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空论篇第六十

吴云。空。孔同。骨空。髓空也。马云。骨必有空。空。即穴也。故名篇。

风从外入

高云。风从外入。伤太阳通体之皮肤。故令人振寒。从皮肤而入于肌腠。故汗出。随太阳经脉上行。故头痛。周身肌表不和。故身重。

大风颈项痛

志云。此言风邪入于经者。亦当治其风府也。夫风伤卫。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

是以大风之邪。随卫气而直入于风府者。致使其头项痛也。简按马引长刺节论。以大风为疠风。误。

风府在上椎

吴云。言在项骨第一节上椎也。张同。高云。项上高起第一椎。为大椎。项上平坦第一椎。为上椎。大椎至尾。共二十一节。大椎之上。另有二节也。简按甲乙诸书。并云。风府在入发际一寸。而此云。在上椎。又灵本输篇云。颈中央之脉。名曰风府。若其入发中。则不宜云在上椎。又云颈中央。况本篇下文云。髓空。在脊骨上空。在风府上。则知风府不入发中。甲乙等说可疑矣。录以俟考。志以上椎为大椎。误甚。

厌之

马云。厌。压同。吴云。以手按其穴也。简按说文曰。。大指按也。

熊音。根据熙。痛声也。志云。盖意为脾志。喜为心志。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在。神亦随之。简按此说可谓凿矣。。又作噫嘻。诗周颂。噫嘻成王。毛传。噫。叹也。嘻。和也。郑笺。噫嘻。有所多大之声也。左传定八年。嘻速驾。杜注。嘻。惧声。正义曰。噫嘻。皆是叹声。犹云嗟嗟也。说文。。

痛也。徐锴云。痛而呼之言也。

从风憎风

马云。此言感风恶风者。吴云。病由于风。则憎风。志云。从风迎风也。

失枕

吴云。失枕者。风在颈项。颈痛不利。不能就枕也。张同。高。折一字句。至正灸脊中。连上为失枕治法。注云。夜卧失枕。患在肩上横骨间。伸舒不能。故如折也。简按高注非是。巢源失枕候云。失枕。

头项有风。在于筋脉间。因卧而气血虚者。值风发动。故失枕。是也。又和剂指南云。诸风挫枕转筋者。皆因气虚。项筋转侧不得。筋络不顺疼痛。乃亦失枕之谓。

肩上横骨

马云。肩上横骨间。乃肩尖端上行两叉骨罅间陷中。名巨骨穴。王注以为缺盆穴者。恐缺盆难治失枕。吴同。张云。或为足少阳之肩井穴。亦主颈项之痛。

折使榆臂

榆。宋本。作揄。诸本误作榆者。本于熊本。马云。折。音舌。礼杂记。大夫不揄绞。玉藻。夫人揄狄。其揄俱读为摇。此言折臂者。当有灸之之法也。凡人折臂者。使人自摇其臂而曲之。上与肘齐。即臂脊之中而灸之。以疏通其肘臂之气。盖细详之。乃三阳络之所也。(系手少阳三焦经。腕后臂外四寸。灸七壮。禁针。按督脉十一椎下。有脊中。此穴。与折臂无义。故为臂脊之中。王注以为此节。治上节失枕者。尤非。)吴云。折使。谓手拘挛。而曲其所使也。榆臂。如榆枝之掉摇其臂也。是风在手阳明使然。故令齐其肘。

正灸臂脊之中。盖手阳明大肠经之分也。张云。折。痛如折也。榆。当作揄。引也。谓使病者。引臂下齐肘端。

以度脊中。乃其当灸之处。盖即督脉之阳关穴也。(在第十六椎下。)志云。折者。谓脊背磬折。而不能伸舒也。榆。读作摇。谓摇其手臂。下垂齐肘尖。而正对于脊中。以灸脊中之节穴。高云。摇臂平肘。则脊中有窝。

