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公布的全国50个城市保险需求调查结果显示,49.9%的城市居民考虑在未来3年里购买商业保险,其中预期购买健康保险的比例高达76%。医疗健康险成为老百姓最需要的保险种类。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更注重生命健康和风险保障。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加剧、疾病谱的变化以及新的医疗设备和技术的运用,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极度放大,由此带来医疗费用迅猛增长。据统计,我国医疗费用总额年平均增幅达24%,去年全国医疗费用总支出为5320多亿元,其中3000多亿元为个人支出。
自1998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以来,我国过去长期实行的由国家和企业统包统揽的公费和劳保医疗正逐渐被一种新的“社会统筹和个人医疗账户相结合”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所取代。从改革的初衷看,政府提供的医疗保障毕竟是有限的,费用上实行“封顶”,所以,人们对医疗卫生资源的更多的需求要通过积极储蓄或购买商业保险的途径来解决。
现阶段,社会对商业医疗保险的需求主要体现在:社会医疗保险未覆盖人群的住院、门诊医疗保险;高额医疗费用保险;社保规定范围之外的特殊检查、病种、治疗及用药的医疗保险;高收入者享受更高档次治疗及服务的医疗保险。
尤其在广大农村,目前即便乡镇卫生院住院费用次均也在千元以上,而合作医疗的保障水平又非常低,如何将农村人口的这部分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购买力,也迫切需要商业健康保险及时跟进。
然而,与现实需求相比,当前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状况实在是差强人意。从中国保监会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看,今年前9个月,健康险保费收入185.3亿元,只占到同期人身险保费收入的8%,健康险还处在一个附属的地位。虽然国家给予了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支持健康保险业务发展,如允许企业购买补充医疗保险费在工资总额4%以内的部分直接列入成本等,但商业健康保险仍面临着“外热内冷”的尴尬局面,因为,在众多健康保险的经营者看来,这块闻起来香喷喷的“蛋糕”,吃起来却很烫嘴。
目前,我国商业健康保险主要是寿险公司在经营,但和一般寿险不同,健康保险的精算基础是疾病发生概率和疾病平均费用支出额,寿险公司对此普遍缺乏经验和数据,结果往往是产品推向市场后赔付率很高,远远超出70%的临界点,保险公司赚不到钱。由于风险控制难度很大,各家保险公司采取谨慎发展策略,主要以附加险形式办理健康保险,业务规模很小,其目的主要不是为了真正在健康保险方面取得经济效益,而是为了提高公司声誉、促进寿险业务发展和积累寿险客户。
健康保险经营风险的难于控制,还有不得不说的原因。与其他保险不同,健康保险涉及第三方即医疗服务的提供者。而现阶段,医院“以药养医”现象较为严重,保险公司又难以介入医疗服务选择的过程中,对医疗费支出的风险以及对冒名就诊、串通医生伪造病历等道德风险进行有效控制。医疗服务体制的弊端制约了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在保险发达国家,无论是专业健康保险公司,还是综合性保险公司,都对健康保险实行了专业化的经营和管理,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提供者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但在我国,从现有技术水平看,真正专业化经营的健康保险公司,还需等待时日才能出现。专家普遍认为,眼下,改善商业健康保险的经营环境及政策法律环境,更应受到重视。
当然,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还有赖于人们收入水平及健康意识的进一步提高。相对收入而言,目前商业保险的费率水平较高,人们购买的积极性就大大降低;另一方面,人们健康意识较低是保险公司高风险的重要原因。比如在农村,有病不及时治疗,常常是拖到没办法才上医院,结果本是一点小病,而保险公司最后却赔付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