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癌
病名。癌之发于乳房部位者。东轩居士《卫济宝书》:“乳癌……四十岁以上愈四五,若腐漏者三年死。”首次形象描写了岩凹凸不平如岩之形状特征,并叙述了乳癌之证候与预后。《丹溪心法》又名石榴翻花发。《疡科心得集》又名乳岩。书中谓“夫乳岩之起也,由于忧郁思虑积想在心,所愿不遂,肝脾气逆,以致经络痞塞,结聚成核。”《外科正宗》名乳岩。证见:聚结成核,初如豆大,渐若棋子,半年一年,两载三载,不疼不痒,渐渐而大,始生疼痛,痛则无解,日后肿如堆栗,或如覆碗,紫色气秽,渐渐溃烂,深者如岩穴,凸者如泛莲,疼痛连心,出血则臭,其时五脏俱衰,四大不救,名曰乳岩。凡犯此者,百人百必死。如此症知觉若早,只可清肝解郁汤,或益气养荣汤,患者再加清心静养,无窐无碍,服药调理,只可苟延岁月。若中年以后无夫之妇,得此死更尤速。”治宜早期手术切除。传统治法:初宜舒肝解郁,可服神效栝楼散,或乳岩方,或犀黄丸,或犀黄丸与和乳汤加味早晚交替服用。外用大蟾酥六只,每日早晚取一只剖腹去内脏,以皮贴于疮口,拔其毒外出,一日一换。均非能治愈之法。
乳
解剖生理名。
①乳房。《素问·平人气象论》:“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参乳房条。
②哺乳。如乳母等。
③乳汁。如通乳,即指通畅乳汁。
④乳类食品。《素问·异法方宜论》:“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
⑤生子。《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怀子而不乳”。司马贞注:“乳,生也。”
蠕蠕
脉象柔和之状。《素问·三部九候论》:“蠕蠕然者不病。”王冰注:“气和故也。”张介宾注:“蠕蠕,虫行貌。谓其软滑而匀和也,是谓不病之脉。”
蠕
肌肉轻微的跳动,瞤动。《素问·痿论》:“脾热者,色黄而肉蠕动。”
濡泻
病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胜则濡泻。”又称濡泄、湿泄、洞泄。参见各条。
濡泄
病名。指湿盛伤脾的泄泻。《素问·气交变大论》:“岁水不及,湿乃大行,……民病腹满身重,濡泄寒疡流水……”又称濡泄、湿泻、洞泄、脾虚泄。《卫生宝鉴·泄痢门》:“《内经》云:湿胜则濡泄。……夫脾为五脏之至阴,其性恶寒湿。今寒湿之气内客于脾,故不能裨助胃气,腐熟水谷,致清浊不分,水入肠间,虚莫能制,故洞泄如水,随气而下,谓之濡泄。法当除湿利小便也。对金饮子主之。”《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惟濡泄一症,又名洞泄,乃为湿自甚,即脾虚泄也。由土虚不能制湿,肠胃不固,湿反胜而成病,故脉迟而缓,小便不利,身重,腹不痛,肠鸣漉漉,所下多水。宜四苓汤加二术、胃苓汤加草蔻。”参见洞泄、湿泻条。
濡脉
脉象名。脉象浮而细软,轻按可得,重按反不明显。《脉经》:“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脉诀汇辨》:“濡者,即软之象也。必在浮候见其细软,若中候、沉候,不可得而见也。”多见于亡血伤阴或湿邪留滞之证。
濡化
运气术语,指湿气敷布、万物得以滋润。《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阴所至为濡化。”
《儒门事亲》
综合性医书。十五卷(一作十四卷)。金·张子和撰。撰年不详。张氏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善用汗、吐、下三法。书中详细介绍他用三法而赅尽诸法的学术见解和各科多种病症的临床实践。有不少精辟的论述和创见,并附较多治案。相传此书系张氏向麻知几、常仲明等讲学内容,由麻氏等整理而成(或认为前三卷系张氏自撰)。全书论述病症分风、暑、火、热、湿、燥、寒、内伤、内积、外积共十形,较系统地反映了张氏汗、吐、下三法的理论和实践,对读者多有启发。但作者过于强调三法对各科临床的应用,甚至提出:“汗、下、吐三法赅尽治病”,似不免于偏颇。现存多种明刻本、清刻本,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