当正灸脊中。毋他求也。简按诸说不知何是。脉要精微论。王注折髀云。髀如折。又注折腰云。腰如折也。马张解折字。盖本于此。揄。引也。出于说文。而灵邪气脏腑病形篇云。取诸外经者。揄申而从之。则张注有所据焉。阳关穴。甲乙千金外台。并不载。但铜人云。伏而取之。

本篇下文云。尻骨空。在髀骨之后。相去四寸。王云。是谓尻骨八穴也。又刺腰痛论云。

腰痛引少腹。控不可以仰。刺腰尻交者。两踝胂上。王注腰尻交者。谓髁下尻骨两旁四骨空。左右八穴。俗呼此骨。为八骨也。当考甲乙。千金。及十四经发挥诸书。

鼠寒热

吴云。鼠。寒气陷脉为。其形如鼠也。为病令人寒热。简按灵寒热篇云。寒热瘰。

在于颈腋者。皆何气使生。岐伯曰。此皆鼠寒热之毒瓦斯也。留于脉而不去者也。张注云。瘰者。其状累然。

而历贯上下也。故于颈腋之间。皆能有之。因其形如鼠穴。塞其一复穿其一。故又名鼠。盖寒热之毒。留于经脉。所以联系不止。一曰。结核连续者。为瘰。形长如蚬蛤者。为马刀。朱震亨云。瘰。不作寒热者可生。稍久转为潮热者危。是也。淮南说山训。狸头愈鼠。鸡头已。说文。。漏创也。。肿也。一曰久创。

知是二字俱漏疮之谓。盖其状累然未溃者。为瘰病。已溃而脓不止者。为鼠。

寒府在附膝外解营

张云。凡寒气自下而上者。必聚于膝。是以膝膑最寒。故名寒府。营。窟也。

当是足少阳经之阳关穴。(在阳陵泉上一寸。)盖鼠。在颈腋之间。病在肝胆。故当取此以治之。吴云。营。

空也。志云。鼠。寒热病也。其本在脏。其末上出于颈腋之间。寒府者。膀胱为肾脏寒水之腑也。病在脏。

而还取之腑者。谓阴脏之邪。当从阳气以疏泄也。营。营穴也。谓所取寒府之穴。在附于膝之外筋。营间之委中穴也。高本。解营。各一字句。注云。太阳膀胱寒水。为肾之腑。故还刺寒府。寒府。太阳经脉也。附膝外。

膝外侧也。解。骨解。膝外侧之骨缝也。荣。荣俞。足小指本节之通谷穴也。简按太阳寒水。运气家之言。不可从。营。窟也。乃外解之穴也。礼运。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橹巢。孟子腾文公篇。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下文云。齐下之营。明是营。乃窟之义。张注为是。鼠之患。在于颈腋。而取之于膝外解营。故曰还刺。

志云。拜。揖也。取膝上外解之委中者。使之拜。则膝挺而后直。其穴易取也。简按吴澄礼记纂言云。周礼九拜。一曰拜。先跪。两膝着地。次拱两手到地。乃俯其首。不至于地。其首悬空。俱与腰平。荀子所谓平衡曰拜。是也。周礼。谓之空首。尚书。谓之拜手。与凡经传记。单言拜者。皆谓此拜也。考说文。

手着胸曰揖。仪礼乡饮酒礼注。推手曰揖。引手曰厌。礼玉藻注。揖之。谓小俯也。由此观之。拜与揖递别。

志以揖释拜。误。

志云。跪则足折。而涌泉之穴。宛在于足心之横纹间矣。简按释名云。跪。危也。两膝隐地。

体危倪也。礼记郑注。坐。皆训跪。然记云。授立不跪。授坐不立。庄子亦云。跪坐而进之。则跪与坐。又有小异。跪有危义。故两膝着地。伸腰及股。而势危者。为跪。(盖此以跟着尻。耸身者也。)更引身而起者。

为长跪。(盖膝着地。伸腰者也。)两膝着地。以尻着。而稍安者。为坐也。详见朱子文集。(六十八卷。)及日知录。

任脉者起于中极

张云。以下任冲督脉。皆奇经也。起。言外脉之所起。非发源之谓也。下仿此。简按杨玄操注二十八难云。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养之本。故曰位中极之下。长强之上。李时珍云。任脉。起于会阴。循腹而行于身之前。为阴脉之承任。故曰阴脉之海。

