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科学》(全本)

第一章 实验动物科学绪论

第一节 研究范围和发展意义

一、实验动物科学的研究范围

实验动物科学(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s),是研究有关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一门新兴科学。前者,是以实验动物本身为对象,专门研究它的育种、保种(培育新品种、保持原有品系的遗传特性)、生物学特性(包括解剖、生理、生化、生殖及生态等特点)、繁殖生产、饲养管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予防,以期达到如何提供标准的实验动物;后者,是以实验动物为材料,采用各种方法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实验,研究动物实验过程中实验动物的反应、表现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等问题,着重解决实验动物如何应用到各个科学领域中去,为生命科学和国民经济服务。简言之,实验动物科学是专门研究实验动物的生物特性、饲养繁殖、遗传育种、质量控制、疾病防治和开发应用的科学。

实验动物科学诞生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期,现在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综合性的基础科学,它是融合生物学、动物学、兽医学和医学等科学,并引用了其它自然科学的成就发展起来的。因此这门科学是综合性的,它所涉及到的知识面很广泛,它所包括的内容极为丰富,其中不仅要以生物学、医学、药学、兽医学、畜牧学等为对象,以遗传学、育种学、病理学、生理学、营养学、微生物学等为基础,还要引用机械工程学、环境卫生学、建筑学等科学,对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方法进行开发和研究。

自从五十年代初“实验动物科学”这个名称诞生以来,经各个领域的科学家们对实验动物本身和动物实验过程中的许多重要因素进行的广泛研究和大量资料积累,至今已成为一门具有自己理论体系的独立性学科。它的内容主要包括:

(一)实验动物育种学(Laboratory Animal Breeding Science) 主要研究实验动物遗传改良和遗传控制,以及野生动物和家畜的实验动物化。

(二)实验动物医学(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 专门研究实验动物疾病的诊断、治疗、予防以及它在生物医学领域里如何应用的科学。

(三)比较医学(Comparative Medcine) 研究所有动物(包括人的)基本生命现象的科学称为比较医学。对动物和人的基本生命现象,特别是各种疾病进行类比研究是这门学科的主要特征。已形成比较解剖学、比较生理学、比较病理学、比较外科学等,并可采用其异同点,通过建立实验动物疾病模型来研究人类相应的疾病,即可采用人工的即实验性(Experimental)的和动物自发性(Spontaneously Occureed)的动物疾病作模式,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和诊断治疗、宿主抗力机制、临床变化、药物、致癌物质、残留毒物试验等,直接为保护与增进人类健康服务。

(四)实验动物生态学(Laboratory Animal Ecology) 研究实验动物生存的环境与条件,如动物房舍、动物设施、通风、温度、湿度、光照、噪声、笼具、饲料、饮水以及各种垫料等。

(五)动物实验技术(Animal Experiment Techniques) 是进行动物实验时的各种操作技术和实验方法,也包括实验动物本身的饲养管理技术和各种监测技术等。

二、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意义

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通过对动物本身生命现象的研究,进而推用到人类,探索人类的生命奥秘,控制人类的疾病和衰老,处长人类的寿命。随着医学生物科学的突飞猛进发展,认识到公害问题不仅已成为粮食、人口、老年人等的重大社会问题,而且还涉及到地球上生活着的动物生存问题,例如产业公害、食品公害、药品毒性等,均直接影响人体健康,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最终必然要通过动物实验(包括动物疾病模型的开发等)来阐明解决。因此,实验动物科学,特别是实验动物的重要性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它已被认为是人类追求幸福生活的支柱,故实验动物科学亦被称之为生命科学。为此,先进国家对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均给给予高度的重视,其投入的经济物资和技术力量,几乎可同发展原子能科学相提并论,其重要意义可想而知。

实验动物科学,现在已经成为现代科学技术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已形成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基础科学门类。这门科学的重要性在于,一方面它做为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直接影响着许多领域研究课题成果的确立和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做为一门科学,它的提高和发展,又会把许多领域课题的研究引入新的境地。因此,实验动物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可概括为下面三句话: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科学的基础和条件,是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科研单位科学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

实验动物科学是伴随着生物医学科学,通过漫长的动物实验过程形成的。但是,实验动物科学的迅速发展,使得实验动物的研究价值已经不仅限于生物科学方面,而且广泛地与许多领域科学实验研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保证现代科学实验研究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在很多领域的科学研究中,实验动物充当着非常重要的安全试验,效果试验、标准试验的角色。

当前我们正处于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非常时期,生物工程、微电子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正在突飞猛进地发展,廿十一世纪人类将步入生命科学的新时代,作为生命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条件——实验动物科学,已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这是因为在生物科学领域内,不能用人去做实验,我们必须借助实验动物去探索生物的起源,揭开遗传的奥密,攻克癌症的堡垒,研究各种疾病与衰老的机理,监测公害、污染,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生产更多更好的农畜产品为人类生活造福,在药品、生物制品、农药、食品、添加剂、化工产品、化妆品、航天、放射性和军工产品的研究,试验与生产中,在进出口商品检验中,实验动物是不可缺少的材料,并且总是做为人类的替身,去承担安全评价和效果试验,在生命科学领域内一切研究课题的确立,成果水平的高低,都决定于实验动物的质量,没有它,我们的科学实验就不能在时间、空间和研究者之间进行比较,我们的科研成果、论文就不能在国际上进行交流,得不到国际的公认,将被国际同行们看为科学水平不高甚至是一堆废纸。我们的生命科学怎能走向世界?因此,迅速发展我国实验动物科学事业,是加快祖国“四化”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在生命科学研究领域内,进行实验研究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可以总括为:实验动物(Animal)、设备(Equipment)、信息(Information)和试剂(Reagent)。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是生命科学实验研究中的基本要素,可简称为AEIR要素。这四个基本要素,在整个生命科学研究实验中,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不能忽略或偏废。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获得高、精、尖的仪器设备、化学试剂和必要的情报信息已不是困难的事情了。但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设备、信息和试剂这三要素看得比较重,也比较重视,舍得花钱,而对实验动物这一要素一般不太重视,所造成的沉痛教训是不少的。如在兽医生物药品制造上,由于猪瘟疫苗生产和检定上没有适当合格的动物,近年来的内蒙、陕西、四川、河南、河北、湖北、广东等地,不断发生因接种疫苗后猪大量死亡及疫病扩散的事故,造成很大的损失和不良的政治影响。生物制品工作中,由于没有SPF(无特定病原体)鸡,鸡胚污染白血病毒,所生产的麻疹疫苗等人用疫苗和鸡马立克氏病弱毒疫苗等禽兽用疫苗,出口受到影响。某医大某教授1980年去日本交流经验时,宣读了“克山病的研究论文”引起了日本医学界的重视,但当对方了解到他所使用的动物是来源历史不清的一般动物时,则认为其“实验结果的科学性不强”。这类例子并不少见。因此,急待把实验动物科学搞上去,为各学科研究提供各种标准化的实验动物。但由于实验动物品种系复杂,保持质量标准困难,规格要求严格,可使用的时间短促,无法控制的繁殖规律,对于生活环境依赖性高等特点,决定了它比其它工业产品更难生产,常可造成在生产和流通程中的特殊困难。在我国普遍采用国际上公认的标准实验动物,进行实验研究,还需要经过难苦努力才能办到。

三、实验动物在生物医学等各领域中的应用

(一)生命科学方面

这方面是比较直接的、大量的。生命科学中,人类的健康和福利研究离不开应用实验动物。在对人的各种生理现象和病理机制及疾病的防治研究中,实验动物是人的替难者。譬如,癌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大疾病,由于在肿瘤的移植、免疫、治疗等研究中使用了裸鼠、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对各种恶性肿瘤的致癌原因,尤其是化学致癌物质、病毒致癌、肿瘤的病毒、免疫、治疗等方面和研究有了极大的进展,计划生育研究有相当大的工作是在动物身上作的。巴甫洛夫条件反射试验和我国生物学家朱洗的无外祖父的蟾蜍,即由动物实验进行成功。各种疾病,如高血压、动脉硬化、心脏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肥胖症、肺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矽肺、神经系统疾病、精神病、重症肌无力、胃病、肾病、肺病、胰病、胆病、畸形、传染病及外科病等发病、治疗与痊愈的机制及其生理、生化、病理、免疫等各方面的机理,都经过动物实验加以阐明或证实。因此,有人统计生物医学的科研课题有百分六十以上需要用实验动物,有许多课题的研究离开了实验动物就寸步难行。

(二)制药工来和化学工业方面

这方面对实验动物的依赖更为明显。药物和化工产品的副作用,对生命的影响程度包括致癌、致病、致畸、致毒、致突变、致残、致命,都是从实验动物的试验中获得结果。

制药和化学工业产品如不用实验动物进行安全试验,包括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试验,给人类应用将会造成十分严重的恶果。如1962年,西德某药厂生产一种安眼药Thalidomide,推广给孕妇使用,结果在若干年内发现畸胎发生率增高,究其原因就是与孕妇服用Thalidomide有关。

制药、化工等工业的劳动卫生措施,特别是各种职业性中毒(如铅、苯、汞、锰、矽、酸、一氧化碳、有机化合物等)的防治方法,都必须选用实验动物进行各种动物实验后才能确定。

实验动物也是医药工业上生产疫苗,诊断用血清,某些诊断用抗原,免疫血清等的重要材料,都是将菌毒种等接种于动物体内而制成。例如从牛体制备牛痘苗,猴肾制备小儿麻痹症疫苗,马体制备白喉、破伤风或气性坏疽等血清,金黄地鼠肾制备乙脑和狂犬病疫苗,小鼠脑内接种脑炎病毒后的脑组织制备血清学检验用的抗原等。

(三)畜牧科学方面

疫苗的制备和鉴定、生理试验、胚胎学研究、营养饮料的分析、保持健康群体以及淘汰污染动物等工作,都要使用实验动物。特别是在畜禽传染病的研究工作中,常急需要有合格的实验动物进行实验。目前在兽医科学研究上,由于所用试验动物或鸡卵不合乎标准,质量很差,严重影响科研效果,甚至在某些疫病的研究工作中,因无SPF动物和SPF卵,试验无法进行,所制备的疫苗的效果难以保证,导致大量畜禽病死,在经济上带来重大损失。如1981年,我国某兽医生物制品厂生产的猪瘟疫苗混有猪瘟强毒,结果注射后引起大批猪死亡,造成国家经济的很大损失,其原因是由于制苗所用的仔猪带毒,而安全检验用的动物数量和质量又符合要求所引起的,又如在生产鸡新域疫疫苗过程中,由于使用的鸡卵不是SPF鸡卵,使疫苗的质量得不到保证。

(四)农业科学方面

新的优良品种的确立除要做物理的、化学的分析以外,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生物学的鉴定是十分重要和有意义的。化学肥科、农药的残毒检测,粮食、经济作物品质的优劣等,最后也还是要通过利用实验动物的试验来确定。

化肥和农药是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材料,由于未经严格的动物试验而发生的问题很多。在合成的多种新农药化合物中,真正能通过动物试验对人体和动物没有危害的只占1/30,000,其余都因发现对人的健康有危害而禁用。例如早在40年代,美国就应用杀虫剂易乙酰胺,但以后发现它是强致癌剂而停用,但已经造成了对环境的污染。五十年代研究出一种杀蟥剂Aramite,广泛用于棉花、果树、蔬菜,用了七年后发现能引起大鼠和家犬的肝癌,不得不停用,但也已造成了环境的污染。我国过去大量使用有机氯农药,后也发现它们有致癌作用,70年代,我国从瑞士的汽巴——嘉基公司进口杀虫眯的生产流水线,化了大量投资建立了生产厂和20个车间,但就是因为忽略了动物的安全性试验而造成了很大损失。因为投产后,才从国外知道消息,杀早眯能致癌,国外已经不用。以后我国只好停止发展,但已造成损失。由此可见,用实验动物进行的安全性试验对农药、化肥等生产极为重要。

(五)轻工业科学方面

人们的吃穿用,包括食品、食品添加剂、皮毛及化学纤维、生物日常用品,特别是化学制品有害成份的影响,都要用实验动物去试验。

食品、食品添加剂、皮毛制品、化妆品等上市销售,都要求必须先经国家指定的机构采用实验动物进行安全性试验,以证明其对人体无急慢性毒性,且无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才能供应市场。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军事医学研究上具有特殊的应用价值。

(八)商品鉴定和国际贸易方面

现在已把实验动物的实验鉴定列为法规,它直接影响着对外贸易的数量、质量和信誉。

(九)行为科学的研究方面

实验动物在行为科学的研究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例如,汽车设计中的撞击,土建设计中震动的允许程度,灾难性事故的处理等,国外也已经采用实验动物模拟人类。

(十)实验动物科学本身研究方面

在实验动物科学本身研究中,由于其综合性很强,例如,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动物学、胚胎学、营养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解剖组织学,寄生虫学、传染病学、免疫学、血液学、麻醉学、生态学等,虽然它的直接研究目的,是取得适用于各种特性需要的实验动物,但它对生物科学的微观领域,都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索,例如,在遗传学、生殖生理学等的科学以及实用技术方面,都不断取得突破。

实验动物科学应用得如此广泛,主要是由实验动物的特点所决定的。实验动物具有无菌或已知菌丛、遗传背景明确、模型性状显著且稳定,纯度高、敏感性强、反应性一致、重视性好以及繁殖快(世代间隔短)、产仔多、价格相对低廉等特点。因而被广大科学工作者称为“活的试剂”、“活的精密仪器”,可以满足各种不同研究要求和生产需要,因而广泛应用于医学、兽医学、药学、营养学、农学、畜牧学、劳动保护、环境保护、计划生育与优生、食品与饮料添加物、日用化妆品、化纤织物以及生命科学和国际科学等领域。特别是医学、兽医学和有关的生物学的理论研究以及生物药品制造、化学药物筛选、鉴定等实现现代化的重要的工具之一,有力地推动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加强对实验动物科学技术的研究,还可为野生动物资源开辟新的利用途径。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根据1980年“中国动物学会脊椎动物学术会议”文献记载,我国的畜类有420多种,占全世界种类的11.1%(而我国的土地面积仅占世界总数的7%)。单就灵长目(猴类)而言,我国就有18种之多,日本只有1种,英国和美国都没有野生猴类。鸟类种类就更多,有1100余种。这些野生动物都是培育实验动物的宝贵资源,这个巨大的“遗传资料库”的开发和应用,不仅可以满足我国科研、教学与生产的需要,还可大量出口换取外汇与进行动物交换,将为我国四化建设与人类健康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国是一个10亿多人口的国家,大小畜禽数以亿计,对实验动物的需用量特别大,据估计国家每年约需1,500~2,000万头/只(包括特殊实验动物在内)。随着科学技术与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实验动物质量的要求愈来愈高。因此,加强对实验动物的科学研究,生产更多的、质量更好的实验动物,既可加速对医学、公共卫生学、兽医学等生物科学重大理论的研究及生命现象的探讨,促进科学技术的现代化,加速消灭150余种人畜共患病与各种常见病的危害,增进人民健康,同时还可保证生物药品制造与畜牧业的安全生产,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所以,这不仅有巨大的科学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深远的战略意义。

第一节 国内外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情况

一、国外发展情况

实验动物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各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被世界卫生组织(WHO)所承认,并协同国际上其它组织一起向世界各国提供实验动物科学的培训、技术资料及咨询服务等。在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中,实验动物已经发展成为独立的科学研究与生产部门。例如美、英、德、法及日本等都已建立了全国性的、现代化的实验动物中心、研究中心及辅助用品规程化的生产公司。如英国目前的实验动物中心,即Laboratory Animal Centre(LAC),其前身就是1947年以前的实验动物局(Laoratory Animal Bureau,LAB);美国实验动物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of Laboratory Animals Science, AALAS),其前身就是1948年设立的动物管理者小组(Animal Care Panel,ACP)日本有实验动物研究会。法国于1953年,荷兰于1955年,西德于1956年相继设立了中心机构。同时在1956年联合国又创立了国际实验动物委员会(ICLA)。在这些国家里均实现了实验动物生产社会化、标准化、商品化;完整的组织机构与完善的教育、科研、生产管理与应用体系,有力地推动着工农业的生产、医疗保健事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美国生物科学课题投资的百分之四十涉及实验动物;百分之六十的生物学科研课题需要实验动物。美国卫生署每年的经费是4亿美元,用于培养1万人和资助2万个课题,这两项工作中,有百分之五十的任务要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研究才得以完成。美国卫生署的肿瘤研究中心,每年的研究经费的2.2亿元,而需要利用实验动物进行研究的课题占1.4亿美元,即占总经费的百分之六十三以上。生产实验的动物专业公司就有30余个,已拥有实验小鼠品系250个,小型实验猪15种,豚鼠品系30余个,地鼠品系30余个,大鼠品系60余个,兔子14个品种,猴子50余种以及狗、猫、禽等。美国1981年用了各种品系的小鼠共8000万只;大鼠7000万只,豚鼠60-70万只,家兔60-70万只,非人灵长类3.4万只。根据全美国有关科学家的人数来计算,每人每年的平均使用量不少于1000只,美国现有高级实验动物专家50多人,中级实验动物科学专家6000多人。他们不但生产一般实验动物而且大量生产特种动物如SPF、GF、GN等年产几百万头/只,不仅满足了各种研究的需要,而且还满足了年产近万种化学药物检定的需要。先后在心血管、内分泌、器官移植、肿瘤、老年病、免疫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先进成果。

实验动物科学在日本也得到了大力发展,自1951年就开始了实验动物现代化运动,经过1953——1958年实验动物科学工作的启蒙时期,和以后的实验动物科学工作现代化的普及时期,及实验动物科学工业的现代化发展时期。现在日本在实验动物的设施和技术方面在国际上是占优势的。近交系动物、无菌动物、悉生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等均已社会化、商品化。小鼠每年使用数为1,200万只,其中SPF的达400万只,大鼠使用数为360万只,其中SPF的占半数。

在这些经济发达国家中,不仅有一系列的实验动物科学组织机构,而且在实验动物的研究、生产、应用、开发以及有关设施、建筑、笼具、饲料、垫料、各种仪器,直到人员培训、学位评审、考核晋升等方面的工业都有明确的分工和规定。同时,还有由专家制品、国会批准颁布的有关实验动物工作法规。这一套比较完整的科学管理体系,保证和促进了实验动物科学这门学科的迅速发展。

美国实验动物管理法规的第一版,是在1966后经国会批准的。随着实验动物的管理和应用知识不断丰富,相继修改过四次,其主要内容是:不得虐待动物,保证实验动物的质量,对实验动物生长发育所需的各种条件必须保证,并对实验动物疾病的处理、周围环境、工作人员的素质等都做了明确规定。达不到规定的要求者,不准饲养动物,所做的实验不被承认。因此,在法规颁布后,几乎全部实验动物生产公司、研究单位、制药厂、大学的有关实验室都进行了改建、翻修,由农业部每两个月检查一次法规执行情况,对不符合要求的单位,有权作出制裁。如对不符合要求者每天罚款1000美元,如限期不改,即撤销研究经费或勒令停业。法规对技术上的要求也很具体。如对化学药品,食品添加剂以及某些化妆品等物的安全性试验,必须通过使用两种以上的动物实验。一种是大动物,如猴或家犬,另一种是小动物如大鼠、小鼠等。新产品投入市场前,需要将使用动物的品系质量,试验工作的操作过程经过二、三年所做的试验结果,报请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委员会审查批准。这不仅在法规上保证了新产品的质量,也促进了本学科的不断发展。

在这些经济发达国家中还专门设有为了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和动物质量提高的独立研究机构。在许多综合性大学、医学院、兽医学院、研究所和许多进行动物实验研究的单位,都设有规模相当大、水平相当高、设施和环境条件现代化的实验动物中心。在那里进行着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的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他们根据研究的不同需要,按照遗传工程原理,共培育着2607种实验动物。其中,各类动物的近交系达772种(小鼠计540种);部分近交系132种(小鼠46种);随机近交系79种(小鼠45种);重组近交系45种(小鼠18种);突变系506种(小鼠60种);远交系372种(小鼠135种);同源系528种(小鼠390种);杂交F180种(小鼠60种);其它129种(小鼠93种)。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内设有45个动物资源开发中心,其中有37个设在各大学医院的比较医学系、兽医学院的实验动物科学系以及专门研究所内。日本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设有三个部、四个中心、一个所。其中三个部为实验动物科学部、生物医学科学部、研究开发部。在这三个部内设有10个研究室:育种研究室、生殖研究室、营养研究室、动物医学研究室、环境影响研究室、饲养技术开发研究室、发生研究室、免疫研究室、内分泌研究室以及肿瘤研究室等。四个中心为:疾病检查中心、学术情报中心、动物管理中心和灵长类实验中心。一个所是临床前医学研究所。该所内设有五个部,即管理部,药理部、病理毒理部、血液化学部和神经药理部。

在美国有1300个有关实验动物工作的生产与研究单位。日本专门生产实验动物的公司有50多个。实验动物工作已形成为一个专业化、规格化、商品化和社会化的科研和经济体系。

美国NIH实验动物资源中心和杰克逊实验室,是世界上最大的遗传保种和遗传研究中心。仅NIH实验动物资源中心就维持着250种近交系大小鼠,不同背景的无胸腺裸鼠有20多种,其中重组近交系的培育成功是哺乳类动物遗传学中的一个重要进展,并已广泛用于新的多态型基因位点和新的组织相溶性位点的鉴定和多态型位点的多效性以及其连锁关系的研究。同时,也广泛应用于感染性、自发性、诱发性等病变的研究及生物学、药理学、形态学和行为学等方面的研究。

目前,各国都利用基因调控原理进行嵌合体和单亲纯合又倍体动物的研究。嵌合体动物也称异型动物或四亲动物,这种动物可用于细胞谱系、实验胚胎学、发生遗传学以及免疫学等研究领域。单亲纯合双倍体动物育成技术又称为雌核发育技术,是近几年中发展起来的技术,这种新技术的试验成功,可大大加快新品种的培育。使需要100年才能育成的实验动物,只用一年的时间就可完成,并可在纯合过程中,解决致死基因造成的胚胎期死亡问题。各国实验动物研究的另一个动向是各种病理模型动物的培育。现已培育成功许多种遗传突变型的免疫缺陷动物。日本专门成立了“难病”疾病模型研究组织。初步调查,有40多种“难病”,每种“难病”都设有专门的疾病模型研究小组。以小鼠为例,已发现的突变基因位点有893个,已育成与人类疾病类似的病理模型417种。美国三个兽医学院(康奈尔、宾州、俄亥俄州)中,都在进行这方面研究。美国宾州大学兽医学院,已筛选出加拿大纽芬兰犬,能够发生与人类先天性心脏病几乎一样的心脏病,并采用病理组织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基因定位研究。为了清楚地知道基因突变的奥妙,他们正在探索直接测定DNA的技术。同时,这个大学的代谢研究室还采用生物化学方法筛选出具有先天性碳水化合物失调的猫,以及氨基酸代谢机能失调的家犬。它们与许多儿童的代谢性疾病相似。美国卫生署为此拨给他们专款作为研究经费。除此以外,他们正在为老年多发病培育具有多特性、多效性的动物模型。已培育成功的有:既无胸腺、又无脾脏的动物模型;既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又肥胖症的动物模型;无B细胞功能的动物模型;无K细胞功能的动物模型;无巨噬细胞功能的动物模型等。

二、国内发展情况

(一)我国实验动物科学发展简况

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比较缓慢。解放前只有少数的高等院校、医药部门进行一些实验动物工作,主要是繁殖一定数量的各种实验动物。

解放后,我国的实验动物科学,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加上我国广大医学、兽医学和实验动物科学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在实验动物的研究与生产方面作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全国已形成了一支约500-600人的实验动物专业队伍,先后培育成功了象低癌系津白一号、高癌系津白二号和白血病试验小鼠615这样有价值的近交系小鼠,从国外引起并经过保种、繁殖与应用较多的有C3H、C57BL、DBA/2、BALB/c以及裸鼠等共20个品系;培育SPF鸡、猪和裸鼠的微生物监测技术已达八种以上(81年的统计);在实验动物的保种、育种、饲养、管理、繁殖、疾病防治、环境控制以及其它监测技术方面,也都取得了初步进展;在医学、兽医学以及其它有关生物科学的应用上,获得了一些具有世界水平的成果,这些成果都为科研、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保障人民健康与国民经济发展作了贡献。

但由于我国长期受“左”的干扰,特别是“四人帮”的严重破坏与不少同志对实验动物的重要性认识的不足,在实验动物科学方面,全国还没有一个现代化的研究中心,绝大多数都在设备差、技术力量薄弱、人员少、从属于研究所(室)的情况下,小规模分散饲料,处于自育、自繁、自养、自用的自然发展情况下,不但数量少、质量差、品种和品系也不多。例如国际上现有近交系小鼠250个品系,突变系小鼠146个品系,而我国目前包括引进的在内,其有不同品系的近交系小鼠30余个(81年统计材料),其中很多种尚未进行遗传监测鉴定。突变系至今还是空白,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很多实验动物都不合标准的等外品,造成有些科研项目无法进行,不少研究课题为了获得较可靠的数据而不得不靠多次重复试验,造成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严重浪费,有的成果则准以在国际上进行交流,引起国际间的重视。有不少药品、生物制品因缺乏符合国际标准的实验动物进行检定而无法投产和向国际市场推销。有些生物药品混入强毒(菌),缺乏合格的实验动物进行检定,如由于猪部瘟疫苗生产和检定上没有无特定病原体猪结果造成大面积猪瘟,一下死了16.5万头猪,使国家蒙受重大损失,国此国家赔款300多万元,也给农民带来了重大的损失。由于实验动物不纯造成的实验结果不可靠,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而带来严重祸害的例子还时有发生。因此,实验动物科学已成为当前我国科学研究、生物药品的生产,人民的健康与工农业现代化中一个急待重视、研究、解决的问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对外开放和对内搞活的经济政策指导下,为适应四化的要求,我国的实验动物科学又有了新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1982年,国家科委在云南西双版纳主持召开了全国第一届实验动物工作会议,各地区、各部门也相继召开了本行业的实验动物工作会议。1984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了中国实验动物科学技术开发中心,它在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总方针的指导下,研究提出发展我国实验动物科学技术的方针、政策、法规和规划;协调管理实验动物科学技术的开发研究和人才培训;安排落实实验动物科技有关条件的开发建设和经营业务;组织实施实验动物科技领域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抓好实验动物科学技术情报、学术活动以及提供科技咨询等,这对促进我国实验动物科技工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1985年,国家科委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第二次实验动物科技工作会议,会议制定了发展规划和实验动物法规,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实验动物科学事业的发展。

从1982年到现在,我国已建立起四个国家级实验动物中心,即:天津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北京实验动物研究中心、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和云南灵长类实验动物中心。属于行业系统的实验动物机构有:中国科学院生物科学研究部门的动物中心,中国医药卫生系统的动物中心,农牧渔业系统的实验动物研究及化工系统的动物中心。在这些行业系统中具有一定规模的是卫生系统的医学实验动物中心,在卫生部的领导下,共有七个动物中心。如中国医学科院实验动物研究所是规模较大的科研、生产、教学兼备的实验动物科研单位;卫生部生物制品药品检定所的实验动物监测中心等。此外,还有七个实验动物繁殖场。在地方单位中,各省(区)也相继建立了省级动物中心,以满足各省(区)有关部门实验动物的需要。在许多高等院校、医院、研究所中设有实验动物部、科。所有这些,组成了实验动物的多层次的网络系统。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取得了其显著的成绩,由于各级组织和广大生命科学工作者的重视,加强了领导,协调了各方面的关系,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和专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的实验动物科学网络系统,并且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实验动物科技队伍。

(二)实验动物方面的进展情况

建立了实验动物监控系统。北京、上海、哈尔滨等地已建立了较完整的监控系统,开展了对大鼠、小鼠、鸡、狗等实验动物的微生物学、遗传学、营养、环境卫生、传染病等监测。此外北京、上海、军事单位也建立了对实验动物质量的监控系统,对实验动物所发生的遗传污染和传染病,可随时发现,及时控制。

在实验动物疾病防治方面,加强了检疫工作和动物饲料、垫料、笼架具的卫生管理,加强了消毒和动物房等卫生条件的改善,有力地控制了实验动物疾病的发性和流行。

近年来我国建立了实验动物种子库,受到国家和国际同行的重视。1984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美国NIH实验动物部、英国Oila繁殖中心、日本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等相继以不同方式向我国提供种鼠。目前,保存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的近交动物达40个不同品系,其中包括5个不同品系的裸鼠。

开展了悉生动物和悉生生物学的研究。我国已能用国产的塑料透明膜隔离器饲育成功了无菌兔和无菌豚鼠,并能培育生产无特定病原体鸡和猪。

野生动物实验动物化的研究也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我国陆栖脊椎动物有2000多种,约占世界种属的10%,两栖类196种,爬行类315种,鸟种1187种,哺乳种414种。其中有些种属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例如,很早就被引入欧美的拉萨狗,早已是为世界瞩目的动物资料。我国在本世纪初就把一些野生动物成功的育为生命科学研究的模型动物,有的已被国内外科学家公认为实验动物,已在国际上广泛应用。如黑线仓鼠(Crictulus carabensis)、长爪沙鼠(Meriones unguiculatus)、树鼩(Tupaia belangeris)、旱獭(Marmota)等。

我国已建立了实验动物情报咨询、图书出版与信息网络系统。各地实验动物中心,均建立了不同规模的情报组或情报研究室,负责有关实验动物科学发展情报信息的搜集整理和储存工作,并通过有关杂志进行学术交流,向实验动物科学工作者提供信息,我国现有的各大图书馆,均有不同数量的实验动物存书。全国已有一些质量较好的实验动物方面的专著出版发行。有关专门的实验动物杂志,包括内部通讯在内,至少有七、八种之多。我国已经开始通过电视、录像、摄影、幻灯片等方式开展电化教育,普及实验动物科学知识。

我国已加强了实验动物的科学教育与专业训练工作。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实验动物和实验动物科学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意义。目前已有许多科学工作者转向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工作,有些专家、教授招收实验动物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国家也不断向国外派出留学生,培养高级研究人员。在医学院、农学院、畜牧学院里开设了实验动物学课程,北京农业大学还专门办了实验动物专业班、系。有关研究所、动物中心还以各种不同方式,如通过进修、短期培训等,培养中、初级专业人员。所有这些,使我国实验动物科技人员的学术素质有了很大提高。

我国已相继成立了实验动物学术团体并积极与国际实验动物界开展了学术交流。全国性的实验动物学会已经成立。目前,我国各地区建立了省的实验动物(协)会,它对团结广大实验动物学工作者,促进国内外学者交流,加强国内外的横向联系,发展我国实验动物科学起到了积极作用。1984年在上海,1986年在北京先后发起成立了区域性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它是由有关行政管理人员和科学工作者共同组成的实验动物立法执行机构,对实验物质量和动物实验效果进行检查、监督,在评议通过的有关单位发放实验动物合格证,以保证实验动物、饲料、垫料、仪器设备的质量,促进我国实验动物标准化。

我国还积极地开展了实验动物仪器设备和工程的研究工作。我们已能生产正负压各种类型的无菌隔离器、真空高压灭菌器和各种不诱钠实验动物笼具,一举取代了原始的动物生产工具,它予示着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实验动物生产和实验将向现代化迈进。我国的动物饲养室将在调控系统中生产,使我们的实验动物基本上达到国际统一的标准。在饲料、垫料方面,现已能生产大鼠、小鼠、兔、鸡、豚鼠用颗粒饲料和狗用膨化饲料,并能够自己设计建造SPF动物房,研制供各种疾病使用的诊断制品。

(三)动物实验方面的进展情况

应用大、小鼠和兔子进行了生殖生理和计划生育的研究。观察了兔卵巢中卵子成熟和分裂胚胎形成的过程,子宫内膜细胞核雌激素受体的分布。发现了微波照射睾丸能抑制睾丸的生殖作用。大鼠应用黄酮—RHA肽类能抑制蜕膜形成,并能终止妊娠。还进行了睾丸间质组织的研究,证明其可能存在着生殖细胞粒。此外,还就棉酚对小鼠抗生育、消旋15甲基前列腺素F2甲酯溶解黄体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在心血管系统研究中作了狗、大鼠的正常心电图分析及神经核与血压关系的研究。

近十年免疫学的进展极快,用小鼠和大鼠进行了体液和细胞免疫的研究。并用小鼠和大鼠研制各种杂交瘤和单克隆抗体。

观察狗的造血的细胞分布(以胸椎最活跃,是中央向末稍递减的分布)及其功能,和放射对狗红细胞微核出现的影响。

用实验动物研究肿瘤,这一领域十分活跃,包括用各种致癌物诱发肿瘤形成模型,研究肿瘤形成的机理,探讨抑瘤的作用及药物治疗的作用。

1979年以来建立了实验动物肿瘤模型50多个,占解放以来36年形成肿瘤总数的45.5%。已形成肺癌、胃癌、肝癌、乳腺癌、淋巴细胞及白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纤维瘤、脑瘤、睾丸瘤、大肠癌、食管癌等肿瘤。研究了云芝多糖的抗癌作用;白地雷诱发前胃癌的机理;用裸鼠培养麻风杆菌,接种人类肿瘤,研究肿瘤的发生和药物治疗作用。

在寄生虫学方面,研究了家犬中华分枝睾吸虫;不同品系小鼠对疟原虫的感染率;放射钴照射对寄生虫的影响。

研究激素对神经介质的影响,可用大鼠研究乳品铁、维生素D抑制肝内镉吸收的作用。此外,对实验动物的正常值、形成学和功能也进行了不少研究,如615小鼠的食管、前胃、胸腺和肺在发育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并发现猫肾表面静脉的分布具有品系的特征等。

(四)我国实验动物科学的展望

人才是发展实验动物科学的首要条件,必须把人才培训放在重要地位,加速人才培养,调动实验动物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以满足发展实验动物工作的需要。

制定并执行有关实验动物管理法规,保证实验动物质量。实验动物管理必须科学化,符合国际统一的标准和规定,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参考国外的有关法则条例,从实验动物质量标准、饲养设施和操作规程入手,提出一个既符合国际公认的标准,又切实可行的国家统一管理法规,建立监控机构,逐步执行。

坚持人、财、物同步发展,鼓励实验动物学工作者发扬艰苦奋斗、深入钻研的精神,也要为他们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经费上争取国家每年拨专款重点支持,同时发挥部门、地方和单位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办好事业。组织协调好实验动物科技工作所需要的建筑、用具、用料设备的试用、鉴定、标准通行和批量生产,使之系列标准化、商品化、社会化。

国家科委推动建立国家实验动物研究所和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创办全国性实验动物刊物。

在实验动物标准化方面,制定并监督执行全国统一的管理法规和管理条例。在下列工作中按国际公认的标准工作:

实验动物引种、保种、育种中心;实验动物繁殖生产基地;实验动物质量控制中心;实验动物饲料、垫料生产基地;实验动物科技装备和用具生产基地;实验动物科技管理技术和信息交流中心;实验动物人才培训中心。

我国已加入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争取多派学者参加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年会。尽快装备用于实验动物科技情报的电子计算机网络的终端。扩大国际信息学术交流和人员的友好往来,争取使我国生产的实验动物、科学技术、仪器设备、实验动物工程更广泛地打入国际市场,以寻找自我发展的新途径,为世界人民作出贡献!

第二节 实验动物科学在生物医学发展中的作用

生物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预防与治疗人类的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它是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两个基本途径来实现的,而不论临床研究还是实验室研究均离不开使用实验动物。特别是医学科学从“经验医学”发展到“实验医学”阶段,动物实验就显得更加重要。实验医学的主要特点是不仅对正常人体或病人(在不损害病人的前提下),而且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包括试管内,动物离体器官、组织、细胞的实验,尤其是整体动物的实验研究。动物实验方法的采用及发展,促进了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解决了许多以往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因此,那些认为医学的发展主要靠临床观察,动物实验可有可无,认为中医发展所走的道路就是一个有力证明的看法是得不全面的,动物实验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和临床观察一样,是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是缺一不可的,又是互相促进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经过严格的、系统的动物实验才能把医学置于真正的科学的基础上。生理学家巴甫洛夫(И。Π。Π。aBлOB)曾经指出:“整个医学,只有经过实验的火焰,才能成为它所应当成为的东西。”“只有通过实验,医学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这些论点,已经并且正在被医学发展的历程所证实。

一、近代医学发展与动物实验的关系

有人把医学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阶段,玄学阶段、经验医学即描述医学阶段,实验医学阶段和理论医学阶段。当然这只能说是概括的划分,其间的重叠交叉是难免的,不能绝对化。

由于人类早期对自然现象认识能力的限制,最初医学只能是玄学的,而经验医学延伸的时间很长。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就存在一个如何与疾病斗争的问题。最初在既无医又无药的情况下,除了一些迷信方法外,人们最早尝试的方法可能是利用天然存在的各种动、植物资源来治病,有些可能成功,有些可能失败,由于当时人们活动局限于某一地区,所以这时医学完全是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当时医学发展只能靠师承口授,在这个阶段,人类为医学发展是付出了代价的,有一些人在治疗过程中因中毒而死亡。随着人类文化发达就要求系统地辩认哪些动植物可以用来治疗病,哪些是有毒的,于是我国就出现了“神农尝百草”的故事。从神农到李时珍,他们研究的方法基本类似,或是根据以往的临床实践或是亲身试验。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为医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但这种实验方法是手工业式的,它既费事又危险。从我国秦汉的“神农本草”记载的369种药物到李时珍“本草纲目”的1892种药物耗费了一千多年的时间。现在世界上一年新合成的化合物近十万种。即使可以找到这么多自愿受试者,它的代价也高得令人不能接受。一些剧毒化合物,它们仅需要几十微克就足以迅速致命,谁也不会主张人们试尝一下,这种局面就强迫我们不得不用动物来代替人进行试验。事实上,不论在中国或西欧,人们早就用动物来试验一些药物的毒性。这可以看做是基础医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被迫发展与不自觉发展的阶段。

自二、三世纪起,盖凌(Calen)的学说统治欧洲医学一千多年,其错误和问题很多,但一直拖到中世纪还没有完全改正和解决。中国医学则从纪元前几个世纪即开始了经验医学,并影响到整个中国及远东地区。祖国医学因有自己的理论,自成体系而流传不衰,但缺乏实验研究的推动,所以发展速度也就比较慢。随着文化发展,人们认识到要治疗疾病,除了研究药物外,还必须对人体有所认识,因此在16、17世纪开创了实验医学,近代医学才逐渐发展起来。在西欧促进了解剖学的发展,安·维萨列斯(Andreas Vesalius)根据人体解剖的直接观察,出版了《人体解剖》巨著,对解剖学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从而使人们能从人体实际结构来认识、治疗疾病,比以前大大进步了。长期零散的实验也使人们认识到不同动物、同一动物在不同情况下对某一药物反应很不一样,这就促进了人们根据试验的目的,有意识地控制试验条件,以便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分析,得出正确结论。17世纪初期威廉·哈维(William Harvey)和斯蒂芬·哈尔(Stephen Hale)用蛙、蛇等动物进行了血液循环的研究,第一次证明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的系统,把动物实验提高到成为一门科学的水平,为生理学创建了实验方法及性质。以后随着化学、物理、显微镜及其它工具的发明创造;动物实验在医学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实验医学得到了更快的发展。其中最著名的实验医学家如法国的克罗德·班纳(C•Bernard)、麦仁地(Majendie)的生理学药理学实验、德国的斯奈登(S•Chleiden)和斯旺(Schwann)的细胞观察、法国的路易·巴斯德(L•Pasteur)和德国的罗伯德·柯霍(R•Koch)的细菌、病毒及疫苗的发明和维尔啸(R•Virchow)的细胞病理学。他们的基础医学研究为今日临床医学奠了基,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

19世纪末期至本世纪50年代,医学科学工作者利用其它科学成就,努力创造新的技术与理论,形成了基础医学的繁荣昌盛时期,也即是医学逐渐上升为理论阶段的时间。50年代之后,世界上许多临床医生、医疗单位都把注意力及科研力量投入到基础理论研究中去,因而临床及基础的分科得以越来越细,学科间互相渗透,互相交叉,导致了边缘学科和新学科的出现。例如内科分出了心血管、内分泌、呼吸、神经精神病等,外科分出了血管、心脏、泌尿、脑系、创伤、烧伤等;药理学分出了神经药理、生化药理、酶药理、多肽药理、分子药理、膜受体药理等等。分出的学科往往是多学科的交叉,不但理论互相渗透,实验技术更是彼此不分,互相借助。以神经生理学为喻:除微电极、显微操纵器及微电位记录和测定为其本身的特点外,利用电子显微镜、萤光染色显影、放射自显影以观察形态;利用放射免疫法、同位素示踪法、微电泳法、气相质谱仪等以测定各种化学变化;利用药物的膜受体原理及各种刺激、各种药物、神经阻断剂、受体兴奋剂等以探测神经细胞的冲动传导和递质及营养物质的运输和储藏。这里必须明确指出,凡此种种实验方法和尖端技术绝大部分是通过在实验动物身上来进行医学各个领域不同方面问题研究的。特别是50年代后发展了近交系、突变系、F1动物、无菌动物、悉生动物、SPF动物等后,实验动物在医学研究中应用更加深入广泛。根据国际上有的部门统计,世界上生物医学研究论文的60%以上是采用实验动物来进行的。以实验性科学为主的学科如生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等绝大部分论文是采用动物实验来完成的。由此可见,动物实验在医学的发展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和推动性的作用。

二、医学上许多重大发现与动物实验的关系

只要查阅一个医学发展史,就可清楚地看到,医学上许多重大的发现均和动物实验紧密相关。特别是那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式的、开拓一个新的领域、导致医学的某一方面突飞猛进的革命性发现,哪一个不是通过实验,首先在实验室发现的呢?举例说:各种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免疫现象、镭和X-射线、化学治疗、抗菌素的发现、核酸与染色体的结构与功能、肝癌病鼠AFP(α-Fetoprotein),比比皆是。它们都是实验研究的成果。特别是医学上几个划时代的成就,如传染病病原发现,预防接种,抗生素,麻醉剂,人工循环,激素的使用,脏器移植,肿瘤的病毒病原和化学致癌物的发现等都不开动物实验。下面我们举一些例子,进一步说明动物实验在医学发展中所取的作用:

1.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了大量的人类疾病起因于传染原,证明微生物在传染病发病中的作用,并发展了细菌菌苗,抗毒血清等,在防治传染病的流行上起了重大作用。

用从病人体内分离出的微生物在实验动物上产生类似那些人类疾病的疾病,只有这一事实才确立了这些微生物和人类疾病的关系。直接的成果是:公共卫生方法应用于预防疾病(如在伤寒病),预防免疫法的发现(如在白喉的破伤风),以及治疗传染病有效的抗血清的制备(如白喉、脑膜炎和肺炎)。随后,发现用化疗药物和抗菌素可以治愈实验性受感染动物,这就立即使这些药物在人类疾病上得到应用,使治疗前景大为改观,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如果离开动物实验,人类至今不可能宣布天花已从地球上消灭。

2.通过动物实验,发现了抗原抗体反应,了解了免疫性紊乱疾患的本质和补体的作用,推动了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研究。

动物注射传染原后会产生有保护作用的抗体,这一发现立即引出了料想不到的发展方向。人们发现,动物产生出一些不对抗活的微生物体,但对抗它们的特异的高分子的抗体。我们对免疫性紊乱的疾患如哮喘,枯草热、血清病和过敏性休克等的现代概念,直接来自对动物模型的观察。对抗体产生过程的了解形成了关于人类不同个体有不同血型的知识基础,首先导致输血法的应用成功,后来又引出对胎儿成红血细胞增多症的病因与治疗的知识,这种“Rh婴儿”疾病是新生儿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循另一条途径进行的一实验构成了把一个人的组织或器官移植到另一个人身上的现代尝试基础。对诸如风湿热和播散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的了解,大部分得自从动物实验发展起来的免疫学理论。一个新近的例子是,遗传性血管神经性水肿是一种罕见但致命的疾病,对它的本质了解是以补体的研究为根据。补体是增强免疫性的一些蛋白质的奇妙复合体,最初因它存在于豚鼠血清里面而终为人们所认识。

3.通过动物实验,创立了实验肿瘤学,发现了化学致癌物质和致癌病毒,推动了肿瘤学的研究,为肿瘤的防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创立了实验肿瘤学,标志着人类与肿瘤作斗争的过程跨进了一个新阶段,从此,人体肿瘤的错综复杂的现象,可以在被控制和条件下进行探索。在17-18世纪,人们成功地移植了动物肿瘤,为实验肿瘤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0世纪初,用煤焦油涂抹兔耳诱发现皮肤癌后,相继用一些多环碳氢化合物、偶氮染料、亚硝胺以及致瘤病毒或放射线等,几乎可以在动物中复制出所有与人类肿瘤相应的动物模型,为肿瘤研究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近二、三十年来世界各国对诱发性、移植性动物肿瘤的建立与利用有了新的发展,在肿瘤的生长特性、宿主反应、病因与发病原理、机体免疫性以及抗癌药物的筛选等重要领域中,作出了许多成绩。动物身上移植人类肿瘤的成功,更为实验肿瘤的研究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4.通过动物实验,认清了一些多发病的基本性质,对根除和控制这些疾病趁着极大作用。

具有深远意义的是使用动物去确定那些广泛流行疾病的基本性质,象脚气病、糙皮病和坏血病是营养缺乏的后果。曾使用各种实验动物来研究实验性的不完善饮食的影响,使维生素及其在疾病的预防与治疗上的重要性的得以发现。用加有多种维生素的面包治疗佝偻病、坏血病和干眼病儿童,用维生素K治疗黄疸病的成人,因冠状动脉疾患而作抗凝血治疗的病人,均证明与动物实验结果完全一致。在认识了糙皮病相当于狗的“黑舌病”之后仅几年,这种在美国南部死因占首位达三十年之久的疾病就得到了根除。对缺铁的狗身上的影响的研究,经过迂回曲折的过程,导致了对曾是致命的恶性贫血的控制。

5.通过动物实验,创立了“应激学说”,对临床上广泛应用激素疗法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1936年到40年代,Selye的实验室作了一系列的动物实验,发现给动物各种有害刺激(如注射亚致死量的肾上腺素、甲醛、吗啡、阿托品、肌肉运动、脊髓横断、过冷、过热等等),都可引起一系列与刺激物的药理性质及其他特性关系不大的症候群,称之为“全身适应症候群”(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并证明垂体一肾上腺皮质的变化在全身适应症候群中起主要作用,其意义在于提高机体对有害刺激的抵抗力。从而创立了“应激学说”。

机体受到强烈刺激,处于“紧急状态”时,出现以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皮质分泌增多为主的一系列神经内分泌反应,并由此而引起各种功能和代谢的改变。这种应激反应对临床实践具有指导意义。应激时的神经内分泌变化及功能代谢的改变,是我们理解各种疾病的全身性非特异性反应的理论基础。在临床实践中应当着眼于消除或减少应激元的作用,减轻应激反应,以避免或减少应激反应带来的并发症;努力减轻应激反应带来的损害;对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如肾上腺出血、坏死)或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的病人,受到应激元的侵袭时,由于不能产生应激反应,病情危急,应立即大量补充肾上腺皮质激素。

6.临床医学的许多重大技术的创造和发展也与动物实验息息相关。

外科医生在研究新的手术或麻醉方法时,往往先是通过动物实验,取得熟练而精确的技巧,然后才妥善应用于临床,大家知道,低温麻醉、体外循环、脑外科、心脏外科、断肢再植、器官或组织的移植术等成就,都与动物实验的开展紧密相关。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外科进入了低温、深低温麻醉时代,进入了人工心脏体外循环的时代,这些技术完全是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临床研究也无可估量地得助于对实验及其离体的器官所作的正常生理机制与反应的研究。我们所知道的有关心脏、肺脏和肾脏生理学的大部分知识,来源于动物实验。离体的心-肺灌注标本这个称誉一时的方法,曾是临床上惯用的许多概念和对于一切心脏和肺脏外科必不可少的机械援助得以发展起来的原因。同样的,对动物神经系统的恰当的生理学研究,为现代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提供了基础。

在动物上做的生理学研究,有时可以产生预料不到的广泛的临床意义。胃肠道疾患诸如溃疡病的诊断,大半依靠在病人口不透射线的物质后所做的X线检查。这种日常的“胃肠造影”是关于动物的胃肠道机动性的早期实验在临床上的推广;当时这样做是为了研究正常生理学,完全没有想到诊断上的意义。

现代对病因的研究和对诊断的探讨,不管是宏观的还是微观的,大部分都需要使用实验方法,主要是以高等动物为对象,把从动物获得的结果逐步推广到人。现代医学的治疗措施,已经极大地依赖于基础医学的实验成果了。动物实验帮助临床研究的种种用处,可以病床边上,在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中,在先天性心脏缺陷得到修复的病儿中,或者在能活够正常寿命期限的恶性贫血患者中衡量出来。

三、医学科学研究与动物实验的关系

1.医学科研中采用动物实验,可以把很多人体上非常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以进行各种因素的细微探讨,而这是临床研究难于做到的。

机体的某一种机能同时都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要研究某一特定因素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就希望能使其他的因素保持固定。在人体却很难做到这一点。但在动物,无论是整体、离整或试管实验中,这都比较容易做到。如试验条件,实验室可以严格控制实验室的温湿度、光线、声音、动物的饮食、活动等,而临床上很难对病人的生活条件、活动范围加以严格控制,病人对药物治疗以外的其他护理工作的反应、对医务人员的信赖程度及合作程度更是实验室中所不存在的问题。又如试验对象的选择,动物实验完全可以选择相同的动物,在动物的品种、品系、性别、年龄、体重、身长、活动性、健康状态、甚至遗传和微生物等方面也可严加限制,但临床试验中,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遗传等方面是不可能加以选择的。特别是健康状况,动物是健康的或是人工造成的某种疾病模型,而临床试验是人在自然环境下所得的病,因此既使是同一疾病,每个人的疾病情况都比较复杂,对同一药物反应也不相同,何况除试验治疗的疾病以外,还时常伴有一些其它的疾病,这样可影响或掩盖试验效果。动物可以同时选取所需要的数量,同时进行实验取得结果,而病人则是陆续发生,陆续进入试验,逐渐积累试验结果资料,前后可能掺入了不少干扰因素,有时难于区分。由于医学科研中利用动物实验的这些优点,我们就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元方程,转变成简单的函数运算,使许多医学上的实践问题和重大政府问题解决得比较容易,从而大大地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2.临床上很多疾病潜伏期或病程很长,研究周期也拖得很长,采用动物,复制动物疾病模型可以大大缩短其潜伏期或病程。尤其是那些在人体上不便进行的研究,完全可以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以及防治方法的研究。

应用动物模型,除了能克服在人类研究中常会遇到的理论和社会限制外,还容许采用某些不能应用于人类的方法和途径。这些途径对于研究发病率较低的的疾病(各种癌症、遗传缺损)和那些因其危险性而对人类进行实验是不道德的疾病,具有特别意义。例如,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较低,研究人员可以有意识地提高其在动物种群中的发生频率而推进研究。同样的途径已经成功的应用于其他疾病的研究,如血友病、周期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和自身免疫介导的疾病。

动物模型的另一个富有成效的用途,在于能够细微的观察环境或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这对于长潜伏期疾病的研究特点重要。为确定特定的环境成分在某些疾病中的作用,可将动物引入自然的或控制的环境中去。随着一些急性传染病被控制,人们对一些慢性病日益注意,近年来人们开始致力于对环境中许多慢性致病因素的研究。但有些致病因素需要隔代或者隔几代才能显示出来,而人类的寿命很长,一个科学家很难有幸进行三代以上的观察。许多动物由于生命周期很短,能在实验室中观察几十代,如果使用微生物甚至可以观察几百代。

动物模型是利用动物自发性和实验性疾病为模式来研究人类的疾病。目前这方面的工作进行很快,已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称比较医学(Computive medicine)。国际上现有动物模型几百个,我们已经编集出版的动物模型在150个以上,有不少还在陆续编辑中。这些动物模型有力地推动着人类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和防治学研究。

3.临床上平时不易遇到的疾病,应用动物实验可以随时进行研究,使人们得以对这些疾病有深入的认识,例如放射病、毒气中毒、烈性传染病等。

以放射病为例,平时极难见到,而采用实验方法在动物身上可成功的复制成造血型、胃肠型、心血管型和脑型放射病。大大促进了对这种病的研究。因此,今天我们对辐射损伤的大部分知识,不是来自广岛或长琦,也不是来自几个出过事故的反应堆,而是通过动物实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辐射的远期遗传效应至今只有动物实验的材料。

4.药物的长期疗效和远期效应,在实验室采用动物实验方法来观察,没有过多的影响因素,但在临床研究中问题就比较复杂,如病人多吃或少吃药、病人自身停药、病人另外求医、病人又患其他疾病、病人死亡及病人失去联系等均可影响治疗效果的最终判定。

5.医学上有些重要概念的确立只有通过动物实验才能作到,临床上是根本作不到的。例如,关于神经与内分泌的关系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在30年代临床就观察到下丘脑损伤可引起生殖、代谢的紊乱,尸体解剖与动物实验都强烈地提示下丘视脑可能通过分泌某些激素调节垂体前叶的功能从而控制许多的内分泌器官的功能,如果这一现象能得到肯定,神经体液调节的概念将得到决定性的支持,但是花费了40年时间,人们却无法找到下丘脑调节垂体物质。直到70年代两组科学家分别用10多万个羊和猪的下丘脑提取出几毫克下丘脑的释放激素,而仅需注射几微克这类激素就可导致垂体分泌大量激素,这才最后确定了下丘脑对垂体激素调节的新概念,由于下丘脑释放激素的分离、合成,为神经内分泌调节的概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改变了许多内分泌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因而这个工作获得诺贝尔奖金。如果不用动物下丘脑而企图由几万个人的下丘脑提取释放激素那是非常非常困难甚至于是不可能的。可见医学研究发展到目前,一些工作非在动物身上进行实验不可。如果说医学的发展单纯地依靠临床经验的积累,那么就不容易解释为何经历了几千年积累的中医药学在某些重要方面的发展却落后于近代西方医学呢?中医没有利用动物实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四、著名医学科学家的重大发现与动物实验的关系

1.哈维(William Harvery,1578~1657)英国医生,实验生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采用狗、蛙、蛇、鱼、蟹和其他动物进行了一系列动物实验。根据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了血液循环,证实了动物体内的血液循环现象,并阐明了心脏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指出血液受心脏推动,沿动脉流向全身各部,再沿静脉返回心脏,环流不息,他还测定过心脏每搏输出量。1628年发表《动物心血运动的解剖研究》,1651年发表《论动物的生殖》,这些成就对生理学和胚胎学的发展起了很大作用。恩格斯对哈维的发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曾说:“由于哈维发现血液循环,而把生理学确定为一门科学。”

2.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德国细菌学家。他采用牛、羊和其他动物作实验,发现了结核地菌。他发明用固体培养基的“细菌纯培养法”,首先采用染色体观察细菌的形态,并运用这些方法,分离出炭疽杆菌、结核杆菌和霍乱杆菌,同时确证这些细菌与疾病的关系,提出了“科赫原则”,作为判断某种微生物是否为某种疾病的病原的准则,1905年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

3.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近代微生物学的奠基人。他在病原微生物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医学微生物学的基础。在研究蚕病,鸡霍乱和炭疽病中,证实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所引起。采用鸟类作动物实验,发现被减毒的鸡霍乱和炭疽病原菌能诱发免疫性。晚年在鸟和家兔上进行狂犬病疫苗的研究,对狂犬病免疫作出了很大贡献。他在研究炭疽病中,证实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其中有一个生动的事例。巴斯德很想知道有的地方为什么不断发生炭疽病,而且总是发生在同样的田野里,有时相隔数年之久。巴斯德从埋了十二年之久,死于炭疽病的羊尸体周围土壤中,分离出这种病菌。他奇怪这种有机体为什么能这样长时间地抗拒日照以及其他不利因素。一天巴斯德在地里散步时,发现一块土壤与周围颜色不同,遂请教农民。农民告诉他说,前一年这里埋了几只死于炭疽病的的羊。一向细心观察事物的巴斯德注意到土壤表层有大量蚯蚓带出的土粒。于是他想到蚯蚓来回不断从土壤深处爬到表层,就把羊尸体周围富有腐殖质的泥土以及泥土中含有的炭疽病芽胞带到表层。巴期德从不止步于设想,他立刻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证实了他的预见。接种了蚯蚓所带泥土的豚鼠得了炭疽病。

4.巴甫洛夫(ИBaH ΠeTpOBчh ΠaBлOB,1948~1936)俄国生理学家,他一生作了大量的动物实验,在心脏生理、消化生理和高级神经活动三个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早年发现温血动物心脏有特殊的营养性神经,能使心脏增强或减弱。在消化腺的研究中,他在狗身上创造了许多外科手术,改进了实验方法,以慢性实验代替了急性实验,从而能够长期地观察整体动物的正常生理过程,在研究消化生理过程中,形成了条件反射的概念,从而开辟了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研究,他的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对于医学、心理学以及哲学等方面都有很大影响。1904年获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著有《动物高级神经活动(行为)客观研究二十年经验》等著作。由于他在研究中经常不断地使用狗作研究对象,因此他的一些著作也以狗来命名,如《狗的血压的正常变动范围》、《狗的心脏的神经支配》等。他对动物实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如说“没有对活动物进行试验和观察,人们就无法认识有机界的各种规律,这是无可争辩的。”他对实验动物的作用和习性也很了解,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如他说“狗由于素来对人好感,由于它的机敏、耐性以及驯顺而十分愉快地为实验者服务许多年,甚至终身。”“只有当必需才用猫作实验,因为这种动物性情急燥,本性凶恶,善叫。”“除了狗以外,家兔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因为它是一种驯顺而活泼的动物,而且很少尖叫与反抗”。

5.贝尔纳(Claude Bernard,1813~1878)法国生理学家,他的最重要的发现为肝脏的产糖功能和血管运动神经。他观察到刺激第四脑室底部能使动物发生暂时性的糖尿症,表明身体内糖的产生是受中枢神经系统控制的。胰液能分解中性脂肪的功能和美洲箭毒能麻痹骨骼肌肉的作用机制也是他发现的。他区别有机体的外环境和内环境,他所指的内环境主要是血液。认为尽管外环境不断变化,内环境却保持恒定是生命的保证,这个概念启发了后来生理学的许多的研究。贝尔纳在上述一些重大发现中,作了大量动物实验,其中有几个典型例子,如贝尔纳要根据冲动沿交感神经传导并引起化学变化从而在皮肤中生热的假说,切断了家兔颈部的交感神经,希望导致兔耳变凉。使他吃惊的是:该侧的耳朵却变得更热了。贝尔纳将耳血管与通常使耳血管保持适当收缩的神经作用彼此脱离了联系,结果血液流量增大,耳朵变热。贝尔纳起初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他完全偶然地发现了动脉中的血流量是由神经控制这一事实,这是自哈维经典性的发现以后,人类对血液循环认识最重要的进展之一。又如,有一天,别人给贝尔纳的实验室送来了几只从市场上买来的兔子。贝尔注意到实验桌上兔子排的尿清亮而带酸性,不象寻常草食动物那样混浊而带碱性。他推断,这多半是由于没有喂食,兔子从自己身体的组织中吸取养份,因而处于食肉动物的营养状况。他用喂养和禁食互相交替的方法证实了这个观点,这种作用过程果然使兔尿反应发生了预期的变化。这是一次精彩的观察,多数研究人员也就心满意足了,但贝尔纳却不然。他要求“反证”,于是用肉食喂兔子,果然不出所料,兔尿呈酸性,贝尔纳为完成这项实验,最后对兔子作了解剖。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偶然注意到白色乳状的淋巴液初见于离幽门约三十厘米处十二指肠下部的小肠中。这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在狗的身上淋巴液初见于十二指肠的上部紧靠近幽门的地方。”再仔细观察,他看到胰导管的开口是与淋巴液开始含有白色乳糜的位置一致,脂肪质的乳状液使这种乳糜成为白色,这样就发现了胰液在脂肪消化中的作用。

6. 莱夫勒(Friedrich Loffler,1852~1915)德国细菌学家,在白喉研究的早期,证明了实验动物因注射白喉杆菌而死亡时,细菌仍留在注射点的附近。他认为动物死亡是由细菌的毒素所造成。根据这一假说,鲁(Emile Roux,1853~1933法国细菌学家、医生)做了大量动物实验,企图证实细菌培养液中的这种毒素,虽做了很多努力,却都失败了。尽管如此,鲁仍坚信这一假说,最后孤注一掷,给豚鼠注射了35毫升的大剂量培养液滤液,奇怪的是,这只豚鼠在注射了如此大剂量的液体居然没有立即死亡,过了一些时候,他满意地看到这只豚鼠死于白喉中毒。确认了这点以后,鲁很快就查明,这只豚鼠开始只所以不死是因为培养液中细菌培养时间不够长,产生的毒素不足所致。因而,增加细菌培养时间就能够制成毒性很大的滤液,这一发现导致了预防白喉的免疫法,并使抗血清用于治疗(1890年Von Behring发现患白喉病愈后豚鼠的血清中含有某种物质,可以保护其他豚鼠),从而开始了抗毒素治疗的新的时代。

7.冯梅林(Baron Joseph Von Mering,1849-1908)德国内科医生,闵可夫斯基(Oscar Minkowsk,1858~1931),出生于俄国的内科医学、病理学家。1889年在斯特拉斯堡研究胰脏在消化过程中的功能时,用手术切除了一个狗的胰脏。过后,一个实验助手发现这只狗的尿招来了成群的苍蝇。他将些事报告给了闵可夫斯基,经分析尿后发现其中有糖。正是这一发现,使我们认识了糖尿病和后来用胰岛素控制糖尿病的方法。胰岛素是由Banting和Best二氏从家犬体内首次分离出的,这一发现拯救了无数糠尿病患者的生命。

8.里基特(Charles Ricet)法国生理学家,在用实验动物试验海葵触手提取物,以测定其毒素剂量时,突然发现,与第一次相隔一段时间第二次的微小剂量常使动物迅速死亡。起先他对此大为震惊,简直不能相信这是他自己做出来的结果。确实,他说过,他发现诱导敏感作用或称过敏性完全是不知不觉的,他原来认为这是绝对不可能的。这种过敏感现象的的另一表现是由戴尔(Henry Dale)发现的。他在豚鼠的几条不随意肌内注射血清时,突然发现有一条肌肉对马血清反应特别强烈。在寻找这一特别现象的原因时,他发现这只豚鼠在不久前曾注射过马血清。由于前次已注射过马血清(称感应剂量)使豚鼠对马血清(异性蛋白)感受提高,因此第二次再注射马血清(称决定性剂量)时豚鼠可比第一次注射反应强烈得多。这证实了过敏的本质是抗原抗体的反应,从而推动了变态反应性疾病的研究。

9.洛伊(Otto Loewi),格次茨大学药物学教授。1921年,他以创造性的思维,仅采用简单的动物实验方法,就发现了副交感神经的神经介质为乙酰胆硷。“次日他走进实验室,以生物学历史上少有的利落、简单、肯定的实验证明了神经冲动的化学媒介作用。他准备了两只蛙心,用盐水使其保持跳动。他刺激一只蛙心的迷走神经,使其停止跳动。然后他把浸泡过这只蛙心的盐水取出来浸泡第二只蛙心。洛伊满意地看到:盐水对第二只蛙心的作用,同刺激来迷走神经对第一只蛙心的作用相同:搏动的肌肉停止了跳动。这就是世界各国对化学媒介作用不仅在于神经与它们影响肌肉和腺体之间,而且也存在于神经单元本身之间。”

10.其他一些著明科学家采用动物实验获得重大发现的例子还很多,如:

化学致癌物质的发现:1914年日本人山极和市川用沥青长期涂抹兔耳朵,成功地诱发出皮肤癌,后经分析沥青中主要含有3,4-苯骈芘的化学致癌物,从而证实了化学物质的致癌作用。从此,许多化学物质都相继被证实可经诱发动物的肿瘤,为肿瘤病因的化学因素提供了更多的证据。使人们充分认识到化学致癌因素在人类恶性肿瘤的病因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现在已知的有致癌作用的化学物质,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如3,4-苯骈芘、1,2,5,6-双苯蒽、20-甲基胆蒽等多环碳氢化合物,均被动物实验证明是强烈的致癌物质。用这些物质涂抹动物皮肤可引起皮肤癌,注射在动物皮下则可引起肉癌。氨基偶氮染料,可引起动物肝癌和膀胱癌。芳香胺类染料,可引起膀胱癌,其中芳香酰类(如N-2-乙酰氨基芴)可使多种动物引起肝、肠、乳膜、外耳道、膀胱等不同部位的肿瘤。亚硝胺类化合生是一类分布广,致癌性强,能引起多种动物及多种器官发生肿瘤的天然存在的致癌物,甲基苄基亚硝胺、甲基丙烯基亚硝胺等不对称的亚硝胺主要引起食管癌;二甲基亚硝胺、二乙基亚硝胺等对称亚硝胺,主要引起肝癌;甲基亚硝基脲和甲基亚硝基乌拉坦能诱发大鼠的小肠、肝、肾、脑的肿瘤和胃的腺癌。

Ringer′s液的发现:林格(Sidney Ringer,1835~1910)英国内科医生、生理学家。在对离体的青蛙心脏进行实验时,生理学家通常使用生理盐水作为灌液。用这种方法可使青蛙心脏继续保持约半小时的跳动。一次,在伦敦大学医院,一位生理学家发现他的青蛙心脏连续跳动了好几个小时,他非常惊讶,大惑不解,他能想到的唯一可能原因是季节的影响,而这一点他也确实的报告中提出来了。后来,发现这是由于他的实验助手在制作盐水溶液时用的不是蒸馏水而是自来水。根据这个线索断定自来水中的某些盐份引起了生理活动的增加。林格就是这样发现了这种以他名字命名的溶液。这种溶液对实验生理学的贡献颇大。

脾结节法测定多向造血干细胞方法的发现:1961年J.E.Till和E.A.McCulloch两位加拿大血液学家在研究正常小鼠骨髓细胞放射敏感性时,对受致死剂量射线照射的小鼠移植一定数量的同种骨髓细胞后9~10天,取出脾脏,在苦味酸一甲醛固定液中固定后,可以肉眼见到脾脏表面上生成圆形结节。从而创立了脾结节法。同时他们进一步观察到脾结节的生成量与移植骨髓的有核细胞数之间呈比例关系,因此,可以作为评定骨髓细胞功能的一个重要测定方法,为测定造血细胞的功能提供了一个定量的研究方法,后来,进一步的工作证明,脾结节的生成是起源于单一细胞的,这类细胞具有很强的增殖能力,同时又具有向骨髓红系、粒系和巨核系细胞进行分化的能力,符合了造血干细胞的基本特征,因而称脾结节的生成细胞为多向性造血干细胞或多潜能性造血干细胞。因此脾结法是目前公认的多向性造血干细胞的测定方法,它的发现大大促进了血液学的研究。

单克隆抗体技术的发明:杂交瘤(Hybidoma)合成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的近年来生物医学中的一项重大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免疫学中长期存在的“特异性”和“重复性”问题,显出它的发展前途无可限最。

单克隆抗体技术是由英国剑桥大学两位科学家G.Kohler和C.Milstein于1975年发明的,他们在60年代发展起来的细胞杂交技术基础上,成功地把两种细胞融合在一起,一种是已适应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都来自BALB/C品系的小鼠)和一种经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细胞,发现这种融合的杂交细胞兼有两个亲代细胞的特征,即既有骨髓细胞无限生长的能力,又有浆细胞合成单一抗体的能力。因此,这种免疫细胞通过克隆化,成为单克隆系(单一纯化的无性繁殖系),就能产生大量单一类型的高纯度抗体,这种抗体就叫做“单克隆抗体”。如果把杂交细胞再种入动脉体内,可形成“杂交细胞瘤”瘤体产生大量抗体,就可从动物体液中抽出含有单克隆抗体的体液,把这种杂交细胞在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就有大量的单克隆抗体,可供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使用。最近,在探索用于融合的人体浆细胞瘤方面已获得成功,为单克隆抗体直接用于人类疾病的诊断、预防、治疗以及发病机制的研究,特别是为人类恶性肿瘤的免疫诊断、免疫治疗,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前景。现在,单克隆抗体技术几乎深入到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甚至渗入到过去认为免疫血清学方法达不到的范畴,具有无法估量的作用。

医学史上一些科学家采用动物实验而获得重大发现的例子很多,现仅例举其中一部分,简表如下:

表1-1 早 年 医 学 研 究

发 现 年 份 发 现 人 所 用 动 物
血液循环 1628 哈 维 蛙、蛇、鱼、蟹、其他
醚麻醉 1846 玛 登 鸟类、其他
细菌与疾病的关系 1878 科 赫 牛、羊、其他
细菌致弱用免疫 1880 巴斯德 鸟类
狂犬病免疫 1885 巴斯德 鸟类、家兔
虫媒传播疾病 1898 史密斯等
蚊传播疟疾 1898 罗 斯 鸟类

表1-2 现代医学研究

发现 年 份 发 现 人 所 有 动 物
肿瘤的病毒病原 1910 洛 斯
胰岛素 1921 班 定
休克治疗 1927 博莱罗克
抗细菌药物(百浪多息) 1935 多麦克 小鼠
心肺旁道器 1953 葛 明
小儿麻痹症疫苗 1954 索尔克 恒河猴
变性脑病的病毒病原 1965 格但斯克 猩猩
心脏移植 1967 伯纳德

从上面大量实例中我们可以充分看到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在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医学离开了实验,就谈不上医学的进步。我们强调动物实验的重要性,并不是为证明它是促进医学发展的唯一途径,相反,我们仅仅认为临床观察一样,动物实验的出现是医学发展的客观需要。人与动物从生物学的角度看是大同小异的。这就从根本上保证了动物实验的可靠性,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可能造成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的脱节,但这不能构成否定动物实验的理由。为了促进医学发展,关键的问题在于正确解决好这个矛盾。动物实验应由过去比较注重分析实验逐步转向更多地注重综合性的实验,而临床研究应尽量创造条件做一些分析性的实验。我们应当特别注意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学给我们提供的机会;注意在具有多种动物品质的模型上进行实验。当然,不能否认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存在差异,它们各有特点,也正因为如此,医学的这两个研究门类都长期存在,不能相互替代。它们是促进医学发展的两个根本途径和手段,也是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

第三节 动物的类群和生物学分类上的位置

一、动物的类群

动物的种类繁多,到目前为至已知的约为150万种以上,为便于识别、研究和利用它们,必须进行分类。分类的方法通常采用自然分尖法,即以生物的外部性状、内部构造、生活方式、生物的发生和彼此间的血缘关系等作为分类的依据。根据自然分类法,生物可分为两大界,即动物界和植物界。界(Kingdom)以下分为门(Phylum)、纲(Class)、目(Order)、科(Family)、属(Genus)、种(Species)等。除此之外还可用亚门、亚纲、亚目、亚科、亚属、亚种,变种等来表示更细的分类等级。现以家犬为例,说明其分类系统如下:

脊椎动物门(Phylum Vertebrata)

哺乳纲(Class Mammalia)

真兽亚纲(Subclass Eutheria)

食肉目(Order Carnivora)

肢脚亚目(Suborder Fissipedia)

犬科(Family Canidae)

犬属(Genus Canis)

种(Species familiaris)

学名(Canis familiaris Linne)

依据自然分类法,将已知的150万种动物分为11个门:

(一)原生动物门(Phylum Protozoans)为最原始、最低等的单细胞动物。对人类健康有危害的寄生虫可寄生于人体引起寄生虫病,例如原虫、锥虫、黑热病原虫、痢疾变形虫、杜氏利什曼虫、结肠小袋虫、疟原虫等。有些原生动物可作实验材料,例如变形虫、眼虫、草履虫等。

(二)海绵动物门(Phylum Porfed)是最低等的多细胞动物,均生活在水中。有些海绵动物可供医药用,如脆针海绵(中药叫做紫梢花)可供药用,浴海绵可供医用。

(三)腔肠动物门(Phylum Coelenterates)腔肠动物多辐射对称,体壁由内外两层细胞组成,内层细胞围成身体的内腔,腔有口与外界相通,因为没有肛门,经消化吸收后的残渣仍由口排出,象这样的腔,称为腔肠。其中海蛰、海葵、桃色珊瑚等可供药用,水螅可作实验材料。水母类的刺棘囊内有强毒液,对人有害。

(四)扁形动物门(Phylum Platyhelminthes)扁形动物身体扁平,左右对称,由外中内三个胚层组成,中胚层的出现,使它们的身体结构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器官的分化。大多为危害人体或家畜的寄生虫,如血吸虫、姜片虫、肺吸虫、绦虫等,寄生于人体的就有30多种,寄生于动物的则更多,对人体和动物危害很大。

(五)线形动物门(Phylum Nemathelminthes)线形动物是具有原始体腔的多细胞动物。身体一般呈园筒线形,两羰尖细,不分节,有原始体腔。线形动物中有许多种寄生于人体内和动物体内,引起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蛲虫、血吸虫、旋毛虫等。

(六)环节动物门(Phylum Annelids)环节动物是具有体节、真体腔的多细胞动物。体为长圆柱形或长扁平形,左右对称,由许多环节合成。可用于作实验材料的有蚯蚓、水蛭(蚂蟥)等。蚯蚓适合于作胆硷能受体的研究,在祖国医药中蚯蚓入药,名为地龙,有降血压作用。蚂蟥肌对乙酰胆硷具有极高的敏感性,适宜作乙酰胆硷测定实验,蚂蟥可作药内服,治疗瘀血、肿痛。

(七)软体动物门(Phylum Molluscas)软体动物是肉质丰富的多细胞动物。体柔软,不分节,一般有肌肉质的足或腕,也有足退化的。常见的有乌贼、蜗牛、河蚌等。乌贼具有一条巨大的神经纤维,它足以允许把一个微电极插入其内,适合于神经膜电位的研究,乌贼体内的骨板称海螵蛸,为中药材,有止血等作用。石决明、牡蛎、砗磲等可供药用。钉螺、豆螺、扁卷螺等是寄生虫的中间宿主,可引起寄生虫病。

(八)节肢动物门(Phylum Arthropods)节肢动物是具有外骨骼的多细胞动物。它是动物界中种类最多的一门,类群多,分布广,与人和动物的关系极为密切。如蛛形纳中的蜱螨类是传染多种疾病的媒价(回归热、出血热、斑疹伤寒、鼠疫等)。昆虫纲动物则是动物界中最大的动物的类群,其中不少种类是使人和动物引起疾病的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如蚊虫、虱子、白蛉、跳蚤、苍蝇等。

(九)棘皮动物门(Phylum Echinodermata)棘皮动物是皮有棘刺的多细胞动物。全部生活在海中,如海胆、海星等。紫海胆可供药用,冠海胆、环刺毒海胆有毒。

(十)原索动物门(Phylum Hemichordata)原索动物是无脊椎进化到脊椎动物的过渡类型动物。幼体和成体都有脊索,有弹性能弯曲,不分节,这是构成骨骼的最原始中轴。原索动物中的文昌鱼在学术上有重要意义,可供教学、研究用。

(十一)脊椎动物门(Phylum Vertebrata)为动物界中结构最复杂,适应性最完善,在进化上属于最高等的一门动物,绝大部分实验用的动物在这一门动物内。脊椎动物体形对称,多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部。躯干部有成对的附肢,体内有脊椎骨连成脊椎,并有发达的头骨。中枢神经系在背侧,心脏在腹侧,这与无脊椎动物完全相反。脊椎动物门分为六个纲:园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虫纲、鸟纲和哺乳纲。哺乳纲(包括人类)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类,多数实验动物选自此纲。哺乳动物(mammal)特点是有颌;都以乳汁哺育幼儿;体一般分为头、颈、躯干、尾和四肢五部,颈椎七个;体腔由横隔膜分为胸腔和腹腔二部;体表多有被毛;心脏有二心房二心室,血液循环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体温恒定;均有胎生,发生中多有羊膜、尿囊、胎盘。常用的实验用动物均是哺乳动物,如大猩猩、黑猩猩、猩猩、长臂猿、猕猴、狗、兔、猫、豚鼠、大鼠、小鼠、猪、羊、马、牛等。

鸟纲的特点是体表有被羽;两颌变为嘴;前肢变以翼;多为飞行生活;心脏为二心房二心室,血液循环分大循环和小循环;定温;卵生;发生中有羊膜、尿囊;骨髓为硬骨;脊索退化。被选用作实验用动物的有鸽、鸡、鸭等。两栖纲的特点是有颌,发生经过变态或变态不显著;幼时用鳃呼吸,适于水栖,成体一般用肺呼吸,多栖于陆上;心脏为二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分大循环和小循环,但不完全;变温;骨骼为硬骨;脊索退化;卵生。被选用作实验用动物的有青蛙、蟾蜍、蝾螈等。园口纲、鱼纲和爬行纲内很少被选用作为实验用动物。

我国哺乳动物共有十四个目,均属真兽亚纲(Eutheria)。各目中常用的实验用动物见下表,其中除单孔目属原兽亚纲和有袋目属后兽亚纲外,其它十三目均属真兽亚纲。原猴目在分类学上还有一定争议,相当一部分兽类学学者把原猴目与灵长目归并为一个灵长目,降格为亚目。

二、常用实验动物在分类学上的位置

表1-3 常用哺乳类实验用动物的分类位置

目的名称 实验动物名称
单孔目Monotremata 目前没有
有袋目Marsupialia 袋鼠
贫齿目Edentata 犰狳
食虫目Insectivora 刺猬、鼩鼱
翼手目Chiroptera 蝙蝠
灵长目Primates 猕猴、狨猴、猩猩
兔形目Lagomorpha 兔、鼠兔
啮齿目Rodentia 大鼠、小鼠、豚鼠、金黄地鼠、
鲸目Cetacea 黑线仓鼠、棉鼠、长爪沙鼠、田鼠等江豚
食肉目Carnivora 猫、狗、鼬
鳍足目Pinnipedia 海狗
长鼻目Proboscidea 没有
海牛目Sirenia 没有
奇蹄目Perissodactyla 马、骡、驴
偶蹄目Artiodactyla 猪、牛、羊、鹿

第四节 实验动物的分类方法

随着实验动物的进展,实验动物的分类方法愈来愈细,也更加科学化,通过了解下面的几种分类方法,同时可扼要地了解实验动物的来源和发展情况。

一、按实际用途分类

1.实验动物(Laboratory animals)是专门培育供实验用的动物,主要指作为医学、药学、生物学、兽医学等的科研、教学、医疗、鉴定、诊断、生物制品制造等需要为目的而驯养、繁殖、育成的动物。例如小鼠和大鼠是首先按实验要求,严格进行培育的实验动物,其次如地鼠类、豚鼠、其它啮齿类、鹌鹑等亦已实验动物化。

2.经济动物(Economical animals)或称家畜家禽(domestic animals and domestic fowl)是指作为人类社会生活需要(如肉用、乳用、蛋用、皮毛用等)而驯养、培育、繁殖生产的动物。转为实验用的有:产业家畜(猪、马、牛、羊、鸡、鸭、鹅、鸽、兔、鱼类等)和社会家畜(犬、猫、金鱼等),其中一部分虽已培育成能达到作为实验动物的目标,但同具有高标准水平的鼠类相比,其品质还不能说是很高的。

3.野生动物(Wild amimals)是指作为人类需要,从自然界捕获的动物,没有进行人工繁殖、饲养的动物。例如两栖类、爬虫类(青蛙、蟾蜍、蝾螈、水龟等);鱼类(鲫鱼、泥鳅等);无脊椎动物(蛤蜊类、墨鱼类、蟹类、海胆类、蝇类、蚊类、蟑螂等)鸟类;啮齿类(如黑线仓鼠、长爪砂鼠、黑线姬鼠等野鼠);灵长类(猿猴)等,这些野生动物,除少数外,一般均不能进行人工繁殖生产。

4.观赏动物(Exihibiting animals)是指作为人类玩赏和公园里供人观赏而饲养的动物,如踏车小白鼠、玩赏犬和猫等。

实验用动物来源于野生动物,从野生到家养,通过纯化(定向培育)发展成多种实验动物。野生动物家畜化,家畜动物种化,实验动物纯化,是野生动物演变为实验动物的过程。

这里必须强调指出,以往,把实验用动物非常含糊地称为实验动物,在习惯上误认为:实验用动物和实验动物概念是一样的,现在必须加以纠正,两者应该明确区分。实验用动物就是指一切用于实验的动物,其中除了符合严格要求的实验动物外,还包括家畜(产业家畜和社会家畜)和野生动物,这三类统称为实验用动物(Animals for Research,或Expermental Animals)。将实验用动物区分为实验动物,家畜和野生动物这三类动物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必要的,因为在动物实验上,特别重视反应的重复性,这三类动物有较大的差异。所谓反应的重复性就是指不同的实验工作者,在不同的实验地点,不同的时间,用同一品系动物所做的的实验,几乎没有差异地均能获得相同的结果。这就希望动物实验能达到象化学分析天平称量那样的精确度,对实验动物来说,要求能达到化学试剂那样的纯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同时进行极为严格的遗传和环境的控制,两者不能偏废。这对实验动物来说是可以作到的,对野生动物几科是不可能的。对家畜来说,并不具备这些条件,虽然,家畜中某个品种的确立,亦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学控制和人工饲养管理条件,但同实验动物的严格要求相比,还是相差悬殊。再从育种的角度来看,家畜育种的遗传性质目标,不外乎是按畜产上要求的泌乳能力(乳牛),产蛋能力(家禽),肥育能力(肉用家畜),产毛能力(皮毛动物)等来进行的,其选种的方法是择优除劣,即排除低生产性能的遗传形质和易感疾病形质。而实验动物育种的形质目标,是按研究上的需要来考虑的,可利用的形质是非常多的,除了培育有高产优质性能的形质外,凡是在实验动物中发现的同人相类似的疾病,都要通过遗传学手段积极的把它培育后保留下来,建立“疾病模型”的品系。不仅如此,对耐病性形质的的培育的方向也是多方面的,既要培育耐病性高的形质(例如低癌品系),同时又要培育耐病性低的形质(例如高癌品系),以适应研究的需要,这就同家畜的高性能育种方向安全不同,而且家畜也是很难作到这些。由引可以看出,将“实验用动物”区分为上述三类动物是完全必要的。

二、按遗传学控制原理分类

在化学实验中,要准备很多不同种类和不同纯度的试剂,按其含有杂质的多少可分为普遍的、实验室的、化学纯的、分析纯的等不同纯度的试剂,分别用于不同目的和要求的试验。在物理实验中,亦同样要制造出精密度各不相同的各种测定仪器、电子计算机等,促使物理学试验达到更加精确、迅速和完整的地步。实验动物被称为“活的试剂”的“活的测定器”。在动物实验时,就需要有纯度高的、敏感性强的,适合各种实验目的要求的健康的品系动物。目前,按遗传学控制方法,根据基因纯合的程度,把实验动物分类为:近交系、突变系、杂交群、封闭群四类,其规定要求各不相同,而杂种(Mongel)是未经遗传学控制而进行无计划交配繁殖的动物,故不属于本分类范围。

从遗传角度分类,也可将其分为同因型和不同基因型两类动物。同基因型动物又可分为近交系动物、同源导入近交系(近交同类系)动物、异单基因近交系(近交同类突变系)动物、重组近交系动物、突变系动物、杂交F1代动物、单亲二倍体动物和嵌合体动物。不同基因动物一般是指远交系动物和封闭群动物。每种动物在遗传学、生物学特性上和应用上都各具特点。

同基因型动物主要以近交系动物为代表,在繁殖中根据目的不同分别采用近交、杂交、或连续回交、或回交互交等特殊的方式培育而成。

不同基因型或杂合型的动物主要来源于远交杂种或近交纯种的动物,一般称为远交系动物或封闭群动物。种子来源于近交系或有近交历史的动物。其基因纯度与近交系相比差异不大,来源于没有近交历史的种群而繁殖的远交系动物,其基因变异情况差别很大。一般来说这些动物采用随机交配的方法,尽量避免选择,避免近交,保持一定的遗传异质性。

远交系动物和封闭群动物的特点,主要为高产、适应性和抗病性强,常用于生殖、生理、肿瘤、毒理、药理、免疫、微生物等研究工作以及一些药品、生物制品的制造和鉴定工作,目前常用的远交系动物有NIH、ICR等在我国则为昆明小鼠。

不同基因型的动物与基因型相同的动物相比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差异,见表1-4。

表1-4 同基因型与不同基因型动物比较

特 性 同 基 因 型 不 同 基 因
近 交 系 F1代杂交动物 远 交 系 F2系或杂种
同基因性 不高
纯合性 低(可变性)
长期遗传稳定性
可检定的客观指标 中等
表型一致性 较高 中等
独特性 较高 中等
国际公布 很广 很广 有限 极有限
背景资料 中等 中等

按遗传学控制方法,目前将实验动物分为下列几类,其主要特点分述如下:

1.近交系动物(Inbred strain animals):近交系动物一般称为之纯系动物。是采用兄妹交配(BXS——brother sister)或亲子交配(PXO——parent xoffspring,父母与子女交配),连续繁殖20代以上而培育出来的纯品系动物。一般以小鼠为典型代表。所以把啮齿类动物同胞兄妹连续交配达20代以上的品系称为近交系,其近交系数可达99.8%,亦可用亲子(父女、母子)连续交配20代以上达到近交目的,其近交系数可达99%。但必须用年轻的双亲同其子女交配,而且亲子交配不能同兄妹交配混用。很多学者认为,较大动物的纯种培育很难获得成功,因为成功率低,往往成为经济上的学生负担。例如犬和猫连续兄妹交配20代需经20年左右。鸡和兔亦也花费较长时间。但目前毕竟因研究上的特别需要,已培育出兔、犬、猫、鸡、羊、猎等的若干近交系。有些学者提议:禽类和兔的血缘系数达到80%以上时(相当兄妹交配四代),即可称为近交系。

2.突变系动物(Maiant strain animals)是保持有特殊的突变基因的品系动物,也就是正常染色体的基因发生了变异的、具有各种遗传缺陷的品系动物。生物在长期繁殖过程中,子代突变发生变异,其变异的遗传基因等位点可遗传下去,或即使没有明确的遗传基因等位点,但经过淘汰和选拔后,仍能维持稳定的遗传形质。这种变化了的能保持遗传基因特性的品系,称之为突变品系。在小鼠和大鼠中,通过自然突变和人工定向突变,已培育出很多突变品系动物。

3.杂交群动物(Hybrid animals)也称杂交一代动物或系统杂交动物。是指两个近交品系动物之间进行有计划交配所获得的第一代动物。简称F1动物。一般只用子一代F1,有时也用子二代F2。例如由C57BL/6J和DBA/2小鼠交配后培育的第一代为DBF1或D­2B6F1,C57L/J和A/He交配后的第一代为LAF1。

4.封闭群动物(Closed colony animals)是指一个动物种群在五年以上不从外部引进其他任何品种的新血缘,由同一血缘品种的动物进行随意交配,在固定场所保持繁殖的动物群。一般对群的大小、封闭年月、繁殖结构等均有明确的规定。可分为起源于近交系但并不进行兄妹交配的维持群和不起源于近交系而亦不进行兄妹交配的维持异。也就是在这固定的一群动物中,有的可能有近交关系,有的则无近交关系,但都要避免兄妹交配,也要避免亲子、表兄妹、侄伯之间相互交配,保持其一定的遗传差异。例如ddN小鼠,惠斯脱(Wistar)大鼠、各研究所长期自行繁殖的昆明种(瑞士种)小鼠、青紫兔、新西兰白兔、大白耳兔、豚鼠等均属此类。

三、按微生物学控制原理分类

在饲养动物的环境中及动物的体表、粘膜和消化道内容物中,均存在着大量种类繁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如何控制微生物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优?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故用药物将卵周围灭菌后移入无菌隔离器内使其孵化即可,而且,这些动物一般在在出生后能自力采食,故较易育成。

2.悉生动物(Cnotobiotes animals)是指机体内带着已知微生物(动物或植物)的动物。此种动物原是无菌动物,系人为的将指定微生物丛投给其体内,例如使大肠杆菌定居在无菌小鼠体内,在进行微生物检查时,仅能检出大肠杆菌。亦有人工投给二种以上的已知微生物。悉生动物一般分为单菌(Monoxenie)、双菌(Dixenie)、三菌(Trixenie),或多菌(Polyxenie)动物。此种动物同无菌动物一样是放在隔离器内饲育的,但因其带有已知的微生物,故隔离器内有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污染。例如,人工投给的微生物,除可在饮水中增殖外,还能在隔离器内放出大量的氨气。

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efic pathogen-free animals)是指机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的动物,简称SPF动物。但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是允许存在的,故其实际上就是指无传染病的健康动物。由于用疫苗和药物进行预防及治疗,或用淘汰带菌动物来作出SPF动物的方法并不实用(既浪费时间,又难保确实除去病原)。故一般大多先培育出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后,再把其转移到有封闭系统(Barrier System)的设施中饲育繁殖。原则上SPF动物室内是不允许存在病原菌的,但在封闭系统环境中,难免有很多非病原性微生物会逐渐进入动物机体内,故亦有人把这个转移过程称之为通常动物化。SPF动物的祖先是无菌动物,按理来说,无菌动物的子宫内和卵中应该是无菌的,然而,有些病毒实际上是通过亲代传给胎儿的,因此,在作出无菌动物和SPF动物之前,必须充分考虑这个问题。

4.清洁普通动物(Clean conventional animal,CCV)(亦称最低限度疾病动物MOA)或称清洁动物(Clean animal,CL)

来自屏障系统的SPF动物,饲养在设有两条走廊的,温湿度恒定的普通设施中的动物。垫料、饲料、用具等均应经过高压消毒。饮水pH为2.5~2.8,鼠盒上带过滤帽,空气亦应经过一定的过滤,工作人员穿干净服装操作,此类动物的微生物控制标准基本与SPF相同,不同之处为血清病毒抗体检查(脑脊髓炎病毒、鼠肝炎病毒……)经常可检出一定滴度的抗体,但不允许出现临床症状和脏器的病理变化和自然死亡。

普通动物(Conventioal animals)是未经积极的微生物学控制,普遍地饲养在开放卫生环境里的动物。垫料和食物不经高压消毒,饮水为自来水,不喂青饲料。鼠应排除肺炎病毒,沙门氏菌和链球菌,地鼠不应有蛲虫。普遍动物只能供教养和一般性实验,不适用于研究实验。

四、按我国实际情况分类

国外将实验动物分为五级和四级,以用于不同的实验。我国现在尚未划分实验动物的级别标准。1980年10月在北京召开医学科研存设计座谈会,有30多位国内著名专家教授参加,根据我国具体条件,这次会议对实验动物进行了分级,列举如下:

Ⅰ级:用于教学示教的动物,应没有能传染给人的疾病,如结核、假结核、痢疾、伤寒沙门氏菌感染、出血性黄疸螺旋体病、淋巴细胞脉络脑膜炎病毒感染,皮肤霉菌病,体外寄生虫病等。

Ⅱ级:用于一般动物实验,除Ⅰ级标准外,动物在一般实验动物室内繁殖饲养,种系清楚,不杂乱,没有动物所特有的疾病,如脱脚病(鼠痘)、流行性腹病毒、致死性肠道病毒、Pillifomis菌、出血性败血性巴斯德菌、支气管败血性传代菌感染、丝虫病、球虫病、蠕虫(除蛔虫外)病等。

Ⅲ级:即所谓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动物,除Ⅱ级标准外,动物为部腹产或子宫切除产,均按纯系要求繁殖,在隔离器内或层流室内饲养,只有一些不致病的细菌丛,没有各种致病的病原体。

Ⅳ级:即无菌(Germ free,GE)动物,在全封闭无菌条件下饲养的纯系动物,动物体内外不带有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包括绝大部分病毒)。

Ⅲ级及Ⅱ级动物的要求较高也较贵,只宜用于特殊目的和要求的实验。

最近国内实验动物专家和科技工作者研究认为,现在我国医学实验动物分为四级:一级为普通动物;二级为清洁动物;三级为无特定原体动物;四级为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

普通动物(CV)要求必须不带有人兽共患病原体及体外寄生虫。清洁动物(CL)要求在CV的基础上,还须不带有动物传染病的病原体。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F)要求在CL基础上还须不带有干扰实验的微生物。无菌动物(GF)要求不带有任何用现有的方法可以检出的微生物。悉生动物(GN)要求在无菌动物体上植入一种或数种已知的微生物。

第二章 常用实验动物的特点及应用

第一节 小鼠(Mouse;Musculus)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1.小鼠属于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鼠科,小鼠属动物。

2.成熟早,繁殖力强。小鼠6~7周龄时性成熟,雌性35~50日龄,雄性45~60日龄;体成熟雌性为65~75日龄,雄性为70~80日龄;性周期为4~5天,妊娠期为19~21天;哺乳期为20~22天;特别有产后发情(Post Partum Oestrus)便于繁殖的特点,一次排卵10~23个(视品种而定),每胎产仔数为8~15头,一年产仔胎数6~10胎,属全年、多发情性动物,繁殖率很高,生育期为一年。

3.体形小,易于饲养管理。小鼠是啮齿目实验动物中较小型的动物,一只小鼠出生时1.5克左右,哺乳一月后可达12~15克,哺乳、饲养1.5~2月即可达20克以上,可供实验需要,在短时间内可提供大量的实验动物。饲料消耗量少,一只成年小鼠的食料量为4~8克/天,饮水量4~7毫升/天,排粪量1.4~2.8克/天,排尿量1~3毫升/天,需要的饲养条件也较简单,因个体小,可节省饲养场地。

4.性情温顺,胆小怕惊。小鼠经长期的培育,在用于实验研究时,性情温顺,易于抓捕,不会主动咬人,但在雌鼠哺乳期间或雄鼠打架时“捉弄”则会咬人,一般很少相互斗架,操作起来很方便,是理想的实验动物。小鼠在罐、盒内饲养时,是很温顺的,但让其到罐外,很快就恢复到处乱窜的野性。雌鼠吃食仔鼠与其胆小怕惊有关。

5.对外来刺激极为敏感。对于多种毒素和病原体具有易感性,反应极为灵敏,如百万分之一的破伤风毒素能使小鼠死亡,这是其他实验动物所不能比拟的。对致癌物质也很敏感,自发性肿瘤多。

6.便于提供同胎和不同品系动物。可根据实验要求选择不同品系或同胎小鼠做实验,也可选择同一品种(或品系)、同年龄、同体重、同性别的小鼠做实验,由于动物遗传均一,个体差异小,实验结果精确可靠。

7.喜居于光线暗的安静环境,习于昼状夜动,喜欢啃咬。小鼠白天活动较少,夜间却十分活跃,互相追逐配种,忙于觅食饮水,为此夜间应备有饲料和饮水。

8.体小娇嫩,不耐饥饿,不耐冷热,对环境的适应性差。对疾病的抵抗力也差,因而遇到传染病时往往会发生成群死亡。如果饲料中断和饮水中断会发生休克,恢复后对体质会带来严重损害。特别怕热,一出汗就易得病死亡,如果饲料温度32℃时,常会造成小鼠死亡。

9.成雌鼠在动情周期不同级段,阴道粘膜可发生典型变化,根据阴道涂片的细胞学改变,可以推断卵巢功能的周期性变化。成年雌鼠交配后10~12小时阴道口有白色的阴道栓,这是受孕的标志,小鼠较为明显、大鼠和豚鼠不明显。小鼠的动情期往往开始于晚间,最普遍的是在晚10点到晨1点,偶尔在早晨1~7点,很少在白天,大鼠也类似,但较小鼠稍早,一般在下午4~10点。

10.小鼠面部尖突,嘴脸前部有长长的触手,耳耸立呈半圆形,眼大鲜红,生有较长的尾,尾部有模列并覆有环状角质的小表皮鳞,其数量小于200片。

11.小鼠发育成熟时体长小于15.5cm,体重雌性为18~40克,雄性为20~49克,双子宫型,胸部有3对乳头,鼠蹊部有2对乳头,有胆囊,胃容量小,肠内能合成维生素C,小鼠的染色体为20对,寿命2~3年。

12.小鼠的体温38(37~39)℃,呼吸频率163(84~230)次/分,心跳频率625(470~780)次/分,耗氧量1530mm2/g活体重,通气量24(11~36)ml/分,潮气量0.15(0.09~0.23)ml,收缩压113(95~125)mmHg、舒张压81(67~90)mmHg,红细胞总数9.3(7.7~12.5)百万/mm3,血红蛋白14.8(10~19)g/100ml,白细胞总数8.0(6~12)千/mm3,总蛋白4.8(4.2~5.5)g%。

13.小鼠有多种手色,不能都叫小白鼠,一般通称为小鼠。小鼠手色有白色(albino),鼠灰色(ayouti)、黑色(black)、棕色(brown)、黄色(yellow)、巧克力色(chocolate)、肉桂色(cinnamon)、淡色(dilution)、白斑(piebeld)等。

二、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1.各种药物的毒性实验,如急性毒性试验、亚急性和慢性试验、半数致死量的测定等常常选用小鼠。

2.适合各种筛选性实验:一般筛选实验动物用量较大,多半是先从小鼠作起,可以不必选用纯系小鼠,杂种健康成年小鼠即可符合实验要求,如筛选一种药物对某一疾病或疾病的某些症状等有无防治作用时,选用杂种鼠可以观察一个药物的综合效果,因杂种鼠中血缘关系有比较近的,也有比较远的,对药物反应可能有敏感的、次敏感的、不太敏感的,通过筛选获得一个药物的综合效果后,再用纯系小鼠或大动物作进一步的肯定。

3.生物效应测定和药物的效价比较实验:如广泛用于血清,疫苗等生物鉴定工作,照射剂量与生物效应实验,各种药物效价测定(通过供试品和相当的标准品在一定条件下进行比较,以定出供试品的效价)等实验。

4.微生物、寄生虫病学的研究:因小鼠多种病原体具有易感性,适合于研究感染血吸虫、疟疾、马锥虫、流行性感冒、脑炎、狂犬病等。

5.肿瘤、白血病研究:目前小鼠已广泛地用于癌、肉瘤、白血病以及其他恶性肿瘤的研究。如常选用小鼠的各种自发性肿瘤作为筛选抗肿癌药的工具,这些小鼠自发肿瘤从肿瘤发生学上来看,与人体肿瘤接近,进行药物筛选比移植性肿瘤可能更为理想。如C3H小鼠自发乳腺癌高达90%,AKR小鼠白血病自发率很高等。另外也常用小鼠诱发各种动物肿瘤模型,进行肿瘤病因学、发病学和防治研究。如常用甲基胆蒽诱发小鼠胃癌和宫颈癌,用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小鼠肺癌等。

6.避孕药和营养学实验研究:小鼠的繁殖能力很强,妊娠期很短,仅21天,生长速度很快,因此很适合避孕药和营养学实验研究。如常选用小鼠作抗生育、抗着床、抗早孕、中孕和抗排卵实验。

7.镇咳药研究:小鼠在氢氧化铵雾剂刺激下有咳嗽反应,可利用这个特性来研究镇咳药物。因此,小鼠是研究镇咳药物所必需的动物。

8.遗传性疾病的研究:如小鼠黑色素病,即Chediak-Higashi综合征,为白发性遗传病,与人相似。还有白化病、家族性肥胖,遗传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尿崩症等。

9.传染性疾病研究:如钩体病,霉形体病、巴氏杆菌病、沙门氏菌病、淋巴性脉络膜丛脑膜炎、脊髓灰白质炎、日本血吸虫病等。

10.免疫学研究:如可利用各种免疫缺陷小鼠来研究免疫机理等。

三、主要品种和品系

小鼠的品种和品系很多,是实验动物中培育品系最多的动物。目前世界上常用的近交品系小鼠约有250多个,均具有不同特征。突变品系小鼠约有350多个。

1.以色而论,有白色、灰色、棕色、黄色、黑色等。如野生毛色小鼠有C3H、CBA/N等;黑色小鼠有C57BL/6、C57BL/10、C58品系等;灰色小鼠有C57L、DBA/2品系等;白色小鼠有A、AKR、BALB/c、RF、SWR等品系。

2.以肿瘤研究需要培育的品系很多,有自发瘤品系,如高癌株的C3/H/HCN、A系,津白Ⅱ号等;低癌株的C57BL/6N、C58、津白Ⅰ号等。诱发瘤品系,如乳腺癌小鼠:C3H、A品系等;胸腺癌小鼠:DBA(♀)、R111、BALB/C、C57BR等品系;肺癌小鼠:A、SWR、BALB/C、C57BL等品系;肝癌小鼠:C3H、C3He、C3Hf等品系;白血病小鼠:AKR、C58、C57BL等品系小鼠;卵巢癌小鼠C3H等品系。

3.为研究各种人类疾病需要培育的品系也很多,如研究心血管疾病的小鼠:DBA等品系;自家免疫性疾病小鼠:NZB/N、NZB×NZW等品系;脑积水病小鼠:C57BL/KaLwN、B10、D2/nSnN等品系;肾盂积水小鼠:C57L/N、STR/N等品系;白内障小鼠L:STAR/N等品系;多尿症小鼠:STR/N、STR/lN等品系;肾脏病A/HeN等品系;腭裂小鼠:A/HeN(自发)、C57BL/6N(诱发)等品系;放射病C57BR/CdJN(有抗力)、BALB/CAnN、LACA(敏感)等品系;毒浆原虫病小鼠:BALB/CAnN等品系;疟疾小鼠:C58/LWN、DBA/1JN(对疟原虫感染有抗力)、C57L/N(疟原虫易感)等品系。

4.为供药物和代谢等研究需要培育的品系有:矿物油过敏小鼠:BALB/CAnN等品系;免疫球蛋白缺乏小鼠:CBA/N等品系;胰岛素敏感小鼠:C57BR/CdJN等品系;类固醇代谢障碍小鼠:C57BL/10scN;维生素K缺乏小鼠: CBA/CaHN等品系;镇静剂实验小鼠:SJL、NZW等品系。

在微生物和各种实验研究中,以小白鼠最为普遍,有英国种、法国种、德国种和瑞士种等,而以瑞士种最著名。目前我国各生物制品、医学研究单位繁育的小白鼠为昆明种,该品系为封闭种群,最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从缅甸而来,在云南昆明繁殖,经过多年培育繁殖而成,该品系小鼠体型较大,繁殖力强。

近年来我国广大的医学、实验动物科研工作乾在研究肿瘤方面培育出L615品系小鼠、它系由C57BL品系小鼠与昆明品系杂交,通过二十代兄妹近亲交配培育出来的,对于白血病研究,它是比较好的一个品系;在这个品系基础上我国又培育出几个品系小鼠供白血病研究使用,如L7212、LS783、RS615、AL771、L6565和津638等品系;又如天津医学院培育出的自发瘤高癌系津白—Ⅱ小鼠,低癌系津白—Ⅰ小鼠,医科院培育出的A系小鼠,军科院培育出的Amml小鼠等都已在我国广泛应用。

5.为不同研究领域所培育的品系还有:供研究肿瘤常用的品系:A、AKR、BALB/C、RF、SWR、C3H、C57BL、C58、C57BR等品系;生理学研究上常用的品系:A、BALB/C、SWR、C3H、C57BL、C57BR等品系;研究辐射损伤常用的品系:RF、SJL、C3H、C57BL等品系;遗传学上常用的品系:C57BL等品系;免疫研究上常用的品系:C3H、C57BL、DBA/2、BALB/C等品系。

第二节 大鼠(Rat;Rattus norregicus)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1.大鼠性哺乳钢,啮齿目,鼠科,大鼠属动物。

2.繁殖快。大鼠2月龄时性成熟,性周期4天左右,妊娠期20(19~22),哺乳期21天,每天产仔平均8只,为全年、多发情性动物。

3.喜啃咬、夜间活动、肉食,白天喜欢挤在一起休息,晚上活动大,吃食多,因此白天除实验必须抓取外,一般不要抓弄它。食性广泛,喜吃各种煮熟的动物肉。对光照较敏感。

4.性情较凶猛、抗病力强。大鼠门齿较长,激恕、袭击抓捕时易咬手,尤其是哺乳期的母鼠更凶些,常会主动咬工作人员喂饲时伸入鼠笼的手。对外环境适应性强,成年鼠很少患病。一般情况下侵袭性不强,可在一笼内大批饲养,也不会咬人。

5.无胆囊:大鼠、鸽、鹿、马、驴、象等动物没有胆囊,它们的总胆肝管括约肌的阻力很少,肝分泌的胆汁通过总胆管进入十二指肠,受十二指肠端括约肌的控制。

6.不能呕吐:因此药理实验时应予注意。

7.垂体一肾上腺系统功能发达,应激反应灵敏。行为表现多样,情绪敏感。

8.视觉、嗅觉较灵敏,做条件反射等实验反应良好,但对许多药物易产生耐药性。

9.大鼠血压和血管阻力对药物反应敏感,但对强心甙的作用较猫敏感性低671倍。

10.肝脏再生能力强,切除60~70%的肝叶仍有再生能力。

11.对营养、维生素、氨基酸缺乏敏感,可发生典型的缺乏症状。体内可以合成维生素C。

12.对炎症反应灵敏。它的眼角膜无血管。

13.生长发育期长,长骨长期有骨骺线存在,不骨化。

14.成年雌鼠在动情周期不同阶段,阴道粘膜可发生典型变化,采用阴道涂片法(Yaginal Smear Test)来观察性周期中阴道上皮细胞的变化,可推知性周期各个时期中卵巢、子宫状态与垂体激素的变动。

大鼠、小鼠动情周期阴道涂片的细胞变化特点见下表:

表2-1 阴道涂片的组织学变化

阶段 经过时间(小时) 卵巢变化 细胞变化特点
小鼠 大鼠
动情前期(P)
(Proestrus stage)
18 17-21 卵泡加速生长 全部是有核上皮细胞,偶有少量角化细胞
动情期(E)
(Estrus stag)
42 9-15 卵泡成熟、排卵 全部是无核角化细胞或间有少量上皮细胞
动情后期(M)
(Metestyus stage)
12 10-14 黄体生成 白细胞、角化细胞、有核上皮细胞均有
动情期间(DI)
(Ciestrus stage)
48-72 60-70 黄体退化 大量白细胞及少量上皮细胞和粘液

动情周期:小鼠120~144小时 大鼠96~120小时

15.大鼠(包括小鼠)心电图中没有S-T段,甚至有的导联也不见T波,如有T波也是与S波紧挨着,或在R波降支上即开始,以致看不到等电线的S-T段。但心电图其他成分稳定,重复性好。豚鼠以上较大的动物均有明显的S-T段,在选择动物品种时应以注意。

16.大鼠垂体较脆弱地附着在漏斗下部,不需要很大的吸力就可以除去而不破坏鞍膈和脑膜,适宜于制作去垂体模型。大鼠也很适于作肾上腺和卵巢等内分泌腺切除手术。

17.大鼠肠道较短,盲肠较大,但盲肠功能不发达。不耐饥饿,肠内能合成维生素C。双子宫。胸部和鼠蹊部各有三对乳头。胰腺十分分散,位于胃和十二指肠弯曲处。染色体为21对,寿命3~4年。

18.大鼠的体温39(38.5~39.5)℃,心跳频率475(370~580)次/分,呼吸频率85.5(66~114)次/分,通气量7.3(5-10.1)ml/分,潮气量0.86(0.6~1.25)ml,耗氧量2000mm3/g体重,麻醉时收缩压116(88~138)mmHg红细胞总数8.9(7.2~9.6)百万mm3,血红蛋白14.8(12~17.5)g/100ml血,白细胞总数:5000~15000/mm3,血小板10~30万/mm3,血容量占体重的7.4%,红细胞比重1.090,总蛋白7.2(6.9~7.6)g%。

二、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1.神经-内分泌实验研究:垂体-肾上腺系统发达,应激反应灵敏,如可复制应激性胃溃疡模型。常用大鼠切除内分泌腺方法,进行肾上腺、垂体、卵巢等内分泌实验。

2.营养、代谢性疾病研究:大鼠是营养学研究的重要动物,曾用它作了大量维生素A、B、C和蛋白质缺乏等营养代谢研究。还常选用大鼠作氨基酸(苯丙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蛋氨酸、赖氨酸和精氨酸)和钙、磷代谢研究。还可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淀粉样变性、酒精中毒、十二指肠溃疡,营养不良等研究。

3.药物学研究:大鼠血压和血管阻力对药物反应敏感,最适合于筛选新药和研究心血管药理。如常选用大量用直接血压描记法进行降压药的研究;灌流大鼠肢体血管或离体心脏进行心血管药理学实验;毒扁豆碱引起的大鼠升压反应实验模型,可用来研究影响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释放的药物。

4.肿瘤研究:大鼠可复制成各种肿瘤模型,是肿瘤实验研究最常用的实验动物。它特别易患肝癌,可用二乙基亚硝胺、二甲基偶氮苯(DAB)复制大鼠肝癌动物模型;用甲基苄基亚硝胺诱发复制大鼠食管癌等。

5.传染病研究:是研究支气管肺炎、副伤寒的重要实验动物。选用幼年大鼠进行流感病毒传代,进行厌氧菌细菌学实验,还可进行假结核、麻疯、霉形体病、巴氏杆菌病、葡萄球菌感染(用激素处理后)、念珠状链杆菌病、黄曲病、烟曲菌等真菌病等研究。

6.多发性关节炎和化脓性淋巴腺炎等的研究:大鼠足跖浮肿法是目前最常用的筛选抗炎药物的方法。大鼠的踝关节对炎症反应很敏感,常用它来进行关节炎的药物研究。

7.行为表现的研究:目前,大鼠已广泛应用于高级神经活动的研究。它具有行为情绪的变化特征,行为表现多样,情绪敏感。

8.中耳疾病和内耳炎的研究。

9.畸胎学研究和避孕药研究。

10.放射医学研究常选用大鼠。因其无胆囊,常用它作胆总管插管收集胆汁,进行消化功能的研究。

11.肝脏外科研究:由于大鼠肝脏的枯否氏细胞90%有吞噬能力,所以肝切除60~70%后仍能再生,常用于肝外科实验。

12.遗传学研究:大鼠的毛色变型很多,具有很多的毛色基因类,例如野生色(A)突变种[野生色等位基因(a)和白化等位基因(C)]、淡黄色(d)、粉红眼(p)、红眼(r)、银色(S)、沙色(sd)、黄色(e)、白灰色(wb)等,在遗传学研究中常可运用。

三、主要品种和品系

白化型大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由野生褐家鼠(Rattu Norvegicus)和黑家鼠经驯化后所获得的变种,一般认为它起源于亚洲的温暖地区,特别是Caspina海沿岸的苏联地区,大约在18世纪传到欧洲,在1728~1730年到达英国,在1775年到达美国。开始时,大鼠在欧洲作为一种观察动物在家庭中驯养,大约在1850年前,首先用作营养学实验,1856年首先报告了用大鼠作肾上腺切术的实验观察,在1880年前就已培育出3种隐性毛色基因的纯合子:白化型、黑色非野生色和斑驳色,大约在19世纪末,这些隐性株系即被引进美国加以培育。随着生物医学研究需要,现在全世界已培育出100多个近交品生系(详见大鼠近交品系名称表)。常用的大鼠近交品系有十几个如ACI、BVF、F344、PA、M520、WAB、WAC、WKA、SD、RF等品系。常用的非近交的纯种大鼠有7种,其中以Wistar大鼠用得最多,我国医药研究中应用也比较广泛。此种大鼠白色,相当于小鼠的瑞士(Swiss)种。其他6种大鼠也较常用:Sherman大鼠,为白化鼠;Oshorne-Mendel大鼠,白化鼠;Sprague Dawley大鼠,白化鼠;Long Evans大鼠,应用最广泛,基因型为hh,头部毛斑如包头巾(hooded),基因型若为hhaa,则尾基部有黑色毛,一般黑白色;August大鼠,眼为粉红色,毛斑与hhaa相似,但此鼠基因为hhpp基因有冲淡作用,是淡化基因,此鼠用于药物和还培育了不少突变品系大鼠,在医学的各个领域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癫痫大鼠,用玲声响刺激会旋转起舞数秒钟,一侧倒地,发作癫痫,与人类癫痫发作相似,适于研究人类癫痫病。又如高血压大鼠(Hypertension Rat):SHR大鼠由Okamoto和Aoki选育成功,正常大鼠收缩压110~120mmHg,育成后血压高达200mmHg。出生五周龄SHR大鼠血压可达150mmHg,成年后血压平均为170~180mmHg,最高可达200mmHg以上,因此SHR也可称为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此鼠除有高血压自发率为100%特点外,还有高血压性心血管病变。适于人类的高血压病研究。目前培育成功的这类遗传性高血压大白鼠鼠种甚多,除上述由Okamoto等培育成功的京都种大白鼠(SHR)外,还有由Smirk等培育成功的新西兰种大白鼠(GHR),由Biachi等培育成功的米兰种大白鼠(MHS),由Dahl等培育成功的Brookhaven种高血压敏感大鼠(HSR)。此外,Okamoto还培育了一些亚系。遗传性高血压大白鼠寿命明显缩短。

采用大白鼠与家鼠杂交生的大灰鼠比纯种大白鼠较易引起听源性高血压,大灰鼠以选用120天年龄的为宜。大灰鼠长时期处于噪音或钥匙叮噹响声(Key-jingling)刺激造成听源性紧张情况下,可诱发神经源性高血压,它与人的高血压病相类似,适用于降压药物的筛选。

第三节 豚鼠(Guine-pig;Cavia porcellus)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1.豚鼠属哺乳纲,啮齿目,豚鼠科。又名天竺鼠、海猪、荷兰猪。

2.喜群居,头大,颈短、耳圆、无尾,全身被毛,四肢较短,前肢有四趾,后肢有三趾,有尖锐短瓜,有抓人,不喜于攀登和跳跃,故可放无盖小水泥池中进行饲养。习性温顺,胆小易惊,有时发出吱吱的尖叫声,喜干燥清洁的生活环境。

3.嗅觉、听觉较发达,对各种刺激均有极高的反应,如对音响、嗅味和气温突变等均极敏感,故在空气混浊和寒冷环境中易发生肺炎,并引起流产,受惊时亦易流产。

4.豚鼠是草食性动物,嚼肌发达而胃壁非常薄,盲肠特别膨大,约占腹腔的1/3容积,粗纤维需要量较家兔还要多,但不象家兔哪样易患腹泻病。

5.豚鼠食量较大,对习惯了的食欲旺盛,但对变质的饲料特别敏感,常因此减食或废食,甚至引起流产。对抗菌素也特别敏感,投药后容易引起死亡和肠炎,如使用青霉素,不论剂量多大,途径如何,均可引起小肠和结肠炎,甚至使其发生死亡。对青霉素的敏感性比小鼠高1000倍,故用青霉素治疗时应特别小心。与大鼠和小鼠相反,它夜间少食少动。

6.豚鼠属于晚成性动物,即母鼠怀孕期较长,为63(59~72)天,胚胎在母体发育完全,出生后即已完全长成,全身被毛,眼张开,耳竖立,并已具有恒齿,产后一小时即能站立行走,数小时能吃软饲料,2~3日后即可在母鼠护理下一边吸吮母乳,一边吃青饲料或混合饲料,迅速发育生长。

7.体内(肝脏和肠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所需维生素C必须来源于饲料中。人、灵长类及豚鼠体内缺乏合成维生素C的酶,因此饲养豚鼠时,需在饲料或饲水中加维生素C或给新鲜蔬菜,当维生素C缺乏时出现坏血症,其症状之一是后肢出现半瘫痪,冬季尤其易患,补给维生素C,则症状消失。

8.耳窝管敏感,便于做听力实验,豚鼠对700~2000周/秒纯音最敏感,如常用2000周/秒音频来观察新霉素对内耳毒性的研究。

9.能耐低氧、抗缺氧,比小鼠强4倍,比大鼠强2倍。

10.对结核杆菌、布氏杆菌、钩端螺旋体、马尔他热布鲁氏菌(Brucella meliteusis)、白喉杆菌、Q热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L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病毒等很敏感。

11.豚鼠易引起变态反应,血清诊断学上的“补体”即是由豚鼠血清制成的。

12.豚鼠的胸腺全部在颈部,位于下颌骨角到胸腔入口中间,有二个光亮、淡黄色、细长成隋圆形、充分分叶的腺体。肝分四个主叶和四个小叶。肺分七叶、右肺四叶左肺三叶。

13.豚鼠的性周期为16.5(12~18)天,妊娠期68(62~72)天,哺乳期21天,产仔数3.5(1~6)只,为全年、多发情性动物,并有产后性周期。

动物性周期分为多周期(一年有多次性周期)和单周期(一年有一次性周期)二大类。除灵长类以外,所有哺乳动物的生殖周期存在着明显的种属差异,有些动物如狗、猫、猎、马、牛等仅在生殖季节才有这种周期性变化,其余时间生殖器官处于萎缩休息状态,但小鼠大鼠、地鼠、豚鼠等动物在正常情况下全年都表现出生性周期的往返循环。

豚鼠和小鼠、大鼠、地鼠、兔鼠实验动物,尚有产后性期,即动物怀孕生仔后,在48小时之内或在哺乳期的某个时间内又可能受孕,称产后性期或反常怀孕。

14.豚鼠正常体温38.6(37.8~39.5)℃,心跳频率280(200~360)次/分,呼吸频率90(69~104)次/分,潮气量1.8(1.0~3.9)ml,通气率16ml(10~28)/分,耗氧量816mm3/g活体重,血压75-120mmHg,红细胞总数5.6(4.5~7.0)百万/(mm3),血红蛋白14.4(11~16.5)g/100ml血,白细胞总数5000~6000mm3,血小板11.6万/mm3,血浆总蛋白5.4(5.0~5.6)g%,血容量占体重的6.4%,染色体32对,寿命5~7年。

二、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1.各种传染病的研究,豚鼠对很多致病菌和病毒十分敏感。是进行各种传染性疾病研究的重要实验动物。如结核、白喉、鼠疫、钩端螺旋体、疱疹病毒病、链杆菌、副大肠杆菌病、旋毛虫病、布氏杆菌、斑疹伤寒、炭疽等细菌性疾病和Q热、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等病毒性疾病均常选用豚鼠来进行研究。

2.细菌性和病毒性传染病的实验诊断;结核病、白喉、布氏杆菌病、Q热、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等疾病的实验诊断常选用豚鼠来进行。如豚鼠对人型的结核杆菌极为敏感,常用作结核病的确诊。将肾结核患者的尿液接种于豚鼠体内,如豚鼠出现结核病症状即确定为结核阳性。血清学诊断上的“补体”就是由豚鼠血清制成的,常用补体结合试验来进行实验诊断。

3.药理学研究:豚鼠对某些药物极为敏感,因此它是研究这些药物的“专门动物”。例如豚鼠对组织胺极敏感,所以很适合作平喘药和抗组织胺药的研究;豚鼠对人型结核杆菌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因此常用作抗结核病药物的药理学研究。

4.营养学研究:是进行维生素C研究的重要动物。豚鼠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对维生素C缺乏十分敏感,如果饲料中缺乏时,很快会出现一系列坏血病症状,是目前唯一用于研究实验性坏血病的动物。

5.过敏反应或变态反应的研究:因为豚鼠易于过敏,最适合进行这方面研究。如给豚鼠注射马血清很容易复制成过敏性休克动物模型。常用实验动物接受致敏物质的反应程度不同,其顺序为:豚鼠>家兔>狗>小鼠>猫>蛙。

6.适于观察出血和血管通透性变化的实验:豚鼠的血管反应敏感,出血症状显著。如辐射损伤引起的出血综合征在豚鼠表现得最明显,狗也相当显著,猴和家兔中等,而小鼠和大鼠很少见。

7.内耳疾病的研究:豚鼠的耳窝管对声波极为敏感。特别对700~2000周/秒纯音最敏感。常选用豚鼠进行若干内耳疾病的研究。

8.毒物对皮肤局部作用实验:豚鼠和家兔皮肤对毒物刺激反应灵敏,其反应近似于人。

9.豚鼠对缺氧的耐受性强,适于作缺氧耐受性和测量耗氧量实验。

10.实验性肺水肿实验:切断豚鼠颈部两侧迷走神经可以复制典型的急性肺水肿动物模型,症状比其它动物更明显。

11.动物代血浆的研究也常选用豚鼠。

三、主要品种和品系

1.近交品系豚鼠目前世界上有12个。由于豚鼠妊娠期较长为68(62~72)天,一胎生得少,一般2~3只,培育一个近交品系需要20~30年,所以近交品系较少。用于医学科研的近交品系纯系2号和纯系13号。

(1)近交系2:此品系1906年引自美国农业部,在1951年11代时,Wright采用兄妹交配繁殖到1933年的33代后,改为随机交配,一直到1940年。1940年Heston继续采用兄弟交配。1950年引入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并分布于世界各国,其毛色为三色(黑、红、白),大部分在头部,其体重小于13系,但脾脏、肾脏和肾上腺大于13系,老龄豚鼠的胃大弯、直肠、肾脏、腹壁横纹肌、肺脏和主动脉等部都有钙质沉着,对结核杆菌抵抗力强,并具有纯合的GPL-AB.I(豚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抗原,血清中缺乏诱发迟发超敏反应的因子,而对实验诱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却比13系敏感。

(2)近交系13:其毛色也有三色(黑、白、红),大部分在头部,其育成历史与2系相同,所有的亚系都是从美国NIH输出的,这个品系对结核杆菌抵抗力强,性活动比2系差,体形较大,GPL-AB.1抗原与2系相同,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区与2系不同,对诱发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抵抗力比2系和Hartley远交群强,生存期一年的豚鼠其白血病自发率为7%,流产率为21%,死胎为45%,血清中缺乏诱发迟发超敏反应的因子。在已有的30多种远交群豚鼠中,使用最广泛的是Hartley品系1,它是1926年Dunkin-Hartley用英国种豚鼠繁育而成。

我国1973年曾从英国实验动物中心引进DHP远交群豚鼠,也是属于Dunkin-Hartley品系,由于饲养在Pirbright单位,而被称为DHP,引进我国后经过8代兄妹交配繁殖,又改用随机交配到现在,目前对其特性还不清楚,尚未推广使用。

2.豚鼠经过人工驯化后,分为四个变种:

(1)英国种:毛短,体分健壮,毛色有纯白、黑色、棕黑色、棕黄色、灰色等。英国种豚鼠主要有4个品种:顿金哈德莱(Dunkin Hartley)、哈德莱(Hartley)、勃莱特哈德莱(Pirbright Hartley)和短毛种(Shorthair)。

(2)安哥拉种:毛细而长,能把脸部、头部、身体覆盖住。对寒冷和潮湿特别敏感,不易饲养繁殖,雌鼠一般一胎只生一只仔鼠,而且仔鼠成活率较低。这种豚鼠不适于做实验。

(3)秘鲁种:毛细长有卷,体质较英国种差。与安哥拉种有新缘关系。

(4)阿比西尼亚种:短毛,但毛长成后似蔷薇花状的卷涡毛。这种豚鼠极易感染各种疾病,因而亦不适于用作试验。

目前我国各研究教学单位使用的豚鼠多为短毛的英国种豚鼠。不同毛色的英国种豚鼠杂交可形成不同的变种,如纯白色、黑色、棕色等,因此这些非纯种短毛豚鼠,被毛颜色是多样的,但基本是棕黄、黑、白三种颜色,可以棕黄、黑、白相同,形成不规则的斑点,称三色豚鼠,也可有二色或单色豚鼠。安哥拉种、秘鲁种、阿比西尼亚种豚鼠抵抗力较差,很容易感染疾病,均不适宜作试验,都用来作观赏动物。

第四节 地鼠(Hamster)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1.它是由野生动物训养后进入实验室的动物。

2.雌鼠比雄鼠强壮,除发情期外,雌鼠不易与雄鼠同居,且雄鼠易被雌鼠咬伤。

3.尾短,有颊囊。地鼠颊囊是缺少组织兼容性抗原的免疫学特殊区,是进行组织培养,人类肿瘤移植和观察微循环改变的良好区域。

4.生殖周期短。妊娠为16(14~17)天,为啮齿类动物中妊娠期最短者。地鼠成熟期快。雌鼠一个月已性成熟,之后即可进行繁殖,雄鼠2.5月可交配。哺乳期20~25天,离乳后雄鼠2月龄,雌鼠1.5月龄可配种。雄鼠成熟时体重为100克左右,雌鼠120克左右。成熟期时除发情期以外雌鼠不许雄鼠靠近。

5.生产能力旺盛,生长发育快。每年每只雌鼠可产7~8胎,每胎产仔5~10只,平均7只左右。幼仔出生后生长发育很快,出生时全身裸露。3~4日耳壳开始突出体外,以后张开,4日长毛,12日可爬出窝外觅食,14日眼睁开,一边觅食一边靠母鼠汁哺育,生长很快。

6.有嗜睡习惯,睡眠很深时,全身肌肉松弛,且不易弄醒,有时误认为死亡。室温低时出现冬眠,一般于8~9℃时可出现冬眠,此时体温、心跳、呼吸频率、基础代谢率均降低。室温低于13℃则幼仔易于冻死,室温最好保持20~25℃,相对湿度40~70%。

7.好斗为其行为特征,难于成群饲养。金黄地鼠初胎时有食仔的恶习。

8.中国地鼠易产生真性糖尿病,血糖可比正常高出2~8倍,胰岛退化,β细胞呈退行性变,易培育成糖尿病株。

9.具有贮藏食物习性。其颊囊可充分扩张,贮藏能力极大,便于冬眠时食用。地鼠口腔内两侧各有一个很深的颊囊,一般深度为3.5~4.5厘米,直径为2~3厘米,一直延续到耳后颈部。通过颊囊将大量食物搬于巢中。

10.地鼠对皮肤移植的反应很特别,在许多情况下,非近交系的封闭群豚鼠个体之间皮肤相互移植均可存活,并能长期成活下来,而不同种群动物之间的皮肤相互移植,则100%不能存活,并被排斥。

11.金地鼠体温的高低与季节有关,夏天一般为38.7±0.3℃,一天内也有变化,晚上9~10点体温最高,从中午到傍晚较低,上午3~5小时和10时,其体温上升。颊囊内的温度为37±1℃,雄鼠直肠温度和颊囊温度大体一致,雌鼠直肠温度比颊囊低1~2℃。

12.金地鼠心率为400次/分,呼吸频率73.6(33~127)次/分,呼吸量60(33.3~82.8)ml/分,在20~21℃血液量为体重的5%,寿命为的条件下,每小时每克体重要消耗氧2.3ml。颈动脉血压,8~12周龄时为78.7~101.3mmHg,12~17月龄为64.3~88.3mmgHg,17~24月龄为65.5~92.5mmHg,24月龄以上为62.0~91.8mmHg,红细胞总数5.9~8.3百万/mm3,血红蛋白14.85~16.20g/100ml血,白细胞总数7.200~8.480/mm3,成年地鼠2.5~3.0年。

13.中国地鼠(黑线仓鼠)与金黄地鼠解剖生理特点基本相似,但也存在一些差异,如中国地鼠的染色体少而大,二倍体细胞2n=22,大多数能相互签别,定位明确,尤其Y染色体在形态上是独特的,极易识别。无胆囊,大肠长度比金地鼠短一倍,但脑重、睾丸大均比金地鼠重近一倍。

二、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1.肿瘤移植、筛选、诱发和治疗等研究:瘤组织接种于颊囊中易于生长,利用颊囊观察对致癌物的反应。金黄地鼠对移植瘤接受性强,比其它实验动物易生长。近15年来大量开展用金黄地鼠研究移植瘤。因此肿瘤研究可能是当前生物医学研究中使用地鼠最多的科研项目。地鼠对可以诱发肿瘤的病毒很易感也很敏感,还能成功地移植某些同源正常组织细胞或肿瘤组织细胞等。这些方面,甚至也能成功地反应一些非近亲品系的地鼠。因而地鼠是肿瘤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动物,广泛应用于研究肿瘤的增殖、致癌、抗癌、移植、药物筛选、X线治疗等。

2.寄生虫学的研究:如溶组织性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利氏曼原虫病(Leishmaniasis),旋毛虫病(Trichinella piralis)等。

3.细菌、病毒研究:如小儿麻疹病毒等。由于金地鼠对病毒非常敏感,已成为病毒研究领域的重要实验材料。

4.生殖生理的研究:妊娠期短,仅16天,雌鼠出生后28天即可繁殖。性周期比较准,约4.5天,适合于计划生育的研究。

5.老化、冬眠、行为等生理学方面的实验研究:如诱发冬眠,可研究冬眠时的代谢特点。

6.内分泌学研究:如肾上腺,脑下垂体,甲状腺等。中国地鼠的鼠丸很大,为传染病学研究的良好的接种器官。

7.糖尿病研究:中国地鼠是真性糖尿病的良好动物模型。

8.营养学研究:如维生素A、E缺乏症,维生素B2缺乏(Riboflavin deficiency)的研究等。

9.微循环和血管反应性的研究:常选用颊囊粘膜观察淋巴细胞和血小板的变化及血管反应性变化。

10.遗传学研究:选用近交品系地鼠进行遗传学研究。中国地鼠已为细胞遗传学、辐射遗传学等学科广泛应用,它的地理分布,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也成为进化遗传方面饶有兴趣的研究对象。

11.牙科医学研究:如龈齿的研究。

12.药物学研究和心血管的研究,如毒性和致畸的研究。

13.利用地鼠的肾脏作组织培养接种毒种,制造流行性乙型脑炎疫苗、狂犬疫苗,用量很大。

14.组织移植(皮肤、胎儿心肌、胰腺等)研究和血液学(血小板减少症等)研究。

15.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复制机制的研究:中国地鼠染色体大,数量少,且易于相互鉴别,在小型哺乳动物中是难能可贵的,为研究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复制机理的极好材料。当前还更多地应用于组织培养的研究,在对各种组织细胞的体外培养中,不仅容易建立保持染色体在二倍体水平的细胞株,尚在抗药性、抗病毒性、温度敏感性和营养需要的选择中,建立了许多突变型细胞株。

三、主要品种和品系

地鼠在世界上共有4属66个变种或亚属。培育的近交品系有38个。常用的有三种:

1.金黄地鼠(Golden hamster;Mesocricetus auratus)又称叙利亚地鼠,金黄色,体重150克,染色体22对,1930年自中东叙利亚引起,各实验室饲养有所不同,但遗传上比较一致,无大变异。应用最多,主要分布在东欧、南欧和亚洲的少数地区。

2.中国地鼠(Chinese hamster,Cricetulus gviseus)或称条背地鼠和黑线仓鼠,灰色、体形小,染色体22对,体重约40克。栖住于中国的东海岸至里海的东海岸这一地区。

3.欧洲黑腹地鼠(European hamster;Cricetus Cricetus):体形大,性凶猛,体重约200克,染色体22对。

全世界普遍应用于医学科研工作的多为金黄地鼠,约占使用地鼠90%,其次是中国地鼠,约占使用地鼠的10%。金黄地鼠是由野生动物驯养后进入实验室的动物。它的起源是1930年耶路撒冷Hebrew(黑不若)大学教授Aharoni赴叙利亚作动物学调查时带回当地的1胎8只金黄地鼠,途中逃跑4只,死亡1只,余3只(1雄2雌)遂与其同事Abler博士进行黑热病研究(由于利什曼原虫感染)繁衍而来,且前它已遍及世界各国,虽然它在实验动物中历史较短,但因地鼠成熟快,示经驯化阶段而成为实验动物,因此各国培育的近交品系较多,目前为止,英国已有近十种近交系,美国有若干系,日本亦有若干系,总共有38个近交品系。常用的有十几个近交品系,如APG品系(褐黑色,眼红)和APA品系(白色、眼黑)等。我国现在普遍使用的是金黄地鼠,其来源较复杂,比较混乱。还有一种是白化地鼠(白色、红眼),亦可用于医学研究,多数用于狂犬疫苗生产。中国地鼠1948年由中国引入美国,1952年用于糖尿病研究,现已培育成4个近交品系。

叙利亚金黄地鼠最适合于诱发肺肿瘤,它无原发性肺肿瘤,对诱发支气管性肺癌较敏感;其肺的抗感染力比大鼠和豚鼠都强。

1975年《国际实验动物索引》所公布的金黄地鼠近交系有38种,突变系17种,远交群38种。部分系群金黄地鼠的特性见表2-2。

表2-2 部分群金黄地鼠的特性(普通饲养条件)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第五节 家兔(Rabbit,Oryctolagus curiculus)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1.家兔属于哺乳纲、啮齿目、兔科、草食性哺乳动性。

2.家兔体小力弱、胆小怕惊、怕热、怕潮,喜欢安静、清洁、干燥、凉爽的环境,不能忍受污秽的条件。

3.是食草类(Herbivorous)单胃动物。饲养原则是以青粗食米为主,精饲料为辅。喜欢独居,白天活动少,都处于假眠或休息状态,夜间活动大,吃食多。有啃木、扒土的习惯。

4.食粪癖(Coprophagy),喜直接从肛门口吃粪,有时晚上也吃自己白天的粪便。因其下段肠管可吸收粪便中消化吸收的粗蛋白和维生素。如用兔进行营养实验时,应控制其食粪习性,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哺乳期仔兔也有吃食兔粪的习性,故在断奶兔粪便中,可以普遍查出球虫卵囊。

5.胸腔内构造与其它动物不同,胸腔中央由纵膈连于顶壁、底壁及后壁之间将胸腔分为左右两部,互不相通,纵膈由膈胸膜和纵膈胸膜两层纵膈膜组成。肺被肋胸膜和肺胸膜膈开,心脏又被心包胸膜隔开。因此,开胸后打开心包胸膜暴露心脏进行实验操作时,只要不弄破纵隔膜,动物不需要作人工呼吸。猫、狗等其他动物开胸后一定要作人工呼吸,才能进行心脏操作。

6.家兔属于刺激性排卵类型动物。雌兔每两周发情一次,每次持续3~4天,发情期间,雌兔卵巢内一次能成熟许多卵子,但这些卵子并不排出,只有经雄兔的交配刺激后隔10~12小时才能排出。这种现象叫刺激性排卵。如果不让雌兔交配则成熟的卵子经10~16天后全部吸收,新的卵子又开始成熟。哺乳动物中家兔和猫都属于这种类型。因此,兔、猫均可因外来刺激诱发排卵。根据诱发时间可得知何时排卵、可确定何时进行剖腹切开子宫取胎兔。猴、狗、猪、牛、马、羊等属于自发性排卵类型动物。排卵时间与交配无关系。不交配也按一定周期自发的排卵。

7.家兔颈都有减压神经独立分支。而人、马、牛、猪、狗、猫,此神经并不单独行走。而是行走于迷走、交感干或迷走神经之中。家兔颈神经血管束中有三根粗细不同的神经。最粗、白色者为迷走神经;较细,呈灰白色者为交感神经;最细者为减压神经。位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之间。属于传入性神经。其神经未梢分布在主动脉弓血管壁内。

8.家兔对体温变化十分灵敏。最易产生发热反应,而且发热反应典型、恒定。小鼠、大鼠和豚鼠恒温机能差。对发热刺激的反应低。有时热原性物质的刺激时。体温反应下降。

9.家兔的肠非常长(约为体长8倍)。肠的摆动运动(钟摆运动)波幅较大。豚鼠肠的摆动波幅小。用药后,抑制反应不易看出。兔肠壁薄,对儿茶酚胺类药物和其他药物反应灵敏。猫、狗等肠壁厚,反应迟钝。未妊娠兔的离体子宫对α—受体兴奋药十分敏感,可使之强烈收缩。

10.家兔的总胆管容易辨认,壶腹部明显地呈现于十二指肠第一段的表面,但组织纤细,操作时需注意。狗的胆道应置较深,要求有良好的手术暴露。猫的总胆管相对地较粗,操作也较容易,但对手术的耐受性稍逊于狗。

11.家兔的甲状旁腺分布得比较散,位置不固定,除甲状腺周围外,有的甚至分布到胸腔内主动脉弓附近。

12.家兔对射线十分敏感,照射后常发生休克样的特有反应,有部分动物在照射后立即或不久死亡,其休克的发生率动物死亡率与照射剂量呈一定的线性关系。

13.家兔回肠与盲肠相接处膨大形成一厚壁的圆囊,称圆小囊,这是兔特有的。圆小囊内壁呈六角形蜂窝状,里面充满着淋巴组织,其粘膜可不断地分泌碱性液体,中和盲肠中微生物分解纤维素所产生的各种有机酸。有利于消化吸收。

14.球虫病是危害家兔最严重、感染范围最广泛的一种寄生虫病,幼兔最易感染,死亡率高达80%。有七种兔球虫可引起球虫病,六种爱美耳属球虫专门侵犯肠管使家兔患肠球虫病,一种斯狄氏属球虫专侵犯肝脏使兔患肝球虫病,患兔肝表面的可见粟米大小的白色微黄色结节。刺破后有白色脓汁流出,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其中有大量的球虫卵囊。患兔肝功能受到损害,选择家兔作肝功测定时就特别注意这一特点。

15.家兔后肢膝关节的屈面腘窝部有一个比较大的呈卵圆形的腘淋巴结,长约5毫米左右。青紫兰兔这个淋巴结更大些。在体外极易触摸和固定,适于向淋巴结内注射药物或通电,进行雪中送炭功能研究。

16.家兔对许多病毒和致病菌很敏感。

17.家兔耳大、血管清晰,便于注射和取血。

18.家兔眼球甚大,虹膜内有色素细胞,眼睛的颜色就是由该色素细胞所决定的。白家兔眼睛的虹膜完全缺乏色素,眼内由于血管内血色的透露,故看起来是红色的。

19.家兔有特殊的血清型和唾液型。根据血细胞型凝集素的有无,家兔的血清可分为α′、β′、α′β′、O四个血清型。家兔的α′、α′β′血清型易产生人血细胞A型抗体,而β′、O血清型则易产生人血细胞B型抗体。在家兔唾液中,已确认有易于获得人血细胞A型物质(称排出型)和不易获得人血细胞A型物质(称非排出型)的两种类型。唾液A型物质的有无与血清型、凝集素的强弱及脏器中的A型物质存在与否无一定关系,但同A型抗体产生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欲使之产生A型抗体,应用非排出型,并选用α′、α′β′血清型兔。

20.家兔正常体温39.0(38.5~39.50)℃、皮肤温度33.5~36℃,心跳频率258±2.8次/分,动脉血压110(95~130)mmHg,循环血量59±2.3ml/Kg体重,呼吸频率51(38~60)次/分,潮气量21.0(19.3~24.6)ml,通气率1070(800~1140)ml/分,耗氧量640~850mm3/g体重,红细胞总数5.7(4.5~7.0)百万/mm3,血红蛋白11.9(8~15)g/100ml血,白细胞总数9.0(6.0~13.0)千/mm3,血小板28±2万/mm3,血液pH为7.58,红细胞比重1.090,血浆比重1.024~1.037,血总量占体重的5.46~8.7%,染色体22对,寿命8年。

二、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1.免疫学研究:家兔的最大用处是产生抗体,制备高效价和特异性强的免疫血清。免疫学研究中常用的各种免疫血清,大多数是采用家兔来制备的,广泛地用于人、畜各类抗血清和诊断血清的研制。如:

(1)病原体免疫血清:如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等免疫兔血清等。

(2)间接免疫血清:如兔抗人球蛋白免疫血清、羊抗免疫血清等。

(3)抗补体抗体血清:如免疫豚鼠球蛋白免疫血清等。

(4)抗组织免疫血清:如兔抗大白鼠肝组织免疫血清,兔抗大白鼠肝铁蛋白免疫血清等。

2.生殖生理和避孕药的研究:利用家兔可诱发排卵的特点进行各种研究。如雄兔的交配动作或静脉注射绒毛膜促性腺激素(80~100单位/只)均可诱发排卵,使兔人工授精后进行生殖生理学的研究。也可用于避孕药的筛选研究。注射某些药物或孕酮可抑制卵,家兔排卵多少可以卵巢表面带有鲜红色小点的小突起个数表示。由于雌兔只能在交配后排卵,所以排卵的时间可以准确判定,同期胚胎材料很容易取得。

3.胆固醇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的研究:最早用于这个方面研究的动物就是家兔,如利用纯胆固醇溶于植物油中喂饲家兔,可以引起家兔典型的高胆固醇血症,主动脉粥样硬化症、冠状动脉硬化症。家兔复制这类动物模型具有很多优点:

(1)比较驯服,容易饲养管理。

(2)对致病胆固醇膳食的敏感性高,兔对外源性胆固醇吸收率高达75~90%,而大白鼠仅为40%,对高脂血症清除能力较低,静脉注射胆固醇乳状液后,在家兔引起的持续的脂血症为72小时,而大白鼠仅为12小时。因此造型时短、成型快。家兔一般3个月左右即可成型,而狗需14个月,鸡需数月致年余,猴需六个月、一年甚至数年。

(3)家兔的模型有高脂血症、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冠状动脉粥样化病变,与人类的病变基本相似。而大白鼠和鸡模型与人类病变相比,则差异较突出。

(4)用家兔造型比较经济便宜,比狗及猴等动物实验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

4.眼科的研究:家兔的眼球甚大、几乎呈圆形,眼球体积约5~6cm2,重约3~4g,便于进行手术操作和观察。因此家兔是眼科研究中最常用的动物。同时在同一只家兔的左右眼进行疗效观察,可以避免动物年龄、性别、产地、品种等的个体差异。如常用家兔复制角膜瘢痕模型。在双眼角膜上,复制成左右等大、等深的创伤或瘢痕,用以观察药物对角膜创伤愈合的影响,筛选治疗角膜瘢痕的有效药物及研究疗效原理。选用家兔要有色的,因为白色家兔的虹膜颜色是白色,和角膜浅层瘢痕的颜色相似,对比度不鲜明。还可在眼前房内移植脏器后,观察激素对脏器的作用;移植卵巢皮质,可观察药物对排卵的影响。

5.发热、解热和检查致热源等实验研究:家兔体温变化十分灵敏,最易产生发热反应,发热反应典型、恒定,因此常选用家兔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1)给家兔注射细菌培养液和内毒素可引起感染性发热:如给家兔皮下注射杀死的大肠杆菌或乙型副伤寒杆菌培养液,几小时内即可引起发热,并持续12小时;给家兔静脉注射伤寒一副伤寒四联菌苗0.5~2.0ml/kg,菌苗含量应不低于100亿/ml,注射后1~2小时,即见直肠温度上升1~1.5℃,持续3~4小时。

(2)给家兔注射化学药品或异性蛋白等可引起非感染性发热:如皮下注射2%二硝基酚溶液(30毫克)15~20分钟后开始发热,1~1.5小时达高峰,升高2~3℃;皮下注射松节油(0.4毫升)后18~20小时引起发热,约24~36小时达到高峰,升高1.5~2.0℃;肌注10%蛋白胨1.0g/Kg,可在2~3小时内引起发热,体温升高显著;皮下注射消毒脱脂牛奶3~5ml,通常3小时后体温升高1~1.5℃。

(3)药品生物检定中热原的检查均选用家兔来进行。热原是微生物及其尸体或微生物代谢产物,其化学成分为菌蛋白、酯多糖、核蛋白或这些物质的水解物。如大肠杆菌提取的热原0.002微克/公斤,即能使家兔发热,因此,兔广泛应用于制药工业和人、畜用生物制品等各类制剂的热原质试验。

6.微生物学研究:家兔对许多病毒和致病菌非常敏感,适用于各种微生物学的研究,如对过敏、免疫、狂犬病、天花、脑炎等的研究。

7.心血管和肺心病的研究:家兔颈部神经血管和胸腔的特殊构造,很适合作急性心血管实验,如直接法记录颈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间接法测量冠脉流量、心博量、肺动脉和主动脉血流量等。不适合复制心血管和肺心病的各种动物模型。如结扎家兔冠状动脉前降支复制实验性心肌梗塞模型;以重力牵拉阻断冠脉法复制家兔缺血性濒危心肌模型;通过选择阻断冠状动脉左室支位置的远近及牵拉重力的大小,可调整心肌梗塞的范围及程度,故亦可复制心源性休克或缺血性心律紊乱型;静注乌头硷100~150mg、盐酸肾上腺素50~100μg/Kg,可诱发家兔心律失常;静注1%三氯化铁水溶液,每次0.5~4ml,每周2~6次,总剂量为25ml,注完后45天可形成肺心病;小剂量三氯化铁(11ml)加0.1%氯化镉生理盐水溶液雾化吸入,连续10次,雾化停止后10天可形成肺水肿。也可采用兔耳灌流,离体兔心等方法来研究药物对心血管的作用。

