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是一种起病于3岁之前的发育性障碍。1943年,美国医生Kanner首次报道11例,并命名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Early infantileautism)”。1992年,世界卫生组织第十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0)称之为“儿童孤独症(Childhoodautism)”,其中也包括孤独障碍、婴儿孤独症、婴儿精神病及Kanner综合征四个诊断概念。
目前对本病的研究认为它是一种“精神生物性”疾病,药物治疗仅限于控制某些行为症状及并发症。一些研究者认为,合理的药物治疗可有利于心理干预的开展,并提高心理干预的效果。还应该注意的是,儿童用药最好从最低剂量开始,缓慢加量,以减轻药物副反应;使用可引起体重增加的药物时,应向家长建议饮食基线,以控制体重过份增加。
儿童孤独症常用的药物主要有下面几种。
氟哌啶醇
此药为精神阻滞剂,可控制易怒、多动等冲动性行为,对言语偏差也有良好的影响。长期应用此药的主要副作用是迟发性运动障碍;短期大剂量应用该药的主要副作用是过度镇静。2.5~8岁的患儿常用剂量为0.016~0.184毫克/(千克·日),平均为0.047毫克/(千克·日)。氯丙嗪也属精神阻滞剂,但有人认为对该症无效,而且即便是很小的剂量,都能引起过度镇静。
纳屈酮
此药为阻断吗啡类作用的药物。有人认为,孤独症的认知和行为障碍存在内源性阿片异常的病理生理基础,故采用此药。长期应用本品可控制多动、攻击、退缩、刻板行为,还可能有减轻自伤行为的效果,但其效果有待进一步评价。该药副作用少且轻微,对生活能力、心电图无影响,但能轻微地影响体重。每日剂量为30~50毫克。
氯丙咪嗪
它属于三环抗抑郁类药,为5-HT再摄取抑制剂。临床上用于治疗强迫症及重复运动。儿童孤独症通常出现刻板、强迫、重复行为。临床研究中发现该药对上述症状有效,还可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多怒、易动、改善情绪,但有诱发癫痫、延长QT间期、增加心率等副作用。
可乐定
此药为肾上腺素能α2受体激动剂,临床上用于控制抽动、多动、冲动等。在治疗儿童孤独症方面,此药除能控制多动外,对其它方面的效果及副作用目前还没有定论。
尼普拉嗪
它是一种组胺H1-受体拮抗剂,具有镇静作用,常用于行为障碍和睡眠障碍。此药对多动、注意力不稳定、拒绝变化、轻度焦虑、攻击及睡眠障碍有良好效果。常用剂量为1毫克/(千克·日),未见有明显药物副作用。
其它
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利培酮、丁螺环酮、氯氮平、氟苯丙胺、锂盐、β-阻断剂、维生素及镁盐及一些兴奋剂等,均对孤独症进行过探索性治疗,但临床研究多系小样本、非对照性治疗,故而它们的疗效目前难以肯定。近年通过分子、细胞水平的系列研究证实,中枢催产素和抗利尿激素神经通路在特定类型的社会行为、认知、沟通和刻板行为中起了作用,有人认为这些与孤独症也有关。如果这一假设被证实,甚至只是在一个亚类型中被证实,在此基础上就可以设计出治疗儿童孤独症的新策略,即增加中枢催产素或抗利尿激素神经递质。在临床实践中,给予孤独症患儿以合成的催产素似乎可以提高社会交往,初步验证了这种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