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序

前哲徐洄溪曰。医者之学问。全在明伤寒之理。则万病皆通。故仲景之书有二。《伤寒论》治时病之法也。《金匮要略》治杂症之法也。而《金匮》之方。则又半从《伤寒论》中来。则伤寒乃病中之第一症。而学医者之第一功夫也。俞东扶曰。伤寒为大病。治法为最繁。必熟读仲景书。再遍读后贤诸书。临症方有把握。仲景书为叔和编次。或有差误。而聊摄注解。殊觉稳当。续注者。张卿子王三阳唐不岩沈亮宸张兼善张隐林北海诸人。总不越其范围。程扶生《经注》尤为明白易晓。然亦不敢直指原文之错误。自方程喻三家。各以已意布置。而仲景原文。从此遂无定局。至柯氏来苏集始放胆删改。而以方名编次。又是一局。徐灵胎《伤寒类方》实宗其式。然予细绎柯氏删改处。万不及《医宗金伤寒论》之精当。先刊仲景原文。另立正误存疑二篇。应改者注小字于旁。可删者摘诸条于后。是非判然。智愚皆晓。他如江西舒诏《伤寒集注》大半斥为伪撰。并取数方。痛加诋毁。别拟方以换之。以视汪琥将阴阳二候。分为二编。各补后贤之方。其意均欲使初学人不泥古方以害人。而汪犹拘谨。舒则放纵矣。惟吴绶蕴要节《六书》王宇泰《伤寒准绳张路玉伤寒绪论》俱有裨于后人。即有功于仲景。

合二家之说观之。仲景《伤寒论》为千古用方之祖。且其阐明医理。尤为中国至精之本。惜其书难免错简。必参观后贤诸书。核对互勘。始有头绪。阅周之读伤寒论法。颇有见地。爰节述其说曰。《伤寒》非奇症也。《伤寒论》非奇书也。仲景据其所见。笔之于书。非既有此书。而天下之人。根据书而病也。读者须每读一段。即设一病者于此。以揣其病机治法。而后借证于书。不得专在文本上安排。总之读《伤寒论》只当涵泳白文。注家虽有数十。以予所见二十余种。皆不免穿鉴附会。言似新奇。莫能见之行事。鄙见只当分作四会。曰伤寒初起本证治法。曰伤寒初起兼证治法。曰伤寒日久化寒。并误治化寒证治。曰伤寒日久化热。并误治化热证治。其霍乱、风湿、食复、劳复。以杂症附之。再参之陶节书。及各家论温热书。互相考证。庶于读书有条理。而临证亦可有径途矣。盖经脉部位。与夫形层表里浅深之事。固不可不讲。而究不可过执也。着力乃在气化上推求。不得专在部位上拘泥。此书在唐以前。已非一本。其章节离合。本无深意。论中叙证。有极简者。有极繁者。有方证不合者。有上下文义不贯者。经设身处境。实在难以遵行。安知非错简说简耶。读者只应各就本文思量。不必牵扯上下文。积久自能融会贯通。此真善读伤寒论之活法也。

前清《俞根初》先生。在干嘉之间。盛行四五十年。着《通俗伤寒论》十二卷。第一编第一章、勘伤寒要诀。第二章、六经方药。第二编病理诊断。第三章、表里寒热。第四章、气血虚实。第五章、伤寒诊法。第六章、伤寒脉舌。第三编证治各论。第七章、伤寒本症。第八章、伤寒兼证。第九章、伤寒夹证。第十章、伤寒坏症。第十一章、伤寒复证。第四编调理诸法。第十二章、瘥后调理法。其辨析诸症。颇为明晰。其条列治法。温寒互用。补泻兼施。亦无偏主一格之弊。方方切用。法法通灵。其定方宗旨。谓古方不能尽中后人之病。后人不得尽泥古人之法。全在一片灵机。对症发药。庶病伤寒者真有豸乎。善夫俞惺齐先生有言曰。读书与治病。时合时离。古法与今方。有因有革。善读书斯善治病。非读死书之谓也。用古法须用今方。非执板方之谓也。专读仲景书。不读后贤书。譬之井田对建。周礼周官。不可以治汉唐之天下也。仅读后贤书。不读仲景书。譬之五言七律。体宫词。不可以代三百之雅颂也。俞氏此着。劝求古训。博采众法。加以临证多年。经验丰富。故能别开生面。独树一帜。多发前人所未发。一洗阴阳五行之繁文。真苦海之慈航。昏衢之巨烛也。学人诚能从此书切实研求。广为探索。则历代伤寒名家。皆堪尚友矣。兼臣研究之余。略附臆说于后。阅者谅之。

公元一九一六年丙辰四月望

何廉臣印岩识于绍城卧龙山麓之宣化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