8.皮肤反应实验:家兔和豚鼠皮肤对刺激反应敏感,其反应近似于人。常选用家兔皮肤进行毒物对皮肤局部作用的研究;兔耳可进行实验性芥子气皮肤损伤和冻伤烫伤的研究;化妆品对皮肤影响的研究,耳朵内侧特别适宜皮肤的研究。

9.急性动物实验:常选用家兔作失血性休克、肠毒素赶走的休克、微血管缝合、离体肠段和子宫的药理学实验、阻塞性黄疸实验、兔眼球结膜和肠系膜微循环观察实验、卵巢和胰岛等内分泌实验以及进行离体兔耳和兔心的各种分析性研究等。

10.遗传性疾病和生理代谢失常的研究:如进行软骨发育不全、低淀粉酶血症、维生素A缺乏、脑小症、动脉硬等研究。同时也广泛应用于研究药物的致畸作用或其他干扰正常生殖过程的现象。

11.进行各种寄生虫病的研究、畸形学的研究,进行各种人用和畜用生物制品中的毒素、类毒素和病毒素皮肤反应试验,以及制品的效价试验、安全试验,进行化学工业上的急性和慢性毒素试验等。

三、主要品种

人类对兔子进行研究已有几个世纪。实验研究用兔有38种不同的类型,此外还有一些供玩赏的类型。我国医学科研和教学中最常用的有下列三个品种:

1.中国本兔(又名白家兔、菜兔):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培育成的一种皮肉兼用,又适合实验需要的品种。饲养历史悠久,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毛色为纯白、体型紧凑,体重3~5斤,红眼睛,嘴较尖、耳朵短而厚。皮板厚实,被毛短密。中国本兔有许多突出的优点,如抗病力强、耐粗饲,对环境适应性好,繁殖力强,一年可生6~7胎,每胎平均产仔6~9只,最高达15只。雌兔有5~6对乳头。中国本兔是一种优良的育种材料,国外育成的一些优良品种均和中国本兔有血缘关系。这种兔的缺点是体型较小,生长较慢,不需进一步选育提高。

2.青紫兰色(又名山羊青,金基拉):是一种优良的皮肉兼用和实验用兔,我国各地都有饲养。它的毛色特点是:每根毛分为三段颜色。耳尖及尾、面呈黑色,眼圈、尾底及腹部呈白色。由于这种特殊的毛色很象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珍贵毛皮兽——毛丝鼠(学名Chinbhilla)的毛色,根据译名称为青紫兰色(也译金基拉、青琪纳),我国广大群众又称其为山羊青。青紫兰色兔分标准和大型两个品系。标准型一般体重5~7斤,无肉髯;大型体重为8~12斤,毛色稍浅有肉髯。这种兔体质强壮,适应性强、生长快。一般每窝产仔5~6只,生活3个月时可达4斤以上。

3.大耳白兔(又称大耳兔,日本大耳白):是日本用中国本兔选育而成的皮肉兼和用和供实验用的良种兔。毛色纯白,红眼睛,体型较大。体重8-12斤,最高可达16斤。两耳长大高举,耳根细,耳端尖,形同柳叶,田兔颌下具肉髯,被毛浓密。大耳白兔生长发育快,繁殖力较强,但抗病力较疘。由于它的耳朵长大,皮肤白色,血管清晰,便于取血和注射,是一种常用的实验用兔。

其他一些品种有时实验也选用,例如:

1.新西兰白兔(New Zealan white):新西兰兔系由美国加利福尼亚洲培育的品种。按毛色分为新西兰白色和红兔两种,因和栖息在新西兰岛上的野生兔毛色相似而命名。新西兰白兔具有:毛色纯白、皮肤光泽、体格健壮、繁殖力强、生长迅速、性情温和、容易管理等优点,故已被培育成性质稳定的近交系实验动物。除广泛应用于皮肤反应实验、药剂的热原试验、致畸形试验、毒性实验和岛素检定外,亦常用于妊娠诊断、人工受胎实验、计划生育研究和制造诊断血清等。1979年,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实验动物中心从日本引起种兔后,在恒温湿环境中进行较严密的饲养繁殖,已获得优异成绩。目前,除出口日本外,亦可供国内各科研单位推广使用,此种兔体长中等,臂园,腰及胸部丰满,早期生长快,成年体重9~10斤。

2.银灰色兔(Silver Fox):原产于苏联,成年兔体重8~10斤。体躯长;耳大质稍厚,直竖,耳端纯园;胸部发达而深,有肉髯,皮毛浓密紧贴。基本特征是褐色带白毛尖,其它还有各种颜色。仔兔出生时为单色,幼兔的颜色随年龄而改变,在6~7月龄时即具有标准色。

3.维也纳兔:体型中等,成年兔8斤左右。眼睛为暗天兰色,被毛浓密,灰兰色或天兰色,无杂毛。体格健壮,适应性较强。田兔乳量充足,每窝产仔在7头以上。

4.喜马拉雅白化兔(Himalayan albio rabbit):原产于我国西部喜马拉雅山一带,被毛白色,因具有黑色的鼻、耳、尾以及前足、后足,所以又称五黑兔。成年兔体重为6~8斤,毛短而柔软浓密,体格健壮、耐粗饲,易于饲养,繁殖力较强。

5.力克斯兔(Pex):又称天鹅绒兔,全身密生光亮如丝的短绒毛,枪毛极少或全无,有时自然形成漂亮的波纹。保温力强,不易脱落。须眉细而卷曲,成年兔体重6~7斤。力克斯兔被毛颜色为:背部红褐色,体侧毛色渐浅,腹部呈浅黄色。经过人们的不断选育和改良,已有黑、白、古铜、天兰、银灰等各种自然色。

6.长毛兔:又名安哥拉兔(Angora):是世界著名的毛用品种。原产土耳其,经英、法两国选育改良而定型。我国饲养历史较长,南方各省分布广泛。经江苏一带劳动人民精心培育,掺入中国本兔血缘,选育出生产性能超过英、法两系的狮子头全耳毛型长毛兔,又称中系长毛兔。成年兔体重5~7斤,体格健壮,头宽而短,面圆鼻扁,又称狮子头。

7.比利时兔(Belgian Hare):成年体重11~12斤,最高可达18斤。此兔躯体长,后部高,体格健壮,肌肉丰满,泌乳力强,长生快,适应性强,被毛为深粟带深褐色或深粟带黄褐和浅褐色,耳尖有黑色毛边,尾部内侧也为黑色。

8.公羊兔(Lop):体型大,成年体重10~16斤。此兔的特点是耳大而下垂,头形公羊,因此称为公羊兔,或垂耳兔。耐粗饲性情温顺,抗病力强,易于饲养。但受胎率低,哺乳能力差,被毛有单色和杂色,杂色兔被毛由黑、棕、灰、灰兰和白色结合形成。

9.加利福尼亚兔(California):育成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洲,成年兔体重8~9斤。此兔遗传性能稳定,性情温顺,生活力强,哺乳力强,产仔数比较稳定,仔兔发育也比较均匀,被毛全身白色,而鼻端、两耳、四肢下端和尾近似黑色,眼红色。

11.花巨兔(Chekered Giant):西德著名的兔种,体型大,成年兔体重10~12斤。体型较长呈弓形,腹部离地面较高。生长发育快、抗病力强,繁殖力高,但哺乳能力较差。被毛为白底黑花,背部有一条黑色背线,黑嘴环,黑眼圈,色调美观大方,我国有的称其为“鹊雀花”,也有的称为“熊猫兔”。

11.丹麦白兔:丹麦著名的兔种,成年体重8~9斤。此兔性情温顺,产仔率高,耐粗饲,抗病力强;体型较为短粗,肌肉丰满,被毛纯白,眼红色。

12.西德长毛兔:成年体重6~8斤,四肢强健,胸部发育好,全身密被白色绒毛,体毛细胞长柔软,排列整齐,具有明显的波浪形弯曲。

第六节 狗(Dog;Canis familiaris)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1.狗属哺乳纲、食肉目、犬科。

2.狗具有发达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以及大体上和人相似的消化过程,在毒理方面的反应和人比较接近,内脏与人相似。

3.狗的嗅脑、嗅觉器官和嗅神经极为发达。鼻长,鼻粘膜上布满嗅神经,能够嗅出稀释一千万分之一的有机酸,特别是对动物性脂肪酸更为敏感,狗嗅觉能力超过人的1200倍。

4.狗的听觉也很灵敏,比人灵敏16倍,可听到5.0~5.5赫兹(HZ)的声音。但视觉不如人,每只眼睛有单独视野,视觉仅25度都不到,正面近距离是看不到的,这是由于水晶体较大所致。对移动着的物体感觉却较灵敏。狗是红绿色盲,故不能以红绿色作为条件刺激来进行条件反射实验。狗视网膜上没有黄斑,即没有最清楚的视觉点,视力仅20~30米左右。

5.喜近人,易于驯养,有服从人的意志的天性,并能领会人的简单意图,经短期训练能很好地配合实验。

6.狗有神经类型,神经类型不同导致性格不同,用途也不一样。一般将狗分成四种神经类型,即强、均衡的灵活型(活泼型);强、均衡的迟钝型(安静型);强、不均衡型(不可抑制型)和弱型(衰弱型)。这对一些慢性实验,特别是高级神经活动实验的动物选择很重要。

7.狗习惯不停地运动,故要求饲养场地有一定的活动范围。还习惯于啃咬肉、骨头,喜吃肉类及脂肪,但由于长期家畜化,也可杂食或素食,为使狗正常繁殖生长及达到正常生化指标,饮料中需要有一定的动物蛋白质与脂肪。狗消化素菜能力差,整根素草吃下去,仍整根排出,其部分原因是咀嚼不完全。

8.成年雄狗爱打架,并有合群欺弱的特点。归家性很强,能从很远处自行归家。冬天喜晒太阳,夏天爱洗澡。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狗虽然早已家畜化,但若不合理的饲养及粗暴对待,亦可使之恢复野性。

9.正常的狗鼻尖呈油状滋润,人以手背触之有凉感,它能灵敏地反映动物全身的健康情况,如发现鼻尖无滋润状,以手背触之不凉或有热感,则狗即将得病或已经得病。

10.狗的汗腺很不发达,散热主要靠加速呼吸频率,舌头伸出口外喘式呼吸,才能加速散热。

11.狗为每年春秋单发情动物。发情后1~2天排卵,但卵第一极体(First polar body)在排卵时未曾排出,这与其他动物不同,卵在些时尚未成熟,所以要数日后极体脱去,才能受精,这也是选择发情后2~4天交配的原因。性周期180(126~240)天,妊娠期60(58~63)天,哺乳期60天,又子宫型,每胎产仔2~8只,寿命10~20年。

12.狗有五种血型,即A、B、C、D、E型,只有A型血(具有A抗原)能引起输血反应,其它四型血可任意供各型血的狗受血,包括A型血狗在内,无输血反应(指溶血问题)。可以进行交叉输血,仅有凝集作用,而无溶血作用。

13.狗的胰腺小,分左右两枝,扁平长带状,于十二指肠降部各有一胰腺管开口处,胰腺向左横跨脊柱而达胃大弯及脾门处,因狗胰腺是分离的,易摘除。脾脏是狗最大的储血器官,当奔跑需要更多的血动员出来参加循环代谢时,靠其有丰富的平滑肌束收缩将脾中的血挤到周围血管中。心脏很大,占狗体重的0.72~0.96%。胸腺在幼年狗发达,而在2~3岁时已退化萎缩。肝脏很大,占狗体重的2.8~3.4%。狗胃较小,相当人胃长径的一半,容易作胃导管手术。肠道较短,仅为身体长度的三倍,肠壁厚薄与人相似。

14.狗正常体温39(38.5~39.5)℃,心率80~120次/分,呼吸频率18(15~30)次/分,潮气量320(251~432)ml,通气量5210(3300~7400)ml/分,耗氧量580mm3/g活体重,72ml/分(10Kg),收缩血压149(108~189)mmHg,舒张压100(75~122)mmHg,总血量为体重的7.7(5.6~8.3)%,心输出量14ml/次,红细胞数680(550~850)万/mm3,血红蛋白14.8(11~18)g/100ml,白细胞11.5(6.0~17.0)千/mm3,全血比重1.054~1.062,红细胞比重1.090,血浆比重1.023~1.028,血小板21.86±9.22万/mm3,血浆总蛋白7.1(6.3~8.1)g%,尿量25~41ml/Kg/24小时,尿pH值为6.1。

二、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1.实验外科学:广泛用于实验外科各个方面的研究,如心血管外科、脑外科、断肢再植、器官或组织移植等。临床外科医生在研究新的手术或麻醉方法时往往是选用狗来作动物实验,先取得熟练而精确的技巧,然后才妥善应用于临床。

2.基础医学实验研究:是目前基础医学研究和教学中最常用的动物之一,尤其在生理、药理、病理、生理等实验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狗的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很发达,适合这方面的实验研究,如失血性休克、弥慢性血管内凝血、动脉粥样硬化症,特别是研究脂质在动脉壁中的沉积等方面,是一个良好的动物模型;急性心肌梗塞以选用杂种狗为宜,狼狗对麻醉和手术较敏感,而且心律失常多见。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急性肺动脉高压、肾性高血压、脊髓传导实验、大脑皮层定位实验等均可用狗进行。

3.慢性实验研究:由于狗可以通过短期训练很好地配合实验,所以非常适合于进行慢性实验。如条件反射实验,各种实验治疗效果实验,毒理学实验,内分泌腺摘除实验等。

狗的消化系统发达,与人有相同的消化过程,所以特别适合于消化系统的慢性实验。如可用无菌手术方法做成唾液腺瘘、食道瘘、肠瘘、胰液管瘘、胃瘘、胆囊瘘等来观察胃肠运动和消化吸收、分泌等变化。

4.药理学:毒理学研究和药物代谢研究:如磺胺类药物代谢的研究、各种新药临床使用前的毒性实验等。

5.营养学和生理学研究:如进行先天性白内障、胱氨酸尿、遗传性耳聋、血友病A、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淋巴水肿、蛋白质营养不良、家族性骨质疏松、视网膜发育不全、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糖原缺乏综合征等研究。还可进行行为科学的研究。

三、主要品种

国际上用于医学科学研究的狗主要有小猎兔犬:Labrador犬;捕狐的大猎犬、墨西哥无毛犬、四系杂交犬、Boxer黑白斑点短毛犬、Greyhound犬等。这些品种犬的主要特征和用途如下:

1.小猎兔犬(Beagle):原产英国,是猎犬中较小的一种。1880年引入美国,开始大量繁殖。因其有体型小(成年体重为7~10公斤,体长为30~49公分),短毛形态和体质均一,禀性温和,易于驯服和抓捕,亲人,对环境的适应力、抗病力较强、性成熟期(约8~12个月)早,产仔数多等优点,被公认为是较理想的实验用家犬,已成为目前实验研究型别中最标准的动物,此种犬多用于长期的慢性实验。在国外,它已被广泛用于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病理学、病毒学、药理学以及肿瘤学(如癌的病因学和癌的治疗学等)等基础医学的研究工作中,而农药的各种安全性试验,特别是制药工业中的各种实验,使用该犬最多。近年来,上海有的单位、北京等地已引入Beagle种犬,且饲育繁殖成功。

2.四系杂交犬(4-Way Ovoss):这是为科研工作者需要而培养出的一种外科手术用犬,它可由两种以上品系犬进行杂交而成。如Gveyhound、Labrador、Samoyed及Basenji四品系动物交配,取Labrador较大体躯、极大胸腔和心脏等优点,取Samoyed耐劳和不爱吠叫的优点。

3.黑白斑点短毛狗可进行特殊的嘌呤代谢研究及中性白细胞减少症、青光眼、白血病、肾盂肾炎、Ehers-Danols等病的研究用。

4.Labrador犬:一般作实验外科研研究用。

5.捕抓的大猎犬由于其血管较粗大和器官较大,亦可用于生理研究。

6.墨西哥无毛犬由于无毛可用于特殊研究,如作粉刺或黑头粉刺的研究。

7.Boxer犬:此犬可作为红斑节结狼疮和淋巴肉瘤研究用。

我们国家繁殖饲养的狗品种也很多,如中国猎狗、西藏牧羊狗、狼狗、四眼狗、华北狗、西北狗等。华北狗和西北狗广泛用于烧伤、放射损伤、复合伤等研究。华北狗耳较小,后肢较小,颈部较长,前肢较大,而西北狗正好与此相反。两种狗各种体表面积的百分比有一定的差异,华北狗头、颈、胸腹各占10%,背部和臂部共三个10%,两前肢加两耳共两个10%,两后肢加尾巴共为两个10%,西北狗颈部加尾巴为一个10%,每个后肢各为一个10%,其余和华北狗相似。体表面积这些差异对烧伤实验研究时烧伤面积的计算具有很重要意义。狼狗适用于胸外科、脏器移植等实验研究。

第七节 猴(Monkeys)

一、生物学特性及解剖生理特点

1.猿猴属于灵长类动物,其特点正如1873年D.S.Georpe提出的那样,具有如下几个特征:(1)有爪的哺乳类动物;(2)有胎盘的动物;(3)有较高的眼眶;(4)有发达的盲肠;(5)胸部有二个乳房;(6)有三种牙齿和脱落更新的恒齿;(7)姆指与其他指头呈相反的位置;(8)脑壳有一钙质的裂缝。

2.进化程度高,接近于人类。因此,它们具有与人相近似的生理生化代谢特性和相同的药物代谢酶。大量实验证明,灵长目动物在药物代谢方式等上远较非灵长目动物更接近于人,在灵长目动物中,从进化尺度上越是接近于人,其代谢方式也越和人近似,见表2-3和表2-4。

表2-3 灵长目动物的进化谱*

类人猿亚目 1.人
2.猩猩科(如黑猩猩和大猩猩)
3.猴科或旧域猴(如猕猴和狒狒)
4.新域猴(如代帽猿、松鼠猴、狨)
原猴亚目 5.狐猴科(如狐猴、懒猴及婴猴)
6.眼睛猴科
7.树胸科**

*根据动物的解剖结构及行为复杂性的逐步增加而制定的尺度。
**有人认为它不属于灵长目,而多数者认为它属于原猴类动物。
表2-4 灵长类动物和人血清白蛋白的定量比较*

种 属 血清白蛋白与人的比值
5种类人猿 1.1~1.3(和人最接近)
旧域猴(猴科) 2.2~2.7
夜猴 2.6
新域猴 4.2~5.0
原猴亚目 7.6~18
非长灵目:猪与牛 32~35(和人相距远)

*补体结合试验与人血清蛋白的交叉反应性,以人相应为1.0。

3.猕猴最易感染人的痢疾杆菌和结核杆菌(猕猴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多,因此下面介绍猴的特征主要以猕猴为主)。

老世界(亚州、非州、南太平洋诸岛)猴,如印度恒河猴,对结核杆菌敏感,携带B病毒,有大颊囊。新世界(南美、中美)猴,如南美产之狨猴,对结核病有抗力,不携带B病毒、无颊囊、有长尾。

4.猕猴的形态特征:(1)身上大部分毛色为灰褐色,腰部以下为橙黄色,有光泽;胸腹部和腿部的灰色较浓。(2)面部和两耳多为肉色,少数为红面。(3)臂胝多数为红色,雌猴色更赤。(4)眉骨高,眼窝深。(5)两颊有颊囊。(6)雄猴身长约为55~62cm,尾长约22~24cm,体重约为8~12kg;雌猴身长约40~47cm,尾长约18~22cm,体重约4~7kg。(7)姆指与其他四指相对,具有握力。指甲为扁指甲,这是高等动物的一个特征。

5.猕猴是热带和亚热带动物,一般生活在山林区,群居性强,每群猴均有一只最强壮、最凶猛的雄猴为“猴王”。

6.猴是杂食性动物,以素食为主。除树鼩、狒狒、獭猴等吃少量动物和昆虫外,大多数灵长类都是素食。猴和豚鼠是唯一的不能缺少维生素C的动物,因为它们体内缺乏合成维生素C的酶,不能在体内合成维生素C,所需维生素C必须来源于饲料中。如缺乏维生素C则内脏发生肿大、出血和功能不全。

7.猴具有发达的大脑,有大量的脑回和脑沟,因此聪明伶俐、动作敏捷,好奇心和模仿能力都很强,对周围发生的一切事情都感染兴趣。

猴的视觉较人类敏感,猴的视膜具有黄斑,有中央凹。视网膜黄斑除有和人类相似的锥体细胞外,还有杆状细胞。猴有立体感,能辨别物体的形状和空间位置,有色觉,能辨别各种颜色,并有双目视力。猴的嗅脑不很发达,嗅觉不很灵敏,而听觉敏感,有发达的触觉和味觉。

8.猴为单室胃,胃液呈中性,含0.01~0.043%的游离盐酸,肠子的长度与体长的比例为5:1-8:1,猴的盲肠很发达,但无蚓 。猕猴都有胆囊,位于肝脏的右中央叶,肝分6叶。

猴肺为不成对肺叶,右肺3~4叶,左肺2~3叶。猴的血液循环系统和人一样。

9.猕猴的血型有A、B、O型和Lewis型、MN型、Rh型、Hr型等。猕猴血型和人的A、B、O、Rh型相同。恒河猴主要是B型;食蟹猴主要是B、A、AB型,O型较少;平顶猴主要是O、B型。猕猴属动物的Rh系统,全是Rho(又叫Rh1)。猴也有汗腺。猕猴属各品种猴的染色体为2n=42。

10.猕猴为单子宫,有月经现象,月经周期平均为28天(变化范围为21~35天),月经期多为2~3天(变化范围1~5天)。雌性动物在交尾季节,生殖器官的周围区域发生肿胀,外阴、尾根部、后肢的后侧面、前额和脸部等处的皮肤都会发生肿胀,这种肿胀称为“性皮肤”。猴每年产一胎,每胎一仔,极少生二仔。胎盘为双层双盘。常用几种猴的生殖生理数据见表2-5。

表2-5 一些猴的生殖生理数据

种 别 月经期(天) 怀孕期(天) 明 显 表 现
恒河猴 28 164(156-180) 排卵在出血后的12~13天,生殖季节在3~6月(印度)
松鼠猴 7~13 165~170 排卵不在性周期中间那几天,生殖季节在12~2个月。
非洲绿猴 30 180~213
猪尾猴 31-33 170 发情时性皮肤肿胀
绒猴 140~14 通常产2仔
台湾岩猴 31(29~33) 170(162~186) 哺乳8~10个月
食蟹猴 29(22~33) 167(162-186) 哺乳14~18个月
蛮猴 27~33 210
日本猕猴 28 170~180
上海猕猴 28(21~35) 165(132~181)

11.猕猴的牙齿不仅在大体和显微镜解剖方面与人类相似,而且在发育的次序和数目方面也和人类相似。猕猴属的各种猴都具有颊囊,颊囊是利用口腔中上下粘膜的侧壁与口腔分界的。颊囊用来贮存食物,这是因摄食方式的改变而发生进化的特征。猕猴属的固定齿式为2123/2123=32,乳齿为212/212=20。

12.猕猴正常体温白天为38~39℃,夜间为36~37℃。心率168±32次/分,心率随年龄增长而减慢。收缩压120±26mmHg,舒张压84±12mmHg,年龄大,体重大的猕猴血压较高,雄性比雌性高10~15mmHg。呼吸频率40(31~52)次/分,潮气量21.0(9.8~29.0)ml。通气率860(310~1410)ml/分。饲料要求量100~300g/只/天,发热量253.5~780卡/只/小时,饮水量450(200~900)ml/只天,排尿量110~550ml/分,排便量110~300g/天,红细胞数5.2(3.6~1.8)百万/mm3,血红蛋白12.6(10~16)g/100ml,白细胞数10100(5500~12000)/mm3,血小板数21.72±1.79万/mm3,全血容量54.1(44.3~66.6)ml/kg体重,血浆容量36.4(30~48.4)ml/kg体重,血比容39.6(35.6~42.8)。

二、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灵长目动物在亲缘关系上和人类最接近,20世纪上半叶开始才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研究,1950年后灵长目动物已普遍在实验室中使用。如因使用猴而使脊髓灰质炎疫苗得到了迅速开展,为其应用开辟了更广泛的途径。

1.猕猴在生理学上可以用来进行脑功能、血液循环、呼吸生理、内分泌、生殖生理和老年学等各项研究。

2.在人类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研究方面灵长目动物具有极重要的用途。猕猴可以感染人类所特有的传染病,特别是其他动物所不能复制的传染病。例如:脊髓灰白质炎(小儿麻痹症)和菌痢等。很多种猕猴对脊髓灰白质炎具有易感性,以黑猩猩和猕猴属最为敏感。上海生理研究所曾用人的脊髓灰白质炎病毒对恒河猴和四川断尾猴进行人工感染实验,其临床症状和人类一样。猕猴对人的痢疾杆菌和结核杆菌最易感染,因此,在肠道杆菌和结核病等的医学研究中研究中是一种极好的动物模型。猕猴也是研究肝炎、疟疾、麻疹等传染性疾病的理想动物。但需注意猴的肝炎、结核病、痢疾、沙门氏菌病以及疱疹病毒、类人猿脑膜炎病等会传播给人群。此外,还可用于职业性疾病和铁尘肺、肝损伤等的研究。

3.药理学和毒理学研究:猴的生殖生理和人非常接近,是人类避孕药物研究极为理想的实验动物。目前筛选抗震颤麻痹药物最有价值的方法是电解损伤引起的猴震颤。应用猴子研究镇痛剂的依赖性较为理想,因为猴对镇痛剂的依赖性表现与人较接近,戒断症状又较明显且易于观察,已成为新镇痛剂和其他新药进入临床试用前必须的试验。猴也是进行药物代谢研究的良好动物。Smith等总结了猕猴、其他灵长类动物、狗和大鼠药物代谢和人的相关性,发现猕猴中有71%经研究的化合物和人的近似性较好,狗的实验有19%、而大鼠仅有14%和人近似。但要注意不同灵长类动物对药物反应有一定的差异。Irwin报告不同种灵长类动物对苯巴比妥、α-苯丙胺及阿密替林的反应强度依次递减,顺序为松鼠猴>猕猴>卷尾猴>蛛猴>绒毛猴>豚尾猴>短尾猴>帽猴>狒狒。他认为弥猴及松鼠猴对中枢神经作用药物无论在定性方面还是在定量方面都和人最相似。

4.复制疾病模型,研究人类疾病:猴与人的情况很近似,无论其正常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和部位、临床症状以及各种药品的疗效关系等,都与人体的非常相似。选用猕猴(Rbesus monkey)来复制这方面的动物模型更为理想,给予高脂饮食1~3个月后,血清胆固醇水平即可达到300~600mg%,同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且可产生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部位,不仅在主动脉,也出现在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及股动脉等。猴的气管腺的数量较多,直至三级支气管中部仍有腺体存在,适宜于复制慢性气管炎的模型和进行被祛痰平喘药的疗效实验。

5.寄生虫学的研究:灵长类动物可用人疟原虫感染,是理想的筛药模型,所得结果对临床参考价值较大。现已能用人恶性疟原虫(P.Falciparum)红细胞型感染切除脾脏的长臂猿(Gibbon),还肯定了人的恶性疟、间日疟(P.Vivax)及三日疟原虫(P.malariae)能感染枭猴(Owl monkey)、白长臂猿(White-handed gibbon)、恒河猴、黑猩猩(Chimpazee)、黑蛛猴(Black spider)、吼喉(Howler monkey)等。枭猴还可用人间日疟、恶性疟的子孢感染。食蟹猴疟原虫(P.cynomolg;)感染发病过程与对药物的反应性和人的间日疟近似。可用于筛选对红细胞型、红细胞前型及继发性组织型有效的药物。

6.猴还适合其他基础和临床的研究。如人的放射 就其表现而言和猴最为接近,因此猴广泛用于放射医学的研究。猴与人血液有交叉凝集反应,可用于研究血型。还可用于研究人类垂体性侏儒症(Human dwarfism)以及特殊疾病的感受性,包括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病的研究。猴还常用于行为学的研究、实验肿瘤学的研究、口腔牙科病的研究,疫苗研究试验等。在制造和鉴定脊髋灰白质炎疫苗时,猕猴是唯一的实验动物。

7.猕猴同黑猩猩、狒狒等一样,是研究人类器官移植的重要动物模型。猕猴的白细胞抗原(RhLA)是灵长类动物中研究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区域的重要对象之一。同人的HLA抗原相似,RhLA具有高度的多态性。荷兰灵长类中心Balner为首的小组在这方面进行过长期的研究,结果发现,猕猴RhLA的基因位点排列同人类有相关性。

8.细菌、病毒性疾病病的研究。例如进行疱疹病、毒病、弓形体病、阿米巴脑膜炎、自发性类风温病、奴卡氏菌病、病毒性肝炎等疾病的研究。

9.遗传代谢性疾病的研究。如研究新生儿肠道脂肪沉积,蛋白缺乏症、胆石症(狒狒)等疾病。

10.某些特点疾病的研究。如用黑猩猩研究先天性伸舌白痴(Down综合征)、酒精中毒性胰腺炎、库鲁病(慢病毒)等。

三、主要品种

灵长类(Primates)动物包括:

1.巨大类人猿(Apes):

(1)长臂猿(Hylobates)

(2)猩猩(Simia Satyrus)

①猩猩(Chmpanzee),类人猿的一种,因其对若干人的疾病有易感性而被用于实验。

②马来亚猩猩(Orangutan),类人猿中的一种,易感染与人类相同的某些病,常用于实验研究。

(3)大猩猩(Gorila gorilla)

(4)黑猩猩(Pan Satyrus)

2.狒狒(Babnoons)

3.

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广泛应用的主要是猕猴属猴,主要有12个品种。

1.恒河猴:又忠罗猴、广西猴等。学名为Macaca mulatta,英文名Rhesus monkey,属哺乳纲,灵长目,狭鼻亚目,猕猴科(Cercopithecidae)。最初发现于孟加拉的恒河河畔,所以称恒河猴或孟加拉猴。我国广西的这种猴很多,所以俗称“广西猴”。过去一般都称猕猴,但猕猴是属名,此种称法不妥,容易混淆,以称恒河猴为宜。恒河猴的分布由印度的北部往东,通过尼伯尔、阿萨密、缅甸、泰国、老挝、越南以及我国西南、华南各省、福建、江西、浙江一带。安徽黄山的猴子也是恒河猴,河北的东陵也曾发现过恒河猴。

2.熊猴:学名Macaca Assamensis,英文名Assamese monkey,分类所属同恒河猴。熊猴又称阿萨密猴或蓉猴。产于阿萨密、缅甸北部以及我国的云南和广西。熊猴和蓉猴是广西的土名。形态和恒河猴很相似,如不仔细分辨,则很难区别。身体比恒河猴稍大,面部较长;毛色较褐,腰背部的毛色和其它部分相同,缺少恒河猴那种橙黄色的光泽,毛也料粗,不如恒河猴细密;面部、两耳为肉色,老猴面部常生雀斑;头皮薄,头顶有旋,头毛向四面分开;雄猴身长约65cm,尾长约23~25cm,体重约12~14kg,雌性较小。其行动不如恒河猴敏捷和活泼,小猴也不如恒河聪明易驯,叫声和恒河猴不同,声哑,有时如犬吠。

3.红面断尾猴:学名Lyssodes Speciose melli,英文名Stump-tailed monkey,分类所属同恒河猴。产于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模式亚种(L.S.Speciosa)产于泰国、缅甸、印度和我国云南等地。红面断尾猴又称华南断尾猴,土名叫黑猴和泥猴。本属各猴的尾巴有的已退化到几乎没有,有的已缩至仅占身体的1/8~1/10左右。毛色一般为黑褐色,但随年龄和性别稍有不同,有的几乎全黑,有的较褐,略似朱古力色。面部大多数发红,但红的深浅不同,这与发育有关,小时不红,越接近成熟面色越红,到老年经色又渐衰退,转为紫色或肉色,还有少数变成黑面的。小猴生下时为乳白色,非常鲜明,不久毛色就变深,由黄褐色变为乌黑色。平顶的毛长,由正中向二边分开,自幼即很明显。雌猴乳头为红色,因为色素的关系,有时为一红一兰。雄猴身长约60~65cm,尾长约5~7cm。红面断尾猴常用于眼科和行为研究。

4.四川断尾猴:学名Lyssode speciosa thibetanas。又称藏酋猴。是红面断尾猴的一个亚种,产于四川的西部、西藏的东部。毛色和红面猴差不多,也为乌黑色,但稍浅,褐色较多,没有纯黑色的,胸腹部浅灰色的毛很多,毛的长度也和红面猴差不多,但被毛比红面猴为厚。面色偶尔也有红色的,但较少,老年猿在两颊和颏下常生出相当长的大胡子。身体比红面猴略大,雄猴身长70cm以上,尾长在7~10cm之间。聪明伶俐,可以驯养。

5.台湾岩猴:学名Macaca Cyclopis。产于我国台湾。肩毛长,有花纹,体大。

6.平顶猴:学名Macaca nemestrina,日本称猪尾猴,主要产于东南亚各国。尾圆粗,4岁性成熟,妊娠期170(162~168)天,哺乳期8~10个月,雌猴4.5~10kg,雄猴10~14kg。

7.日本猕猴:学名Macaca fuscata。体大,成年雄猴重11~18kg,雌猴重8.3~16.3kg,月经28天,妊娠期170~180天,性成熟时,雄猴为4.5岁,雌猴为3.5岁。刚出生的仔猴重400~500g,哺乳期6~8个月,每年3~8月为繁殖生育时间。

8.食蟹猴:学名Macaca lrus或Macaca fuscicularis,又称爪哇猴。月经期29(22~33)天,妊娠期167(153~179)天,哺乳期14~18个月,性成熟为4.5岁。

9.头巾猴:学名Macaca Simica,月经周期平均29.5天,成熟雄猴体重4.5~8.5kg,雌猴3.5~4.5kg。

10.戴帽猴:学名Macaca radiata,主要产于印度。月经周期平均31天,妊娠期163(153~169)天,哺乳期8个月,成年雄猴体重5.5~8.8kg,雌猴3.4kg,性成熟年龄3~4岁,每年1~4月为繁殖生育期,初生仔猴体重330~370g。

11.狮尾猴:学名Macaca Silmue,成年雄猴体重6.5~7kg。

12.叟猴:又称蛮猴,学名Macaca sylvana,主要产于摩洛哥和阿乐及利亚。月经期27~33天,妊娠期210天,成年雄猴体重11kg。

13.苏拉威西猴:学名Macaca maurus,又称圣猴,产于印尼。成年雄猴体重8.5~10kg,雌猴5~5.5kg。

其他用于医学科学研究的猴品种有:

1.獭猴:学名Loris tradigradus,适于作视觉生理研究。

2.狨猴:学名Hapale jacchus或Callithrix jacchus,英名Marmoset。狨科有3属35种之多,是产于中南美洲的小型低等猿类,特点是体小尾长,尾不具有缠绕性,头圆、无颊囊、鼻孔侧向。各种狨皆活泼温顺脆弱,易驯养。狨又名“囊猴”,因小狨可以放在衣袋或手笼中而得名。需经常食虫,不然难于长期存活。妊娠期为146(140~150)天,性成熟为14个月,有月经,性周期为16天。交配不受季节限制,可以在笼内人工繁殖,每胎1~3仔,双胎率约为80%。主要用于生殖生理、孕避药物研究和甲型肝炎病毒和寄生虫病的研究。

狨猴又名有绢毛猴、有普通狨(Callithrix Jacchus)、银狨(Callithrix argentata)、倭狨(Cebuella Pygmaea)、棉顶狨(Cottontop Pinche)。

3.夜猴:学名Dmroucouli Nachtaffe,主要用于视觉研究和疟疾研究。

4.松鼠猴:英名Squirrel monkey,主要用于视觉研究、脑神经和药理学研究。

5.金丝猴:学名Rhinopithecus roxellanae,又称黄金猿、皮氏瘠猴。主要产于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和陕西。

6.树鼩:学名Tupaia belageri chinensis,又名树膘鼠、树仙。关于树鼩的分类,目前国内学者仍有分岐,很多人把它划为灵长类,但也有人把它称为是灵长类的原祖。现在一般称作原猴类动物。外形似松鼠,只有体小,吻尖细,成年时体重120~150g。前后肢各有5趾。犬齿细小,前臼齿宽大。普通树鼩尾蓬松似松鼠,但另有细尾树鼩和笔尾树鼩。贝氏(T.Belangeri)树鼩身长19~20cm,尾长16cm,中国亚种的大小与此差不多。模式亚种毛色为粟红色,贝氏树鼩的云南亚种毛色为橄灰色,肩部有淡白色的条纹。海南亚种肩部条纹不明显。树鼩为昼夜活动的食虫类,栖息活动于灌木林地区,攀缘流窜,行动敏捷。体小,易受惊,如长时间受惊、外于紧张状态时,体重下降,睾丸缩小,臭腺发育受阻,当臭腺缺乏后,母鼩在产后吃掉仔鼩,母鼩生育力丧失,甚至死亡。一般单独活动,食物以虫类为主,也可食用幼鸟、鸟蛋、谷类、果类、树叶等。每年4~7月为繁殖季节,妊娠期约45天左右,每胎2~4仔,繁殖力哟,但存活率低。

由于树鼩是一种体小、价谦的灵长类动物,它的新陈代谢远比犬、鼠等动物更接近于人,大体解剖也近似于人,因此在医学生物学上用途很广,受到广大科学工作者的重视。现已用于化学致癌的研究、黄曲霉素致肝癌的研究,人疱疹病毒感染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的研究、睡眠生理的研究等。特别有意思的是这种动物长期饲喂高胆固醇食物时不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观察到其食入的胆固醇都以胆盐的形式排泄掉,值得进一步认真研究。

第八节 猫(Cat;Felis Catus)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1.猫的牙齿与其他动物不同,共有30个牙齿,12个不大的门齿(上下颌各6个),4个锐利的犬齿,其余为锐利的假臼齿和真臼齿。通常上颌的后假臼齿和下颌的第一真臼齿特点粗大,因而命名为食肉齿。猫的牙齿特点,使猫便于吃鱼骨头等硬性食物。家猫舌上的丝状乳突被有较厚的角质层,成倒钩状,便于舐刮骨上的肉。

2.猫是单室胃,肠较兔稍长,盲肠很细小,只能见到盲端有一个微小的突起。肝分五叶,即右中叶、右侧叶、左中叶、左侧叶和尾叶。肺分七叶,右肺四叶,左肺三叶。

3.雌猫乳腺位于腹部,有四对乳头。有双角的子宫。雄猫的阴茎只是在勃起时向前,所以在泌尿时,尿向后方排出。猫和兔属典型的刺激性排卵动物,只有经过交配的刺激,才能进行排卵。猫属于“季节性多次发情”动物。交配期每年有二次(春季和秋季),怀孕期63(60~68)天,哺乳期60天,性周期14天。

4.猫的大脑和小脑较发达,其头盖骨和脑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对去脑实验和其它外科手术耐受力也强。平衡感觉,反射功能发达,瞬膜反应锐敏。

5.猫的循环系统发达,血压稳定,血管壁较坚韧,对强心甙比较敏感。猫的红细胞大小不均匀,红细胞边缘有一环形灰白结构,称为红细胞折射体(RE),正常情况下,10%的红细胞中有RE体。

6.猫对吗啡的反应和一般动物相反,狗、兔、大鼠、猴等主要表现为中枢抑制,而猫却表现为中枢兴奋。猫对呕吐反应灵敏。猫的呼吸道粘膜对气体或蒸气反应很敏感。猫对所有酚类(Phenol)都敏感,如对杀蠕虫剂酚噻嗪(Phenothiazine)非常敏感。

7.猫在正常条件下很少咳嗽,但受到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后易诱发咳嗽。

8.猫生性孤独,喜孤独而自由的生活,喜爱明亮干燥的环境,对环境适应性强,与鼠、兔不同,白天不愿躲在阴暗的角落。猫是肉食动物,饲料应有较大比例的动物性饲料。

9.猫的眼睛与其他动物不同,它能按照光线强弱的程度灵敏地调节瞳孔,白天光线强时,瞳孔可以收缩成线状,晚上视力很好,所以家猫在晚上出来捕食野鼠。猫舌的形态学特征是猫科动物所特有的。舌表面有无数突起的乳头能舔除附在骨上的肉。猫的大网膜也非常发达。

10.猫正常体温38.7(38.0~39.5)℃,心率120~140次/分,呼吸频率26(20~30)次/分,潮气量12.4ml,通气率322ml/分,耗气量710mm3/g活体重,食量113~227g/只/天,饮水量100~200ml/只/天,排便量56.7~227g/天,排尿量20~30ml/kg体重/天,收缩压120~150mmHg,舒张压75~100mmHg,红细胞8.0(6.5~9.5)百万/mm3,血红蛋白11.2(7~15.5)g/100ml,白细胞16(9~24)千/mm3,血小板25万/mm3,血量占体重的5%,全血容量55.5(47.3~65.7)ml/kg体重,血沉3mm(1小时),循环血量57±1.9ml/kg体重。

二、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猫主要用于神经学、生理学和毒理学的研究。猫可以耐受麻醉与脑的部分破坏手术,在手术时能保持正常血压,猫的反射机能与人近似,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发达。实验效果较啮齿类更接近于人,特别适宜作观察各种反应的实验。

1.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代谢、形态研究:常用猫脑室灌流法来研究药物作用部位;血脑屏障,即药物由血液进入脑或由脑转运至血流的问题;神经递质等活性物质的释放,特别是在清醒条件下研究活性物质释放和行为变化的相关性,如针麻、睡眠、体温调节和条件反射;常在猫身上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反应方法来进行神经传导通路的研究,即用过氧化氢为供氢的底物,再使用多种不同的成色剂来显示运送到神经系内的HRP颗粒,进货周围神经形态学研究,同时可用HRP追踪中枢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和进行周围神经与中枢神经联系的研究,在神经生理学实验中常用猫作大脑僵直,姿势反射实验以及刺激交感神经时瞬膜及虹膜的反应实验。

2.药理学研究:观察用药后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效应和药物的代谢过程。如常用猫观察药物对血压的影响,进行冠状窦血流量的测定,以及阿托品解除毛果云香硷作用等实验。

3.循环功能的急性实验:选用猫作血压实验优点很多,如血压恒定、较大鼠家兔等小动物更接近于人体、对药物反应灵敏、且与人基本一致;血管壁坚韧,便于手术操作和适用于分析药物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机制;心搏力强,能描绘出完好的血压曲线;用作药物筛选试验时可反复应用等。特别指出的是它更适合于药物对循环系统作用机制的分析,因为猫不仅有瞬膜便于分析药物对交感神经节和节后神经的影响,而且易于制备脊髓猫以排除脊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的影响。

4.在其他一些研究中的应用:猫可用作碳疽病的诊断以及阿米巴痢疾的研究。近年来我国用猫进行针刺麻醉原理的研究,效果较理想。在生理学上利用电极刺激神经测量其脑部各部分的反应。在血液病研究上选用猫作白血病和恶病质者血液的研究。猫是寄生虫中弓形属的宿主,因此在寄生虫病中是一种很好的模型。猫可作成许多良好的疾病模型,如Kinefelter综合征、白化病、聋病、脊裂、病毒引起的发育不良,急性幼儿死亡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草酸尿、卟啉病、淋巴细胞白血病等。

三、主要品种

猫在19世纪末开始用作实验动物。因不易成群饲养,繁殖猫较困难。猫发情期有心理变态,饲养中涉及到动物心理学问题,也给繁殖带来困难,加上国外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将猫、狗作为家养的重要玩赏动物,对猫、狗用于实验研究限制很大。因此对猫品种的培育远比鼠类差得多,在使用上也比鼠类、家兔要少。

家猫的祖先,已知道的有埃及猫或努比亚猫(Felis maniculata)。我国实验中使用的猫均为收购来的家养杂种猫。现国内有少数单位已开始饲养、繁殖供医学实验研究用的猪。在选择实验用猫时,应选毛色不一的短毛猫,长毛猫的不适用,因长毛容易脱落造成实验环境污染,同时这种猫体质衰弱,实验耐受性差。

第九节 猪(Swine;Sus scrofa)和小型猪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1.猪属哺乳纲、偶蹄目,猪科。

2.猪和人的皮肤组织结构很相似,上皮修复再生性相似,皮下脂肪层和烧伤后内分泌与代谢的改变也相似。

通过实验证明2、3月龄小猪的皮肤解剖生理特点最接近于人,见表2-6人与3月龄小猪皮肤各结构厚度的比较(毫米)。

表2-6 人与3月龄小猪皮肤各结构厚度的比较(毫米)

皮 肤 结 构 小 猪
皮 肤 2.0(0.5~3.0) 1.3~1.5
表 皮 0.07~0.17 0.06~0.07
真 皮 1.7~2.0 0.93~1.7
基底细胞层所处的深度 0.07 0.03~0.07
表皮和真皮厚度的比例 1:24 1:24

3.猪的血液学、血液化学各种常数也和人近似。

4.猪的胎盘类型属上皮绒毛膜型,没有母源抗体(不能通过胎盘屏障)。灵长目动物中,IgG易通过胎盘屏障,IgM、IgA和IgE则不能。家兔IgG和IgM容易通过胎盘。猪初乳中含多的IgG和IgA、IgM,常乳中含有多量的IgA。

5.猪的脏器重要量也近似于人,如以猪(50kg)和人(70kg)相比,其脏器重量的比值为:脾脏0.15:0.21;胰脏:0.12:0.10;睾丸;0.65:0.45;眼0.27:0.43;甲状腺:0.618:0.029;肾上腺0.006:0.29;其他器官:8.3:9.4。

6.猪的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皮肤、营养需要、骨骼发育以及矿物质代谢等都与人的情况极其相似,猪的体型大小和驯服习性允许进行反复采样和进行各种外科手术。另外,它基因多样、繁殖周期短、生产力高,一窝产仔多,便于根据特殊需要进行选育。

7.小型猪性成熟时间雌猪为4~8月龄,雄猪为6~10月龄,为全年性多发情动物,性周期21±2.5天(16~30天),发情持续时间平均2.4天(1~4天);排卵时间在发情开始后25~35小时,最适交配期在发情开始后10~25小时,妊娠期114(109~120)天;产仔数2~10头。

8.猪、鼠的贲门腺占胃的大部分,可是在狗、猫、兔却很狭窄。猪、猫幽门腺比其他动物宽大。猪、绵羊胆囊有浓缩能力很低,且肝胆汁的量也相当少。狗、猫、小白鼠、鸭和鸡分泌胆汁的速度较低,但胆囊浓缩胆汁的能力却很高。

9.猪正常体温为39(38~40)℃,心率55~60次/分,血容量占体重的4.6(3.5~5.6)%,心输出量3.1L/分,收缩压169(144~185)mmHg,舒张压108(98~120)mmHg,呼吸频率12~18次/分,通气率37L3/分,耗气量220mm3/g活体重,血液pH7.57(7.36~7.79),红细胞6.4百万/mm3,血红蛋白13.7(13.2~14.2)g/100ml,白细胞7,530~16,820/mm3,血小板24万/mm3,尿比重1.1018~1.022,尿pH6.5~7.8。

二、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猪和人在解剖学、生理学上有极大的相似性,所以在心脏机能、动脉硬化、牙科、消化道(胃溃疡)、营养、血液学、内分泌学、放射生物学及免疫学研究中,常用猪作实验动物。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猪已成为广泛应用于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试验动物,为医学提供了重要而确切的比较医学知识。由于猪的皮肤、心脏血管、消化道、免疫系统、肾脏、眼球与牙齿等解剖和生理以及营养代谢均与人类相似,加上许多小型猪和无菌猪的育成,便于供应试验室应用,大大促进了医学和兽医学之间的合作研究。因此以猪作为实验动物模型的报道日益增多,据美国有关机构统计,1970年至1980年已有350篇报导,多用于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营养性疾病、皮肤病、环境病、糖尿病、代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牙科病、老年病、酒精中毒、癌、烧伤、肾功能和放射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研究。

1980年如开的“猪模式应用于生物医学的国际研讨会”着重研讨了猪的血液学和包括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症和心肌疾病在内的心血管疾病、胃肠疾病以及免疫、营养、新生儿和胎内发育、代谢失调等问题。与会专家学者除一致认为猪是生物医学研究最佳的实验动物之外,还得出了几点重要结论:

(1)猎胚胎血红素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研究可用于探讨人类的先天性血液系统疾病。

(2)以猪为试验动物可以探讨人类高脂肪食物与动物粥样硬化病变的关系。

(3)从猪的杂食性研究中,可以探讨人类发育过程中许多疾病产生的原因。

(4)人类心脏病的病因尚不十分清楚,加强研究猪心脏病的病因与病理,将是极有价值的。

(5)进一步研究猪消化道免疫问题,将对了解人类肠道免疫机能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猪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常用于:

1.皮肤烧伤的研究:烧伤和烫伤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由于猪的皮肤与人非常相似,包括体表毛发的疏密。表皮厚薄,表皮具有的脂肪层,表皮形态学和增生动力学(猪30天,人21天),烧伤皮肤的体液和代谢变化机制等,故猪是进行实验烧伤研究的较理想动物,用于烧伤后创面敷盖,比常用的液体石蜡纱布要好,其愈合速度比后者快一倍(13天和25天)既能减少痛疼和感染,又无排斥现象,血管联合也好。

2.肿瘤研究:猪可以作为研究肿瘤无可比拟的、资源丰富的模型。经过选育后的一种美洲辛克莱小型猪,有80%可发生自发性皮肤黑色素瘤,其特点是发生于子宫内和产后自发的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发病率很高,有典型的皮肤自发性退行性变,有与人黑色素瘤病变和传播方式完全相同的变化,这些黑色素瘤的细胞和临床表现很象人的黑色素瘤从良性到恶性的变化过程,故辛克莱小猪可作为研究人类黑色素瘤的良好模型。

3.免疫学研究:猪的母体抗体通过初乳传递给仔猪,刚出生的仔猪,体液内γ一球蛋白和其他免疫球蛋白含量极少,但可从母猪的初乳中得到γ一球蛋白,用剖腹产手术所得的仔猪,在几周内,体内γ一球蛋白和其他免疫球蛋白仍极少,因此其血清对抗原的抗体反应非常低。无菌猪体内没有任何抗体,所以在生活后一经接触抗原,就能产生极好的免疫反应。可利用这些特点进行免疫学研究。

4.心血管研究:小型猪在老年病的冠状动脉病研究中特别有用,其冠状动脉循环在解剖学、血液动力学方面与人类很相似,幼猪和成年猪可以自然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其粥变前期可与人相比,猪和人对高胆固醇饮食的反应是一样的。某些品种的老龄猪在饲喂以人的残羹剩饭后能产生动脉、冠状动脉和脑血管粥样硬化病变,与人的特点非常相似。饲料中加入10%乳脂即可在两个月左右得到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病灶,如加入探针刺伤动脉壁可在2~3周内出现病灶。因此猪可能是研究动脉粥样硬化最好的动物模型。

5.糖尿病研究:乌克坦小型猪(墨西哥无毛猪)是糖尿病研究中的一个很好的动物模型。只需一次静脉注射水合阿脲(200mg/kg体重)就可以在这种动物中产生典型的急性糖尿病,其临床体征包括高血糖症、剧渴、多尿和酮尿。

6.畸形学和产期生物学等的研究:产期仔猪和幼猪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血液系统与新生婴儿很相似。象婴儿一样,仔猪亦患营养不良症,诸如蛋白质、铁、铜和维生素A缺乏症等,所以仔猪广泛应用于营养和婴儿食谱的研究。由于母猪泌乳期长短适中,一年多胎、每胎多仔,易管理和便于操作,仔猪的胚胎发育和胃肠道菌丛也很清楚,所以仔猪成为畸形学、毒理学、免疫学和儿科学的极易获得的、很有用处的动物模型。

7.遗传性和营养性疾病的研究:猪可用于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红细胞病、卟啉病、先天性肌肉痉挛、先天性小眼病、先天性淋巴水肿等,营养代谢病如卟啉病、食物源性肝坏死等疾病的研究。

8.其他疾病的研究,猪的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胃肠炎,可作婴儿病毒性腹泻模型。猪的霉形体关节炎可做人的关节炎模型。双白蛋白血症,只见于猪和人,电泳上有两个白蛋白峰或带。已培育成Von Willbrand猪专供血友病研究。猪还可进行十二指肠溃疡、胰腺炎等疾病的研究。猪的自发性人畜共患疾病有几十种,可作为人或其他动物的疾病研究模型。

9.悉生猪和猪心脏辩膜的应用:悉生猪和无菌猪可研究各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病、血液病、代谢性疾病和其他疾病。利用猪的心脏瓣膜业修补人的心脏瓣膜缺损或其他疾患,目前国外已普遍推广,每年可达几万例,我国临床上也已开始应用。

三、主要品种和品系

目前用作生物医学研究用的猪品种有:普通猪、辛克莱猪(Sinclair,血液中胆固醇含量高,只需用球导管在动脉内制造一处伤疤,就会出现典型的粥样硬化病变。)、荷马猪(Homel)、汗佛特猪(Hanford)皮特曼-摩尔猪(Pitman-Moore)、冯·温里布莱猪(Von Willbromd,先天有血友病,可研究血友病用)、乌克坦猪(Yu-Catan,系墨西哥无毛猪,天然可患糖尿病。)、聂布拉斯卡猪(Nebraska)、霍梅尔猪(Hormel)、德国的戈廷根猪(Gottingen)、日本用我国东北的小体型黑猪培育成的欧米尼(Oh-mini)小型猪等。我国各地也已发现多种小型猪,正在纯化培育中。

目前常用的几种实验用小型猪简况:

1.明尼苏达—荷曼系小型猪(Minnesota-Hormel stain)明尼苏达-荷曼系小型猪,于1943年由明尼苏达大学荷曼研究所用阿拉哈马州的古尼阿猪(Guineahog),加塔里那岛的野猪(Catalina island)和路伊斯安娜州的毕尼乌兹野猪(Pineywoods)3种猪的基础上,再导入加巴岛上的拉斯·爱纳-朗刹猎(Ras-n-Lansa)培育而成的小型猪,其血缘成分分别含有上列4种的15%、19%、46%和20%。明尼苏达一荷曼系小型猪毛色有黑白斑,成年猪体重80kg,遗传性状比较稳定,变异不大。

2.毕特曼一摩尔小型猪(Pitman-Moore strain)毕特曼一摩尔系小型猪是由毕特曼一摩尔制药公司的研究室培育而成的小型猪。此猪以弗洛达野生的野猪为基础,与加利夫岛的猪等交配后所得的后代培育成。毕特曼一摩尔系小型猪以毛色有各种各样斑纹者居多。现在日本生物科学研究所也有引入繁殖的。

3.海辐特系小型猪(Hanford Strain)海福特系小型猪是海福特研究所作皮肤研究用的小型猪,1975年用白色种的帕洛斯猪(Palouse)和毕特曼一摩尔系小型猪交配改良,再导入墨西哥产的拉勃可种(Labco)育成的小型猪。海福特系小型猪成年体重70~90kg,白皮肤。

4.高金根系小型猪(Gottingen strain)高金根系小型猪是高金根大学用明尼苏达一荷曼系小型猪与由缅甸输入的小型猪(Vietnamese)交配而成,再用白毛色的德国改良长白种导入显性白色因子培育成的小型猪。成年猪(24月龄)体重40~60kg。

第十节 其他实验动物

一、山羊(学名Capra hircas,英文名Goat)

山羊属哺乳纳,偶蹄目,牛科,是饲养的家畜。雌雄皆有角,向后弯曲如弯刀状,雄性的角发达,角上有而明显的横棱。山羊喜欢干燥、性急、爱活动、好斗角,但又生性怯懦,怕雨淋,也怕烈日晒和冷风吹,有磨擦基角部的习惯,喜欢吃禾本科牧草或树木枝叶,饲料和饮水都喜清洁,拒食粪便沾污的食料和不洁的水。山羊是草食类反刍动物,应以青粗饲料为主,精饲料不能过多。山羊具素食性,拒食含有晕腥油腻的饲料。

由于山羊性情温顺,不咬人、踢人,适应性较强,饲养方便,颈静脉表浅粗大,采血容易,因此医学上的血清学诊断、检验室的血液培养基等都大量使用山羊血。山羊还适用于营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泌乳生理学研究,也可用于放射生物学研究和进行实验外科手术、制作肺水肿模型等。

山羊性成熟年龄为6个月,繁殖适龄期为一岁半,性周斯21(15~24)天,发情持续2.5(2~3)天,为季节性(秋季)发情动物,发情后9~19小时排卵,妊娠期150(140~160)天,哺乳期3个月,产仔数1~3,染色体二倍体为60个(精子内),单倍体30个(初级和次级精母细胞内)。体温38~40℃,收缩压120(112~126)mmHg,舒张压84(76~90)mmHg,呼吸频率12~20次/分,潮气量310ml,通气率5700ml/分,耗气量220mm3/g体重,血容量占体重8.3%,心率70~80次/分,心输出量3100ml/分,静脉血比容24.3(18.5~30.8)%,红细胞16.0(13.3~17.9)百mm3,红细胞压积33(27~34.6)ml/100ml,白细胞5.0~14.0千/mm3,血小板35(25~60)万/mm3

二、绵羊(学名Ovis aries,英名Sheep)

绵羊较山羊温顺,灵活性与耐力较差,不善于登高,不怕严寒,唯怕酷热,雄羊间常角斗,不喜吃树叶嫩枝而喜吃草,主要靠上唇和门齿的摄取食物,绵羊上唇有裂隙,便于啃很短的草。绵羊的胰腺不论在消化期或非消化期都持续不断地进行分泌活动,胆囊的浓缩能力较差。

绵羊性成熟年龄为7~8月,寿命10~14年,繁殖适龄期8~10个月,性周期16(14~20)天,发情持续时间1.5(1~3)天,季节性(秋季)多发情动物,发情后12~18小时排卵,妊娠期150(140~160)天,哺乳期4个月,产仔数1~2只,染色体二倍体为54(体细胞内)。体温38~40℃,心率70~80次/分,心输出量3100ml/分,血容量占体重的8.3%,呼吸频率12~20次/分,潮气量310ml,通气率5.7L3/分,耗气量220mm3/g活体重,血浆总蛋白7.5±0.1g/100ml,红细胞10.3(9.4~11.1)百万/mm3,红细胞压积31.7(29.9~33.6)ml/100ml,血红蛋白10.9(10~11.8)g/100ml,白细胞7,800(5,000~10,000)/mm3

绵羊是免疫学研究中常用的动物,如可用绵羊制备抗正常人全血清的免疫血清,利用此免疫血清可以研究早期骨髓瘤,巨球蛋白血症和一些丙种蛋白缺乏症。又如绵羊的红细胞是血清学“补体结合试验”必不可缺的主要试验材料,由于“补体结合试验”目前仍广泛应用于若干疾病的诊断,因而绵羊是微生物学教学实习及医疗检验工作不可缺少的实验动物。绵羊还适用于生理学实验和实验外科手术,绵羊的蓝舌病还能够用于人的脑积水研究。

三、鸡(学名Gallus domestiaus,英名Chicken)

家鸡属于鸟纲,鸡形目,雉科。是由原鸡长期驯化而来,它的品种很多,如来航鸡、白洛克、九斤黄、澳洲黑等。仍保持鸟类某些生物学特性,虽飞翔力退化,但习惯于四处觅食,不停地活动。听觉灵敏,白天视力敏锐,具有神经质的特点,食性广泛,借助吃进砂粒石砾以磨碎食物。

有嗉囊,具有贮存食物和软化饲料的作用。胃分腺胃和肌胃。肺为海绵状,紧贴于肋骨上,无肺胸膜及横膈,肺上有许多小支气管直接通气囊,共有9个气囊。无膀胱,每天排尿很少,与粪一起排出,尿呈白色,为尿酸及不溶解的尿酸盐,呈碎屑稀粥状混于粪的表面。没有汗腺,散热蒸发主要依靠呼吸。体表被覆丰盛的羽毛,因而怕热不怕冷。

鸡性成熟年龄4~6个月,21天孵化,体温41.7(41.6~41.8)℃,呼吸频率12~21次/分,潮气量4.5ml,心跳频率120~140次/分,血压(颈动脉压)150mmHg,总血量占体重的8.5%,红细胞335(306~344)万/mm3,白细胞32,600/mm3,血小板13~23万/mm3,血红蛋白10.3(7.3~12.9)g/100ml,红细胞比重1.090,血浆比重1.029~1.034,血液pH7.42。

鸡的凝血机制好,红细胞呈椭圆形,有大的细胞核,染色后细胞浆为红色,细胞核为深紫色,利用这个特点,在进行炎症时的吞噬反应试验时,采用鸡红细胞作炎症渗出液内白细胞吞噬异物,效果很理想。将雄鸡睾丸手术摘除,可进行雄性激素的研究。这时可见雄性性特征退化,冠、须不发达、颜色干白,翼毛光亮消失,性情温顺安静,不再斗架,很少啼鸣,腿长也缩短等。鸡还可适用于遗传学研究(如肌肉营养不良的研究),霉形体病、马立克氏病、病毒病等传染病的研究,关节炎的研究,白血病等肿瘤的研究。

四、鸽(学名Columba livia,英文名Pigeon)

家鸽属鸟纲,鸽形目,鸠鸽科。又名鸽子、鹁鸽,是由野鸽(岩鸽)驯化而成的变种。为了适应飞行,家鸽在身体结构上出现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它具有流线型的体形,前肢变为翅。牙齿、膀胱、大肠和一侧卵巢都已退化,也是利于飞行而减轻体重的适应性变化。脏器结构与鸡大致相似,鸽的大脑皮层发达,但纹状体发达,嗅叶不发达,但由中脑分化的视叶则很发达,故鸽的视觉敏锐。小脑也很发达,上有横沟,中央有蚓部,两侧有小脑鬈。三个半规管也很发达。

性成熟年龄为6个月,寿命10年,妊娠期18天,心跳频率140~200次/分,总血量占体重的7.7~10.0%,颈动脉血压145mmHg,呼吸频率25~30次/分,潮气量4.5~5.2ml。红细胞3.2百万/mm3,血红蛋白12.8g/100ml,白细胞1.4~3.4千/mm3

鸽的听觉和视觉非常发达,对于姿势的平衡反应也很锐敏。故在生理学实验中常用鸽观察迷路与姿势的关系,当破坏鸽子一侧半规管后,其肌紧张协调发生障碍,在静止和运动时失去正常的姿势。还可用切除鸽大脑半球的方法来观察其大脑半球的一般功能。鸽的大脑皮层并不发达,纹状体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高级部位。因此,单纯切除其大脑皮层影响不大,若将其大脑半球全部切除,则不能正常生活。

五、蟾蜍(学名Bufo bufo,英文名Toad),青蛙(学名Rana nigromaculata,英文名Frog)

蟾蜍和青蛙属两栖纲,无尾目,蟾蜍属蟾蜍科,青蛙属蛙科。品种很多,它们是脊椎动物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中间类型。

蟾蜍和青蛙生活在田间、池边等潮湿环境中,以昆虫等幼小动物为食料。冬季潜伏在土壤中冬眠,春天出土,生殖季节中水中产卵,体外受精。幼体形似小鱼,用鳃呼吸,有侧线,叫作蝌蚪,以水中植物为主要食料。经过变态发育为成体,尾巴消失,就到陆地上生活,用肺呼吸,同时其皮肤分泌粘液,帮助呼吸。蟾蜍和蛙和身体背腹扁平,左右对称,头为三角状,眼大并突出于头部两侧,有上、下眼睑和瞬膜以及鼻耳等感受器官。前肢有4趾,后肢有5趾,趾间有蹼,适于水中游泳。其内部器官系统,也逐渐完善化,反应出由水生向陆生过渡的特征。雄蛙头部两侧各有一个鸣囊,是发声的共鸣器(蟾蜍无鸣囊),雄蛙的叫声特别响亮。蟾蜍背部皮肤上有许多疣状突起的毒腺,可分泌蟾蜍素,尤以眼后的椭圆状耳腺分泌毒液最多。蟾蜍和青蛙在我国分布广泛,夏秋季各地均容易捕捉,也易养活。蟾蜍比青蛙在捕捉和饲养等方面更为简便,故在实验中用途较广。

蟾蜍发情时间为4日~4周,每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发情一次,发情后于4~7月间,排卵,产仔1000~4000个,染色体二倍体为26(精子内),单倍体为13(初级和次级精母细胞内),寿命10年。

蟾蜍和青蛙是医学实验中常用的一种动物,特别是在生理、药理这实验中更为常用。蛙类的心脏在离体情况下仍可有节奏地博动很久,所以常用来研究心脏的生理功能、药物对心脏的作用等。蛙类的腓肠肌和坐骨神经可以用来观察外周神经的生理功能,药物对周期神经、横纹肌或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蛙的腹直肌还可以用于鉴定胆硷能药物。蛙还常用来作脊髓休克、脊髓反射和反射弧的分析实验,肠系膜上的血管现象和渗出现象实验,还常利用蟾蜍下肢血管灌注方法观察肾上腺素和乙酰胆碱等药物对血管作用的实验等。在临床检验工作中,还可用雄蛙作妊娠诊断实验。

六、马(学名Equns caballus,英文名Horse)

马是单胃草食性动物,生性急燥,多属于神经容易兴奋的类型,易受惊吓,具有较好的记忆能力,有特殊的消化系统,如容积较小的单胃、胃的贲门与幽门距离较近、有宽大如汽车内胎似的盲肠、有上升而又有三个急转弯的大结肠。马性情比较暴烈,为了自卫或是注射时由于痛疼而反抗,马会咬、拍、弹、踢。

马性成熟年龄为1~2年,繁殖适龄期3~5年,性周期21天,多数为季节性多次发情,发情持续时间3~5天,发情后3~6天排卵,妊娠期335天,染色体二倍体为64(体细胞内),体温37.5~38.8℃,呼吸频率11.9(10.6~13.6)次/分,血容量占体重的6.7%,心输出量21.4L/分,全血容量109.6(94.3~136)ml/kg体重,血浆容量61.9(45.5~79.1)ml/kg体重,收缩压98(90~104)mmHg,舒张压64(45~86)mmHg,血液pH7.32(7.20~7.55),红细胞9.3(8.21~10.35)百万/mm3,红细胞压33.4(28~42)%,血红蛋白11.1(8~14)g/100ml,白细胞5,000~1100/mm3,血小板25万/mm3

马由于体型大、血量多、对若干抗原物质的反应又比较敏感,因此医学上对血清学的研究以及生物制品在免疫血清的制造等方面通常是在马上进行的。如进行抗银环蛇毒马血清的的研制以及用于肝癌早期诊断的胎儿甲种球蛋白血清的研制工作都是使用马来进行的。另外马还用于生产特异性抗血清的或抗菌素,如抗白喉血清、破伤风抗血清等;马还可用于传染病的研究,如以马传染性贫血研究人的溶血性贫血等;进行遗传性疾病的研究,如无虹膜症、小脑退化症、白斑病等的研究。

第三章 近交系动物的特点及应用

第一节 近交和近交系

一、近交

实验动物的近交(Inbreeding)即近亲繁殖,是指血缘关系极为相近的个体之间或遗传组成极相似的个体之间进行的交配繁殖。是培育近交系动物的必须手段,通过近交使一个种群达到接近完全纯合程度,即所有同源染色体的相对位置都具有相同基因的状态。因此,通过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可以较快获得近交品系动物。

从同一祖先获得遗传物质,一条得自父,一条得自母,来源于共同祖先的小动物自交,它们得自父母同基因比非近交者多。近交和非近交繁殖时亲缘关系可见图3-1。

近交和非近交时亲缘关系示意图

图3-1 近交和非近交时亲缘关系示意图

近交可以降低杂合性,可以将群体分离为不同的品系,然而近交的结果也必将出现近交衰退。

二、近交后引起的变化

(一)近交可以增多纯合性,也就是降低杂合性(Reduction of the terozygosity)

自然界的动植物在遗传上一般都是杂合子体,故最初培育近交系动物都是取源于杂种,换句话说也就是取源于异型接合体动物。动物的遗传纯度取决于交配动物之间遗传关系的远近。因此近交系动物通过长期近亲交配而建立的。通过纯育后,动物的杂合性逐渐降低,因而纯度逐渐增高,使基因位点变为纯合子,使它们的表现型趋向一致性,如A与a基因频率相同,但基因型分配变化,经过一定代数的兄妹交配,则不再有杂合子,而获得遗传稳定的AA与aa近交品系,见表3-1。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连续20代以上就培育成近交系,为了保持该系的遗传特点,必须继续近交,并不得因突变或遗传漂移而丢失。

表3-1 近交引起的基因纯合情况

P(A)=0.5 p(a)=0.5

代数 各 种 基 因 的 比 例
纯合子(野鼠色)AA 杂合子(野鼠色)Aa 纯合子(黑色)aa
原 始 种 群 1/4 2/4 1/4
兄妹交配下一代 5/16 6/16 5/16
兄妹交配下二代 11/32 10/32 11/32
兄妹交配下三代 24/64 16/64 24/64
兄妹交配20代以后 50/100 50/100

实验动物交配繁殖中的一些概念和符号。

1.纯合子:同源染色体的相对位点上具有两个相同的基因称为纯合子(Homozygote),如AA(显性纯合子),aa(隐性纯合子)。

2.杂合子:两个基因不相同时,即由一个显性基因和一隐性基因结合而成的杂合子交(Heterozygote),如Aa。

3.杂合子的a位点:即指a位点上两个位点为A/a。

4.纯合子的等位点:用A/A或a/a表示。

5.显性突变位点用D表示,隐性突变位点用r表示。

6.D和r位点在繁殖制度中被称作重要位点(Loci of interest),因为它们是控制位点分离的。

7.D位点上的等位基因为A/D,r位点上的等位基因为A/r。

8.以在一个位点上的等位基因A/A、a/A、a/a三种基因型进行组合将产生九种交配形式,可归纳为以下四类交配系统。

(1)纯合子交配(Incrosses):为亲代相同的显性纯合子交配,如A/A×A/A和a/a×a/a。

亲代:♂AA×♀AA 子代:基因型AA,表现型A。

精子
卵子
A
A AA

(2)杂交(Crosses):为亲代不相同的纯合子交配,如A/A×a/a和a/a×A/A。
亲代:♂AA×♀aa 子代:基因型Aa ,表现型A。

精子
卵子
A
a Aa Aa
a Aa Aa

(3)回交(Backcrosses):为亲代显性纯合子与杂合子交配。如A/A×a/A;a/A×A/A;a/A×a/a和a/a×a/A
亲代:♂Aa×♀Aa 子代:基因型:1AA,1Aa 表现型:A,均为显性野鼠色。

精子
卵子
a
AA Aa
AA Aa

(4)自交或称互交(Intercrosses):亲代为两个杂合子交配:如a/A×a/A。
亲代:♂Aa×♀Aa 子代:基因型:1/4AA,2/4Aa,1/4aa。表现型:3/4A,1/4a。

精子
卵子
a
AA Aa
Aa Aa Aa

C57BL黑色a,C3H野鼠色,二者皆为纯合子。二者杂交:

种系中纯合性的程度通常以近交系数(F)表示,所谓近交系(Coefficient of inbreeding)也就是一个种系的个体中,两个等位基因具有相同来源的概率,通常以0~1之间的尺度来表示。F=0为完全杂合,F=1表示完全纯合。F值随近交繁殖连续的代数而递增。增加的比率决定于交配动物亲缘关系的密切程度。根据Feiconer(1960)的研究,认为全同兄弟姐妹交配,近交系前几代数值不恒定,如前四代近交系数上升率分别为28%、17%、20%和19%,以后每代上升率就恒定为19.1%。故Felconer提出一个便于计算的公式:Fn=1-(1-△F)n。n表示近交代数,△F是每进一代的近交系数上升率。例如繁殖了10代,△F为19%,代入公式,则

F10=1-(1-0.19)10=1-(0.81)10=1-0.1216=0.8784=87.84%

也就是说繁殖到第10代时,纯度可达到87.84%,还有12.16%是杂合的。由于交配方式不同,其△F也各不相同,同胞兄妹交配△F为19.1%,同父异母交配11.0%,回交(亲子交配)19.1%,堂兄妹交配为8%。全同胞兄妹或亲子交配前20代的近交系数计算状况可见表3-2。

表3-2 Felconer近亲系数表

代 数 F 代 数 F
1 0.250 11 0.908
2 0.375 12 0.926
3 0.500 13 0.940
4 0.594 14 0.951
5 0.672 15 0.961
6 0.734 16 0.968
7 0.785 17 0.974
8 0.826 18 0.979
9 0.859 19 0.983
10 0.886 20 0.986

注:近交系不改变频率。

(二)近交可将群体分离为不同基因型的品系(Splitting of the Population into Lines of Different Gentypes)

原始种群经过近交分为若干近交系,在不同等位基因的不同位点上变为纯合子。原始种群的小鼠兄妹交配连续20代之后分离出两支等位基因A和a的近交品系:

1.等位基因A的品系:只生产野鼠色后代。

2.等位基因a的品系:只生产黑色后代。

近交品系动物的获得,可使原来杂合子的动物增加纯合性(Homozygosity),从而提高基因型的稳定性,获得想要的品系,实验者可以从动物的特定性状中进行选择。

(三)近交可引起近交衰退(Inbreeding Depression)

亲缘接近的交配所产生的后代常常会出现生长、成活、生育、抗病、适应环境等能力的减退,这种现象称之为近交衰退,如何克服和解决这个问题,是培育近交系动物的关键所在。由于近交衰退的缘故,从一个供繁殖的种群培育和建立一个近交系时,往往需要从杂交群或几个近交系开始才能成功,而且的近交几代后,有些系可以因生育或生活率低而断绝;留下的受近交衰退影响较小的后代有些可以维持下来,而另外的也可能最后被淘汰。也由于同样的原因,过去建立的某些近交系,现在只有某些亚系还仍然存在,有些不能全部存活,甚至难以维持。

近交衰退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遗传学的角度解释主要有两点:

1.有害的隐性基因的暴露。一般病态的突变基因绝大多数都是隐性的,所以处于杂合状态时是不表现出病态或不利的性状。这些有害基因的作用可被显性的杂合子等位基因所掩盖,但经过一段近亲繁殖,纯合的基因(纯合子)比例渐渐增多,于是有害的隐性基因相遇成为纯合子而显出作用,出现了不利的性状,对个体的生长发育、生活和生育等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例如杂种动物所带有的不育的隐性基因往往被其显性的等位基因所掩盖,而不表达其不育的性状,但由于纯育,动物的纯合性逐渐增高,不育的现象也就表现出来了。

2.多基因平衡的破坏。个体的发育受多个基因共同作用的影响,虽然其中每个基因的作用效应微小。对环境适应较好的野生或杂交动物,由于自然选择的作用有利于保存那些生物适应能力较强的基因组合具有平衡的多基因系统,近交繁殖往往会破坏这个平衡,造成个体发育的不稳定。

近交衰退往往在近交培养过程中的最初若干世代中表现出来,以后经过一定的人工选择,带有纯合有害基因的动物被逐渐淘汰,或者由于无意识地保留了一小部分的杂合性,经过5~10代左右的培育繁殖,后代中生育与生活力可以逐渐稳定,不再下降。

由于近交系动物是采用近亲繁殖方式,因此容易引起生活力的降低、生长繁殖力退化、抗病力降低等近交衰退变化,为了防止这些问题产生,应注意如下几点:

1.为防止种群传代终断,可采用回交方式(即父×女或母×子)而不计算近交代数,这样可以维持种群不致在繁殖中终断。

2.饲料营养的保证很重要,在一般传代至5~7代时会出现生命力下降,生长繁殖退化,或出现产仔畸形等情况,因此应在饲料中适当增加营养成分以保证子代生长发育正常。

3.在传代中注意检查子代的情况选优去劣,选择体质健康、生殖力旺盛的后代而不能选择体弱繁殖力差的动物。

4.近交到6~7代时,可出现致死的有害基因,而且这种致死基因随近交代数增加而不断升高,可引起个体死亡,为此,培育近交品系,开始不必用同窝兄妹交配,用同父异母,或同母异父的兄妹交配,如待近交品系建立后再改变致死基因则很困难。

第二节 近交系的特征和应用意义

一、近交系的特征

(一)基因纯合性。通过持续20代以上的近亲繁殖,基因已高度纯合化。纯合子的纯度在理论上接近最高点,基因已有98.6%以上完全纯合,仅有1%左右不纯合,因此近交品系动物的基因是一致的,遗传组成亦相同。在一个近交品系内所有动物的各个基因位点都应该是纯合子,这样的个体与该品系中任何一个动物交配所产生的后代也应该是纯合子,在这些动物中没有暗藏的隐性基因。

(二)遗传稳定性。由于近亲繁殖增加了在特定部位纯合子互相配合的可能性,因而减少了遗传变异,基因型可长期处于稳定状态,这种相对稳定性来自纯合性。因为基因高度纯合,所以纯合子基因可以极稳定地传给后代。如DBA系已维持好60多年,C57BL系已维持了50多年,但至今仍与原品系极相似。当然近交系动物有时会因突变造成基因改变而发生变异,是为例外。因此,近交系动物在遗传上是相当稳定的,遗传上的变异仅发生在少量残留杂合基因或基因突变上,而这种机率非常低。如果品系在被确认为近交系后坚持近交,同时辅以遗传监测,有时地发现和清除遗传变异的动物,保持近交系动物遗传稳定性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三)同基因性。基因型或称遗传型是一切遗传基础的总和,是内在的遗传本质。同基因性,是指一个近交品系中所有个体在遗传上是同源的。由于基因高度纯合和基因型相当稳定,而致个体间极为相似,即同一品系内具有基本相同的遗传组成和基因点,也就是基因型相同。这种遗传上的均质性可采用组织移植方法来检测,也可用一只动物检测群体的基因型;从子代群体中检定母系群体。

(四)表现型的均一性。表现型是基因在环境因素作用下表现出来的、可被直接观察到的亲代的性状。在相同环境因素的作用下,由于遗传是均质的,所以其表现型是均一的,反应性是一致的。近交品系动物的性状如肿瘤发病率、形态学特点、血型和组织型、对药物的反应、甚至行为的类型等都可高度遗传,均衡一致远比远交系为强,因此可用较少量的近交品系动物,达到统计需要的精密度。

(五)个体性。由于不同品系都具有不同的遗传组成和生物学特性,所以不同品系各有不同的特性。目前国际上公认的250个近交品系小鼠间,均各有明显的区别,有其不同的反应性和敏感性,如自家免疫病鼠、白内障鼠、脑积水鼠、多尿症鼠、缺乏免疫球蛋白M鼠、对胰岛素敏感鼠等等。因此,选择近交品系鼠时,必须注意其是否适合各项研究设计的需要,决不能认为近交系动物遗传均一、基因型相同、反应性一致,就随便选一个品系来做实验。

个体性从整个近交系动物来看,每个品系在遗传上都是独特的,这表明在相当广泛的特性上,有些品系可能自发一些疾病,成为研究人类疾病理想的模型。在某些情况下,品系间的送别显示在量上,而不是在质上,而这一点在研究上也非常有用。因为以此可在很多的近交系中筛选出对某些因子敏感和非敏感的品系以达到不同的试验目的。

(六)分布的广泛性。许多近交系在国际上广泛分布,从而有可能在世界各国之间进行比较研究。这在理论上意味着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科学家有可能去重复或验证已取得的理论和数据。但因环境变化可引起遗传变异,因此,环境条件应力求尽可能一致。如同一近交品系的两只动物,一只吃完善的饲料,另一只吃营养不足的饲料,则二者可发生不同的变化。

(七)资料可查性。近交品系的一个最有价值的特点是最常用的品系都具有相当数量的背景资料,由于近交品系动物在培育和保种的过程中都有详细的记录,加之这些动物分布广泛,经常使用,目前已有相当数量的文献记载着各个品系的生物学特征,这些有关品系的特征、寿命和自发性疾病等资料,对研究工作选择品系是极为重要的,而且这些基本数据对于设计新的实验和解释所得结果提供了便利条件。

(八)可分辨性。每个近交品系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生化标志基因等特点,研究工作者可定期进行检测,以识别所使用的近交品系动物是否可靠。方法有:生化位点法、皮肤移植法、毛色基因法和下颌骨测量法。由于绝大多数近交品系在很多遗传位点上已有了分型,如果掌握了这些方法,可以根据这些位点的分型轻而易举的将混合在一起的两个外貌近似的品系分辨出来。

二、使用近交系的优点

使用实验动物进行各项科学研究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怎样使动物实验的结果正确、可靠、有规律性、重复性好,从而精确判定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使用一般普通饲养的实验动物是采用任意交配的繁殖方法,所产生的动物个体差异较大,所以必然影响实验结果的均一性,有时难以判定实验结果。选用近交系动物作实验就能克服这些缺点,满足实验研究的需要。采用纯系动物作实验,具有下列主要优点:

1.具有相同的基因型,表现型也一致,所以其反应是一致的,实验结果正确、可靠。由于连续近交繁殖,同一近交系的各个体具有相同的基因型,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又具有相同的表现型,故其性状即其各种生物学特性比较一致,对外来刺激反应也一致。

2.各品系均有其独特的特性,根据实验目的可选用不同品系来作实验,实验重复性好,所用动物少,实验周期短,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

3.国际上分布广泛,不同国家的科研单位由于使用同一近交系动物所取得的结果是相似的,便于国内和国际间学术交流和实验重复。

4.可以作为有价值的病理学模型,如有致癌品系、抗癌品系、致白血病品系,嗜酒性品系、易抽搐品系等,是研究人类疾病的重要实验材料。

5.它是标准的实验材料,动物生长发育到一定时间就有一定的规格。

6.有大量的历史资料可查,每个品系均有其详细的遗传学资料,遗传背景明确,其生物学特性、生理生化特点、常见疾病(包括自发性疾病)等都有过系统的研究,便于研究者查阅和选择应用。

三、近交系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近交系动物首先应用于遗传学研究,以后又为肿瘤和免疫学家所重视。在肿瘤的研究工作中应用最广泛,培育的品系也最多,对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实验治疗和新抗癌药物的研究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近交系动物的建立已受到世界各国医学科学研究工作者的重视。正如化学家需要分析纯的化学药品、物理学家需要高度精密的仪器一样,近交系动物对医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伦敦大学古勃宁说:“……生物学中近交的应用和化学中应用分析平秤的意义一样重要。”波尔法氏说“……癌的免疫治疗的最好途径的发展与1952年开始和发展起来的近交系动物是有关的”。

随着医学科学研究的飞速发展,近交系动物的培育及应用愈来愈被人们所重视,为适合不同课题研究需要而培育的近交系动物品系也愈来愈多,在医学、生物学、药物学等各个领域内的应用也日益广泛。生物制品、药品、食品等产品检定,疾病诊断、生理、病理、肿瘤、免疫、内分泌等学科的研究工作中都需要使用近交系动物进行各种实验。

近交系小鼠目前在国内许多科研单位已得到重视和应用。尤其在遗传、肿瘤、免疫、放射、白血病等研究中应用较多,其中在肿瘤、白血病研究中的应用更多,可以挑选致癌系小鼠进行致癌,可以在同一时间内获得许多生长同肿瘤的动物,然后进行各种种瘤的理论和防治研究。

在生物医学实验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近交系小鼠,它可以根据各种特殊实验的需要培育各种品系,如致癌鼠、抗癌鼠、糖尿病鼠、白血病鼠、先天性肌肉萎缩症鼠等。近交系小鼠应用也较多,近交系的金黄地鼠、豚鼠以及兔狗等也有应用。1975年出版的第三版《国际实验动物索引》中公布的的交系动物品系数,小鼠388系,大鼠130系,豚鼠8系,家兔2系,黑线仓鼠2系、金黄地鼠38系。现在世界上已经有纯品系小鼠500多个品系,大鼠包括亚系在内约200多个,豚鼠12个,家兔6个。

从1952年以来,国际近交系小鼠标准命名委员会(Committee on Stanardized Nomenclature for Mice)对承认的近交系小鼠进行命名,每隔4年在美国肿瘤研究杂志上公布一次,先后于1952、1960、1964、1968、1972、1976、1980和1984年共公布过八次。第一次1952年公布了124个品系,第五次1972年已发展到244个品系,1976年为252年品系,1980年为250个品系,1984年为250个品系,我国培育的615、津白Ⅰ和津白Ⅱ小鼠也得到承认并被列入。

近交系动物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实验结果的正确性和重复性。以近交系小鼠为例,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的肿瘤研究课题(见表8-1),也广泛应用于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各类实验研究(见表8-2)。

杂交瘤(Hybnridoma)合成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是近年来生物医学中一项重大的突破,将对人类肿瘤的治疗,传染病的防治和诊断及免疫机制的研究等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和变革。这项新技术选用的主要实验材料就是BALB/C近交系小鼠,单克隆抗体研究就是从BALB/C小鼠骨髓瘤开始的,近几年来单克隆抗体的研究,又有了新的发展。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bsMCA)的研究,是英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Milstein博士正在进行的研究(Milstein是单克隆抗体技术创始人之一),这在国际上刚开始,国内尚未展开此项研究。制备又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就必须要用Lou株近交系大鼠,因为Lou株近交系大鼠制备单克隆抗体时,其腹水量比用BALB/C小鼠大几十倍,能较好地解决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技术和杂交~杂瘤技术是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新进展,bsMCA可代替交联剂和酶标技术,在免疫组化和免疫测定技术上有广泛应用,在癌症的导向治疗和体外免疫扫描诊断上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第三节 近交系的培育技术

一、培育目标

培育目标分定向、不定向两种,定向是予先确定好要获得什么样的品种,然后有计划地进行培育,这种方法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优良的品种。定向时有以细菌感受性为选育指标,如小鼠对沙门氏菌的感受性;也有采用遗传指标,如性成熟、初产日令、妊娠间隔、产仔数、哺乳量及离乳时体重等。不定向的是无意识的选择,预先交没有想要培育具有哪些特点的新品种,只是人们自然把比较有价值的留下,让它繁殖,去掉价值不大的品种,这样无意中起了选择的作用,这种选择过程是比较缓慢的,待纯化后回过头来做实验,测定其特性。

二、种鼠的选择

(一)基础种群的选择

1.从野生鼠中选择。可能具有实验小鼠所没有的未知遗传特性,但由于野生鼠需要经过一段驯化时期,有时人工繁殖有困难,所有这种情况应加以考虑。

2.从起源于没有经过的新繁殖的近交群中选择。由于其个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遗传变异近亲繁殖和选择,把可能获得并需要的特性固定下来。

3.从杂交群中选择。这种杂交群包括,近交系与近交系之间;近交系与远交系之间;远交系与远交系之间;野生鼠与远交群之间的各种类型的杂交。尤其是“三元”即三个不同品系之间,“四元”即四个品系之间的杂交,有可能通过交配而形成多种的基因组合,从中选出具有一定特性的鼠种作为基础群。

4.如果其它实验室和保种单位有质量较好基础种群种子,并有相应的检测数据证实其确为好种子,也可直接引起,这样较为简便易行。但引进时必须了解和掌握必要的资料,如家谱号(Pedigreed No.)及其历史来源、交配方式、近交代数、遗传组成、生物学特性等。

(二)初代种鼠的选择

在选好基础 种鼠以后,进一步选出初代种群是极其重要的。

1.首先检查个体形态,如毛色、体型以及对外界刺激反应的敏感性等,有目的的选择后,即可进行繁殖。

2.对初代种群所产生的仔代,应进行病原微生物和药物感受性以及肿瘤诱发率等方面的检查,必须选留那些经过检查,而且有一定特性的双亲所生下的1~3胎仔鼠,作为下一代生产的种鼠。

3.第二代以后种群的选择。与选初代种群基本相同,但应注意二点:

(1)除注意其所需特性以外,还应注意其初产年龄、产仔数量、哺乳能力等方面的繁殖特性,应选择质量优良者。

(2)尽量在5~7代中选择具有所需特性的种鼠进行交配,因为5~7代是兄妹交配选择效果最好的代数,因此5~7代交配的组合尽可能大些,超过10代选择效果则较差。

三、培育方法

培育近品系的重要手段,一是交配繁殖,二是人工选择,两者经常是同时进行的。交配繁殖的目的在于使存在于基代双亲(即用于培育近交系的最初一对小鼠)中的不同遗传位点的不同基因通过连续许多代的重新组合达到纯合的程度,并保持足够数量的后裔可供交配时选择。人工选择的目的是挑选符合培养需要(有繁殖能力或其它的特殊性状)和淘汰不需要的个体。

(一)近交的交配方式

开始培育近交系种群和引起的近交系原种的维持,一般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单线法:从近交系原种选出3~5个兄妹对进行兄妹交配,从中选出生产能力最好的一对进行繁殖,然后从中选择一对作为下一代生产的双亲,如此一代代的延续下去。这个方法生产的个体比较均一,但选择的范围太小,由于只有单线的仔代,易发生断代危险。

2.平行法:选3~5对兄妹对,每个兄妹对都选留下一代种鼠,一代代的延续下去,这个方法生产的个体不太均一,但选择范围大,易发生分化。

3.选优法:这个方法保留了上述两个方法的优点克服了两个方法中的缺点,是个较好的保种方法。假定每代选6对,每对都选自同一双亲的仔代同胞兄妹,在繁殖过程中,每一代均保持6对,当某对出现不孕或生产能力降低,而不适于继续繁殖时,则可从另一对所生的后代中选择优良者加以代替。近交系原种动物的维持方法见图3-2。

近交系原种群(基础群)的维持方法

图3-2近交系原种群(基础群)的维持方法

(二)交配繁殖

1.近交系的培育要在专用固定的饲养室内进行。为了避免别的鼠系的进入和防止可能发生的感染,应有严密的隔离设备和措施。如墙壁门窗都不能有缝道,饲养罐盖子要十分严密,不能让任何小鼠随便进入。外观相似种系不同的动物应分室饲养。工作人员进入饲养室时需带口罩,非饲养人员不能随便进入。饲养罐、饮器、食具等使用前都要灭菌消毒等。

2.应该严格遵照单对配对,父母同罐的要求。这样便于随时检查和发现问题。而且雄鼠不离开雌鼠可以减少搞错谱系的危险,雄鼠也不干扰幼鼠的哺育和成长。一般不应采取一雄二雌的交配饲养方式,因为两个雌鼠可能同时怀孕,有时难于辨认年龄相仿的仔鼠与母鼠的关系。

3.对同系的每个鼠都应有详细明确的谱系和户籍记录:包括饲养罐号,同对的雌雄鼠号码(可根据父母鼠号码、胎数、同胎中第几号等确定)、培育代数、生育日期、胎数、产雌雄仔鼠数、断乳后存活的雌雄仔鼠数,选作传代交配的仔鼠号等等。记录不全或户籍登记错误往往会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特别是当这个错误未被及时发觉时。如果对一个动物谱系身份有怀疑,应立即予以丢弃。另外,所有饲养罐也要加贴有明确记录的标签并随时进行检查,发现任何情况都就立即记入户籍记录。

4.选用第一、二胎同胎仔鼠作b×s交配比b×o交配更易处理,而且常常繁殖的更好。如有必要也可用同父母不同胎的仔鼠配对。譬如在一胎仔鼠的性别完全或大部分相同的时候,经过很多代的近交繁殖以后,有时也可以用亲缘关系较远的堂(表)兄妹进行交配。当然这时近交系数要退回到它们的共同祖先(对堂兄妹交配来说是退回到祖代)这一代的F值。但如这种做法只是为了想提高繁殖较差的生育率,那么倒不如停止这条线的繁殖,另找一个生育较高的亚系作为近交繁殖的新起点更为妥善,因为前面的做法即使能够培育出一个近交系来,它的后裔也往往难以提供足够的实验动物数量。

5.在近交系培育过程中,为了保证对生育力有一定的选择范围(生育力的选择常常需要挑选多产和断乳后存活的仔鼠较多的亚系进行交配繁殖),每一代都应保留一定数目(3~4个)的亚系,以后随着代数的增加,除留下最后2~3代分出的亚系外,其余可陆续淘汰或抛弃,直到最后留下一个可追溯到基代的品系。因此除了记录下谱系和户籍之外,常常还需要随时绘制象下面的那些谱系图,如图3-3,以便分清或随时终止某些亚系。

近交系培育过程中动物的谱系图

图3-3 近交系培育过程中动物的谱系图

提供交配繁殖的亚系选择应特别注意:

(1)这个亚系应具有培育所需要的性状。

(2)至少与准备终断的亚系有差不多的生育率和生活力。在繁殖良好的种系中一般在第3~4代以后就可终断其它的亚系而只留一个亚系。如果子裔不太多,至少需传5~6代甚至10代以后才能这样作。

6.在完成20代b×s交配繁殖而建成一个近交系之后,要繁殖足够的动物提供实验需要,同时又不放弃选择最适合的动物进行繁殖并尽可能的保持遗传的一致性,最好的作法是从近交系中取出几对较好的动物继续照上面的办法进行b×s交配传代,并保持谱系和户籍记录,同时把其余的动物另室饲养,让最后三代任意交配,加速繁殖。可以每罐放1雄4雌,待受孕后取出母鼠,用它们的后代提供实验需要。开始时,应注意多保留雌鼠。

第四节 近交品系的命名法

近交品系的命名,国际上已有统一规定,由国际实验协会(ICLA)负责,自1952年以来,近交系小鼠标准命名委员会对承认的近品系小鼠每四年公布一次,1984年第八次公布了250个品系,其中包括各个系或株(stock)的历史、来源、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等介绍,以及人名、单位名的规定写法和遗传背景、基因组成、缩写符号及其相应品系的标准命名等。这些资料供全世界参考,在进行新的命名时可避免重复及混乱。

近交系动物国际命名的规则是根据动物的来源、历史和培育经过而命名的,用一系列的字母及数字来表示。

一、近交系的命名法

1.一般均用一个或几个大写英文字母表示,如A、AE、BA、AKR、DBA、NZB、STAR、NMRT、NYLR、NZBR等。

2.有些品系可在大写英文字母间加入一些阿拉拍数字来表示,如C3H、C57BL、C57BR、C57L、CC57W、CC57BR等。

3.非正规的命名,如果已广泛为国际所共知者,则可保留沿用,如:“129”、“101”、“615”等。

4.近交代数表示,一般是在品系符号后括号里写上代数,并在代数前加写“F”(Filial的缩写),例如A(F78)。如果由于资料不全,可以写上已知代数,在代数前面加下问号,如AKR(F?+10)如系从其它实验室引入的近交系或亚系,又经自己实验室若干代的繁殖,其近交代数的表示方法是在F符号后,先标明引入时的子代数,再加上自己实验室繁殖的代数,如C57BL/Jnga(F73+26),即表示此亚系是73代时引入的,又经自己培育了26代。

5.书写品系命名符号要写全,应使用公布的全称,不能随便缩写(这里指的是写论文报告,在材料方法一栏里一定要把品系命名符号写全。这样才能说明所指的是哪个品系或亚系)。例如,C57这个缩写可意味着七、八个特征不同的品系(如C57BL及其亚系6个,C57BR/cdJ,C57L)。只写C57BL就包括有几个特征不同的亚系(如C57BL/1,C57BL/6J、C57BL/6N、C57BL/10J等)。所以,若只写C57或C57BL都是品系名称未书写完全。同样,只写CBA亦为不确切的书写法,因为它也有若干个特性不同的亚系,如CBA/J是有视网膜退变基因的,而CAB/ca则没有这种基因,两者对放射线的敏感性也不一样,组织相容性也不同,至少有5个位点不同的。

6.国际上公认的品系缩写:已公布的品系缩写有:AKR-AK,BALB/c-C,CBA-CB,C3H-C3,C57BL-B,C57BL/6-B6,C57BL/10-B10,C57BR-BR,C57L-L,DBA/1-D1,DBA/2-D2,HRS/J-HR,RⅢ-R3。

7.品系符号的优先权:任何品系或亚系命名均应参照国际命名委员会的规则命名,如果出现两品系命名符号相同,则保留先正式公布者,并以发表《Mouse News Letter》(小鼠新闻通讯)或《Inbred Strani of Mice》(近交系小鼠)两个刊物上的品系灵为准。但一些著名的、国际广泛使用的品系则不在此限。

二、亚系的命名法

(一)亚系的定义和形成

亚系(Substrain)是由同一个近交系分离出来的具有各不相同特性的品系。亚系可由下列途径形成:

1.在同一研究室里,从近交品系中分离出来,从兄妹交配繁殖达8~19代之后分开饲养,分开后不与其它品系混交,再继续兄妹或亲子近交12代以上者。如此可获得具有一定特殊性状的品系。

2.一个近交品系从一个研究机构或研究者转送到另一个机构或研究者哪里,经相当代数饲养,并与其它品系混交者。

3.当发现有某些基因变异时,可培育成具有某些特殊性状的亚系动物。

(二)亚系的命名表示方法

1.在原亲本品系名称的后面加一条斜线“/”,再在斜线下标上适当的亚系符号,亚系符号可分为两类。

2.一类亚系符号是用研究人员或研究机构名称的缩写英文字母,第一个字母须大写,随后字母要小写。

(1)用研究人员名称的缩写字母表示,如A/He,这里,He即做为亚系符号,He是人名Heston的缩写,即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W·E·Heston博士,A/He可称为A系的Heston亚系。

(2)用研究机构名称的缩写字母表示,如A/jax或J,Jax或J为美国著名的肿瘤研究机构Jakson实验室。

(3)老亚系中出现新亚系,即当一个亚系从一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即被另外一个人培育而成新的亚系时,最好老名也保留,可在老亚系符号后面加一新亚系符号。如YBR/HeW;就是将YBR小鼠的Heston亚系,迁移到Wilson处而成的一个新亚系。这样就能通过命名表示系发展的历史和变迁顺序。如果把前一节删去,写成YBR/Wi也可以,但就割断了历史,应在记录中加以说明。又如,C3H是小鼠高癌品系,Strong氏发现的第一亚种是40年前发现的,目前已繁殖了50或更多的世代,现在世界上至少已有四个大的亚系;①最早的亚系是Strogn发现的,故以C3H/ST表示;②以后,1930年又由Anderant氏分离出,故叫C3H/An;③1931年Bittner氏引入后培育到13代以上,又叫C3H/B;④1941年又由Heston分离,故又定名为C3H/AnHe或叫C3H/He。现已证实这些亚系之间虽然都是由C3H来的,但已发生了重要的变异,有人实验指出C3H亚系间对于病毒诱发白血病的敏感性差异明显,C3H/B有18.4%产生白血病,而C3H/He小鼠只有1.2%产生白血病。

3.另一类亚系符号是用阿拉拍数或小写英文字母作为亚系的符号。

(1)用阿拉拍数字表示:一般用于一个品系或亚系分离形成两个亚系或两个新亚系,并仍在一个实验室饲养,可在原品系符号末尾用数字作为亚系符号,其前可加(也可不加)斜线,但一般都加斜线,如A/HeCrgl/1及A/HeCrgl/2,这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癌肿研究遗传实验室在同一研究室里形成的两个亚系,以1和2为新亚系的区分,当然也可写成A/Crgl/1和A/Crgl/2。

(2)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当一个品系(或亚系),分离成两个亚系(或新系)而远未达到基本近交繁殖以前,其符号可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如C57BR/a和C57BR/cd,这两个亚系分别是在全同胞交配到第9代和第13代分离时而命名的,如果一个品系(或亚系)分离形成的两个亚系(或两个新亚系),兄妹交配达20代以上者,就不要用数字或小写字母来命名。纵然有少数例子,如DBA/1和DBA/2,因其在国际上已被广泛沿用,算是例外。

4.因代乳、卵或卵巢移植所形成的亚系。

(1)代乳(Foster Nursing)的亚系以“f”作符号,写于原品系名之后。如C3Hf表示这C3H是通过代乳养大的亚系。还可写得更清楚,把寄奶雌鼠的品系名也写在f之后,如C3HfC57BL,或缩写成C3HfB,即表示C3H是由C57BL代乳的。

(2)受精卵转输(Dva Transfer)或卵巢移植(Ovary Transplant)用“e”或“o”(即卵eggs或Ova第一个字母)符号表示。如AeB,即A的受精卵转输到C57BL母鼠的子宫。另外还可以与其它亚系符号联用,如A/HefB。

当两个亚系之间连接有代乳号“f”或转输符号“e”或“o”时,为了避免符号混乱,可以将f或e或o用希腊书法写在两个品系或亚系符号之间较下方。例如,A/HefB,即A的Heston亚系,由C57BL代乳。

5.复合亚系符号(Compound substrain symbols)

由于代乳或导入一个外来基因而形成的复合株则需用复合亚系符号。这种符号要体现出品系发展的历史和时间顺序。譬如采用代乳、卵或卵巢移植、基因突变、导入外来基因以及是谁培育或是谁保种等等都可以通过复合亚系符号按历史时间的顺序表达出来。

(1)亚系符号写在品系符号后面,例如BALB/cf,DBA/2eB,C3H/Ha-p。其中C、2、Ha为亚系符号,亚系符号后面的符号f、e、p分别说明代乳,受精卵转输各突变种。

(2)亚系符号后面记上处理过程或导入基因的符号,在亚系符号后面的位置上涉及代乳或受精卵转输以及目前保种者或研究室名称的符号。例如DBA/2eB/De或DBA/2eBDe,即这个亚系是由Deringer把DBA/2的受精卵转输C57BL,由Deringer保种。又如C3H/Hef/Ha,即C3H/He由Heston用代乳鼠代乳,目前由Hauschka保种。又例如CBA/Ca-se/Gn,即Carter的CBA亚系具有Se基因突变(短耳Shortear),由Green保种。

这里要说明的是,类似DBA/2eBDe,在“De”这个位置上的符号,其含意有三;代表培育这个品系的人,保种者,或兼而有之。即究竟是由Deringer建立此品系,还是由它保种或二者兼者,这需要由记录说明,所以应当登记清楚。

6.冰冻保体传代的近交系小鼠命名规则。

(1)凡冰冻保存的品系,即在品系标准命名符号之后加小楷英文字母“p”,即Preservation by freezing(冰冻保存)。

(2)若冻存胚胎移植到同一品系母鼠子宫内代育时则命名符号不需改变。例如:C57BL/6p 即指C57BL/6的冻存卵移植到C57BL/6母鼠子宫内代育。

(3)如果冻存胚胎移植到不同品系母鼠的子宫时,应在被代育品系标准命名符号后面加上e ,例如:C57BL/6pe、CBA/H是指C57BL/6的冻存受精卵移植到CBA/H母鼠的子宫里(其中的H是指Har Weu亚系的符号)。

(4)亚系符号中应表示出冻存的人或实验室符号,其人名、单位名可接着写,如C57BL/6peCAB/HBy,其By即表示此品系是由D·W·Bailey冰冻的。

(5)近交代数、冰冻保存与解冻年份加在p后面的括号内,冰冻前后代数写在括号外左右两侧。如F37+(p1975-1977)+F16,是指1975年近交繁殖达37代时作冰冻保存,到1977年解冻,自解冻后又进行近交繁殖达16代。

如果冰冻与解冻是由不同的人或单位所作,则可以在括号里说明,如(p175By-1977H),是指1975年由D·W·Bailey冻存,到1977年由Harwell,(是英国M·R·C放射生物学部门所在地)解冻。

7.近交品系动物综合表示方法

DBA/1fLACA/LAC

DBA表示小鼠近交品系的名称;

“1”表示亚系;

f表示代乳;

ACA表示代乳母鼠的品系名称;

LAC表示培育单位代号。

上述一串符号初看起来很复杂,但只要按上述介绍的命名规则细加分析,就很容易看明白,这是由英国实验动物中心(LAC)用自己培育的LACA小鼠代乳而培育的DBA/1小鼠。有这样的命名法,大家就可以清楚地知道这些的交系动物的来源、历史和培育经过。

又如:C57BL/6J

“C”代表Cold Spring Harbor Labaratory;

“57”代表第57号雌鼠;

“BL”代表BLACK(黑色);

“6”代表亚系的数字;

“J”代表Jackson Laboratory。

8.亚系常用的代号。

An: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的H·B·Andervont博士。

BCr:Birmingham大学肿瘤研究所。

Cd:比利时Libre大学Albert Claude博士。

COBS:Caesarean Originated Bustained Animals,用无菌手段取出后养在封闭系统。

Crgl:美国伯克莱加利福尼亚州大学肿瘤研究所遗传实验室。

CRJ:日本Charles River Japan,Inc公司。

FO:美国Michigan州Detroit大学生物系P·Forsthoefel博士。

Gr:英国伦敦大学动物系H·Grunebery博士。

Gro:荷兰Groninge大学遗传研究所。

H:英国医学研究协会放射医学部门所在地Harwell。

Han:德国Hannoverlinden Versuchstierzueht中心研究所。

He: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的W·E·Heston博士。

H-2:Histocompatibility-2allele组织相容性抗血清Ⅱ型的特性。

ICIA: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n Laboratory Animals Science。国际实验动物科学委员会。

ICR:美国国立肿瘤研究所(Institute for Cancer Research)。

ICRC:印度癌肿研究中心(India Cancer Research Centre)。

J或Jax:美国杰克逊实验室(Jackson Memoriel Laboratory)。

JCL:日本柯力亚(Clea)公司(株式会社)。

JCR:日本国立肿瘤研究所。

Jic:日本(财)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

JMC:日本东京大学医科研究所(田鸠加雄)。

Ka:美国加利福尼亚Stanford大学医学院放射原系H.S.Kaplan博士。

Ki:美国Ohio大学医学院Kirschbaum纪念研究室。

Lac:英国M.R.C实验动物中心(Laboratory Animals Centre.Carshalton,Surrey,England)。

Mcl:英国苏格兰爱丁堡动物遗传研究所A.Mclaren博士。

M.K:日本北海道大学理学部(牧野佐二郎)。

MS:日本(Misima)国立遗传学研究所(吉田俊秀)

N或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Pi:美国Utan大学医学院的H.I.Pilgrim博士。

Rd或Rol:法国巴黎G.Rudali博士。

Scr:美国Lajolla Calif Scripps临床和基础研究基金会实验病理系。

S.P.F:无特殊病原体动物或称无致病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Animals)。

Umc:美国Minnesota大学医学院生理系。

W.H.O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Y:苏联Yurlov邮政实验动物研究所遗传系。

第五节 近交系的新进展

一、重组近交系

重组近交系(Recombinant Inbrad Strain)的发展和使用,是哺乳类动物遗传学中的最重要的发展。这是近十年发展起来的,是以两个无关的高度近交品系进行交配,产生F2代后,再行全同胞交配达20代以上而育成的一个近交系列组动物。该品系动物既具有其双亲品系的特性,又具有重组后一组内和每个重组近交系的特征,因此已广泛应用于新的多态形基因位点和新的组织兼容性位点的鉴定、多态形位点的多效性和多态形位点的连锁关系的研究和探测,以及临界特性的遗传分析,除此之外,也用于寿命、自发性和诱发性疾病感受性的研究,还用于生理学、药理学、形态学和行为特性的生物统计分析等方面的研究。

重组近交系名称的书写方法是在两个亲本品系名称之间加一个“X”符号(居中而不留空间)来表达,品系名称用缩写形式。如BALB/cByXC57BL/6By,记为CXB;C57BL/6JXDBA/2J,记为BXD;C57BL/6JXC3H/HeJ,记为BXH;C57BL/6JXSJL/J,记为BXJ。对于其一组内的不同品系应用阿拉拍数字加一对开线“-”加以区别。如BXD-5,BXD-30;BXH-19,BXH-2;BXJ-1,BXI-2等。早年以大写英文字母来区分,如由两个无关的、近亲程度较高的BALB/cBy(缩写为C)和C57BL/6By(缩写为B6)品系之间的互交,经过20代以上的兄妹交配而育成的,并命名为CXBD、CXBE、CXBG、CXBH、CXBI、CXBJ和CXBK。最近均已不用大写英文字母而用数字表示,如AKXC-1,就是AKR和BALB/C品系互交后,经兄妹交配而育成的重组近交系之一。已培养成功和正在培育的重组近交系可见表3-3。

表3-3 已培育成功的和正在培育的重组近交系

亲本 品 系 重组近交系命名 品系 数 参 考 资 料
BALB/cBY,C57BL/6By CXBD到CXBK 7 Bailey(1971)
AKR/J,C57L/J AKXL-1到AKXL-38 21 Taylor和Mcier(1976)
SWR/J,C57L/J SWXL-到? 8 Taylor(1976)
C57BL/6J,DBA/2J BXD-1到? 24 Taylor(1976)
Taylor et al(1973)
C57BL/6J,C3H/HeJ BXH-1到? 14 Taylor(1976)

根据1981年Bailey的统计资料看,目前至少有28个重组的近交系列组,见表3-4。

表3-4 RI品系的来源与建立(Bailey,1981)

亲 代 品 系
序号 组合品系 雌 性 雄 性 动物数 繁殖代数 来 源
1 AKXD AKR/J DBA/2 30 11-14 Heiniger,Taylor(Jax)
2 AKXL AKR/F C57BL/J 18 15-40 Taylor(Jax)
3 AXB A/J C57BL/6J 10 7-16 Nesbitt(UCSD)
4 BNXAKN C57BL/6N AKR/N 12 11-25 Nebert(NIH)
5 BNXC3H C57B57/6N CeH/HeN 12 12-17 Nebert(NIH)
6 BRX58N C57Br/cdJ B10,D2(58N)/Sn 11 20-27 Taylor(Jax)
7 BXA C57BL/6J A/J 11 7-17 Nesbitt(USCD)
8 BXD C57BL/6J DBA/2J 24 29-44 Taylor(Jax)
9 BXH C57BL/6J C3H/He 13 33-41 Taylor(Jax)
10 BXJ C57BL/6J SJL/J 2 23-33 Taylor(Jax)
11 BXLG C57BL/10J LG/J 7 14 Haber(BNL)
12 CXB BALB/CAnNBy C57BL/6NBy 7 60-70 Bailey(Jax)
13 CXD BALB/cJPas DBA/2Jpas 10 13-21 Guenet(pasteur)
14 CXJ BALB/cst SJL/J 12 10 Guckeler(salk)
15 CX8 BALB/cwt C58/J 9 4-7 Stevens(Jax)
16 LTXB LT/sv C57BL/6 4 16-21 Stevens(Jax)
17 LXB C57L/J C57BL/6J 3 23-33 Taylor(Jax)
18 LXHR C57L/J HRS/J 17 10-18 Stoner(BNL)
19 LXPL C57L/J PL/J 5 12-16 Taylor(Jax)
20 NXC NZB/NBom BALB/cJ 28 10-12 Krog(Fibiger)
21 NXSM NZB/BINJ SM/J-ala 18 15-22 Eicher(Jax)
22 NX129 NZB/BINJ 129/J 8 10-15 Taylor(Jax)
23 NX8 NZB/lcr C58/J 13 18-24 Riblet,Weigert,Johnson(Icr)
24 SWXL SWR/J C57/J 7 18-40 Tayor(Jax)
25 SWXN SWR/J NZB/BINJ 12 6-8 Datta(Tuflts)
26 9XA 129/Sv-ST A/HeJ 13 6-7 Stevens(Jax)
27 58NXL C57L/J B10.D2(58N)/Sn 5 17-23 Taylor(Jax)
28 129XB 129/sv C57BL/6JPas 15 14-19 Cuenet(pasteur)

二、同源导入近交系

将一个基因导入到一个近交系(通过多次回交)而培育成的新的近交系称为同源导入近交系(Congenic Inbred Strain),也称为“近交同类系”或“同源抵抗系”,简称IR系。这是Snell(1948年)的大发明,通过人工培育成功了IR系。例如,他用易感受与好发某肿瘤的近交系小鼠,导入另一品系对该肿瘤无易感性的基因(不同的组织兼容性基因),先杂交一次导入,尔后通过一系列的子代互交、测验以及回交的办法而育成IR。具体方法参看图3-4。图中的A系为易感受与好发某种肿瘤,在A系内移植A系肿瘤都能增殖生长,因为它们是同质动物,不起排异反应。如果将A系肿瘤移植到B系动物,肿瘤就不能生长,因为B系与A系之间的组织相容性基因不一样,所以B对A的肿瘤起排异反应。从A品系的角度培育对A系肿瘤无易感性的IR品系的方法是,让基代A与B交配,生下子1代,再让子1代互交得2代。此时将A系肿瘤移植给子2代,选肿瘤不长的小鼠留种与A品系回交得子3代,再让子3代互交得子4代,此时再移植A系肿瘤给子4代。如此反复,一直进行到第12~14代,选不长肿瘤的小鼠以全同胞兄妹交配形式建立了A·B品系。此A·B系即为A系的IR系,两者也就是互为同类系。新培育的A·B系除组织相容性基因与A系同外,其它基因则基本相同,这样配对的品系可开展许多科研,且得到了重大的成果。按这个模式,可以培育出各种各样的同类系。

Snell培育IR系小鼠的方法

图3-4 Snell培育IR系小鼠的方法

三、异单基因近交系

相同近交品系的动物内,如果发生了单个基因的突变,而培育成的新的近交品系称异单基因近交系(Colsognic Inbred Strain)。譬如近交系小鼠129的种群中,某些个体发生了“肌萎缩症”的隐性遗传突变,由dy基因控制这个性状。这个突变育成了dy的突变品系,称为129-dy。这样129与129-dy便互交成为了同类系,因为它们两系除dy一对等位基因之外,其他基因都基本是一致的。这一对同类系是天然发生而通过人工选择育种的成功的,用这一对同类系来对肌萎缩症进行对比研究有重大价值。其他诸如在贫血方面的研究等等,也有许多类的例子。

同源导入近交系和异单基因近系通称为同类系,并称同源株(Congenic stock),是在一个近交品系内发生了一个重要的单个基因突变,或者通过一系列的多次杂交和回交把一个基因导入一个近交背景品系内部形成与原株相对应的同源株。

其命名是在原来品系或亚系名称符号之后加一连接号“-”,再写一斜体字的基因符号。如果这个基因是隐性的则字母全用小写,如果是显性的则第一个字母用大写,如DBA/Ha-D,129-dy等。

如果突变基因或导入基因仍处于杂合状态,则在“-”后添一加号“+”,再加基因符号,如A/Fa—+C,C3H/N-+Wj。

当同类系是采取中制杂合近亲繁殖的,则其分离位点是否写出随意,例如129或129-CcbC;SEAC-a+/+se或SEAC/Gn。

通过反复杂交将显性基因导入一个近交品系里,至少回交7代才能建立同类系,因此要在括号内标明回交代数,如C57BL/6-Wv+(N8)。(Wv是“活显性白斑”基因,是W的等位基因)。至于代数计数,是把第一次杂交(bybrid)的F1计算为第一代,第一次回交所产生的下代计算为第二代,以此类推。

同源株如在两个品系杂交中形成,其命名符号,一般是由最初杂交的两个品系的命名符号所形成,例如,B1O,D2/OSnN(特征是缺少补体5),O代表Old(老),BIO·D2/OsnN(特征是有补体5和脑积水者较常见),n代表new(新)。

我国现已引进的突变同类系(异单基因近交系)有:C57BL/6J-Ob/Ob,为先天性肥胖型动物模型,血糖偏高。C57BL/KS-db/db,为Ⅰ型糖尿病模型。C57BL/6J-bg/bg,为NK细胞缺陷的模型。

四、遗传工程与近交系的发展

遗传工程是70年代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科学技术,它使人类进入了定向控制生物遗传性状的新阶段。

所谓遗传工程也就是根据人们的意愿,采用工程建筑的手法,按照预先设计的方案,借助于实验室手段将一个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定向地转移到另一个生物体中去,使后者获得人类希望的性状,成为一个新的“物种”。这们就打破了传统的、必须经过两性杂交的育种方法,使原来在自然状态下根本不可能发生有性繁殖的两种生物的基因结合在一起了。

遗传工程的概念可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遗传工程包括细胞工程、染色体工程和基因工程三类,使用的是细胞生物学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包括细胞融合、细胞拆合、染色体导入和基因或DNA分子的转移等。广义的遗传工程又称为微生物工程或细胞工程。狭义的遗体工程仅限于基因工程。

早期的遗传工程的研究工作大多数是在病毒、噬菌体和细菌中进行的。因为这些生物的遗传物质比较简单,容易搞清楚遗传物质与生物性状之间的关系。随着知识的积累,技术的提高,现在越来越多的遗传工程实验开始在高等哺乳类动物身上进行了。这尤其促进了近交系小鼠的发展。

(一)细胞工程与近交系小鼠的发展

1.嵌合体小鼠(Mouse Aggregation Chimeras)的育成。嵌合体小鼠技术是由Tarkowski和Mintz分别在华沙和费城发展的(见图3-5)。他们首先用两对不同品系的近交系小鼠在同一时刻进行纯交,为了使其后代便于区分,常选择毛色不同品种的近交系小鼠例如选用白毛的SJL小鼠与黑毛色的BL/10小鼠。当受精卵分裂为8分裂球时,分别将它们从各自母体的子宫上分离下来。然后用蛋白酶消化分裂球外面的明带,使分裂球“裸露”。并在37℃的条件下,将来自两个品种的两个分裂球彼此接触,任其粘成一个具有双倍体积的早期胚胎。将早期胚胎继续培养到具有128~256个细胞的胚囊。这时,不同毛色品系的细胞相互混杂发育在一起。然后,通过手术把胚囊移植到寄养母鼠的子宫内,让它继续发育,直至出生。新生小鼠长出毛后,其毛色表现为既不象父亲SJL品系的全白色,也不象母系BL/10品系的全黑色,而是表现出黑、白条或块状的毛色。这说明新生鼠的组织是由“黑色”细胞和“白色”细胞嵌合而成的,是一只嵌合体小鼠。

嵌合小鼠育成

图3-5 嵌合小鼠育成

近交同类系动物也是近交系动物,它除了一小段带有可辩的目的基因染色体外,在遗传上与原来已建立起来的那个近交系完全一致。近交同类系动物的培育,是选用带有目的基因的个体与已经建立起来的近交系杂交建立起的。应用近交同类系动物可以研究多基因系统中一个基因的特殊作用,施耐尔博士(Snell)是第一个应用这种体系进行组织移植基因研究的,建立了同类抵抗系学说,为小鼠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为此获得了1981年的诺贝尔奖金。

同类系动物的命名基于如下两种方式。一种是带有近交品系和供体品系的复合符号,中间带有一点,例:B6·AKR。第二种命名法是近交品系后面加上一横,然后标上供体品系特异的基因位点的符号。这样B6·AKR也可以写作B6-H-2k。对于最近培育的同类系,小鼠遗传标准命名委员会建议同时采用两种方式,这样B6·AR或B6-H-2k应该写为B6·AKR-H-2k。

如果进一步研究嵌合体小鼠的其它性状,还可以发现嵌合体小鼠将双亲的各种不同的性状都嵌合起来了。例如Mintz(1967,1971)证明用DBA/2和C3H两种不同品种的近交系所嵌合的后代具有不同的异柠檬酸脱氢酶(IDH-1)或苹果酸脱氢酶(MDH),利用电泳技术可以将它们彼此分开。除了双亲具有的酶以外,嵌合体内有时还可以发现第三种酶,即双亲的“杂种”或异多聚酶。以上的工作对于细胞水平的遗传性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

嵌合体小鼠近年来已应用于细胞和组织的动力学研究,如研究小肠上皮细胞移行规律及其定位等。

2.单亲纯合双倍体动物的育成。单亲纯合双倍动物育成技术又称为雌核发育技术。这是一种相当于植物中由花粉培育成纯合双倍体植株的技术,其结果都是培育出具有两套完全一致的染色体及基因的个体。

众所周知,不论在生产上还是在科学试验中都需要纯系动物。为了得到一个纯系动物,一般要花费数年时间,甚至一生的光阴。既使对世代周期较短的小鼠,采用了最有效的兄妹交配方法,还需要连续兄妹交配20代以上才能获得纯系动物,这也要几年时间。如果采用单亲纯合双倍体育成的技术来育成一个纯系动物,则将大大地缩短育种周期,小鼠只需三周,牛也只需几个月。具体方法见图3-6。

单亲双位体动物育成(雌核发育)

图3-6 单亲双位体动物育成(雌核发育)

首先将两个不同品系的的近交系进行杂交(例如SJLXBL/10),交配后,在精核与卵核尚未融合之前,从母鼠子宫内冲取受精卵并用极细的吸管将雄核去掉。然后在细胞松驰素B的处理下使雌核加倍,形成二倍体细胞,二倍体细胞在体外继续培养到胚囊期后,移植到养母的子宫内使胚胎继续发育,直至出生。一般选择毛色与双亲不同的品系作为养母,以易于区分。本例中是选择毛色为野生色的BL/10XSJL杂交鼠作为养母的。养母本身没有经过交配,因而出生的小鼠均为移植进去的胚胎发育而成,它表现出亲母鼠纯合的性状。若出生的新生鼠表现为野生色,则说明实验技术失败,并未剔除精核。

单亲纯合双倍体技术也已在鱼类和家兔中获得成功。

3.细胞核移植系的产生。在单亲纯合双倍体育成技术中已提到了核移植技术,但这仅是该技术的初步。若能将受精卵中的精核,与卵核都移出,然后再将来自其它细胞新核移入受精卵,并能顺利地完成新胚胎的正常发育,核移植技术就算成功了。以前,完整的核移植技术仅在两栖类和昆虫中取得成功。1981年日内瓦大学的伊尔曼斯(K.Illmensee)和美国杰克逊研究所的霍普(P.C.Hoppe)首次在小鼠中完成了核移植技术,开创了哺乳动物核移植成功的先例。具体方法见图3-7。

细胞移植系的产生

图3-7细胞移植系的产生

(1)将内细胞块细胞里的核用吸管吸出。

(2)将取出的核输到另一个精核与卵核尚未融合的受精卵内。

(3)吸出该受精卵本身的精核与卵核。

(4)受精卵在体外发育到胚胎细胞。

(5)将胚盘细胞移植到白色的养母小鼠的子宫内。

(6)出生的小鼠长出灰毛,说明细胞移植系实验成功。

(1)首先用灰色的小鼠品系进行雌雄交配(也可用其它毛色的品系),从母体的子宫内获得胚盘细胞。胚盘细胞包括营养外胚叶细胞和内细胞块细胞两种,后者将来可形成胚胎。若错误地取了营养外胚叶细胞就要导致实验失败。

(2)用极细的吸管取出内细胞块细胞的细胞核,并将它注到刚受精的、但卵核与精核尚未融合的黑色小鼠的受精卵内。

(3)从黑色小鼠的受精卵内取出吸管时,将黑色鼠受精卵原有的卵核和精核吸出。

(4)将处理过的受精卵在体外培养到胚盘细胞期,再将它移植到白色的养母小鼠的子宫内,让它继续发育。

(5)产出的新生小鼠必须会长出灰色的毛,这就是细胞核移植鼠。

由于主要的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所在核移植的受体将具有与核移植供体完全相同的遗传基础。因此,细胞核移植系技术在动物育种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它象植物中的组织培养那样,可以利用一头优质的动物(例如高产的奶牛)复制出与它生得完全一样的成千上万的细胞核移植系动物。

(二)实验小鼠染色体工程进展

所谓染色体工程是以染色体为单位进行有意识的切割、修补或成条、成套地增加,将人类需要的遗传性状集中在一起,创造出新的物种。以往的染色体工程一般均采用物理的或化学的方法。在高等动物中,由于多倍体或者染色体严重缺失与重复的个体都不容易成活,所以高等哺乳动物的染色体工程目前均是在细胞水平上采用细胞融合技术进行。

Harris和Watkins(1965)首先制备了包含小鼠和人类细胞的种间异核本。他们将由宫颈癌组织培养出来的人类HaLa细胞和小鼠细胞(生长在腹膜腔中Ehrlich小鼠肿瘤细胞)置于同一培养液中,加入经紫外线灭活了的仙台病毒(Sendai Virus,是粘病毒的副流感群中的一种)。在仙台病毒的作用下使两种细胞发生融合。融合细胞开始有两个来自不同物种的细胞核,称为异核体,这一点可以通过同位素标记的方法加以证实,事先他们用氚标记的胸苷来标记HaLa细胞的细胞核,而在一个异核体细胞内,可以发现标记的和不标记的两个细胞核。异核体的两个核融合后就可以继续进行细胞分裂,并形成单核细胞系。杂种细胞大,容易认别。它在以后的不断的分裂过程,人类的一套染色体和小鼠的一套染色体并不是都随着细胞的分裂进行复制的。在正常的条件下,人类的染色体将随着细胞的分裂而逐渐丢失。这种丢失是随机的。所以最后形成的杂种细胞往往都是带有一整套小鼠染色体加上不同数目和不同编号的人类染色体(或带有丝粘的片断),由于现代染色技术发展,使人们不仅可根据染色的结果很容易地区分人类染色体与小鼠染色体,而且可以确定在杂种细胞中留下来的是哪一条或者哪几条人类染色体。

如果使用的小鼠细胞是营养缺陷型细胞,即细胞本身不能合成某种必需营养物,只有在培养液中添加了这种营养物质后细胞才能正常地生长。小鼠营养缺陷型根据其所需的不同种营养物有许多不同的种类。如果将某种小鼠营养缺陷型细胞与人类正常细胞融合,形成杂种细胞。这时小鼠的营养缺陷可由于人类染色体上的有关基因的存在,该种生存必需营养物得到弥补,杂种细胞在不添加该营养液中的也能正常生长。经过一段时期培养,保留下来的细胞除带有一整套小鼠染色体外,至少还稳定地保留了一条与该营养物合成有关的人类染色体。如果我们使用多种营养缺陷型细胞作为遗传标志,就可有得到许多不同的杂种细胞,通过分析比较,就可能确定在人类的遗传中那种营养物质合成的基因在哪一条染色体。我们不仅可以用营养缺陷基因作为标志,还可以采用生化、免疫学和医学有关的基因作为标志基因,这样就可以把决定嘌呤酶的基因,决定各种碳水化合物、氨基酸以及脂肪代谢的基因,氨基酰-tRNA合成的基因,遗传性疾病的基因(例如白内障、指甲髌骨发育不全),对白喉和脊髓灰质炎等毒素易感性基因,细胞表面抗原基因和多肽酶基因等作为标志基因,结果就可以完成对更多的基因染色体定位工作。现在已定位在人类染色体的基因数目已超过了210个,对人类遗传学的研究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实验小鼠基因工程进展

超级小鼠的产生。1982年末Palmiter和Brister报导,他们把小鼠MT-1基因的启动子与大鼠生长激素(GH)基因结合,制成融合基因(MGH),然后将MGH插入到大肠杆菌的质粒中,扩增,备用;把收获的MGH基因注入小鼠受精卵的雄性前核;然后将这些受精卵移植到养母小鼠的子宫内,直至分娩。

结果在出生的21只小鼠中有7只带有MGH基因,6只小鼠的每个细胞均有两个以上的MGH(多的可达35个)。在携带MGH的小鼠肝细胞中检出的MGH-mRNA数目高达3000个血液中生长激素浓度明显增高,表明MGH基因已得到表达。含有两个以上MGH基因的6只小鼠,生长迅速,个别的为正常小鼠的两倍,成为所谓的“超级小鼠”。含有MGH基因的小鼠与普遍小鼠杂交的结果,子代19只小鼠中有10只含有MGH基因。MGH基因可以从亲代向子代递这一事实说明MGH基因已整合到小鼠染色体上去了。

最近也有人报导了利用人类的生长激素基因使小鼠成为超级小鼠的。超级小鼠的育成,开创了基因工程在哺乳类动物中获得成功的首例。它对于医学和畜牧业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

第六节 常用近交系动物品系特征

一、常用近交系小鼠品系特征

这里着重介绍目前国际上公认的主要品系和我国常用的品系。

(一)A系

1.形成

(1)起源:1921年Strong从Cold Spring Harbor albino和Bagg albino杂交的后代中近交培育而成。

(2)亚系:A,A/He,A/J,A/WySN等。

(3)近交代数:116代(Strong,1972)

2.毛色和H-2基因:aa、bb、cc(白色),H-2a(A,A/He,A/SnSf,A/WySN)。

3.主要特性:

⑴免疫学特征:44%6月龄母鼠。红斑狼疮细胞和抗核抗体阳性。缺乏补体C5。对抗原注射的免疫应答良好,但对8周龄小鼠腹腔注射0.1-0.05mg人丙种球蛋白或兔丙种球蛋白的离心上清液,2周后再皮下注射0.25mg,便出现免疫耐受性。巨噬细胞的碳粒清除率高。能及时排除抗原体复合物,不易患免疫复合物病。干扰素产量低。

⑵形态学特性:初生仔鼠的7.6%有唇裂,0.5%有后肢多趾症。

⑶生理学特性:血压低,肾上腺贮存脂质较多。245日龄以前易引起中度听觉性痉挛发作,对X线照射高度敏感。老龄鼠可自发淀粉变症。

⑷癌发生率:肺癌母鼠5-6%(A,A/He)、30%(A/J)。肝癌10.8%(A/He)。乳腺癌繁殖母鼠为80%(A)、40%(A/He)、25%(A/J)。肺组织对化学致癌物甲基胆蒽敏感。

⑸老化及寿命:老龄鼠多发肾脏病,有时出现心脏病。寿命平均400天。SPF动物雄雌分别为512天和588天。

(二)AKR系

1.形成:

⑴起源:最早是洛克菲勒大学以随机交配维持的动物,1928-1936年Furth作为白血病易发群维持着。Rhoades将其兄妹交配了9代,之后Lynch进行到21代。

⑵亚系:AKR,AKR/A,AKR/J,AKR/N等。

⑶近交代数:128代(美国N.I.H1973)。

2.毛色和H-2基因:aa,BB,cc(白色),H-2k。

3.主要特性:

⑴免疫学特征:缺乏补体C5。容易诱发免疫耐受性。用聚乙稀吡咯烷酮一次免疫8-10周龄小鼠产生抗体能力低,可能因B细胞分化能力低。但二次免疫后抗体产生良好。对白血病因子敏感。对百日咳组织胺易感因子敏感。干扰素产量高。

⑵生理学特性:血液过氧化氢酶活性高,肾上腺质贮存少,类固醇浓度低。白细胞增多症从5~6个月后的小鼠即可发现,但经常在8~9个月以后有80~90%有(雌鼠90%,雄鼠65%)白细胞增多症,但很少见到淋巴细胞而经常见到髓性白细胞,最常见到者为白细胞母细胞的增多。

⑶癌发生率:淋巴性白血病为60-100%。

⑷寿命:SPF动物雄雌分别为35天和312天。

⑸饲养注意点:在普通环境中繁殖率低。在无菌和SPF环境中繁殖良好。生育期短。应使其在2-5月龄间繁殖。

(三)BALB/c系

1.形成

⑴起源:Bagg从1913年开始维持的白化小鼠,Dowell从1923年开始近亲交配,1923年Snell得到其第26代,此后便传播各地。

⑵亚系:BALB/c,BALB/ccd,BALB/cJ,BALB/cAnN等。

⑶近交代数:157代(美国N·I·H1973)。

2.毛色和H-2基因:AA、bb、cc(白色),H-2d。

3.主要特性:

⑴免疫学特性:易患慢性肺炎。多数个体于6月龄以后出现免疫球蛋白过多症。主要是IgG1和i gA量的增加,免疫球蛋白的绝对量依饲养条件而异。腹腔注射矿物油后可引起浆细胞瘤。发生率0-60%,依亚系及饲养条件而异。较难诱发免疫耐受性。

⑵生理学特性:血压较高。网状内皮系统器官与体重之比较大。大部分雄鼠在20月龄前出现脾脏淀粉样变性。对X线照射极为敏感。对鼠伤寒沙门氏菌C′5敏感,对麻疹病毒中度敏感。

⑶癌发生率:乳腺癌发生率低(3%)。常发生肾上腺及肺有癌症。雌鼠的肺癌发生率为21%,网状细胞瘤为8%,血管瘤为6%,淋巴肉瘤为4.5%。对致瘤因子敏感。

⑷老化及寿命:老龄鼠出现心脏病、多发动脉硬化症。SPF动物雄雌的寿命分别为509天和561。

4.饲养注意点:生育期较长(至一年龄)容易饲养繁殖。最适温稍高,为26-27℃。因为体型较细,除了日常饲料外,每日早晚每只喂1cm3白面包,每星期喂二次木鱼(日本传统加工食品)。稍肥后较易繁殖。

因为易患肺炎,最好不要和其它近交系小鼠同室饲养。不使其它近交系小鼠发病的环境病原菌易使BALB/C患病。

(四)CBA系

1.形成:

⑴起源:1920年Strong从雌性Bagg albino和雄性DBA杂交后代中近交培育而成。

⑵亚系:CBA/Br,CBA/Ca,CBA/J,CBA/St,CBA/H等。

⑶近交代数:159代(杰克逊实验室1973)。

2.毛色和H-2基因:AA、BB、CC(野生色),H-2k。

3.主要特征:

⑴免疫学特性:易诱发免疫耐受性。

⑵形态学特性:18%的动物出现下颚第三臼齿缺失。

⑶生理学特性:血压较高。对维生素K不足高度敏感。连续注射酪蛋白后较C3H更易引起淀粉样变症。

⑷癌发生率:雌鼠乳腺癌60-65%,雄鼠肝癌为65%。

⑸寿命:SPF动物的雄雌鼠分别为486天和825天。

(五)C3H系

1.形成

⑴起源:与CBA同一起源。

⑵亚系:C3H/Bi,C3H/He,C3H/HeJ,C3H/St,C3HeB/FeJ,C3H/DiSn,C3H/Sf等。

⑶近交代数:138代(杰克逊实验室1973)。

2.毛色和H-2基因:AA、BB、CC(野生色),H-2k。

3.主要特性:

⑴免疫学特性:在IgG的亚类中IgG1和IgG2a为高值,IgG2b为低值。IgG1量增加到生后第三个月,以后开始下降,因为IgG2a变动不大,所以9月龄时与IgG1相比为高值。IgG1b值IgA为100-200μg/ml的低值,无变动。IgM伴随增龄有所增加。无菌饲养的IgM量为普通饲养的2倍以上。

较易诱发免疫耐受性。C3H/Hel对脂多糖非特异性活化B细胞的作用呈低反应性,其它C3H为高反应鼠。对鼠伤寒沙六氏菌补体5有抗力。

⑵生理学特性:红细胞及白细胞数较少。皮下注射5%酪蛋白0.5ml,5次/星期,3周后全部患淀份样变症。血液中氧化氢酶活性高。

⑶癌发生率:乳腺癌繁殖用雌鼠为85-100%。是通过乳汁感染而不是胎盘感染。白血病雌雄分别为0.5%和14%。肝癌雌雄分别为0%和10%。14月龄雄性小鼠肝癌自发率为85%。

⑷饲养注意点:较易饲养。繁殖用雌鼠从较早期(约5月龄)便有乳腺癌发生。患乳腺癌后幼仔哺育不良。哺仔下痢症感染率高。雄鼠对氨气,雄鼠对氨气,氯仿,松节油等气体特别敏感,且死亡率高。该鼠雌性不强。

(六)C57BL/6系

1.形成:

⑴起源:1921年Little由Abby Lathrop得到动物后开始近亲交配,育成数个近交系。以57号母鼠和52号公鼠交配为起源者标为C57,C77中毛色固定为巧克力色者称为C57BR,固定为黑色者称为C57BL。

⑵亚系:C57BL/6,C57BL/6J,C57BL/6N等。

⑶近交代数:114代(杰克逊实验室1973)

2.毛色基因:aa、BB、CC(黑色)

3.主要特性:

⑴免疫学特性:IgG在20月龄前缓慢增加,IgG2b为高值,IgG为低值。无菌饲养较普通饲养者IgG绝对量低。IgG为高值,有的个体12个月龄后可超过800μg/ml。无菌饲养的IgM较高。细胞免疫力随增龄较少降低,可能与自发肿瘤较少有关。较易诱发免疫耐受性。干扰素产量较高。对百日咳易感因子(Pertussis HSF)敏感。

⑵形态学特性:新生仔中雌性的16.8%,雄性的3%为小眼或无眼症。0.6%出现后肢多趾症。

⑶生理学特性:嗜酒精性高。肾上腺贮存脂质少。将雄鼠皮肤移植至同系雌鼠,20天后出现排拆。此为组织相容性原中存在雄性抗原,C57BL较其它系小鼠为显著。注射酪蛋白后易引起淀粉样变症。用考的松可诱发出20%腭裂,对结核杆菌敏感,对鼠痘病毒有一定抗力。

⑷癌发生率:乳腺癌少发(0-1%)。用致癌难以致癌。老龄鼠淋巴瘤自发率为20~25%;雌鼠白血病为7~16%,经照射后肝癌发生率高。

⑸寿命:最长达1200天。平均雌鼠692天,雄鼠676天。

4.饲养注意点:繁殖率稍低,给予高脂饲养可好转。离乳时的幼仔可出现原因不明的脱毛,在每次饲喂时,除了固型饲养外给予少量成鸡用混合颗粒料可防止离乳时的脱毛。

(七)DBA/1系

1.形成:

⑴起源:为1909年Little在毛色遗传实验中使用的动物。1929-1930年间培育成几个品系,现存的有DBA/1和DBA/2

⑵亚系:DBA/1,DBA/1J等。

⑶近交代数:83代(杰克逊实验室1973)

2.毛色基因:aa、bb、CC、dd(淡巧克力色)

3.主要特性:

⑴免疫学特性:对实验性结核感染的易感染性高。

⑵生理学特性:红细胞数多。繁殖用动物的大部分出现心脏钙质沉着。

⑶癌发生率:经产母鼠的乳腺癌为61.5%。白血病为8.4%。

⑷寿命:SPF动物的雄雌鼠分别为487天和684天。

(八)DBA/2系

1.形成:

⑴起源:参阅DBA/1。

⑵亚系:DBA/2,DBA/2J等。

⑶近交代数:116代(美国N.I.H1973)。

2.毛色基因:aa、bb、cc、dd(淡巧克力色)。

3.主要特性:

⑴免疫学特性:在普通饲养条件下三月龄鼠血清免疫球蛋白量为1000μg/ml左右,仅相当C57BL/6,C3H/He和BALB/C的1/2。其中,IgM值较高,为221.6μg/ml。而IgG为低值,仅相当于其它品系小鼠的1/2-1/4。在IgG的各亚类中,IgG1高值,IgG2b最低。缺乏补体C5。DBA/2和CBA的杂交一代于18月龄时发生浆细胞性白血病,在血清中测出与BALB/C浆细胞瘤相同的M成分。

⑵生理学特性:红细胞多。血压较低。听源性癫痫发作率在35日龄时为100%,55日龄时为5%。维生素K缺乏,氯仿和氧化乙烯引起的死亡率高。肾上腺脂质贮存少,心脏有钙盐沉着。嗜酒性低。对百日咳组织胺易感因子敏感,对疟原虫感染有一定抗力,对鼠斑疹伤寒补体5有抗力。

⑶癌发生率:经产母鼠乳腺癌发生率50-60%,雄雌鼠白血病分别为8%和6%。雌雄鼠中均有淋巴瘤生长。

⑷寿命:SPF动物的雌鼠为719天,雄鼠为629天。

⑸饲养注意点:产仔数少,不易哺育,所以较难繁殖。

(九)NZB系

1.形成

⑴起源:1930年Hill从Otago医科大学引起动物,1948年开始近亲交配。同一起源的还有NZO、NZW、NZX和NZY。

⑵亚系:NZB,NZBfC3H/HeLac。

⑶近交代数:96代(Bielschowsky 1973)。

2.毛色基因:aa,BB,CC(黑色)

3.主要特性:

⑴免疫学特性:

a、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症。在4-5月龄以前Ht值平均为44%,以后伴随增龄而下降,14月龄为32%,雌鼠在6月龄后,雄鼠在8月龄后出现Coombs氏试验阳性。伴随增龄阳性比率增高,10月龄为50%,12月龄以后达100%。从6月龄起出现抗核抗体。老龄小鼠出现红斑狼疮细胞。

b、血清免疫球蛋白:血清免疫球蛋白量异常之高,特别是IgM和IgG量递增显著。IgM量在一生中递增,其递增与性别、病况及Coombs氏试验无关,并不因无菌饲?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4.8%,其后报导了胸腺病,淋巴性白血病,浆细胞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等。淋巴性白血病的发生率为7%。常有未成熟期发病者,一般多在3-8月龄发病。

⑵寿命:SPF的雌鼠为441天,雄鼠为459天。

4.饲养注意点:哺育不易,繁殖极为困难。有肥胖的倾向。饲养繁殖的主要困难是母鼠的受孕期仅在4月龄之前,较其它近交系为短。并且在产仔后,有咬死自产仔鼠的习性。

(十)SJL/N

1.形成:

⑴起源:由Swiss-Webster小鼠发展面来,1938~1943年间到Jackson研究室。1955年开始近交繁殖,1969年到美国NIH,按近交繁殖保种。

⑵近交代数:F14(1973年)。

2.遗体组成:C/C:H-2s,Tlaa·lg-1b,Hbac·HbbS。

3.主要特性:

⑴一年以上的小鼠中有类何杰金氏病的多形细胞性网织细胞肉瘤。

⑵对全身性X线照射抗力强。

⑶对百日咳组织胺易感因子敏感。

⑷为Wanebo网织细胞肉瘤的宿六。

(十一)AFB系

1.形成:该品系未列入国际名单,是苏联培育的,在苏联资料中记载。但未介绍是如何培育的,可能与AKR有关,我国血研究在1958年从苏联引起,在1971年由天津引入医科院分院,现已40多代。

2.主要特性:该品体系质弱,体形中等,繁殖力弱,二月龄体重20~22克,很少有自发性肿瘤。

该品系为白色细胞增多症的白色小鼠。从5~6个月后的小鼠即可出现白细胞增多,但经常在8~9个月,以后有90%的雌鼠和65%的雄鼠可以发生白细胞增多症,但很少见到淋巴细胞而是经常见到髓性白细胞,最常见到者为白细胞母细胞的增多。

(十二)C3HA系

1.形成:Pogosianj于1943年用C3H和A杂交而育成。因此该鼠为野灰色但尾尖部总带有白色,有时白色多些,有时少些,但无论如何消除不掉。我国在1958年时血研所从苏联引进,当时称“苏乙”品种,1971年由血研所引入中国医科院分院,该鼠体形小,二月龄时体重为17~20克,但繁殖力强。

2.主要特性:

⑴乳腺癌发病率高,生育过或未生育过的雌鼠的癌肿发病率均为90%左右。

⑵经常可以见到肺腺癌与性别无关。

⑶我国饲育时有30%的自发性乳腺癌,并对致肝癌物质敏感。

(十三)我国培育的近交品系

见表3-5。

表3-5 我国培育的小鼠近交品系

品系名称 培育单位及起源历史 毛色(基因型) 主 要 特 性
中国1号(C-1) 1955年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医学研究所,将昆明小鼠经近亲交配20代以上而育成。 白 化 繁殖力中等,二月龄体重17克,肿瘤自发率低。
津白1号(TAⅠ) 1955年天津医学院昆明市售白化小鼠经的近亲交配而成。 白化(aabbcc) 繁殖力中等,二月龄体重20-25克,肿瘤自发率低。
津白2号(TAⅡ) 1963年天津医学院将昆明种小鼠经近亲交配20代以上而育成。 白化(aabbcc) 高乳腺癌,繁殖力中等。
615 1961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输血和血液研究所将普通小白鼠与C57BL/血研究杂交所生子代经亲代交配20代以上而育成。 深褐色(aabbcc) 肿瘤发生率为10-20%(♀♀乳腺癌,♂肺癌)对津638白血病毒敏感
AMMS/1号 1974年军事医学院科学院将昆明种小白鼠经亲代交配20代以上而育成。 白化(aabbcc) 对炭疽弱毒株比较敏感,地骨髓多向性造血干细胞测定较规律。

二、常近交系大鼠品系特征

(一)ACI系

1.形成:

⑴起源:1926年由哥仑比亚大学肿瘤研究所Curtis和Dunning培育。1945年Heston繁殖30代,1950年美国NIH繁殖41代,最后由Dunning(或NIH)育成。

⑵近交代数:F>100。

2.毛色:黑色,但腹部和脚白色(a,hi)。

3.主要特性:

⑴生理、生化学特性:血清甲状腺素含量低。收缩压低。雌鼠苯胺的肝脏代谢率高。戊基巴比妥纳的LD50值(为120mg/kg)高。

⑵形态学特性:28%雄鼠和20%雌鼠患有遗传缺陷病,有时一侧肾发育不全或肾囊肿,与子宫角缺陷或同侧睾丸萎缩有关。这些畸形,都与一种多基因遗传方式有关。

⑶癌发生率:雄鼠自发性肿瘤:睾丸为46%,肾上腺为16%,脑垂体为5%,皮肤和耳道以及其他类型为6%。雄鼠自发性肿瘤:脑垂体为21%,子宫为13%,乳腺为11%,肾上腺和其他类型为6%。34~37月龄老年雄性小鼠,自发性前列腺癌17%。该品系小鼠可使M-C961、970、R3234肿瘤移植生长,吸收中等剂量的乙烯雌酚后乳腺肿瘤增加。