上颐循面入目

吴云。难经。甲乙。无此六字。盖略之也。

冲脉者起于气街

杨玄操云。冲者。通也。言此脉。下至于足。上至于头。通受十二经之气血。故曰冲焉。虞庶云。素问曰。冲脉起于气街。难经曰。起于气冲。又针经穴中。两存其名。冲街之义。俱且通也。

李时珍云。冲脉起于会阴。挟脐而行。直冲于上。为诸脉之冲要。故曰十二经脉之海。

并少阴之经

张云。冲脉。起于气街。并足少阴之经。会于横骨大赫等十一穴。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此言冲脉之前行者也。然少阴之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冲脉亦入脊内。为伏冲之脉。然则冲脉之后行者。当亦并少阴无疑也。逆顺肥瘦篇曰。冲脉者。五脏六腑之海也。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又云。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动输篇云。冲脉者。十二经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简按虞庶云。素问曰。并足少阴之经。难经。却言并足阳明之经。(简按痿论。与阳明。合于宗筋。)况少阴之经。挟脐左右各五分。阳明之经。挟脐左右各二寸。气冲又是阳明脉气所发。如此推之。则冲脉自气冲起。在阳明少阴二经之内。挟脐上行。其理明矣。李时珍云。足阳明。去腹中行二寸。少阴。去腹中行五分。

冲脉行于二经之间也。

内结七疝

马云。内者。腹也。腹之中行。乃任脉所行之脉路。则宜其为病若是。难经二十九难云。

其内苦结。男子为七疝。女子为瘕聚。七疝。乃五脏疝。及狐疝疝也。(出于刺逆从篇。脉要精微论。大奇论。脉解篇。阴阳别论。灵邪气脏腑病形篇等。)吴云。七疝。寒、水、筋、血、气、狐、颓、也。张注四时刺逆从篇云。七疝者。乃总诸病为言。如本篇所言者。六也。(狐疝风。及五脏风疝。)邪气脏腑病形篇所言者。一也(疝)盖以诸经之疝。所属有七。故云七疝。若狐冲厥之类。亦过为七疝之别名耳。后世如巢氏所叙七疝。则曰厥、、寒、气、盘、肘、野狼。(虞庶难经注。根据巢氏释之。)至张子和非之曰。此俗工所立谬名也。于是亦立七疝之名。曰。寒、水、筋、血、气、狐、。(吴注本之。)学人当以经旨为宗。简按七疝。考经文。其目未明显。姑从马张之义。王永辅惠济方。以石血阴气妒肌疝癖为七疝。

亦未知何据。李中梓必读。别立七疝之名。分与。误甚。

带下瘕聚

吴云。带下。白赤带下也。瘕聚。气痛不常之名。马云。瘕聚者。乃积聚也。大奇论曰。

三阳急为瘕。按后世有八瘕者。亦因七疝之名。而遂有八瘕名色。即蛇瘕。脂瘕。青瘕。黄瘕。燥瘕。血瘕。

狐瘕。鳖瘕。是也。内经无之。志云。瘕者。假血液而时下汁沫。聚者。气逆滞而为聚积也。高云。带下。湿浊下淫也。瘕聚。血液内瘀也。简按赤白带下。见于病源。而古所谓带下。乃腰带以下之义。疾系于月经者。

