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氧氟沙星的不良反应

时间
2004-12-29

左氧氟沙星是氧氟沙星的左旋体,属于第四代氟喹诺酮类广谱抗菌药,近年来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皮肤软组织、骨髓、耳鼻咽喉等感染的治疗。因其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且程度较轻、病人耐受性较好,所以受到医生和患者的普遍欢迎。鉴于用药人群不断扩大,关注左氧氟沙星的用药安全性就显得更具现实意义。

国内学者对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做了大规模的前瞻性调查研究,发现4437例使用该药的患者中有143例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率为3.22%,程度较轻。这些ADR病例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部不适、转氨酶升高、菌群失调等消化系统反应;头晕、头痛、失眠等神经系统反应;以及心血管系统的心悸和静脉炎、血液系统的白细胞减少、泌尿系统的血尿和尿素氮升高、皮肤及其附件部位的皮疹等。研究者对这143例发生ADR的患者进行多因素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左氧氟沙星ADR的发生与用药者的年龄、用药剂量、疗程、过敏史、合并用药等因素有关,其中年龄高、用药量大、疗程长、有过敏史、合并用药多者,ADR发生率较高。该研究提示,安全使用左氧氟沙星须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实施个体化用药方案。除上述ADR之外,近年来还有一些少见但较严重的左氧氟沙星ADR见诸报道,现一并综述如下。

速发型过敏反应:国内学者报道,1例74岁男性因肺炎首次使用左氧氟沙星,约30分钟时出现气喘、面潮、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喉部水肿、四肢湿冷等过敏症状,经停药并及时抢救,过敏症状消失。另有1例23岁女性因急性胃肠炎用左氧氟沙星,仅用药5分钟就出现头晕、胸闷、四肢麻木、精神模糊、面色苍白、全身皮肤湿冷、呼吸急促、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症状,经抗过敏和抗休克救治后恢复正常。还有1例患支气管炎的男性,用左氧氟沙星后即出现气促、胸闷、烦躁不安、恐惧、皮肤潮红等过敏性休克症状,经及时抢救,患者转危为安。以上患者均为静滴用药,分析认为,过敏体质者容易对左氧氟沙星过敏。建议一旦发现过敏反应,立即停药并对症救治,以防不测。

跟腱炎并发高热:国内学者报道,1例男性因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使用左氧氟沙星,18天后体温升至38.5℃,左踝部疼痛并出现直径约2厘米的红斑,局部发热,因未及时处理,第2天发高热达39.5℃,左踝部沿跟腱出现长条状红肿,有明显疼痛,诊断为左氧氟沙星所致无菌性跟腱炎和高热,经对症处理后不良症状逐渐消退。对于如何防治左氧氟沙星引起的跟腱炎并发高热,研究者认为,应立即停药;绝对制动以防跟腱断裂;给予激素脱敏、抗炎治疗,以减轻因炎性渗出引起的肿胀和疼痛;给予一般抗菌消炎治疗防止继发感染;局部热敷以促进炎症吸收。

中枢毒性与精神症状:国内学者报道,1例84岁女性,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慢性阻塞性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Ⅱ型呼吸衰竭、肺性脑病住院治疗。给予乳酸左氧氟沙星抗炎,第2天出现睡眠减少、多动、兴奋、不能入睡;第3天起精神症状加重,出现多语、言语错乱、不能正确回答问题、手舞足蹈等症状,停药处理后精神症状逐渐消失。国外也有多例应用左氧氟沙星引起精神异常的报道。分析认为,左氧氟沙星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具有亲脂性,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组织,抑制γ-氨基丁酸(γ-GABA)与其受体的结合,导致中枢兴奋、诱发癫痫等。同时,左氧氟沙星主要经肾脏排泄,而老年人随着机体的衰老,肾脏排泄功能、肝脏代谢功能及血浆蛋白含量均降低,血浆蛋白与药物的结合力也下降,在相同的用药剂量下,药物进入中枢的量可能比成年人要多,同时由于排泄缓慢,容易蓄积中毒,从而引发各种精神症状,尤其是并发多种疾病的高龄老年人更易引发精神症状。为此建议,在给老年人应用左氧氟沙星时应慎重,注意根据病人和病情调整剂量。

可逆性白细胞减少:1例32岁女患者,因右侧卵巢畸胎瘤剔除术后行抗炎治疗使用乳酸左氧氟沙星,4天后血象检查发现白细胞减少(2.8×109/升),立即停用该药,10天后复查白细胞恢复正常。建议用药(尤其是较长时间用药)期间应注意监测血象及尿常规,观察白细胞、红细胞及尿素氮等情况,积极防治不良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