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某些疾病时抗生素的应用

(一)抗生素的局部用药和预防用药

1.五官科的局部用药

(1)眼科感染:抗生素局部应用仅限于眼结膜炎、眼睑炎或角膜炎等,常用抗生素有:①磺胺乙酰:10%~30%滴眼液或6%的眼膏,因其可迅速透入粘膜和角膜上皮,治疗结膜炎、角膜炎、睑缘炎和沙眼效果较好,极少出现断发细菌感染。②氯霉素:常用0.5%~1%滴眼剂或眼膏,对上述疾病效果也很好。四环素、金霉素0.5%的滴眼剂与眼膏也较常用。③氨基甙类抗生素:常用的有0.3%庆大霉素、0.3%卡那霉素、0.5%新霉素滴眼剂和眼膏。新霉素还可与多粘霉素B或杆菌肽联合配成眼药,用于治疗革兰氏阴性和阳性菌的结膜炎与角膜炎。革兰氏阳性菌感染还可单用杆菌肽眼膏(每克500~1000单位)或0.5%红霉素眼膏每日涂于眼睑内。④利福平:其滴眼剂和用药膜对急性、亚急性结膜炎、沙眼、急性睑腺炎和睑窝组织炎的治疗效果也较好。

(2)耳鼻喉科感染:临床常见的感染疾病有外耳炎、中耳炎、鼻窦炎常需配合鼻窦穿刺术冲洗后滴入抗生素。①庆大霉素:0.3%滴耳剂用于治疗外耳感染,中耳炎时可与1%氢化可的松醋酸盐一起制成滴耳剂。②多粘菌制成0.1%~1%滴耳液治疗耳部感染,也可用于鼻窦炎的治疗。

2.皮肤粘膜局部用药

(1)甲磺灭脓:5%~10%溶液湿敷或软膏于烧伤创面感染处,防治绿脓杆菌时,其可与磺胺嘧啶银、洗必泰(按10:5:1)配成外用粉剂。1%~2%磺胺嘧啶银软膏单用治疗1~2度烧伤。

(2)新霉素:0.5%水溶液或软膏治疗金葡萄皮肤感染。

(3)其它用于皮肤感染的还有5%氯霉素丙二醇溶液或粉剂、2%~5%褐霉素软膏、0.5%~1%红霉素软膏、0.5%~1%多粘菌素B溶液、乳剂等。克林霉素10mg/ml溶液治疗皮肤或溃疡面感染(痤疮和褥疮)效果也较好。

3.支气管、肺部感染对支气管、肺部感染、抗生素药物气雾吸入是一种较理想的给药方法。抗生素在2~5ml生理盐水中的浓度;庆大霉素为40~12mg,卡那霉素为250~500mg,新霉素为50~400mg,氯霉素为100~400mg,多粘菌素B为10~50万单位,二性霉素为5~10mg等。治疗中有时适当联合用药可提高疗效,在服不良反应。如多粘菌素B雾气液中加入麻黄素可以预防多粘菌素引起的支气管痉挛。为避免抗生素与痰液中的DNA结合而灭活,可在气雾剂中加入蛋白分解酶。

4.化脓性脑膜炎一般采用静注大剂量的青霉素或易于透入脑脊液的抗生素,如氯霉素、头孢三嗪等,可获满意的效果。在特殊情况下,如肠道革兰氏阴性杆菌及耐药金葡菌脑膜炎可采用氨基糖甙类、多粘菌素B鞘内注入。

5.多科性预防用抗生素

(1)基本原则是:

1)清洁无污染或污染较轻的伤口,估计伤口感染率低于5%者,不必使用抗生素预防;如因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细胞缺乏者,可根据情况选用合适的抗生素。

2)如手术时间过长或手术后常具高发感染的手术,如结肠手术或易发生严重感染的整复手术。

3)选用抗生素应毒性小、无过敏反应,对病原菌针对性强。

4)要有恰当的用药时期,一般于麻醉开始或手术早期静注或肌注;给药次数与时限,一般认为染菌4小时内是预防的有效期,只需一剂即可奏效。术后预防性用药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