总称带下。史记。扁鹊为带下医。金匮。有带下三十六病之目。可以见也。虞庶注二十九难云。瘕者。谓假于物形。是也。

逆气里急

张云。冲脉挟脐上行。至于胸中。故其气不顺。则隔塞逆气。血不和。则胸腹里急也。

简按丁德用注二十九难云。逆气。腹逆也。里急。腹痛也。巢氏病源云。里急。腹里拘急也。

督脉者起于少腹

杨玄操注二十八难云。督之为言。都也。是人阳脉之都纲。李时珍云。督脉起于会阴。循背而行于身之后。为阳脉之总督。故曰阳脉之海。张云。少腹。小腹也。简按庄子养生主。缘督以为经。释文。李颐云。督。中也。朱子云。督。旧以为中。盖人身有督脉。循脊之中。贯彻上下。见医书。故衣背当中之缝。亦谓之督。见深衣注。皆中意也。考督。又作HT。刘熙释名曰。自脐以下。曰水腹。水所聚也。又曰少腹。少。小也。比于脐上为小也。太平御览云。腹下旁曰少腹。御览之说。非也。

骨中央

张云。横骨下。近外之中央也。

系廷孔

吴云。廷孔。阴廷之孔也。张云。廷。正也。

直也。廷孔。言正中之直孔。即溺孔也。志云。廷孔。阴户也。溺孔之端。阴内之产门也。此言督脉起于少腹之内。故举女子之产户以明之。当知男子之督脉。亦起于少腹内。宗筋之本处也。简按廷。挺同。产门挺出。

故曰廷孔。志注为是。张训正也。直也。以为溺孔。误。王三字连读。以端为上端。产户。在溺孔之下。并非是。

篡间

甲乙。作纂。张云。篡。初患切。交篡之义。谓两便争行之所。即前后二阴之间也。简按李时珍八脉考释音。篡。初患切。阴下缝间也。盖篡。当作纂。甲乙为是。说文。纂。似组而赤。盖两阴之间。

有一道缝处。其状如纂组。故谓之纂。张以篡夺之篡释之。非。

少阴上股内

楼氏纲目云。自少阴上股内至目十五字。必有脱简。否则古注衍文。

其少腹直上者

张云。按此皆任脉之道。而本节列为督脉。五音五味篇曰。任脉波脉。皆起于胞中。

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然则前亦督也。后亦任也。故启玄子引古经云云。

冲疝

五脏生成篇云。有积聚在腹中。有厥气。名曰厥疝。史记仓公传云。齐郎中令循病。众医皆以为蹶入中。而刺之。臣意诊之曰。涌疝也。令人不得前后溲。盖与此同证异名。后世或呼为奔豚疝气。是。

治在骨上

志云。骨。谓脊背之骨穴也。高同。简按与诸注异。未详孰是。

在齐下营

志云。营。谓腹间之肉穴也。高云。乃少腹以下。骨中央。督脉所起之部也。

渐者上侠颐也

志云。渐者。谓督脉之入喉者。上唇齿。而渐分为两岐。挟颐入目。当于渐上侠颐之处。而刺之。高云。此复申明冲脉之为病也。灵枢五音五味篇云。冲脉任脉。

皆起于胞中。其浮而外者。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是冲脉不但至胸中。而亦上颐循面。故复举冲脉之病以明之。简按前注并为治阳明之脉。而上文言上颐循面者任也。高引五音五味篇。以为冲脉。非是。

蹇膝

高云。蹇。难也。蹇膝。膝难进也。膝蹇。故伸不能屈。简按说文。蹇。跛也。释名云。蹇。

跛蹇也。病不执事役也。高训难。见易蹇卦。

治其楗

张云。股骨曰楗。(详见后文。)治其楗者。谓治其膝辅骨之上。前阴横骨之下。盖指股中足阳明髀关等穴也。

治其机

张云。挟臀两旁。骨缝之动处。曰机。即足少阳之环跳穴也。

暑解

吴云。热蓄骨解也。张云。因立暑中。而肢体散解不收者。当治其骸关。谓足少阳之阳关穴也。

简按王引一经。似是。

拇指

熊音。拇。音母。大拇指。吴云。小拇指也。足太阳经所出。故治其。张同。志云。足之拇指。厥阴肝经之井荥。厥阴之脉。上内廉。故当治其。高云。足大指也。简按说文。拇。将指也。急就篇颜师古注。拇。大指也。一名将指。吴注误。

