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氏伤科
一、魏氏伤科的含义
魏氏伤科不是如一般人所认为的,仅仅包括诸如骨折、脱位、错骨缝(魏氏所谓硬伤),以及关节扭伤、软组织损伤、筋出槽(软伤)等,还包括各种创伤出血(外伤)以及脏腑气血内伤、水火烫伤等伤科疑难杂症。对这些魏氏都有一套独特的治疗法则,往往收到立竿见影之功效。例如曾有一患者长期打呃逆,属伤气——气逆,久治不愈,影响到病人的身心健康,经魏氏辨证施治,柿蒂散加减三服而愈。由此可推知,魏氏对中医知识的广博及临床经验之丰富。
二、魏氏伤科的整体观
(一)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外治(包括外用药,骨折用的夹板,手法导引等)是魏氏伤科的精华所在,但内治也是魏氏伤科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如对肋骨骨折的患者,魏氏先采用“捧、晃、按、挤”手法,使肋骨复位,再外敷碎骨丹,并用宽软布条包扎固定,继以中药内服。
魏氏经常提到“肢体损于外,气血伤于内,筋骨若有外伤,必涉气血之内伤”,“气伤则痛,血伤则肿,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所以魏氏在内治方面除按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外,还特别重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壮筋续骨”三大治则。这实施这三大治则,必须以“健脾”为先导,脾胃健运则能更好地吸收药物。落实三大治则,也有利于营养物质能更好地吸收,从而有利于损伤的恢复。以“补肾”为后续,损伤后期应用补肾益气的方药,促进机体的康复。外治与内治有机地结合,相辅相成,使损伤及早获愈。
魏氏在平时内治中,常配以成药万应丹。万应丹有活血、通十二经等功效,将它与其他药合用,可起到引药归经,使药物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外用药方面,魏氏也同样辨证用药,魏氏伤科原有许多外用药,诸如三圣散、消瘀散、断骨丹、碎骨丹等,魏氏在用这些药时往往不是单纯用,而是根据损伤局部的情况,新伤还是老伤,是红肿灼热,还是积血成瘀……搭配用药。这种搭配的方法,不仅表现在种类上,如三圣散加断骨丹,或三圣散加碎骨丹,还表现在量的方面,如1/3三圣散加2/3碎骨丹或1/2三圣散加1/2断骨丹等等。魏氏在用这些成药时能起到药到病除的功效。
(二)手法与导引相结合
对手法与导引相结合这一经验,已有专著《魏指薪治伤手法与导引》。魏氏手法既用于骨折的整复,也用于脱臼的复位;既用于错骨缝(如骶髂关节)的正缝,也用于筋出槽(如肱二头肌肌腱、腓骨肌肌腱滑脱等)的恢复常度。魏氏的手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用于软组织的手法,另一类是用于关节部位的手法(还有骨折整复、关节脱位复位的手法等)。但在临床应用时,两者却又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根本不能截然分开。
就软组织损伤手法而言,魏氏基于不同筋(有些部位可以理解为肌肉、韧带等)的损伤而施行各种不同的手法,如咸叉筋(此筋的,相当于该部位的斜方肌、大小菱形肌等相符合)劳损,魏氏是采用点揉弹拨结合按揉等手法,以解除该筋的痉挛消除疼痛。如厢筋,位于大腿内侧,与大腿内侧的肌群相应,该处就用按揉与提捏相结合的手法。魏氏对“筋”均有其专用名称,而这些筋又常与该解剖部位的肌肉、肌腱及韧带相符合。魏氏对关节部位的手法更是丰富多采,如错骨缝整复手法,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通过背法,患者不仅临床症状立即消除,而且在X
线正位片上下小关节的“S”曲线也恢复正常。再如筋出槽(肱二头肌肌腱长头滑脱、腓骨肌肌腱滑脱等)复位手法等。
魏氏认为,手法作用在于能触摸其外,测知其内;能拨乱反正,正骨入穴;能使经筋恢复常度;能开气窍,引血归经。对于急性损伤,应一次手法成功,在操作时要求做到稳、准、妥。稳则操作仔细,不因手法而引起其他损伤;准则在作手法时,必须轻快有力,恰到好处;妥则术者必须估计到所施对象(肌腱、关节)的生理运动范围,手法时必须达到该范围而不得超过。对于慢性损伤则应多次手法,操作时要求由轻而重,由表及里,部位准确,轻重适度,渗透有力,并要配以导引,两者结合,相辅相成,彼此促进,迅速发挥疗效并巩固之。
三、魏氏伤科检查与诊断的主要手段