(2)心脏手术:抗生素普遍用于开胸手术,病原菌可能为金葡菌、表葡菌、革兰氏阴性肠道杆菌。可采用邻氯青霉素2g及庆大霉素1.5mg/kg分别静注,青霉素过敏者,成人可用万古霉素7.5mg/kg静注,也可用头孢噻吩2g静注或肌注。

(3)动脉修复术:接受抗生素预防治疗方法同心脏外科手术。

(4)骨科矫形手术:抗葡萄球菌抗生素能减少全髋人工关节置换术感染,降低髋部骨折或骨板固定术的创口感染发生率,推荐用药同心脏外科手术。

(5)胃、十二指肠手术:病原菌多为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粪链球菌、厌氧菌,可术前肌注或静注头孢菌素,如头孢西丁1g,羟氨苄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1g。

(6)结肠直肠手术:致病菌同上,术前2小时用甲硝唑1g直肠给予,并加用庆大霉素1.5mg/kg静注。急症情况下可用庆大霉素1.5mg/kg静注联用以甲硝唑500ml静注或克林霉素600mg静注,效果佳,如配以灌肠、泻药等机械性肠道准备效果更佳。

(7)胆道手术:仅用于有感染危险因素的病人,如老年人,急性胆囊炎、梗阻性黄疸或胆总管结石患者。病原菌与抗生素用法同胃、十二指肠手术。

(8)妇产科手术:为预防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的术后感染,可用硝唑1g直肠给药。重危产妇伴胎膜早破的剖腹产术,可采用头孢西丁1g静注或加甲硝唑500ml静注,可降低败血症并发症的发生率。首次给药应在结扎脐带之后,以免影响婴儿。

(9)泌尿科手术:尿细胞培养阳性者,术前按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进行预防。药敏试验不明时,可用庆大霉素2mg/kg静注或肌注。

6.非外科疾病的抗生素预防

(1)预防风湿热的复发:常用青霉素V250mg口服,每日2次,疗程持续数年。

(2)细菌性心内膜炎:对患有某些心脏病的病人进行口腔手术、尿路手术后易发生菌血症可导致细菌性心内膜炎。在拔牙或扁桃体切除术后30分钟肌注或静注氨苄青霉素1g,8~12小时后再给1g,共2~4次。青霉素过敏者可改用万古霉素1g于术前0.5~1小时静滴后再口服红霉素0.5g,每小时1次,共8次。尿路手术时,除用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外,可加庆大霉素。

7.其它情况下抗菌药的应用对特定细菌的预防,如青霉素预防链球蓖A群、淋病、梅毒的接触者。氨苄青霉素预防流感嗜血杆菌或肺炎球菌反复发作的中耳炎。利福平口服600mg连续2日预防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炎及带菌者,也可用二甲胺四环素或磺胺嘧啶预防。接触布氏杆菌、鼠疫杆菌的实验室工作者可用四环素、链霉素、磺胺类预防。旅游腹泻可选用黄连素、强力霉素或环丙氟哌酸预防。预防新生称眼病可选用四环素、红霉素眼药水或1%硝酸银滴眼。

