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时间
2004-05-14

在我国的辽阔大地和海域,分布着种类繁多,产量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包括植物、动物和矿物,古代本草书籍所载,已逾3000种,经目前整理,则达8000种左右。这些宝贵资源的开发与有效利用,已有很悠久的历史,也是我国医药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几千年来,以之作为防病治病的主要武器,对于保障人民健康和民族繁衍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充分反映了我国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特点。由于其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献资料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改称为“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药源远流长,它的发现与应用经历了长期实践的过程。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接触并了解到某些植物和动物具有一定的治病作用,经过无数次的试验、观察、口尝身受等,慢慢积累起一些运用中草药的知识。唐代李绩、苏敬等主持编写了最早的一部药典学著作《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比起15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来,要早出800余年,对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虽然现代医学非常发达,但是中药的药效缓和、副作用少,经过数千年的医学实践证明确实有效。用中医药治病,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把全身作为一个整体,综合治疗、全面地解决问题,因此具有其特殊性。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如今中医药也采用现代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研究,如动物实验,组织病理学观察,药物化学成分分析等。服食中药已不再以煎煮草药为主,而是出现了药片、胶囊、浸膏液、糖浆等剂型,使服中药变得省时、省事,简单、方便。

新加坡政府一直十分重视保持中华的传统文化,中医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受到了相当的重视。同时,各中医药组织、团体为中医药的规范化,以及推广和发展中医药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中医药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各地流传,逐渐被各国人民接受和认可。随着中医药专业水平的提高,医疗经验的丰富,我们相信,中医药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方法,一定会在当今社会发扬光大,不断得到普及,为人类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传说,它真实生动地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中,发现药物。逐步积累经验的历史过程。

在原始社会的初期,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不知农作物的种植栽培技术,只是共同采集,成群出猎,过着“巢栖穴窜,毛血是茹”的原始生活。就在他们采集野果、种子和挖取植物根茎的过程中,由于饥不择食,自然会误食某些有毒植物而发生呕吐、腹泻,甚至引起昏迷和死亡。如误食大黄,引起腹泻,吃了瓜蒂引起呕吐;当然也可能食用某些植物(如生姜)而使原来的呕吐得到缓解。人们就是这样通过长期的观察和实践,逐步学会了辨别药物的方法。通过无数次观察,口尝身受,实际体验,逐步认识了哪些植物对人体有益,有治疗作用,哪些植物对热闹台体有害,有毒副作用,并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这就是早期植物药的发现。当进入的后期,由于弓箭的发明和应用,使在原始社会,人们狩猎和捕鱼时,也逐渐发现一些动物也有治疗作用。例如我国先秦时期有关地理物产的著作《山海经》中,有关治疗痈疽药物如何罗之鱼,“食之己痈”,有关防疫药物如青耕乌、珠鳖鱼、三足鳖,“食之可以御疫”的记载,就是我们祖先从动物食物中发现动物药的旁证。

在我国一些史书上,如《史纪纲要》中出现的“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的记载,《淮南子·修务训》中关于“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的记述,以及西汉贾陆的《新语卷上·道基第一》、任防《记巽记》中有关神尝百草的传 说和古谚,虽属历史传说,但有其社会基础。可以说,神农尝百草的传说从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由鱼猎时代过渡到原始农业、畜牧业时代发现药物、积累经验的艰苦过程。“神农”无非是这一时代劳动人民的代表;“尝百草”正是反映了医药起源于劳动实践的认识过程;“一日而遇七十毒”,说明我们祖先在发现药物过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毋容置疑,神衣尝百草的传说,就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与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发现药物艰苦历程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