人书也。”后来孙思邈也有“江南诸师秘促景要方不传”之语。历代医家崇奉《伤寒论》为“医门之规矩”,“治病之宗本”、“方书之祖”,无不对其高度评价与珍视。然而,这部成于东汉末年的巨著,时值社会动乱,历遭兵燹,致使原书散失不全,而未得到广泛地流传与应用。后世医家对这部书的搜集,整理。研究与发挥的过程,也就是伤寒学派的形成、发展与兴盛的过程,大约可分三个发展阶段。
晋唐时期,为搜集、整理阶段
此其以晋太医令王叔和为代表,对已经散失了的伤寒条文方证进行广泛地搜集、整理与编次,他自称:“今搜索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色,对病真方有神验者,以防世急也。”表明他是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仲景辨证论治精神进行整理、编次的,因而是比较成功的。但叔和撰次的《伤寒论》也未得到广流传,以致唐·孙思邈直到晚年著《千金翼方》时,才见到《伤寒论》,感叹“伤寒热病,自古有之,名贤睿哲,多所防御,到于仲景特有神功,寻思旨趣,莫测其致,所以医人不能钻仰。”于是采取“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将《伤寒论》条文分别按方证附归类,单独构成两卷,实于《千金翼方》之中,竟成为唐代仅有的《伤寒论》研究性著作。孙氏以方名证,归类比较的研究方法,实为后世从言语上角度探索《伤寒论》的先导。孙氏所谓仲景治法大意“不过三种:一则桂枝,二则麻黄,三则青龙,此之三方,凡逆流伤寒,不出之也。”明·方有执、喻嘉言等,竟发挥而为“三纲鼎立”之说,可见其影响深远。王叔和撰次的《伤寒论》原书版本,目前已不可复见,而·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与明·赵开美复刻宋本《伤寒论》,则基本保留了叔和撰改的原貌。
宋金时期,为深入研究与学派形成阶段
此期有韩祗和著《伤寒微旨》,从脉证分辨,以脉为先;庞安常著《伤寒总病论》,着重病因、发病方面的阐发,倡寒毒,异气之说;朱肱著《南阳活人书》,提出三阴三阳的本质问题经络之说;许叔微著《伤寒九十论》等,从临床验证上深入探索;郭雍著《伤寒补亡论》,搜索采世说补入其中,以丰富伤寒论内容。特别是成无己首倡全面注解《伤寒论》,用以经注论,经论结合的方法,阐明学理,使《伤寒论》第一次获得理论上的说明。同时,他对论中五十个主要症状发生机理、表现特点、形证异同作了精辟阐述和辨别。成氏的成就,赢得了广大医家对《伤寒论》的理解和应用,开辟了用注解、释义的方法,研究《伤寒论》的先河,其影响导致此后对《伤寒论》的研究蔚然成风。上述诸家,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医家,各有独到,各有特长,共同形成伤寒学派。
明清时期,为发展、兴盛阶段
这一时期,在伤寒学派内部,围绕着《伤寒论》的编次注释、研究方法,六经本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论争,形成不同的流派,从而促进了伤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伤寒学派的兴旺、鼎盛时期。伤寒学派内部不同派别的形成,实发端于明代方有执错简重订之说。方氏认为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是“颠倒错乱殊甚”,必须“重修考订”。于是,他采取整移改削的方法,对其大加改订,并着重发挥了“卫中风”、“营伤寒”、“营业员卫俱中伤风寒”之论,著作《伤寒论条辨》。后来,喻嘉言著《尚论篇》,对方氏的考订大加赞赏,在方、喻的影响,错简重订之风大扇,和者竟起。如张璐著《伤寒缵论》与之相反,也有“尊王赞成”的,认为一下汉和的编次,作为长沙之旧,不必改统更张,而成无己的注释,不仅未曲解仲景之说,其引经析义,实为诸家所不胜。持此种观点的代表医家,如张卿子、张志聪、张锡驹、陈修园等,这一派称为维护旧论派。其中以陈修园影响最大。陈氏著《伤寒论浅注》等书,认为“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增入诸篇,不书其名,王安道惜之。这一派对六经病机的解释,持六气气化学说,观点也几乎是一致的。介于上述二派之间的另一派学者,认为《伤寒论》的精神实质是辨证论治,不管是仲景旧论,还是叔和纂集,只要有利于辨证论治的运用,其错简与真伪就不是主要的问题。此派的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在孙思邈“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启发下,运用归类编次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充分揭示了《伤寒论》辩证论治的规律,大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仲景学说。其归类编次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1、按方类证 以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为代表,把一个个方证视为一个个独立存在的证候,以方名证,按方类证,将有关条文汇列于下,加以分析。其优点是能够完整地体现各个方证的脉证,明确分辨出主证与次证及其类似证的辨别,便于掌握应用。
2、按法类证 以尤在泾《伤寒贯珠集》为代表,特点是以法类证,以证论治,将有关条文证汇列于大法之下,加以阐述,充分提示了伤寒治法规律;3、按症类证
以沈金鳌《伤寒论纲目》为代表,特点是以伤寒百余个主要症状为归类标准,将具有该证状的条文汇列于下,加以比较分析,充分阐明了伤寒主要症状的发生机理、表现特点及其治法异同;4、按因类证 以钱璜《伤寒溯源集》为代表,采取以方证的原因为归类标准,将有关条文汇列于下,以突出方证的病因为特点;5、分经审证
陈修园晚年吸取了其它流派的优点,著《伤寒医诀串解》立足于六经气化理论,创分经审证之法,体现出方证的联系及其传变、转归的机理。
当代,伤寒学派不乏名家。江阴曹颖甫著《伤寒发微》,强调“仲景后的方书卑不足道。”其门人沈氏述其学术思想云:“历代之注伤寒者,不下百数十家,大率皆妄易次序,颠倒经义……而吾师此书,以经解经,独得仲景之奥,更足以光大仲景之学。”西安黄竹斋著《伤寒论集注》二氏著作的编次注释,具有“尊王赞成”的倾向,但能兼采众家之所长,可称所世旧论派之代表。日本·山田正珍《伤寒论集成》,常责叔和之非,赞方有执之是,可称错简派的代表。解放以后,是仲景学说的又一个大发展时期,各种伤寒菱,论题论文,有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对《伤寒论》的病因病机、脉证方治,及其认识论与方法论等,进行了空前规模的、全面深入的探讨,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伤寒学理,提高了对其科学性的认识。与此同时,人们还对《伤寒论》的方药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观察与实践研究,探索其卓有成效的原理。正是这些探讨与研究,使伤寒学说显示出坚实的可靠性,广泛的适应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纵观伤寒学派的古今,发端于晋唐,形成于宋金,兴盛于明清,而现时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阶段。由于历代注家通过整理、编次、校刊、注释的形式,将自己的临证经验与认识,融会于其中,而使伤寒学说的内容不断丰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学术水平不断提高。现今所谓伤寒学说,《伤寒论》是基本的,后世注家发展了的内容则是大量的、丰富的。伤寒学派内部不同派别的论争,以及注家们对《伤寒论》条文的不同校刊与注释,大都是由于不同的实践经验产生的不同认识,一般不存在谁是谁非的问题。相反,他们的论争在客观上却在为伤寒学说不断发展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