⑷饲养繁殖:繁殖力差,仔鼠矮小,胚胎死亡率高,取决于雄鼠基因型。早期胚胎死亡率11%,先天性畸形发生率10%。

⑸寿命:需长时间驯养,对新环境的适应时间也长。雄鼠平均活存时间113周,雌鼠108周。

(二)AGUS系

1.形成

⑴起源:Gustafsson用动物株(Sprague-Dawley)培育的无菌动物,1948年繁殖10代,到1968年实验动物中心Garshalton繁殖26代。

⑵近交代数:F35。

2.毛色:白化(a.c.H)。

3.主要特性:易感染实验过敏性脑脊髓炎,对溶组织阿米巴的感染有相对抗力。尽管动物易受环境影响,但具有良好的繁殖能力。约有1~4%无尾年幼大鼠无繁殖力。

(三)AS系

1.形成:

⑴起源:1930年Otago大学用从英国引入的Wistar大鼠繁殖,它可能是GH品系,因而具有组织相溶性。

⑵近交代数:F60+。

2.毛色:白化(C)。

3.主要特性:血压不如GH品系那样高,但仍较正常血压要高。易感染实验过敏性脑脊髓炎,对自家免疫性肾小球肾炎敏感,这与其组织相溶性有关。具有良好的繁殖力。

(四)BN系

1.形成:

⑴起源:1958年由Silvers和Billingham用D.H.King和P.Aptekman培育的棕色突变型动物近交繁殖而来。

⑵近交代数:F35。

2.毛色:棕色(a、b、h1)。

3.主要特性:

⑴免疫学特性:对实验过敏性脑脊髓炎有抗力。对自家免疫性复合性肾小球肾炎也具抗力。⑵生理学特征:平均31月龄大鼠心内膜疾病的发生率为7%,先天性高血压为30%,对戊基巴比妥钠中度敏感,其LD50为90mg/kg。

⑶癌发生率:雌雄大鼠上皮瘤的发生率分别为28%和2%。雌鼠输尿管肿瘤20%,雄鼠6%。雄鼠膀胱癌自发率35%,胰腺腺瘤15%,脑垂体腺瘤14%,淋巴网状组织肉瘤14%,肾上腺皮质腺瘤12%,髓质性甲状腺瘤9%,肾上腺嗜铬细胞瘤8%。雌鼠脑垂体腺瘤26%,输尿管癌22%,肾上腺皮质腺瘤19%,子宫颈肉瘤15%,乳腺纤维腺瘤11%,胰腺腺瘤11%。

⑷寿命:该品系繁殖力低。雄鼠平均寿命29个月,雌鼠为31个月。

(五)BUF系

1.形成:

⑴起源:系美国布法罗H·Morris株,1946年由Heston培育,1956后NIH繁殖了10代。

⑵近交代数:F58。

2.毛色:白化(C)。

3.主要特性:

⑴免疫学特性:36周龄的雄鼠有54%发生自家免疫性甲状腺炎,大于一年龄的动物有26%发生自发性自家免疫性甲状腺炎和甲状腺单核细胞浸润。食入3-甲基五环碳氢化合物能自发地发生自家免疫性甲状腺炎,而新生期胸腺切除后其发生率几乎达到100%。对绵羊红细胞缺乏免疫反应。

⑵生理学特性:龋齿发生率低。乙基吗啡的肝脏代谢率低,而苯胺的肝脏代谢率高。产前早期死亡率18%,晚期死亡率11%。繁殖力和仔鼠大小中等。未发现先天性畸形。

⑶癌发生率:Yoshida氏腹水瘤16%,有Morris氏肝癌和脑垂体肿瘤生长。在老年动物中,早期自发性脑垂体瘤30%,肾上腺皮质瘤25%,患有甲状腺癌的25%,两年龄大鼠活存率为58%。

(六)COP系

1.形成:

⑴起源:1921年由哥仑比亚肿瘤研究所Curtis培育。

⑵近交代数:F73。

2.毛色:头部被毛呈黑色头巾状(a,h)。

3.主要特性:所产生自发性胸腺肿瘤。吸收小剂量乙烯雌酚能使动物产生膀胱结石和乳头瘤而死亡。对乳腺瘤有抗力,脑垂体小。对囊尾蚴虫有抗力。允许IRS4337和前列腺癌R3327肿瘤移植生长,而后者是人类前列腺癌的动物模型。平均寿命为20±0.2月。

(七)F344系

1.形成:

⑴起源:1920年由哥仓比亚大学肿瘤研究所Curtis培育,1949年引入Heston之后又到NIH,1950年Bethesde将其繁殖51代,最后完成繁殖的不是Dunning就是NIH。

⑵近交代数:F86。

2.毛色:白化(a,c,h)。

3.主要特性:

⑴免疫不特性:原发和继发性的脾脏红细胞的免疫反应性低。特殊活动性能高,但与远交系Sprague-Dewley大鼠比较,其NADPH-细胞色素C还原酶的诱发力低。

⑵生理学特性:旋转运动性低。雌雄鼠肝结节状增生的发生率为5%。血清胰岛素含量低。雄鼠乙基吗啡和苯胺的肝代谢率高。对高血压蛋白盐的产生有抗力。脑垂体大。对囊尾蚴虫敏感,乙烯雌酚吸收快并易引起死亡,尸检时脂肪肝很常见。戊巴比妥钠的LD50低,为70mg/kg。肾脏疾患发生率低。

⑶癌发生率:雌鼠乳腺癌自发率为41%,脑垂体腺腺瘤为36%,雌鼠乳腺癌为23%,脑垂体腺瘤为24%,睾丸间质细胞瘤为85%。甲状腺癌22%,单核细胞白血病24%。雌鼠乳腺纤维腺瘤9%,多发性子宫内膜肿瘤12%。在无菌条件下肿瘤的发生率:雄鼠白血病26%,而雌鼠为36%,雄鼠乳腺瘤12%,而雌鼠为20%,雄鼠可见其他肿瘤9%,而雌鼠可见5%。该品系大鼠可允许下列肿瘤移植生长:Dunning氏肝癌、肝癌LC-18、Novidoff肝癌、乳腺癌HMC和R-3230、脑垂体瘤MtT和MtTf4、Walker256类癌肉瘤,Dunning白血病,白血病HLF、IRC-741和R3149,淋巴肉瘤R-3251,乳腺纤维瘤F-609,纤维肉瘤R-3244,肉瘤IRS9802和R13259,子宫肉瘤F-529和白血病R-3323、3330、3399和3432。

⑷寿命:雄鼠平均31月,雌鼠水均29月。

(八)GH系

1.形成:

⑴起源:1930年来源于英国报导的Wistar大鼠,由牛津大学医学研究所增育。1955年Snirk开始研究选择高血压大鼠,繁殖了许多品系,该品系是其中的一种而且在分类上与AS品系有关联。

⑵近交代数:F31。

2.毛色:白化(C)。

3.主要特性:高血压,有心肌肥大和血管疾病,与正常血压的品系的相比,心率快20%,体脂肪含量较低,而心脏重量大50%。GH品系(但不是SHR)遗传性高血压可能与肾前列腺素的分解代谢有关。与SHR品系有关的特征已由Simpson等人作了报导。

(九)IS系

1.形成:

⑴起源:来源于野生雄鼠和Wistar雌鼠,自1968年以来,人们就开始用同种亲缘动物交配方法培育该品系动物。

⑵近交代数:F23。

2.毛色:刺鼠(+)。

3.主要特性:多见有胸腰椎骨畸形并导致脊柱后侧凸,使脊髓管阻塞,脊髓受压,畸形好发在第12胸椎到第6腰椎的部位,通常有两上到四个脊椎受累,但有时可多到7个,而且某种个体的畸形发生率高达90%。

(十)LEW系

1.形成:

⑴起源:来源于Wistar原种,最先由Lewis繁殖,1954年Aptekman和Bogden繁殖到20代,到1958年Silvers繁殖到31代。

⑵近交代数:F67。

2.毛色:白化(a,h,c)。

3.主要特性:

⑴免疫学特性:接种豚鼠髓磷脂硷蛋白后,对实验过敏性脑脊髓炎敏感。极易感染诱发自家免疫性心肌炎。对诱发自家免疫性复合性肾小球肾炎敏感(这与主要组织相溶性复合物有关)。易感染实验过敏性脑炎和药物诱发的关节炎。

⑵生理学特性:血清甲状腺素高,血清胰岛素和血清生长激素高。动物的肥胖取决于饮食的高脂肪物的含量。雌鼠乙基吗啡的肝脏代谢率高。

⑶癌发生率:常见淋巴瘤,肾肉瘤,纤维肉瘤MC-39,ML-1,ML-7,Lewis10瘤和Lewis3肉瘤。

⑷饲养繁殖:易驯养,繁殖率高。二年龄大鼠的存活率为26%。

(十一)LOU/c LOU/M系

1.形成:

⑴起源:可能来自Louvain大学Wistar株,由Bazin和Backers培育。28种类似的LOU/C品系动物可用作高发性浆细胞瘤的研究。两者的组织相溶性相同,这就是LOU/M雄鼠接受LOU/C动物的皮肤移植的基础。

⑵近交代数:F20+?。

2.毛色:白化(?)。

3.主要特性:LOU/C和LOU/M特性参看第十章第二节。

(十二)M520系

1.形成:

⑴起源:1920年由哥仑比亚大学肿瘤研究所Crutis培育,1949年Heston繁殖49代,1950年NIH繁殖到51代。

⑵近交代数:F86。

2.毛色:白化(a,c,h)。

3.主要特性。

⑴生理学特性:收缩压低。苯胺的肝脏代谢率低(雄鼠90%,雌鼠70%),但乙基吗啡的代谢率高。繁殖力强,仔鼠中等大小。易感染囊尾蚴病。极易感染肾炎。

⑵癌发生率:NIH品系肾上腺髓质肿瘤发生率为21~25%。对2-乙酰氟胺(2-Acetylaminofluorine)诱发肿瘤敏感。胰外分泌腺瘤的发生率低。小于18月龄的动物子宫、脑垂体前叶、肾上腺髓质和皮质以及间质细胞瘤发生率在10%以内。但大于18月龄的12~50%雌鼠有子宫瘤,35%未交配雄鼠有间质的细胞瘤,65~85%动物表现出肾上腺髓质瘤、20~45%为皮质瘤,20~40%有脑垂体前叶瘤。能使Jensen肉瘤和Yoshida腹水瘤生长,75%的动物能生长7974型肝癌和130型肝癌。常见的有BICR/MI乳腺瘤、344成骨肉瘤、343癌、Harderian2226腺癌、338癌和E-2730肉瘤生长。

(十三)PETH系

1.形成:

⑴起源:1938年由Bourne引入Sidman,1946年NIH繁殖9代,以后又繁殖到18代。该品系可能与RCS品系有关。

⑵近交代数:F39。

2.毛色:粉红色眼睛,头部被毛呈头巾状(a,h,p)。

3.主要特性:携有视网膜营养不良(Retinal Dystophy)基因(re),常引起3月龄大鼠白内障。可诱发常见的晶状体反射和持续性玻璃状体膜动脉的继发反应。收缩压低。

(十四)PVG系

1.形成:

⑴起源:英国皇家科学院培育后引入Lister和Virol研究所,1946年被Glaxo引入并交繁殖。

⑵近交代数:F70+?。

2.毛色:头部被毛呈黑色头巾状(a,h)。

3.主要特性:对诱发免疫性甲状腺炎有抗力。易感染溶组织阿米巴病。Howard已经培养出染色体分带与CBA-T6品系相类似的品系。

(十五)SHR系

1.形成:

⑴起源:源于东京远交系Wistar大鼠,1963年Okamoto培育。用群体动物中患有自发性高血压的雄鼠与一只血压升高的雌鼠交配繁殖,之后进行兄妹连续交配,以获得自发性高血压动物模型。该品系中的动物有发生脑血管损伤和中风的趋势。

⑵近交代数:F23+。

2.毛色:白化(C)。

3.主要特性:高血压发生率高,而且无明显原发性肾脏或肾上腺损伤。高血压很严重,血压常高于200mmHg。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高。基因分析表明这一情况受3~4个基因控制,其中一个可能是主要的。有人认为下丘脑血压的维持是精神错乱的结果。尿嘌呤糖尿病能进一步使血压增高,但动物对抗高血压药有反应。Roba肯定该品系是筛选抗高血压反应药理最适宜的动物模型。在年幼SHR大鼠中,血浆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b-氢氧酶水平增加,并超过WKA品系对照大鼠。但总儿茶酚胺无明显不同,肾上腺儿茶酚胺含量减少。循环血中的促肾上腺激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品系。131I代谢率减少和甲状腺重量增加与Wistar对照鼠有关。

(十六)WAG系

1.形成:

⑴起源:源于Wistar株,1924年A·L·Bacharach培育。

⑵近交代数:F101。

2.毛色:白化(a、c、h;A、C、h或A、C、H)。

3.主要特性:

⑴生理学特性:旋转运动率高。脑GABA含低。平均31月龄大鼠心内膜疾病的发生率为4%。对铁缺乏敏感。

⑵免疫学特性:对实验过敏性脑脊髓炎有抗力。有些动物可能携带防御右旋糖酐过敏反应的隐性基因dx,对诱发自家免疫性甲状腺炎敏感。多肽类继发性抗体反应性低。

⑶肿瘤发生率:甲状腺髓质瘤27%,嗜铬细胞瘤2%,胰岛细胞腺瘤1%。31月老龄雌鼠腺瘤的发生率为69%,甲状腺髓质瘤40%,肾上腺皮质腺瘤29%,乳腺纤维腺瘤21%。

⑷平均寿命:雌鼠大于31月,雄鼠为22月。

(十七)WF系

1.形成:

⑴起源:1945年J·Furth用远交系Wistar株动物培育而成。

⑵近交代数:F27+。

2.毛色:白化(C)。

3.主要特性:

⑴生理学特性:血清生长激素含量低。对肾上腺反馈性高血压有抗力。该品系携带特殊浓度Y染色体,这种染色体可以用作细胞标记。

⑵肿瘤发生率:结肠癌雄鼠发生率为38%,雌鼠27%。雌鼠脑垂体肿瘤27%,乳腺癌21%,肾上腺肿瘤3%,白血病9%,恶性淋巴瘤7%,脂肪瘤3%。给年幼鼠食入3-甲基五环碳氢类化合物,其白血病的发生率增高,但经X射线作用后白血病则减少。

⑶平均寿命:雌鼠31月,雄鼠23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于1983~1988年从美国NIH、JAX,英国LAC,日本JCA等单位引入小鼠26个品系,大鼠11个品系:

小鼠品系:A/J、AKR/J-nustr、BALB/cAnN、BALB/c-nu/Jcl、BALB/c-nu/Ola、BALB/c/Ola、B6C3Fe-a/a-Dh、CBA/J/ola、CBA/N(CBA/HN)、C·B-17/IcrJ-Sc1d。C3H/He/Ola、C57BL/KsJ-dbm、C57BL/6J-ob、C57BL/6J/Ola、C57BL/6N、C57BL/6N-bg、DBA/2/Ola、DBA2N、ICR、KK、N:NIH(S)-nu、N:NIH(S)-Ⅱ-nu(N:NIH(S)-nu-Xid)、N:NIH(S)- Ⅲ-nu、NOD/Lt、SM/J、SWR/J。

大鼠品系:F344/N、F344/Ola、LOU/C-IgK-Ib、LOU-CN、LOU/MN、Nude、SD、SHR/Ola、Wistar、WKY/Ola、WN/N。

第四章 突变系动物的特点及应用

第一节 突变系动物的基本概念

一、遗传与变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生物,它们的下一代和亲代之间,在形态结构、代谢类型等种种性状上都有非常相似之处。但是,相象有等于完全相同,虽然亲代和子代之间都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但又有些不同之处。亲子相似,叫遗传。亲子相异,叫变异。遗传和变异是生物普通存在的生命现象。生物的遗传性和变异性都是由原生质中的主要活性物质DNA加以控制和调节的。

二、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指染色体上一个位点内的遗传物质的变化,或者说是DNA分子上长链中碱基对的改变,也称点突变(Point Mutation)。简言之,所谓基因突变,就是一个基因变为它的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很普遍的,而且突变后所出现的性状与环境条件间看不出对应关系。突变在自然情况下产生的,称为自然突变或自发突变(Spontaneou Mutation);由人们有意识地应用一些物理、化学因素诱发的,则称为诱发突变(Induced Mutation)。突变后出现的表现型是多种多样的。根据突变对表现型的最明显效应,可分为:

1.可见突变(Visble Mutation):突变的效应可在生物的表现型上看出来,即用肉眼就能观察出来,如若干大体形成的变异。

2.生化突变(Biochemical Mutation):突变的效应导致一个特定的生化功能的丧失。肉眼是无法予以鉴别的,一定要借助于某些特殊方法来检测。

3.致死突变(Lethal Mutation):致死突变可分为显性致死和隐性致死。显性致死在杂合态即有致死效应。而隐性致命突变较为常见,如镰形红细胞贫血症的基因就是隐性致命突变。

4.条件致命突变(Conditonal Lethal Mutation):在某些条件下是有成活的,而在另一些条件下是致命的。

从盂德尔的实验观察,要知道一个基因存在,通常只能靠这个位点的不同等位基因所产生的表现型改变,才能知道那一基因决定那一性状。如果某一位点的所有等位基因在表现型效应上是相似的,那么这样的基因在作用上缺乏特征。始终作为正常表现型的一部分,则无法把它检查出来。换言之,如果基因没有等位上的差异,就不能用盂德尔遗传试验方法检查出来,只有当这种等位上的差异存在时,才使我们可以推论,有某一特定基因的存在。所以观察基因突变,主要就是检出能产生新的表现型效应的不同等位基因。如小鼠A突变a。A毛色为野鼠色,毛色呈棕黄色都为野鼠型小鼠,C3H毛色为黑色。A毛色为黑色,C57BL毛色为黑色。

每只动物从它们双亲中获得两套基因,其中每亲各一套,每套中成千上万的基因,同时它们都极稳定地从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但是偶然某个基因遭遇变异,即发生基因突变时,便成为突变型。带有这种突变基因的小鼠称为突变株(Mutant Stock),相同突变株的动物即为某一突变品系动物。动物发生基因突变后就会导致相应的正常生理功能丧失,我们称为病理缺陷,而且这种病理缺陷可以稳定地代代相传。对于小鼠,目前已知的有300个基因,在小鼠各染色体上均已定位,有的多,有的少,基因经过突变方能找到它的位置。

三、显性和隐生基因及基因与性状关系

一群小鼠由正常基因A突变为a,可有AA、Aa、aa三型。两套染色体同一位点上也可出现以上三型。

正常基因用大写英文字母表示,突变基因用小写英文字母表示。

A为显性基因(Dominant Gene),A的性状可掩盖a的性状,A的显性是对a而言的,A是显性性状。

a为隐性基因(Recessive Gene),a的性状被A所掩,a是隐性性状的一个位点上都是隐性基因时方可表现出它所决定的性状。如aa,这时小鼠被毛呈黑色。

1.一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

2.一个基因决定几个性状,称为基因的多形性(Pleomorphism)。如带W基因的小鼠,表现毛色为花鼠和含铁红细胞性贫血。裸鼠无胸腺、无毛也是基因所决定,可能是一个基因决定两个性状,也可能是靠近的两个基因不分离的缘故。

3.几个基因决定一个性状(Polygenic Character)。一般带有定量的特征,如身高、体重是可定量的,为多基因所决定。毛色为定性的,为单基因决定的。小鼠6周时体重由30个基因决定。兔子的高血压由3~4个基因决定。

四、突变的机理和突变系动物

生物的遗传具有保守性,每只动物从它的双亲获得两套基因,并都能极稳定地从上代传给下代,亦正是这种保守性,使生物能稳定地继承它们祖先的性状,因而亲代狗产生的后代必然是狗;亲代猫产生的后必然是猫。这是由它们亲代的遗传物质,亦就是千千万万个基因,经过复杂的生化反应过程复制出来的,并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形成了各种不同的特定性状。但是成千上万的基因在复制过程中,经常有个别基因发生变异,并丧失了原有的正常功能。由于绝大多数基因还保持与亲代相同,所以子代也基本上与亲代相同。然而,个别或少数基因的变异,使这个特定基因的性状必然与其亲代的性状不同。这个发生变异的性状有时能在子代中表现出来,这种变异就叫实“突变”,并能世代相传而保存下去。这个变异的基因叫做“突变型”。遗传学家常使用突变型推断未知基因的存在,因此,生物在世代的相传中,既保持稳定而又发生变化,并且是经常不断地发生。自然界各种生物遗体的保守性是相对的,变异则是绝对的。突变是生命机体的特性之一。就是因为这样不断地变异才促进了生物的进化。

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上碱基发生了变化而造成的。通过遗传和化学分析认识了突变型的遗传性质,有些变化是一个碱基为另一个碱基所替代;另一个情况是插入或缺失了一个碱基,还有的变化包括许多碱基获得、失去或重新排列等等。总之是组成基因的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这种自发的突变率因不同的生物种类而异,有人估计由几万分之一到几百万分之一。已知的外环境影响,如射线和化学物质能增加突变率,但引起突变的机理和发生条件,一直在吸引着人们进行深入的研究。

生物的突变既能偶然又必然,同时既有害又有利。但是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突变对生物机体是有害的。突变型往往也是生物所携带的隐性基因的暴露。当它成为纯合时,将是致命的的或是有害的,例如小鼠的先天性脑积水。Gruneberg认为,小鼠的先天性脑积水是由于在小鼠发育中多源效应的单个基因ch所致,该基因的出现是一个自发的突变,这是最初在研究小鼠的早期发育能影响软骨形成中发现的。带有这种纯合基因的小鼠,生下时是活的,但因肺脏不能膨胀而死亡,同时亦能发现其它明显的不正常现象,如头颅、额和脸部长得不成比例,大脑半球隆起一个大水泡,里面充满液体。这是因为头骨不正常而只有皮肤盖着额的结果。眼睛常开着,面部的触须异常,胸骨异常,含有少量骨质或不形成胸骨,这些异常现象在胚胎期第13天就已发生。这种多源效应可以追索到一个单一的起因,就是软骨的形成不正常。各种骨骼的异常是直接发生的,而生理学的干扰是继发的。单一的最初反应是由该突变基因所控制的。

由于各种生物的形成都经过了长期进化的历史过程,它所处的环境条件已形成了高度的协调而平衡统一。环境条件的变化可能促进生物遗传物质发生变化,是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而生存下去,因而形成了现在地球上千千万万的生物种类,并且还在不断地继续进化之中。

生物在长期繁殖的过程中,子代突然发生变异,其变异的遗传基因等位点可以遗传下去,或即使没有明确的遗传基因等位点,但经过淘汰的选拔后,能维持稳定的遗传形质。这种变化了的能保持遗传基因的特性的品系,称之为突变品系,也就是指正常染色体的基因发生了变异的、具有各种遗传缺陷的动物。在小鼠和大鼠中,通过自然突变和人工定向突变,已培育出很多的突变系动物,如目前国际上已发现的小鼠突变基因有648个,培育的突变系小鼠有350多个品系,大鼠有50多个品系。特别象无毛、无胸腺裸鼠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领域中令人注目的“宠儿”,并被广泛地应用于肿瘤等研究。

第二节 突变品系的模型性状

一、模型动物

遗传突变的动物,如果能留种育成突变品系供某项特殊研究之用,这就成为很有科学价值的“模型动物”。本世纪最先而且最广泛突破的是培养了多种肿瘤的模型动物,为研究人类肿瘤的科学工作者提供了极为方便而有效的研究手段。因为很多研究工作不能在人体身上进行,而且不仅肿瘤是这样,其它疾病也是这样。有的突变品系动物与人的疾病一样或近似,则更是最好的动物模型。如肥胖小鼠,它与人类有相似的肥胖病和糖尿病;肌肉萎缩症小鼠,它与人类有相似的肌肉萎缩症,自身免疫小鼠;则与人类的自身免疫性溶血症和红斑狼疮相似。因此,对突变品系模型性状的研究对解决人类的疾病将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病机制更有用处。

根据《小鼠通讯》(《Mouse News Letter》No.58,1978)公布的材料,在小鼠中已发现的突变基因648个(其中有毛色突变基因130个,神经系统113个,蛋白质44个,皮肤与毛发82个,内分泌27个,红细胞生成24个,淋巴细胞同种抗原19个,免疫缺陷15个,肌肉9个,血红蛋白5个,补体5个等)。并且培育出了许许多多具有模型性状的突变品系动物,已知的的小鼠突变品系就有146个。

二、疾病种类

许多突变品系动物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疾病或缺损,各种突变品系动物(即各种动物模型)是研究人类疾病,尤其是研究遗传性疾病、免疫性疫病和肿瘤性疾病的主要试验材料。突变系动物的遗传性疾病主要有代谢病和分子病两在类。

(一)代谢病

代谢病是特异代谢过程的改变,导致正常代谢的生化过程被阻断。如α酶缺乏,则由A→B的生化过程被阻断。此种代谢病表现α酶下降,使A部分的新陈代谢产生堆集,或B部分的代谢物减少。

A→ |B→ |C

α酶 β酶

如苯丙氨酸代谢障碍时出现以下代谢病。

1.苯酮尿症(Phenylketonuria)

2.白化症(Albinism)

3.呆小症(Cretinism)

4.酪氨酸代谢症(Tyrosinosis)

5.黑酸尿症(Alkaptonuria)

(二)分子病

直接作用于分子,多数与酶关系不大。

1.血红蛋白病(Hemoglobinpathy):遗传学上测定由于血红蛋白分子结构改变而引起血液学的异常,致有临床上的特殊症状和血液化学上的异常,常出现明显的贫血。这种血红蛋白异常的特殊表现为球蛋白多肽链组成关系的改变。即α、β、γ、δ改变或这些链的氨基酸组成的排列顺序被改变,或者把它们从分子中适宜的位置上被去掉了。例如正常情况下:

Hb-s代表镰刀细胞血红蛋白,此种血红蛋白出现时发生镰刀状红细胞性贫血。

Hb-1,α正常16位置上赖氨酸,如被天门冬氨酸所代替,则变为Hb-1不正常的血红蛋白;141位置上的为精氨酸,如为116位置上的赖氨酸所代替则变为Hb-D不正常的血红蛋白。

Hb-s,β上的第6位为谷氨酸,如为缬氨酸所代替,则变为Hb-s,即镰刀细胞血红蛋白。

2.特种蛋白合成异常性疾病:此种疾病常因各系统异常而发生,在人体上研究有困难,需要制造动物模型。

糖尿病较为常见,人类中占5%,为研究此病,必须手术切除动物的胰腺,或用四氧嘧啶(Alloxan)破坏其胰岛细胞。10年前发现糖尿病的动物模型。此种小鼠常与肥胖同时存在。NZO、KK品系出现糖尿病,其基因控制尚不清楚。近年来发现有些动物隐性基因下降,此基因促使糖尿病出现。

3.神经性疾病:人类的神经性疾病多因神经脱髓鞘引起。Jimpy、Quaking两种突变小鼠有神经脱髓鞘性疾病,用这两种小鼠研究神经脱髓鞘过程,发现其实质为复杂的酶改变过程。神经系统疾病的实验动物有200多个模型。

4.自身免疫性疾病:机体不能识别自身抗原而产生抗体,来消灭自身抗原。如红斑狼疮(Lupus Erythematosus)、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有些病找不出明确原因,就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现在,这类疾病正在不断增加。NZB(新西兰黑)小鼠可作为研究自身免疫病的模型。此种小鼠有自身抗原。如肾小球肾炎就有大量的动物模型。裸鼠是研究自身抗原的天然模型。

第三节 带病理模型性状的突变株

一、常用的突变品系

(一)肌萎缩症(Dystrophia Muscularis简称dy)小鼠或称肌失营养症即后肢瘫痪小鼠

该鼠与人类有相似的肌萎缩症状,其dy/dy大约出生两星期可见后肢拖地,表现有进行性肌衰弱和广泛性的肌萎缩。病鼠出生时是活的,但只有少数病鼠能存活10周以上,无繁殖力。但已证明dy/dy 雌鼠的卵巢移植到正常雌鼠体内是具有生殖能力的。由于雌本基本不育。因交配无能,且母性不好,一般和留杂合型,如雄鼠与正常雌本交配有困难,可人工受精,也可卵巢移植。常用的有REJ129/dy后肢偏瘫小鼠。

(二)肥胖症(Obese,简称ob)鼠

肥胖症鼠有肥胖小鼠(Obese Mice)和肥胖大鼠(Obese Rat)。肥胖小鼠体重可达60克,这种小鼠无生育力,表现为单纯胖而不伴有糠尿病。纯合体大约在四周龄时即可识别出,此时其增重加速,很快可达到正常同窝鼠体重的3倍。中等程度的摄食过度可使其几乎不太活动,但在幼年时其血糖和免疫活性胰岛素并不明显增加,5~6月龄以后,肥胖趋向稳定,胰岛素和葡萄糖水平上升,这些小鼠不受外来胰岛素的影响,但节制食物可增加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及延长其寿命。所有的雌鼠均无生殖力。卵巢和子宫萎缩,若坚持节制饮食,则雄鼠偶尔能够繁殖。Langerhans岛的增生与胰岛素分泌增加有关,肾小球发生肾结节状脂肪玻璃样病变,在电镜下可见了其局限于肾小球膜和基膜的内皮面。肥胖小鼠的皮下、后腹膜和性腺的脂肪增多,这是脂肪细胞数目增多和体积增加的结果,因此被称为肥大性一增生性肥胖症。

这种小鼠的肥胖症与人类的肥胖症很相似。利用这种小鼠曾进行了许多有益于肥胖症的生化、病理、激素及药物治疗等的研究。因为这种鼠无生育力,所以必须用杂合子交配以保持此基因。

Ob/+和+/+很难区别,表现完全一样,用其交配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辨别。这种突变小鼠的维持很困难。若节制饮食使体重下降,则其维持种系的效果不好,亦可从肥胖鼠的卵巢取卵子移植于+/+鼠进行繁殖。

除ob突变型外,后来又发现ad即成年肥胖和糖尿症(Adult obesity and diabetes)。ad/ad型的肥胖症体重相当于正常鼠的两倍,与ob/ob型一样,通常不育,7-10周龄时表现出高血糖和糖尿症。

在新西兰小鼠中也表现一种肥胖症叫NZO(New ZealandObese)。该鼠通常具有生殖能力,所有的小鼠均发生肥胖,但脂肪沉积主要是在腹内,于2~4月龄时即可发现脂肪沉积,最终达到总体重的70%,高血糖不明显,但胰岛素的水平升高。在快速增重期间,食物的摄入量明显的增加。

此外,还有一种肥胖Fatty,基因符号为fa,肥胖同时有糖尿病,受孕率低。日本KK小鼠也发生肥胖。

从小鼠的肥胖症知道,肥胖症有不同的遗传型。这对研究人类肥胖症的一系列问题颇有助益。

(三)侏儒症(Dwarf Mice,简称dw)鼠或称矮小畸形鼠

这种畸形又称垂体性侏儒症(Pituiary Dwarfism),因为其缺乏脑下垂体前叶的生长素和促甲状腺激素,故使生长发育障碍。纯合子dw/dw小鼠在12~13月龄时即可被识别,它表现为短尾和短鼻,到成熟年龄时,其体积约为同窝正常鼠的1/4,8周龄时体重为8~10克,尽管多数能存活到成熟期,但雄鼠和雌鼠均无生殖力,可出现继发的粘液性水肿。给病鼠食入垂体前叶碎片可以使生长速度基本正常。

由于该鼠无生育能力,两性均不育,所以只能用杂合子把基因保留下来,这样只能得到25%的矮小畸形鼠于,9月鼠龄时将正常垂体移植到这种鼠的肾脏,在雄鼠可长大到近于正常小鼠体形并可繁殖(但在雌鼠收不到效果,原因不明),繁殖结果如下:

这种突变型小鼠在内分泌研究上有较大用处,如对“生长素”等进行分析研究等。

(四)糖尿病(Deabetes,简称db)鼠

由Hummel等(1966)最先报导,它是由单隐性突变基因引起,自发于Jackson实验室的近交系小鼠(C57BL/Ks),该基因(db)与肥胖(ob)不是等位基因,尽管它们的表现型特征相似,db/db基因鼠的第一个表现是当病鼠到3~4周龄时,腋和腹股沟皮下组织出现脂肪的异常沉积,此时血糖升高,从200mg/100ml血以下的正常水平上升到一年龄时的682mg/100ml血(平均为563.2mg/100ml血)。雌鼠无生殖力,但其卵巢移植到其它鼠后仍能恢复生殖活性。多数鼠不能存在到8个月以上,但若在病的早期节制饮食则可延长其生命。

临床症状包括肥胖、高血糖、糖尿、蛋白尿、烦渴、多尿,最后可因酮尿而死亡。死后变化包括胰岛细胞中具有很少β颠粒和胰管肿胀。Like(1972)描述了db/db小鼠肾小球的变化,在外形上与同龄正常小鼠的一样,但比后者大得多,小鼠到了糖尿病发病年龄时,肾小球膜变化更加明显,外周基层持续增厚,并生有许多小结,还认为多尿可能是高血糖对肾小球产生利尿作用的结果。

(五)骨骼硬化症(Ostepetrosis,简称op)鼠

发生于侏儒症(dwarf)小鼠。这个隐性基因(op)位于第12号染色体上。大约10日龄时(op/op)即可识别出,其头呈圆顶状,脚短,门齿缺如,主要的骨骼缺陷是骨重建不良造成的,在出生前后6周最明显、随着小鼠的成长,骨形成减速,重建时骨的消除与形成的速度几乎相等,因此症状表现比较微,病鼠的破骨细胞较同窝正常鼠为小,酸性磷酸酶出现于整个细胞,而不是仅集中在破骨细胞和骨头的界面上。

op/op小鼠的长骨受到的影响最大,至少在出生后的6个月里,骨髓腔闭合,出现原始的海棉骨,病鼠的骨片似乎比同窝正常鼠密实,当病鼠到6~10月龄时骨髓腔重新出现,并充满正常的造血成分,其中巨核细胞的数目增多。与其它骨硬化突变体不同,它们不伴随色素异常,因此不同于小眼畸形(Microphthalmia)mi/mi;和灰色-致死(Grey-Lethal)gl/gl小鼠。op/op突变体生存的时间较长,骨骼的病变可随小鼠的成长而消失,在骨骼病变消除前,骨基质形成和甲状腺滤泡旁细胞水平的比率大幅度下降。

由于病鼠骨质生长异常,骨质硬,骨髓腔消失,所有骨骼都硬化,并伴有无齿症。因此往往在同窝仔鼠中发现死亡仔鼠。第二窝才出现断奶后死亡的小鼠无牙齿,系因不能吃食而死亡,但于断奶后喂软饲料可保留下来。op为隐性基因,无齿型发生于肥胖型父母,第二代出现无齿。正常时上下颌骨有牙齿的主要发点,骨硬化症时有生长牙齿的生发点,但因骨质硬而不能长出。这种鼠的病变的与人类大理石骨病相似。

治疗方法有:

1.联体生活(Parbiosis):可使部分动物得到治疗,一个月可治愈。

2.骨髓移植(Bone Marrow Grafts):对人类用此种方法。此病病因不明,病人造血机能发生变化。此种动物可用作研究人类骨髓硬化症的模型。

(六)显性斑点(Dominant Spotting)突变贫血鼠

因为斑的大小是指白斑(White Spotting)大小,所以缩写为W。正常时是小写ww,当呈WW时则表现出贫血。在W处有五个等位基因,任何两个等位基因都可引起严重的大红细胞性、发育不全性贫血,同时引起肝脏造血功能障碍。贫血的严重性受环境和基因型影响。可出现不同类型的突变体,如W/+,Wv/+,Wv / Wv,W/ Wv,W/WJ,WJ,WN等。这些突变体均无生育力,表现为黑眼,白色。

WW出生后只能存活几天,当有修饰基因存在时,则Ww呈部分显性,可出现90~98%白斑;如无修饰基因存在,则呈现纯白,但为黑眼;如有一些修饰基因存在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花斑。W是一组复等位基因,如Wv的v是Viable(活)的意思。Wv Wv可活到成年,为白色、黑眼,通常是不育的,偶然表现出有限的生育力,其红细胞只有正常的半数,与人类贫血相似。

用于造血系统研究的突变小鼠有:

1.W突变(Dominant Spotting)小鼠

⑴W/ Wv:遗传性贫血小鼠,能活到成年,如WBB6F1/J-W/Wv小鼠。

⑵+/+:非贫血小鼠,红细胞计数正常,如WBB6F1/J-+/+小鼠。

⑶W/W:遗传性贫血小鼠,造血干细胞正常,是造血微环境发生缺陷的小鼠。

⑷W/Wa:遗传性贫血小鼠,造血微环境正常,是造血干细胞发生缺陷的小鼠。

2.an突变(Hentwig′s Anemia)小鼠。

大红细胞性贫血,贫血严重程度随遗传背景不同而异,妊娠的第12天开始发生的造血功能缺陷,伴有白细胞减少症。

3.f突变(Flexed-Tail)小鼠:

高铁红细胞性贫血,贫血变化是由于胎儿肝脏造血障碍所致,因此出生时即发生贫血。此种小鼠,表现为尾弯曲。

4.JO(Joundice)突变小鼠,妊娠第14天出现贫血,出生后几小时出现黄疸,新生期常因脑受损、黄疸、胆红素毒血症或缺氧症而死亡,血循环中出现小网状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

5.ha(Hemolytic Anemia)突变小鼠:新生期溶血性贫血,多于妊娠14天时出现。新生期黄疸,多数死于出生后的一周内。

6.Sph(Spherocytosis)突变小鼠:有溶血性贫血、球形红细胞症、胆红素过多血症,出生后短期内死亡。

7.Sla(Sex-Linked Anemia)突变小鼠:表现为轻度贫血、网状红细胞症、骨髓缺乏。两性生长均受阻,但能存活。

8.dm(Diminutive)突变小鼠:dm/dm鼠体小、尾短且扭曲,肋骨和骶骨前脊椎增加,脊椎畸形,肋骨节融合,大细胞性贫血。

9.Ts(Tail-Short)突变小鼠:Ts/Ts小鼠常死于子宫中,到妊娠的第8天,表现为尾短且扭曲以及其他骨骼异常,生前贫血以及卵黄囊造血障碍,贫血还可导致其它异常。

(七)白内障(Catarct,简称Cat)突变鼠

这是显性遗传,10月龄至14周龄时晶状体混浊,还会发生晶状体液化和核的上超咬合。当Cat呈杂合状态时出现白内障。这种性状在一般情况下很容易观察到,可作为眼科的动物模型。

(八)无脾(Asplenia,简称As)突变鼠

该鼠脾脏完全缺如,它作为一个遗传性疾病出现于显性半肢畸形的杂合子小鼠。这些小鼠已被广泛应用于脾脏功能的研究,也是研究中医中药的重要动物模型,还是研究血吸虫病的良好实验材料。

(九)灰色致死(Grey-Lethal,简称Gl)突变鼠

gl/gl突变鼠除显纯灰色外,很主要的性状是生长障碍,出现14天后即比正常为小。牙不萌、形态不正常、牙齿不钙化。肢体长骨不正常。一般死于22~30日龄,利用其骨骼系统的障碍,有人用作锶的代谢研究。

(十)视网膜退化(Reinal Degeneration,简称rd)突变鼠

此种病鼠与人类的色素性视网膜炎相似,人类的色素性视网膜炎也是一种遗传病,呈现进行性视网膜硬化,有色素沉着及视网膜血管闭锁萎缩。人类这种病例很难取得标本进行病理等研究,而动物模型则提供了极为理想的实验材料,还可进行其它一系列研究。

(十一)淡化致死基因(Dilte-Lethal,简称aL)突变鼠

dLdL除淡化的性状外,还有惊厥、瘫痪,大约死于生后三星期。后来有人发现这种病的苯丙氨酸氢氧酶的活性大大下降,因此此模型相似人类的苯酮尿病。

(十二)针尾(Pintail,简称Pt)突变鼠

当Pt+杂合状态就呈现显性突变性状,见削短与卷曲的尾巴,且椎间盘逐龄产生快速退化,这就类似人类的椎间盘突出症,可用于这方面研究。

(十三)少趾症(Hypodactyly,简称Hd)突变鼠

该鼠两前肢有足趾各2个,两后肢有足趾各4个。雄鼠少趾症同时出现精子缺乏(OIigospermia)。雌鼠生育力正常。少趾与精子缺乏相关共存是一个有兴趣的现象。裸鼠亦有类似情况。无毛时生育力低下,其中关系尚未搞清。可能与多型性(Pleomorphic)基因或伴性(Sexlinkage)基因相关。只见于小鼠和大鼠,原因不明。

(十四)高血压突变型大鼠(Hypertension Rat)

高血压大鼠生育力强,对寿命也明显影响,可养13-14个月,Okamoto培育了许多亚系,以SHR最为名贵。

SHR(Spoa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即自发性高血压大鼠,是由Okamoto和Aoki选育成功的。正常大鼠收缩压110-120mmHg,开始用♂145-175mmHg×♀130-140mmHg作为亲代,以后兄妹交配。育成的高血压大鼠出生后5周血压可达150mmHg,而成年雄鼠的血压达200mmHg,其特点是高血压自发率为100%,血压平均170-180mmHg,最高达200mmHg,并有高血压性心血管病变。繁殖时每代都要选血压高的动物(高于180mmHg)作为繁殖鼠种。

(十五)癫痫突变型大鼠(Audiogenic Seizures声源癫痫发作)

用铃响声刺激会旋转起舞数秒钟,然后一侧倒地发作癫痫,与人类癫痫相似。可用此种鼠作动物模型来研究人类癫痫病。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理研究所和北医均有饲料。

二、其他突变品系

经过长期选育,还培育出很多其它突变品系动物,如无T细胞小鼠,无B细胞小鼠,无T、B细胞小鼠,无K细胞小鼠,无T、B、K细胞小鼠,无巨噬细胞小鼠,无毛大鼠,无毛豚鼠,无毛兔(但有胸腺),BN(Brown Norway)棕色小鼠,Long Evans头部毛斑如包头巾、基因型为hh的大鼠和基因型hhaa、尾基部有黑色毛的大鼠,Sherman大鼠等突变品系动物,都已广泛应用于肿瘤、免疫、造血等的研究。

此外还培育了一些专供色素、骨骼、代谢、皮毛、视觉和造血等特殊医学研究需要的突变株,如:

色素:bg、Moblo、Mobr、Modp、Moto、S、P、ru、Wv、Ay。

骨骼:bp、Sm、T。

代谢:fm、ob、Ay。

皮毛:hr、hrrh、nu。

视觉:Ir。

造血:Sla、Wv。

第四节 突变基因的特点

一、小鼠突变基因的特点

(一)神经系统

1.脑室、脑水肿

⑴脑突出(脑疝,Brhin Hernia,bh):bh/bh小鼠出生时即可见大脑疝,有些发生脑水肿,3/4纯合子鼠表现严重的小眼或无眼,2~3周后均发生多囊肾。

⑵大脑变性(大脑退化,Cerebral Degenereation,Cb):产生脑积水,通常出生时即表现出来。脑积水可能继发于大脑的广泛性破坏,与胚胎期病毒感染有关。

⑶先天性脑积水(Congenital Hydrocephalus,Ch):妊娠的第11天即发生大脑半球的异常肿胀,颅底软骨的体积减少,并伴随蜘网膜下腔的发育迟缓,影响到脑脊髓液的重吸收而直接与脑积水的发生有关。

⑷脑积水-3(Hydrocephalus-3,hy-3):与先天性脑积水相似,是脑软膜蛛网膜发育不全的结果。

⑸阻塞性脑积水(Obstructive Hydrocephalus,oh)病鼠很少能活到断奶,病变从一周龄开始出现,脑室系统扩张,持续发展到二周龄左右,增大的大脑半球压迫中脑使水管闭塞。大脏皮质中轴突变和树突的数目减少,神经系统的进行性损伤引起了皮质的进行性破坏和脑室的扩张,最终导致了水管内压升高。

2.小脑

⑴神经质(Nervous,nr):病鼠(nr/nr)体形通常较同窝鼠小,大约在3.5周龄时表现为明显的活动力减弱和轻度步态不稳。小脑蚓部浦肯野氏细胞发生变性,小脑皮质分子层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nr/nr小鼠还表现有视网膜感光细胞的慢性进行变性。

⑵佝偻病(Rachiterata,rh):rh/rh鼠小脑皮层和大脑皮层中的神经原发生错位和异常移行,18日龄时症状完全表现出来,姿势和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小脑的体积减少,小脑叶可发生严重病变,颗粒细胞数目减少,浦肯野氏细胞错位于颗粒细胞层内。

⑶蹒跚(Staggerer,sg):sg/sg鼠的的症状在出生后四周内发展起来,表现为步态异常,迟缓,运动蹒跚,很少运动,若运动时可伴有短时间的颤抖。小脑体积小于正常的1/3,很少有肉眼可见的脑沟。小脑叶很小,分层不明显,颗粒层细胞很少,分子层狭窄。

⑷摇动(Swaying,Sw):Sw/Sw鼠主要症状是躯体共济失调和四肢强直。小脑前蚓部大多缺失,下丘脑向外侧错位,上丘脑直接与小脑白质混为一体。尽管小脑皮质被破坏,但浦表野氏细胞和颗粒细胞之间的组织学关系基本正常。

⑸摇晃(Weaver,Wr):Wv/Wv鼠出生后8~10天可出现步态不稳,倒下和试图恢复平衡时身体和四肢有颤抖表现。当鼠受刺激或兴奋时跳跃较高(一般可达25cm)。小脑的颗粒细胞几乎完全缺乏。发现于C57BL/6J小鼠。

(二)髓鞘异常

1.颤抖(Quaking,qk):发现于PBA/2J小鼠,qk/qk鼠受打搅时,表现为颤抖,3周龄时达高峰,成年鼠可以保持僵硬不运动的姿势。病变局限于脑和脊髓,肉眼能看到它们缺乏髓鞘。

2.机敏(Jimpy,jp):10~12日龄鼠在行动时伴有全射颤抖,3~4周时,出现全身阵发性强直惊厥,通常30日龄时发生死亡。脑和脊髓的髓鞘广泛缺乏,但细胞结构仍保持完整。在有髓鞘神经囊里有载脂巨噬细胞存在。这表明髓鞘曾形成,后又遭到破坏。这些特征与人类的嗜苏丹脑白质障碍相似。

3.摇摆致死(Wabbler-Lethal,WL):wl/wl鼠12日龄时,表现为行走困难(后肢抱地)和步态不稳及颤抖,3~4周龄时,症状持续加重直至死亡。前庭脊髓囊和脊髓小脑囊、结合臂、红核、红核脊髓囊、前庭神经、前庭核、附绳状体、斜方体及橄榄核中的髓鞘变性,未见端脑中发生变性的报导。各种有髓鞘系统的包绕结构似乎与其发育的次序有关。

4.突变低头(Ducky,du):du/du鼠10日龄时即可见步态跠跚,协调不好,在3~4周时,病鼠表现出惊厥,它们可以活到性成熟且能繁殖的年龄,但其寿命常常较短。中枢神经系统某些区域发育不全,影响最严重的部位还是脊髓、脊神经节、脊神经、小脑和延脑。

(三)其它神经突变

1.摇摆(Wobbler,Wr):发现于C57BL/FA小鼠。Wr/Wr病鼠是一种运动系统疾病。3~4周龄时,表现为颤抖和前爪抓握无力,颈部和前肢的肌肉进行性衰弱,导致步态不稳,失去攀爬和正常使用肢体的能力。但能存活一年以上。脑干和脊髓中运动神经原的病理变化极为显著。

2.痉挛(Spastic,Spa)Spa/Spa鼠14日龄时,表现为四肢和尾巴快速颤抖,姿式僵硬。对某些药物反应良好,如氨基含氧乙酸能明显改善其临床症状,脱氧吡哆酮可以加重痉挛鼠的临床症状。缺乏维生素B6的饲料也可加重痉挛鼠的临床症状。

3.肌肉紧张不足(Dystonia Musculorum,dt):dt/dt鼠共济失调症状随鼠龄加大而加重,肢体发生交替性伸展过度和屈曲过度,3~4周时,腿部的蠕动和姿式的异常具有特征性,但这种肢体运动再不可能是有效的行动。病变主要见于外周神经、感觉根、脊神经节、脑神经节、脊髓和脑干。

4.跄踉(Shambling,Shm):Shm/Shm鼠16~18日龄时,体小,颤抖,步态不稳,后肢运动协调不好,经常呈后肢僵直向外伸去的姿势。主要病变在腰部脊髓,包括延髓。

5.蹒跚(Tottering,tg):tg/tg鼠2周龄即可见到神经症状,步态异常,常会跌倒,间歇性局部痉挛,后肢重复出现痉挛性外展和伸直达几少钟,到3周龄时,痉挛方式已固定。

6.缺乏胼胝体(Absence of Corpus Callosum,ac):该鼠胼胝体缺失是偶然发现的,未见有任何临床症状。病鼠的解剖学病变可分为三型:第一型的胼胝体全部缺失,这是最明显的病变;第二型是胼胝体前部的缺失;第三型是胼胝体后部的缺失,

7.筛状退化(Cribriform Degeneration,Cri):Cri/Cri纯合体鼠2.5~3周龄时,体小,衰弱,行动共济失调。贫血、电解质不平衡和神经系统的病变是Cri突变基因的多效性作用。最明显的病理变化是在脊髓白质中出现对称性的筛状病变。垂体前叶、睾丸和甲状腺等内分泌腺的体积减少,钾、氯、钠离子的分布异常。

(四)耳

1.耳聋(Deaf,Vdf):仅表现耳聋,是由Conti器、蜗螺旋神经节及血管纹变性结果。

2.耳聋(Deafness,dn):耳蜗和球囊斑发生变性引致。

3.抽筋(Jerker,je):是耳蜗的感觉细胞、球囊和椭园囊变性的结果。

4.趾尖旋转(Pirouette,pi):Conti器、蜗螺旋神经节、血管纹、球囊斑及壶腹嵴变性,并有趾间旋转症状。

5.摇摆-1(Shaker-1,sh-1):Conti器、蜗螺旋神经节、血管纹及耳蜗变性,球囊斑及前庭迷路变性,并有摇摆症。

6.转圈(Rotating,rg):从40日龄起发生球囊斑变性,半规管的发育受到限制,不聋,但有转圈症状。

(五)眼

1.眼睑翻开(Gaping Lids,gp):出生时眼睑开放,角膜不透明,从妊娠的第15天起晶状体增大,并有裂唇。

2.眼睑翻开(Open Eyelids,oe):出生时眼睑翻开,角膜混浊,有些发生小眼,晶状体和视网膜错位,角膜也可能发生错位。

3.小眼畸形(Microphthalmia,mi):眼小,眼腔闭合,常有白内障,多数mi/mi死于断奶年龄左右,严重的有骨骼缺陷。

4.白内障(Catarait,cat):晶状体呈乳白色,出生时混浊,患白内障。

5.异位(Ectopic,ec):5周龄发生晶状体混浊?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芷谛缘耐喊吆兔摺4亢咸宄錾蔽薮バ搿I偈艽婊畹椒敝称凇?/p>

4.缺皮脂(Asebia,ad):ab/ab鼠的皮肤上有发育不良的毛并完全缺乏脂腺,毛囊数目减少(缺乏毛囊)。

5.鱼鳞状皮肤(Ichthyosis,ic):6日龄鼠皮肤粗糙且呈乳头状,体侧、体背和尾部的皮肤出现破裂,2周龄时毛被稀薄,短且卷曲,3~4周龄时,皮肤变得干燥,硬实,且呈鳞状,然后破裂胶落,常见有真皮层的继发感染。

(七)肌肉系统

1.肌肉发良不全(Muscular Dysgenesis,mdg):mdg/mdg小鼠的骨骼上的成肌细胞不分化,出生时常发生死胎或出生后很短时间死亡。其体型短而宽,皮肤松驰而光滑,颌小和腭裂。

2.肌营养不良(Muscular Dystrophy,dy):发生于129J小鼠。病鼠(dy/dy)在出生时活的,但大约到3周龄开始表现进行性肌衰弱和广泛性的肌萎缩,无生殖力dy/dy雌鼠的卵巢移植到正常雌鼠体内是具有生殖力的。该鼠肌纤维较正常的大或小,结缔组织量增加,有些区域肌纤维被脂肪组织代替,肌原纤维渐进性丧失。

(八)骨骼系统

1.小眼畸形(Microphthalmia,mi)眼小,常有晶状体白内障和视网膜裂。门龄通常不冒出牙床,长骨缺乏正常的重建,使长骨变短,其近端呈圆锥形,在骺后下方不形成正常骨头的特征性形状。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尾短而粗,头呈圆顶形,上颌缩短而呈“叭喇狗”外形,牙齿错位咬合,鼻短而宽(可造成发绀)。

7.短而宽的畸形突变鼠(Brachymorphic,bm);垂耳(Droopy-Ear,de);短头突变鼠(Short-head,Sho);矮胖(Stubby,stb)突变鼠。

此外尚有:短肢(Phocomelic,PC),短趾(Hypodactyly,Hd),多趾(Extra-toes,xt),短尾(short-tail,Sd),驼背(Kyphoscoliosis,Ky),少趾(Oligodactyly,ol),短耳(Short-Ear,se),显性半肢畸形(Dominant Hemimelia,dh)等。

(九)血液、淋巴和免疫系统

1.米色突变小鼠(Beige mouse):鼠全身被毛基部以及耳和尾巴皮肤的色素减少,病鼠眼色淡,对感染的易感性高,出血性素质以及某些细胞中出现异常颗粒。其色素变化是由于这种突变体发生部分白化的结果。这些症状与人类、牛和水貂的部分白化相似。因此米色小鼠可作为Chediak-Higashi综合征的一个模型。

2.泡沫细胞性网状细胞增多(Foam cell Neticulosis)小鼠:这种鼠病与人类Gaucker氏和Nieman-pick氏病相似。发现于3月龄的CBA小鼠,淋巴器官发生明显改变,胸腺肿大不透明,纵隔和系膜淋巴结也常发生类似的变化。正常组织被大巨噬细胞(直径15~40μ)所代替,这些泡沫细胞的胞浆中含有多量脂肪等物质。

3.能活的黄色(Viable yellow,AVY)小鼠:免疫研究用,GVH下降,对肝癌、乳腺癌、胆管瘤的易感性降低,易发生肥胖症。

Ay:yellow与Avg相似。

4.米黄色(Beige,bg)小鼠:影响颗粒细胞的趋化性,降低对肺炎的易感性,降低对金黄葡萄球菌的杀伤力,如人的Chediak-Higashi综合?开。

5.Ames矮小(Ames dwarf,df)小鼠:有很多免疫缺陷,断奶后胸腺萎缩,血中淋巴球减少症(Lymphopenia),GVH降低,对PHA与Con-A反应低,SRBC体液反应降低,垂体功能缺陷。

6.显性半肢畸形(Dominant himimelia,Dh)小鼠:半肢畸形显性,淋巴结大,白细胞增多,网状内皮系统功能降低,脾脏缺乏,后肢少一块骨头。

7.矮小(Dwarf,dw)小鼠:断奶后胸腺萎缩,胸腺激素降低,GVH降低,对SRBC反应降低,自家免疫性降低。

8.无毛(Hairless,hr)小鼠:无毛鼠与nu/nu差不多,但与nu/nu有区别,6月后胸腺皮质萎缩,GVH降低,细胞免疫性降低,接触性敏感性降低。

9.嗜睡(Lethargy,lh)小鼠:嗜眠症(是容易睡觉的品系),胸腺与脾脏的大小缩小,胸腺25天萎缩,Peyer′s斑减少,血中淋巴球减少,GVH移植反应降低,45天前死亡。

10.淋巴细胞增生(Lymphoproliferation,Lpr)小鼠:淋巴细胞增生是一对隐性基因,40周龄前有大的淋巴结,免疫球蛋白增加,高免疫复合物引起的肾炎,有风湿样关节炎。

11.脂多糖应答(Lipopolysaccharide response,LPS)小鼠:对脂多糖体液与引起丝状分裂(Mitogemic)的应答减少。

用两种小鼠C3H/HeJ与BL/10ScCr同型合子做实验时发现对内毒素抵抗力增强,其它则对内毒素敏感,研究这两类小鼠对内毒素反应可提供人类对内毒素的反应,包括内毒素引起休克等等。

Lps是细菌外壳革兰氏阴性。抗原成分Lps内毒素在体内可刺激许多的细胞,包括B细胞、巨噬细胞、纤维母细胞、T细胞均可受到Lps作用,杀肿细胞能力降低,由于突变,可有很多的指标测定其变化。

12.早蛀(Motheaton,Me)小鼠:影响免疫系统的隐生突变,引起T及B细胞的免疫缺陷,脾大,胸腺缩小,淋巴结减少,无GVH反应,对羊红细胞反应极少,对各种突变原反应降低,多克隆高免疫球蛋白血症,抗DNA抗体增加,免疫复合物肾炎增加。

13.肥胖(Obese,ob)小鼠:对羊红细胞(SRBC)反应降低,血清里的IgG减少,对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延迟,肥胖病(obesity),高胰岛细胞减少(B细胞的演化发生成熟均减少),降低对sss-ⅢIgM 反应(肺炎双球菌多糖第Ⅲ型IgM反应),对依赖胸腺抗原的反应降低。其它特点同前述。

(十)胃肠道

1.巨结肠(Megacolon)小鼠:特征为结肠慢性便泌和扩张,结肠中含有粪便。这种鼠病与人类的遗传性巨结肠(Hinschspwrong氏病)很相似,两者的基本病变都是结肠肌丛中神经节细胞的数目减少或完全缺乏,致病作用是肛门直肠反射紊乱,以致肛门扩张时,直肠不扩张或持续收缩而阻止粪便的排出,结肠末端10毫米常常缺乏神经节细胞。

2.致死性花斑(Piebald-lethal,sv)和致死斑点(Iethal-spotting,ls)突变鼠,鼠的被毛可产生花斑点或白斑点。最终均死于巨结肠。

3.新生鼠肠道脂沉积症(Neonatalintstinal Lipdosis,Nil)发现于A系小鼠,出现后4天内,哺乳后几小时,部分小肠呈瓷白色,绒毛固有层中有脂肪聚集,粘膜下层聚集的量更多,这些脂肪大大增厚了粘膜下层,而造成肠道的白色外观。这是由于小肠运输脂肪能力先天性缺乏所造成。

(十一)泌尿系统

1.肾发育不全(Dysgenesis of the kidney)小鼠:可以遗传,突变鼠出生后表现肾静脉或动脉异常,肾发育不全(小肾),肾发育阻滞(马蹄肾),一侧或两侧肾脏缺乏。如显性半肢畸形突变鼠(Dominant hemimclia,dh);眼疱疹突变鼠(Eye-bleb,eb);少趾突变鼠(Oligodactyly,ol);Danforth氏短尾突变鼠(danforth′s short-tail,sd);少并指突变鼠(Oligosyndacty lism,os)。

2.肾盂积水(Hydronephrosis)小鼠:如可发生于髓脑疱疹突变鼠(Myelencephalon,my);脱位突变鼠(Lnxate,lx)短耳突变鼠(Short ear,se)。

3.多囊肾(Polycystic kidney)小鼠:如可发生于脑疝突变鼠(Brainhernia,bh);肾病突变鼠(Kidney disease,kd);ur突变鼠(Urogeuital)。

(十二)生殖系统

1.睾丸雌性化(Testicuiar feminization,Tfm)突变鼠:它在许多临床、形态和生物化学特征方面与人类的睾丸雌性化综合征相似。这是假两性畸形的一种表现,病鼠具有外部正常的雌性表现型,有阴道但无子宫或输卵管。

2.跳一不育(Hop-sterile,hop)小鼠:纯合体雄性动物精子发育不完全,所产生的精子无功能性尾,超微结构研究表明精子尾部缺失或缺陷。

二、大鼠突变基因的特点

(一)代谢紊乱

1.尿崩症大鼠(Diubetes Insipidus Rat):患尿崩症的Brettebor大鼠是通过Larg-Evems大鼠后代选择交配产生的。这种下丘脑型尿崩症是由下丘脑神经垂体系统的病变,使加压素和抗利尿素分泌减少引起的。病鼠的特征表现为烦渴和多尿。正常大鼠每天的尿量通常减少体重的10%,而尿崩症大鼠每24小时可排出大约占体重25~125%的尿液。下丘脑性尿崩症大鼠的垂体提取物中不含有加压素,下丘脑中没有或很少有加压素,这表明患这种类型尿崩症的大鼠都有遗传性合成加压素的缺陷。

2.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on Rat)血压变化可见于前述。这里主要介绍高血压大鼠的几个系统的病变,在因饲喂过量的盐而发生高血压后的大鼠。观察到类纤维蛋白变性和有些肾小动脉中间层增厚。Okamoto等研究了心血管系统,报告结节性动脉外膜炎是最常见的血管疾病,它使高血压发生率增加,高血压也变得更严重和持续时间加长,另外还可见到心脏肥大,心肌瘢痕形成和肥大以及小动脉和纤维素变性或坏死。此外红细胞增多也是自发性高血压大鼠的常见特征。

3.肥胖症大鼠(Fatty Obesity,fa):fa/fa大鼠在3周龄时表现为肥胖,到5周龄时特别明显。吃食物量比同窝正常鼠多,到40周龄其体重几乎是正常鼠的一倍,此时,雄鼠重约800克,雌鼠约500克,而同窝正常雄鼠约为500克,正常雌鼠约为300克。

肥胖大鼠,血浆中脂肪酸总量增加十倍。胆固醇和磷脂含量增高。血浆甘油三酸酯升高与遗传缺陷有关,而不单纯是因为过食。有高血压但无动脉壁的病变。

Fa/fa大鼠雌性不能生育,子宫小且发育不全,雄性器官外观正常,偶而具有繁殖力。

4.血胆红素过多症(黄疸)(Jaudice,j)大鼠:发现于突变大鼠。这个大鼠遗传性疾病和人类婴儿的先天性血胆红素过多(Grigler-Naziar)综合征,都是由于肝脏二磷酸尿嘧啶(V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缺乏引起的。

纯合子黄疸(j/j)大鼠出生后很多快就会因过多的胆红素(血胆红素过多)使皮肤和其它组织呈现黄色,即使在多毛、皮厚的成年大鼠,黄疸仍存在。

VDP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缺乏,导致血液和组织中聚积非结合胆红素。胆红素不能结合导致其不能从肝脏中转移出来,因此,病鼠的胆汁可能无色,缺乏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只含有微量的非结合胆红素。有少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进入大鼠的肠腔,但多数胆红素分解为重氮基,并随胆汁和尿液排出。

(二)皮肤和皮下组织

大鼠的遗传性毛缺失(稀毛症)至少有两个突变基因引起,第一个突变基因(hr),2~3周龄时即开始表现为毛脱失,毛变稀,这是毛不能周期性再生的结果,直到所有的毛(除触须外)都脱光。另一个突变基因(n),鼠出生时触须卷曲,被毛稀疏,大约到了3周龄时毛即脱失了,在每一个毛生长周期里可见绒毛样毛,但一次比一次减少。

(三)骨骼系统

侏儒突变大鼠,有两个突变基因,侏儒-1(dw1),约12日龄时生长减慢即明显可见,成年雄鼠的体重约为同窝正常雄鼠的50%,而雌鼠的体重约为正常雌鼠的70%。

大鼠的侏儒-2(dw2),表现型出现于2月龄左右,随后生长速度明显下降,躯干矮胖,眼球突出并终生存在。

(四)造血系统

致死性遗传性贫血(Lathal hereditary anemia,an)大鼠:首先见于2-3日龄的病鼠,常在14日龄时发生死亡。黄疸明显,体重持续下降,红细胞表现为异形红细胞症,小红细胞症及球形红细胞症,并且红细胞数减少。

(五)生殖的泌尿系统

1.睾丸雌性化(Testicular fenunization)或假两性畸形(Psendohermaphroditism)大鼠:病鼠表现型为雌性,但具有xy核型阴性性染色质核,这些大鼠除在腹股沟管或腹腔中存在睾丸外,缺乏生殖道(卵巢、输卵管、子宫),因此,大鼠本病和人类的睾丸雌性化相似。

2.隐睾症(Cryptochidism)大鼠:病鼠的睾丸一个或两个留在腹股沟管中,尽管腹股沟或腹内的睾丸不产生精子,但睾丸酮的分泌量并不降低,当然,两个睾丸都在腹腔或腹股沟管中的雄鼠是无生殖能力的。

3.肾盂积水(Hydronephrosis)大鼠:荷兰Rijswijk的棕色Norway(BN)品系大鼠和Gum品系大鼠中发生这种遗传性疾病。病鼠的肾脏的输尿管没有任何明显的阻塞,一侧或二侧肾的肾盂肿胀,不分性别均可发病。

4.肾缺失(Renal agenesis)大鼠:病鼠常可见一侧肾脏缺失,因为两侧的肾缺失的鼠是不能生成的,但后者可见于胚胎早期,在肾脏缺失的一侧输卵管和子宫角也常缺失。有时,一侧肾缺失和肾盂积水可同时发生。

(六)眼睛

1.遗传性视网膜营养不良(Inherited retinal dystrophy,rdy)大鼠:rdy突变大鼠的视网膜的病变与人类的色素瘤性视网膜炎相似,故有时称本病为“大鼠的色素瘤性视网膜炎”。

病变包括从视网膜发育后期即开始的光感受细胞的进行性丧失,起初主要包括两个过程:

⑴视紫质产生过多,伴有板层组织成分异常。

⑵光感细胞进行丧失。大约到光感受细胞达到成熟状态和获得视网膜电流描记(ERG)功能以及当rdy/rdy大鼠的视紫质水平达到正常值的二倍时,内杆体节和核开始变性。ERG敏感性逐渐丧失,外体节和极层变性,色素细胞移入外层体节的碎片中。

由皇家外科医院(RCS)大鼠发展了几个同源品系,RCS大鼠来源于VC(Vneversity college)大鼠,VC大鼠和亲代RCS大鼠仅是在染色体上影响色素形成的某些位点有所不同,包括淡红眼(p/p)、黑眼(p/t)或白化(c/c)基因结合纯合状态的视网膜营养不良(rdy/rdy),这些同源品系分别用RCS-p,RCS-p/t,RCS-c表示。

2.牛眼、表光眼(Buphthalnos,glaneoma)大鼠:在大鼠、兔、猪等动物中可见到一侧或两侧眼睛极度肿大,类似牛眼。病眼至少肿大一倍,突出眼框,眼前房和后房的内容物清朗,但有时带血,在有些病例,永久性瞳孔膜淹没了过滤角,阻止眼液从过滤角通过静脉流走,眼内压升高就导致了上述症状和后遗症。

青光眼发生于WAG近交鼠群。连续兄妹交配到95代后,牛眼的发生率逐渐升高,F98代时,牛眼的发生率15.3%。

3.白内障(Cataract,ca)大鼠:病鼠出生后约14日龄眼睑睁开时,表现为晶状体混浊(常为二侧),混浊常见于晶状体的中央。病变晶状体比正常的小,呈磨茹状而不呈球状,混浊是晶状体蛋白变化的结果,而不是由于矿物质增加,视网膜可能正常,未见有任何糖尿病的迹象,甲状旁腺也未发生任何组织学异常。

第五节 无胸腺裸鼠特点及应用

一、裸鼠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情况

(一)基本概念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常。

小鼠中有若干突变基因,它可产生一种为无毛的表现型(phenotype),例如无胸腺裸鼠(Nude、)裸鼠(Naked)、无毛鼠(Hairless)、无鼻毛鼠(Rhinol),不要把这些突变鼠基因相互混淆。裸鼠的唯一特性是胸腺缺陷表现型,因此,不能将“裸鼠”与“无毛鼠”两词交换使用。

现代免疫学的发展,指示了胸腺为中枢性免疫器官,揭示了胸腺和胸腺依赖淋巴细胞(T细胞)的功能,这是免疫学的重大突破,开创了细胞免疫的新途径。无胸腺裸体鼠是研究胸腺功能最适宜的天然动物模型,它的发现和应用,大大促进了实验免疫学研究的发展。

(二)裸鼠的发现和发展情况

1962年英国格拉斯哥医院Grist在非近交系的小鼠中偶然发现有个别无毛小鼠。四年后,爱丁堡动物研究所沸拉那根(Flanagan)又证实这种无毛小鼠是由于染色体上等位基因突变引起的,发现该种鼠皮肤组织学和以往无毛小鼠不同,检查发现,常因染色体退化,有一种新的无毛基因,因此,认为是一种新的自发突变种,并命名为“裸体”(Nude)小鼠,用“nu”表示为基因符号,但当时未被人们注意。1968年佩蒂路易斯(Pantelouris)发现裸体小鼠没有胸腺,这才引起世界各国医学生物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在这以前,为开展细胞免疫学的研究,通常采用药物抑制小鼠T细胞的产生及其作用,或使用外科手术摘除胸腺,这些方法往往由于抑制作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News的报告,除用“nu”基因导入近交小鼠的方法成功地培育成千余种遗传背景明确的裸鼠外,还培育了无胸腺肥胖裸鼠,无胸腺无脾脏裸鼠以及裸体大鼠等,预计不久的将来,根据不同的实验需要,将会培育出更多的无胸腺杂交品系。目前,已成立了国际性专门组织一国际裸鼠管理及应用委员会,并分别在1973年、1976年1979年召开了三次裸鼠会议。我国实验动物工作者过去在小鼠的大量繁殖中也曾发现过无毛小鼠,但未进行研究。最近三、四年来,由于科研工作的需要从国外引起了裸鼠。1978~1980年间,中国医学科学院所属单位曾先后从法国、英国、美国获得裸鼠。北京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在1980年从日本引进裸鼠鼠种进行了繁殖,饲料在屏障室内,经过16个月的饲料,繁殖正常,并已提供给科研工作使用。

二、裸鼠的主要形态和生理特征

裸鼠的主要特征表现为无毛(Hairless)、裸体(Nacked)和无胸腺(Athymus)。

原种新生裸体小鼠以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脾脏和其它组织和淋巴原始细胞成熟为具有细胞免疫活性的T淋巴细胞,从而发挥免疫作用。裸鼠先天性无胸腺,抑制T细胞时IgM与抗原反应是有不同争论的,而在无辅助T细胞时就完全没有IgG和IgA反应。

裸鼠T淋巴系统功能可采用多种免疫功能检查方法来证明。例如用地鼠的红细胞(HRBC)或羊红细胞(SRBC)反复免疫,都没有能促进T细胞功能的恢复,再用三硝基苯基-HRBC或三硝基苯基-SRBC加强免疫,也没有产生抗三硝基抗体。北京药品检定所采用狂犬活疫苗免疫加以验证,也证实无论是血清抗体的产生或抗体本身的保护能力,裸鼠和有胸腺的小鼠是完全不同的。注射狂犬活疫苗的有胸腺普通小鼠可产生良好的免疫力,而对无胸腺裸鼠则不能产生可测出的免疫学反应。

三、裸鼠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近年来,无胸腺裸鼠作为一种新的动物模型,活跃于免疫学、肿瘤学、毒理学等各个领域的研究工作中,尤其在免疫生物学、免疫病理学、移植免疫、肿瘤免疫、病毒和细菌免疫将等领域,在短短的数年中,就展开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新的研究,推动了各方面的工作,为实验免疫学、实验肿瘤学多供了新的有效的工具。

解剖裸鼠进行组织学检查,证实裸鼠无正常胸腺,仅有胸腺残迹或异常的胸腺上皮,这种胸腺上皮不能使T细胞正常分化。淋巴结及脾脏胸腺依赖区淋巴细胞数目很少,所以裸鼠都是淋巴细胞减少症的动物,皮肤毛干萎缩,毛囊角化。

裸鼠T淋巴细胞缺损,表现为脾细胞失去细胞表面的θ抗原和丧失对有丝分裂刺激物反应的能力。θ抗原是某些淋巴样细胞在其T细胞活化前的一种分化抗原。由于裸鼠没有T细胞,不能执行正常T细胞的功能,它们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没有有丝分裂反应,也不产生细胞毒效应细胞,对刀豆素A或植物凝集素P亦无促分裂原应答,无接触敏感性,无移植排斥,无移植抗宿主反应及无辅助T细胞或抑制T细胞的生成。无辅助和抑制T细胞的裸鼠,可明显地改变它对原抗体的反应。

(一)组织移植(人类肿瘤移植)研究

由于裸鼠的免疫缺陷,在一定情况下,不排斥来自异种动物的组织移植。因此可作移植人类恶性肿瘤的接受体。根据T.Fogh等1979~1980年的报导,已有150株人的瘤细胞和人体原发癌移植于裸鼠获得成功,目前已成功地结肠癌、乳腺癌、肺癌、卵巢癌、黑色素瘤、淋巴瘤、白血病、肾癌、宫颈癌、软组织肉瘤和骨肉瘤等移植于裸鼠、获得了一定百分比(35.7%)的良好生长,并可传代(见表4-1)。若用已建株的人体肿瘤组织培养细胞作移植材料,接种后的成活率更高(41%)。我国北京医科大学等5人医院,使用北京药品检定所繁殖的裸鼠对人体结肠癌、直肠癌、食道癌、乳腺癌、宫颈癌、咽癌、骨巨噬细胞癌的移植均获得了成功。

表4-1 在裸鼠移植成功的人类恶性肿瘤

来 自 人 体 标 本 例 数 来 自 组 织 培 养 例 数
肺 癌 5 肺 癌
胃 癌 5 燕麦细胞型 2
宫 颈 癌 5 腺 癌 型 4
Grawitz氏肿瘤 5 鳞状细胞型 1
黑色素瘤 2 黑色素瘤 2
卵 巢 癌 2 骨巨细胞瘤 2
上 皮 癌 2 宫 颈 癌 1
Kruden Berg氏肿瘤 1 子宫内膜癌 1
子宫内膜瘤 1 子宫内膜癌(恶性转移) 1
成骨肉瘤 1 胆 管 瘤 1
脑 膜 瘤 1 乳 癌 1
神经细胞瘤 1 胃绒毛膜上皮癌 1
脂 肉 瘤 1 神经细胞瘤 1
睾 丸 瘤 1 成骨细胞瘤 1
绒毛膜上皮癌 1 淋巴网状细胞瘤 1
横纹肌肉瘤 1 急性淋巴性白血病 1
1 非洲淋巴细胞癌 1

人体肿瘤移植于免疫缺陷动物,能保持其生物学特性,用于研究人体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有很大帮助。早期工作是将人体肿瘤移植于动物缺乏免疫机能的特殊部位,如鸡胚、动物的眼前房,仓鼠颊囊内等,虽有一定比例的成活率,但因肿瘤生长缓慢又受移入部位包膜的限制,肿块往往较小,难于传代,更不能适应需要较多瘤源的实验治疗工作。

肿瘤已成为当前威胁人类最严重的常见病之一,每年死于此病的人数以百万计,因此,建立模型,进行防治研究,是基础医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我国在这方面已开始做了不少探索,已建立了18种裸鼠移植瘤(见表4-2)。从研究范围来看,有以下六个方面。

表4-2 人类肿瘤裸鼠移植的建立

类 型 单 位 肿 瘤 来 源 动 物 品 系
人类粘液腺癌 北京医科大学 手术标本 BALB/cA-检定所-nu
人类浆细胞骨髓癌 山东医科大学
成骨肉瘤肺转移癌 北京人民医院
人鼻咽癌 医科院病毒研究所
人大肠直肠癌 山东医院
人肺细支气管肺泡癌 北京结核病研究所 细胞系
人肺腺癌(a)
″ (b)
人肺鳞癌
人肺巨细胞癌 解放军301医院
人横纹肌肉瘤
人鼻咽癌 医科院病毒研究所
BCap-37乳癌(乳腺髓样癌) 北京人民医院
BG-823人胃癌(胃管状腺癌)
人 肝 癌 医科院病毒研究所
人脑多形性胶母细胞瘤 北京脑神经研究所
化学致癌物诱发癌 医科院病毒研究所
人肺小细胞瘤 北京结核病研究所

1.人癌细胞株致癌性的检测及其裸鼠移植瘤的建立。

2.人癌裸鼠移植瘤的建立及其生物特性的研究。

3.人癌浸润转移调控机理的研究。

4.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工程疫苗研究中高效表达HBsAg细胞系致癌性检定。

5.人癌实验性治疗的研究。

6.肿瘤病因学的研究一化学致癌物质致癌性的研究。

在这些研究所项目中,除人鼻咽癌裸鼠移植癌的建立未获成功外,其余各项均获得成功。如北医的人肠粘膜腺瘤裸鼠移植瘤,裸鼠间的移植传代成活率为100%,具有人类原发瘤特性。并获得了肺癌高转移率的裸鼠移植瘤。又如乳腺髓样瘤等细胞系致癌性检定和裸鼠移植癌的建立,其成功率为83.8~100%,超过了国际上60%的报导。

移植于裸鼠的人类恶性肿瘤具有以下特征:

1.被移植肿瘤仍保持原有组织学构造或各种机能。

2.将人癌组织的组织培养物移种于裸鼠时,能重现已在组织培养中消失的原有的癌结构。

3.几乎未发现被移植肿瘤的转移。

上述特征有助于分析人类肿瘤的性质。

1.裸鼠体内免疫缺陷机制恒定,其它鼠类需另加去免疫措施,其条件恒定性受个体差异因素影响。

2.可以控制肿瘤的致癌性,使人体肿瘤移植后良好生长。

3.接种成功的瘤结构具有原肿瘤的结构特点,有利于体外培养的瘤细胞株的鉴定;

4.研究肿瘤在体内的生长行为与过程,探讨肿瘤与宿主免疫间的相互关系。

5.体内和体外研究互补配合进行观察。

6.可利用其建立稳定的动物模型,进行药物筛选。肿瘤细胞形态、染色体含量和同功酶水平与人体肿瘤一样,说明未发生细胞选择和细胞杂交现象,细胞动力学和生物化学特征也未改变。

7.在动物体内进行连续接种传代后的肿瘤细胞,在体外培养中也易于获得长期生存,可提高培养的成功率等。

因此,裸鼠的应用,将对肿瘤基础研究工作做出新的贡献。

(二)肿瘤药物治疗和肿瘤免疫研究

裸鼠接种成活的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与临床所见十分相近。黑色素瘤以DTIC和CCNU的抑瘤作用较强,而5-Fu则无效,与其临床客观疗效(三药分别为20%、12%及2.5%)结果相似。人的Burkitt淋巴瘤的裸鼠移植后对环磷酰胺有较高的敏感性,也与临床结果相符。其它肿瘤如乳腺癌和结肠癌裸鼠移植,对前者阿霉素(5mg/kg)、5-Fu(50~80mg/kg)和苯丙氨酸氮芥(7mg/kg)均有一定的抑瘤效能,对后者甲基一CCNO和丝裂毒素也明显疗效。有趣的是对P333无效的六甲密胺,却对人体肺癌异种移植有效,应用其耐受剂量60~90mg/kg都有消瘤作用,对人体乳瘤MX-1和结肠瘤CX-1也有效。此药重新临床试用,证明对人支气管肺癌和淋巴瘤都有治疗作用。最近,对过去因毒性较大而中断研究的偶氮氧代正亮氨酸,重新用人肿瘤裸鼠模型评价,证明对MX-1和肺癌LX-1有明显疗效,又重新进入临床研究。近有人用胸腺嘧啶核苷等444~888mg/kg给肿瘤裸鼠连续灌注96~140小时,发现它能明显抑制人体黑色素瘤及畸胎瘤的生长,并导致肿瘤消退而对宿主无明显毒性,这些新结果已引起了临床重视。

近年来将人癌组织移植入裸鼠肾囊膜内,观察肿瘤生长大小,在双目显微镜下测量肿瘤直径OMU,比较给药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在11天左右可以得到评价药物疗效的结果。

在肿瘤免疫研究方面,France报导无胸腺裸鼠用4(5)-33-二甲基-1三唑-5(4)碳胺[Dic4(5)-33-dimethyl-1-triazlon inidazole-5(4)Carboxamide] 处理后,明显增强了对L1210和L3TRA淋巴瘤株的免疫原性。

(三)免疫和遗传研究

由于近代遗传学的迅速发展,已发现40余种免疫缺陷病与遗传因素有关。许多报导只介绍了这些疾病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关发病机理则停留在假说阶段,这主要是由于没有与人类所患的免疫缺陷性疾病相对应的自发性实验动物模型,无法通过患病动物来观察疾病发生与发展的全过程,从而无法阐明其遗传规律。

先天性无胸腺裸鼠的遗传因素,免疫动物原缺陷指标以及剖检所见和组织学观察等特征,均与人类免疫缺陷性疾病中的原发性细胞免疫病相似。各品系裸鼠因遗传背景的不同,所表现的细胞免疫反应和实验室检查指标亦各不相同。这些裸鼠种群是研究人类各种免疫缺陷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遗传规律的动物模型。实验动物遗传学家已育成具有不同免疫缺陷特性的近交系小鼠达50余种。我国所应用的自发性免疫缺陷小鼠,主要应用的是BALB/C遗传背景的裸鼠,个别实验室也应用了NIH、ICR等非近交系裸鼠。

(四)病毒、细菌、寄生虫感染机制的研究

无胸腺裸鼠的T淋巴细胞缺损,免疫机能低下,是研究病毒、细菌及寄生虫感染机制的极好模型动物。如可用于研究乙型脑炎SA14-14-ZHK7减毒株为乙脑活毒疫苗的选育株,在正常小鼠体内可产生符合规定的免疫原性(LD50),而在胸腺缺少或胸腺发育不良的生物个体免疫原性如何,对于今后现使用具有参考价值。实验结果可见表4-3,以BALB/C(+/+)小鼠为对照。

表4-3 乙脑弱毒株免疫实验结果

小鼠种类
(BALB/C)
鼠龄
(天)
弱毒株
批 号
弱毒含量
TCD50
免疫 免疫后两周攻击
动物数
(只)
皮下注射
0.1ml针次
腹腔注射10-5
0.3ml针次
LD50
有胸腺嫌
(+/+)
30 SA·14-14-
ZHk·7
7.0 21 1 1 0.000303
无胸腺鼠
(nu/nu)
30 SA·14-14-
ZHk7
7.0 16 1 1 0.012

以上结果说明,乙脑病毒感染后所产生的免疫力,主要属于细胞免疫,如使T细胞缺陷的裸鼠体内产生与免疫功能正常小鼠同等水平的免疫力,必须加大40倍的免疫剂量,才能达到。也说明裸鼠体内还存在着残余的T淋巴细胞。由此推论,在现场人群中产生抗体水平较低者,其T细胞功能是否缺陷,应作为因素之一加以探讨。

裸鼠已被证明是研究T淋巴细胞功能缺损下,分枝杆菌感染的最好模型,其肿瘤的自发率极低。

(五)生物制品和药品的检定

生物制品(疫苗、菌苗)的安全性的免疫原性是制品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它涉及制品是否有潜在制癌性、感染因子以及它的毒力是否有返祖的可能性。特别是在应用动物组织培养疫苗或人类二倍体细胞株时,对检出这些细胞潜在的致癌性、某些制品引起的异常发应及其发生机理、对药物致癌性或抗癌药物的研究等诸方面,先天性胸腺机能缺陷的裸鼠是很好的动物模型和实验手段。

(六) 微生物学上的研究

以往人类麻风杆菌只有背上够九条纹的犰狳(Armadillo)身上才能生长,而这种产于南美等地的动物难于寻找,也不易饲料和操作。1975年Colston等将麻风杆菌接种于裸鼠足掌,发现麻风杆菌可大量繁殖,全身扩散,引起瘤型麻风。这为研究麻风杆菌的生物特性、免疫原性和麻风病发病机理提供了极为有用的实验模型。

又如淋巴细胞性脉络膜脑膜炎(LCM)病毒经脑内接种于无本病毒隐性感染的正常小鼠,可引起脑膜炎,感染细胞被当作靶细胞而受到破坏,在脑、脊髓内发生了明显的细胞免疫反应,但在T细胞缺损的裸鼠所见却完全相反,未导致动物的死亡,仅出现持续病毒血症,体内不出现LCM抗体,也无任何免疫反应。

(七)内分泌和老年医学上的应用

在人工摘除胸腺动物,大多数研究可见脑下垂体、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等出现异常。有人用无特定病原体环境中的饲料的裸鼠和正常小鼠进行研究,分析3、9、11周龄的雌雄动物的脑下垂体生长激素及甲状腺、肾上腺皮质和性腺的功能,结果发现两者间未见有统计学上的差别。

在老年医学的研究上,有人认为裸鼠没有T细胞,容易引起自身免疫现象,皮肤的可溶性胶原(Collaggen)也减少,因此认为胸腺、自身免疫、老化三者之间是有关系的。但这方面也有不同论点。

(八)目前国内应用裸鼠开展的研究课题简况

1.T和NK细胞免疫功能缺陷型——Beige裸鼠育成及其基本特征的研究。

2.非近交系615/PBI-beige/nude小鼠免疫功能的初步研究。

3.T和NK细胞联合缺陷型小鼠体内人类肿瘤移植瘤的转移研究。

4.免疫缺陷型动物(裸鼠)体内人类肿瘤癌生长和转移的研究。

5.裸小鼠腹腔内筛选高转移性人肺腺癌细胞及其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6.Urethane诱发BALB/c裸小鼠肺腺癌及其在裸小鼠皮下生长转移的特性。

7.五种人癌细胞株裸小鼠移植转移特性的初步研究。

8.裸鼠人体恶性黑色素瘤模型的建立和病理观察。

9.三株人肺癌裸小鼠移植模型长期传代的形态观察。

10.裸小鼠可移植性人肺癌瘤株的建立及其生长特性和微细的结构的观察。

11.裸鼠体内传代及体外培养的人小细胞肺癌细胞系的建立。

12.人肺巨细胞癌PLA-801群体细胞及其克隆化细胞株(A、C、D、E)裸鼠皮下种植后自发转移特性的研究。

13.人脑胶质瘤细胞系裸小鼠实体瘤模型NHG-1的建立及其特征的研究。

14.人脑室管膜瘤转移植于裸小鼠的实验研究。

15.两株裸大鼠人肝癌模型的建立和生物学特性的观察。

16.人胃癌裸鼠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的初探。

17.人胃腺癌裸鼠动物模型的建立。

18.615裸鼠体内建立的人Burkitt淋巴瘤细胞株。

19.人直肠粘液腺瘤裸鼠移植瘤株的建立及传代的初步小结。

20.裸鼠人体原发性肝癌生长动力学的一些特点及其甲胎球蛋白分泌的研究。

21.流式细胞仪(Flow Cytometer)在裸鼠人体鼻咽癌生物学特性研究中的应用。

22.外放射顺铂及混合细菌疫苗多模型综合治疗对裸鼠人肝癌的实验研究。

23.裸鼠人肝癌模型在肝癌导向研究中的应用。

24.抗胶质瘤的McAb在人脑胶质癌裸小鼠模型NHG-1中的导向研究。

25.核素导向内放射合并高温对裸鼠人肝癌的治疗作用。

26.影响裸小鼠B淋巴细胞体外转化因素的初步探讨。

27.裸小鼠诸器官及血清双向电泳“蛋白图”。

28.裸小鼠血浆氨基酸测定。

29.三种人脑瘤裸小鼠模型的染色体初步分析。

30.应用裸鼠净化支原体污染细胞的初步观察。

31.裸鼠肝炎病理观察及分析。

32.裸鼠人体原发性肝癌实验资料的计算机处理。

33.小型SPF裸鼠实验室的建立及其在临床肿瘤实验中的应用。

34.用人肺腺癌移植瘤进行快速药敏试验。

35.人癌裸鼠移植瘤宿主血清中唾液酸及唾液酸糖蛋白含量变化的研究。

36.平阳毒素和博来霉素A6对裸鼠移植的人体肝癌和胃癌的抑制作用。

37.人低分化鼻咽癌上皮细胞株裸小鼠移植模型的研究。

38.裸鼠饲料灭菌方法探讨。

39.裸小鼠繁育与质量控制的初步报告。

40.SPF小鼠实验动物室的建立及繁殖应用研究。

41.裸鼠室的建立及裸鼠的繁育。

42.NC裸小鼠的繁育与人脑瘤移植。

43.免疫抑制小鼠模型的建立及人类大肠癌细胞株HRT-18的异种移植研究。

44.人类肿瘤细胞系裸小鼠体内移植的综合研究。

45.人癌移植于裸小鼠的实验研究。

46.无胸腺裸小鼠的皮肤病研究中的应用。

四、裸鼠的繁殖和饲料条件

(一)繁殖

目前繁殖裸鼠不用nu/nu雌鼠,因其繁殖性能低,一般采用杂合子交配方式或隐性纯合子雄性与杂合子雌鼠交配。这种交配方法,其后代将出现表现型正常的仔鼠和裸鼠,比例为1:1。

繁殖时一般将nu基因导入C57BL/10小鼠中。在把基因导入同源(Cogenic)品系时,一般用雌性C57BL/10与雄性C57BL/10-nu(远交株)杂交。其交配方法和结果如下:

北京药品检定所繁殖裸鼠用的鼠种是BALB/C-nu/nu,系1973年从丹麦引入日本中央实验动物所研究。继续培育三年后,交由日本CLEA株式会社进行生产。1980年由CLEA引入。雄鼠是无胸腺裸鼠(BALB/C-nu/nu),雌鼠是有胸腺的杂合小鼠(BALB/C-nu/+)。采用BALB/C-nu/+♀与BALB/C-nu/nu♂随机交配法进行繁殖,已取得较好成果,裸鼠的生产性能良好:受胎率达81.5%,平均产仔率8.1只/窝,平均产裸仔率3.99只/窝,窝平均仔鼠成活3.62只,9周龄仔鼠成活率100%,其主要项目数据与日本中央实验动物研究所(CLEA)和英国实验动物中心(LAC)发表的材料基本一致。

(二)饲料条件

因为裸鼠缺乏T细胞,易受细菌、病毒和霉菌感染的损害,如按常规动物方式饲养,只有少数裸鼠能生存一个月以上,最多不超过四个月,而放在隔离器(Isolator)中饲料的可存活一年以上。因此,裸鼠的寿命与饲料的卫生条件有密切的关系。一般是先在隔离器中繁殖。然后放入无特定病原体屏障环境中饲料。

无病原体条件的饲料需要在动物和外界之间装置一个屏障,屏障越严,饲料健康裸鼠就越有保证,然而,如不注意选择屏障的类型,它的效果就没有保证,故应持续检查是否符合条件。

1.无病原条件饲料裸鼠设备

⑴带有密封空气过滤装置的塑料笼。每一笼自为一个单元。它包括一个标准的透明塑料笼,笼盖上覆有空气过滤材料。后者与笼子的贴近处用胶带缠绕数周予以密封。然后,此笼可置于一般实验室的标准笼架上。过滤材料呈片状,由疏纺的(但非纺织的)聚酯纤维制成。它应该能够防止微生物从笼外进入笼内。

全套笼具皆经高压蒸汽灭菌。使用它和喂养管理(如加饮水和饲料、清笼、断奶等)时,都必须在一个防护罩内进行。罩内所含有的是正压过滤空气。而且还是层流(无湍流的)、单向的。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为了最有效的控制环境,从而得以尽力保存无菌的(或带有一定菌群)裸体小鼠,隔离器是理想的存养设备。但它也有缺点,这就是费劳力,在一定空间中繁育动物的数量有限。

⑶空气层流器。它包括标准的小室,覆罩和网架。每套器具形成一个独立的环境,与室内通风系统无关。它自己输入过滤空气,把超净空气完满地注入鼠笼,并以柱状排出。由于每套器具互不相干,又有正压空气防护,所以可把它们放在通常条件下。它们是手提式的,既便于维修,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房舍和设备。

使用此种方法是否成功,取决于管理工作的好坏。密切监视房室的污染和人员流动,只准专职人员入室。应当在正压、单向气流条件下料理维修鼠笼,接触小鼠的一切物品(饲料和其它物品)都必须灭菌。饮水须经处理除去细菌,专职工作者须穿戴无菌的外科口罩、帽子、手套和后长衣,触及动物时须用头端包有橡皮的镊子,而且必须经变性乙醇(就放在一边)的浸洗。

⑷空气层流室。有别于上述的一个房间内放置的小型空气层流器,而是整个房间的环境都为正压过滤空气所笼罩。设计时,须装置空气进入的开关,空气入口要装指示器。工作人员在室内的穿戴同上所述。室内应用的饲料、垫料和笼具的灭菌,须用两端有开关的高压蒸气灭菌器。

引种方法可最大限度地利用房舍以繁育动物。虽然装设此种房间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掌写笥?.3μm的颗粒。空气出口也有过滤装置(也可以用效能上较低的)以防止空气倒流时的污染,而且要先设计好怎样从室外维修这些过滤器。

在空气层流室内,空气的正压至少为0.65cmH2O。空气的流向和速度要控制得均匀而自由。过滤的空气连续掠过鼠笼时,奔流于动物环境之中,在理论是一个防止外源性污染的屏障。

⑷光照。每日应当维持10小时光照,14小时无光的明暗周期。不用窗户,用人工照明,使全年光照恒定,但应避免过强的荧光灯光照。

3.笼具和垫料

培育裸体小鼠的笼具,笼底面积应当为97平方厘米(15平方吋),高度应为12.7厘米(5吋),应选可耐受高压蒸气灭菌的塑料或不锈钢制作。其造型应当便于重叠,以利灭菌和存贮。透明塑料笼较好,用时不必打开笼盖就要观察动物。笼底要放垫料,不能用网。

笼子必须每周清洁一次,或视需要处理,以保证环境清洁、干燥。用去污剂或其它洗涤剂清洗后的笼子或其它物品,必须充分冲洗干净。否则,会刺激裸体小鼠的皮肤。

垫料直接接触裸体小鼠的皮肤,不能带有刺激性。可选用不带尘土和尖块的硬木屑,研磨过的玉米杆,或用松木刨花。用前都要灭菌,且灭菌后不结成块状才可使用。

为裸体小鼠建巢可用棉花或棉纸。但是,如果垫料有一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力不得超过10磅。维生素混合液及水应适当地进行某些细菌培养的检查,并应隔天更换水瓶,水瓶和饮水管在两次使用之间必须洗涤和消毒。

通过饮水供给抗菌素,可消除胃肠道的细菌(Van Der Waaij氏,1966)。并且,这也是一个防止裸体小鼠在严格的环境控制下可能发生的外源污染的附加措施。我们使用的四种配方如表4-4所示。下列抗菌素很少消化道吸收,每一种配方应每周更换一次,每四周轮换一遍,可减少抗药菌株的出现。

假如你一开始就在严格控制的环境中繁育无菌裸体小鼠,则也可以不必使用抗菌素,因为加用抗生素后在繁育技术上出现差错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

表4-4 裸体小鼠饮水中所用抗菌素的种类和用法

时 间(周) 抗 菌 素 用 量
1 杆菌肽 4克/升
新霉素 4克/升
2 抗敌素 250毫克/升
土霉素 500毫克/升
3 杆菌肽 1克/升
链霉素 1克/升
4 抗敌素 250毫克/升
土霉素 500毫克/升
氨苄表霉素 500毫克/升

5.空气层流室的保养

层流室内从地面到天花板以及设备均需保持无尘和无破碎。每月必须检测室内的无菌情况,每平方米放一个平皿,检查室内空气中的细菌数量。落下菌的检查各国规定不同,见下表

表4-5 各国层流室落下菌限度的规定

规定单位 平甲培养基 暴露时间(分) 培养时间、温度 落下菌限度
日 本 普通琼脂 5′ 37℃ 48hr <5个
美 国 血 琼 脂 10′ <3个
北京检定所 血 琼 脂 30′ <10个

除落下菌数目不得超过限度外,并且不能有致病菌存在,否则,需要重新消毒。

一切可移动的设备最好高压灭菌,不可移动的装置(如墙、地板、天花板等)要用液体酚类消毒剂彻底清洁,消毒应重复进行三次。消毒后房间应密封,48小时后作微生物学污染检测,如检测是阴性,才允许使用。工作人员入内必须穿戴全套灭菌外科手术衣和消毒的长靴。

(三)裸鼠生产

为了保证裸鼠具有相应品系的遗传纯度和严格的微生物控制要求,应根据裸鼠所具有特殊性,建立以下生产制度进行生产(见图4-1)。

裸鼠生产制度

图4-1 裸鼠生产制度

1.核心群的动物(GF):按微生物学要求,应是经过无菌剖腹手术饲料在小型隔离器内的无菌动物。按遗传学要求,一个隔离器内的动物应是相应的近交系,采用兄妹交配,一个隔离器是带有nu纯合基因的,采用回交和互交方法进行维持。

2.扩大群动物(GB):按微生物学要求,应是来自核心群的无菌的幼小裸鼠和杂合鼠,放入大隔离器内或水平层流的小隔离房内,并对这些幼鼠导入复合的正常肠内菌丛,使之变成悉生动物。按遗传学要求,应保持nu等位基因的纯合子和杂合子进行生产。

3.生产群动物的种子群,应来自扩大群的动物,饲料在屏障系统内,一个生产周期为6~20个月。

试验期裸鼠也应以裸鼠的免疫功能缺陷特性,按以下体系进行试验与饲料(见图4-2)。

⑴裸鼠移植癌建立和检疫。

⑵肿瘤维持。

⑶大量移植。

维持肿瘤预防感染体系

图4-2 维持肿瘤预防感染体系

总之,应按生产裸鼠所有的要求进行,否则试验不易获得成功。

饲料繁殖裸鼠必须注意的问题:

⑴建立屏障系统是饲料繁殖裸鼠的重要条件。裸鼠先天性胸腺缺失,免疫系统不健全,缺乏对付外来因子的抵抗力,对病原体极易感染,在常规环境中,最多只能生存数月,因此,必须要在无病原隔离饲料环境中饲料。根据我国目前实际情况,尚不能新建更多的高标准的动物实验设施,而改造现有建筑的办法是可行的。改建后的屏障饲养室虽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是比较简陋的,但基本上达到了屏障系统设施的要求,费用大为降低,也可使裸鼠繁殖工作正常进行。

⑵裸鼠繁殖方法最好选用纯合子隐性(nu/nu)雄鼠与杂合子(nu/+)雌鼠进行交配生产。因为纯合子隐性雄鼠一般能正常生育,其仔代裸鼠和正常仔鼠的比例为1:1;所有正常的仔鼠都是杂合子,当用这些小鼠作实验对照时,就可明显地观察到纯合子与杂合子之间的不同差异。裸鼠繁殖的其它二种方法,均存在一定缺点,如采用杂合子(nu/+)雌雄鼠交配时,其子代中裸鼠与表现型正常的仔鼠的比例为1:3,所繁殖的裸鼠少,而且繁殖的正常小鼠可能是nu/+或+/+两种基因的小鼠,除非通过育种,否则不易区别。又如采用纯合子隐性(nu/nu)雄鼠和雌鼠交配繁殖,虽然所有的子代都是裸鼠,但这种繁育方法不很有效,因为雌裸鼠繁殖力低,同时护理也很困难。

⑶仔鼠出生后存活与否,关键在于哺乳,如不注意哺乳则哺乳期裸鼠死亡率很高。主要原因在于同窝哺乳的有杂毛纯合仔鼠发育快,体大健壮,竞争力强,与纯合裸鼠争食母乳而影响纯合裸鼠的发育,以致其消瘦死亡。为了提高裸鼠生长发育速度及存活率,采用纯合裸鼠,杂合仔鼠分别哺乳,并对雌鼠加喂高蛋白、高维生素饲料。

⑷为了保持较长期的正常繁殖生长,就必须建立微生物监测方法来控制质量。因裸鼠免疫机能的缺陷,易受微生物、病毒和寄生虫感染,特别是易受小鼠肝炎病毒的感染,一但裸鼠感染上小鼠肝炎,同窝裸鼠会于生后36~134天相继死亡,无一幸免。病鼠肝发生大理石样变化,质较硬,呈黄色、粗造、结节样、边缘不齐。对裸鼠的饲料繁殖威胁很大。在裸鼠的饲料中,常易发生所谓“消耗性综合征”(Wasting syndrome)实与裸鼠常见病之一的鼠病毒性肝炎感染有密切关系,用剖腹产可避免此病毒感染。

采用微生物的检查方法时,要考虑裸鼠的生理特性,裸鼠属于免疫机能缺陷的动物,鼠肝炎病毒、仙台病毒等感染后,血清中不产生抗体。因此,只能检查同胎杂合仔鼠血清中的抗体情况,或直接分离病原体,或将裸鼠的肝组织接种于杂合仔鼠后,再用血清学方法测定其相应抗体。因此,对裸鼠一些致病性的病毒和台泽氏病原体等的检查方法,主要是检查同胎杂合鼠血清中抗体的产生情况,来判断裸鼠是否被这些病原体所感染。

五、裸小鼠的常用品系及国同内饲育应用简况

裸鼠的常用品系及国内有有关单位引进饲育和在生物医学各项研究中的应用情况见表4-6。

表4-6 免疫缺陷动物饲育及应用调查表

单位名称 现有品种品系(每种动物填写一行遗传背景,基因型) 来 源(单位、年、月) 饲育条件(清洁、屏障、隔离器) 饲料、垫料(消毒方法) 科研应用项目 能否供应种鼠、实验鼠 备注
北京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 BALB/C nu/nu 1986年8月从北京中国医学科学院动物中心引种 隔离器 饮水和垫料15磅高压消毒30分钟,饲料经60钴照射 鼻咽癌研究 能供应实验动物
NC nu/nu 1987年3月从苏州医学院脑神经研究室引种
广西自治区人民医院病毒室 BALB/C nu/nu 1986年12月从卫生部生物制品检定所引种 本实验室自用
NC
nu/nu
1987年2月从广东湛江医学院引种
上海市胸科医院 BALB/C nu/nu 1985年自日本引种 肺癌单抗研究免疫调变 本实验室使用
Swiss nu/nu 1985年美国引进
天津医学院实验肿瘤研究室 BALB/C nu/nu NIH
Nu/nu
1983年本院潘菊芬先生从美国带回
1985年从中国医科院动物中心引入
屏障 饮水、垫料、饲料盒等高压消毒 人肺巨细胞癌人髓母细胞瘤人骨肉瘤 能供应种鼠
北京医科大学病理教研室 BALB/CA nu/nu 本校动物部 隔离器、屏障 高温、高压蒸汽 肿瘤生物学
NIH nu/nu 人癌诱发实验
615/PBI bg/bg nu/nu 卫生部药检所 肿瘤转移
北京医科院基础医学研究所 NIH nu/nu BALB/C nu/nu 本院实验动物研究所 隔离器 肿瘤侵袭和转移 能供应
上海肿瘤研究所 BALB/CA nu/nu 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所 高温、高压消毒 肿瘤移植
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 NIH nu/nu BALB/C nu/nu 1983年9月从中国医学科学院引种。
1987年10月从卫生部生物制品鉴定所引种
高压蒸汽消60钴γ线照射 肝癌、胃癌研究免疫学研究出血热研究 能供应
卫生部生物制品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 BALB/C-nu 日本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1980年3月 隔离器 高压灭菌 免疫机制研究 可供种子和实验用鼠
甘肃肿瘤研究所 Nude(BALB/C) nude(Rowett) 上海生物所1986年6月上海中山医院1985年10月 ①人胃癌模型
②抗胃癌单抗的治疗
可自供
北京医科大学动物部 BALB/C-nu/nu nNIH-nu/nu 医科院上海生物制品所 隔离器、洁净间 60钴 癌生物学及癌转移发病机理 自供
广东湛江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①NC(nu/nu)②Swiss(nu/nu) ①苏州医学院脑研室②上海医科大病理裸鼠室 8m2洁净繁殖室××1
层流架×2
高压蒸汽灭菌 ①人鼻咽癌模型②人癌转移机制 目前可较大量供应实验及种鼠
(广州)暨南大学医学院病理教研室 NC(nu/nu) 苏州医学院
湛江医学院
5m2洁净繁殖室×1
层流架×1
①人癌模型②浸润、转移 自供
上海医科大学 SWISS NC 美国
苏州医学院
层流室×2
层流柜×1
高压加温 肝癌癌变机理肿瘤治疗 少量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 BALB/C-nu 615/PBI-nu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研究所1986年 层流架 白血病/淋巴瘤,肿瘤基因转染 只供本所BALB/C 615/PBI由生物制
苏州医学院附一院胸神经研究所 NC-nu 日本、1981年10月 生物净化室(隔离屏障) 高压蒸汽和60钴照射 人脑肿瘤NHC-1
NHC-2
NHC3模型
种鼠和少量实验鼠 NHG-1为细胞系接种,NHE-2和NHC-3为手术标本直接接种
CBA/n-nu 日中研,1987年4月 隔离器
BALB/C-nu
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 C57BL/6PBI-nu 1982年瑞士巴兹尔的罗氏公司 屏障、隔离器 60钴和预真空高压 ①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安全评价②各种活毒疫、菌苗免疫机理及安全评价③各种类毒素免疫机理研究④抗癌药物筛选⑤各种人类肿瘤移植及生物学特性⑥各种瘤株致癌性检查⑦肿瘤诊断及导向治疗⑧肿瘤转移因素机理研究⑨乙肝血源疫苗免疫应答研究 可供实验鼠,应事先联系
BALB/CPBI-nu(远交群) 1980年日本クしフ株式会社 可供实验鼠和种鼠,需事先联系
615/PBI-nu 本所培育 可供实验鼠,应事先联系
C57BL/6PBI-bg 1983年法国巴斯德研究所 可供实验鼠和种鼠
CBA/NPBI-Xid
C57BL/6PBI-bg/nu 本所培育 屏障,隔离器 60钴和预真空高压 可少量供实验鼠,应事先联系
615B6/PBI-bg/nu
上海中山医院肝癌研究室 nude mice (BALB/C)nude Rats(Rowett) 美国1983日本1983 屏障 高压灭菌 ①人肝癌模型②实验性治疗 自己供应,少量外购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生化教研室 nude mice(Swiss/DF) 中科院药物所 无菌室,普通清洁环境 ①人胃癌模型②胃癌分子水平的研究 外购
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BALB/C-nu 上海生物制品所1987年4月 隔离器,无菌室 本中心负责生产提供科研单位使用 可外销
中国医科大学肿瘤研究所 BALB/CA和C57BL/6二种遗传背景裸鼠 卫生部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1985年12月至今 屏障 高压灭菌 ①人胃癌裸鼠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的特性研究②高转移癌系的筛选③抗人胃癌(高转移特性)移植瘤的单抗制备有其诊断和治疗应用④其它抗人胃癌单抗和抗CEA单抗对裸鼠移植瘤的导向诊治 无此能力 目前,仅购实验鼠,尚未开展繁育方面工作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BALB/C
Swiss-DF
日本肿瘤研究所(1980年)美国Roswell Park mermorial研究所(1980) 层流室 ①人肺、肝、胃癌等多种裸小鼠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②应用上述模型进行药物筛选及实验治疗研究,包括单抗导向诊治③从上述模型中分离具有抑瘤作用的生物活体性肽④裸小鼠自发淋巴瘤及其异种移植瘤内源性C型病毒的显现抑制和影响 少量预约供应
天津市医药科学研究所 BALE/C-nu 上海生物制品所上海药物所 隔离器、层流架 高压加温 人肿瘤移植 只能供应本室
中国医学科学院医药生物技术研究所 BALB/C(nu/nu)NIE(nu/nu)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供应 隔离器 新抗癌药物研究
河南医科大学病理生理教研室 北京医科大学,1986年 高热、高压 食管癌霉菌病因
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 BALB/CA-nu/nu 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1986年~1987年) 半屏障(单向过滤空气)+层流架(无菌室) 高热、高压垫料饲料(60钴照射或环氧乙烷) 人癌瘤体内移植,人癌细胞系体内种植及药物筛选,免疫重建及制备单克隆抗体等 可提供实验鼠、种鼠少量
浙江省肿瘤医院实验病理室 BALB/C-nu/nu 卫生部上涨生物制品所实验动物中心 层流架(无菌室) 高热、高压垫料饲料 人癌瘤体内移植
上海肿瘤医院(上海医科大学附属) 日本中央动物所,1985年4月 屏障净化室 高温高压 肿瘤放射生物学及其它生物学研究 目前无法供应
北京肺部肿瘤所 北京药检所 屏障、隔离器 高压灭菌 肺癌生物学 量太少,自用尚需外购
中山医科大病理教研室 NC裸小鼠 苏医→湛医→中山医 净化室、层流架 肿瘤生物学特性 少量供市内实验动物 最近准备引入新品系
哈尔滨医科大学 BALB/C nu/nu 日本爱知县癌中心(来自日本实中所)1984年8月 净化室 肿瘤转移 少量实验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BALB/C nu/nu NIH 上海生研所动物中心医科院动物中心 隔离器 实验麻风动物模型
江苏农学院 Swiss-nu/nu 1983.11上海生物所1985.4上海药物所 供教学用

615/PBI-beige/nude裸小鼠特征及应用:

非近交系615/PBI-beige/nude小鼠(以下简称为615-bg/nu)是一种T和NK细胞功能联合缺陷型动物,其主要遗传背景来源于国内培育的近交系小鼠615/GI/PBI。它是以615/PBI-nu和615·B6-bg为亲本动物。采用杂交一内交和回交一内交等五个不同交配步骤培育而成。经北京肿瘤研究所免疫室初步研究表明,615-bg/nu的脾细胞NK活性(9.2±2.4%)虽略高于615·B6-bg(3.8±1.0%),但显著低于615/PBI-nu(39.3±4.8%)和BALB/C-nu(31.7±4.6%),P值均小于0.01。在对ConA的反应能力方面,615-bg/nu与非beige裸鼠相近(P>0.05),而显著低于615/PBI和615·B6-bg(P值小于0.01)。此外,不论是beige小鼠还是非beige小鼠,其脾细胞的NK活性都有随其所含nu基因数目的增加而增加的趋势。随着nu基因的逐个增加,非beige小鼠的NK活性渐次由17.2%(+/+)、28.9%(+/nu)而至39.3%(nu/nu),beige小鼠的NK活性则则3.8(+/+),7.7%(+/nu)最后至9.2%(nu/nu)。这表明nu基因不仅在纯合状态,而且在杂合状态下也有增强NK活性的作用。

低NK活性的T细胞缺陷动物模型-615-bg/nu的育成,为肿瘤免疫学和实验肿瘤学的研究工作提供了一种极有价值的新实验材料。

六、裸大鼠的特性及应用

裸大鼠是同英国阿伯丁Rowett研究所首先在1953年发现的,基因符号为rnu,。因难于饲养,仅维持至1960年代初。1975年再次发现纯合子裸大鼠(rnu/run)。1977年2月在英国MRC实验动物中心建立了裸大鼠种子群。1978年Festing首次详细描述了裸大鼠,并报导了裸大鼠人癌异种移植。此后rnu裸大鼠分别引入欧洲及美日等国。1983年引入中国。1976年5月在新西兰维多利亚大学发现了另一株裸大鼠,1979年由Mcneilage进行了详细报导。为了与rnu裸大鼠区别,其基因符号命名为nznu。因rnu裸大鼠的应用范围较广,故绝大多数资料来自rnu裸大鼠。

利用先天无胸腺裸小鼠建立动物人癌模型,是肿瘤模型研究的重大进展。这些模型已广泛用于各种研究。裸大鼠的发现及人癌异种移植的成功,给肿瘤和免疫工作者增添了一个新的手段。由于以裸大鼠代替裸小鼠,具有移植瘤大、取血量多、可行某些外科小手术等优点,因此比裸小鼠有具一定的优越性。

(一)裸大鼠的特点

1.免疫器官及血细胞特性:裸大鼠免疫器官的组织学,与裸小鼠极为近似。Vos等报告,在3周龄裸大鼠纵膈的连续切片中,只见胸腺残体,内有未分化的上皮细胞及小囊种,而未见淋巴细胞。纯合子裸大鼠(rnu/rnu)肠系膜及腘淋巴结相对小于杂合子(rnu/+)。淋巴结副皮质区实际上淋巴细胞。脾的外形及重量上,杂合子与纯合子并无区别,但依赖胸腺部位的小动脉周围淋巴细胞。Berridge等报导,裸大鼠的白细胞总数在正常鼠范围之内,但分类计数却有明显不同。纯合子(nznu/nznu)的中性白细胞较杂合子(nznu/+)高4倍,而杂合子的淋巴细胞较纯合子高2.5倍。Vos报告,rnu裸大鼠血液淋巴细胞计数随年龄而降低,而嗜中性、嗜酸性及单核细胞计数则明显地增高。

2.免疫功能特性

⑴T细胞功能:先天性无胸腺,缺少T细胞,T细胞功能明显有丧失。对皮肤移植,在杂合子对照组,同种皮肤移植约在10天后排斥,但在rnu裸大鼠,同种或异种皮肤移植生长可达3~4个月以上。对迟发型超敏反应,rnu裸大鼠对结核菌素无阳性迟发型超敏反应。用破伤风类毒素和卵蛋白免疫,rnu裸大鼠血中未能测出IgM及IgG抗体;而在杂合子大鼠血中,可测出正常滴度的破伤风毒素抗体。对T细胞有丝分裂原(植物血凝素、刀豆球蛋白和美洲商陆)的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呈阴性反应。

⑵B细胞功能:一般说B细胞功能是正常的。Brooks等用抗Ig及抗T细胞抗体对rnu/rnu及rnu/+大鼠脾和淋巴结细胞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查,发现在rnu裸大鼠,Ig+标记的细胞及裸细胞比例增加,而大多数Ig+标记细胞被认为是B淋巴细胞。测定rnu裸大鼠与表现型正常大鼠(rnu/+或+/+)对大肠村菌LPS的IgM抗体滴度,没有发现明显差别。在体外用B细胞有丝分裂原金黄色葡萄球菌刺激rnu/rnu及rnu/+大鼠脾细胞,也未见摄取胸腺嘧啶能力的差别。

⑶NK细胞功能:NK细胞活力增强。De Jong报告,裸大鼠NK细胞活力高于对照组。在肠系膜淋巴结,rnu裸大鼠NK活力比杂合子(rnu/+)高达10倍之多。Lotzovd将这方面的工作归纳如下:裸大鼠可测及NK细胞的活力;在腹腔渗液中,NK细胞的活力最高,周围血及脾脏内较低,骨髓无NK细胞活力;裸大鼠NK细胞活力高于胸腺大鼠;小于3周龄者未能测及NK细胞活力;用干扰素诱导剂ABPP可以提高NK细胞活力;介导细胞毒性的效应细胞存留于富含LGL部分中;NK细胞活力的加强与干扰素的水平有关。

3.其它特征

⑴体毛稀少:裸大鼠并非象裸小鼠那样完全无毛,而是体毛稀少,有时暂时完全消失,以后又复现。年龄较大的雄裸大鼠的尾根往往多毛。

⑵发育相对迟缓:与裸小鼠一样,rnu裸大鼠发育相对缓慢。其体重仅相当于正常大鼠的70%。

⑶雌性大鼠繁育能力低:与裸小鼠一样,雌裸大鼠在妊娠期无乳腺发育,仔鼠因得不到母乳,生后很快死亡。故裸大鼠繁殖,仍用雄纯合鼠(rnu/rnu)与雌杂合鼠(rnu/+)交配繁方法。新生仔鼠中纯合体与杂合体的鉴别,主要以触须的多少为据。仔鼠4周左右断奶,生后3个月可用地交配。雄裸大鼠可用至7月龄,雌半裸大鼠(rnu/+)可用至一年多。在洁净环境下,寿命最长的裸大鼠可活1~1.5年。

⑷易患呼吸道疾病:裸鼠因无胸腺,免疫力低下,易患各种疾病。裸小鼠易患鼠肝炎,而裸大鼠易患溃疡性气管支气管炎及化脓性支气管肺炎。其病因可能与仙台病毒感染有关。饮水中加入四环素,对控制裸大鼠呼吸道感染有明显效果,使寿命延长,如加四环素200~800mg/L,则平均寿命由116.8天延长到157.2天。

(二)裸大鼠的应用

裸大鼠目前主要应用于人癌的移植研究。因裸大鼠无胸腺,缺少T细胞,故能成功地移植异种皮肤和异种肿瘤,包括小鼠肿瘤及人肿瘤。Festing首先报告了裸大鼠异种肿瘤移植(人结肠癌及小鼠浆细胞瘤),但移植瘤生长后自发消退。此后陆续见到有关人癌细胞株及手术标本移植于裸大鼠的报导。裸大鼠人癌移植最常用皮下途径,也有用肾内、脑内肌肉内者。可以生长于裸大鼠的移植人瘤有黑色素瘤、恶性胶质瘤、以及结肠、胰腺、肺、乳腺、肾、前列腺、外阴、宫颈等癌瘤。大多数人癌移植后,可见自行消退,仅少数肿瘤呈进行性生长。Colston报告9例人癌细胞株,7例移植成功,仅一例黑色素瘤呈进行性生长而未自发消退。Stragand报告两例人结肠癌细胞株移植成功,但只有Lovo细胞株呈进行性生长;而另一株SW620移植成功后,90%裸大鼠可见肿瘤自发消退。Williams移植了5例人泌尿生殖系肿瘤细胞株于裸大鼠,3株成功,仅1株肾癌未见自发消退。其自发消退的原因尚不十分清楚,推测与裸大鼠T细胞介导的免疫功能,特别是NK细胞活性较强有关。但有作者认为,自发消退的原因这一可能与选用之裸大鼠年龄较大有关,而选用4周龄的幼裸大鼠可提高移植成功率。

最近国内中山医院肝癌研究所室成功地建立了裸大鼠人肝癌模型LTNR1及LTNR2,这是裸大鼠人肝癌组织模型的首次报导。他们还作了有关裸大鼠人癌移植研究的报导。可参考本书第九章第四节文献。LTNR1及LTNR2分别取材于裸小鼠人肝癌组织模型LTNM4及LTNM3。裸大鼠平均鼠龄为31.5(9~49)天,采用皮下移植途径。通过病理及AFP检测,证实裸大鼠人肝癌移植成功,至今已传14代及5代。两模型均具有如下特征:①保留了原人肝癌形态及功能特征,LTNR1及LTNR2均为等分化(Ⅱ-Ⅲ级)的肝细胞癌。LTNR1的AFP浓度较高,中位浓度8000ng/ml:LTNR2较低,不超过125ng/ml。②保留了裸小鼠人肝癌模型LTNM4及LTNR3的某些优点:传代移植成功率高,LTNR1及LTNR2分别为100%(65/65)及87.5%(14/16);自发消退率低,3.1%(2/65)及0(0/14);潜伏期短,12.7±3.9天及17.0±6.2天;肿瘤生长快速,平均每周几乎平均直径增长9.1±2.7mm与8.8±3.4mm。③具有产瘤量大,取血量多,较便于实行某些外科小手术等优点。目前,已应用这些模型开展了探索肿瘤标记、试行阳性扫描及实验性治疗等研究,并取得了初步阳性结果。

裸大鼠人肝癌模型的建立,不仅有利人肝癌的研究,而且给各种人癌移植带来了新的希望。裸大鼠人癌模型的建立,可弥补裸小鼠人癌模型的某些不足,更好地促进肿瘤研究的进展。

第五章 杂交群和封闭群动物的特点及应用

第一节 杂交群动物(F1)的特点及应用

一、定义和概念

1.定义:两个近交品系动物之间进行有计划交配所获得的第一代动物,称之为杂交群动物(Hybrid strain)或杂交一代动物,简称F1动物。如C57BL/6J和DBA/2小鼠交配后培育的第一代动物即为BDF1或B6D2F1;C57L/J和A/He交配后的第一代动物为LAF1等。

2.概念:F1是First filial generation的简称,即“杂交一代”或“子一代”,也叫“杂种一代”。但是,必须指出,实验动物“F1”与一般遗传学上所谓的F1不大一样。一般的F1根本就是杂种,其个体之间差异很大,因为其亲本本身是杂种,但是它们个体之间却很均一,也就是说,从遗传型上来看是异型接合体,而从它们个体与个体之间来看却大家都杂得一样,所以个体与个体基本上还是相同的,这是由于它们的两个亲本本身就是纯种。所以,实验动物这种的F1虽然遗传型是杂合的,但个体间的遗传型与表现型是一致的,可以适合作一般实验研究用,能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但F1动物是不能培育纯系的,因为在子二代(F2)时,会发生遗传上的性状分离。

F1动物的生产是比较简单的,采用两个近交系进行杂交而得。将两个基因型不同的近交品系纯合子作为亲代,互相交配所产生的子一代即可形成F1动物。

子代:基因型Aa,表现型A♂AA×♀aa

精子卵子 A A
a Aa Aa
a Aa Aa

例如C57BL品系小鼠基因为隐性基因(a),被毛呈黑色,C3H品系小鼠基因为显性基因(A),被毛呈野鼠色,这二者均为纯合子,相互杂交后,F1基因型和表现型均一致,但到子二代(F2)时,会发生遗传上的性状分离,因此不能用F1动物培育纯系。

在F1动物生产中,必须强调的是两个亲本的互交情况要表达所用品系的性别,因为虽然同是用一样的两个近交系杂交,由于所用的雌雄不同则F1将因母体环境的不同或性染色体的不同的而有不同。

二、使用F1动物的优点

近交系动物在遗传上是均质的,故可获得精确度很高的实验结果,在医学研究上具有重要价值。为什么还要繁殖由两个不同近交系进行杂交所得的F1动物呢?这是因为近交系动物与杂种动物相比,生活力、支疾病的抵抗力以及对慢性实验的耐受性的等都较差,对环境变异的适应能力也较差,而且也较难繁殖和饲养。在一般设备条件下,如果要进行慢性实验,需要长期观察,假使动物半途死亡,则实验就不能取是如期的效果。反之,F1由于表现杂交优势,就多少克服了纯系的缺点,对长期实验的耐受性也大,而且对由于环境因素所引起变异的可能性也较纯系为小。因此F1动物与近交系动物一样,它们具有遗传均一性,但生活力强,经过杂交,从一亲代来的隐性有害基因与另一亲代来的显性有利基因组合,成为杂合子,隐性有害基因的作用被显性有利基因的作用所掩盖,而出现杂种优势。综合起来F1动物具有以下优点:

1.具有杂交优势,生命力强,适应性和抗病力强,繁殖旺盛等优点,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克服因近交繁殖所引起的近交衰退现象。

2.具有纯系动物基本相似的遗传均质性。虽然它的基因不是纯合子,但基因型是整齐一致的,遗传性是稳定的,表现型也一致,因此它基本上具有近交系动物的特点。

3.对各种实验结果重复性好。

4.具有亲代双亲的特点。

5.国际上分布广,已广泛用于各类实验研究,实验结果便于在国际间进行重复和交流。

上述F1动物的特点,说明为什么有了近交系动物,还要培育F1动物。一些发达国家在过去对微生物还没有普遍取得人工控制时期,是优发展F1动物的。鉴于我国当前的物质条件,应当很好发展F1的生产,宣传其科学价值。

三、F1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由于F1动物具有与纯系动物基本相同的遗传均质性,又克服了纯系动物因近交繁殖所引起的近交衰退,所以受到科学工作者的欢迎,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在下列一些研究课题中用得更多。

(一)干细胞的研究

外周血中的干细胞是组织学中的老问题,大部分人认为大淋巴细胞或原淋巴细胞相当于造血干细胞。但在某些动物中,尽管在外周循环中发现有大淋巴细胞,偶尔有原淋巴细胞,一般也不认为有干细胞的存在。根据目前的研究,可清楚地表明,来自F1种小鼠正常的外周血的白细胞能够在受到致死性照射的父母或非常接近的同种动物中种植和繁殖,使动物存活和产生供体型的淋巴细胞、粒细胞和红细胞,这证明小鼠外周血中存在干细胞。因此,F1动物是研究外周血中干细胞的重要实验材料。

(二)移植免疫的研究

F1动物是进行移植物抗宿主反应(Graft-Versus-Host Reaction,简称GVHR)良好的实验材料。可以鉴定出免疫活性细胞去除是否完全。如CBA小鼠亲代脾脏细胞经一定培养液孵育后注入CDF1(DBA/2×CBA)小鼠的脚牚,对侧作为对照,如CBA亲代小鼠免疫活性细胞去除干净时,则将不产生移植物抗宿主反应,否则相反。也可采用C57BL/6脾脏细胞悬液经一定培养液孵育后注入BCF1(CBA×C57BL/6)小鼠腹腔,观察脾/体比值,或用2月龄DBA/2小鼠脾细胞经一定培养液孵育后注入CDF1(DBA/2×CBA)小鼠腹腔,测定其死亡率,鉴定免疫活性细胞的去除情况。

(三)细胞动力学研究

如选用BCF1(CBA×C57BL/6)小鼠作小肠隐窝细胞繁殖周期实验;选用CDF1(DBA/2×CBA)小鼠作不肠隐窝细胞剂量活存曲线;选用DBF1(C57BL/6J×DBA/2)受体小鼠观察移植不同数量的同种正常骨髓细胞与脾脏表面生成的脾结节数之间的关系等。

(四)单克隆抗体研究

杂交瘤合成单克隆抗体是近年来生物医学中一项重大的突变。采用的小鼠骨髓瘤细胞系,一般将来自BALB/C品系小鼠,由此获得的杂交瘤的细胞注入该小鼠腹腔后,即可生长肿瘤,同时产生高效价抗体的腹水。若BALB/C小鼠对一特定抗原不产生最适免疫应答反应时,也可改用C57BL/6或NEB等品系小鼠。英国目前大多采用BALB/C和CBA杂交F1代小鼠作单克隆抗体研究,比单独用BALB/C小鼠要好,其F1代小鼠脾脏比同日龄BALB/C小鼠脾脏要大。

四、F1动物系组选择和组合形式与命名

(一)系组选择

F1动物品质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其亲代特点,因此选择系组作杂交组合时应考虑以下条件:

1.其遗传特性能表现出杂交优势,系组合力强的品系。

2.具有试验研究所要求的特性品系。

3.两个品系间,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和较少的异质差异。

4.通过对比观察选出最理相的杂合组合。

只有选择具有这些条件的品系进行杂交,才能使其遗传变异控制在最小程度。因此在决定杂交组合之前,一定通过不杂交组合的对比观察,从中选出最理想的杂交品系组合,作为大量繁殖杂交F1的双亲,这是进行杂交F1繁殖的重要条件。用于实验研究的杂交F1,主要是两个近交系之间的杂交所生F1,如C57BL/6×C3H/He的F1基因型为aaBbCc,BALB/C×DBA/2的F1基因型为AabbCc。又如C3H小鼠属于高发乳腺癌品系,如将C3H雄鼠与C57BL/6雌鼠交配,可得到乳腺癌发病率低的杂交F1,是科学研究工作使用的重要动物模型。

五、交配方法

繁殖杂交F1小鼠的目的,是为了能在一定时间内提供较大量的遗传均一的实验动物,因此交配方法最好采用循环交配或定期交配进行生产。这种交配方法,可使90~95%的小鼠在居后第一个发情期怀孕,因此各胎生产周期比较集中,提供数量较多,体重和年龄较为接近,是比较科学的交配方法。

六、F1动物的标志方法及要求

F1动物的标志方法主要是标明杂交群亲本的性别与其品系名称,习惯上雌本先写,雄本随其后,如C3H/HeJ♀×AKR/J♂可记为C3HAKRF1或简称C3AKF1;反之,如为AKR/J♀×C3H/HeJ♂,则记为AKC3F1。亲本品系名称和缩写方法完全与近交系相同。

对F1动物的要求:

1.二个亲本必须都是近交品系动物,根据实验要求进行有计划的杂交。

2.杂交的仔代只能作实验用,不能作种群用,而且只有杂交后的仔一代才有应用价值。

3.在命名书写时雌本品系在前,雄本品系在后。

七、国际上常用的F[XB]1[/XB]动物

1.AKD2F1AKR×DBA/2

2.BA2C F1C57BL×A2G

3.BC F1C57BL×BALB/C

4.BCBA F1C57BL×CBA

5.BC3 F1C57BL×C3H

6.B6A F1C57BL×6×A

7.B6D1F1C57BL/6×DBA/1

8.CA F1BALB/C×A

9.CAK F1BALB/C×AKR

10.CBA-T6D2 F1CBA-T6×DBA/2

11.CB6 F1BALB/C×C57BL/6

12.CCBA-T6 F1BALB/C×CBA-T6

13.CC3 F1BALB/C×C3H

14.CD2 F1BALB/C×DBA/2

15.CL F1BALB/C×C57L

16.C3B F1C3H×C57BL

17.C3D2 F1C3H×DBA/2

18.C3L F1C3H×C57L

第二节 封闭群动物的特点及应用

一、定义和和概念

(一)定义

封闭群动物是指一个种群在五年以上不从外部引进新种,仅在固定场所的一定群体中保持繁殖的动物群。

(二)概念

封闭群(Closed colony)的正确概念是指引种于某亲本或同源亲本的动物,让其不以近交形式,也不与群外动物杂交而繁衍的动物群,目的是要求整个群体尽量防止近亲交配而保持着遗传变异,也就是说既保持群体的一般特性,又保持动物的杂合性。至于个体间差异的程度因引种来源的不同而有不同,如引种于一般杂种,则个体间差异就大;如果引种于有近交历史的动物,则个体间差异就小。

由于封闭群体本身的特点,加上客观上具有各种各样的相似存在形式,就使封闭群这个概念很混乱。有人叫“非近交群”(Non-inbred colony),有人叫“非近交系”或“非近交品系”(Nou-inbred),甚至有人叫“远交系”、“远交株”或“远交动物”(Outbred animals)。实际上这些叫法并不是指真正的“封闭群”,而只是通常供应使用的、保持于各种饲养系统的非近交群体而已。特别是“远交”一词很容易使人理解为遗传学上的“异系交配”。因为“远交”在遗传学上是指遗传上不相关的动植物的杂交,或没有相近亲缘关系的不同家系的两个个体的交配,甚至把不同特种、不同变种的交配都看作是异系交配。而实验动物的封闭群,其个体之间并不是没有亲缘关系,甚至是很亲近的或有一定的近交。所以封闭群不应叫成上述这些名称,它们之间更不能划等号。

ICLA在1963年和1964年曾规定:“不从外部进行引起的群体为封闭群”,这是最基本的。日本实验动物研究会于1973年又进一步规定:“五年以上不从外部引种,只在一定的群体中进行繁殖,为经常提供实验动物而进行生产的群体叫做封闭群”。

实际上对封闭群的全面理解应该包括封闭年限、群体大小及繁殖结构等。一般认为封闭群是指引种于某亲体或同源亲本的动物。

二、封闭群的分类

封闭群按其来源和遗传背景不同,可分为以下两大类:

1.来源于近交系的繁殖群及其子代,不用兄弟姐妹交配方式保种进行生产的实验动物。

2.来源于非近交系,不是以培育近交系为目的而生产的实验动物群。

如系来源于近交系的封闭群,虽然对繁殖群的的大小不作特殊规定,但应采取在群体内不产生隔离状态的方法繁殖。

如系来源于非近交系的封闭群,应经常保持“群体的有效大小”,一般为50只以上,同样应采取群内不产生隔离状态的方法繁殖。

上述两种封闭群,除了在选择时应考虑繁殖力外,均不采用特殊的淘汰方法进行选种。

三、封闭群动物的应用

目前国内外实验动物的使用,以小鼠为例,大部分是近交系和封闭群。而从使用量上来看封闭群远远超过近交系,这是因为近交品系繁多,又不易大量生产,往往仅适用设备条件较好的研究机构或专门科技人员亲自保种使用,大大限制了其使用范围。而封闭群因为有杂合子并避免了近交,故能保持相当程度的杂合性,从而避免了近交衰退的出现。所以,其生活力、生育力都比近交系强,具有繁殖率高等遗传学的特点,因此封闭群动物可以大量生产,作为鉴定实验用。例如ddN小鼠、NIH小鼠、LACA小鼠、Wistar大鼠以及目前各研究所长期自行繁殖的瑞士种小鼠、青紫兰兔、新西兰白兔、大耳白兔、豚鼠等均属此类。这类动物在生物制品和化学药品的鉴定上,其反应稳定性远远优于市售动物,特别是作为热源质试验的家兔更为明显。进行各种筛选性实验时,选用封闭群动物有一定优点,因为在这群动物中有的可能有近亲关系,有的可能没有,而保持一定的遗传差异。因而对各种刺激的反应有强一些的,也有低一些的,但其平均的反应性有一定稳定性,故要观察筛选某一药物的初步疗效时,封闭群动物就可以反映综合的平均疗效。

然而,对于封闭群的研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无论在国内或国外,都落后于近交系。其原因在于封闭群是属于群体遗传学理论范畴,不仅群体遗传学本身产生较晚,而且该理论又不能机械地套用于封闭群。到目前为止,对封闭群动物所进行的研究工作几乎都只限于小鼠和大鼠,而且报告也甚少。

四、培育方法及注意事项

封闭群动物的培育方法较为简单,只要不引进新品种,让其自行繁殖就可以,当然要避免近亲繁殖。但是长期保持一个封闭群就必须要控制各种条件,采取一定的措施。保持封闭群的主要目的的是为了减少群体内的遗传变异,使整个群体的性状、特征能持续稳定不变,而且不产生性质不同(变异)的个体或小群体。培育时应注意下列规则:

(一)群体封闭后应维持五年以上

为什么把小鼠封闭群有效时间定为五年?其理由如下。假如将两个近交系进行交配,培育出一个新的群体(杂交群)。此时,把其中一个近交系的基因型假定为A/A,另一近交系为a/a,则两者杂交以后所产生的F1基因型必定是A/a,然后让F1进行随机交配,从理论上讲,F2代基因型分离的比例A/A为25%,A/a为50%,a/a为25%。再让F2进行随机交配,生下F3,其基因型的比例和F2一样,不发生变化。但实际情况不会如此准确,因为还有其它许多因素(如繁殖率的高低)的影响,假如具a/a基因型的个体比A/A及A/a基因型的个体繁殖率低1/2的话,此时这三种基因型出现的频率就各不相同(如图5-1所示),即随着代数的增加,a/a型频率逐代减少,而A/A型的频率则逐代增加,也就是说,在起初10代(从1~10代),各基因型频率,都有变化,达到15升后才趋于稳定(几种基因型频率平行发展)。这虽然是理论的推导,但已用于实践,故目前暂定15代,也就是说经过15代后,该群体的基因型频率才能达到相对稳定。以小鼠为例,一年大约繁殖3代,要达到15代,就需要5年时间。因此,5年确定为小鼠封闭群的最低年限,但这种年限只能用之于小鼠,如豚鼠和兔等世代间隔长,封闭群达到稳定的年数,就比小鼠的更长了。

不同繁殖率基因型个体的基因型频率变化:在A/A为35%,

图5-1 不同繁殖率基因型个体的基因型频率变化:在A/A为35%,

A/a为5%,a/a为25%的群体中a/a的繁殖率为A/A和A/a的1/2时,各基因型频率的变化。

(二)防止产生群体内的隔离状态

封闭群体,不要在隔离状态下进行繁殖(交配)。上面所讲的是随机交配时的情况。如果交配不随机(如一封闭群隔离饲养,每处的雌雄只数都不多),而是兄弟姐妹之间交配,则该封闭群就会分化为许多近交系,从而使该群体的基因型结构发生变化,结果不但破坏了封闭群固有的遗传结构,而且将使封闭群分化成几个近交系,如近交系之间再进行杂交,虽可提高该群体的繁殖率,可是封闭群原有的特点将因此丢失。

假如将某封闭群分在两个饲养间饲养,各饲养间又独立地自行保种,这样就使群体有效大小减少一半,随之近交系数也将提高,从而在这两个饲养间产生基因结构(型)变化的可能性也就大了。因为,基因结构的变化原则上趋向于不随机交配的群体一方。如果经过若干代之后就会变成两个完全不同的封闭群。即使是各饲养间的群体量很大,但相同基因结构的微小变化是不可避免的,因此经过几十年代后,这些微小差异积累起来,也同样产生上述结果。有时虽然在同一饲养的保种,但采取的方法与上述两饲养间的作法相同,结果也会产生两个封闭群。

繁殖场较多时,为避免各繁殖之间产生隔离生产的方法

图5-2 繁殖场较多时,为避免各繁殖之间产生隔离生产的方法

总之,若同属于一个封闭群,则留种对必须在整个群体内普遍地选择,并进行随机交配。如果繁殖场有两个以上都生产同一品系的封闭群,为避免隔离状态下的配种,可采用图5-2方式繁殖生产。即由一个种群繁殖提供雌雄种鼠,再分配给各繁殖场,进行随机交配生产,然后供应使用。

(三)“群体有效大小”应保持在50只以上

当采用图5-2这种生产方式时,应特别注意种群繁殖场的“群体有效大小”,要达到足够大。如果封闭群过小,必然引起群体内近交系数上升,而致群体内各种基因的物质纯度提高,这是与封闭群的性质所不相容的,是封闭群最忌讳的。如群体只有雌雄两只组成,就只能进行兄妹交配,结果会育成近交系。如果群体有10只组成,这时虽然1、2代不进行兄妹交配,但在2~3代后,不可避免地要进行堂兄弟和堂姐妹之间的近亲交配,从而也能使群体的近交系数上升,结果使群体内基因结构改变。为了防止这种现象出现,必须规定群体的大小。

“群体有效大小”是群体遗传学的术语,有固定的含义。即在进行动物的繁殖生产时,为表示其群体规模大小,常以雌雄种的数目来表示。这个数目,通常的含义可定义为该群体的大小,但是当考虑每代之间的遗传特性时,这种表示方法就有问题了。比如,雌雄种的数目虽然相等,但在留种时如来源分布不均时,情况就大不一样(见表5-1)

表5-1 由10对公母鼠组成的不同群体的有效大小

双亲号/留种仔数/留种方式 12 3 4 5 6 7 8 9 10 群体的有效大小
A 2 2 2 2 2 2 2 2 2 2 20 40
B 1 3 0 3 0 3 4 1 2 3 20 20
C 0 4 0 3 4 0 0 0 5 4 20 12
D 0 12 0 0 0 8 0 0 0 0 20 4

表中所示为10对种动物,采取A、B、C、D四种不同的留种方法。从中不难看出,四种方式虽都是在10对亲代所生的仔代中选种,但是所选出留种仔数,在A组是来自10对种鼠,B组是来自8对种鼠,C组来自5对种鼠,而D组则只是来自2和6号两对种鼠。四组选出的留种仔数分别都是20只,群体的有效大小从外观上似乎相同,但其基因结构则完全不一样。为了比较这种差异,就采用了“群体有效大小”这一标准来进行衡量。

“群体的有效大小”是指一个自然繁殖的群体所包含的雌雄动物数目,是为下一代留种时,能从中随机选种,并随机交配以繁殖后代的数目,并以此作为衡量的尺度,以计数被测群体的有效大小。表5-2的B组所列即大致与所谓理想大小接近,故其有效大小定为20,A组则为40,正好为D组的10倍,C组为12,D组为4。如果采取A组的形式进行繁殖,必须非常仔细选种才能达到,因此非常麻烦。B组实际是采服随机选择的一例,因此操作较简便,只要稍微留心选种即可,但是如果不留心,很可能会出现C组或D组那种情况,即仅仅从几只母种所生的仔代中选择,势必造成群体有效大小的变小。

降低“群体的有效大小”的另一主要原因是种鼠的雌雄数不同。雌雄鼠的性比越大,其“群体的有效大小”就变小(可见表5-2)。

表5-2 群体大小相同、雌雄种的比不同时的“群体的有效大小”

雌 种 数 雄 种 数 群 体 大 小 群体的有效大小
10 10 20 20.0
12 8 20 19.2
14 6 20 16.2
16 4 20 12.8
18 2 20 7.2
19 1 20 3.8

下面的公式用以计算“群体有效大小”与群体近交系数上升率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只要进行随机交配,两者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F1=1/2Ne

△F1:近交系数的上升率

Ne:群体的有效大小

由此公式我们可以看出,Ne越大,则△F1就越小。在封闭群的规定中,“群体的有效大小”被定为50。为什么要定为50与要成为近交系就必须兄弟姐妹交配20代一样,也就是说只在一般群体中,近交系数的上升率(△F1)等于百分之一时,群体的有效大小(Ne)恰好是50。

在一般情况下,大量生产实验动物的繁殖是用各种雌雄鼠的比例进行生产的。表5-3用以说明在不同性别比例时的情况,要达到“群体有效大小”50左右时所需的雌雄鼠数。根据表5-3,现假定如下计划生产方式,即每周用一只雄鼠与2只雌鼠进行交配,这种雌雄两性配合的比例为1:14。这样的群体,要达到有效大小50时,至少须经常保持雄鼠14只,雌鼠196只,这交不是说,只要准备好14只雄鼠和196只雌鼠就万事大吉了,而是为了在下一代留种时能从较多的种群中进行广泛选种,不致因种群数目较少而不得不进行近亲交配。因为,种雄雌鼠太少了,不知不觉地就提高了近交系数,结果就丧失了封闭群的意义。

表5-3雌雄性别比例不同的各群体要达到有效大小50以上时所需的雌雄鼠

性 别 比 例 群体有效大小达到50时所需的动物数 群体的有效大小
1:1 25 25 50.0
1:6 15 75 50.0
1:7 15 106 52.5
1:10 14 140 50.9
1:14 14 196 52.3

(四)不要用人为淘汰的方式选种

所谓人为淘汰的方式选种,是把基因决定的性状引向特定方向,结果使群体内基因结构发生变化。例如在图5-3中,基因结构大体自第15代起才趋于稳定。要想增加具体a/a基因型的个体,而进行淘汰方式的选种,结果使其有a/a基因型的小鼠在全体种鼠中上升到1/2,从而使其他基因频率发生急剧变化。

图5-3所示只是一种基因型的改变所产生的结果,但即使是单基因,在实际上也伴随着许多其他遗传性状的变化。因此,在封闭群中,原则绝对上不允许进行淘汰式选种。

自第15代起进行淘汰式选种后基因频率变化情况

图5-3 自第15代起进行淘汰式选种后基因频率变化情况

但是,涉及到繁殖能力问题,可视为例外,因为作为实验动物首要的基本条件是可繁殖性,尤其是封闭群,利用杂合性提高繁殖率是其特特。人们在选种时有意无竟地都想用繁殖率高的动物作种。在群体被封闭后在5年之内,只要采用同一方法,只选择繁殖率高的留种,其基因结构几乎不会引起变化。因此育成封闭群后选种时,应挑选繁殖率高的为宜。

五、封闭群动物的交配方式

主要介绍来源于非近交系封闭群的交配方式。在保持封闭群时,须注意两点,第一是在群体中防止产生小群体(分化);第二是不应改变封闭群特有的杂合性。为此,决不能进行近亲交配。这里所说的近亲交配,不单是指兄弟姐妹交配。也包括父妇、母子、堂兄弟与堂姐妹间以及表亲间的交配。由于进行近亲交配,即使近交数上升,导致群体基因纯合,另一面也会丢失杂合基因,促使群体的性质发生改变。

为了防止近效系数上升,尽量增加动物的数量是最有效的措施,但群体动物的数量常受人力、物力的限制,不可能太大,而且要绝对阻止近交系数上升,目前尚缺乏有力措施,故现在只要求每代近交系数的上升率不超过1%。

为避免近交,封闭群应采取随机交配(Randommating),避免循环式的近亲交配方式。具体作法是,将群体分成若干小群,在组合下一代的交配时,有规律地把不同小群中的雌雄进行随机交配。小群体组数,可分成3、4或6,一般小群组数不宜太多,因组数太多,组合交配时比较困难,手续也比较繁杂,通常以3~4个组为宜。下图是用三组(A、B、C)小群体进行交配的方法:

由图5-4可以看到,组成新的一代时,有三种方式从A群中挑选的种雌鼠与C群中挑选的种雄鼠组成新的B群;从B小群中挑选的种雌鼠与从A群选择的种雄鼠组成新的C上述方法,以50只种雄鼠和300只种雌鼠进行繁殖,其近交系数上升率,每代不会超过0.8%左右。

用三个群(组)保持与生产封闭群动物的示例

图5-4用三个群(组)保持与生产封闭群动物的示例

第六章 无菌动物、悉生动物和无特定病原体动物的特点及应用

第一节 无菌动物

一、无菌动物的基本概念

所谓无菌动物,就是指不能检出任何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从微生物学的观点看,通常实验动物的体内和体外带有寄生虫,体内还常带有细菌和病毒,而且还都难于排除某些潜在的传染病。此外,普通实验动物的血清中含有抗体。所以用并存普通动物进行医学科学研究,将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干扰,实验结果往往不确切。使用无菌动物作实验就可以克服普通实验所存在缺点,使实验结果正确可靠。