如银障症
病证名。见《审视瑶函》。即如银内障证。详该条。
如银内障证
病名。又名如银障症、如银翳。《证治准绳·杂病》:“瞳神中白色如银也,轻则一点白亮如星似片,重则瞳神皆雪白而圆亮。圆亮者,一名圆翳内障。有仰月偃月变重为圆者,有一点从中起视渐昏而渐变大不见者。乃郁滞伤乎太和清纯之元气,故阳光精华为其闭塞而不得发见……”系指圆翳内障因黄精混浊而呈现银白色的病证。本病多由肝肾俱虚所致。治宜滋补肝肾,方用生熟地黄丸合皂角丸等加减。参见圆翳内障条。
《如宜方》
医方著作。二卷。元·艾元英撰。撰年不详。卷一将病证等内容分为17类,包括头痛、咽喉、诸气、腰痛、心恙、补益、消渴、痈疽、肿痛、脚气、失血、大便、小便、疮疥、妇人、小儿、杂病,每类均简述证候及其应用的方剂名称;卷二附列卷一所用304首方剂的具体药物、剂量、服用方法等内容。方剂统一编号,便于检阅。现存明刻本。
如惺
明代医家。浙江天台人,其生平欠详,尝着《普慈秘要》三卷,未见行世。
如丧神守
病证名。心神不宁,惶恐不安,甚则神志错乱的症状。多由火热内扰心神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如疟
病证名。证见寒热往来,似疟而非疟的一类病症。《证治要诀·疟寒热》:“外有伤寒,往来寒热如疟;劳病往来寒热,亦如疟,谓之如疟,非真疟也。”伤寒寒热如疟,初必恶风寒,发热,头痛体痛,自太阳经而来;劳病寒热如疟;初必五心烦热,劳倦咳嗽,久乃成寒热,皆与正疟不同。又如失血、痰饮、症瘕积聚、小肠(疒^颓)气、风寒暑湿、食伤发劳、劳瘵、疮毒脚气诸病,皆有寒热,辨在寒热,发作有期者为疟,无期者为诸病。参见似疟、疟疾条。
如金青盲
病证名。系指绿映瞳神证久而不治导致形成的晚期危重证候。《证治准绳·杂病》于绿映瞳神证内指出:“瞳神乍看无异,久之专精熟视,乃见其深处隐隐绿色,自视亦渐觉昏眇,病甚始觉深绿而变。有气动之患,盖痰火湿热害及于清纯太和之元气也。久而不治,仅有触犯者,为如金青盲等证。”本病愈后不好,类似黄风内障证。参见该条。
如华
脉学术语。华通花。如华,喻脉来轻浮柔软如草木之花。《素问·大奇论》:“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王冰注:“脉至如华,谓似华虚弱,不可正取也。”
肉症
病证名。
①因食思肉类无度,日久脘腹结块坚着不移的病证。多由滞积挟痰瘀凝滞所致。见《备急千金要方·肝脏》。
②妇人脐下结块,大如杯升,按之坚硬,月经不通,身体羸瘦的病证。见《肘后备急方·治卒心腹症坚方》。参见症病各条。
肉蒸
病证名。见《诸病源候论·虚劳骨蒸候》:“肉蒸,其根在脾,体热如火,烦躁无汗,心腹鼓胀,食即欲呕,小便如血,大便秘涩,蒸盛之时,身肿目赤,寝卧不安。”五蒸之一,又为二十三蒸之一。详见五蒸、二十三蒸条。
肉瘿
病名。瘿瘤之一种。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五。多因郁结伤脾,脾气不行所致。证见颈部单发或多发肿块,状若覆盘,皮肤色泽多正常,柔软者如棉,坚硬者如馒,终不破溃。重者可伴发全身多汗,心悸胸闷,性情急躁等。治宜开郁化痰,软坚安神之剂,可用海藻玉壶汤。外敷可选阳和解凝膏,掺以桂麝散,适于手术者可切除之。该证相当于甲状腺肿瘤,或结节性甲状腺肿等病。
肉行
病证名。血枯而感受天时不正之气所致的疫病。见《续名医类案·奇疾门》。以其肉推之则一堆,平之则如故为特征,并见头痛发热,恶心口渴,神昏欲寐,四肢无力等症。治宜补血药如熟地、当归、首乌、枸杞子中加羌活等散风药。
肉蜈蜂
