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子泵抑制剂(PPI)是治疗消化性溃疡、胃食管反流病等酸相关疾病的首选药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PPI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泮托拉唑和埃索美拉唑5种。奥美拉唑作为第一种PPI药物,其治疗酸相关疾病的疗效得到了一致认可。埃索美拉唑,商品名耐信(Nexium),是奥美拉唑的单一异构体,即(S)-异构体。由于具有代谢优势,埃索美拉唑较奥美拉唑具有更高的生物利用度和更一致的药代动力学,使到达质子泵的药物增加,抑酸效果优于其他PPI。
虽然口服埃索美拉唑能获得良好临床效果,但是在某些患者,如吞咽困难、呕吐、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及外科大手术恢复期患者,口服成为一种不可行的给药途径时,静脉给药途径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因此,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适用于需要使用PPI却无法口服给药的患者。
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的药代动力学特点
吸收与分布 单次静脉途径给予埃索美拉唑40mg,最高血药浓度(Cmax)随静脉滴注速度加快而升高。但是无论滴注速度快慢,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总是相对恒定的(7.07~7.38μmol/L),提示其生物利用度是一致的。
药物间相互作用 对于那些吸收过程受胃酸影响的药物,在埃索美拉唑治疗期间,由于胃酸下降,可增加或减少这些药物的吸收。当埃索美拉唑与经CYP2C19代谢的药物(如地西泮、西酞普兰、丙米嗪、氯米帕明、苯妥英等)合用时,这些药物的血浆浓度可能升高,需要适当降低剂量。
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的药效动力学特点
作用机制 埃索美拉唑的作用机制与奥美拉唑相同,即在酸性条件下质子化,埃索美拉唑转变为具有抑制H+/K+-ATP酶活性的化合物次磺酰胺,迅速与H+/K+-ATP酶上半胱氨酸的巯基结合形成二硫键,从而使酶失活,特异性抑制胃壁细胞内的H+/K+-ATP酶活性从而抑制胃酸分泌。
抑酸能力 现有研究表明,重复给药时,静脉给予埃索美拉唑与口服埃索美拉唑抑酸效果一致。另外,同一包装埃索美拉唑钠可同时用于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静脉注射(3分钟)和静脉滴注(30分钟)40mg埃索美拉唑,连续10天,两组胃酸抑制效果一致。在胃食管反流患者中,静脉或口服埃索美拉唑40mg/d或20mg/d,共10天,虽然静脉给药组基础胃酸分泌(BAO)和胃泌素刺激最大胃酸分泌(MAO)较口服组偏高,但是差异不具显著性,说明持续治疗10天时,静脉是口服给药可接受的替代途径。
研究表明,注射用埃索美拉唑抑酸能力较其他注射用PPI更快、更有效。Dirk等给予健康志愿者40mg埃索美拉唑或40mg泮托拉唑单一剂量静脉注射,然后连续监测胃内pH发现,两组用药后前6小时pH>4的持续时间分别为3.4和2.1小时,24小时对应值分别为11.8和7.2小时。而Wilder等的研究表明,在同等剂量下,重复静脉滴注埃索美拉唑较泮托拉唑抑制胃酸更快、更有效。近来研究也表明,在同等剂量下,静脉应用埃索美拉唑抑制基础状态和刺激状态下胃酸分泌的作用较奥美拉唑更快、更完全。
注射用埃索美拉唑钠的临床应用
胃食管反流病 用于治疗反流性食管炎和(或)具有严重反流症状的患者。静脉应用埃索美拉唑可使糜烂性食管炎的治愈率达到80%,当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有吞咽困难、呕吐、出血等并发症时,静脉给予埃索美拉唑能迅速有效地抑制胃酸分泌,长时间维持胃内pH>4,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上消化道出血 对于非食管静脉曲张性上消化道出血的处理,通常首先在胃镜下止血,止血成功后迅速应用药物提高胃内pH至6以上,以促进血小板凝集和防止血栓溶解,预防再出血。目前公认能迅速提高胃内pH>6以上,以奥美拉唑80mg即刻静注,继以8mg/h维持静脉滴注的抑酸效果较为理想。埃索美拉唑的抑酸作用优于奥美拉唑且持续时间更长,勿庸置疑,其用于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将更为有效且方便。
应激性溃疡 胃内pH改变与胃黏膜病变密切相关,如能有效控制胃酸分泌和胃腔内酸度,某种程度上就能控制并治愈胃黏膜在应激状态时的病理改变。现有研究表明,静脉注射奥美拉唑能快速提高胃内pH,有效治疗应激性溃疡。由于埃索美拉唑维持胃内pH>4的时间更长,相信其用于治疗应激性溃疡效果更为显著。
总之,新一代注射用PPI埃索美拉唑钠因具有独特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其抑酸能力较口服埃索美拉唑及其他注射用PPI更快、更有效。对于临床需要使用PPI却无法口服给药的患者,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和应激性溃疡等,注射用埃索美拉唑可提供强效抑酸和全面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