无菌动物是在无菌屏障系统中,剖腹取出胎儿,饲养繁育在无菌隔离器中,饲料、饮水经过消毒,定期检验,证明动物体内外均无一切微生物和寄生虫(包括大部分病毒)的动物。无菌动物的“菌”主要是指细菌,而严格来说,还包括真菌、立克次氏体、支原体和病毒等微生物及各种寄生虫。而所谓“无”却不是绝对的,不过是根据现有的科学知识和检查方法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检出已知的微生物和寄生虫而已。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在认为是无菌的动物或许将来可以检出微生物和寄生虫而不是无菌动物,因为这个“无”是相对而言的。到目前为至,尚未确立无菌动物的微生物检定法,因此,研究者的检定方法各式各样,其中病毒和立克氏体的检查尚有相当多的问题。例如,在无菌动物中供实验室使用最多的无菌小鼠,用电子显微镜检查证明,胸腺细胞中仍有存在白血病病毒的例子,因而,现在的所谓无菌动物,指动物体内外未能检出细菌、真菌、原虫、内外寄生虫的动物较妥当。

用大量抗菌素也可以使普通动物暂时无菌,但是这种动物不是无菌动物。因为这种无菌状态往往是一过性的,某些残存的细菌在适当的条件下又会在体内增殖;即使能把体内细菌全部杀死,它们给动物造成的影响却是无法消除的,例如:特异性抗体的存在、网状内皮肤系统的活化、某些组织或器官的病理变化等。因此,无菌动物必须是生来就无菌的动物。

按对微生物的控制的程度,可以将实验动物分为四类:即(1)无菌动物(Germ Free,GF);(2)悉生动物或已知菌动物(Gnotobiotics,GN);(3)无特定病原体动物(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4)通常动物(Conventional,CV)。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饲养于隔离器中(隔离系统),无特殊病原体动物饲养于屏障系统,通常动物饲养于开放系统。

通常动物是在开放系统条件下饲养的,都受到自然界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侵袭,一般都带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有的动物外观看起来健康,其实都隐藏着某些疾病或有微生物与寄生虫的感染。因此用通常动物进行实验敏感性差、反应性不一致,实验结果缺乏再现性。要提高动物实验的准确性,就必须对实验动物在遗传和微生物两个方面加以控制,培养出标准的合格动物,才能使实验结果正确可靠,达到反应均一性和重复性。采用兄妹间近亲交配殖繁20代以上所培育的近交系动物,遗传均一、个体差异小、实验结果比较准确。但是只从遗传上加以控制,如不进行微生物控制,没有排除自然感染的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影响,实验结果仍可能不准确。因此,在精度要求高的实验中,无菌动物、悉生动物和无特殊病原体动物就成了理想的实验动物。

表6-1 按微生物控制程度的实验动物分类原则

种 类 饲养方法 说明 附 记
无菌动物 隔离系统 以封闭的无菌技术取得,用现有方法不能检出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悉生动物 隔离系统 确知所带的微生物丛(植物的和动物的)经特殊饲养的动物。 确知所带有的微生物
SPF动物 屏障系统 没有指定的致病性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 确知不带有的微生物
通常动物 开放系统 不明确所带的微生物、寄生虫的动物,赤称普通动物,但不得带有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原体。 对微生物带有情况不明确

二、无菌动物的发展

无菌动物的产生和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许多学者曾对肖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无菌状态进行过反复的研究。无菌动物的研究,起源于19世纪后期,1885-1886年间,确立了在动物体内没有微生物也能生存的概念。1885年,Dudeaux曾将豌豆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栽培,证明无菌植物不能利用供给的养分。同年Pasteur认为,动物在没有肠道细菌参与条件下不能生存。1886年Neucki提出相反的看法,认为细菌对于动物的生存不是必需的。因此展开了一场争论。约10年后,1895年Kijanizin在无菌代谢试验笼内饲养兔,给予无菌空气、饲料和水,兔的体重逐渐下降,并因负氮平衡而死亡。同年Nuttall和Thierfelder经剖腹产获得豚鼠,饲养于玻璃罩内,每小时人工哺以灭菌牛奶和纯动物性饲料一次,共计8天,动物外观健康,将此动物于第8天处死,其肠内容物没有检出细菌。1914年Cohendy也曾饲养过无菌豚鼠,但是没有获得成功。14年后Glimstedt继续开展无菌豚鼠的研究,于1932年,终于把无菌豚鼠养活两个月,取得了初步进展,至1959年Teah在Notre Dame大学已能使无菌豚鼠繁殖。

关于无菌鸡的培育,早在1897年Schottelius就曾获得,但没有继续养活。1908年Cohendy育成无菌鸡,且生长情况良好。1935年Kimura,Naito和Kobayashi在日本京都大学饲养了无菌鸡。1944年Luckey和Lakey又开始进行无菌鸡饲料营养的研究。1948年美国Lobund小组饲养的无菌鸡,成长后第一次产卵,并孵化出新的一代,从此饲养无菌鸡获得完全的成功。

由于1922年Baeot和Harden发现无菌蝇蛆必须饲喂B族维生素才能正常生长,证明了无菌动物对B族维生素的需要,因为无菌动物肠内没有细菌存在,自身不能合成B族维生素,从而找到了过去的饲养无菌动物失败的原因。1937年Balzam在无菌鸡的维生素B族缺乏症及在鸡体内能否合成B族维生素的研究中,更加清楚地证明了这个问题。无菌动物对B族维生素需要的发现是很有价值的,它推动了无菌动物培养工作的发展,并使之走向成功。

第一个无菌大白鼠群是美国Lobund小组于1951年建立的。第二个无菌大白鼠群是Gustafsson于1956年在瑞典建成。1959年Reyniers在Tempa大学建立无菌动物实验室。印度的无菌动物群于1959年在印度大学医学中心建立。

随着无菌动物研究的开展,无菌动物的饲养装置也不断地改进。1915年德国的科斯特首次创造无菌动物培育隔离器。1928年美国圣母大学细菌学实验室的Reyniers创造了不锈钢制的无菌动物大型隔离器。从此开展了无菌动物的系统实验。现在美国有48个无菌动物研究单位,仅国立卫生研究院的5个研究所里,就分别设有无菌动物研究室。1930年Gustafsson设计了第二型隔离器,整个隔离器的原料是不锈钢的。在日本,自1946年开始培育无菌动物,1959年宫川用不锈钢做隔离器的主体部分,并附有小的玻璃观察窗和灵敏的机械手,使不锈钢隔离器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但这种隔离器既笨重造价又昂贵,不可能大量推广使用,因而也限制了无菌动物工作的开展。在日本现有24个单位从事无菌动物研究工作,仅在东京就有9个无菌动物研究单位。50年代,发明了用过氧乙酸进行表面灭菌的方法以后,1957年P.C.Trexler在美国印第安那州圣母大学Lobund研究室里创造了塑料膜隔离器,用无毒聚氯乙烯薄膜制造隔离器的主体部分。由于这类隔离器制作方便,既轻便又实用,所需用费用又不高,仅为不锈钢隔离器的几十分之一,灭菌方法也大为简便,因此日渐广泛地得到应用,促进了无菌动物研究的发展。

1978年Lobund研究室的Morris Pollard博士来华讲学时给我国赠送了一具Trexler隔离器,中国医科院动物中心已仿制成功,上海、苏州等地也已制作成功,并已小批量生产。近二年来,Trexler教授亲自来华讲学,传授隔离器和无菌动物饲养繁殖技术,促进了我国无菌动物研究的发展。现在北京、上海等地已有几个单位在研究无菌动物。

此外,澳大利亚、比利时、西德、苏联、捷克、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和地区,都已建立了包括无菌动物在内的实验动物中心。

对无菌动物的研究最初只是为了探讨高等动物与体内微生物之间的关系。19世纪末,Nattal氏及Thierfelder氏用剖腹术取出了妊娠豚鼠的胎儿,在无菌环境下饲养了10天。随后,Schettelus发现鸡的胚胎是无菌的,后来成功地进行了雏鸡的无菌化。无菌动物所具有的独特优越性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实验动物。随着生物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试行了各种动物的无菌化,现在无菌动物的品种已经很多,不仅小鼠、大鼠、豚鼠和家兔等小动物已有无菌动物,而且狗、猫、猴、猪、山羊、绵羊和牛等大动物以及鸡、火鸡、鹌鹑、青蛙、蛇甚至蚕、苍蝇、白蚁等也都有了无菌动物。这些都是为了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而培育的,其中的小鼠、大鼠、豚鼠,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已能大量生产,并比较方便地应用于日常研究中了。已育成的无菌动物见表6-2。

表6-2 已育成的无菌动物

种 类 培育者及育成时间
小 鼠 Pleasants,1959
大 鼠 Reyniers等,1946:Gustafsson,1948;Pleasants,1959
豚 鼠 Miyakawa等,1958;Tanami,1959;Pnillips等,1959;Horton和Hickey,1961;Newton和Dewitt,1961
Wostmann和Pleasants,1959;Luckey,1963
Glimsedt,1946
Bleby,1969
山羊、绵羊 Smith,1961,1966
Whitenair,等,1960
马 驹 Drummond等,1973
Reyniers,1942
Reyniers,1943
鹌 鹑 Woodard等,1965;Miles,1966

三、无菌动物的特征

只要饲料配备适当,无菌动物发育正常,外观和普通动物相同,但是其机能、结构和普通动物有很大的不同。无菌动物受两个因素影响,即微生物和因饲养比较聚集而致的肾上腺增大。

无菌动物的特征主要反映在下面二个方面

(一)形态学改变

1.消化系统:主要变化在肠道

⑴无菌动物肠道肌层薄,更为特异的是盲肠肥大,比普通动物要大5-6倍。无菌豚鼠的盲肠可达体重的1/3。主要是由于肠壁薄、张力低而增大。由于盲肠膨大,肠壁菲薄,常因盲肠扭转或肠壁破裂而死亡。如给无菌动物注入梭状芽孢杆菌则可缩小盲肠体积。

⑵肠粘膜绒毛增多。

⑶肝脏重量下降。

2.循环系统:心脏相对缩小。

3.血液系统:白细胞增加。普通动物白细胞总数波动范围大,无菌动物白细胞数值恒定。

4.网状内皮系统:脾脏缩小,无三级滤泡,网状内皮细胞功能降低。

(二)生理学改变

1.免疫功能:由于网状内皮系统、淋巴组织发育不良,淋巴小结内缺乏生发中心,产生丙种球蛋白的能力很弱(在检查无菌动物的无菌性时,血清丙种球蛋白阴性可以作为无菌的一个辅助证据),又因为体内无微生物和寄生虫,血中无抗体,血清杀菌力低,吞噬细胞噬菌力也低,因此对微生物感染异常敏感,某些病原性弱和必须经腹腔或颅脑接种才能感染普通动物的微生物很容易感染无菌动物。

2.生长率:无菌条件下对不同种属影响不同。无菌鸟类生长率高于同种的普通鸟类;无菌大小鼠与普通鼠差不多;无菌豚鼠和无菌兔生长率比普通者慢。因肠内无菌,不能帮助消化纤维素以提供机体所需要的营养。

3.生殖:无菌条件对动物的生殖影响不大。大鼠和小鼠因出生无感染身体较好;无菌豚鼠及兔比普通者繁殖力低,可能因大盲肠之故。

4.代谢:血中含氮量少,肠管对水的吸收率低,代谢周期比普通动物长。

5.营养:与动物品种有关,豚鼠和兔的肠道长,故有影响。无菌动物肠道上皮细胞更新率比一般动物低,肠壁的物质交换也较慢。无菌条件下的各种动物通过胆汁排泄代谢产物的速率均减慢;如切除无菌动物的盲肠,则无菌动物与普通动物的差异缩小。无菌豚鼠和无菌兔在切除盲肠后,其生殖率增加。关于盲肠增大的原因,曾进行过许多研究,尚无明确结果。推测可能是因为饲料中的有毒物质刺激盲肠,使其增大加长、弹性减少。正常情况下饲料中的毒性物质可被肠道菌分解。无菌条件对兔及豚鼠的盲肠产生的影响最大,Sabourdy曾称量过无菌豚鼠的盲肠(连同肠内容物),结果盲肠相当于豚鼠体重的1/3。

6.寿命:无菌大鼠和小鼠比普通者长寿。

四、无菌动物技术

无菌动物在自然界并不存,必须用人为的方法养育而成。一般将临产前的健康动物用麻醉药品或拉断颈椎处死后,立即浸泡在37℃灭菌液中,送进无菌室(或无菌隔离器),按无菌手术进行剖腹,切除带胎子宫(子宫内首先应无菌),将其浸入消毒液里并立即输送到另一只隔离器中,切开子宫取胎,经用灭菌纱布揩拭仔体并断脐(电刀切断)后,放入隔离器内人工喂乳或用其他品系的无菌雌鼠作保姆代养。象小鼠和大鼠等用人工喂乳非常麻烦,故采用保姆代养。而象豚鼠因在一定程度上能自力饮乳,故人工哺乳较容易。另外,象禽类、鱼类、昆虫类等,因是在卵中无菌的前提下作出的,故用药物将卵周围灭菌后移入灭菌隔离器内使其孵化即可,而且,这些动物,一般在出生后就能自力采食,故较易育成。

无菌动物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在于胎盘屏障和屏障观念,根据这个基础开展了无菌动物工作。在无菌条件下取仔,一切操作在无菌隔离器内进行。

(一)哺乳类无菌动物技术

小动物作子宫切除术(Hysterectomy);大动物做子宫切开术(Hysterotomy)获得幼仔。子宫切开对兔子可用三次,但易污染,不如子宫切除术取仔安全。大动物主要从经济角度考虑,采用子宫切开取仔术。取仔程序如下:

1.腹部剃毛或用硫化钠脱毛剂脱毛。

脱毛剂配制:

硫化钡 50克

湿润剂 4克

甘油10克

水50毫升

作成类糊状用以脱毛。

2.处死妊娠雌鼠。一般不用化学药品处死,以兔影响胎鼠。如用化学药品时,应使剂量对胎体无影响时方可使用。一般对小鼠用断颈髓处死。较大的动物如豚鼠用氟烷(Halothane Oxygen)吸入麻醉,不用乙醚麻醉。

3.处死的雌鼠浸泡于37℃灭菌液中2分钟。灭菌液配制:

福尔马林20%

季铵5%

苄烷氨水75%

4.将妊娠鼠固定住,并于腹部粘上灭菌胶布。

5.剖腹。

6.取出子宫:

⑴将子宫放入灭菌液中,之后将盛子宫的小筐递到另一隔离器中取胎鼠。这样,在隔离器中有充分的时间检查其是否污染。

⑵如将子宫直接在无特定病原体条件下取胎和饲养则有危险,可能受染而无机会观察。

7.用剪刀剪开子宫壁,取出胎鼠,轻按以帮助呼吸,不立即断脐,待呼吸正常时再用电刀切断脐带。

8.分开胎盘,将取出的幼仔放到代乳母鼠身边,把代乳母鼠的幼仔取出与剖腹产取出的幼鼠接触,使之有同样的气味,便于代养。

9.剖腹取胎的时限。

⑴小鼠、大小:9-10分钟;

⑵豚鼠:5分钟,因豚鼠耐缺氧能力低弱。

乳汁制备:首先用挤奶机获得兔奶,冷冻干燥,经γ射线消毒,保存于塑料袋中,贮放在隔离器内。需用时将奶粉加水恢复干燥前的浓度,不加维生素和其他成份。须注意人工喂养经常出现因灌喂入肺而致死。家兔3次/日,后来发现1次/日即可。根据家兔年龄及体重考虑每两日加量1次。第1天喂5毫升,可维持1次/日;以后逐渐增加到4-5次/日;第3周时即可吃饲料。

自1958年以来,小鼠不用人工喂养。Sabourdy开始培育无菌小鼠时,每天喂5次,有时半夜去喂小鼠,实际上无此必要。自广泛使用隔离器后,都靠代乳鼠喂养。Sabourdy还认为中国如开始培育无菌动物工作,不必采用人工喂养,因现在各国有许多实验动物中心有无菌动物,运输也方便,可以从他的或别的实验室引进代乳鼠。

代乳鼠的最适期:在隔离器中交配,约于部腹服胎前1-2天产仔。C3H和C57BL品系为常用的代乳鼠。用作手术取胎的母鼠最好不是第一胎的。一般用做交配的雄鼠下午时放入,第二天上午8时将雄鼠取出。做剖腹产需了解雌鼠的妊娠期。特种鼠的妊娠期取足月的。小鼠性周期为4天多,如用100只雌鼠交配,应有25只雌鼠受孕,实际上若用10%已属不错。如果10只雌鼠受乳,用Whitten氏反应法,100只雌鼠可有30%受孕。

(二)鸟类无菌动物技术

常用鹌鹑,也用鸡。研究营养用无菌鸡,要选育无白血病的鸡群。饲养无菌鸡比较容易。雏鸡出壳即可啄食,不用人工喂饲。关键在于消毒卵壳,因卵壳不平,不易灭菌。首先选外壳干净的受精卵。按以下程序进行:

1.将受精卵放至湿润剂中。

2.再放入2%升汞中浸12分钟。

3.将浸泡过的受精卵放入隔离器中孵育。

建立无白血病鸡群无从母鸡选起,用这种鸡卵培育无菌鸡。否则仅外壳消毒是消灭不了鸡白血病病毒。

五、无菌动物的饲料和饲育装置

(一)无菌动物的饲料

无菌动物的饲料水必须符合下列要求:

1.没有活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或虫卵,因此,必须经过充分的灭菌,一般多用高压灭菌。有条件可用60钴照射灭菌,效果好,而且营养成份破坏少,保存时间长。根据我们研究证明采用1.5-2.5Mrd60钴γ线照射的饲料灭菌效果显着,能保持无菌状态达4个月以上;营养成份破坏较高压灭菌法显着少,如维生素B243.7%、E17.5%、C8.5%、蛋白质11%、胱氨酸17.5%、赖氨酸14等;饲喂LACA小鼠和裸鼠后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2.必须补充因高压灭菌而破坏的营养成份,如:维生素B1、维生素C、泛酸等。补充的营养成份用滤菌器过滤后加入饲料或饮水中饲喂。为了减少营养成份的破坏,最好用放射线灭菌或环氧乙烷灭菌法代替高压灭菌法。

3.无菌动物没有肠道正常菌丛,饲料中还须补充这些细菌合成的营养成份。

4.饲料的组成、形态和气味等应尽可能适合动物的习性和嗜好。

(二)无菌动物的饲育装置

无菌动物必须在与自然界微生物完全隔绝的无菌隔离器内饲育。旧式的无菌隔离器是用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的,内部用高压蒸气消毒,由于成本高、操作不方便,现在已被塑料无菌隔离器所取代。塑料隔离器是用硬透明塑料制成的,内部用过氧乙酸等消毒液喷雾消毒,由于成本低、便于观察、操作方便,目前已被广泛采用。我国生产的塑料隔离器最近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已通过鉴定,并已成批生产。

无菌隔离器必须具备下面五个条件:

1.必须是一个对微生物密闭的容器,其内部空间和内容物能接受高压蒸气或化学药品灭菌处理。

2.隔离器的空间以及内容可随时被观察。

3.隔离器内部应随时在视野下从外部进行工作,但不破坏内部的无菌环境。

4.必须装置一个有内外门的无菌通道,动物或食物以及其它物品可以从外部无菌地输送到隔离器内部去,而不被坏内部的无菌环境,送出时亦然。

5.必须装置一个无菌进行出气系统,内部保持适度的高气压。

塑料无菌隔离器的结构模式见图6-1。

塑料无菌隔离器

图6-1 塑料无菌隔离器

其形态大小因应用的目的和动物的品种、数量而异,一般大小为1.80米×0.65米×0.5米,但是结构原理基本相同。大体上分为收容间、缓冲间和空气交换装置三部分。收容间有一个消毒药液的喷雾孔(a)和一付密封在塑料板上的橡胶手套(b),内部各种操作都要通过手套进行。手套是活动的,可以更换,为延长手套使用期限,手套外面加布手套。缓冲间(c)有两个开口和一个喷雾消毒药液的孔(d),动物、饲料、饮水和各种用具都通过缓冲间出入,两个开口要交互打开,以防空气污染收容间。空气交换装置由空气过滤器(e)和排气阀(f)两部分构成,排气阀能阻止空气逆流,以防污染。内部的气压应比外部略高,以利于换气。

六、无菌动物的检查

为了确认无菌动物的无菌状态,及时发现污染,必须定其进行检查。检查材料以粪便为主,也可检查饲料、饮水和铺垫物等,或用消毒棉花擦拭隔离器内面或对动物饮食器皿表面进行培养。培养基可用牛肉浸液、硫乙醇酸盐培养基、血液琼脂、马铃薯琼脂或沙保弱氏琼脂等,分别在20℃、37℃、55℃作好气和厌气性培养。同时还要进行呼吸道支原体的检查和各种寄生虫检查,对于病毒,不可能一一进行分离培养,一般是通过临床观察、细胞培养或病理组织学检查作判定。

七、无菌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二节 悉生动物

一、悉生动物的概念

悉生动物(Gnotobiotic Animals)也称已知菌动物或已知菌丛动物(Anima with Known Bacterial Flora),是指用与无菌动物相同的方法取得饲养(剖腹取胎,在隔离器内饲养)、但明确的物体内所给予的已知微生物的动物,即凡含有已知的单菌(Monoxenie)、双菌(Dixenie)、三菌(Trixenie)或多菌(Polyxenie)的动物。一般是将1~3种已知的微生物人工接种于无菌动物体内定居,无菌动物接种一种已各菌就是单菌动物,以此类推。由于此种动物和无菌动物一样是放在无菌隔离器内饲养的,因此选用此种动物作实验准确性是很高的,可排除动物体内带有的各种不明确的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常用于研究微生物和宿主动物之间的关系,并可按研究目的来选择某种微生物。

悉生动物是使特定的微生物定居于无菌动物的动物,可以说是一种动物与微生物的复合体,也饲养于隔离器中,饲养方法与无菌动物相同。由于这种动物是有菌的,所以隔离器内也有这种微生物的存在。

二、悉生动物的发展

随着科学的发展,向实验动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如何消除实验动物自身疾病对实验结果的干扰,实验证明:除了剖腹产所获得的仔畜,饲养在严格的无菌隔离屏障内,没有另外的办法可以消除实验动物本身所带的传染性疾患,从而使无菌隔离技术的应用,从研究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推广到高质量实验动物的生产。

悉生动物大规模地生产和广泛应用于医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普通动物实验所无法发现的丰硕成果,这就丰富了无菌动物的研究内容。现在已把无菌动物、单菌动物、双菌动物、多菌动物和特殊病原体动物总称为悉生动物。近二十年来是无菌动物研究的飞跃发展阶段,形成了跨越生物学、医学、兽医学的新兴学科一悉生生物学(Gnotobiology),它是以无菌隔离技术提供的各种动物为实验对象,研究实验动物本身以及各种动物特别是动物与微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

悉动物的发展历史与无菌动物发展一样,是随着无菌动物的发展而发展的。无菌动物发展的要事年表列于表6-3。

悉生动物学的发展,大大促进了生物医学研究的发展。国际悉生生物学讨论会已召开过七次,1981年6月29日至7月3日,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第七次国际悉生生物学讨论会,我国第一次派出了由中国医学科学院人中组成的代表团出席了会议。标志着我国悉生生物学的兴起和发展。

三、悉生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悉生动物已在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中得到了应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科研工作者可根据实验研究的需要,将无菌动物所培育的仔鼠于其断奶前后,有目的地喂给单一的或多种的细菌,再来观察这些细菌对机体的作用。

悉生动物应用在许多微生物学研究上是一个突出的例子。只有选用悉生动物,才有可能了解到单一微生物和抗体之间的关系。多种微生物存在于同一机体内,可以观察微生物与微生物之间及机体之间相互关系和菌群失调的现象。当对某种悉生物施于物理、化学等其它致病因子时则可观察机体、微生物、致病因子三方面相互作用关系。

表6-3 无菌动物发展的要事年表

学者姓名 项目
1895 Schottellius 倡议应用豚鼠培育无菌动物,但未获成功。
1895 Nuital,Thierfelder 以无菌牛奶喝养经剖腹产获得的豚鼠仔畜成活达10天。
1895 Kijanizin 试图在无菌代谢笼内养育无菌兔,未成功。
1899 Schottellius 将鸡在无菌条件下养活17天。
1902 Schottellius 又将无菌鸡养活到30天。
1908 Cohendy 育成无菌鸡,且生长情况良好。
1912 Kuster 育成无菌鸡。
1913 Kuster 在柏林大学养育了1只无菌羊。
1914 Cohendy,Wallman 把无菌豚鼠养活到29天。
1922 Cohendy,Wallman 使用无菌豚鼠做感染病毒的短期试验。
1922 Baeot,Harden 发现无菌蝇蛆必须饲喂B族维生素才正常生长。
1928 Glimstedt 在瑞共Lund大学开始做无菌动物研究。
1928 Reyniers 在美国圣母大学创造了不锈钢制无菌隔离器。
1929 Matsumura 在日本千叶大学开始无菌动物研究。
1930 Reyniers 在美国Notre Dame大学作无菌动物研究。
1932 Glimstedt 发表关于无菌豚鼠工作的初步报告。
1932 Reyniers 获得无菌豚鼠。
1933 Glimstedt 无菌豚鼠能生存5-30天。
1942 Reyniers 无菌猴的试验报告。
1943 Reyniers Trexler 获得无菌大鼠、兔、小鼠和鸡。
1943 Reyniers 制成新型不锈钢大型无菌隔离器。
1946 Glimstedt 获得无菌狗。
1948 Reyniers,Guistafsson 无菌大白鼠繁殖群培育成功。
1957 Trexler和Reyniers 试制成塑料薄膜无菌隔离器养育无菌动物。
1959 Pleasant 育成了小鼠、家兔、豚鼠、鸡、猫、羊、狗等无菌动物。
1960 Whitenair等 在美国Michigan大学兽医学院,使用塑料隔离器开始研究养育无菌猪和绵羊。
1969 Bleby 育成无菌猫

悉生动物可以弥补无菌动物的某些缺点。无菌动物抵抗力很弱,饲养管理的难度大。使无菌动物感染某种细菌后(即成为悉生动物)其抵抗力明显增强。所感染的微生物寄生虫的种类可以根据实验目的需要而定,因此适宜作某些特定的实验,如在免疫学实验中,无菌动物不能发生迟发性过敏反应,而敏感一种大肠菌的悉生动物就可以发生了。

医学研究中使用悉生动物的优点见表6-4

由于悉生动物有上述优点,所以成功为当前医学研究中大力提倡使用的实验动物。开斯(R·Kissig)比较了使用各种动物的实验结果,提出了在医学研究中选择实验动物的原则,可拱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参考(见表6-5)。

悉生动物现在已成为医学生物学发展的基础。一些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一般都已成立了悉生动物学会,这是一个实验动物和实验动物技术在医学生物各学科中应用的协会。1979年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17次年会上报告的论文有:人和动物的骨髓移植;人类和实验动物肿瘤及其治疗;免疫学;病毒学和肿瘤疾病;营养、代谢和生理学;菌丛和宿主抗力;悉生动物技术;外科病人感染控制等十个方面。

表6-4 无菌动物、无特殊病原体动物和普通动物特点比较

实验项目 无菌动物 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普通动物
传染病 有或可能有
寄生虫 有或可能有
实验结果 明确 明确 有疑问
应用动物数 少数 少数 多(或大量)
统计价值 很好 可能好 不准确
长期实验 可能好 可能好 困难
自然死亡率 很少
长期实验存活率 约100% 约90% 约40%
实验的准确设计 可能 可能 不可能
实验结果的讨论价值

表6-5 医学科学各研究领域应用不同类型动物的选择(摘自R·Kissig)

研究领域 不同类型的实验动物
无菌动物 悉生和无特殊病原动物 无传染病和寄生虫动物 普通动物
短期实验 长期实验 短期实验 长期实验 短期实验 长期实验
老年学 + + - - ×
微生物学 + + + + - - ×
病毒学 + + - - - ×
肿瘤学 + + + + - - ×
免疫学 + + - - - - ×
药理学 + + + + + + ×
生化学 + + + + + - ×
生理学 + + + + + ×
营养生理学 + + + + - - ×
遗传学 + + +
病理学 + + + + +
器官移植
实验外科学 + + + + -

注“+”可能或必须用;“-”不可能或适用;“×”不用或不能用。

四、悉生动物的饲养管理

悉生动物和无菌动物一样,均饲养在无菌隔离器中,饲养管理方法也与无菌动物相同。无菌动物由于肠道里没有细菌,所以不能在肠内合成机体所需要的某些维生素和氨基酸,而必须由日常的饲料中补给。无菌动物饲养管理困难,且生活能力较差。把对机体有益的若干种肠道细菌喂给无菌动物,使之在肠道内定居,这就成为悉生动物。它远较无菌动物的生活能力强。饲养管理也比较容易,在多种研究试验中,可以代替无菌动物。

人工感染用的肠道细菌各国使用的不尽一致,它也受营养条件的制约。如日本使用大肠埃希氏杆菌(Escherichia Coli),表皮葡萄球菌(Stapbylococcus Epidermides,粪链球菌(Streptococcus Faecalis、脆弱似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和乳杆菌(Lactobacillus sp.种。法国使用E.Coli (、白色葡萄菌(Staphylococcus Albus、粪链球菌、Sporulated Anaerubes(Genus Clostridium)和乳杆菌(五种。

悉生动物应定期作微生物检查,一方面检查是否被污染,另方面检查接种的微生物是否定居。对未能定居的菌株还应补充接种。

用缺乏叶酸的饲料饲养无菌大鼠,则出现叶酸缺乏症,但在悉生大鼠,则不出现症状。用缺乏维生素缺乏症状。试验证明,悉生小鼠的精子形成机能与通常动物无异,而无菌小鼠的形成能力较低。有的学者认为微生物菌丛是育成期雌性小鼠性机能正常发育的重要因素。很多试验证明,悉生动物生活能力比无菌动物要强,较易饲养。

第三节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一、无特定病原体动物的概念

无特定病原体(Specefic pathogen Free,SPF)动物是指机体内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存在的动物,但非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是容许存在的。故实际上是指无传染病的健康动物。这类动物是目前国外使用最广泛的实验动物,它的来源,既可来自无菌动物繁育的后裔,亦可经剖胎取后,在隔离屏障设施的环境中,由SPF亲代动物抚育。它不带有对人或动物本身致病的微生物,但不能排除可经胎盘屏障垂直传播的微生物。

由于用疫苗和药物进行预防及治疗,或用淘汰带菌动物来作出SPF动物的方法并不实用(既浪费时间,又难保确除病原),故一般大多先培育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后,再把其移到有封闭系统设施中去饲育繁殖。原则上SPF动物室内不容许存在病原菌,但在封闭的环境中,难免有很多非病原性微生物会逐渐进入动物机体中去,故亦有人把这个转移过程称之为通常动物化。SPF动物的祖先是无菌动物,按理来说,无菌动物的子宫内和卵中是无菌的,然而,有些微生物实际上是通过其亲代传给胎儿的,因此,培育无菌动物和SPF动物之前,就必须考虑这个问题。即应该严格地选择剖腹产母体,该动物应未感染上规定的各种微生物和寄生虫,最好通过几代连续剖腹,来培育原种无菌动物后再培育SPF动物。

“SPF”一词的含义是不明确的,因为在特定条件下,“非”病原体是可以成为病原体的。而且有些病原体目前缺乏有效的检查手段。“SPF”是多年来使用的名称。目前还没有更好的统一的名称,所以仍沿用。现在有COBS(经剖腹产取得并饲养在屏障中的)、BS(在屏障系统中饲养)、DF(无病)等不同名称,都是指“SPF”动物。

二、无特定病原体动物的质量标准

由于SPF动物的质量标准看法不一,所以对动物的要求也就不同。如有人认为某种实验动物没有某种病原体,不影响其实验要求,就可称为SPF动物。亦有人认为将常见的病原体全部排除,才算是真正的动物。我们认为这两种看法都不够恰当,前者要求过低、太简单化,后者又要求过高,复杂化。没有统一标准,就无所适从。国外对动物的监测标准(内容和方法)尚未见公诸于世,没有统一的标准。如以小鼠为典型例子,因为小鼠是实验研究中使用最广,用量最多的实验动物,它是自发性疾病种类最多的动物之一,综合英、美、日等国有关资料,列于表,以资借鉴。

英、美、日等国有关实验小鼠微生物学监测内容

资 料 来 源 日美 英美日
病原微生物种类





沙门氏杆菌
绿脓杆菌
魏氏梭菌D型
枸椽酸杆菌
大肠杆菌
假性结核杆菌
李司忒杆菌
巴氏杆菌
支气管败血性鲍特氏菌
肺炎雷伯克氏菌
肺炎双球菌
鼠棒状杆菌
泰泽氏杆菌
结核杆菌
钩端螺旋体
念珠状链球菌
溶血性链球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
鼠肝炎
鼠肺炎
呼肠弧Ⅲ
仙台病毒
仔鼠流行性腹泻
小鼠脊髓灰质炎
脱脚病
K病毒
鼠细小病毒
胸腺病毒
多瘤病毒
啮齿动物腺病毒
啮齿动物巨动物病毒

如前所述,目前国际上对小鼠微生物监测内容尚无统一标准,各国亦常有变动现象,随着科学研究的发展,必然发现新问题,增添新内容,仅就不完全的资料,按表6-6统计,微生物监测内容,计细菌种,病毒种。结合我国实际,卫生部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制定的小鼠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监测标准可见表,他们主要着眼于“根据对小鼠群有危害的病原体及对动物实验研究有干扰的微生物、寄生虫”为原则,结合他们的具体条件,参照国外有关资料,似订的暂定标准,由浅入深,逐步提高,以达到目前国际上若干国家所订内容。

表实验小鼠微生物和寄生虫质量监测暂定标准(1983)

动物等级
悉生、无菌

SPF

清洁

普通
项 目
沙门氏菌
悉生小鼠
结核分枝杆菌
假结核耶尔森氏菌
皮肤真菌
鼠肝炎病毒
仙台病毒
脱脚病病毒
肺炎支原体
柯希氏棒状杆菌
亲肺巴斯德氏菌
支气管败血性鲍特氏菌
胸炎克雷伯氏菌
念株状链球菌
Tyzzer′s病原体
肺炎链球菌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德氏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体外寄生虫
涤虫
绿脓假单胞菌
枸椽酸杆菌
大肠埃希氏菌O115aCK(B)
线虫

“√”表示应排除项目

上海市卫生系统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初步试行标准(讨论稿)可参看表6-8

上海卫生系统实验动物微生物等级初步试行标准(1985)

动物级别 应排除病原 小鼠 大鼠 地鼠 家兔 豚鼠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清洁动物 普通动物 肠炎杆菌
鼠伤寒杆菌
体外寄生虫
发癣菌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
脱脚病病毒
出血败血性巴氏杆菌
鼠棒状杆菌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肠道寄生虫
泰泽氏病
仙台病毒
鼠肝炎病毒
呼肠弧Ⅲ病毒
嗜肺巴氏杆菌
绿脓杆菌
链球菌(A群)
各型肺炎球
肺支原体
金黄色葡萄球菌(裸鼠)

三、无特定病原体动物的用途

SPF动物由于排除了传染病和寄生虫,因此实验结果准确可靠,在生物医学各个领域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肯定,SPF动物和普通动物在实验中的使用优点和医学科学各研究领域应用不同类型动物的选择可参见表6-3和表6-4。

通常的动物群中有许多病原体是隐性感染,在一般条件下,微生物与宿主间能保持相对平衡,动物不显现症状。一旦条件变化或动物在承受实验处理的影响下,这种平衡遭到破坏,隐性感染被激发,动物出现疾病的症状,这将严重地干扰实验的结果。尤其在非短期的实验中,这种现象(包括动物的死亡)在时间上、经济上以及实验的准确性方面,将带来巨大的损失。SPF动物就不会有这种现象,因此,近十几年来,SPF动物已成为标准的实验动物,其使用量不断增加,并有逐步取代普通动物的趋势。

绿脓杆菌的自然界中广泛存在,通常对动物不致病,对大鼠和小鼠的繁殖也没有影响,但用污染本菌的动物进行放射性照射试验时,却能诱发动物致死性的败血症。污染大肠杆菌、变形菌、葡萄球菌或某些极普通细菌的动物,经照射、实验性烧伤或可的松处理,也能出现这种现象。消化道寄生虫,除大量寄生虫外,对宿主常无严重影响,但在放射性照射试验中,消化道寄生虫所致的损伤部位,发生弥漫性出血感染,致使动物死亡。因此SPF动物在放射、烧伤等研究中比普通动物有稳定的应用价值。

SPF动物体内尚带有一些非病原性微生物,带菌情况不如悉生动物那样清楚明瞭,但它可以较安全、可靠地排除用普通动物作实验研究时所带病原体的干扰。

四、无特定病原体动物的培育

1.必须饲养在屏障系统内:培育SPF动物的目的的是为实验提供没有传染病的健康动物,因此SPF动物应饲养于屏障系统(密封的饲养室或超净饲养架)内,实行严格的微生物。应定期、按规定的监测内容和方法来检查有无致病菌(即特定的病原体)的污染。污染的动物依不同情况应降低等级或全部淘汰。一旦发生污染应彻底调查污染的原因。在被污染的屏障系统中工作的人员,往往附有与动物污染的同样微生物,应引起注意。

由于SPF环境中没有致病微生物,所以SPF动物的生产效果比普通动物为好,饲养中一般损失小。但屏障内一旦遭到污染,病原体的传播却更强烈。所以保持屏障系统的完好是非常重要的。

2.必须严格选择原种:SPF动物群的建立,其原种必须来源于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才能保证。即将悉生动物或无菌动物饲养于屏障系统的饲养室中,使之自然感染特定病原体以外的一般微生物,但应严格防范病原体的污染,并需要定期检查。

当然培育SPF动物,是以卵或子宫内无病原体为前提的。某些病原体可以垂直感染给胎儿,这个问题在培养SPF动物时应充分考虑。即应当严格选择剖腹产母体,该动物应未感染上述病原体,最好通过几代连续剖腹,来培育原种无菌动物,作为培育SPF动物的原种。

3.必须严格掌握SPF的质量标准:SPF动物必须首先排除各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病原体,还应排除影响该种动物生产和实验使用上产生干扰的病原体。SPF动物质量监测标准应参照表6-7执行。当然我们不必完全照抄外国监测标准的内容,在培育SPF动物中,可根据我国具体情况,注意轻重缓急,先排除危害较大的病原体。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在这方面有下面几点经验体会。

⑴小鼠的淋巴细胞性脉络膜丛脑膜炎感染问题。虽然本病毒可通过胎盘传递,对人也有一定影响,是应该列入监测内容的,但其感染率极低,似可暂缓进行,宜先着重于呼肠弧类病毒或腺病毒的监测。

⑵有些病毒性病种,如有瘤病毒、胸腺病毒等,国内也未见有关报导,甚至可能国内尚难获得标准毒株,似宜在今后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考虑是否有必要列入我们监测标准的内容中。

⑶细菌性疾病中如结核病、李司忒菌病等仅是地区性的或特殊品系的偶发病种,亦不是当前我们需要监测的内容。

⑷我国近来自国外引进鼠种日益增多,可能会发生一些外来疫源。众所周知,自然疫源与地理区域有很大关系。国外引进的鼠种,来自日本的也不少,日本与我国相邻,地理条件较接近,如在欧洲国家中没有列入监测内容的大肠杆菌O115及枸椽酸杆菌,日本学者却很重视这些细菌,并列为监测内容,它又是小鼠易患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在这方面我们应引起足够重视,即要探索自己的鼠群是否存这些病原,同时又要对外来鼠种加以监测。

⑸带有绿脓杆菌的小鼠,一般来说不影响它的生长发育和繁殖性能,亦不出现症状,但使用于抑制免疫机能实验时,可出现菌血症而发病,甚至死亡。该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且具固有的抗药性,是较难在鼠群中排除的一种细菌。鼠群中是否存在绿脓杆菌,亦可间接反映管理SPF小鼠水平的一个侧面,所以亦宜列入监测质量内容中。

⑹霉形体种属繁多,在啮齿类动物中,小鼠的自然感染率远较豚鼠、家兔危害性小,但可引起多种症状,特别是侵犯鼠关节炎的霉形体,如伴随继发感染,易与鼠痘症状混淆,因此,亦应注意监测。

第七章 野生动物在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第一节 开发野生动物的意义

一、野生动物开发研究现状

野生动物是指从自然界捕获的动物。包括高等的脊椎动物(如鱼、蛙、蛇、鸟、兽等)和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如草履虫、水螅、蚯蚓、河蚌、蜱、螨、蚊、蝇等),然而习惯上通常是将个体较大,便于直接开发利用的陆栖脊椎动物特别是鸟、兽类指为野生动物(Wildlife);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从热带到寒带,从森林到草原,在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横跨在北区与东洋区两大动物区系,栖居着种类繁多的野生动物。其中陆栖脊椎动物就有2137种,约占世界种属的10.1%,各类陆栖脊椎动物种数及其的占世界总数的比例见表7-1。

类 别 种 数 占世界比例(%)
两栖类 208 6.9
爬行类 315 5.9
鸟 类 1,186 13.8
哺乳类 428 10.1
合 计 2,137 10.1

由上表可见,虽然我国野生动物资源极为丰富,但是应用到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动物种类仅为其中极少一部分,如黑线仓鼠、长爪沙鼠、鼠兔、树鼩等。因此潜力极大,值得开发。根据现有野生动物开发的资料看,能作为实验动物而驯化的野生动物灵长类有恒河猴、树鼩;兔类有蒙古野兔、高原野兔、达乌尔鼠兔、高原鼠兔;鼠类有褐色大家鼠、小家鼠、大尾黄鼠、大仓鼠、黑线仓鼠;鼢鼠有中华、东北及草原鼢鼠;沙鼠有大沙鼠、长爪沙鼠……,此外还有姬鼠、麝鼠……,食虫类有犰狳、刺猬、穿山甲……;鸟类有鹌鹑、鸽……。我国有些种属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例如,很早就被引入欧美的拉萨狗,为世界所瞩目;黑线仓鼠和长爪沙鼠早已被国内外科学家公认为实验动物。目前正在开发的树鼩、旱獭等野生动物也具有很大意义。

美、日两国在野生动物的开发和改良上作了不少工作。如美国康乃尔大学动物资源研究中心发现宾州地区的野生旱獭是鼠类乙型肝炎的带毒者,正在进行旱獭驯养。美国在非人灵长类的开发上也作了大量工作。日本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已引进兔、墨西哥兔、狨猴、小型猪、臭鼩(Suncus)、小型有袋类动物一袋鼬(Dasyuroides)及长尾袋鼩(Sminthopsis Macroura)等,并正在进行研究它们的实验动物化。日本的野村从事过长爪沙鼠、日本田鼠、小家鼠等动物的驯养工作,最近吉田从事驯养栖息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诸岛的家鼠属(Rattus)动物,日本有关单位曾向我国引种繁殖。目前以体型小、敏感性高、繁殖力强、适应性好等为标准,将野生动物进行驯化,以补充迄今应用为数甚少的几种实验动物。

二、开发野生动物的意义

生命科学的发展是随时代的不同,已深入到各个领域,因此对实验方法与实验材料的要求也就随之变得更广泛、更细致、更多样化。作为生命科学的实验材料的实验动物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即从用所谓的一般动物做研究,发展到利用特殊动物;用已驯化的动物发展到野生动物。这就是为什么在利用家养化的实验动物同时,还要驯养野生动物,使之实验动物化的原因。

在生物医学研究上用的实验动物,是以之作为疾病模型或生物制品的原料等,以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预防、治疗。现有实验动物,种类还少,已不够应用或不适合某种疾病研究及生物制品原料的要求,必须要从野生动物或其它家畜中开发。

以研究传染病为例,可以充分看到开发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如麻风病(Hansen氏病)的研究上,过去一直没寻到适当的动物。在1873年汉森氏就已发现引起麻风病的原菌,但动物试验接种始终没有成功,没有象在其他传染病那样找到感染疾病的动物模型。只等到病原菌发现100年后的1973年,人们才了解到贫齿目犰狳属的九带犰狳能感染麻风菌,麻风病的研究才得到迅速的进展。以前认为小白鼠不能感染麻风病,但到1966年Franagan氏发现裸鼠后,用此突变鼠也能使之感染麻风病。因此,在麻风病的预防和治疗研究中,裸鼠和九带犰狳都有很大的贡献。

这些实例表明在传染病的研究上对实验动物的利用,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从不同种类动物对传染病病原的感受性有显著的差异出发,利用野生动物使之实验动物化,使人工感染试验成为可能;第二是从已有的实验动物中培育新的品系(新的疾病模型),利用新品系的特性进行研究,建立某种传染病的疾病模型。前者是指野生动物的开发-实验动物化;后者是指新品系的培育和利用。

第二节 黑线仓鼠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黑线仓鼠(Cricetulus Barabensis)俗称中国地鼠(Chinese Hamster)。属于哺乳纲,真兽亚纲,啮齿目,仓鼠科,仓鼠亚科,仓鼠属的一种动物。黑线仓鼠是我国黄河以北一些省份的优势鼠种,蒙古、苏联、东欧及中亚细亚也有分布。多见于草原、半荒漠、耕地、山坡及河谷的林缘和灌木丛。是危害农业、传播疾病的有害动物。

黑线仓鼠比金黄地鼠小,一般在28~40克,大的可达55克,体长90毫米,尾长13毫米左右。口腔左右两侧有颊囊,眼大呈黑色。雄鼠睾丸很大,长13毫米左右,位于尾根部明显突出,阴茎至阴囊距离25~30毫米。多数雌鼠有4对乳头。黑线仓鼠染色体大,数量少(2n=22),且易于相互鉴别,在小型哺乳动物中是难有可贵的。黑色仓鼠无胆囊,输胆管直接开口于十二指肠。

黑线仓鼠昼伏夜行,善于筑巢,行动不敏捷,运动时腹部着地,当受到外界刺激而兴奋时发出激烈的叫声。雌鼠力气比雄鼠大,而且好斗,常主动攻击和追逐雄鼠,除了发情期以外,雌鼠不让雄鼠接近。背部被毛呈灰褐色,背部有一条黑线,腹部呈白色。

黑线仓鼠无冬眠现象。它们的繁殖受季节影响,每年3~4月份开始繁殖,年产3~5胎,每胎产仔4~8只,最多可达10只。一般在8周龄时性成熟,最适应繁殖年龄是12周龄。发情周期是3~7天(平均4.5天)。发情周期可分为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和间休期。发情前期持续半天左右,阴门粘膜呈粉红色或红色,湿润而松驰,易拔开,此期雌、雄鼠愿意接近,雌鼠往往围绕着雄鼠转。发情期阴门进一步充血,呈暗红色,阴蒂呈深红色或紫红色,此期雌鼠活动频率,常常翘尾,很容易交配。雌鼠发情期一般出现在黄昏,如果人工控制光照,变黑暗后2~3小时即可发情。发情后期雌鼠的阴门和阴蒂充血、肿胀很快消失,雌鼠不再翘尾,雌、雄经常发生咬架。间休期阴道口略微开口或封闭,阴门变枯燥、苍白,此期雌鼠变得很凶。黄昏至晚10时进行交配受孕率高。

黑线仓鼠的妊娠期为20~21天,平均20天14小。哺乳期21天。产仔雌雄比例为47.4:52.6。初生仔鼠重1.5~2.5克,成年鼠达30~40克,初生仔数无毛、闭眼,3~4日龄长被毛。7日龄全身蒙上被毛,10~14日龄睁眼、有听觉。1月龄雄鼠睾丸从腹腔降至阴囊。黑线仓鼠寿命为2~2.5年。

二、生物医学研究的选择与应用

我国学者谢恩增1919年首次将黑线仓鼠引入实验室进行医学研究,用于肺炎球菌的检定。40年代被美国引进。目前,在中国、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地被广泛应用,并已培育了几个近交系。在我国培育出白化突变系种群,正对其应用价值进一步研究。现在国外已报导有4个培育成的近交系:

1.A/Gy系F42。特点为针毛异常(Brittle-Bristle),伴性(♀)自家免疫性疾病品系。可用于子宫腺癌、子宫癌、间质细胞淋巴瘤和肝癌的移植。

2.8Aa/Gy系F27。其特点同上,亦可用于子宫腺癌、子宫癌和肝癌的移植。

3.B/Gy系F39。特点为遗传性的糖尿病品系,亦用于子宫腺癌和子宫癌的移植。

4.C/Gy系F17。癫痫品系,亦用于骨瘤移植。

黑线仓鼠是研究黑热病和血清学的良好实验动物,它对许多致病细菌及病毒都具有高度的敏感性。例如黑线仓鼠对白喉病比豚鼠更为易感,对结核菌的感染效果也远远超过小鼠,其症状和致病比豚鼠不仅早而且明显。黑色仓鼠对B型和St型日本脑炎病毒不敏感,但对RSsF和WE型病毒易感性都很高。

黑线仓鼠的染色体大,数量少,且易于相互鉴别。尤是Y染色体在形态上是独特的,极易识别。因而研究染色体畸变和染色体复制机制的极好材料。当前还更多地应用于组织培养的研究,在对各种组织细胞的体外培育中,不仅容易建立保持染色体二倍体水平的细胞株,尚在抗药性、抗病毒性、温度敏感性和营养需要的选择中,建立了许多突变型细胞株。

黑线仓鼠有一对容易牵引翻脱的颊囊,能直接观察肿瘤组织移植后的生长情况,是进行肿瘤移植研究的良好部位。黑色仓鼠的睾丸很大,约占体重的3.84%(而同龄金黄地鼠仅占体重的1.48%),是传染病学研究的良好的接种器官。

总之,目前黑线仓鼠已为细胞遗传学、辐射遗传学、实验肿瘤和分子生物学等许多领域所广泛使用。它的地理分布、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也成为进化遗传方面很感兴趣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 长爪沙鼠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长爪沙鼠(Meiiones Unguiculataus Milme-Edwauds)亦称长爪沙土鼠,蒙古沙鼠或黑爪蒙古沙土鼠(内蒙一带),黄耗子(河北坝上地区),砂耗子等。在动物分类学上属于哺乳钢,啮齿目、仓鼠科,沙鼠亚科,沙鼠属。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及其毗邻的省区,包括河北省北部、山西、陕西、甘当、宁夏、青海等地的草原地带。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苏联布里亚特地区也有分布。

长爪沙鼠是一种小型草原动物,大小介于大白鼠和小白鼠之间,通常成熟期体重不超过100(30-113)克,体长112.5(97-132)毫米,尾长101.5(97-106)毫米,背毛棕灰色,腹毛灰白色,耳明显,耳壳前缘有灰白色长毛,内侧顶端有少而短的毛,其系部分裸露。尾上被以密毛,尾端毛较长,形成毛束。爪较长,趾端有弯锥形强爪,适于掘洞,后肢蹠的和掌被以细毛,眼大而圆。喜居沙质土壤中的洞穴中,行动敏捷,喜群居,有贮粮习惯,不冬眠,一年四季活动,繁殖以春秋为主,每年12月和1月基本不繁殖。成年雌鼠一年繁殖3~4胎,每胎平均5~6只,最多达11只,每只出身时体重2.5~3.0克,在人工饲养条件下,一年可繁殖5~8胎,一生的繁殖期为7~20个月,雌鼠一生最高可繁殖14胎,寿命2~3年。生后3~4个月性成熟,通常5~6个月配种,性周期4~6天,妊娠期24~26天,哺乳期21天,成年雌鼠体重60~75克,雄性70~80克。

沙鼠尾巴与大、小鼠几乎无毛的尾巴不同,长满披毛并常在尾尖部集中成毛簇。后肢长而发达,可作垂直与水平的快速运动。沙鼠中腹部有一个卵圆形、棕褐色的无毛区域称为腹标记腺或腹标记垫,雄性沙鼠的腹标记腺较雌性沙鼠大且出现得早。沙鼠在物体上磨擦腹标记腺时引起腺体分泌,作为嗅觉鉴别其活动地盘的方法。雄性沙鼠的标记行为和腺体的完整性受雄激素控制。一般在群养时,以其中最常分泌腺体的动物变为统治者。雌性沙鼠的嗅觉标记活动在妊娠和早期哺乳期增强。沙鼠另一个有趣的腺体是副泪腺,它位于眼球之后,眼角内侧。此腺体分泌一种吸引素,从鼻孔排出并与唾液混合。在动物清洁腹部时扩散出来,有证据说明,雄性沙鼠副泪腺分泌的吸引素对于动情期雌性沙鼠有促进交配的作用。与体重相比,沙鼠的肾上腺几乎为大白鼠肾上腺的三倍,其产生的皮质甾酮多。与大白鼠相比,切除肾上腺的沙鼠不能由于提供补充钠而得到维持。

沙鼠一个非常重要的解剖特征是脑底动脉环后交通枝缺损,如单侧颈动脉结扎常发生脑梗塞。是研究人类脑血管意外的理想模型。

沙鼠血清胆固醇水平显著受饲料中胆固醇含量的影响。尽管沙鼠能够耐受动脉粥样硬化,但高胆固醇饲料会引起肝脂沉积和胆结石。

沙鼠的正常体温38.1~38.4℃,呼吸频率90次/分,齿式Ⅰ1/1,C0/0,DM3/3,饲料消耗5~8 g/天/100g 100体重,饮水消耗7~9ml/天/100g体重,二倍染色体数44,血量7.76ml/100g体重,红细胞8.9×106/mm3,血红蛋白15.2g/100ml,血细胞比容47.4%,白细胞12.4×103/mm3,嗜中性白细胞19.3×102/mm3,嗜酸性白细胞14.1×10/mm3,嗜碱性白细胞8.6×10/mm3,淋巴细胞99.9×102/mm2,单核细胞2.8×10/mm3

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目前用于研究的沙鼠均来自同一沙鼠群,它是1935年在我国东北的日本人从我国东北和蒙古东部捕捉后驯养的。1935年由大连卫生所的春日送给日本北里研究所的长野开始驯化,1952年日本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野村得到了这种动物后,又进一步实验动物化,建立了一个亚群,1954年美国Schwentker博士从这一亚群中将沙群鼠引进美国各地广泛应用。后来再引种到英、法等国。

长爪沙鼠在医学领域作为实验动物已有20~30年的历史。其使用量虽较大鼠、小鼠、豚鼠和仓鼠少得多,但其某些独特的解剖学、生理学和行为学特征对于某些特殊研究具有重要价值,是大、小鼠无法比似的。而且其应用范围也越来越扩大,事实证明长年爪沙鼠是一种“多能”性的实验动物,是具有非常重要开发价值的动物。主要在下面一些研究中得到应用:

(一)脑神经病研究

长爪沙鼠的脑血管不同于其它动物,有独特的解剖特征,脑底动脉环后交通枝缺损,没有连系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底动脉系统的后交通动脉,不能构成完整的Willis动脉环,利用此特征,结扎沙鼠的单、双侧颈动脉,很容易造成脑梗塞病变。1985年徐特等利用它建立了脑缺血模型。结扎20只沙鼠单、双侧颈总动脉,30~40%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的动物术后出现偏瘫体征,结扎对侧肢体活动少,肌张力弱,90%双侧结扎颈总动脉动物,手术后出现直立跳起,呼吸急促。单侧结扎后1小时多有缺血性病理学改变,以结扎侧颞叶皮层及基底带最明显,主要有水肿、坏死、神经元缺失,双侧结扎2小时内死亡的无明显病变,8小时内死亡的可见缺血性病变,出现双侧半球的缺血状态。所复制的模型,操作简便,实验效果可靠,重复性强,可用于脑缺血的实验研究及药物治疗研究。Leyine等结扎沙鼠的一侧颈总动脉,数小时后,发现20~65%的沙鼠出现脑梗塞,在3日内死亡。1982年大阪大学用85Sr或141Ce标记的直径15微米炭化微球体,通过心脏穿刺研究了沙鼠主要器官的局部血流量和局部的脑血流量的血液动力学。这对于使用沙鼠研究脑梗塞所呈现的中风、术后脑贫血以及脑血流量等都是比较理想的。

沙鼠具有类似人类自发性癫痫发作的特点。月龄不同,发作频率也不同。尤其是生后2月龄左右的沙鼠,对非特异性因子具有感受性。有的可因癫痫发作致死。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矾分校Loskota在沙鼠具有癫痫发作特点的基础上,育成新的品系,培育出发作感受型WJL/UC和发作抵抗型STR/UC两个品系。

(二)寄生虫病研究

长爪沙鼠对多种丝虫、原虫、线虫、绦虫和吸虫非常敏感,因此,它是研究这类寄生虫病的良好对象。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外都认为长爪沙鼠是研究丝虫病理想模型动物。

国内70年代国医学科学院上海寄生虫研究所和遵义医学院,先后用长爪沙鼠对丝虫病和马来丝虫进行研究,其后福建省卫生防疫站也进行了同样的研究,证明长爪沙鼠是研究马来丝虫的模型动物。贵州省寄生虫病研究所在1984年建立了周期型马来丝虫一沙鼠模型。一些学者将周期型班氏丝虫的幼虫接种于沙鼠皮下、腹腔或睾丸,证实能在沙鼠体内进一步发育,并观察了感染后所致淋巴素病变。采用周期型马来丝虫一沙鼠动物模型腹腔灌洗法收集微丝蚴,开展了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成功地用于防治的监测工作。1983年Hannan等用沙鼠研究类细旋线虫(Nematospiroides Dubius),发现18-22日龄沙鼠易感染最高,30日龄后逐渐下降,12日龄沙鼠感染54~56日之后,粪便虫卵仍然保持阳性。1982年Metter等将沙鼠用于包虫的研究,发现由于包蚴感染引进全身性淀粉样蛋白质变性。在吸虫类(Brachylaema Microti)的研究上,1982也有使用沙鼠的报导,给沙鼠接种50天之后,肝糖元明显降低,而脾脏明显增重。沙鼠感染兰氏贾弟鞭毛虫,15天之后,在肠内可发现大量滋养体,多达6.36×106个。无论口服或十二指肠接种,所释放的滋养体数目和类型都很相似。

(三)微生物学研究

长爪沙鼠对多种病毒、细菌敏感,如流行性出血热病毒、西方型马脑炎病毒、狂犬病毒、脊髓灰白质炎病毒等;肺炎双球菌、布氏杆菌、结核分叶杆菌、炭疽杆菌、支气管败血鲍特氏杆、鼠麻风杆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等。经浙江省防疫站实验证实,沙鼠对来自黑线姬鼠、褐家鼠或病人的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均敏感。与大鼠相比,具有对EHFV敏感性高,适应毒株范围广,病毒在体内繁殖快,分离病毒和传代时间短等优点。故沙鼠成了研究流行性出血热病毒的理想的实验动物。沙鼠不仅对肺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以及其它需氧菌和厌氧菌本身敏感,对其培养物也极为敏感。

(四)内分泌研究

在内分泌学方面,沙鼠有固有的特征。繁殖的沙鼠肾上腺皮质固醇(主要是糖皮质固醇)分泌亢进,同时伴有高血糖和动脉硬化症等。这种现象在未交配过的雌雄沙鼠均未见到。然而,据1983年Fenske报导,如果使沙鼠处于异常环境,如过冷或放在浓乙醚蒸气的环境中,肾上腺释放糖皮质激素和黄体酮比对照组明显增多,但醛固酮分泌并不受影响。长爪沙鼠睾丸的分泌也有特点,据1982年报导,在促黄体激素(LH)作用下,睾丸间质细胞不仅释放雄激素,也释放黄体酮(孕激素)。通过体外睾丸间质细胞培养,还发现在LH利激下,雄激素和孕激素的释放有明显的正相关。另外,体外雄激素生物合成与小鼠和大鼠相比,沙鼠的睾丸间质细胞对LH更敏感。这可能是由于沙鼠的大部分LH受体未被占用,即使是微量LH,也能完全活化激素生成的缘故。

(五)代谢研究

长爪沙鼠的代谢,尤其是胆固醇代谢也比较奇特。一般情况下,沙鼠肝内的类脂质比大鼠高三倍,成为研究血脂过高症的合适动物。沙鼠血清胆固醇大部分为胆固醇酯,而且脂蛋白为低密度脂蛋白,很少出现高血脂症的动脉粥样变性或动脉瘤性硬化症。其血清胆固醇含量极易受饲料中胆固醇的影响。饲料中增加胆固醇时,肝和血浆中三酸甘油酯也增加,若饲料中增加庶糖成分,肝和血浆的三酸甘油酯则降低。可见,沙鼠用于研究影响胆固醇吸收和食饵性胆固醇代谢的因素也很有价值的。对肌醇的组织含量和代谢也进行了研究,发现雄雌沙鼠对肌醇缺乏并不敏感,因为它能在睾丸合成肌醇,用阉割的和不阉割和雄鼠进行对照,证实了这一点。糖代谢方面也有独到之处。用市售的固型饲料喂养沙鼠,约有10%的沙鼠出现肥胖现象。这种肥胖鼠的耐糖力很低,血中胰岛素的含量很高,而且胰脏还发生病理变化。6个月以后还可引起齿周炎,在饲料中增加糖的含量,则发生龋齿。1983年EI-Aguizy等发现长期用50%半乳糖喂养,可使沙鼠死亡。喂养24小时之后,出现白内障。无论是白内障的进展速度,还是晶体中醛糖还原酶的活性,都比大鼠高两倍,这和晶体中多元醇蓄积过多引起白内障的概念是一致的。从糖代谢的特点来看,沙鼠又是研究糖尿病、肥胖病、齿周炎、龋齿及白内障的难得的实验动物。

(六)药理学研究

沙鼠也适合某些药理学的研究。可用于抗精神失常药物对中枢神经介质影响的研究。因为多巴胺拮抗氟哌啶醇和可乐宁可增加沙鼠的超声信号(与一般活动有关)作用,多巴胺的拟似药阿扑吗啡可减少其超声信号的作用,而儿茶酚胺则有调节声信号的作用。可乐宁可引起沙鼠行为的改变。这种行为改变可被抗抑郁药所对抗,但安定药和其它抗精神病药物则不能对抗这种作用。因此,沙鼠很适合用于抗抑郁药的筛选。目前也用作筛选抗丝虫药物的模型。

(七)肿瘤和其它疾病研究

沙鼠有自然发生肿瘤的倾向。大约24个月以上的老年沙鼠,有10~20%产生自发性肿瘤。一般发生在肾上腺皮质、卵巢和皮肤等部位。此外,Henry等在1983年报导,沙鼠是唯一产生自发性耳胆脂瘤的非人动物。用电耳蜗记录技术,可有效而无损伤地记录耳胆脂瘤的发生。

长期给予沙鼠醋酸铅,其会发生慢性肾病和小红细胞性贫血,类似于人类慢性铅中毒的变化。给予沙鼠和大鼠相同的口服剂量,沙鼠肾中的铅含量较大鼠高四至六倍。长期或短期投给铅,肾脏可产生各种各样的病理变化。故沙鼠又成了近代研究急慢性铅中毒模型。由于沙鼠肾脏功能很特殊。它长期栖息在干燥地区,可以把饮水量控制在每100克体重2ml左右,而对体重毫无影响。它能把食物中的水分和代谢产生的水有效利用,并且尽可能减少水的排出。但在实验室饲养时,若增加饮水量,尿量也随之增加。沙鼠这些 特殊的肾功能特点是研究肾功能性病变的良好动物。

又据Chang等研究,沙鼠对X线或γ射线的耐受量为其它动物的2倍,但对链霉素却异常敏感,50mg就可以使成熟的沙鼠致死。

现在长爪沙鼠在国外已建立封闭群,国内也已实验室大量驯养、繁殖成功。据1984年记载,国际迄今仅建立了一个近交系,正在近交化的也只有3个。沙鼠的近交系虽然不多,但突变种还不少。据报导,突变种有无毛的、肢端发红的、白化的、红眼睛的、被毛白斑的。无毛的与裸鼠一样,也具有胸腺机能不全的特征。大量实验证明长爪沙鼠是研究神经学、寄生虫学、病毒学、细菌学、内分泌学、遗传学、血液学、脂类和糖代谢、肿瘤学、药理学、放射生物学、生殖和毒理学的良好模型动物。沙鼠的许多特性,目前有的还没有完全认识。但其在微生物学和解剖生理等方面特殊性及其易于饲养管理、传染病的发生率低等特点将对生物医学的发展产生推动作用,并将在今后的应用中挖掘出更大的潜在优势。

第四节 树鼩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树鼩(Tupaia Belangeris,Tree,Shrew)在国际上通俗地称之为树仙(Tupaia Glis)。分类上属哺乳钢,有胎盘类,食虫目,多数认为是灵长目(原始灵长类),树鼩科。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如我国云南、广西、广东海南岛以及东南亚——印度恒河北部、缅甸、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地。从经纬度来说,它们分布在北纬28度~南纬9度。东经35~122度的地区内。

自从1922年开始对它进行研究以来,在分类学上,一直是许多学者感兴趣和争论的问题,一些学者根据其吻部较长,指(趾)端是爪,牙齿的数目和食性等特征把它例为食虫目(Insectivora),另一些学者则根据其大脑比较发达而其上的嗅神经区较小,眼眶后有骨桥并形成骨性眼眶,中耳部构造与狐猴相似,大拇指(趾)与其它指(趾)分开及牙齿具有前臼齿等特征把它列入灵长目(Primates)中的狐猴亚目。还有一些学者则提出另立新的目。但是,大部分学者认为树鼩是在大约第三世纪,从食虫目向灵长目演变过程中,幸存保留至今的少数几个灵长目的原宗,属灵长目,原猴亚目(Prosimii),树鼩下目(Tuparformes)的树鼩科(Tupaiodes)。下分2亚科6属47个种和约100个亚种,它们绝大部分自亚洲南部。我国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岛等地均有分布。

树鼩的主要品种及产地:

1.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的西部、南部及华南等地。

2.T.glis(二对乳头,60个染色体):主要分布于吉隆坡。

3.T.Chinensis(三对乳头,62个染色体),体重为120~250克之间,主要分布于泰国的曼谷、尼泊尔、缅甸及我国云南。

4.T.Belangeri(亚种,有人定为T.Chinensis):产生马来西亚北部及缅甸南部。

5.亚种T.b.Yunalis产生云南东南部、内蒙古和广西省。

6.亚种T.b.Modesta产于海南岛。

树鼩解剖学上特点是耻骨与坐骨左右形成1公分软骨接合部,鼓骨包已形成;犬齿细小,前臼齿宽大,齿式为2133/2133=36 ;胫骨与腓骨独立;眼窝与颞窝隔开。

树鼩生态上重要特点之一是胆小,易受惊。如长时间受惊,处于紧张状态时,体重下降,睾丸缩小,臭腺发育受阻,当臭腺缺乏时,母鼩产后吃仔生育力丧失。

树鼩体形似松鼠,尾部毛发达,并向两侧分散。体长约18厘米,尾长部16厘米,成年体重在120~150克。前后足均具有五趾,每趾都有发达而尖锐的爪、吻部尖长,耳较短,头骨的眶后突发达,形成一骨质眼球,脑室较大。体毛粟黄色,颌下及腹部为线灭色毛。颈侧有条纹,是区别树鼩属种的重要标志。

野生树鼩多在丘陵,平原近农舍旁的灌木丘林里活动,有时出入于农舍园宅,行动灵活,在土堆挖洞作穴,亦有在树上筑巢。常见单个出没于丛林或村道、园内。雌性成对生活,不群居。雄者性凶暴,两雄相处常互相咬斗,因此不易将两只雄性同笼饲养。室内饲育时,除了保持25~28℃室温和60%以上的相对温度等条件外,宜将树鼩成对(1♂1♀)分笼饲育。

树鼩以黎明和黄昏时最为活跃,中午活动较少,实验室饲养的树鼩喜在笼内作翻滚窜跳活动,能量消耗较大。饲养笼不宜过小。因鼩产育时不能惊动,否则易造成仔鼩被噬食,或拒哺乳的情况。树鼩晚上卷缩在笼的一角,以尾裹颈而睡。

树鼩是杂食性动物,常以昆虫、小鸟、五谷野果为食,更喜甜食如蜂蜜。鉴于其肉食性强,笼养时须注意有足够的蛋白质饲料。营养缺乏或低下时体重减轻,毛无光泽,易患疾病而死亡。笼养时可供软的高蛋白饲料、水果、蔬菜。如供应一般蛋白饲料时需加1/4鸡蛋白/只,熟肉(牛肉、兔肉、鼠肉、豚鼠肉均可)10克/只,均每周2次。

树鼩性成熟时间约为6个月,怀孕期41~50天,繁殖能力强,胎仔数为2~4只,每年4~7月为生殖季节。实验室饲料时宜雌雄分居,交配时合笼,怀孕时分笼将雌者转到繁殖笼内,分娩育仔。子树鼩初生时体重约10克(9.8±1.4克),头射长6.4±0.4厘米,尾长3.8±0.29厘米,刚生下的树鼩全身无毛,皮肤粉红,眼闭,只会蠕动,5~6天皮肤变黑,开始长毛,14~21天开眼,3周开始走动,4周可跳动,5~6周断奶而独立生活。

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由于树鼩是介于食虫目和灵长之间的代表,所以从事动物学研究的学者把它作为食虫目演化为灵长目的代表加以认真研究。更多的学者则在生态学、形态学、神经生理学、寄生虫学、齿学及生理代谢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各种研究。树鼩大脑较发达,多用用神经系统方面的研究,如对大脑皮质的定位,嗅神经、纹状体颞皮质,小脑核闭的形态,小树鼩的小脑发育、视觉系统、神经血管的研究,神经节细胞识别能力,口腔粘膜感觉末稍研究,神经系统的多肽、应激等研究。

消化系统方面用于进行胃粘膜、下颌牙床、胆石症的研究。泌尿系统方面用于交感神经对肾小球结构的作用,肾功能衰竭等研究。神经介质方面有作乙酰胆碱、五羟色胺、肾素、血管紧张素等的研究。病毒方面作了隐性病毒如疱疹毒、腺病毒方面的研究。树鼩在自然条件或实验室条件下能感染人的疱疹病毒。

我国对树鼩的研究早见于教研学和动物学方面,应用于医学方面较晚。1975年最先用于代替恒河猴作为小儿麻痹方面的试验未能成功。以后用于研究鼻咽癌EB病毒,初步取得某些结果,将EB病毒注进肠系膜淋巴结能使淋巴组织增生。用树鼩鼻粘膜细胞作培养后接种EB病毒取得较好的结果。树鼩作为甲型肝炎病毒和乙型肝炎病毒的肝炎模型分别取得了一定的阳性结果。以树鼩作为轮状病毒的腹泻病理模型已获得成功。有些学者对树鼩24小时活动规律进行了观察。由于树鼩血中高度密度脂蛋白成份占血脂总量的60~70%,比例较高,已用于探索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的研究。此外还发现高胆固醇膳食下,容易形成胆结石,为高脂血时胆固醇排出途径提供客观依据。有人还用树鼩进行了化学的致癌,特别是黄曲霉毒素致肝癌的研究,计划生育的研究等。

总之树鼩是一种体小,繁殖快,易捕捉和饲育,进化程度高,新陈代谢比犬、鼠等动物更接近于人,人体解剖也近似于人,较价廉的灵长类动物,医学生物学的用途很高,已受到广大学者的重视。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目前使用的树鼩大多数为野生捕捉的,年龄及健康情况不详。我国虽有人在实验室繁殖成功,但量太少,不能满足实验室的应用。因而要把树鼩变为实验动物尚需作很大的努力,至于驯化,实验室大量繁殖,系统了解其正常生理指标,遗传背景及常见病的防治等还有待各个学科的共同努力。

第五节 鼠兔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鼠兔(Ochtona Daurica Pallas)虽属兔目动物,但与普通兔科不同,属鼠兔科。原产阿富汗在日本北海道的大雪山也有同族存在,在我国同蒙、甘肃等地分布较多。其特点是体形小、耳短、眼黑、体毛呈茶褐色。分布在我国内蒙、甘肃、青海、西藏等地的鼠兔有各种不同品种,如有藏鼠兔(Ochtona Thibetana),东北鼠兔(Ochotona Hyperborea),达呼尔鼠兔(Ochotona Daurica),高原鼠兔(Ochotona Alpina Pallas),大耳鼠兔(Ochtona Macrotis Gunther)等。

达呼尔鼠兔是一种小型野生哺乳类动物,成群地生活在草原和半荒漠地带,全天活动,善打洞,带蚤多,体长约135~185毫米,背毛黄腹褐色,腹毛浅黄色,眼黑色,耳大椭圆形,有明显白色边缘,后肢略长于前肢,形态和兔相似,无尾。经常参与旱獭和黄鼠的鼠疫动物病的流行。

鼠兔适宜室温20℃左右,湿度40~50%环境下生长,光照14~16小时,耐寒怕热,室温高于28℃,鼠兔呼吸紧促,气喘不安,不利于生长。鼠兔胆小,尤其怕惊扰,是典型的植食性动物。要供给足量的粗纤维及其它必要的营养成分。鼠兔妊娠期约23~24天,窝仔数7(5~10)只,哺乳期20天。刚生仔鼠兔全身无毛,背部暗灰色,腹部肉红色,眼未睁,耳孔未开,而门齿已萌出,体重7.6~9.7克,生后第3天全身长出纤毛细软如丝,能翻身滚地,第5天毛色加深呈淡褐色,能爬动但站立不稳,体重已达12.7~18.7克,生后7~8天已开眼,耳孔微开,能站立走动,体重17.1~26.0克,11天到处跑动,开始吃麦苗或鲜嫩苜蓿,14天能啃食苹果、胡萝卜,行动敏捷,体重28.4~40.6克,16天动作形态几乎与成年鼠兔一样,且与其母相互嬉戏打闹,此其间边吸奶边吃食,而以吃食为主。20天即可吃颗粒饲料,这时仔鼠兔仍想吃奶,但母鼠兔拒绝不喂,此时体重达40~60.5克,21~23天可离乳,按雌雄分离,30天后单笼饲养完全独立生活,体重63.0~74克,40天82~86克,50天前后雄鼠兔即性成熟,追逐雌鼠兔交配,体重为93~102克。上述资料均从内蒙古蒙新区草原亚区捕来的野生鼠兔经实验室驯养后的观察的结果。

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由于鼠兔体型小、性情温和,繁殖力较强,性成熟早,比家兔饲养更为经济,因此作为新发掘出来的实验动物已引起国内外注视,准备将其实验动物化用于药理、毒理及疾病模型等方面研究。1974年,日本从法国国立毒性研究所引进后,日本实验动物中央研究所对其特性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1977年,经催畸形性实验结果,被认为有价值,已用于畸形发生的研究。1981年起,把鼠兔作为自身免疫病理模型的探讨后,终于列为日本卫生部开发新药项目的实验动物之一,并和明治大学农学部铃木教授协作研究,获悉了鼠兔是形成自然过剩排卵、过剩着床的动物,故有希望成为生殖生理学研究领域中可用的模型动物。

第六节 棉鼠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野生棉鼠多数见于北美南美北部。172年瑞士Friendheim医生的赠送,棉鼠开始引入我国上海,用于丝虫病的研究。目前分布于浙江、福建、广西、云南、山东、新疆等地饲养繁殖。

棉鼠(Sigmodom Hispidus)外形似大白鼠,但体形稍小。有深褐色、刚硬和紧密的被毛。但也有白色的突变种,有人称为“Snowboll”眼睛小,为黑色。棉鼠具有神经质,喜欢安静环境,对声音敏感,易受惊吓。此鼠较共它鼠类更喜啃咬,行动敏捷,善于攀跳,有时可从站立的位置向上跳起近50厘米高度。

棉鼠的繁殖适龄为10周,体重80克以下。雌鼠性周期7天,妊娠期27(23~28)天,哺乳期21天,离乳重26.4克。整个产程可达3小时,仔鼠初生约重6.5克。第3天可睁眼,身上出现红灰色细毛,第6天全睁眼,全身长黄灰色毛,体重11克。第8天活动较灵活,已能爬出窝外,抓时能跳跃,灰褐色被毛已长全。第14天仔鼠能自由活动、吃食,体重15.2克。第19天有的母鼠拒绝哺乳,并表现与仔鼠争食,第21天,一般可离乳,仔鼠动作敏捷,有的能向上跃起30厘米高,已不易捕捉,体重26.4克。28天时体重42.2克,35天时45克,42天时58克,49天时72.9克,56天时74.9克,63天时83克。

一般情况下,棉鼠平均每两个月可生产一胎,个别的6个月可产6胎,平均每胎产5.7只,最多可达12只。在配对饲养情况下,雄鼠平均生存日数为214天,最长507天,雌鼠为167天,最长367天,有时也可长达2年。繁殖的适宜温度是18℃~24℃,相对湿度50~60%。

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棉鼠作为开发的实验动物已有40年历史。最早由Armstrong用作脑脊髓灰白质炎的实验,以后逐步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感染实验、疫苗制造和寄生虫学的研究。

第七节 九带犰狳

一、生物学特性和解剖生理特点

九带犰狳(Dasypus Novemcinctus Linn)它是一种初级哺乳动物,属于真兽亚纲贫齿目,其特性为低体温(30~35℃);规律性地一胎四仔(同卵,单合子);有与人相似的单子宫;有一个延长的胚胞着床期(约14~16周);有低氧负荷(Oxygen Debt)能力;免疫反应弱,仅有原始免疫反应;对某些人的疾病易感;有复杂的背甲结构,背板带易发生变异;寿命较长,约为12~15年。这些特征对研究感染及慢性感染、遗传、免疫、化疗等是相当有价值的。

犰狳产于南美洲安弟期山脉一带,中美、墨西哥和美国南部地区。犰狳不冬眠,夜间活动,天然习性是食虫。成年犰狳重3~5kg,后腿短而有力,很适于掘穴。在身体的下面有粗毛,稀疏而成簇分布。身体的上部有革化的甲壳防护。甲壳主要分三部分:头、肩为一尖的屑壳所复盖,大部分背部、胯、骨盆甚至到尾亦复有甲壳。头肩之间有一皮肤褶襞,背尾间亦然。甲壳的中间部有9个可动带(以皮肤褶襞联接),所谓九带犰狳即因些而得名。每条带又由50~75块鳞甲组成,表现上看近似鱼鳞。鳞甲及带型常常发生变化,如出现双鳞片、异常带、或带的某部发生变化,或多生一带或部分带等。这些变化可以推测其遗传变异。犰狳的牙齿有16个,生于有下颏背,发育不全,珐琅质很少,所以不能叮咬。雌犰狳有一泌尿生殖裂口的阴道及尿,雄的有睾丸,位于腹腔,小犰狳出生后,生长很快,且在出生的同时眼睛也随之睁开,能步行,身披软而完整的甲壳,随年龄增长变硬和革化。新生儿体重50~150克,从鼻到尾尖全长25~30厘米。因为是同卵所生,各仔性别相同。犰狳规律地产生于同一个受精卵,每年春季分娩一次。初夏配偶交媾,胚胎着床迟缓14~16周,在此期间胚胞在子宫中游离存在,不贴子宫壁,安静地沐浴在子宫液中。胚胞一旦着床迅速发生,从胚胞底发展出四个胎芽,形成初级条纹,再发展成四个胎儿。犰狳胎儿的肾上腺很大,尤如人和灵长类。犰狳的红细胞小、骨髓细胞含有一个多叶核、血浆总蛋白、纤维蛋白原比人高,但血清电泳与人类似。红细胞内含钾量高,含钠量低,这点与人同,但与狗、猫、某些绵羊相反。

二、生物医学的研究中的应用

犰狳对人的麻风杆菌易感,给犰狳腹部皮内、耳皮内、带间皮内、足垫或静脉接种0.1ml麻风杆菌(含菌量约为8.9×107/ml,形态指数为3%)即可引起发病。在接种部位可以出现结节性内芽肿,为类瘤型麻风感染。因此犰狳是研究人类瘤型麻风病和制造麻风疫苗的重要动物模型。除麻风病外,犰狳对回归热、斑疹伤寒、鼠性斑疹伤寒、旋毛虫病、血吸虫病、非洲睡眠病等人类疾病也很敏感,因此,也很适合研究这些人类疾病。因为犰狳是同卵动物,免疫反应很弱,排斥作用极小,所以在研究免疫抑制在药物方面和研究免疫反应机制方面是一种有价值的动物。酞咪呱啶(Thalidomide)可致人类畸胎,但对大多数动物无致畸胎作用,对犰狳有致先天畸形作用,因此可选用犰狳来替代人来观察和研究畸胎的发生。犰狳的鳞片和带型的异常经常发生并可以遗传,这为研究引起这些变异的遗传突变因素提供了可能,可用于体细胞变化性研究。采用遗传学上相同的犰狳个体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的重得性好,尤其在慢性中毒(包括药物)的研究中的更有其重要价值,如杀虫剂、乙醇等。营养学研究亦是如此。因为人类麻风能成功的移植到犰狳,所以抗麻风药的代谢用犰狳来研究是相当重要的。如已有实验证明,犰狳能乙酰化DDS成为MADDS和水解MADDS变为DDS。犰狳还可用于人类杂核单卵性变胎研究。

第八节 黑线姬鼠、大仓鼠

啮齿目是实验动物中使用最多和最广的一个目,现在已有多种鼠类实验动物化,根据生态学和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研究,还有不少啮齿目野生动物很有开发价值。

一、黑线姬鼠的特点和用途

黑线姬鼠啮齿目,鼠科。是中型的家鼠之一,体长在65~117毫米之间,背毛棕褐、棕红色,背中央有一条明显之黑纹从耳间一直延伸至尾部,多栖息于田梗、土提上,也侵入到人们的住屋内作巢。杂食性,主要在夜间活动,吃食各种农作物,带有大量外寄生虫,是一个主要的疫情兽,分布广,几乎全国各地都有。

1959年库加金认为,黑线姬鼠的特点是对可致死其他动物和人类的许多疾病病原体具有惊人的抵抗性。例如,往黑线姬鼠脑内注入家鼠致死量的蚊媒脑炎和蚊媒脑炎病毒不引起发病,而且病毒很快消失;注入小家鼠致死量的土拉伦杆菌亦不发病;用能致死小家鼠和林姬鼠菌量的达尼奇和麦列日科夫斯基等副伤寒杆菌感染,仍能存活。北野等于1941年(日寇统治我国东北时期),首次报导人从鼠疫自然疫源泉性现已被消灭的我国内蒙古通辽地区的黑线姬鼠体内检出鼠疫杆菌。IO·M·EπκИИ等对苏联前高加索的约400只黑线姬鼠的实验感染证明,黑线姬鼠对鼠疫杆菌的疫毒素具有很高的抗性。根据朝鲜东北大学医学部报导和我国很多省市对流行性出血热调查和实验研究,均已证实黑线姬鼠是出血热的疫源动物。目前我国已将黑线姬鼠进行人工驯养和纯化工作,将成为研究出血热的良好模型动物。

二、大仓鼠的特点和用途

属啮齿目、仓鼠科。是型仓鼠,体长可达140毫米,毛色冬白灰黄,夏毛稍暗。繁殖力强,每年2~3胎,每胎7~9只,多的可达12只。广泛分布于山东、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甘肃、黑龙江、吉林及内蒙等地。在苏联分布的大仓鼠是一种蜱性斑疹伤寒的带菌者。

三、灰仓鼠等的特点用途

灰仓鼠(Cricctulus Migratorius)是鼠疫的天然带菌者。布氏田鼠(Microtus Brandti)在苏联是布氏杆菌病的自然带菌者。巢鼠(Micromys Minutus)是细螺旋体病和鼠丹毒病病源的带菌者。屋顶鼠是一些自然疫源性疾病的传播者。黄胸鼠(Rattus Flaripectus)是细菌、立克次体和病毒的带菌者。黄毛鼠(Rattus Losed)和针毛鼠(Rattus Fulrescens)是羔虫病和钩端螺旋体的贮存宿主。

第九节 有开发价值的其他野生动物

一、蝙蝠

蝙蝠可用于实验的有几种。一为颊頾蝠(Myotis Sodalis),一为兔蝠(Plecotus Auritus)另外还有两种蝠(Pipistrellus;Eptesicus Fuscus)。属于真兽亚纲,翼手目。它是善于在空中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的翼是由皮膜形成的。翼上没有羽毛,这是与鸟类不同的地方。蝙蝠是胎生和哺乳的。一年生一仔,雌蝙蝠在夏季在仔,仔体发育相当完全。它的寿命较长约20年。吸血蝠的妊娠期为90~120天,成年体重为15~50克,体温为37~40℃。口很宽阔,口内有细小而尖锐的牙齿,适于捕捉飞虫。它的视力很弱,但是听觉和触觉却很灵敏,在飞行的时候,喉内能够产生超声波,超声波通过口腔发射出来,当超声波遇到昆虫或障碍物而反射回来时,它能用耳朵接受,而且这种回声定位的精确性和干扰能力非常惊人,这对于研究医学工程具有重要价值。蝙蝠的真菌感染、寄生虫感染、生殖和狂犬病等和人类的这些疾病相似,可用于生殖、生理、行为、寄生虫病、皮肤真菌病和狂犬病的研究。蝙蝠是冬眠动物,可进行冬眠和内分泌学研究。它还适合进行同种移植耐受性研究。

蝙蝠在计划生育研究上有特殊用途。它是一种最小的、有月经周期的哺乳动物,体重10~100克,个别达1公斤,生理特点类似灵长类,蝙蝠的两侧卵巢在功能上往往是不对称的,某些种类只有一侧(多为右侧)排卵,也有些种类两侧卵巢均有功能,但交替排卵。蝙蝠月经周期为22~26天,平均24.0±0.1天,每周期如不受精,则黄体退化并伴随子宫内膜相应的变化,最后坏死、脱落、月经来潮,其出血量虽很少,但与灵长类一样,是真正的月经。

由于蝙蝠热带及夜间活动的动物,目前对它的饲养尚缺乏经验,另外蝙蝠在交配后约需半年时间,精子与卵子才实现受精,其交配与分娩期的间隔很长,因此它能否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计划生育科学研究的动物模型有待进一步探索。

二、江豚、水貂、鼬鼠、海狗、赤鹿、鲛鲤

鲸目中海豚科的江豚(Neomeris Phocaenoides)又名海豚,多用于国防科学的研究,分布在我国南海和黄海,1965年在我国已经开始人工饲养。食肉目,鼬科中的貂类有许多变种。早在40年代,已有一种深兰色貂的变种。其肾、肝和淋巴组织均有自发性炎症,它已做为研究肾小球肾炎和结节性多发动脉炎的动物模型。水貂还用于作脑病、遗传性耳聋、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遗传性脑白质黑变病、脑积水、性染色体异常、尿失禁等疾病动物模型,来研究人类相应的疾病。美洲鼬鼠(Mustela Uison)用于人类脑病的研究。鳍足目海狗科的海狗,又名腽肭兽,国外已用做实验动物。我国青岛近海已有发现。偶蹄目的鹿种中的赤麂(Munitiacus Muntijak),是迄今已知染色体最少的动物(♂2n=7,♀2n=6),可作为辐射细胞遗传和细胞生物学研究。鳞甲亚目中的鲛鲤(Manis Pentadactyla)也用作实验动物。

三、袋鼠

袋鼠属哺乳纲,后兽亚钠,有袋目。美国袋鼠(Didelphys Marsupialis Virginiana),常有高自发性和感染性心内膜炎、肾小球肾炎和胃肠道脓肿。澳大利亚袋鼠(Macropus Theditis)现在正进行实验动物化的研究。袋鼠的主要特征是母兽在腹部有育儿袋,生殖方式是胎生,但是没有胎盘,初生的幼兽发育很不完全,在育儿袋内吃乳汁哺育长大。

四、刺猬、鼩鼱

刺猬和鼩鼱,属于哺乳纲,真兽亚纲,食虫目。刺猬(Erinaceus Europaeus),我国已用于冬眠的和肌肉的生理学研究。鼩鼱(Sorex Araneus)亦可用作实验动物。

臭鼩鼱(Suncus Murinus)俗称为铁鼠,属食虫目,体上有臭腺体,缺视觉,常和其它野生啮齿类动物共居,亦栖居于居民点周期的牲畜栅及草堆之中,在深秋及初冬季节常向居民家中迁移。臭鼩鼱和人、鼠关系密切。

流行性出血热(EHF)作为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传染源一直被认为局限于啮齿目动物。Gajdusek曾称其为鼠传染病毒性肾病(Muroid Virus Nephropathy)。由于检测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其它动物象家猫、家兔等亦可感染出血热病毒。1983年苏联学者Gavrilovskaya等曾报导203只普通鼩鼱(Sorex Araneus)肺组织中9只出现出血热相关抗原,但未分离出病毒。上海医科大学1984年曾证实臭鼩鼱有EHF病毒的自然感染,后又从肺组织中分离出了一株EHF病毒(S2),现已传至数代。

对S2株初步血清学鉴定结果表明:本株病毒与EHF、家鼠型出血热及KHF病人血清发生特异性免疫萤光反应;EHF与家鼠型出血热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较急性期有4倍或以上的滴度升高,本株病毒同抗呼肠孤病毒Ⅰ、Ⅱ、Ⅲ型多价血清、非出血热病人血清、正常人血清以及布尼雅病毒科3属15群病毒抗体均未有特异性免疫萤光反应。此外,在本毒株分离及传代过程中,感染的家兔与黑线姬鼠血清中均出现特异性EHF抗体。根据以上各点可确定S2株为EHF病毒,且其抗原性与76-118株相当接近。首次从食虫目动物体内分离EHF病毒成功,扩大了该疾病宿主动物范围,对其防治有一定意义。

五、水蛭

水蛭的背部肌肉和腹直肌一样,对乙酰胆碱(Ach)非常敏感,如用毒扁豆毒碱处理后,对乙酰胆碱的敏感性大增,此时乙酰胆碱的含量即使低到10-8M或以下,亦能使悬于5毫升浴槽中的肌肉收缩,因此适用于测定微量的的未知拟胆碱药。亦适于测定刺激神经(如猫颈上神经)后释放的Ach量。

取水蛭一只,背位固定,分别钉住吸盘和尾吸盘,沿二条白线,由口向尾部剪开,去掉内部脏器,钉住背肌的二边,从中剪开成二个标本,每一标本二端穿线,上端连描记杠杆,下端固定在L形管上,放置在通以空气的蛙任氏液中,浴槽为10毫升,最好5毫升。营养液维持室温即行。实验前标本应稳定3小时,在此期间,每15分钟冲洗一次,其反应较蛙腹直肌慢。先以Ach为对照。将Ach10-5M加入浴槽,观察收缩反应,然后找出引起合适反应的剂量,选择几个剂量画出对数剂量一反应曲线。未知药按上法实验,亦制作曲线以比较之。

六、鱼类

鱼类动物作为生物医学、环境保护科学等领域的实验研究对象或材料,已在世界各地获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如1950年Gordon氏、1968年Klontz和Smith二氏等的研究,仅在1968年以前十二年中,各国主要生物科学的杂志就发表有关报告达2,500篇,近20余年来,有关文献就更多了,在已知的脊椎动物种属中,鱼类达30,000种(估计有40,000种),而鸟类为8,600种,哺乳类(即现今常用的小鼠、大鼠、家兔、家犬等属之)却只有4,500种。可见将鱼类动物作为实验材料确系取之不尽的资源,这促使人们对如此丰富的潜在资源广为开发研究和尝试应用。

选用鱼类进行生物医学研究,特别是药物的毒理学和药理学试验,具有很多独特的优点:鱼对某些药物、毒气十分敏感,只要含有极微量的成分就可引起很强的反应;以鱼进行药理、毒理试验,除以死亡为指标外,对其习性的影响可能更为灵敏;以体型较小的鱼直接放入不同浓度的适宜;这对研究某些含量低或药理作用弱而需长期口服给药的中草药可能更为适宜;鱼对某些中枢神经兴奋或抑制药的反应比较敏感;鱼试验法结果判断明确并易于掌握;在饲养管理上,鱼是一种比较经济的实验动物。

至今,已有近交超过20代的纯系鱼类实验动物(Gordon氏,1950);无菌鱼类实验动物的开发也在探索中(Luckey氏,1936)。鱼类实验动物已被广泛应用于胚胎学、遗传学、内分泌学、毒理学、行为科学、比较病理学、环境保护科学等实验研究领域(Mitruka氏等,1976)。鱼类动物独具某些无可取代的优点和特点,其生物学性状完全可以与人类的相应性状所类比。中国内,对鱼类学科及其养殖方面研究不少,但作为实验动物而加以开发研究和应用的则做得很欠缺(朱洗氏等,1960、1962)。

鱼类实验动物的应用成果累累,已将鱼类动物(特别是小型淡水鱼)用于肿瘤学领域的癌症研究之中,做了大量观察和实验工作。已知淡水鱼类动物机体的所有组织都会发生新生物性病变,其临床经过和形态学表现与其它纲目的脊椎动物(包括人类)的肿瘤相似。故鱼类实验动物成了实验肿瘤学,尤其是其中的比较肿瘤肿瘤学和环境(特别是水源中的)可疑致癌物探索等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实际上,关于鱼类肿瘤学的研究历经系统分类、实验分析等阶段,已达到了防治研究的新阶段(Squire氏等,1978),前景宽广。

金鱼(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在生物医学研究中应用已有报导。以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投于金鱼缸水中(低于120ppm)历时4个月,再存养6个月后发现:在13尾实验组动物中,1尾鱼的肝脏发生肝癌;另有4尾鱼的肝脏出现癌前性细胞病灶(Bannsch,1976)。对照组动物的肝脏均为阴性。提示有可能应用金鱼作为实验用动物建立诱发性肿瘤的模型。

鱼类在毒理学上有独特的用途。常选用鱼作急性毒性实验,进行这类实验时,试验前和实验中必须严格各种实验条件:必须选拔在本地区具有代表性的试验鱼,此鱼种对有害物质较为敏感。饵料生物等也必须符合实验要求。试验过程中尽量保持有害物质在水中浓度稳定,力求在规定的浓度中能发现毒性反应。进行毒性检验时,要求无论淡水鱼、海淡水鱼或海水鱼,供试验时的平均体长最好在50毫米以下。刚采集到的鱼,最好驯养一周以下,直至逐渐适应实验条件。驯养过程投饵量要少,进行实验前2天停止投饵。实验前4天内,驯养鱼的死亡率及发病率必须在10%以上。水温保持在一定的范围。温水性鱼类要求20~28℃,冷水性鱼类保持12~18℃,一般变动范围不要超过4℃。每个实验浓度组如放10尾以上的试验鱼,应采用流水式试验装置,连续更换试验槽内的水,每天换水6~10次。若采用静水式试验方法,则实验浓度每1升淡水水体保持1克以下;海水水体保持0.3克以下,至少每24小时需将全部水更换一次,应用等对数间距选择100、75、56、42、32、24、18、13.5、10毫升/升的5~10等级试验浓度。予先要进行探索试验,初选浓度必须包括在24~96小时内有50%左右死亡率的浓度。实验水中溶解氧含量,温水性鱼类不得小于4毫克/升;冷水性鱼类不得小于5毫克/升。试验鱼类死亡与否,可用玻璃棒轻击鱼尾柄部,如鱼不动,即判定死亡。要求同时设对照实验,当对照组中死亡鱼超过10%或有不健康鱼时,所得出实验结果就不能采用。

岐山斗鱼(Macropolecs Opercularis)或泰国斗鱼(Betta Splendens)是测定药物抑制本能行为的敏感动物。斗鱼生长在东南亚,我国广东省有饲养供应。饲养温度为27~29℃。饲养时如用自来水,需露天放置24小时以上,应避免放入未稀释的药物,以兔鱼饮入高浓度药物而中毒。雌鱼雄鱼群居时并不打斗。饲养时如将隔离一天后的成熟雄鱼与另一雄鱼相遇时就会发生打斗动作。若两条雄鱼分别养在方形玻璃缸中,两缸中间用纸板隔开,抽去纸板时可见到两鱼鳃盖张开,撑开背鳍、尾鳍,向对方冲击。如将盐酸氯丙嗪放入中,含量为2毫克/升,可终止斗鱼的打斗动作。如某一药物有抑制本能行为,则即可使两斗鱼不发生打斗。有人根据药物抑制斗鱼的打斗作用程度而分为五期:0期为不抑制打斗;1期为驯服,抑制打斗动作,取食如常;2期为平衡失调或侧身;3期为麻醉,侧身,触之反应轻微或消失;4期为死亡。

鲶鱼(Ictalurus Nebulous)没有发电器官,但有灵敏电感觉,已发现4个电感觉中枢,即延脑的后侧线叶、小脑的后侧叶、中脑的半圆突以及前隆核团。适宜作电感觉中枢对静止和偶极子电场的反应研究。

鲶鱼体长为15~20cm,降温(1~4℃)使其麻醉,然后在头顶部开一小孔,显露欲记录的脑部,手术后肌注0.5mg/kg的筒箭毒,将鲶鱼沉入实验水槽中,唯手术部位露出水面,用一乳胶管把含有饱和空气的水引入口中,进行人工呼吸,用玻璃微电极(35~60MΩ)或钨丝微电极(3~12MΩ)作细胞外记录,记录部位是小脑后侧叶和前隆核团。

七、貂

貂体形小,凶猛食肉,主要产于南美。貂具有发育很好的肛袋。肛袋腺可产生特殊气味的分泌物,貂无盲肠且小肠很短(为体长的四倍),胃亦很少。上述特征决定貂需少量多餐,平均日摄食量为40~53克,每次摄食间隔为3小时,人工饲养貂寿命不超过4~5年。野生貂有数种亚种,其皮肤和眼睛的颜色有差异,多为淡褐色手和黑褐色,人工饲养者多为黑褐色,。貂的发情周期明显依赖于季节变化,秋、冬季为正常生殖周期时间,分娩一般在1月底至3月初。一只雄貂可有效地交配五只雌貂。交配一般持续20分钟。雌貂于交配后24~36小时排第一次卵,7~10天后排第二次卵。第一次排卵时未受孕者,争取在第二次排卵期再交配,成功率达90%。交配后10-40天发生种植。妊娠期一般为30~32天。一胎最多生10~11只,但通常为4只,新生貂无毛、无视力、无听力,重量约10克。雌貂吃仔现象很少见。幼貂生长迅速,21天时体重增至100克,此时可给予食物喂养,6~10周时即可断奶,并及时给予疫苗接种防病。先成对分养,4月龄以后可单个分笼饲养。

由于貂性情凶猛活动敏捷,捉拿时可戴上厚实的皮手套,一手夹持貂颈部,另一手捉拿髋或尾根部。皮下给药部位多选腋下皮肤松驰部,肌肉注射部位多选肌肉厚实处,皮内注射多选侧腹壁。颈静脉穿刺法适于取血样本量较大或反复抽取血样时,但一般需药物麻醉下进行。酮亚胺适于镇静用,利血平0.05mg/kg经静脉给药镇静效果良好,吩嗪2mg/kg肌肉注射亦很有效。硫喷妥钠效强但需经静脉给药。用3:2的N2O:O2可很好地完成诱导麻醉,然后于乙醚中加入1:1的N2O:O2给予维持。

貂在南美等生产国应用得较多。这些国家的有关机构经常发表有关貂的文献,并研究出供基因研究和皮毛工业发展的各种有用貂的亚种。貂作为自然疫病模型近年来亦受到重视。这些模型包括:Aleution病、Chediak-Higashi症以及肌肉萎缩症等。

八、雪貂

雪貂是食肉类动物,属于鼬科。经驯化供实验的雪貂(Mustela Pulourius Furo)毛色呈野生色或白化的,体毛呈淡黄色,黑脸、足和尾巴,这都被认为来源于鸡貂,这是在北美见到的最平常的实验种类。白化雪貂粉红眼睛、白色、随着雪貂的生长,由于皮脂腺分泌高成了黄色。雪貂同其它鼬科一样,显示了一些解剖学上的独特性。包括缺乏盲肠,雄貂缺乏前列腺,它们有典型的对称的鼬科分泌麝香的肛门腺,这对腺体是雪貂潜在的防御器官,雪貂如受到惊恐时,就可以排空这些腺,在雌貂动情期,麝香腺的主动分泌增加,这些腺体可以用外科手术摘除,最适摘除时间是在雪貂6~8个月龄时。这一种类雪貂缺乏汗腺,因此,当温度超过32℃(90F)时,有热虚脱的可能,它的散热通过肺的发散。因此要特别注意饲养室的空气对流和降温措施。通常雪貂的实验和繁殖期为5至6年,而整个寿命约14年。在雪貂中,体重的变化是相当大的。性别之间的体重差异几乎两部,雄貂有雌貂的两倍大小。由于季节体重波动占总体重的30~40%,这是因为秋天雪貂皮下蓄积了大量脂肪,而到春天脂肪就逐渐消耗。雪貂不象野生鼬,既不需室外房屋建筑,也不需跑动,他们是爱玩耍的群居动物,幼小时可群养在笼内,长大后可单独饲养或雌、雄分开饲养。雪貂饲养的适宜温度是18~22℃,湿度是40~60%,温度高于30℃,成年貂就表现出紧张不安。雪貂繁殖生理上有很多特点:雄性和雌性雪貂都是季节性繁殖,性活动从春季始持续5~6个月时间;雌性雪貂是刺激排卵,它的卵巢活动是依赖于反射,通过雌激素的刺激阴门增大和阴门退化;如果雌貂不繁殖,可保持动情4个月或更长时间;不正常的延长动情期(1.5~9个月),在缺乏雄貂的实验室饲养条件下,可造成雌性雪貂致命的再障贫血,这是由于高血液性雌激素的缘故,妊娠期41~43天,假孕也可维持这么多天,每个季节可获得两胎小仔,平均8(2~14)个,小仔出生时是瞎子、聋子,全身无毛,3~4周龄时睁眼、有听觉,2~3周龄时乳牙长出,开始吃固体食物,6周龄断奶,4月龄时就可达到成年体重。

雪貂作为实验动物的资料介绍,还在本世纪,虽然它还未被广泛应用,但它对人类健康的贡献无疑是很重要的。雪貂在早期用于传播病毒性疾病的研究,如犬瘟和人类流感,对其它一些病毒性疫病,雪貂也提供了独特的、合适的模型,如麻疹、疱疹性口炎,阿留申病和牛鼻气管炎。雪貂已应用于病毒学、生殖生理、药理学等研究,最近报导特殊适合毒理学试验。还可作为小脑发育不全、流行性感冒等动物模型来研究人类相应的疾病。

第八章 生物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

第一节 选择原则和方法

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是医学科学研究的两个基本途径,它们均离不开实验动物。尤其是实验室研究,实验动物是主要研究对象。因此,选择什么样的实验动物作实验是医学科学研究工作中一个重要环节,不能随便选用一种实验动物来作科学研究,因为在不适当的动物身上进行实验,常可导致实验结果的不可靠,甚至使整个实验徒劳无功,直接关系到科学研究的成败和质量。事实上,每一项科学实验都有其最适宜的实验动物。

医学科学研究工作中实验动物的选择,首先应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来选择,其次再参考是否容易获得、是否经济,是否容易饲养和管理等情况。在实验动物选择上必须注意三点,即实验动物的种类(Species);品种(Breed)或品系(Strain);质量和实验动物的健康状态。选择时还要注意下列向个方面:

一、选用与人的机能、代谢、结构及疾病特点相似的实验动物

医学科学研究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人类疾病的预防和治疗问题。因此,动物的种系发展阶段在选择实验动物时应是优先考虑的问题。在实际可能的条件下,尽量选择那些机能、代谢、结构和人类相似的实验动物作实验。一般来说,实验动物愈高等,进化愈高,其机能、代谢、结构愈复杂,反应就愈接近人类,猴、狒狒、猩猩、长臂猿等灵长类动物是最近似于人类的理想动物。我国广西等地生长的猕猴(M·Mulatta)又叫恒河猴,红面猴(M·Speciosus)和熊猴(M·Assamensis)等已广泛应用于医学科学研究,它们是研究人类脊髓灰白质炎、脑炎、痢疾、肝炎、麻疹等疾病的理想实验动物。它们也是放射医学、牙科学、病毒学、妇产科学、胚胎学、外科学、病理学、生理学、免疫学等实验研究及药物毒理、营养和行为研究的良好动物。如猕猴对人的痢疾杆菌和结核最易感,因此它是复制肠道杆菌病和结核病极好的动物;猕猴的生殖生理和人非常接近,月经周期和人一样约28天左右,是研究人类避孕药的理想动物;猕猴也是制造和鉴定脊髓灰白质炎疫苗的唯一实验动物,但由于灵长类动物价昂难得又需特殊动物房和饲养,因此,在选择时不能盲日追求。在无法搞到猴的条件下可选用家犬等其它动物。

近年来发现一种供医学研究用的、可大量繁殖饲养的原猴类动物树鼩(Tupaia Belangeri Chinensis),又名树瞟鼠、树仙,我国云南吴定等地生长很多,这种动物体小仅120~250克,每隔45天左右繁殖生育一次,其新陈代谢过程远较家犬、鼠类等动物与人的相似,大体解剖和生理功能方面也与其他灵长类相似,尤其在乙型肝炎和睡眠生理研究上有重要用途,树鼩还能自然感染和实验感染人单纯疱疹病毒,适于进行人疱疹病毒的研究。

家犬具有发达的血液循环和神经系统以及基本上和人相似的消化过程,在毒理方面的反应和人比较接近,适于作实验外科学,营养学药理学、毒理学、生理学和行为等研究。猫也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血管坚韧,血压稳定,适宜作神经和循环方面的研究。猫是寄生虫中弓形虫的宿主,因此在寄生虫病研究中是一个很好的模型。猫也是研究白化病,聋病,先天性叶吩病,脊杜裂、病毒引起的发育不良,急性幼儿死亡综合征等很多人类病病的良好动物模型。

猪的皮肤组织结构与人相似,上皮再生性、皮下脂肪层及烧伤后内分泌与代谢等也相似,选用小猪作烧伤实验研究是较理想的实验动物。用猪皮作人烧伤后敷盖比常用的液体石腊纱布要好,其愈合速度比后者快一倍,既能减少病人疼痛,又能减少感染,同时又无排斥现象,血管联合也好。猪的心脏瓣膜可以直接植于人体,作为修补人的心脏瓣缺陷之用。

两栖类蛙的大脑很不发达,和人类相差甚远,就不能选它来作高级神经活动的实验,但是如果要作一个简单的神经反射弧的实验,选用蛙就很合适,因为最简单的反射中枢位于脊髓,蛙的脊髓已发展到合乎实验要求的程度,而且越简单的分析时越明确,高等动物的反射弧复杂,反而难于分析。

二、选用遗传背景明确,具有已知菌丛和模型性状显着且隐定的动物

医学科研实验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怎样使动物实验的结果正确可靠,有规律,从而达到精确判定实验结果,得出正确的结论。因此,要尽量选用经遗传学、微生物学、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的控制而培育的标准化实验动物,才能排除因实验动物带细菌、带病毒、带寄生虫和潜在疾病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也才能排除因实验动物杂交,遗传上不均持,个体差异,反应不一致;才能便于把我们所获得的实验研究成果在国际间进行学术交流。

医学实验研究中一般应尽量不选用随意交配而繁殖饲养的杂种动物或在开放条件下繁殖饲养的带菌、带病毒和带寄生虫的普通动物。根据研究的目的要求,可选择采用遗传学控制方法培育出来的纯系动物或称近交系动物;突变系动物;封闭群动物;系统杂交动物即F1动物;或采用微生物控制方法而培育的无菌动物;已知菌动物或称悉生动物;无特定病原体动物。

近交系动物由于存在遗传的均质性,反应的一致性,实验结果精确可靠等优点已被广泛用于医学科学研究各个领域。如可选用各种不同品系的小鼠研究各种肿瘤疾病(见表8-1);选用不同品系小鼠进行基础和临床各类实验研究(见表8-2)。由于各系纯系动物均具有独特的性质,因此可以适合不同课题的研究需要。

表8-1 供肿瘤研究用的纯系小鼠

肿 瘤 名 称 动 物 品 系
乳腺肿瘤 C3H、A、DBA、b III、BALB/C、C57BR、C57W
肺 癌 A、SWR、BALB/C、BL
肝细胞瘤 C3H、C3H2、C3He
白血病及其它网状细胞瘤 C58、AKR、C57L、BALB/C、DBA/2
皮肤乳头状瘤及癌 HR、I
哈德氏腺癌 C3H
皮下肉瘤 CBA、C3H
胃癌 I、BRS、C3H、C57BL/C
肾上腺皮脂瘤 CE、NH、BABL/C
睾丸畸胎瘤 I29、CBA
睾丸间质细胞瘤 A、BALB/C
垂体腺瘤 C57BL
血管内皮瘤 HR、BALB/C
卵巢瘤 C3He、C3Hf
肌上皮癌 A、BALB/C
皮肤黑色素瘤 DBA/I、DBA/2
皮肤肿瘤 C57L
成骨肉瘤 C3H、C3Hf、C57BL/ka
软骨肉瘤 C57BL/b
横纹肌肉瘤 BALB/C、C57BL/10
纤维肉瘤 C3H、BALB/C

表8-2 供种类实验研究用的纯系小鼠

实 验 研 究 类 别 动 物 品 系
心血管疾病 DBA/2N
自家免疫性疾病 NZB/N、NZB×NZW
脑积水 C57BL/KaLwN、BIO、D2/nSnN
肾盂积水 C57L/N、STR/N
白内障 STAR/N
牙周病 DBA/2N(有抗力)、STR/N(易感)
多尿症 STR/N、STR/1N
卵巢囊肿 C57L/N
肾脏病 A/HeN
白血病 我国自己培育的有:L615、L7212、LS783、RS615、AL771、L6565和津638、AKR
腭 裂 A/HeN(自发)、C57BL/6N(诱发)
放射线 有抗力:C57BL/CdJN
敏感:BALB/CAnN、LACA
淀粉样变 A/HeN、C57L/N、NH/LwN、NZW/N
补 体 BALB/CANnN(活性高)、DBA/2N(活性低)、AKR/N(C5缺乏)
免疫球蛋白M缺乏 CBA/N
胰岛素 C57BR/CdJN(对胰岛素敏感)
心脏钙质沉着 DBA/1JN、DBA/2N
疟 疾 疟原虫感染有抗力:C58/LwN、DBA/1JN
疟原虫易感:C57L/N
类固醇代谢高 C57BL/10ScN
维生素K缺乏 CBA/CaHN
毒浆原虫病 敏感:BALB/CAnN
镇静剂实验 SJL、NZW
脊髓灰质炎病毒 敏感:C3H/HeN

许多突变品系动物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疾病或缺损,如糖尿病伴肥胖症小鼠、自身免疫症小鼠、肌肉萎缩症小鼠、侏儒症小鼠、高血压大鼠、癫痫大鼠、骨骼硬化症小鼠、青光眼兔、脱鞘症小鼠、少趾症小鼠等具有实验模型性状显著且稳定的特征,是研究人类这些疾症的重要实验模型和动物材料。有些突变系动物如无脾小鼠是研究中医中药的重要动物模型,也是研究血吸虫病的良好实验材料。还培育了供肿瘤的免疫研究的突变品系小鼠,如无T细胞小鼠、无B细胞小鼠、无K细胞小鼠、无T、B细胞小鼠、无T、B、K小鼠、无巨噬细胞小鼠等。此外,还培育了一些专供色素、代谢、皮毛、视觉和造血等特殊医学研究需要的突变品系动物。中国地鼠易产生真性糖尿病,血糖比正常高出2-8倍,胰岛退化,β-细胞呈退行性变,易培育成糖尿病株,适于糖尿病研究。

为了医学和生物学研究需要还培育了各种品系猪,常用的品系有普通猪、辛克莱猪(Sinclair)、荷马猪(Homel)、汗佛特猪(Hanford)、皮特曼——摩尔猪(Pitman-Moore)冯·温里布莱猪(Von Willbrod,可研究血友病),乌克坦猪(Yu-Catan)等,而经过选育后的一种美洲小型猪,其中一个品系有80%可天然地发生黑色素瘤,与人的病变和传播方式完全一样,由于猪没有母体抗体(不能通过胎盘屏障),故很多病毒学研究用猪作实验动物。用猪作动物模型,研究人类疾病的报导日渐增多,如用于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疾病、营养性疾病、皮肤病、糖尿病、代谢性疾病、过敏性疾病、牙科病、老年病、酒精中毒、癌、烧伤、肾功能和放射生物学等方?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饲养繁殖在无菌隔离器中,饲料、饮水经过消毒,定期检验,证明动物体内外均无一切微生物和寄生虫(包括绝大部分病毒)。选用这类动物作实验,可以排除普通动物带有各种微生物和寄生虫影响实验结果的干扰,使实验结果正确可靠。

悉生动物体内所带的微生物是完全明确的。一般是将1~2种以上的已知微生物,人工接种于无菌动物内定居,即明确带有单菌、双菌、三菌、或多菌的动物。此种动物和无菌动物一样是放在隔离器内饲养的,因此选用此种动物作实验,正确性也很高,常用于研究微生物和宿主动物之间的关系,并可按研究目的来选择某种微生物。

无特定病原体动物体内应无特定的微生物和寄生虫,但其他微生物和寄生虫允许存在,是无传染病的健康动物。一般是将无菌动物或悉生动物移到有封闭系统的设施中进行饲养繁殖而成的。SPF动物虽不是完全无菌,但仍保留有无菌动物的基本特点,不携带有影响实验效果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所以选用这类动物作实验正确性高、重复性好。选用时必须注意不同试验有不同要求,只有在了解某项试验中涉及到那些病菌,选用才有意义。

目前无菌动物、悉生动物和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展开广泛应用于医学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

三、选用解剖、生理特点符合实验目的的要求的动物

选用解剖生理特点符合实验目的要求的实验动物做实验,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关键问题。很多实验动物具有某些解剖生理特点,为实验所要观察的器官或组织等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如能适当使用,将减少实验准备方面的麻烦,降低操作的难度,使实验容易成功。

家犬的甲状旁腺位于甲状腺的表面,位置比较固定,大多数在两个甲状腺相对应的两端下。家兔的甲状旁腺分布得比较散,位置不固定,除甲状腺周围外,有的甚至分布到主动脉弓附近,因此作甲状旁腺摘除实验,应选用家犬而不能选用兔,但作甲状腺摘除实验,为使摘除甲腺之后,还保留甲状腺的功能,则应选用兔而不能选用家犬。

小鼠、大鼠及豚鼠的气管和支气管腺不发达,只在喉部有气管腺,支气管以下无气管腺,选用这些动物作慢性支气管炎的模型或去痰平喘药的疗效实验就不合适。猴等动物则不然,气管腺的数量较多,直至三级支气管中部仍有腺体存在,选用这种动物就很适宜。

家兔颈部的交感神经、迷走神经和主动脉减压神经是分别存在,独立行走的,而以马、牛、猪、狗、猫、蛙等其他动物的减压神经并不单独行走,而是行走于迷走、交感干或迷走神经中,因此,如要观察减压神经对心脏等作用时,就必须选用家兔。

地鼠口腔内两侧的颊囊是缺少组织相溶性抗原的免疫学特殊区,是进行组织培养,人类肿瘤移植和观察微循环改变的良好区域,适于作免疫学、组织培养、肿瘤学和微循环功能等的实验研究。

乌贼有一条巨大的神经纤维,能允许微电极插入其纤维内,尚保留接近正常的活动机能,常选用它来作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实验。

家兔的胸腔结构与其它动物不同,胸腺中央有一层很薄的纵膈膜将胸腔分为左右两部,互不相通,两肺被肋胸膜隔开,心脏又有心包胸膜隔开,当开胸和打开心包胸膜,暴露心脏作实验操作时,只要不弄破纵膈膜,动物不需要人工呼吸,给实验操作带来很多方便,很适合于作开胸和心脏实验。

家犬的红绿色盲,不能以红绿作为条件刺激物来进行条件反射实验。家犬的汗腺不发达,不宜选作发汗实验,胰腺小,适宜作胰腺摘除手。家犬胃小,相当胃长径的一半,容易作胃导管,便于进行胃肠道生理的研究,家犬的嗅觉特别灵敏,喜近人,易于驯养,经短期训练能很好地配合实验。家犬分成四种神经类型,即强、均衡的灵活性;强、均衡的迟纯型;强、不均衡型和弱型,这对一些慢性实验,特别是高级神经活动实验的动物选择很重要。一般均选用前二种神经类型的家犬作实验。国外常选用一种小猎兔家犬(Beagle)作研究,此种动物由于具有毛短、体形小、性温驯、易于抓捕、毛色为黄、黑、白三色,最适用于毒物学、药物学和生理学研究用,特别适用于长期慢性实验。

猴、家犬、猪、羊、豚鼠、大鼠和小鼠等实验动物按一定性周期进行排卵的,不交配也可正常排卵,而兔和猫属典型的刺激性排卵动物,只有经过交配的刺激,才能进行排卵。如家兔的卵巢几乎连续不断地产生卵子,但成熟的卵泡只有经过雄兔交配后才能排卵,因此可选用成年雌兔来诱发排卵,是观察药物对排卵的影响,进行避孕药研究的常用动物。青紫兰种家兔后肢腘窝部有一个粗大的淋巴结,在体外极易触摸和固定,适于向淋巴结内注射药物或通电,进行免疫功能研究。家兔有食粪癖,晚上吃自己白天的粪便,特别喜欢刚拉下来的软便,因家兔小肠下段肠管能吸收这些粪便中的粗蛋白和水溶性的B族维生素,如选用家兔进行营养实验时,应注意控制其食粪习性,否则会影响实验结果。

一般实验动物均有胆囊,大鼠无胆囊,就不能用它来作胆囊功能的研究,而适合作胆管插管收集胆汁,进行消化功能的研究。豚鼠、家犬、猫、猴等较大的实验动物,正常心电图均有明确的S-T段,但大鼠和小鼠等较小鼠类没有S-T段,甚至有的导联见不到T波,如有T波也是与S波紧挨着,或在R波降支上即开始,经我们实验证明这与大鼠心率快慢无关,可能与啮齿类哺乳小动物心肌复极化过程很缓慢,电动力相互抵消有关。此点在选择动物品种时应注意。

小鼠6-7周龄时性已成熟,性周期短,孕期20天左右,特别有产后发情便于繁殖的特点,它的子宫生长极快,适于作雌激素和避孕药的研究。成年小鼠和大鼠在动情周期不同阶段,阴道粘膜可发生典型的变化,根据阴道涂片的细胞学改变,可进行卵巢功能的测定实验。

雄鸡头上长有很大的红鸡冠,这是雄鸡的重要性特征,适于作雄性激素的研究。

人和实验动物在解剖、生理及代谢方面的比较可参考表8-3。

表8-3 人和实验动物在解剖生理及代谢方面的比较

动 物 相 似 点 相 异 点
小 鼠 老龄肝变化 肝脏、脾脏
大 鼠 脾脏,老龄胰变化,老龄脾变化 网膜循环,心脏循环,无胆囊,肝脏,汗腺
脾脏血管,脾脏,免疫,神经分布,鼓膜张肌 肝脏,汗腺,呼吸细支气管,肺
豚 鼠 脾脏、免疫 汗腺
脾脏血管,蝶骨窦,表皮,锁骨,硬膜外,脂肪分布,鼓膜张肌 脾脏,对异种蛋白的反应,汗腺,喉部中隔,性索的发育,睡眠,热调节
垂体血管,肾动脉,脾脏,脾脏血管,蝶骨窦,肾表血管,肝脏,表皮核酸代谢,肾上腺神经分布,精神变化 心丛,肠道循环,网膜循环,肾动脉,胰管,热调节,汗腺,膈,喉神经,睡眠,淋巴细胞显性
心血管分支,红细胞成熟,视网膜血管,胃肠道,肝脏,牙齿,肾上腺,皮肤,雄性尿道 淋巴细胞显性,脾脏,肝脏,汗腺,丙种球蛋白(新生)
绵 羊 脾脏血管,汗腺 动静脉吻合,消化,胃,呕吐,热调节,睡眠
山 羊 静脉管 淋巴细胞显性,消化,胃,呕吐,热调节,汗腺,睡眠
灵长类 脑血管,肠循环(猩猩),胎盘循环,胰管,牙齿,肾上腺,神经分布,核酸代谢,坐骨区(新世界猴),脑(大猩猩),生殖行为,胎盘,精子 止血,腹股沟,坐骨区(旧世界猴)
升结肠 淋巴细胞显性,消化,胃,呕吐,丙种蛋白(新生),乳腺,热调节,
肺血管,胰管,肝脏

四、选择不同种系实验动物存在的某些特殊反应

不同种系实验动物对同一因素的反应虽然往往是相似的,即有它共同性的一面,但也往往会出现特殊反应的情况,有它的特殊性,实验研究中常要选用那些对实验因素最敏感的动物作为实验对象,因此不同实验动物存在的某些特殊反应性在选择实验动物时更为重要。

家兔对体温变化十分灵敏,适于发热、解热和检查致热源等实验研究。小鼠和大鼠体温调节不稳定,就不宜选用。

鸽子、家犬、猴和猫呕吐反应敏感,适作呕吐实验,家兔、豚鼠等草食动物呕吐反应不敏感,小鼠和大鼠无呕吐反应,就不宜适用。

金地鼠和豚鼠对各型钩端螺旋体很敏感,最好选用55-75克幼年金地鼠或120-180克幼年豚鼠。小鼠、大鼠等实验动物对钩端螺旋体一般不大敏感。

大鼠垂体——肾上腺系统功能发达,应激反应灵敏,适于作应激反应和垂体,肾上腺、卵巢等内分泌实验研究。大鼠肝脏的枯否氏细胞90%有吞噬能力,肝脏再生能力很强,切除60~70%的肝叶,仍有再生力,适于肝外科实验研究。大鼠对炎症反应灵敏,特别是踝关节对炎症反应更敏感,适于多发性关节炎和化脓性淋巴腺炎的研究,也适于中耳疾病和内耳炎的研究。

豚鼠易于致敏,适于作过敏性实验研究。豚鼠有两种类型的变态反应抗体,即IgG和IgE,适于研究过敏性和速发型过敏反应,在全身的变态反应中,肺是休克器官,肥大细胞是靶细胞,组织胺是主要的药理介质。豚鼠的耳蜗对声波变化十分敏感,适于作听觉方面的实验研究。豚鼠对维生素C缺乏很敏感,可出现坏血症,其症状之一是后肢出现半瘫痪,尤其在冬季易患,补给维生素C则症状消失,这是因为豚鼠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所需维生素C必须来源于饲料中。灵长类及豚鼠体内缺乏合成维生素C的酶,因此适于维生素C的实验研究。豚鼠和大鼠组织胺的反应相反,豚鼠对组织胺反应十分敏感,适于平喘药和抗组织胺药的实验研究。豚鼠对结核杆菌、布氏肝菌、白喉杆菌、Q热病毒、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等很敏感。对青霉素也很敏感,比小鼠敏感1,000倍,用青霉素治疗时应特点注意。

不同实验动物对射线敏感程度差异较大,家兔对射线十分敏感,照射后常发生休克样的特有反应,并有部分动物在照射后立即或不久死亡,其休克的发生率和动物死亡率与照射剂量呈一定的线性关系,不适合于作放射病研究。常选用小鼠、大鼠、狗和猴等实验动物进行这方面研究。不同种系动物发生放射病的明显程度和发生时间差异也很大,小鼠和大鼠几乎完全没有全身性初期反应期,豚鼠表现得不明显,而狗和猴则非常明显。小鼠和大鼠造血系统的损伤出现得最早,豚鼠、狗和猪造血障碍的特点是发展比较缓慢,猴的造血改变与豚鼠、狗和猪相同。出血综合秆在豚鼠表现得最明显,狗也相当显著,猴和家兔中等,而小鼠和大鼠则很少见。

家兔、鸡、鸽和猴食用高胆固醇、高脂肪饲料一定时间后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适于动脉粥样硬化实验研究,而小鼠、大鼠和狗就不容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5岁以上的雌狗常有自发性乳腺肿瘤,如果给雌狗孕激素就很容易诱发乳腺肿瘤,雌激素还容易引起狗发生贫血,这在其它动物是很少见的。

水垤肌或青蛙腹直肌对乙酰胆硷具有极高的敏感性,适宜作乙酰胆硷测定实验。

蚯蚓背纵肌不存在毒蕈碱-乙酰胆硷受体(M-AchR)和烟碱1-乙酰胆硷受体(N1-AchR),仅存在烟碱2-乙酰胆硷受体(N2-AchR),适于胆硷能受体的研究。

蝌蚪缺乏甲状腺素,不能很快变成蛙,如给以适量甲状腺素则可加速变成蛙,因此常用蝌蚪的发育来作甲太腺素的实验。

青蛙和蟾蜍的腓肠肌和坐骨神经易获得和制作,适于观察药物对外周神经、横纹肌或对神经肌肉接头的作用。它们的心脏在离体情况下,仍可有节奏地搏动很久,适于研究药物对心脏的作用。

雌激素能终止大鼠和小鼠的早期妊娠,但不能终止人的妊娠。因此,在大鼠和小鼠筛选带有雌激素活性的药物时,常常会发现这些药物能终止妊娠,似乎可能是有效的避孕药,但一旦用人则并不成功。所以,如果知道一个化合物具有雌激素活性,用这个化合物在大鼠或小鼠上观察终止妊娠的作用是没有应用意义的。吗啡对家犬、兔、猴、大鼠和人主要作用是中枢抑制,而对小鼠和猫主要作用是兴奋。降血脂药安妥明可使家犬下肢瘫痪而对猴及其它动物不能引起这样的副作用。驱绦虫及血吸虫的鹤草酚可损害狗的视神经并引起失明,但在猴就没有这些副作用。苯可引起家兔白细胞减少及造血器官发育不全,而对狗却引起白细胞增多及脾脏和淋巴结增生。苯胺及其衍生物对家犬、猫和豚鼠能引起与人相似的病理变化,产生变性血红蛋白,但对家兔则不易产生变性血红蛋白,在鼠则完全不产生。降胆固醇药氯苯氧丁酸乙酯对狗的毒性较大,而对大鼠、猴和人的毒性就不大。性激素可使狗易发生化脓性子宫内膜炎而死于败血症。家兔对阿托品极不敏感。不同品种实验动物存在这些特殊反应,在选择实验动物时必须注意。

不同品系动物,对同一刺激的反应差异很大,在选择时也必须注意。如C57BL小鼠对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敏感性比DBA及BALB/C小鼠高12倍。DBA小鼠对音响刺激非常敏感,闻电铃声后可出现特殊的发作性痉挛,甚至死亡,而C57BL小鼠却根本不会出现这种反应。DBA/2及C3H小鼠对同一病毒(Newcastle病毒)的反应和DBA/1小鼠完全不同,前者引起肺炎而后者引起脑炎。A系小鼠的促性腺激素含量比DBA小鼠低1.5倍。A系小鼠肝脏的β葡萄糖酸活性只有C3H小鼠的十几分之一。A、C3H、津白Ⅱ等品系小鼠易致癌,C57、C58、津白Ⅰ等品系不易致癌,AKR、DBA/2、L615等品系易致白血病。C3H雌鼠乳腺癌自发率达90%,AKR小鼠白血病自发率达65%。

五、选用人畜共患疾病的实验动物和传统应用的实验动物

选择人畜共患疾病的实验动物。有些疾病的病因不仅对人而且对动物也造成相似的疾病。由此提供研究病因学、流行病学、发病机理、预防和治疗的良好动物模型。猴子对痢疾杆菌敏感,其临床过程、病理变化与人类似。用猴子研究痢疾是最好的实验动物。黑热病地区的家犬也感染利朵曼氏原虫发病,犬当然就成为研究黑热病的最好实验动物。克山病病区的马患一种白肌病,其病理变化与人克山病心肌病变相似,兽医师用硒治疗马白肌病,相应地用硒防治人的克山病也取得了良好效果。

选择科研、检验和生产传统用的实验动物。这是科学工作者长期以来实践经验的积累。各个专业、各个课时都有自己常用的品种和品系,如肿瘤研究试验用的小鼠,用那些品系都很明确。C57BL用于Lweis肺癌和B16黑色素瘤。DBA/2作P388和L1210淋巴细胞白血病。

新发现的疾病需要建立动物模型;原来的动物模型不理想;或原来使用的实验动物价值昂贵,不容易获得,必须新建立动物模型。研究麻风长期以来没有合适的实验动物,后来找到犰狳可以形成动物模型,最近报导裸鼠接种麻风杆菌后诱发成功瘤型麻风。猩猩是甲、乙型肝炎的理想实验动物,但来源少,价值昂贵。浙江卫生实验院用肝炎病毒感染红面猴诱发形成甲型肝炎模型。

第二节 各类实验动物选择索引

生物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索引:

一、两栖纲

蛙与蟾蜍与人类的关系疏远、个体小、易于饲养。有冬眠、体外受精繁殖。蛙在发育过程中呼吸系统的鳃转变成肺。蟾蜍的皮肤薄,有毒腺能分泌蟾蜍素,特别是耳下腺分泌量最多。蛙的离体心脏常为生理、药理研究心脏生理、药物作用的标本。腓肠肌坐骨神经标本可作神经肌肉试验。刺激蛙的皮肤可观察反射弧的作用。破坏蛙的脊髓可造成脊髓休克。在显微镜下观察肠系膜血管反应,可见血栓形成,血流阻滞循环障碍等现象。

1.心血管生理,神经肌肉生理,血栓形成。

2.乙酰胆硷含量测定试验(蛙腹直肌)。

3.观察血管的反应性实验(肠系膜血管,下肢血管灌注等)。

4.妊娠诊断试验,内分泌、生殖和胚胎学研究。

5.变态与遗传学研究。

二、爬行纲

蛇与人类关系疏远。可作再生,神经生理和毒物(抗凝)的研究。蛇毒可用以制备抗血清。蛇毒的分离和提取物用于镇痛、抗癌、溶解血栓等。

1.再生,神经和毒物研究。

2.蛇毒制备抗血清,分离提取蛇毒可作镇痛、抗癌、溶解血栓用。

三、鸟纲

鸡、鸽等与人类的关系远。鸡的体温较高(38℃),无汗腺、听觉敏感。鸡胚是病毒学研究、制造牛痘苗、麻疹疫苗等生物制品的原材料。鸡血易凝,可供凝血试验。鸡为杂食动物,有自发性的动脉粥样硬化。可作实验模型。去势的雄鸡的可作性激素的研究。

鸽的听觉视觉非常发达、定向能力好、姿势平衡敏捷。破坏半规管后肌肉紧张失调。姿势失去平衡。不同品系的鸽子对高胆固醇膳食反应不同。Show Raeers和Racing Homers两个品系不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一)鸡

1.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模型。

2.性激素的研究。

3.鸡胚作病毒试验和疫苗制造原材料,还可进行肿瘤、内分泌、营养、药理、组织移植胚胎、毒理、畸胎等研究。

4.血凝试验。

5.生理学、维生素研究。代谢和遗传研究。

6.鸡红细胞还用免疫学试验。

(二)鸽

1.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和抗动脉粥样硬化研究。

2.迷路与姿势关系实验,半规管破坏后姿势失调。

3.大脑半球和小脑切除试验。

四、哺乳纲

这一纲的动物,其基础生物学与人类比较接近,是实验动物的主要来源,有些动物已经实验动物化。个体比较均一,控制了微生物的感染,遗传背景清楚,并能商品化供应。成为科研、检验、生物制品等工作的重要资源。

(一)啮齿目小鼠、大鼠、豚鼠、地鼠、长爪沙鼠、棉鼠。

1.小鼠 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现有近交系388种,突变系小鼠143种,远交系小鼠118种。小鼠个体小,繁殖周期短,产仔多,容易获得,饲养管理较容易。选择使用时宜注意品系生物学特性和用途。常用于药物,抗菌素的筛选,半数致死量的测定,药物效价的比较等。肿瘤的诱发,保种,传代,发病机理和治疗的研究。还用于计划生育、寄生虫病、病毒学、免疫学、血液学的研究。

⑴上消化道肿瘤、腺胃癌、肝癌、肺癌、肺腺癌、宫颈癌、皮肤癌、肉瘤、网状细胞肉瘤、白血病。

⑵心室纤颤。

⑶慢性支气管炎,实验性肺纤维化。

⑷肝炎,中毒性肝炎——肝坏死,肝硬死,胰腺炎。

⑸烧伤,耳冻伤,放射病,白内障,加速病理模型,白细胞减少症,克汀病。

⑹免疫,单克隆抗体制备。微生物和寄生虫学研究。

⑺各种药物的毒性实验和筛选实验。生物效应测定和药物效价的比较实验。

⑻毒理试验,病毒学实验。

⑼计划生育研究。营养学研究。

2.大鼠 是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近交系大白鼠有130种,突变系20多种。选择使用时宜注意其特性。大鼠无胆囊、汗腺不发达,无呕吐反应,体内能合成维生素C。繁殖快,仔数多,易饲养管理,抵抗传染能力较强。可供营养学试验及维生素A、B、C,蛋白质缺乏和代谢的研究。有自发性高血压型,高血压中风型,自发性血栓形成型和动脉脂肪沉积症型大鼠品系。可作胆管插管模型,肿瘤学试验,关节炎、病毒学(流感)、齿科、畸胎学、毒理学、老年学、心血管疾病、免疫学、寄生虫学、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研究。

⑴肝癌,肺腺癌,肺癌,食管癌。

⑵弥慢性血管内凝血,高血脂症,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心律失常,高血压,高血压中风,急性心肌缺血。

⑶慢性支气管炎,实验性肺纤维化,矽肺,肺水肿。

⑷胃溃疡,胃炎,肝炎,中毒性肝炎,肝坏死,肝硬变,实验性腹水,巨肠症。

⑸放射病,冲击伤;烧伤。

⑹去垂体,肾上腺切除,卵巢和睾丸切除,生殖器官损害,糖尿病。

⑺白内障,口腔白斑病,白细胞减少症,关节炎。

⑻营养和代谢研究,蛋白质缺乏及代谢试验,维生素A、B、C和氨基酸、钙磷代谢研究。

⑼免疫,药物,毒理,齿科,畸形,老年学和寄生虫研究。

⑽中耳疾病,内耳炎,畸胎学,避孕药和肝外科研究。

3.豚鼠妊娠期长,初生时仔豚鼠被毛长全,能活动,生后2-5天离乳,自行采食。自身不能合成维生素C,耳蜗敏感。可供链霉素和听觉试验。对结核菌人型和鸟型敏感。适宜作过敏、免疫、白喉、螺旋体病、百日咳、鼠疫、布氏杆菌、口蹄疫、斑疹伤寒、维生素C、肺水肿,血管通透性等的研究。

⑴肝癌。

⑵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心肌梗塞。

⑶慢性支气管炎,变态反应性支气管痉挛,钩端螺旋体——肺出血,肺水肿。

⑷胃溃疡,免疫性肝病损,肝炎。

⑸白喉,螺旋体,百日咳,鼠疫,布氏杆菌病,结核,Q热,脑膜炎。

⑹过敏,免疫,变态反应脑脊髓炎。

⑺维生素C试验,血管通透性观察。

⑻组织胺过敏试验,皮肤局部作用试验。

⑼内耳疾病研究,动物代血浆和补体原料。

4.地鼠:金地鼠,中国地鼠金地鼠为冬眠动物,胎儿发育快,有颊囊,可供组织移植和缺少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免疫学试验、也可作微循环的观察用。地鼠肾细胞可供脑炎、流感、腺病毒、立克次氏体,原虫分离用。也是制作脑炎疫苗的原材料。还用于维生素、核黄素缺乏试验和不同血清型钩螺旋体的模型动物。

中国地鼠妊娠期短,是有自发糖尿病的品系。可用于肺炎球菌肺炎、利什曼氏病、白喉、结核病、狂犬病、流感和脑炎的研究。中国地鼠染色体数目少,已作为遗传学研究的材料。

⑴肺腺病(金黄地鼠)。

⑵肺炎球菌性肺炎,结核,白喉,狂犬病,脑炎,流感,钩端螺旋体病,利会曼病。

⑶糖尿病(中国地鼠),维生素E,核黄素。

⑷肾细胞可作为脑炎,流感,狂犬病毒,腺病毒,立克次氏体,原虫分离和疫苗制备的材料。

⑸颊囊作肿瘤移植试验,观察微循环变化。

⑹生殖生理,肾上腺、脑下垂体、甲状腺等内分泌研究。

⑺溶组织阿米巴,利什曼虫病,旋毛虫等寄生虫学研究。

⑻冬眠时代谢研究。组织移植研究。

5.长爪沙鼠出自我国内蒙及其邻近的几个省,野生动物,已能在实验室繁殖。易发性癫痫。可用于丝虫病、激素鉴定、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结核菌、狂犬病、脊髓灰质炎、血吸虫、炭疽和肾功能的研究。因其Willis动脉环缺如,结扎颈动脉易造成脑梗塞。

⑴癫痫。脑神经研究。

⑵肿瘤。

⑶丝虫病,钩端螺旋体,布氏杆菌,结核、炭疽,狂犬病,脊髓灰质炎,血吸虫。

⑷激素鉴定,肾功能研究。

⑸可进行内分泌研究。

⑹胆固醇、糖代谢研究。

⑺抗精神失常药物等药理研究。

6.棉鼠已能在实验室繁殖,可进行丝虫病研究,对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略敏感。

⑴丝虫病,脊髓灰白质炎。

⑵微生物感染实验。

⑶疫苗制造。

(二)兔目

兔有9属60余种,作为实验动物者为真兔属。兔为最常用的实验动物,现常用的品系为新西兰、日本大耳白兔和青紫兰三种。兔为食草动物,盲肠大,富有淋巴组织。无咳嗽和呕吐反应,无自发排卵,妊娠期短。可供计划生育、妊娠诊断、免疫学、制备各种抗血清用。也作传染病如天花、狂犬病、脑炎、寄生虫病、梅毒、心血管病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休克、血管反应等用。用于解热药、热源检查,对葡萄球菌毒素敏感,兔耳血管神经反应,眼前房移植脏器,卵细胞移植,卵巢、胰岛内分泌,肿瘤等方面的研究。

1.肝癌、肺癌。

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急性循环障碍,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心律失常,高血压,肺原性心脏病,慢性动脉高压,肺心病,一过性高血压。

3.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实验性肺纤维化,肺水肿,矽肺。

4.胃溃疡,肝炎,急性化脓性胆囊炎,胰腺炎,实验性腹水,中毒性肝炎--肝坏死,阻塞性黄疸。

5.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

6.甲状腺肿,糖尿病。

7.冲击伤,耳冻伤,冻伤,低温模型,芥子气皮肤损伤。

8.免疫研究,产生抗体,制备高效价和特异性强的免疫血清。

9.生殖生理和避孕药的研究。皮肤反应试验。

10.发热、解热和检查致热源等实验研究。

11.过敏、免疫、狂犬病、天花、脑炎等研究。

12.白细胞增多症,妊娠诊断,眼前房移植,寄生虫病,病毒,肿瘤试验。

13.眼科研究、角膜瘢痕模型。

(三)食肉目 猫、狗、雪豹

1.猫 猫的繁殖和管理比较困难。我国已有一些实验动物工作进行品种定向繁殖,一般实验用猫多自城乡收购而来,个体差异大,健康水平低,猫的循环、消化、和肌肉系统比啮齿动物较接近近于人。猫的瞬膜及虹膜反应灵敏,可供神经生理学研究,猫可作循环、消化生理、药物、毒理、针麻、鼻疽诊断和阿米巴痢疾等研究用。

⑴肝癌

⑵心律失常,血压实验,冠状窦血流量实验。

⑶中毒性肝炎,肝坏死,阻塞性黄疸。

⑷针麻、神经、循环、消化和药物的试验。

⑸鼻疽病的诊断,阿米巴痢疾,白血病和恶病体质血液学研究。

⑹寄生虫病研究,特别是弓形属寄生虫的研究。

⑺瞬膜及虹膜反应等药理实验。

2.狗 为肉食动物,体型有大、中、小三种型。国外已定向培育出实验狗--小猎兔狗(Beagle)和无特殊病原体狗。狗的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发达,特别是嗅觉极敏锐,狗的上鼻道和右鼻中隔区粘膜有一层高敏感的嗅细胞,其神经末稍纤维通过筛板而入颅腔的嗅脑,嗅脑相对的比其它动物大。狗的听觉也灵敏。狗胃小,肠管短,肝管短,肝多叶,胰腺分散,两侧胸腔不完全分开。无汗腺,鼻湿润。狗有四个神经类型(强均衡灵活和迟纯型、强不均衡型和强型),表现不同的性格。可作系统生理学、药物、毒理、循环、神经、消化、放射、心血管病、条件反射、外科和兽医方面的研究。

⑴失血性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心律失常,高血压,急性肺动脉高压,一过性高血压。

⑵肝癌,肝硬变,试验性腹水,阻塞性黄疸,急性肝瘀血。

⑶放射病,烧伤,复合伤。

⑷糖尿病,肾上腺切除,白细胞增多症。

⑸实验狗外科,药物药理试验,条件反射等。

⑹磺胺类药物等药物的代谢研究,各种新药临床使用前的毒性实验。

⑺心血管外科,脑外科,断肢再植,器官和组织移植。

3.雪貂 易管理能驯化,可供病毒学、生殖和生理学研究。

⑴流感病毒。

⑵生殖生理。

(四)有蹄目 猎、羊

1.猪 用于实验者多为经过培养成特定品系的小型猪。有5个品系。猪在解割学和生理学上与人相似,如心脏冠状动脉的分布、主动脉的结构。皮肤的组织结构、血液和血液化学与人基本上相同。因此可作心血管疾病、烧伤、消化道溃疡、营养、外科、免疫等的研究。

⑴肝癌。黑色素瘤和血友病(某些小型猪)。

⑵心肌梗塞,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

⑶烧伤,放射病。

⑷胃肠道疾病,营养性疾病,皮肤病,糖尿病,代谢病,过敏病,牙科病,老年病,酒精中毒,肾功能等研究。

⑸病毒学研究。猪心瓣膜修补人心瓣缺损。

2.羊有山羊和绵羊。山羊可供人工心脏的移入置换研究,绵羊的血可作培养基,制备免疫血清,羊的红细胞可作补体结合的材料。

⑴肝癌。

⑵胆道扩张症。肺水肿。

⑶放射病。

⑷人工心脏植入。

⑸制备免疫血清,进行免疫学研究。

(五)灵长目 猕猴、树鼩

1.猕猴 有10科51属185种,分布在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猕猴在动物进化上有许多生物学特性,形态学、生理学、行为与人类相似。猕猴的神经系统发达、有低等智力。猕猴作为实验动物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潜在能力。它能感染一些人类的疾病,如脊髓灰质炎、结核、菌痢、脑炎等,它的许多特性是其他实验动物不可比拟的。常用于药物临床试验,外科,放射病,出血,脊髓移植,妇产科,计划生育,胚胎,病毒学,心血管病和行为学等方面的研究。

⑴肝炎(狨猴)。

⑵心肌梗塞,动脉粥样硬化,高血脂。

⑶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⑷放射病,耳冻伤,烧热病模型。

⑸菌痢,脊髓灰质炎,结核,肿瘤等。

⑹肝炎,疟疾,麻疹,疱疹病毒,寄生虫病。

⑺口腔牙科病,血型,内分泌病(如垂体性侏儒症),行为研究,计划生育研究。

⑻制造和检定脊髓灰白质炎疫苗。

2.树鼩 多数学者把列入原猴亚目树鼩科,也有少数学者把它列入食虫目。我国有四个亚种,已逐渐驯化可以在实验室饲养,还不能大量繁殖。可用于神经系统,心血管疾病,病毒学和肿瘤学的研究。

⑴病毒学,神经生理(睡眠生理等)。

⑵心血管疾病(如动脉粥样硬化)。

⑶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特别是乙型肝炎。

⑷疮疹病毒、人单纯性疱疹病毒。

⑸鼻咽癌EB病毒研究,鼻粘膜细胞作培养接种EB病毒效果好。

⑹轮状病毒的腹泻病理模型。

⑺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理的研究。

⑻计划生育研究。

第九章 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动物模型

第一节 动物模型的意义和优越性

生物医学研究的进展常常依赖于使用动物模型作为实验假说和临床假说二者的试验基础。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是十分复杂的,要深入探讨其疾病的发病机理及疗效机理不能也不应该在病人身上进行。可以通过对动物各种疾病和生命现象的研究,进而推用到人类,探索人类生命的奥秘,以控制人类的疾病的衰老,延长人类的寿命。