如物隐者

马云。如膝中有物隐于内者。当治其关。疑是承扶穴也。系足太阳膀胱经。尻臀下阴纹中。高云。隐。犹藏也。膝痛如物隐者。痛而高肿。如物内藏也。

背内

吴云。谓太阳经之气穴背俞之类也。志高同。简按马张仍王注。定为大杼穴。恐非。

治阳明中俞

吴云。俞。谓六俞之穴。井荥输原经合。取其所宜也。张云。王氏注。为三里。

愚谓指阳明输穴。当是陷谷耳。高云。。骨穴也。中俞。足阳明输穴也。五输之穴。前有井荣。后有经合。输居中。故曰中俞。足中指间。陷谷穴也。

若别

马云。谓三里穴。而欲取别穴。吴云。若痛支别者。宜治巨阳荥通谷。少阴荥然谷也。张云。若再别求治法。则足太阳之荥穴通谷。足少阴之荥穴然谷。皆可以治前证。简按于文义。张注近是。

淫泺

张云。滑精遗沥也。如本神篇曰。精伤则骨痿厥。精时自下。即此节之谓。高云。淫。极也。泺。寒也。淫泺胫。极寒而胫削也。熊音。泺。力毒反。简按此状胫之貌也。灵厥病篇。风痹淫泺。

又云。股胫淫泺。巢源。皮肤淫跃。又云。淫淫跃跃。肘后方云。风尸者。淫跃不知痛之所在。本草黑字云。

狸骨。主风疰尸疰鬼疰。毒瓦斯在皮中。淫跃如针刺者。千金。隐轸六十四种风。淫液走入皮中。巢源。注病。

肌肉淫奕。又淫奕皮肤。去来击痛。文选。枚乘七发。血脉淫濯。手足惰窳。李善注。淫濯。谓过度而且大也。

又曰。濯。大也。龙龛手鉴云。HT。音药。淫病也。KT。病消也。并是淫泺之泺。盖淫泺。淫跃。淫液。淫奕。淫濯。并同。张高之解。固牵强。而王注亦属未安。又灵厥病篇注。马云。风痹者。其邪气淫消烁。病难得愈。张云。淫泺者。淫浸日深之谓。二说亦通。

治少阳之维

张云。维。络也。经脉篇云。少阳之别。名曰光明。去踝五寸。坐不能起。取之所别。

简按扁鹊传。中经维络。知维。乃络之谓。

辅骨上横骨下为楗

吴云。辅骨。膝辅骨。横骨。腰横骨。是楗为股骨也。张同。高云。上文云。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所谓楗者。辅骨上横骨下为楗。股胫皆有辅骨。乃大骨之旁骨。此辅骨股内旁骨也。横骨。脐下小腹。两旁之骨也。简按辅骨有二。经文无所考。可疑矣。沈彤释骨云。自两髂而下。在膝以上者。曰髀骨。曰股骨。其直者曰楗。考枯骨象。髀枢。在关旁纳机。不在机端。而说者名髀骨。为髀枢骨。又以为楗骨下。误甚。考楗。通作键。说文。楗。距门也。颜氏家训曰。蔡邕月令章句云。键。关牡也。所以止扉。楗骨之义。盖取于此。张云。楗。音健。刚木。似未切贴。

挟髋为机

吴云。髋。两股间也。侠髋相接之处为机。张云。髋。尻也。即臀也。一曰。两股间也。

机。枢机也。挟臀之外。即楗骨上运动之机。故曰。挟髋为机。当环跳穴处。是也。高云。上文云。坐而膝痛。

治其机。所谓机者。挟髋为机。挟。并也。髋。臀上两旁侧骨也。沈承之经络全书云。髋。腰胯骨也。亦谓之踝。(即腰踝骨。)腰旁挟脊。平立陷者中。按之有骨。机关处动者。是也。沈彤云。关之旁曰髀枢。亦曰枢机者。髀骨之入枢者也。简按髋。说文。髀上也。广雅。释名。并云。KT也。KT。腰骨也。两股间。谓之髋。未见所据。