病名。败血如蜂状之痈疽。见《外科真诠》卷上。其疮多生于大腿之内侧部。因风湿郁积,气血凝滞所致。患部皮肤不红不肿,但疼痛难忍,溃后有腐败之肉状若蜈蜂,故名。初起治宜消散,以内服黄芪内消汤为佳;外用可敷五虎丹;若已溃者,可用五五丹去腐,腐去则用生肌散以收口。
肉痿
病证名。肌肉萎弱麻痹之证。痿症之一,亦称脾痿。由脾气热而致肌肉失养,或湿邪困脾,伤及肌肉所致。症见肌肉麻痹不仁,口渴,甚则四肢不能举动等。《素问·痿》:“脾主身之肌肉……脾气热,则胃干而渴,肌肉不仁,发为肉痿。”“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治宜清热化湿,健脾和胃,选用川连枳壳汤、泻黄散、栀连平胃散、栀连二陈汤、二术二陈汤、霞天膏等方。参见痿条。
肉脱
肌肉削瘦如脱尽。见《素问·玉机真脏论》等篇。多因久病耗伤,精血内竭,中气衰微所致。可见于虚劳、痿证及久病垂危等。
肉烁
证名。阳热亢盛,煎熬津液,久而肌肉瘦削之证。《素问·皮部论》:“热多则筋弛骨消,肉烁(月囷)破,毛直而败。”《素问·逆调论》:“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灸如火者何也?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逢风而如灸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见于虚劳、消渴等病。
肉瞤筋惕
证名。筋惕肉瞤的别称。见《伤寒论大全》卷二。详筋惕肉瞤条。
肉人
指皮肉结实,体型较大的人。与肥人、膏人共为三种体型肥壮的人。《灵枢·卫气失常》:“肉人者,上下容大。”
肉螺
病证名。见《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指眼生翳膜积厚如螺者,参见翳膜诸条。
肉轮
人体部位名。眼的五轮之一。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土轮。即眼睑。《银海精微》:“脾属土,曰肉轮。在眼为上下胞睑。”故眼睑疾患多与脾胃有关。《银海精微》:“胞睑为肉轮,属脾土。”《证治准绳·杂病》:“肉轮者,目睥是也,中央戊己、辰戍丑未之土,脾主肉,故曰肉轮。”
肉蝼蛄
病名。鼻息肉的另一名称。《儒门事亲》卷十五:“治鼻中肉蝼蛄;赤龙爪、苦丁香,以上各三十个。苦葫芦子、麝香少许。研为末,用纸捻子,点药末点之。”也可考虑手术摘除。
肉瘤
病名。瘤肿之一种。出《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一,多因思虑伤脾,脾气郁结不散而成瘤。瘤体初觉如桃李,渐大则如拳,其根基明显而能移,瘤体质坚实而柔韧,皮色不变,无热无寒。治宜健脾益气,开郁化痰。内服药可选用归脾汤化裁,以手术切除为佳。相当于肌纤维瘤。
肉淋
病证名。即膏淋。《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淋而有肥状似膏,故谓之膏淋,亦曰肉淋。”详膏淋条。
肉理
即肌腠。出《素问·生气通天论》。详肌腠条。
肉里之脉
解剖结构名。指阴维之脉。《素问·刺腰痛论》:“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刺肉里之脉为二痏,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王冰注:“肉里之脉,少阳所生,则阳维之脉气所发也。……绝骨之前,足少阳脉所行。绝骨之后,阳维脉所过。故指曰在太阳之外,少阳绝骨之后也。分肉穴,在足外踝直上绝骨之端,如后同身寸之二分筋肉分间,阳维脉气所发。”又,张景岳认为是足阳明脉;张志聪认为是足少阳阳辅穴。
肉枯
证名。肌肉干枯萎缩。出《灵枢·刺节真邪》。由外邪乘虚内侵,气血衰少,肌肉失于濡养所致。见于虚劳、偏枯、痿、痹等病。参见各条。
肉苛
