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观点
一、注重辨病与辨证的相关性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因此顾氏重视辨证分型,对“同病异治”有深刻的研究,在同一疾病的不同病理阶段可以表现不同的主证,同时机体的个别特殊性,即气血阴阳差异,通过八纲辨证,可以分为各类分型。顾氏认为辨证可以揭示个体气血阴阳的特殊性,又可正确反映机体在不同发病阶段的征象,以便把握疾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根据同病异证进行辨别分析。通过八纲和脏腑辨证,进行辨证分型,确立各别的治则,采取不同的方药组成,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在辨证的同时也要强调辨病。顾氏对清代徐灵胎《兰台轨尼.序》中所述:“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名而后求其病之由生,知其所由生......然后考其治之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方必有主病。”抓住每种疾病的局部和整体主证,诊断确立病名为先的观点十分赞同。在不典型尤其是早期乳腺癌可以伴有乳腺增生病证候,肿块乳腺病可以在用药后部分缓解,但局部触诊在与块中触及质硬有棱角的孤立性肿块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应及时通过各种现代辅助检查手段,最终病理活检而尽早确立病名,不要贻漏病情,强调首重辨病,辨证参合在辨病之中,注重辨病与辨证二者的相关性。
二、重视发病病机,抓住疾病本质
顾氏根据家传经验和辨证思路,重视整体治疗,抓住疾病本质,探明发病病机。疡科各证虽形之于外,必根于内,因此强调疡医务必精内,痈疽疮疡可由脏腑蕴毒而外发,痈疽失治也可内传脏腑而酿大症。乳癖之症顾氏认为肾气不足,冲任失调是病之本,肾为五脏之本,元气之根,肾气不足必致冲任失调,因冲任隶属于肝肾,每多乳癖患者仅以调理气机论治而不从调治冲任根本着手而治疗效果欠佳,尤其是中年妇女乳癖病者,乳癖之证伴见经期紊乱,腰膝酸软,此由肾气虚衰,下不能充实胞宫,上不能滋养乳络,肾虚不能温濡冲任,冲为血海,冲脉藏血失司表现月经淋漓,任脉虚衰可伴不孕,因此顾氏在乳癖论治中,凡见肾症候者,论治从治本着手,重用仙茅、仙灵脾、苁蓉、鹿角等温补肝肾,调摄冲任,每乳癖顽证而取得满意效果。
三、重视后天脾胃在疾病康复中的作用
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因此顾氏十分重视脾胃和饮食调摄在疾病中作用。顾氏强调饮食调摄在乳腺病防治中意义。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病有新久,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因宜常刻矣......谷肉果桑,食养尽之,勿使过之,伤其正也......。”顾氏遵循经旨,在疾病论治中既不要偏废药物的治疗作用,又必需强调饮食调摄的意义。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曾说:“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逮,必凭于药。”指出药物与饮食二者相结合是治疗每每取效的关键。古代用“谷肉果桑”高度概括了人体合理摄取营养,不断补充人体新陈代谢所必需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是防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病重体衰病者。脾胃和气血之盛衰,更与疾病的顺逆转归息息相关,如脾胃未败是谓“得谷者昌”,尚有起死回生转机如脾胃已败,百药难治,是谓“绝谷者亡”,症多难治。顾氏对晚期乳癖,正虚体衰,瘤体扩散者,在用药扶正固本的同时,十分注重扶助脾胃。重视整体气血阴阳,不要过份强求完成术后化疗次数,屡屡告诫,慎证虚虚之戒。《东医宝鉴》:“不必治癌,补其阴阳气血,自可带病延年。每多晚期乳癌病者在服用顾氏益气健脾,养血补精的药物同时,饮食补脾胃,病情稳定,精神转佳,顾氏指出乳癌后期,并非
四、首辨阴阳,分清寒热虚实
疮疡之病,百千万症,因此首当辨别阴阳,阳症者,其毒浅,多为火毒之滞,发于六时,阴症者,其毒深,多因寒痰之凝,阴毒深伏,发于五脏,疮疡在病程发展中,复杂多变,有真阳假阴,有真阴假阳,因此分清寒热虚实才能药症相应。乳癌是多种乳病中最为凶险之症,顾氏十分重视“四诊”的运用,尤其不为现代多种辅助检查结果所惑,对传统触诊检查必须认真仔细,凡发现乳房肿块不论肿块大小,凡肿块坚实者,表面有棱角,皮核相叠者,即使辅助检查阴性,仍应及早活检病理诊断不要贻误,乳癌之肿块虽表面不红,触之微热,此乃真热假寒,非寒结而凝,而由邪毒与蕴热煎熬气血津液而致邪毒瘀热互结而成,因此切忌用温经散寒治疗流痰阴寒之方药。顾氏赞同清代外科名家马培之先生所论:“乳癌由气火抑郁而成,治应解郁清肝。顾氏治疗乳癌在祛邪药物选用上常用清热解毒合活血化瘀,软坚化痰,抑制病灶发展,体现《素问.至真要大论》:“坚者削之,结者散之,客者除之”之论。顾氏提出“祛邪可以安正,治标可以固本”的学术观点,具体应用于乳癌的诊治方药上,即告诫首当辨别阴阳,其次分清寒热虚实,顾氏“邪去正安”的立论也反映出辨病寓于辨证的构思新意。
证治经验
一、乳溢症
乳溢症在中医文献中称“乳泣”。《济阴纲目》中说:“未产前,乳汁自出者,谓之乳泣。”乳溢症包括妊娠期、产后终止哺乳一、二年后以及非哺乳乳汁溢出,甚至男子乳汁溢出等病理性乳汁分泌。
本病的发生既可以是由先天的肾气不足而发病,也可是由后天肾气亏损,气血两亏而罹病。因此乳溢证的论治,必须循从脏腑、气血、阴阳辨证求因,审因论治。《外科冯氏锦囊秘录精义》归纳了乳汁自流不禁的原因有四:1、胃气虚而不能敛摄津液;2、气血大虚,气不卫外,血不荣里而为妄泄;3、未产而乳汁自出;4、产妇劳役、乳汁涌下。冯氏归纳乳泣症的病因,虽然其中非全属现代所说的乳溢症,但均属于广义的乳汁分泌异常的范畴,他精辟地阐明了乳溢症的审因论治,对当今乳溢的辨证论治,具有现实临床指导意义。
乳溢症的发病,究其病因,既可是垂体肿瘤引起,也可是非垂体肿瘤引起,其中有先天卵巢、子宫发育不良或后天卵巢、子宫萎缩,产后大失血,甲状腺机能异常,肾上腺皮质机能异常,糖尿病等因素均可发生乳溢症。除了上述因素外,长期服用镇静药、避孕药等患者也可出现乳溢症,因此寻求本病的确切病因,才能正确地对症治疗,推断预后。