(二)尿路感染中抗菌药的合理应用

1.膀胱炎首次发生膀胱炎,常给予单剂疗法,即仅服一次大剂量的抗菌药,如复方新诺明6片顿服;氨苄青霉素3g顿服;也可试用氟哌酸1.2g顿服。

2.肾盂肾炎轻度发热及腰痛的肾盂肾炎或单剂治疗失眠失败的尿路感染,应采用口服抗菌药2周,常用药有复方新诺明2片,每日2次、氟哌酸0.4g,每日2次,氨苄青霉素0.5g,每日4次。两周后尿菌阴转率达90%左右。如尿菌仍阳性应根据药敏改用相应的药物4周。服用碳酸氢钠(1g,每日3次)可碱化尿液,对氨基糖甙类、红霉素类及磺胺类抗菌药的疗效有增强作用,但会降低四环素族,呋喃嘧啶的疗效应予注意。对少数症状较重伴有全身感染中毒的病例,可采用庆大霉素每6h肌注一次,首次剂量1.5mg/kg,以后1mg/kg。复杂性肾盂肾炎的致病菌常有耐药性,治疗上有时很困难,可按药敏试用下列抗生素,如乙基西梭霉素2mg/kg,12小时静注1次;头孢去甲羧肟2g,每24小时静注1次;噻肟单酰胺菌类2g,每8小时静注1次,如有发生革兰氏阴笥杆菌败血症迹象时,应联合应用抗生素静注治疗,仍持续发热者,要考虑有无并发症,如肾盂积脓、肾周脓肿等。

3.再发的尿路感染再发尿路感染,应做尿路X线检查,必要时要作泌尿外科检查,以确定有无尿路不畅等易感因素。

(1)重新感染:再发尿路感染中85%是重新感染,治疗方法如前述。

(2)复发:常见于肾盂肾炎,特别是复杂性者更易复发。纠正引起尿流不畅等易感因素,是治疗的根本。其致病菌多为变形杆菌,粪链球菌或绿脓杆菌等。对这些病人应按药敏选用抗菌药物治疗,一般为6周。对个别因肾血流量差,病灶内药物浓度不足者,可用较大剂量的杀菌抗生素治疗,如先锋霉素、氨苄青霉素、羧苄青霉素等治疗6周。如仍有菌尿存在则采用长程低剂量疗法。即采用复方新诺明半片或甲氧苄氨嘧啶50mg或呋喃嘧啶50mg每晚临睡前排尿后服用,服用1年或更长些时间。反复发作的尿感病人应多饮水和定时排尿,这是配合抗菌药物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

(三)肾功能减退时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慢性肾功不全(CRF)时较易伴发感染,而感染又加重了CRF的恶化程度。故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治疗并发的严重感染,是防止肾功损伤和延缓CRF恶化的重要问题。在选用抗生素时主要针对引起感染的可能菌属,最好做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然后根据抗生素的主要代谢过程、排泄途径和毒性大小、尤其是肾毒性及肾功减退的程度等综合考虑治疗措施和治疗方案。在CRF合并严重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时,不管肾功如何,均应给予首次冲击量或饱和量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首次剂量1.5~2.0mg/kg,卡那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7.5~10mg/kg,嗣后改维持剂量时亦应使用药浓度高于有效抑菌水平。若Ccr值减退,则在冲击量后减小剂量维持治疗。CRF患者因清除能力下降而需减少抗生素的剂量。减少剂量主要由抗生素在体内蓄积是否对病人肾功能产生危害而定,如治疗指数(药物中毒浓度与治疗浓度之比率)的高低,氯霉素、红霉素及其它大环内脂类抗生素(如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白霉素等)及青霉素G等药物的治疗指数均较高,使用常规剂量一般不会加重肾功损害。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链霉素、新霉素、巴龙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里杜霉素、庆大霉素、西梭霉素、乙基西梭霉素等药物治疗指数均较低,一旦肾组织中药物蓄积易导致肾中毒,故即使轻度肾功障碍者,也必须减少剂量。氯霉素在CRF时,T1/2稍有延长,其降解产物葡萄糖醛酸衍生物在体内蓄积,虽无抗菌活性,但对骨髓有抑制作用,仍宜慎用。氯霉素可被HD(血液透析)清除而不被PD(腹膜透析)清除;故在HD后宜加用一次剂量。而红霉素类抗生素不受HD/PD的影响,故剂量不必改变。β-内酰胺类(如苯氧甲基青霉素、氨苄青霉素、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氟氯青霉素、羧苄青霉素、甲氧苯青霉素、羟噻吩青霉素等)以及第一代头孢菌素对青霉素酶稳定。但仍可被革兰氏阴性细菌的β-内酰酶破坏。第二代头孢菌不经对多数β-内酰酶稳定,如头孢羟唑、头孢呋肟等均有明显肾毒性,应避免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对产生β-内酰胺酶的细菌有高度敏感性,如头孢氨噻肟、头孢去甲噻肟、头孢氨噻肟唑及头孢三嗪噻肟等均无肾毒性,可以正常用药,但仍应观察紧功。上述头孢类因可被HD清除,因此透析后宜加用半量或全量一次。三代头孢菌素的林可霉素及氯林可霉素等在CRF病人时,T1/2均有一定延长,血浓度增高,但因肾毒性较小,故仅需减量1/4~1/3。羧苄青霉素宜慎用。四环素类(金霉素、强力霉素、二甲烯四环素、呱哌四环素、土霉素、甲烯土霉素及四环素等)及多肽类抗生素(多粘菌素,杆菌肽、万古霉素等)在CRF病人时T1/2显著延长,故不宜应用。