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AnimalModelofHumanDiseases)是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所建立的具有人类疾病模似性表现的动物实验对象和材料。使用动物模型是现代生物医学研究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实验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更方便、更有效地认识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研究防治措施。

长久以来人们发现,以人本身作为实验对象来推动医学的发展是困难的,临床所积累的经验不仅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着局限性,许多实验在道义上和方法学上还受到种种限制。而动物模型的吸引力就在于它克服了这些不足点,其在生物医学研究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科技工作者的重视。动物模型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下方面。

(一)避免了在人身上进行实验所带来的风险

临床上对外伤、中毒、肿痛病因等研究是有一定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如急性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研究进很难重复环境污染的作用。辐射对机体的损伤也不可能在人身上反复实验。而动物可以作为人类的替难者,在人为设计的实验条件下反复观察和研究。因此,应用动物模型,除了能克服在人类研究中经常会遇到的理论和社会限制外,还容许采用某些不能应用于人类的方法学途径,甚至为了研究需要可以损伤动物组织、器官或处死动物。

(二)临床上平时不易见到的疾病可用动物随时复制出来

临床上平时很难收集到放射病、毒气中毒、烈性传染病等病人,而实验室可以根据研究目的要求随时采用实验性诱发的方法在动物身上复制出来。

(三)可以克服人类某些疾病潜伏期长,病程长和发病率低的缺点

一般遗传性、免疫性、代谢性和内分泌等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很低,例如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较降,研究人员可以有意识地提高其在动物种群的中发生频率,从而推进研究。同样的途径已成功地应用于其他疾病的研究,如血友病、周期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和自身免疫介导性疾病等。

临床上某些疾病潜伏期很长,很难进行研究,如肿瘤、慢性气管炎、肺心病、高血压等疾病,这些疾病发生发展很缓慢,有的可能要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有些致病因素需要隔代或者几代才能显示出来,人类的寿命期相对来说是很长的,但一个科学家很难有幸进行三代以上的观察,而许多动物由于生命的周期很短,在实验室观察几十代是容易的,如果使用微生物甚至可以观察几百代。

(四)可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增强实验材料的可比性

一般说来,临床上很多疾病是十分复杂的,各种因素均起作用,患有心脏病的病人,可能同时又患有肺脏疾病或肾脏疾病等其他疾病,即使疾病完全相同的病人,因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遗传等各不相同,对疾病的发性发展均有影响。采用动物来复制疾病模型,可以选择相同品种、品系、性别、年龄、体重、活动性、健康状态、甚至遗传和微生物等方面严加控制的各种等级的标准实验动物,用单一的病因作用复制成各种疾病。温度、湿度、光照、噪音、饲料等实验条件也可以严格控制。

无论营养学、肿瘤学和环境卫生学等方面,同一时期内很难在人身上取得一定数量的定性疾病材料。动物模型不仅在群体的数量上容易得到满足,而且可以通过投服一定剂量的药物或移植一定数量的肿瘤等方式,限定可变性,取得条件一致的模型材料。

(五)可以简化实验操作和样品收集

动物模型作为人类疾病的“缩影”,便于研究者按实验目的需要随时采取各种样品,甚至及时处死动物收集样本,这在临床是难以办到的。实验动物向小型化的发展趋势更有利于实验者的日常管理和实验操作。

(六)有助于更全面地认识疾病的本质

临床研究未免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已知很多病身体除人以外也能引起多种动物感染,其表现可能各有特点。通过对人畜共患病的比较研究,可以充分认识同一病原体(或病因)对不同机体带来的各种损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使研究工作升毕到立体的水平来揭示某种疾病的本质,从而更有利于解释在人体上所发生的一切病理变化。

动物疾病模型的另一个富有成效的用途,在于能够细致地观察环境或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这在临床上是办不到的,对于全面地认识疾病本质有重要意义。

因此利用动物疾病模型来研究人类疾病,可以克服平时一些不易见到,而且不便于在病人身上进行实验的各种人类疾病的研究。同时还可克服人类疾病发生发展缓慢,潜伏期长,发病原因多样,经常伴有各种其它疾病等因素的干扰,可以用单一的病因,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典型的动物疾病模型,对于研究人类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防治疾病疗效的机理等是极为重要的手段和工具。

第二节 动物模型的分类

一、按产生原因分类

(一)自发性动物模型(Spontaneous Animal Models)

是指实验动物未经任何有意识的人工处置,在自然情况下所发生的疾病。包括突变系的遗传疾病和近交系的肿瘤疾病模型。突变系的遗传疾病很多,可分为代谢性疾病、分子疾病和特种蛋白质合成异常性疾病。如无胸腺裸鼠、肌肉萎缩症小鼠、肥胖症小鼠、癫痫大鼠、高血压大鼠、无脾小鼠和青光眼兔等。它们为生物医学研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动物模型。近交系的肿瘤模型随实验动物种属、品系的不同,其肿瘤的发生类型和发病率有很大差异。

很多自发性动物模型在研究人类疾病时具有重要的价值,如自发性高血压大鼠,中国地鼠的自发性真性糖尿病,小鼠的各种自发性肿瘤,山羊的家族性甲状腺肿等。利用这类动物疾病模型来研究人类疾病的最大优点,就是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人类相应的疾病很相似,均是在自然条件下发生的疾病,其应用价值就很高,但是这类模型来源较困难,不可能大量应用。由于诱发模型和自然产生的疾病模型是有一定差异的,如诱发的肿瘤和自发的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是不相同的,加之有些人类的疾病至今尚不能用人工的方法在动物身上诱发出来,因此,近年来十分重视对自发的动物疾病模型的开发,有的学者甚至对狗、猫的疾病进行大规模的普查,以发现自发性疾病的病例,然后通过遗传育种,将这种自发性疾病模型保持下来,并培育成具有特定遗传性状的突变系,以供研究。近年来许多动物遗传病的模型就是通过这样的方法建立的。在这方面小鼠和大鼠的各种自发性疾病模型开发和应用得最多。这类模型在遗传病、代谢病、免疫缺陷病、内分泌疾病和肿瘤等方面的应用正日益增多。

最近国外出版一部专著(两卷本),按人类疾病系统,专门介绍人类疾病的自发性动物模型,可供参阅(Andrews EJ et al:Spontaneous Animal Models of Haman Disease,Vol Ⅰ-Ⅱ,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9.)。美国病理学杂志(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每期均有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专栏,常介绍与人类疾病相应的动物自发性疾病,可供参考。但该栏文章评论较多,往往要查阅文未参考文献才能了解具体方法。

(二)诱发性或实验性动物模型(Experimental Animal Models)

实验性动物模型是指研究者通过使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的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时的功能、代谢或毒使动物患相应的传染病,又如用化学致癌剂、放射线、致癌病毒诱发动物的肿瘤等。诱发性疾病动物模型具有能在短时间内复制出大量疾病模型,并能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使复制出的疾病模型适合研究目的需要等特点,因而为近代医学研究所常用,特别是药物筛选研究工作所首选。但诱发模型和自然产生的疾病模型在某些方面毕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在设计诱发性动物模型要尽量克服其不足,发挥其特点。

1982年,Hegreberg与Leathers发表了一部两卷的动物模型目录,第1卷“自发性动物疾病模型”包括了1298篇文献,第2卷“诱发性动物疾病模型”包括了2707篇文献。国内施新猷主编“医学动物实验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年)、郭鹞编“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第1辑,(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可供参考。另外也可在一些药理实验方法学专著中找到,特别是那些容易复制、已经成为定型的(或所谓经典的)模型、可供筛选药物之用的动物模型,这类书中均有介绍。疾病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还可在美国《医学索引》(Index Medicus)中的“动物疾病模型”(Disease Model,Animal)主题之下找到。

必须指出,以上两种动物模型各有其优缺点。事实上很多疾病可用不同方式获得。例如已知有不少自发性肿瘤模型,也可用各种致癌剂诱发产生肿瘤模型。值得注意的是它们在发病机理和疾病内在特征方面存在着各自的特点。如自发性肿瘤和诱发性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有明显区别。此外,大部分自发性动物模型是通过人为定向培育而成的,毕竟不同于人类自然发病情况,因此,自发和诱发模型所具有的优缺点只是相对的。对使用者来说,最重要的是所选择的模型究竟能否达到研究目的。

二、按系统范围分类

(一)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动物模型

这类动物疾病模型是指各种疾病共同性的一些病理变化过程的模型。致病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于动物,使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造成一定病理损伤,出现各种功能、代谢和形成结构的变化,其中有些变化是各种疾病都可能发生的,不是各种疾病所特有的一些变化,如发热、缺氧、水肿、炎症、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电解质紊乱、酸硷平衡障碍等,我们称之为疾病的基本病理过程。

(二)各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是指与人类各系统疾病相应的动物型。如心血管、呼吸、消化、造血、泌尿、生殖、内分泌、神经、运动等系统疾病模型,还包括各种传染病、寄生虫病、地方病、维生素缺乏病、物理损伤性疾病、职业病和化学中毒性疾病的动物模型。

三、按模型种类分类

疾病模型的种类包括整体动物、离体器官和组织、细胞株以至数模型。疾病的动物模型是常用的疾病模型之一,也是研究人类疾病的常用手段。

第三节 动物模型的设计原则和注意事项

一、设计原则

生物医学科研专业设计中常要考虑如何建立动物模型的问题,因为很多阐明疾病及疗效机制的实验不可能或不应该在病人身上进行。常要依赖于复制动物模型,但一定要进行周密设计,设计时要遵循下列一些原则。

(一)相似性

在动物身上复制人类疾病模型。目的在于从中找出可以推广(外推)应用于病人的有关规律。外推法(Extrapolation)要冒风险,因为动物与人到底不是一种生物。例如在动物身上无效的药物不等于临床无效,反之也然。因此,设计动物疾病模型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所复制的模型应尽可能近似于人类疾病的情况。

能够找到与人类疾病相同的动物自发性疾病当然最好。例如日本人找到的大白鼠原发性高血压就是研究人类原发性高血压的理想模型,老母猪自发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研究人类冠心病的理想模型;自发性狗类风湿性关节炎与人类幼年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十分相似,也是一种理想模型,等等。

与人类完全相同的动物自发性疾病模型毕竟不可多得,往往需要人工加以复制。为了尽量做到与人类疾病相似,首先要注意动物的选择。例如,小鸡最适宜做高脂血症的模型,因它它的血浆甘油三酯、胆固醇以及游离脂肪酸水平与人十分相似,低密度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脂质构成也与人相似。其次,为了尽可能做到模型与人类相似,还要在实践中对方法不断加以改进。例如结扎兔阑尾血管,固然可能使阑尾坏死穿孔并导致腹膜炎,但这与人类急性梗阻性阑尾炎合并穿孔和腹膜不一样,如果给兔结扎阑尾基部而保留原来的血液供应,由此而引起的阑尾穿孔及腹膜炎就与人的情况相似,因而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法。

如果动物型与临床情况不相似,在动物身上有效的治疗方案就不一定能用于临床,反之也然。例如,动物内毒性性休克(Endotoxin Shock,单纯给动物静脉输入细菌及其毒素所致的休克)与临床感染性(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就不完全一样,因此对动物内毒素性休克有效的疗法长期以来不能被临床医生所采用。现在有人改向结扎胆囊动脉和胆管的动物胆囊中注入细菌,复制人类感染性休克的模型,认为这样动物既有感染又有内毒素中毒,就与临床感染性休克相似。

为了判定所复制的模型是否与人相似,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例如有人检查了动物压、脉率、静脉压、呼吸频率、动脉血pH、动脉氧分压和二氧化碳分压、静脉血乳酸盐浓度以及血容量等指标,发现一次定量放血法造成的休克模型与临床出血性休克十分相似,因此认为些法复制的模型是一种较理想的模型。同理,按中医理论用大黄喂小鼠使其出现类似人的“脾虚症”,如果又按中医理论用四君子汤把它治好,那么就有理由把它看成人类“脾虚症”的动物模型。

(二)重复性

理想的动物模型应该是可重复的,甚至是可以标准化的。例如用一次定量放血法可百分之百造成出血性休克,百分之百死亡,这就符合可重复性和达到了标准化要求。又如用狗做心肌梗死模型照理很合适,因为它的冠状动脉循环与人相似,而且在实验动物中它最适宜做暴露心脏的剖胸手术,但狗结扎冠状动脉的后果差异太大,不同狗同一动脉同一部位的结扎,其后果很不一致,无法预测,无法标准化。相反,大小白鼠、地鼠和豚鼠结扎冠脉的后果就比较稳定一致,可以预测,因而可以标准化。

为了增强动物模型复制时的重复性,必须在动物品种、品系、年龄、性别、体重、健康情况、饲养管理;实验及环境条件,季节、昼夜节律、应激、室温、湿度、气压、消毒灭菌;实验方法步骤;药品生产厂家、批号、纯度规格、给药剂型、剂量、途径、方法;麻醉、镇静、镇痛等用药情况;仪器型号、灵敏度、精确度;实验者操作技术熟练程度等等方面保持一致,因为一致性是重现性的可靠保证。

(三)可靠性

复制的动物模型来应该力求可靠地反映人类疾病,即可特异地、可靠地反映某种疾病或某种机能、代谢、结构变化,应具备该种疾病的主要症状和体征,经化验或X光照片、心电图、病理切片等证实。若易自发地出现某些相应病变的动物,就不应加以选用,易产生与复制疾病相混淆的疾病者也不宜选用。例如铅中毒可用大白鼠做模型,但有缺点,因为它本身容易患动物地方性肺炎及进行性肾病,后者容易铅中毒所致的肾病相混淆,不易确定该肾病是铅中毒所致还是它本身的疾病所致。用蒙古沙土鼠就比较容易确定,因为一般只有铅中毒才会使它出现相应的肾病变。

(四)适用性和可控性

供医学实验研究用的动物模型,在复制时,应尽量考虑到今后临床应用和便于控制其疾病的发展,以利于研究的开展。如雌激素能终止大鼠和小鼠的早期妊娠,但不能终止人的妊娠。因此,选用雌激素复制大鼠和小鼠终止早期妊娠的模型是不适用的,因为在大鼠和小鼠筛选带有雌激素活性的药物时,常常会发现这些药物能终止妊娠,似乎可能是有效的避孕药,但一旦用于人则并不成功。所以,如果知道一个化合物具有雌激素活,用这个化合物在大鼠或小鼠观察终止妊娠的作用是没有意义的。又如选用大小鼠作作实验性腹膜炎就不适用,因为它们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具有较高的抵抗力,很不容易造成腹膜炎。有的动物对某致病因子特别敏感,极易死亡,也不适用。如狗腹腔注射粪便滤液引起腹膜炎很快死亡(80%24小时内死亡),来不及做实验治疗观察,而且粪便剂量及细菌菌株不好控制,因此不能准确重复实验结果。

(五)易行性和经济性

在复制动物模型时,所采用的方法应尽量做到容易执行和合乎经济原则。灵长类动物与人最近似,复制的疾病模型相似性好,但稀少昂贵,即使猕猴也不可多得,更不用说猩猩、长臂猿。幸好很多小动物如大小鼠、地鼠、豚鼠等也可以复制出十分近似的人类疾病模型。它们容易作到遗传背景明确,体内微生物可加控制、模型性显著且稳定,年龄、性别、体重等可任意选择,而且价谦易得、便于饲养管理,因此可尽量采用。除非不得已或一些特殊疾病(如痢疾、脊髓灰白质炎等)研究需要外,尽量不用灵长类动物。除了在动物选择上要考虑易行性和经济性原则外,而且在模型复制的方法上、指标的观察上也都要注意这一原则。

二、注意事项

研究者的设计动物模型时除了要了解掌握上述一些原则外,还要注意下列一些问题:

(一)注意模型要尽可能再现所要求的人类疾病

复制模型时必须强调从研究目的出发,熟悉诱发条件、宿主特征、疾病表现和发病机理,即充分了解所需动物模型的全部信息,分析是否能得到预期的结果。例如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时,草食类动物兔需要的胆固醇剂量比人高得多,而且病变部位并不出现在主动脉弓。病理表现为纤维组织和平滑肌增生为主,可有大量泡沫样细胞形成斑块,这与人类的情况差距较大。因此要求研究者懂得,各种动物所需的诱发剂量、宿主年龄、性别和遗传性状等对实验的影响,以及动物疾病在组织学、生化学、病理学等方面与人类疾病之间的差异。要避免选用与人类对应器官相似性很小的动物疾病作为模型材料。为了增加所复制动物疾病模型与人类疾病的相似性,应尽量选用各种敏感动物与人类疾病相应的动物模型,可参考表9-1。

表9-1 各种敏感动物与人类相似的疾病模型

动 物 模 型 动 物 种 类 相应人类的疾病
阿留申(Aleutian)病 水貂类 多发性骨髓瘤
淀粉样变性 北京鸭 淀粉样变性
动脉粥样硬化 松鼠、猴、鸽、狒狒 动脉粥样硬化
黑猩猩 Aoudad
房中隔缺陷 黑猩猩 房间隔缺损
自家免疫性疾病 新西兰黑色小鼠 散播性红斑狼疮
Sjogren氏综合征
Waldenstrom氏巨球蛋白症
脱发症/雄鼠模型 猕猴肢末 脱发症/男性
心血管疾病 土拔鼠 心血管疾病
白内障 海豹、海狮子、沙鼠 白内障
小脑发育不全 雪貂 小脑发育不全
脑血管疾病 土拔鼠 脑血管疾病
Chastek氏麻痹症 水貂 维生素B1缺乏病
(一种维生素B1缺乏症)
染色体畸变 染色体畸变
先天性红细胞血卟啉症 狐、松鼠 先天性红细胞血卟啉症
多尿症 黑色类人猿 多尿症
糖尿病 中国地鼠、沙鼠 糖尿病
二糖(乳糖)利用差 海狮子 二糖利用差
眼病 非洲绿猴、狒、狒、海貂、海狮 动脉瘤
分叶动脉瘤 火鸡 暴死
Diving反应 海貂、海狮 Ehlers-Danlos氏征
Ehlers-Danlos氏症 水貂 候群
候群(原始胶原缺乏) 椭园红细胞病
椭园红细胞病 红褐色美洲驼
脑病、类羊搔痒病 水貂 Kurn Crentzfeidt-Jakob
自发性高血压 黑猩猩 综合征
家族性贫血 Basenje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
有规律地形成兄弟双胞胎 狨猴 双胞胎
真菌感染 蝙蝠 真菌感染
胃肠道寄生虫和治疗 白鲢、猴、Leaf 寄生虫病
悉生动物研究 兔、猪、大鼠、炎鸡
鸡、羔羊、猫、狗、猴 疾病的发病机理
Grand-mal癫痫发作 Gerbil 癫痫
内芽肿病 Boxer 溃疡性结肠炎
结肠炎 肠炎
中暑 Coypu 中暑
肝炎 黑猩猩 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 火鸡、北京鸭 病毒性肝炎
肝癌 虹鳟、真鳟 肝癌
遗传性耳聋 水貂 耳聋
遗传性脑白质营养不良 水貂 家族异染性的脑白质
营养不良
遗传性脑白质黑变病 水貂 Chediak-Higashi
综合征
遗传性肌萎缩 北京鸭、火鸡 肌萎缩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症 鹿、小鼠 球形红细胞症
两性畸形 水貂 两性畸形
疱疹 火鸡 疱疹感染
疱疹诱发性淋巴瘤 火鸡 淋巴瘤
脑积水 水貂 脑积水
多骨质骨肥厚 乌龟,长尾小鹦鹉 多骨性骨肥厚
非溶血性高胆红素血症 Gunn大鼠 Crgler-Najjar综合征
炎症 悉生动物 炎症
流行性感冒 雪貂 流感
实验性家族遗传性 黑猩猩 家族遗传性中枢神经
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 系统变性病
脂肪血症 蒙古沙土鼠 脂肪血症
巨噬细胞“泡沫状”脂 乌龟、长尾小鹦鹉 脂肪贮藏性疾病
沉积症
李司忒氏菌病 Lemming 李司忒氏菌病
淋巴瘤 沙土鼠 淋巴瘤
淋巴肉瘤 蟾蜍、蝾螈、Boxer狗 Hodgkin氏病
吸收障碍综合征(灰色便) 水貂 吸收障碍
疟疾 北京金丝雀 疟疾
母亲和胎儿血循环 矮山羊 母亲和胎儿血循环
接触传染性软疣 黑猩猩 接触传染性软疣
增生物鉴别 犰狳(九条纹)、真鳟 杂核单卵性变胎
肌营养不良 火鸡、小鸭 肌营养不良
肿瘤病 土拔鼠、小鼠 肿瘤
Mulei-mammate
骨软化 鼯鼠 骨软化
寄生虫感染 蝙蝠 寄生虫感染
色素沉着肝病 吼猴 肝细胞黑色素沉着
浆细胞增多症 水貂 浆细胞增多症
脊髓灰质炎 Lemming 脊髓灰质炎
多尿症 中国地鼠 糖尿病
肺腺瘤 灰鼠 肺腺瘤
狂犬病 吸血蝙蝠(鼠蝠) 狂犬病
蝙蝠
肾脏腺肉瘤 肾脏腺肉瘤
生殖生物学 狒狒、蛙、蟾蜍、蝙蝠 生殖
类风湿病因素 吼猴 类风湿病因素
肉瘤 花金属SPP 肉瘤
性染色体异常 水貂、狨猴 性染色体异常
体内红细胞镰状细胞 白尾鹿 镰状细胞贫血
素变质
躯体分离(抗体形成) 鸟、鱼、Pesomyscus、SPP 躯体分隔(抗体形成)
弓形体病 地松鼠、鼠猴、猫 弓形体病
兔热病 Lemming 兔热病
溃疡性结肠炎 黑猩猩 溃疡性结肠炎
尿失禁 水貂 尿结石
病毒性诱发网状组织疾病 美国阿留申群岛水貂 网状组织病
新西兰小鼠

(二)注意所选用动物的实用价值

模型应适用于多数研究者使用,容易复制,实验中便于操作和采集各种标本。同时应该首选一般饲养员较熟悉而便于饲养的动物作研究对象,这样,就无需特殊的饲养设施和转运条件,经济上和技术上容易得到保证。

此外,动物来源必须充足,选用多胎分娩的动物对扩大样本和重复实验是有益的。尤其对慢性疾病模型来说,动物须有一定的生存期,便于长期观察使用,以免模型完成时动物已频于死亡或毙于并发症。

野生动物在自然环境中观察有助于正确评价自然发病率和死亡率。但记录困难,在实验条件下维持有一定难度,且对人和家畜有直接和间接的威胁,使用时要特别加以注意。因此,复制模型时必须注意动物种群的选择,要了解各类动物种群的特点和对复制动物的影响。

用于生物医学研究的动物种群,可按其遗传成分和其环境被研究人员控制的程度,分为三种基本类型:⑴实验室类型,它们可提供最大程度的遗传和环境操作;⑵家养类型,不论是乡村或城市饲养的,人类对其干扰的程度不同,且动物环境与人类环境可为能极为接近;⑶自然生态类型。几乎没有人为的干扰。可能某种动物(啮齿目、食肉目、兔形目)可按所有三类类型进行研究,这就增加了对环境和遗传因素作比较研究的可能性。在选用三类动物种群复制动物模型时,必须了解它们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可参考表9-2。

表9-2 不同类型的动物种群的优点和缺点

优 点 缺 点
(一)实验室种群
1.连续饲养和记录 1.生活于人工环境
2.观察迅速 2.标准日粮
3.个体众多 3.宿主体型大小和疾病的急性本质不太适用于临床或研究
4.生命周期短 4.一般涉及人工诱发的疾病
5.标化的环境和/或遗传组成:近交、小鼠、大鼠、豚鼠、鸡
6.在癌症研究领域中可用于传播性和移植性肿瘤
7.有基本的生化、生理、病理资料
(二)家养动物种群
1.生活于与人类相似或相同的环境 1.饲养:空间、价格、管理、安全
2.发病率常可比较 2.实验对象损失:屠宰
3.可研究自然途径感染的自发性疾病 3.疾病记录和报导极有限
4.短时间内经历疾病的全过程 4.可用的免疫学资料有限
5.很适于临床研究
6.有无限制的生前和死后标本
7.可能进行传播研究
8.在种群中疾病频率既有升高也有降低
(三)野生动物种群
1.容许估计自然条件下疾病的频率 1.疾病记录和报告极有限
2.揭示自然条件下的正常周期(非偶然的) 2.关于模型动物的基本资料有限
3.允许测定自然条件下的因素: 3.难以在实验条件下饲养
(1)预后(2)监测 4.带有对家畜和人有潜在危险性的人畜互传疫病原

(三)注意环境因素对模型动物的影响

复制模型的成败往往与环境的改变有密切关系。拥挤、饮食改变、过度光照、噪音、屏障系统的破坏等,任何一项被忽视都可能给模型动物带来严重影响。除此以外,复制过程中固定、出血、麻醉、手术、药物和并发症等处理不当,同样会产生难以估量的恶果。因此,要求尽可能使模型动物处于最小的变动和最少的干扰之中。

(四)不能盲目地使用近交系动物,不然会导致不能控制的因素进入实验

例如自发性糖尿病大鼠(BB、Wistar)除具有糖尿病临床特征外,还发现多种病理变化(外周神经系统严重病变、睾丸萎缩、甲状腺炎、胃溃疡、恶性淋巴瘤等)。因此要有目的地选择。半个世纪以来,近交系的开发不断提供着新的动物模型材料,大、小鼠疾病作为模型在医学使用量已高达70~90%。利用近交系作动物模型时还必须认识到:

1.动物形成亚系后不应该再视为同一品系。要充分了解新品系的特征和背景材料。

2.即使作为已形成模型的品系,由于不适当的育种方法和环境改变,还可发生新的基因突变和遗传漂变;即存在着变种甚至断种的危险。

3.国外经常取用二种近交系的杂交一代(F1)作为模型。其个体之间均一性好,对实验的耐受性强,又多少克服了近交系的缺点。但盲目引进F1代动物对复制所要求的模型是缺乏意义的。

(五)动物进化的高级程度并不意味着所有器官和功能接近于人的程度

复制动物模型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尽量考虑选用与人相似、进化程度高的动物作模型。但不能因此就认为进化程度越高等的动物其所有器官和功能越接近于人。例如,非人灵长类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时,病变部位经常在小动脉、即使出现在大动脉也与人类分布不同。据报导用鸽(White Gameau Pigeon)作这类模型时,胸主动脉出现的黄斑面积可达10%,镜下变化与人也比较相似,因此也广泛被研究者使用。

(六)正确地评估动物疾病模型

应该懂得没有一种动物模型能完全复制人类疾病真实情况,动物毕竟不是人体的缩影。模型实验只是一种间接性研究,只可能在一个局部或几个方面与人类疾病相似。因此,模型实验结论的正确性只是相对的,最终必须在人体身上得到验证。复制过程中一旦出现与人类疾病不同的情况,必须分析其分岐范围和程度,找到相平行的共同点,正确评估哪些是有价值的。

总之,动物疾病模型这门新兴的科学正吸引着各个领域专业人员投身于这项开发工作。无论医学家、兽医学家还是生物学家,要复制动物模型还必须学习有关知识,精于选用已知的各种模型和开发新的模型,这也应该是研究者的一项基本技能。

第四节 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

一、复制方法和应用

动物疾病模型的复制,是用人为的方法,使动物在一定的致病因素(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作用下,造成动物组织、器官或全身一定损害,出现某些类似人类疾病的功能、代谢、形态结构方面的变化或各种疾病,通过这种手段来研究人类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为研究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包括新药物试用)提供理论依据。所以动物疾病模型的复制,在医学科学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目前我国生物医学科学研究中,动物疾病模型主要用于三个方面:即实验生物学、实验病理学和实验治疗学(新药筛选亦属于实验治疗学范畴)。由于研究目的不同,对于疾病模型的要求也有所区别。如实验病理学,它着重于研究用某种特定方法复制出某些疾病。整个疾病复制过程,就是它的研究内容,目的是通过疾病的复制去探讨疾病的病因学和发病原。而实验治疗学则完全不同,疾病的复制仅是它研究的开始,因为它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阐明在该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些治疗措施或药物的疗效如何。

诱发性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不外是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和各种环境因子作用于动物而产生。

生物学因素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细胞、生物毒素、激素等各种致病原,通过接种而使正常动物发生疾病。如接种细菌、病毒于敏感动物使其产生各种传染病。目前已知的150余种人畜共患病提供了极有意义的传染病材料。从流行病学、病理学或并发症等不同角度研究,首先要充分了解动物与人在疾病易感性和临床表现等方面的同异处。例如轮状病毒可引起婴儿急性坏死性肠类,犬感染轮状病毒后的表现只是亚临床的。然而严重威胁幼犬的肠道病毒是细小病毒,而人对细小病毒则并不易感。

物理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在机械力作用下产生各种外伤性脑损伤、骨折等模型,气压变动复制高空病、潜水病;温度改变产生各种烧伤和冻伤;放射线照射可复制各型放射病,引起免疫功能抑制或诱发Spragae-Dawley系大鼠乳腺癌;闪光刺激诱发癫痫模型;噪音刺激引起听源性高血压及改变行为记忆功能等。复制各种模型时必须严格考虑不同对象应采用的不同的刺激强度、频率和作用时间,即按设计要求摸索有关实验条件。例如用扩张的气囊在颅内加压制作急性颅内压增高症动物模型时,应该按不同压力梯度通过几小时逐步加压,待脑的顺应性发生改变后才出现临床“脑缺血-脑水肿”的恶性循环。盲目加压会急速发生脑疝死亡,不可能复制出脑水肿对机体代偿和失代偿的病理生理过程,这样的模型会丧失或缺乏临床研究的价值。

化学因素可直接或间接(通过代谢产物)对机体产生有害作用。如用各种化学致癌剂诱发各种肿瘤;用各种化学毒物或毒气诱发各种中毒性疾病;用强碱、强酸可致皮肤烧伤等。

不同品种、不同年龄的动物也存在剂量、耐受性和副作用等差异。实验者需要通过广泛收集有关信息,在预实验中摸索稳定而有效的实验条件。研究者可根据研究目的需要,选择相应的实验方法,在健康的动物身上复制出所需要的疾病模型。诱发性疾病模型已知有数千种,复制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仅对一些常用的、经典的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加以简介。

二、肿瘤模型的复制方法

复制动物肿瘤的方法很多,如将实验动物用放射线照射或静脉、局部注射放射性同位素;使用各种化学致癌剂(烷化剂、多环芳香烃类、芳香胺类、氨基偶氮染料、亚硝胺类);使用植物毒素(如苏铁素、黄樟素等);使用金属(如铬、镍、砷、镉等);使用RNA和DNA肿瘤病毒;使用多种致癌性霉菌毒素(其中致癌作用最强者为黄曲霉素)等,均可诱发成各种肿瘤。

诱发性肿瘤模型其数量在诱发性动物模型中占首位。一般是利用致癌物质通过口服、注入、埋藏和涂抹等方式使动物发生肿瘤。

能诱发动物肿瘤的病毒也有不少报导,例如小鼠白血病病毒(MLV)、鸡白血病病毒(ALV)和猫白血病病毒(FLV)分别能引起大小鼠,鸡和猫白血病。Rous鸡肉瘤病毒可使田鼠、鸡、鸭、鹌鹑、猴、蛇等多种动物发生肉瘤。猫肉瘤肉毒(FSV)可使大鼠、猫、犬和猴发生肉瘤。人类腺病毒能诱发小鼠、田鼠肉瘤和淋巴瘤。

(一)诱发性肿瘤动物模型

1.肝癌 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大白鼠肝癌:取体重250g左右的封闭群大白鼠,雌雄不拘。按性别分笼饲养。除给普通食物外,饲以致癌物,即用0.25%DEN水溶液灌胃,剂量为10mg/kg,每周一次,其余5天用0.025%DEN水溶液放入水瓶中,任其自由饮用。共约4个月可诱发成肝癌。或单用0.005%掺入饮水中口吸服8个月诱发肝癌。4-2甲基氨基氮苯(DBA)诱发大鼠肝癌:用含0.06%DBA的饲料喂养大鼠,饲料中维生素B2不应超过1.5~2mg/kg,4~6月就有大量的肝癌诱发成功。2-乙酰氨基酸(2AAF)诱发小鼠、狗、猫、鸡、兔肝癌:给成年大鼠含0.03%2AAF标准饲料。每日每平均2~3mg2AAF(也可将2AAF混于油中灌喂),3~4月后有80~90%动物产生肝肿瘤。二乙基亚硝胺诱发大鼠肝癌:用剂量为每日0.3~14mg/kg体重,混于饲料或饮水中给予,6~9个月后255/300大鼠发生了肝癌。亚胺基偶氮甲苯(OAAT)诱发小鼠肝癌:用1%OAAF苯溶液(约0.1ml含1mg)涂在动物的两肩胛间皮肤上,隔日一次,每次2~3滴,一般涂100次。实验后7~8周即而出现第一个肝肿瘤,7个月以上可诱发小鼠肝肿瘤约55%。或用2.5mgOAAT溶于葵瓜子油中,给C3H小鼠皮下注射4次,每日间隔10天,也可诱发成肝癌。黄曲霉素诱发大鼠肝癌:每日饲料中含0.001~0.015ppm,混入饲料中喂6个月后,肝癌诱发率达80%。

2.胃癌 甲基胆蒽诱发小鼠胃癌:取20g左右的小鼠,无菌手术下,在腺胃粘膜面穿挂含甲基胆蒽(MC)线结。含MC的线结是用普通细线,在一端打结后,将线结置于盛有MC小玻璃试管内,在酒精灯上微微加温,使MC液化渗入线结。MC浓度为0.05~0.1g20-甲基胆蒽内浸入10~20根线。手术埋线后4~8个月可诱发成功胃癌。用不对称亚硝胺,剂量为0.25ml/kg体重,3个月后全部动物发生前胃乳头状癌,7~8个月后有85~100%发生前胃癌。昆明种最敏感。A系次之,615系小鼠敏感性最差。此外还可用甲基亚硝基醋酸尿素给BD大鼠饮水中加2mg/kg体重,每周5次饮用,520天后全部大鼠均发生了腺胃癌。

3.食管癌 甲基苄基亚硝胺(MBNA)诱发大鼠食管癌:取体重100g以上的Wistar大鼠,任其食用含甲基苄基亚硝胺的饮水,并将MBNA掺入饲料中使每日摄入量达0.75~1.5mg/kg体重。80~100天可诱发成食管癌。也可用二烃黄樟素(Dihydrosafrole),它是一种制备啤酒的调味品,在大鼠饲料中加入百万分之二千五百至一万(2500~10000ppm)黄樟素,就能引起20~75%的食管癌。用0.2%或0.005%的甲基苄基亚硝胺水溶液,给动物经口灌喂,每天一次,大鼠灌注剂量为1mg/kg体重,至第27天即发现一例食管乳头状瘤,154天发现第一例食管癌,11个月食管癌的发生率为53%。

4.肺癌 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发小鼠肺癌:小白鼠每周皮下注射1%DEN水溶液一次,每次剂量56mg/kg,DEN总剂量达到868mg,观察时间为100天左右时,发癌率可达40%。而DEN总剂量达到1176mg,观察时间为半年左右时;发癌率可达94%。乌拉坦诱发肺腺癌:小鼠(A系,1~11/2月龄)较大鼠敏感,每次每只腹腔注入10%乌拉坦生理盐水液0.1~0.3ml,间隔3~5日再注,共注2~3个月,每只小鼠用量约为100mg,注后3个月肺腺癌发生率为100%,而且多数为多发性,这种诱发瘤为良性。此外还可用气管内注入苯并芘、硫酸铵气溶胶、甲基胆蒽等诱发肺癌。如猴气管内注入3,4苯并芘(苯并花为3~15mg与等量之Fe2O3混合液),每周一次,共10次,6只猴中有2只诱发肺的鳞状上皮癌。亦有人用硫酸胺气溶剂给100只大鼠吸入,13个月后所有大鼠都发生了肺腺癌。用0.2%明胶作悬浮剂将甲基胆蒽混合后给金地鼠气管内注入,每次0.1ml(含甲基胆蒽5mg)每周一次,共6次,53周后有62.5%动物发生了肺癌。

5.鼻咽癌 二甲基胆蒽(MC)诱发大鼠鼻咽癌:取直径2~3mm的硬质塑米管,在酒精灯上小火拉成锥形,每段长约3.5cm,管内填以结晶体MC。小管一端用火封闭,以防药物外溢,尖端用针刺数孔,使MC能从小妃溢出。取体重120g左右的大白鼠,雌雄均可,乙醚麻醉后,由前鼻孔将上述含MC的塑料小管插入鼻腔,利用前鼻孔较小管粗端为小的特点,稍加用力,迫使小管全部进入鼻腔内,其尖部可达鼻咽腔。不需另加固定,即可使小管长期留于鼻腔内。待到预定时间(半年以上),或动物自行死亡时,到其鼻咽部,10%福尔马林固定,脱钙后,石蜡包埋,进行连续切片。发癌率可达60%以上。二乙基亚硝胺滴鼻法诱发鼻咽癌:取120g左右大白鼠,雌雄均可,乙醚麻醉后,用磨平针尖的8号针头,从前鼻孔轻轻插入,针尖可达鼻咽腔。经注射器灌注用1%吐温-80新配的33.3%DEN混悬液0.02ml(含DEN6.7mg)每周1次,共15~20次,可诱发成鼻咽癌。

6.宫颈癌 取雌性小白鼠,以附有0.1mgMC的棉纱线结在动物不麻醉的状态下,借助于阴道扩张器及磨纯的弯针,将线穿入宫颈。经右宫角背部穿出,使线结固定于宫颈口。线的另一端则固定于背部肌肉,缝合皮肤,挂线以后,同日开始连续注射青霉素2~3天。以防术后感染。至一定时间(半年左右)处死动物,宫颈组织用10%福尔马林固定,石蜡包埋,连续切片。

7.结肠癌 给四周龄的雄性大白鼠,皮下注射二甲基苄肼(Dimethlhydrazine,DMH)每周一次,连续21周,每次DMH21mg/kg。最后一次给药后1~4周,处死动物。降结肠部位用Bouin液固定,脱水,石蜡包埋,切片。所用之DMH先配成每100ml含400mg的母液,并加EDTA37mg,用氢氧化纳(0.1N)液将pH调至6.5备用。

(二)移植性肿瘤动物模型

目前临床所用的抗肿瘤药中,大多数是经动物移植性肿瘤试验筛选而发现的。应用动物移植性肿瘤筛选药物的优点是:使一群动物同时接种同样量的瘤细胞,生长速率比较一致,个体差异较小,接种成活率近100%,对宿主的影响相类似,易于客观判断疗效,可在同种或同品系动物中连续移植,长期保留供试验用,试验周期一般均较短,试验条件易于控制等。因此目前抗肿瘤药筛选大多数采用动物移植瘤作为筛选模型。目前世界上保存的动物移植肿瘤约有400株,但筛选试验常用者仅20~30种。据1984年统计,我国在同系、同种动物中已建立各种动物和人的常见的瘤株64个。例如小鼠肺腺瘤(HP615)、小鼠子宫颈瘤27号(U27)、小鼠脑瘤22(B22)、小鼠淋巴细胞性血病(L615)、裸鼠人肝瘤移植瘤和人脑恶性胶质细胞瘤(NCS—1)等。

动物肿瘤可通过移植传代而培养出所需要的肿瘤细胞株。瘤株是一种组织学类型和生长特性已趋稳定,并能在同系或同种动物中连续传代的肿瘤细胞模型。肿瘤移植于健康动物,相当于活体组织培养,可长期保存瘤种,供实验所用。

实验中常用腹水瘤和实体瘤两种方式进行移植。对于会产生腹水的肿瘤,可将其一定数量的细胞注入受体动物腹腔形成腹水瘤或产生腹水。实体瘤移植也是在无菌条件下,把实体瘤切成2~3mm小块,植于受体动物皮下。

自体式同系动物肿瘤植不产生排导现象。同种动物移植时可结合注射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物和适当量的放射等方法,降低宿主免疫排斥反应。异种动物肿瘤移植始于Leidy(1834年),难度较大。近50年来异体移植常用下列方法:①接种于皮下或粘膜下,优点是易观察,但排斥作用大,效果欠佳。②动物肿瘤移植于鸡胚尿囊膜。特点是较易存活,但人类肿瘤无成功报导。③人类肿瘤接种于大鼠、豚鼠、兔的眼前房。缺点是细胞不能传代。④移植于动物脑内。肿瘤生长快,但难度大,不易观察。1983年Bodgen等人用无胸腺大鼠肾包膜下移植人体肿瘤筛选新药,全部实验仅需11天,且命中率高,这项工作为临床病人的药物筛选带来了福音。

60年代以来国外已建立可移植性人体肿瘤数百种,这些瘤株能防止由传代伴随的形成和功能的退化。1969年Rygaaid首次成功地将人类肿瘤移于无胸腺裸小鼠,这为异种动物肿瘤移植开辟了新局面。由于裸小鼠缺乏T淋巴细胞功能,所以是极为理想的肿瘤移植模型材料。

三、心血系系疾病的动物模型

(一)动脉粥样硬代模型

常选用兔、猪、大鼠、鸡、鸽、猴和犬等动物。常用的复制方法有下面几种(包括高血脂模型):

1.高胆固醇、高脂肪饲料喂养法:是目前比较常用的方法,特点是死亡率低,可长期观察,但费时久。一般在家兔、鸽、鸡等,经数周喂养就可产生明显的高脂血症,经数月就能形成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大白鼠、小白鼠及犬则较难形成,如果饲料中增加蛋黄、胆酸和猪油等,可用促进作用。为了促进病变的形成,在高脂饲料中还可加入甲基硫氧嘧啶、丙基硫氧嘧啶、甲亢平、苯丙胺、维生素D、烟碱或蔗糖等。

具体复制方法:兔诱发模型:体重2kg左右,每天喂服胆固醇0.3g,4个月后肉眼可见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若每天剂量增至0.5g,3个月后可出现斑块;若增至每天1g,可缩为2个月。在饲料中加入15%蛋黄粉、0.5%胆固醇和5%猪油,经3周后,将饲料中胆固醇减去,再喂3周,可使主动脉斑块发生率达100%,血清胆固醇可长高至2000mg%。大白鼠诱发模型:喂服1~4%胆固醇、10%猪油、0.2%甲基硫氧嘧啶、86~89%基础饲料,7~10天;或喂服10%蛋白黄粉、5%猪油、0.5%胆盐、85%基础饲料,7天后均可形成高胆固醇血症。小白鼠诱发模型:雄性小白鼠饲以1%胆固醇及10%猪油的高脂饲料,7天后血清胆固醇即升为343±15mg;若在饲料中再加入0.3%的胆酸,连饲7天,血清胆固醇可高达530±36mg%。鸡、鸽诱发模型:4~8周的莱克享鸡,在饲料中加入1~2%胆固醇或15%的蛋黄粉,再加5~10%的猪油,经过6~10周,血胆固醇升至1000~4000mg%,胸主动脉斑块发生率达100%。鸽喂饲胆固醇3g/kg/天,加甲基硫氧嘧啶0.1g,可以产生较多动物斑块。

2.免疫学方法:将大白鼠主动脉匀浆给兔注射,可引起血胆固醇、β-脂蛋白及甘油三脂升高。给兔注射马血清10ml/kg/次,共4次,每次间隔17天,动脉内膜损伤率为88%,冠状动脉亦有粥样硬化的病变;同时给予高胆固醇饲料,病变更加明显。兔喂饲含1%胆固醇的饮料,静脉注射牛血清白蛋白250mg/kg,可加速高胆固醇饲料引起的动脉内膜病变形成。

3.注射儿茶酚胺类药物法:给兔静脉滴注去甲肾上腺素1mg/日,时间为30分钟。一种方法是先点滴15分钟,休息5分钟后再滴15分钟;另一方法是每次点滴5分钟和休息5分钟,反复6次。以上两种方法持续两周,均可引起主动脉病变,呈现血管壁中层弹性纤维拉长、劈裂或断裂,病变中出现坏死及钙化。

4.注入同型半胱氨酸法:给兔皮下注射同型半胱氨酸硫代内脂(dl-homocysteine thiolactone)20~25mg/kg/日(以5%葡萄糖溶液配成1mg/ml的浓度),连续20~25天,成年兔及幼兔均可出现动脉粥样硬化的典型病变。冠状动脉管腔变窄、动脉壁内膜肌细胞增生、纤维组织增生、弹力纤维断裂、管壁变厚、基质中出现成堆的颗粒状和纤维状异染物质。如在饲料中加入20%的胆固醇,再同时注射同型半胱氨酸硫代内脂,则全部动物出现显著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5.注射表面活化剂法:给大白鼠腹腔注射Triton WR1339 300mg/kg,9小时后使血清胆固醇升高3-4;20小时后雄性大白鼠血清胆固醇仍为正常的3~4倍,而雌性大白鼠却为6倍左右;用药后24小时左右升脂作用达最高点,48小时左右恢复正常。其中以甘油三脂升高最强,其次是磷脂、游离脂肪酸及游离胆固醇,对胆固醇脂没有影响。

6.胆固醇一脂肪乳剂静脉注射法:将胆固醇及猪油各3g在电磁加热搅拌下完全溶解后加入吐温-803g,搅匀,再缓缓加入丙二醇5ml和沸水的混合液,充分搅拌乳化,使成100ml,经抽滤后显微镜下检查,乳剂颗粒均匀,并小于7~8μm即可应用。给兔耳缘静脉注射5ml/kg,可见血浆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立即升高。总胆固醇升高至正常的6倍,其中主要是游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和总胆固醇的比值为90%。以后血浆总胆固醇逐渐降低,6小时时出现一低峰,后略有回升。3~4天后游离胆固醇和总胆固醇的比值接近正常(40%左右),直到7~14天血浆胆固醇恢复正常。

7.幼乳大白鼠法:一般乳幼大白鼠的血清胆固醇高于或成年大白的2~3倍,这是由于乳汁中脂肪含量很高,而甲状腺功能尚不健全的缘故。若用一般饲料取代乳汁喂养,则血清胆固醇很快就能降至正常成年大白鼠的水平。选用出生25天的乳幼大白鼠,雌雄兼用,体重30~50g,在不脱离母鼠乳汁喂养的条件下,进行实验观察药物的降血胆固醇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效果。一般认为这种高胆固醇血症对甲状腺素及其衍生物类药物非常敏感,而对某些胆固醇生物合成抑制剂则不敏感。

8.其它方法:还有许多因素可诱发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症。例如使动物脑部缺血、电刺激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应激状态、鸟类应用大剂量雌激素和暴露于一氧化碳环境、气囊异管损伤动脉壁内皮细胞等。

各种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症动物模型的特点:除田鼠和地鼠外,一般温血动物只要用适当的方法,都能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病变。

⑴兔 是最早用以制造高脂血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症模型的动物,至今仍然多被采用。它对外源性胆固醇的吸收率高,可达75~95%,大白鼠仅为40%,对高血脂的清除能力低,静脉注入胆固醇后脂血症可持续3~4天,大鼠仅为12小时,狗介于两者之间。只要给兔含胆固醇较高的饲料,不必附加其它因素,经3~4月即可形成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症,而且与人体发生的病变相似,取血检查也较方便。但是也有些缺点,如必须使血清胆固醇达到很高的水平才能形成斑块,而这时内脏易于发生脂质沉着,动物寿命短,低抗力差,容易继发感染而死亡。再者,兔为草食动物,其酯代谢与人体的酯代谢差异较大;实验发现其冠状动物病变主要呈现在心脏的小动脉,而人主要发生在冠状动脉的大分支。

⑵大白鼠 应用大白鼠建立高血脂及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有饲养方便、抵抗力强、食性与人相近的优点。所形成的病理改变与人早期者相似,不易形成似人体的后期病变,较易形成血栓。

正常大鼠的血清胆固醇平均值为92.67±1.87mg%。单纯在饲料中增加胆固醇,不易引起血清胆固醇升高,更不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症,必须在饲料中同时加入胆酸以增加胆固醇的吸收,始能出现高胆固醇血症,如再加抗甲状腺药物;可使血清胆固醇进一步升高。

⑶小白鼠 用小白鼠制造实验模型也有较容易饲养和节省药品的优点,但是取血不便,难作动态观察,所以较少采用。

⑷鸡鸡为杂食动物,食物品种接近于人,仅在普通饲料中加入胆固醇,就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快。病变发生较快,在斑块中有时伴有钙化和形成溃疡。

⑸鸽 与鸡相似,饲料简单,在饲料中加入胆固醇即易产生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并可发生心肌梗死。由于鸽的品种不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可有很大差异,可能是个体之间脂肪酶的活性不同所致。

⑹猴猴与人的情况很相近,无论其正常血脂、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性质和部位、临床症状以及各种药品的疗效关系等,都与人体的非常相似。但是进一步研究发现,其不同的种属对动脉粥样硬化的敏感各种有所不同。一般认为猕猴更为理想,给予高脂饮食1~3个月后,血清胆固醇水平即可达300~600mg%,并同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且可产生心肌梗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部位,不仅在主动脉,也呈现在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及股动脉等。

⑺猪 猪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较理想的动物模型,因为某些品种的老龄猪在饲喂以人的残羮剩饭后能产生动脉、冠状动脉和脑血清粥样硬化病变,与人的病变非常相似。单用高胆固醇、高脂肪饲料喂养,容易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9~18个月)产生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此外,进行性的主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可以用探针刺伤加上高胆固醇、高脂肪饲料即能很快产生。猪模型的其它优点包括解剖学和生理学与人类相似,动脉结构相似,有若干确认的品种可供利用,多胎多仔,杂食习性等,其体形大小亦足能供各种外科手术和临床评价之用。猪也特别适合于研究应激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猪模型的缺点是饲养要花一定代价,人工产生动脉粥样硬化需要类脂质代谢有一定改变,或动脉受到损伤的基础。

(二)高血压模型

急性实验性高血压模型常选用狗、猫、大白鼠、家兔和猴。复制的方法很多,如直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反射、外源性儿茶酚胺类或其它体液加压物质注射等。这类模型造成的高血压时间短,不适于长时间的研究。应复制慢性实验性高血压模型。除遗传性高血压动物模型较能模拟人类高血压病的自然过程外,其它各类慢性实验性高血压动物模型(如神经原型、肾型、内分泌型和饮食型等),大多要经过一定的手术、药物或其他附加因素处理,与人类高血压病的临床不完全一致,但是对于筛选有效降压药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实验手段。实验中常用的动物为大白鼠和狗,猴来源不易,家兔血压升高不够显著,故后两种动物较少应用。

1.听源性高血压 采用大白鼠与家鼠杂交生的大灰鼠(比纯种大白鼠较易诱发成功),4月龄,放入隔音室内笼养,噪音刺激可由电铃或扬声器发出,发音器是一个音频振荡器,连接一个20W高音扬声器。噪音刺激应经常在700~1000周/秒中变换,噪音刺激每30秒一次,亦可每隔1分钟刺激30秒。可随时变换毋须恒定,但噪音干扰须日夜不止,连续数月。噪音刺激连续3个月后血压普遍升高,大灰鼠正常平均收缩压为113±8mmHg,此时可升高到130~140mmHg,有40%动物收缩压可高达160mmHg。此种高血压动物模型与人的高血压病相类似,适用于降药物的筛选。

2.实验性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将狗或家兔麻醉后,腹卧位,从脊柱旁1.5~2cm处开始,右侧顺肋骨缘,左侧在离肋骨缘约两指宽的地方作4cm长的皮肤切口,分离皮下组织和腰背筋膜,切开内斜肌盘膜,推开背长肌,暴露肾并小心地钝性分离出一段肾动脉,选用一定直径的银夹或银环(6~8kg狗所用的环直径为0.8~1.2mm,家兔用的环直径为0.5~0.8mm)套在肾动脉上造成肾动脉狭窄。如一侧肾动脉狭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雒沤鲈嘟徊姘缓笤谙喽圆嗲锌〕鲇疑觯掷牒笄谐直鸱旌霞∪夂推し舸纯凇Fは伦⑸?~2万单位青霉素G。术后可加饮1%氯化钠溶液作为促进因素,约经20天,有70%以上的大白鼠出现高血压。收缩压一般可升高50%以上。

(三)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模型

复制动物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模型的方法有结扎冠状动脉法,有的结扎左旋冠脉,但多数是结扎左前降冠脉,鉴于结扎冠状动脉主干死亡率高,故亦有使用多处结扎的方法,即同时结扎几处的冠脉分支,以形成一个梗死区域。经验证明,结扎的冠状动脉,因其分布的心肌范围和该区内是否有其他冠状动脉,而决定着心肌梗塞的面积,结扎方法是建立很早而至今还普通使用的方法。此外,还有用油质、石松子孢或汞等作弥散性冠状动脉微栓塞或选择性冠状动脉梗塞的。前者大多是在早年使用的方法,近年来发明制造了塑料微粒手术,以其数量的多少和球体的大小,来决定不同范围的梗塞区。后者则以某支冠状动脉为目标,通过导管术输入颗粒样或小球类异物,这种方法要求技术熟练,条件严格。还有通电造成冠状动脉内栓塞等方法。但这些方法因受多种条件限制,使用得还不多。

近年来为建立一种逐渐发生发展的心肌梗塞模型,较为广泛地使用了一种遇水膨胀的纤维素环(Ameriod),这种纤维素环套在预期闭塞的冠状动脉上,环外边以金属圈(如不锈钢)固定起来,手术后两周或更长的时间内可将冠状动脉逐渐闭塞。这种模型制造较易,动物生存率高。但即是使用这样的方法,仍然缺乏人类的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学基础。近来有报告指出,家猪可以喂饲高脂饮食形成冠状动脉的粥样硬化,引起心肌缺血,又可以通过改变饮食或治疗使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消退。看来,这是值得注意探索的目标。

复制心肌梗塞模型所选用的动物,大多用哺乳动物,其中最常用的是犬。其他还有兔、小牛、猪、豚鼠、大鼠等。狗的体积大小适中,性情温顺易于训练。但狗的冠状血管结构和人相比,有较大差异,尤其是犬冠状动脉变异多,侧支吻合丰富,室间隔动脉特别发达等,常使研究人员苦恼。近年报导,猪冠状循环系统结构酷似人类,故提倡用家猪或小猪作心肌梗塞的实验研究,但国内尚未见到报告。其他小动脉兔、鼠等,体积过小,取材受限,故除特定条件以外使用的不多.灵长类动物狒狒、猴子当然有其他动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其材料难得,不易普通使用。国内有关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模型的复制方法:

1.电刺激法 是近年建立的一种造成动物实验性心肌缺血的较新方法。实验一般用成年雄性家兔,麻醉后用定向仪插入两支涂绝缘漆的不锈钢针,以弱、强刺激(弱刺激为0.8~1.6mA,强刺激为4~8mA)交替刺激右侧下丘脑背内侧核,每次刺激5分钟,间隔1~3分钟。

2.药物法 亦为近年来采用的一种方法。最常使用的造型药物为4%异丙基肾上腺素,给大鼠皮下注射50mg/kg体重;或将药物加入500ml盐水中从家兔耳静脉匀速(4小时)滴入,每公斤体重可分别给药10、20、30mg,或直接将药物注入腹腔均可造型。也可用麻醉犬静脉给予麦角新硷0.2mg/kg 体重,造成冠状动脉痉挛。

3.冠脉阻断法 结扎冠状动脉是制作心肌梗塞模型的最常用方法。一般选用成年健康犬或家兔,麻醉后开胸,多结扎其冠状动脉前降支阻断心肌供血,引起病变;也有人采用闭胸式选择性冠状动脉插管法,即在荧光屏下将心导管由麻醉犬的颈动脉切口处插入,沿主动脉壁直抵左窦底部,将其尖端送至左冠状动脉内约2cm深处,向导管内注入120mg/kg体重的汞,形成急性心肌梗塞。亦有人用冠状动脉周围套线牵拉法使其不完全阻断,以形成家兔急性缺血性濒危心肌模型。为了更接近自然状态下心肌缺血的变化,近来有的单位用清醒犬作急性缺血和梗塞模型。先将犬麻醉,然后分离冠状动脉长约10毫米,套上冠状动脉压迫环,用注水压迫阻断冠状血流,观察犬在清醒状态下的心肌缺血反应与药物效应。此外,还有人用离体大鼠心脏冠脉结扎复制出超微结构的心肌缺氧损伤模型。

(四)心律失常模型

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既可在整体动物身上复制心律失常,也可用离体心脏或心脏某部分组织块体外灌流复制心律失常。常用的复制方法,有下列几种:

1.心房扑动和颤动性心律失常选用狗、猫等动物,麻醉后开胸,暴露心脏,在人工呼吸下进行实验。可用高频率电直接刺激心房壁,使每次刺激落心房肌复极时R或S波间隔;乌头硷溶液涂抹心房外面局部;挤压动物上下腔静脉间的部位,同时给予电刺激;窦房结动脉内注入乙酰胆硷或甲状腺素制剂。或采用动物整体闭胸条件下,阻塞呼吸道或吸入低氧气体。也可采用离体心房组织块作实验,将含有窦房结的哺乳动物的离体心房组织块浸放于低钾溶液内。

2.心室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性心律失常多选用狗、猫或兔、大鼠等整体心脏(开胸或闭胸)进行实验。常使用造型药物为乌头硷、洋地黄及肾上腺素。一般使用乌头硷缓慢静脉注射造型。剂量:家兔100~150μg/kg,大鼠30~50mμg,小鼠5mμg。也可使用中毒剂量的洋地黄类药物造型。还可使用高浓度的肾上腺素(豚鼠40μg/kg,猫、犬100μg/kg)快速静注,可造成动物多源性早搏、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等。这类模型可用于筛选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优点为心律失常在几分钟自行消失,因此同一动物可反复多次进行心律失常实验,便于观察抗心律失常药物作用的持续时间,并可进行自身对照。

3.房室传导阻滞和房室交接区传导常性心律失常 多选用狗、猫,在麻醉开胸暴露心脏的情况下,于距犬心尖部1.5~2cm处的左室心肌内注入热生理盐水(80~90℃)或95%酒精、25%硫酸10~15ml (猫和兔注入4~7ml),引起心肌大片的局部坏死性心律失常。也可在狗的房室交接部(即在左心房下部、心房、下腔静脉和前房室沟三者交汇点的前上方约0.5cm处),用注射针头垂直刺入房间隔下部房室结区,缓缓注入95%或无水酒精2~5ml,造成核处组织坏死。还可采用豚鼠,自左心耳向左房内注射腺苷5μg,,注后1秒钟左右,即出现典型的Ⅱ度或Ⅱ度以上的传导阻滞,较严重时,房室完全停搏,停搏时间与剂量呈平行关系,心率和心律仅在数秒或十几秒即可恢复。此模型重复性好,但传导阻滞持续时间短,不易用其进行药物观察,如果注射腺苷剂量大,则传导阻滞不易复原。除豚鼠外,腺苷对其他动物一般不引起传导阻滞。

4.窦房结心律失常用雄性家兔,将细钢丝变成直径约0.8cm的半环,缠绕少许棉花。以40%甲醛浸润后,把此环放在上腔静脉根部与右心房交界处1分钟,动物迅速出现心电图改变,心率减慢50%左右,约6~8分钟减至最低水平;P波多在1~2分钟内消失,形成交界性心律;在3~10分钟内发生ST段偏移(抬高、下降或先升后降);在心电图改变的同时,伴有动脉压下降,在第8分钟降至最低水平。此方法造成的病窦成功率高,持续时间长(可达5小时),重复性好,模型较稳定,发病机制及心电图表现与临床相似。

四、呼吸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一)慢性支气管肺炎模型

常选用大鼠、豚鼠或猴吸入刺激性气体(如二氧化硫、氯、氨水、烟雾等)复制人类慢性气管炎。现发现猪粘膜下腺体与人类相似,且经常发生气管炎及肺炎,故认为是复制人类慢性气管炎较合适的动物。用去甲肾上腺素可以引起与人类相似的气管腺体肥大。

(二)肺气肿模型

给兔等动物气管内或静脉内注射一定量木瓜蛋白酶、菠罗蛋白酶(Bromelin)、败血酶(Alcalas)、胰蛋白酶(Trypsin)、致热溶解酶(Thermolysin),以及由脓性痰和白细胞分离出来的蛋白溶解酶等,可复制成实验性肺气肿。以木瓜蛋白酶形成的实验性肺气肿病变明显而且典型,或用瓜蛋白酶基础上再加用气管狭窄方法复制成肺气肿和肺心病模型,其优点是病因病变更接近于人。猴每天吸入一定深度的SO2和烟雾(烟草丝50g,持续2.5小时),一年后,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肺气肿。这种模型比较符合人的临床发病规律,有利于进行肺气肿的病理生理及药物治疗研究。还可用1%三氯化铁水溶液1~3ml,自兔耳静脉注入,每周2~3次,可在短期内造成肺心病模型。

(三)肺水模肿型

用氧化氮吸入可造成大鼠和小鼠中毒性肺水肿,或用气管内注入50%葡萄糖液(家兔及狗分别为1及10ml)引起渗透性肺气肿。麻醉下用37~38℃生理盐水注入兔颈外静脉或股静脉使血液总量增加0.6~1倍(血液总量相当体重1/12),可形成稀血性多血症肺水肿。切断豚鼠、家兔、大鼠颈部两则迷走神经可引起肺水肿。家兔(1.5~2kg)耳静脉注入1:1000肾上腺素0.54~0.6毫克,可使动物发生肺水肿并在5~15分钟死亡,肺系数自4.1~5g/kg增至6.3~12.5g/kg;5mg肾上腺素肌注,8分钟左右大鼠死亡,肺系数20g/kg,静脉注入10%氯仿(兔0.1ml/kg,狗0.5ml/kg)也可引起急性肺水肿。腹腔注入6%氯化铵水溶液可引起大鼠(0.4ml/kg)、豚鼠(0.5~0.7ml/kg)肺水肿。

(四)支气管痉挛、哮喘模型

常选用豚鼠复制急性过敏性支气管痉挛。用生理盐水配成1:10鸡蛋白溶液作致敏抗原,给每只(250g体重)豚鼠腹腔内注射0.5ml,致敏注射后1周,动物对抗原的敏感性逐渐升高,至3~4周时最高。此时再用1:3鸡蛋白2ml加弗氏完全佐剂雾化(在雾化室内),致敏动物在此雾室内十几秒钟到数分钟内,就出现不安,呼吸加紧加快,然后逐渐减慢变弱,甚至出现周期性呼吸,直到呼吸停止而死亡。如果动物致敏程度较轻或诱发时鸡蛋白喷雾的浓度很快,则只发生一时性的支气管痉挛,并不死亡。如改用组织胺喷雾,则不必予先致敏,就能引起豚鼠支气管痉挛。组织胺用量依雾室大小而定,在83~103容量时,1:1000组织胺的用量0.5~1ml。

狗每周两次暴露于犬弓蛔虫(Toxocaracanis)、猪蛔虫(Ascaris suum)或混合草籽浸出物的气溶胶中可引起实验性哮喘。给用10-8稀释猪蛔虫浸出物皮试阳性狗以猪蛔虫气溶胶吸入,也可引起哮喘。

(五)实验性矽肺模型

常选用大鼠、家兔或狗、猴来复制模型。取一定量含游离SiO299%以上的DQ-12型石英粉,经酸化处理后,选取尖粒95%在5μm以下的那一段混悬液,烤干后准确称取需用量加生理水制成混悬液(灭菌),大鼠用50mg/ml,每只气管内注入1ml;家兔用120mg/ml,用尘量按120mg/kg体重计算,在暴露气管后注入,均可复制成典型的矽肺模型。

五、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一)病毒性肝炎模型

常用方法是注射乙型肝炎病人血清复制乙型肝炎模型。胆大部分实验动物对甲型肝炎病毒不易感。我国已有报导红面猕猴、恒河猴、人及野生树鼩种毒后出现人甲型肝炎现象。近年来发现某些鸭肝炎病毒的特征与人肝炎病毒十分相似,故用鸭作为人肝炎模型也开始增多。

(二)免疫性肝炎模型

慢性或迁延性肝炎患者体内存在着抗肝细胞成分抗体。1959年国外有人用肝组织悬液加弗氏佐剂免疫豚鼠,成功地诱发了肝细胞变性及坏死等病变。也有人报导肝膜蛋白(LSP)加佐剂分次注射产生动物免疫性肝炎模型。

(三)胃、肠道溃疡模型

在动物身上复制胃、肠道溃疡的方法较多,但所用的方法不同,引起的溃疡病变也各有特点。常用的方法有:

1.应激法以各种强烈的伤害性刺激(如强迫制动、饥饿、寒冷等),引起动物发生应激性溃疡。如把动物浸入冷水中或放在应激箱中不断地遭受电刺激,使之剧烈不安,一昼液即能引起胃粘膜出血及溃疡。这种方法简单,成功率达99%以上。

2.药物法 给动物投服或注射一定量的组织胺、胃泌素、肾上腺类固醇、水杨酸盐、血清素、利血平、保泰松等可造成动物胃肠溃疡。如给豚鼠小剂量的组织胺,连续数天,可引起胃、十二指肠、食道等发生溃疡。又如可用利血平、血清紧张素、阿斯匹林等诱发大白鼠或小白鼠的胃溃疡。

3.烧灼法 用电极烧灼胃底部的胃壁,可造成象人的胃溃疡病变;用浓醋酸给大鼠胃壁内注射或涂抹于胃壁浆膜面上可造成慢性溃疡。烧灼法复制胃、肠道溃疡模型的优点是方法简便,溃疡部位可由作者自己选择。

4.结乳幽门法选用大鼠、小鼠或豚鼠,麻醉后,无菌技术下在剑突下由腹正中切开腹壁皮肤及肌层,切口长约3cm,暴露胃,沿胃向右,辩清幽门和十二指肠的联结处,避开血管,于其下穿线,将幽门完全结扎。术后绝对禁食禁水。幽门结扎后,可刺激胃液分泌并使高酸度胃液在胃中潴留,造成胃溃疡。这类溃疡复制方法简单,发生快,成功率高,但病变较表浅,严格地说仍然属于胃粘膜急性出血性糜烂,与人类胃溃疡的典型病变差距较大,适于作探索抗溃疡病药物研究和胃溃疡发病学方面的研究。

其他还可用外科手术方法从肠道上部排除可中和胃酸的碱性胆汁、胰液或十二指肠液造成溃疡。还可用刺激、损伤或毁损脑组织等方法造成溃疡。

(四)胰腺炎模型

复制胰腺炎模型可采用使胰液外分泌发生潴留;使各种胰酶在胰管系统内活化;感染或某些微生物毒素的作用,影响胰腺的营养、代谢等。实验动物选用狗、兔和大鼠。将狗自身胆注按0.5ml/kg体重缓慢注入狗胰腺体尾交界处的胰腺实质内,则可引起胰腺局部组织坏死及炎性浸润,与人类急性胰腺炎和病变相似。用大肠杆菌悬液9亿/ml,按1ml/kg体重,向兔胰管内逆进注射可诱发急性胰腺炎。另外也可采用大鼠腹腔内连续注射乙硫胺酸诱发成功胰腺炎模型。随着乙硫胺酸注射时间的延长,胰腺组织可以出现广泛进行性破坏和退化及胰酶水平的持续下降。

(五)糖尿病模型

糖尿病模型的复制方法采用注射致高血糖因子;手术切除胰腺的全部或大部;用四氧嘧啶(Alloxan)破坏胰岛β细胞,造成胰性糖尿病;注射根皮苷使肾小管对糖的再吸收发生障碍并破坏酯酶致使葡萄糖磷酸化过程和脱磷酸过程障碍,引起根皮苷糖皮。

四氧嘧啶复制的糖尿病动物模型是目前研究人类糖尿病较好的方法,其实验性糖尿病近似人类糖尿病,体内代谢障碍时有可能产生此种衍生物,胰岛外分泌部不受损伤,几乎所有常用实验动物都可用来进行实验研究。模型胰岛的β细胞不是功能消失,而是功能不同程度的降低,有利于研究胰岛组织再生和功能恢复,动物不必注射胰岛素即可存活很久。大鼠造型剂量为12mg/100g体重,家兔为150~200mg/kg体重,狗约为50~60mg/kg体重。家兔根皮苷皮糖尿病造型剂量为0.5%根皮苷按15m/kg体重,皮下注射。注意所用四氧嘧啶和根皮苷溶液必须现配现用。

六、神经系统疾病模型

(一)脑瘤模型

可用甲基胆蒽等化学致癌埋于皮层,或用肿瘤移植的方法复制脑肿瘤。

(二)脑卒中模型

常用显微手术结扎大鼠、猫、狗的大脑中动脉和将自凝血块注入颈内动脉,引起梗塞。

(三)癫痫模型

家兔肌肉注射马桑内酯或噪音刺激大鼠等方法常用作复制癫痫模型。

(四)脑水肿模型

于颈内动脉内注入伤寒内毒素制作急性模型或外力作用引起外伤性脑水肿。

七、寄生虫病动物模型

(一)疟疾模型

用伯氏疟原及约氏疟原虫血传配子体接种入小鼠腹腔,或用诺氏疟原虫感染恒河猴,这类模型常用于抗疟药物筛选。

(二)日本血吸虫病模型

多种哺乳类动物可作为终期宿主,先用娩出法取得尾蚴,再经皮肤接种于大鼠、豚鼠或家兔、猫、狗等。

(三)丝虫病模型

我国目前已复制成功三种动物模型:长爪沙鼠周期型马来丝虫、仓鼠、家猫、猴等间期型斑氏丝虫,利用螨在正常鼠群中传播棉鼠丝虫。

八、中医“证”的动物模型

中医“证”的模型是在动物身上复制临床不同的症候,以不同的证型表现出来。

(一)阳虚模型

肌注醋酸氢化考的松,口服地巴唑,羟基脲或手术切除双侧肾上腺。

(二)阴虚模型

喂饲甲状腺片、皮下注射L-甲状腺素钠盐,人工高位小肠侧瘘手术。

(三)脾虚模型

喂饲含大黄、玄明粉、番泻叶的低蛋白饮食,或皮下注射利血平。

(四)寒证模型

三联疫苗腹腔注射,口服寒凉泻。

(五)热证模型

口服或注射温热药。

(六)里实证模型

强毒细菌注入狗阑尾肌层。

(七)血瘀模型

皮下注射10%高分子右旋糖酐,家兔剂量1.5g/kg;家兔静脉注射10%葡聚糖生理盐水,5ml/kg体重;大鼠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2ml/次,日2次,加水刺激5分钟处置1~2日。

(八)血虚模型

于实验第1、4、7天皮下注射2%乙酰基苯肼生理盐水溶液,每100g体重第1次注1ml,第2、3次注0.5ml。小鼠隔日1次放血,共7次,放血量每次量为总血量的20%,以后各次均为0.5ml,限食。

(九)肝郁模型

选用大鼠,以艾叶注射液2ml (含生药2.0g),腹腔注射,每日1次,半月后改为隔日1次。小鼠注射艾叶注射液0.6ml(含生药0.3g)腹腔内注入,每日1次。均约注后40天左右形成模型。

九、国内近期动物疾病模型文献

(一)中医中药研究用动物模型

1.熊启达等:“卫气营血”模型,四川医学,(2):65,1983。

2.梁月华等:“寒症、热症”模型,中医杂志,(11),1982。

3.毛腾敏:大鼠“血瘀”模型,北京医学院学报,(4):306,1981。

4.金惠铭等:家兔“血瘀”模型,中医杂志,(8):1982。

5.大鼠“血虚”模型,中医杂志(6):69,1981。

6.李传英等:大鼠“脾虚”模型,浙江中医杂志,(8)355,1982。

7.张启元等:金黄地鼠、大鼠“脾虚”模型,中华医学杂志,(2):83,1980。

8.黄柄山等:小鼠“脾虚”模型,中西医结合杂鼠,3(5):295,1983。

9.施玉华等:小鼠“阳虚”模型,中医杂志,(2):31,1982。

10.宫 斌等:小鼠“阳虚”模型,上海中医学院科研汇编,1980。

11.董笃一等:小鼠“阴症”与“阳症”模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3):1,1981。

12.左 箴等:脉微欲绝模型,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19,1982。

13.杨连卿等:大鼠“阴阳失调”模型,中西医结合杂志,(6):353,1983。

14.孙爱真等:狗“里实”模型,上海中医研究所科研资料汇编,1979。

15.施玉华等:某些助阳药对阳虚动物模型的作用,上海中医药杂志(2):6,1980。

16.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消化生理科研组:中医脾虚证动物模型的造型,中华医学杂志60(2):83,1980。

17.陕西中医学院生理教研室:“阴定”与“阳症”动物模型的初步建立,陕西中医学院学报,4(3):1,1981。

18.南京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组,脾虚泄泻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浙江中医杂志,(8):355,1982。

19.史荫绵等:“血瘀”动物模型的初步研究,中医杂志(8):64,1982。

20.胡素坤等:大黄所致大鼠“虚证”模型的形态学研究,免疫学快报3(4):14,1983。

21.关崇芬等:大黄所致大鼠“虚症”模型的免疫功能观察,免疫学快报3(3):12,1983。

22.彭国瑞等:不同醣皮质激素所致“阳虚”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中医杂志25(4):74,1984。

23.杜如竹:几种“证”型的动物病理模型的研制及其主要生物学特性概述,中医药研究参考资料(3):1,1983。

24.夏宗勤等:四种虚证模型的建立及其与环核苷系统的关系,全国中西医结合虚证研究与防治老年病会议资料选编,166页,1982。

25.杜如竹:中医“证”的动物模型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探讨,辽宁中医杂志9(3):41,1985。

26.李鳞山:活血化瘀药物研究中动物模型的概况,中西医结合杂志5(4):255,1985。

27.王玉良:中医“证”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概况与设想,辽宁省中医研究院院刊(1):42,1986。

28.谢仰洲:从“精气夺则虚”谈对于动物造模的认识,中医药信息,(6):12,1986。

29.雷梦楠等:肾阳虚、脾阳虚动物模型血清乳酸脱氢酶同工酶的观察,云南中医杂志,(1):32,1987。

(二)骨骼、皮肤、肌肉、神经系统动物模型

1.张长江等:颈椎错位模型,中医研究院骨伤科研究所,1981。

2.金学万等:变态反应性关节类模型,辽宁中医杂志,(3):45,1981。

3.谢杨高等:癫痫模型,四川医学院学报(4):289,1981。

4.遵义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组: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人民卫生出版社,344~347,1982。

5.董承统等:大鼠失眠状态的复制,同上资料,348-358,1982。

6.虞佩兰等:脑水肿模型,湖南医学院学报,(4):353,1983。

7.刘耕陶等:醛缩酶升高模型,药学学报(3):142,1980。

8.周岱等:大白鼠实验性脑动脉瘤——有关实验方法及雌激素作用,中华外科杂志(11):663,1984。

9.徐 超等:蒙古沙土鼠脑缺血模型,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2):69,1985。

10.莫东旭:大骨节病实验动物模型慢性磷酸盐中毒,地方病译丛(2):66,1986。

11.邵宴立等:黑质损伤动物模型的建立,北京第二医学院学报(2):107,1986。

12.黄 强等:NHG-1人脑质瘤裸小鼠模型特征的观察,苏州医学院学报(3):261,1986。

14.周佩芳等:旋磁场对脑水肿动物模型的疗效,湖南医学(4):205,1986。

15.匡培根: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所致脑梗塞及丹参的保护作用,北京医学情报(1):4,1986。

16.汪一定等:急性脑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实验观察,南京中医学院学报,(3):41,1986。

17.张桂琴等:再次复制大骨节病动物病理模型,中国地方病防治杂志,(1):55,1987。

18.杨于嘉等:实验性家兔急性脑水肿,湖南医学院学报,8(2):171,1983。

19.杨新生等:脑梗塞的动物模型,湖南医学院学报,9(4):361,1984。

20.钱戍春等:葡萄球菌烫伤样皮肤综合症动物实验模型,中华皮肤杂志,(1):330,1986。

21.徐正谷等:百日咳菌液制作兔脑水肿模型,湖南医学院学报,(1):47,1987。

22.陈生弟:实验性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研究,上海医药,(2):120,1987。

23.龚耀成:关节制动后骨关节炎的动物模型,国外医学创伤与外科基本问题分册,(4):193,1986

24.李安民:颅脑损伤的动物模型,解放军医学杂志,(6):469,1986。

(三)五官科疾病动物模型

1.于纯智等:家兔角膜瘢痕型复制,《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人民卫生出版社,936-403,1982。

2.周韫珍:白内障模型复制,同上资料,403-404,1982。

3.刘大维等:龋病模型(大鼠),四川医学院口腔医学科研究所资料汇编,1981。

4.刘光第等:小鼠遗传性眼裂早期形成与其继发“角膜白斑”动物模型品系的建立,上海实验动物科学4(2):71,1984。

5.李玉晶等:龋齿的动物模型及其应用,北京农业大学实验动物科学3(3):81,1986。

6.顾以?等:实验性D-半乳糖诱发动物白内障造模的探讨,徐州医学院学报,(1):12,1987

7.贾锐锋等:建立动物近视眼模型的尝试,眼科新进展,(1):16,1987

8.刘书翰等:建立口腔粘膜溃疡动物模型的初步实验结果,实用口腔医学杂志(4):198,1986。

(四)心血管疾病动物模型

1.张荣宝等:心肌缺血模型(家兔),生理学系,31(1)1,1979。

2.张陈福等:心肌缺血模型(大鼠),中医杂志,(4)18,1982。

3.李连达等:心肌梗塞模型(家犬),中医杂志,(11)53,1978。

4.陈尚恭等:清醒狗心肌模型缺血模型,中华心血管杂志,8(4):303,1980。

5.张建安等:心肌损伤模型(家兔),山东医药,(2):20,1980。

6.俞秋棠等: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模型(家兔),肺心病病理科研资料汇编(一),湖北省卫生局,36、40页,1978/

7.车东媛等:肺血管炎性肺心病模型(家兔),资料同上,1978。

8.陈立峰等:心源性休克动物模型(家犬),全国第一届心血管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80页,1980。

9.王福云等:高血脂症模型,药学通报,(8)9,1981。

10.孙仁宇:肺动脉高压模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第一辑),223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1.张彩英等:动脉粥样硬化和食饵性高血脂模型,新医药学杂志,(11)47,1978。

12.刘士群:急性心肌梗塞模型(二),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159页,人卫出版社,1982。

13.丁鼎武等:急性缺血性濒危心肌模型(家兔),北京第二医学院学报,(4):288,1980。

14.陈尚恭等:清醒狗急性缺血和梗塞的实验模型,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4(3):147。1982。

15.宋来风等:离体大鼠心脏冠状动脉结扎缺氧模型的探讨,中华心血管杂志,(3):215。1980。

16.时安云:家兔实验性心肌梗塞,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164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7.丁祖则等:大白鼠胆固醇肉芽肿模型,心血管疾病,(4):296。1978。

18.孙继文等:一种简便可靠的房室传导阻滞动物模型,北京第二医学院学报,(4):297。1980。

19.彭启明等:应用木瓜蛋白酶制作实验性肺气肿的动物模型,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40,1982

20.文尚武等:急性实验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模型(狗),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第一辑)19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1.金惠铭:急性微循环障碍模型,资料同上,19页,1982。

22.于占久:急性心肌梗塞模型,资料同上,146~156,1982。

23.任文华等:大鼠心肌梗塞模型,资料同上,177~182,1982。

24.卢兴:几种常用心律失常动物模型的复制,资料同上,182~199,1982。

25.张宝恒:乌头硷诱发的心律失常,资料同上,200~203,1982。

26.张宝恒:氯仿-肾上腺素诱发家兔心律失常、氯仿诱发小鼠的心室纤颤,资料同上,205~209,1982。

27.孙继文,心房内注入腺苷复制豚鼠房室传阻滞,资料同上,210~213,1982。

28.施新猷:休克模型的复制,《医学动物实验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50~254,1980。

29.施新猷: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模型的复制,同上资料,254~257,1980。

30.施新猷: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复制,同上资料,233~235,1980。

31.施新猷:心肌梗塞模型的复制,同上资料,235~237,1980。

32.施新猷:房室传导阻滞模型的复制,同上资料,237-238,1980。

33.施新猷:肾性高血压模型的复制,同上资料,238~239,1980。

34.张荣宝等;神经性缺血型心律失常模型,淅江医学4(1):49,1982。

35.陈维洲:心律失常模型,中国药理学报(3)173,1982。

36.黄恭康:兔耳淋巴水肿模型,显微外科杂志(3-4):115,1982。

37.陈少如等:血液稀释模型,河南医学院学报(3):22,1982

38.穆鉴等:过敏性休克模型(JCR小鼠)上海针刺杂志,(3):21,1983

39.马统勋等:过敏性休克模型(豚鼠),药学通报(1),1981。

40.彭华民等:胰腺微循环障碍模型,中草药(11):35,1982。

41.王巍等:鹌鹑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建立,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2(3):222,1984。

42.王国英等:大白鼠肢体淋巴水肿模型的实验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3):116,1985。

43.李德明等:用免疫学方法复制成功一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物模型,中华实验外科杂志3(2):74,1986。

44.秦云峰等:狗门脉高压症食管曲张静脉模型的制备,中华实验外科杂志4(1)19,1987。

45.顾天华:实验性高血压大鼠脑区脑啡呔含量的变化,上海第二医学院学报4(4):291,1984。

46.王振生等:家兔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模型的建立及实验诊断指标的探讨,中华医学杂志65(2):114,1985。

47.顾德官等:实验性高血压大鼠的血压观察,上海第二医学院学报5(2):102,1985。

48.施新猷等;大鼠小肠绒毛微循环活体观察动物模型的复制,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文汇编,65页,1987。

49.鲍军:家兔急性血瘀模型的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6):357,1986。

50.任传耕:克山病病毒病因动物模型实验研究报告,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3):215,1986。

51.王振生:家兔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模型的研究,淅江医学(3):24,1986。

52.任世光:病毒所致DIC模型的建立,中国急救医学(3):2,1986。

53.金则斗等:家兔脑及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制作以及“银杏”对其防治的研究,兰后卫生,(4):6,1986。

54.何杨等:主动脉血栓的动物模型制备,江苏医药,(3):131,1987。

55.王建勋等:豚鼠压力性心肌肥厚实验方法,湖南医学院学报(4):77,1987。

56.郭品维:家兔肠系膜上动脉闭塞性休克模型复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3):130,1984。

(五)呼吸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

1.徐英含:矽肺结核模型,中国医学杂志,(8):536,1979。

2.苏宝田等:慢性肺原性心脏病模型复制,《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人民卫生出版社,218-221,1982。

3.孙仁宇:兔和狗的肺动脉高压,同上资料,223~232,1982。

4.潘秀森:木瓜蛋白酶复制家兔肺气肿和肺心病,同上资料,223~239,1982。

5.徐仁宝::慢性支气管炎,同上资料,240~245,1982。

6.遵义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组:豚鼠变态反应性支气管痉挛,同上资料,246-251,1982。

7.毕涉等:实验性肺纤维化,同上资料,251-256,1982。

8.薛全福:实验性矽肺,同上资料,257-262,1982。

9.周立东等:猴实验性慢性气管炎-肺气肿模型,同上资料,262-264,1982。

10.四川医学院:钩端螺旋体病肺出血动脉模型,同上资料,264-270,1982。

11.施新猷:慢性支气管炎动物模型,《医学动物实验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23-225,1980。

12.施新猷:肺水肿模型的复制,同上资料,262页,1980。

13.夏家明等:大鼠实验性急性肺水肿模型,上海实验动物科学5(4):240,1985。

14.吴若铢等:天花粉引起被动肺过敏的大鼠模型,中国药理学报6(1):68,1985。

15.徐翎等:呼吸窘迫综合征兔肺泡巨噬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的变化,湖南医学院学报,(1):11,1987。

(六)消化系统疾病动物模型

1.毛江森等:甲型肝类模型(猕猴),中国科学,(6):765,1981。

2.余昌安等:甲型肝炎模型(树鼩)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3):148,1981。

3.严瑞琪等:乙型肝炎模型(树鼩)广西医学院学报,(1):10,1984。

4.李高钰等:病毒性肝炎模型(大鼠、小鼠),山西医药杂志,(5):6,1981。

5.中山医学院传染病教研室:犬肝昏迷模型,中山医学院学报,(2):848,1982。

6.吴明明等:家兔肝损害模型,安徽医学院学报,(1):27,1981。

7.钮 振:大白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中华医学杂志,(6):350,1981。

8.郁解非等:犬急性肝功衰竭模型,中华器官移植杂志,(4):173,1983。

9.裴德恺等:豚鼠同种免疫性肝炎模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人民卫生出版社,285页,1982。

10.孙爱贞等: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实验模型上海中医研究所科研论文汇编,(1):89,1983。

11.吴荣庆等:大白鼠胆管炎模型制作方法的介绍,武汉医学院学报,(4):364,1983。

12.徐长生等:胆色素结石的动物模型及药物防治的实验,中华消化杂志,2(1):34,1982。

13.遵义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组:实验性胃溃疡模型,《人类疾病的动物》,人民卫生出版社,271,274,1982。

14.潘秀森:亚硝基胍诱发家兔胃溃疡模型,同上资料,275~277,1982。

15.范维珂:氨基半乳糖实验性肝炎模型,同上资料,279~284,1982。

16.遵义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组:同种免疫性肝脏病损模型,同上资料,185~288,250,1982。

17.陶世英等:急性肝淤血模型,同上资料,289~295,1982。

18.沈谧等:实验性新生羊羔胆道扩张症,同上资料,295~301,1982。

19.遵义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组:急性化脓性胆管炎,同上资料,302~305,1982。

20.遵义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组:实验性胰腺炎,同上资料,305-307,1982。

21.童尔昌:大白鼠的实验性巨结肠,同上资料,308~310,1982。

22.覃见效:猴急性细菌性痢疾模型,同上资料,311~312,1982。

23.余应年:实犬验性腹水,同上资料,312~323,1982。

24.施新猷:肝硬变模型复制,《医学动物实验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60页,1980。

25.施新猷:急性中毒性肝炎、肝坏死模型的复制,同上资料,260~261,1980。

26.施新猷:阻塞性黄胆模型的复制,同上资料,261页,1980。

27.侯景濂:家兔肠粘连模型,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资料汇编,(1):1,1980。

28.韩良等:大鼠肠粘连模型,实用外科杂志(3),1981。

29.张君儒等:胃肠炎模型,四川医学院学报(3),1981。

30.周永德等:消化道畸形的动物实验模型,中华实验外科杂志2(4):184,1985。

31.李宁等:低蛋白饮食诱发豚鼠形成胆色素结石的实验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3(4):168,1986。

32.王平等:一种实验性多器官衰竭动物模型的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4(2):70,1987。

33.张本根等:D-氨基半乳糖致Wistar大白鼠暴发性肝衰竭模型实验研究,浙江医学17(1):17,1985。

34.王光明等:达乌尔黄鼠作为病毒性肝炎动物模型的调查与评价,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66页,1987。

35.张青珍:用高胆固醇食物造成叙利亚地鼠胆囊胆固醇结石的动物模型,中医药研究通讯(29):12,1986。

36.赵慧业:胰实质内注射牛胆酸钠引起实验性大白鼠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模型及其早期损害的研究,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122,1986。

37.黄蔚农:四氢化碳致家犬暴发性肝衰竭模型的研究,中华物理医学杂志(3):169,1986。

38.李宁等:低蛋白饮食诱发豚鼠形成胆色素结石的实验研究,中华实验外科杂志,(4):168,1986。

39.杨冠群等:犬的肝昏迷模型手术造型方法,暨南理医学报,(4):71,1986。

(七)泌尿生殖系统动物模型

1.遵义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组;兔实验性肾小球肾炎,《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人民卫生出版社,327~330,1982。

2.曹济远:兔Masugi型肾炎模型,同上资料,331~333,1982。

3.周苏廉等:二氧化汞诱发家兔急性肾衰竭模型,同上资料,333~337,1982。

4.刘家骝:肾性高血压的复制,同上资料,337~343,1982。

5.施新猷:急性中毒性肾病模型的复制,《医学动物实验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63页,1980。

6.张庆怡等:家兔Masugi型肾炎模型,上海免疫学杂志,(2):21,1981。

7.顾方六等:草酸钙肾结石模型,北京医学院学报(12):167,1980。

8.盛佩蒂等:小鼠畸胎模型,南通医学院科研论文,1982。

9.袁国样等:大鼠实验性苯酮尿症模型的研究,上海实验动物科学7(1):12,1987。

10.侯芳玉等:大鼠实验性逆行性肾盂肾炎模型建立,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64页,1987。

11.王润等:人工诱导大鼠精索静脉曲张的新方法:铁道医学(3),133,1986。

12.俞 瑾等:多囊卵巢小鼠模型的建立,中西医结合研究学术论文汇编,17~23,1986。

13.王一鸣:阳离子化牛血清白蛋白诱发家兔肾炎模型的研制,中山医科大学学报(1)25,1986。

14.陈文龙等:实验性兔胎仔宫内手术探讨先天性膈疝模型,全国小儿外科学会议第3次大会资料,(5):2~6,1987。

15.章友康等:用嘌呤霉素制作氨基核苷肾病模型,中华肾脏疾病杂志,(5):226,1986。

(八)内分泌疾病动物模型

1.孙仁宁:大鼠去垂体模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人民卫生出版社,359~363,1982。

2.马 泰:小鼠地方性克汀病的模型复制,同上资料,373~377,1982。

3.钱玉珍:实验性甲状腺肿,同上资料,379~382,1982。

4.汤 特:大鼠去肾上腺模型,同上资料,382~383,1982。

5.汤 特:大鼠去卵巢和睾丸模型,同上资料,383~384,1982。

6.遵义医学院病理生理教研组:实验性无精子生成,同上资料,385~389,1982。

7.邓肿瑞等:烧热病动物模型的复制,同上资料,390~395,1982。

8.施新猷:糖尿病模型的复制,《医学动物实验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57~258,1980。

9.胡远峰等:大鼠糖尿病模型,中华内科杂志,(9):535,1981。

10.谢明智等:实验性肥胖及糖尿病大鼠模型,药学学报20(11):801,1985。

11.李民勖等:链豚菌素制作大鼠糖尿病模型,中华实验外科杂志,3(2):65,1986。

12.王吉甫等:药物性大白鼠糖尿病模型,中华实验外科杂志3(3):127,1986。

13.李健群等:在克汀病重病区复制大鼠地方性克汀病的实验研究,中国地方病学杂志3(3):137,1984。

14.朱长源等:中国地鼠遗传性糖尿病的普查,山西医学院学报(4):1,1984。

15.赵玉杰等:雏鸡佝偻病模型的复制,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64页,1987。

16.朱惠民:高碘与低碘实验动物甲状腺肿模型的对比研究,河北省水源高碘地方性甲状腺肿论文选编47~52,1986

17.阎玉芹等:在地方性克汀病重病区复制克汀病大鼠的实验研究,中国地主病学杂志,(1):13,1987。

(九)实验性肿瘤动物模型

1.罗德元等:小鼠肺癌模型,中华肿瘤杂志,(1):50,1980。

2.犹学筠等:近交系C57BL小鼠肺腺癌模型,实验生物学报,(2):139,1981。

3.张振东等:诱发瘤大鼠肺癌78-X1,天津医药肿瘤学附刊,(2):95,1980。

4.田鸿生等:远交系大鼠肺癌BSCC1,中华肿瘤杂志,(2):94,1981。

5.王风荣等:小鼠肺癌79-X1,中华肿瘤杂志,(2):91,1981。

6.田鸿生等:大鼠肺鳞癌,肿瘤防治研究,(1、2):2、61,1982。

7.张志杰等:金黄地鼠肺癌,昆明医学院学报,(1)1980~1982。

8.刘桂亭等:诱发性大鼠食管癌,《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6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9.杨 简等:大鼠食管癌,《食管癌的实验研究》,8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10.丁 瑞等:小鼠可移植性食管鳞癌SGA-73,食管癌的实验研究,36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11.林炳水等:可移植性小鼠前胃鳞状细胞癌GS742,中华肿瘤杂志,(2):101,1981。

12.罗德元等:小鼠前胃鳞癌751,中华肿瘤杂志,(1):50,1980。

13.罗德元等:大鼠食管癌722,中华肿瘤杂志,(1):50,1980。

14.刘桂亭等:大鼠前胃乳头状瘤,天津医药肿瘤学附刊,(4):245,1982。

15.刘桂亭等:大鼠食管及前胃鳞癌,中华肿瘤杂志,(2):29,1980。

16.胡素坤等:诱发性小鼠腺胃实验性胃癌,《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74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7.张宗显等:大鼠、小鼠胃癌,中华肿瘤杂志,(3):161,1982。

18.耿宝琴等:大肠癌(大鼠、小鼠),浙江医科大学学报,(2):170,1980。

19.吴秉铨等:人肠粘液腺癌的裸鼠移植瘤,北京医学院学报,14(13):205,1982。

20.张家模等:大鼠可移植性肝癌BERH-2,实验生物学报,(1):88,1978。

21.钱振超等:615系小鼠可移植性肝细胞性肝癌H615,遵义医学院学报,(2):85:1982。

22.汤钊猷等:异种移植,裸鼠人体肝癌移植模型,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21,1982。

23.朱逢春等:腹水型小鼠腹水癌(H22)实验性淋巴道转移H-22-815,中华病理杂志,(3):190,1984。

24.从笑倩等:小鼠腹水型胚胎细胞癌BEC,肿瘤,(1):40,1982。

25.杨简等:小鼠子宫颈癌14号U14,天津医药肿瘤学附刊,(4):279,1979。

26.陈炳桓等:小鼠胶质母细胞瘤G422,北京医学,(1):15,1981。

27.杜子威等:人脑恶性胶质细胞瘤(裸小鼠)NCS-1,江苏医学,(3):2,1983。

28.夏辉明等:小鼠皮肤癌,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85页,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9.黄华章等:津白2系小鼠自发乳腺癌,天津医药,(6):345,1982。

30.孙文义等:可移植性小鼠乳腺癌(B型)MA737,中华肿瘤瘤杂志,(3):168,1980。

31.张鸿翔等:可移植性小鼠乳腺癌(B型)MC615,肿瘤防治研究,(1):21,1980。

32.唐新德等:615小鼠可移植性乳腺癌(B型)MA782(实体型),武汉医学院学报(1)1,1979。

33.张 众等:615小鼠可移植性自发性乳腺癌瘤株B6、B9(具肺转移的亚株),遵义医学院学报,(3),1983。

34.高进等:可移植性小鼠艾氏腹水癌淋巴道转移,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3):53,1981。

35.钱振超:关于实验肿瘤新瘤株研究的进展,大连医学院学报,(2):72,1983。

36.李敏民整理:我国实验动物肿瘤模型检索表,中医研究参考资料,(3):2,1984。

34.区宝祥:应用DMBA异种诱小鼠鼻咽癌的初步报告,中华病理学杂志,7(2):139,1963。

38.马曾辰等:供临床研究用的鼠肝癌模型,癌症,2(4):236,1938。

39.王朝俊等:不同剂量甲基戊基亚硝胺诱发大鼠食管癌的观察,中华肿瘤杂志,2(4):263,1980。

40.吴德全等:615近交系小鼠可移植肺腺癌(P615)的实验研究,中华肿瘤杂志,6(1):1,1984。

41.黄 润等:气管内滴注甲基胆蒽诱发金黄地鼠实性实验性肺癌的初步研究,昆明医学院学报(1):1,1980。

42.罗德元:甲基戊基亚硝胺诱发小鼠肺癌的观察,中华病理学杂志,12(1):55,1983。

43.王能进等:启东霉玉米诱发麻鸭肝癌实验,天津医药肿瘤学附刊,10(3):180,1983。

44.许良中:小鼠腹水型子宫颈UI14染色体的研究,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7(5):354,1980。

45.宋长荣等:兰石棉腹腔注入染尘诱发家兔间皮细胞瘤,天津医药肿瘤学附刊,8(2):144,1981。

46.从笑倩等:一株小鼠腹小型胚胎细胞癌的建株,肿瘤,2(1):40,1982。

47.赵乃坤等:辐射诱发的LACA小鼠粒细胞白血病瘤株的建立及其生物学特征,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5):7,1981。

48.张惠铭等:L615小鼠脑膜白血病模型的建立和发病机制的初步探讨,中华血液学杂志,4(6):335,1983。

49.袁 昕等:肿瘤冷冻外科动物模型的建立及其方法学的探讨,肿瘤,2(1):22,1982。

50.刘学泽等:大鼠恶性胸膜间皮瘤,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1):32,1983。

51.郑升等:腹水型小鼠淋巴性白血病L7712,肿瘤,(1):294,1982。

52.褚建新等:小鼠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7212,中华肿瘤杂志(4):287,1981。

53.钱振超等:小鼠T淋巴细胞性肉瘤白血病L759,中华血液学杂志,1:1,1981。

54.钱振超等:小鼠T淋巴细胞肉瘤白血病L7710,肿瘤防治研究,(4):219,1983。

55.程 立等:小鼠淋巴细胞性白血病L783,上海免疫学杂志,(3):18,1982。

56.褚建新等:小鼠腹水型白血病L7811,中华血液学杂志,(1):12,1982。

57.罗德元等:小鼠肺癌771,中华病理学杂志,(1)58,1983。

58.施新猷:实验性肿瘤动物模型的复制,《医学动物实验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226~231,1980。

59.季文琴等:小鼠SRS淋巴细胞腹水瘤SRS,《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人民卫生出版社,96~99,1982。

60.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所病理室:小鼠前胃癌FC,中华肿瘤杂志,(3),161,1980。

61.戴志强等:裸小鼠人肺燕麦细胞癌移植模型的形态观察,肿瘤,4(6):243,1984。

62.孟志红等:不同途径投用偏二甲肼诱发小鼠肺腺瘤的研究,肿瘤,4(4):169,1984。

63.江绍基等:实验性狗胃癌模型建立的研究,肿瘤,5(4):145,1985。

64.范正平:实验性大肠癌研究概况,肿瘤,5(6):273,1985。

65.杨斌:裸小鼠与人类肿瘤移植,肿瘤防治研究,12(1):41,1985。

66.卢平等:人成骨肉瘤的裸鼠移植瘤,中华实验外科杂志,3(1):15,1986。

67.漆畹生等:Sprague-Dawley系小鼠皮下的引发性肉瘤模型,上海实验动物学,5(1):13,1985。

68.添畹生等:昆明种小鼠的脲酯引发性肺脏肿瘤,上海实验动物科学,4(1):20,1984。

69.吴德全等:615近交系小鼠可移植性肺腺癌(P615)的实验研究,中华肿瘤杂志,6(1):1,1984。

70.袁孝纯等:实验性高转移纤维肉瘤模型的建立,中华肿瘤杂志,6(5):337,1984。

71.凌茂英等:可移植性小鼠腹水癌(H22)实验性淋巴道转移模型的建立,中华病理学杂志,13(3):190,1984。

72.刘德福等:小鼠肝癌体外培养80320细胞株建立,癌症,3(3):186,1984。

73.徐元鼎等:裸鼠人体恶性黑色素瘤模型的建立和病理观察,中国实验动物学会第一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76页,1987。

74.漆畸生等:二乙基亚硝胺引发的金鱼肝脏肿瘤和癌前病变,同上资料67页,1987。

75.马曾辰等:长期传代的裸小鼠和裸大鼠人肝癌模型,同上资料,68页,1987。

76.刘康达等:裸鼠人肝癌模型在肝癌导向研究中的应用,同上资料,89页,1987。

77.王 琤:裸小鼠与人体肿瘤体内模型,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2):109,1986。

78.王济民:DMBA致黄色地鼠颊囊动物型及其应用,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3):177,1986。

79.李雪梅:恶性肿瘤转移的动物模型,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50,1986。

80.钱耕荪等:鸭肝癌实验模型研究-鸭乙型肝炎病毒对鸭胚的传染,肿瘤(4)163,1986。

81.马曾辰等:两株裸大鼠人肝癌模型的建立和生物学特性的观察,肿瘤,(4):161,1986。

82.马曾辰:裸大鼠及人癌移植研究的进展,上海实验动物科学,7(4):215,1987。

83.王尤宝等:人体胃腺癌裸小鼠模型的建立,胁瘤杂志,(2):52,1987。

84.蒋廷鑫等:实验性胃癌模型,国外医学消化系统疾病分册,(3):132、1986。

(十)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动物模型

1.冯高闳等:家兔痢疾模型,江西医学院学报,(1):58,1983。

2.钟永良等:人马来丝虫感染模型,中华医学杂志,(3):154,1980。

3.黄惠芬等:周期性马来丝虫感染模型,动物学报,(1):44,1979。

4.许锦江等:周期性马来丝虫感染模型,动物学报,(1):61,1980。

5.四川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吸虫室华支睾吸虫病组:华支睾吸虫感染模型,药学学报,(1):56,1981。

6.黄文洲等:约氏疟原虫感染模型,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4(4):229,1982。

7.胡孝素等:猴疟模型,动物学报,(2):200,1982。

8.黄文洲等:食蟹猴疟原虫感染模型,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119,1982。

9.陈怀录等:食蟹猴疟原虫复发实验模型,动物学报,(2):141,1982。

10.邵葆若等:抗咯萘啶伯氏原虫小白鼠模型,药学学报,(8):566,1982。

11.任海南等:美洲钩虫感染模型,寄生虫病研究所年报,1980。

12.杨 超等:人美洲板口线虫感染模型,动物学报,(1):28,1982。

13.夏昭华等:钩虫感染模型,淅江人民卫生实验院年报,(32):131,1981。

14.胡孝素等:诺氏疟原虫感染四川短尾猴的研究,动物学报,(2):28,1984。

15.张家埙等:食蟹猴疟原虫-斯氏按蚊系统猴模型的建立及应用于杀组织抗疟药的实验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4,1982。

16.遵义医学院寄生虫病学教研组:小鼠和纯系小鼠腹腔移植马来丝虫的实验观察,遵义医学学报(3):1,1979。

17.朱素贞等:周期型马来丝虫人工感染长爪沙鼠所致淋巴系病变的观察,动物学报,27(2):199,1981。

18.钟永良等:班氏吴策丝虫实验感染恒河猴的初步研究,四川动物2(1):1983。

19.陶增厚等:丝虫幼虫在长爪沙鼠体内的形成描述,寄生虫学和寄生虫病杂志,1(1):26,1983。

20.冯高闳等:肠管结扎环痢疾模型,赣南医药,(1):11,1982。

21.倪大石等:流行性出血热乳鼠模型,医学情报,(1):11,1984。

22.张涛清等:犬菌痢模型的建立及其应用价值的探讨,上海实验动物科学6(3):138,1986。

23.庄昌贵:甲型肝炎动物模型-国产恒河猴对甲型肝炎病毒敏感性的研究,上海虹桥医院,13页,1987。

24.丁一凡:新隐球菌脑膜炎的一种新动物模型,国外医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分册(3):133,1986。

25.童舒平:研究乙型肝炎病毒的有用模型(土拔鼠),上海市医学科学技术情报(2)25,1986。

26.卢思奇:用长沙爪建立蓝氏贾弟鞭毛虫动物模型,中华医学杂志(3)157,1986。

27.郭昌燕:家兔肺炎双球菌感染性发热模型,北京友谊医院友谊医刊(2)5,1886。

28.张维亚:甲、乙型病毒性肝炎催化模型,预防医学情报(3):147,1986。

29.姚楚铮:流行性出血热动物模型的建立,中华流行病学杂志5:276,1986。

30.钟永良:周期型马来丝虫长爪沙鼠模型的建立,四川省丝虫病防治与研究(1):200,1986。

31.胡纯达等:小鼠巨细胞病毒实验性持续感染模型的建立,病毒学杂志,(1):28,1987。

32.袁吉云等:小鼠肺孢子虫感染的实验研究,中华医学杂志,(2):102,1987。

33.袁 曼等:山莨若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上海医科大学学报,(2):142,1987。

34.姚 平等:风疹病毒在BALB/C小鼠体内的感染与分布,山东医科大学学报,(4):17,1986。

35.叶于聪:包虫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综述),国外医学寄生虫病分册,(1):13,1987。

36.罗 涵等:1种内毒素引起肺损伤的动物实验模型,湖南医学院学报,(1):43,1987。

37.徐启丰:鸡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广后医学(广州军区),(2):99,1986。

(十一)理化损伤的动物模型

1.施新猷:急性放射病动物模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人民卫生出版社,405~420,1982。

2.施新猷等:心血管型放射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第四军医大学学服10(副刊1):3~8,1989。

3.陈宝珍:冲击伤动物模型,《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人民卫生出版社,421~427,1982。

4.施新猷:实验性烧伤动物模型,同上资料,428~446,1982。

5.陈宝珍:实验性烧伤动物模型,同上资料,447~456,1982。

6.陈宝珍:复合伤动物模型,同上资料,457~465,1982。

7.王中洲:人工低温模型复制,同上资料,466~468,1982。

8.王克为:造成家兔耳部冻伤方法,同上资料,468~409,1982。

9.施新猷:实验性冻伤模型,同上资料,469~476,1982。

10.王中洲:加速病理模型的复制,同上资料,477~480,1982。

11.王克为:兔耳实验性芥子气皮肤损伤,同上资料,480~482,1982。

12.高骥援:用巴豆油复制大鼠肉芽囊炎症,同上资料,482~486,1982。

13.刁有芳:骨骼肌创伤后肺部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的扣押实验模型,战伤参考资料(2)43,1986。

14.朱佩芬等:重度烟雾吸入性损伤(狗)模型的制作,创伤杂志,(1);7,1987。

(十二)其他疾病的动物模型

1.孙 靖等:免疫缺陷动物模型-裸鼠的研究,上海实验动物科学5(1):1,1985。

2.徐宏彬等:皮肤病研究应用的实验动物模型,上海实验动物科学5(2):93,1985。

3.游九芬等:家兔维生素A缺乏症的试验研究,北京农业大学实验动物科学3(3):84,1986。

4.张 颖:实验性溶血性贫血对大鼠脾脏影响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四川解剖学杂志,4(2):1,1984。

5.李柏青等:新生期去胸腺小鼠模型的实验研究,蚌埠医学院学报10(1):6,1985。

6.郝 蕾等:异种局部建立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模型的实验研究,上海实验动物科学7(2):645,1987。

7.赵玉坤:自身免疫疾病的动物模型,日本医学介绍(3):103,1986。

8.赵 棣:多菌型麻风的动物模型,中国麻风杂志(1):23,1986。

9.殷蔚荑:大鼠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的建立,友谊医刊(2)57,1986。

10.丁祖刚等:胆固醇肉芽肿瘤,心血管疾病,(4):296,1978。

11.刘大维等:龋病模型(大鼠),变形链球菌血清学分型及大鼠致龋模型的初步建立资料汇编,1980。

十、国外动物疾病模型参阅表

疾病名称、动物、作者及年份

(一)心血管系统 沙土鼠 Shakibi 1969
1.动脉粥样硬化 海豚 Cray 1974
小鼠 Hummel 1962 3.心衰
大鼠 Thant 1970 地鼠 Mark 1973
Koletsky 1977 Bajusz 1969
Imai 1973 4.心肌病
Minick 1973 Zook 1981
Dcfaria 1971 地鼠 Gertz 1979
Haust 1970 狗、猫 Liu 1979
Morgan 1969 Tilley 1977
Neumann 1970 火鸡 Noren 1975
Ho 1974 小鼠 Joe 1962
Lindsay 1971 大鼠 Schwarczmann 1972
Patton 1974 6.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
Santorre 1972 小鼠 Wigley 1970
Clarkson 1961 (二)消化系统
Wagner 1973 1.胃溃疡
沙土鼠 Wexler 1971 Norton 1972
Malmros 1968 Muggenberg 1964
Gottlieb 1954 Lde 1964
Glorentin 1968 2.食道驰缓
Lee 1971 Clifford 1973
Lindsay 1955 Osborne 1967
灵长类 Wisster 1977 小鼠 Fernandes 1968
Gresham 1976 3.结肠炎
Newman 1974 Rubin 1973
2.高血压 Faman 1974 Van Kruiningen 1972
大鼠 Okamoto 1974 Strande 1954
1969 Van Kruiningen 1972
Kolletsky 1973 灵长类 Eagel
Sackler 1974 4.胃肠炎
Kozo 1972 Kelly 1972
Yamori 1973 豚鼠 Wattj 1971
Fox 1969 5.巨结肠
Bishop 1979 小鼠 Bolande 1975
灵长类 Magakyan 1970 Bielshowsky 1962
Van der 1973 6.肝炎
Clough 1970 Smetana 1969
Mulvihill 1971 Morris 1972
Patterson 1968 Preisig 1966

续表

灵长类 London 1972 Johnson 1958
Semlana 1965 8.脊柱裂、腭裂
大鼠 Margolis 1968 小鼠 Bornstein 1970
Fabricant 1957 Kalter 1971
7.胰腺炎 Crary 1966
Thordal 1956 灵长类 Padget 1972
8.胆石症、胆囊炎 Sherwoos 1971
Mcgavin 1962 9.侏儒症
Borgman 1968 小鼠 Macarther 1944
(三)肌、骨骼系统 Feller 1961
1.肌病 Lame 1968
小鼠 Michelson 1955 10.老年性骨质疏松
Gibert 1973 小鼠 Siberberg 1980
Harris 1974 (四)内分泌系统
Jablecki 1974 1.柯兴氏综合症
水貂 Hamilton 1974 Copen 1975
火鸡 Sutherland 1974 Siegel 1970
地鼠 Harris 1975 2.糖尿病
Montgomery 1975 地 鼠 Carpenter 1970
豚鼠 Webb 1975 Gerritsen 1970
Wenlink 1972 Herberg 1980
Cardinet 1972 Schmidt 1974
Julian 1973 大鼠 Maner 1972
Ridgon 1966 Hall 1973
2.骨硬化症 Hackel 1968
大鼠 Marks 1973 Nakhooda 1975
Greene 1974 小鼠、地鼠 Bulter 1970
Leipoid 1970 小鼠 Butler 1972
3.骨肉瘤 Chick 1970
Thurman 1973 Iwatsuka 1974
4.骨肿瘤 Herberg 1977
灵长类 Pappagianis 1973 Walkley 1978
小鼠 Franks 1973 Wehner 1972
5.慢性骨髓炎 Yamada 1969
Andriole 1973 Mittl 1970
6.多趾、并趾畸形 Coleman 1978
小鼠 Johnson 1971 灵长类 Howard 1972
Gruneberg 1964 1976
7.骨关节病 豚鼠 Munger 1973
小鼠 Silberberg 1962 Kramer 1980

续表

Johnson 1973 Karlinsky 1978
Roth 1980 地鼠 Hayes 1975
Kramer 1980 其他 Slauson 1980
Lang 1977 Slauson 1980
3.甲状腺功能减退 3.肺炎
Lombard 1962 灵长类 Pirie 1971
Cole 1966 大鼠兔 Johnson 1974
4.肥胖症 Pinkerton 1945
小鼠 Sinha 1975 4.肺结核
Eigher 1976 灵长类 Good 1968
大鼠 Zucher 1962 Moreland 1970
Bray 1971 5.哮喘
其他 Bray 1977 Patterson 1974
5.垂体机能改变 6.肺萎缩
小鼠 Baroni 1972 Mahaffey 1957
Ficher 1976 (六)神经系统
Sinha 1975 1.癫痫
Hummel 1964 小鼠 Ward 1971
Willeberg 1975 Hohenboken 1970
Pollock 1951 Sawin 1955
6.甲状腺机能改变 灵长类 Riche 1971
Lombardi 1962 Crawford 1970
Cole 1966 Bielfelt 1971
Wick 1974 Croft 1968
7.睾丸女性化 Van der 1968
小鼠 Kes 1970 2.小脑病变
大鼠 Stanley 1973 Kilham 1966
(五)呼吸系统 Corday 1952
1.过敏性肺炎 小鼠 Sidman 1965
Parish 1961 Yoon 1972
Richerson 1971 Rezai 1972
豚鼠 Wilkie 1973 3.衰老症
大鼠 Fink 1970 鹿、猫、狗、小鼠
灵长类 Hensley 1974 Dayan 1971
2.肺气肿 水貂、小鼠、牛
Dickinson 1967 Hirano 1971
Gillespie 1975 Okano 1971
大鼠 Palecek 1971 Sung 1971
Gross 1965 Koppang 1974
小鼠 Fisk 1976 Patel 1974

续表

Geen 1974 地鼠 Shirai 1967
4.脑积水 水貂 Henson 1974
小鼠 Borit 1972 Cochrane 1973
Raimondi 1973 灵长类 Poskitt 1973
Taraszewska 1970 3.肾盂积水
5.白质营养不良症 小鼠 Wamer 1971
小鼠 Buumann 1968 大鼠 Cohen 1970
Bennett 1971 Lozzio 1972
Hogan 1970 4.肾小球硬化
Joseph 1972 大鼠 Avery 1973
Singh 1971 Elema 1971
Watanabe 1972 小鼠 TreSer 1968
1974 地鼠、狗 Ditscherlein 1970
Blakemore 1974 豚鼠 Takeda 1970
Patterson 1973 5.肾皮质囊肿
6.脑疝 Fox 1971
小鼠 Bennett 1959 6.多囊肾
7.震颤症 地鼠 Gleiser 1970
小鼠 Braverman 1953 7.尿石症
Lord 1929 大鼠 Magnusson 1971
(七)泌尿、生殖系统 Jackson 1968
1.原发性小球肾炎 8.肾盂肾炎
大鼠 Van Relt 1972 Thorp 1943
Steblay 1980 Bloon 1937
Lerner 1966 9.肾变性
Angus 1975 小鼠 West 1965
Slauson 1971 Hulse 1965
灵长类 Burkholder 1970 10.雌雄间体
Poskitt 1974 Stewart 1972
Kurtz 1972 Bagnall 1974
2.继发性肾小球肾炎 Miyake 1973
小鼠 Meblors 1971 Melander 1971
Porter 1971 11.妊娠毒血症
Buchmeier 1978 Wardle 1973
Cheville 1978 Creene 1938
Lambert 1968 豚鼠 Jay 1963
Like 1972 12.睾丸女性化
Wehner 1972 小鼠 Lund 1970
Falconer 1964 Ohno 1974
大鼠 Valtin 1977 大鼠 Stanley 1973

续表

13.隐睾症 Harvey 1974
Mcphee 1934 鹿 Huetis 1956
(八)免疫系统 大鼠 Werth 1967
1.过敏性哮喘 小鼠 Martinell 1981
豚鼠,狗 Patterson 1974 Edwards 1975
2.自体免疫性疾病 Hutton 1973
小鼠 Howie 1968 Gruneberg 1939
Peterson 1972 Stevens 1958
Lewis 1971 Falconer 1962
Hurvity 1980 Nash 1964
Palmer 1980 Falconer 1979
Dodds 1978 2.白血病
大鼠 Hajdu 1969 Pomeroy 1973
3.免疫功能缺陷疾病 Shifrine 1973
①T细胞功能缺陷 小鼠 Kufe 1972
裸小鼠 Flangan 1936 Mellors 1969
Fogh 1978 Rowe 1972
裸大鼠 Festing 1981 Skipper 1972
裸豚鼠 O'Donoghue 1981 Wolman 1982
Brwmmerstedt 1978 大鼠 Hoelzer 1973
②B细胞功能缺陷 Moloney 1974
Luster 1977 Richter 1972
Benedict 1978 Rosenthal 1972
Banks 1976 豚鼠 Kaplow 1979
Perrymen 1980 Olson 1980
Nansen 1972 Cotter 1977
小鼠 Welles 1981 3.卟啉病
③T和B淋巴细胞均缺陷 Kaneko 1963
小鼠 Erickson 1981 Jrgensen 1963
Azar 1980 4.出血性疾病
Kincade 1981 大鼠 Tschopp 1972
Mcguire 1976 小鼠 Novak 1981
④其他 Dodds 1981
小鼠 Daguesney 1972 Raymond 1979
Helniger 1974 Benson 1976
(九)血液病 其他 Rvdes 1981
1.红细胞异常和贫血 Kociba 1976
Tasker 1969 豚鼠 Bodds 1977
Searey 1979 Rother 1966
Lelchworth 1977 Benson 1977

续表

Cotter 1978 大鼠 Leonard 1971
Kier 1980 Smith 1969
Coeen 1977 Rubin 1974
(十)皮肤病 Heywood 1971
1.红斑狼疮 3.糖尿病角膜、视网膜病变
Lewis 1973 小鼠 Huang 1971
小鼠 Lambert 1968 其他 Soret 1973
2.埃一当二代综合征 4.无眼、小眼畸形
狗、水貂 Hegreberg 1974 豚鼠 Komich 1971
3.黑色素瘤 小鼠 Kimura 1969
小鼠 Lejeun 1973 Konyukhov 1969
4.白化病 5.视网膜疾病
地鼠 Pomereanfg 1974 灵长类 Aaberg 1970
Greene 1973 Bistner 1970
小鼠 Coleman 1962 Leipold 1968
Pomeraurg 1974 Rubin 1968
5.麻风病 小鼠 Caley 1972
Schiavo 1974 Blanks 1974
大鼠 Kirchheimer 1973 Keeler 1970
Convit 1974 Nagy 1972
6.皮脂腺缺乏 大鼠 Heron 1974
小鼠 Gates 1965 Yates 1974
7.鱼鳞症 Rubin 1969
小鼠 Spearman 1960 6.内耳、耳蜗变形
8.遗传性稀毛症 小鼠 Deol 1958
Hutt 1953 豚鼠 Ernstson 1972
9.过敏性皮炎 7.遗传性耳聋
Muller 1967 水貂 Saunders 1965
豚鼠 Rook 1965 小鼠 Deol 1968
(十一)五官科疾病 Calkins 1956
1.青光眼 Bergsma 1971
Gelatt 1981 West 1973
大鼠 Young 1974 8.老年性耳聋
Koler 1963 大鼠 Crowley 1972
Fox 1971 (十二)肿瘤
其他 Gelatt 1977 1.肺肿瘤
2.白内障 小鼠 Bloam 1964
小鼠 Brown 1970 灵长类 Schepers 1971
Hunter 1974 Senton 1958
Iwata 1971 2.淋巴瘤
Pierro 1970 Schneider 1970
羊、牛、猪、马

续表

Miller 1974 10.黑色素瘤
Purchase 1972
Cohen 1970
小鼠 Gardner 1973 小鼠 Burger 1973
Schwarozmann 1972 Millkan 1974
鹌鹑 Nishimura 1970 Lerner 1973
Fox 1970 裸小鼠 Albert 1980
Hinze 1972 11.多发性骨髓瘤
灵长类 Hunt 1973 Cornelius 1959
Kawakaml 1975 Pearce 1955
3.骨肿瘤 Englert 1955
小鼠 Franks 1973 Medway 1967
4.非嗜铬性付神经节瘤 12.血管瘤
Hayes 1974 Schwartzman 1962
5.畸胎瘤 13.皮肤纤维瘤
小鼠、兔 Stevens 1973 Schwartzman 1962
Meier 1970 14.子宫肿瘤
6.乳腺癌 小鼠 Dawson 1974
小鼠 Belyaev 1972 15.睾丸肿瘤
Hehlmann 1974 大鼠 Vanha-Perttula 1970
Hoston 1972 16.前列腺瘤
Lasfargues 1974 Wardle 1973
Matsuzawa 1970 17.卵巢肿瘤
Schlom 1973 小鼠 McGowan 1970
Stevens 1976
Spiegelman 1972 Morris 1970
Tan 1970 18.中枢神经系统肿瘤
Squartini 1974 大鼠 Fitzgerald 1974
Stolfi 1971 Mawclesley 1974
Strandberg 1974 19.胃肠腺癌
Hayden 1971 大鼠 Basrur 1971
Misdorp 1980 Randeria 1979
Schneider 1970 20.喉癌
7.淋巴肉瘤 地鼠 Homburger 1979
Hardy 1971 21.宫颈癌
8.肝胚细胞瘤、肝细胞肝癌 小鼠 Rubio 1977
小鼠 Truusov 1973 Forsberg 1976
Ashley 1973 22.垂体肿瘤
大鼠 Newberne 1973 大鼠 Ito 1976
9.肾腺癌 23.甲状腺髓样癌
Granoff 1973 大鼠 Boorman 1976
Mckinnel 1972 24.支气管原癌支气管肺泡细胞癌
地鼠 Mohr 1980 大鼠、小鼠 Prejean 1973
Nobel 1978 灵长类 Caminitr 1974
25.其他 鸡、猫、牛 Anon 1973
小鼠 Hollander 1971
Smith 1973
Mackenzie 1973

第十章 生物医学重点研究课题中的实验动物选择与应用

第一节 免疫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一、免疫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作用

免疫学是近年来医学科学中发展较快的一门学科。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化学等的发展和免疫学新技术的应用,免疫学得到了飞跃发展,不仅改变了许多旧的传统观察,而且由于免疫学的知识已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形成了多种新兴学科,给许多疾病的诊断、预防及治疗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现在在医学理论与医学实践中,涉及有关免疫学的问题越来越多,受到人们广泛的重视。

免疫学的发展与实验动物科学兴起有密切关系。免疫学的研究,包括从预防感染到区别机体自身或非自身的基本生物现象有研究,一般多选用实验动物作对象,而且免疫学上的大量知识是通过动物实验获得的。特别是各种近交系和突变系动物、无菌动物、悉生动物及无特定病原体动物的培育,为免疫学研究提供了重要手段,大大促进了免疫学的发展。

为了研究免疫反应的原理以及发病机理的本质,单从人体内进行研究是非常困难的,我们观察病人,无法了解他的遗传背景,他过去和现在所处的环境,检查前的免疫状况以及今后发展的过程。以老年的免疫反应来讲,虽然许多人对老年时的免疫状态作了许多工作,但由于个体差异非常之大,单纯用平均数很难说明问题,因为只能代表一个趋势,而不是每个个体的真正反应。在这一群人中间,过去的基础不相同,因而不能同过去比较,就是用平均数字也不能肯定当时的水平,无法确定,是结果还是老年的原因。各种免疫病也是如此。因此,要真正了解免疫的本质,就不能单在病人身上或取血做体外实验,应主要在动物模型上进行研究,才能克服上述困难,取得更多真正能解决根本问题的突变性研究成果。

二、影响实验动物免疫反应的因素

免疫反应是随着动物种的进化而复杂化、精密化和完善化的,不同品种和品系动物的免疫反应有很大差异,因此在免疫学研究中选择动物时要特别注意动物遗传因素的影响,还要注意动物的年龄因素、感染因素、营养因素、药物因素、母源因素、应激因素、免疫抑制剂等因素对动物免疫反应的影响。

(一)动物的遗传因素

根据研究表明小鼠、豚鼠、家兔等动物对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反应受遗传控制。动物体内免疫反应的基因决定着动物对各种疾病的易感性,决定着自身免疫病和体液免疫反应。这种免疫反应的基因紧密连接在这些动物体内主要组织兼容系统上。如带等位基因H-2b的小鼠(如C57BL,C57L,129/J)比带有等位基因H-2K的小鼠(如C58,AKR,C3H)的抵抗力强,后者对小鼠白血病病毒和肿瘤病毒十分易感,又如SWR/J(H-2q)小鼠对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非常敏感,而C3H/J(H-2k)小鼠对该病毒有强大的抵抗力。这些例子说明由于遗传因素的影响,不同品系动物的免疫反应是有明显差异的。此外,不同种类动物的免疫反映也有差异,如研究第Ⅳ型变态反应(Arthus反应),家兔是一种好的实验动物,而豚鼠和大鼠不能采用。豚鼠通常产生少量的IgM。

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的发生与种系化密切有关(见图10-1、2和表10-1):原始脊椎动物的淋巴器官发育还不完善,如圆口类动物沿其消化道有散在的淋巴结和淋巴细胞,并出现了胸腺,随着进化有了原始的肾脏,在鱼类还出现了肝脏。这些器官和组织开始时也多分布在消化道附近,这是由于原始脊椎动物(圆口类)及鱼类摄食时吸进大量水,并通过鳃孔将水排出,因此咽头部最先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击,为此在消化道附近产生了相应的御体系。而到了高等脊椎动物,由于种系的进化,这些器官的分布就多样化了。但从高等动物胸腺个体发生来看,它也是从第三、第四咽囊腹侧上皮演化发育而来,说明这跟种系发生有关。

虽然圆口类动物就能产生IgM,但无控制B淋巴细胞分化发育的中枢器官,至两栖类开始出现较原始的类囊器官。而爬行类动物的类囊,位于消化道的末端。鸟类以外其他动物有类体液免疫完善的免疫系统。

因此,在免疫学研究中进行实验动物选择时,要特别注意遗传因素对免疫反应的影响,各种实验动物具有不同的免疫反应和免疫特点。下面再举个典型例子。实验动物补体系统各成分的缺陷因实验动物的种类不同而有明显差异。

补体缺陷(Complemenr Deficiencies)

脊椎动物的免疫反应

图10-1 脊椎动物的免疫反应

免疫应答反应的种系发育主要代表

图10-2 免疫应答反应的种系发育主要代表

C1 鸡

C2 豚鼠、大鼠

C3 狗(Brittary Spaniel)

C4 金黄地鼠

C5 小鼠(K/HeN.AKR/N、B10、DZ/DsnN)

C6 兔、地鼠

当C1g缺乏时可出现严重的联合性免疫缺乏病,反复发生威胁生命的感染;C1r缺乏时发生坏疽性红斑,反复的细菌感染,狼疮样综合症;C1s缺乏时,出现红斑狼疮,进行性肾小球肾炎,关节炎;C4缺乏时可发生狼疮,关节炎、类过敏性紫癜;C2缺乏时发生狼疮,致死性皮肌炎,类过敏性紫癜,狼疮样综症,进行性肾小球肾炎,反复感染;C3缺乏时对感染的易感性升高;C5缺乏时可发生狼疮,腹泻及消耗病:C6缺乏时,可发生反复G(-)感染,淋菌性多关节炎,反复发生脑膜炎。

表10-1 脊椎动物免疫系统种系发生的比较

动 物 细 胞 淋 巴 器 官 免 疫 反 应
分类 动物名称 淋巴细胞 浆细胞 胸腺 脾脏 淋巴结 法氏囊 细胞免疫 体 液 免 疫
IgM IgG IgA IgE IgD
圆口类 + - + - - - + + - - - -
鱼类 油鲛 + - + + - - + + - - - -
鲤鱼 + + + + - - + + - - - -
两栖类 蝾螈 + + + + - + + - - - -
青蛙 + + + + (+) +* + + + - -
爬行类 龟蛇 + + + + (+) + + + - - -
鸟类 + + + + + + + + + +? - -
哺乳类 鼠、人 + + + + + +* + + + + + +

(+)可能存在,+*有功能相似的类囊器官。

各种动物胸导管淋巴细胞数目的变化

图10-3 各种动物胸导管淋巴细胞数目的变化(细胞数/公斤体重)

(二)动物的年龄因素

免疫学研究中选择适宜年龄的实验动物是非常重要的,年龄影响着实验动物的免疫机能。如幼龄动物的免疫系统机能发育不完善或机能很弱。一般来说,动物的免疫机能在青年期达到高峰,以后随着年龄增大逐渐减弱,主要表现有血清中免疫球蛋白含量低,细胞免疫功能下降,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增高等。据研究,小鼠、大鼠和豚鼠随年龄增加免疫反应的活性也减弱,老龄鼠产生IgG和IgM的能力仅为年青成年鼠的10%左右,细胞免疫同样也减弱。因此,老龄鼠对诱发肿瘤极敏感。

实验证明给胚胎期或新生期的动物注射异基因型细胞时很容易造成对该细胞的免疫无反应性(Immunolgical Unresponsivenss),而对成年动物注射异基因型细胞时通常可引起免疫反应。据认为这种免疫耐受性与免疫系统(包括中枢淋巴样器官即骨髓、胸腺和外周淋巴样器官即脾脏、淋巴结、肠管相关淋巴样组织以及循环的淋巴样细胞)的发育未臻成熟有关。

Heidrick和Makindan氏认为老龄鼠细胞免疫中免疫细胞的缺乏,可能是由于T细胞和B细胞没有能力增殖的缘故。通常以为动物越是趋于老年,免疫反应的自隐机制被破坏的机会就越多,因而发自身免疫疫病的机会就越多。这种自稳对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乃至生存具有重要意义。在正常情况下,健康机体对自己的细胞、非细胞成分如蛋白质、多糖等是不发生“明显的”免疫反应的(自身免疫耐受状态,Selftolerance),而对非自己的抗原则发生免疫反应,也就是说机体通过免疫系统能识别“自己”和“非自己”。这种自我识别能力称之为自稳机制。

(三)动物的母源因素

各种哺乳类动物的胎儿和出生仔畜免疫的获得不同。在初乳中主要为IgA,初生动物血清中的母源抗体大部分为IgG,对仔畜预防病毒和细菌感染起着一定的保护性免疫作用。大部分IgA对粘膜表面起着局部保护作用,而IgG起着总的保护作用。但是母源抗体还有有害作用,它能诱发新生动物溶血病(如驹)和抑制出生动物的主动免疫。

雌性动物将母源抗体转移给胎儿或仔畜的途径和特异性不同,这与动物胎盘的结构和类型有关(见下页表10-2),一般来说,有三种主要的转移途径,随动物种类不同,有的经绒毛膜尿囊胎盘转移;有的经卵黄囊上皮和卵黄循环转移;还有是初乳经肠道吸收。前两者被认为是胎儿期获得抗体的途径,后者为出生后转移抗体的途径。

免疫球蛋白的转送是有选择性的,有些种类的抗体易转移,同种(系)抗体转移比异种抗体快。胎盘对各种母源抗体也有选择性,如:灵长目中Igg 易通过胎盘屏障,IgM、IgA和IgE则不能。家兔的IgG和IgM易通过胎盘到达胎儿。关于母源抗体选择性的转移机制还不清楚,一般认为,这种选择性的转移是由于组织能选择性地识别抗体的F。端造成的,母源抗体转移中具有选择作用的组织见表10-3。动物常乳和初乳中检出抗体的类型见表10-4。

表10-2 动物的胎盘屏障和母源抗体的转移

动 物 胎盘类型 结构(层数) 转移途径 选择性 抗体转移 持续时间
出生前 出生后
小鼠 血性绒毛膜 4 肠(主要)卵黄囊 + +(卵黄囊) 出生到17天
大鼠 血性绒毛膜 4 肠(主要)、卵黄囊 + +(卵黄囊) 廿 出生到20天
豚鼠 血性绒毛膜 2 卵黄囊(主要)、肠 + 整个妊娠期间和出生后2天内
家兔 血性绒毛膜 2 卵黄囊 + - 从妊娠开始15天起
灵长类 血性绒毛膜 2 胎盘 + 妊娠开始3个月
+ - 出生到35天
内皮绒毛膜 4 - 出生到8天
- 不定
水貂 - 出生到8天
雪貂 - 出生到34天
上皮绒毛膜 6 - - 出生后36小时
上皮绒毛膜 6 - - 出生后36小时
结缔组织绒毛膜或上皮绒毛膜 6 - - 出生后36小时
绵羊 结缔组织绒毛膜或上皮绒毛膜 6 - - 出生后36小时

表10-3 母源抗体转移中呈现选择作用的组织

动 物 种 类 组 织
灵 长 目 胎 盘
大鼠与小鼠
家 兔 卵 黄 囊
偶 蹄 兽 乳 腺
卵黄囊膜

表10-4 动物常乳和初期中免疫球蛋白类型

动 物 常乳和初乳中免疫球蛋白类型
家 兔 初乳 IgA
灵长目 初乳 IgA
大 鼠 初乳
常乳
IgA(多量)IgGa,IgGb,r1,IgM(很少)
IgG(多量)
小 鼠 初乳 IgA,快和慢的IgG
初乳
常乳
IgG(多量),IgA,IgM
IgA(多量),IgG,IgM
初乳
常乳
IgG(多量),IgA,IgM
IgA(多量)
初乳 快IgG(r1)IgM(β2)
绵 羊 初乳 快IgG(r1),IgA

(四)动物的感染因素

病毒、细菌、真菌或寄生虫的感染都能多方面地改变动物机体的生理功能,这种改变无疑将影响到动物的免疫系统。动物感染可引起继发性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到免疫反应。一般实验动物常发生病毒的隐性感染,在以下几方面影响免疫功能:抗体产生的方式,免疫球蛋白的数量,免疫耐受性的产生,植皮排斥,植皮对宿主的反映,迟发型变态反应,淋巴细胞转化和吞噬作用等。

动物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表现:干扰正常免疫系统的功能;改变抗原的吸收和处理;破坏抗体形成细胞和浆细胞(如白血病病毒)。病毒感染后也可引起免疫增强的表现,如乳酸脱氨酶病毒LDH,委内瑞拉马脑脊髓炎病毒VEE等病毒,能增加产生抗体细胞数量:感染病毒的细胞能产生微量核苷酸,起着佐剂的作用;病毒还能促进免疫细胞对抗原的处理。

动物感染呼吸道病毒、腺病毒、流行性脊髓灰质炎病毒、仙台病毒、痘苗病毒、单纯疮疹病毒、新城疫病毒等病毒时,能够抑制淋巴细胞的转化。肝炎、肢骨发育不全(Ectromelia)、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LCM)、乳酸脱氨酶病毒(LDH)能抑制网内皮系统的机能。而Friend白血病、Moloney白血病和委内瑞拉马脑脊髓炎(VEE)能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三、实验动物免疫反应的特点

(一)灵长类(除人外)

灵长类动物主要有四种免疫球蛋白,即IgG、IgM、IgA、和IgE。新界猴(除一种卷尾猴外)没有发现IgA。已证明在猕猴、狒狒和黑猩猩中有抗寄生虫性抗原的IgE抗体,但在新界猴中仍无此种抗体。高等灵长类与人的免疫球蛋白有较强的交叉反应,但长臂猴例外。

灵长类动物具有血性绒毛膜胎盘,只允许IgG通过,IgM、IgA、IgD和IgE是不能通过的。新生的猴子不能从初乳中吸收抗体。妊娠第九个月猕猴的胎儿和成年猕猴在抗原初次刺激后6天产生IgM,妊娠第58天的胎儿对同种植皮产生排斥,而羊胎儿的这种反应发生在80天。

80%出生的狨猴是胎盘血管吻合的双胎。用性别染色体分析能证明不同性别的双胎中血液存在交换。在血液交换的狨猴双胎中,异性共生的双胎已证明有免疫耐受现象。因此,它们之间互相接受植皮。狨猴对接受不同亚种的植皮有免疫反应,亚种内植皮要比亚种间植皮存活的时间约长一倍。

灵长类动物在研究人的反应素(IgE)型超敏反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反应素型抗体(又叫皮肤过敏性抗体)特点之一,是能固定在同源或密切相关种的皮肤及其它组织上(如:肺、结肠)。由于猕猴同人在种的发生上有近缘关系,所以它们能用过敏人的血清引起P-K反应(Prausniz-Kusrner)。在灵长类中,狒狒、猕猴、狨猴、卷尾猴、狐猴是人类过敏性患者反应素抗体引起的萎缩性多软骨炎(PCA)的最好接受者。一些学者证明,灵长类动物是人呼吸道变态反应病的动物模型。

(二)狗

狗的免疫球蛋白有IgG、IgM、IgA、IgG1和IgG2。在狗花粉病和各种蠕虫感染中发现有IgE。Patterson氏等指出成年狗对各种蛋白抗原只产生少量的循环抗体。胎儿和新生狗也有类似情况。

Lewis等认为新生狗和成年狗对颗粒性抗原(绵羊红细胞)均能产生较好抗体,但新生狗初次免疫反应所产生的抗体几乎是IgM类,成年狗则产生的抗体是IgM和IgG,这两种免疫球蛋白的数量与初生狗的IgM几乎相等。新生狗在再次反应中有合成IgG和IgM。

Gerber氏等报告了小猎兔犬(Beagle Dog)循环的T淋巴细胞对PHA的反应,6-12周龄比0-4周龄显著为多。对PHA发生反应的高峰在6周到6个月龄之间,以后随年龄而下降。小猎兔犬在出生时的胸腺大约为100mg,到12周龄增加到300mg以上。白细胞总数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

狗除用作一般移植研究外,越来越多地作为免疫病研究的动物模型。除人之外,对气溶胶出现变态反应的动物,狗大概是仅有的一种。因此,人的变态反应和气喘的研究,狗是适宜的动物模型。人花粉病的临床表现为结膜炎、鼻炎和皮炎,狗季节性花粉病多数只有皮炎,无眼和呼吸道症状。人的这种变态反应是由IgE引起的,狗由豚草花粉(Raweed Pillens)致敏后,血液和皮肤中也有IgE抗体。

(三)兔

兔常被用于实验室制备抗体,多用新西兰色。由于所用兔的品系、品种、种和个体的不同,对某种抗原产生抗体的能力也经常不同。有些品系的兔,至少有20%产生的抗体效价或无效价,为了得到高效价的血清,10只兔作为一组进行免疫要必要的。

兔肠道淋巴组织由派伊尔氏淋巴集结,圆囊(在回盲肠连接处的集合淋巴小结)和阑尾构成。Waksman氏等叙述了淋巴细胞组织中形态和机能不同的三个部分:圆体(Dome)含有原始和成熟的B淋巴细胞;冠(Corona)含有小淋巴细胞胸腺依赖区含有后毛细菌小静脉、滤泡。他认为圆体可能相当于囊淋巴器官,能产生B淋巴细胞。滤泡是一种非特异性的B细胞大量增殖(扩大)的器官。集合淋巴小结、圆囊和阑尾都含有T细胞,T细胞经过后毛细胞管静脉到达阑尾。集合淋巴结和阑尾内还同时存在着B细胞,但没有抗体形成细胞。这种界线分明的T、B淋巴细胞系统及B细胞迅速地增殖和迁移(肠道淋巴器官中,B细胞参加免疫反应,但不长久停留)可能使肠道局部缺乏免疫反应。集合淋巴小结是产生IgA细胞的重要来源。

兔的IgA大量存在于肠粘膜和初乳中,这种分泌型抗体的合成是在肠、乳房和支气管腺体间质的浆细胞以及脾和淋巴结中。

兔的反应素抗体相当于人的IgE。兔的IgM能增强反应素的形成,而IgG能抑制反应素抗体的生成。

兔被用来作过敏反应的研究。IgG和IgE引起的过敏反应,临床症状相似,机理都是抗原-抗体结合和血小板-白细胞凝集形成沉淀物,释放药理活性物质(组织胺和5-羟色胺)进入肺循环,在右心的出道中产生一种机械和药理的联合作用,导致循环性虚脱。IgG诱发血小板或嗜碱性的细胞释放影响血管的胺要依赖补体的作用,而IgE诱发释放的胺不依赖补体。

(四)豚鼠

豚鼠中已确定的免疫球蛋白有:IgG(IgG1、IgG2)、IgA和IgE。IgG1是变态反应的媒介,IgG2与小鼠的IgG1和IgG2相似,在抗原一抗体作用中起结合补体的作用。

豚鼠除作为补体的来源外,已广泛用于免疫的发生和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研究。近新繁殖的豚鼠2系和13系常被用于免疫学研究。这两个品系对特异性抗原产生的免疫反应有显著不同。例如,当给豚鼠2系和13系注射含有相同抗原的福氏(Freund)完全佐剂时,豚鼠2系(和一些Hartley系豚鼠)表现明显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对DNP-PLL(二硝基苯-多-L-溶解素)产生高浓度的抗体,而豚鼠13系不出现免疫学反应。另一方面,豚鼠13系和Hartley系豚鼠对联胺嗪(Hydralazine)都能产生抗体和迟发型变态反应。豚鼠2系仅呈现弱反应或无反应。

豚鼠的皮肤已被用已结核菌素的皮内试验和接触过敏物质的迟发型变态反应的研究。豚鼠和人的结核菌素反应差别是有无细胞浸润,另外豚鼠的迟发型变态反应在24-48小时达到高峰,人在48-96小时达到高峰;人和豚鼠接触敏感的化学物质引起的变态反应,细胞反应非常相似,而对皮内接种抗原的反应却有明显的不同,豚鼠比人有更多的白细胞和巨噬细胞对抗原起反应。

当进行免疫学研究选择豚鼠时,应特别注意机体本身的因素,如:年龄、体重、饮食和遗传因素。Baer氏等认为2-3月龄或体重为350~400克的豚鼠作迟发型变态反应最合适。豚鼠13系对结核菌素型变态反应比豚鼠2系敏感。相反,豚鼠2系对接触性过敏反应比豚鼠13系敏感。Hartley系豚鼠对结核菌素型变态反应和接触反应皆敏感。这些现象说明抗体发生迟发型变态反应的能力同样也处于基因的控制之下。

最近,一些学者以豚鼠作为研究过敏或速发型过敏反应的实验模型。在全身变态反应中,肺是休克器官,肥大细胞是靶细胞,组织胺是主要的药理价质。在豚鼠在两种类型的变态反应抗体,即IgG1和IgG2。

Recently Arko报导,在进行淋病研究中使用的实验动物,豚鼠是最令人满意的免疫学模型。豚鼠象人一样具有延长和限制迟发型真皮变态反应显现的能力,这种现象常作为肿瘤免疫的指标之一。

(五)仓鼠

Coe氏等研究了Syrian仓鼠的免疫反应,发现有电泳快的(IgG1)和慢的(IgG2)两种TS亚类免疫球蛋白。当以鸡蛋白盐水作为抗原,接种仓鼠,仓鼠产生IgG1;若将鸡蛋白与福氏佐剂一起接种仓鼠,则能产生IgG1和IgG2。仓鼠的IgG1能诱发PCA反应,不能产生全身过敏反应。Coe氏等认为这可能是由仓鼠在变态反应中缺乏必要的影响血管的胺的缘故。仓鼠的IgG2能固定补体,并在豚鼠中诱发PCA反应,IgG1不能固定补体。

(六)小鼠

小鼠的免疫球蛋白有IgM、IgA、IgE、IgG1、IgG2a和IgG2b。近交系小鼠对不同抗原的免疫反应是在常染色体的遗传控制之下,这种常染色体上有支配免疫反应的基因(Ir),基因连接在主要组织相容位点(H-2)上。基因Ir好象同T细胞的机能有关系,与B细胞的关系不大。

小鼠虽然能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但很少见到典型的表皮反应,也不象其他动物那样有规律。小鼠能被诱发产生速发型变态反应,它的全身性过敏反应的特点是循环不畅,循环性虚脱,常在几小时甚至10到20分钟死亡。在体外过敏反应实验中,只有小鼠子宫能用来作Schultz-Bale反应。小鼠的IgG和IgE能使皮肤致敏,引起被动真皮过敏反应。诱发小鼠的Arthus反应比较困难,既使发生,与其他实验动物(如兔)相比也不那么激烈。小鼠不象大鼠和豚鼠那样,以福氏完全佐剂接种不小鼠的脊髓或脑内很难诱发实验性变态反应脑脊髓炎(EAE),用主要组织相容性综合体不能控制小鼠对实验性变态反应脑脊髓炎的感受性。

(七)大鼠

在大鼠中,连接在主要组织相容综合体(H)上的免疫反应基因(Ir)控制着对GT(L-谷氨酸和L-酪氨酸)和GA(L-谷氨酰胺和L-氨基丙酸)的免疫反应,豚鼠与其相似。

大鼠和豚鼠的免疫反应基因lr控制着体液抗体反应和细胞免疫。已经证明,大鼠对绵羊细胞(SRBC)和牛r球蛋白(BGG)的免疫反应有品系的差异。

大鼠有反应素抗体IgE,蠕虫感染常能诱发大量的IgE抗体,它们存在于血液循环之中。常规的免疫法只能使大鼠产生少量反应素,在体内存在的时间较短。有些品系大鼠,如Hooded Lister和Spragus-Dawley,能产生较多的IgE,再次注射抗原,IgE也随之上升。百日咳菌免疫大鼠主要产生IgE,如在此抗原中加入福氏完全佐剂,免疫大鼠则产生IgGa。

(八)猪

已经知道猪有三种免疫球蛋白,即IgG(IgG1和IgG2)、IgM和IgA。猪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主要是IgG(其中IgG1为主),其次是IgA。泌乳2-3天后,乳中IgG和IgM迅速下降,但IgA的量仍保持相对稳定。

猪的IgA同人的IgA有交叉反应。IgA有单体和存在于分泌中的双体两种,它们分别为7s和10s。肠道固有层中包含着多量分泌IgA的浆细胞。

(九)反应动物(牛、绵羊、山羊)

反刍动物已经确定的免疫球蛋白有IgG(IgG1和IgG2)、IgA、IgM和类似IgE。同其它动物一样,IgG是主要的免疫球蛋白,IgG1能固定补体(IgG2不能),并能选择性从血清到乳汁中去,所以初乳和常乳中IgG1是主要的免疫球蛋白(75%),而IgA和IgM仅占初乳抗体的20%。这些初乳中的免疫球蛋白对于幼畜的存活是非常重要的,它们能协助胃肠道预防感染。

