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霉素局部注射治疗小儿血管瘤

时间
2003-10-17

小儿血管瘤在临床上分为毛细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鲜红斑痣。1982年,Mulliken根据临床和病理把血管瘤分为两类,一类称为真正的血管瘤,包括毛细血管瘤和混合型血管瘤;另一类称为血管畸形,包括海绵状血管瘤和鲜红斑痣。第一类血管瘤退化率较高,多在1岁左右自行消退,对此类血管瘤大部分可随访观察,暂不需治疗。对于生长迅速、破坏性强、面积较大的血管瘤,易发生出血、感染及侵犯眼睑、鼻腔、口腔、肛门等器官的血管瘤,或患者家长强烈要求治疗的,可以考虑早期治疗。

目前对于血管瘤的治疗方法较多,常用方法有手术、激光或冷冻、放射性核素敷贴、铜针留置治疗等,但各种治疗方法都有较多的不足之处。平阳霉素是国产新型抗肿瘤抗生素,其抗瘤活性较高,而毒性较低,对机体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无明显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为作用于细胞的S期,通过切断DNA链干扰肿瘤细胞的分裂和增殖,促进肿瘤细胞的变性、坏死。因此血管瘤内注射平阳霉素,可迅速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增生,以达到治疗血管瘤的目的。目前国内通常采取的治疗方法是,每次用平阳霉素8~12毫克,注射1次未愈者,间隔1~2周重复给药,总剂量不超过60毫克。有报道如果局部注射平阳霉素剂量较大,容易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如发热、腹泻、局部坏死、瘢痕形成。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皮肤科苏玉文等报道,按比例将平阳霉素8毫克+生理盐水2~4毫升+2%利多卡因2毫升稀释,并根据患儿的年龄和血管瘤的大小、部位选择不同的用药剂量,每次平阳霉素用量不超过6毫克,每隔2~3周注射1次,总剂量不超过30毫克。接受治疗的小儿血管瘤患者有62例。治疗方法是:采用带5号针的注射器,从瘤体边缘0.5厘米正常皮肤进针后,针尖水平推进,向瘤内注射药液至苍白为度。对面积稍大的血管瘤,一处进针药液不能浸润到的部位,可采用多处进针注射的方法。对混合型和海绵状血管瘤的注射,采用同样方法或垂直进针至瘤腔内,回抽有血后,缓慢推注药液至局部肿胀为度。注射完毕,压迫针孔数分钟至无出血和药液渗出为止。结果显示,62例患者随访两个月至1年,治愈率为56.2%,总有效率为85.4%。有5例发生不良反应(8.0%),其中发热3例,经对症处理后好转,24小时后恢复正常;两例出现恶心、食欲不振。上述症状均在初次治疗时出现,第2次治疗时未发生。62例患者均未出现过敏反应、肺炎及肺纤维化,无瘤体局部坏死和瘢痕形成。

由此可见,平阳霉素瘤体内注射治疗血管瘤,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可靠、疗效确切、副作用小的优点,以小剂量多次注射、间隔时间稍长的治疗方法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