CRF患者深部霉素感染的处理:两性霉素B肾霉性大,仅用于PD伴霉菌性腹膜炎时,小剂量0.5mg/L腹腔内注射,每晚1mg加NS2~3ml注入透析管内封和,疗程1~2周。酮康唑在CRF时不影响其排泄,故可按常规用药0.2~0.4g/d口服,疗程1~6周。

(四)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抗生素治疗中枢神经感染抗生素治疗,应选择易透过血脑屏障,在脑组织中、脑脊液中含量高的药物,常用抗生素在脑脊液中的分布见表33-3。

表33-3不同抗生素在脑膜炎时脑脊液中分布(血中浓度为100%)

抗生素种类 正常脑膜时CSF中浓度(%) 炎症时CSF中浓度(%) 抗生素种类 正常脑膜时CSF中浓度(%) 炎症时CSF中浓度(%)
磺胺嘧啶 40~80 40~80 庆大霉素 10~50
磺胺二甲嘧啶 30~80 30~80 多粘菌素 0~40
磺胺甲基异恶唑 30~50 50~90 甲硝哒唑 43 >100
TMP 50 52~233 链霉素 1~2 10以上
青霉素G 0.5~2.0 5~30 异烟肼 20 90
氨苄青霉素 4.5~5.0 11~65 利福平 3~8 10-~20
羧苄青霉素 2.0~20.0 不详 乙胺丁醇 10~54
头孢嘧啶 1.4 6~50 乙胺异烟肼 40~100 100
头孢环已烯 不详 0~79 吡嗪酰胺 50~100 100
氯霉素 30~50 50~100

1.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可用磺胺类或青霉素,一般首选SD,肾功能正常用1.0g,每日三次或1.5~2.0g每日2次静滴首次加倍。鉴于有耐磺胺类药物的菌株,故对危重者可与青霉素钠盐配伍800~1200万u/d或者氯霉素1.0~2.0g/d(儿童依体重酌减)。疗程3~7日。部分病人亦采用氨苄青霉素6~8g/d静滴。

2.胴炎双球菌脑膜炎首选青霉素G钠盐800~1200万单位静滴,病情稳定后改用肌注,疗程宜长,需2~3周。疗效如欠佳可加用氯霉素或改用头孢菌素类如先锋必(kephazon)。

3.金黄色葡萄球菌性脑膜脑炎用青霉素G+氯林可霉素,以甲氧苄苯青霉素较好。如有耐药者宜用先锋必或Celospor(CephacetrileSodium)加万古霉素。

4.流感杆菌性脑膜炎(b型)常用氨苄青霉素6g/d或氯霉素1.5~2.0g/d(儿童慎用,老年人禁用)。

5.革兰氏阴性杆菌脑膜脑炎多用氨基糖甙类(如庆大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必要时可用氯霉素、羧苄青霉素,重症者宜用头孢三嗪(菌必治ceftriaxone)。