望、比、摸三法结合是魏氏伤科检查与诊断的主要手段。“望”,强调要望病家全身的动静姿态,以及局部损伤引起的病理表现;“比”,是将患肢患侧与健肢健侧作比较,特别是在有微小的病理变化时尤为重要;“摸”,除了通常的切诊外,主要是指对伤情的揣摸。魏氏摸诊有一套规范:“手触于外,法须灵活,测知其内,细析症状,心灵手巧,法随病至,全赖功夫”。此中“摸”是核心,“轻摸皮,重摸骨,不轻不重摸筋肌,”可以说是魏氏在60余年临床检查病人过程中所获经验的高度概括,是魏氏的独特的经验总结。有几例骶髂关节疼痛的病人,除局部有压痛及骶髂关节试验阳性外,X线摄片以及有关化验均为阴性,但经魏氏用手指仔细揣摸后,确诊为骶髂关节“骨错缝”。通过手法,听到“喀喀”声,骨缝正,病人症状全部消失。骶髂关节的活动度确实存在,且女性大于男性,特别是妊娠晚期或产后早期,而老年人则逐步下降。骶髂关节的旋转度平均小于4度,但最大可达20度,其后移范畴为0.5~7mm,平均为3mm。魏氏通仔细的揣摸能精确地判断骶髂关节1~3mm的后移或1度~3度的旋转度。又如魏氏称腰椎间盘为“垫膜”,而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魏氏的摸诊检查也有其独到之处。经过摸诊后,他可以测知病变的部位,而与西医骨科的临床检查诊断理论是一致的。魏氏在注意揣摸的过程中,还注意望、比,与健侧对比,这样才能使摸诊更有成效。现在,虽然诊断手段先进了,但望、比、摸,仍极为重要,不可忽视,应视为伤骨科医师的一门基本功。
魏氏经常说,伤科病人除了局部症状外,还会引起全身症状,所以在临证时,既要重视局症状,也不能忽视全身症,必须要两者结合起来。
魏氏对舌诊非常重视,在实践中积有丰富的经验。魏氏常说:“舌为心之苗,心主全身之血脉,心气通于舌,人体气血盛衰,可以从舌上得到反映”,又说:“舌为脾胃之外候,脾胃等内脏的变化,也易从舌上反映出来”,这与魏氏的“健脾”为先导的思想是一致的。
此外,魏氏还认为,切脉在中医伤科辨证上是不可缺少的,切脉不是可有可无。依靠切脉,可知全身虚实,伤之深浅的推断预后。魏氏认为将舌诊与切脉弃之,就无法进行内治。
证治经验
骨折复位与固定的经验
对于骨折的治疗,魏氏并不强调一次完全复位,他认为骨折初期局部血肿严重,给复位带来困难,待肿胀逐渐消退,肌肉松弛时骨折的复位比较有利,但必须在伤后2周以内,在助手牵引下揣摸进行。至于固定,
魏氏则主张采用软硬夹板相结合。软板是将三合板放在水中浸泡后,3层分离,而用其中1层;硬板是用柳木制成。无移位骨折可考虑单纯软板。有移位骨折,软板之外再加硬板,这样固定既牢固可靠,又不至于损伤皮肉。魏氏认为严重损伤大都伴有全身症状,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外治的同时要结合内治。在外治法中用得最多的是敷贴法和熏洗法。在内治法上,强调辨证施治,认为损伤内治有在气在血之分,虚实寒热之别。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经验
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为伤骨科临床颇为多见的损伤。凡从高处跌下,臀部或足跟着地,使脊柱突然屈曲;或弯腰工作时,背部或肩部遭重物打击,均有可能导致此类损伤。
现代医学将脊柱骨折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两大类。凡单纯脊柱压缩性骨折,其压缩程度不超过正常的1/2;单纯横突或棘突骨折;第4、5
腰椎以上部位的椎板骨析,均属于稳定型骨折范畴。凡椎体压缩性骨析,其压缩程度超过正常的1/2; 椎体压缩性骨析有棘带撕裂;椎体粉碎性骨折者;椎体骨折伴有脱位;第4、5腰椎椎板骨折, 均属于不稳定型骨折范围。
根据典型的损伤史,以及腰背剧痛,转侧不利,甚至难以行动,棘突部位触诊有隆起感,并有明显压痛或肿胀,纵向叩击痛阳性,或下肢有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麻木、腱反射减弱,大便失禁,小便潴留等,再结合X线摄片检查, 通常诊断并无困难。
魏氏对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颇有独到之处。
一、手法复位
魏氏认为,对稳定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及部分不稳定型骨折(不包括骨折脱位及严重粉碎性骨折),早期在牵拉姿势下施以手法挤压局部,是很有必要的。这不仅对改善压缩程度有帮助,而且能纠正伴随骨折而并发的小关节错位,使脊柱的正常弧度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
具体操作方法:患者俯卧位。助手甲双手握住患者两侧腋窝部,助手乙站在床上,双手固定患者双踝关节,并将两侧下肢缓缓提起,直至患者腹部离开床面为止,术者双手重叠,按住骨折部位,以恰当的力量向下连续按压3~5下。
在手法操作过程中,往往听到或感手下有复位的弹响声,术后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轻松感。
二、药物外敷
局部肿胀较明显者,宜选用断骨丹外贴,通常均采用碎骨丹外敷。该两药均有活血、消肿、镇痛、长骨之功效,为魏氏伤科之秘方。前者长于退肿,后者则功擅长骨。
三、中药内服