乳溢症多由高泌乳素血症引起,若是由垂体肿瘤引起的乳溢症泌乳素一般均明显高于正常值,可以超高达正常值的4~5倍,而非垂体肿瘤性引起的乳溢症患者,泌乳素可以高于正常范围,也可在正常值之内,其产生乳溢是由于卵巢激素浓度低下,对视丘下部的反馈机理作用减弱,而引起催乳素相对值增高,发生乳溢症。中药温补肾阳和调摄冲任有提高卵泡期间的雌激素分泌,从而增强对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而使乳溢症好转或治愈。
生山楂和生麦芽对各型溢乳症均有降低泌乳素作用,其中对生理性的高泌乳素血症的泌乳素值降低作用尤为明显,如属垂体瘤器质性病变的闭经乳溢症的效果就不是最理想。生麦芽和生山楂的回乳关键不在于生用或炒用,而与二者的用量差别有关,小量有消食开胃且有催乳作用,大量则耗气散血而具回乳作用。麦芽的回乳作用其现代药理机制是生麦芽中含有麦角类化合物,麦角能抑制催乳素的分泌。
二、乳腺导管扩张症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中药辨证分期治疗。作者体会在本病静止期主要临床表现为乳头有粉刺样分泌物,此为肝火湿热,常用龙胆草,黄芩、山栀、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银花、虎杖,清热解毒。其中蒲公英、虎杖两味清热寓于活血之中,既能泻火又能消块对伴有乳晕部结块者更为适宜。生米仁、皂角刺、山甲、败酱草有排秽托毒之功,可使积聚在导管中之脂质稀释并加速排出,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生山楂、冬瓜子、桔梗、桃仁祛脂化瘀,该组药物有降低泌乳素的功效,对抑制扩张乳腺导管的异常分泌具有治本的作用。本病的病灶可累及多枝导管、甚至双侧乳房先后发病,因此祛脂化瘀药物的长期服用具有治疗和预防的双重作用。在急性发作期多伴有杂因感染,方药中可加用半枝莲、草河车、连翘、红藤等清热解毒药,并可配合“双黄连”、“清开灵”等清热解毒化湿中药制剂静脉滴注,有助于本病由急性期向迁延期转化。本病慢性迁延期乳房表现硬结肿块,此阶段宜重用化瘀软坚散结方药,常用柴胡、当归、丹参、桃仁、三棱、莪术、益母草、留行子、炙山甲、土茯苓、生牡蛎。复杂性瘘管术后可表现气血两虚,常伴虚汗频出,精神萎软,宜重用益气固脱,常用炙黄芪、生晒参、淮小麦、煅龙骨、牡蛎、五味子。
三、乳癌
(一)重视触诊,紧扣“皮核相亲”特征
中医“四诊”(即望、闻、问、切)是正常辨证论治的基础,随着各种现代科学辅助检查技术的相继出现,临床医师过分依赖辅助检查,忽视临床触诊的现象每多存在。而顾氏十分重视乳房的临床触诊,认为乳房肿块不论大小,凡肿块坚实,表面高凸不平,有“皮核相亲”特征,即使辅助检查阴性者,仍须认真对待,不得贻误,应尽早作病理活检,争取明确诊断。
(二)单纯性乳癌注重疏肝解肝,配合心理调摄
《外科正宗》曰:“忧郁伤肝,思虑伤脾,积想在心,所愿不得者,致经络痞涩,聚结成核。”通过长期临床实践与总结,顾师提出乳癌由无形之气郁与有形之痰浊相互交凝,经络痞涩,日积月累,结滞乳中而成。因此治疗上他十分注重疏肝理气、解郁化痰,常用药有柴胡、青皮、香附、八月札、枳壳、乌药、茯苓、远志等。同时十分强调心理调摄,两者结合对延长乳癌患者的生存期和提高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三)炎性乳腺癌重用清热解毒
顾师十分重视八纲辨证,认为外科之证首辨阴阳,乳房肿块寒热虚实之辨更为重要。炎性乳腺癌之肿结非寒而凝,乃肝火瘀毒互结。因此切不可沿用治疗流痰阴寒之温经散寒法及阳和汤之类的方药治疗,应清热解毒为主,故以活血化瘀、软坚化痰。常用药有白花蛇舌草、鹿含草、凤尾草、露蜂房、草河车、蛇六谷、蒲公英、半枝莲、山慈菇、夏枯草、土贝母、土茯苓、桃仁、赤芍、三棱、莪术等。
(四)晚期乳癌重视扶正固本,扶助脾胃。
晚期乳癌,正虚体衰,癌瘤扩散,此时顾师在立法用药上始终把扶正固本放在首位,既不强求术后的化疗次数,还屡屡告诫要慎用攻邪药物,切勿犯虚虚之戒。《东医宝鉴》:谓“不必治癌,补其阴阳气血,自可带病延年。”顾师常用益气健脾药物如生晒参、黄芪、茯苓、白术、淮山药、大枣、炙甘草,养阴生津药物如生地、玄参、麦冬、南沙参、北沙参、石斛、花粉、百合、鳖甲、茅根、芦根,益精养血药物如当归、熟地、首乌、枸杞子、鸡血藤、龙眼肉、阿胶等。
四、乳房肿块
内治:多发性乳房脓肿,初期见有高热及乳房触痛性肿块,此阶段以乳汁郁滞为主,少量细菌通过破损的乳头侵入乳管但尚不形成脓肿,辨证属于风邪入络,乳络失宣。治宜祛风疏散,和营通络。常用橘叶散合瓜蒌牛蒡汤加减:柴胡9g 苏梗9g 荆芥、防风各9g 全瓜蒌12g 橘叶6g 蒲公英15g 王不留行12g 鹿角霜9g 当归12g 赤芍9g 益母草15g 生甘草5g。 乳汁壅滞加漏芦12g 路路通9g;乳多蕴阻加生山楂30g 生麦芽30g;恶露血块加桃仁12g 泽兰12g。
多发性乳房脓肿见持续高热,痛如鸡啄,脉象洪数,已属消退无望的成脓期,治宜清热和营,托里排脓。常用瓜蒌牛蒡汤合透脓散加减:当归12g 丹参12g 赤芍12g 连翘15g 黄芩12g 蒲公英15g 柴胡9g 全瓜蒌15g 牛蒡子12g 皂角刺9g 炙山甲12g 冬瓜子30g 生甘草5g。 高热加生石膏30克、生山栀12g。 大便燥结加生川大黄9克、玄明粉9g。
脓肿溃后多见气血两虚、余毒未清,须防余毒复燃,传囊再起,治宜标本兼顾、益气和营、清热托毒。常用方药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生黄芪30g 当归12g 党参12g 炒白芍12g 银花12g 蒲公英15g 茯苓12g 生米仁30g 皂角刺9g 全瓜蒌15g 陈皮6g 生甘草5g。
若需断乳,可加生山楂、生麦芽各30g;肿块余坚未消,加桃仁12g 赤芍12g。
外治:多发性乳房脓肿初起,可在肿痛处敷贴金黄膏或玉露膏,掺以红灵丹,寒温并施,清热消肿,散结止痛,以求其消。脓肿形成,以熟为度,分别予以切开引流。由于脓腔部位较深,不能直接用刀刺达脓腔决脓,应选择脓腔低位处作放射形切开,用钝性血管钳插入切口抵达脓腔,然后顶破溃脓,脓腔溃口要用血管钳撑扩,但又不宜在腔内硬顶,不然会破伤囊膈而造成医源性的多发性乳房脓肿。切开引流后,脓腔内置放二宝丹药线引流,药线必须深达脓腔底部,端托乳房,保持引流通畅。药线引流时间要充分,一般需持续10~14天,过早闭合疮口,易引起原乳腺脓肿复发,甚或因残脓旁窜而发生新的乳腺脓肿。多发性乳房脓肿疮口的闭合,应先闭合上方的脓腔疮口,最后闭合低位疮口,疮口漏乳的袋脓是常见的并发症,也是换药处理的难点。凡疮口出现漏乳者,应及时回乳,局部宜采用垫棉压迫疮口,胸罩托高,端托乳房,是解决多发性乳房脓肿漏乳的袋脓的有效方法。