病名。肌肉顽木沉重,不知痛痒寒热。《素问·逆调论》:“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见于痿、痹、中风、麻木等病证。
肉绝
病名。肌肉羸弱败绝的疾患。见《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病人肉绝,六日死。”《备急千金要方·脾脏》:“扁鹊云:肉绝不治,五日死。何以知之?皮肤不通,外不得泄。凡肉应足太阴,太阴气绝则脉不营其肌肉,唇反者气尽,则肉先死。”参见肉极条。
肉疽
病名。阴疽之泛称。出《灵枢·刺节真邪》:“虚邪之中人也,洒淅动形,起毫毛而发腠理。其入深……有所结,中于肉,宗气归之,邪留而不去,有热则化而为脓,无热则为肉疽。”
肉节
人体部位名。指肌肉与骨节相连部位。《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其寒热者,取阳陵泉。……刺此者,必中气穴,无中肉节。……中肉节则皮肤痛。”
肉瘕
病名。思食肉类无度的病证。《诸病源候论·症瘕病诸候》:“人有病常思肉,得肉食讫,又思之,名曰肉瘕。”本病与肉症类似,参见该条。
肉极
病证名。肌肉痿弱困怠的疾患。《备急千金要方·脾脏》:“凡肉极者,主脾也,脾应肉,肉与脾合,若脾病则肉变色。”证见体表如有鼠走感,多汗,四肢急痛,或软弱,唇口坏,皮色变,治用薏苡仁散、石楠散、参苓丸等方。偏虚寒者,证见体重怠惰,四肢不欲举,不嗜饮食,动则关节痛,右胁下痛引肩背不可转动,用大黄芪汤、茯苓散等方。参见六极、肌极条。
肉积
病证名。食肉过多而成积滞。九积之一。《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食肉过多成积,腹多膨胀,泄泻疼痛也。”治宜消食化积,方用阿魏丸、小阿魏丸、三棱煎元。参见积条。
肉肓
解剖结构名。即膜原。《灵枢·胀论》:“此言陷于肉肓,而中气穴者也。”详膜原条。
肉龟
病名。
①见《证治准绳·疡科》卷四。即黄瓜痈。见该条。
②见《中国医学大辞典》。发际疮之别称。见该条。
肉疙瘩
病名。因伤造成局部组织增生形成瘢痕之俗称。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外科学讲义》载述此病。又名锯痕症、肉蜈蚣、瘢痕疙瘩。多因外伤、烧伤、手术刀口,或痈疽疮疖伤口之愈合而肉芽组织增生所致,此症多由特异体质所形成。其形状、部位因伤之不同而差异。疙瘩多色淡红或暗红,表面光滑亮而不生毛发;或兼有痛痒。若发生于关节部位,多可造成局部关节之功能部分障碍。可用外敷软坚、熏洗、止痒或物理疗法治疗。即瘢痕疙瘩。
肉分
解剖结构名。肌肉上的纹理。亦代指肌肉、腠理。《素问·气穴论》:“肉分之间,溪谷之会。”《灵枢·九针论》:“令无得伤肉分。”
肉蛾
病名。见《普济方》卷三。即乳蛾。详该条。
肉度
古代人体量度单位名。系五度之一。出《素问·方盛衰论》等篇。指度量人体形态大小,肌肉肥瘦,体质强弱等,作为辨证施治的重要参考。《灵枢·卫气失常》将肥壮人分为脂人、膏人、肉人三种类型,可作参考。
肉疸
病名。身面发黄,饮少,小便多而色白如泔之证。见《诸病源候论·黄病诸候》。九疸之一。《三因极一病症方论》卷十:“发于脾,则为肉疸。”多因饮食过度,醉酒劳伤,脾胃瘀热所致。治宜清利湿热,用寒水石散等方。参见黄疸有关条。
肉腠
即肌腠。《素问·生气通天论》:“陷脉为痿,留连肉腠。”
肉刺
病名。脚趾间因长期不断挤压而生之肉状物。《诸病源候论》卷三十有“肉刺候,脚趾间生肉如刺,谓之肉刺。由着靴急,小趾相揩而生也。”因其形状若鸡眼,故俗称鸡眼。多因长期穿紧窄鞋,或足骨畸形,使局部长期磨擦、压迫,使皮肤局限性增厚而成。多见于足底之前端,或脚趾部。数目不一,有单发,有多发,有大,有小,有圆,有扁圆者。其根部多深陷,顶部硬凸,表面淡黄或若肌肤,按压有痛,或不痛者,严重者妨碍步行。治宜外敷鸡眼膏或千金散促其软化脱落,或即进行手术切除。重要者消除致病原因以预防之。
肉虫病
病名。九虫病之一。一名肝虫病。《诸病源候论·九虫病诸候》:“肉虫,状如烂杏,……令人烦满。”参见九虫病条。