6.真菌性脑膜炎以隐球菌多见,一般使用咪康唑加5-氟胞嘧啶(5-FC),成人100~150mg/kg/d,96h口服或静注。亦可用两性霉素,总量2~4g,成人每日剂量0.1mg/kg开始至每日剂量达0.5~1.0mg/kg为止,同时加地塞米松5mg静滴。亦可用酮康唑每日200~400mg+性霉素B效果也较好。

7.厌氧菌性脑膜炎首选甲硝唑,成人剂量1.8g/d,分3次口服或静滴。氯霉素、氯可霉素及羧苄青霉素等亦有较好效果。

8.细菌性不明的脑膜炎婴幼儿多为大肠杆菌、链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可采用庆大霉素加氨苄青霉素加头孢噻肟(cefotaxime)、先锋必等。老年人多变形为杆菌、克雷伯菌。绿脓杆菌引起,可采用氨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类(先锋必、菌必治),病因不清者亦可使用大剂量青霉素G或氨苄青霉素加氯霉素治疗,阴沟杆菌性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有报道采用头孢噻肟2g静滴,每日4次,疗程8日取得较好效果。

9.病毒性脑膜炎对单纯疱疹性脑膜炎用无环鸟苷、阿糖腺苷或阿糖苷(阿糖胞苷使用时应警惕白细胞下降),亦可加用干扰素、聚肌胞类。急性期脑水肿明显时加用激素对缓解症状较好,但亚急性或慢性期的各种病毒性脑膜炎不宜使用激素,因其可促使病毒活性增加,导致病情加重。

10.结核性脑膜炎异烟肼每日300~500mg,重症者600~900mg,PAS每日8~12g静滴,链霉素每日0.75~1.0g肌注。异烟肼无效病例或采用利福平、乙胺丁醇等药。

(五)新生儿感染性疾病抗生素的应用新生儿由于各器官功能不健全,对抗生素要严格控制剂量,且不可随意加大剂量,以免导致不良后果。附新生儿抗生素剂量(表33-4)供参考。

表33-4 新生儿期抗生素剂量

抗生素 每公斤每天剂量
日龄<7天 日龄>7天
体重<2kg >2kg <2kg >2kg
青霉素G▲
氨苄青霉素▲
羧苄青霉素
苯唑青霉素
氧哌嗪青霉素
氯霉素
庆大霉素
卡那霉素
丁胺卡那霉素
妥布霉素
头孢唑啉
头孢氨噻肟
万古霉素
5-7.5万u(2)*
50mg(2)
200mg(2)
50mg(2)
100mg(2)
25mg(2)
4mg(2)
15mg(2)
15mg(2)
4mg(2)
40mg(2)
50mg(2)
30mg(2)
5-7.5万u(2)
75mg(3)
300mg(3)
100mg(3)
150mg(3)
25mg(1)
4mg(2)
20mg(2)
20mg(2)
4mg(2)
50mg(2)
75mg(2)
30mg(2)
7.5-10万u(3)
75mg(3)
300mg(3)
100mg(3)
150mg(3)
25mg(1)
6mg(3)
25mg(3)
25mg(3)
6mg(3)
50mg(3)
75mg(3)
45mg(3)
10-15万u(4)
100mg(4)
400mg(4)
200mg(4)
200mg(4)
50mg(2)
6mg(3)
25mg(3)
25mg(3)
6mg(3)
60mg(3)
100mg(4)
45mg(3)