用药特色
一、芒硝
芒硝性味苦咸大寒,入胃、大肠、三焦经,功效泻下软坚,润燥通结,清热泻火,利胆通淋。笔者仅从芒硝内外治,用于治疗痈、肠结等外科急腹症方面,略陈心得,以广其用。疮疡外症虽有阴阳之分,内痈、外痈之别,但疮疡中阳症十居八九。经云:“诸痛痒疮,皆属于火”。阐明了火毒是疮疡的主要病因病机,因此无论内痈、外痈均清热泻火、通腑泄热放在首位。肠痈肠结属外科急腹症范畴,其主要表现可归纳为“热”、“痛”、“胀”、“闭”。根据六腑以通用的原则,“不通则痛”、“通则不痛”,在治疗中贯穿着“以通为用”。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肠痈、肠结中,芒硝常配同大黄,二者相得益彰,共奏泻实积、清实火、解热毒之效。病者每随大便通利,胃肠、三焦瘀热实滞,随利而泄,“热”、“痛”、“胀”、“闭”诸症,也旋即得到减除。芒硝协同大黄在治疗六腑病变所起的是“去宛陈(艹坐)cuo"之作用。宛陈泛指积滞腐败之物。去者除也,(艹坐)cuo者斩也,速决之意。“去宛陈(艹坐)cuo"之本意,实际上与芒硝配同大黄治疗六腑病症攻通积滞是一脉相通的。
六腑为病,其发病多为传导通降之职失司,其病因可由寒温不适,喜怒无度,饥饱过度,也可由有形之邪虫、积、瘀、石而致湿热瘀血积滞不化,其病变机理为宛陈壅于腑,去宛陈cuo是其总则,立足于攻,着眼于通,重攻早通的治则,是多年来治疗肠痈经验体会,大部分患者在泻下后,短者一二天,长者三五天体温开始下降,腹痛逐渐减轻,全身情况也随之改善,痛随通减,热随通降,呕随通止。
二、外科和营十法
1.和营解毒法
本法属外科内治的“消”法范畴,凡疡症初起当首选本法。外科病证以阳性疮痈居多,痈者壅者也。外感六淫之邪,气血壅塞,外邪化热壅聚而成。气血壅滞日久成瘀,瘀久又可化热,瘀热化毒而形成本症。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和营解毒法,可使药物容易渗透到感染病灶,提高血液的含氧量,加强抑菌和解毒作用。常用的药物有:蒲公英、红藤、虎杖、白花蛇舌草、大黄等;常用的方剂有大黄牡丹皮汤、锦红片等。临床上,笔者以本法治疗阑尾脓肿,常获桴鼓之效。
2.和营化痰散结法
外科体表肿瘤及一切有形可征的肿块,如甲状腺腺瘤、乳腺纤维瘤、迁延性炎性肿块等,辨证大多离不开痰瘀互结这一基本病机。现代实验研究证明,活血和营药物能改善局部的充血水肿,抑制组织内单胺氧化酶的活力,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而化痰散结的药物含碘,具有调节机体内分泌的功能。常用的方药有:人参(庶虫)虫丸、大黄(庶虫)虫丸、桂枝茯苓丸等。
3.和营利湿法
外科临床常用小腿肿胀或阴囊皮下水肿,按之如泥,皮肤光亮,晨轻暮重,小便不利等症,如阴囊鞘膜积液,下肢慢性复发性淋巴管炎、栓塞性静脉炎、动脉硬化性脉管炎等,病机多为脉络滞塞,水津聚而为湿,流注下肢。现代医学认为,当下肢肿胀、局部血液循环受阻时,不但有效的抗生素不能输布于局部,而且局部静脉郁血,新鲜的含氧量高的动脉血也不能进入病灶,局部的抗病能力也相应低下。和营利湿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使原来含氧量低的不参加血液循环的瘀血消除,新鲜的血进入病灶,这对炎症的控制和疮口的愈合都是很有益的。
4.和营凉血法
临床上常见的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跖疣、尖锐疣、湿疣等,病由邪热深入营血,煎熬而凝血瘀,营血遏阻不运,肌肤血燥,风毒搏之而成。凉血和营能使血热清而络脉宁,瘀血散则血归经。常用药物有:生地、丹皮、赤芍、红花、大青叶、板蓝根、三棱、莪术、米仁、蟾皮等。现代药理分析,中药大青叶、板蓝根、丹皮、红花等凉血活血药均有抑制和杀灭病毒的功能。
5.和营得气法
乳癖一证,包括乳腺小叶增生症和乳腺纤维瘤,是临床常见的乳房病,具有随七情喜怒消长而变化及月经周期密切关连的特点。女子以肝为先天,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主疏泄,宜条达,肝木过旺或不足均可影响气机的条达。因此,治疗乳癖消块散结,用活血和营的方中,必参用理气之品,临床每多选用川芎、郁金、延胡索、莪术、降香、乳香、没药等血中之气药,用香附、柴胡、沉香、青皮等气分中的血药。对乳腺纤维瘤瘀结明显者,重用桃仁、鬼箭羽、三棱、莪术、益母草等化瘀散结。现代药理研究,和营药中加入理气药对不同器官的平滑肌都有舒张调节作用,并能解痉止痛,排除胀气,改善血液循环。总之,理气药配合和营药治疗乳癖可以相得益彰。
6.和营祛风法
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病证均属于“血瘀络痹”的证候。临床治疗风湿痹证,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理。凡病久入络,血瘀络痹,应用祛风散寒化湿之品中,必重用和营化瘀和虫类搜风止痛。除了风湿痹痛,临床多见的带状疱疹后遗的残留的神经痛,亦可取用和营搜风止痛而奏效。
7.和营温通法
外科临床上所见的阴寒之症,局部表现肿块色白漫肿,皮肤麻木不仁,肢冷不温、趾端皮色紫暗。如流痰、血栓闭寒性脉管炎、冻疮等症,除了可见局部血瘀见症外,尚可见面色苍白、唇紫、脉沉迟等症,证属脾肾阳衰。临床常以仙茅、仙灵脾、附子、肉桂、苁蓉、锁阳、鹿角等助阳药与丹参、川芎、桃仁、牛膝、当归等和营药物配合。实验证明:助阳药和活血同用,不仅能加强血液循环,还有兴奋和强化机体内多系统的功能,对局部组织的抗炎能力有一定的效应。
8.对口疽是外科临床上的重急之症,每多发于高年气虚患者。症见疮痈肿大且坚,平塌散漫,欲脓不脓,精神萎软等,并可并发内陷变证。因此,在治疮疡症使用和营活血药中,如见虚的见症必佐以黄芪、党参等益气之品,冀药后痈肿高突,肿块由坚转软,脓少转多,毒随脓泄,肿痈随减而获转机。在临床上用当归、赤芍、丹参、桃仁等和营活血之中佐以黄芪、党参、白术、黄精等益气扶正之品,两者相辅相成可获事半功倍的效用。
9.和营开窍法
白癜风、斑秃是外科临床上难治的皮肤病,既有血虚不能滋养肌肤、毛发之本虚内因又有瘀血阻于肌表、毛窍不能并之,偏实的病机,因此取用和营活血和开窍法相结合,治疗皮肤瘀血郁闷之症,确有很好的疗效。根据现代药理分析,活血开窍能兴奋呼吸中枢,促进脑血管血运和供氧及兴奋大脑皮质。
