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痛治疗应及早、规范、阶梯进行——访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黄宇光教授

时间
2005-06-21

癌痛治疗应及早、规范、阶梯进行——访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黄宇光教授

2005年06月21日

2005年6月6日~9日,由国际麻醉研究学会、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等单位联合举办的“第一届北京协和国际麻醉与镇痛学术峰会”在北京召开。会议中,国内外著名麻醉学专家,就麻醉与镇痛领域近年来的新技术和新进展进行了交流。其中,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副主任黄宇光教授,就癌痛治疗所阐述的独到观点,得到了与会者的赞同。会后,记者就国内临床对癌痛的认识及干预等问题,采访了黄宇光教授。

患者最为恐惧的不是死亡是疼痛

黄宇光教授告诉记者,近年来,癌症已经成为导致我国公民死亡的罪魁祸首,而疼痛则是困扰这类患者的一大顽疾和主要并发症。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新发癌症患者有1000万,其中,30%~50%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症状。我国的有关调查结果显示,有51%~61.6%的癌症患者,伴有不同 程度的疼痛症状。

黄宇光教授介绍,他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癌痛问题一直未能引起多数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因而临床对癌痛缺少早期、合理和足够的干预。他认为,导致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医生往往重视癌症的病因治疗,而忽略了患者所承受的疼痛;另一方面,有些患者认为,癌痛是不可避免的,所以没向医生主诉,而有的患者则对止痛药有误解,害怕服药后会产生不良反应。

黄宇光教授指出,在被调查的癌症患者中,80%的患者最为恐惧的不是死亡,而是疼痛!因此,如果不能有效地解决癌痛问题,不但患者的自尊被剥夺,而且持续不断的疼痛往往会引起患者一系列心理变化,如绝望、不安、暴躁等,导致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进一步增高,甚至导致其病情恶化。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目前国际上已经将疼痛列为继血压、呼吸、脉搏、体温之后的第五生命体征。现代的治疗药物和治疗手段,已经可以有效地控制癌痛。因此,现在人们应该更加重视对癌痛患者进行积极、规范的治疗。

癌痛治疗应遵循“三阶梯”原则

黄宇光教授说,对癌痛的控制应该全盘计划、及早进行。等到严重疼痛出现才开始治疗,往往会使治疗变得复杂,治疗所产生的副作用亦较大,病人更会痛苦不堪。

他表示,世界卫生组织所提倡的疼痛“三阶梯”治疗,就是根据癌痛的轻、中、重三种程度,把治疗分成三个阶段,对其分别采取不同的用药方案进行治疗。其最新的方案是:针对轻度癌痛的第一阶梯治疗,主要应用非甾体抗炎镇痛药物;针对中度癌痛的第二阶梯治疗,主要应用弱阿片药物,如可待因、曲马多等;针对重度癌痛的第三阶梯治疗,主要应用吗啡等强效阿片类药物加辅助镇痛药物。从目前的临床实践来看,阿片类药物仍然是控制癌痛的最有效药物。

应纠正三个认识误区

黄宇光教授强调,目前在部分医生和癌症患者当中,存在着对癌痛治疗的三个认识误区。

误区一:疼痛剧烈时才用止痛药。一些医生和癌症患者认为,随着癌症的进程,疼痛会逐渐加剧,若疼痛一开始就使用强效止痛药,恐怕到疾病晚期没有其它止痛药可用。事实上,及时应用止痛药更安全、有效,且所需的止痛药强度和剂量也最低。长期得不到有效止痛治疗的癌痛患者,反而更容易出现因疼痛导致的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相关的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为痛觉过敏和异常疼痛等难治性疼痛。

误区二:哌替啶(度冷丁)是最安全有效的止痛药。事实上,哌替啶的止痛强度仅为吗啡的1/10,其口服吸收率差,肌肉注射哌替啶会使患者注射局部产生硬结和新的疼痛感,而且其代谢产物——去甲哌替啶的清除半衰期长,且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及肾毒性作用。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并不推荐慢性疼痛病人肌肉注射哌替啶。

误区三:长期应用阿片类止痛药不可避免地会成瘾。很多癌症患者以为,使用吗啡会导致他们产生药物依赖(成瘾)。事实上,目前鼓励癌痛患者使用的控释剂型强效镇痛药,在维持镇痛效果的同时,可以避免血药浓度的大幅度波动,其吗啡剂量不足以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导致心理依赖的可能性也很低。癌痛患者长期使用阿片类止痛药时,可能需要逐渐增加剂量,这是临床止痛治疗的需要,但在疼痛缓解或必要时可以成功撤药,这种药物“身体依赖”现象应与所谓的“成瘾”加以区别。非医疗目的使用阿片类药物才属于药物滥用,临床上错误的给药方式,例如反复静脉注射大剂量阿片类药物,才可能导致“成瘾”。所以,应特别强调临床规范化应用止痛药物。

从“姑息”到“宁养”体现人文关怀

黄宇光教授给记者画了一个形象的阶梯治疗图:癌症治疗之初,在采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治疗癌症的同时,疼痛干预治疗也应随即开始;随着癌症病程进展,当病因治疗越来越困难的时候,包括疼痛治疗的全身支持疗法,就应逐渐上升到治疗的主导地位。他指出,我国一些学者以前将PalliativeCare译成“姑息治疗”,而现在更多学者的意见是将其改译为“宁养治疗”,这充分体现了目前医学界在癌症治疗观念上的变化,即更加重视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加重视对癌症患者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