Silverstein氏等研究了羊免疫反应的个体发生,发现不同日龄的胎儿对抗原的反应有显著差别。41天的胎儿对细菌噬菌体×174能产生抗体,56天的胎儿对铁蛋白能产生抗体,80天的胎儿对血清蛋白能产生抗体,120天的抬儿对卯清蛋白能产生抗体。胎儿对卡价苗、伤寒沙门氏菌或白喉杆菌病毒没有反应,羊胎儿对抗原同样会产生典型的初次抗体反应。

四、近交系动物在免疫研究中的应用

(一)自身免疫性疾病

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的发病机理是免疫复合物造成的损害,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已知抗体起作用的疾病有重症肌无力、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此外还有一些目前不清楚的免疫病,即对其抗原和抗体的免疫反应性都不清楚,这些病研究起来比较困难。由于免疫复合物病有较好的动物模型,研究起来就方便多了。

1.研究感染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

纯系新西兰黑色小鼠(New Zealand、Black,NZB)在出生后4-6个月大多数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免疫学检查表明,其红细胞表面有自身抗体,血清中有抗核机体,病鼠的淋巴结、胸腺、脾脏及胰腺内可以查到C型致瘤RNA病毒(此病毒还能引起白血病)。将含有此病毒的组织输给(NZB×BALB/c)F1时,能引起抗核抗体的生成和肾小球肾炎。据推测,当宿主细胞受到病毒感染后,释放出DNA,刺激免疫系统生成抗DNA自身抗体,此抗体与游离的DNA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引起肾小球肾炎,因此认为本病是由于这种病毒感染所触及的。此外,还发现约有50%的病鼠有抗自身T淋巴细胞的抗体,且其出现频率随鼠龄增加而升高,这种自身抗体能与正常鼠及病鼠的T细胞发生反应,引起T细胞(包括抑制性T细胞)减少或功能衰退,结果,B淋巴细胞乃生成大量多种自身抗体。人的系统性红斑狼疮与NZB小鼠的这种自身免疫病十分相似,也能在淋巴样组织中查到C型RNA病毒颗粒,其T淋巴细胞也能释出病毒颗粒,也能查到抗自身T淋巴细胞的抗体(约占一半病例)而且病理变化也基本上与NZB小鼠的这种自身免疫病相同。

除了NZB小鼠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以外,阿留申貂脑病(一种脑的退行性变性病)、小鼠的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羊的瘙痒病(skrapie)、马的传染性贫血也都是由于慢性病毒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病。人的Kuru病与羊的瘙痒病、阿留申貂脑病相似,Kurn病只见于新几内亚的高尔族人,尤其是女人,她们有吃人肉的风习,自从禁止了这种风习以后,此病的发病率明显地下降了。

2.研究自身免疫性疾病与遗传的关系

进行动物自发的自身免疫病的遗传学分析对于了解遗传因素在人类自身免疫病中的作用很有帮助。如(NZB×NZW)F1小鼠由于MHC决定的抑制性T细胞功能丧失或减退,能自发地发生与人的系统性红斑狼疮十分相似的自身免疫病,因此,一般认为它是人类自身免疫病的最佳天然模型。用系内同代互交和回交法可以推断:最低限度有三对等位基因控制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的反应;控制抗红细胞抗体生成的基因可能不同于控制抗核抗体生成的基因。这种推断也在一种莱克享有纯系鸡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遗传学分析中得到了证实。这种鸡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的发病受Ir基因控制,它们缺乏控制性T细胞的功能。所以,B淋巴细胞能生成大量抗甲状腺自身抗体,通常这种鸡在孵出后二周即可查出抗甲状腺抗体,几个月后出现嗜睡、羽毛生长障碍,最后出现肥胖症及甲状腺机能低下的症状。如果在刚孵出时切除腔上囊,则可使这种甲状腺炎的发病率减低,或使其病情减轻,抗甲状腺抗体的效价下降。

3.研究胸腺功能低下与自身免疫病的关系

将新生小鼠摘除胸腺,造成T淋巴细胞缺乏的状态,可见小鼠逐渐地发生消耗病(Wasting Discase),其主要表现是体重下降,腹泻、反复发生感染。有些小鼠发生了与人的SLE相似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皮疹、肝炎及肾小球肾炎。但是,如果把去胸腺小鼠放在无菌环境中饲养,就不发生上述自身免疫性疾病。这说明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来说,胸腺机能低落是重要的内在因素,而微生物的感染等则是重要的外界因素。又如,给新生的NZB小鼠摘除胸腺后,该小鼠的自发性自身免疫病加速发展,并迅速地出现溶血性贫血,血清中出现抗体DNA抗体、抗DNA组蛋白抗体、LE细胞及免疫复合物性肾小球肾炎。但是,如果把幼小无病的NZB小鼠的淋巴细胞输给这些小鼠,则可防止自身免疫病的发生,反之,如果病鼠的脾细胞(含T淋巴细胞在内)输给幼小无病的NZB小鼠,则小鼠将迅速持续地合成自身抗体。这些实验结果提示:胸腺功能衰退引起抑制性T淋巴细胞缺乏,与自身免疫病的发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与此相似,给刚刚孵出的莱克享肥鸡摘除胸腺时也能加重其日后出现的甲状腺功能低下。现在知道:胸腺功能正常是T淋巴细胞的正常分化、成熟所不可缺少的。如果胸腺功能减退,则胸腺激素的产生必然减少(事实上,SLE病人及NZB病鼠血中的胸腺激素水平是低的),故T淋巴细胞,包括抑制性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将发生障碍(停滞),结果,对自身抗原有反应能力的B淋巴细胞将不受遏制地产生大量自身抗体。

4.研究红斑狼疮疾病

对人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gmic、Lupus Erythematous,SLE),长期以来一直使用有自发类似狼疮性肾炎疾病的B/WF1(NZB×NZWF1)小鼠作动物模型,研究病因和治疗方法,取得了很多资料。最近美国杰克逊实验室的Murphy医生,建立培育了有自发性红斑狼疮的MRL/MP/lprl(MRL/L)小鼠和BXSB小鼠(只有雄性鼠发生早期狼疮肾炎),用这些小鼠研究,得到了新的见解,重新评价了狼疮肾炎的发病机制。

现在至少有十几个品系的小鼠可以自发产生与SLE类似的自身免疫病,文献中报导的主要有四个品系,它们有各自不同的表现(见10-5、6)。表10-5中四种小鼠都是到一定年龄时发生SEL,表现为抗体上升,免疫复合物增多,肾炎,而后逐渐死亡,可是它们还有不同的发病特点,例如NZB小鼠主要还有较多的抗红细胞抗体,而MRL/L基本没有;MRL/L有类风湿因子、关节炎、淋巴组织增生,其它小鼠没有等。所以NZB可作为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最好模型,MRL/L是研究类风湿的模型,NZB/W可以作为SLE的最好模型。此外值得注意的是胸腺对发病的影响也不同。幼小时切除胸腺,NZB/W的病有增加,说明切除胸腺后T细胞的抑制性降低,B细胞亢进,MRL/L去胸腺后不得病。

表10-5 四种SLE品系小鼠的表现

指标 MRL/L BXSB NZB NZB/W
去 胸 腺 抗病 - 加重 加重
抗自身红细胞 + ++ + + ++
类风湿因子 +
关 节 炎 +
淋巴组织增生 ++ + +
T、B细胞 T↑ B↑ B、T↑ BT、↓

表10-6 四种SLE品系小鼠自身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结果

小 鼠 品 系 年龄(月) 转化细胞渗入3H-TdR(Pm×10­3)
自 发 PHA刺激后
C57BL/6 2 2.5 11.7
CBA 2 1.7 13.6
NZB/W 7 5.2 2.9
MRL/L 3 4.4 3.0

表10-6中四种小鼠的自身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反应性也不一样,说明它们的细胞本身有病变,不单有抑制性T细胞异常。

几种SLE品系小鼠的主要免疫学特性:

⑴NZB系:

来自N20第三代中的一对黑鼠。H-2d,淋巴细胞表面同种抗原(Thy-1.2,Ly-1.2,Ly2.2,Ly3.2,Qa-1a,Mlsa,Tlau),

①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症:在4-5月龄以前Ht 值平均为44%,以后伴随增龄而下降,14月龄为32%,母鼠在6月龄后,公鼠在8月龄后出现Coombs氏试验阳性,伴随增龄阳性化率增高,10月龄为50%,12月龄以后达100%。自6月龄起出现抗核抗体。老龄小鼠出现红斑狼疮细胞。

②有高血清免疫球蛋白病:血清免疫球蛋白量异常之高,特别是IgM和IgG量递增。IgM量在一生中递增,其递增与性别、病情及Coombs氏试验都无关,并不因无菌饲养或初生期摘除胸腺而减少。血清中有抗2-和3-硝基酚抗体,且效价高。

③有类狼疮性肾炎:8月龄以后的小鼠自发与人的狼疮肾炎相似的以肾小病变为主的肾病变,并感染C型病毒。肾病变的为免疫复合物沉着所致。

④有特殊的胸腺病理组织学变化:伴随增龄胸腺重要较其它近交系小鼠为早期减小,髓质中形成淋巴滤泡,上皮细胞增殖,皮质中浆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该现象与2~3周龄后出现的抗胸腺细胞自家抗体有关。

⑵NZW系

H-22,淋巴细胞表面同种抗原(Thy-1,2)。NZW与NZB杂交仔一代动物B/WF1(NZB×NZWF1),有自发的类似狼疮性肾炎、红斑狼疮细胞(LE细胞)阳性和抗核抗体阳性。

⑶BXSB系

来自C57BL/6J×SB/leF1,H-2b,淋巴细胞表面同种抗原(Thy-1,2、TL-、Ly-1,2、Ly-2,1,Ly-3,1、Qa-1b),抗自身红细胞阳性,淋巴组织增生,B淋巴细胞增多。

⑷MRL/1系

MRL/1小鼠是由C57BL/6J(H-2b)、C3H/Di(H-2k)、AKR/J(H-2k)及LG/J(H-2b)四个品系反复杂交育成的白化小鼠。从交配的过程推断,基因组成是LG75%,AKR12.6%,C3H12.1%,C57BL/60.3%。同种抗原和表现型是H-2k,Lyt-1.2+, Lyt-2.1+,Lyt-3.1+,Lyt-1.2+,TL-。IgG2a的同种异型为a。其它免疫学特性有:

①有全身性淋巴结显著肿胀:3月龄时肿胀明显可见,交随日龄增长而增大。

②有肾炎及血管炎、多呈急性或亚急性肾炎和多发性血管炎。4-5月龄时,用荧光标记可见抗IgG和C3抗体。在肾小球的肾毛细血管壁和肾小球膜上,能明显检出免疫复合物。血管内皮细胞和肾小球膜增殖,基底膜肥厚,有蛋白样物质沉着,类似人的狼疮肾炎。

③有类风湿关节炎:类似人的类风湿性关节炎,20-25%的MRL/1小鼠有关节软骨破坏,滑膜增厚,形成血管翳,渗出液贮留等类似人的类风湿关节炎的病状。

④有高免疫蛋白及补体减少:血液中免疫球蛋白量常呈高值、5月龄时达MRL/n小鼠的5倍,4~5月龄鼠的IgG达26mg/dl,约为正常小鼠的6-7倍。分类测定的结果是:IgA、IgM、IgG2b为正常小鼠的2倍,IgG1、IgG2a为6倍。血液中补体效价随月龄增长而下降。

⑤有半抗原抗体及自身抗体等。2-3月的MRL/1小鼠,在血清中检出抗2-硝基酚和抗3-硝基酚抗体。抗单链DNA抗体也在2-3月龄时被检出并随日龄而升。抗双链DNA抗体、抗Sm抗体;抗核糖核苷蛋白(RNP)抗体,抗ATP抗体等各种抗核成分的抗体效价也上升。

⑥有免疫复合物。血液中的免疫复合物可用多种方法检测到,MRL/1小鼠比其它狼疮小鼠的检出效价都高。免疫复合物与狼疮肾炎和血管炎都有直接关系。

⑦有淋巴细胞异常变化:MRL/L小鼠脾脏和淋巴结内Thy-1阳性的T淋巴细胞异常地增殖,4月龄以上小鼠的脾脏有70-90%,淋巴结有95%以上是Thy-2阳性细胞。自身免疫病小鼠的T细胞对刀豆素A的反应下降,而且用刀豆素A诱导,产生白细胞间介素Ⅱ的能力也下降。自发性狼疮肾炎小鼠的抗半抗原抗体,抗单链DNA抗体及产生免疫球蛋白的细胞增多特征为在初期是IgM型,而4月龄时则以IgG型为主,产生免疫球蛋白的细胞增多与肾炎的发展的有密切关系。

⑧免疫反应下降:对绵羊红细胞的一次及二次抗体反应答反应随月龄增长而显著下降。在2月龄时可查出对DNP--卵蛋白元的一次和二次IgG及IgE的应答反应,而到4月龄时就查不出的这些抗体了。

(5)MRL/n系

MRL品系小鼠在近交12代时发生常染色体隐性突变成两个亚系,其一具有lpr(lyromephoproliferative,淋巴增生)基因称MRL/1亚系,另一个则无此突变称MRL/n亚系。MRL/1小鼠因第5染色体上有lpr基因,2月龄时除发生全身性淋巴肿瘤外,并出现早期狼疮性肾炎,5-6月龄时半数死亡。疾病的发展比B/WF1小鼠快,所以使用价值也大。而MRL/n小鼠缺乏lpr基因,仅迟发轻度肾炎。Lpr基因为常染色体的劣性基因。把这基因导入其他小鼠,也能出现MRL/1小鼠的各种症状。

5.研究自身免疫病时的免疫病理特点

⑴多种自身免疫反应及其它免疫反应特点

共有的血清学特点为:高丙球蛋白血症、抗核抗体、抗dsDNA、抗SS-DNA、抗决定基抗体、高水平gp70、免疫复合物与补体水平降低(NZb C5缺乏)。

不同的特点为:出现抗Sm为MRL/n、MRL/1鼠系;出现IgG和IgMRA和关节炎的为MRL/1鼠系;出现抗红细胞抗体者为NZB、NZBXW鼠系;出现NTA者为NZB、NZBXW、BXSB鼠系,T细胞升高者为MRL/1鼠系,B细胞升高者为BXSB鼠系♀,B细胞及T细胞下降者为NZB鼠系♂、NZ鼠系。

⑵免疫复合物的致病作用

在小鼠SLE中,gp70-抗gp70的免疫复合物(IC)在伴随SLE的肾炎中起重要作用。在这类小鼠中15-30%具有急性或陈旧性心肌梗死或退化性血管病,此乃由于IC沉积于心肌血管所致。唯独MRL/1部分小鼠可发展为急性或坏死性关节性,甚至所出现的各种病变与类风湿关节炎十分类似。

⑶多株B细胞的高反应性

用三种方法测定出B细胞功能增高的现象;

①测定Ig分泌细胞及细胞(脾)质内Ig含量(免疫荧光法)细胞数量皆增高;②所有SLE鼠系脾脏抗三硝基苯(TNP)空斑形成细胞(PFC)皆含有较高水平的抗TNP结合SRBC的抗体;③鼠脾脏B细胞集落数目增多,B细胞的活跃尚表现于高丙球蛋白血症中;表现出对T-依赖性抗原去凝聚BGG及HGG的免疫耐受有抵抗力。更值得注意的是,MRI/1及雄性BXSB小鼠较正常MRL/n及雌性BXSB小鼠对免疫耐受性无抵抗力,容易诱导成功。有关全身B细胞活性增高和过度产生自身抗体的准确机制尚不清楚,但推测有可能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B细胞激活、缺乏抑制T细胞负作用、增强辅助T细胞正反应、T调节细胞的亚类缺乏或缺乏免疫系统的其它成分如巨噬细胞等所致。但是,目前大多数认为B细胞的活性增高是与全身性T细胞的调节缺陷无关。

6.研究T及B细胞在自身免疫病的作用

通过实验动物模型研究证实自身耐受特别是T、B细胞的耐受(即对某一特定抗原无反应性)是引起自身免疫病发生的中心问题,虽然抑制细胞有时与耐受状态有关,但并非是诱导和保持耐受的原因。成年动物亦常会由应用无免疫原性抗原(可溶性或称去凝聚的蛋白质)引起耐受。诱发T、B细胞的耐受原的量具有很大不同,T细胞的耐受原量要比B细胞少得多,如小量抗原引起T细胞耐受时,B细胞仍旧活跃,并未诱导出耐受。例如在体内细胞外存在的低浓度自身抗原如甲状腺球蛋白、某些种类Ig或生长激素,皆可使T细胞产生耐受,而B细胞则不产生耐受,体内高浓度的血清白蛋白则可同时引起T、B细胞耐受。但是尚有一些存在于体内的很低浓度的抗原如碱性蛋白、细胞色素C、独特型决定簇等对T、B细胞皆不能引起耐受。总之T、B细胞的耐受程度是依赖于其微环境中自身抗原的浓度。

根据T、B细胞对自身抗原的免疫状态,实验性自身免疫疾病有以下结论:(1)实验性自身免疫甲状腺炎、EAT:T细胞耐受,B细胞激活;(2)实验性变态反应脑炎:直接激活活性T细胞;(3)实验性自身免疫重症肌无力、EAMG;T及B细胞皆激活;(4)类风湿性关节炎:单克隆B细胞激活。

(二)高<或低>免疫球蛋白血症

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对分析免疫反应极为重要,各种免疫蛋白(Ig)都具有一定的结构、特点及较稳定的数值,它是了解Ig各种免疫功能及免疫反应作用机制的物质基础。

人类和哺乳动物的血清中含有成千上万种免疫球蛋白,每一种免疫球蛋白分子的氨基酸排列顺序都不一样。按其理化、生物学及免疫特性可分为免疫球蛋白G、A、M、D、E五种。而IgG又可分为四个亚型,IgA分为三个亚型,IgM分为两个亚型。

小鼠免疫球蛋白中已知有IgM、IgA、IgE、IgG1、IgG2a、IgG2b和IgG3,其中IgE和IgG3正常小鼠血清中含量甚少。小鼠各类Ig的数量因品系不同而差异很大,因此了解用于实验的小鼠Ig的情况很重要。现将几个常用小鼠品系的各类Ig情况介绍如下:

1.IgM:在3月龄以前BALB/C、C3H/He、C57BL/6三品无差异,为200μg/ml左右。BALB/C在三个月以后也无多大变动。但C57BL/6随增龄而增加,生长一年雌性和雄性都超过500μg/ml,C3H/He伴随增龄也有一定程度增加,但其程度不如C57BL/6。此外,N2B呈高值,并出现IgM的巨球蛋白血症,CBA/N呈低值,出现IgG缺乏症。

2.IgA:BALB/C一月龄已呈高值,为C3H的2倍,C57BL/6的10倍。BALB/C、C3H/He和C57BL/6都随增龄而增加,尤以BALB/C为著,BALB/C在6月龄后,超过1000μg/ml的个体很多,8月龄全部超过1000μg/ml。皮下移植106IgA的浆细胞瘤细胞20天后,IgA量为2~3mg/ml左右,正常BALB/C超过1000μg/ml的个体可视为免疫球蛋白过多症。正常BALB/C最高值时(20月龄)也仅为200~300μg/ml,与BALB/C相比呈低值,C57BL/6伴随增龄缓慢增加,平均值不超过1000μg/ml。与雄性相比,BALB/C的雌性呈高值,其它品系无一定倾向。BALB/C的IgA呈高值,与BALB/C小鼠腹腔内注射矿物油后所生浆细胞瘤的60%为IgA合成株的现象有关。

3.IgG1:C3H/He在3月龄以后下低,但BALB/C在3月龄以后仍然增加,和IgA相同,6个月龄以后几乎全部超过1000μg/ml。C3H/He在20月龄时为200μg/ml,降低到3月龄时1/5左右。C57BL/6为低值,但伴随增龄而缓慢增加。在IgG的亚型中,IgG1呈高值的品系有DBA/2,SJL和NZB。

SJL伴随网状细胞瘤而产生的单克隆性M成份,大部分为IgG,其中IgG1最多。在DBA/2×CBA杂交子一代,即使自然发生的浆细胞性白血病也几乎都是IgG,IgG1仍为最多。据报导IgG1难建立免疫耐受性,在SJL、BALB/C、NZB等品系难以建立免疫耐受性。

4.IgG2a:C3H/He6月龄以前呈高值。BALB/C在8月龄时呈短暂高值,在其它时期,看不到象IgA和IgG1那样与其它品系小鼠的显著差别。C57BL/6与C3H/He相比为低值,但随增龄而缓慢增加。

5.IgG2b:BALB/C在8月龄时有一定增加,但在其它时间里几乎没有变动,为100~300μg/ml,在IgG的亚型中为最低值,C3H/He也看不出随龄而引起的变动。C57BL/6伴随增龄而增加,在IgG的亚种中为最高值,在12月龄以上的个体中有超过1000μg/mg者。

从上可知小鼠Ig含量多少因品系不同而差异很大。BALB/C的IgM和IgG2b为低值,IgG1和IgA为高值。然而C57BL/6则相反,IgG1为低值,IgG2b和IgM为高值。C3H/He的IgA为低值,IgG2a为高值。NZBIgM呈高值,出现IgM的巨球蛋白血症,CBAIgM呈低值,出现IgM缺乏症。

(三)各种免疫缺陷病和过敏症

1.补体(C′5)功能缺乏症:C5缺乏可使血清的调理作用失调,导致中性多核白细胞的趋化、吞噬及杀菌作用的无能,容易反复感染病菌。AKR/N和BIO、DZ/DSnN品系小鼠补体5缺损,易发生先天性补体C5功能缺乏症。DBA/2N品系小鼠补体C5活性低,相反BALB/CAnN品系小鼠的补体C5活性高。

2.迟发型超敏反应:迟发型超敏反应中包括结核菌素超敏反应,Jones-Mote型皮内过敏反应和接触性过敏症等。不同近交系小鼠的反应性有很大差异,如用纯蛋白衍生物(PPD)作抗原时,其足垫反应明显的近交系有:ICR,BALB/C,C57BL/6,DBA/2,C3H/He;反应稍弱的近交系为CFW,CDF1;反应弱的近交系为NZB,C57L,CBA;HR/Jms是反应最弱的近交系。如用绵羊红细胞(SRBC)作抗原时,不同近交系小鼠迟发型超敏反应也有较大差异,SWM/Ms、ddN、DDy是高反应的近交系;ICR、DDD、BALB/C(♀)为较高反应的近交系;C57BL/6J,C3H/He、DBA/2(♂)是低反应的近交系。

第五届国际免疫学会议重点研究讨论了速发型超敏感性的机理和调节。Sehon介绍了他的实验室用B6D2F1系小鼠做的工作。将变应原如卵青蛋白等与单丁氧聚乙二醇(mPEG)共价偶联后可抑制IgE的生成而不影响其他类抗体的水平。关于mPEG结合物用于治疗IgE介导的过敏性疾病的实用价值,已有作者在豕草和蜂毒过敏的病人中做过一些尝试,初步结果是令人鼓舞的。Sehon认为mPEG结合物不仅可用于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的治疗,而且可用于许多需注射异种蛋白质的疾病;如器官移植时为防止排斥作用而注射鼠或大鼠抗T细胞的单克隆抗体等。

K.Ishizaka介绍了他们实验室过去5年研究IgE应答的类特异性调节作用,在感觉巴西日园线虫的大鼠以及最近建立的能分泌IgE结合因子的大鼠-小鼠T细胞杂交瘤所作的工作。发现与IgE有亲和力的IgE-结合因子(IgE-BF)能选择性地调节IgE应答。他们将正常大鼠的肠系膜淋巴结细胞在体外培养时加入不同浓度的Cona (1r或10r/ml),经2-3天后取出此活化的细胞再加入IgE继续培养,发现两种浓度的ConA均能诱导产生IgE-BF,但IgE-BF的性质不同。低剂量Cona 所诱导产生的大部为IgE-抑制因子(IgE-SF),高剂量ConA诱导产生的大部为IgE-增强因子(IgE-PF)。前者不能与扁豆外源凝集素结合,能选择性地抑制IgE应答;后者能与扁豆外源凝集素结合并能增强IgE应答,其分子上有含甘露糖的低聚糖。作者进一步发现原来每ml加入10r的Cona IgE-PF,但在第二个阶段孵育时加入能抑制糖基化作用的蛋白质(Tunicamycin)后却改而产生IgE-SF。还证明福氏完全佐剂能促进产生IgE-SF,明矶能促进产生IgE-PF。这是由于前者能诱导产生糖基化作用抑制因子,而后者诱导产生糖基化作用促进因子。已知糖基化作用抑制因子系分子量为16000的多肽,可生成IgE-BF来调节IgE应答。Ishizaka希望对此课题的基础研究能开辟一条调节过敏病人IgE应答的新途径。

Katz过去证明在小鼠中有变态反应抑制因子(SFA)可抑制小鼠IgE的应答。在此次讨论中它以大量的实验证据证实了人SFA的存在。SFA能选择性地抑制IgE抗体合成。人SFA来自双向混合淋巴细胞培养(MLR)的上清液。测定系统是培养的人单个核细胞,于其中加入适量的PWM,在PWM刺激前一天加入MLR上清显著地抑制了淋巴细胞体外IgE的产生。Katz建立了一个敏感的放射免疫测定法,敏感度高达10pgIgE/ml。他的实验室已得到能产生大量人SFA的T细胞杂交瘤系,为研究人SFA的性质提供了方便,籍此采用遗传工程的方法将相应的转移到大肠杆菌,而生产大量的人SFA。

Kishimoto在已成功地建立了具有鼠IgE类特异性抑制功能的T细胞杂交瘤的基础上又建立了一些能分泌免疫调节因子的T细胞杂交瘤,并应用这个方法来克隆人IgE类特异性抑制性T细胞,初步结果表明已建立了能分泌IgE-抑制因子的T细胞杂交瘤。

Metzger进行了在IgF受体受到刺激后生物学方面的研究,发现一经改变了的抗体会使受体发生反应,而无须IgE的参与。

T.Ishizaka讨论了受体的搭桥及搭桥后膜止酶的活化。她的研究是鉴定与膜相关的那一个酶在Ca++涌入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用人的细胞进行此项工作受到细胞来源的限制。过去几年曾积极从事于建立人的嗜碱细胞和肥大细胞的体外培养,最近已能成功地培养人嗜碱细胞,使脐血的单个核细胞中的嗜碱细胞能选择性的生长。此项工作的要点是在全血培养中加入已除去IL-2的T细胞培养上清,经2-4周培养后有50-90%的细胞具有嗜碱细胞和肥大细胞的特点,但光学显微镜不能区分其为哪一种细胞,后经电镜观察证实为嗜碱细胞,因之称其为经过培养的嗜碱细胞。其表面标志为OKT3-、OKM1-、Thy1-,组胺含量为每100万细胞介于0.5-2.0r之间,每个细胞上约有12-38万IgE受体。此细胞与人IgE有高度亲和力,经人IgE致敏后用抗人IgE攻击可释放相当量的组胺。同时也发现此培养的嗜碱细胞不仅与人IgE结合,而且也可与小鼠和大鼠的单克隆IgE结合。小鼠IgE和人IgE结合到培养的人嗜碱细胞上的速率相似,只是小鼠IgE解离的速率较快。关于介质释放的启动机理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但他相信有了大量有功能的可培养的嗜碱细胞,为进一步分析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所涉及的介质释放提供了一个有力工具。

Austen主要介绍最近几年对肥大细胞的新认识。已发现一个亚群的肥大细胞与一般含有肝素的结缔组织肥大细胞明显不同,它是受T细胞控制的。此第二类肥大细胞有产生白细胞三烯的独特能力,可能与粘膜上的肥大细胞是一致的。Austen将此类细胞称为E-肥大细胞,而将含肝素的称为H-肥大细胞。他发现,小鼠骨髓细胞在TH因子的控制下生成的肥大细胞在电镜下与一般的肥大细胞无差别。最近的研究是得知为维持此细胞或使此细胞分化增殖均需有IL-3(TH产生、分子量介于23000-29000的糖蛋白、等电点中性、活性很强、少量可使细胞分化),在小鼠骨髓细胞的培养中加入IL-3,于不同时间进行检查证实,8周后100%的细胞均具有IgE受体。

Austen还用同位素标记LTC4(白细胞三烯C4)检测证明,平滑肌上有LTC4的受体。由于了解到有第二类肥大细胞的存在以及对肥大细胞生物学的研究,使对速发型超敏反应的理解又前进一步。

3.X-连锁免疫缺陷:CBA/N小鼠有X-连锁免疫缺陷(X-linked Immune Defect),血清IgE水平很低,对某些抗原缺乏反应,如对胸腺信赖性(Thymus Dependent:TD)抗原的IgE和IgG缺乏应答性等。CBA/N小鼠这种X-连锁对多糖抗原反应缺陷具有重要意义,可以选用CBA/N来研究人的X-连锁缺陷病(如Bruton氏丙种球蛋白缺乏症、Wiskott-Aldrich氏综合症等)。因此CBA/N小鼠是研究X-染色体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和B细胞的发生、功能、异质性的极好动物模型。

4.过敏症:LEW大鼠对实验过敏性脑脊髓炎敏感,极易感染诱发性自家免疫性心肌炎,对诱发自家免疫性复合性肾小球肾炎敏感。易感染实验过敏性脑炎和药理诱发的关节炎。AS大鼠易感染实验过敏性脑脊髓炎,对自家免疫性肾小球炎敏感。AUG大鼠对实验过敏性脑脊髓炎易感,对自家免疫性甲状腺炎有抗力。WAG大鼠对实验过敏性脑脊髓炎有抗力,有些大鼠携带防御右旋糖苷过敏反应的隐性基因dx,对诱发自家免疫甲状腺炎敏感。

人类的一些自身免疫病的动物模型可参看表10-7。

表10-7 人类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动物模型

疾 病 可能的抗原 动 物 模 型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Rh、I、i、P
血小板膜
用李斯特单核细胞增多症菌免疫家兔、NZB小鼠、狗。
感染性脑脊髓炎
外周神经炎
中枢神经系统脑磷脂
外周神经髓磷脂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实验性变应性神经炎
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基底膜,可能与链球菌抗原发生交叉反应 基底膜+福氏佐剂可引起羊肾炎、马杉肾炎
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 甲状腺球蛋白微粒体抗原,第2胶质抗原 肥鸡的甲状腺炎
变态反应性甲状腺炎
肝斗性肝硬化
溃疡性结肠炎
线粒体、胆管上皮细胞
结肠粘膜上皮细胞
用家兔抗线粒体抗体可造成大鼠的肝胆系统损伤。
用结肠上皮细胞或肠道上皮细胞免疫家兔及大鼠
交感性眼炎
水晶体葡萄膜炎
天疮疮
重症肌无力
部分男性不育症
葡萄膜抗原(色素?)
水晶体蛋白
皮肤的复层磷状上皮细胞间桥抗原
横纹肌
精子
同种葡萄膜组织加佐剂引起豚鼠发生本病。
在多种动物可造成变应性葡萄膜炎。
家兔模型
用肌肉抗原与2-硝酸复合物免疫家兔
实验性自身免疫性无精子生成症

(四)其他免疫性疾病

BUF大鼠:36周龄的雄鼠有自家免疫性甲状腺炎,大于一年龄的动物有26%发生自发性自家免疫性甲状腺炎和甲状腺单核细胞浸润。食入3-甲基五环碳氯化合物后能自发地发生自家免疫性甲状腺炎,而新生期胸腺切除后其发生率几乎达到100%,对绵羊红细胞缺乏免疫反应。

DA大鼠易患自家免疫性甲状腺炎。

PVG大鼠对诱发免疫性甲状腺炎有抗力。易感染溶组织阿米巴病。WAG大鼠对实验过敏性脑脊髓炎有抗力。有些动物可能携带防御右旋糖苷过敏反应的隐性基因dx,对诱发自家免疫性甲状腺炎敏感。对铁缺乏敏感,且多肽类(TG)-Pro-L继发性抗体反应性低。

五、在移植免疫研究中的应用

转植健康的器官以取代有严重的不可逆性病变而丧失功能的器官,是治疗疾病的一项主要措施。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烧伤病人就进行了异体植皮,然而,这种移植全部以失败而告终。原因何在?1943年Medawar为了查明异体移植失败的原因,在家兔身上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明确了异体移植失败是因为受者对供者的组织发生了免疫反应。1953年Gorer及Shell首次断定:小鼠的异体移植失败,关键在于H-2抗原不相容。不同近交品系小鼠有不同的H-2型,二个相同H-2型品系小鼠间移植,可不发生排斥反应。

(一)移植的类型

根据供者(Donor)与受者(Recipient)的遗传学关系可以把移植分为四种类型:

1.自体移植(Autograft):为同一个体移植,如自体皮片移植。

2.同系移植(Isograft,Isogenic or Syngeneic Graft,Congeneic Graft):为同系异体间移植,如基因完全的一卵孪生子之间的移植,近交系内不同动物个体(基因型很相似的)之间的移植。

3.同种异移植(Allograft,Allogenic Graft,从前曾称为Honmograft):为同种异体间的移植,如同一种内的不同个体之间的移植,如鼠→鼠。

4.异种移植(Xenograft,Xenogeneic Graft,或Hetergraft),为不同个体间的移植,如不同种动物之间的移植,猩猩→人;猪→人等。

(二)动物对移植物的免疫排斥反应

受者的血管与供者的器官组织之间建立起血液循环之后,移植器官、组织的功能丧失,主要是由于免疫反应引起的损伤、坏死所致,其根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给小鼠移植异系皮肤后,在头几天内受者的血管长入移植的皮片内,但从第3-4天起皮片内的血液灌流开始减少,皮片内的淋巴细胞及单核巨噬细胞浸润逐渐增多(浆细胞很少),并出现水肿、缺血、同时局部的引流淋巴结肿大,其内有大量淋巴母细胞的出现及核分裂。到了第9-10天以后,皮片发生坏死,脱落,这称为第一次排斥反应(First Set Rejection)。皮片脱落后,肉芽组织长入原来的移植部位,以后发生纤维化,形成疤痕;同时引流淋巴结也恢复原状。

2.如给该受者再次移植同一供者的皮肤,则在移植后的第3-4天提前出现排斥反应,而且强度比第一次强,血管很少或根本不长入移植的皮片内,皮片内很快地出现嗜中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并且血管内有血栓形成,这称为第二次排斥反应(Second Set Rejection,Secondary Boosting)。

3.如受者第二次接受另一供者的皮肤移植,则不出现第二次排斥反应,而是出现第一次排斥反应。

4.如给新生小鼠摘除胸腺,则等到该小鼠长大后接近异系皮肤移植时,不发生移植排斥反应;但是如果给去胸腺小鼠注射同基因型的正常小鼠淋巴细胞时,则仍能发生移植排斥反应,这表明淋巴细胞在移植排斥反应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5.将已经发生过移植排斥反应小鼠的淋巴细胞注射到另一同基因型正常小鼠体内,然后再进行异系植皮时,则发生第二次排斥反应,皮片提早脱落,这提示:被异系皮肤致敏的淋巴细胞具有免疫回忆功能,即在第一次排斥反应中有一部分致敏淋巴细胞以回忆细胞的形式持续存在于小鼠体内。

6.在发生过移植排斥反应的小鼠血清中可查到针对供者组织相容性的抗原的特异性抗体,这种抗体能凝集供者的红细胞(在人,则对供者的淋巴细胞有细胞毒作用)。

上述实验结果无可辩驳地证明:移植排斥反应是一种特异性免疫反应。

第一次排斥反应及第二次排斥反应

图10-4 第一次排斥反应及第二次排斥反应

(三)移植抗原(组织相容性抗原)

移植的异体组织之所以被排斥,是因为受者的免疫系统对供者的组织发生了免疫反应的结果。引起这种免疫反应的抗原称为移植抗原(Transplantation Antigens)或组织相容性抗原(Histocompatibctity Antigens)。在小鼠,这一抗原系统称为H-2抗原系统,一个H-2抗原分分由二个具有H-2特异性的肽和二分子β2微球蛋白构成。小鼠H-2抗原的分布密度以脾脏为最高,其次为肝、淋巴结、胸腺;再次,以肺、肾上腺、肾脏之顺序递减,红细胞、脑、睾丸、骨骼肌很少。

组织相容性(Histocompatibility)表示一动物种系各个成员的抗原个体性(Antigenic Individuatity),它决定于有核细胞表面的组织相容性抗原(移植抗原)的个体性。各种动物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都是由专门的基因决定的。决定主要组织相容的基因区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基因复合体(Majon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简称MHC)。小鼠的MHC座落在第17对常染色体短臂外端1/3,包括四个亚区。据估计,H-2基因复合体所含基因多达500余个,每一个区约含50~60个基因。H-2基因复合体的功能一是决定存在于细胞表面的同种异体抗原合成,另一是调控免疫反应(包括免疫反应及免疫抑制),二者之间是有关联的。因为很多免疫学特性是细胞膜功能的反应。

近交系和杂系小鼠异体移植的成败一般决定于下述规律:(参看表10-8和图10-5)

表10-8 接受组织移植的规律

供 体 受 体 接受或排斥
近交系(同性别) 同一近交系 接受
近交系 其它近交系 排斥
近交系 本近交系与另一近交系交配生产的杂交一代(F1) 接受
近交系??? 同一近交系? 接受
近交系?? 同一近交系? 排斥
杂交一代 杂交一代的亲本近交系 排斥
杂交二代 杂交一代 接受
杂交一代 杂交二代 排斥(少数接受)

不同近交系小鼠及其杂交一代之间的移植结果

图10-5 不同近交系小鼠及其杂交一代之间的移植结果

⑴同一近交系的两个个体AA与AA(或BB与BB)之间进行器官移植时,移植物能够存活。

⑵不同近交系AA与BB之间进行移植时总是不成功。

⑶AA与BB的杂交第一代系F1(AB)与亲代之间进行移植时,如果AA→F1(AB)或BB→F1(AB),则因为供者有F1所含有的抗原成分,所以可以成功,但是,如果反过来,F1(AB)→AA或F1(AB)→BB,则不成功(图10-5)。

⑷F1(AB)之间进行交配所产生的F2,以及F3、F4……Fn,与F1(AB)之间进行器官移植时,可以成功。

⑸F1(AB)之间进行交配所产生的F2的基因型比例是AA:AB:BB=1:2:1。将F1(AB)与AA或BB进行回交时,其产生的下代基因型为AB:AA(或AA:BB)=1:1。将AA的皮肤移植给F2时,假定决定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位点只有一个,则F2中有3/4,回交子代中有1/2能接受AA的组织移植而不排斥。如果二个基因位点相同,则F2中有(3/4)2,回交子代中有(1/2)2能接受AA供者的组织而不排斥。如相同的基因位点为n个,则F2接受AA移植物机率为(3/4)n,回交子代为(1/2)n。在小鼠,n=4~13(根据实验得出的)。这一事实意味着:在进行同种移植时,即使一定数目的组织相容性位点相同,而其它的位点不相同也有一定的成功机率。

当然,人类在遗传学上是复杂的,所以不能把上述法则推之于人类,不过,除了一卵孪生子以外,不能根据(5)得出移植必然失败的结论。如果部分组织相容性抗原相同的话,用免疫抑制药还有可能使异体移植获得成功。

(四)骨髓移植

骨髓组织中含有免疫活性的淋巴干细胞及淋巴细胞,所以,如果将异基因型的骨髓移植给免疫机能低下(包括原发和继发)的受者,则将对受者(宿主)的组织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结果引起GVH反应(Graft Versus Host Reaction,GVHR);如果给受者移植不含有免疫活性细胞的组织,则受者供者组织将发生通常所见到的那种免疫排斥反应,即宿主抗移植物反应(Host Versus Graft Restion,HVGR)。

在动物实验中可以造成GVH反应,它可以表现为矮小病(Runt disease)或消耗病(Wasting Disease)。矮小病是给初生动物(免疫功能还不够成熟)注射同种异系成年动物(免疫功能发育成熟)的脾细胞(相当一部分是下淋巴细胞),淋巴结细胞或胸腺细胞后而出现的,这时输入的T细胞与受者的移植抗原发生反应,结果,引起动物的发育不良。消耗病又称同种病(Homologous Disease),它可以通过先给成年动物进行X线全身照射以造成免疫机能低下的状态,然后输入同种异体的淋巴细胞而造成,此时动物出现营养不良、贫血、消瘦、恶病质,最后死亡。

大鼠的GVH反应产生矮小病的模式图

图10-6 大鼠的GVH反应产生矮小病的模式图

第二节 单克隆抗体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一、单克隆抗体技术与实验动物关系

杂交瘤(Hybidoma)合成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McAb)是近年来生物医学中的一项重大突破。从根本上解决了免疫学中长期存在的“特异性”和“重复性”问题,在短短的几年里,在许多不同科学领域内发挥了巨大作用。

单克隆抗体技术是在1975年由Kohler和Milstein首创的,他们在60年代发展起来的细胞杂交技术的基础上,成功地把两种细胞融合在一起,一种是已适应体外培养的小鼠骨髓瘤细胞(都来自BALB/C品系的小鼠)和一种经绵羊红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融合,形成杂交细胞,发现这种融合的杂交细胞兼有两个亲代细胞的特征,即既有骨髓瘤细胞无限生长的能力,又有浆细胞合成单一抗体的能力。因此,这种免疫细胞通过克隆化,成为单克隆系(单一纯化的无性繁殖细胞系),就能产生大量单一类型的高纯度抗体,这种抗体就叫作“单克隆抗体”,如果把杂交细胞再种入动物体内,可形成“杂交细胞瘤”,瘤子产生大量抗体,就可以从动物体液中抽出含有单克隆抗体的体液,把这种杂交细胞在体外培养,培养液中就有大量的单克隆抗体,可供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使用。

目前,杂交瘤单克隆护体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已经深入到整个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诸如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药理学、病毒学、细菌学、寄生虫学、肿瘤学、遗传学、药物学、血液病学、内分泌学等等。几乎所有抗原物质都可以应用这项技术获得针对单一抗原决定簇单克隆抗体。所以,可以说它是一把分子刀,用它可以剖析任何一种抗原物质的细微结构;它又是一种均质的、高特异性的抗体,可用它研究免疫学、遗传学、肿瘤学和其他学科中各种复杂的现象,同时还可用于诊断各种疾病,包括恶性肿瘤;它又可当作一种药剂治疗某些疾病,甚至肿瘤;还可以用于提纯各种蛋白质。

实验动物在杂交瘤单克隆抗体技术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形成单克隆抗体的必须条件。正如Milstein指出:如果在理论上没有克隆选择学说,在技术上没有细胞融合(Cell Fusion)和培养方法,在材料上没有实验性骨髓瘤和体外培养的髓瘤细胞,就不可能出现单克隆抗体。这充分说明了实验动物和骨髓瘤细胞系在杂交瘤技术中的重要作用。

二、常用于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实验动物

(一)小鼠BALB/C系

它是此技术中最常用的动物。目前用于细胞融合的小鼠骨髓瘤细胞几乎都来源于BALB/C系小鼠。其杂交瘤可接种于BALB/C或它的杂交第1代小鼠,从带瘤动物取血清或腹水制备单克隆抗体。

BALB/C系小鼠起源于Bagg从1913年开始维持的白化株(Albine stock)小鼠,Dowell从1923年开始作近交系培育,至1932年达26代,之后Snell将BALB加C即BALB/C,以前的近交历史不清,继之以Andervont为主,使BALB/C广泛传播和应用。1973年美国NIH增培育到近交157代。毛色基因为AA、bb、cc(白色)。H-2为d型。亚系有:BALB/cCd,BALB/cJ,BALB/cAnN等。该品系小鼠的主要特性:

1.免疫学特性:易患慢性肺炎。多数个体于6月龄以后出现免疫球蛋白过多症。主要是IgG1和IgA量的增加。免疫球蛋白的绝对量依饲养条件而异。腹腔注射矿物油后可引起浆细胞瘤。发生率0-60%,依亚系及饲养条件而异。较难诱发免疫耐受性。

2.生理学特性:血压较高。网状内皮系统器官与体重之比较大。大部分雄鼠在20日龄出现脾脏淀粉样性变。对放射线极度敏感。

3.癌发生率:乳腺癌发生率低(3%),但对致癌因子敏感。肾上腺和肺常发生,雌鼠的肺癌发生率为21%,网状细胞瘤为8%,血管瘤为6%,淋巴肉瘤为4.5%。

4.老化及寿命:老龄鼠出现心脏病和多发性动脉硬化症。平均寿命雄鼠为569~648天,雌鼠561~816天。252日龄平均体重为雄鼠30克雌鼠28克。

5.对细菌及病毒反应:该品系小鼠对鼠伤寒沙门氏菌C′5敏感,对麻疹病毒中度敏感。

6.饲养注意点:生育年龄长(至12月龄),容易饲养繁殖,最适稍高温度。为26-27℃因为体型较细,除了日常饲料外,每日早晚每只各喂1克白面包,每星期喂二次木鱼(日本传统加工食品),稍肥后较易繁殖,根据我们的饲养经验每周加三次煮熟的鸡蛋,效果很为满意。该品系小鼠易患肺炎,最好不要和其它近交系小鼠同室饲养,不使其它近交系小鼠发病的环境病原菌易使BALB/C鼠患鼠。

(二)大鼠LOU(又称LOU/Wsl)系

该品系可能来自Wistar大鼠,是1956年开始近亲交配而形成的品系。约在一岁龄时,大鼠回盲部淋巴结产生一种自发性肿瘤,发展迅速,当触及肿瘤后的一个月内死亡。此种肿瘤的发生率超过10%,形态为极低分化为淋巴细胞,称之为大鼠回盲部免疫细胞瘤(Rat Ileocecal Immunoocytoma),此种肿瘤移植于同系大鼠或其杂交第1代均易发生。

此种肿瘤约有60%病例合成单克隆性IgG或IgA,或K型Bence-Jones蛋白。未发现产生IgM。大鼠Y3-Ag1.2.3骨髓瘤细胞系是LOU系大鼠骨髓瘤体外培养所慕名而获,故LOU系大鼠也适用于B细胞杂交瘤技术。

LOU/C大鼠8月龄以上的雄鼠自发性浆细胞瘤发生率为30%,而雌鼠为16%,常发生在回肠淋巴结,其中60%的这种浆细胞瘤合成单克隆免疫球蛋白IgG1(35%)、IgE(36%)或IgA。LOU/C与LOU/M的组织相溶性相同,可以互相接种进行皮肤移植。

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BSMCA)的研究,是项国剑桥大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Milstein博士(单克隆抗体技术创始人之一)正在进行的研究,国际上刚开始,制备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就必须要使用LOU大鼠。同时,用LOU大鼠制备单克隆抗体其腹水产量比用BALB/C小鼠大几十倍,能较好地解决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双特异性单克隆抗体技术和杂交~杂瘤技术是单克隆抗体技术的新进展,BSMCA可代替交联剂,代替酶标技术,在免疫组化和免疫测定技术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在癌症的导向治疗和体外免疫扫描诊断上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实验动物的自发性和诱发性骨髓瘤

(一)自发性骨髓瘤

根据报导能合成免疫球蛋白的肿瘤存在于狗、马、地鼠、大鼠和小鼠。除大鼠、小鼠外,这类肿瘤在其它动物仅偶然发现,故未能广泛用于研究。在小鼠中,与Ig产生相关联的肿瘤包括浆细胞瘤(骨髓瘤)和淋巴瘤。这些肿瘤能分泌Ig或有Ig结合在在细胞表面,或分泌与表面结合同时存在。至今研究最广泛的、能产生Ig的小鼠肿瘤为浆细胞瘤。其来源为单克隆性,几乎每一种浆细胞瘤细胞都只产生一种Ig分子,含有相同的轻链和重链。小鼠自发性浆细胞瘤最常发生于回盲部粘膜固有层,伴有粘膜溃疡和粘膜下炎症。晚期肿瘤转移至肠系膜淋巴结。Pilgrim系统研究了125例小鼠回盲部浆细胞瘤,诊断依据是在回首部有形态异常的浆细胞。此种肿瘤一般难以移植成功。据报导,已建成的移植性瘤株有:产生IgG的×5563,产生IgA的×5647、SPCI和DPCI(均来源于C3H/He小鼠)及YPCI(来源于BALB/CXA的F1杂交小鼠)。

(二)诱发性骨髓瘤

1959年Mervin首先报导BALB/C小鼠诱发性浆细胞瘤是将装有C3H小鼠乳腺癌组织的微孔扩散盒植入小鼠腹腔,6个月后在腹膜下结蹄组织的发生浆细胞瘤或纤维肉瘤并有出血性腹水。后来发现,BALB/C小鼠腹腔注入Freund 佐剂可诱发浆细胞瘤,只注射矿物油也可诱发浆细胞瘤。1962年Potter报导,小鼠腹腔注入矿物油0.5毫升,两个月1次,共3次,40~60%雌鼠可诱发浆细胞瘤。其诱发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最重要的是遗传因素。BALB/C小鼠有独特的敏感性,浆细胞瘤诱发率很高,其它纯系小鼠如DBA/2、A/He、A/LN、C57BL/He、C57BL/Ka、C3H/He等,注射矿物油或植入扩散盒仅偶见诱发浆细胞瘤。NZB小鼠可能和BALB/C系小鼠一样敏感,但由于动物死于其它原因,诱发率通常较低。BALB/C与其它品系小鼠杂交的第1代,注射矿物油的诱发率一般很低,但例外的是(BALB/C×NZB)F1的诱发率高达60%。另一有关因素是激素,BALB/C小鼠注射矿物油时,雄性鼠诱发率比雌鼠高。雌鼠注射睾丸酮可提高诱发率,注射孕酮、雌二醇、皮质醇则可抑制浆细胞瘤发生。注射纯的链烷化合物Pristane(2,6,10,14-四甲基十五烷)可以在BALB/C小鼠诱发浆细胞瘤。1983年Potter报导,浆细胞瘤的诱发率大致和注射Pristane的量成正比,注射总量为1.5毫升(分三次注射,每次0.5毫升)的诱发率为61%;剂时1毫升(一次注射)的诱发率为42%,1毫升分两次注射的诱发率为39%;一次注射0.5毫升的诱发率仅为22%。鼠龄对诱发率也有影响,比较2个月、8个月和1年龄的动物,其诱发率以1年鼠龄动物最低。

四、用于融合的动物骨髓细胞系

淋巴细胞杂交瘤(Lymphocytic Hybridoma)技术需要骨髓细胞系(Myeloma Cell Line)。在淋巴细胞融合技术中,理想的骨髓瘤细胞系应能获得高融合率,并得到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有些骨髓瘤细胞系不仅融合率不高,而且本身分泌免疫球蛋白(Ig),致使杂交瘤细胞仍分泌亲系骨髓瘤的Ig链。据估计,细胞融合时,在两种重链和两种轻链随机组合的情况下,得到的杂交瘤可能产生10种Ig分子,特异性抗体只占其总量的1/16。为了得到只分泌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需选择本身不产生Ig的骨髓瘤细胞系。其次,适用的骨髓瘤细胞系应对8-氮杂鸟嘌呤(8-azaguanine,8-AG)或6-硫鸟嘌呤(6-thioguanine,6-TG)有抗药性,缺乏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ypoxanthineguanine Phosporibosyl Transferase,HGPRT),不能利用外源性次黄嘌呤(H),在含HAT(次黄嘌呤Aypoxanthine,氨基蝶呤Aminopterin,胸腺嘧啶核苷Thymidine)的培育液中死亡。

现已建立的用于B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小鼠和大鼠的骨髓细胞系有下列几种

(一)小鼠骨髓瘤细胞系

1.小鼠P3-NS1/1-Ag4-1(1976年kohler)。是常用的骨髓瘤细胞系,来源NS1/1是小鼠骨髓瘤P3(MOPC21)细胞系的亚系,P3细胞分泌IgG1(K)。NS1/1细胞不合成重链(rl),只合成而不分泌轻链(K).P3-NS1/1-Ag4-1是NS1/1的亚系,抗8-Ag(20μg/ml),在HAT培养液中死亡。

2.小鼠P3-X63-Ag8。是Kohler和Milstein首次获得产生McAb杂交瘤所用的骨髓瘤细胞系。来源:它来自BALB/c小鼠的P3(MOPC21)骨髓瘤细胞系,分泌IgG1(K),抗8-AG(20μg/ml),在HAT培养液中不生长。

3.小鼠P3-X63-Ag8.653(1979年Kearney)。是P3-X63-Ag8的亚克隆,不可逆地丧失表达免疫球蛋白rl重链和K轻链的能力,其生长特性、融合率及所产生的杂交瘤细胞系的稳定性等方面均可与PS-X63-Ag8或P3-NS1/1-Ag4-1相比拟。

4.小鼠P3-X63-Ag8-U1(1980年Sharon)。是P3-X63-Ag8骨髓瘤细胞系的变系。P3-X63-Ag8分泌重链(rl)和轻链(K),P3-NS1/1-Ag4-1则只合成而不分泌轻链(K)。

5.小鼠SP2/O-Ag14(1978年Shulman)。Kohler等将PS-X63-Ag8骨髓瘤细胞系与具有抗绵羊红细胞活性、产生r2b重链和K轻链的BALB/c小鼠脾细胞融合得到杂交瘤细胞系Sp2/HLGK,从后者得到的Sp2/HL-Ag进行再克隆,得到Sp2-Ag14。它抗8-AG,在HAT培养液中死亡,不分泌Ig链,其细胞含有约73个染色体,比P3-X63-Ag8骨髓瘤细胞系多8个染色体,用其融合得到的杂交瘤数与P3-X63-Ag8相似。

6.小鼠45.6TG1.7(1976年Margulies )。来源于小鼠MPC-11骨髓瘤,分泌重链(r2b)和轻链(k),抗6-TG(5μg/ml),在HAT培养液中死亡。

7.小鼠45.6TG1.7.5(1980年Sharon)。是45.6TG1.7骨髓瘤细胞系的亚系。

8.小鼠PuBul-Ou(1976年Kohler)。是分泌IgG2a(k)的骨髓瘤细胞系,对哇巴因(Ouabain)抗药。

(二)大鼠骨髓瘤细胞系

在细胞融合技术中,使用大鼠骨髓瘤细胞系的优点是,从带瘤大鼠得到的血清和腹水量约比小鼠高10倍,适于大量生产McAb或同种异型的抗大鼠抗体。

1.大鼠Y3-Ag1.2.3(1979年Galfre)。Lou系大鼠的骨髓瘤经体外培养获得的细胞系R210,从它得到抗8-AG的亚系210·RCr3.Agl(分泌k轻链),后者经两次克隆,选获Y3-Ag1.2.3。它经5个月连续培养后,与脾细胞的融合率可达到小鼠髓瘤细胞系的水平。在显微镜下,Y3-Ag1.2.3系及其杂交瘤细胞比小鼠P3-X63-Ag8骨髓瘤细胞要小的多。它在OMM培养液(含5%胎牛血清)生长良好,在软琼脂易产生克隆。Y3-Ag1.2.3及其杂交瘤所产生的克隆,细胞分布较分散,不象小鼠×小鼠杂交瘤的克隆细胞密集。用它与DA系大鼠脾细胞融合,获得抗小鼠IgG的大鼠McAb。其杂交瘤YAZ/4OH(LK)细胞接种在(LOU×DA)F1大鼠可以产生肿瘤,带瘤大鼠血清中抗体含量为10~15mg/ml。因此认为210.RCY3-Ag1.2.3是适用于大鼠×大鼠细胞融合的骨髓瘤细胞系。

2.大鼠YB2/o(1982和Kilmaruin)。此细胞系不分泌k轻链。将YB2/o及Y3-Ag1.2.3分别与经酵母微管蛋白免疫的大鼠脾细胞融合,结果证明两者均适用作细胞融合的亲系,而且YB2/O产生的杂交瘤不分泌骨髓瘤的抗体链。接种杂交瘤的大鼠血清滴度可达1:106。

第三节 肿瘤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

一、肿瘤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的作用

肿瘤(Tumor,Neplasm),尤其是恶性肿瘤(癌症或癌瘤,Cancer)是目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据统计,现在全世界大约每年有千分之一的人生癌症,有五百万人左右死于恶性肿瘤,在不少国,肿瘤的死亡率仅次于心血管病而占第二位。在我国,肿瘤也是一大类常见病、多发病,据近年来在约六亿人口范围内的死因调查统计结果推算,全国新患恶性肿瘤的人每年在一百万左右,死亡八十万人左右。因此,应该承认,肿瘤是医学上的一个“老大难”问题。

研究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肿瘤细胞的生物学特性、肿瘤和宿主的相互关系、肿瘤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等等有关肿瘤的一切知识的总体称为肿瘤学(Oncology或Cancerology)。概括言之,可以把它分为两大领域:临床肿瘤学和实验肿瘤学,前者以人为主要对象,主要目的是预防和诊治这一疾病;后者的对象较广泛,主要以实验室手段探索与肿瘤有关的各方面课题,以其各项成果为前者服务。在实验肿瘤学研究中,实验动物是其主要研究对象和材料。可以说实验肿瘤学研究者一天离不开实验动物和实验动物科学的各项开发研究成果。通过选用实验动物进行动物实验,创立了实验肿瘤学,发现了化学致癌物质和致癌病毒,推动了肿瘤学的研究,为肿瘤的防治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特别是近交系动物的发展,对肿瘤的病因学、发病学、实验治疗和新抗癌药物的研究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实验动物的肿瘤学特点

(一)不同种属动物

1.灵长类动物:从种系发生上看,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与人类的亲缘关系最近,它们也会发生各种形态上和生物学性质上与人的肿瘤相似的病变。已知,它们的肿瘤发病率与动物的种属、性别、年龄及捕养的时间有关。在实验室条件下,猕猴的自发性肿瘤发病率较高。在动物园内,猕猴的肿瘤发生率约为1%。在老年灵长类动物中,以上皮性肿瘤和恶性淋巴瘤为最常见,脑肿瘤则少见。常用中子或质子射线照射加以引发,可以获得猕猴的颗粒细胞性白血病。据报导,猫猴和狨猴也会发生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原生灵长目动物肿瘤性疾患的敏感性。特别是对化学致癌物的敏感性,较之类人猿种属为高。

2.大型实验动物:这里包括家畜。这些动物肿瘤发病率随种属而异,例如雌犬常发生乳腺肿瘤,母牛则否。但雌犬所发生的此种乳腺肿瘤与人乳腺癌的表现不同。前者是混合型的,不仅包括上皮性成分,还包含有骨和软骨等组织。猪常发生肾母细胞瘤,家犬、家猫、马、羊、牛等则否。马倾向于发生阴茎癌,羊和牛则会发生肝癌。家犬、马和牛的黑色素瘤较之家猫、羊和猪为多见。Hereford种牛则会生眼结膜的上皮细胞癌。

3.小型实验用哺乳动物:这里主要指啮齿类实验动物。首先强调在实验肿瘤学研究中使用小鼠的Slye氏(1922)指出:小鼠的肿瘤,无论在组织发生上、临床过程上以及组织形态学上都与人类肿瘤有相似之处。后来,由Little氏等培育出近交系小鼠后,在实验肿瘤研究中广泛应用各种高癌和低癌品系小鼠进行研究。

大鼠也广泛地应用于肿瘤研究的许多领域之中。它的体形较大,供给的组织较多,便于进行手术、注射等实验操作。但是,它们的自发性肿瘤的总的发病率过远较小鼠为低。例如,大鼠通过肝癌颇为少见。然而,大鼠的肝脏对于致癌剂的作用却是很敏感的,已通过大鼠肝癌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有关肝癌病因学、发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资料。再如,大鼠的白血病的发病率也低,而且白血病发病大鼠多数颗粒细胞型的,而小鼠的白血病以淋巴细胞型为多见。

金黄地鼠在下列各方面常被用于抗癌研究之中:如研究致癌的脱氧核糖酸病毒,利用其颊囊移植肿瘤等。

豚鼠曾被认为是很少发生肿瘤的实验小动物。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它们也会自发多种肿瘤,根据Dawe氏等(1973年)列举的数字得知,已经观察到的豚鼠肿瘤也有29种之多。其中,以支气管乳头状腺瘤和白血瘤为最多见。后一肿瘤还曾经被连续移植传代成功。投用脲酯后也曾引发豚鼠肿瘤。三年龄以下的豚鼠发生的肿瘤易于转移,但幼年豚鼠其肿瘤的发病率不高。

4.鸟类:这一类实验动物所发生的肿瘤以其病毒病因引人注目,特别是造血系统和间叶组织的肿瘤其病毒病因已较明确。鸡群中所发生的由疱疹类病毒引致的Marek氏病引起的肿瘤学者的很大兴趣。因为,它作为一个实验模型,可与人类的Burkitt氏淋巴瘤、猴的淋巴瘤、蛙的Lucke氏肾癌等相类比。

鸡和其它鸟类对肿瘤病毒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为此,日本目前大力开发鸡的SPF化,除去已知的白血病病毒(必要时除去马来克氏病毒,即把SPF鸡在乙烯基隔离器连续2代饲养,使鸡确实达到SPF化);研究它们对白血病、肉瘤病毒等毒株的感受性,和抗清对马来克氏病毒受性的遗传;研究解决有关内源性病毒的遗传性控制;开展品系内可移植实验的近交品系和有关鹌鹑、鸭子、野鸡等鸟类的SPF化。

5.两栖类实验动物:蛙所发生的Lucke氏肾腺癌是研究较多的肿瘤。它是由至少四种病毒所引起的。这一类实验动物在细胞和体液免疫方面具有一些特征。因此,为了研究免疫抑制状态在肿瘤(如淋巴网状系统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使用两栖类动物是有用的。另外,两栖类动物的无毛而光滑的皮肤为皮肤肿瘤的姓和发展的研究提供了有用的。另外,两栖类动物的毛而光滑的皮肤为皮肤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的研究提供了一个与人的情况更为接近的实验模型基础。

6.鱼类:除了软骨鱼类,其它种属的鱼自发性肿瘤并不少见。鱼类肿瘤的病毒病因并不重要,但是已经发现鱼群肿瘤的发生具有区域性和流行,说明可能有某种传染病因在起作用。鱼类,作为一种实验动物,对化学致癌物颇为敏感,例如黄曲霉素或二甲基亚硝胺可引发鱼(尤以鳟鱼)的肝脏肿瘤和肾母细胞瘤。因此,鱼是测试环境致癌因素的敏感对象。北方狗鱼的淋巴瘤也被视为研究人的相应肿瘤的用模型。通过鱼种间杂交而形成的杂种就能自发地和大量地反应肿瘤,如将中美洲的两种热带鱼——剑尾鱼(Xiphophorus Helleri)与阔尾鱼(Platypoecillus Maculatus)进行杂交或进一步将其杂交第一代(F1-hybrid)与剑尾鱼回交,就可以产生自发黑色素瘤的带瘤杂种。

(二)不同类型的实验动物

1.近交系实验动物:应用这一类型实验动物的肿瘤研究者,主要着眼于实验动物肿瘤方面的遗传性状。不同近交品系动物的有着不同的遗传性状,其自发瘤发生率有明显的不同,对同一致癌物质的敏感性也往往不同。因此,为了不同的肿瘤研究需要,可以选用在肿瘤学上具有不同的遗传性状特点的近交系动物进行研究。

近交系动物的自发瘤的发生率高低不等,有一些高癌系小鼠,只要活到一定的年龄,无需任何外加的处理,几乎可以100%地自然发生白血病、肺癌或乳腺癌等恶性肿瘤,从而证明了癌症是可以遗传的。同样,也可以通过遗传学的方法培育出对致癌因此敏感性高或低的动物品系来,说明诱发肿瘤的发生相当程度上也取决于动物的遗传组成。这些高癌品系的动物是肿瘤学研究的有用工具。例如,C3H近交系小鼠是一种乳腺癌高发的品系,其体内有一种乳腺癌病毒即乳汁因子,可以通过授乳而传给子代,CH3雌鼠在乳汁因子和激素(多次妊娠)的作用下极易发生乳腺肿瘤;而C57黑色小鼠是极少患乳腺肿瘤的低癌系小鼠,乳汁因子在其体内甚至不能生存繁殖,因此即使乳汁因子去感染它也不能致癌。如果用C57黑雄×C3H雌鼠杂交的方法,把C57黑的基因引扩C3H雌鼠的杂交后代中,也能使后者体内原有的乳汁因子趋于死灭。用病毒、射线或激素都很容易使C3H小鼠发生乳腺肿瘤。近年来也发现Snell氏近交系小鼠易患肺腺癌,而C57黑小鼠易患肺心血管疫病,如使这些小鼠长期吸入纸烟的烟,则在前者肺腺癌发生率高且出现很早,而在后者仅小肺血管病变比对照组增多,但未能诱发出肺癌。这说明相同的外因作用于不同基因型小鼠时,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

由于不同近交品系动物的遗传性状各不相,研究者可以选择其不同的品系特点进行各种肿瘤学研究,例如为了研究遗传因素在某种肿瘤(如乳腺癌)发病中的作用,需要选用高(乳腺)癌系小鼠,并与低(乳腺)癌系小鼠进行对比。为了获得某种病毒引发的肿瘤,就要选用对这一病毒具有敏感性的近交品系动物。为检定某种可疑致癌物的作用,常要选用中等肿瘤发病率的近交系动物(如SWR系小鼠)。在某些快速检定的情况下,也要选用高肿瘤发病率的近交品系动物(如A系小鼠,Sprague-Dawley系大鼠)。

在实验肿瘤学研究的各个领域中,只要以实验动物为对象,绝大多数以使用近交系动物为宜。这样做,便于实验设计,使动物实验结果准确、均一、经济、有可能重复再现等。实验肿瘤学研究中使用得最多的是近交系小鼠和大鼠。选用任何一个品系动物时,应先熟悉该品动物在肿瘤以及其它方面的性状特征,以利实验设计、结果分析和总结。在有关肿瘤遗传学、肿瘤移植术、肿瘤免疫学以及化学致癌研究的工作中,特别要注意各品系实验动物的遗传性状方面的特征。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有用的疫病模型(Pollard,1973年)。GF大鼠和小鼠所发生的恶性肿瘤几乎全部发生在内分泌系统或受激素作用的组织。这可能是由于GF和CV在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活动上有差别的缘故(Nomura氏等1973年,Einarsson氏等1974年)。无菌动物几乎不发生内分泌系统和造血系统以外性恶性肿瘤。这充分说明,存在着环境致癌因子的作用,而采用系统的无菌技术可以除去这些因子,形成一个防护屏障,使有机个体不受这些因子的危害。

癌的病毒病因学说,可以应用无菌动物进行研究而予以检验。在化学引癌过程中,实验动物体内的菌群能影响致癌过程。此种影响包括:产生或破坏致癌物,干扰机体对致癌物的解毒功能,改变致癌物质的分子结构从而影响它们被机体吸收的过程以及加快肠道的排空速度而影响致癌物的吸收等等。人的结肠癌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密切相关。因此,肠道菌群与进入肠道的环境中物质的关系值得研究。已知:口服苏铁素,对GF大鼠无致癌性,而CV大鼠对这一物质的反应则相反。CV大鼠肠道中的菌群能将这一物质转移为致癌物,从而引起结肠的和其他类型的癌(Spatz氏等1965年)。

3.无胸腺裸体小鼠和大鼠:裸鼠已在肿瘤移植术、癌的病因学、癌的实验治疗学、癌的免疫学、癌病毒学以及化学致癌研究等实验肿瘤学研究的许多领域得到了应用。

裸鼠是一种独特的纯系动物。例如裸小鼠,就其基因型而言,它们带有?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人体肿瘤数百种,这些瘤株除了能防止由传代而伴随的肿瘤组织形成学退化外,还能保持原代细胞的各种功能,如胃癌细胞产生的粘液、恶性黑色素瘤细胞产生的黑色素、肝癌细胞产生的甲胎球蛋白等,同时在多种情况下还可显示各种肿瘤所产生的激素,加上其对治疗实验、化疗及放疗的敏感性和临床结果的一致性,使这些瘤株成为研究抗癌药物一个较为理想的工具,1983年Bodgen等用无胸腺小鼠肾囊膜内移植人体肿瘤法筛选新药,全部实验仅11天,且成功率较高。

三、动物肿瘤模型的选择

如上已述,不同种属、品系和类型的实验动物其肿瘤学方面的性状各不相同,肿瘤学研究工作应当熟悉实验动物科学的开发研究成果,对有关的资料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才能为自己的课题选到合适的实验动物肿瘤模型。

实验动物的肿瘤模型可以概括地区分为下面四类:

(一)自发性肿瘤模型

实验动物种群中不经有意识的人工实验处置而自然发生的一类肿瘤称之为自发性肿瘤。自发性肿瘤发生的类型和发病率可随实验动物的种属、品系及类型的不同而各有差异。肿瘤实验研究中,一般应当选用高发病率的实验动物肿瘤模型作为研究对象,否则就无法进行研究。当然,低发病率的肿瘤模型也有一定用处,可以用它作为对照。

肿瘤实验研究中选用自发性肿瘤型为对象进行研究有一定优点:首先是自发性肿瘤通常比用实验方法诱发的肿瘤与人类所患的肿瘤更为相似,有利于将动物实验结果推用到人:其次是这一类肿瘤发生的条件比较自然,有可能通过细致观察和统计分析而发现原来没有发现的环境的或其它的致癌因素,可以着重观察遗传因素在肿瘤发生上的作用。但应用自发性肿瘤模型也存在一些缺点:肿瘤的发生情况可能参差不齐,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肿瘤学材料,观察时间可能较长,实验耗费较大。

某个近交品系动物在一定年龄内,可以发生一定比率的某种自发性肿瘤。目前已培育了许多种小鼠自发肿瘤,从肿瘤发生学上看,这些自发瘤与人体肿瘤相似,进行肿瘤发病学和药物筛选等实验应属理想。但由于不易同时获得大批病程相似的自发瘤动物,又因这种肿瘤生长较慢,实验周期相对较长,所以一般很少用于筛药。近年有人应用AKR自发白血病小鼠进行化研究,该小鼠出生后一年半内有高于90%的发病率,曾作为研究人体白血病和淋巴瘤的模型,它对药物的治疗反应类似儿童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由于病程较长,已用于综合化疗研究药物诱导缓解和维持缓解的最适治疗方案。此肿瘤可用强的松和长春新碱诱导缓解,也可以环磷酰胺和甲基-CCNU诱导缓解,再用阿糖胞苷维持缓解,后者疗效最好。自发肿瘤多数为病毒性,如C3H小鼠出生后有高的乳腺癌发生率,A系小鼠出生扣18个月内有90%的肺癌发生率,AK和C57小鼠有高的白血病发生率等等,这些肿瘤多发生于体表部位或易为目前体检新发现的部位。AKR白血病的生长规律研究提示,该鼠出生时即带有致癌的RNA病毒,于鼠龄6~13月内,每月小鼠自发瘤的死亡率为15~20%,而伴有增殖能力的瘤细胞常于诊断前一个月在小鼠胸腺中出现,诊断后中等生存期为16天,以上规律的阐明为化疗提供了基础知识。当前新药研究中自发瘤模型应用最多的小鼠自发乳癌,常用高自发率的C3H小鼠或BALB/C雌鼠与DBA/2雄鼠杂交的第一代CD2F小鼠(自发乳癌),它们于生后10个半月可摸到肿瘤,而后生存20~35天死亡,大量繁殖此类小鼠,自发瘤可高达70%。一般于摸到肿瘤块后分组给药,观察其平均生存时间的延长率来评价药物的疗效。

(二)诱发性肿瘤模型

用化学致癌物、射线或病毒均可在各类动物中诱发不同类型的肿瘤。强化学致癌物二甲基苯蒽(DMBA)和甲基胆蒽可诱发乳癌,二苯苄芘诱发纤维肉瘤均已列为美国NCI第二筛瘤株。现举DMBA诱发大鼠乳腺癌试验为例,取鼠龄2月的Sprague-Dawley雄鼠,单次灌喂麻油溶解DMBA20mg,肿瘤自60天开始生长,至120天癌发生率达63~100%。此时开始分组给药,并每周测瘤大小及记录死亡时间作为疗效指标。还可用DMBA诱发乳头状瘤,实验用丙酮溶解DMBA150ug/小鼠,隔14天二侧背部皮肤各涂一处,第3周用巴豆油0.5mg,在同一部位每周涂2次共3~4月。当瘤>4mm开始治疗,每天腹注或口服一次,共5次,每周一次共2~6周,用测量瘤大小办法来观察抑制率。用二乙基硝胺(DEN)0.005%掺入饮水中口服8个月诱发大鼠肝癌。此外15PPb黄曲霉素AFB,或0.06%奶油黄连续口服4个月均可诱发大鼠肝癌。于诱发期肿瘤形成之前观察药物的抗致癌作用。用于化疗研究的还有α-萘腰等诱发田鼠和狗的胱膀癌,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诱发大鼠胃癌,此外用1%DEN皮下注射,每天50mg/Kg,连续3周再观察半年内小鼠肺癌发生率也可达94%。食管癌和鼻咽癌等也用致癌物诱发成功,部分也已用于药物作用的研究。但致癌的诱癌过程需时较长,成功率多数达不到100%,肿瘤发生的潜伏期个体变异较大,不易同时获得病程或癌块大小较均一的动物供实验治疗之用,再加之肿瘤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常是多种多样,且致癌多瘤病毒常诱发多部位肿瘤,故不常用于药物筛选,但从病因学角度分析,它与人体肿瘤较为近似,故此模型常用于特定的深入研究。由于该类型肿瘤生长较慢,瘤细胞增殖比率低,倍增时间长,更类似于人肿瘤细胞动力学特征,常用于综合化疗或肿瘤预防方面的研究。

在使用化学致癌致癌时,要注意各类化学致癌剂对动物致癌的特点,如芳香胺及偶氮染料类致癌物的特点是①通常需要长期、大量给药才能致癌;②肿瘤多发生于远隔作用部位的器官如膀胱、肝等;③有明显的种属差异(见表10-9);④其本身不是直接致癌物,致癌是由于其某种代谢产物的作用;⑤其致癌作用往往受营养或激素的影响,例如,奶黄仅在以缺少蛋白质和核黄素的饲料喂饲大鼠时才引起肝癌,而且雄性大鼠较敏感,邻位氨基偶氮甲苯则易起雌性大鼠的肝癌。

表10-9 不同种类动物对口服芳香胺类致癌物的敏感性比较

动 物 2-萘胺 4-氨基联苯 联 苯 胺
膀 胱 膀 胱 膀 胱
膀 胱 膀 胱 膀 胱
膀 胱 - -
地 鼠 膀 胱 -
小 鼠 膀 胱
大 鼠 乳腺、肠 外耳道、肠
家 兔 膀 胱 膀 胱

亚硝胺类的致癌特点是:①致癌性强,小剂量一次给药即可致癌;②对多种动物(包括猴、豚鼠等不易诱发肿瘤的动物)的许多器官(包括食管、脑、鼻窦等不易引起癌的器官)能致癌,甚至可以通过胎盘致癌,如给怀孕大鼠以二乙基亚硝胺(Diethy lnitrosamine,DEN)可比较快地引起仔鼠的神经胶质细胞瘤;③具有不同结构的亚硝胺有明显的器官亲和性,例如二甲基亚硝胺等对称的衍生物常引起肝癌,不对称的亚硝胺如甲基苄基亚硝胺常诱发食管癌;在大鼠,二丁基亚硝胺能引起膀胱癌,二戊基亚硝胺能诱发肺癌,而N-甲基-N-硝基-N1-亚硝基胍则能引起胃肠癌。

黄曲霉毒素的毒性很强,很小剂量(1mg/kg体重)即可使狗、幼龄大鼠、火鸡或小鸭致死;其致癌性也极强,最小致癌剂量比亚硝胺还要小数十倍,是已知化学致癌物中作用最强者。它能诱发多种动物(从鱼到猴)的肝癌,也可引起肾、胃及结肠的腺癌,滴入气管内可引起肺鳞状细胞癌;注入皮下可引起局部的肉瘤,还有报告认为,它可引起泪腺、乳腺、卵巢等其它部位的肿瘤。

在动物实验中早已确定:乙硫氨酸可诱发大鼠肝癌;乌拉坦(氨基甲酸乙酯,CHO-CONH)、氨乙胺可引起小鼠的肺癌;一些卤代烃如四氯化碳、氯仿等可引起大鼠或小鼠的肝癌。

(三)移植性肿瘤模型

目前肿瘤化疗所应用的大多数药物,都经动物移植性肿瘤试验而被发现,因此它是筛选抗肿瘤新药中最常用的模型。其优点是接种一定量瘤细胞或无细胞滤液(病毒性肿瘤)后,可以使一群动物带有同样的肿瘤,生长速率较一致,个体差异较小,接种存活率近100%。地宿主的影响也类似,易于客观判断疗效,且可在同种或同品系动物中连续移植,长期保留供试验之用,试验周期一般均较短,因此当前抗癌药筛选中绝大多数用移植瘤试验,如各种体型实肿瘤,腹水瘤和白血病等均被广泛使用。但是这类肿瘤生长速度快,增殖比率高,体积倍增时间短,这些都是与人体肿瘤的显著不同点,特别是与人的实体瘤差别更大。许多国家筛选抗癌药物中选用移植瘤株经常改变,主要原因可能也与此有关。现在世界上保有近500种的动物移植瘤,但常用于筛药的不到40种,多数为小鼠肿瘤,其次是大鼠和仓鼠移植瘤,包括小鼠L1210淋巴白血病,艾氏腹水瘤,Friehd病毒白血病,肉瘤180,Lewis肺癌,腺癌755,白血病615,白血病P388,Walker-256,吉田肉瘤,肉瘤45,Liol淋巴瘤,Dunning 白血病,白血病L5170Y,P1534淋巴白血病,P1798淋巴肉瘤,LPC-1浆细胞瘤,淋巴瘤8,Gardner淋巴肉瘤,B16或Cloadman黑色素瘤,Ridaway骨肉瘤,肉瘤37,P315白血病,Wagner癌肉瘤,Mur hy-sturm淋巴肉瘤,Jensen肉瘤,Geurin氏癌,仓鼠十二指肠腺癌和人体肉瘤HSL第1代杂交鼠移植。它们对抗癌药作用的敏感性大致可分为敏感,中度敏感,低敏感和不敏感瘤株四类,敏感瘤株多数生长迅速,瘤细胞增殖比率高,倍增时间短,如L1210、P388、W256,吉田肉瘤,Wagner瘤和肉瘤45。中度敏感的有艾氏腹水瘤和实体瘤,肉瘤180,肉瘤37,格氏癌。低敏感瘤有大鼠肉瘤M1和AkR自发白血病。不敏感肿瘤多生长缓慢,瘤细胞增殖比率低,如小鼠皮肤癌,CH3自发乳腺癌和诱发癌。同样敏感株对抗癌药的疗效水平也不相同。

(四)人体肿瘤的异种移植性肿瘤模型

将人体肿瘤移植于免疫缺陷动物,因能保持其生物学性,用于研究人体肿瘤对药物的敏感性有较大的帮助,当前日益受到多方面的重视。早期工作是将人体肿瘤移植于动物缺乏免疫防御机能的特殊部位,如鸡胚,动物的眼前房,地鼠颊囊内,虽有一定比例的存活率,但因肿瘤生长缓慢又受植入部位包膜的限制,往往肿块生长较小,难以传代,更不能适应需要较多瘤源的实验治疗工重,近些年来将人体肿瘤移植于免疫缺陷动物或无毛无胸腺小鼠(裸鼠),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故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NCI)于1977年已提出包括人体肿瘤移植于裸鼠的二筛实验模型。人工制造免疫缺陷动物用于异种移植的研究,是先将动物胸腺切除,后给900拉德大剂量照射,照后2小时输注骨髓或再给抗淋巴细胞血清,进行异种移植才能生长。由于异种移植需要附加因子,不同于它们生长在人体的自然条件下,对药物的反应性可能也不同。但由于具有病情类似人体的优点,近年来实验报导日益增多。

1966年以来发现和培育了一种无毛裸小鼠突变株,可能直接作为人体肿瘤异种移植的接受体,不需进行附加因子的处理,可使人体肿瘤移植后生长良好。肿瘤细胞形态、染色体含量和同功酶水平与人体肿瘤一样,说明未发生细胞选择和细胞杂交现象,细胞动力学和生物化学特征也未变,故这种小鼠的异种移植人体肿瘤已成为免疫学和肿瘤学研究中较为理想的模型,用于实验治疗方面的研究报导也明显增加。随着对裸鼠生殖生理及生长特点知识积累,目前对如何提高供应量已制订出一套饲养、繁殖和管理办法。目前已成功把将结肠癌、乳癌、肺癌、卵巢癌、黑色素癌、胃癌、淋巴瘤和白血病、肾病、宫颈癌、软组织肉瘤和骨肉瘤等移植于裸鼠,获得一定百分比(37.5%)的良好生长肿瘤部分并可传代。若用已建株的人体肿瘤组织培养细胞作移植材料,接种后成活率更高(41%)。这些成活的肿瘤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与临床所见十分相近。黑色素瘤以DTIC和CCNU的抑瘤作用较强,而5-Fu则无效,与其临床客观疗效三药分别为20%,12%及2.5%的结果相似。人Burkitt淋巴瘤的祼鼠移植后对环磷酰胺有较高的敏感性,也与临床结果相符,其他肿瘤如乳腺癌和结肠癌裸鼠移植,对前者阿霉素(5-mg/kg)、5-Fu(50~80mg/kg)和苯丙氨酸氮界(7mg/kg)均有一定的抑瘤效能,对后者甲基-CCNU和丝裂霉素也有明显疗效。有趣的是对P388无效的六甲密腰,而对人体肺癌异种移植有效,应用其耐受剂量60~90mg/kg都有消瘤作用,对人体乳癌MX-1和结肠CX-1也有效。此药重新临床试用,证明对人支气管肺癌和淋巴瘤确有治疗作用。最近对过去因毒性较大而中断研究的偶氮氧代正亮氨酸,重新用人肿瘤裸鼠模型评价,证明对MX-1和肺癌XL-1有明显疗效,又重新进入临床研究。近有人用胸腺嘧啶核苷444~888mg/kg给肿瘤裸鼠连续灌注90~140小时,发现它能明显抑制人体黑色素瘤及畸胎瘤的生长,并导致肿瘤消退而对宿主无明显毒性,这些新结果已引起临床重视。

近来将人癌组织移植入裸鼠肾囊膜内,观察肿瘤生长大小,在双目显微镜下测量肿瘤直径OMU,比较给药组和对照组的差异,在11天左右可以得到药物疗效的结果。此方法比皮下接种快速,新近用正常小鼠代替裸鼠进行类似试验,在6天或更短的时间内也可获得有价值的资料,因为6天内免疫机能还不可能发挥作用。这样可以节省繁育裸鼠的工作量,有较大的实际意义。

四、近交系小鼠和大鼠中自发性肿瘤的发病率

(一)近交系小鼠

1.自发性乳腺肿瘤

(1)A系小鼠:生育雌鼠高,未生育者低。繁殖雌鼠群发病率为80~84%,良成雌鼠中5~30%。A/He乳系小鼠(繁殖雌鼠)中40%;A/J中25%。

(2)C3H系小鼠:繁殖雌鼠几乎为100%。C3H/B;85~90%;C3H/HeJ80~100%,C3H/HeN繁殖鼠和处雌鼠中接近100%。C3H/Bi生产雌鼠85~90%。

(3)DBA系小鼠:DBA/1经产母鼠61.5~75%。DBA/250~60%。

(4)DD系小鼠:生产雌鼠63%,7.7月龄生产雌鼠84%。

(5)FM系小鼠:生产雌鼠90%以上。

(6)PBA系小鼠:35周龄生产雌鼠75%。

(7)RⅢ系小鼠:生产雌鼠88%。RⅢ/An育成雌鼠49%。

CC57BR、CC57W、TM、TSI、IF、C57BL等品系小鼠中基本没有乳腺癌或不发生自发性乳腺肿瘤。BALB/C雌鼠3%,但投给乳癌因子后升高。C57BL/6J生产雌鼠1%。C57BL/CdJ、C57L、L、MAS/A、NZO、XLⅡ小鼠自发乳腺癌低。

2.自发性肺脏肿瘤

(1)A系:达18月龄小鼠发病率为90%。A/J发病率高,雄鼠40%,雌鼠30%。

(2)SWR系:达18月龄小鼠80%。

(3)PBA系:12月龄生产雌鼠77%。

(4)中等发病率品系:BALB/C雌鼠26%,雄鼠25%;CC57BR为25;CC57W24.5%;RF37%;XVⅡ♀为19.5%;BL约26%。

(5)低发病率的品系:DBA/13.8%;XLⅡ;(CBA×C3HK)F1雄鼠0%(C3H×C3HK)F1雄鼠5.6%。

3.自发性肝脏肿瘤

(1)C3H系:C3H/Hc达14月龄雄鼠为85%;C3Hf达14月龄雄鼠为72%;C3HcB/De达14月龄的雄鼠为78%,育种雄鼠为90%,未生育雌鼠为59%,生育雌鼠为30%,多产雌鼠为38%;C3HvB/Fe64%。

(2)CBA系:CBA/J雄鼠65%;(CBA×C3HK)K142.9%。

(3)中等发病率品系:CE发病率高:(C3H×C3HK)F1雄鼠25%;C57BR/cdJ雄鼠25%;VY12~14月龄雄鼠13~24%。

(4)低发病率品系:C3H/Bi雄鼠10%,雄鼠不发生;C3H/Fg雄鼠8%;YS12~16月龄雄鼠3~11%;(A×C57BL/10)F11.4~2.4%;(LP×C57BL/10)F12.1~7.2%;(BA×C57BL/10)F13.5~7.5%;(LP×129)F15.2~7.4%;(LP×DBA/2)F12.3~9.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1)SJL系:育成雄鼠91%,生产雌鼠发生率高;SJL/J13.5月龄生产雌鼠88%,12.5月龄雄鼠91%;SJL/N一年以上的小鼠中有类何杰金氏病的多形细胞性网织细胞肉瘤,为Wanedo网织细胞肉瘤的宿主。

(2)RF系:发病率为56.2%。

(3)FB/Ki亚系:约50%。

(4)C57L系:达18月龄时,Hodgkin氏病样病变,网织细胞瘤(B型),近25%。

(5)BALB/C系:发病率低,8%。

7.自发性卵巢瘤

(1)RⅢ系:17月龄生产雌鼠60%,育成雌鼠50%。

(2)C3H系:C3HeB/Fe19月龄生产雌鼠64%,育成雌鼠22%;H3HeB/De24.3月龄末生育雌鼠47%,21.5月龄生育雌鼠为37%,多产者为29%。

(3)CE系:雌鼠33%。

(4)RF系:发病率低,4.4%。

8.自发性胃肠道肿瘤

(1)Ⅰ系:胃肿瘤自发率达100%。

(2)BRS:有自发性胃肿瘤现象,或于注入甲基坦蒽后发生。

(3)发病率低的品系:(LP×129)F1雄鼠0%,雌鼠2.6%;(LP×DBA/2)F1雄鼠2.4%,雌鼠4.7%;(129×DBA/2)F1雄鼠4.3%,雌鼠1.7%;(LP×C57BL/10)F1雌鼠2.1%。

(4)NZO系:十二指肠肿瘤雌鼠20%,雄鼠15%。

9.自发性垂体瘤

⑴C57L系:老年生育雌鼠33%。

⑵C57BR/cd:老年生育雌鼠33%。

⑶C57BL系:求偶素作用后,几乎达100%。

10.自发性肾上腺质皮瘤

⑴CE系:自发率高,6月龄后雄鼠性腺切除100%,7月龄后雌鼠性腺切除79%。

⑵NH系:自发的腺瘤发病率高,去势后癌发生率高。10%的老年小鼠有肾上腺节结性增生及腺瘤,6周龄时做性腺切除可提高腺瘤发生率。

11.自发性先天性睾丸畸形瘤

⑴TER/SV亚系:自发率达30%。

⑵129系:1%(先天性);129/RrJ5%。

12.自发性周身肿瘤

(LP×129)F1雄鼠259%,雌鼠31.2%(LP×DBA/2)F1雄鼠42.9%,雌鼠67.4%;(129×DBA)F1雄鼠44.7%,雌鼠37.9%;(CBA×C57BL/10)F1雄鼠15%,雌鼠44.5%;(A×C57BL/10)F1雄鼠45.2%,雌鼠61.2%;(CBA×C3HK)F1雄鼠52.4%;(C3H×C3HK)F1雄鼠38.9%;(LP×C57BL/10)F1雄鼠45.2%,雌鼠47.9%。

13.其他自发性肿瘤

血管内皮瘤:HR系有19~33%的自发率,经致癌剂处理后,发病率升高为54~76%。

皮肤乳头状瘤:HR/De22月龄无毛小鼠9%。

骨髓上皮瘤:A和BALB/C自发率4%。

(二)近交系大鼠

1.ACI系:雄鼠自发性肿瘤:睾丸46%,肾上腺16%,脑垂体5%,皮肤和耳道以及其它类型6%。雌鼠自发性肿瘤:脑垂体21%,子宫13%,乳腺11%,肾上腺和其它类型6%。

2.ACH系:自发性回肠肠系膜淋巴瘤发生率高。

3.A7322:自发性乳腺癌发性率高。

4.BN系:雌鼠上皮瘤28%,雄鼠2%,输尿管肿瘤雌鼠20%,雄鼠6%。雄鼠大部分肿瘤是膀胱癌35%、胰腺腺癌15%、脑垂体腺瘤14%、淋巴网状组织肉瘤14%、肾上腺皮质腺瘤12%、髓质性甲状腺癌9%、肾上腺嗜铬细胞瘤8%。雌鼠:脑垂体腺瘤26%、输尿管瘤22%,肾上腺皮质腺癌19%、子宫颈肉瘤15%、乳腺纤维性腺瘤11%、胰腺腺瘤11%子宫颈和阴道肿瘤已有较详研究。

5.BUF系:老年动物中自发性脑垂体瘤30%、肾上腺皮质瘤25%。两年龄大鼠中有自发性甲状腺癌。

6.COP系:能产生自发性胸腺肿瘤。

7.DONRYU系:yoshida肿瘤和腹水肝肿瘤有100%发生率。

8.F344系:雌鼠乳腺癌41%,脑垂体腺瘤36%,多发性子宫内膜肿瘤21%,乳腺纤维腺瘤9%。雄鼠乳腺癌23%。脑垂体腺癌24%,睾丸间质细胞瘤86%,单核细胞白血病24%。

9.LOU/C系:大于8月龄的雄鼠自发性浆细胞瘤的发生率大约为30%,而雌鼠为16%,可用作高发性浆细胞瘤的研究。其肿瘤发展迅速,常发生在回肠淋巴结。

10.M520系:小于18月龄动物的子宫、脑垂体前叶、肾上腺髓质和皮质以及间质细胞瘤的发生率在0~10%范围内,但大于18月龄的12~50%雌鼠有子宫瘤,35%育成雄鼠有间质细胞瘤,60~85%动物表现出肾上腺髓质瘤,20~45%为皮质瘤,20~40%有脑垂体前叶瘤。

11.NIR/Gd系:在大于一年龄动物中,右心房或下腔静脉(心房腔静脉上皮间质瘤)的发生率约为20%。

12.OM系:自发性甲状腺癌为33%。大于18月龄动物的肾上腺皮质瘤为94%,18月龄的脑垂体瘤为8~18%,乳腺癌为26~30%,大于10月龄动物的视网膜退化症发生率高。

13.WAB系:大于二年龄的大鼠良性胸腺瘤的发生率为23%,睾丸摘除的雄鼠发生率为50%,切除卵巢的雌鼠发生率为75%。

14.WAG系:甲状腺髓质癌27%,嗜铬细胞瘤2%,胰岛细胞瘤15。老年雌鼠腺瘤的发生率为69%,其它常见肿瘤有甲状遥髓质癌40%,肾上腺皮质腺瘤29%,乳腺纤维腺瘤21%,在290只动物中发现19种其它类型的肿瘤。

15.WF系:雄鼠结肠癌发生率38.1%,雌鼠结肠癌发生率27.6%,脑垂体肿瘤27%,乳腺癌21%,肾上腺肿瘤3%,恶性淋巴瘤7%,脂肪瘤3%。

16.WN系:自发性恶性和乳腺瘤发生率为30~50%。在任何年龄的动物体内都未见子宫瘤和间质细胞瘤。小于18月龄动物的脑垂体前叶肿瘤为0~35%,肾上腺皮质和髓质肿瘤0~10%,大于18月龄动物的脑垂体肿瘤为40~93%,肾上腺皮质和髓质肿瘤发生率为25~50%。发现有鳞状细胞组织变性和甲状腺增生。

17.肿瘤研究中其它几种常用大鼠品系及其所发生的肿瘤类型:Wistar系的分泌促乳激素的垂体肿瘤和白血病;Spragur-Dawlcy系的自发性乳腺肿瘤,X-线引发的乳腺肿瘤;Osborne-Mendel系的乳腺肿瘤,肾上腺皮质肿瘤,卵巢肿瘤Mars-hall520系的肾上腺髓质肿瘤。

第四节 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

一、实验动物在放射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

进行放射生物学研究是实验医学中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因为在放射生物学实验研究中,不仅要求工作人员遵守相应的措施,免受超允许剂量的照射或沾染,而且还要得到能客观反应辐射与生物对象互相作用真实情况的稳定结果。这就必须同时满足许多条件,其中最重的条件之一,就是要选择适于研究课题需要的动物种类、建立实验模型。

超过一定剂量的高能辐射作用于机体,可引起体一系列全身性综合病症,称为放射病,或称为急性放射综合症(Acute Radiation Syndrome)。这种病在平时极少见到,只有在核战争和核事帮情况下才可见到该病。因此研究这种疾病眩要是在实验室内选择各种实验动物来进行研究的。今天我们对辐射损伤的大部分知识,不是来自方广岛或长畸,也不是来自几个出过事故的反应堆,大量的知识是通过选用各种实验动物进行动物实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辐射的远期遗传效应至今只有动物实验的材料。

由于在实验室可以随时选择各种实验动物并使其接受不同剂量的照射,可以复制成病变相似、病例多量的不同类型的放射病或辐射损伤,这就为放射生物学研究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对放射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实验动物对辐射效应的影响

同样种类和剂量的辐射以相同的方式作用于机体时,所出现的后果往往用动物的种类、年龄、性别、机体状况等而异,即有不同的辐射反应。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常用放射敏感性(Radiosensitivity)的概念来观察个体组织、细胞的敏感程度。放射敏感性,是指当一切照射条件完全严格一致时,机体或其组织成部分在射线作用下发生的某种变化的程度和速度,若变化大且其发生迅速,则表明其敏感性高,反之,则相反。一般文献资料中多以细胞、组织的形态学损伤或机体的死亡作为判断放射敏感性的依据。下面所指的放射敏感性,都是以此为准的。

(一)种系发生过程中的放射敏感性

不同种系动物的放射敏感差别很大,总的趋势是:种系发生的等级愈高,机体结构愈复杂,其放射敏感性也愈高。脊椎动物的放射敏感性高于无脊椎动物;在脊椎动物中,哺乳类比鸟类、鱼类、两栖类和爬虫类为高。哺乳类中各种实验动物的放射敏感性差异也较大,豚鼠、狗、山羊、和绵羊、猪对射线比较敏感,猴、小鼠次之,大鼠、田鼠更次之(见表10-10)。

表10-10 各种动物羊致死剂量比较表

动物种类 LD50/30 动物种类 LD50/30
伦琴 拉德 伦琴 拉德
500~550 546 豚 鼠 200~400 400
350~500 237 田 鼠 700 -
230~275 247 大 鼠 600~800 796
250~300 244 小 鼠 400~600 633
750~800 751 285±25 -

家兔对放射的敏感性与其它实验动物有一定差异。家兔的LD50/30的剂量为750~800伦琴或751拉德,但其受射线照射时初期反应比其它动物要敏感得多,常出现一种应激反应性的变化,我们称之为放射性休克状态,而且随着照射剂量的不断增加,休克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如不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当动物发生四肢软瘫并不断抽搐,瞳孔尚未散大之前,立即由于耳缘静脉快速注射25%可拉明0.5~1.0毫升,同时配合作人工呼吸),丧失抢救时机,动物会很快死去,对实验影响很大。家兔照射初期的放射性休克发生率与照射剂量呈一定的线性关系(见表10-11)。

表10-11 家兔*照射初期休克发生率与照射剂量关系

(剂量率24.5伦琴/分)

照射剂量(伦琴) 休克发生率%
600 16
700 22
800 27
900 33
1000 39
1100 45
1200 51
1300 57
1400 63
1500 69
1600 75

*杂种兔照射初期休克发生率要低

同一种动物中的不同品系亦可表现出显著不同的放射敏感性。例如BALB/cAnN小鼠对X线或r线照射均极为敏感。A系小鼠对X线照射高度敏感。LACA小鼠对射线也较敏感。而C57BR/cdJN对射线不敏感,而具有一定、抗射线的能力。Wistar大鼠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对两种射线的敏感性应高于杂种大鼠。

(二)个体发生中的放射敏感性

哺乳动物在个体发育的不同阶段,其放射敏感性有明显的差别。一般规律是放射敏感性随着个体发生的过程而逐渐降低。在胚胎植入前母体受照射时,放射敏感性很高,较小的剂量即可引起胚胎的大量死亡;此时不死的胚胎可继续发育,畸形发生率较低。在器官形成期进行照射时,虽胚胎的死亡率降低,却出现较多的畸形和死胎。有人认为,这一时期是胚胎发育过程中放射敏感性很高的“危险期”。在器官形成期的后期,胚胎的放射敏感性开始下降,胎儿期的放射敏感性明显地低于以前各期(图10-7)。

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的辐射敏感性

图10-7 胚胎发育不同时期的辐射敏感性

(小鼠200R照射的实验资料,并外推引伸到人体)

在出生后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幼年动物的放射敏感性比成年的要高,但老年动物的机体由于各种功能的衰退,其耐受辐射(特别是大剂量辐射)的能力低于成年时期。

(三)组织和细胞的辐射敏感性

动物不同组织和细胞对辐射作用的反应有很大的差别。成年动物机体各种细胞的放射敏感性与其功能状态有密切的关系。早在1906年Bergonie和Tribndeau在观察大鼠睾丸的辐射效应时就曾发现,分裂的细胞(生精细胞)受辐射的影响较不分裂的细胞(间质细胞)要大。根据这些观察,他们提出了一条定律,即有丝分裂活动旺盛、正常时进行许多次分裂的细胞以及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未分化的细胞对射线敏感。即一种组织的放射敏感性与其细胞的分裂活动成正比,而与其分化程度成反比。他们提出的这一定律已被其后许多其它的观察所证实,基本上是符合于客观实际的。按照细胞动力学特点,可将体内的主要细胞组织分为下表中的三在类(表10-12)。表中左侧的组织对辐射很不敏感,右侧的组织则对辐射非常敏感。中间的各种组织则介手其间。

表10-12 细胞动力学特点不同的各种组织

无有丝分裂
无细胞更新
分裂指数低
细胞更新少
有丝分裂频繁
细胞更新较快
中枢神经系统 表 皮
感觉器官 甲状腺 小肠上皮
肾上腺髓质 血管内皮 骨 髓
结缔组织 生殖腺

动物各种组织中,有一类组织是依靠细胞的分裂不断进行更新的,称为“增殖性组织”。造血组织,胃肠道上皮组织,生殖腺,皮肤上皮(包括毛囊上皮)组织都是增殖性组织。另一种组织在器官发育完全之后,细胞不再更新,如中枢神经系统,心脏,骨骼骨等。还有一种组织在发育成熟后继续进行缓慢的分裂,当受伤后可加速细胞更新的,如肝、肾及结缔组织。各种组织对射线的敏感性与细胞分化程度、细胞增殖能力、代谢状态以及细胞的周期环境有密切关系。一般说,分化程度低的、细胞分裂活跃的、代谢旺盛的(细胞DNA合成旺盛)组织对放射敏感性高,否则相反。根据这些特点进一步对动物各组织的放射敏感性进行了分类,其排列顺序为:

1.高度敏感组织

⑴淋巴组织(淋巴细胞和幼稚的淋巴细胞);

⑵胸腺(胸腺细胞);

⑶骨髓组织(幼稚的红、粒和巨核细胞);

⑷胃肠上皮,尤其是小肠隐窝上皮细胞;

⑸性腺(睾丸和卵巢的性细胞);

⑹胚胎细胞。

2.中度敏感组织

⑴感觉器官(角膜、晶状体、结膜);

⑵内皮细胞(主要是血管、血窦和淋巴管内皮细胞);

⑶皮肤上皮(包括毛囊上皮细胞);

⑷唾液腺;

⑸肾、肝、肺组织的上皮细胞;

3.轻度敏感组织

⑴中枢神经系统;

⑵内分泌腺(除性腺外);

⑶心脏;

4.不敏感组织

⑴肌肉组织;

⑵软内和骨组织;

⑶结缔组织

三、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

(一)实验动物种系的选择

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可选用成年的猴、猪、羊、狗、兔、豚鼠、田鼠、大鼠、小鼠等动物来作实验。我们认为用猴、狗、大鼠和小鼠复制放射病模型比较理想。BALB/cAnN、A、LACA小鼠和Wistar大鼠对射线敏感,应该首选。

(二)实验动物性别、年龄、体重的选择

关于动物性别对放射感染性影响的报导是有争论的。一些材料证明雌性敏感性较高。而另一些(占多数)材料则认为雄性敏感性高或性别间无明显差别。性别间无明显差别在狗的实验中得到很好的证明。然而,在性周期的不同阶段,雌性动物的放射敏感性可能有变化。考虑到这点以及在实验中可能混入妊娠的雌性动物,所以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为放射生物学实验选择动物时,应该优先选用雄性动物。

因为动物的体重和年龄增加,可降低放射生物效应。这一点在照射狗时表现得更为明显。深入研究表明,当改变照射的几何位置时,在死亡率、放射性综合征的严重程度方面,仍程度不等地存在着这种影响(表10-13)。

表10-13 400伦丙种射线单向和多向照射对不同体重狗损伤作用的综合材料(AkoeB1971)

体 重 死亡率(%) 平均寿命(天) 平均严重程度(相对单位)
初期反应 出血综合症 放射病
多向照射
100 16.2 1.70 3.00 3.15
60 13.2 1.50 3.00 3.05
80 13.6 1.10 2.50 2.90
单向照射
40 17.0 1.60 3.00 2.55
20 16.5 1.20 2.80 2.30
20 16.9 0.90 2.40 2.10

*小体重:7.0~11.0公斤,中等体重15.5~22.7公斤,大体重24.0~29.5公斤。

实验证明两kg以上家兔比两kg以下的放射敏感性低,大鼠的体重由180g增加到350g可以引起放射生物效应的降低。当照射小鼠时未见辐射效应与体重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因此注射生物学实验所用的动物体重,小鼠18~22g,大鼠180~220g,豚鼠250~300g,家兔2~2.5g,狗10~15kg。对慢性实验,考虑到实验的持续时间长,可选择体较小的动物。希望实验所用的各组动物的体重波动在一定范围内,小鼠1~2g、小鼠5~10g、豚鼠15~20g、家兔200~300g。体重的波动范围可以容许在±5~7%。

(三)实验动物辐射损伤病变特点的选择

在相类似的情况下,不同种系动物的放射病明显程度和发生时间是不同的。小鼠和大鼠几乎完全没有全身初期反应,豚鼠表现的不大显著,而狗和猴则非常明显。在家兔常常可观察到对照射所特有的休克样反应,并有部分动物在照射后立即或不久死亡。

小鼠和大鼠造血系统的损伤出现得最早(表10-14)。豚鼠、狗和猪造血障碍的特点发展比较缓慢。猴的造血改变与豚鼠、狗和猪相同。

肠放射综合征在小鼠和大鼠中表现得非常明显(表10-15),而家兔、豚鼠、狗和猴则明显。

表10-14 各种动物急性放射病时的造血障碍

(CeMeHOB 1965)

动物种类 照射剂量(伦) 表现最明显的时间
白细胞减少 贫血 骨髓空虚 淋巴样组织再生障碍
小鼠 400 4 12 4 2~4
700 4 12 4 3
大鼠 500 4 12 4.5 1~5
700 4 12 4 3
豚鼠 500 8 12 - 4
700 7~8 12 6 4
600 7~8 - 7 5~6
400~600 5 - 7 -
550~700 7 - - -
500~6500 10以后 - - -
500~700 8~10 15 16 5~6

表10-15 各种哺乳动物急性放射病肠型阶段发展特点(CeMeHOB)

动物种类 致死剂量(LD100)650~1100伦 超致死剂量(2000~7000伦)
肠型死亡时间(天) 肠型阶段死亡数(%) 肠型死亡时间(天) 肠型阶段死亡数(%)
小鼠 3~4 40 3~4 100
大鼠 3~4 30 3~4 100
5~7 3~4 100
豚鼠 5~7 10 5~7 100
- 6~7 100

表10-16 各种动物急性放射病时某些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

(CeMeHOB)

动物种类 照射剂量(伦) 扁桃体坏死性炎症 齿龈炎 肺 炎 肠 炎 结肠炎
小鼠 700 20 20
大鼠 500~700 10~20 10~30
豚鼠 500~700 40 5 3
500~700 75~83.3 11~44.9 61 8 28
500~700 - 1~9.8 15.2~16 16.6~40.7 35

急性放射病并发的感染过程在不同种类的动物中各有特点(表10-16)。小鼠和大鼠的特点是发生肺炎和肠炎。狗的典型感染并发症是坏死性咽峡炎和齿龈炎以及发生率较高的肺炎和发生率较低的结肠炎。小鼠、大鼠和豚鼠感染的特点是具有播散的倾向,引起全身败血症,而狗和猴的感染过程具有局限性特点。

人的放射病就其表现而言,与豚鼠、狗和猴的病理变化相似,其中与豚鼠相差较远,而和猴最为接近。

(四)实验动物不同季节和昼夜过程辐射效应的选择

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动物在不同季节和昼夜过程的辐射效应有一定差异。因此要求动物预先适应实验环境和考虑动物在不同季节和昼夜的活动规律。机体内环境功能和季节性和昼夜性波动通常称为生物节律。它们对生物效应的影响是由于机体的许多生理机能活动在一昼夜间和一年四季中发生极其明显的变化所致。现已知实验动物的体温、血糖、基础代谢率、内分泌腺激素的分泌等均会发生昼夜明显的变化。

实验证明,不同季节对辐射效应有影响。家兔的放射敏感性在春夏两季升高,秋冬两季降低。在狗的实验中,这方面的关系虽不象家兔表现得那样明显,但狗在春、夏两季照射后的死亡率比秋、冬为高。小鼠的放射敏感性,在冬季和初夏显著升高,而初春和夏季则降低。大鼠的放射敏感性则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

动物对照射的敏感性的昼夜间有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见于不同性别、种系和年龄的小鼠和大鼠。白天放射敏感性降低(死亡较少,LD50/30较高,体重下降较少,肝脏损伤较轻),夜间升高。同时,在小鼠和大鼠实验中,除了夜间21~24点的高峰外,还发现白天(小鼠9~12点,大鼠15点)损伤加重的情况。下午和后半夜放射敏感染性最低。大鼠与小鼠不同,其放射敏感性虽有昼夜间的明显波动,但不很剧烈。因此,为了得到有可比性的实验结果,所有实验组动物应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照射。

因为哺乳动物放射病的急性期于第30天前结束,所以对小动物照射后观察30天,对狗(如未较早死亡时)则观察45天。地慢性放射病实验动物的观察,建议不少于12个月。

(五)实验动物对辐射作用条件的选择

1.辐射种类

不同种类的辐射所产生的生物学效应不同,从射线物理特性来看,电离密度和穿透能力对其生物效应有重要影响。α射线的电离密度较大,但穿透能力很弱,因此,由外照射时,对机体损伤作用小,而发射α射线的核素进入体内时则对机体的损伤作用很大。β射线的电离能力较α射线的小,而穿透力较大,由外照射时可引起皮肤表层的损伤,由内照射时亦引起明显的生物效应。X射线和r射线穿透力很强,与体内物质作用时产生次极电子,后者引起电离效应,其电离密度α及β射线的小,但由于能穿透深层的组织,由外照射时易于引起严重损伤。一般实验室常选用60Cor射线照射动物进行各辐射损伤研究。快中子和各种高能重粒子也都具很大的穿透力,而且在其射程的未端产生极高的电离密度。外照射时可引起比x和r射线更严重的损伤。

2.辐射剂量

辐射剂量与生物学效应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依关系。总的规律是剂量愈大,效应愈显著,但并不是一个直线关系。

急性放射病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关键在于照射剂量的选择。根据实验目的和要求,选择好合适的照射剂量,以便复制程度适中的急性放射病。

现将常用的狗、大鼠、小鼠、家兔和猴的照射剂量与动物存活情况列于表10-17~表10-21供选择照射剂量时参考。

表10-17 狗所受剂量与动物存活情况

A表

照射剂量
(拉德)
剂量率
(拉德/分)
动物数 30天内 存活百分率
%
平均存活天数
存活数 死亡数
250 78 33 45 42.3 16.7
265 198 52 146 26.3 14.5
275 70 340 74 266 21.8 15.5
300 33.4~36.2 29 1 28 3.4 15.0
380 20.4 8 8 14.4

B表

腹部中心剂量(拉德) 头部剂量(拉德) 平均存活天数(天)
1500 1390 3.7
1940 1430 3.6
4860 3570 3.5
6800 5000 2.1
8740 6430 2.3
11650 8570 1.54

表10-18 狗所受剂量和死亡动物存活时间的关系

剂量范围(拉德) 动物数 存活时间(天) 剂量范围(拉德) 动物数 存活时间(天)
13500~13000 8 0.99±0.71 982~829 12 5.67±2.13
10900 9 2.04±0.88 754~647 5 9.64±1.95
8260~7190 23 2.87±0.99 580~400 10 13.75±4.49
6880~5440 16 2.67±1.10 390~305 13 13.11±2.00
4890~3090 35 3.78±0.71 269~200 8 17.01±4.65
2980~2060 32 3.66±0.53 151~134 3 19.07±7.86
1760~1240 23 3.61±0.51

表10-19 大鼠照射剂量与动物存活情况

A表

照射剂量(拉德) 动物数 照后30天内 存活率%
存活数 死亡数
450 21 20 1 95.2
600 13 5 8 38.5
700 47 8 39 17.0
750 53 3 50 5.7
765 1131 169 962 14.9

B表

照射剂量(拉德) 剂量率(拉德/分) 动物数 存活时间(小时)
1400 156.7 10 93.6
1800 156.7 10 91.2
2000 156.7 10 86.4
2200 156.7 10 81.6
2400 156.7 10 81.6
2600 156.7 10 79.2
2000 250.0 5 84.9
10000 250.0 5 90.5
15000 250.0 5 87.6
20000 250.0 5 16.9
30000 250.0 5 7.12

表10-20 家兔照射剂量与动物存活情况

照射剂量(伦琴) 30天动物死亡率%
590 26
690 40
800 50
880 62
980 70
1450 93

表10-21 小鼠照射剂量与动物存活情况

A表

照射剂量(拉德) 动物数 照后30天内 存活率%
存活数 死亡数
680 30 6 24 20.0
750 27 4 23 14.8
780 85 6 79 7.1
810 20 20
780~830 150 1 149 0.67

B表

照射剂量(拉德) 动 物 数 存活时间(小时)
1000~1100 8 255
1200~1400 6 191
1600 4 178
1800 14 96
2000 24 96
2200 20 103
2400 20 101
2600 20 100
2800 10 95

注:剂量率:165.5~172拉德/分

3.剂量率

剂量率即单位时间内机体所接受的辐射剂量。在一般情况下,总辐射剂量相同时,剂量率愈大,生物效应愈显著,但有一定的限度。如r-射线剂量率为30伦/分时,小鼠的LD50/30为840伦,而当剂量率为3伦/分时,LD50/30则需1200伦。

4.分次照射及时间间隔

当辐射的总剂量和剂量率相同时,分次给予辐射的效应要低于一次给予的效应,总的规律是分次愈多,各次间的时间间隔愈长,则效应愈弱。例如,475伦的辐射一次照射小白鼠。60天内引起39%的动物死亡;若将上述照射剂量分成4次照射,每次照射间隔一天,则死亡率下降到23%;若同样分成4次,但每次间隔4天,则60天内全部动物可以存活。这种现象的发生,显然与机体的代偿和修复功能有关。

表10-22 猕猴照射剂量与动物存活情况

照射剂量(伦) 动物数 30天内死亡数 平均存活时间(小时)
300 12 1 -
400 5 1 538
500 22 9 359
575 6 2 287
600 9 5 -
650 6 4 355
700 23 21 -
725 6 6 302
800 8 8 -
850 4 4 331
900 10 10 -
1500 8 8 190
2000 8 8 150
2500 8 8 156
3500 8 8 143
5000 8 8 142
7500 5 5 138
10000 5 5 48
15000 5 5 13.6
25000 5 5 6.7
40000 5 5 3.9

※《昆明医学院资料选编》1979年第1期2~3页

5.照射部位和面积

同样质和量的辐射对动物不同部位作用的后果是不同的。腹部对照射的敏感性很高,盆腔、头、胸、四肢辐射敏感性依次下降。如600伦照射动物四肢引起的放射损伤很轻,而600伦照射头或腹部时则可有严重的病理变化。

在辐射总剂量、剂量率和照射部位都相同的条件下,照射面积愈大,则生物效应愈显著,全身照射的后果最严重,如照射狗的四肢可允许1000伦或更大剂量,而全身照射300伦就可使半数动物死亡,可致典型的造血型放射病。

6.照射方式

照射方式一般可分为外照射和内照射;若二者兼有,则称混合照射。在外照射中,单向和多向照射对生物效应有很大的影响。多向照射引起的死亡率较高。生存时间较短。例如,从4个或12个方向(四联或十二联X线照射装置照射狗时,绝对致死量为500伦;而单向照射时,则绝对致死量为800伦,其原因可能是多向照射时组织接受的辐射剂量比较均匀。因此,我们用于照射动物的钴源,是装有自动旋转装置的,这样照射的剂量均匀。

内照射是指放射性核素进入机体后,在其体内发射特有的辐射,作用于不同组织。其损伤效应受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放射性核素的物理化学特性、侵入途径、分布和排出特点、物理学和生物半衰期等。例如α放射体的生物学效应大于β和r放射体;由呼吸道侵入机体时,粒子大于1~2μ者多沉积于上呼吸道,小于0.5μ者多进入肺泡;如为可溶性化合物可迅速吸收入血,而难溶性化合物则多沉积于局部组织及相应的淋巴结,小量地、缓慢地转移至其它部位。

四、放射生物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应用

(一)急性放射综合征研究中的应用

实验动物是研究急性放射综合征的主要对象,常采用60Cor-射线照射实验动物,使其接受不同剂量的照射,复制成各种不同类型的放射综合征或称放射病。再来研究它的发病特点、变化规律、发病机理、诊断和防治方法等。

当动物全身一次受到较大剂量照射后,可产生急性放射病。随着照射剂量增大,可以出现一些典型的综合征。文献上对放射病分型和制定标准等问题看法不尽一致。根据我们的资料,以狗为例,当受到200~700拉德照射后,动物所出现的综合征主要是以造血系统功能和结构的变化为主,一般称造血型放射病;2000~8000拉德照射后,动物出现的综合征除造血系统功能及结构有严重损伤外,消化系统(胃肠道特别是小肠)出现明显变化,引起消化系统改变为主的综合征,称肠(胃肠)型放射病38000~15000拉德照射后可出现以心血管系统症候为主的放射病,叫心血管型放射病。15000拉德以上照射后,动物主要出现一些以中枢神经系统(主要是脑)症候为主的综合征称为脑型放射病。各型放射病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中间可有过渡型,而且病变也是交错存在的。照射剂量在800~2000拉德之间,随动物机状况不同可产生造血型或肠型放射病。照射剂量在800~15000拉德之间,随动物情况不同的可产生心血管型或脑型放射病。动物种类不同造成各型放射病所需剂量亦不同。

根据我们对372条狗、500只大鼠、1000多只小鼠的实验资料分析,我们认为急性放射病类型的划分标准应综合考虑四个方面问题:即⑴照射剂量、剂量率;⑵临床症状;⑶死亡时间;⑷病理检查。综合起来判定属哪种类型的放射病。造血型放射病的动物,造血器官(骨髓、脾、淋巴结)发生明显的改变,而消化系统(胃、小肠、结肠)只出现轻微的可恢复的一些变化,临床上可出现一般放射病的典型分期(初期、假愈期、极期)。病程2~4周。中度以上造血型放射病动物死亡原因是发生了严重的出血和感染的结果。肠型放射病,除造血系统发生严重的病变外,突出的病变在肠道(主要是小肠),动物照射后即可出现频繁呕吐,初期及假愈期短暂或不明显,很快进入极期,呕吐更为顽固,狗可吐出胆汁(吐黄)。第一、二天可出现不典型的的柏油便,此后即可出现血水便。吐黄、血小便是肠型放射病的典型临床症候,而出血和感染可以不出现。狗在照射800~2000拉德(交叉剂量范围)时可出现轻微吐黄水和血水便。这是一种过渡型(既有极重度造血症状,又有肠型症状)。由于肠型放射病动物小肠粘膜损伤、脱落、隐窝受到严重破坏,失去增殖更新能力,绒毛?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急性放射病一般分为造血型、肠型和脑型三型,但是否存在心血管型,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有争议,我们通过对203条狗和367只大鼠不同水平超致死剂量60Cor射线一次全身照射后的心管功能、形态和血浆酶活力等变化观察证实在肠型与脑型之间存在心血管型放射病。此型放射病的造型剂量狗为9000~15000拉德,大鼠为20000~25000拉德,其特点是照射剂量介于肠型和脑型之间;病程较脑型稍长;有明显的心衰、休克等病症;出现一系列心血管功能低下的变化如动脉血压迅速下降、心输出量和心脏血流量早期即有明显减少、循环代偿功能丧失、心电图有明显反映心肌炎和心肌除极和复极过程障碍的变化,反映心肌损伤的LDH显著升高;病理形态学上可见到心肌严重病变,如心肌炎细胞浸润、心肌纤维萎缩、变性、坏死、溶解等变化,而此时小脑皮层颗粒细胞基本正常或固缩的还不多,病变严重者固缩最多也不超过25%。心血管型放射病动物模型的复制成功,不仅对我们充分认识心血管系统辐射损伤在放射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和急性放射病的分型问题上具有一定理论意义,而且在强辐射核武器杀伤效应条件下,伤员的分类、防护和救治方面也有一定实际价值。

狗的三种类型急性放射病鉴别标准可见表10-23。动物四种类型放射病造型所需的选择剂量见表10-24。

(二)内照射效应研究中的应用

放射性核素引起动物急性损伤的病理主要为破坏过程,它与核素分布类型有关。全身均匀性分布的核素急性损伤基本与外照射相同,如127Cs、H等。那些选择性分布的核素除有类似全身照射的损伤表现外,同时还出现重要器官的局部严重损伤改变,如表10-25所列举的几种主要放射性核素的急性损伤中,亲骨性核素90Sr主要表现为造血组织的损伤,动物死于严重的出血和贫血;视网状内皮系统的核素,如210Po、144Ce、147Pm,对造血组织、肝、脾的损伤都比较严重,使动物死于广泛的出血、感染与胃肠功能障碍;选择性分布于甲状腺的131I主要造成甲状腺组织严重损伤与功能低下;吸入难溶性239PuO2主要沉积于肺,引起肺功能不全,导致心肺功能衰竭死亡,这些都是核素的辐射作用所引起局部严重损伤的结果。

表10-23 狗三种类型急性放射病临床及病理变化的主要点鉴别

临床症候和病理变化 造 血 型 肠 型 脑 型
临床症候:
恶心呕吐…… 有、轻或无 频繁呕吐 呕吐
粪便………… 柏油便或常便 柏油便、血水便 早期可有少量血水便
出血症候…… 轻或很明显 一般无
感染症候…… 有、明显
血象………… 变化依期发展 变化急骤 急骤变化
衰竭、失水… 有、轻 明显、重 有衰竭
症候分期…… 明显 不太明显 分期与造血型不同
病程………… 2~4周 3~4天 2~3天、数小时或数分
病理变化:
造血系统…… 轻或明显改变 严重破坏 严重破坏
消化系统(胃肠)………… 轻微可复改变 严重破坏 严重破坏
小脑………… 无或仅一般变化 无或仅一般改变 颗粒细胞严重损伤

表10-24 常用动物四型放射病造型选择剂量(拉德)

动物种类 造血型 肠 型 心血管型 脑 型
200~700 1800~8000 8500~15000 15000以上
400~900 2000~10000 - 15000以上
大鼠 400~1000 2000~15000 20000~25000 30000以上
小鼠 300~1000 2000~15000 - 30000以上

引起急性损伤的剂量,因各种核素的辐射类型、能量、化学性质以及它在体内的有效半碱期等因素不同而异。例如210Po与3H相比较,210Po为α辐射体,能量大,与体内蛋白质的硫基结合紧,且选择性沉积于对辐射敏感的造血组织内,有效半减期较长,而3H是一种低能量的β辐射体,有效半减期短,在体内呈均匀性分布,因而210Po的急性损伤剂量比3H的低千倍。

放射性核素对动物的慢性损伤有两种情况,即小量多次和一次内污染放射性核素对动物的持续性内照射。有人曾观察了小量多次给家兔注射89Sr对造血功能的影响,在三年内,每日注射89Sr2.68微居里/公斤,它的造血功能损伤大致分三期:第一期89Sr作用初期(11~12月),造血器官的变化不稳定,表现为网织红细胞数、血小板数、白细胞总数波动大。第二期上述血液指标波动小,网织红细胞数稍有增加。第三期出现红白细胞数、淋巴细胞绝对数、网织红细胞数减少。此外,还表现机体免疫功能减低、早衰、部分动物死亡。表10~26列举了几种核素对动物内照射远期引起肿瘤的结果,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远期损伤的部位多为该核素的紧要器官;损伤的性质多为恶性肿瘤和血液病;引起损伤的剂量也因核素的理化性质和器官的敏感性因素不同而异,因为亲骨性的诸核素,引起狗骨肉瘤的剂量也有差别(表10-27)。239Pu、226Ra、228Th、90Sr四种核素相比,以228Th的相对生物效应最大。近年来有人对239Pu致动物骨肉瘤效应的研究证实,最低致癌剂量为78拉德。

表10-26 几种放射性核素对动物远期损伤的剂量与特点

放射性核素 实验
动物
重要器官 最低致癌剂量
(拉德)
远期损伤效应
90Sr 骨骼 4000 骨肉瘤、骨髓增生、白血病
137Cs 全身 1000~1400 甲状腺瘤、卵巢瘤、乳房癌、膀胱癌、胆管癌、神经细胞瘤、椎骨网状细胞瘤、淋巴肉瘤
144Ce 肺、肝、骨 4200
29000
4200
950
肺腺瘤
肝血管肉瘤、肝纤维瘤
椎骨骨肉瘤、上颚磷状细胞瘤
白血病
210Po
100
530
肝癌
胃癌
226Ra 骨骼 1.1微居里/公斤 骨肉瘤
238U(UO2 空气中铀浓度为5毫克/米,每周5天,持续5.6年后 肺癌
239PuO2
239Pu(NO3)4

骨骼
1.0-7.0毫微居里/克肺78 肺癌
骨肉瘤

表10-27 几种亲骨性核素引起狗骨肉瘤的相对生物效应

核 素 射线种类 能 量
(兆电子代)
相对生物效应 下限剂量
(拉德)
239Pu α 5.15 6 200
238Th α 5.42 8 150
226Ra α 4.79 1 1200
90Sr β 0.54 0.07~0.24 5000~17000

第五节 药理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一、中枢神经系统药理学研究中的选择与应用

(一)镇静催眠和抗精神病药物实验

1.实验动物的选择:研究动物行为药理学最常用的动物有小鼠、大鼠、猫、鸽、猴等。实验时常用两个种属的动物。第一种是用实验比较方便的动物,如小鼠、大鼠。第二种是用非啮龄类动物,最好选用猴子或猩猩。选择动物时应注意各种系动物的特点。第二种适用于作刺激研究,因为大鼠视觉、嗅觉较灵敏,做条件反射等实验反应良好。但大鼠对许多药物易产生耐药性。猫和狗的自然行为多样而稳定,常用于神经药理、神经生理以及生为观察的补充实验。猴子和猩猩则更接近于人类。大鼠和小鼠的活动在夜间比白天多,故研究中枢神经抑制药在夜间进行实验较好。不同种属的动物对药物的反应可以有明显差异。如吗啡对大鼠、兔、狗和猴的作用是抑制性的。便对小鼠、猫、鹅和马的作用是兴奋性的。所以做实验时要包括不同种属的动物。

2.药物对动物一般活动的影响:常用且简易的方法是采用直接观察法,观察动物的一般行为和特殊情绪,如激怒、躁狂、瞳孔大小、对捕捉抵抗等行为。为便于记录,可用评定行为改变和行为分级的方法,采用定性和定量来记录动物行为。如常用Norton对猴、猫、地鼠的行为定量分级,将对照组和用药组动物进行定时观察,并按下述行为分级法打分记录(表10-28),求出每组平均数,进行七检验,确定有无显著性。

表10-28 Norton行为分级法

动物 地 鼠
活动分级
一般活动: 1 张 口 呼 噜 声
2 推动粪便 温 驯 喵 喵 叫
3 吃 食 跟着观察者 走 动
4 紧贴身子睡 取 东 西 站 立
5 睡 眠 走 动 竖 尾
满 足: 6 排 尿 玩 耍 清洁身体
7 搔 抓 揉 捏
8 吃 食 修饰动作 呜 呜 叫
9 清洁身子 吃 食 触 摸
10 抬 头 休息(坐) 休 息
兴 奋: 11 取 食 吱 吱 叫 嚎 叫
12 走 路 张 口 竖 毛
13 爬 行 甩 尾
14 攫 取 格 格 声 瞳孔扩大
15 注 意 听 多 动
防御动作: 16 排 便 缩 回 咆 哮
17 排 尿 嘶 嘶 叫
18 吱 吱 叫 咬 牙 耳 动
19 站起防御 撒 回 缩 回
20 左右摇晃 张 嘴 踡 曲
激怒动作: 21 粗 叫 声 怒 叫 猛 扑
22 拖 拉 低 头 站 立
23 追 逐 踡 缩
24 向前猛冲
25 站 立 拍 击 拍 击

3.常用催眠药对各种动物的影响:各种动物的催眠剂量见表10-29。

表10-29 药物对各种动物的催眠剂量(荻原弥四郎1971)

药 物 静脉注射的催眠剂量(mg/kg)
小白鼠 大白鼠 豚鼠
异戊巴比妥钠 54 55 50 40 40 50 40
巴比妥钠 234 190* 175 200 220
戊巴比妥钠 35 25 30 30 25 25
环已巴比妥钠 47 75* 25 25 30
苯巴比妥钠 134 100 100* 200 180* 80 100*
司可巴比妥钠 30 17.5 20 22.5 25 175
水合氨醛 400* 300*
副 醛 120 250* 550* 110 80225* 100 125
乌 拉 坦 780* 1500* 10001000* 12501500 1000
氯 醛 糖 114* 55* 175* 120 70.50* 100

*表示腹腔注射

(二)抗精神病药物的行为实验

去水吗啡能增强大白鼠舔、嗅、咬等定向行为,这是由于药物增强黑质--经纹状体脑内多巴胺(DA)能系统功能的缘故。安定剂抑制大白鼠的定向运动的作用强度与安定剂抑制脑内DA能受体功能有相关性。常选用150~200克大白鼠,皮下注射去水吗啡2mg/kg,作定向运动强度实验。

去水吗啡引起的攀爬行为是动物黑质-纹状状体系统内DA能功能增强的表现。Costentin发现小白鼠注射去水吗啡后喜欢垂吊在铁丝网上,应用安定剂可拮抗去水吗啡引起的小白鼠垂吊现象,这一拮抗作用与安定剂作用的强弱有较好的平行关系。

僵住症是动物锥体外系运动功能失调的一种表现,常选用150~200克大白鼠作此实验。

(三)抗惊厥和抗震颤麻痹药实验

1.化学物质引起惊厥法:常选用小白鼠,也可采用大白鼠,猫或兔则可作特殊观察。采用戊四唑惊厥法,在小鼠皮下注射85mg/kg(最大也有用150mg/kg,此剂量已是LD98),腹腔注射为100mg/kg(最大175mg/kg)作实验时,不同种系小鼠可有不同反应,Bastian曾比较过由8处供应的4个种系的小鼠,其中CFW种小鼠在持续惊厥后立即死亡的发生率为100%,而其它3种有10~30%动物在持续惊厥后存活很长时间不死亡。因此作药物活性比较时,应选用同一品种。

2.听源性发作法:某些敏感动物(主要是鼠类)在受到强铃声刺激时,能产生一种定型的运动性发作,称为“听源性发作”(Audiogenic seizure),这是研究抗癫痫药物的一种常用模型。如果选用DBA/2J系小鼠(听源阳性鼠)供科研用。也可采用一些药物来提高大鼠听源性发作阳性率。如在亚惊厥剂量的戊四唑(16mg/kg)、士的宁(1mg/kg)、若味毒(1mg/kg)或咖啡因(150mg/kg)作用基础上,给予铃声刺激,可使部分听源阴性鼠也能产生发作。上述药物所致的阳性发作率分别为47.%、66.5%、38.4%、18.1%。

3.慢性实验性癫痫模型:各种动物的大脑皮质感觉动物区是致痫敏感区之一,特别是猴极易在此区形成癫痫病灶。将铝剂注入到中央前回和中央后回比单注入中央前回易于形成;将铝剂注入到猴和猫的颞叶前部,可引起运动性和精神运动性发作;大脑皮质其区区域不敏感。此外,还报导注于杏仁壳核也可引起发作。病理模型的形成以猴最为敏感,猫次之,其他动物不敏感。所以,常选用猴作此实验,麻醉后无菌条件以猴最为敏感,猫次之,其他动物不敏感。所以,常选用猴作此实验,麻醉后无菌条件下将消毒后的4%氢氧化铝乳剂用皮内针头注到前脑和后脑皮质感觉运动区,注射两点或数点,勿使药液外流于软脑膜内,可在注后35-60天,出现自发性癫痫发作。如果铝剂形成的病灶严重,也可在注后2-3周发作。

钴可引起大白鼠、小白鼠和猫的慢性实验性癫痫,而猴对钴却不敏感,常选用大白鼠,在麻醉消毒下,开颅将消毒的市售钴粉(200筛孔)约30mg,放在皮层运动区的前侧(面积为10mm2),安好电极,缝合,动物约在放置钴粉后2~3周,出现置钴对侧肢体发生阵挛,少数动物于局部阵挛后出现全身发作。

点燃效应(Kindling Effect,KE)引起发作是一种较好的慢性实验性癫痫模型。其形成方法是以一定的刺激强度和时间间隔刺激脑的一定部位。动物常选用大白鼠、猫、猴、兔等。刺激强度:大白鼠杏仁核和海马为50~400μA,猫为100~500μA,猴和狒狒为200~400μA。

4.抗震颤麻痹药物筛选方法:目前筛选抗震颤麻痹药物的方法,常采用药物诱发震颤和损伤锥体外系某些核团以诱发震颤。如常选用豚鼠药物诱发震颤法,按0.002%水杨酸毒扁豆碱溶液以0.3mg/kg剂量注往前右侧颈动脉,注射速度要严格控制在20~25秒之间,并在注射时暂夹住左侧颈动脉,以保证药液进右侧椎动脉。动物多于注射毒扁豆硷后15~20秒出现症状,典型阳性反应是头左偏,身体强迫性向左侧旋转作环形运动,同时可伴有眼球左偏并向对侧震颤,全部症状持续5分钟。还可选用小白鼠,按25mg/kg腹腔注射0.25%槟榔硷溶液;腹腔注射0.5%匹鲁卡品,50mg/kg;腹腔注射0.0014%氯化震颤素0.14mg/kg,均可出现明显震颤。

(四)镇痛药物实验

目前国内外筛选镇痛药的常用致痛方法,概括有物理性(热、电、机械)和化学性刺激法。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其中以热、电刺激及钾离子皮下透入致痛法使用居多。常用的动物有小白鼠、大白鼠、豚鼠、家兔、狗、猴等。动物实验中常用的痛反应指标为嘶叫、舔足、甩尾、挣扎及皮肤、肌肉抽搐等。

应用猴子研究镇痛剂的依赖性较为理想,因为镇痛剂对它的信赖性表现与人较接近,戒断症状又较明显且易于观察,已成为新镇痛剂进入临床试用前必须的试验。

(五)解热、抗炎药实验

炎热和炎症都是临床常见的症状。实验室常用病毒、细菌、细菌产物、内毒素和抗原抗体复合物引起发热,也有用微量前列腺素(PGE)直接注入动物脑室或丘脑下部原抗体复合物引起发热,也有用微量前列腺素(PGE)直接注入动物脑室或丘脑下部进行致热。

常用的致炎方法有以血管通透性增加为主的足蹠浮肿法、无菌性胸(腹)膜炎、佐剂性关节炎、紫外线红斑法、放射线照射法以及其它菌性炎症;有观察白细胞游走的羧甲基纤维素囊法、大白鼠角膜法、毛细管法和小室滤膜法;有制造肉芽肿模型的棉球法、纸片法、琼脂法、巴豆油囊袋法和受精鸡卵法等。此外亦有用妊娠大白鼠子宫自发收缩为指标,间接反应炎症过程的方法。

实验性炎症应该选用哺乳类动物,并根据实验模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种属的动物。例如足跖浮肿模型须采用大白鼠,形成过敏性炎症应首选豚鼠,而家兔则最易产生发热反应。此外,幼小动物(如小狗、小兔、小白鼠)炎症反应相当微弱,甚至可以完全不出现。家兔对刺激的炎症反应与其毛色有关,白毛兔比有色毛兔的炎症强度和炎症经过均较剧烈。曾致炎组织比初次炎症刺激时反应微弱,因此不宜在同一部位反复复制炎症。

动物种属、年龄和形态特点,对发热反应有明显影响。例如小白鼠、豚鼠,有时包括大白鼠,均不宜用于复制发热模型。这些动物的恒温机能差,对发热刺激的反应低,有时对热源性物质的刺激体温反而下降。而兔的发热反应典型恒定,因而常用。但须注意,家兔年龄在20~30天以内者可不发生发热反应,而体重在2kg左右者,结果最为满意。大白鼠则以体重150~200g为最适宜。同种动物形态上的差异也会影响到体温反应,如毛家兔和长毛狗的体温比短毛者上升的慢。狗对外界环境的变动反应稳定,但小白鼠和大白鼠的体温波动很大。动物长时间捆绑时,体温可显著降低。当动物挣扎时则可使体温升高。因此通常把动物固定在木盒内,以限制其多余的活动。给动物注射菌液或内毒素时,注射量并不与发热反应强度成正比。注入量过大时的体温可不上升,故剂量的选择必须恰好处。静注菌液或内毒素等引起的发热较皮下注射迅速而强烈。但注射化学刺激剂则必须注射到动物皮下才会引起较强反应。可能是该类物质刺激皮下组织造成无菌性炎症所致。

(六)中枢兴奋药实验

去水吗啡对不同种属动物具有不同的作用,对某些动物(如狗、猫)可引起顽固性呕吐;对另一些动物(如马、牛、啮齿类动物)则可引起惊恐、运动性增高和强制性的啮齿动物(Guawing);鸽则引起强烈性的啄凿。为了研究药物对去水吗啡的作用,多认为选用具有温和啮齿作用的小白鼠为宜。以观察药物能否拮抗去水吗啡引起的小白鼠啮齿动作,来测定其中枢兴奋的强度。

引起食欲抑制的药物大多为中枢兴奋药,所以测定药物对动物食物摄取量的影响。可作为中枢兴奋药的筛选指标之一。常选用猫来研究食欲抑制药物有无耐药性及其发生速度。亦可选用小白鼠或采用全硫葡萄糖(Aurthioglucose)喂饲的小白鼠肥胖模型来研究食欲抑制药。

二、传出神经药理学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

(一)一般实验方法和动物的选择

在测定新药的急性毒性实验(LD50)时,动物如出现竖毛,活动增加,激动兴奋,以致发展为强直一阵挛性抽搐,可初步考虑为拟交感药。进而可观察其动物(或猫)血压的反应,如兴奋α-受体,则对血压影响较大,并反射地使心率减慢,如兴奋β受体,可见血压下降和心率明显增快。为了较确切地区分其对α、β受体的作用,还可采用α受体阻断药酚妥拉明,β受体阻断药心得安等作为工具。除血压实验外,尚可采用猫瞬膜,猫(或狗)在体肠活动等实验方法。利用一些体外实验可分析拟交感药的作用部位,其中最敏感的实验之一是大白鼠胃底条,此外有兔头肌、离体兔耳、豚鼠气管链、豚鼠回肠和鸡盲肠等制备。可用已知的α或β-受体兴奋剂作为标准,观察它们与α或β-受体阻断药的相互作用,而确定其作用部位。

乙酰胆硷具有毒蕈碱样及菸碱样作用,前者可被阿托品阻断,后者可被神经节阻滞药及横纹机松驰药阻断。凡是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兴奋副交感效应点的药物可出现流泪、流涎、排尿和排便症候群。因此在小白鼠LD50实验中可获得初步印象,进而分别观察其对血压、唾液、瞳孔及胃肠道等反应。在猫血压实验、蛙心、蛙腹直肌、水蛭背肌等标本上可检定拟胆碱药和观察抗胆碱药的作用,亦可用整体实验如抑制大白鼠胃溃疡,抑制大白鼠肠内活性炭下移等方法观察之。

(二)心血管实验

血压实验是检验传出神经药物极其敏感的方法,一般采用急性血压实验,动物中以狗、猫、兔和大白鼠常用。兔不适用于降压实验,因其易于死亡。实验可用麻醉或毁脑动物,因麻醉动物的血压常有三级波动(第一级波动,又称脉搏性波动,系每次心搏影响血压所致,第二级波动,又称呼吸性波动,即吸气时,血压微升,呼气时血压微降;第三级波动,系血管运动中枢以稍长间隔,兴奋性周期性改变),使血压升降不稳。如动物毁脑后,可排除脊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神经对血压的影响,只出现第一级波动,血压曲线极不平衡。

离体兔主动脉条实验:兔主动脉上含有α-受体,它是测定作用于α-受体药物的一个很好标本,已被广泛用来鉴定和分析拟交感药及其对抗药的作用。兔主动脉制备曾试制过多种形式,如主动脉环、片及条状等,但兔主动脉螺旋条是最合适的方法之一。此标本有较多优点,如一个主动脉可制作3~4个标本,可供配对试验,对低浓度拟交感药就很敏感,组织稳定性好,可维持较长时间。

(三)消化道平滑肌实验

多种动物的离体肠道可用来试验传出神经药物,一般多用离体豚鼠及兔的肠道。豚鼠回肠的自发活动较少,描记时有稳定的基线,适合作药物鉴定用。兔肠(尤其空肠)具有规则的摆动运动,适用于观察药物对此动物的影响。豚鼠回肠标本加负荷后已完全松驰,因此加入拟交感药不会使其更松驰。

离体豚鼠回肠可用于观察乙酰胆碱(Ach)和拟胆碱药的剂量-反应关系;可检定Ach和拟胆碱药的含量。离体兔空肠有节律性收缩活动,可观察肾上腺素(4μg)、去毒豆碱(2μg)等药物对空肠摆动运动的影响。大白鼠胃底条是检定儿茶酚胺类药物和5-羟色胺(5-HT)最敏感的标本。主要观察药物对胃纵行肌的作用,因标本中环形肌已切断。经检定儿茶酚胺对其敏感度要比大白鼠子宫标本大10~100倍。鸡食道由副交感神经支配,因此离体鸡食道标本适合于试验拟副交感药物。由于其作用不能完全被神经节阻断药所阻滞,故不宜用于试验作用于神经节的药物。

(四)其它平滑肌等实验

大白鼠子宫中肾上腺素能受体主要是β-受体,最适用于试验β兴奋剂和β-阻断剂。它对异丙肾上腺素最敏感,肾上腺次之,对去甲肾上腺素极不敏感,因此亦可用来检定含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的混合液中前者的含量。

虹膜括约肌受副交感神经支配,当此神经兴奋或应用拟胆碱药时,瞳孔缩小,抗胆碱药使瞳孔散大,虹膜辐射肌受交感神经支配,此神经兴奋或应用拟交感药后使瞳孔散大。因此可利用动物的瞳孔来测试某药系拟胆碱药、抗胆碱药或拟交感药。常选用兔和猫的瞳孔进行试验。猫瞳孔对药物反应较灵敏。不麻醉狗的瞳孔不稳定,拟交感药对其作用极短暂。

离体猫脾条对儿茶酚胺类很敏感,适用于检测拟交感药和α-阻滞药。脾条对拟交感药的反应较慢,开始迅速收缩后,即慢慢上升,3~5分钟收缩达高峰,恢复亦慢,即使接触低浓度的拟交感药,亦需5分钟恢复,如用引起最大反应的浓度时,常需2小时才恢复。此标本对异丙肾上腺素不敏感,一般浓度达2×10-5M才出现反应,5×10-2M达最大反应。

水蛭的背肌和蛙复直肌一样,Ach使之收缩,用毒扁豆毒碱处理后,对Ach敏感性大增,此时Ach的剂量即使低到10-5M或以下,亦能使悬于5ml浴槽中的肌肉收缩,因此适用于测试微量的未知拟胆碱药。亦适于测定刺激神经(如猫颈上神经)后释放的Ach量。

蛙复直肌标本可用来检测阻断神经肌接点的药物反应和检定Ach和拟胆碱药,方法简便易行,结果较正确。但在检定Ach时,在有毒扁豆碱存在的条件下,其敏感性不及豚鼠回肠和水蛭背肌。

(五)影响传出神经递质的药物实验

1.猫瞬膜:猫的瞬膜形大且反应灵敏,因此是进行瞬膜实验首选和最适合的动物。狗和兔虽然也有瞬膜,但形小,用药后变化较小,且兔的瞬膜反应性有不同,故后两种动物一般不采用。瞬膜由颈上神经节后纤维支配,属肾上腺素能神经,瞬膜内存有α-受体。猫的瞬膜标本在鉴别神经节阻滞药和α-受体阻滞药研究中也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如受试药物是神经节阻滞药,则刺激节前纤维和注入酰胆碱均无瞬膜反应,而刺激节后维或注入去甲肾上腺素仍有瞬膜反应。若受试药物是影响递质的,则刺激节前纤维、节后纤维或给乙酰胆碱均无瞬膜反应,给去甲肾上腺素瞬膜反应仍存在,甚至增强其反应,以资鉴别这两类药物。

2.兔肠系膜神经:离体兔肠系膜神经一回肠实验常选用兔的回肠制备较为合适,因为兔肠的摆动动物(钟摆运动)波辐射较大。豚鼠的肠制备也可用,但摆动波辐小,用药后抑制反应不易看出。猫、狗等肠壁厚,对儿茶酚胺类药物和其它药物反应迟钝,故不选用。刺激肠系膜神经(系肾上腺系能神经)可抑制回肠的摆动运动。如受试药物能阻断这一抑制反应,而不影响甚至增强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对回肠摆动运动的抑制作用,则可推断该药是肾上腺素能神经阻断滞药。

3.兔耳:兔耳灌流法是筛选肾上腺素能神经阻滞药和α-受体阻滞药常用的方法之一。前一类药物能抑制耳大神经刺激引起的血管收缩反应,使灌流量增加,但去甲可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管收缩反应反而增强,使其灌流量减少。根据上述作用,可以鉴别这两类药物。根据1960年Hukoric在离体兔耳灌流研究中认为耳大神经除含有肾上腺素能神经外,还有少部分胆碱能神经。用肾上腺素能神经阻滞药后胆碱能神经的作用表现得更充分,因此,在实验设计中,用阿托品8μg阻断其毒蕈碱样作用,使其不干扰肾上腺素能神经阻滞药物研究。

4.猫脾神经:脾神经-脾标本制备在肾上腺素能神经阻滞药或α-受体阻滞药的研究中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前一类药使用后,刺激神经,使脾静脉血中去甲肾上腺素含量降低;后一类药使用后,则使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增加,以此来鉴别两类药物。常选用猫来作此实验。