早期3~5天内,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便秘、腹胀、腹痛等症状。现代医学认为这是腹膜后血肿刺激交感神经所致。以中医观点分析之,则属瘀血内阻,不通则痛之候。急予破血下瘀,桃核承气汤主之(桃仁、大黄、桂枝、甘草、玄明粉)。
待上述症状改善后,宜内服四物止痛汤(当归、川芎、赤芍、生地、制乳香没药、夜交藤)加地鳖虫、煅自然铜、骨碎补、炒川断续、鹿角片、陈皮等,以奏活血化瘀、理气止痛、和营续骨之功。
2周后,诸症均见明显减轻,唯有腰部酸痛、精神不振等症候。
如辨证为气血不足者,宜八珍汤内服;中气下陷者,补中益气汤主之;心脾两虚者,归脾汤予之;肾阴不足者,六味地黄汤效佳;肾阳不足者,宜服金匮肾气丸。
四、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对损伤的防治作用,归纳起来有:活血化瘀、消肿定痛;濡养患肢关节经络;加速骨折愈合;防止筋肉萎缩;避免关节粘连和骨质疏松;扶正祛邪,有利于肢体功能的全面恢复。魏氏伤科对此异常重视,称之为“导引术”,贯彻于损伤治疗的全过程,这与现代医学的观点不谋而合。损伤早期,待疼痛稍有缓解,即嘱采用“仰卧拱桥式”导引:患者仰卧,两手撑腰,作支撑点,两下肢或90度,以后枕部及两肘支撑上半身,两脚支持下半身,用力向上挺腹,成半拱桥势。每日3次, 每次10~20下,视体力情况而定。此法对加强腰背部肌肉及腹部肌肉力量有较好效果。2周后体力已逐渐恢复,疼痛明显减轻, 此时宜加用“飞燕点水式”导引:患者俯卧,双上肢伸直置于背后,两下肢伸直,使上身及两下肢同时背伸。每日3次, 每次10~20下。此为加强背肌力量之常规锻炼法。
魏氏伤科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之经验,集手法、内外用药及功能锻炼于一炉,充分掌握轻重缓急,严格遵照循序渐进之规律,因而疗效卓著。
颞下颌关节损伤诊治经验
颞下颌关节具有转动和滑动运动的左右两侧联动关节,其主要功能为参与咀嚼、语言、吞咽和表情等活动。咀嚼时关节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而言语和表情又需要高度灵活性。因此,对这一关节的要求是既要稳定又要灵活。
颞下颌关节的构成,中医文献中有诸多记载。其上是由钓骨(颞颌下窝),又名曲颊(即颊之合钳曲如环形,故名),其下是由牙床骨尾形如钩状,故名钩骨(下颌骨的髁状突),上受控于曲颊之环,以构成头面部唯一的能动关节。下颌骨亦称为颊车骨,承载诸齿以嚼食物,有运动之象,故名颊车。关节间及周围有软骨筋络肌肉等组织,相互精细协调的配合,执行关节的运动。
颞下颌关节损伤和疾病,现代医学分为颞下颌关节脱位;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颞下颌关节强直等,有些并不属于损伤范畴。魏氏在继承前人的经验基础上,对颞下颌关节损伤分为脱、扭、滑、错4种类型,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脱:关节脱位;扭:关节扭伤;滑:关节习惯性脱位;错:关节错缝。
一、病因病机
(一)脱位
多见于老年或体弱患者,肝肾之气衰退或不足,关节结构退化,肌筋松弛,当张口过大时,下颌骨髁状突过度向前,不能退回到颞骨下窝,发生前脱位,或张口时遭受外伤,关节侧壁不能抗御打击暴力而发生脱位,临床上比较少见,但有外伤史者必须予以x线摄片,以排除下颌骨骨折。
(二)扭伤
由于咀嚼硬韧性食物时注意力没有集中,致使关节软组织损伤,多发生在一侧,局部可有局限性肿胀。严重病例,肿胀疼痛明显,关节位置可能锁住,患者自感关节活动时有轧住不灵活现象,功能受到限制。
(三)习惯性脱位
称为“滑”亦称“滑节”,多见于高龄瘦弱患者,明代《外科正宗》云:“落下颏者,气虚之故,不能收束关窍也”,清代《验方新编》云:“此症出于肾肺虚损,元神不足,或谈笑、高兴忘倦,一时元神不能接续所致……”。因此,“滑节”除了关节结构松弛之外,内因气虚元神不足,是一个重要因素。
(四)骨错缝
称为“错”,是由跌打等外伤以后或摩擦过度等因素造成,髁状突与颞骨下窝正常位置改变,或两侧关节肌群不平衡,运动不协调而致关节位置差异,或因风寒湿外邪侵袭,软组织挛缩,以致关节结构紊乱,或因年高,有骨关节炎等,均属于“错节”范畴。
脱扭滑错的共同症状是疼痛。脱滑者口张开,不能闭合,言语困难。扭错者关节活动功能限制,局部疼痛或有弹响声,正常人张口时上下齿之间距离一般均在4.5厘米以上,扭错后,张口幅度明显变小,关节部位不舒,酸痛或呈现僵硬肿胀。
二、治疗方法
(一)手法治疗
脱位的整复方法,从文献记载到当前各家均有不少方法和经验,可分为口腔内、口腔外等多种途径。魏氏所采用的口腔内复位法,复位手法有一定的独特性,其操作方法:
患者坐在低凳上,头背靠实处,使其无法后让。医者站立位双手拇指伸进口腔按住其两侧臼齿,先左右两侧上下活动,而后拇指向其后下方揿压,使髁状突,退回原位。由于病人体位低,医者体位高,能够用得上力。拇指在口腔内,其余手指在外面严密控制下颌,当口腔内拇指揿下髁状突时,外面手指将下颌上托,即可复位,如不控制下颌上托,髁状突揿下后又会向前方翘起影响复位。
单侧脱位,医者一手固定健侧,一手按照上述方法进行复位。
