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消化道肿瘤中,结直肠癌的发病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而位居第三。全球结直肠癌每年新发病例数达94万,每年近50万人死于结直肠癌。结直肠癌死亡居癌症死因第三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主任张忠涛教授介绍说,结直肠癌在我国也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万分之一上升到现在的万分之二至三,目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四位。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越高,已居北京、上海癌症发病的第三位。结直肠癌发病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及膳食结构不合理密切相关,同时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性多于女性,近年来也有年轻化的趋势。预计在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上升的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目前西方国家的发病率是万分之五至六。
张主任说,以下人群被视为结直肠癌的高危人群:30~40岁以上,有消化道症状者;有结直肠癌病史者;有结直肠癌癌前病变如腺瘤、溃疡性结肠炎、血吸虫病者;有癌家族史、家族性息肉病史、遗传性结肠病者;有盆腔放疗史者;有胆囊或阑尾切除史者。特别是对于40岁以上人群,具有下述4项中1项者即可作为结肠镜定期筛查的高危对象:免疫法粪隐血试验(FOBT)阳性;1级亲属中有结直肠癌病史;既往有癌症史或肠息肉病史;具有以下2项或2项以上者:慢性腹泻、慢性便秘、粘液血便、慢性阑尾炎和精神刺激史。
张主任说,结直肠癌的病因尚不清楚,其发病因素多种多样,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目前认为,遗传因素、环境因素、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对其发病起着协同作用。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营养的摄入,食物中的粗纤维越来越少,农村患者往往又因为食用腌渍食品过多容易导致结直肠癌的发生。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素饮食,饮食中低钙和低维生素D是增加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目前研究认为,维生素A、C、E与减少结肠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烟熏、腌制、油炸食品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密切相关。另外,食物中的农药污染、不合理的食品添加剂等也可引起结直肠癌的发生。
再有,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活动量相对较少,现代化的交通工具越来越方便,人们往往以车代步。加之长时间坐在办公桌或者电脑前,大量的烟酒,长期不按时进餐、熬夜等,都会导致胃肠道功能的紊乱。吸烟、饮酒、体力活动减少、久坐等生活方式以及肥胖被认为与结肠、直肠肿瘤的病因有关。
张主任说,预防结直肠癌的重要方法是消除已知的可能发生癌的因素。他强调,要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应多吃山芋、玉米、水果、新鲜蔬菜等含有丰富的碳水化合物及粗纤维的食物,这些食物在肠道停留时间短,利于肠道毒素的排除。炸、熏制、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不吃有可能腐败的水果、蔬菜及食物。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增加运动量,保持规律的生活节奏,戒烟戒酒,控制体重。
积极治疗已患的大肠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肠腺瘤等。如有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存在,如家族性结肠癌或息肉病、溃疡性结肠炎,应定期去医院咨询或检查,以便掌握自己的身体状况。
便血往往是结直肠癌患者的第一个症状,其次是大便习惯改变,包括大便时间、次数的改变,以及便秘或不明原因的腹泻。直肠癌的患者大便次数会增多,但每次排便不多,有时只是排出一些黏液、血液,且有排便不尽的感觉。部分患者可在便秘后出现腹泻,或者大便开始时干燥而末端变稀,或便秘与腹泻反复交替出现。部分病人是以腹泻为首发症状,每日排便次数增多,可为黏液血便、黏液浓血便为溏薄的稀便,可伴有内急后加重感,此时应与细菌性痢疾加以区别。约有50%的直肠癌患者排便时有疼痛感,程度有轻有重。部分病人以腹部隐痛为首发或突出的症状。也有病人表现为典型的不完全性肠梗阻性腹痛,即疼痛为阵发性绞痛,并伴有腹胀、乏力、贫血等。
除了出现便血、腹泻、便秘、恶心、呕吐、腹部膨胀、肠鸣、腹部疼痛、骨盆疼痛、贫血、疲劳等症状需要及时诊查外,年龄超过35岁的人应每年做一次大便潜血检查和肛门指诊。结直肠癌中70%是直肠癌,而直肠癌中的70%是可以通过肛门指诊触摸得到的。以上两项检查是目前发现早期结直肠癌最简便易行的手段。而针对有家族史的、结肠炎患者、克隆氏病、长过结肠腺瘤和息肉以及便血、便秘、腹胀等高危人群,建议每2~3年还要做一次纤维结肠镜检查,以便更准确地发现早期癌肿。据统计,80%的大肠癌是肠上的息肉转变成的,转变过程大约5~10年。没有便血等症状者经过治疗,其生存率要比有症状者高20%以上。早期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80%以上,中期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70%,而晚期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只有少于50%。因此,早期大肠癌的治疗效果非常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