5.豚鼠下腹神经-输精管:下腹神经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支配输精管或子宫。该实验在研究肾上腺素能神经阻滞药和α受体阻滞药中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受试药物能阻滞刺激下腹神经引起的输精管或子宫收缩作用,却不能影响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的反应,甚至可增强其作用,则可确定该药为肾上腺素能神经阻滞药。豚鼠的输精管对交感胺的收缩反应较子宫迅速,洗去后恢复也较快,因此常选用豚鼠作此标本进行试验。

6.兔交感神经-心房:离体兔交感神经-心房标本主要用于观察肾上腺素能神经阻滞药的作用。刺激交感神经,引起心率加速,收缩力加强。这类药使用后,阻断上述反应,但不能对抗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对心脏的兴奋作用。此标本制备除主要选用兔外,小猫(1~2Kg重)、豚鼠也可采用。

7.大白鼠血压:R.Lesic等在大白鼠血压实验中发现毒扁豆碱能引起升压反应,而在狗、猫、鼠等实验动物中,该药主要引起降压反应。利血平能阻断大白鼠对毒主扁豆碱的升压作用。切除两侧肾上腺,不影响其升压反应,便横断脊柱,其升压反应立即消失。因此,他们认为大白鼠对毒扁豆碱的升压反应可能是中枢性的,再通过外周交感神经表现出来。毒扁豆碱引起的大白鼠升压反应的实验模型可用来研究影响肾上腺素能神经递质释放的药物。如某药物使用后,再注射毒扁豆碱,其升压作用消失,便去甲肾上腺素或肾上腺素的升压作用仍不变,甚至增强,则可能提示该药为肾上腺素能神经阻滞药。

(六)作用于胆碱受体和肾上腺素受体的药物实验

胆碱受体有M和N两种,当M受体兴奋时,表现为心率减慢,心收缩力减弱,血压下降,胃肠道平滑肌收缩,瞳孔缩小,唾液分泌增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等,已知典型的M受体阻滞药阿托品等能阻滞上述作用。欲确定一个未知药是否作用于M胆碱受体,其作用性质是兴奋、抑制或阻断,可选离体豚鼠回肠、兔的瞳孔、兔的唾液腺分泌、大鼠或猫的血压、离体蛙心和离体兔右心房等实验,与已知药匹鲁卡品或阿托品对照,即可获得明确结论。N-胆碱受体分为N1和N2两种。N1胆碱受体兴奋时,植物神经节兴奋及肾上腺髓质分泌。在阿托品化猫,凡不具有血管收缩作用而能使血压升高的药物,初步可认为其作用部位在N1胆碱受体。N2胆碱受体兴奋时骨骼肌收缩,可采用水蛭背肌或蛙腹直肌标本实验,即能得到结果。

二苯羟乙酸奎宁酯(Quinuclidiny1Benzilate,QNB)是一个M-受体阻滞药,它能与M-胆碱受体紧密结合,维持时间较长,为研究M-胆碱受体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节后拟胆碱药或节后抗胆碱药都能与M-胆碱受体结合,因此均可降低3H-QNB的结合率。常选用豚鼠的回肠作此实验。此外,还可选用豚鼠的心脏、肺脏、脑及脾脏,这些组织匀浆均具有与3H-QNB结合的M-胆碱受体。但在肝脏、肾脏及隔肌则不存在与3H-QNB结合的M受体。

肾上腺素受体有α和β两种,当α受体兴奋时,表现为皮肤、粘膜及内脏压管收缩,胃肠道平滑肌松弛,瞳孔散大,瞬膜收缩,子宫收缩等。已知典型的α受体阻滞药酚妥拉明和妥拉苏林等能阻断上述作用。常选用离体兔主动脉条、离体豚鼠或大鼠输精管、离体猫脾条、离体大白鼠胃底条、离体兔空肠等作α受体作用实验。β受体兴奋时,表现为心率加快,心收缩力加强,传导加速,骨骼肌血管和冠状动脉扩张,胃肠道平滑机松弛,支气管扩张,糖原和脂肪分解等。由于β受体又分β1、β2两种,对于这两种亚型受体作用的观察,一般是以心脏效应作为观察β1受体作用,而以气管、支气管效应作为观察β2受体作用。已知典型的β受体阻滞药心得安等能阻断上述作用。常选用离体蛙心、离体原位蛙心排出量、兔心灌注、在位猫(或兔)心实验、兔(豚鼠)离体心房实验、离体大白鼠子宫、离体豚鼠气管片等作β受体作用实验。

未妊娠兔的离体子宫对α受体兴奋药十分敏感,可使之强烈收缩,故可用于鉴定α受体兴奋药或阻滞药。脂肪组织存在β受体,凡能兴奋β受体的药物均能引起游离脂肪酸的释放增加。如预先加入β受体阻滞药,则可使游离脂肪酸的释放量明显减少,甚至完全阻断,故此法亦用来鉴定作用于β受体的药物。常选用不饥饿的雄性大白鼠,麻醉下取其副睾脂肪垫作实验。子宫平滑肌收缩为α受体兴奋反应,目前常选用兔子宫平滑肌膜与3H-DHE(即3H-Dihydrocryptne,是一个α受体阻滞药)进行体外培养,3H-DHE与子宫平滑肌膜上α受体结合,25℃不超过17分钟,即能完全达到结合,而且结合稳定性较好,至少可维持39分钟,常用来鉴定α受体。

(七)骨骼肌松弛药实验

在进行神经肌接点阻断药试验研究时,动物品种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因神经肌接点阻断药的效应有明显的动物种属差异,只有选用在反应性质和程度与人相似的动物进行实验,所得结果才对临床用药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不同种动物对同一种神经肌接点阻滞药的反应不同,如猫、狗、兔、大白鼠对十烃季铵和筒箭毒的敏感性各不相同,其间差异见图10-8、表10-30所示。不同种属动物对神经肌接点阻断药反应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作用强度上,而且反应在作用性质上,如猫对琥珀酰胆碱、十烃季铵的反应与人近似,呈单纯去极化型阻断作用,而在兔、豚鼠、大白鼠常表现为双相阻断作用。鸡对十烃季锓特别敏感,大白鼠对筒箭毒敏感,人对十烃季铵与筒箭毒的反应介于猫对狗之间而与猫近似。虽然蛙、兔、小鸡、小白鼠等动物在神经肌接点阻断药的试验研究上各有应用价值,如蛙可在不用人工呼吸的条件下作用于观察神经肌接点阻断药的作用,小鸡可用于区别去极化型阻断药与非去极化型阻断药,兔垂头法可用于观察神经肌接点阻断药的效应和鉴定其效价,小白鼠用于神经肌接点阻断药的初筛,但以猫对神经肌接点阻断药的的反应与人最近似,故猫是必不可少的试验动物,但也不是一切试验均需要在猫身上进行。

不同种实验动物对十烃季铵和筒箭毒的敏感性

图10-3不同种实验动物对十烃季铵和筒箭毒的敏感性

表10-30 一些神经肌接点阻断药对人、猫、大白鼠的相对效价*

动 物 大 白 鼠
氯化筒箭毒 1/(10mg) 1/(0.4mg/kg) 1/(0.07mg/kg)
三乙基碘化格拉明 0.2/(50mg) 0.26/(1.5mg/kg) 0.02/(3.5 mg/kg)
甲基硫酸劳德克辛 0.5/(20mg) 0.7/(0.6mg/kg) 0.04/(2 mg/kg)
氯化苯唑醌铵 1/(10mg) 1.6/(0.25mg/kg) 0.07/1 mg/kg)
碘化十烃季铵 4.5/(2.24mg) 10/(0.04mg/kg) 0.04/2 mg/kg)
氯化琥珀酰胆硷 1/(10mg) 8/(0.05mg/kg) 0.07/1 mg/kg)
溴化氨酰胆硷 4.5/(2.24mg) 20/(0.02mg/kg) 0.05/1.5 mg/kg)

*每格中上面数字是以筒箭毒用为1m算出的相对强度。插号中数字为产生90-95%神经肌接点阻断作用所需剂量。

三、心血管系统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

(一)血压测量

插管直接测压法:在研究中经常应用动物急性血压试验来分析药物等对循环系统的影响,常用的动物有狗、猫、家兔和大白鼠。猴、羊、豚鼠、小鼠、鸡、鸟和蛙的血压值和急性测压法虽有报告,但极少用于药物对血液循环影响的常规研究。各种动物的血压值可参看表10-31。

表10-31 各种动物的血压值

动物种类 动物数与性别 麻醉情况 血压(mmHg)
收 缩 压 舒 张 压
14 不麻醉
-
159(137~188)
124~175
127(112~152)
105~138
173♂
43♀
青年5♂
3♀
不麻醉


-
98(90~144)
90(86~98)
80
80~90
64(46~86)
59(43~84)
50
50~65
-
青年4
-
不麻醉
-
-
134(124~166)
157(133~177)
134
88(80~120)
88
山 羊 -
-
不麻醉
-
120(112~126)
80~120
84(76~90)
42-84
绵 羊 13
-
局麻 114(90~140)
114
68
-
-
不麻醉
-
169(144~185)
170
108(98~120)
110
13
22
67♂
80♀
-
不麻醉
戊巴比妥钠
巴比妥钠

-
112(95~136) 56(43~66)
149(108~189) 100(75~122)
134(85~190)
125(60~170)
80~180 45~100
5
191♂
208♀
-
巴比妥或乙醚
戴爱尔或氨基
甲酸乙酯

-
120 75
129(67~216)
121(62~200)
120~155 75~100
32
-
不麻醉
-
110(95~130)
70~150
80(60~90)
60~90
豚 鼠 8
-
乙醚、戊巴比妥
-
110(28~140) 47(16~90)
81~90
田 鼠 - - 90~170
大 鼠 124
100
-
戊巴比妥钠
不麻醉
-
129(88~184)
98(82~120)
60~150
91(58~145)
-
60~110
小 鼠 9
青年19
-
氨基甲酸乙酯
或乙醚
不麻醉
-
113(95~125)
117(95~138)
90~160
81(67~90)
-
70~110
金地鼠 - 戊巴比妥纳 120~170
- 88~170
- - 88~170
- - 88~170
- - 135
鲤 鱼 - - 43
- - 20~60 20~40
蟾 蜍 48

大白鼠血压除对个别药物(如毒扁豆碱)反应异常外,对绝大多数的升压和降压物质的反应都和人或大动物(如狗、猫)是一致的,并且反应十分灵敏,目前它是检定体液或组织中去甲肾上腺素等升压物质含量的常用动物之一。大白鼠来源容易解决,较经济、用药量少、所占工作面小。缺点是动物小,操作较因难,血管较细小,易发生血液凝固,故须预先注射肝素抗凝。用狗作实验优点很多,如血压恒定,较大白鼠、家兔等小动物更接近人体,对药物反应灵敏并与人基本一致;血管和神经较粗,管壁弹性强,便于手术操作和适用于分析药物对循环系统的作用机制;心搏力量强,能描绘出完好的血压曲线;用作药物筛选时,可反复应用。缺点是来源较困难,人体贵,不适用于需要动物数量较多的实验。猫用于血压试验时除有与狗相同的优缺点外,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更适用于药物对循环系统作用机制的分析,因为猫不仅有瞬膜,便于分析药物对交感神经节和节后部分的影响,而且易于制备脊髓猫以排除脊髓以上的中枢神经系统对血压的影响。此外,猫体重较狗轻(实验可用1.8~2.5kg体重的猫),用药量较省。家兔来源容易,性情温和,故亦常用血压试验。但并不理想,因为家兔为草食动物,个体间血压差异大,对药物反应不及上述各种动物恒定和灵敏,较脆弱,尤其是长毛大耳家兔易死亡,故它不适用于血压试验,血管较小和心搏力量较弱,插管内易发生血凝块。而且约有20~30%的家兔在颈动脉上向甲状腺分出的一根小动脉,碰到这一情况,宜将此分枝反线结扎剪断,否则在其上方插入动脉插管后,当检压计加压或开放动脉夹时,较大量的枸橼酸钠可经过此侧技,造成家兔深吸气和血压激烈波动,枸橼酸钠倒入心脏而死亡。

不插管(间接)测压法:在不插管测压法中最常用的动物是狗、大白鼠和家兔。大白鼠不插管测压法,常选用大白鼠尾容积测压法、鼠尾搏动投影响测压法和鼠脚测压法。狗不插管测压法选用颈动脉皮桥法、胫动脉间接测压法和股动脉穿刺测压法。家兔不插管测压常选用颈动脉皮桥测压法和兔耳测压法。

(二)实验性高血压

1934年,Goldblatt曾证实,狭窄狗肾动脉可产生持续性高血压,这一实验研究引起了人们的普遍重视。随后,世界各地相继开展了高血压病的动物实验研究,建立了不同的高血压动物模型,并提出了各种有关高血压病病原的学说。急性实验性高血压模型,常选用的动物有狗、猫、大白鼠、家兔和猴等。引起急性实验性高血压的方式很多,如直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通过神经反射、外源性儿茶酚胺类或其它体液性加压物质的注射等。实验一般多在麻醉动物身上进行。

直接刺激中枢神经法,采用埋藏电极或借助于立位定各器,是刺激大白鼠或猴的侧下丘脑防御警觉区,可使动物血压明显升高,心率加快和心输出量增加等。神经反射性高血压可选狗进行,以波长0.1毫秒、频率5~50次/秒的方波刺激狗的隐神经、喉上神经或精神迷走神经中枢端,刺激时间为15秒,可使狗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升高20~100mmHg。肾源性加压物质的注射法,选用大白鼠、家兔或狗,实验前将动物两侧肾脏摘除,手术后几小时或经24小时后,给动物静脉注射或滴注肾提取物、肾素或人工合成的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均可使血压明显升高。切除动物肾脏后几小时,血中血管紧张素原(Angiotensinogen)即开始上升。24小时后可增达高峰,大白鼠血中血管紧张素原值可增加14~15倍,狗约增加3倍。从而大大提高了动物对外源性肾脏加压物质的敏感性。体液性加压物质注射法,选用狗、猫或兔按2~8μg/Kg剂量静脉注射肾上腺素或去甲肾上腺素时,可引起血压显著而短暂的升高。给大白鼠静脉注射0.5~3μg肾上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神经原型高血压,可选用狗、大白鼠和家兔等,通过机能性方法或物理方法作用于动物神经系统而诱发条件反射性高血压和皮层性高血压模型。选用出生后的小白鼠诱发隔离性高血压,如采用大白鼠隔离饲养,高血压发生率和血压升高程序均不及小白鼠显著。大灰鼠长时期处于噪音或钥匙叮噹响声刺激造成的听源性紧张情况下,可诱发神经原性高血压,它与人的高血压病相类似,适用于降压药物的筛选。大灰鼠正常平均收缩压±标准差为113±8mmHg,噪音刺激3个月后升高到130~140mmHg,有40%的动物收缩压高达160mmHg。采用大白鼠与家鼠杂交所生的大灰鼠,比纯种大白鼠较易起听源性高血压。大灰鼠以选用120天年龄的适宜。选用狗或兔小脑延髓池内注入白内陶土生理盐水混悬液,可使动物颅内压升高,随后血压亦逐渐升高,血压高峰值可超过原值50~80mmHg,并可恒定地维持几个月,但此法诱发高血压的百分率不超过半数。去抑制性高血压,常选用家兔,切断其主动脉的减压神经,或选用狗,切断颈动脉窦区神经所引起的高血压。采用狗进行实验时,最好选择宽脸面的狗,因为这种狗较易找到颈动脉窦。

肾性高血压,常选用狗、家兔和大白鼠,将动物一侧肾动脉狭窄,肾动脉血流量减少50%以上或同时狭窄两侧肾动脉,均可导致血压长期升高。狭窄家兔肾动脉分枝部上方的腹主动脉,或造成肾脏小动脉及其分枝的多发性栓塞,均可形成高血压。采用玻璃纸或橡皮?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选用狗、猫、家兔、豚鼠和大白鼠。测量时麻醉要选择好,家兔、豚鼠及经过训练的狗等可不用麻醉记录清醒状态下的心电图。有时为避免动物挣扎,特别是某些药物刺激动物引起挣扎时以及小动物如大白鼠、小白鼠则需加用全身麻醉。常用的戊巴妥钠对心脏有一定抑制,特别是当静脉注射快时,可加快心率,使ST段移位,T波倒置。吸入性麻醉药氯仿对心脏毒性大,除非为引起心律失常,不可用于心电图麻醉。乙醚能加快心率,氟烷减慢心率,乌拉坦和氯醛糖对心脏毒性较小。在麻醉深度方面宜保持稳定,补加过量麻醉药可影响心电图。体位对心电图波形有影响,故应选择适当体位。小动物如豚鼠甚至头的位置都影响心电图波形。狗的前肢和肩部位置对心电图波形式影响最大,故在实验过程中应保持固定体位。麻醉动物一般用仰位固定,便于安放胸前电极。但也有人认为麻醉大白鼠以俯位固定为好。清醒动物用俯位固定较少引起挣扎,驯服的狗可安静地在实验台上记录心电图;如有挣扎,可用特制的布兜托在腹下,四肢从布兜的四个孔穿出,将狗悬吊在狗架横梁上,狗四肢离地,可减少挣扎。狗经过训练可避免挣扎。测量动物心电图用的电极,一般常选用皮下针头电极,即把电极联接于注射针头或针灸用细针刺入动物皮下。要注意针头与电极的联接必须十分紧密,接触良好,否则容易产生干扰,以致记录失败。宜选用6~7号大小的注射针头。针头的头部必须干净无血污。为使之与电极密切接触,需内垫以金属片或将针头锤扁,以使金属面密合。针头插入皮下是时勿过深,以兔插入肌肉时,肌肉颤动易造成干扰。如用平板电极,则需先剪毛或用硫化钡、硫经碱脱毛,并涂以导电膏或盐水。电极安放顺序为红-右前肢,黄一左前肢,绿一左后肢,黑一右后肢,白—胸前。根据实验要求,胸前可放一个或几个电极。导联选择取决于实验需要,一般为从心电图记录心率或记录心律失常发生可选肢导联任何一个有P波、R波及T波直立的导联。如Ⅱ、aVF,或选胸前反映左。由于胸前导联的电极离心脏近,电压高,波形明显。家兔以上的较大动物按人的心电图记录定标和纸速即可,即1mV=10mm,纸速25mm/秒。大白鼠等较小动物电压较低,为使记录清晰,电压定标可放大为1mV=15或(20)mm,又因小动物的心率快,当超过150~200次/分时,用25mm/秒,纸速记录波形重叠,不便分析,可加快纸速为50mm/秒,图形更为清楚。

动物体位,麻醉影响心电图外,还应注意季节温度,豚鼠T和TavI在冬季自发倒置者比春季要少得多。冷血动物的心脏活动与季节温度关系密切,低温下蟾蜍心率可减少为每分钟10次以下,T波可消失,高温时心率可超过100次/分,T波也增高。小动物心电图受呼吸影响较大,基线可随呼吸上下摆动。狗的P波在Ⅲ导联吸气时直立,呼气时可倒置。

动物的体重越轻、年龄越幼小者有心率越快的倾向;鸟类一般较快,而冷血动物较慢;小鼠、大鼠、豚鼠等小动物心率很快,兔、猫等次之,狗、猴等略慢些,但也比人快很多。各种温血动物和冷血动物的心率和心电图正常值可见表12-27至表12-30。在分析动物心电图时供参考。

(四)抗心肌缺氧缺血药

脑垂体后叶素能使冠状动脉痉挛,造成急性心肌供血不足;加以外周阻力增加,导致心脏负荷加重,在心电图上可见到心肌缺血变化。药物若能防治这种心肌缺血变化,被认为可能有抗心肌缺血的价值。此法记录的心电图具有心肌缺血的特异性。常选用家兔,从耳缘静脉注射脑垂体后叶素2.5μ/kg(用生理盐水稀释为3ml),时间30秒。由于静脉推注引起的心肌缺血心电图变化急剧,不便判断药物,可改用静脉滴注法,即在10分钟时恒速滴入上述量的脑垂体后叶素。因家兔心电图变化持续时间较长,心电图记录持续到15~30分钟。静滴可持续更久。滴注后家兔心电图可现出T波先升高缓低平、双相、倒置,ST段抬高,心率变慢,P-R及Q-T间期延长,还偶有窦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变化。

异丙肾上腺素为强的β受体兴奋药,能通过加快心率增强心肌收缩力等环节增加心肌耗氧量,造成心脏负荷过重,心肌微循环障碍,连续应用可形成心肌梗塞样变化,用心电图和病理切片可检测病变程序。常选用豚鼠、家兔或狗,豚鼠和狗每天皮下注射异丙肾上腺素2~8mg/kg,家兔10~16mg/kg,连续两天。可见心电图T波由正变负或双相,并伴有ST段抬高;窦性心动过速,早搏或其它心律失常。豚鼠心脏病理变化有: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心肌纤维肿胀、断裂、横纹消失,甚至溶解,发生玻璃样变和脂肪变性等。

结扎豚鼠、家兔、猫、狗、猴、猪等动物在左冠状动脉前支均可引起心肌梗塞。其中选用家兔和狗最多且效果明显。

心肺灌流是分析药物对心脏作用的经典方法。一般用狗或猫,但用小动物有其优点,研究强心甙心可采用豚鼠;而研究心肌耐缺氧,则宜选用大白鼠。在大白鼠心肺灌流标本上,可研究心肌耐缺氧能力,还可同时分析心输出量、血压、心率等因素与心肌耐缺氧能力的关系。常选用雄性、体重250~300克左右大白鼠为宜。体重过小或过大,影响耐缺氧时间。大白鼠心肺灌流,最麻烦是出现肺水肿,影响心脏存活时间及实验结果。减轻心脏前负荷可以缓和肺水肿的产生。

饶曼人等报导在白鼠对强心甙的作用虽较猫敏感性低671倍,但研究一般药物对心脏收缩力、心输出量、静脉压的影响,较狗、猫心肺制备节省大量人力、物力。采用大白鼠心肺灌流法用以研究心肌耐缺氧能力,较小白鼠在密闭容器内观察常压或减压时的死亡时间,能更准确地代表心脏耐缺氧能力,而且能测定药物对心输出量、血压、心率、心收缩力等功能的影响,有利于分析药物延长耐缺氧时间的影响因素。但实验条件、技术操作都有一定要求,动物用量及工作量也较大,作为筛选药欠简便,作为分析抗心绞痛药物的作用原理,则较为合适。

强心甙生物检定,常选用健康体重260~380克家鸽、1.5~4公斤猫、200~600克豚鼠和体重相差不超过7%的蛙作实验。

(五)血管阻力测定

器官或局部血管恒速灌流泵法:根据血管阻力(R)与灌流压(P)成正比,与流量(Q)成反比的原理,可以用各种流量计测定血流量,并且同步记录动脉血压(即灌注压),用上述原理即可推算出血管阻力,常选用体重12公斤以上的狗作实验,可采用内颈动脉灌流法、椎动脉灌流法、后肢血管灌流法、肾动脉灌流法等测定血管阻力。还可选用体重250克以上的大白鼠,采用后肢及肾动脉灌流法来测定血管阻力。大白鼠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紧贴在一起,分离腹主动脉时,不要弄破下静脉造成出血;插入腹主动脉灌流用的塑料管位置要适当,以保持后肢灌流通畅,如有扭曲,血管阻力急剧升高,造成人为误差。塑料插近可拉成葫芦形,以便结扎固定于腹主动脉内;为使血压稳定,可输注适量6%小分子右旋糖酐。大白鼠血压和血管阻力对药物反应敏感,且大白鼠消耗药量少,又节约人力,最适合于筛选新药和研究心血管药理。但大白鼠血压和阻力记录有时不及狗稳定,对某些药物反应的特异性及动物种属的差异还有待积累资料。

药物对血管的作用,除了在整体动物身上观察分析其作用外,还可在离体情况下进行。其原理都是使动物的器官与身体血液循环隔断联系,人工地用适当的溶液(如洛氏液)从动脉近心端灌入,并以一定压力使灌流液经组织毛细血管至静脉流出,以维持器官的生理功能,从灌流液的流量可反应该器官的血管阻力变化情况。常选用兔耳、下肢、肝、肾、肠系膜血管灌流。带神经离体兔耳血管灌流法用于分析舒约缩血管的作用部位。药物注射于躯体或另一兔耳,如能增加或减少带神经的兔耳灌流量,说明是间接作用,如药物直接注入带神经的兔耳上才发生反应,则是直接作用。离体兔耳血管灌流法用以观察分析舒缩血管药物对兔耳血管的直接作用。离体兔耳血管因无中枢控制,血管张力降低,对收缩血管药敏感;对扩张血管药敏感性稍低,灌流压应根据流量酌情调节。

大白鼠离体膈肢交叉灌流法,从甲鼠的颈动脉引出血液,灌注到受血动物乙鼠的离体后肢,通过接受器和泵使灌注血回到甲鼠颈静脉。在该制备中,利用乙离离体后肢只保留神经与其它部分联系,故药物只能通过神经影响后肢;而给予甲鼠的药物,则只通过血流来影响所灌注的后肢血管;以此来观察分析药物是直接作用还是通过神经起作用。还可采用大白鼠离体后肢灌流法和大白鼠离体后肢自身灌流法进行实验。大白鼠肾脏灌流实验法可用于研究肾血管阻力等血液动力学变化及肾脏重吸收、分泌等生理生化功能。

四、消化系统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

(一)消化系统分泌实验

1.胃液分泌实验 胃液收集常选用狗和大白鼠。由狗右侧嘴角插入胃管收集胃液,大白鼠则需剖腹,从幽门端向胃内插入一直径约3mm的塑料管,在紧靠幽门处结扎固定,以收集胃液,可进行胃酸的测定和胃蛋白酶的测定。

2.胰液分泌实验 胰液收集可选用狗、兔或大白鼠。在全麻下进行手术,狗在主胰管开口十二指肠降部,距幽门12cm左右处,要将十二指肠翻转,在其背面即可找到。兔的胰腺很分散,胰管位于十二指肠的升段,距离幽门约17cm左右处。分别向主胰管内插入细导管收集胰液。大白鼠的胰管与胆管汇集于一个总管,在其入肠处插管固定,并在近肝门处结扎和另行插管,就可分别收集到胆汁和胰液。大白鼠的胰液很少,插入内径约0.5mm的透明导管后,以胰液充盈的长度作为观察胰液分泌的指标。慢性实验时可选用狗作胰瘘手术后收集胰液。

3.胆汁分泌实验为了观察某些药物对泌胆、排胆以及存在于胆系内结石的影响,需要研究用药前后胆汁流量及其成分的变化。胆汁可分别给动物作胆囊瘘和总胆管瘘收集。胆囊瘘常选用狗、猫、兔和豚鼠进行,而以狗为佳。在全麻下进行手术,以右肋缘下横切口的暴露最为满意。如欲观察肝胆汁的分泌情况需要结扎胆囊管或选用大鼠,因后者无胆囊,所以作总胆管造瘘手术常选用大白鼠。收集胆汁后可进行各种胆汁的化学分析。

(二)消化系统运动实验

1.动物离体标本实验消化道平滑肌具有肌源性运动的特点,动物离体的肠段、胆囊、乃至胃肠肌片,只要具有合适的存活环境就可保持其运动机能。这是药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离体实验方法,这具有实验条件较易控制、操作较简单、用一般仪器设备即能工作等优点,从而应用较广。

标本制备大都选用兔、豚鼠、大白鼠等动物的组织,也可利用手术中取下或猝死剖检时取下的消化道器官进行实验。

取禁食24小时的动物,通常用击头致毙法处死,以避免麻醉或失血等对胃肠运动机能的影响。立即常规剖腹,取出所需的胃、肠、胆囊等,去除附着的系膜或脂肪等组织。迅速放在充氧(或含5%CO2)、保温(37℃)的保温液中,并以注射器用保温液将管腔内的食物残渣洗净。操作时动作要轻柔,冲洗时不宜采取高压以免疫组织挛缩。

若以肌片为标本,一般剪取1~5mm宽,1~2cm长的一段即可。若用动物的肠管做实验时,通常取十二肠或回肠。十二指肠的兴奋性、切律性较高,呈现活跃的舒缩运动。回肠运动比较静息,其运动曲线的基线比较稳定。所用的标本大都取1.5cm左右一段即可。以狗的胆囊做实验时可截取4mm宽,2cm长的全层肌片。兔、豚鼠等的胆囊较小,取材时常与胆管一起摘下。兔的胆囊可沿其长轴一剖为二,豚鼠则可以整个胆囊或取其半进行实验。做胆管的离体实验量,通常取狗的总胆管,将相联的十二指肠组织切除,留下乳头以及胆道末端括约肌组织。

离体胃、肠运动的电活动,除了峰形电位外还可记录到周期性的慢波。它们在胃肠道的不同部位以及不同种属的动物间存在一定差异(见表10-32)。

表10-32 离体胃肠组织的慢波频率(次/分)

组 织
3 5 4
十二脂肠 12 18 18
空 肠 10 17 16
回 肠 8 10 12

2.消化器官运动在体实验 利用整体动物观察消化道动物的方法很多,诸如肠管悬吊法、内压侧定法、生物电记录法、腹窗直视法以及X线检查等等。这皯方法各有所长,也各有其不足之处,在进行药理研究时可以酌情选用。

常选用狗、猫或兔,择其健康成年者,性别不构。由于巴比妥麻醉剂对消化道运动有抑制作用,故有些作者用猫或兔做实验时,愿意用乌拉坦1.0~1.5g/kg静脉或腹腔注射进行麻醉。观察胆道系统的运动则以母狗为佳,因为肋弓角较大容易暴露。在禁食12~24小时后进行实验。

进行胆道口括约肌部胆道内压测定实验时,大都选用狗或猫,也可用兔。狗的胆道位置较深,要求良好的手术暴露。猫的总胆管相对地较粗,操作也较容易,但手术耐受性稍逊于狗。兔的总胆管容易瓣认,壶腹部明显地呈现于十二指肠第1段的表面,但组织纤维,操作时务必仔细。狗的总胆管粗约2~3mm,位于十二指肠降部、循小网膜右缘而下,在下腔静脉之前、门脉之右。

(三)催吐、镇吐、厌食实验

1.催吐和镇吐实验常选用狗和猫做实验。给狗皮下注射盐酸阿朴吗啡1mg/kg;注后2~3分钟就可以引起恶性呕吐。用1%硫酸铜或硫酸亚铅溶液50ml给狗灌胃,约2~3分钟后也可引起呕吐,但几乎无恶性现象。

2.厌食实验 这是防治肥胖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内容之一。可以选用狗、猫、大鼠、小鼠等进行实验,猴因有颊囊,且有精神因素参与,故选用者不多。狗容易呕吐,也有行为因素,故也不理想。一般多选用大白鼠。

(四)消化系统常见病动物模型

1.胃病 急性胃炎的实验模型常选用大白鼠。实验前禁食24小时,以水杨酸制剂(如20ml的阿司匹林或水杨酸溶液)按100mg/kg给药,或以10ml的醋酸或不同浓度的盐酸(1、10、100ml),或同种动物胆汁、2ml的牛磺胆酸、15%的乙醇等单独或几种合用灌胃,4小时后动物胃内发急性弥慢性炎症变化。

慢性胃炎的实验模型常选用慢性胃瘘狗,每日经瘘灌70~75℃的热水300ml,连续60天后可引胃粘膜萎缩,胃酸减少甚至缺失。还可用同种或自身的胃液(按4~5ml/kg取胃液,并浓缩50倍),或胃粘膜的生理盐水的组织匀浆与Freund佐剂以1:1配成乳剂,皮下注射进行免疫,隔15~30天再注射一次,即可诱发致胃粘膜发生细胞浸润及萎缩性病变。

急性胃溃疡的实验模型常选用200~250g的成年大白鼠,用浸水刺激造成应激性溃疡。

结扎大白鼠幽门可诱发成胃溃疡,其成功率与动物禁食情况以及结扎后经历的时间等有关。一般诱发成功率达85~100分,是最常用的模型之一。

组织胺法常选用雄性白色豚鼠,禁食18~24小时,全麻下找出十二指肠,在十二脂肠的胆管开口上方夹一动脉夹造成狭窄,以使胃液潴留并防止十二脂液返流入胃。皮下注射磷酸组织胺水溶液(2.5~7.5mg/kg,根据动物品种而剂量不同),1小时后即可恒定地复制出胃溃疡。

慢性胃溃疡的实验模型常选用大白鼠。可用热烙法或醋酸浸溃造成胃壁损伤形成溃疡。热烙法是在无菌剖腹后,以3mm粗的15W电烙铁加热至45℃左右,灼烙腺胃约5秒种后粘膜出现水肿,6小时后有明显出血。醋酸浸溃法可用10%或20%醋酸溶液0.05ml,用0.01ml刻度的结核菌素注射器利用26号皮内针头作胃壁粘膜注射或以棉签蘸100%醋酸溶液通过内径5mm的玻璃管涂敷胃浆膜面或剖开胃腔涂于粘膜面引起腐蚀性溃疡。

2.肠病 肠梗阻实验模型常选用狗。在单纯结扎肠管24小时后,即可见梗阻以上肠段明显扩张。也可采取结扎肠系膜血管、人工造成肠套或肠扭转等方法复制。

肠粘膜实验模型通常选用狗,不能选草食动物,因其阑尾无论在结构或机能上均与人的阑尾有较大差别。狗虽也差别,但狗的阑尾粗而长,容易处理。

溃疡性结肠炎实验模型可以选用大白鼠,通过免疫方法制备。一般是用同种或异种动物的结肠粘膜匀浆加Freund佐剂,给大白鼠足跖肉垫内注射,约10天后随着血清抗结肠粘膜抗体滴度的升高和便血,在盲肠与结肠出现溃疡性结肠炎变化。也可给兔结肠浆膜下反复多次注射卵白蛋白或向兔的上肠系膜动脉内注射内毒素均可造成溃疡性结肠炎变化。

3.腹膜炎 细菌性腹膜炎是以生理盐水稀释肉汤培养的大肠杆菌液,制成1×108/ml菌量的悬液,给豚鼠腹腔注射可以规律性地引起严重的腹膜炎,大都在24~48小时内死亡。若菌量小,毒力低,有进就不易造成实验性腹膜炎,用大鼠和小鼠做实验时尤其如此。

4.胰腺炎 急性胰腺炎实验模型大都选用雄狗,且以体重在15公斤以上者为佳。较小的狗狗胰管细,雌狗脂肪多,均可影响手术操作。在无菌操作下,分离出主胰管。若在结扎主胰管的同时,饲以高蛋白、高脂肪食物,或注射促胰激素使胰液分泌增加,可以诱发一过性的胰腺水肿,如果在结扎胰管的同时暂时阻断胰动脉或以有活性的胰蛋白酶作动脉内注射则可导致现血性胰腺炎。

慢性胰腺炎实验模型常选用大白鼠或豚鼠,以含0.5%量的dl-乙硫氨酸饲料喂养动物1~2个月;或每日用该药250mg作腹腔注射,连续10天即可引起胰腺泡破坏和炎细胞浸润。也可选用大白鼠,用20%乙醇置于滴瓶中代替饮水,让动物自由吮吸,持续8个月以上,即可使胰腺细胞内出现脂肪滴,线粒体和胞浆呈退行性变。若饮用20~30个月则可出现腺泡萎缩、腺管上皮增殖,小叶内有散在结缔组织增生以及腺管内出现蛋白栓等变化。

5.胆结石 使动物胆道发生感染,胆汁淤积,胆固醇代谢发生障碍等均可使动物胆道形成胆石。复制胆石模型的方法很多,食饵法,常选用叙利亚地鼠,体重60g左右,喂高糖、不含非饱和脂肪酸饲料(蔗糖74%、酪蛋白21%、食盐4.4%、胆碱0.1%、浓缩鱼肝油0.5%),每只地鼠5~9g/次,每天2次,14~21天胆囊内形成明显结石,22天后成石率高达100%。也有选用健康雌性豚鼠,饲鼠基础食料中加入酪蛋白1%、蔗糖1.5%、猪油1%、纤维素1%、胆酸0.02%、胆固醇0.05%的成石饲料,2个月后在90%的豚鼠胆囊中产生了以胆色素为主的结石,其成份和结构与人类的胆色素结石相似。

感染成石法常选用健康成年家兔、大白鼠成狗。采用无菌手术,暴露家兔十二指肠,从十二指肠乳头插入塑料管,由此管注入蛔虫卵或大肠杆菌,同时还可从此管抽取胆汁进行细菌培养和分析。注入蛔虫卵后7个月,胆囊内可形成结石。狭窄成石法常选用健康成年家兔、狗或猴,但家兔的诱发率高。无菌手术探明胆道及胆囊正常,用银夹适当地夹住兔胆囊颈部,以产生部分梗阻。结果6个月后家兔胆囊中有明显结石形成。

切除迷走神经干成石法常选用成年狗或兔。采用无菌手术探明家兔胆道及胆囊正常,然后暴露胃、贲门及食管,将食管悬吊,暴露两侧迷走神经干,分离后从食管下端切除两侧迷走神经干各1.5~2cm,手术后4~5周有胆固醇结石形成。

异物植入成石法常选用成年健康狗或兔。动物麻醉后,在无菌操作下暴露胆囊,在胆囊底部剪一小口,植入蛔虫碎片或人胆石、线结、橡皮等,用小圆针荷包缝合剪口,植入2~3月后胆囊内可见到多数黑色细砂,植入的异物可被墨绿色的胆石成份所包裹,若植入数个异物则有时可以被粘结成一个大的团块。

五、呼吸系统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

(一)镇咳药的筛选实验

豚鼠对化学刺激物或机械刺激都很敏感,刺激后能诱发咳嗽;刺激其喉上神经亦能引起咳嗽,加之一般实验室较易得到,因此,豚鼠是筛选镇咳药最常用的动物。猫的生理条件下很少咳嗽,但受机械刺激或化学刺激后易诱发咳嗽,而猫较豚鼠难得,故猫选用于刺激喉上神经诱发咳嗽,在初筛的基础上,进一步肯定药物的镇咳作用。狗不论在清醒或麻醉条件下,化学、机械,电等刺激胸膜、气管粘膜或颈部迷走神经均能诱发咳嗽;狗对反复应用化学刺激所引起的咳嗽反应较其他动物变异少,故特别适用于观察药物的镇咳作用及持续时间。但狗从经济上和来源上较豚鼠和猫都昂贵、困难,只能用于进一步肯定药物的镇咳作用。

兔对化学刺激或电刺激不敏感,刺激后诱发喷嚏的机会较咳嗽为多,故兔很少用于筛选镇咳药。小白鼠和大白鼠用化学刺激虽能诱发咳嗽,但喷嚏和咳嗽动作很难区别,变异较大,特别是反复刺激时变异更大,实验可靠性较差。根据国内有关单位的经验,认为小白鼠作为初筛镇咳药的动物是可取的。

(二)呼吸道平滑肌实验

离体气管法是常用的筛选平端药的实验方法之一。常用的实验动物中,豚鼠的气管对药物的反应较其它动物的反应更敏感,且更接近于人的支气管,因此豚鼠的气管可作为常用的标本(表10-33)。

表10-33 不同动物的气管敏感性(g/ml)

收缩剂 豚鼠 大白鼠
乙酰胆碱 10-7 10-5 10-9 10-8 10-6 10-6
组 织 胺 10-7 10-5 10-6 - - -

注:①狗的气管对乙酰胆碱极度敏感(10-9)。

②猫、兔和大白鼠的气管对组织胺不敏感。

肺支气管灌流法是测定支气管肌张力的研究方法之一,方法简便、可靠,所得的结果反映全部气管平滑肌张力情况。常选用豚鼠和兔,也可用小白鼠。

药物引喘实验常选用豚鼠,不少药物以气雾法给予豚鼠可引起支气管痉挛、窒息,从而导致抽搐而跌倒。这种动物模型可用于观察药物的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作用。目前最常用的引喘药物是组织胺和乙酰刞硷。实验时豚鼠必须适用幼鼠,体重不超过200g,并引喘潜伏期不超过120秒。

六、泌尿系统药理实验中的选择与应用

(一)利尿药及肾功能测定实验中动物的选择应用

1.利尿药及抗利尿药筛选实验:要判断所试药物是否有利尿作用,可选用大白鼠、小白鼠、猫或狗进行实验,其中以大白鼠较为常用。对人体有利尿作用的药物均可在大白鼠实验中获得较好的利尿效果,但汞撒利的作用较差。因此筛选利尿药实验的首选动物虽多采用大白鼠,必要时还应再选用另一种动物实验,加以验证。

收集动物尿液的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是用代谢笼收集较小动物24小时以内的尿液量,称为“代谢笼实验法”,适用于大白鼠及小白鼠。为了防止尿液的蒸发和粪便的污染,可选用特别的集尿装置或用滤纸吸导尿液加以称重,用此类方法时,实验环境(气温和湿度)的影响较大,应予控制,室温以20℃左右为宜。二是直接自输尿管或膀胱收集尿滴,适用于猫、狗、家兔和大白鼠,实验可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受外界环境影响也较少,但动物处于麻醉状态下,与清醒动物还有区别。欲进行清醒动物的利尿实验,可采用膀胱瘘法,即预选给狗或猫进行膀胱瘘手术,二周后切口愈合,再将动物固定于特制支架上收集尿液进行实验。在利尿药筛选实验中,家兔不是首选动物,但因其价廉易得,某些初筛实验也可用家兔代替家犬进行直接集尿的实验.过去曾用膀胱套管法,由膀胱做切口插入套管,再做荷包缝合,但方法复杂,套管内的尿液往往不能顺利流出,不如用聚乙烯塑料套管直接插入输尿管为好。常选用2kg以上健康雄性家兔作实验。

2.肾清除率测定实验:肾清除率是检查肾功能的一项重要方法。它表示肾脏对血液里某物质的清除能力,还可以了解肾血流量,游离水的生成和重吸收等方面的情况。狗和大鼠均可用来作清除率试验。大鼠较易获得,较易饲养,成本低,实验时药品消耗少,在急性实验时较易在清醒状态下作清除率测定。

菊糠清除率实验常选用大白鼠进行。清除率是指每毫升血浆“清除”物质的比例。血浆里物质大多能被肾小球滤过,又能被肾小管细胞分泌或重吸收。唯独菊糖仅被肾小球滤过,而不被肾小管细胞分泌重吸收,故它的清除率就是肾小球滤过率。

游离水清除率实验常选用健康成年狗进行,游离水清除率实验,是一种测定尿中游离水生成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衡量肾脏对尿液浓缩和稀释的能力,分析利尿药对尿浓缩和稀释机制的影响,从而推测利尿药的作用部位。

对氨基马尿酸清除率实验常选用大白鼠或狗,但以大白鼠更为常用。对氨基马尿酸的清除率可作为有将肾血浆流量的客观指标。

3.截流分析实验:截流分析实验常选用10kg以上健康狗做实验。截流技术系一种分析肾小管各段运转功能的方法,利用这种方法可对利尿药作用部位进行初步分析。

4.肾小管微穿刺实验:肾小管微穿刺(Micropuncture)技术,于1941年开始应用于哺乳动物肾脏研究,近年来更获得很大进展,发展了微量注射,微量灌流等技术,对离子及其他物质在肾小管的不同节段中的转动过程,作了精确的阐明;用于利尿剂的研究,则可探测对单个肾单位功能的影响以及药物的作用部位。该实验常选用大白鼠或狗进行。如欲穿刺集合管,可用幼年大白鼠或金地鼠;如欲穿刺肾小球,常用Munich-Wistar大白鼠,因其肾小球位置表浅,易于穿刺。大鼠体重一般采用200~250g较好。

(二)泌尿系统疾病的动物模型

1.肾炎

⑴肾小球肾炎:Masugi型肾炎动物模型是选用羊抗兔肾血清引起兔或大白鼠的肾小球肾炎。羊抗兔血清制备是选用体重2kg左右健康兔处死后取出肾脏,插入导管,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然后将皮质与髓质分开,用肾皮质5g研成匀浆与弗氏完全佐剂混匀成10ml,再加生理盐水使总量达30ml。此混悬液给绵羊皮下或肌肉多处注射共4次,每2周1次,于末次注射后2周采羊血分离出血清,用等量兔红细胞吸附,置于4℃一整夜以吸去血清中可能存在的抗兔血细胞抗体,经离心,取上清液置于56℃水浴中半小时灭活。通过上述处理的血清给健康兔静脉注射,每次0.5~2.0ml,隔半小时一次,约连续注射3~5次出现蛋白尿为标志,可认为已形成了严重的肾小球肾炎。

⑵慢性肾小球肾炎:动物模型是用异种动物(兔、大白鼠、狗)肾小球基底膜和弗氏佐剂,给绵羊或猕猴注射,可复制成慢性肾小球肾炎。猕猴以选用2.2~4,5kg体重的健康猴较好。

⑶异种蛋白引起的肾炎:可先由静脉注入异种蛋白以使动物致敏,然后将蛋白直接从动脉作决定性注射,以引起急性肾炎。兔耳静脉注入不稀释的鸡蛋白1~6ml,每次间隔4~5天,共注射4~5次,末次致敏注射后6~12天手术,在无菌条件下,打开腹腔分离出肾动脉,经由套在注射器上特殊玻璃小管,向一侧或两侧注入不稀释的鸡蛋白1~3ml,作为决定性的攻击。在注入蛋白后,用手指压迫和用线结扎肾动脉约5~6分钟。经上述处理的动物大多数皆能造成典型的肾炎病变。给狗腹腔注射马血清,每次5ml,6天1次,共注射13次,于第14次向肾动脉注入5ml马血清也可引起实验性肾炎。本法造成的肾炎病变,与人类肾炎的病理改变很相似。

⑷ECHO9病毒引起肾小球肾炎:选用出生6天的HAM/ICR系小鼠,每只用含ECHO9病毒的肾组织培养液0.1ml腹腔注射,注射6天后,幼鼠肾组织学改变类似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小球细胞增生,肾小管内有透明管型。注射2~3周,幼鼠肾小球损害可达高峰,6周后减轻甚至消失。

2.自身免疫肾小管间质性肾炎

肾脏含有特殊的抗原,它仅存在于小肾皮质。用兔肾皮质中肾小管的基底膜与弗氏完全佐剂免疫豚鼠,可造成自身免疫肾小管间质肾炎。在无菌条件下,取出新西兰兔的肾脏,用等渗的氯化钠溶液灌注,置于-25℃冰箱中过夜,而后取出缓慢地融化。去掉肾髓质部分,将皮质捣碎,通过150目金属筛后,盛于冷容器中,先用盐水清洗,接着用pH7.1的磷酸缓冲液反复清洗,再经过1500转/分离心5分钟。因肾小球较肾小管沉淀得快,经显微镜证实,弃去细胞残渣,将含有丰富肾小管的上层液与弗氏完全佐剂制成肾小管基底膜的乳化剂(TBM乳剂),这种制剂中含有肾小管约90%和少量肾小球。每毫升含和TBM湿重15mg。选用体重400~500g的雄性豚鼠,每2周在背部皮肤分别选6个点作皮下注射,每点注乳剂0.1ml。经32天后处死动物。可见肾脏肿胀,表面有小瘀斑。组织学检查可见有典型的间质性肾性病变。

3.肾病

(1)升汞中毒性肾病:用不同浓度的升汞溶液给狗、家兔和大白鼠皮下或肌肉注射,可造成基本病变相似的坏死性肾病。给实验前造成输尿管瘘或膀胱瘘的狗。用2%升汞溶液按20mg/kg的剂量由腹部皮下注射。1~2小时后,尿量急剧增多,为原来的5~10倍,比重由1.007降至1.001。数小时后,尿量开始下降,第二天发展为少尿或无尿,比重增高1.045~1.049,有少量蛋白。家兔用1%升汞溶液皮下注射,每次0.75~0.80ml,每天1次,5天可致肾病发生。大白鼠、小白鼠按6~15mg/kg的剂量皮下注射。小白鼠对升汞敏感性个体差异大,但也能发生明显的坏死性肾病。适用体重190~250g大白鼠按12mg/kg的升汞剂量肌肉注射。24小时内动物肾功能受损,肾小球滤过率进行性减少,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减少以及管内压降低,尿量可少于3ml/24小时。

(2)藏红花红O造成的肾病:选用家兔作实验。用加热37℃的任-洛氏液配制成1%藏红花红O溶液,由兔耳缘静脉注入,总量为30mg,分2次注入,间隔3小时。注后24小时动物血清尿素氮显著增高,血清钾、钠也升高,伴有不同程度代谢性酸中毒。藏红花红O可选择性地引起近端和远端明曲管上皮广泛坏死,造成的模型与临床表现较一致,故在国内较为常用。

3.肾结石、膀胱结石

在动物身上复制泌尿系统的结石是比较困难的,也不能复制人体结石形成的全部复杂过程。一般是以异物移植入膀胱内,也有用维生素A的食物饲养动物或清注细菌等方法造成。有文献报导,用乙二醇(Ethylene Glycol)和乙醛酸钠(Sodium Glyoxylate)中毒时,在肾内形成草酸钙结晶,有利于结石的发生。

(1)植入异物造成膀胱结石:选用大白鼠,无菌手术切开膀胱,植入异物后缝合,术后加强护理,经4~10周后,多数动物可形成结石。异物可选用石腊、人的泌尿道结石碎块、铅、锌、磷等,使其大小不得超过3~4mm直径,金属异物应是均匀一致的圆形物,平均重叠约2.5mg。

(2)食饵性的泌尿系结石:选用大白鼠(也可用小白鼠、豚鼠或家兔)饲喂维生素A缺乏的食物而引起。最好选用出生一个月左右的幼年雄性大白鼠(雄性动物体内维生素较雌性少,且生长较快),每3天称重1次,用维生素A缺乏的食物饲养,经过10~14天后动物体重下降,生长停滞,有干眼病表现。在30~60天中14%动物发生了膀胱结石,经180~250天后,膀胱结石发生率可达88%,肾结石为41%。

第六节 口腔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一、常用实验动物口腔解剖生理特点

口腔医学和医学其它科学一样正在飞速发展。新的治疗方法、药物、矫形材料等的不断发现,有些可以直接用于临床,有些必须通过动物验证验证后才能应用于临床。因而,实验动物在口腔医学研究中的地位就显得愈来愈重要了。可以选用实验动物进行口腔器官先天畸形、缺损、后天创伤、炎症及肿瘤的研究等。如龋或非龋性的牙体病、牙髓病、尖周病、牙周病、口腔粘膜病、肿瘤以及涎腺、关节、颌骨疾患和错畸形等的病因、病理、病程、诊断、预防及治疗(含镶、补技术)方法的研究等。在选择实验动物进行口腔医学各种研究时首先必然熟悉这些实验动物口腔的解剖、生理特点。

(一)常用实验动物牙齿数目和生长特点

1.齿式和数目(以恒牙为标准)

猴 2(2123/2123)=32狗 2(3142/3143)=42;

猫 2(3131/3121)=30兔 2(2033/1033)=28;

豚鼠 2(1013/1013)=20地鼠 2(1003/1003)=16;

大鼠 2(1003/1003)=16;小鼠 2(1003/1003)=16。

常用实验动物牙齿数目见表10-34

表10-34 人和常用实验动物的恒牙数目

人和动物 门(切)齿 尖(犬)齿 前臼齿 臼齿 恒牙数
8 4 8 12 32
8 4 8 12 32
12 4 16 10 42
12 4 10 4 30
6 10 12 28
豚 鼠 4 4 12 20
地 鼠 4 12 16
大 鼠 4 12 16
小 鼠 4 12 16

2.牙齿生长特点猴的牙齿生长与脱落有一定规律。新生仔猴一般无齿,偶而长出二个门齿。6个月内乳齿20个出齐,中间生长停止到14~16个月。然后开始生长恒龄换乳齿。恒河猴牙齿生长次序为,乳齿:下中门→上中门→下侧门→上侧门→上犬→下犬→上前臼2→下前臼2→下前臼3→上前臼3;恒齿;下臼1→上臼1→上中门或上侧门(换)→下中门(换)→上侧门(换)→下侧门(换)→上臼2→下臼2→前臼1(换)→前臼2(换)→犬换→臼3。

恒河猴年龄与牙齿生长情况见表10-35

表10-35 恒河猴牙齿生长情况

年龄(月) 牙 齿 生 长 情 况
出生 新生仔猴一般无齿,少数偶尔长出二个门牙
1.0 四个中门齿于上下颌同时生长
1.5 生长快36天就可长8个门齿
2.0 上颌犬齿刚冒尖
3.0 上颌犬齿,第一前臼齿同时冒尖
4.0 上下颌第一前臼齿长出
4.5 下颌第二前臼齿冒尖或第1前臼龄全部长出
5~6 乳齿全部长齐
14~16 下颌右侧第一臼齿先长,下颌左侧第1臼齿后长
17~18 第一臼齿生长,情况各不相同
19~31 上、下颌第一臼齿长全
32~40 换中门齿、侧门齿,次序变化大。换犬齿,并长出第二臼齿
42~43 换下颌侧门齿、中门齿。第二臼齿全部长出,换第一前臼齿
44~56 换第二前臼齿,换犬齿
65~78 下颌第三臼齿长出
72~82 上颌第三臼齿长出,至此全部恒齿长齐

狗有恒齿42枚,切齿自第1至第3逐渐增大,下切齿比上切齿小。犬齿发达,大而尖锐呈弯形。臼齿的数目也因品种而异,一般的齿式为6/7,但在短头型狗的臼齿常为5/7臼齿的大小也有很大差别,其中以上臼齿的第4齿和下臼齿的第1齿最大,其前后各齿均逐渐变小。仔狗生后十几天即生出乳齿,两个月以后开始由门齿、犬齿、臼齿逐渐换为恒齿,8~10个月齿换齐,但犬齿需要1岁半以后才能生长坚实。狗的年龄与牙齿生长、更换和磨损情况见表10-36。

表10-36 狗年龄与牙齿情况

年 龄 牙 齿 情 况
2个月以下 仅有乳齿(白、细、尖锐)
2~4个月 更换门齿
4~6个月 更换犬齿(白、牙尖圆钝)
6~10个月 更换臼齿
1岁 牙长齐,洁白光亮,门齿有尖突
2岁 下门齿尖突部分磨平
3岁 上下门齿尖突部分都磨平
4~5岁 上下门齿开始磨损呈微斜面并发黄
6~8岁 门齿磨至根,犬齿发黄磨损唇部,胡须发白
10岁以上 门齿磨损,犬齿不齐全,牙根黄,唇边胡须全白

(二)常用实验动物口腔内某些解剖生理特点

狗、猫和其它肉食动物的犬齿特别发达。猫舌上的丝状乳突被有厚的角质层,成倒钩状,便于舐刮骨上的肉。兔是草食动物,门齿发达用以切断草料,没有犬齿,在口腔顶壁硬腭的表面有平滑的粘膜,在粘膜上有很多横褶。绵羊和山羊的上唇感觉敏锐,运动灵活。

狗的唾液腺发达,包括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和眶腺四对。有人认为狗的唾液中不含有淀粉酶,但含有溶菌酶,能杀灭细菌,所以常见狗用舌舐伤口,有清洁消毒作用。由于狗缺乏汗腺,天热时可大量分泌唾液以散热。

猫有五对唾液腺,即耳下腺、颌下腺、舌下腺、臼齿腺和眶下腺,均开口于口腔,组成了混合的分泌物-唾液。

兔的唾液腺很发达,除具有一般哺乳动物所具有的三对唾液腺(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外,还有一对眶下腺,此外还有一些分散的小腺体。兔的唾液内含有淀粉酶,但分解淀粉能力很弱。

豚鼠有五对唾液腺、腮腺、颌下腺、颧腺、大舌下腺和小舌下腺。此外,唇角附近有唇腺,口腔侧壁的颊内有颊腺。

大鼠和小鼠的唾液腺有三对,即耳下腺、颌下腺和舌下腺。

兔舌的表面有许多乳头,为味觉感受器,舌尖和两侧分布的最为密集。狗舌前部宽而薄,后部较厚,舌的背面中央有纵沟,表面上覆有一层密集的丝状乳突。舌的两侧缘分布有蕈状乳突,在舌背面的后部,除丝状乳突外还有锥状乳突,它们都是味觉感受器。大鼠门齿后面接近中线处有1对小的唾液腺乳头。靠近舌基部有轮廓乳头,舌背有圆锥乳头和丝状乳头。

狗口腔的形状和大小,与其头骨形成有密切关系。长头型的狗口腔长而狭窄,短头型的则口腔短而宽。狗的口裂很大,口角约与第3或4臼齿相对。唇薄而活动灵活,表面长有触毛,上唇中央部有一小区无触毛,而有一中央沟(人中),下唇侧缘有锯齿状突。

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一)猕猴和狨猴

猕猴是口腔医学实验研究的首选动物。特别是口腔矫形学和口腔内科学研究更为常用,如用于再植牙的效果观察;组织病理变化;干槽症组织病理变化的研究;以及探讨各种治疗方法、治疗材料组织愈合的影响等,以求得最佳的临床治疗效果。

猕猴的牙齿数目和人类一样,牙齿的排列类似于人类,口腔内存在的许多微生物也相同于人类口腔中存在的微生物,如给猕猴的食物中加大糖的含量喂动物后。可以诱发乳牙恒牙龋齿,发生的龋齿变化类似于人类,故可选用猕猴进行龋齿病因、发病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

狨猴的牙周组织对一般的代谢改变极为敏感。老年狨猴的牙周膜改变极类似于老年人的牙周膜改变,另外,狨猴牙周炎的发生过程以及组织病理学改变也类似于人类,所以狨猴作为牙周疾病的研究是极为理想的动物。

猕猴也用于牙齿折裂方式、程度以及处理时间、处理方法和组织病理变化的研究,以探讨治疗效果;还常用于补牙材料、镶牙材料对牙髓及牙周组织及骨组织的毒性、致癌性等的研究。

(二)家兔

家兔颈部和颌面部的血管分布类似人类。人类颈面部的手术常需要结扎颈外动脉,对于结扎后产生的一系例问题如:血液循环障碍、血行恢复时间等,可以选用成年家兔结扎单侧的颈外动脉,观察其分布区域的血管象变化,以探讨血管象的恢复和侧枝循环径路的发展情况。

唇裂俗称兔唇,家兔是研究唇裂和腭裂病因(如遗传、药物、环境等)与其它先天缺陷(如脑水肿、脊柱裂、呆小症、软骨发育不良等)关系的极好动物。

兔下颌骨突出已有报导,引起突出的原因与人相似。可以用于下颌骨突出原因(如遗传、咬合不正、肢端肥大症)的研究,以及下颌骨突出措施的探讨,以指导临床。

家兔是观察牙髓Arthus炎症反应的敏感动物。Arthus反应是给已接触过抗原的动物皮内注入同种抗原后,数小时内局部出现水肿、红斑、硬结、坏死等为特征的炎症反应,其反应机理属于Ⅲ型变态反应,临床上常用于检测体内是否有特异性循环抗体。实验选用雄性2.5kg,用O溶血素致敏家兔,直到抗体效价上升,出现Arthus皮肤反应之后,再用同一抗原在切牙髓作局部攻击,此后不同时间取出牙髓,用组织学方法和免疫萤光技术进行观察,光镜检查证实牙髓中存在急性炎症,免疫萤光证实牙髓组织中有免疫复合物,特异萤光主要在血管壁,证实牙髓中存在着Arthus炎症反应,借助此反应,说明机体若通过牙髓再次受到同种抗原的作用,骨髓组织就出现炎症,这种炎症是抗原一抗体局部反应的结果。

家兔的建立口腔粘膜溃疡病的模型动物。口腔粘膜溃疡极为多见,一般认为是由于自身免疫或免疫功能受损所致。抗原选用正常产死婴(死亡时间不超过2~3小时),在无菌条件下采集口腔粘膜,生理盐水冲洗干净后放入0.1M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中,将粘膜剪碎研磨成组织勾浆,加入等量福氏完全佐剂或不完全佐剂,混匀呈乳状液,家兔脊柱二侧皮内注射该液,其注8~10个点,每隔1周注1次,共4次,第1次0.5ml,第2~4次注1~3ml。第4次注后第3天即开始出现口腔粘膜溃疡,以后反复发生,直到观察到第4个月仍有溃疡出现。

家兔适宜进行碎松质一骨髓移植的实验研究。碎松质骨一骨髓(Particulate Cancellous Bone and Marrow,PCBM)移植术是用髂嵴挖取的碎松质骨,内骨膜及骨髓等成分作移植物修复颌面部骨缺损。常选用健康家兔麻醉后右髂嵴切取1.5×0.5cm2髂骨块,并挖取适量PCBM,然后再进行修复术。

家兔还适用于作口腔整形材料的毒性实验。聚四氟乙烯复合材料是颌面外科及整形外科中一种比较理想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的人工骨材料,既可代替骨,又可代替软骨及软组织。常选大白耳家兔作毒性实验。

家兔也用于口腔粘膜病、牙周病的病因、病理变化的研究,如损伤家兔三叉神经的上颌支或下颌支,可造成家兔唇部的实验性营养性溃疡。也可用于矫形科的实验研究,如垫实验,探讨牙功能调整机制。

(三)狗

狗在口腔医学研究中应用很广泛,如狗2、3、4前磨牙拔除后,如去除根间骨隔,颇似人类的拔牙创,用于干糟症动物模型的研究。拔除狗牙时,具牙周韧带坚韧,牙髓腔较大,往往牙齿折断或牙槽骨折,牙周韧带仍不易断离,拔牙时应先以细窄蛾眉凿沿牙周反复增隙,尽可能凿断牙周韧带,然后以窄牙挻将牙齿挻松,最后以牙钳夹紧牙齿,顺牙长轴方向以锤叩击牙钳,将牙冲出,如以牙钳拔除,往往造成断根,拔牙后一般出血较多,应认真将拔牙窝刮净,以纱卷止血,方可进行以后的实验。

狗的牙周膜的组织学、牙周炎的组织病理学以及牙周病的流行病因与人的相类似,所以狗作为牙周病动物模型的研究是极为理想的。

在自体牙移植和放射治疗的研究问题上,狗是常用的动物。狗的一些先天性疾病,如唇裂、腭裂、下颌骨突出等,有一定的遗传因素。狗的下颌骨突出的方式相似于人下颌髂突出,所以,狗也可作为颌面部畸形的动物模型研究。

(四)金黄地鼠

金黄地鼠颊囊部涂抹致癌剂二甲基苯并蒽(DMBA),6周后全部动物诱发生成上皮异常增生性白斑,与临床病人口腔粘膜白斑病时病理变化相似,所以金黄地鼠是研究上皮异常增生性白斑较适宜的动物,一般选60g体重金黄地鼠容易成功。

慢性机械损伤烟酒刺激金黄地鼠或大鼠的硬腭后部软腭前部,可成功地诱发出与人类相同的口腔粘膜白斑,所形成的动物粘膜白斑和人类口腔粘膜白斑的临床及病理均基本相似,其恒定期较长,病损在实验期内未恶变,停止刺激后,在短期内也不消退。

金黄地鼠也用于舌癌的研究,1973年Fujita等在采用根管拔髓针搔伤舌体后,再涂抹含有DMBA的丙酮液,经13~25周,使100%的动物产生了舌癌。

(五)大鼠和小鼠

大鼠的切牙基底部迅速增生的上皮和间叶造牙本质细胞对环磷酰胺最为敏感,其靠釉上皮可耐受40mg/kg环磷酰胺的细胞毒作用,可以用此来探讨环磷酰胺细胞毒性对切牙生长的影响。

大鼠腭粘膜下含有大量腭腺,导管开口于粘膜表面,此结构可以作为致癌剂侵入的极好门户。通过手术,把致癌剂植入大鼠下颌骨,可以成功地诱发下颌骨的骨肉癌,作为骨肉癌的动物模型研究。

大鼠舌部涂沫DMBA诱发的白班形成的潜伏短期,比例高,100%的动物能生成白斑,但难以诱发生成上皮异常增生性白斑,而且病变形成后,逐渐消退,可能与大鼠抗病强、口腔内唾液分泌、舌运动对所涂药品有清洁作用等有关。实验的部位不同,其结果也不同。然而,可通过人工方法减少大鼠对所涂药物的清洁作用,提高致癌率,如设计下唇粘膜上皮衬里的人工育袋,再涂上致癌剂,以延长致癌物质对粘膜作用的持续时间,这样可以成功地诱发大鼠口腔粘膜癌。

大鼠是念珠菌性白斑变化的适宜动物。念珠菌感染与某些类型白斑,特别是颗粒型白斑的产生有一定关系。常选用6月龄大鼠,舌背接种白念菌后,舌正常乳头结构消失,白念菌丝侵入正常角化上皮的角质层,并引起增生和炎症改变,上皮逐渐变成或不全角化上皮,最后的外类似人念珠菌性白斑变化,但唇粘膜末出现不全角化层。

小鼠的唇裂和腭裂与人的相似。据报导,其遗传情况也相类似,因此,小鼠非常适合于做唇裂和腭裂的动物模型。

鼠类牙齿的釉质厚度较人齿薄,而且鼠类无制龋的功能,故一旦发生龋齿,其发展较快,损坏严重,所以,在实验分析时需注射这一特性。另外,鼠的门齿是不断生长的,因此,其门齿不适宜于龋齿的研究。

鼠类的品种、品系、年龄不同,对龋齿易感性也不同。如幼年NIH大鼠的敏感性显著低于Sprague-Dawley大鼠;变形链珠菌致小鼠的龋齿变范围远不如地鼠和大鼠,而变形链球菌诱发地鼠的平滑面龋比大鼠更为广泛。随着年龄的增长,鼠类对龋齿变得不敏感,这可能是由于釉质成熟的原因。因此,多数龋齿实验需在动物17~24日龄开始。

不同品系小鼠对牙周病的感受性不同。如STR/N小鼠对牙周病易感,而DBA/2A小鼠对牙周病有抗力。

小鼠和大鼠的唾液腺较为发达,可用来复制唾液腺疾病的动物模型。

巴豆油对单纯疱疹病毒诱发小白鼠唇癌有促进作用,常选用2月龄小鼠进行实验。

Sprague-Dawley大鼠、Charles River COBC大鼠、Fisher大鼠、Osborn-Mendel大鼠、Wistar大鼠和金黄地鼠、猕猴、猪等动物的磨牙面有窝沟,解剖形态与人类磨牙相似,若给致病菌丛和致龋食物可以产生肉眼和组织病理方面与人牙一样的龋损,利用这些动物可以建立研究龋齿的动物模型。

第七节 计划生育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

一、常用实验动物的生殖功能、结构特点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到本世纪末,力争把我国人中控制在12亿以内,此项任务十分艰巨。如果人口控制不住,就会影响经济振兴,影响现代化,甚至影响社会的安定。广大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更多、更安全的、使用方便的节育措施。为了寻找更多的有效措施来控制人类的生育,保证避孕药物或其他节育措施的有效和安全,必须首先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实验研究。因此,保证实验动物的质量和了解实验动物生殖和发育等特点,是十分重要。

(一)常用实验动物的繁殖周期特点

计划生育研究中常用的实验动物有小鼠、大鼠、豚鼠、兔狗、恒河猴等,各种动物的性周期、排卵时间及妊娠期都各不相同。如狗是季节性单发情,猫季节性多次发情,而鼠、豚鼠全年都有动情周期的循环,灵长类有月经周期,但只有一定季节才排卵(见下页表10-37)

(二)常用实验动物排卵和性周期特点

哺乳动物的排卵可分为两种类型,一般动物是按一定的周期进行排卵的,这类动物不交配也可正常排卵,此称为自发排卵或非刺激性排卵;而兔子、猫、雪貂(白鼬)、水貂等,只有经过交配的刺激才能进行排卵,此称为诱发排卵,也称刺激性排卵或反射性排卵。例如兔子的卵巢几乎连续不断地产生卵子,但成熟的卵泡只有经过雄兔交配后才能排卵。这是因为雌兔受到雄兔爬跨时,垂体受到兴奋而引起的刺激,这种刺激出现在交配后1小时,此时垂体释放排卵素(黄体生物素),在促排卵素的影响下大约在交配后10~12小时发生排卵。如果没有交配刺激,成熟的卵泡自行退化,经10~16小时逐渐被吸收,而新的卵泡又开始成熟。

雌性哺乳动物的性周期可分为三型

第一型包括狗、马、牛以及其他哺乳动物的性周期。该型性周期又可分为前半期和后半期。前半期由雌激素所控制,雌激素的效果逐渐变强,至发情期达到最高程度。这个时期,卵巢内卵泡成熟,随后便引起排卵,随着排卵,雌激素的作用逐渐减弱,以后即转入以孕激素所控制的后半期。如果没有妊娠,黄体退化,则又转为由雌激素所控制的新的性周期。总之,在这一性周期中,雌激素作用的期间和孕激素作用的期间是相继出现的,在两期之间排卵。第一型是基本型。

第二型包括小白鼠、大白鼠、田鼠类、土拔鼠和沙鼠的性周期。这类动物在发情期排卵,也形成黄体,但生成的黄体不能分泌孕激素并立即退化,即没有第一型的后半期,所以性周期是短的。如果妊娠了,黄体继续存在,称为妊娠黄体,能分泌黄体酮。

第三型包括兔子、猫等的性周期,这类动物如果不交配就不引起排卵,也不形成黄体,成熟的卵泡逐渐退化消失,随后又有新的卵泡成熟,并不断反复进行更新,这种情况下的性周期约为15~16天(成熟卵泡的寿命为13天,卵泡退化约1~2天);如果进行交配,则引起排卵,产生黄体,分泌孕激素;若没有受精,则所形成的假妊娠黄体约经20天退化。

表10-37 实验动物繁殖周期

动物种类 第一次交配年龄 发情周期(天) 发情持续期 排卵时间 受精卵进入子宫时间 植入开始时间 妊娠期
1(1/2)~2岁雄狗2岁 发情期间隔4~8个月,春秋以品种不同而不同 9(4~13)天 发情第3或4天 交配后5~6天 交配后15天 60天(58~63)
6~8月龄 季节性强,春秋季节多次发情15~28 4(3~10)天 诱发排卵,交配后27小时 排卵后4天 交配后13天 63天(52~69)
4~5月龄 多次发情 时间界限不明显 诱发排卵,交配后10.5小时 交配后4天 交配后7~8天 32天(29~36)
大白鼠 8~10月龄 4.5(4~5) 14小时 发情开始后10小时 交配后3~4天 交配后5~6天 22天(19~23)
小白鼠 6~8月龄 5(4~7) 6~24小时 发情开始后2~3小时 交配后3~4天 交配后4~5天 19-21天
豚鼠 雄性6月龄雌性5月龄 16.5(12~18) 8小时 发情开始后10小时 交配后3~4天 交配后5~7天 70天(69~75)
恒河猴 第3~5次性周期后才可进行交配 月经周期28(23~33) 时间界限不明显一般为4~6小时 月经周期9~20天接近发情结束时 交配后4天 交配后9天 164天(156~180)

实验动物性季节(繁殖季节)差异较大,兔、小白鼠、大白鼠、猪等一年四季都有性的活动(妊娠时除外),这类动物称为“常年多次发情(或常年发情动物)”,其繁殖力很强。狗的发情有一定的季节性,雌狗一年内发情两次,多在春秋两季,每次发情持续14~21天,每次发情的间隔期约7个月。猫的繁殖季节,北半球是3~8月分,南半球是9月到次年的2月份。欧洲田鼠的繁殖季节是4~8月份。羊的繁殖季节在秋季(7~10月份),羊也是“季节性多次发情”。

实验动物性周期一般分为四期:发情前期,发情期、发情后期和发情间期(休情期)。有的还将发情后期分为二期(后情一期和二期)。

小鼠动情周期一般分为五期(其中动情后分为二期),约120~144小时。大鼠动情周期为96~120小时。

哺乳类雌性动物在性成熟后出现动情周期变化,其中啮齿类动物在动情周期不同阶段,阴道粘膜发生比较典型的变化。因次,根据阴道涂片法的细胞学改变,可以推断卵巢功能的周期变化。方法是用圆头滴管吸少许生理盐不滴入阴道口,轻轻冲吸一点阴道液体作涂片,待涂片干燥后,用10%福尔马林或95%酒精固定,经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后作镜检(表10-38)。

表10-38 动情周期阴道涂片的细胞变化特点

阶 段 经过时间(小时) 卵巢变化 细 胞 变 化 特 点
小鼠 大鼠
动情前期(P)(Proestrus Stage) 10 17~21 卵泡加速生长 全部是有核上皮细胞,偶有少量角化细胞
动情期(E)(Estrus Stage) 42 9~15 卵胞成熟排卵 全部是无核角化细胞或间有少量上皮细胞
动情后期(M)(Metestrus Stage) 12 10~14 黄体生成 白细胞、角化细胞、有核上皮细胞均有
动情间期(DI)(Diestrus Stage) 48~72 60~70 黄体退化 大量白细胞及少量上皮细胞和粘膜

(三)常用实验动物精子和卵子的运输特点

1.精子的运输哺乳动物精子从阴道到输卵管是很快的。马、猪和大鼠在交配后很短时间,子宫腔内就看到了精子。这些动物由于在交配时宫颈口舒张,所以精子直接射到子宫腔内。兔精子进入子大约需要1~3小时。

精子获能是一个生理过程,即精子获得穿透新排出卵的透明带的能力。这个过程对一些动物的受精作用是必需的。兔精子获能需要6小时,大鼠2~3小时,羊约1.5小时,雪貂大约3.5小时。实验证明兔、大鼠、小鼠、地鼠、羊和雪貂精子的获能是必需的。

哺乳动物精子在进入雌性生殖道以后,对卵的受精能力局限于很短一段时间。各种动物在雌性生殖道内有生育能力的时间有很大变化(表10-39)。

表10-39 精子在雌性生殖道内的生育力和活动力的时间

实验动物 生育力最长时间(小时) 活动力最长时间(小时)
小 鼠 6 13
大 鼠 14 17
豚 鼠 21~22 41
30~32 -
雪 貂 36~48;126 -
28~50 96
30~48 48
144 144
蝙 蝠 135天 159天

在整个动情期,小白鼠子宫为液体充满而扩张,子宫壁产生蠕动,可以推动精子随液体进入输卵管,在输卵管内,精子移动较慢,约在交配后15分钟到1小时之内,始能到达输卵管壶腹部。精子在输卵管内保持受精力不超过6小时,但活动力可长达13.5小时。精子要经过在子宫或输卵管中液体的处理后才能获得受精能力。

2.卵的运输当卵泡破裂时,有一部分卵泡液随之流出,卵被排到围卵巢腔内,所以不发生漏到腹腔内的现象。当动情期时,围卵腔变大并产生一种液体,能把卵带到输卵管伞部,加之漏斗部的绒毛活动和输卵管的收缩帮助卵运输到输卵管下段。

卵子的大小并不取决于动物的个体,而几乎完全取决于所积累的卵黄含量的多少。各种常用实验动物的卵子直径(μm)如下:

鼷鼠 75~87.8 狗 135~145 猫 120~130

小白鼠 70~75 豚鼠 75~85 水貂 107

大白鼠 70~75 兔 120~120 猴 125~143

卵由卵巢滤泡运输到子宫腔的时间约3~4天,常用实验动物输卵管内卵的运输情况和受精时间见表10-40和10-41。

表10-40 卵子经过输卵管的时间

动 物 出发点 卵在输卵管的时间(天) 进入子宫时间
排 卵 3 12个细胞
排 卵 4 16个细胞
交 配 3-4 桑椹早期总胚泡后期
仓 鼠 交 配 2.5 4-8个细胞
豚 鼠 交 配 4 4-8个细胞
大 鼠 交 配 3.5-5 桑椹早期至胚泡后期
小 鼠 交 配 3 桑椹早期至胚泡后期
排 卵 3-4 8-16个细胞
交 配 4-5 3-4个细胞
交 配 3-4 -

10-41 哺乳动物卵的受精时间

动 物 受精时间(小时)
6-24
23
6-8
仓 鼠 5
豚 鼠 20
大 鼠 12
小 鼠 8
雪 貂 30
18-20
绵 羊 24

(四)常用实验动物着床、哺乳、胚胎发育特点

常用实验动物着床、哺乳、胚胎发育特点可参考表10-42至10-44。

表10-42 各种动物着床时间

品 种 着 床 时 间
小 鼠 5天
大 鼠 5-6天
豚 鼠 6-7天
6-7天
7-8天
雪 貂 7-8天
猕 猴 9-11天
约11天
13-14天
13-14天
绵 羊 17-18天
30-35天
8-9星期

表10-43 各种动物的哺乳期和乳腺数

动 物 哺 乳 期 乳 腺 数
60天 5对
7周(也有4~5周断奶的) 4~6对
兔 子 42天 8~12对
豚 鼠 21天 1对
大白鼠 20~25天 6对(胸腺各3对)
小白鼠 17~20天 5对(胸部3对腹部2对)
田 鼠 21(20~25)天 7~8对
沙 鼠 21天
老 鼠 20天
60天 5~7对
绵 羊 4个月 1对
山 羊 3个月 1对

表10-44 实验小鼠和大鼠各胚胎发育时期的变化

时期 胎龄(日) 胚 胎 发 育
小 鼠 大 鼠
1 1 1 单核细胞(输卵管内)
2 2 2细胞期(输卵管内)
3 2 3.25 4细胞期(输卵管内)
4 2.5 3.5 8-12细胞期(输卵管内)
5 3 3. 桑椹期(输卵管—子宫上部)
6 3.5 4 囊胚初期(子宫内)
7 4 5 囊胚期
8 4.5 6 植入开始
9 5 6.75 内外胚层分化
10 5.5 7.25 植入末期,卵黄腔形成,分化成内外胚层,
11 6.5 7.75 植入完毕,出现羊膜。
12 7 8.5 出现中胚层和原条。
13 7.5 9 出现神经板,头部突起,出现尿膜褶。
14 7.75 9.5 体节1-4(头部)完成外层胎盘。
15 8~8.5 10 腔,胚外体腔内和羊膜腔发育。体节5-12(颈椎部)
形成神经沟,胚回转开始。
16 8.5~9 10.5 体节13-20(胸椎前部)胚回转结束。
17 9.5 11 体节21-25(胸椎后部),神经沟闭锁。
18 10 11.5 体节26-28(腰椎前部),前肢出现。
19 10.25 11.75 体节29-31(腰椎后部),后肢出现。
20 体节32-33(荐椎后部)。
21 12 体节34、35(荐椎后部)。
22 10.5 体节36(第一层尾椎)鼻窝形成
23 体节37、38(尾椎)。
24 体节39、40(尾椎)。
25 11 12.5 体节41、42,前肢变大。
26 体节43-45(尾椎)手指分化。
27 12 13 体节46-48(尾椎)脐疝明显。
28 12.5 13.5 体节49-51(尾椎),鼻上颌闭锁。
29 14 体节52-55(尾椎)。
30 13 14.5 体节56-60(尾椎),耳孔开,耳壳形成
31 13.5~14 15 体节61-63(尾椎),口盖板闭锁
32 14.5 15.5 体节64(尾椎)、体表出现毛囊。
33 15 16 体节65(最终尾椎)
34 16-16.5 17-18 脐疝消失,眼脸、耳壳闭锁。
35 17-19 19-22 胎盘发育显著。临产。

(五)8常用实验动物的生殖结构特点

1.乳腺分布特点

常用实验动物乳腺分布特点见图10-9。

常用实验动物乳腺分布特点

图10-9 常用实验动物乳腺分布特点

2.子宫结构特点

家兔的子宫属于双子宫型,是由一对几乎独立的、游离的子宫弯曲而成,两个子宫各有一个子宫颈分别与同一个阴道相通,即两个子宫的子宫颈共同开口于同一个阴道。所以,兔的子宫无所谓子宫角或子宫体,只是一对筒状结构,每只长度平均约7厘米,宽约3-4mm,但妊娠后期的子宫,在腹腔内可以扩展到很大的范围。

啮齿类动物的子宫均属双子宫型。其中,大白鼠的子宫呈Y字形排列,左左两个子宫颈开口于共同阴道和家兔的子宫一样,属于双子宫,双子宫颈,单阴道类型。

豚鼠的子宫属于双角型子宫,两个子宫角长约3~5cm,直径约5mm,背腹扁平。子宫体长约2cm,直径6mm,亦是背腹压扁。比子宫角略宽一点。子宫颈有两个内口,但只有一个公共外口。

肉食动物的子宫属于双角型子宫。具有发育良好的二个子宫角,单子宫体,单子宫颈和单阴道,不过左右两个子宫腔愈合范围较大,未愈合部分则形成弓状弯曲的子宫角。狗的子宫角细而长,子宫体很短,角体比例在5~6:1。中等体形的狗,子宫角长约12~15厘米,子宫体长约2~3厘米。另外,狗的子宫角腔内径均匀,没有弯曲,近乎直线。子宫颈很短,含有厚的肌肉层。

猫的双角子宫也很明显,但子宫体约4厘米,无论是相对比例还是绝对长度均比狗的子宫体长。

灵长类的子宫属于单子宫型、梨状,无子宫角,输卵管直接开口于子宫腔。常用实验动物子宫类型见图10-10。

3.胎盘类型牛、马、猪为上皮绒膜型;绵羊、山羊为结缔绒膜型;狗、猫为内皮绒膜型;兔为血内皮型;大鼠、豚鼠、恒河猴为血绒膜型。

4.生殖腺结构 可参看表10-45和10-46。

常用实验动物子宫类型

图10-10 常用实验动物子宫类型

表10-45 雄性动物生殖结构的比较解剖特点

动物种类 睾丸 壶腹腺 储精囊 前列腺 尿道球部腺体 前列周围腺体 阴茎骨 尿道腺体 球腺体 包皮腺体 腹股沟腺体
蝙蝠 3×2 4×15 A 5×3 1×1 A F F A A A
14×8 A A 5×2 4×3 A F A A A A
40×30 F A 25×16 A A F A A A A
沙土鼠 14×9 6×5 20×12 9×7 6×4 A F F A A A
豚鼠 25×15 A 115×7 15×8 8×5 A F A A PD A
田鼠 14×11 3×3 11×6 8×6 4×3 A F F A 3×1 A
貂类 11×8 F A 10×5 A A F A A A A
小鼠 6×4 2×1 13×4 4×4 3×2 A F F A 6×5 A
兔(美国) 35×15 15×4 19×7 19×6 6×3 6×2 A A A A 15×7
袋鼠 15×11 A A 40×9 19×15 A A A A A A
35×17 F A 25×6 6×2 A A A A A 10×4
大鼠 20×12 4×4 20×10 13×10 5×3 A F F A 16×4 A
地鼠 3×2 3×1 A 3×1.5 1×1 A A A A 分散的 A
树松鼠 30×12 F 7×4 28×18 13×13 A F A 10×7 A A
地松鼠 14×8 F 8×7 18×18 8×6 A F A 10×8 F A
类人猿 10×7 A 14×7 6×5 A A F A A 分散的 A
雪貂 F F A F A A F A A A

注①F表示属于一种功能性腺体不能估量

②A表示这种结构不发生

③PD表示这种腺体是不发达的

④测量的单位为毫米

表10-46实验动物的副性腺

动 物 精 囊 前 列 腺 尿道球腺 凝 固 腺 包 皮 腺
- - - -
- - -
- -
豚鼠 - -
鼠类(大、小鼠)
- -
- -

狗缺少精囊和尿道球道腺,猫也没有精囊,雄兔还有前列旁腺,鼠类多一种凝固腺,大鼠和小鼠有包皮腺。

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一)口服避孕药物的筛选研究

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口服避孕药(孕激素与雌激素的复合片以及单纯孕激素药片)其避孕效果都非常好,但还存在一定副作用。为了提高口服避孕药的可接受率,有必要寻找更加理想的、有效、安全、经济、方便的药物。

筛选口服避孕药的实验动物多使用啮齿类实验动物,因为它们具有规律的动情周期,排卵有明显的指标,易于检测,价格便宜,而具有月经周期的灵长类动物反而不是都被选择的对象。因为这类动物来源困难,价格昂贵,排卵和月经周期难于检测。

当动物实验证实某药物有抗生育的效果后,还必须进行各种药理实验。

1.孕激素活性测定 根据Mcphail的方法,以未成熟雌性家兔子宫内膜的变化为观察指标;

2.妊娠维持实验 一般选大鼠为动物模型;

3.雌激素活性及抗雌激素活性测定 用未成年或去卵巢未成熟大鼠为动物模型,以子宫称重或阴道涂片为观察指标;

4.雄激素活性及抗雄激素活性测定 用大鼠或小鼠为动物模型,以前列腺腹侧及储精囊称重为观察指标;

5.对促性腺激素分泌的影响 用啮齿类或其它种类动物为实验模型,以是否抑制排卵或测定外周血的促性腺激素含量为观察指标;

6.蜕镇痛形成实验 用小鼠为动物模型;

7.糖皮质激素活性测定 用大量为动物模型。

以上7个为基本实验,根据需要还可以增添其它实验。

(二)避孕药物的药理研究

1. 女用避孕药物 研究最基本方法是抗生育实验,就是在与雄性动物合笼前和合笼交配期间,给雌性动物服药,观察药物对生育的影响。以检查雌性动物怀孕百分率和每只孕鼠之胚胎数为指标。如果能找到一种药具有防止受精卵着床的作用或中断早期妊娠的作用,那就不必天天服药,而只在需要时服用。这是避孕药研究工作者多年来的一项设想。常需要作抗着床和抗早孕实验。抗着床实验是将雌鼠与雄鼠合笼,每天上午检查雌鼠阴道口有无阴栓,于出现阴栓后第1~5天,每日给药一次,于阴栓出现后第12天处死动物,以胚胎数和怀孕百分率为指标。阴栓是某些啮齿类动物在交配后,随即形成的一种白色浆液性物质,堵塞在阴道至子宫颈的腔内,称为阴栓(Vaginal plug)。是检查动物已否交配的一种标志,将出现阴栓的当天算为妊娠“零天”。阴栓是由雄鼠精囊腺和凝固腺的分泌物在阴道内凝固而成的产物。小白鼠一般在交配后4~5分钟内形成。大的阴栓可凸出于阴道口,小的阴道或子宫颈内,需要翻开阴道口才能查见。阴栓一般在交配后一小时起渐渐软化,经16~24小时后脱落。但也有只存在4~5小时,而最多的可存在48小时以上。小鼠阴栓比较牢固,大鼠的阴栓不牢固,容易脱落,所以检查大鼠阴栓时,除检查阴道外,还应在笼底寻找阴栓。亦可用生理盐水冲洗阴道,在显微镜下检查冲洗液中有无精子,有精子表示已交配。抗早孕实验是在着床(出现阴栓后第5天着床)以后给药,一般于阴栓出现后第6~9天连续给药4天,第12天处理,以检查胚胎数和死胎为指标。抗生育、抗着床和抗早孕实验中最常用的动物为壮年的28~35g的小鼠,也可用体重200~250体重的大鼠。在探讨一个避孕药的作用原理时,有时需要检查一个药物有没有抑制排卵作用。需要进行抗排卵实验,常选用体重2~3.5kg的雌兔进行实验。

2.男用避孕药物研究 长期以来,对男用避孕药的研究不很重现,进展缓慢。药物能抑制精子的生成过程,干扰男性生殖活动的激素调节;干扰副性腺和改变精液的理化特性等,均可达到不孕的目的。现在认为,精子形态的成熟是在睾丸,而生理的成熟是在副睾。药物作用于副性腺,干扰精子成熟或改变精液理化性质所引起的男性不孕似较理想。常选用成年雄性大白鼠作实验,如观察药物对大白鼠生育力的影响;对大白鼠精子数的影响;对大白鼠精子活动力的影响以及对雄性激素的作用等。

实验中常需要采集实验动物的精液,采集的方法有电刺激法、假阴道法、按摩法以及直接杀取法。电刺激法适用于多种实验动物,尤其是野生实验动物的采精,其原理是通过刺激输卵管壶腹附近的神经末稍,引起低级射精中枢兴奋而促使动物射精。所用电刺激采精器的主要技术参数为:电源电压-交流220V;输出可调电压0~20V;可高频率20~60Hz:输出电流0~1000mA:输出波形-正弦波或方波。假阴道法是用硬质外壳衬以胶质内胎制成的采精器械,内部注以温水和充气,适当加以润滑,使其与雌性动物生殖道的内环境相似,以诱起雄性动物射精常,常适用于兔的采精。猫在有发情母猫引诱情况下,当公猫爬跨时,也可使用此法采精,但象水貂那样在交配时雌雄动物长时间紧密拥抱的动物,无法使用假阴道。按摩法主要用于狗的采精,这是因为狗在交配时,雄狗阴茎的球状海绵体充血胀大并和雌狗的阴道锁结,采取假阴道法采精有一定困难,故多采用按摩法。狗的射精分为3段,前段为尿道腺的分泌物,约为0.25~2.0ml的透明液体:中段排出的是浓精,约0.5~3.0ml;第3段则为大量透明的前列腺分泌物,量可达3~20ml,但几乎不含精子。按摩法对于调教好的雄狗方便易行,并可存细胞观察射精情况,收集所需部分,无需特殊设备。但不能用于野生犬科或陌生猛犬。直接杀取法适于前面几种方法不适用时采用,如小白鼠、水貂等,系将动物处死,取其输卵管和附睾丸,用生理盐水或其它专门稀释液冲洗,制成精子悬浮液备用。常用实验动物采精方法和精液特点见表10-47。

表10-47 各种动物精液采取方法和精液特点

动物 采取法 交配时间 射精时间 颜色 精液量(毫升) 精液密度万/立方毫米 活力 畸形率% pH
假阴道法电刺激法 瞬间 瞬间 乳白 5~6 90~100 卅70< 10 6.6~6.8
假阴道法阴道内采取 暂时 数秒至10数秒 50~150 20~30 同上 5 7.2~7.6
假阴道法 10分 5~10分 灰白 200~300 20 同上 5~10 6.4~7.4
绵羊 假阴道法电刺激法 瞬间 瞬间 乳白 0.5~0.2 300 同上 同上 6.4~7.2
山羊 同上 同上 同上 乳白带黄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同上
按摩法 假阴道法 10分 1分 乳白 0.5~3.0 10~15 同上 10~15 6.6~6.8
家兔 假阴道法阴道内采取 10秒 瞬间 乳白 0.5~1.0 50~60 同上 同上 6.6~6.8
大鼠 乙醚麻醉 同上 同上 乳白 同上 0.1 同上 -
电刺激法 2秒 1秒 同上 0.1~0.5 200~500 卄卅 70< <20 6.5~7.4

(三)中枢神经系统对促性腺激素分泌的调节作用研究

不同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对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的调节是有很大差异的。如灵长类和大鼠的垂体以同样的方式对促黄体素释放激素起反应,并以同样的形式被大剂量雌激素或雄激素所抑制。这两种动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在自发性排卵中都是必不可少的,这是它们的共同点。但调节大鼠促性腺激素释放的中枢是视前结节系统,若视前区受损,则在排卵前雌激素不能导致促黄体激素的释放。而这一区域受损不影响恒河猴促黄体激素的释放,因为恒河猴促性腺素释放的调节中枢是结节漏头斗状系统,这是它们的不同点。

在中枢神经系统对促性腺激素调节的研究中,大鼠是常用的动物模型,因这方面已积累了大量的有关研究资料:价格便宜,易于饲养,有规律的性周期便于检测,且周期短,易于安排实验,排卵前有自发的LH峰,所得的结果一般易于在猴子身上得到重复。

阴道涂片可以准确地判断大鼠和小鼠动情周期的各个阶段,从而可推测排卵前LH峰及排卵,但此方法很少用于田鼠,因为田鼠在动情周期阴道有渗出物,所以不一定要做阴道涂片。推测灵长类LH峰,须测定外周血的孕激素水平,如单独根据月经出血期来推测有可能导致判断的错误。

大鼠、小鼠和田鼠的黄体期不能自发地变成功能性黄体,在正常情况下,需交配诱发黄体激素的分泌,而恒河猴和人则自发性功能黄体。家兔和猫是诱发性(交配)排卵,一旦排卵发生,则黄体能自发地变为功能性的。

(四)神经内分泌学研究

通过对人性行为的内分泌研究,发现人类性活动大多可以用动物实验来阐明,而最好的动物模型不一定是灵长类。Nadle分析了大猩猩、黑猩猩和猩猩的性活动行为,结果发现在新皮层发育及智能上,他们大体上是相等的,但在性活动方面却有很大的不同,大猩猩交配大多集中在月经周期中期,且雌性动物起主导作用,猩猩可以在周期的任何时期进行交配,没有明显的排卵标志,雄性动物的性要求很强烈,在交配中占主导地位,黑猩猩属这两者之间。所以虽然灵长类最接近人类,但用它作神经内分泌学研究所得的结果也能完全适用于人,而较小的动物如大鼠,其性活动与人也有共同点,如在大鼠的动物实验及人类的临床观察中,均存在维持性功能的雄性激素水平比维持生育功能的水平低,人类性功能随年龄的增长而减退,某些器官出现肥大等变化在大鼠也都有发生,所以大鼠用于性活动研究,也是一个较好的模型。

第八节 微循环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

一、微循环研究中动物和实验方法的选择

(一)动物选择

远在300年前就有人观察了冷血动物的微循环,如青蛙的舌、蹼、肺和肠系膜;金鱼的尾巴;蝌蚪的尾巴;蜜蜂的眼睛……等等。在1831年Hall和1850年Paget等详细地描述了蝙蝠翅膀的微循环,但是这些动物都离人的抗体结构和生理功能太远。蝙蝠虽然是所谓的哺乳动物,但其生活习性却与一般哺乳动物大不相同,其机体反应性也因其感觉器官之独特而区别于人,美国有的实验室(Nicoll,1946;Mohos,1961;Wiedeman,1972)用蝙蝠观察微循环时,事先需将蝙蝠养于温度为5~10℃并且湿度极大的冰箱中。又因蝙蝠是夜醒动物,其神经系统白天处于抑制状态,所以不适于进行微循环各项生理参数的测定。更不宜于选它为靶子进行微循环对各种药物应答反应的研究。

国际、国内通常用以进行微循环研究的动物有:小白鼠、大白鼠、金黄地鼠、家兔、猫、狗,最近也有用羊、小牛或猴子的。

(二)研究微循环方法的选择

研究微循环的方法很多,有间接法(如86Rb测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和显微直接观察法之分。后者一般又分两大类:一类是体表微循环实验方法,另一类是内脏微循环实验方法。体表微循环动物实验方法有金黄地鼠颊囊循环,家兔眼球结膜和眼睑微循环,家兔舌尖微循环,蝌蚪尾部微循环,还有兔耳、兔耳透明窗和大白鼠气管微循环等。

内脏微循环的实验研究方法也很多,有用动物的肠系膜、心肌和肝脏等来观察研究其微循环,其中观察肠系膜的方法种类较多,可用大白鼠、家兔、豚鼠、小白鼠等的肠系膜。也有利用脏器“开窗”手术作慢性实验,例如动物行头颅和腹腔开窗术,观察脑和腹腔有关内脏的微循环。还有取用观察部位的活组织电子显微镜观察并作超微结构摄影。

当前物理化学的研究方法--血液流变学也不断被采用,例如红细胞电泳、血粘度的测定,测定微血管的压力,血小板和红细胞凝集功能的测定,血小板粘附性的测定等方面的研究以及观察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变化等。

近代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无疑地也推动着微循环实验方法的不断更新和发展,运用放射性同位素86Rb测定小鼠心肌营养性血流量,因心肌摄取86Rb的能力和心肌毛细血流量成正比。

近年来国外使用电视一电子系统、激光显微系统、快速摄影、微循环电影和磁带录像等新技术研究微循环,这必将使微循环方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大大地提高。

二、进行微循环动物实验的几个原则

(一)动物的麻醉

远在1944年曾有人在微循环的研究中发现:给小动物进行戊巴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有些实验动物不需麻醉,可在动物清醒状态下进行,如兔眼球结膜微循环的检查方法等。

(二)恒温灌流

原则上,动物器官或组织的灌流液应是与该器官或组织周围体液环境的成份和pH完全一样,例如对肠系膜来说应有腹腔内液的环境,但是很难做到的。

Zweifach认为:无论应用什么灌流液,首先应使它成为胶体状态,即在灌流液中加入明胶,使之成为1%的明胶溶液。

灌流液中应该通过适量的氧和二氧化碳。灌流液的pH应以缓冲液调至中性(pH为7.35)灌流液的温度应以控制器控制在动物正常体温范围。灌流液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应不停地慢速更换。常用的灌流液有林格氏液、台氏液、凯氏液、生理盐水等。灌流装置和所观察的动物应放在装有可调节的恒温实验观察箱中进行,此点在冬季显得尤为重要。将实验观察箱中的温度调节到与实验动物体表温度相近的温度,最好在25~30℃。

(三)照明装置

照明装置的温度一般不能超过动物体温。最好保持在25~30℃,否则会引起血管扩张及微血流异常。照射灯光最好不改变血液自然的色调,否则不易辨别血氧饱和程度。最理想的照明装置是纤维光束冷光源,尤其在进行肝、脾、肾等脏器的微循环观察时,没有可以伸进腹腔去的冷光源照明棒是很难进行实验的。

实验时用的照明光源,应该具备三个条件,即强、聚、“冷”。目前常用的有两种照明装置,一种是高压水银灯(220V,80W),此光源的优点是光线强,产热较少,血管与底色间反差强,缺点是血色不真实,光源触发启动慢。另一种是钨卤素灯(5~12V,40~100W),后者具有体积小巧,光线白亮,启动快的优点。钨卤素灯可用显微镜灯加以改装,因其有透镜,能调节焦距,又能达到“聚光”的目的,再在此灯前加上蓝绿色的隔热滤光片,即可控制光源温度,达到相对“冷光”的要求。此种照明光源能在普通室内保证显微镜下视野清晰,而且对观察指标影响较小。

(四)记录系统

动物微循环的瞬间变化常采用显微摄影装置来记录。选择好显微照相装置及相应的洗相设备。为了保证摄影的成功,凡是活体摄影,均需要使用拆射光源,要使用快片(24定以上的微粒胶卷)摄影,这是一个关键问题,还要增强反差(用绿色滤光片增强血管与底色间的的反差)。

照相机是一般的记录工具,它只能留下瞬间的图象,有条件最好能拍摄电影或进行彩色磁带录像。

对于管径扫描的曲线、血流流态曲线或微压力曲线要用示波器或多导记录器进行记录,如能用微处理机记录并贮存上述信号则更理想。

三、观察动物微循环障碍时的主要指标

(一)管径

用目镜测微器测量微细动脉与静脉的管径大小。如有摄影设备,在每次观测中摄片,然后用量规在照片上量取管径;或将微血管放大若干倍投影于示教屏上,再用量规在示教屏上量取管径。示教屏上的长度则事先通过物镜测微顺标定好。

微血管的管径还可采用较先进的仪器来测量,如可用微电脑控制的多功能显微图像测量分析仪来测量。该分析仪能对实验时微观结构进行一维(线径、周长)及二维(面积、环)的参数测量,测量精度分别为±1%、±1.5%,从而可对微观察结构变化前后作定量分析比较。并且可对运动目标自动测速,精度±2%。对被测量对象的线径动态变化进行测量和记录,对微粒进行计数。现我国上海已有生产。

(二)流速

目前测定血流速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秒表法--用目镜测微器和秒表测定,计算血细胞流径口径2~3个红细胞的微血管1mm距离所需的时间,重复测定三次,取其平均值。若作动态比较时应选择固定血管进行观察,此法仅在流速较慢时应用。另一种是示波器光点扫描同步法。该方法的基本原理是将示波器上扫描的光点与镜下见到的流动的红细胞,使之在皮层视觉感受区内重叠,以致造成光点与红细胞在同一视野中流动画面,调节示波器上的粗调和微调,使之示波器光点扫描速度与红细胞流速同步,这时示波器上的读数即可代表红细胞的流速。有条件时可采用上述图象分析仪测量。

(三)流态

描述血细胞流动时的形态。正常时在口径为1个红细胞的微血管中,血细胞流态呈直线状。当静脉注射高分子右旋糖酐引起微循环障碍后,血液流态和血液流速均有异常改变。血流状态由正常的直线状变为断线状或虚线状。在口径为2~3个红细胞的微血管中,正常时,流态可呈带状,给予高分子右旋糖酐后,变为粒状、絮状,甚至出现流动的微小血栓。此时血液速显著减慢,甚至有的血管区内出现来回摆动和暂停现象。

(四)毛细胞管网交点计数

计数的方法是:取面积约为1mm2左右的四周由血管围或边界的固定血管区域,计算此血管区域中的毛细血管与边界血管的交点数,未与边界相交的毛细血管不计算在内。

(五)血色

血色分鲜红、暗红和淡红等。正常血色为鲜红色。观察造成微循环障碍和给药后血色的变化情况。

四、可进行微循环观察的动物器官及方法

(一)头部器官

动物的眼球结膜、虹膜、眼底、鼻粘膜、口唇、牙龈、舌、鼓膜、耳壳等都可以普通显微镜在放大40倍到100倍的条件下进行微循环观察。这些部位的动物观察方法与人的相似。以家兔眼球结膜观察方法为例:要选用白色家兔,因其球结膜色白,微血管精晰可见。不可采用灰色或黑色的家兔,因其球结膜色深,不易辨别其微血管。将2~2.5kg体重的白毛家兔的在清醒状态下侧卧位置于一特制的长方形固定盒内,使两耳及其头部露出,头颈部和嘴用兔头夹和铁环加以固定,剪去左侧眼睑睫毛,以眼科开睑器将上下眼睑撑开,暴露出球结膜血管,然后用高压水银聚光灯,以45度斜照于球结膜上,双目解剖显微镜放大40倍,可直接观察到球结膜的微循环。

(二)气管微循环观察法

选用大白鼠或家兔麻醉后,剪去下颌及颈部的毛,消毒皮肤,固定四肢(仰卧)。沿颈正中线自下颌部甚胸骨上缘作垂直切口,剥离软组织与肌肉,小心不要损伤血管,用两把纹式止血钳夹住两胸锁乳突肌中部轻轻拉开。于甲状软骨环上轻轻剪断一对胸骨甲状肌及其附着的肌膜,将该肌肉放于远端,便可暴露自甲状软骨至第十软骨环间区的气管,轻轻于解剖镜下(放大16倍)剔去气管表面的结缔组织,便可以将光射于放大60倍左右的气管软骨上以及软骨环间区的粘膜上观察微循环的动态变化。观察应于恒温装置中进行,并在气管表面滴以恒温灌流液。

正常大鼠或家兔气管软骨环间区的微血管较为丰富。细静脉、细动脉血流方向相反,毛细血管网穿插于细动脉和细静脉间,而在软骨环表面上有极细的毛细管网。微血管内血流均匀,流速较快,血管充盈度良好。连续观察25~30分钟不见有明显改变。气管炎模型的大鼠气管微循环出现明显变化,变化程度与气管粘膜病变程度密相关。活血化瘀药物注入后,可明显改善大鼠气管炎微循环障碍。

(三)肺微循环观察方法

一般用家兔、猫、狗或其它大动物进行。动物麻醉后呈右侧卧位固定于动物台上,净皮、去左胸部的毛,消毒皮肤。于第三、四肋间作弧形切口,剥离皮肤,沿胸骨边缘轻轻剪断胸大肌、胸小肌的附着处,将二肌肉剥向一边。在三、四肋间沿肋骨边缘用钝头眼科剪和眼科镊轻轻剔去肋间肌。注意要特别小心,谨防损伤胸膜。只要在胸膜上造成针尖大小的孔,肺便可发生萎陷。因此,肋间肌要一束一束仔细地剔去。最后可暴露无遗1cm见方的窗,透过透明的胸膜于显微镜下观察肺循环动态。此即“胸膜开窗”法。

开窗部位最好在第三、四肋间或第五、六肋间靠中线的地方。此外较薄的肺叶以心包作衬底,易于观察。由于观察的是呼吸着的肺,所以观察者要善于抓住动物的呼吸规律,选其呼吸空间进行观察,也可进行照明。

“胸膜开窗”是观察活体肺微循环的唯一可行的办法,因为肺脏一暴露于空气下便萎缩。如能将染料注入法、同位素注入或荧光示踪及肺血流量测定法与胸膜开窗活体观察法配合进行,便可得到更理想的结果。“胸膜开窗”观察肺微循环是可以连续进行的;第一次观察完毕后,可用一圆形有机玻璃薄片敷于窗上,以缝线固定于周围肌肉,将胸小肌、胸大肌恢复原位,缝合皮肤切口,加强护理。可于第2天、第3天、第4天连续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反复观察。一般在第4、5天,胸膜上便生出一层结缔组织,变为不透明。此时如有必要可选其它肋间进行再次开窗,手术应在消毒条件下进行。

(四)背斜方肌微循环观察法

大鼠背斜方肌很薄,表浅,易于照明,面积宽而长,血管神经可保持完整。制备方便而简单,10~15分钟可完成全部制备。此外皮肤切口可丝毫不损伤周围组织,而且不易造成出血。对动物整个机体影响不太大,可进行长时间观察,而且这个部位易于进行显微镜下观察。因此,背斜方肌对于研究血管活性物质和机体对药物的应答反应是非常方便和理想的。

背斜方肌又称脊肩胛肌,是成对的肌肉,它纵伸于背部到腰部,它的肌纤维自第4胸椎至第3腰,并向两边伸展至肩胛线,它的神经支配来自脊副神经和第2、3颈部神经。它的供血来自腋动脉的肩胛下支和颈表浅动脉有肌肉分支。它的静脉注入前颈静脉。

实验采用大白鼠或金黄地鼠,体重70~120g,高于120g体重的鼠其背斜方肌过大过厚,不利于照明。用30mg/100g剂量戊巴比妥钠麻醉。将动物背部去毛、消毒。自颈部至腰部沿脊柱中线作皮肤切口。剥离结缔组织,用小虹膜剪将肌肉筋膜轻轻剥离,在肌肉侧面作一小小切口并用小弯剪轻轻剥开肌肉游离面(沿肩胛线),将小剪伸向肌肉底部将其完全与底层肌肉剥离。如遇有一两支小血管可以用4号将线结扎。这样便可得到一个宽为1.5cm左右的游离肌肉瓣。观察时使动物侧卧,将肌肉游离边用细大头针固定于特制灌流盒上(与金黄地鼠灌流盒类似)。用含有1%明胶的林格氏液灌流。用NaHCO3将pH调为7.35,灌流液保持35~37℃。

利用脊斜方肌制备可进行低倍、高倍、水镜、油镜观察。可以进行极漂亮的电影拍摄,可以清晰地分辩粘附于管壁的白血球。可以进行各种药物作用的研究,尤其适于微电极插入或微传感器插管进行在体微血管压力和微血流测定。

(五)颊囊微循环观察法

实验选用叙利亚种金黄地鼠,雄性,体重90~120g,在动物口腔两侧后角各有一颊囊供贮存食物之用。颊囊组织与皮肤组织相似。是由纤维结缔组织、鳞状上皮、骨骼肌、疏松结缔组织四层构成。颊囊的伸缩性很大,其容量可由1~2ml扩张到5~6ml。颊囊血供丰富,有致密的微血管网,是各种口径的微血管高度集中之地。颊囊组织薄而嫩,颜色淡,透光性好,微血管清晰,制备简单,既可作急性实验,也可作慢性连续观察实验,而且由于它是双侧对称器官,有些实验过程可在同一动物身上进行自身照射。

1.颊囊的简单制备 实验时,动物腹腔注以2.5%戊巴比妥钠30mg/kg体重进行麻醉。然后将口腔打开,沿一侧颊边轻轻伸进中号钝头镊子,伸到肩部时夹住颊囊盲端,从口中取出内面翻于外的盲囊,以滴管用37℃左右的生理盐水冲净其上的食物残渣,将颊囊展平,用弯形大头针固定于以透明有机玻璃制作的颊囊灌流盒上。启动恒温灌流系统并将灌流盒置于显微镜下,即可以透射光观察颊囊上微血管各项指标(放大100倍以下)。如观察需放在100倍以上进行,则需制备单层颊囊。此时颊囊上选择一个毛细血管网最少的区域,剪一个小切口。如需大面积观察则可沿颊囊动脉平行部分作纵长切品,在切口边缘部尚可作小小横切(垂直向两边)。其后用小虹膜剪在解剖镜下将疏松结缔组织移去。经过这样制备的颊囊,在显微镜下成象更加清晰。

2.颊囊的恒温灌流 颊囊灌流盒底板形态如图10-11所示,是一个24×18cm2的透明有机玻璃板,板上固定以直径为6cm、高为0.8cm的圆槽,槽中套以直径为4cm、高为0.4cm的开口双层环槽。环槽中灌以弹性透明硅橡胶,由圆槽一边底部输入恒温灌流液,另一端输出灌流液。灌流液的pH应调为中性(pH=7.35)并通过氧气。灌流液的温度以控温仪或以恒温水浴控制在37℃。整个实验过程中,恒温灌流液以慢速徐徐通过颊囊表面及底面。

金黄 地鼠颊市灌流装置

图10-11 金黄 地鼠颊市灌流装置

3.颊囊小室制备法

颊囊小室由底板和顶板组成,两板面积相同(直径为2~2.5cm)。顶板边缘有凹槽,中央有圆窗,圆窗粘以极薄的透明有机玻璃或云母片。底板由较薄的透明有机玻璃作成。两板在相应部位各有两个小孔。底板两孔处固定两个有机玻璃的小楔子,可穿进顶板上的两孔。

动物麻醉后,刮去一侧颊部、颈部及肩部的毛。先将颊囊从口内取出,以生理盐水冲洗净并放回。之后将小室底板用镊子轻轻塞入左侧颊囊,尽可能送到颊囊盲端。使动物右侧卧、固定。消毒皮肤,透过皮肤可触到入在颊囊中的底板的两楔,用消毒手术器械在两楔间皮肤作一小切口,并小心扩展切口到底板直径长。剥离结缔组织,使覆盖有颊囊膜的底板完全暴露于解剖镜下,用虹膜剪将膜上疏松结缔组织清除。注射不能损伤血管。为防止组织过干或发生血瘀,上述步骤要尽速进行。

上述步骤完毕后,于底板颊囊上滴以生理盐水,将1mm2的肿瘤组织块轻轻入于颊囊膜中央,迅速将顶板的两孔穿进底板两楔、盖紧(防止气泡进入),然后于每一楔孔滴以有机粘合剂,此时,于两板间形成一个小室,在此小室中肿瘤组织可生长。将皮肤切口边缘先以普通缝线穿一圈,再紧紧扎入顶板侧槽。于小室周围敷以胺黄粉。小室制备即完成。为防止感染,给动物每日肌内注射2500单位的多粘菌素B,3~4天。

利用颊囊小室法可进行多种恶性肿瘤移植的研究,如乳腺癌、黑色素瘤、血管周期细胞瘤、神经鞘瘤等,并可于瘤组织植入后任何时间透过小室以显微镜观察瘤组织周围血管再生及发育情况和特点。

(六)缝匠肌微循环观察法

实验选用猫。猫的缝匠肌是一种可以用于进行离体实验或在体透明实验的最好的肌肉。可以用以进行正常微血流、微血压、充血、出血以及胃骼肌微血流调节的研究。

缝匠肌是大腿内侧表浅肌肉,它起于髂前上棘,终于胫骨近端和髌骨。其内缘之下正是股动脉和股静脉,有9cm长,4cm宽,由它可取得平均5g重的离体肌肉。

缝匠肌的供血由侧旋股动脉及股动脉分支而来,其远端尚有下行膝动脉供血。

实验时,动物以75mg/kg体重剂量的α-氯醛醣静脉注射麻醉。动物侧卧位固定,将其一腿(下部的)伸展。净皮,去毛并消毒,沿大隐静脉走向自腹股沟下1cm处至膝内侧作皮肤切口,轻轻剥离皮肤。其后,于大腿内缘与该切口相平行作另一切口。尽可能将皮肤剥离以暴露更大面积的肌内。露暴软组织以恒温灌流液浸透的纱布湿敷。在将缝匠肌中间部位的筋膜、结缔组织剥离完全后,便可以用冷光束照明装置伸于缝匠肌正中底部,并于显微镜下观察该肌肉上的微血流和进行各种测定。

如要取得离体缝匠肌,需在上述步骤之后先将缝匠肌周围小血管一一结扎,只留下由大隐静脉和股动脉、股静脉而来的主要分支。此后,进行股动脉分支与股静脉分支插管(一支输入,一支输出)待插管圆满完成后将其它所有血管结扎(包括大隐静脉来的所有血管)。然后将肌肉两端以特制的小夹子夹住。从夹子外缘剪下,离体的肌肉挂在一个铝制支架上置于恒温,恒温装置可于显微镜下进行各种灌流实验。一块6g重的肌肉,其血液灌流量通常0.2~0.3ml/分。好的肌肉制备可连续维持6小时以上的实验。

(七)肠系膜、大网膜、肠壁微循环观察法

远在200年前就有人将肠系统、大网膜的微循环进行了显微镜观察。因为它最易取出,并且血管清晰。小鼠、大鼠、豚鼠、田鼠、家兔、猫、狗等动物的肠系膜和大网膜及肠壁皆可用于微循环观察,并且无明显差别,所用动物不宜过老,否则脂肪过多影响观察。Zweifach认为:回盲部肠系膜是最好的微循环观察区。因为它具有区域小而局限、没有肠蠕动、取出时不易损伤、脂肪组织少等优点。

实验时,动物麻醉同前。消毒腹部一侧皮肤,剪一个1~2寸的切口。动物侧卧于灌流盒边。取出欲观察的肠系膜或大网膜部位,轻轻伸展于透明有机玻璃制成的灌流盒上进行恒温灌流;灌流时流与滴相结合,灌流液用磷酸缓冲液调至pH7.2~7.35。灌流液中亦可加入白蛋白,使其成为1%白蛋白液。灌流液原瓶中通以O2和5%CO2

在进行肠系膜微循环观察时,要特别注意维持动物体温恒定。因为过冷或过热都要引起不正常的肠蠕动,影响实验效果。为此,必须监测动物肛温或口温。连续记录体温曲线。动物最好躺在电热垫上并盖以小被维持恒定的正常体温。一般说来,一切条件保持得好,可连续进行两小时以上的正常实验,也可能5~6小时都保持平衡,应该停止实验的早期信号是:肠系膜上收集静脉中出现白细胞附壁粘着现象;其后是红血球渗出。因之,如不维持严格的恒温灌流和保持恒定的体温,所进行肠系膜的微循环动态记录肯定是不客观的。

家兔肠系膜微循环观察时,以乌拉坦或戊巴妥纳静脉注射麻醉后,背住缚于兔板上(有加温装置),剪去腹部之毛,沿腹中线作一长6~8cm的切口进入腹腔。将上腹腔脏器推向右侧,于腹腔左上方找到回盲交界处(回肠为浅红色,结肠为灰色)在该部位上的上段轻轻拉回肠袢约10cm,将该段肠管及系膜通过有机玻璃流盒的后侧壁凹槽和裤形装(见图10-12),然后浸入充满38℃灌流液的小盒中,并轻轻把肠系膜平铺在灌流盒的中央圆合上,用大头针将肠系膜固定于中央圆台内侧边的软木片上。将腹壁、浆膜层和肌层缝合,并把切口右缘皮肤缝合固定于灌流盒侧壁的锁眼处。

检查家兔肠系膜微循环灌流盒

图10-12 检查家兔肠系膜微循环灌流盒

灌流盒右侧壁有一进水管与盛满任一台氏营养液的恒温压灌流瓶相连接,使营养液不断地流经小盒而自左侧壁的出水管口流出。以80W高压水银灯的光束投照平铺在中央圆台上的腹系膜上,双目显微镜放大40~80倍,可进行肠系膜血管口径、血流速度和血流状态观察。为了防止造成肠系膜的局部血流障碍和游斑性出血,要避免过分牵拉或摩擦肠系膜,要不断向肠系膜上滴加温热的生理盐水,避免干燥刺激。

(八)提睾丸微循环观察法

实验采用雄性大白鼠,体重80~110g,小于80g的大鼠提睾肌太小不利于制备,大于110g的大鼠太老,结缔组织增生,不利于观察。以25mg/kg体重剂量的戊巴比妥纳麻醉大鼠,或以130mg/100体重剂重的乌拉坦肌注(经常注入股田头肌)。将手术区域剃毛、洗净、消毒,最好进行气管切开,插管以保证呼吸顺利。进行股动脉插管测动脉压或准备静注药物。手术器械进行消毒。手术时,先用针在手术侧阴囊远端穿以缝线,将缝线固定在动物固定板的小钉上。然后在阴囊上作纵切口,切开皮肤、筋膜,轻轻剥离。将切口慢慢延长到离腹沟5~8mm处。用胶体林格氏液(pH7.35)开始轻轻灌流,于剥离的软组织上敷一层灌脱脂棉絮,棉絮浸以灌流液。将皮肤切口之每边穿两根丝线固定于动物板上。如图10-12所示,继续游离提睾肌,使之脱脑周围组织。将提睾肌轻轻作纵向切开并将其轻轻与睾丸剥离。用两个外科结扎连接睾丸和提睾肌的小血管,从两结中间剪断。如图10-13所示沿副睾纵柚将附睾系膜剪开。将睾丸和附睾经腹股沟环轻轻送入腹腔。提睾肌周围等距穿进5~6根丝线。动物仰卧,将提睾肌展铺于特制的马蹄形透明有机玻璃柱上,柱周围有等距的5~6个小钵,可将丝线结于钉上固定提睾肌。透明柱可调高低,其周围为恒温灌流盒(与金黄地鼠颊囊灌流装置相似)。

分离提睾肌方法

图10-13 分离提睾肌方法

提睾肌极薄,其上有各种口径的微血管,成像清晰,适于进行各种微循环参数测定,尤其独特的是提睾肌上最微细的毛细血管网也特别清楚,适于进行管腔、管壁动态变化和微血管与组织间物质交换的研究。也可用染料或荧光示踪剂进行淋巴微循环的研究。

五、几种简便常用的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复制方法

(一)高分子右旋糖酐(HMWD)法

选择2~3公斤的健康家兔,雌雄不限。复制模型当天禁食、禁水。实验前观察眼球结膜微循环,采用微血管光滑、血流正常的动物,于清醒状态下复制模型。HMWD是一种多聚化合物,它能在红细胞间形成较多的稳定的间桥,表面桥力大于原来的电荷排斥力,从而造成红细胞聚集;加之其本身又是一种高粘度物质,还可增加血粘度。将平均分子量为20~40万的HMWD配成10%生理盐水溶液,以7~15ml/kg体重的剂量给家兔作耳缘静脉快速推注,如在用药同时作动物球结膜微循环活体观察,则可见到球结膜微循环中出现逐渐加强的血流缓慢,血细胞聚集,最后出现流动中的血细胞团块。用药前家兔眼球结微膜血管中的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呈树枝状分布,微静脉常与微动脉平行,血管由粗到细,光滑均交,微血流呈带状或线状,偶可见到流动很快的粒线状血流,但不会有血细胞聚集的颗粒状血流出现。微动脉因血流较快呈线带状,常常不易看清其中的血细胞流动;毛细血管,特别是近瞳孔处的毛细血管网的血流常呈粒线状流动。正常时微血管周围无出血及渗出,因此微血管背景较白(巩膜),视野清晰。用药后,眼球结膜微循环中可见下列典型的急性微循环障碍表现:①毛细胞血管和微静脉中红细胞流速明显减慢,因此血流呈断线状、虚线状或粒状,局部区域甚至完全停滞;②微血管中出现明显的血细胞聚集,严重时见流动中的血细胞团块;③有时尚可见到微血管发生轻度痉挛,微血管周围有渗出和出血以及微静脉中有血细胞贴壁翻滚的现象。用药后24小时内,上述急性微循环障碍表现最严重,少数动物可因急性栓塞而突然死亡,也有少数动物出现偏瘫症状。存活者,如经仔细护理,则72小时后HMWD破坏、排泄,微循环障碍逐渐好转。经测定,在此种急性微循环障碍模型中,动物血粘度明显升高,红细胞电泳变慢,血沉加速。

这种急性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的复制方法简便,出现快,成功率高(95%以上),适于探索与急性微循环障碍有关的各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及药物作用原理的研究。

(二)胎儿羊水静脉注射法

给家兔以1~4ml/kg体重的剂量静脉注射新鲜的胎儿羊水,可复制成急性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对注射动物进行活体微循环观察时发现,注射完毕时,即有血细胞流动速度减慢,毛细血管中可常见到微血流的间歇性流动,呈红白交替现象,在微静脉或较大的毛细血管中还常可见到随血流流动的透明细胞(可能为羊水细胞),20分钟后,微血流明显淤滞,局部出现凝血,微循环和较大的毛细血管中出现体积逐渐加大的白色团块,这可能是流动中的白色血栓(以羊水细胞为核心构成血栓)。注后1小时左右,大部分微血管停止流动,仅有部分微血管中可见血流缓慢移动,而且常可出现栓塞所致的突然死亡。这种急性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的复制成功率,常随羊水的质量而异。

(三)兔脑粉浸出液静脉注射法

取新鲜兔脑粉100mg,加生理盐水5ml,50℃温箱孵育20分钟,取上清液备用。给家兔耳缘静脉推注上述溶液,剂量为1~4ml/kg体重,同时可给1/4m CaCL24ml,必要时还可添加少量乳酸静脉注射。

球结膜微循环观察所见与HMWD复制的模型类似。此法最大的缺点是剂量不易控制,每个动物对兔脑粉浸出液(代替凝血酶)的敏感程度不一,用量太小,急性微循环障碍表现不显;剂量稍大,动物可发生突然死亡,必须十分注意。

第九节 皮肤病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一、无胸腺裸鼠的选择与应用

(一)麻风病研究

裸鼠对麻风杆菌具有高度易感性,1975年发现麻风杆菌接种于裸鼠足垫后能大量繁殖,并扩散至全身,引起瘤型麻风。以往麻风杆菌只有在背上长够九条纹的犰狳身上才能生长,而这种产于南美等地的动物难于寻找,也不易饲养和操作。现在可以在裸鼠身上接种麻风杆菌,并且生长良好,这样就给研究麻风病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在无特定病原体环境条件下,裸鼠能存活22个月,在这期间制作模型足以为实验室提供研究活动。有人证实大约在100到280天麻风杆菌就可播散至肝和脾,到565天,除脑之外所有器官都有瘤型浸润、足垫内含菌量高达109。尽管体温很高,在内脏内还是有明显的细菌增殖,甚至在肝的实质细胞、肾和其它组织中也有。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类似人的瘤型麻风感染,这为研究麻风杆菌生理学特性、免疫原性和麻风病发病机理提供了极为有用的实验模型。裸鼠的感染能传代,有再现性,在裸鼠的足垫内接种麻风杆菌,并分别一次给0.5mg和每二周0.2mg利福平,结果类似于人一次服利福平的1500mg或者每天给600mg共二周那样的效果。从每天用利福平治疗的病人那里取来麻风杆菌接种裸鼠,结果表明仅在服用利福平450mg2天以后细菌即丧失其感染力。异烟肼、二甲胺四环素、氯洁酶素对裸鼠体内麻风杆菌无致死作用。氨苯矾对裸鼠中生长的麻风杆菌起抑制作用或抑菌作用。这些结果提示,裸鼠作为麻风化疗研究的模型有着重大的价值。

(二)皮肤移植研究

裸鼠能接受异种组织移植,包括正常的和牛皮癣皮肤。1973年Manning等在BALB/C裸鼠身上建立了人的全层包皮及其他种类的皮肤移植后能终身耐受的实验。1974年Rygarrd报告,将人的皮肤和其他种类皮肤移植到BALB/C/A/BOMF裸鼠得到成功。移植人的皮肤在6~10天期间有再生血管形成的迹象。1981年Haftek等在BALB/C裸鼠身上建立了累及牛皮癣皮肤植片的40%保持牛皮癣预期杆状变(指、趾)和典型的棘皮症。1983年Fraki等将累及和不累及牛皮癣的皮肤移植到NIH裸鼠上获得成功,累及牛皮癣的皮肤能保持其牛皮癣样的形状。

(三)黑色素瘤研究

裸鼠是人类恶性黑色素瘤适宜的动物模型,有利于人类恶性黑色素瘤的研究和治疗。黑色素瘤移植到裸鼠的成功率比较大,约50~70%。许多报导表明,黑色素瘤的生长特性和生物化学特性及其组织学变化与供者的相类似,能保留许多原来的特性,移植的肿瘤还能连续地传播,Povlsen报告能连续9年保持其生长特性。用同样药物化学治疗,其结果与临床医治病人的实践相类似。这可为人类黑色素瘤的治疗方法提出许多有效的药物和药物联合体,也为黑色素瘤的检测和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裸鼠还可用于其他皮肤肿瘤(如基底细胞得扁平细胞癌等)的诱发、生物学特性及治疗研究。

(四)真菌感染研究

裸鼠用于真菌感染实验相当合适,特别是对新型隐球菌高度易感。1978年Graybill和Drutz在BALB/C和Swiss裸鼠上建立了新型隐球菌的致死性的感染。1979年Makoto、Miyaji等报告了经过组织病理学检查的裸鼠实验性隐性菌病,裸鼠的肝、脑、脾、淋巴结、肺和其他器官均有明显病变,又一次证明了细胞免疫在实验性隐球菌病中的作用。裸鼠作为宿主对抗真菌感染时的防御机制研究是很有用的。1978年Williams报告荚膜组织胞浆菌腹腔接种BALB/C裸鼠后,引起播散的致命感染,而杂合子鼠通常没有出现致命的感染,只有少量的荚膜组织胞浆菌繁殖生长。移植胸腺组织到裸鼠体内,可缩减严重的感染和减少大约50%的死亡率。他们提出裸鼠是荚膜组织胞浆菌感染研究有价值的模型。裸鼠的感染病包括使人遭受免疫损害的白色念珠菌感染,现已成为医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五)皮肤毒理学等研究

Reifenrath′s首先应用人类皮肤移植于裸鼠研究化学制剂通过人类皮肤的透入力。期待这种模型推广应用到包括化学制品在皮肤上作用的研究。裸鼠毛囊的幸存适用于毛发生长的研究。1981年Pendry等报告局部使用Cyclosporin A药物于裸鼠口部诱发毛发生长。1977年Lynch等报告应用裸鼠研究被动皮肤过敏反应。皮脂腺、汗腺及指甲等也能用裸鼠进行研究。

二、犱狳的选择与应用

1971年Kirehheimer报告,给九带犰狳接种麻风杆菌获得成功,这是麻风病研究继1960年Shepard建立了小鼠足垫感染模型后的又一成就。接种麻风杆菌14个月后,60%以上的犱狳出现播散性瘤型麻风损害,几乎遍及全身,而且组织中含菌量极高。每克病变组织中可含麻风杆菌108~1010个。因此,犰狳麻风感染模型对于麻风病的治疗、免疫学及流行病学研究都有很大的应用价值。从犰狳麻风感染组织中可以获得大量提纯的麻风杆菌,这对麻风杆菌的人工培养、生物化学和制备麻风菌苗的研究都是一个很好的来源。近年来,在美国南部陆续发现野生的九带犰狳患有原发性麻风,从这些原发性麻风犰狳分离出的分枝杆菌与实验感染犰狳的麻风杆菌无法区别。这就提示,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除人类以外,可能还有犰狳。

三、近交系小鼠和大鼠的选择与应用

(一)近交系小鼠

常选用CFW小鼠建立鼠麻风足垫感染模型。过去在筛选抗麻风药物、验证耐药菌珠、判断细菌活力、开展实验化疗等方面常被应用。在正常小鼠足垫中的麻风杆菌繁殖有限,到一定数量后即不再增加,这和正常小鼠在足垫感染后期出现对麻风杆菌的细胞免疫有关。如用胸腺摘除并经X线照射的免疫抑制鼠进行足垫接种,麻风杆菌在足垫中的对数生长期延长到接种后13个月,且菌量比正常小鼠明显增高,可达100~1000倍,以后感染可散播到耳、尾、鼻、前后足等部位。病理组织呈现偏瘤型麻风的特点。不过免疫抑制鼠死亡率高,难以进行长期的研究,不够理想。近年来,利用CFW幼鼠可建立真菌感染模型,尤其是应用于念珠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的研究,对隐性患者的早期诊断更有意义。

NZB小鼠出生后4~6个月,大多数可发生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这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与人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变十分相似,经研究发现红斑性狼疮病变因素中的病毒介入。在淋巴样组织中查到C型RNA病毒颗粒,其T淋巴细胞也能释出病毒颗粒,也能查到抗自身T淋巴细胞的抗体,而且病理变化也基本相同。因此选用NZB小鼠是研究人类红斑狼疮性疾病极好模型动物。

(二)近交系大鼠

中国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选用引自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院的Lewis(RTIe)Fisher(RTL1)、Buffalo(RTIb)、BN(RTIn)、及Lew1.N(RTIn)近交系大鼠进行郎格罕氏细胞Ia抗原及ATP酶的研究。

1968年郎格罕氏(Langerhans)发现,手表皮基底层上方有一种树枝形的细胞,以后被命名为郎格罕氏细胞(简称LC)。LC是一种分布较广泛,来源于骨髓,具有重要免疫学功能的细胞。

哺乳动物的某对染色体上有一区域,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简称为MHC)。小鼠的MHC称为H-2的主要分为K、I、S、G、D5个区;受K及D区基因控制的典型移植抗原存在于全部有核细胞的表面;受I区基因控制的抗原,即Ia抗原,则仅存在于某些细胞,如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精子等。Ia抗原在各种免疫反应,如混合淋巴细胞反应,T细胞-B细胞-吞噬细胞协作反应中都极为重要。在人及其他动物的MHC内,也有相当于小鼠I的染色区域,如人的HLA-D/Dr、大鼠的RTL.B,这些相应区的基因所控制的抗原也可统称为Ia抗原或Ia样抗原。因此,在人、豚鼠、小鼠LC表面发现la抗原具有重要免疫学意义。LC在HE等普通染色切片中难以确认。曾被用于LC染色的方法很多,01、三磷酸腺苷酶(ATP酶)染色最为常用,可清楚地显示人、豚鼠及小鼠的LC。中国医科大学用抗la单抗隆抗体,以间接免疫萤光技术及间接免疫过氧化酶技术,可清楚显示成年大鼠LC的la抗原;以组织化学技术则能显示新生大鼠LC的ATP酶。这些方法可分别用于成年及新生大鼠LC的染色休检查。

四、大鼠、小鼠的选择与应用

随着免疫血清学研究的需要,目前已发展成用致敏动物含反应素抗体的血清注射到同种或密切相关的异种正常动物皮内,24~72小时后,静脉注射抗原,观察局部皮肤过敏反应,统称PCA反应。药物对各种动物PCA反应的影响是不同的。抗组织胺药对各种动物PCA反应均有抑制作用,说明各种动物PCA反应时,均有组织胺释放。但色甘酸二钠可抑制大鼠PCA反应,而对小鼠及兔PAC反应则无影响,因此,应用PAC反应来判断一个药物的抗变态反应作用时,最好不要根据一种动物PAC反应的结果。

PAC反应试验常选用的动物是大白鼠,亦用小白鼠。有时根据实验需要用兔。这些动物PAC(24~72小时)反应是由IgE介导的。豚鼠很少采用,因其PCA反应主要是由IgG介导的。

五、猪的选择与应用

1967年首次报导了辛克莱猪(Sinclair)有自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其后,在米苏里大学所选育的辛克莱的小型猪发现有很高的皮肤黑色素瘤发病率。Sinclair猪黑色素瘤模型与人类的相应肿瘤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肿瘤是自发性的;有由良性黑色素细胞病变转变为恶性能力;猪的黑色素瘤组织学上类似人的浅表扩散性黑色素瘤;转移发生于深部浸润皮肤肿瘤;转移表现与人类黑色转移的分布相似;宿主体内发生肿瘤相关性免疫反应;遗传成分十分明显,与人类某些黑色素瘤的遗传成分相当。但有些特点可区分猪与人的黑色素瘤,如白猪不发生黑色素瘤;猪肿瘤发生与紫外线照射无关;大多数病猪的肿瘤能完全消退。

Sinclair猪黑色素瘤为探讨宿主-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上提供了独特的机会。猪黑色素瘤模型与人类恶性黑色素瘤有许多共同的特点,而且有可靠的证据说明宿主免疫因素对这一肿瘤的发生、生长及消退都有作用。同时此模型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系统,探讨从正常、癌前变化直到恶性黑色素瘤以及转移黑色素瘤的进行性细胞变化,以及黑色素瘤病变自发性消退过程中的细胞变化。因此,可以利用该模型进行黑色素癌的病理学、免疫学以及生物化学机理等方面的研究。

由于猪的皮肤与人的非常相似,包括体表毛的疏稀、表皮生长的动力学及厚度(猪30天、人21天)以及烧伤皮肤的激素和代谢修补机制等。故猪可以作为研究人类的表皮烧伤和其它皮肤损伤较为理想的模型动物。

六、其它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家犬可以自发全身性红斑狼疮疾病,国外现在研究它的遗传性病变、发病学、临床表现和诱发因子。朝鲜花栗鼠对麻风杆菌的易感性比较高,麻风杆菌能在接种的组织中繁殖,并出现特征性的麻风病变。近年来,德国及英国均曾用欧洲刺猬进行麻风杆菌接种试验,建立麻风病变模型,国内已有单位开展这项研究工作。

豚鼠是研究实验性接触性变态反应的常用实验动物,并为研究接触性变态反应的最佳动物。豚鼠易于致敏。其发生的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ACD)与人类十分相似。然而豚鼠躯干部表皮层较薄(仅4层细胞),发生的病理变化与人类也有差异,如不易发生水疱等。而乳晕部表皮较厚,层次基本与人类表皮相当,且无毛,便于标本制作和观察。如常选用白色雌性豚鼠,体重400~500克,进行实验性接触性变态反应中郎格罕氏细胞的动态观察研究。

第十节 病毒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一、病毒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

病毒学研究常选用的实验动物有金黄地鼠、小白鼠、豚鼠、家兔、绵羊、禽类、猴等。分离病毒广泛使用的是乳鼠,它对柯萨基病毒、呼吸道肠道病毒和虫媒病毒感染有高度易感性。许多柯萨基病毒A型直到目前仍然不能在1月龄小白鼠以外的任何非人的宿主中培养。因此,目前研究虫媒病毒常选用小白鼠乳鼠及刚断乳的幼鼠,A型柯萨基病毒需用出生一天内的小白鼠培养。用感染乳鼠脑制备补体结合抗原,滴度常较高且非特异性仅应较少。

其他实验动物,如成年小白鼠、兔、豚鼠、雪貂在人类病毒学的发展史上曾起过关键性作用,但目前它们主要用来研究病理机制、制备诊断用品等,并不用于分离病毒。灵长类动物广泛用于致病性研究,特别是可能由“慢病毒”感染引起的一些疾病。

选用作病毒学研究的实验动物,应首先考虑采用该病毒的易感动物。不同病毒的易感动物与接种途径见表10-48。

表10-48 各种病毒常用易感动物与接种途径

病毒 实验动物 接种途径
单纯疮疹 家兔
豚鼠
角膜、脑内
肉趾
痘苗、天花 家兔
犊牛
恒河猴等
角膜、睾丸
皮肤
皮肤、角膜、呼吸道
水痘 恒河猴等
家兔
脑内、睾丸
睾丸、眼前房
鼠痘 小白鼠
豚鼠、地鼠
皮肤、皮下、肌肉、腹腔、脑内
皮肤
脊髓灰质炎 各种猴
棉鼠
小白鼠
金黄地鼠

兰辛株Ⅱ型
脑内、鼻内、腹腔
脑内、扁桃腺、腹腔
脑内、脊椎内
脑内
柯萨基、甲型
风疹
初生小白鼠
乳小白鼠
雪貂
脑内、肌肉、腹腔、皮下
皮下、腹腔、鼻腔、静脉
皮下、脑内
口蹄疫 幼龄豚鼠
乳小白鼠
足趾
脑内
狂犬病 家兔
小白鼠、地鼠、大白鼠、犬
猫、鸡、猴
脑内、皮下
脑内
水泡性口膜炎 豚鼠
小牛
足趾
舌粘膜
流感 雪貂
小白鼠(传代适用、甲、乙型)
鼻内
鼻内
鼻内
猪流感 小白鼠
雪貂
鼻内
鼻内
腮腺炎 恒河猴等 脑内、腹腔、静脉、腮腺
麻疹 恒河猴(部分可用豚鼠、家兔) 皮下、肌肉、静脉、脑内、脑腔
新城疫 鸽、鸭、鸡、鹅、燕、麻雀 脑内、鼻内、神经外
乙型脑炎 小白鼠
恒河猴
脑内、腹腔、皮下
脑内、鼻内、皮下
春夏型脑炎 小白鼠
绵羊
恒河猴
脑内、腹腔、静脉、皮下
脑内
脑内
登革热 恒河猴等
小白鼠乳幼鼠(传代适应)
脑内
脑内
马脑脊髓炎(各型) 小白鼠
豚鼠
家兔
脑内
脑内
脑内
羊跳跃病 小白鼠
大白鼠
地鼠
脑内、腹腔、鼻内
脑内
脑内

在进行肿瘤病毒研究时要注射选择病毒的自然宿主和实验宿主动物。因为病毒与肿瘤关系主要来源于实验动物的研究,实验动物的选择很重要。动物肿瘤病毒因所含核酸不同而分为两类,即RNA肿瘤病毒和DNA肿瘤病毒。RNA肿瘤病毒有三种电镜形态,称为A型、B型和C型。最常见的为C型颗粒。DNA病毒中,有多种能引起动物肿瘤。其大小不一,最大的病毒如痘病毒、疱疹病毒、传染性软疣病毒,最小的病毒如多瘤病毒。动物DNA、RNA肿瘤病毒的自然宿主和实验宿主情况见表10-49和表10-50。

表10-49 动物RNA肿瘤病毒

病毒组 肿瘤 简称 自然
宿主
自然肿瘤发生 实验宿主 病毒形态
机体 细胞
鸟病毒组 白血病
肉瘤
ALV
RSV

+
+
鸡、火鸡
鸟、猴、啮

鸡、啮、牛、猴、人
C
C
小鼠病毒组 白血病
肉瘤
乳腺癌
MULV
MSV
MTV
小白鼠
小白鼠
小白鼠
+
-
+
小鼠、大鼠、地鼠

-
-
小鼠、大鼠、地鼠
-
C
C
B
猫病毒组 白血病
肉瘤
EeSV
FeSV

+
+

猫、狗、兔、猴
猫、狗、猴、人 C
C
其它
地鼠白血病
大鼠白血病
豚鼠白血病
牛淋巴瘤
猴肉瘤
猴乳腺癌
-
llaLV
RaLV
-
-
-
-

地鼠
大白鼠
豚鼠

猴猿
+
-
-
-
+
+
-
-
-
-
-
-
-
-
-
-
C
C
C
C
C
C
B

表10-50 动物DAN肿瘤病毒



宿主 自然肿瘤 实验宿主 大小(毫微米) 结构 成熟部位 瘤细胞中成病毒
机体 细胞转化
乳多空病毒组 乳头瘤病毒
多瘤病毒
SV40
人、牛兔、狗
牛、鼠


人、兔、牛、狗
小鼠、地鼠
地鼠
小鼠、大鼠、地鼠
小鼠、地鼠、人
40-55
40-55
40-55
20面体对称
20面体对称
20面体对称




腺病毒组 人引型
猴6型

鸟型






小鼠、大鼠、地鼠
小鼠、大鼠、地鼠
小鼠、大鼠、地鼠
小鼠、大鼠、地鼠
大鼠、地鼠、人
大鼠、地鼠、人
大鼠、地鼠、人
大鼠、地鼠、人
70-80
70-80
70-80
70-80
20面体对称
20面体对称
20面体对称
20面体对称





疱疹病毒组 HSV2
EBC













地鼠



地鼠、人
100
100
100
100
100
100
20面体对称
20面体对称
20面体对称
20面体对称
20面体对称
20面体对称










痘病毒组 传染性软疣
YaBa
纤维粘液瘤


兔鹿松鼠


二、常见病毒敏感动物的选择

病毒敏感动物的研究,一直是病毒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实验动物在人类病毒学发展史上曾起过重要作用,主要用作分离病毒、研究发病机制、抗病毒药物筛选、疫苗效果及完全性鉴定、制备诊断用品等。

实验动物选择,应注意影响动物实验效果的各种因素。不同种属动物对同一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不同,对一种动物是病原体,对另一动物可能并不致病。即使是同一种属动物的不同品系,对同一刺激的反应也有很大差异。年龄、体重、性别、生理状态、健康情况,往往导致对同一刺激的不同结果。此外,病毒学研究中,接种途径的改变往往导致不同的感染结果。实验中,应尽量利用经微生物控制的动物和纯种动物。

表10-51 各种病毒在鸡胚内的繁殖与接种途径

病 毒 鸡胚日龄(天) 接种途径 培养温度(℃) 培养时间 繁 殖 收 获
流行性感冒 9~12 尿囊腔、羊膜腔 33~35 36~48小时 血 凝 尿囊液、羊水
流行性腮腺炎 9~12 ″ ″ 35 5~7天 血 凝 ″ ″
新城疫 9~12 绒毛尿囊膜、羊膜腔 32 4天 死亡血凝 ″绒毛尿囊膜
水 痘 10~13 绒毛尿囊膜 37 2~3天 痘 疱 绒毛尿囊膜
痘 苗 10~12 37 2~3天 痘疱死亡
天 花 10~12 37 3天 ″ ″
单纯疱疹 10~13 37 2~6天
带状疱疹 10~13 37 2~5天 ″ ″
乙型脑炎 6~8 卵黄囊、绒毛尿囊膜 37 3天 死 亡 鸡胚、尿囊液、绒毛尿囊膜
春夏型脑炎 6~8 ″ ″ 37 3~4天 卵黄囊膜
东方马脑炎 10~12 羊膜腔、尿囊腔 37 18小时 死 亡 尿囊液、羊水、绒毛尿囊膜
淋巴球性脉络丛脑膜炎 6~8 绒毛尿囊膜 37 3天 绒毛尿囊膜
狂犬病 7~9 ″ 羊膜腔 37 4~6天 血 凝 ″、羊水
劳斯肉瘤 9~11 37 5~10天 痘 疱 绒毛尿囊膜
鸡传染性支气 5~6 卵黄囊 37 3~4天 死亡或异常 卵黄囊
管 炎 9~11 绒毛尿囊膜 37 3~7天 ″ ″ 尿囊液、绒毛尿囊膜

(一)RNA病毒敏感动物

1.披盖病毒科

⑴黄热病毒:黄热病毒是披盖病毒科、黄热病毒属(B组虫媒病毒)的原型。所有灵长类可能都易感,其中非洲种类抵抗力较高,只有隐性感染或很轻的非致死症状,而南美及西印度群岛的猴敏感得多。最为敏感的动物是恒河猴,另外可用中国猴(Macacus Sinicus)及断尾猴(M.Speciosus Thibetanus)。小白鼠对黄热病毒也敏感,令人感兴趣的是:纯血清接种的小白鼠尚能很好存活,而以稀释血清接种的小白鼠却于较短时期内死亡。这一奇特现象的理由,可能是由于病人体内血清抗体早期出现之故。应用纯血清时,这些抗体中和了病毒的作用,而当应用稀释的血清时,抗体浓度不足,但病毒在稀释后仍然具有活力。

⑵登革病毒:登革病毒属披盖病毒科中的黄病毒属,小白鼠往往是经常应用唯一实验动物。有几株病毒已对其适应,特别是对新生小白鼠。1~2日龄乳鼠和仓鼠脑内注射病毒后死亡。病毒对小白鼠的适应过程如下:接种年龄2~3周的小白鼠,最好选用abc种,一部分小白鼠接受未经稀释的血清,另一部分则接受稀释至1:100的血清,观察5~6周,杀死明显有麻痹或脑膜炎征象的小白鼠,以其脑组织制或悬液接种于其人它小白鼠。

猴对登革病毒易感,很多种猕猴,食蟹猴,长尾猿,狒狒都可因蚊虫叮刺或注射病毒而受到感染。基本是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但接种后1~7天内有病毒血症,有人报告有轻度白细胞减少。

小鸡、晰蜴、新生或成年豚鼠、兔、仓鼠或棉鼠实验接种后不发生疾病。

个别报告称脑内或鼻腔内接种可使日本黄鼠死亡,未能被证实。

⑶乙脑病毒:乙脑病毒属于披盖病毒科黄热病毒属的B组虫蝶病毒。

实验室内,乳鼠和成年小鼠鼠脑内接种后发生致死性脑炎,腹腔内接种后乳鼠发生致死性脑炎,只有几种小鼠株的成年小鼠发生致死性脑炎。恒河猴、食蟹猴和成年仓鼠脑内接种后发生致死性脑炎,但周围途径接种时只发生无症状的病毒血症。豚鼠和兔脑内或周围接种,蝙蝠、小鸡、和苍鹭周围接种后都只发生无症状的病毒血症。蝙蝠可保持感染,经过冬眠后重新发生病毒血症。