10.和营养阴法
有些外科病症既有阴伤津亏的表现,又有痰瘀互结的见证,如颈淋巴结结核伴有潮热、盗汗、面部痤疮性囊肿伴有舌红阴亏等症。临床上常用生地、玄参、天花粉、赤芍、白芍、首乌、石斛、鳖甲、地骨皮、功劳叶、益母草等药物辨证加减。从血液流变学角度来看,阴虚血瘀证病人的血液粘滞性较正常人和阳虚血瘀证病人为高;从免疫功能检测结果来看,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体液免疫功能亢进。在临床上对这类病者采用养阴活血化瘀方药后,全血血粘度可明显降低,疗效比单纯使用活血化瘀显著。
医案
案一、耶××,女,32岁。1990年6月初诊。
主诉:两乳头乳汁自行溢出2月余,血泌乳素检查40ng/ml,月经已有3月未转,近半年来形体肥胖,汗毛增多,皮肤油脂分泌旺盛,头胀头痛,性情急燥,心烦易怒,苔腻质胖边紫,脉弦滑。证属痰浊瘀滞。治宜化痰除湿、活血通经:陈胆星、石菖蒲、姜竹茹各9g 当归、桃仁、生麦芽、益母草、白花蛇舌草各30g。
加减:头痛剧烈加钩藤12克、羚羊角粉0.6g(吞);闭经腹胀加三棱、莪术、泽兰各12g;便秘肠燥加全瓜蒌15g 制大黄9g。
上方加减服用2月余,月经得行,泌乳消失,头痛头胀均除,血泌乳素复查略高于正常值,随访半年,未见乳汁自溢,临床治愈。
按:本案属垂体肥大引起的溢乳闭经综合症。中医辨证属于痰湿瘀滞。痰湿阻滞胞宫,经血不能下达则闭经;经血不能下通,逆行上溢则见不溢乳;痰湿上蒙,肝火上扰则头胀头痛;脾运受困,痰浊内生,可见体胖面垢。因此本案审因论治抓治痰瘀二端,重用化痰除湿,化瘀通经。鬼箭羽具有通经利水,活血化瘀的作用。生山楂、生麦芽具有化湿消导以除痰湿。实验证明,中药软坚化痰、活血化瘀药物均有抑制组织内单胺氧化酶活力,改善瘤体的充血水肿,具有抑制肿瘤生长发展的作用。生山楂、生麦芽等消导药,对血泌乳素有促其降低的作用。因此重用化痰除湿,活血化瘀为主,对较小垂体瘤或垂体肥大所引起的高泌乳素血症有一定的疗效。
案二、肾阳虚损型
吕××,女,58岁,1989年10月初诊。
主诉:两乳头出现乳汁点滴外溢已有半年,近1年来形体肥胖,乳房肥大,停经已4年。症见头晕乏力,腰脊酸软,四肢欠温,精神倦怠,纳呆便溏,苔薄质淡胖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证属肾阳不足,温煦固摄失权,乳络失养不能固摄,肾虚冲任俱亏,胞宫虚寒。治拟温补肝肾阳调摄冲任。方以二仙汤加减:仙茅、仙灵脾、制香附、芡实各9g 当归、白芍、菟丝子、巴戟天、苁蓉各12g 生山楂、益母草各30g 五味子4.5g 鹿角粉3g(吞)。加减:面黄少华加黄芪、黄精各20g;气短少言加五味子6g 柏子仁12g;肢冷畏寒加淡干姜6g 川桂枝9g;大便溏薄加淮山药12g 炒扁豆12g 补骨脂9g。 经上方加减治疗4月余,泌乳消失,经随访2年未复发。
按:本案乳溢症发于停经四年余,《上古天真论》:“……女子七七肾气衰、天癸竭。”病者腰酸膝软,嗜睡乏力,四肢不温等症均为后天肾气亏损,肾阳不足,温煦固摄失权,治宜温补肝肾、调摄冲任。现代药理研究,中药温补肾阳调摄冲任之品,能提高卵巢分泌雌激素的作用。老年停经妇女乳溢症,是由年老卵巢的激素在血中浓度低下,对视丘下部反馈机理作用减弱,故垂体分泌催乳素可相应增加或阈值降低,出现少量乳汁分泌。温肾调摄冲任中药是通过提高雌激素分泌,从而增强了对垂体的反馈作用,因此药后泌乳素分泌减少,溢乳减少至消失,乳溢症得到治愈。
案三、金××,女,26岁,1990年9月初诊。
主诉:产后终止哺乳半年后,两乳溢乳,乳汁清稀如水样。患者曾在分娩后因胎盘残留而引起产后大出血,经刮宫出血已止,但经刮宫术后乳汁分泌逐渐减少,几乎无乳汁分泌而终止哺乳,改用人工喂养。泌乳素检查在正常范围。面苍少泽,气短懒言,自汗频出,倦怠乏力,苔薄质淡胖,脉濡细无力。证属产后血耗,气随血脱,气不摄乳。治宜益气固摄、气血双补。方拟归脾汤合补中益气汤加减:生黄芪、煅龙骨牡蛎各30g 全当归、淮山药、红枣各15g 炒白术、炙升麻、淮小麦各12g 生晒参9g(另煎),五味子6g 炙甘草3g。 加减:乳汁清稀如水样加黄精20g 首乌15g;头晕目糊加枸杞子12g 潼蒺藜12g;自汗不止加淮小麦12g;便溏纳呆加淮山药15g 炒扁豆12g;闭经或月经稀少加益母草30g 丹参12g。
按:本型属产后大出血,终止哺乳后出现溢乳症,现代医学认为产后大出血可引起垂体坏死,垂体功能减退,产后可乳少或无乳汁分泌。但由于垂体前叶的损害是部分性的,部分未损害的垂体会代偿性增加泌乳素的分泌,因此当产后终止哺乳半年左右而出现乳溢症。中医辨证产后血崩,血乳同源,血少乳无生化之源而无乳。同时气随血脱,不卫外,固摄无权,乳汁自溢。因此采用气血双补,重用益气固摄。现代药理研究黄芪、党参等补气中药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达到纠正乳溢的作用。
案四、许××,女,52岁,1991年2月初诊。
主诉:两乳出现乳汁样溢出二月余,作血泌乳素检查32ng/ml,钼靶摄片及导管造影摄片均未见占位性病变,头颅X线摄片蝶鞍不扩大,无垂体瘤。有糖尿病史10余年,血糖持续在160~200/ml之间,常服D-860及降糖灵。头晕耳鸣,腰膝疲软,口干多饮,尿频尿多,低热盗汗、虚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证属肝肾阴亏、虚火上炎,火旺逼乳妄泄。治宜滋阴降火,养阴清热。生地、熟地各20g 炙龟版、玉米须、生山楂、白花蛇舌草各30g 淮山药、知母各12g 地骨皮15g 山茱萸肉、泽泻各9g 五味子6g 生甘草3g。 加减:腰膝酸软加杜仲9g 菟丝子12g;口干欲饮加天冬、麦冬各12g 天花粉12g;低热盗汗加炙鳖甲30g 煅龙骨牡蛎各30g 虚烦失眠加夜交藤30g 合欢皮12g;心悸怔忡加酸枣仁、柏子仁各12g。
经上方加减治疗4月余,泌乳消失,糖尿病症情稳定,阴虚内热、低热盗汗、口干尿频等症候均除。
按:本型是糖尿病伴见乳溢症,症见一派阴亏火旺,虚火上炎症象,火旺逼乳妄泄则溢乳,水亏火旺津不上承则口干津少,治宜养阴清热,滋补肝肾。
现代研究结果证明,乳汁的分泌,胰岛素也参与,因此当胰岛素功能减退也会引起对垂体的反馈机理作用减弱,造成催乳素分泌的增加而发生乳溢症,因此养阴清热,滋补肝肾通过改善胰岛素功能而达到对乳溢症的调治。
案五、吴××,女,46岁,1989年6月初诊。