肉痹
病名。虽能饮食而四肢活动迟钝,不能收持之症。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太阳有余,病肉痹寒中。”由饮食不节,膏梁肥美伤脾所致。脾主肌肉,脾虚则肉不荣,肉不荣则肌肤不滑泽,肌肤不滑泽,则腠理疏,则风寒暑湿之邪易入,久不治则为肉痹。其证能食而不能充悦,四肢缓而不能收持。宜节饮食以调其脏,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后依经补泻以求其愈。”(见《中藏经·论肉痹》)参见肌痹条。
肉
①即肌肉。详该条。
②肥壮人的一种类型。《灵枢·卫气失常》:“皮肉不相离者,肉。”参肉人条。
肉(月囷)(jiǒng窘)
人体部位名。指人体肌肉厚实突起处。《灵枢·本脏》:“脾应肉,肉(月囷)坚大者,胃厚;肉(月囷)么者,胃薄。”张景岳注:“(月囷),肉之聚处也。”
揉眼
导引动作名。即熨眼。《饮膳正要·养生避忌》:“凡夜卧,两手摩令热,揉眼,永无眼疾。”参见拭目、眼保健操条。
揉手背法
小儿推拿方法名。出《保赤推拿法》。重揉小儿手背。可平肝和血,用治惊风等病证。
揉脐法
小儿推拿方法名。《针灸大成》卷十:“揉脐法:掐斗肘毕,又以左大指按儿脐下丹田不动,以右大指周围搓摩之,一往一来。”《幼科推拿秘书》指出揉脐可止泻痢。
揉捏法
推拿手法名。为揉法和捏法的综合手法。操作时手掌自然张开,拇指外展,其余四指并拢,紧贴于皮肤,以拇指或掌根作为着力点,作环形旋转的揉捏动作,即拇指和掌根作揉的动作,其余四指作捏的动作,边揉捏边向前作螺旋形地推进。用于四肢及腰背部的软组织损伤。
揉法
推拿手法名。用手指指腹或手掌掌面轻按于治疗部位上,带动该处皮下组织,作轻柔缓和的回旋转动。《保赤推拿法》:“揉者,医以指按儿经穴,不离其处而旋转之也。”《厘正按摩要术·揉法》:“揉以和之。揉法以手宛转回环,宜轻宜缓,绕于其上也,是从摩法生出者。可以和气血,可以活筋络,而脏腑无闭塞之虞矣。”本法有祛瘀活血,消肿散结等作用。
揉耳摇头
小儿推拿方法名。即捧耳摇头。见该条。
揉大指甲法
小儿推拿方法名。《保赤推拿法》:“揉大指甲法,大指甲为外脾,揉之,补虚止泻。”
揉大指
小儿推拿方法名。《推拿捷径》:“醒脾消食应揉二大指头顶,向外转三十六次。”
揉大脚趾法
小儿推拿方法名。《针灸大成·诸穴治法》:“惊,揉大脚趾,捏中脚趾甲少许。”
柔痰
病名。痰出如稀涎者。见《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因脾虚不运而致,治用参术健脾丸。参见痰证条。
柔痉
病名。痉病而见有汗者。一作柔痓。证见身热汗出,颈项强急,头摇口噤,手足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脉沉迟。《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一作柔痉)。”治用栝楼桂枝汤加减。亦有因暑季感受湿热所致者,证见身体重着,肢节拘挛,有汗而热,治用白术苡仁汤。(《医醇剩义·暑湿热》)参见痉条。
柔化
运气中六气的变化之一。《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为湿化,在泉为甘化,司气为(黄今)化,间气为柔化。”司天在泉主一年的气化,间气主六十日的气化,太阴之年的间气称为柔化。
柔汗
又称油汗。即冷汗。《伤寒论·辨脉法》:“环口黧黑,柔汗发黄者,此为脾绝也。”
柔刚
阴阳的两种不同属性。《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张景岳注:“形证有柔刚,脉色有柔刚,气味有柔刚,柔者属阴,刚者属阳,知柔刚之化者,知阴阳之妙用矣。”参刚柔条。
柔肝