1.滑节(习惯性脱位):不少患者能自行复位。如不能自行复位时,可参照脱位方法处理。由于本病人气虚肾虚、元神不足,必须要作较长时间药物治疗。
2.扭伤:轻度扭伤关节活动无明显异常,局部疼痛不舒,可行口腔轻手法:一手固定健侧下颌,一手拇指按揉患侧下关、颊车等穴,按揉以后再用腕部豌豆骨按揉;接着用拇指指腹沿下颌骨前缘自上而下按推咬肌,推时有酸胀感,一般推3~5次。以上两步手法反复进行10分钟左右,每周2~3次,连续2~3周。严重扭伤关节有绞锁现象,必须加用口腔关节活动法,即使用拇指按住口腔内臼齿,使关节上下活动,以松动关节解除交锁。而后再口腔内内外手法交叉进行,方法如前。
扭伤后长时间不愈,可能伴有外邪,魏氏称为“牙槽风”。清代《沈氏尊生书》曾描述“ 与颊车如糊绷牢,触则痛”,系受风所致。除作相应手法外,应着重祛风散邪内外用药。
3.错缝:大多开始时为一侧,以后可逐渐累及两侧,不仅关节位置错缝,而且软组织损伤,不能平衡协调。因此,手法治疗应口腔内、外结合进行:①两拇指伸进患者口腔,按住其臼齿,其余手指控制下颌骨,先作两侧关节上下活动,范围逐渐增大,而后向前下牵拉下颌骨,反复2~3遍,使张口幅度不断加大。②上述手法后关节有所灵活,张口幅度增大,在患者配合下,医者一手固定头部,一手托住下颌骨使其左右摆动,摆动时自然柔和,不能强行。③加用前述拇指、豌豆骨按揉颞下颌关节周围和按推下颌骨前缘咬肌,反复操作。
以上3步手法按程序做完后作为一节,3节作为1次手法总量,每周2~3次,4~6周为1个疗程。如果患者关节活动有严重限制,应先用舒筋活血洗方使关节有所松动后,再作手法。
(二)药物应用
1.外用方药:(1)舒筋活血洗方(魏氏经验方):伸筋草9g 秦艽9g 钩藤9g 独活9g 红花6g 当归9g 海桐皮9g 兔儿酸9g 乳香、没药各6g(注:兔儿酸,《本草纲目拾遗》治跌打损伤,如市上无货,可改用透骨草9g)。煎水局部热敷,每日2~3次。此方用于有外伤史或局部疼痛明显,肿胀,伴风寒湿邪者;(2)活血强筋洗方(魏氏经验方):当归12g 川续断9g 仙灵脾12g 羌活、独活各12g 楮实子12g 五加皮12g 东鹿筋9g 威灵仙9g(东鹿筋价值比较贵,亦可用石楠叶9g代之)。用法与前方相同。用于习惯性脱位,咬嚼无力,局部轻度肿痛,关节活动不灵;(3)下颌洗方(魏氏经验方):落得打12g 山慈菇9g 伸筋草12g 秦艽9g 络石藤18g 桂枝9g 透骨草12g 全当归9g 乳香、没药各9g 、川芎9g。此方可化瘀破结、舒筋活络,用于陈旧性颞下颌关节损伤等各类疾病,用法如前。
2.内服方药:(1)加减桃红四物汤:桃仁9g 红花4.5g 生地12g 当归9g 赤芍9g 川芎9g。肿胀明显或损伤早期,加丹参9g 地鳖虫3g 延胡索9g 茯苓9g,疼痛明显,加炙乳香、没药各9g 参三七粉1.8~3g(2次冲服)。如内热口干,减当归、红花 加丹皮4.5g。(2)加味八珍汤(魏氏经验方):生地12g 当归9g 川芎6g 白芍9g 党参9g 茯神12g 白术9g 甘草3g 稆豆衣12g 夜交藤12g 柏子仁4.5g。此方用于培补气血,养心安神。在用于气虚元神不足时,可加黄芪15g 巴戟天9g 川续断肉9g 去稆豆衣、柏子仁。(3)补肾壮筋汤(伤科补要方):熟地12g
(砂仁1.2g拌) 当归9g 白芍9g 杜仲9g 川断肉9g 五加皮9g 茯苓9g 川牛膝9g 青皮4.5g。本方可用于肾虚常失下颏,为习惯性脱位的主要方药。魏氏用熟地砂仁拌之,以减少熟地滋腻;青皮很少用,多用陈皮以防破气,五茄皮味苦难服,可加大枣调和矫味。(4)祛风活血汤(经验方):伸筋草9g 独活9g 秦艽4.5g 桑枝9g 威灵仙9g 莶草15g 络石藤9g 油松节9g 海风藤9g 当归9g 川芎9g。本方可治风寒湿邪,关节如糊粘紧。疼痛严重加制乳香没药各9g 制川乌、草乌各3g。
三、导引锻炼
颞下颌关节的运动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开口闭口上下活动; 二是下颌左右摆动的侧向运动;三是下颌前后的运动。魏氏根据这些生理功能进行导引锻炼。通过关节的锻炼,以恢复其各种肌肉的配合和精细协调的功能,从而能进行多种多样的运动。
(一)张合口导引(即开闭口导引)
患者正坐,头部端正双目平视,肩颈部肌肉放松。先调整呼吸,然后使口部一张一合地上下活动。由轻到重,由小到大,张口时要求稍缓,并尽量张至极限,合口时稍快,使上下齿合缝。一张一合,连续10次左右。
(二)错腮导引
姿势要求如前。运用自己的下颌有节奏地左右摆动,摆动时口不能开得过大,由轻到重,连续10~20次左右。
(三)憩颌导引
姿势要求如前。口稍开,使自己下颌向前伸动,而后自然退回。向前时尽量用力前伸并稍停片刻后,退回原位。连续10次左右,自觉疲劳时即止。此法对“错节”弹响者有较好效果。
上述导引锻炼法,根据不同症状表现来选择应用,每天2~3次,直至功能恢复。
四、讨论
颞下颌关节损伤分脱扭滑错四类,但从性质上亦可分为两大类。