膝解为骸关

张云。骸。音鞋。说文云。胫骨也。胫骨之上。膝之节解也。是为骸关。高云。上文云。立而暑解。治其骸关。所谓骸关者。膝后分解之处。沈彤云。按即膝外解上下之辅骨。盖名关。本取两骨可开阖之义。故指骨解与两骨并通。

连骸

张云。膝上两侧。皆有挟膝高骨。与骸骨相接连。故曰连骸。

骸下为辅

张云。连骸下高骨。是为内外辅骨。高云。骸下。即骸关之下。沈彤云。挟膝之骨。曰辅骨。内曰内辅。外曰外辅。其专以骸上为辅者。(骨空论云。骸下为辅。下。乃上之讹也。)则膝旁不曰辅。而曰连骸。骸上者。HT之上端也。简按诗。有乃弃尔辅。(正义云辅。是可解脱之物。盖如今人缚杖于辐。以防辅车也。)左传。有辅车相根据。(韩非十过篇。夫虞之有虢也。如车之有辅。辅根据车。辅亦根据车。)可知辅即夹车轴。故假为颊车。又假为挟膝之称也。又据彤说。骸上为辅。则下文辅上为。亦当作辅下为。此必不然。

辅上为

张云。辅骨上。向膝后曲处为。别委中穴也。

上为关

张云。上骨节动处。即所谓骸关也。高云。上文云。膝如物隐者。治其关。所谓关者。

上为关。腿曲处之上也。

头横骨为枕

张云。脑后横骨为枕骨。高云。上文云。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背上通枕骨。故不释背内。而释头横骨为枕。知头横骨为枕。则知脊直骨为背矣。简按高属强解。志云。骨之精髓。从枕骨之髓空。而会于脑。故论膝之骨。而曰头横骨为枕。言骨气之上下相通也。此说稍通。然以上下文义求之。盖有他篇释周身骨节之名者。此其断文。以上文有楗机骸关等之名。后人次于此者。所以上文无治其枕之说也。一切经音义云。HT。声类云。项中有所枕也。考声。脑后骨也。今谓之玉HT。知枕又作HT。

左右各一行

高本作二行。注云。行。音杭。旧本讹左右各一行。今改二行。伏兔上两行。行五。乃左右各二行。行五。则四五二十俞。其俞在。踝上各一行。行六穴。则左右十二俞。其俞在足。是水俞五十七穴。而本于肾也。简按考下编水热穴论。若一行。则不合五十七之数。今从之。

脑后五分

高。作三分。

在颅际锐骨之下

吴。删在字。高云。在悬颅穴之际。悬颅。在头两旁锐骨之下。锐骨。尖骨也。简按悬颅。在曲角颞中。不得言脑后。诸家仍王为风府。今亦从之。

基下

吴云。言一空在口内上之基。张云。唇内上齿缝中。曰交。则下齿缝中。当为基。今曰基下者。乃颐下正中骨罅也。马同。云。系任脉经。简按下颐。当在承浆下。吴注似指龈交。

复骨

马云。在项后之中。复有骨之上。即喑门穴也。吴云。项有三骨。中骨之次。又复一骨。故云中复骨下。盖大椎穴也。张云。即大椎上骨节空也。复。当作伏。盖项骨三节不甚显。简按张注为是。然伏复通用。骨蒸复连。或作伏连。一伏时。本是一复时。则不必改字。

尻骨下空

马吴张并仍新校正。为长强。今从之。

数髓空在面挟鼻

张云。数。数处也。在面者。如足阳明之承泣巨。手太阳之颧。足太阳之睛明。

手少阳之丝竹空。足少阳之瞳子。听会。挟鼻者。如手阳明之迎香等。皆在面之骨空也。

当两肩

简按甲乙。大迎。一名髓空。故王以为大迎。

中之阳

吴云。阳。之外也。张云。。肩也。中之阳。肩中之上也。即手阳明肩之次。志云。阳。外侧也。简按说文。。肩甲也。

臂骨空在臂阳去踝四寸

张云。臂阳。臂外也。去踝四寸。两骨之间。手少阳。通间之次也。亦名三阳络。吴云。臂有两骨。去踝四寸许。髓空在其间。臂阳。臂外也。简按甲乙。三阳络。在臂上大交脉。支沟上一寸。而甲乙又云。支沟。在脘后二寸。两骨之间。陷者中。如此则不合去踝四寸之数。可疑矣。吴不指言某穴。似是。