治疗学术语。亦称养肝。是肝阴虚、肝血不足的治疗方法。证见视力减退,两眼干涩,夜盲,头晕耳鸣,或睡眠不熟,多梦,口干津少,肢体麻木,脉弦细等。常用药物有当归、白芍、地黄、首乌、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等。《类证治裁》:“肝为刚脏,职司疏泄,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故肝脏以柔为补。
柔风
病名。因气血虚、风邪入中,而见四肢缓弱,腹里拘急等证。《诸病源候论·风病诸候》:“血气俱虚,风邪并入,在于阳则皮肤缓,在于阴则腹里急。柔风之状,四肢不能收,里急不能仰。”治用独活葛根汤等方。
柔痓
病名。
①肺热传肾而致骨强筋柔,肢体举动无力。《素问·气厥论》:“肺热移于肾,传为柔痓。”王冰注:“柔,谓筋柔而无力。痓,谓骨痓而不随。气骨皆热,髓不内充,故骨痓强而不举,筋柔缓而无力也。”
②即柔痉。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详该条。
柔
①柔软。《灵枢·痈疽》:“如坚石,勿石,石之者死。需其柔,乃石之者生。”
②柔和。《素问·生气通天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
③嫩。《素问·气交变大论》:“嫩脆草木焦槁。”
④柔弱。《灵枢·五变》:“柔者易伤也。”
⑤指作用温和的方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
溶溶
①流动貌。《素问·离合真邪论》:“此邪新客,溶溶未有定处也。”
②缓慢无力。《难经·二十九难》:“阴阳不能自相维,则怅然失志,深深不能自收持。”
③畏寒状。《难经·二十九难》:“带之为病,腹满,腹溶溶若坐水中。”
容主
经穴别名。见《针灸大全》。即上关。见该条。
容成
传为黄帝大臣。相传为古代著名的房中家之一。《汉书·艺文志》“阴阳家”中有《容成阴道》二十六卷、《容成子十四篇》,均已失传,其片段见于《医心方》等书中。
荣卫四穴
《千金要方》:“大小便不利,欲作腹痛,灸荣卫四穴百壮,穴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医学纲目》定位在“背脊四面各一寸八分,腰眼下三寸,挟脊相去四寸,两边各四穴,灸十壮至百壮。”约当一、二、三、四骶后孔外侧各2寸处。
荣气
即营气。《素问·逆调论》:“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参营气条。
荣枯老嫩
诊断学名词。系望舌质的基本内容。荣枯辨别津液和舌神。荣指舌有光华,红活鲜明,润泽而有血色。活动自如,为津足有神,预后良好;枯指舌无光华,枯晦干涩,活动迟滞,为津亏失神,预后较差。老嫩辨别疾病的虚实。老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苍老,多属实证;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多属虚证。
荣疽
病名。痈疽之发于胁肋部位者。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证治参见肋疽条。
荣华
①气血外露于颜面的光泽。《灵枢·天年》:“四十岁……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
②草木繁茂。《素问·脉解》:“三月一振荣华,万物一俯而不仰也。”
荣备回避八法
针刺前须注意的八条事项。《奇效良方·针灸门》:“荣备回避八法:风——凡用针刺,天气风盛,令病人避风之处刺之,无伤也。寒——凡用针刺,天气寒冷,令病人向温暖处,先饮汤液醴。暑——凡用针,夏月热盛,血淖而多脱其血,以新水洗其面,于风凉处坐,而然后刺。湿——凡用针刺,令病人致于高原之处,先服辛燥之物,然后刺。阴——凡用针刺,遇阴气生,气血不行,先服温补之药,然后刺。燥——凡用针刺,遇夏月烦躁,令病人于风凉处,先服宣通气血之药,然后刺之。车——凡用针刺,若病人乘车而来,其人经络解(亻亦),不可便刺,气血定,然后刺之。马——凡用针刺,若病人乘马而来,必血气乱而困于身,候气定,然后刺之。”