1.脱与滑:初次脱位与习惯性脱位均属于急性,应当迅速复位。复位后用绷带兜住下颌系于头顶包扎固定,约1周左右,以防再脱。不少患者,尤其是习惯性脱位者,当复位后还未回到家中,便又脱落。所以,早期固定很重要。其次。可以服一些酸性食物。清代《疡医大全》载有:“口噙乌梅一二枚,茶倾自上。”指关节脱位口含乌梅,再饮茶后可得到复位。魏氏在临床上,总是嘱咐患者,口中应含酸性果品,以使涎水增多,可以起到收敛紧束关窍作用,有助于功能恢复和防止发生再脱。
2.扭与错:扭伤与错节一般属于慢性,扭伤者早期多为单侧发病,由于颞下颌关节是两侧联动关节,往往影响健侧,在治疗患侧的同时要注意健侧有无影响,或预先手法。似如锁住,开口不利,运用口腔内活动法时,须两侧关节轮流作上下(开闭)活动,这样容易松开。但操作时用力柔和,不能粗暴。错节(骨错缝,早为现代医学所证实,称为“关节盘、髁状突相对移位”),是由于关节软组织松紧不协调,长期存在后牙缺损,可使髁状突向后移位。手法可使骨正筋柔,恢复原位与功能。
X线摄片对于疼痛严重,长期不愈的患者颇为重要,可以排除其他病变。老年患者常有退行性病变、骨关节炎,X线摄片可显示髁状突、关节结节骨面硬化。中医骨伤科对颞下颌关节损伤疾病还是有很多治疗方法。当然,颞下颌关节损伤本身还有许多复杂性,还有许多兼夹症,治疗时仍需口腔科会诊。
健脾法运用经验
一、早期健脾理气、活血化瘀
损伤初期皮肉筋脉受损,筋伤骨断,临床症状除局部肿胀疼痛,瘀斑青紫,关节活动受限外,尚具有精神萎靡,脘闷不舒,纳谷欠佳,腹胀便秘等全身症状。《正体类要》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魏氏认为:经络有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的作用。“脾主肌肉”,又“主四肢”,脾胃通过经络与四肢、肌肉相联系。损伤之症,肌肤皮肉首当其冲,皮开肉绽,气血外溢,瘀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脾胃运化功能因之失调;又调在志为思,“思则伤脾”,损伤之初,剧烈而持续性疼痛,可导致思绪紊乱。故精神不振,神思恍惚,纳谷不馨,腹胀便秘等症均为损伤初期的常见临床表现。魏氏在治疗上多以健脾理气,活血化瘀为主。选方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疗效甚为满意。
例1:张×,男,56岁,干部。出差归来,行走时不慎扭伤右踝关节,肿胀疼痛,青紫瘀斑颇甚,经X线拍片提示:右外踝骨折。曾外敷消瘀接骨丹,小夹板固定;内服活血化瘀之剂。1周后复诊,局部肿胀渐轻,惟头晕如蒙,倦怠乏力,
胸痞脘闷,口苦纳差,大便数日未解,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查右踝部血肿,皮下瘀斑满布右踝及小腿外侧。证属筋骨受损,气滞血瘀,脾胃失调,痰湿中阻。方拟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治之。陈皮9g 茯苓15g 法半夏10g 苍术10g 桃仁10g 红花10g 枳壳10g 香附10g 芍10g
地鳖虫10g 生地20g 生甘草5g。上药水煎服,3剂诸证大减。又服2帖,自觉症状消失,继以六君汤佐以接骨续筋药以补虚治本,骨折愈合。
按:魏氏认为,患者系脑力劳动者,平时劳倦伤用,刻下损伤肢体,气血瘀滞,累及脏腑。初诊医生见伤治伤,而未重视脾胃是否受累,且活血化瘀之品多辛温苦燥,易耗伤胃气,故来诊时,证见头晕,胸脘痞闷,肢倦乏力,当责之脾气虚弱,痰湿中阻。治疗以二陈汤健脾理气,佐以苍术、枳壳、香附燥湿化痰和中之力,合桃红四物,再加地鳖虫活血化瘀,从而使脾土复运,胃气得和,气血运行正常,为损伤愈合奠定基础。
二、中期补脾益胃,和营活络
魏氏认为损伤骨折经早期治疗,瘀血肿胀吸收,原始骨痂开始形成,如损伤初期情志和用药等方面的影响,脾胃运化功能低下,体虚而纳谷减少,或医者只重视消肿止痛,忽视调理脾胃,补充营养,往往会导致骨组织生长缓慢和骨不愈合。魏氏主张中期以参苓白术散、归脾汤补脾益胃和营活络之品为主予以治疗。
例2:陈×,女,48岁,职工。工作时不慎被重物压伤右小腿,以致右胫腓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移位明显。患者素有胃病史,在某医院用石膏固定,内服活血化瘀之剂,52天后拆除石膏,X线拍片提示:右胫腓骨骨折、两折端分离移位,无骨痂生长。形体消瘦,食欲减退,舌质淡,苔白腻,脉弦细。来院就诊时魏氏以参苓白术散为主,佐以当归、熟地、川续断、牛膝、骨碎补等活血通络之品内服外洗治疗,1个月后骨折基本稳定,仍守前法调治,2个月后复查达到临床愈合。
按:魏氏认为“胃气强则五脏俱盛”。所以在骨伤科疾病引起脏腑不和多以健脾和胃来调理他脏,取其“脾旺四季”之间。据周慎斋云:“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万无一失”,概“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脾胃虚弱,经补脾益胃,脾得健运,食欲正常,化源充足,血盈经脉,四肢百骸得养,肌肉壮实,活运有力,骨折易于康复。
三、后期补肝益肾,醒脾和中