▲治疗化脑时剂量加倍;*括号内数字指每天用药次数(1)治疗化脑时日龄大于7天小于2kg者剂量可调整至50mg;(2)大于2kg可用至75kg(3)黄疸者慎用。

1.新生儿败血症该症为一种急性,在抽血送培养后立即开始抗菌治疗。在病原菌不明的情况下通常联合应用一种青霉素族(选用青霉素G或氨苄青霉素)及一种氨基糖甙类(选用庆大霉素或丁胺卡那霉素)抗生素作为初选药物。这种酏伍能针对大部分新生儿败血症的致病菌。若有线索提示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例如其母有葡萄球菌感染,小儿皮肤有脓疗)则青霉素族宜先用苯唑青霉素;若患儿有水疱或出血性皮疹并迅速溃疡坏死,皮肤表面发黑或流绿色脓液时是绿脓杆菌败血症的表现,青霉素族宜选用羧苄青霉素或氧哌嗪青霉素、氨基糖甙类用丁胺卡那霉素或妥布霉素;皮下坏疽血培养多为金黄葡萄球菌,部分为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故可用苯唑青霉素及丁胺卡那霉素;母有羊水性腹膜炎或小儿有肠穿孔、肠坏死时发生厌氧菌败血症的机会较多,氯霉素、氯林可霉素、灭滴灵均有效。如血培养得到阳性结果后,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情况选择敏感而安全的药物。若原先用药治疗效果满意者一般不必换药,可根据药敏情况考虑撤去其中一处药物。表皮葡萄球菌引起的新生儿败血症应排除抽血是污染造成的假阳性结果,如经治疗无效者可改用第一代头孢菌素治疗,仍无效则可改用万古霉素。住院过程中发生败血症的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常已使用抗生素,这时的致病菌(常为葡萄球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往往对常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应及时更换。

2.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最初选择氯基苄青霉素及庆大霉素;绿脓杆菌脑膜炎可选羧苄青霉素或氧哌嗪青霉素及丁胺卡那霉素,亦可选用头孢他啶(脑膜炎时其脑脊液浓度高且绿脓杆菌对其敏感)。大肠杆菌对氯霉素仍敏感,其脑脊液浓度较高但使用时剂量不能太大,早产儿及出生后1周内的足月儿按25mg/kg·d算,1周后足月儿可用至75mg/kg·d。新生儿化脑易发生脑室炎,如全身用药不满意时,可同时通过保留导管于侧脑室局部用药(就根据药敏选择抗生素);庆大霉素1~2mg、氨苄霉素10~25mg、氯霉素25~50mg、苯唑青霉素25~50mg。

3.新生儿肺炎联合应用一种青霉素族及一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治疗方案同样适合于新生儿肺炎,衣原体肺炎则应选用红霉素。

4.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细菌以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肺炎克雷白杆菌、沙门氏菌属较多见。治疗为静脉注射抗生素,主要配伍为广谱青霉素及/或氨基糖甙类。

5.新生儿腹泻及时隔离治疗很重要。大肠杆菌性肠炎可用庆大霉素15mg/kg·d或卡那霉素30mg/kg·d或多粘菌素E5万u/kg·d口服。沙门氏菌属甙类抗生素常为首选药物,多粘菌E、磷霉素、头孢呋肟、头号孢哌酮均可选用,应视药源及敏感性而定。奇异变形杆菌引起的新生儿肠炎,使用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唑啉常有效。

6.新生儿泌尿道感染一般选用氨苄青霉素及庆大霉素大都疗效满意,如果不理想除根据药敏试验调整药物外,还应注意有无泌尿道畸形存在。

7.给药途径和疗程大部分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开始治疗宜静脉给予抗生素,待病情好转时可改为肌注。

(1)新生儿败血症的疗程应根据血培养结果、临床疗效及有无并发症而定;①血培养阴性且入院后症状很快消失,其它化验亦不提示感染者,用抗生素3~5天即可;②血培养阴性但有临床感染症状或实验室检查提示有感染存在,抗生素治疗为7~10天;③血培养阳性但无其它感染灶且临床疗效亦满意者,疗程10~14天;④血培养阳性并有其它感染灶(如肺炎、尿路感染)或临床好转慢者,抗生素治疗不应少于14天。

(2)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炎双球菌性脑膜炎除外)抗生素治疗不少于3周。使用氨基糖甙类药物治疗,疗程不要超过14天,以免霉性蓄积。