主诉:有精神分裂症10余年,长期服用氯丙嗪已5~6年,月经经期紊乱,经量稀少,月经愆期,3个月前双乳出现乳汁溢出,血泌乳素检查36ng/ml,钼靶摄片导管造影摄片均未见占位性病变,头颅X线摄片蝶鞍不扩大,无垂体瘤。症见面部潮红,皮肤灼热。肤燥搔痒,虚烦失眠,经闭腹胀,大便燥结,小溲短赤,胸胁牵痛,苔薄腻舌红,脉滑数。症属热毒内蕴,瘀毒互结,湿从热化,湿热逗留肝经,肝火上扰则面红目赤,肝失疏泄则胸胁牵痛,肝木克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痰瘀互结留滞胞宫,而致冲任失调,经血不能下达则经闭,闭经上泌为乳则溢乳。治拟丹栀逍遥丸合桃仁四物汤加减:丹皮9g 炒山栀9g 柴胡9g 白花蛇舌草30g 苍术12g 黄连5g 全瓜蒌15g 桃仁12g 当归12g 益母草30g 泽兰9g 半枝莲15g 生甘草3g 生山楂50g 生麦芽30g。
经上方加减治疗3月余,泌乳消失,月经已转,复查催乳素已正常,随访半年,月经正常,溢乳未见复发。
按:本型是由药物毒性作用而发生乳溢症,症见痰湿瘀热,瘀热逼乳妄泄,气滞血瘀,肝失调达,冲任失调而致闭经,经用清热化湿,活血化瘀而得愈。
现代医学证明氯丙嗪、吗丁啉等药物,可影响大脑功能,通过抑制催乳素抑制因子的分泌,导致催乳素分泌增多,引起乳溢症,因此停止使用上述药品,并结合病者出现的邪热瘀毒症象辨证治疗,乳溢症即可得愈。
案六、余××,女,35岁,干部。1994年12月初诊。
诉两乳胀痛反复发作3年,经前加重曾服逍遥丸有效,近两次月经后两乳胀痛未减,腰酸甚。检查:两乳房外上象可触及索状及颗粒状肿块,质中,压痛明显,舌苔薄,质胖边有齿痕,脉细弦。证属气滞血瘀,肝肾两虚,久病症结。治拟理气化瘀,软坚散结,佐以益肾。处方:柴胡、郁金各9g 当归、桃仁、三棱、莪术、仙茅、仙灵脾各12g 益母草、生牡蛎各30g 苁蓉15g 甘草3g。 服药14天后两乳胀痛明显减轻,肿块缩小,质软,再拟前法并予随证加减治疗四周,两侧乳房肿块、胀痛全消告愈。
按:乳腺增生症的发生,主要由于肾气不足,冲任失调,以致肝气郁结,气滞血瘀,结聚乳中而成。据此,顾老从治本着手,选仙茅、仙灵脾、苁蓉补肾助阳,调摄冲任为主,同时重视疏肝解郁、理气活血、软坚散结在乳腺病消肿止痛中的作用。先用柴胡、香附既疏肝解郁调畅气机,又活血止痛;三棱、莪术、桃仁、当归和营活血软坚消肿,诸药合用常使肿消于无形,充分体现了辨证与辨病结合,治本与治标结合,整体与局部兼顾的学术思想。
案七、周××,女性,25岁,工人。1994年10月初诊。
患者两乳头先天性内缩凹陷,五年前右乳晕内缘有一肿块约1.5cm大小,乳头有粉汁样分泌物不断溢出,未作治疗。一周前肿块疼痛、增大、皮肤逐渐发红,来院诊治。检查:右乳晕内缘肿块按之软,脓已溃,当即用球头探针检查,探针从乳头一孔伸出,疮口周围皮肤常规消毒,局麻下在槽针引导下将疮口与乳头孔间组织一次性剪开,用八二丹棉填塞。初起在换药时每次均可取出豆渣样腐肉碎屑。1周后腔液和腐肉全部干净,疮口变浅,改用九一丹棉填塞至新肉与皮肤相平直至收口,共治疗4周,疮口愈合。随访1年,情况好,无复发。
按:乳腺导管扩张症,亦称浆细胞性乳腺炎,临床体征和乳癌十分相似,经常可发生误诊和误治,国内外西医采用单纯性乳房切除术,对中、青年妇女在心理上和生理上造成较大的创伤。顾老采用中医外科传统手术方法,具有损伤小、疗程短、痛苦少、复发率低的优点。在手术彻底上掌握一个“度”字,瘘管通向乳头的全层管壁必须彻底打开,不然功亏一溃仍可导致复发而全功尽弃。因此只要将扩张的乳腺导管完全打开,脓腔引流通畅,坏死组织刮除,部份残留的坏死灶可用中药祛腐拔毒外用药二宝丹、九一丹填塞疮面,坏死灶便会逐渐自然脱落,疮面腐祛,新肉自会生长。在配合中药辨证分期治疗中,顾老主张静止期临床上有粉刺样分泌物,此为肝火湿热,常用龙胆草、黄芩、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银花、虎杖以清热泻火;生米仁、皂角刺、山甲、败酱草有排秽托毒之功效,可使积聚在导管中脂质稀释加速排出、达到“通则不痛”的效果;生山楂、冬瓜子、桔梗、桃仁祛脂化瘀,该组药物有降低泌乳素的功效,对抑制扩张乳腺导管的异常分泌具有治本的作用。慢性迁延期乳房表现硬结肿块时重用化瘀软坚散结方药,常用柴胡、当归、丹参、三棱、莪术、益母草、留行子、炙山甲等。
案八、黄某,女,36岁。1991年6月初诊。
主诉:两乳房结块经前胀痛已有3~4年,外院中西医作小叶增生病论治。今年6月慕名前来就诊。经顾师检查,病者双侧乳房外上象限虽可扪及片状增生乳腺组织,但在左乳上象限可触及一质坚有棱角肿块,推之可动,皮核有粘连,肿块0.8×0.8×1cm。由于肿块位置较高,在外上象限近乳腺尾部,不易置于摄片中,因此作B超检查,证实为肿块。在顾师的规劝下,病者同意作肿块病理活检,结果提示为乳腺癌。后作根治手术,腋下淋巴均未见转移。术后8次化疗,并坚持服用顾师处方的益气养阴、活血散结中药(黄芪、太子参、女贞子、旱莲草、当归、白芍、鹿角片、山慈菇、香附、牡蛎等)。迄今随访治疗4年余,正常生活和工作,未见转移和复发。
按:病者30余岁,虽是乳腺增生病的高发年龄,也有典型的乳腺增生病的体征,但一侧乳房出现孤立性质坚、皮核相亲的肿块,肿块虽还不到1cm3,顾师还是认真触诊,不为乳腺增生病的体征所惑,及时建议作病理活检,从而使乳腺癌得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并获临床痊愈。因此顾师重视临床触诊,抓住“皮核相亲”的特征,值得临床重视。
案九、余××,女,72岁。1985年7月初诊。
病者乳房肿块已近2年,近半年来肿块逐渐增大,且有牵痛引及腋下。经顾师检查,左乳外上象限可扪及胡桃小肿块,约2×3×2cm,要求病者及早手术治疗。经术后病理检查为单纯癌,根治术后发现已有一枚淋巴结转移癌。术后化疗8次,持续服用疏肝理气、养血柔肝中药(柴胡、青皮、陈皮、香附、八月札、当归、白芍、乌药、枳壳、山慈菇、白花蛇舌草等),同时注重心理调摄,保持乐观情绪。迄今随访12年,生活正常,未见转移和复发。
按:根据有关实验表明,乳癌的转移与凝血机制有一定关系,高凝状态的血液理化性状,有利于癌细胞着床和种植,也有导致癌转移的趋势。高凝状态的血液与中医“血瘀”相关,根据“气为血帅”的理论,气滞是形成血瘀证的重要病理机制,理气有助于瘀血消散,因此顾师对早期单纯乳癌重用疏肝理气、解郁化痰,发挥了抗癌转移的作用。同时注重心理调摄,起到了调节机体免疫状态的疗效,从而使本案患者的生存期得到延续。
案十、阮××,女,40岁。1989年5月初诊。
1988年底右乳肿块2周余,肿块迅速增大,疼痛,皮肤充血,右外上象限肿块6×4cm,肿块质韧硬,肿块与皮肤粘连,肿块表面皮肤水肿,局部轻度触痛,曾作钼靶摄片,提示右乳炎性包块。入院后先予抗生素及中药治疗,肿块不见缩小,皮肤转暗红。拟诊右乳炎性癌可能,即作右乳肿块切除,病理切片证实为右乳炎性乳癌,进一步作乳癌根治本,腋下淋巴均有癌转移。术后虽用化疗。但仅半年,右乳切口周围发生皮肤转移结节,上肢肿胀,患侧胸壁皮肤广泛触痛,即重用清热解毒、佐以化痰散结中药(柴胡、当归、生地、赤芍、白花蛇舌草、鹿含草、益母草、山慈菇、夏枯草、半枝莲、蒲公英、生甘草等)治疗,中局部疼痛减轻,病情得到控制。后因肺部转移,呼吸衰竭而死亡。