损伤后期为坚骨壮筋期。魏氏认为“肾主骨”、“肝主筋”,骨主强筋,筋主束骨而利关节。补肝益肾实为本期治疗之大法。然补肝益肾主方归芍地黄汤中熟地含高糖多脂甙,多食令人中满,轻则不思饮食,重则嗳腐吞酸。龟鹿二胶乃高脂、血肉有情之品,常服易碍胃,症见腹胀,泛酸,不思饮食。故魏氏主张方中再加砂仁、佩兰、薏苡仁以制其滋腻,醒脾健胃。炒山楂、炒麦芽、陈皮以消积和中,促进脾胃运化。
例3:钱×,女,69岁。患者因左肱骨外髁颈骨折入院,骨折后期高龄体弱,骨痂生长迟缓,选用归芍地黄汤后食欲减退,遂将砂仁拌熟地以制熟地滋腻碍胃之性。因素体方虚,家属常煨鳖甲汤予以进补,除食欲呆滞外,伴有头晕腹胀不适,又于方中加入焦楂曲、陈皮、佩兰、鸡内金消滞和中,理气开胃。
按:魏氏认为,骨的生长营养功能与肝肾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但肾又依靠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先天与后天是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脾为燥土,喜燥恶湿,油腻、肥美之品易生痰湿,阻碍脾阳。方中加用砂仁、佩兰可抑制熟地滋腻之性,且又能醒脾开胃,投以焦楂曲、陈皮消积导滞、行气和中。
验方
一、续骨活血汤
组成:骨碎补9g 自然铜9g 地鳖虫6g 鲜生地12g 杭白芍9g 川续断肉9g 乳香、没药各9g 全当归9g 落得打9g。水煎服。
功效:长骨活血,祛瘀止痛。
临床应用:主治骨折、骨碎,肿胀疼痛。方中骨碎补、自然铜、地鳖虫在伤科中俗称“接骨三宝”,为接骨要药。乳香、没药、落得打、当归、白芍为化瘀消肿,活血止痛之品,有助于骨续、骨长。
二、四物止痛汤
组成:当归12g,生地12g,白芍9g 乳香6g 没药9g。水煎服。
功效:活血行瘀止痛。
临床应用:主治一切跌打损伤,血行被阻,肿胀疼痛。本方取四物汤以调营活血,加乳香、没药以行瘀定痛。
三、川芎钩藤汤
组成:大川芎9g 山钩藤12g 杭甘菊9g 朱茯神12g 炙远志6g 酸枣仁9g 红陈皮6g 白蔻壳4.5g 薄荷叶4.5g。水煎服。
功效:固神安脑,活血止痛,醒脾开胃,化湿和中。
临床运用:主治跌打损伤,脑髓震伤。症见头晕头痛,呕吐泛恶,烦躁不安,夜难安眠。方中川芎、钩藤对头痛眩晕者具有平肝息痛的作用,配用甘菊、薄荷以清醒头目,茯神、远志、枣仁以固脑安神,陈皮、白蔻壳以醒脾开胃,化湿和中。
四、二陈舒肺汤
组成:清半夏9g 红陈皮9g 炙马兜铃(蜜炙)9g 江枳壳9g 炙枇杷叶(去毛另包)9g 杭白芍9g 白茯苓9g 泡麦冬9g 生甘草6g。水煎服。
功效:行气和中,舒肺止咳,止痛。
临床应用:主治一切跌打损伤,内伤迸气。症见胸膈疼痛,咳呛咯痰不爽。胸膺属肺,迸气内伤必涉肺气,肺失宣肃,故逆气呛咳。方中马兜铃有清肺降气之功,配合枇杷叶、半夏、陈皮、枳壳、茯苓以化痰湿,舒肺气,止咳呛。杭白芍、甘草可解痉止痛,麦冬生津以润肺气。
五、行气通滞汤
组成:枳实9g 川厚朴9g 熟大黄9g 桃仁泥9g 乳香、没药各6g 青皮、陈皮各6g 乌药9g 车前子(包)15g 赤芍、白芍各6g 生甘草6g。水煎服。
功效:行气化瘀,活血止痛,通利二便。
临床应用:主治脘腹内伤,气滞血阻。症见腹胀满痛,二便不利,或脊椎压缩性骨折后腹痛便秘者。方中厚朴、枳实、大黄为小承气汤方取其疏通之功,配合桃仁、乳香、没药以化瘀通滞,青皮、陈皮、乌药以行气畅中,赤芍、白芍、甘草以解痉(片)镇痛。六腑以通为和,若脘腹内伤,胃气上逆,燥屎不行者,此方甚为适合。
六、逐瘀丹
组成:落得打250g 泽兰叶50g 西红花200g 大玄胡索(醋炒)150g 千金子(去油毒)50g 五灵脂250g 赤芍100g 桃仁泥(去油)100g 炮山甲200g 炒香附250g 参三七250g 乳香、没药炭各250g 生甘草100g 地黄根500g 紫藤枝200g 刘寄奴100g 苏木屑200g 川大黄200g 川当归(土煨)200g 狗脊150g 丹参150g。上药共研细末,轧片,每次2~4片,日服3次,孕妇忌服。
功效:活血化瘀止痛,消除陈旧肿胀。
临床应用:主治跌打损伤,关节震动,或骨折及脱臼后复位不正,积瘀坚硬,肿胀疼痛。千金子味辛气温而其性有毒,实攻击讨伐之药。紫藤枝味甘微温有小毒,能化瘀为水,利水而消肿。又方中落得打、泽兰、红花、玄胡索、千金子、丹参、五灵脂、桃仁、山甲、三七、乳香、没药、紫藤、刘寄奴、苏木、川芎、大黄、当归等,均为化瘀活血止痛之品。配合香附调气,行气则瘀散,狗脊理筋骨,地黄补阴血,使瘀化而不伤血;赤芍、甘草可增加其解痉镇痛之效。总观全方,旨在逐瘀理伤,消肿止痛。
七、三圣散敷药
组成:芙蓉叶50000g 赤小豆16000g 麦屑粉(即洗面筋时所沉淀的粉)5500g。
制作方法:上药共研细末,用冷开水加饴糖(或蜂蜜)调拌成药膏,摊在纸上或纱布上,敷贴患处,每日或隔日更换1次。
功效:活血消肿,清热止痛。
临床应用:主治跌打损伤、软组织损伤,肿胀疼痛或红肿灼热等。主药芙蓉叶苦微辛,能凉血消肿止痛。纲目云:其加赤小豆尤妙,用赤小豆散血消肿,二药相配消肿之力倍增。
八、碎骨丹