(3)新生儿坏死性肠炎轻症疗程1周左右;重症2周以上。

(4)新生儿腹泻根据症状及大便培养转阴而决定疗程,部分腹泻患儿由于断发暂时性乳糖酶缺乏而致吸收不良反应,应及时调整饮食,给予不含乳糖的代乳品,若继续使用抗生素宜使菌群紊乱而导致病情复杂化;还有部分患儿(主要是沙门氏菌属感染者)症状消失但培养仍阳性,可暂停抗生素而给乳酶生等制剂随访观察。

8.抗生素的剂量用药次数抗生素剂量与用药次数与新生儿成熟度及日龄有关。只有注意此特点才能使药物达到有效血浓度。常用抗生素剂量与每日用药次数见表30-4。新生儿感染时抗生素的治疗固然重要,但还应注意积极纠正酸碱紊乱,维持循环、呼吸功能、治疗高胆红素血症,为抗生素的治疗发挥作用打好基础赢得时间,以提高疗效。

(六)孕妇抗生素的应用

1.泌尿道感染孕妇应用抗生素最多的适应症是泌尿道感染,常见的导致菌尿的细菌有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属、变形杆菌、肠球菌、腐生葡萄球菌等。有些病人可出现无美菌尿;有尿频或排尿困难者可无细菌感染。有些急性尿道综合症患者常伴有沙眼衣原体感染(可用红霉素治疗,疗程至少14天)。无论有无症状之菌尿,皆需根据尿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选用对病原体敏感的抗生素药物治疗。

2.妊娠俣并阴道感染由于母体阴道感染往往传播胎儿,故阴道微生物培养极为重要,如滴虫与白色念珠菌混合感染可用曲古霉素。仅有滴虫感染可用灭滴灵;仅有霉菌感染可用克霉唑。孕期治疗以大剂量短程阴道内用药为宜,如克霉唑1500mg/Tab,阴道内放置一次(非孕妇每次仅用0.1gTab,疗程7~10天)。

3.心脏病合并妊娠正常分娩不需应用抗生素,行难产手术或剖宫产术时为预防感染特别是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有两种抗生素预防治疗方案可供选择,①苄青霉素钾100万单位+庆大霉素800mg肌注,每日2~4次;②氨苄青霉素钠1g肌注或静滴,每日2~4次。

4.其他感染孕期应用抗生素治疗基本同非孕期。但应尽力避免影响胎儿发育的药物。根据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将抗生素药物分为三类:

(1)对胎儿无明显影响者,包括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大环内脂类抗生素中仅红霉素碱基可用于孕期。

(2)有相对危险性者,主要为氨基糖甙类,其对母体与胎儿产生中耳与肾脏毒性,特别是链霉素对第八对脑神经的影响即使小剂量短期用药亦可致耳聋且为不可逆性。卡那霉素亦有类似毒性。如孕妇期有严重感染可考虑用洁霉素或氯洁霉素。

(3)绝对禁忌者,四环素类为典型致畸原现已被公认,其妨碍钙盐进入软骨和骨骼;易通过胎盘,在孕期任何阶段作用于胎儿,都可导致胚胎发育不全及畸形。还可致妊娠脂肪肝,导致有些产妇因此死亡。磺胺类药物妊娠晚期禁用,其能争夺胆红质的结合部位而引起核黄疸。氯霉素除对孕妇产生毒性外,还可使新生儿发生所谓灰色综合症。磺胺甲基异恶唑与甲氧嘧啶合用有抗叶酸的作用。因此整个孕期尤其是早孕期应避免使用。乙胺嘧啶治疗弓形体病有效,但在孕期宜慎用。

孕期应用抗生素药物除根据病原体检查与病情严重程度外,还需了解药物在不同孕期对孕妇与胎儿所产生的副作用,细加选择并注意用药剂量、途径及时期并密切观察副作用(包括母体双方的有关监护),随时加以调整,则疗效可靠也能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