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卫生习惯的改善,近些年来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感染率明显下降了。但由于饮食方法的多样化,比如在街头食用未熟的鱼虾等,食源性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却呈上升趋势。
食源性寄生虫,因病原种类、寄生虫数量以及寄生的部位不同,会引起不同的病变,出现不同的症状。寄生在肠道内的,多引起肠道黏膜损伤,出现腹泻、腹痛及营养不良等症状;寄生在胆管系统的,多损伤肝、胆组织,引起上腹部隐痛,肝肿大,并发胆管炎,出现结石等症状;有的还可侵犯全身脏器,引起严重的后果。
当医师做完检查,开出驱虫药时,患者服用后不要因为在大便中不见虫体,就以为医师诊断失误或驱虫无效。这是因为,现在驱虫药的药理与以前大不一样了。过去所说的驱虫,是将寄生虫(如蛔虫)麻醉后,排出体外,在排出的大便中可以看到活的虫体。但这种治疗方法不科学,不能杀灭幼虫及虫卵。新的治疗药物改变了原理,其有效成分可抑制寄生虫对葡萄糖的摄取,导致寄生虫糖原耗竭而死亡,对成虫、幼虫及虫卵都有杀灭作用。虫体“饿死”干瘪后,在大便中不易被发现。所以,驱虫不见虫并非药物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