组成:骨碎补2250g 白芨片1000g 红陈皮2250g 五加皮2250g 大梅片250g 元麝香125g 参三七2250g 虎胫骨2双 活地龙1000g 血竭2250g 乳香炭2250g 川续断1000g 没药炭2250g 西月石500g 雌、雄活鸡各1只(用时连毛带骨捣烂成泥)。制作方法:将上药研细末,用蜂蜜冷开水调和敷于患处。在使用时,须注意皮肤变化,如出现红、痒等过敏现象,应停止使用,改用油质敷料(即药料加凡士林调成)。
功效:活血止痛,长骨。
临床应用:主治一切跌打损伤,大小骨折、骨碎、骨膜损伤等症。本丹为接骨要药。方中骨碎补、雌鸡、雄鸡、虎胫骨、川续断、白芨以疗伤续骨为主,配合乳香、没药、血竭、三七、地鳖虫、五加皮消肿止痛,更以麝香、梅片、陈皮芳香开窍。使药液漏入断处,断者变续,碎者复完。
九、伤膏药
组成:落得打(生用)30g 川续断条30g 老紫草18g 桑寄生24g 紫荆皮24g 小生地90g 香白芷18g 黄栀子30g 西红花18g 木鳖子24g 京赤芍18g 西当归60g 海桐皮24g 粉甘葛18g 南川芎24g 大白芍24g 青风藤30g 山地狗10g 川大黄24g 紫丹参24g 大独活30g 红茜草30g 川羌活30g 兔耳酸30g 上肉桂24g 地鳖虫18g 肉苁蓉24g 甘狗脊30g。
制作方法:上药共研细末用真麻油5300g,倒入大锅内熬炼,提出药液再加以下7味药研细末。黄丹(二成药液,一成黄丹) 阿魏(焙用)12g 乳香30g 麝香12g 没药30g 薄荷霜12g 大梅片18g 用木棒调拌烊化,冷却后即成膏药,膏药形成后分成若干小块,捏成一团放入冷水缸内浸泡21日,去其火毒,每日换水1次。用法:将膏药温烊摊在布上,根据伤处大小分成大、中、小3种敷于患处。每日或隔日更换1次。
功效:活血止痛,消散结块,舒筋退肿,坚筋强骨。
临床应用:主治跌打损伤,红肿胀痛,血阻不散,宿伤隐痛,伤筋结块。黄丹,辛微寒,外用拔毒生肌,收敛解毒;当归、川芎、山地狗(白蔹)、丹参、地鳖虫活血化瘀;紫荆皮、木鳖子、川芎、老紫草、小生地、黄栀了化瘀退肿,消散积块,凉血止痛;配以白芷、透骨草、兔耳酸(穿地铃)、海桐皮、肉桂、粉甘葛、青风藤、羌活辛湿发散,以舒筋活络,川断、桑寄生、苁蓉、狗脊以强筋壮骨。
十、骨科膏
组成:紫灵芝1棵 远志肉30g 自然铜24g 五加皮24g 生虎骨24g 紫河车1具,仙茅24g 白蔹草18g 粉丹皮45g 大独活45g 甘狗脊45g 土茯苓45g 漏芦根18g 老鹰爪1双 红茜草24g 杭白芍90g 川羌活45g 活地鳖虫14只,水防风45g 干茅根18g 白附子24g 淮生地60g 西红花24g 全当归60g 生甘草18g 川牛膝24g 骨碎补45g 西泽兰45g 白芨24g 川续断炭45g。
制作方法:上药用真麻油5300g同入大锅内熬炼,提出药液再加以下8味细末。原麝香12g 乳香、没药各45g 肉桂粉24g 上冰片12g 煅象皮粉12g 三七粉30g 黄丹(二成药液一成黄丹)炒用。用木棒调拌烊化,冷却后即成膏药。膏药形成之后,分成若干小块捏成一团。放入冷水缸内浸泡21日,去其火毒,每日换水1次。用法:将膏药温烊摊在布上,根据伤处大小分成大、中、小三种敷于患处。每日或隔日更换1次。
功效:长骨,活血,止痛,通骨髓,活络退肿。
临床应用:主治一切大小骨伤、骨折、骨碎、骨裂、骨膜损伤。方中灵芝、远志、五加皮、自然铜、虎骨、紫河车、狗脊、仙茅、老鹰爪(或鸡爪)、骨碎补、川续断、牛膝长骨强筋为主;配合白蔹、漏芦、丹皮、茜草、地鳖虫、当归、红花、生地、茅根、白芨、白芍、生甘草、土茯苓以消肿解毒,活血祛瘀;羌活、防风、白附子性味辛香,通络息痛。
十一、化腐生肌散
组成:净蟾酥(熟用)21g 印血竭(生用)90g 白石脂(生用)120g 乳香炭120g 血余炭240g 芦甘石(飞用)240g 没药炭120g 百草霜(飞用)240g 当门子15g 人中白30g 大珍珠(生用)30g 雄黄精(生用)120g 西瓜霜(生用)60g 煅象皮60g 月石(煅)30g 上朱粉(生用)60g 寒水石(生用)30g 双儿茶(炒用)30g 大梅片(生用)15g 血琥珀(生用)15g。
制作方法:上药研粉末。用法:外敷腐肉创面,每天换1次。凡灼伤皮肉焦腐者,可用麻油与药粉调和为浆糊状敷患处。若腐烂周围无脓水,有嫩肉者,可用水火烫伤膏加10%的化腐生肌散调涂患处。金疮皮肉损伤,须将伤口洗净,用此散搽在患处,以纱布包扎,或凡士林调成软膏敷。
功效:化腐祛瘀,排脓水,生肌收敛,活血止痛。
临床应用:主治烫伤、金疮。症见皮肉损伤,疮口溃烂,腐肉不去,脓水不清,疼痛不止。方中蟾酥、人中白、西瓜霜、雄黄精、寒水石、上朱粉(铅丹)取其去腐拔毒;白石脂、甘石、血余、百草霜、珍珠、象皮、月石、儿茶收湿敛疮长肉;配合乳没、血竭、琥珀化瘀生新;当门子(麝香)、梅片芳香通络,清热止痛。
十二、生肌散
组成:百草霜(飞用)240g 煅象皮60g 雄黄精120g 炉甘石(飞用)240g 寒水石30g 小珍珠30g 西瓜霜60g 大梅片15g 双儿茶30g 上朱砂60g 没药炭120g 当门子15g 乳香炭120g 血余炭240g 血琥珀15g 印血竭90g 白石脂(飞用)120g 制作方法:上药研粉末。用法:外敷伤口,每日换1次。
功效:推陈致新,去腐生肌,长肉长皮,收敛止痛。