按:炎性乳腺癌的恶性程度是乳癌中之最,手术、放疗、化疗均疗效不佳。中医辨证与邪热瘀毒有关,故顾师治疗主张重用清热解毒。药理实验证实,清热解毒药具有较广泛的抗菌谱,能抑制病毒,提高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力,对实验性动物肿瘤有一定的抑制率,对放、化疗有增效作用。瘀毒常互结为患,因此清热解毒方药常伍同活血化瘀。活血化瘀类药物可使癌细胞不易在血液循环中停留、聚集和种植,从而降低乳癌的转移发生率,同时还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强血管通透性,改善实体瘤的局部缺氧状态,使更多的致敏淋巴细胞到达肿瘤部位发挥其抗癌作用,也能提高放疗或化疗的敏感性。本案顾师取清热解毒为主、祛邪为先、祛邪可以安正,祛邪可以固本,体现了顾师寓辨病于辨证之中,用药立法,灵活构思的特点。
案十一、刘××,女,76岁。1989年4月初诊。
右乳房肿块有馒头大小,肿块质地坚硬,表面皮肤已有破溃,少量出血及渗液,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入院后作右乳单纯切除术,术后化疗2次。由于病者化疗反应较大,白血球计数持续低下,且伴有频繁恶心呕吐,因此不再坚持定期化疗。患者体质极度衰弱,面色少华,头晕神疲,四肢乏力,苔薄舌淡胖,边有齿痕,脉细无力。顾师辨证正气大虚,无力祛邪,治宜扶正固本,以益气健脾为主:黄芪、党参、当归、黄精、枸杞子、白术、谷芽、茯苓、白花蛇舌草、鹿含草、砂仁、大枣、陈皮、鳖甲。服药1个月,食欲渐增,精神倦怠明显好转,且能做点家务,血象检查也恢复正常。病者惧怕化疗,要求中药治疗,经上药加减治疗3个月后,腋下肿大淋巴结变小,脉苔正常,精神亦佳。迄今随访治疗5年余,未见转移和复发。
按:病者晚期乳癌,高龄体衰更不耐化疗,因此术后两次化疗即难以为继。顾师认为,乳癌晚期并非无毒可泻,而是正气大虚,无力祛邪,扶正固本、补养气血、益气健脾,对本病有积极治疗作用。本案病者服药3个月,不但正气康复,腋下肿大淋巴结也趋缩小,显见扶正固本对晚期肿癌患者的治疗有不容忽视的临床价值。
案十二、王某,因患阑尾脓肿收入院。
右下腹触及8×10cm炎性肿块,高热,白细胞计数15×109/L(15400/mm3),舌红苔腻,脉滑数。辨证属瘀热型。治拟和营解毒:生地、紫地丁、红藤、蒲公英、败酱草、丹皮、黄连、川厚朴、生大黄。服药7帖,脓块局限,发热疼痛均减轻。原方去生地、丹皮、加桃仁、泽兰、山甲等。治疗半个多月痊愈出院。
案十三、陈某,患左颈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用大量抗生素后,身热肿痛虽退,但肿块渐趋坚硬,肿块面积达3×4cm,表面光滑,质坚,疼痛不甚。治用和营化痰散结:当归、赤芍、三棱、莪术、泽兰、丹参、炙山甲、益母草、留行子、牡蛎等。服药2周,肿块基本消退而愈。
案十四、黄某,下肢丹毒,每月劳累或站立过久而发病。
有足癣史,近发作频繁。下肢欣热红肿胀痛,皮肤光亮,伴有寒战发热。以前每用大量抗生素后热退痛减,近因机体对抗生素逐渐产生耐药性而得效不显。中医辨证乃瘀滞湿阻互患。治拟活血和营,清热利湿:当归、生地、赤芍、丹皮、银花、山栀、连翘、蒲公英、赤豆、茯苓皮、川牛膝、益母草、制大黄。经治疗热退肿消,治疗月余而未复发。
案十五、陈某,患多发性寻常疣已有七、八年。
遍布全身,大小疣体达200余枚,曾用局部电灼及西药抗病毒药治疗未效。治拟和营凉血:生地、丹皮、赤芍、红花、蒲公英、大青叶、板蓝根、干蟾皮、三棱、莪术、夏枯草等。内服外洗,外洗方中加入明矾。治疗3个多月,疣体全部脱落,未再复发而愈。
案十六、刘某,乳腺增生3~4年。
每次月经来临,乳房结块胀痛,伴有月经提前,婚后年余未孕,症属乳癖伴有不孕。辨证属于肝郁气滞,冲任失于条达。治拟舒肝理气,和营调经:柴胡、当归、川芎、白芍、青皮、陈皮、熟地、香附、延胡索、益母草、八月札、苁蓉、鹿角粉等。治疗3个月,乳癖消散并受孕。
案十七、章某,患痛风性关节炎,右跖部肿胀欣红疼痛。
晚间突然发病,初疑为丹毒,以抗生素治疗未效。血浆尿酸高达535.5umol/L(9mg/dl)。中医辨证风邪入于营血,治当养血和营,祛风止痛:苍术、赤芍、僵蚕、地龙、当归、桃仁、牛膝、附子、防己、羌活、独活、威灵仙、虎杖等,症情好转,复查血浆尿酸也降至297.5umol/L(5mg/dl)以下。继续以药丸代之,巩固治疗。
案十八、季某,患下肢动脉硬化症。
由于供血障碍引起间隙性跛行,稍走路则患肢腓肠肌麻木、疼痛、痉挛。症由阳气不足,不能布达四肢,营血不畅,寒邪客于经脉,内外搏结,气血凝滞,脉道闭塞。选用大剂活血化瘀通络之品合温经散寒:当归、川芎、熟地、桃仁、桂枝、牛膝、独活、附子、鹿角、益母草、三棱、莪术、地龙、三七粉、甘草。药后1周,疼痛消失,紫暗皮色亦见好转。
案十九、林某,对口疽。
疮大如覆碗,疮顶干枯,四周皮色紫暗,疮内脓出稀少,身热不扬,疼痛彻夜不寐,口干舌胖,脉弦细数。拟益气和营托毒方药:黄芪、生晒参、当归、赤芍、白芍、银花、连翘、桔梗、皂角针、米仁、竹叶、茯神、甘草。方中黄芪用量根据病情可用至60克以上。本案经治二月余,症情脱险,肿痛俱减而得愈。
案二十、朱某,斑秃4年,巅顶发脱4~5片,伴有舌淡、边紫,脉细无力带涩。
前医投大量补益肝肾之品,效不显。患者证属瘀血阻络,毛窍郁闭。治拟和营开窍:当归、丹参、生香附、白蒺藜、生地、熟地、桃仁、石菖蒲、浮萍叶、川芎、黄芪、广郁金、鬼箭羽。治疗4个多月,新发渐生,虽小有反复,续巩固治疗而得痊愈。
案二十一、陈某,患痤疮性囊肿。
皮肤垢腻,粉刺结块,舌红,脉弦小数,有慢性肝病史。中医辨证系肝阴不足,肺脾蕴热,瘀热内阻。治拟和营养阴:生地、玄参、石斛、寒水石、地骨皮、生山楂、枇杷叶、白花蛇舌草、蒲公英、益母草、制大黄等。内服参合外洗,月余而得愈。
论文
急性乳腺炎防治的专题讨论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3;(6):14
摘要:一、乳痈证治贵在早
外吹乳痈大多数由乳头破损后风邪入络,或乳头外结黄痂,阻碍乳汁外流以致乳汁壅滞而成。临床表现是:起病急、恶寒、发热、乳房结块肿痛、脉浮数。治疗重在疏散发表、疏通乳络,以瓜蒌牛蒡汤为代表方。先祖筱岩公谓,“本方配伍,疏散之力不足,而清热有余;寒凉过早,多致气血凝滞。每有消而不消、成而不成、转为乳疽阴证之虑”。从而作了改进,名之曰“新瓜蒌牛蒡汤”。组方:软柴胡、苏梗、荆芥、防风、牛蒡子、留行子、鹿角霜、丝瓜络、路路通各9g 全瓜蒌、蒲公英各12g 青皮、陈皮各4.5g。
