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加手法针刺治疗女性尿道综合征

来源
中国中医药报
时间
2009-10-29

尿道综合征是指有下尿路刺激症状(尿频、尿急、排尿不畅和少腹坠胀等),而无膀胱、尿道器质性病变及明显菌尿的一组证候群。因多发于中青年妇女(40岁~49岁),所以常称为女性尿道综合征。

尿道综合征病因病理尚未完全清楚,学说很多,但均无有说服力的证据,因此存在许多争论。目前认为主要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感染和炎症、精神因素和生活行为、排尿控制功能发育不全或退化、雌激素水平低下、尿道口和处女膜解剖异常、免疫机能缺陷、神经功能异常、盆底肌功能失调、下尿路血流状态、物化刺激或过敏。

尿道综合征中医临床辨证为“淋证”、“癃证”。其病机关键在肾与膀胱经气运行失常,气化失司,水道不利,水液排泄障碍,表现为淋证、癃闭、遗尿及尿失禁等症状。因而,尿道综合征的辨证论治,最终要从肾与膀胱气化功能调理。自古就有针灸方法治疗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资料记载,如《灵枢》曰:“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于骶上以长针。”临床中,选用关元、大赫、水道、三阴交,肾俞、会阳、中膂俞、委中等穴,具有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疗效。针刺治女性尿道综合征被认为是一种安全、简便、易行、经济、疗效确切的治疗方法,此方法的有效性可能是通过神经反射实现的,通过神经反射调整交感或(和)副交感神经对膀胱逼尿肌和内括约肌的影响,从而调整膀胱的贮、排尿功能。

诊断标准

主症:具有典型的尿频、尿急、排尿不畅。

次症:小腹坠胀或疼痛、尿痛、尿失禁。

全身症状:神经衰弱、精神不振、疲乏无力、腰背酸痛、失眠等。

中医属于淋证肾虚型:尿频,尿急,余沥不尽,小腹坠胀,神疲乏力,头晕,耳鸣,腰酸膝软,或四肢欠温,畏寒喜暖,舌淡,苔白,脉细弱或沉细。

适应证

一、女性,年龄18岁~70岁。

二、主症至少具备尿频、尿急以及排尿困难等,并具备中医淋证或癃证诊断标准。

三、尿常规检查正常。

禁忌证

一、排除的病症

(1)存在严重心、脑、肝、肾疾病的患者;

(2)对针灸疗法过敏的患者;

(3)凝血功能障碍的患者;

(4)子宫大出血患者;

(5)针刺局部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患者;

(6)急性尿潴留患者。

二、禁忌的情况

(1)经期妇女;

(2)孕期妇女;

(3)膀胱未排空;

(4)过度饥饿;

(5)过度劳累;

(6)过饱;

(7)大汗;

(8)大怒。

操作方法

一、器械准备

毫针、电针仪、尿动力学检测仪、B超仪。

二、操作步骤

(1)穴位选择 第一组为关元、大赫、水道、三阴交;第二组为肾俞、会阳、中膂俞、委中。两组交替使用。

穴位加减:伴有肝气郁结表现者如胁肋胀满、口苦、烦躁等症状者,加阳陵泉。

(2)穴位定位 ①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②大赫:在下腹部,脐中下4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⑧水道:在下腹部,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④三阴交:在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⑤肾俞:在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⑥会阳: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⑦中膂俞:在骶部,骶正中脊旁开1.5寸,平第三骶后孔。⑧委中;在腘横纹中点,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⑨阳陵泉:在小腿外侧,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3)针刺深度 ①腹部、骶部穴位在膀胱排空后进针,肾俞直刺25毫米以局部产生针感为度,中膂俞直刺40毫米~50毫米,使针感持续传至膀胱及会阴、尿道部位,会阳向外上45°斜刺进针40毫米~50毫米,并使针感持续传至会阴及尿道部位;腹部穴位采用向下45°斜刺25毫米~40毫米,并使针感持续传至膀胱、会阴及尿道部位。②下肢穴位进针25毫米~40毫米,以局部酸胀为度。

(4)针刺技术 ①电针方法:在按相应深度进针后,腹部或骶部穴位针感传导至膀胱、会阴及尿道部,以上穴位在针刺得气后,顺时针方向捻转45°,频率10次/分,捻针1分钟,然后分别接通电针疏密波治疗,频率恒定为疏波4Hz、密波20Hz,电针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度,下肢穴位进针后以局部酸胀为度,留针20分钟。②手法操作:在针刺相应深度后并有针感产生,腹部及骶部穴位针感传导至膀胱、会阴及尿道部,下肢穴位进针后以局部酸胀为度,以上穴位在针刺得气后,顺时针方向捻转45°,频率10次/分,捻针1分钟后留针20分钟。

三、治疗时间及疗程

每次治疗留针20分钟,治疗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四、关键技术环节

(1)“骶穴长针深刺”技术 在临床治疗上,我们根据《灵枢》“内闭不得溲,刺足少阴、太阳于骶上以长针”,主要穴位针刺时针刺深度要达到要求,这样才能使针感持续传至膀胱及会阴、尿道部位。

(2)要求“气至病所”针刺时要求针感传导,尤其是骶部及腹部的穴位,要求针感持续传至膀胱、会阴及尿道部位,产生“气至病所”,发挥“气至而有效”的效应。

(3)电针参数 以电针疏密波为佳,频率恒定为疏波4Hz、密波20Hz,电针强度以患者舒适为度。

(4)针刺手法(捻转补法)参照孙国杰主编的《针灸学》。得气后,顺时针方向捻转45°,频率10次/分钟,捻针1分钟,然后留针。

五、注意事项

(1)预防针刺意外 腹部、骶部穴位应在膀胱排空后针刺;过饥患者应稍进食后针刺;刚进餐的患者应在餐后1小时接受针刺;因奔跑来诊致大汗出的患者应稍事休息后治疗;对其他不宜立即针刺的患者要做好解释工作。

(2)选择合适针具 针具要及时消毒备用,建议患者使用一次性针具;针具使用前后均要严格检查,如发现有针尖毛刺、针身粗糙、弯曲、有折痕、斑剥、锈迹者,应予剔除。

(3)安全使用电针仪 做好电针仪的日常检查、检测工作,接通前选择合适波形、频率,电流强度调节刻度归零;调节时注意强度由小到大调节,以病人舒适为度。

(4)医者要守神 操作者要集中注意力,不被外界事物干扰,注意补泻手法的操作和获得针感。

(5)注意观察患者 针刺时和针刺后均要注意观察病人情况,及时调整针刺方向和刺激强度。

(6)保护患者隐私 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暴露身体部位较多,因此要做好保护隐私工作,在没有条件做到男女分区治疗的情况下,要求诊室内床位间有不透明分隔。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适宜技术推广项目)D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