临床应用:主治跌打损伤、皮肉破损、刀伤出血或伤后溃烂久不收口等。百草霜、象皮、炉甘石、寒水石、珍珠、西瓜霜、朱砂、白石脂、血余炭、儿茶去腐生肌,长肉长皮;配合乳没、琥珀、血竭活血化瘀,推陈致新;当门子、梅片乃是芳香透络,清热止痛。
十三、活络药水
组成:紫灵芝4棵,生川乌、生草乌各1000g 参三七1000g 川地龙240g 鸡冠花120g 羌活、独活各1000g 海桐皮500g 明天麻500g 伸筋草500g 鲜生姜500g 川牛膝500g 汉防己500g 川红花500g 东鹿筋1000g 川当归1000g 苏薄荷240g 川木瓜500g 滴乳香1500g 明没药1500g 苦瓜蒂240g 川续断条500g 地鳖虫250g 川麻黄500g 干地狗240g 马鞭草120g 牛蒡根500g 生半夏500g 生甘草240g 天南星500g 仙灵脾1000g 纯钩藤500g 老紫草500g 左秦艽1000g 桑寄生500g 黄栀子240g 淮山地1500g 防风条500条 老鹰爪6双(鸡爪亦可代) 生虎骨500g 青风藤500g 白附子1000g 川椒目240g 老鹳草500g 川细辛240g 净茵芋500g 白僵蚕500g 马兰花240g 九孔子(路路通)240g。以上药味集中放入大缸之内,再放入优质高粱酒160kg,米醋40kg同药浸泡。浸泡时间须360天为限。借三冬三伏之气候为宜。届时将药渣用绢布滤过,再待药水澄清后装入瓶内,塞紧瓶口,勿令泄气,临床备用。用法:先将患处用热水洗透,使毛窍开放。再将药水搽擦患处,用手心由轻而重徐徐搽揉。每日2~3次,每次约擦20分钟左右。如皮肤有红痒过敏现象者,应停止使用。
功效:舒筋活血,追风定痛,壮筋散结,温筋通络。
临床应用:主治伤筋结块、筋缩作痛、筋胀挛痛,风寒入络,酸痛无力,麻木不仁。
十四、舒筋活血膏
组成:西红花60g 明没药60g 川白芷120g 西当归240g 白附子30g 山钩藤120g 西紫草60g 黄栀子60g 黄药子30g 生甘草60g 刘寄奴60g 粉丹皮60g 大梅片60g 小生地240g 乳香汁60g 露蜂房60g 川大黄120g 白药子30g 麻油4500g 黄蜡1500g 冰片60g。制作方法:将药物(除黄蜡、 冰片外)与麻油一同放入锅内,用文火煎熬,将药炸透,然后滤去药渣成为黑色药液,再加入黄蜡与冰片,用木棒捣调拌匀,冷却即成软膏。用法:先以热水擦洗患处,使毛窍开放,然后将此药膏涂于患处,用手轻轻揉擦,每日2~3次,每次20~30分钟。
功效:舒筋活血,通络止痛,润肤消肿。
临床应用:主治一切跌打损伤,伤筋,筋缩酸胀疼痛,麻木及骨折、脱位后关节活动不灵,并对冻疮及皮肤湿癣亦具有一定的疗效。方中以红花、乳香、没药、当归、黄蜡、白药子、刘寄奴、大黄化瘀通络,活血止痛,配合白芷、白附子、钩藤疏风散邪;更以紫草、栀子、丹皮、生地、蜂房、冰片消炎解毒止痛;黄蜡、麻油润肤舒筋。
十五﹑熨药一号方
组成:川升麻500g 龙胆草600g 肥远志600g 北细辛400g 粗牙皂300g 薄荷叶500g 白附子400g 红陈皮1kg 山钩藤800g 水防风600g 稻草根200g 生半夏500g。制作方法:上药共研细末,同拌和匀,按500g一包,共分12包。用法:取其1包,放在铁锅中。锅中先放醋(或黄酒)少许,与药一同炒热, 炒时须注意不可将药炒焦,否则药力减弱,且可引起燃烧。药粉炒热后,装入预置的一个布袋内,放在患处热熨。每一包药可用3天左右,即今日用后放好,明日再炒再熨。 每天要熨2~3次,每次时间需半小时以上。
功效:温经散寒,祛风化湿,通络止痛。
临床应用:主治风寒湿痹腰背酸痛。升麻以升举阳气,能透发肌肉腠理之滞气。远志苦泄热,温壮气,辛散邪,通利九窍有长肌肉,助筋骨之功。粗牙皂能辛散温通,性锐利,具消肿散滞之效。方中升麻、远志、牙皂、白附子、钩藤、防风、半夏、陈皮能透发肌肉腠理之邪滞,有疏风化湿之功。湿郁而不去,每多郁而化热,故方中加龙胆草,薄荷以透泄经络之邪。
十六、洗浴方
组成:落得打30g 桑寄生30g 制川乌、制草乌各12g 伸筋草16g 徐长卿30g 透骨草30g 生葛根30g 川牛膝12g 羌活、独活各18g
老鹳草30g。制作方法:将药放在大锅内,加水煮沸,滤去药渣,倒入浴缸(盆)中。煎二汁(连前共2 大锅)。而后再加适量的热水,浸泡洗浴患处,微汗为度。每次1剂,每隔1~2次洗浴1次。本法一般用于天气较热季节。
功效:舒筋活血,祛风通络,疏通关节。
临床应用:主治风寒湿痹、软组织损伤和劳损关节酸痛,颈、胸、腰椎肥大引起的骨与关节酸痛。
十七、四肢洗方
组成:冬桑枝9g 川桂枝9g 川牛膝12g 川红花6g 川木瓜6g 川萆(艹解)9g 落得打9g 大当归9g 补骨脂9g 川羌活9g
大独活9g。制作方法:将药物放入锅内加满水煮沸,熏洗患处,每日2~3次,每次约30分钟。每1剂可用2~3天。
功效:滑利关节,温经通络,活血祛风。
临床应用:主治四肢骨节筋络损伤。症见局部肿胀疼痛,关节动作不利。桑枝、桂枝、牛膝、木瓜、补骨脂温通四肢关节;配合红花、当归、落得打活血舒筋,羌活、独活、萆(艹解)化湿通络。诸药配伍,关节得以滑利,邪去瘀化,疼痛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