股际骨空

吴云。股际骨。前阴曲骨也。张云。毛中动下。谓曲骨两旁股际。足太阴冲门动脉之下也。高云。股际。

阴股交会之际。股际骨空。在毛中动下。乃动脉之下。跨缝间也。简按曲骨在毛际。今曰毛中。不可定为曲骨穴。

尻骨空

志云。尻骨。臀骨也。髀骨。在股骨之上。少股两旁。突起之大骨。前下连于横骨。后连于尻骨。高云。尻骨。尾骨也。髀骨。臀侧骨也。髀之后。相去四寸。正当尻骨空之处。简按以上骨空。诸家定为某穴。唯志高不注穴名。盖有所见也。

扁骨有渗理凑

张云。扁骨者。对圆骨而言。凡圆骨内皆有髓。有髓则有髓孔。但若扁骨。则有血脉渗灌之理凑。而内无髓。吴同。高云。扁骨。胸脊相交之肋骨也。志同。简按扁骨。概通体扁骨而言。张注为是。

易髓无空

吴云。但有渗灌之腠。无复髓孔也。故变易无体。则无孔也。高云。易。交易也。扁骨。

有澹渗之纹理。凑会于胸脊。其内则无髓孔。申明渗理凑者。髓之交易也。无髓孔者。两头无空也。简按高似稳贴。马张志仍王。

灸寒热之法

张云。此下灸寒热之法。多以虚劳为言。然当因病随经而取之也。

壮数

千金方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羸弱。可减半。沈括笔谈云。

医用艾一灼。谓之一壮。以壮人为法也。其言若干壮。壮人当根据此数。老幼羸弱。量力减之。

橛骨

简按说文。橛。弋也。又HT。尻骨也。知橛骨。即是HT骨。本或作撅。非。

陷者灸之

张云。陷下之处。即经气之不足者。

肩上陷者灸之

高云。五脏六腑之俞。皆在于背。故视背俞。其俞内陷者。则于左右以灸之。视之之法。须举其臂肩。举臂肩而背上陷者。即灸之。简按诸家以肩释之。拘矣。以下。高不指言穴名。

下陷脉

张云。足太阳承山穴也。

动如筋者

张云。此结聚也。但随其所有而灸之。不必拘于俞穴。吴云。此非谓穴。乃肉间结核也。

掌束骨下

高云。束骨。横骨也。掌束骨下。犹言掌下束骨。谓横骨缝中。大陵二穴。楼氏纲目云。

王注阳池。未详是否。简按甲乙。阳池。在手表上脘中陷者中。大陵。在掌两筋间陷者中。亦未知孰是。

犬所啮

张云。犬伤令人寒热者。古有灸法如此。吴云。古别有灸法。故云然也。简按千金翼云。

狂犬咬人。令人吮去恶血尽。灸百壮。后日日灸。百日止。铜人经云。外丘。治犬所伤。毒不出。发寒热。

速以三壮艾。可灸啮处。立愈。啮。本作啮。非。

二十九处

张云。自犬啮之上。共计二十九处。犬伤者无定处。故不在数内。简按高。合犬啮处二。

为二十九处。然经文无犬啮处二文。不可从。今考自大椎至巅上一。合左右共二十七处。加犬所啮。为二十八处。知如新校正所言。跗上之下。去灸之二字者。误也。

伤食灸之

伤食。诸家为饮食伤之义。高独改食作蚀。注云。若灸二十九处。乃伤烂如蚀。阳气下陷。则当灸之。牵强甚矣。

视其经之过于阳者

吴云。刺以泻其阳。药以和其阴。张云。阳邪之盛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