荣
①通营,即营气。《素问·痹论》:“荣者,水谷之精气也。”
②光华、润泽。《素问·五脏生成》:“心之合脉也,其荣色也。”
③营养濡润。《灵枢·邪客》:“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④显现。《素问·刺热》:“太阳之脉,色荣颧骨,热病也。”
⑤繁荣茂盛。《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天地俱生,万物之荣。”
⑥指血。《素问·八正神明论》:“刺必中其荣。”王冰注:“针入至血,谓之中荣。”
戎盐
古代炼制外丹常用的矿物原料。又名胡盐、岩盐。八石之一。
日中
指午时。见十二时条。
日月
经穴名。出《脉经》。别名神光。属足少阳胆经。胆之募穴。足太阴、少阳之会。在上腹部,当乳头直下,第七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另说“在期门下五分”(《千金要方》);“在期门旁一寸五分,直下五分”(《循经考穴编》);“在期门直下八分”(《针灸集成》)。布有第七肋间神经和第七肋间动、静脉。主治胁肋痛,呕吐,吞酸,呃逆,黄疸,胃痛,腹胀,以及胆囊炎,肝脏疾患等。斜刺0.3-0.5寸,不宜深刺。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5分钟。
日午发搐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因日午潮热引起抽搐。临床特点为每逢巳、午、未时发搐,心神惊悸,目上视,白睛赤色,牙关紧,口内流涎,手足动摇。治宜用地黄丸补肝,用导赤散治心。
日晚发搐
病证名。出《小儿药证直诀》。因日晚潮热引起抽搐。临床特点为每逢申、酉、戌时不甚搐而喘;目微斜视,身体似热,睡露睛,手足冷,大便为淡黄色水液。治宜用益黄散补脾,泻青丸治肝,导赤散治心。
日入
指酉时。见十二时条。
日轻夜重咳
病证名。咳嗽白天轻而入夜加剧。多因久咳后阴虚血少所致。治宜二陈汤加当归,或六味丸加二冬以滋化源等。
日角月角
小儿面部望诊的部位。见《奇效良方》。即风池直上发际处。左为日角,右为月角。参见太阳条。
《日华子诸家本草》
本草著作。二十卷。通称《日华子本草》,古文献中亦有简称《日华子》者。日华子撰。掌禹锡称此书“开宝中四明人撰,不着姓氏”。原书已佚,部分佚文见于《证类本草》等书中。
日华子
唐代本草学家。原名大明,以号行,四明(今浙江鄞县)人,一说雁门(今属山西)人,着《诸家本草》,此书早佚,其佚文散见于后代各家本草,如《本草纲目》。
日光灸
灸法之一。指利用太阳能作为热源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其法有二:
①将艾绒平铺腹部,在日光下暴晒(见《夷坚志》卷十九)。适用于虚寒性疾病。
②利用凸透镜集聚阳光照射穴位,故又称透镜灸。适用于治疗疟疾,牙痛等。使用本法时,注意穴位皮面应在透镜的焦点以内,略小于焦距,以免灼伤皮肤。
日蚨(dié迭)
指未时,见十二时条。
日出
指卯时。见十二时条。
日乘四季
古人以一日一夜划分四季。脾脏居中属土,土旺于四季,日乘四季,指出现于一日之中的四季,即辰、戊、丑、未时。《素问·三部九候论》:“其脉乍疏乍数,乍迟乍疾者,日乘四季死。”
日晡所
指申时,见十二时条。
日晡发热
证名。下午三至五时左右发热。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称日晡所发热。参见潮热、发热条。
妊子
即怀孕。《素问·平人气象论》:“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饪子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