外吹乳痈,抓紧早期治疗,每多获得消散。
二、通络、回乳相期用
通络药与回乳药合并应用,看似矛盾,但对外吹乳痈却是常法,临床上常可见未满月初产妇乳汁分泌旺盛,由乳络不宣而乳郁不畅;且乳儿吮吸无力、食量不多,每致乳汁壅滞。两者互为因果,遂致发为本病。治疗宜疏通乳络同时选用山楂、麦芽等,以减少乳汁分泌、防止乳汁多而壅滞。
三、温散肿结用鹿角
鹿角粉用之得当,对于痈肿的消散吸收确是立应。若乳痈不能内消,势必酿脓,若用鹿角粉则助邪化热,所以皮色(火欣)红时不宜用。先祖筱岩公常以鹿角霜代鹿角粉,认为鹿角霜既存鹿角温散消肿之能,又减其助邪之弊。
按:疽肿乃营气不从逆于肉里而生,而气血之性乃得温则行,得寒则凝。鹿角温通散结,故用于乳痈初起。历代医家对鹿角之应用于痈肿颇为至论:李时珍曰“鹿角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外科正宗》曰“鹿角散效独称雄,消乳专于建大功,每服三钱酒调下,能救肿痛永无踪”。
四、祖传治法验便廉
用熟猪油少许调生肌散成软膏,或用麻油调成糊状,涂布患处。哺乳时,橡皮乳头玻璃罩罩在乳头上,以减轻吮乳牵掣疼痛,并预防感染而并发乳痈。
按:以上垫棉压迫法和乳头风外治法系顾氏外科经验法。乳头风即乳头皲裂,由产妇肝胃湿热蕴结或乳头破碎而成,临床表现为乳头干燥开裂、痛如刀刺、揩之出血或流脂水,伴结黄痂。经久不愈,往往诱发外吹乳痈。本法及时治疗乳头风既可解除患者痛楚,又可预防乳痈。
五、回乳与否应斟酌
本人体会,乳痈初期,乳汁壅滞,郁结肿痛,宜以疏通乳络为主,有利于痈肿消散,回乳则反而加重乳汁郁结,促使蕴热成脓,故不宜回乳;脓成未熟,身热持续,应以和营清解为治,也不宜回乳,否则往往酿成传囊之变。《外科正宗》回乳重用麦芽至60g,此适用于传囊乳痈已传发多处的患者和体虚明显或乳汁转淡的乳母。
六、引流排脓须成熟
乳痈酿脓已成,势必切开引流,但宜熟不宜生。如偏生切开,则易造成传囊。脓成过熟而自溃者,多发生皮下组织糜烂坏死,疮口迟延愈合而久溃成漏。临床上尚可遇到乳房后位深部脓肿,乳房明显增大。脓熟时其皮色可以不变,只需按之一处,中软即可选择该处切开,手术放射形切开,有血管钳顶破脓肿壁,伸入脓腔,避免手术刀直捅脓腔而损伤血络。
略论陈实功外治十法及其在临床的应用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4;(11):2
摘要:《外科正宗》是明代外科医家陈实功所著,它是一部代表我国明代以前外科学成就的重要文献。陈氏在治疗外症中,既十分重视内治,更在外治法上精心钻研,丰富和独创了许多宝贵的外治法。本方将它汇集综合成陈氏外治十法,并结合笔者学习应用的临床体会加以评述。
切开法
本法是运用手术器械,对已成熟之脓肿,进行切开手术,使脓液排出,从而达到毒随脓泄,肿消痛止。
神灯火照法
本法是通过火照,使药气入内,火助药力,促使疮痈郁滞之气血得温而肿消瘀散。
药筒拔法
本法是应用宣散开泄的药物与竹筒若干共煮,乘热急合于疮上,借助药力和筒具,宣通气血,拔毒泄热,抽吸脓液毒水,从而达到脓毒外泄,毒尽疮愈的治疗方法。
神妙拔根法
本法即是插药法,它是应用具有解毒或腐蚀作用的药物制成药条插入疮内或瘤体里,使疮疡毒聚根束,脓毒外泄,其根自脱,或是起到瘤体囊壁腐蚀脱落,瘤体得到消除的一种外治法。
摘除法(取鼻痔秘法)
本法是用丝线于鼻痔根上,然后绞紧,向下牵拉,拔除鼻痔的一种手术方法。
垫棉法
本法是应用绢帛棉垫覆盖于疮上,绷缚扎紧,借助加压的作用,使过大的溃疡空腔皮肤与新肉粘合,避免替代扩创植皮手术的一种外治法。
结扎法
本法是以丝线或药制丝线缠扎痔核或各种头大蒂小之瘤体根部,从而阻断病变部气血的流通,达到使病变部坏死并与正常组织分离之目的。
火针法
本法是用形如细筷长约六、七寸之钢针,针头尖细而圆,针柄较粗,将针头烧红,灼烙脓肿,借用灼烙的作用从而达到脓肿溃破,代替开刀手术的一种外治法。
缠缚法
本法是用绷带缠缚患处和整个小腿,促使气血流畅,改善局部循环,促进小腿慢性溃疡愈合的一种治疗主法。
针砭法
本法俗称飞针,它是用三棱针或铍针之刀锋在疮疡患处浅刺皮肤,放出少量血液,促使内蕴热毒随血外泄的一种外治法。
结语
外治法在外科治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医学源流》说:“外科之法,最重外治。”阐明了许多外科顽症,唯独外治,才能收功。陈氏熟悉刀圭之术,重视外治之法,在他丰富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外治经验,他在疮疡外治立论中提出,疮疡成脓之后,必须“开户逐贼”,脓管引流应予畅通,死骨腐肉更当剔除。这些外治经验都是符合科学道理,具有指导临床实践意义的。更可贵的是他继承古法,勇于创新发明,创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外治法,开人思路,启迪后学,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七味新消丸”的临床观察及药理研究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87;(9):35
摘要:七味新消丸由麝香、人工牛黄、蟾酥、雄黄等组成。功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主治急性乳腺炎、丹毒、淋巴结炎及各部位痈等症,内服每日2次,每次3克;或每日4次,每次1.5g 儿童酌减。外用研粉冷开水调,敷涂患处。本文治疗531例急性乳腺炎、丹毒、急性淋巴结炎、痈等四种外科常见病,结果显效297例,有效190例,无效44例,总有效率为91.7%。
讨论
一、七味新消丸脱颖于“醒消丸”。“醒消丸”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流传至今已有一千年的历史。它在治疗瘰疬、流痰、乳岩等多种外科阴症上颇有效验。明代外科医学陈实功研制的“外科蟾酥丸”、清代王氏《外科全生集》立方“犀黄丸”(又称“牛黄醒消丸”),均是在“醒消丸”的基础上衍生发展而来。本方“新消丸”的“新”字有下面三个特点:①本方虽以雄黄为君,取其辟秽、解毒之功效,但组方雄黄含量减少,这就避免了长期服用可能导致的含砷量蓄积的毒性反应。方中并参合犀黄清热解毒化痰,蟾酥解毒消肿止痛,因此雄黄含量虽减少,但消肿解毒止痛的药效有增无减。②方中减少名贵药材麝香,增添公丁香一味,既协同麝香辛香走窜止痛的功效,又兼有芳香暖胃温中之性,以中和雄黄、蟾酥等刺激胃粘膜致吐泛恶的副作用。③本方的组成中增添了犀黄、蟾酥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之品,因此扩大了“醒消丸”的适应症,现不但用治于传统适应症如流痰、乳岩、瘰疬等外科阴证,而且对多种外科阳症如急性乳腺炎、丹毒、化脓性淋巴结炎、各部位的痈,也具有明显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作用。从本市八所临床单位5
31例的临床疗效观察,总有效率达91.7%。又通过药理实验,证实本品具有较强的抗炎和镇痛作用。药理实验结果与临床疗效完全一致,并证实毒性小,使用安全。
二、本组531例中,发生副作用共27例。其中皮疹11例,停药后都能缓解、消退。14例服药后有胃肠道不适感,经改为分次饭后服用,即可减少类似副反应的发生。还有2例服药后白细胞下降至2×109/L(2000/mm3)左右,但停药后能迅速回升至正常值。上述副反应均与雄黄有关,因此有汞过敏者不宜应用。孕妇也属禁忌。
三、本品具有显著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作用,特别对抗生素有耐药性的患者,如复发性丹毒及早期急性乳腺炎等,更有临床实用价值。部分患者采用本品研粉水调外敷,同样有明显的消肿止痛作用。临床显示,本品外用可以与本品内服起到协同作用,提高疗效。
祖国医学文献对乳癖的认识
出处:杏苑中医文献杂志 1991;(3):15,40
摘要:乳癖是常见的一种乳房病;它归属乳中结核的范畴。本病症泛指现代医学所称的乳腺上皮增生症和乳腺纤维瘤。乳癖之名始见于华佗《中藏经》,它亦属于中医文献“癖”的广义范畴。癖同入于痞,《内经》及《伤寒论》中均有“痞”的记载,中医外科在明清已较成熟,出现了系统的专着和不同流派,对“乳癖”的病因病机、症状、体征、诊断、鉴别诊断、治则、预后转归等方面,均有详尽的记载和阐发。发掘和整理这方面文献,对现代开拓中医中药防治乳腺病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也是一个十分值得研究和探索的课题。
一、“乳癖”命名的沿革 二、有关症状和体征的记载
三、有关本症的鉴别诊断 四、本病在发病学上的认识
五、在治疗学上的认识 六、对本病预后转归的认识
七、对本病治疗观点的争鸣和发挥
乳癖灵治疗乳腺增生症213例临床观察
出处:上海中医药杂志 1991;(5):16
摘要:乳癖灵根据顾氏祖传验方及顾伯华教授临床经验而制方。临床辨证分肝郁气滞、冲任失调及痰瘀凝结等三型,分别治疗。肝郁气滞型:多见于青年妇女。乳房肿块疼痛随月经周期而改变,以行经前疼痛最为明显。本型病程较短,常可伴见情绪郁闷或心烦易怒,疼痛常涉及胸胁肩背。治拟疏肝理气,处方乳癖灵Ⅰ号(主药:柴胡,当归,白芍,香附,青皮,茯苓等)。
冲任失调型:多见于中年妇女。乳房疼痛较轻,以乳房肿块为主。伴见经期紊乱、月经量少,腰酸乏力、精神倦怠、心烦易怒等症。治拟补益肝肾,调摄冲任。处方乳癖灵Ⅱ号(主药:柴胡、白芍、熟地、当归、仙茅、仙灵脾、鹿角等)。
痰瘀凝结型:多见于未婚青年。乳房出现表面光滑、边界清楚,按之坚实、推之活动的肿块,无明显疼痛。常有月经愆期或痛经史。治拟活血祛瘀,化痰软坚。处方乳癖灵Ⅲ号(主药:柴胡、当归、桃仁、三棱、莪术、海藻、牡蛎等)。本组213例经治疗,临床治愈59例,显效69例,有效55例,无效30例,总有效率为86%。
体会
1.乳癖灵分Ⅰ号方(肝郁气滞型)、Ⅱ号方(冲任失调型)、Ⅲ号方(痰瘀凝结型)。三种型号的分型论治,体现了中医的辨证分型和辨证论治,即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原则。乳癖的病机为肝郁气滞,冲任失调,痰瘀凝结。乳癖的发生与肝、脾、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因此本品的各型方药是和病机完全吻合。
2.现代医学对乳腺病患者内分泌检测发病者雌激素相对值升高,孕激素下降。本品方药中鹿角、仙茅、仙灵脾等均为温补肾阳,调摄冲任的药物。现代药理研究温阳药能提高卵泡期的雌激素分泌,能调节和纠正雌二醇的孕酮比值的失调,从而对乳腺增生症的康复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同时本品中含有舒肝理气、活血化瘀、软坚散结的方药。现代实验研究舒肝理气、活血化瘀药物,能改善全身与局部充血水肿,抑制组织内单胺氧化酶的活力,抑制胶原纤维的合成。因此对乳腺增生症肿块具有消肿止痛作用。本品中的软坚化痰药中含有大量碘,现代药理研究含碘药物有助于刺激促黄体生成素的分泌,改善黄体功能,从而调整了雌激素和孕酮的比值而使乳腺增生症得到减轻,直至治愈。
3.乳腺增生症在临床上很易和乳癌相混淆,两者相互发生误诊,文献报道可达41.4%,因此本组在治疗前进行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同时在治疗中仍密切观察,特别对保守治疗效果不明显的病例更引起重视。本协作组之一上海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组中有2例中止保守治疗手术切除,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北站医院有1例用药4个月效果不显著,也采用手术治疗,病理证实为乳腺癌。因此对乳腺增生症的药物治疗中,必须高度警惕,防止乳腺癌的漏诊。
4.本组213例发病年龄统计,其中30~40岁组有136例,占63.8%,因此中年妇女是本病的高发年龄,必须特别重视。从发病部位统计,肿块位于外上象限者达71.5%,外上象限是本病的好发部位,应着重仔细检查。
5.本治疗组213例的临床观察,乳癖灵药物在使用中未发现毒、副作用,仅少数病例在服药期间出现胃部不适及嗜睡等反应,但停药后上述反应即消失。
本治疗组中也有部分病者停药后症状出现反复,因此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实用中医乳房病学》
出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年6月
《乳病百科》
出处: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3年10月
《外科医话趣录》
出处:上海书店出版社 199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