2.沙粒病毒科

⑴胡宁(Juinin)病毒:胡宁病毒是阿根延出血热致病因子。属子沙料病毒的Tacaribe复合群。

豚鼠实验感染Junin病毒时产生类似人类阿根延出血热的致死性疾病。接种后5~8天,感染的动物开始发热,在11~15天体温过低,休克而死亡。病毒血症以及尿和唾液排出病毒一直到死。尸检时采集的主要器官中都有病毒。

乳鼠实验感染时产生典型的病毒性脑炎,死亡率为95~100%,成年小鼠有抵抗力。

⑵拉沙(Lassa)病毒:拉沙病毒属于沙粒病毒科。新生小白鼠脑内接种此病毒引起不显性持续感染。成年小鼠脑内接种后5-7天出现致死性疾病,有痉挛发作,最后后腿强直、呼吸停止。成年多乳鼠实验感染为隐性感染。松鼠猴肌肉接种后,经10-14天潜伏期,动物发生多变的致死性疾病。豚鼠腹腔内接种后,发生呼吸功能不全,约67%的动物死亡。

⑶淋巴细胞脉络丛脑膜炎(LCM)病毒:本病毒与拉沙病毒,马秋堡(Machupo)病毒同属沙粒病毒属,对小白鼠脑内接种尤为敏感,可供分离病毒用,对猴及豚鼠有致病力。

应使用4周龄的小鼠及乳鼠、未断乳豚鼠200-400g重的豚鼠。可能时,采用“瑞士”Albinos种小鼠。饲养中,应确保无LCM病毒感染。为取得最好效果,一方面接种幼年动物,另一方面用年龄较长的。接种量如下:

6-8天龄乳鼠:脑内接种0.03ml,腹腔接种0.2ml。

4周龄小鼠:脑内接种0.03ml,腹腔接种0.25ml。

未断乳的小鼠:脑内接种0.05ml,腹腔接种1ml。

已断乳的200-400g豚鼠,脑内接种0.15ml,腹腔接种5ml。

不同接种途径的感受性亦是不同的。脑内接种感染而发病的鼠数(4周龄以上的)远比经腹腔内接种者为多。经腹腔接种者可不显任何症状。豚鼠(250g以上)二种接种途径的发病数大致相等(有进脑内接种稍高些),但这些资料并不对所有毒株适用。

小白鼠感染后表现多变,可能有三种过程:⑴急性疾病并死亡;⑵急性急病,恢复并产生抗体;⑶形成持久的耐受性感染,携带病毒,不产生抗体。决定因素有:⑴感染的病毒株;⑵接种途径(最为重要);⑶动物感染时的年龄。

产生急性疾病的动物一般在感染后4-7天出现体征。表现为:弓背、竖毛、嗜睡、眼睑炎、头部水肿等。

3.小RNA病毒科

⑴脊髓灰质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是小核糖核酸(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的一种。1908年Landsteiner和Popper成功的把此病毒传播于猴。在后来的40年里证明了亚人类灵长类能经消化道感染,有些株能适应于实验室的啮齿类。

猴子:在此属内,猩猩能感染和人类完全相似的疾病。但此类动物不易常备。实际工作中,各种不同的猕猴对本病来说是猿类中最为优良的品种,特别是Macacus Rhesus。长尾猴类以及狒狒类对脊髓灰质病毒亦有感受性,唯敏感性远较猕猴为差。接种方法很多,脑内注射未必是最佳的,可用:腹腔注射、坐骨神经附近的深部肌肉注射、鼻腔滴注。实验操作中最好以不同方法混合接种。

啮齿动物:病毒在应用啮齿动物前,常需经猿子适用1-2代。啮齿动物(棉鼠、小白鼠、田鼠、鼷鼠)可经脑内接种,最好选用年幼动物、2-3周龄的小白鼠或15天龄的棉鼠。动物常于12-25天出现麻痹。

⑵柯萨基(Coxsackie)病毒:柯萨基病毒属小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根据本病毒对乳鼠的致病情况将其分为两组:A组:产生弥漫性肌炎伴有随意肌纤维的急性炎症及坏死。B组:主要引起大脑局部退行性变等。

柯萨基病毒常用的传代和分离方法,是乳鼠脑内、腹腔内或皮下接种。4-5日龄的小鼠对A组病毒的感染仍然敏感。但B组病毒在1日龄或更小的小鼠繁殖最好。即使是成鼠,给予注射可的松、X线照射或感染期间持续暴露于寒冷(4℃,B组病毒)或严重营养不良都可使其对柯萨基病毒易感。通常乳鼠在症状出现后24小时内死亡。除乳鼠外亦可用3周龄以内的鼷鼠(Merion),它有固定的感受性,可用以分离及传代。恒河猴脑内接种A7和A14病毒引起中枢神经系的神经节细胞广泛变性,进而导致松弛性麻痹。

4.布尼雅病毒科

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HFRSV)属于布尼雅病毒科、布尼雅病毒属,其敏感动物详述于后。

5.正粘病毒科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液病毒属。动物模型最好用雪貂,也可用小白鼠、金黄地鼠、豚鼠、猴及猪。

雪貂:是较为理想的交流感动物模型。白色皮毛的雪貂似较杂色雪貂为敏感。病理材料经鼻腔内接种。雪貂对甲、乙型流感均易感,病毒不经适应即能对雪貂致病,并易传播给其它雪貂和人。其临床表现与人相似,发热,并伴上呼吸道感染。愈后血清中产生高滴度抗体。

小白鼠:对流感病毒敏感。但其症状与人不同,主要表现为下呼吸道感染,并死于肺炎。直接取自患者的材料不宜于小白鼠分离病毒。适用的方法是:有毒材料应①在乙醚麻醉下通过鼻腔接种,②先在雪貂身上适应。

金黄地鼠:地鼠对研究流感温度敏感变异株很有用处。地鼠为隐性感染,但可在鼻、肺部测出病毒繁殖量。有利之处是:其体温和鼻部温度与人的相似。对人毒不同的流感病毒温度变异株,在地鼠机体也表现出相似的差异。

6.副粘病毒科

⑴麻疹病毒:除灵长类外,一般动物均不易感。1911年首次成功地传给猕猴。以后证明,除了接触和吸入外,其它种类的猴,如:猿类、恒河猴、崇猴、爪哇猴、倭猴等,对各种不同接种途径也易感。其症状类似人类麻疹。潜伏期为3-22天,病毒血症期为4-15天,约一半动物有皮疹、结膜炎、卡它和发热。

适应在组织培养上的病毒可在乳腺或乳地鼠体内繁殖,脑内接种可引起脑膜炎症。

⑵呼吸道合胞病毒:猩猩感染后可产生与人一样的上呼吸道临床症状。

猴,Cebus猴感染本病毒后,可引起肺炎。在肺和支气管都可以找到呼吸道合胞病毒抗原。Cebus猴感染后4-6天,病毒繁殖方可达高峰,并出现临床症状。

雪貂年龄愈小,病毒繁殖量愈大。3日龄雪貂,鼻内感染时其肺部病毒量可达105PFV/g肺组织,7-14龄雪貂,肺病毒量仅103-104PFV/g肺组织;28日龄的雪貂,其肺内测不出病毒繁殖量。

此外,地鼠和棉鼠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较敏感,感染后,在其细支气管及肺可以找到呼吸道合胞病毒。

7.弹状病毒科

狂犬病毒(Rabies Virus):1987年Galfiev 首先用家兔作为实验动物,进行了传统的实验,在该实验中,巴斯德培育了对犬致病力减弱而对家兔具有固定潜伏期的病毒。

为了建立实验室感染,常选用:中国地鼠、小白鼠、豚鼠和兔(按敏感性程度排列)。颅内接种比皮下或肌肉注射更可靠。

小白鼠的狂犬病毒伏期一般为8-14天,很少超过20天。表现为竖毛、弓背、活跃兴奋或淡漠无力,进而战栗,后肢瘫痪,死亡。

家兔:初始症状为瞳孔扩张,数小时后呼吸困难、瘫痪,潜伏期一般为12-25天。

豚鼠:潜伏期比家兔短,当发生症状后,常有兴奋期,此时,动物变得凶暴,最后瘫痪。

(二)常见DNA病毒的敏感动物

1.痘病毒科

天花病毒:猴及家兔均敏感。应选用雄兔作皮肤划痕接种、角膜划痕接种、睾丸内接种。猴子则在胁腹部皮肤上作划痕接种,如系雄猴则同时作睾丸内接种。感染后兔皮肤上出现明显的皮疹,局限于皮肤划痕处;角膜炎性轻微或缺如,无睾丸炎。猴沿皮肤划痕出现典型皮疹,如做睾丸内接种,则有睾丸炎发生。

2.疹病毒科

⑴单纯疱疹病毒(HSV):家兔为最适宜的动物,豚鼠、小白鼠、地鼠亦可用。用家兔及豚鼠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可以用有菌材料做角膜接种而可不加抗菌素或过滤,不妨碍病毒生长。

家兔角膜途径接种:导致角膜结合膜炎。脑内途径接种:出现脑炎症状,最后死亡。

豚鼠角膜接种:病损如家兔。脑内接种:有发热,偶而有脑炎症状。

皮肤接种:最好在足蹠皮内作划痕,皮肤可出现皮疹,最后可能死亡。

小白鼠:最好用新生小鼠。经脑内或腹腔接种。动物呈脑炎症状,最后死亡。亦可同时接种一批“病毒-抗疱疹标准血清”混合液,以观察第一批动物死亡及第二批动物存活情况,以签定病毒。

⑵水痘一带状痘疹病毒(VZV)、巨细胞病毒:还未发现有实验动物对这两种病毒敏感。

(三)未分类病毒的敏感动物

1.甲型肝为病毒(HAV)

1967年Deinhardt等首次证明HAV可在狨猴体内增殖,此后Mascoli等从狨猴体内发现人类HAVCR326株。

狨猴、黑猩猩、红面猴对HAV均易感,经口或静脉注射接种病毒后,可产生肝炎。

肝组织呈现肝炎的病理改变。细胞浆内查到HAV抗原,恢复期血清中检测出相应抗体,粪便中可排出HAV颗粒。

2.乙型肝炎病毒(HBV)

黑猩猩是HBV的易感动物。狨猴虽可感染但不如前者敏感。因此用黑猩猩研究HBV的发病机理、检测自动免疫、被动免疫的效果以及HBV疫苗的安全性。

目前为止,各种病毒敏感动物的研究。仍然是病毒学中引人瞩目的的领域,因为在不同病毒疾病发病机制的研究、抗病毒药物筛选、疫苗效果及安全性鉴定等方面,动物模型都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但就病毒分离而方,使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对于某些病毒更为方便。不同实验室可根据其实验目的、动物来源情况等,选择不同的敏感动物。

三、HFRS动物模型的研究和应用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HFRSV),属布尼亚病毒科(Bungavividae)中的一个新属,称为汉坦病毒属。自1978年南朝鲜李镐汪首次以疫区黑线姬鼠肺分离到HFRSV(亦称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HTNV)后,对其动物模型进行了众多的研究。

(一)HFRS感染动物模型

感染动物模型的亚临床感染,亦无明显病理变化,主要用于病毒分离和传代。目前有:非疫区黑线姬鼠、大白鼠、长爪沙鼠、家兔等。

1.黑线姬鼠

非疫区黑线姬鼠是最早用于病毒分离和实验研究的动物。据报道用各种途径(肌肉、皮下、肺内、鼻内、或经口)接种均可使黑线姬鼠感染。皮下和肺内接种0.1ml汉坦病毒或待检其其它材料后,10天左右肺部出现病毒,以后在肾、肝、颌下腺中可检出病毒。约接种后20天,肺中病毒滴度最高,以后逐渐下降,但150天后仍可检出。

黑线姬鼠为野生鼠类,常有野生啮齿类病毒的污染,加之来源、人工饲养、繁殖等问题较难解决,因而使用受到一定限制。

2.大鼠成鼠

1981年Leepw等将朝鲜出血热病毒接种到雌性、1月龄Wistar和Fisher大鼠。这是首次将该病毒接种于实验大鼠,肌肉接种0.5ml汉坦病毒后14-65天,肺内可发现其特异性抗原;接种后三周,血清中可检出特异性抗体,除脾脏亦可查到特异抗原外,与黑线姬鼠脏器的抗原分布相同。

朝鲜出血热病毒对实验室大鼠的适应,提供了无野生啮齿类病毒污染的实验模型。现已应用于特异性药物治疗研究。

3.长爪沙鼠成鼠

1983年朱智勇等发现长爪沙鼠对HFRSV敏感。六种途径(肺内、皮下、腹腔、口腔、肌肉)接种,第1代即可感染,无需传代适应;脏器内检出特异性荧光部位与黑线姬鼠相同。接种病毒后4天,肺组织中查见病毒抗原,5-7天过高峰,通常于10-14天消失。接种后8天,查到抗体,14天达高峰。长爪沙鼠可用多种宿主动物体内HFRSV的分离,且在较短时间内即可获得毒株。而且,这些毒株可用于疫苗的研制。

4.家兔

HFRSV感染的家兔,与长爪沙鼠成鼠一样,亦为无症状短期自限性隐性感染。不同来源的HFRSV,除口饲外,肌肉、腹腔、肺内、皮下接种均可使家兔感染,并能在体内连续稳定地传代,但不表现任何症状。接种后4天,有持续数天的病毒血症,7-14天可在多种器官内找到病毒抗原,以脾、小肠、胰腺中为明显,肺、肝、肾等组织内偶尔可见,8-9天抗原量最多,同时在血液中开始查到相应抗体,随抗体效价增长体内病毒抗原很快减弱,至第15天完全消失。

初步实验表明,R3和76/118株都能使乳兔感染,其表现与成兔相似,全身多种脏器组织内可检出病毒抗原,但其荧光亮度更强,提示乳兔对HFRSV更敏感。

(二)HFRS致病动物模型

致病动物模型为显性感性甚至死亡,并伴有明显病理改变。主要用于发病机理研究、药物筛选等。目前有小白鼠乳鼠、大鼠乳鼠、裸鼠及环磷酰胺处理的金黄地鼠。

1.小鼠乳鼠

Tasi等报道了第一个致病动物模型,即新生小白鼠(2-4龄)。相继发现CD-1、ICR、Balb/等品系乳鼠均对HFRSV敏感。颅内、腹腔、肌肉、皮下接种均可使其感染。我们的研究发现:颅内、腹腔联合接种与单纯颅内接种,在发病时间、抗原分布上无明显差别。但腹腔接种乳鼠发病时间要比脑腹联合接种及单纯脑内接种平均迟4-5天。病毒抗原广泛分布各脏器(脑、心、肝、脾、肺、肾、胸腺),脑内接种0.02ml经乳鼠传代适应的汉坦病毒76/118株(LD50、10-6·5/0.02ml),乳鼠第7天开始发病,表现为蜷缩、活动减少、耸毛、弓背、尾强直、后肢麻痹,直致死亡,发病规律。

乳鼠现已成功地用于病毒分离、繁殖高滴度HFRSV,并被用于研究不同来源毒株的毒力及测定疫苗效力和安全性、筛选抗病毒药物及研究发病原理。

2.大鼠乳鼠

Fishet大鼠(E344/N)出生后24小时内,分别颅内接种HFRSV76/118株和B-1株(分离自实验室大鼠),死亡率分别为18.8%、42.9%。腹腔分别接种上述两种毒株,观察至第50天,仍未见死亡。

3.金黄地鼠

每只地鼠腹腔一次注射200mg/kg环磷酰胺,48小时后,腹腔或皮下注射病毒悬液1ml,或脑内接种0.05ml。绝大多数动物在感染后7-9天病死。在病死地鼠的各器官均发现有HFRS病毒抗原,并分离到病毒。各器官的病理变化酷似人体出血热病变。

4.裸鼠

14-42天龄的CK-1无胸腺裸鼠,脑内接种104·4PFU(0.02ml)汉坦病毒76/118株后40天,表现有体重减轻、活动减少、站立不稳、嗜睡等,最后全部死亡。而其同龄同窝兔功能正常鼠不发病。

我们用乳鼠适应的汉坦病毒76/118株感染了21日龄NIH品系的无胸腺裸鼠,感染剂量2.5×105LD50,(脑腹联合接种,0.02ml/脑,0.05ml/腹)。最早于第8天开始发病,表现为活动减少、互相抱团、食欲减退、体重减少、弓背、后肢麻痹,于20天内全部死亡。而接种相同量病毒的同窝免疫功能正常鼠则不发病。脑、心、肝、脾、肺、肾均有特异抗原,脑内抗原荧光最亮。初步观察了人白细胞干扰素对裸鼠感染的保护作用,剂量为:20×106μ/kg,腹腔内给药,自病毒感染当天开始,连续用药6天,发现治疗组比对照组存活时间延长1.5-3天,进一步的研究正在进行中。

(三)灵长类和树鼩

灵长类的研究尚无肯定的结果。

非洲绿猴、脑内接种HFRSV后,观察7周,未见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Amyx等发现猕猴和黑猩猩接种后,可有规律地出现短暂蛋白尿、病毒血症,偶见痰质血症。在日本,用HFRS病毒接种幼龄猕猴(Cynomolgus)后7周,可见有与HFRS病人相似的病理变化:肾、肺、脾、心脏和肝可见毛细血管扩张、部分脏器可见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肾髓质集合管退行性变、感染3-4周有蛋白尿,并在组织中检出抗原,但未观察到临床症状。看来猕猴可能有希望做为较好的致病研究模型。

国内未志勇等将R3株病毒接种三只恒河猴(3~4岁),研究HFRS病毒在猴体内的分布、增殖和排出,研究结果表明,接种病毒后3~5天即出现病毒血症,直至血液中检出抗体前2天止,持续8天之久;猴产生抗HFRS抗体时间在接种后第14天,且IgG和IgM抗体同时出现;病毒血症期直至产生抗体上,猴体内各器官组织未发现病毒增殖。此时粪便和尿都未分离出HFRS病毒。从而可推测HFRS病毒在猴体内增殖的部位可能是循环血细胞内,这与近年来证明该病毒在病人血细胞内增殖相符。

最近严玉辰等将A16株病毒接种于六只树鼩,每只由皮下和脑内混合接种10-1病毒悬液1ml。结果:1~2号树鼩于接种后7天死亡,经检测脏器抗原皆阴性,死后查血清抗体阳性。3~6号树鼩接种病毒后,经2~4次尿抗体检查均阴性,血清抗体皆阳性。接种病毒7天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体温增高现象。其中5号树鼩于接种病毒在9天死亡。抗原在树鼩脏器组织中的分布颇为广泛,但1~2号小兽血中有抗体,脏器内未检出抗原,何种原因尚待研究。初步看来此种小兽对HFRS病毒较敏感,但非理想的敏感动物。其不同年龄、不同毒株、不同剂量的实验,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节常见病毒敏感动物的选择资料由王晶翼同志提供)。

第十一节 老年病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卫生状况的改善和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人类的平均寿命亦越来越长,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不断增加。据联合国估计1975年全世界老年人约有3.5亿,预计到2000年将产加到5.9亿。目前有些发达国家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15%,甚至更多。发展中国家老年人口虽然一般为10%左右,但老年人口比总人口的增长更快。因此老年病研究已成为生物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老年病研究中,对实验动物来说,应重点解决建立研究人类的老化用实验动物模型;积累各种实验动物的正确而详细的生物学资料;供应为老化研究用的实验动物,特别是老龄实验动物。

一、老年病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

目前,用于老年医学研究的实验动物以哺乳类动物为主体,有小鼠、大鼠、豚鼠、兔、狗、猪、猴等,其中大鼠使用最多,并广泛用于各种项目的研究,其中以细胞生化学、消化器、激素、酶等研究为主。小鼠的使用数虽比大鼠低,但用途广泛,以放射线、消化器、免疫、酶等的研究为主。鸟类的使用率不高,但涉及的研究项目地很广。鱼类、两栖类、爬虫类以及无脊椎动物等,绝大多数被用于比较生物学的研究。对各研究项目每年所使用的实验动物种类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在DNA、染色体、放射线、细胞生化学、培养细胞、脑神经、循环器、肾脏、呼吸器、消化器、内分泌、运动器、皮肤、感觉器、结缔组织、RNA等众多研究项目中,大鼠、小鼠的使用量最高;而在糖质、脂质、胶原和免疫研究项目中,小鼠的使用率比大鼠高,大比较生物学的研究中,所有的动物的使用数量差不多。

非哺乳类动物在老年医学研究中也被选用,如果蝇、沙蚤、蚯蚓、轮虫、线虫、水螅、原虫等。天津医学院老年实验室推荐以果蝇做为老年学实验动物模型较为适宜,果蝇的生存期短、繁殖快、高度纯种、饲养管理简便,他们还介绍了一些饲养果蝇的配方经验以及果蝇筛选抗衰老药物快速定性的方法。

老年医学研究中实验动物选择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

(一)老年学实验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原则

1.有明确的生命期限,确知使用时的寿命;

2.具有与人类相似的生长发育、繁殖和衰老的生命阶段;

3.对感染和传染病有一定的抵抗能力;

4.食物内容和营养条件与人类相似;

5.能够施行多种检测指标进行检验;

6.染色体的分析方便易行;

7.饲养管理简便,价格经济。

(二)应注意实验动物的寿命和各种动物间寿命的相应时间

人的寿命较一般实验动物的寿命要长得多,对人体的老化研究,须进行长达70年的现象分析,无疑,采用寿命短的实验动物进行研究是有用的。但象大鼠、小鼠寿命较短,仅2~3年,与人老化过程相比有较大差异,在分析老化本质时应当谨慎。在人工致癌使用大鼠和猴时,达到致癌期需10~12个月时间,对大鼠来说,已占其生命的一半时间,而对猴仅是生命的1/10~1/20。在分析老化和致癌的机制关系上,必须充分考虑。

因此老化研究中选择实验动物时应注意各种动物间寿命的相应时间。如一般人以60岁为老年年龄,则其他几种常用实验动物进入老年的相应时间分别为:猴13.5年,狗10年,豚鼠4.8年,大鼠1.7年,小鼠1.3年。

常用实验动物寿命的相应时间和生命过程的某些参考值可见图10-14和表10-52。

各种动物平均寿命的相应时期↓符号表示动物的成年时期

图10-14各种动物平均寿命的相应时期↓符号表示动物的成年时期

(此自实验动物かちヒトへの)(狗是Beagle种)

表10-52 人和实验动物生命过程的某些参考值(按田鸡等经修改补充)

种 类 妊 娠 期 哺 乳 期 性 成 熟 寿 命
280天 13.5年 70年
猕 猴 170天 3个月 ♂45,♀3.5年 20年
63天 1个月稍多 6个月 15年
57~63天 1个月稍多 7个月 10年
家 兔 30~32天 43 7.2个月 7~8年
豚 鼠 60~72天 15天 ♂60~70,♀40~50天 6~7年
金黄地鼠 15~18天 15~20天 5-8周
大 鼠 18~22天 20~25天 ♂60~80,♀50~80天 2~3年
小 鼠 18~22天 17~21天 40~50天 2~3年
114天 30天 8.5个月 16年
山 羊 152 30天 6~7个月 8~10年
绵 羊 149天 30天 6~7个月 10~15年

老龄实验动物可依据动物的牙齿磨损程度、外形颜色、指爪长度及厚度、眼睛的朦胧程度、毛色色泽、行动迟缓程度等来判定。如老龄狗的牙根全部磨损、牙齿发黄;老龄兔门齿厚长而暗黄,时有磨损,眼睛朦胧,行动迟缓,被毛无光泽。雌性大鼠和小鼠可检查其阴道涂片的细胞学变化,如连续检查三个动情周期均无规律性的细胞学变化,即表示其已进入老龄。

(三)应注意选择标准化的实验动物

在进行老年医学研究中应充分考虑所用实验动物的生物学状态,即遗传基因型、表现型、演出型。应尽量选择经遗传检测、微生物检测、营养检测、环境检测的合格的标准化实验动物。最常被选用的是各种品系的小鼠和大鼠。在选用时应了解各品系小鼠或大鼠的生物学特性和寿命期限。不同品系小鼠的平均寿命见表10-53。

表10-53 不同品系小鼠的平均寿命(天)

品 系
动物数寿命 (天) (SE) 动物数寿命 (天) + (SE)
A 68 558 (19.7) 65 512 (21.1)
AKR 79 312 (9.7) 79 350 (10.8)
A2G 51 644 (19.4) 49 640 (21.8)
BALB/C 33 561 (30.3) 35 509 (26.3)
CBA 38 825 (32.5) 37 486 (39.0)
CE 23 707 (37.3) 20 489 (48.5)
C3H 193 676 (9.8) 147 590 (18.6)
C57BL 29 580 (35.8) 31 645 (34.2)
C57BR/Cd 46 660 (22.6) 45 577 (29.8)
C57C 26 604 (27.6) 22 473 (30.9)
DBA/1 39 686 (33.3) 35 487 (35.9)
DBA/2 23 719 (35.4) 22 629 (42.1)
NZB 111 441 (12.1) 110 459 (13.3)
NZW 20 733 (42.8) 28 802 (34.0)
129/Rrj 36 666 (23.2) 35 699 (29.8)
LACA 40 617 (26.2) 36 536 (38.9)
LACA 33 664 (29.9) 41 660 (38.5)
WA 22 749 (40.1) 25 645 (29.9)
P 10 782 (51.9) 14 729 (42.9)

(四)应注意选择适合老化研究特殊需要的实验动物

1.老化研究的小型猪:早在18世纪初期,已认为猪在生理学研究,特别是在循环系统的研究上,是人的极好的模型动物。但由于猪体过大,给实验操作带来不便。1949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Hormel研究所首次开发了小型猪。小型猪基本上达到了老化研究用实验动物的基准,成为理想的实验动物。小型猪的寿命大致和普通猪相同,其生理学性质与人相似。由于小型猪早期就可患自发性动脉硬化症,故已成为研究动脉硬化症的极为理想的实验动物。已有充分的事实证明,人的冠状动脉分布同猪极为相似,猪同样有脑血栓症和动脉硬化症病变。另外,猪还常用作包括心律不全研究在内的人体循环系统的模型。并可用于肾机能、胰脏、皮肤、繁殖、体温调节等的研究,它还具有与人类风湿性关节炎极为类似的自发性质的胃溃疡症。由此可知,小型猪和一般猪确是老化研究上极为理想的实验动物。

2.老化研究的裸小鼠:裸小鼠是先天性缺损胸腺的动物,故是一种完全缺乏T淋巴细胞(来自胸腺)而仅有B细胞的动物,即是一种细胞免疫不全动物。为了能看到老化进展状态,很多研究者都用裸小鼠进行观察。如果把此种裸小鼠饲养在无菌或SPF环境中,也可与正常小鼠同样发育而不患消耗性疾病,寿命也与正常小鼠相同。同此可知,消耗性疾病并不是由胸腺缺乏直接引起的,而是由感染引起的继发变化。因此,对以往着眼于胸腺和老化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消耗性疾病,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由于裸小鼠胸腺缺损,是研究胸腺和年龄之间关系的最合适动物。在实验时,必须饲养在严密微生物学管理的无菌、悉生或SPF的状态下。裸小鼠在老化研究方面可用于免疫和恶性肿瘤的研究。特别是作为自身免疫和老化关系研究的模型动物。

3.老化机制研究的豚鼠:关于老化的游离基学说一过氧化脂质学说,虽也常用大鼠和小鼠,但必须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例如,研究肾上腺脂质的过氧化时,几乎不可能在大鼠的肾上腺中证实;而在豚鼠中,却能随着年龄的增长,检测其脂质过氧化物的增长状况。

二、老年病研究中实验动物的应用

(一)衰老机制的研究

北京医学院生化教研室发现老年大鼠脑细胞核内非组蛋白染色体蛋白质(NHCP)含量明显减少,从电泳图谱上发现NHCP丢失了分子量10万以上的两条蛋白带等,认为其NHCP发生了量与质的变化,影响了基因调控作用的正常进行,因而使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明显减退,北京医科大学基石医学系研究表明乙酰胆硷脂酶(ACHF)活性在大鼠中脑的红核和黑质明显地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且开始于生命早期。

北京中医学院报告微量元素硒的抗过氧化脂质损伤作用,实验结果提示对动物补充适量硒,可以提高血液和组织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催化过氧化脂质(LPO)分解。

(二)抗衰老药物研究

近年来国内外衰老药物的研究发展很快,但由于化学药的广泛使用及其毒性作用,世界研究方向已瞩目于植物药,祖国医学积累了很多抗老延年的宝贵经验,已引起国内外的极大重视,汕头大学医学院以明朝御方“长春不老丹”为基础制成“长春宝”,动物实验证明该药具有降血压、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减慢心率、延长凝血时间等作用,对防治冠心病、高血压具有重要意义,黑龙江中医学院以清代宫廷常用补脾肾、益气补血方剂制成“滋生益等冲剂”,还以大黄、何首乌为主剂制成“回春仙冲剂”,认为该药具有调肠通便解毒、补血益气、活血化瘀、补肝肾等作用,可延长果蝇寿命,27.9%(♀)18.3%(♂)。广州中医学院报导中成药“养命室”具有抗小鼠注射环磷酰胺、地塞米松引起的免疫抑制作用,还报导了珍珠粉可以延长家蚕寿命,减少小鼠心、脑组织中脂褐质的含量。西宛医院以健脾养胃为主的“清宫寿桃粉”和“清宫八仙糕”可以延长鹌鹑的寿命。武没市医研究报导白蚁干粉可提高小鼠免疫功能,增强对移植性肿瘤细胞的攻击能力,还可提高动物的耐疲劳阈值。

(三)食疗的抗衰老研究

限食可以延缓衰老。宁波市医科所综合报导了目前国内外研究,均证实限食可以延长动物(鼠蚕、果蝇等)的寿命,可以低降动物心脑等组织中脂褐质的堆积,可以提高免疫应答水平,延缓肿瘤生长。北大生物系报导山楂、酸枣提取液可抑制脑单胺氧化酶的活性,可以延长果蝇寿命17.1~26.8%;降低小鼠心肌细胞脂褐质含量,减少过氧化脂质形成,促进SOD的活性。广西中医药研究所报导黑木耳提取物可显著抑制ADP诱导大鼠血小板聚积,延长小鼠常压缺氧下存活时间,可使动物脾脏明显增生,可抗环磷酰胺的脾萎缩作用,提示黑木耳对机体的体液免疫功能可能有促进作用。

第十二节 中医中药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

一、中医药研究中开展动物实验的意义

中国医药学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几千年悠久历史中,总结了劳动人民长期和疾病作斗争的丰富经验。它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有很大贡献,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

科学研究最贵有创造性,有特点。在发展中、西医学的同时,用唯物辩证法指导中西医结合,对于促进我国医学科学发展、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整理研究世界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并与现代医学的精华相结合,创立新的世界医学,是实现世界医学史中从朴素辩证唯物论和形而上学影响下的旧医学飞跃为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新医学的正确道路。

医学科学研究中我们强调中西医结合方向决不是要闭关自守或夜郎自大。相反,我们对西医(更不用说其他现代自然科学)的一切长处都应该认真学习研究,要有分析地研究应用西医的一切新成就,引起可能引进、应该引起的新技术,注射西医和一切现代科学研究的新动向、新思路,以便洋为中用,启发思想,广开思路。另外,中国医药学这个宝库必须用现代科学知识和方法(包括各自然科学和现代西医中合乎科学的知识和方法)加以发掘、整理和提高。

从中医发展史看,中医学几千年来的研究途径几乎全是通过临床观察方法以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及总结有效的防治措施。医学发展的历史证明:局限于临床观察方法是中医学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动物实验是现代医学的常用方法和手段,中医药学利用动物实验方法,在一定范围内可以提示更为具体的中医理论本质,有利于中医学科学达到一个新的认识水平。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中医将动物实验手段从现代医学中移植过来,近几十年才逐渐发扬光大,将动物实验方法渗入到了中医生理、病理、方药、针灸、防治等研究领域,通过动物实验,提示了一些中医理论实质,为中医理论提供了一些实验科学依据,使动物实验方法在中医学研究中出现了新的苗头,表现了强大的生命力。总结近几十年中医动物实验研究概况,五六十年代多是通过动物实验研究针刺对疾病的防治作用;70年代多是通过动物实验进行中药药理研究;80年代则有通过动物实验,利用中医治疗手段对西药实验性病变进行防治。

中医药研究中开展动物实验的好处有如下几方面:

(一)可以替代人体,预测中药毒副作

古今中外有关中药毒副作用的记载并不少见,如:《淮南子·修务训》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全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水银中毒发生口舌糜烂”近年来报导:误服大青龙汤致死;误服大承气汤致死。《日本医药品副作用文献抄录》报告:葛根汤、十味败毒散、八味地黄丸、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半夏泻心汤等36种方剂有副作用。还报导苍耳子中毒致死、乌头中毒致死等等。究竟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安全量是多大?中毒致死量是多少?服用后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哪些药物在什么情况下有毒副作用?以及发生毒副反应后如何救治?这些方面至今多还缺乏比较精确的认识。要解决这些问题,不可能也不允许在人体身上直接进行试验,因为医学的宗旨是为人类防病治病、增进健康的,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动物实验。

(二)可以严格控制实验条件,较可靠地证实治疗效果

人类疾病的转归除药物治疗外还受着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气候环境、精神情绪、饮食劳逸等,这些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会造成疾病好转或恶化。临床上还可见到由于患者产生强烈的治愈要求,对接受治疗产生良好的疗效愿望,心理上产生一种有效偏因,从而出现治疗有效的反应,即所谓的“假阳性”现象;反之,临床上也常见到患者在治疗中因饮食起居不慎或受到精神刺激等因素的影响,从而造成疾病恶化。这些情况都会造成医生在治疗疾病中产生错误的疗效判断。之所以有些个案报道或新方疗效报道的疗效结果在临床上重复使用时出现与原报道结果不符的现象;其原因之一就与其它因素影响有关。所以要比较可靠地评论药物在治疗效果就需要在严格控制各种影响因素的条件下进行,但是由于人类的高度复杂性,在多数情况下很难严格控制,而对于动物来说就比较容易严格控制。

(三)可以验证和发展中医理论,为中医理论提供实验科学依据

中医学产生于自然哲学时期,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以整体综合观察方法,在不干扰原有生理病理的情况下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高度概括的医学理论。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实验和其它科学手段,造成中医理论难以深入地提示更为具体的规律,出现一些笼统、抽象、模糊的概念,使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笼统、抽象、模糊的理论结合起来。动物实验可以使人的认识深入到直接观察难以达到的物质内部更深的层次,提示一些更为具体、更为确切的规律,尤其是当需从组织形成学角度来观察时,就更需要借助动物实验。通过动物实验不仅可以为验证中医理论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而且可以进一步发展中医理论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如:王氏为阐明“肺主通周水道”的理论,通过人工扩肺以增强免疫肺通气量观察对兔排出尿量的影响,发现当扩肺后2分钟左右每只动物尿量开始减少,伴随扩肺时间的延长,尿量减少越明显,停止扩肺后,尿量逐渐恢复到扩肺前水平。莫氏等在中医“肾开窍于耳”的理论基础上,用生物电作为内耳功能指标,证实了醛固酮对内耳功能有促进作用,由此提出把醛固酮作为联系中医肾与耳之间的物质基础的设想。辽宁中医学院等人通过对脾虚动物模型葡萄糖转运电位(PD)的观察分析,发现脾虚时PD明显地受到抑制,而四君子汤则有促进PD恢复的作用。日本的久保道德为说明桂枝汤具有发汗作用,他在小鼠血中注入炭,小鼠皮色变黑,病理切片有大量炭附着于皮肤肌肉下层组织的血管壁内,灌服桂枝汤为主方剂后,异物消除。

(四)可以缩短研究周期,加快中医发展

中医学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有此问题单凭临床经验积累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得到解决,或者虽花费很长时间,问题仍得不到解决,而通过动物实验有些问题就可以得到迅速解决。如中药十八反中几对相反药,历来有人主张必须恪守,有人则认为不必绝对化,更有人认为合用显著的治疗效果,多少年来一直没有充分的依据来说明这一问题,有人通过动物实验仅在几个月内不仅证明了相反药配伍后毒性远比单味药高,而且证明了两种药物用量不同产生的毒性大小也不一样。

二、中医证型动物模型复制方法及动物选择

中医证型的动物模型大约有“阳虚”、“阴虚”、“脾虚”、“脉微欲绝”、“血虚”、“血瘀”、“肝郁”、“寒证”、“热证”、“温病”及“里实”等11种。其造型的思路和方法除个别者外,均是选择一些造成与临床证型相仿的致病因素,作用于动物机体使其产生类似临床某些证的模型,而致病因素不外乎物理、化学、生物以及某些内脏损伤或切除等。如①用生大黄、番泻叶、玄明粉造成脾虚运化失常模型;②用阿托品(胆碱能M型受体阻断剂)、利血平(耗竭儿茶酚胺类递质)造成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拟脾虚、阳虚、阴虚模型;③根据中医饥饱无度、损伤脾胃的理论,用甘兰加猪脂使饮食失节造成脾虚生化乏源模型;④以大剂量醋酸氢化可的松使动物产生一系列耗竭现象,达到虚损状态比拟阳虚模型;⑤以适量的大肠杆菌静脉注射,复制急性和暴发性大肠杆菌败血症比拟温病模型;⑥依中医“正邪相争”理论为指导,用给动物注入强毒细菌以“助邪”及结扎血管阻断血运降低机体抗病力以“伤正”的办法,造成动物“里实”模型;另外,还开展了采用多种病因造型方法的尝试,其造型所用动物主要还是小动物(大、小白鼠),也有用金黄地鼠、家兔和猫的。给药(或作用)途径除胃饲外,是肌肉、皮下、腹腔及耳缘静脉注射。

中医证型动物模型造型方法。

1.“卫气营血”模型(熊启达等:四川医学杂志,(2):65,1982):选用家兔,体重2.1~2.75kg。用强毒力的大肠杆菌以0.75ml(每ml含大肠杆菌27亿个)/kg体重,注射至兔耳缘静脉造型。感染后动物表现蜷缩、懒动、少食、体温升高、心率增快、耳血管周围渗血、出血;舌象有明显病理改变;血培养有大肠杆菌生长,白细胞及血小板显著减少。可100%造型成功,适用于开展实验性温病研究。

2.“寒证、热证”模型(梁月华等:在医杂志,(11),1982.):选用雌性大白鼠,体重170~210g。热证型:用温热药(附子、干姜、肉桂、党参、黄芪、白术)制成100%水煎剂灌胃,每次2ml,每日2次。寒证型:首先于腹腔内注射三联疫苗1ml,每日1次共2次;然后给予寒冷药(胆草、黄连、黄柏、银花、连翘、石膏)制成的100%水煎剂灌胃,每次2ml,日2次。给药后15天60-70%造型成功。热证型:心率加快,饮水量增多,尿内儿茶酚胺及17-羧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增多。寒证型:心率减慢,尿内儿茶酚胺及17-羧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减少。用此模型可测量痛阈和惊厥阈值及脑内介质;观察动情周期及血内孕酮含量。

3.“血瘀”模型:高粘滞血症模型(阮景绰等):选用家兔,耳缘静脉注入10%葡聚糖生理盐水,每公斤体重注入5ml,可100%造型成功。给药后可见微循环血液变慢,红细胞聚集,全血及血浆粘度增加,血沉快,红细胞电泳变慢。此模型适用于“活血化瘀”药物作用原理的研究。

“血瘀”模型(毛腾敏:北医学报,(4):305,1981。):选用大白鼠,皮下注射0.1%肾上腺素0.2ml/次,日2次,加冰水刺激5分钟处置1日或2日,给药后次日,血粘度明显升高,血中纤维蛋白及红细胞压积亦升高。用此法连续处置2天,隔48小时处死,心肌出现散在性坏死灶。心肌病变能模拟克山病心肌坏死,此模型已用于大剂量维生素C治疗克山病机制的研究。

“血瘀”模型(金惠铭等:中华医学杂志,(1):50,1982.);选用家兔,耳缘静脉快速注射10%高分子右旋糖酐(HMWD)生理盐水溶液,剂量为1.5g/kg。注药后30分钟即可从微循环活体观察到血流明显减慢,血细胞严重聚集、微血管周围明显渗出和出血管微循环障碍表现。12~24小时后微循环障碍达高峰。此模型主要用于研究微循环障碍、中医血瘀及探讨活血化瘀药物作用原理。

第二军医大学亦用此法制造“”血瘀模型,选用未孕家兔,雌雄不构,体重2~2.5kg,10%HMWD静脉注射,每次15ml/kg,每周2次,历时10周。

4.“血虚”模型(贲长恩等:中医杂志(6):69,1981.):选用雄性大白鼠,体重180-250g。于实验第1、4、7天皮下注射2%乙酰基苯肼(Acety-Pheny hydrazine,APH)生理盐水溶液,以每100g体重计,第1次1ml,第2、3次0.5mll给药后可形成实验性溶血性贫血。红细胞与血红蛋白减少,出现大量海氏(Heine)小体。可维持9~14天。此模型适用于血虚与气虚药物的研究。

5.“脾虚”模型(李传英等:淅江中医杂志(8):355,1982):选用雄性大白鼠。以大黄、玄明粉、玄明粉水煎剂和大黄、番泻叶的水浸泡液灌胃给药。给药后动物发生泄泻、清瘦、食量下降、精神萎磨不振,毛发欠光泽,基本符合临床脾虚病人症状。

另外还有报导选用昆明种雄性小鼠,体重18~20g;25日龄Wistar大鼠,体重70~100克;叙利亚金黄地鼠。用大黄水浸煎剂,小鼠0.5g/ml/日/只,金黄地鼠每日100g体重0.7~1.25g/ml,大鼠用15%大黄粉悬液3~5ml。胃饲法给药,每日1次,大鼠每日二次,给药后第8天90%以上造型成功。

6.“肝郁”模型(陈国林):选用大、小白鼠。小白鼠腹腔注射艾叶注射液0.6ml(含生药0.3g),每日1次,分别于45天及60天处死。大白鼠腹腔注射艾叶注射液2ml(含生药2.0g)每日1次,半月后改为隔日1次,40天处死。艾叶中毒后动物易激怒,好斗,咬人,进食量少,体重增加慢。小白鼠:肝脏有灶性坏死,以60天组较45天组为重。大白鼠:肝细胞肿胀,胞浆疏松出现颗粒,门区有嗜酸细胞浸润,中央静脉充血。

7.“阳虚”模型:选雄性小白鼠,体重25~30g。以大剂量醋酸氢化可的松肌肉注射1mg/保,每日1次,约7次,约7次造型成功,适于研究补肾药的作用。也可选用20~28g小鼠,急性组织分别用利血平5、10、20、50、100、200μg/只;亚急性组,给500μg/kg(隔天下午);均腹腔给药。亚急性组另加更生霉素74μg/kg,共7次,亦腹腔给药,均可100%造型成功,适于“形寒肢冷”证发病机理研究和探讨中药(理中汤)作用机理研究。还可给小鼠每日灌喂甲基氧嘧啶2.5mg/只或5-10mg/日,一周左右即可有95%造型成功,适用于观察受体与甲状腺素减少之间关系。

8.“阴虚”模型:选用雄性小鼠,体重20-30g,甲状腺素片3mg/只/月,利血平0.02mg/只/日共研成粉末,以生理盐水稀释,充分摇匀后灌胃给药。8~10天造型成功,适用于研究滋阴中药作用原理。

9.“阴证”与“阳证”模型(董筠一等:陕西中医学院学报,(3):1,1981):选用雄性小白鼠,体重20~30g。利血平10μg(溶于0.1ml盐水)/只/日肌注,4~5天后出现类似阴证症候;阿托品15~20μg/只/日肌注,,2天后出现类似阴证症候。适于观察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改变,细胞水平的电生理变化以及中药或针刺对上述变化的改善情况。

10.“脉微欲绝”模型(左箴等: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19,1982):选用猫,经股静脉注入3%戊巴比妥钠溶液,按0.25~0.5ml/kg剂量造型。注药后心肌收缩力极度减弱,近于停跳状态,血压降至10mmHg左右,动物股动脉搏动微弱,几乎不能触及,可100%造型成功,适于观察强心升压药物,如附子制剂及其分离物的急性效应。

11.“气虚”模型(上海第二医学院:上海中医药杂志(5):8,1964):选用家兔,体重1.07~2.5kg,通过人工慢性贫血造型。每日由耳动脉、耳静脉或心脏放血10ml左右。动物可出现精神萎顿、嗜睡、四肢蜷缩,肌张力减低、体温较正常稍高。血细胞压积下降,总蛋白略有减低,舌质苍白、胖嫩、湿润。适用于“气虚”舌象研究。

12.“阴阳失调”模型(杨连卿等:中西药结合杂志(6):353,1983):选用雄性Wistar大鼠,体重235~297g。以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混悬液7.5μg/100g体重灌胃,每日下午时藻胃,共7次(7天实验);另组同法灌胃28次,中途休息2天(30天实验)。经电镜观察,肾上腺皮囊状带细胞线粒体退行性变性变化明显,血浆皮质酮水平低下,示动物HPA(下丘脑一垂体-肾上腺皮质)轴功能受抑。

13.“里实”模型(孙爱真等):选用狗,以中医“邪正相争”理论为指导。“助邪”,选择毒性极强的细菌,经多次复种,增强致病毒力后,注入阑尾肌层;“伤正”:结扎阑尾根部,并阻断血循环以大大削弱机体抗病能力。术后二天内拒食、神萎、倦伏不动;大体标本见阑尾粗大,浆膜面血管扩张、充血、有脓性、纤维素性渗出物,肠管增厚水肿、粘膜见散在坏死及溃疡形成,腔内积有浓性渗出物,镜检:阑尾腔内积有成片脓性渗出物,粘膜坏死、脱落,有肉芽组织增生,各层有不同程度充血、水肿等,WBC、MPT急剧升高。适于研究中医通里攻下治则作用原理以及大承气汤等复方的药理作用。

三、中医证型动物模型在中国药研究中的应用

国内早在1960年邝氏等就指出皮质素型动物(即醋酸氢化考的松模型、氨考模型或“阳虚”模型)一系列病态与阳虚临床特征基本符合。1963年邝氏等又观察发现,助阳药能减轻或纠正过量皮质素引起的动物耗竭现象,并对助阳药作用机理进行探讨,认为助阳药的作用并非单纯促进蛋白质合成或补充了钾或者替代肾上腺皮质激素,其确切作用机理是否是纠正了机体“阳虚”本质难以肯定尚待探讨。1964年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舌研究小组,为开展气、阴虚舌象的动物实验研究,以人工慢性贫血及高位小肠侧瘘,造成“气虚”和“阴虚”模型。1977年上海中医学院正常人体学教研组,认为助阳及滋阴药能调节“阳虚”及“阴虚”现象,可反证造型的属性。1980年施氏等首先采用电镜技术观察某些助阳药对“阳虚”模型的肝细胞亚微结构的作用,发现助阳药能调节细胞核DNA复制及RNA、蛋白质合成,改善细胞能量代谢;同年,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消化生理科研组在国内首先报道用中药大黄水浸煎剂造成“脾虚”模型,并用四君子汤反证。1981年陕西中医学院生理教研室用改变植物神经系统机能状态的药物建立类似“阳证”(阿托品)及“阴症”(利血平)模型,并设想临床“阳症”和“阴证”的产生与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机能的盛、衰有关,同年,贲氏等以皮下注射乙酰苯肼(APH)造成实验性溶血性贫血,拟“血虚”模型;同年,施氏等认为“阳虚”模型,早期以“阴虚”为主,滋阴药有一定作用,后期才以“阳虚”为主,助阳药对之有显著作用,说明中医阴阳贯穿整个疾病过程。1982年施氏等又发现某些助阳药对“阳虚”动物脾脏淋巴细胞有显著保护作用;严氏等对“脾虚”动物的体表冷光、温度及皮肤电阻、体重等多种体表物理信息的研究,发现体表冷光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体表温度、体重,而体表电阻较差,并认为这些指标有方便、快速无损等优点,是可取的;南京医学院中西结合研究组,开展了脾虚泄泻证的动物模型研究,认为番泻叶与大黄致泻理作用基本一致,但其用量为大黄的1/10,主张番泻叶可作为复制脾虚泄泻证动物模型的首选药物;张氏等认为助阳药能提高“阳虚”动物DNA合成率、降低死亡率;史氏等于家兔耳缘静脉注入10%高分子右旋糖酐造成“血瘀”动物模型,并观察川芎注射液治疗作用;梁氏等用三联疫苗及寒凉药造成寒证,以温热药造成热证模型,观察电刺激效应;夏氏等模拟几种常见的虚证病人,用不同方法同时建立四种(互相对立的两组)病理模型,即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组)及减退(甲减组);糖皮质激素过多(氨考Ⅰ组)及肾上腺皮质抑制(氨考Ⅱ组)等四组。然后用滋阴药(生地、龟板)和助阳药(附子、肉桂)进行反证(即“诊断性治疗”)区分证型。结果,甲亢组和氢考Ⅰ组服用滋阴药有效(用助阳药反恶化),辩证为阴虚为主;甲减组及氨考Ⅱ组服用助阳药有改善(用滋阴药恶化),故属阳虚为主。上述情况与临床所见基本一致。另外,两组模型血浆中环核苷酸含量的变化与临床结果亦一致。本实验在方法学上进行了一些改进,采用了先注射β-肾上腺素激动剂(异丙基肾上腺素)或M-胆碱能激动剂(氨甲酰胆碱)引起血浆中cAMP和cGMP大幅度升高,然后取血测定cAMP、cGMP含量,且观察cAMP、cGMP系统对相应受体激动剂刺激的反应强度。从而,不仅相对提高了测定方法的灵敏度,且比单纯测定血浆中环核苷酸的含量,获得更多的信息。1983年徐氏等观察“阳虚”动物牙周变化及助阳药作用;耿氏等观察了助药对“阳虚”模型免疫功能影响;熊氏等以大肠杆菌注入兔耳缘静脉复制温病卫、气、营血模型;胡、关氏等观察大黄致虚模型的形态及免疫功能变化;黄氏等报道用100%的大黄、甘遂、大戟、芫花煎剂及100%的甘遂合剂(甘遂、芫花、大戟)喂饲小鼠未形成脾虚模型,而采用甘兰加猪脂喂饲小鼠则成功;施氏等观察到右归丸(温肾阳、补精血方剂)对“阳虚”动物肝细胞核亚微结构有保护作用,杨氏等用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灌胃造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HPA)轴受抑模型。1984年于氏等建立脾虚荷瘤动物模型为临床健脾理气法治疗肿瘤获得一定的启示,马氏等观察到补骨脂注射剂能减轻因大剂量醋酸氢化考的松对肝细胞的损伤作用及使受氢考影响而下降的酶反应上升;李氏等以反映上皮细胞葡萄糖转运系统各种性能的葡萄糖转运电位(Transmural Potential Difference,PD)为指标,观察脾虚动物离体小肠不同环境下PD受抑,四君子汤有促进恢复的作用;另外,汪氏等还发现小鼠氨考模型的腹膜细胞总数显著减少,中药(附子、肉桂、仙灵脾等)对其有调节保护作用。

国外,1971年日本有地滋为了解膈肌、肝脏病变与胸胁苦满证的关系,在家兔身上进行了以下实验:①分别于左膈肌边缘及中央,肝右叶被膜及肝右叶(作45°角)等部位刺入两根粗0.5mm、长4mm的针并留针两周。②皮下注射四氯化碳0.3ml(隔日1次注射4次;继而隔5日1次共注射3次,同时每日胃内注入柴胡浸膏颗粒5g,计10天)。③连日皮下注射苯肼(Phenyl hydrazin)。④肝左叶注入10%氢氧化钠及肝右注入10%盐酸等。根据2周后检查所见认为,胸胁苦满体征(捏诊皮肤增厚、压痛;观察压痛的方法是:将动物的四肢和颈部固定,捏诊时躯干部跳起)与季肋部浮肿带的病变相同,为同一体征。当肝损伤严重及膈肌边缘部发生病变时均出现胸胁苦满证,而单味柴胡剂有防止出现该证的效应。另外,还观察到膈肌中央部位病变(出现于胸骨柄一带),表现为梅核气,而贫血引起的膈肌、肝脏等部位血流量减少时,不出现胸胁苦满。1984年日本久保道德为研究伤寒论方剂的药理作用而制作中医“证”的动物模型;以病毒、细菌及致敏物质(异性蛋白和多糖抗原)造成太阳病模型,并用桂枝汤反症;以自身免疫性疾病--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当作胸胁苦满证的模型;抗原抗体反应可导致轿小板聚集、血栓形成而诱发瘀血症模型;大鼠佐剂性关节炎2个月后注入酪蛋白,再经过2个月后出现阴证,八味丸对其有预防作用。

四、中医药研究中开展动物实验应注射的问题

(一)中医证型动物模型的制作方法和评价问题

中医诊治疾病的核心是辩证施治,所以制作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是研究中医的重要手段。目前,称之为中医“证”的动物模型。一般有两类:一是根据临床某些证候表现,采用相应的手段在动物身上复现,再用临床常用的方剂反证,有效者亦称之为某证型的模型,如“脾虚”型、“阳虚”型等;另是无明确设想,即用某种方法造成病的模型,把西医“病”的模型当成中医某种证的模型,如,将溶血性贫血称之为“血虚”模型或以高粘滞血症作为“血瘀”模型等,前者比起后者较有思路、设想,具有一定的中医特色,当然严格说来也不能排除急性药物中毒所造成的病理状态。

近二十多年来制作成中医证候的动物模型约有十几种,制作方法包括病因模型和症状模拟。病因模拟如饥饿引起脾虚、风寒湿引起痹证等。这种方法所复制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从形式上看很有中医代表性,但是中医对于病因造成证候发生这一过程的认识还很笼统,其中尚有一部分还没有从个性中找出共性,甚至从偶然性中找出必然性,再者所认识到的同一致病因素又会造成多种证候发生,而不同的致病因素也会造成同一证候发生;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致病因素又难以作用于动物等;症状模拟如用大剂量醋酸氢化可的松复制阳虚模型,出现体重减轻、拱背少动、反应迟钝、体毛不荣等。这方法存在的问题在于中医证候不仅是几个症状相加,而是对病因、病性、邪正盛衰等情况的概括。

复制祖国医学“证”的动物模型难度较大,因为中医的证是疾病的病因、病位及病邪性质的概括,且临床多以病人主观感觉反映出来,确切的客观指标尚在探索之中,即使客观表现如舌象、脉诊及神志等也不易在动物身上模拟出来。所以,多数学者认为目前只有尽可能从“证”的临床辩证标准来评价中医“证”的动物模型。

(二)判断中医证候模型成功与否问题

至今判断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根据病因、症状直接判断;一种是根据常用方剂反证。从直接判断来看,由于低等动物皮毛与人有差别、语言不通脉诊又不适于动物等,这就造成有相当一部分病情资料,按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诊察方法在动物身上难以收集。所以对于复制的中医证候模型成功与否,因病情资料不全而难以给予比较确切的判断。如近年来复制的肝郁模型,动物表现是易激怒、好斗咬人、进食量少、体重增加慢。这一模型按中医传统的辩证方法来衡量,仅从症状来看也难以说就是中医的肝郁证。因为在症状方面还缺少胸胁满闷、善太息、脉弦等辩肝郁证的主要依据;从反正法来看,用临床常用的方剂作用于从病因、症状尚难以直接判断的模型动物,有效者称之为该证型,如用补脾药有效的可能是脾虚证。由于中医辩证施治具有高度的灵活性,而且对于相当一部分证候的治疗用什么方药至今还不完全统一,所以这一方法必须建立在一定的基础之上。

(三)利用西药动物模型问题

中医研究中不能无明确设想,如未能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单纯把西医疾病模型当成中医证的模型,用此研究中药药理尚可,但要作为中医证的模型则不相宜。如中药对动物实验性关节作用的研究、大柴胡汤对动物实验性急腹症作用的研究、Ⅲ号排石汤对实验性肾结石作用的研究、四逆散对动物实验性休克作用的研究等,都是用西医现成的动物模型。这种方法对于进一步研究中药疗效和促进中西结合可能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对于发扬中医特色来说则无多大参考价值。因为中医诊治疾病有其独特的方法,理法方药有其一套理论体系,中西医之间无论理论上还是在临床上都有着相当大的差别。临床上经常可以看到同一种西药疾病,中医可能诊断为多种证候,用不同的方法来治疗;而对不同的西医疾病,中医也可能诊治方法完全相同。所以要研究中医、发展中医,在进行动物实验时,不能完全照搬西医动物模型,否则就弃掉了中医几千年来总结的、至今仍极为宝贵的辩证施治规律。

(四)中医动物实验设计问题

中医研究中动物实验设计应考虑到人与动物的差异问题。人与动物的生命现象,其基本的生命过程,有一定的共性。这是医学实验中可以应用动物实验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不同种属的动物,在解剖、生理特征、病理特点和对各种因素的反应上,又各有其个性。例如不同种属动物对同一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不同,甚至对一种动物是致命的物质,对另一种动物可能完全无害。我国古代就已认识到:“人食矾石而死,蚕食之而不饥;鱼食巴菽而死,鼠食之而肥,类不可必推”正因如此动物的疾病模型和人类的对应病证,虽有相似之处,但不一定完全相同。另一方面由于在动物实验中往往仅改变一个条件,而使其他因素保持不变,而人体的许多生理过程是同时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显然在比较简单的条件下,得出的结论,可能就不一定完全适用于较复杂的人体情况。

根据中医整体观的特点,在中医模型客观化研究中,以体表物理量(如体表冷光、体表温度和电阻以及体重等)为指标,快速、无损的探查方法是可取的,值得进一步探索。

采用多种病因、以不同的方法同时建立几种互相对立的模型以及指标测定方法学的改进等,不仅相对提高了测定方法的灵敏度,且获得了较大的可信性,思路和方法学上的这种改进,在中医模型研制中也是一个可喜的苗头。

中医“证”的动物模型主要用于各种证型产生、发展及转归的规律性探讨,并寻找其预防和治疗的理论根据。而中药药理的研究,一般说来,则不必拘泥于此,其现代医学多种病理模型(或制备的标本)均可采用。

(五)关于“脾虚”和“阳虚”动物模型评价问题

关于“脾虚”动物模型:①迄今对脾虚泄泻动物的评价,尚无肯定的意见。从大黄致虚模型来看,致虚物大黄是中医常用的苦寒药,我国医家通过临床大量医疗实践认识到,过量服用苦寒泻下药伤脾胃、耗正气,产生脾胃虚寒;又依中医“虚者补之”的道理,用适量四君子汤等理气健脾方药可使脾虚模型复健。从临床脾虚辩证标准及药物反证作用来看,大黄致虚的动物病理模型符合脾虚证。但也有作者用苦寒泻下法复制脾虚模型未成功;还有人认为,在短期内用过量大黄所致“脾虚”大鼠模型在唾液腺分泌功能方面与临床脾虚病人所见,不完全相符。②依据饮食不节,饥饱无度损伤脾胃的道理,采用甘兰加猪脂喂饲养动物制成腺虚模型,其设计思路较合理,且操作简单,制作容易。③采用饮食蛋白缺乏这样一种单纯因素短期内使动物呈现恶性营养不良状态,与临床脾虚证不尽相同,认为用此种状态代表中医临床的脾虚证似欠相宜。

关于“阳虚”动物模型:自60年代初,国内即有文献报道,应用大剂量外源性糖皮质激素可导致实验动物耗损,出现一系列虚损症状,类似中医的“阳虚”,此种异常状态可用助阳药经纠正,故称之为“阳虚”模型。目前国内普遍采用这一方法复制“阳虚”模型,并开展了一系列的、多指标的助阳药药理研究工作。关于此种造型的评价,亦持不同见解,国内有人比较不同种类糖皮质激素(醋酸可的松、醋酸氢化可的松--为混悬剂,局部注射后吸收慢,作用时间长交易造成蓄积;氢化可的松琥珀酸钠、地塞米松--水溶性制剂,注射后吸收快,毒性作用小)对造型的影响,结果认为“氢考”所致的“阳虚”表现,可能是混悬剂长期应用所导致药物的在体内积蓄中毒反应的结果。本造型方法值得商榷,而慢性“阳虚”模型有待研究探讨。

第十一章 生物医学研究的基本途径、方法和影响因素

第一节 生物医学研究的基本途径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段,而且其中的基本操作即生物医学研究过程中的实验方法,是研究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

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预防与治疗人类的疾病,保障人民健康。它是通过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两个基本途径来实现的,而不论临床研究还是实验室研究均离不开使用实验动物。特别是医学科学从“经验医学”发展到“实验医学”阶段,动物实验就显得更加重要。实验医学的主要特点是不仅对正常人体或病人(在不损害病人的前提下),而且利用实验室条件,进行包括试管内、动物离体器官、组织、细胞,尤其是整体动物的实验研究。动物实验方法的采用及发展,促进了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解决了许多以往不能解决的实验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因此,那些认为医学的发展主要靠临床观察,动物实验可有可无,认为中医发展所走的道路就是一个有力证明的看法是很不全面的,动物实验不是可有可无,而是和临床观察一样,是医学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基本途径,是缺一不可的,又是互相促进的。在一定意义上说,只有经过严格的、系统的动物实验才能把医学置于真正的科学的基础上。正如生理学家巴甫洛夫(И.П.ПaBПOB)曾经指出的那样:“整个医学,只有经过实验的火焰,才能成为它所应当成为的东西。”“只有通过实验,医学才能获得最后的胜利。”这些论点,已经并且正在被医学发展的历程所证实。

一、临床研究

研究的对象是病人,目的是研究人的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提高诊断水平、改进治疗方法。

临床试验是以人类(病人或正常人)为受试对象,对比分析处理因素与对照之间在效应与价值上的不同的前瞻性研究。从这一定义出发,可见它有以下特点:

1.它是前瞻性研究,即必须直接跟踪受试对象。这些对象不一定从同一开始跟踪,但必须从一个确定的起点开始跟踪。单纯回顾性的病例分析并不是临床试验,因为它没有从一开始就直接观察。同样,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中的病例对照研究不是临床试验,因为它也是回顾性的研究。

2.在临床试验中必须有一种或多种处理。作为处理因素的可以是预防或治疗某种疾病的方法、设备或制度等等。因此单纯跟踪无处理的对象,只能了解疾病的自然发展历史,这是观察而不是试验,不属于临床试验的范畴。

3.临床试验必须有对照,使处理的效应可与之比较。在开始试验时,对照组和试验组在有关各方面必须相当近似,这样最后的组间差别才能归之于处理的效应。在临床试验中,可以用接受安慰剂或不接受任何处理者作对照,也可用接受当时认为是标准的治疗者作为对照。

4.临床试验是以人为对象,因此必须考虑到对象的安全及某些伦理问题。和动物实验不同,实验者必须取得对象的配合。但由于各种原因,临床试验常常难以保证受试对象自始至终完全遵从试验的要求,较难得到“纯”的处理组或对照组。

二、实验室研究

研究的对象是实验动物和微生物以及试管试验,这些都离不开实验动物。与临床试验相比,动物实验具有一些独特的特点和优点:

1.可能更严格地控制实验条件。虽然在临床试验中也可能对试验条件加以控制,但由于作为社会的人的高度复杂性,多数情况下难以严格控制,有进甚至连设置对照组都会遇到很大阻力,给试验的进行和对结果的分析带来很多困难。但是在动物实验中,受试对象和整个实验进程都处于实验者的完全控制下,可以把很多人体上非常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可以进行各种因素的细微探讨。这是临床研究难于做到的。

机体的某一种机能同时都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因而要研究某一特定因素对这一过程的影响就希望能使其他的因素保持固定。在人体是比较难以做到这一点的,但在动物,无论是整体、离体或试管实验中,都比较容易做到,如试验条件,实验室可以严格控制实验室的温湿度、光线、声音、动物的饮食、活动等,而临床上很难对病人的生活条件、活动范围加以严格控制,病人对药物治疗以外的其他护理工作的反应,对医务人员的信赖程度及合作程度更是实验室中所不存在的问题。又如试验对象的选择,动物实验健康状态、甚至遗传和微生物等方面也可以严加限制,但临床试验中,病人的年龄、性别、体质、遗传等方面是不可能加以选择的。特别是健康状况,动物是健康的或是人工造成的某种疾病模型,而临床试验是人在生活中先天的或后天的自然环境下所得的病,因此,即使是同一疾病,临床试验中每个人的疾病情况都很复杂,对同一药物反应也就不同,何况病人除试验治疗的疾病以外,还时常有一些另外的疾病,这样可影响或掩盖试验效果。动物可以同时选取所需要的数量,同时进行实验取得结果。而病人则是陆续发生,陆续进入试验,逐渐积累试验结果资料,前后可能掺入了不少干扰因素,有时难于区分。由于医学科研中利用动物实验的这些优点,我们就把一个非常复杂的多元方程,转变成简单的函数运算,使许多医学上的实践问题和重大理论问题解决得比较容易,从而大大地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

2.可以缩短研究周期,进行对机体有害或可能有害的处理因素的研究。医学的宗旨是防病治病,增进健康。任何一种处理因素都不得有害于人的健康,因此任何一种预防或治疗措施(如一种药物、一种手术等),在未肯定其真正有益无害之前,严格地说是不允许在临床应用的,更不用说一些已知对机体有害的因素了。任何新的药物在临床应用前必须先通过动物实验,肯定疗效,确定剂量,弄清有无副作用和远期后果;一种新的手术也必须在动物身上先试验其可行性、效果及问题,并已在动物身上充分掌握其技巧之后,才可用于临床,至于研究各种因素的致病作用,如毒物、病原生物、极恶劣环境等等,动物实验不仅是必不可缺的,而且常常是唯一方法。

临床上很多疾病潜伏期或病程很长,研究周期也拖得很长,采用动物复制疾病模型可以大大缩短其潜伏期或病程。尤其是那些在人体上不便进行的研究,完全可以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从而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疾病的病因学、发病学以及防治方法的研究。

应用动物模型,除了能克服在人类研究中会遇到的理论和社会限制外,还容许采用某些不能应用于人类的方法学途径。这些途径对于研究低发病率疾病(各种癌症、遗传缺损)和那些因其危险性而对人类进行实验是不道德的疾病,具有特别意义。例如,急性白血病的发病率较低,研究人员可以有意识地提高其在动物种群中的发生频率而推进研究。同样的途径已成功地应用于其他疾病的研究,如血友病、周期性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和自身免疫介导的疾病。

动物模型的另一个富有成效的用途,在于能够细微的观察环境或遗传因素对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这对于长潜伏期疾病的研究特别重要。为确定特定的环境成分在某些疾病诱发中的作用,可将动物引入自然的或控制的环境中去。随着一些急性传染病的被控制,人们对一些慢性病日益注意,近年来人们对环境中日益增加的许多慢性致病因素更加注意。有些致病因素需要隔代或者隔几代才能显示出来。人类的寿命是很长的,一个科学家很难有幸进行3代以下的观察。许多动物由于生命的周期很短,在实验室观察几十代是轻而易举的,如果使用微生物甚至可以观察几百代。

3.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取反映实验效应的样本和资料。在临床试验中,从受试对象取得反映实验效应的资料,往往要受一系列限制,例如对象拒绝提供、可能损害健康等等。但在动物实验中,通过种种安排,几乎可以不受限制地获得资料,而所有这些资料对于机理分析是至关重要的。

临床上平时不易遇到的疾病,应用动物实验可以随时进行研究。使人们得以对这些疾病进行深入的研究,例如放射病、毒气中毒、烈性传染病等。

以放射病为例,平时极难见到,而采用实验方法在动物身上可成功地复制成造血型、胃肠型、心血管型和脑型放射病。大大促进了这种病的研究。因此,今天我们对辐射损伤的大部分知识,是通过动物实验积累起来的。关于辐射的远期遗传效应至今只有动物实验的材料。

4.可以进行药物的长期疗效和远期效应的观察。药物的长期疗效和远期效应,在实验室采用动物实验方法来观察,没有太大问题,但在临床研究中问题就比较复杂,如病人多吃或少吃药、病人自动停药、病人另外求医、病人又患其他疾病,病人死亡以及病人失去联系等均可使治疗的最终效果很难判定。

5.可以进行一些临床上根本作不到的实验。医学上有些重要的概念确立只有通过动物实验才能作到,临床上是根本作不到的。例如,关于神经与内分泌的关系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早在30年代临床上就观察到下丘脑损伤可引起生殖、代谢的紊乱,尸体解剖与动物实验都强烈地提示下丘视脑可能通过分泌某些激素调节垂体前叶的功能从而控制许多内分泌器官的功能,如果这一现象能得到肯定,神经体液调节的概念将得到决定性的支持,但是化费了40年人们却无法找到下丘脑调节垂体的物质。直到70年代两组科学家分别用10多万个羊和猪的下丘脑提取出几毫克下丘脑的释放激素,而仅需几微克这类激素就可导致垂体分泌大量激素,才最后确定了下丘脑对垂体的激素调节的新概念,由于下丘脑释放激素的分离、合成,为神经内分泌调节的概念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并改变了许多内分泌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方法,因而这个工作获得诺贝尔奖金。如果不用动物下丘脑而企图由几万个人的下丘脑提取释放激素那是非常困难甚至于是不可能的。可见医学研究发展到目前已进入一些研究工作非在动物身上进行不可的阶段。如果说医学的发展单纯地依靠经验的积累,那么就不容易解释为何经历了几千年积累的中医药学在某些重要方面的发展却落后于近代西方医学呢?中医没有利用动物实验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三、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的比较

由上述介绍的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的特点中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实验室研究与临床研究有不同且有很多优点。

临床研究和实验室研究的不同点:

1.研究对象不同:临床研究对象是病人,实验研究对象是动物和细菌等。

2.实验对象的健康情况不同:临床:不健康;实验室:健康并可排除各种病因的作用(可选用无细菌动物、纯系动物等),动物可用一种病因作用而发生某一疾病。

3.实验的具体要求(年龄、性别、体重)不同:动物可以达到要求而临床研究则不能达到。(动物的遗传性质、特异性可以选择)

4.实验条件的选择不同:实验室的温度、光线、饮食、活动范围等可以严格控制;而临床病人很难达到。

5.关于药物远期效应:动物可以不考虑,而病人则不行。

6.药物的长期效果观察:动物可以长期进行,而病人则较难进行。

动物实验的优点:

1.在人体不便进行的研究可以动物身上进行;如增加痛苦或疾病。

2.在平时见不到的疾病可在动物身上复制出来;如急性放射病及烧伤和冻伤等。

3.可以根据需要观察疾病全过程,可细致的观察疾病是怎样发生、发展、最后怎样结局的。

4.实验室条件可以严密控制并且可以进行严密对照。

5.动物实验符合多快好省,可以大在缩短研究周期。很多在自然条件下潜伏期或病程长的疾病(如肿瘤、肺心病等)可以用动物复制成与人类各种相似的疾病模型。

但是动物实验也有一些缺点,如动物机体结构和代谢特点和人有较大差异,所以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完全照搬照抄用于人;有些因素在动物身上不易观察如头痛及其它精神因素,这是由于动物没有语言,不能表达主观感觉;实验动物往往是麻醉情况下进行实验和观察的,与正常清醒情况下有一定区别,所以在动物实验设计时必须选择与人相似的实验动物作实验,实验时注意麻醉浓度要适中和其他各种条件的控制,来克服上述动物实验的缺点。

第二节 动物实验基本方法

一、动物实验的常用方法

在医学教学、科研和医学工作中,不论是从事基础医学的还是临床医学、预防医学,都需要用实验动物来进行各种实验。通过对动物的实验的观察和分析,来研究和解决医学上存在的许多问题,动物实验方法已成为医学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动物实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医学的各个领域内都有其不同的应用,其中一些基本方法都是共同性的,如动物的选择、抓取、固定、麻醉、脱毛、给药、采血、采尿、急救、处死、尸检等,不管是从事何种课题的医学研究都要用这套基本方法,因此,动物实验基本方法,已成为医学科技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动物实验按机体水平不同的可分为整体实验和离体实验两种,还可进一步具体地分为亚细胞、细胞、组织、器官,整体动物和无损伤动物等水平的实验。按动物实验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急性实验(2天以内)、亚急性实验(1~4周)和慢性实验(2~6个月或更长时间甚至整个生命期)。

动物实验的方法很多,如有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病理生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药理学的动物实验方法;病理解剖学、组织学的动物实验方法;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的动物实验方法等等。下面举一些动物实验的常用方法:

1.复制动物模型法此法是动物实验最基本的方法,是采用人工的方法使动物在一定致病因素(机械、化学、生物和物理)作用下,造成动物的组织,器官或全身的一定损伤,复制成与人类疾病相似的动物疾病模型,来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防治方法。

2.切开、分离法此法是以活体动物为对象的整体实验常用方法。习惯上把在麻醉情况下,制备一些实验条件(如活体解剖、分离暴露器官、组织或进行一些手术制备等措施)进行研究者称“急性动物实验”。其优点是比较简便,操作后可以即进行观察,实验条件相对地较易控制,对要研究的器官,有可能直接观察。但存在着麻醉、手术创造及存活时间较短等因素,也会对实验结果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采用此法应注意麻醉深度更适中,手术要轻巧,少出血、减少创伤,并要熟悉手术部位的神经、血管等解剖。

3.切除和注入提取液法常用于研究内分泌器官的生理和病理病变,如研究切除某一腺体后看辐射对机体的影响,切除某一腺体后看出现什么症状而推论这种腺体的功能;如蝌蚪无甲状腺素,如注入甲状腺素,蝌蚪很快变成了蛙。

4.离体组织器官法离体实验是利用动物的离体组织、器官或生物性致病因子(微生物、寄生虫等),置于一定的存活条件下(如温度、营养成分、氧气、水、pH等)进行观察的一种实验方法。如可利用离体肠管观察药物对肠管动物、吸收、通透性、血流情况等的影响,并进行作用机理的分析;利用离体胆囊来筛选引起胆囊舒缩的药物;利用大肠杆菌或其它细菌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寻找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并研究其作用规律,以便为胆道感染的防治提供线索。动物组织、细胞的培养也常用此种方法。离体实验的优点是方法比较简单,一般不需要很复杂的仪器设备。实验条件比较容易控制,牵涉的人力较少,因此常被列为分析性研究的一种手段。不足之处是模拟的存活条件毕竟与整体的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出入,其结果也往往与体内的变化有一定距离,因此可以作为整体研究的补充和参考。

5.瘘管法用无菌手术方法给动物造成不同的人造瘘管如胃肠道瘘管、膀胱瘘管、唾液腺瘘管、食道瘘管、胆囊瘘管等。这些瘘管可以收集内脏液体,是生理学消化研究的主要方法。此种方法是慢性动物实验所常用的方法。慢性动物实验一般是先在无菌操作下制备好实验模型(瘘管法是其中一种),待动物恢复健康后进行研究。这类研究方法的优点在于被研究的对象,其机体内外环境已处于较自然的相对平衡状态,条件比较稳定,所得的结果接近生理情况。但需要事先制备,术后护理,等动物恢复健康后才能从事实验,花费时间较长,工作量较大,因而在选用上受到一定限制。除了用手术制备的动物实验外,运用药物或食铒等措施制备病理模型,如诱发各种实验性动物疾病模型的方法也可归为慢性动物实验。

6.移植法一般是将动物的器官、组织或细胞进行相互移植的一种方法。如骨髓移植时,将小鼠A(供体)的骨髓注入到小鼠B的血液中(受体),很快可见脾结节化(脾造血)。脾结节的数量反应了造血干细胞的多少,由此可以观察干细胞的变化。各小鼠之间的骨髓移植叫同种骨髓移植,同一品系小鼠内各小鼠之间的骨髓移植叫同系骨髓,小鼠骨髓移植给大鼠则叫异种骨髓移植。动物各种组织、器官的移植也是实验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7.生物电、活性观察法对动物体各种生物电用电生理记录仪进行观察记录,如心电、肌电、脑电等;对动物组织中各种活动物质用生物化学法测定,如各种酶,激素等。

8.病理解剖学、组织学观察法采用肉眼观察、光镜和电镜检查,来观察、分析动物各种疾病时病理组织学改变。可从组织学的角度来探讨疾病防治机理,例如通过阑尾组织节片和肉眼观察,分析口服中药、针刺或局部敷药对有炎症阑尾的影响,阐明不同证型时阑尾变化的病理学特点以及某些病人用中西医结合非手术治疗后复发的原因。近年来由于电子显微技术的进展,不仅可以观察到病变时细胞内细胞器等亚细胞结构的变化,而且也可以运用电子扫描方法对动物器官的微小结构进行完整的表层观察。

9.免疫学观察法注入抗原使动物致敏,制备各种抗血清,如常选用新西兰或大白耳家兔制备病原体免疫血清、间接免疫血清、抗补体抗体血清、抗组织免疫血清等。采用免疫荧光技术、酶标记免疫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技术、免疫电镜技术等对动物免疫后各种免疫变化进行检查。

10.其它方法如联体动物法,条件反射法、生物遗传法、放射生物法、药物化学等等。

动物实验的基本操作技术方法,根据实验顺序分述如下:

二、实验动物的抓取固定方法

正确的抓取固定动物,是为了不损害动物健康,不影响观察指标,并防止被动物咬伤,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抓取固定动物的方法依实验内容和动物类而定。抓取固定动物前,必须对各种动物的一般习性有所了解,抓取固定时既要小心仔细,不能粗暴,又要大胆敏捷,确实达到正确抓取固定动物的目的。

(一)小鼠抓取固定方法

小鼠温顺,一般不会咬人,抓取时先用右手抓取鼠尾提起,置于鼠笼或实验台向后拉,在其向前爬行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抓住小鼠的两耳和颈部皮肤(见图11-1之一),将鼠体置于左手心中,把后肢拉直,以无名指按住鼠尾,小指按住后腿即可(图11-1之二)。人经验者直接用左手小指钩起鼠尾,迅速以拇指和食指、中指捏住其耳后颈背部皮肤亦可。这种在手中固定方式,能进行实验动物的灌胃、皮下、肌肉和腹腔注射以及其他实验操作。如进行解剖、手术、心脏采血和尾静脉注射时,则需将小鼠作一定形式的固定,解剖手术和心脏采血等均可使动物先取背卧位(必要时先行麻醉),再用大头针将鼠前后肢依次固定在腊板上。尾静脉注射时,可用小鼠尾静脉注射架固定(图11-2),先根据动物大小选择好合适的固定架,并打开鼠筒盖,手提鼠尾巴,让动物头对准鼠筒口并送入筒内,调节鼠筒长短合适后,露出尾巴,固定筒盖即可进行尾静脉注射或尾静脉采血等操作。

小鼠的抓取固定方法

图11-1小鼠的抓取固定方法

小鼠尾静脉注射方法

图11-2 小鼠尾静脉注射方法

(二)大鼠的抓取固定方法

大鼠的抓取斯基本同小鼠,只不过大鼠比小鼠牙尖性猛,不易用袭击方式抓取,否则会被咬伤手指,抓取时为避免咬伤,可带上帆布手套。如果进行腹腔、肌肉皮下等注射和灌胃时,同样可采用左手固定法,只是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鼠耳,余下三指紧捏鼠背皮肤,置于左掌心中,这样右手即可进行各种实验操作。也可伸开左手之虎口,敏捷地从后,一把抓住。若做手术或解剖等,则需事先麻醉或处死,然后用细棉线绳活缚腿,背卧位绑在大鼠固定板上;尾静脉注射时的固定同小鼠(只需将固定架改为大鼠固定盒即可)。

(三)蛙类的抓取固定方法

蛙类抓取方法宜用左手将动物背部贴紧手掌固定,以中指、无名指、小指压住其左腹侧和后肢,拇指和食指分别压住左、右前肢、右手进行操作(图11-3)。

蛙、蟾蜍抓取固定方法

图11-3 蛙、蟾蜍抓取固定方法

在抓取是蟾蜍时,注意勿挤压其两则耳部突起之毒腺,以免毒液射进眼中。

实验如需长时间观察,可破坏其脑脊髓(观察神经系统反应时不应破坏脑脊髓)或麻醉后用大头针固定在蛙板上。依实验需要采取俯卧位或仰卧位固定。

(四)豚鼠的抓取固定方法

豚鼠较为胆小易惊,不宜强烈刺激和受惊,所以在抓取时,必须稳、准和迅速。一般抓取方法是:先用手掌迅速扣住鼠背,抓住其肩胛上方,以拇指和食指环握颈部,另一只手托住臀部(图11-4)。固定的方式基本同大鼠。

豚鼠的抓取固定方法

图11-4 豚鼠的抓取固定方法

(五)兔的抓取固定方法

1.抓取:实验家兔多数饲养在笼内,所以抓取较为方便,一般以右手抓住兔颈部的毛皮提起,然后左手托其臀部或腹部,让其体重重量的大部分集中在左手上(图11-5),这样就避免了抓取过程中的动物损伤。不能采用抓双耳或抓提腹部。

2.固定:一般将家兔的固定分为盒式、台式和马蹄形三种。盒式固定(图11-6),适用于兔耳采血、耳血管注射等情况;若做血压测量、呼吸等实验和手术时,则需将兔固定在兔台上(图11-7),四肢用粗棉绳活结绑住,拉直四肢,将绳绑在兔台四周的固定木块上,头以固定夹固定或用一根粗棉绳挑过兔门齿绑在兔台铁柱上;马蹄形固定(图11-8)多用于腰背部,尤其是颅脑部位的实验,固定时先剪去两侧眼眶下部的毛皮,暴露颧骨突起,调节固定器两端钉形金属棒。使其正好嵌在突起下方的凹处,然后在适当的高度固定金属榛。用马蹄形固定器可使兔取用背卧位和腹卧位,所以是研究中常采用的固定方法。

家兔抓取方法

图11-5 家兔抓取方法

1、2、3均为不正确的抓取方法(1.可损伤两肾,2.可造成皮下出血,3.可伤两耳),4、5为正确的抓取方法。颈后部的皮厚可以抓,并用手托兔体。

家兔盒式固定法

图11-6 家兔盒式固定法

家兔台式固定法

图11-7 家兔台式固定法

(六)狗的抓取固定方法

未经训练用于急性实验的狗性凶恶,能咬人,因此进行实验时第一个步骤就是要绑住狗嘴。驯服的狗绑嘴时可从侧面靠近轻轻抚摸其颈背部皮毛,然后迅速用布带缚住其嘴。方法是用布带迅速兜住狗的下颌,绕到上颌打一个结,再绕回下颌下打第二结,然后将布带引至头后颈项部打第三个结,并多系一个活结(以备麻醉后解脱)。注意捆绑松紧度要适宜(图11-9),倘若此举不成,应用狗头钳夹住其颈部,将狗按倒在地,再绑其嘴。如实验需要静脉麻醉时,可先使动物麻醉后再移去狗头钳,解去绑嘴带,把动物放在实验台上,然后先固定头部,再固定四肢。

家兔马蹄形固定

图11-8家兔马蹄形固定

狗嘴捆绑法

图11-9 狗嘴捆绑法

1.头部固定:固定狗头需用一特制的狗头固定器,狗头固定器为一圆铁圈,圈的中央有一弓形铁,与棒螺丝相连,下面有一根平直铁闩。操作时先将狗舌拉出,把狗嘴插入固定器的铁圈内,再用平直铁闩横贯于犬齿后部的上下颌之间,然后向下旋转棒螺丝,使弓形铁逐渐下压在动物的下颌骨上,把铁柄固定在实验台的铁柱上即可。

2.四肢固定:如采取仰卧位,四肢固定方法与家兔相同。

三、实验动物编号标记方法

动物在实验前常常需要作适当的分组,那么就要将其标记使各组加以区别。标记的方法很多,良好的标记方法应满足标号清晰、耐久、简便、适用的要求。

常用的标记法有染色、耳缘剪孔、烙印、号牌等方法。

(一)颜料涂染

这种标记方法在实验室最常使用,也很方便。使用的颜料一般有3-5%苦味酸溶(黄),2%硝酸银(咖啡色)溶液和0.5%中性品红(红色)等。标记时用毛笔或棉签蘸取上述溶液,在动物体的不同部位涂上斑点,以示不同号码。编号的原则是:先左后右,从上到下。一般把涂在左前腿上的计为1号,左侧腹部计为2号,左后腿为3号,头顶部计为4号,腰背部为5号,尾基部为6号,右前腿为7号,右侧腰部为8号,右后腿计为9号。若动物编号超过10或更大数字时,可使用上述两种不同颜色的溶液,即把一种颜色作为个倍数,另一种颜色作为十位数,这种交互使用可编到99号,假使把红的记为十位数,黄色记为个位数,那么右后腿黄斑,头顶红斑,则表示是49号鼠(图11-10),其余类推。

颜色被毛涂擦标记法

图11-10颜色被毛涂擦标记法

(二)烙印法

用刺数钳在动物耳上刺上号码,然后用棉签蘸着溶在酒精中的黑墨在刺号上加以涂抹,烙印前最好对烙印部位预先用酒精消毒。

(三)号牌法

用金属制的牌号固定于实验动物的耳上,大动物可系于颈上。

对猴、狗、猫等大动物有时可不做特别标记,只记录它们的外表和毛色即可。

四、实验动物的随机分组方法

动物实验时,常常需要将选择好的实验动物,按研究需要分成若干个组,分组时为了避免人为的因素影响常应用随机数字表进行完全随机化的分组。

1.将实验单位随机分成两组 设有小鼠14号,试用随机数字表将其分成两组。先将小鼠依次编为1、2、3……14号,然后任意从随机数字表的某一行某一数字开始抄录14个数,编排如下:

动物编号 10 11 12 13 14
随机数目 16 22 77 94 39 49 54 43 54 82 17 37 93 23
归 组

现令单数代表A组,双数代表B组,结果列入A组的动物有8只,列入B组的动物有6只。如要使两组相等,须将A组减少一只,划入B组。应把哪一只小鼠划入B组,仍可用随机数字表,在上述抄录的14个数后面再抄录一个数字为78,此数以8除之,因为归入A组的小鼠有8只,故以8除,得余数6。于是把第6个A(即编写为第12号的小鼠)划给B组。经过这样调整,两组小鼠的分配如下。

A组: 11 13 14
B组: 12 10

2.将实验单位随机分成三组 设有动物15只,随机等分成A、B、C三组。将动物编号后,按上述方法,从随机数字表抄录15个数字,将各数一律以3除之,并以余数1、2、3代表A、B、C,结果归入A组的动物6只,归入B组的动物4只,归入C组的动物5只,即:

动物号码 10 11 12 13 14 15
随机数目 18 62 40 19 12 40 83 95 34 19 44 91 69 03 30
除了后的余数
归 组

要使三组的动物数相等,须把原归A组的6只动物中的1只改配到B组去。可以随机数字表继续按斜角线抄录一个数字,得60,以6除之,除尽(相当于余数为6),就可以把第六个A(即12号)动物改为B组。调整后各组的动物编号如下:

A组: 10
B组: 11 12
C组: 13 14 15

五、实验动物被毛的去除方法

动物的被毛常能影响实验操作和结果的观察,因此实验中常需去除或剪短动物的被毛。除毛的方法有剪毛、拔毛和脱毛三种。

剪毛:固定动物后,用粗剪刀剪去所需部位的被毛。剪毛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⑴把剪刀贴紧皮肤剪,不可用手提起被毛,以免剪破皮肤;

⑵依次剪毛,不要乱剪;

⑶剪下的毛集中放在一个容器内,勿遗留在手术野和兔台周围,以保证手术野的清洁和防止注射器等夹毛。

拔毛:兔耳缘静脉注射或取血时以及给大、小白鼠作尾静脉注射时,需用拇指、食指将局部被毛拔去,以利操作。

脱毛:脱毛系指用化学药品脱去动物的被毛,适用于无菌手术野的准备以及观察动物局部皮肤血液循环和病理变化。

常用脱毛剂的配方:

⑴硫化钠3g、肥皂粉1g,淀粉7g,加水适量调成糊状。

⑵硫化钠8g、淀粉7g、糖4g、甘油5g、硼砂1g,加水75ml。

⑶硫化钠8g,溶于100ml水中。

以上脱毛剂配方适用于家兔、大白鼠、小白鼠等小动物的脱毛。

⑷硫化钠10g、生石灰15g,溶于100ml水内,此配方适用于狗等大动物的脱毛。

使用以上各种脱毛剂,都应事先剪短被毛,以节省脱毛剂,并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反应,应用时用棉球蘸脱毛剂,在所需局部涂一薄层,2-3分钟后,用温水洗去脱落的被毛,以纱布擦干局部,涂一层油脂即可。

六、实验动物给药途径和方法

在动物实验中,为了观察药物对机能功能、代谢及形态引起的变化,常需将药物注入动物体内。给药的途径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实验目的、实验动物种类和药物剂型等情况确定。

(一)皮下注射

注射时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提起皮肤,将连有5(1/2)号针头的注射器刺入皮下。皮下注射部位一般狗、猫多在大腿外侧,豚鼠在后大腿的内侧或小腹部;大白鼠可在侧下腹部。兔在背部或耳根部注射。蛙可在脊背部淋巴腔注射。

(二)皮内注射

皮内注射时需将注射的局部脱去被毛,消毒后,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按住皮肤并使之绷紧,在两指之间,用结核菌素注射器连4(1/2)细针头,紧贴皮肤表层刺入皮内,然后再向上挑起并再稍刺入,即可注射药液,此时可见皮肤表面鼓起一白色小皮丘。

(三)肌肉注射

肌肉注射应选肌肉发达,无大血管通过的部位,一般多选臀部。注射时垂直迅速刺入肌肉,回抽针栓如无回血,即可进行注射。给小白鼠、大白鼠等小动物作肌肉注射时,用左手抓住鼠两耳和头部皮肤,右手取连有5(1/2)针头的注射器,将针头刺入大腿外侧肌肉,将药液注入。

(四)腹腔注射

用大、小白鼠做实验时,以左手抓住动物,使腹部向上,右手将注射针头于左(或右)下腹部刺入皮下,使针头向前推 0.5~1.0cm,再以45度角穿过腹肌,固定针头,缓缓注入药液(图11-11),为避免伤及内脏,可使动物处于头低位,使内脏移向上腹。若实验动物为家兔,进针部位为下腹部的腹白线离开1cm处。

小鼠腹腔注射方法

图11-11 小鼠腹腔注射方法

(五)静脉注射

1.兔:兔耳部血管分布清晰。兔耳中央为动物,耳外缘为静脉。内缘静脉深不易固定,故不用。外缘静脉表浅易固定,常用。先拔去注射部位的被毛,用手指弹动或轻揉兔耳,使静脉充盈,左手食指和中指夹住静脉的近端,拇指绷紧静脉的远端,无名指及小指垫在下面,右手持注射器连6号针头尽量从静脉的远端刺入,移动拇指于针头上以固定针头,放开食指和中指,将药液注入(图11-12),然后拔出针头,用手压迫针眼片刻。

家兔耳缘静脉注射方法

图11-12 家兔耳缘静脉注射方法

2.小白鼠和大白鼠:一般采用尾静脉注射,鼠尾静脉有三根,左右两侧及背侧各一根,左右两侧尾静脉比较容易固定,多采用,背侧一根也可采用,但位置容易固定。操作时先将动物固定在鼠筒内或扣在烧杯中,使尾巴露出,尾部用45~50℃的温水浸润半分钟或用酒精擦拭使血管扩张,并可使表皮角质软化,以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鼠尾两侧,使静脉充盈,用中指从下面托起尾巴,以无名指和小指夹住尾巴的末梢,右手持注射器连4(1/2)号细针头,使针头与静脉平行(小于30℃),从尾下四分之一处(约距尾尖2-3厘米)处进针,此处皮薄易于刺入,先缓注少量药液,如无阻力,表示针头已进入静脉,可继续注入。注射完毕后把尾部向注射侧弯曲以止血。如需反复注射,应尽可能从末端开始,以后向尾根部方向移动注射(图11-13)。

小鼠尾静脉注射方法

图11-13 小鼠尾静脉注射方法

3.狗:狗静脉注射多选前肢内侧皮下头静脉(图11-14)或后肢小隐静脉(图11-15)注射。注射前由助手将动物侧卧,剪去注射部位的被毛,用胶皮带扎紧(或用手抓紧)静脉近端,使血管充盈,从静脉的远端将注射针头平行刺入血管,待有回血后,松开绑带(或两手),缓缓注入药液。

狗前肢头静脉注射

图11-14 狗前肢头静脉注射

狗后肢小隐静脉注射

图11-15 狗后肢小隐静脉注射

4.蛙(或蟾蜍):将蛙或蟾蜍脑脊髓破坏后,仰卧固定于蛙板上,沿腹中线稍左剪开腹肌,可见到腹静脉贴着腹壁肌肉下行,将注射针头沿血管平行方向刺入即可(图11-16)。

蛙腹壁静静注射

图11-16 蛙腹壁静静注射

几种常用的动物不同给药途径的注射量可参考表11-1。

表11-1 几种动物不同给药途径的常用注射量(毫升)

注射途径 小鼠 大鼠 豚鼠
腹 腔 0.2-1.0 1-3 2-5 5-10 5-15
肌 肉 0.1-0.2 0.2-0.5 0.2-0.5 0.5-1.0 2-5
静 脉 0.2-0.5 1-2 1-5 3-10 5-15
皮 下 0.1-0.5 0.5-1.0 0.5-2 1.0-3.0 3-10

(六)淋巴囊注射

蛙类常采用此法,因其皮下有数个淋巴囊,注入药物甚易吸收。腹部淋巴囊和头背淋巴囊常作为蛙类给药途径。一般多选用腹部淋巴囊给药。注射时将针头从蛙大腿上端刺入,经大腿肌层入腹壁肌层,再进入腹壁皮下,即进入淋巴囊,然后注入药液。有时也可采用胸淋巴囊给药。方法是将针头刺入口腔,使穿过下颌肌层入胸淋巴囊内注入药液,一次最大注射量为1毫升。蛙全身分布为咽、胸、背、腹侧、腹、大腿和脚等七个淋巴囊(图11-17)。

蛙全身淋巴囊分布

图11-17 蛙全身淋巴囊分布

(七)经口给药

在急性试验中,经口给药多用灌胃法,此法剂量准确,适用于小白鼠、大白鼠、家兔等动物。

1.小鼠、大鼠(或豚鼠)用输血针头或小号腰穿针头,将其尖端斜面磨剂,用焊锡在针尖周围焊一圆头,注意勿堵塞针孔,即成灌胃针;亦可用烧成圆头的硬质玻璃毛细管或特制的塑料毛细秋,作为导管。灌胃时将针按在注射器上,吸入药液。左手抓住鼠背部及颈部皮肤将动物固定,右手持注射器,将灌胃针插入动物口中,沿咽后壁徐徐插入食道。动物应固定成垂直体位,针插入时应无阻力。若感到阻力或动物挣扎时,应立即停止进针或将针拔出,以兔损伤或穿破食道以及误入气管。

一般当灌胃针插入小鼠3-4cm,大鼠或豚鼠4-6cm后可将药物注入。常用的灌胃量小鼠为0.2-1ml,大鼠1-4ml,豚鼠为1-5ml。

2.狗、兔、猫、猴 灌胃时,先将动物固定,再将特制的扩口器放入动物口中,扩口器之宽度可视动物口腔大小而定,如狗的扩口器可用木料制成长方形,长约10-15cm,粗细应适合狗嘴,约2-3cm,中间粘一小孔,孔的直途为5-10cm。灌胃时将扩口器放于上述动物上下门牙之后,并用绳将它固定于嘴部,将带有弹性的橡皮导管(如导尿管),经扩口器上的小圆孔插入,沿咽后壁而进入食道,此时应检查导管是否正确插入食道,可将导管外口置于一盛水的烧杯中,如不发生气泡,即认为此导管是在食道中,未误入气管,即可将药液灌入。

狗灌胃方法

图11-18 狗灌胃方法

经我们大量实验,给狗、兔等动物灌胃时,可不用扩口器也能顺利将药液灌入胃内,狗灌胃时,用12号灌胃管,左手抓住狗嘴,右手中指由右嘴角插入,摸到最后一对臼齿后的天然空隙,胃管由此空隙顺食管方向不断插入约20cm,可达胃内,将胃管另一端插入水中,如不出气泡,表示确已进入胃,而没误入气管内,即可灌入。兔灌胃时,将兔固定在木制固定盒内左手虎口卡住并固定好兔嘴,右手取14号细导尿管,由右侧唇裂避开门齿,将导管慢慢插入,如插管顺利,动物不挣扎,插入约15cm时,即表示插入胃内,将药液注入。

各种动物一次灌胃能耐受的最大容积小鼠为0.5-1.0ml,大鼠4-7ml,豚鼠为4-7ml,家兔为80-150ml,狗为200-500ml。

(八)其它途径给药

1.呼吸道给药 呈粉尘、气体及蒸气或雾等症状存在药物或毒气,均需要通过动物呼吸道给药。如一般实验时给动物乙醚作吸入麻醉,给动物吸一定量的氨气、二氧化碳等观察呼吸、循环等变化;给动物定期吸入一定量的SO2。锯末烟雾等可造成慢性气管炎动物模型等;特别在毒物学实验中应用更为广泛。

2.皮肤给药 为了鉴定药物或毒物经皮肤的吸收作用、局部作用、致敏作用和光感作用等,均需采用经皮肤给药方法。如家兔和豚鼠常采用背部一定面积的皮肤脱毛后,将一定药液涂在皮肤上,药液经皮肤吸收。

3.脊髓腔内给药 此法主要用于椎管麻醉或抽取脑脊液。

家兔椎管内注射方法:将家兔作自然俯卧式,尽量使其尾向腹侧屈曲,用粗剪将第七腰椎周围背毛剪去,用3%碘酊消毒,干后再用79%酒精将碘酒擦去。在兔背部髌骨脊连线之中点稍下方摸动第七腰椎间隙(第七腰椎与第一骶骨椎之间),插入腰椎穿刺针头。当针到达椎管内时(珠网膜下腔),可见到兔的后肢跳动,即证明穿刺针头已进入椎管。这时不要再向下刺,以兔损伤脊髓。固定好针头,即可将药物注入。

4.小脑延髓池给药 此种给药都是在动物麻醉情况下进行的。而且常采用大动物如狗等,小动物很少采用。将狗麻醉后,使狗头尽量向胸部屈曲,用左手摸到其第一颈椎上方的凹陷(枕骨大孔),固定位置,右手取7号钝针头(将针头尖端麻钝),由此凹陷的正中线上,顺平行狗的方向,小心地刺入小脑延髓池。当针头正确刺入小脑延髓池时,注射者会感到针头再向前穿时无阻力,同时可以听到很轻的“咔嚓”一声,即表示针头已穿过硬脑膜进入小脑延髓池,而且可抽出清亮的脑脊液,注射药物前,先抽出一些脑脊液,抽取量根据实验需要注入多少药液决定,即注入多少抽取多少,以保持原来脑脊髓腔里的压力(图11-19)。

狗小脑延髓池给药

图11-19 狗小脑延髓池给药

5.脑内给药 此法常用于微生物学动物实验,将病原体等接种于被检动物脑内,然后观察接种后的各种变化。小鼠脑内给药时,选套有塑料管、针尖露出2mm深的5(1/2)针头,由鼠正中额部刺入脑内,注入药物或接种物。给豚鼠、兔、狗等进行脑内注射时,须先用穿颅钢针穿透颅骨,再用注射器针头刺入脑部,再徐徐注入被检物。注射速度一定要慢,避免引起颅内压急骤升高。

6.直肠内给药 此种给药方法常用于动物麻醉。家兔直肠内给药时,取灌肠用的胶皮管或用14号导尿管代替。在胶皮管或导尿管头上涂上凡士林,由助手使兔蹲卧于桌上,以左臂及左腋轻轻按住兔头及前肢,以左手拉住兔尾,露出肛门,并用右手轻握后肢,实验者将橡皮管插入家兔肛门内,浓度约7~9cm,如为雌性动物,注意勿误插入阴道(肛门紧接尾根)。橡皮管插好后,将注射器与橡皮管套紧,即可灌注药液。

7.关节腔内给药 此种方法常用于关节炎的动物模型复制。兔给药时,将兔仰卧固定于兔固定台上,剪去关节部被毛,用碘酒或酒精消毒,然后用手从下方和两旁将关节固定,把皮肤稍移向一侧,在膑韧带附着点处上方约0.5厘米处进针。针头从上前方向下后方倾斜刺进,直至针头遇阻力变小,然后针头稍后退,以垂直方向推到关节腔中。针头进入关节腔时,通常可有好象刺破薄膜的感觉,表示针头已进入膝关节腔内,即可注入药液。动物最大给药量可参考表11-2。

表11-2 常用实验动物的最大给药量和使用针头规格

动物名称 项 目 灌 胃 皮下注射 肌肉注射 腹腔注射 静脉注射
小白鼠 最大给药量
使用针头
1ml
9(钝头)
0.4ml
5(1/2)
0.4ml
5(1/2)
1ml
5(1/2)
0.8ml
4
大白鼠 最大给药量
使用针头
1ml
静脉切
开 针
1ml
6
0.4ml
6
2ml
6
4ml
5
最大给药量
使用针头
3ml
静脉切
开 针
1ml
6(1/2)
0.5ml
6(1/2)
4ml
7
5ml
5
最大给药量
使用针头
20ml
10号
导尿管
2ml
6(1/2)
2ml
6(1/2)
5ml
7
10ml
6
最大给药量使用针头 20ml
10号
导尿管
20ml
7
2ml
7
5ml
7
10ml
6
淋巴囊注射 最大注射量 1ml/只

七、实验动物用药量的确定及计算方法

(一)动物给药量的确定

在观察一个药物的作用时,应该给动物多在的剂量是实验开始时应确定的一个重要问题。剂量太小,作用不明显,剂量太大,又可能引起动物中毒致死,可以按下述方法确定剂量:

1.先用小鼠粗略地探索中毒剂量或致死剂量,然后用小于中毒量的剂量,或取致死量的若干分之一为应用剂量,一般可取1/10-1/5。

2.植物药粗制剂的剂量多按生药折算。

3.化学药品可参考化学结构相似的已知药物,特别是化学结构和作用都相似的药物的剂量。

4.确定剂量后,如第一次实验的作用不明显,动物也没有中毒的表现(体重下降、精神不振、活动减少或其他症状),可以加大剂量再次实验。如出现中毒现象,作用也明显,则应降低剂量再次实验。在一般情况下,在适宜的剂量范围内,药物的作用常随剂量的加大而增强。所以有条件时,最好同时用几个剂量作实验,以便迅速获得关于药物作用的较完整的资料。如实验结果出现剂量与作用强度之间毫无规律时,则更应慎重分析。

5.用大动物进行实验时,开始的剂量可采用给鼠类剂量的十五分之一~二分之一,以后可根据动物的反应调整剂量。

6.确定动物给药剂量时,要考虑给药动物的年龄大小和体质强弱。一般说确定的给药剂量是指成年动物的,如是幼小动物,剂量应减少。如以狗为例:6个月以上的狗给药量为1份时,3-6个月的给1/2份,45-89日1/4份,20-44日的给1/8份,10-19日的给1/16份。

7.确定动物给药剂量时,要考虑因给药途径不同,所用剂量也不同,以口服量为100时,灌肠量应为100-200,皮下注射量30-50,肌肉注射量为25-30,静脉注射量为25。

(二)实验动物用药量的计算方法

动物实验所用的药物剂量,一般按mg/kg体重或g/kg体重计算,应用时须从已知药液的浓度换算出相当于每kg体重应注射的药液量(ml数),以便给药。

例1:计算给体重1.8kg的家兔,静脉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麻醉,按每kg体重1g的剂量注射,应注射多少ml?

计算方法:兔每kg体重需注射1g,注射液为20%,则氨基甲酸乙酯溶液的注射量应为5ml/kg体重,现在兔体重为1.8kg,应注射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用量=5×1.8=9ml。

例2:计算给体重23g的小白鼠,注射盐酸吗啡15mg/kg重,溶液浓度为0.1%,应注射多少ml?

计算方法:小白鼠每kg体重需吗啡的量为15mg,则0.1%盐酸吗啡溶液的注射量应为15ml/kg体重,现小白鼠体重为23g,应注射0.1%盐酸吗啡溶液的用量=15×0.023=0.345ml。

(三)人与动物及各类动物间药物剂量的换算方法

1.人与动物用药量换算 人与动物对同一药物的耐受性是相差很大的。一般说来,动物的耐受性要比人大,也就是单位体重的用药理动物比人要大。人的各种药物的用量在很多书上可以查得,但动物用药量可查的书较少,而且动物用的药物种类远不如人用的那么多。因此,必须将人的用药量换算成动物的用药量。一般可按下列比例换算:人用药量为1,小白鼠、大白鼠为25-50,兔、豚鼠为15-20,狗、猫为5-10。

此外,可以采用人与动物的体表面积计算法来换算:

(1)人体体表面积计算法 计算我国人的体表面积,一般认为许文生氏公式(中国生理学杂志12:327,1937)尚较适用,即:

体表面积(m2)=0.0061×身高(cm)+0.0128×体重(kg)-0.1529

例:某人身高168cm,体重55kg,试计算其体表面积。

解:0.061×168+0.0128×55.0.1529=1.576m2

(2)动物的体表面积计算法 有许多种,在需要由体重推算体表面积时,一般认为Meeh-Rubner氏公式尚较适用,即:

Meeh-Rubner氏公式

式中的K为一常数,随动物种类而不同:小白鼠和大白鼠9.1、豚鼠9.8、家兔10.1、猫9.8、狗11.2、猴11.8、人10.6(上列K值各家报导略有出入)。应当指出,这样计算出来的表面积还是一种粗略的估计值,不一定完全符合于每个动物的实测数值。

例:试计算体重1.50kg家兔的体表面积。

计算体重1.50kg家兔的体表面积

2.人及不同种类动物之间药物剂量的换算

(1)直接计算法 即按:

直接计算法

例:某利尿药大白鼠灌给药时的剂量为250mg/kg,试粗略估计狗灌胃给药时可以试用的剂量。

解:实验用大白鼠的体重一般在200g左右,其体表面积(A)为:

直接计算法

250mg/kg的剂量如改以mg/m2表示,即为:

直接计算法

实验用狗的体重一般在10kg左右,其体表面积(A)为:

直接计算法

(2)按mg/kg折算mg/m2转换因子计算

例:同上

解:按

直接计算法计算出狗的适当试用剂量。mg/kg的相应转移因子可由表11-3查得。(即为按mg/m2计算的剂量)。

直接计算法

(3)按每kg体重占有体重表面积相对比值计算

各种动物的“每kg体重占有体表面积相对比值(简称体表面积比例比值)”见表11-3。

直接计算法

(4)按人和动物间按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值表计算

见表11-4,12kg狗的体表面积为200g大白鼠的17.8倍。该药大白鼠的剂量为250mg/kg,200g的大白鼠需给药250×0.2=50mg。

于是直接计算法(狗的适当试用剂量)。

表11-3 进行不同种类动物间剂量换算时的常用数据

动物种类 Meeh-Rubner公式的K值 体重(kg) 体表面积(m2 Mg/kg-mg/m2转移因子 每kg体重占有体面积相对比值
小白鼠 9.1 0.018
0.02
0.022
0.024
0.0066
0.0067
0.0071
0.0076
2.9
3.0
3.1
3.2

粗略值3

1.0
(0.02kg)
大白鼠 9.1 0.10
0.15
0.20
0.25
0.0196
0.0257
0.0311
0.0761
5.1
5.8
6.4
6.9

粗略值6

0.47
(0.20kg)
豚鼠 9.8 0.30
0.40
0.50
0.60
0.0439
0.0532
0.0617
0.0697
6.8
7.5
8.1
8.6

粗略值8

0.40
(0.40kg)
家兔 10.1 1.50
2.00
2.50
0.1323
0.1608
0.1860
11.3
12.4
13.4

粗略值12
0.24
(2.0kg)
9.0 2.00
2.50
3.00
0.1571
0.1324
0.2059
12.7
13.7
14.6

粗略值14
0.22
(2.5kg)
11.2 5.00
10.00
15.00
0.3275
0.5199
0.6812
15.3
19.2
22.0

粗略值19
0.16
(10.0kg)
11.8 2.00
3.00
4.00
0.1878
0.2455
0.2973
10.7
12.2
13.5

粗略值12
0.24
(3.0kg)
10.6 40.00
50.00
60.00
1.2398
1.4386
1.6246
32.2
34.8
36.9

粗略值35
0.08
(50.0kg)

表11-4 人和动物间按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值表

小白鼠(20g) 大白鼠(200g) 豚鼠(400g) 家兔(1.5kg) 猫(2.0kg) 猴(4.0kg) 狗(12kg) 人(70kg)
小白鼠(20g) 1.0 7.0 12.25 27.8 29.7 64.1 124.2 378.9
大白鼠(200g) 0.14 1.0 1.74 3.9 4.2 9.2 17.8 56.0
豚鼠(400g) 0.08 0.57 1.0 2.25 2.4 5.2 4.2 31.5
家兔(1.5kg) 0.04 0.25 0.44 1.0 1.08 2.4 4.5 14.2
猫(2.0kg) 0.03 0.23 0.41 0.92 1.0 2.2 4.1 13.0
猴(4.0kg) 0.016 0.11 0.19 0.42 0.45 1.0 1.9 6.1
狗(12kg) 0.008 0.06 0.10 0.22 0.23 0.52 1.0 8.1
人(70kg) 0.0026 0.018 0.031 0.07 0.078 0.16 0.82 1.0

(5)按人与各种动物以及各种动物之间用药剂量换算

已知A种动物每kg体重用药量,欲估算B种动物每kg体重用药剂量时,可先查第422页表11-5,找出折算系数(W),再按下式计算:

B种动物的剂量(mg/kg)=W×A种动物的剂量(mg/kg)

例如,已知某药对小鼠的最大耐受量为20mg/kg(20g小鼠用0.4mg),需折算为家兔量。查A种动物为小鼠,B种动物为兔,交叉点为折算系数W=0.37,故家兔用药量为0.37×20mg/kg=7.4mg/kg,1.5kg家兔用药量为11.1mg。

表11-5 动物与人体的每公斤体重剂量折算系数表

折算系数W A 组 动 物 或 成 人
小鼠
0.02kg
大鼠
0.2kg
豚鼠
0.4kg

1.5kg

2kg

12kg
成人
60kg
B 种动物或成人 小鼠20g 1.0 1.6 1.6 2.7 3.2 4.8 9.01
大鼠0.2kg 0.7 1.0 1.14 1.88 2.3 3.6 6.25
豚鼠0.4kg 0.61 0.87 1.0 1.65 2.05 3.0 5.55
兔1.5kg 0.37 0.52 0.6 1.0 1.23 1.76 2.30
猫2.0kg 0.30 0.42 0.48 0.81 1.0 1.44 2.70
犬12kg 0.21 0.28 0.34 0.56 .068 1.0 1.88
成人60kg 0.11 0.16 0.18 0.304 0.371 0.531 1.0

八、实验动物的麻醉

在一些动物实验,特别是手术等实验,为减少动物的挣扎和保持其安静,并便于操作,常对动物采用必要的麻醉。由于动物种属间的差异等情况,所采用的麻醉方法和选用的麻醉剂亦有不同。

(一)常用的麻醉剂

动物实验中常用的麻醉剂分为三类,即挥发性麻醉剂、非挥发性麻醉剂和中药麻醉剂。

1.挥发性麻醉剂 这类麻药包括乙醚、氯仿等。乙醚吸入麻醉适用于各种动物,其麻醉量和致死量差距大,所发安全度亦大,动物麻醉深度容易掌握,而且麻后苏醒较快。其缺点是对局部刺激作用大,可引起上呼吸道粘膜液体分泌增多,再通过神经反射可影响呼吸、血压和心跳活动,并且容易引起窒息,故在乙醚吸入麻醚时必需有人照看,以防麻醉过深而出现上情况。

2.非挥发性麻醉剂 这类麻醉剂种类较多,包括苯巴比妥钠、戊巴比妥钠、硫喷妥钠等巴比妥类的衍生物,氨基甲酸乙脂和水合氯醛。这些麻醉剂使用方便,一次给药可维持较长的麻醉时间,麻醉过程较平衡,动物无明显挣扎现象。但缺点是苏醒较慢。

3.中药麻醉剂 动物实验时有时也用到象洋金花和氢溴酸东莨菪碱等中药麻醉剂,但由于其作用不够稳定,而且常需加佐剂麻醉效果才能理想,故在使用过程中不能得到普及,因而,多数实验室不选用这类麻醉剂进行麻醉。

(二)动物的麻醉方法

1.全身麻醉

(1)吸入法 用一块圆玻璃板和一个钟罩或一个密闭的玻璃箱作为挥发性麻醉剂的容器,多选用乙醚作麻药。麻醉时用几个棉球,将乙醚倒可其中,迅速转入钟罩或箱内,让其挥发,然后把待麻醉动物投入,约隔4-6分钟即可麻醉,麻醉后应立即取出,并准备一个蘸有乙醚的棉球小烧杯,在动物麻醚变浅时给套在鼻上使其补吸麻药。本法最适于大、小鼠的短期操作性实验的麻醉,当然也可用于较大的动物只是要求有麻醉口罩或较大的玻璃箱罢了。由于乙醚燃点很低,遇火极易燃烧,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远离炎源。

(2)腹腔和静脉给药麻醉法

非挥发性和中药麻醉剂均可用作腹腔和静脉注射麻醉,操作简便,是实验室最常采用的方法之一。腹腔给药麻醉多用于大小鼠和豚鼠,较大的动物如兔、狗等则多用静脉给药进行麻醉。由于各麻醉剂的作用长短以及毒性的差别。所以在腹腔和静脉麻醉时,一定控制药物的浓度和注射量(见表11-6)。

表11-6 常用麻醉剂的用法及剂量

麻 醉 剂 动 物 给药方法 剂 量(mg/kg) 常用浓度% 维 持 时 间
戊巴比妥纳 狗、兔 静脉 30 3 2-4小时中途加上1/5量,可维持1小时以上,麻醉力强,易抑制呼吸。
腹腔 40-50 3
大、小鼠、豚鼠 腹腔 40-50 2
硫喷妥纳 狗、兔 静脉 15-20 2 15-30分钟,麻醉力强,宜缓慢注射。
大白鼠 腹腔 40 1
小白鼠 腹腔 15-20 1
氯 醛 糖 静脉 80-100 2 3-4小时,诱导期不明显
大白鼠 腹腔 50 2
乌 拉 坦 静脉 750-1000 30 2-4小时,毒性小,主要适用小动物的麻醉。
大、小白鼠 皮下或肌肉 800-1000 20
淋巴囊注射 0.1ml/100g 20-25
蟾蜍 淋巴囊注射 1ml/100g 10

2.局部麻醉

⑴猫的局部麻醉一般应用0.5-1.0%盐酸普鲁卡因注射。粘膜表面麻醉宜用2%盐酸可卡因。

⑵兔在眼球手术时,可于结膜囊滴入0.02%盐酸可卡因溶液,数秒钟即可出现麻醉。

⑶狗的局部麻醉用0.5-1%盐酸普鲁卡因注射。眼鼻、咽喉表面麻醉可用2%盐酸可卡因。

3.麻醉注意事项

⑴静脉注射必须缓慢,同时观察肌肉紧张性、角膜反射和对皮肤夹捏的反应,当这些活动明显减弱或消失时,立即停止注射。配制的药液浓度要适中,不可过高,以兔麻醉过急;但也不能过低,以减少注入溶液的体积。

⑵麻醉时需注意保温。麻醉期间,动物的体温调节机能往往受到抑制,出现体温下降,可影响实验的准确性。此时常需采取保温措施。保温的方法有,实验桌内装灯,电褥,台灯照射等。无论用哪种方法加温都应根据动物的肛门体温而定。常用实验动物正常体温:猫为38.6℃±1.0℃,兔为38.4℃±1.0℃,大鼠为39.3℃±0.5℃。

⑶作慢性实验时,在寒冷冬季,麻醉剂在注射前应加热至动物体温水平。

九、实验动物采血方法

实验研究中,经常要采集实验动物的血液进行常规检查或某些生物化学分析,故必须掌握血液的正确采集、分离和保存的操作技术。

采血方法的选择,主要决定于实验的目的所需血量以及动物种类。凡用血量较少的检验如红、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的测定,血液涂片以及酶活性微量分析法等,可刺破组织取毛细血管的血。当需血量较多时可作静脉采血。静脉采血时,若需反复多次,应自远离心脏端开始,以免发生栓塞而影响整条静脉。例如,研究毒物对肺功能的影响、血液酸碱平衡、水盐代谢紊乱,需要比较动、动脉血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血液pH值以及K+、Na+、CI-离子浓度,必须采取动脉血液。

采血时要注意:⑴采血场所有充足的光线;室温夏季最好保持在25-28℃,冬季,15-20℃为宜;⑵采血用具有采用部位一般需要进行消毒;⑶采血用的注射器和试管必须保持清洁干燥;⑷若需抗凝全血,在注射器或试管内需预先加入抗凝剂。现将采用血方法按动物和部位分别加以介绍。

不同动物采血部位与采血量的关系可参考表11-7。

表11-7 不同动物采血部位与采血量的关系

采血量 采血部位 动物品种
取少量血 尾静脉
耳静脉
眼底静脉丛
舌下静脉
腹壁静脉
冠、脚蹼皮下静脉
大鼠、小鼠
兔、狗、猫、猪、山羊、绵羊
兔、大鼠、小鼠

青蛙、蟾蜍
鸡、鸭、鹅
取中量血 后肢外侧皮下小隐静脉
前肢内侧皮下头静脉
耳中央动脉
颈静脉
心脏
断头
翼下静脉
颈动脉
狗、猴、猫
狗、猴、猫

狗、猫、兔
豚鼠、大鼠、小鼠
大鼠、小鼠
鸡、鸭、鸽、鹅
鸡、鸭、鸽、鹅
取大量血 股动脉、颈动脉
心脏
颈静脉
摘眼球
狗、猴、猫、兔
狗、猴、猫、兔
马、牛、山羊、绵羊
大鼠、小鼠

常用实验动物的最大安全采血量与最小的致死采用血量,见表11-8。
表11-8 常用实验动物的最大安全采血量与最小致死采血量

动物品种 最大安全采血量(ml) 最小致死采血量(ml)
小 鼠 0.2 0.3
大 鼠 1 2
豚 鼠 5 10
10 40
狼 狗 100 500
猎 狗 50 200
15 60

(一)小鼠、大鼠采血法

1.割(剪)尾采血

当所需血量很少时采用本法。固定动物并露出鼠尾。将尾部毛剪去后消毒,然后浸在45℃左右的温水中数分钟,使尾部血管充盈。再将尾擦干,用锐器(刀或剪刀)割去尾尖0.3-0.5cm,让血液自由滴入盛器或用血红蛋白吸管吸取,采血结束,伤口消毒并压迫止血。也可在尾部作一横切口,割破尾动脉或静脉,收集血液的方法同上。每鼠一般可采血10余次以上。小鼠每次可取血0.1ml,大鼠0.3~0.5ml。

2.鼠尾刺血法

大鼠用血量不多时(仅做白细胞计数或血红蛋白检查),可采用本法。先将鼠尾用温水擦拭,再用酒精消毒和擦拭,使鼠尾充血。用7号或8号注射针头,刺入鼠尾静脉,拔出针头时即有血滴出,一次可采集10~50mm3。如果长期反复取血,应先靠近鼠尾末端穿刺,以后再逐渐向近心端穿刺。

3.眼眶静脉丛采血 采血者的左手拇食两指从背部较紧地握住小鼠或大鼠的颈部(大鼠采血需带上纱手套),应防止动物窒息。当取血时左手拇指及食指轻轻压迫动物的颈部两侧,使眶后静脉丛充血。右手持续接7号针头的1ml注射器或长颈(3~4cm)硬质玻璃滴管(毛细管内径0.5-1.0mm),使采血器与鼠面成45℃的夹角,由眼内角刺入,针头斜面先向眼球,刺入后再转180度使斜面对着眼眶后界。刺入浓度,小鼠约2~3mm,大鼠约4~5mm。当感到有阻力时即停止推进,同时,将针退出约0.1-0.5mm,边退边抽。若穿刺适当血液能自然流入毛细管中,当得到所需的血量后,即除去加于颈部的压力,同时,将采血器拔出,以防止术后穿刺孔出血。

若技术熟练,用本法短期内可重复采血均无多大困难。左右两眼轮换更好。体重20-25g的小鼠每次可采血0.2-0.3ml;体重200-300g大鼠每次可采血0.5-1.0ml,可适用于某些生物化学项目的检验。

4.断头取血

采血者的左手拇指和食指以背部较紧地握住大(小)鼠的颈部皮肤,并作动物头朝下倾的姿势。右手用剪刀猛剪鼠颈,约1/2-4/5的颈部前剪断,让血自由滴入盛器。小鼠可采用约0.8~1.2ml;大鼠约5-10ml。

5.心脏采血

鼠类的心脏较小,且心率较快,心脏采血比较困难,故少用。活体采血方法与豚鼠相同。若做开胸一次死亡采血,先将动物作深麻醉,打开胸腔,暴露心脏,用针头刺入右心室,吸取血液。小鼠约0.5-0.6ml;大鼠约0.8-1.2ml。

6.颈动静脉采血

先将动物仰位固定,切开颈部皮肤,分离皮下结缔组织,使颈静脉充分暴露,可用注射器吸出血液。在气管两侧分离出颈动脉,离心端结扎,向心端剪口将血滴入试管内。

7.腹主动脉采血

最好先将动物麻醉,仰卧固定在手术架上,从腹正中线皮肤切开腹腔,使腹主动脉清楚暴露。用注射器吸出血液,防止溶血。或用无齿镊子剥离结缔组织,夹住动脉近心端,用尖头手术剪刀,剪断动脉,使血液喷入盛器。

8.股动(静)脉采血

先由助手握住动物,采血者左手拉直动物下肢,使静脉充盈。或者以搏动为指标,右手用注射器刺入血管。体重15-20g 小鼠采血约0.2-0.8ml,大鼠约0.4-0.6ml。

(二)豚鼠采血法

1.耳缘剪口采血

将耳消毒后,用锐器(刀或刀片)割破耳缘,在切口边缘涂抹20%柠檬酸钠溶液,阻止血凝,则血可自切口自动流出,进入盛器。操作时,使耳充血效果较好。此法能采血0.5ml左右。

2.心脏采血

取血前应探明心脏搏动最强部位,通常在胸骨左缘的正中,选心跳最显的部位作穿刺。针头宜稍细长些,以免发生手术后穿刺孔出血,其操作手法详见兔心脏采血。因豚鼠身体较小,一般可不必将动物固定在解剖台上,而可由助手握住前后肢进行采血即可。成年豚鼠每周采血应不超过10ml为宜。

3.肌动脉采血

将动脉仰位固定在手术台上,剪去腹股沟区的毛,麻醉后,局部用碘酒消毒。切开长约2-3cm的皮肤,使股动脉暴露及分离。然后,用镊子提起股动脉,远端结扎,近端用止血钳夹住,在动脉中央剪一小孔,用无菌玻璃小导管或聚乙烯、聚四氟乙烯管插入,放开止血钳,血液即导管口流出。一次可采血10-20ml。

4.背中足静脉取血

助手固定动物,将其右或左右膝关节伸直提到术者面前。术者将动物脚背面用酒精消毒,找出背中足静脉后,以左手的拇指和食指拉住豚鼠的趾端,右手拿的注射针刺入静脉。拔针后立即出血,呈半球状隆起。采血后,用纱布或脱脂棉压迫止血。反复采血时,两后肢交替使用。

(三)兔采血法

1.耳静脉采血

本法为最常用的取血法之一,常作多次反复取血用,因此,保护耳缘静脉,防止发生栓塞特别重要。

将兔放入仅露出头部及两耳的固定盒中,或由助手以手扶住。选耳静脉清晰的耳朵,将耳静脉部位的毛拔去,用75%酒精局部消毒,待干。用手指轻轻摩擦兔耳,使静脉扩张,用连有5(1/2)号针头的注射器在耳缘静脉末端刺破血管待血液漏出取血或将针头逆血流方向刺入耳缘静脉取血,取血完毕用棉球压迫止血,此种采血法一次最多可采血5-10ml。

2.耳中央动脉采血

将兔置于兔固定筒内,在兔耳的中央有一条较粗、颜色较鲜红的中央动脉,用左手固定兔耳,右手取注射器,在中央动脉的末端,沿着动脉平行地向心方向刺入动脉,即可见动脉血进入针筒,取血完毕后注意止血。此法一次抽血可达15ml。但抽血时应注意,由于兔耳中央动脉容易发生痉挛性收缩,因此抽血前,必须先让兔耳充分充血,当动脉扩张,未发生痉挛性收缩之前立即进行抽血,如果等待时间过长,动脉经常会发生较长时间的痉挛性收缩。取血用的针头一般用6号针头,不要太细。针刺部位从中央动脉末端开始。不要在近耳根部取血,因耳根部软组织厚,血管位置略深,易刺透血管造成皮下出血。

3.心脏取血

将家兔仰卧固定,在第三肋间胸骨左缘3毫米处注射针垂直刺入心脏,血液随即进入针管。注意事项有:⑴动作宜迅速,以缩短在心脏内的留针时间和防止血液凝固;⑵如针头已进入心脏但抽不出血时,应将针头稍微后退一点。⑶在胸腔内针头不应左右摆动以防止伤及心,肺、一次可取血20-25ml。

4.后肢胫部皮下静脉取血

将兔仰卧固定于兔固定板上,或由一人将兔固定好。拔去胫部被毛,在胫部上端股部扎以橡皮管,则在胫部外侧浅表皮下,可清楚见到皮下静脉。用左手两指固定好静脉,右手取带有5(1/2)号针头的注射器内皮下静脉平行方向刺入血管,抽一下针栓,如血进入注射器,表示针头已刺入血管,即可取血。一次可取2~5ml。取完后必须用棉球压迫取血部位止血,时间要略长些,因此处不易止血。如止血不妥,可造成皮下血肿,影响连续多次取血。

5.股静脉、颈静脉取血

先作股静脉和颈静脉暴露分离手术

⑴股静脉取血 注射器平行于血管,从股静脉下端向心方向刺入,徐徐抽动针栓即可取血。抽血完毕后要注意止血。股静脉较易止血,用于纱布轻压取血部位即可。若连续多次取血,取血部位宜尽量选择靠离心端。

⑵外颈静脉取血 注射器由近心端(距颈静脉分支2-3厘米处)向头侧端顺血管平等方向刺入,使注射针一直引深至颈静脉分支叉处,即可取血。此处血管较粗,很容易取血,取血量也较多,一次可取10ml以上。取血完毕,拔出针头,用干纱布轻轻压迫取血部位也易止血。兔急性实验的静脉取血,用此法较方便。

(四)狗、猫采血法

1.后肢外侧小隐静脉和前肢内侧下头静脉采血

此法最常用,且方便。后肢外侧小隐静脉在后肢胫部下1/3的外侧浅表的皮下,由前侧方向后行走。抽血前,将狗固定在狗架上或使狗侧卧,由助手将狗固定好。将抽血部位的毛剪去,碘酒一酒精消毒皮肤。采血者左手拇指和食指握紧剪毛区上部,使下肢静脉充盈,右手用连有6号或7号针头的消毒器迅速穿刺入静脉,左手放松将针固定,以适当速度抽血(以无气泡为宜)。或将胶皮带绑在狗股部,或由助手握紧股部,即可,若仅需少量血液,可以不用注射器抽取,只需用针头直接刺入静脉,待血从针孔自然滴出,放入盛器或作涂片。

采集前肢内侧皮下的头静脉血时,操作方法基本与上述相同。一只狗一般采10-20ml血并不困难。

2.股动脉采血

本法为采取狗动脉血最常用的方法。操作也较简便。稍加以训练的狗,在清醒状态下将狗卧位固定于狗解剖台上。伸展后肢向外伸直,暴露腹肥肉沟三角动脉搏动的部位,剪去毛。用碘酒消毒。左手中指、食指探摸股动脉跳动部位,并固定好血管,右手取连有5(1/2)号针头的注射器,针头由动脉跳动处直接刺入血管,若刺入动脉一般可见鲜红血液流入注射器,有时还需微微转动一下针头或上下移动一下针头,方见鲜血流入。有时,往往刺入静脉,必须重抽之。待抽血完毕,迅速拔出针头,用干药棉压迫止血2~3分钟。

3.心脏采血

本法最好在麻醉下进行,驯服的狗不麻醉也行。将固定在手术台上,前肢向背侧方向固定,暴露胸部,将左侧第3-5肋间的被毛剪去,用碘酒-酒精消毒皮肤。采血者用左手触摸左侧3-5肋间处,选择心跳最显处穿刺。一般选择胸骨左缘外1cm第4肋间处。取连有6(1/2)号针头的注射器,由上述部位进针,并向动物背侧方向垂直刺入心脏。采血者可随针接触心跳的感觉,随时调整刺入方向和浓度,摆动的角度尽量小,避免损伤心肌过重,或造成胸腔大出血。当针头正确刺入心脏时,血即可进入抽射器,可抽取多量血液。

4.耳缘静脉采血

本法宜取少量血液作血常规或微量酶活力检查等。有训练的狗不必绑嘴,剪去耳尖部短毛,即可见耳缘静脉,手法基本与兔相同。

5.颈静脉

狗不需麻醉,经训练的狗不需固定,未经训练的狗应予固定。取侧卧位,剪去颈部被毛约10×3cm2范围,用碘酒、酒精消毒皮肤。将狗颈部拉直,头尽量后抑。用左手拇指压住颈静脉入胸部位的皮肤。使颈静脉怒张,右手取连有6(1/2)号针头的注射器。针头沿血管平行方向向心端刺往前血管。由于此静脉在皮下易滑动,针刺时除用左手固定好血管外,刺入要准确。取血后注意压迫止血。采用此法一次可取较多量的血。

猫的采血法基本与狗相同。常采用前肢皮下头静脉、后肢的股静脉、耳缘静脉取血。需大量血液时可从颈静脉取血。方法见前述。

(五)猴采血法

与人类的采血法相似,常用者有以下几种:

1.毛细血管采血 需血量少时,可在猴拇指或足跟等处采血。采血方法与人的手指或耳垂处的采血法相同。

2.静脉采血 最宜部位是后肢皮下静脉及外颈静脉。后肢皮下静脉的取血法与狗相似。

用外颈静脉采血时,把猴固定在猴台上,侧卧,头部略低于台面,助手固定猴的头部与肩部。先剪去颈部的毛,用碘酒-酒精消毒,即可见位于上颌角与锁骨中点之间的怒张的外颈静脉。用左手拇指按住静脉,右手持连6(1/2)号针头的注射器,其它操作与人的静脉取血同。

也可在肘窝、腕骨、手背及足背选静脉采血。但这些静脉更细、易滑动、穿刺难,血流出速度慢。

3.动脉采血 股动脉可触及。取血量多时常被优先选用,手法与狗股动脉采血相似。此外,肱动脉与桡动脉也可用。

(六)羊的采血方法

常采用颈静脉取血方法。也可在前后肢皮下静脉取血。颈静脉粗大,容易抽取,而且取血量较多,一般一次可抽取50-100ml。

将羊蹄捆缚,按倒在地,由助手用双手握住羊下颌,向上固定住头部。在颈部一侧外缘剪毛约2寸范围,碘酒、酒精消毒。用左手拇指按压颈静脉,使之怒张,右手取连用粗针头的注射器沿静脉一侧以39度倾斜由头端向心方向刺入血管,然后缓缓抽血至所需量。取血完毕,拔出针头,采血部位以酒精棉球压迫片刻,同时迅速将血液注入盛有玻璃珠的灭菌烧瓶内,振荡数分钟,脱去纤维蛋白,防止凝血,或将血液直接注入装有凝剂的烧瓶内。

(七)鸡、鸽、鸭的采血方法

鸡和鸽常采用的取血方法,是从其翼根静脉取血。如需抽取血时,可将动脉翅膀展开,露出腋窝,将羽毛拔去,即可见到明显的翼根静脉,此静脉是由翼根进入腋窝的一条较粗静脉。有碘酒、酒精消毒皮肤。抽血时用左手拇指、食指压迫此静脉向心端,血管即怒张。右手取连有5(1/2)号针头的注射器,针头由翼根向翅膀方向沿静脉平行刺入血管内,即可抽血,一般一只成年动物可抽取10-20ml血液。也常采用右侧颈静脉取血。右侧颈静脉较左侧粗,故用右侧颈静脉。以食指和中指按住头的一侧,用酒精棉球消毒右侧颈静脉的部位。以拇指轻压颈根部以使静脉充血。右手持注射器刺入静脉取血。常采用取血法还有爪静脉取血和心脏取血。在爪根部与爪中所见血管尖端之间切断血管,以吸管或毛细胞直接取血。亦可将注射针刺入心脏内取血。

十、急性动物实验中常用的手术方法

急性动物实验中常以血压、呼吸等为指标,以静脉注射、放血等为实验方法。需要曝露气管、颈总动脉,颈外静脉,股动脉,股静脉,并做相应的插管,以及分离迷走神经,减压神经及股神经等。因此手术主要颈部及股部进行,现分述如下:

(一)兔、狗颈部手术

颈部手术的目的在于暴露气管、颈部血管并作相应的插管以及分离神经等。颈部手术成败的关键在于熟悉动物颈部及手术要领,防止损伤血管和神经(图11-19)现以兔为例,说明如下:

家兔颈部血管神经解剖位置示意图

图11-20 家兔颈部血管神经解剖位置示意图

1.家兔背位固定于兔台上,颈部剪毛。

2.动物麻醉 一般作局部浸润麻醉,在颈部正中线皮下注1%普鲁卡因,亦可选用20%乌拉坦作全身麻醉。

3.气管及颈部血管神经分离术

⑴气管暴露术:用手术刀沿颈部正中线从甲状软骨处向下靠近胸骨上缘作一切口(兔长约4~6cm,狗的长约10cm);因兔颈部皮肤较松驰亦可用手术剪沿正中线剪开。切开皮肤后,以气管为标志从正中线用止血钳钝性分离正中的肌群和筋膜即可暴露气管,分离食道与气管,在气管下穿过一条粗线备用。

⑵颈总动脉分离术:正中切开皮肤及皮下筋膜,暴露肌肉。将肌肉层与皮下组织分开。此时清楚可见在颈中部位有两层肌肉。一层与气管平行,复于气管上,为胸骨舌骨肌。其上又有一层肌肉呈V字形走行向左右两侧分开。此层为胸锁乳突肌。用镊子轻轻夹住一侧的胸锁乳突肌,用止血钳在两层肌肉的交接处(即V形沟内)将它分开(注意,切勿在肌肉中分,以防出血)。在沟底部即可见到有搏动的颈总动鞘。用眼科镊子(或纹式止血钳)细心剥开鞘膜,避开鞘膜内神经,分离出长约3-4cm的颈总动脉,左其下穿两根线备用。

颈动脉窦分离术:在剥离两侧颈总动脉基础上,继续小心地沿两侧上方深处剥离,直至颈总动脉分叉处膨大部分,即为颈动脉窦,剥离时勿损伤附近的血管神经。

⑶颈部迷走、交感、减压神经分离术:于家兔颈部,在找到颈动脉鞘以后,将颈总动脉附近的结缔组织薄膜镊住,并轻拉向外侧使薄膜张开,即可见薄膜上数条神经,根据各条神经的形态、位置和走向等特点来辨认,迷走神经最粗,外观最白,位于颈总动脉外侧,易于识别。交感神经比迷走神经细,位于颈总动脉的内侧,呈浅灰色;减压神经细如头发,位于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之间,在家兔为一独立的神经,沿交感神经外侧后行走,但在人、狗此神经并不单独行走,而是行走于迷走、交感干或迷走神经中。将神经细心分离出2-3cm长即可,然后各穿细线备用。

⑷颈外静脉暴露术 颈外静脉浅,位于颈部皮下,其属支外腭静脉和内腭静脉,颈部正中切口后,用手指从皮肤外将一侧部组织顶起,在胸锁突乳肌外缘,即可见很粗而明显的颈外静脉。仔细分离长约3-4cm的颈外静脉,穿两线备用。

4.气管及颈部血管插管术

在前述分离术的基础上,按需要选作下列插管术。

⑴气管插管术:暴露气管后在气管中段,于两软骨环之间,剪开气管口径之半,在向头端作一小纵切口呈倒“T”形。用镊子夹住T形切口的一角,将适当口径的气管套管由切口向心端插入气管腔内,用粗线扎紧,再将结扎线固定于“Y”形气管插管分叉处,以防气管套管脱出。

⑵颈总动脉插管术:颈总动脉主要用于测量颈动脉压。为此,在插管前需使动物肝素化,并将口径适宜的充满抗凝液体(也可用生理盐水)的动脉套管(也可用塑料管)准备好,将颈总动脉离心端结扎线之间。插管时以左手拇指及中指拉住离心端结扎线头,食指从血管背后轻扶血管。右手持锐利的眼科剪,使与血管呈45度角,在紧靠离心端结扎线处向心一剪,剪开动脉壁之周径1/3左右(若重复数剪易造成切缘不齐,当插管时易造成动脉内膜内卷或插入层间而失败),然后持动脉套管,以其尖端余面与动脉平均地向心方向插入动脉内,用细线扎紧并在套管分叉处打结固定。最后将动脉套管作适当固定,以保证测压时血液进出套管之通畅。

⑶颈外静脉插管术:颈外静脉可用于注射、输液和中尽静脉压之测量。血管套管插入方法与股静脉相似,现将用于中心静脉压测量的插和作一简介:

在插管前先将兔肝素化,并将联接静脉压检压计的细塑料管导管充盈含肝素之生理盐水。在导管上作一长5-8cm的记号,导管准备好后,先将静脉远心端结扎,靠近结扎点的向心端作一剪口,将导管插入剪口,然后一边拉结扎线头使颈外静脉与颈矢状面、冠状面各呈45度角,一边轻柔地向心端缓慢插入,遇有阻抗即退回改变角度重插,切不可硬插(易插破静脉进入胸腔)一般达导管上记号为止,此时可达右心房入口处。若导管插管成功,则可见静脉压检压计水面或漂浮于中心静脉压数值附近随呼吸而上下波动。

(二)兔、狗股部手术

股部手术目的在于分离股神经、股动、静脉及进行股动、静脉插管,以备放血、输血输液、注射药物等用。狗肌部神经、血管解剖特点见图11-20。

狗股部神经、血管解剖特点

图11-20 狗股部神经、血管解剖特点

狗、兔等动物手术方法基本相同。现以兔为例其基本步骤如下:

1.动物背位固定于兔台上,腹股沟部剪毛。

2.用手指触摸股动脉搏动,辨明动脉走向,在该处作局部麻醉并作方向一致长约4-5cm的切口。用止血钳小心分离肌肉及深部筋膜,便清楚地暴露出股三角区。骨三角区上界为鼠蹊韧带,内界为缝匠肌,外界为内收长肌。肌动脉及神经即由此三角区通过。股神经位于外侧,股静脉位于内侧,肌动脉位于中间偏后。

3.用止血钳细心将股神经首先分出,然后分离股动、静脉间的结缔组织,清楚地暴露股静脉,如作插管可分离出一段静脉(约2-2.5cm)。穿两根细线备用。再仔细分离股动脉,将股动脉与其部的组织分离开,长约2-2.5cm。切勿伤及股动脉分支。动脉下方穿两根细线备用。

4.在动物行肝素化后作股动、静脉插管。狗的血管粗大,插管较易。家兔血管细,插管较难;因此要细致耐心和掌握要领。

(1)股动脉插管术:于肌动脉近心端用动脉夹夹住,近心端用细线结扎,牵引此线在贴近远心端结扎处剪开血管向心插入动脉套针或塑料管,结扎固定后备放血或注射用。

(2)股静脉插管术:股静脉插管术,除不需用动脉夹外,基本与股动脉插管相同。但因静脉于远心端结扎后静脉塌陷呈细线状,较难插管,因此可试用静脉充盈插管法。即:在股静脉近心端用血管夹夹住(也可用线提起),活动肢体使股静脉充盈,股静脉远心端结扎线打一活扣,待手术者剪口插入套针后,再由助手迅速结扎紧。

十一、实验动物的急救措施

当实验进行中因麻醉过量、大失血、过强的创伤、窒息等各种原因,而使动物血压急剧下降甚至测不到。呼吸极慢而夫规则甚至呼吸停止、角膜反射消失等临床死亡症状时,应立即进行急救。急救的方法可根据动物情况而定。对狗、兔、猫常用的急救措施有下面几种。

(一)针刺

针刺人中穴对挽救家兔效果较好。对狗用每分钟几百次频率的脉冲电刺激膈神经效果较好。

(二)注射强心剂

可以静脉注射0.1%肾上腺素1ml,必要时直接作心脏内注射。肾上腺素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使心肌收缩幅度增大与加速房室传导速度、扩张冠状动脉、增强心肌供血、供氧及改善心肌代谢、刺激高位及低位心脏起搏点等作用。

当动物注射肾上腺素后,如心脏已搏动但极为无力时,可从静脉或心腔内注射1%氯化钙5ml。钙离子可兴奋心肌紧张力,而使心肌收缩加强,血压上升。

(三)注射呼吸中枢兴奋药

可从静脉注射山梗莱碱或尼可刹米。给药剂量和药理作用如下:

尼可刹米:每条动物一次注25%1ml。此药可直接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使呼吸加速加深;对血管运动中枢的兴奋作用较弱。在动物抑制情况下作用更明显。

山梗莱碱:每条动物一次可注入1%0.5ml。此药可刺激颈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兴奋呼吸中枢;同时此药对呼吸中枢还有轻微的直接兴奋作用。作为呼吸兴奋药,它比其他药作用迅速而显著。呼吸可迅速加深加快,血压亦同时升高。

(四)动脉快速注射高渗葡萄糖液

一般常采用经动物肌动脉逆血流加压、快速、冲击式的注入40%葡萄糖溶液。注射量根据动物而定,如狗可按2-3ml/kg体重计算。这样可刺激动物血管内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血压呼吸的改善。

(五)动脉快速输血、输液

在作失血性休克或死亡复活等实验时采用。可在动物股动脉插一软塑料套管,连接加压输液装置(血压计连接输液瓶上口,下口通过胶皮管连接塑料套管)。当动物发生临床死亡时,即可加压(180-2000mmHg)快速从股动脉输血和低分子右旋糖酐。如实验前动物曾用肝素抗凝,由于微循环血管中始终保持通畅,不出现血管中血液凝固现象,因此就是动物出现临床死亡后数分钟,采用此种急救措施仍易救活。

(六)人工呼吸

可采用双手压迫动物胸廓进行人工呼吸。如有电动人工呼吸器,可行气管分离插管后,再连接人工呼吸器进行人工呼吸。一旦见到动物自动呼吸恢复,即可停止人工呼吸。

有条件时,当动物呼吸停止,而心搏极弱或刚停止时,可用5%CO2和60%O2的混合气体进行人工呼吸,效果更好。

采用人工呼吸器时,应调整其容量:大鼠为50次/分钟,每次8ml/kg(即400ml/kg/分钟);兔和猫为30次/分钟,每次10ml/kg(即300ml/kg/分钟);犬为20次/分钟,每次100ml/kg(即2000ml/kg/分钟)。

十二、实验动物的处死方法

(一)蛙类

常用金属探针插入枕骨大孔,破坏脑脊椎的方法处死。将蛙用温布包住,露出头部,左手执蛙,并且用食指按压其头部前端,拇指按压背部,使头前俯;右手持金属探针由头前端沿线向尾方刺触,触及凹陷处即枕骨大孔所在。将探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刺破皮肤即入枕骨大孔。这时将探针尖端转向头方,向前探入颅腔,然后向各方搅动,以捣毁脑组织,如探针确在颅腔内,实验者可觉出针在四面皆壁的腔内。脑组织捣毁后,将探针退出,再由枕骨大孔刺入,并转向尾方,与脊柱平行刺入椎管,以破坏脊髓。脑和脊髓是否被完全破坏,可检查动物四肢肌肉的紧张性是否完全消失。拔出探针后,用一小干棉球将针孔堵住,以防止其出血。

操作过程中要防止毒腺分泌物射入实验者眼内。如被射入时,即需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

(二)大鼠和小鼠

1.脊椎脱臼法

右手抓住鼠用力向后拉,同时左手拇指与食指用力向下按住鼠头,将脊髓与脑髓拉断,鼠便立即死亡。

2.断头法

实验者戴上棉绿纱手套,用右手握住大鼠头部,左手握住背部,露出颈部,助手用剪刀在鼠颈部将鼠头剪掉。小鼠处死法相同。

3.击打法

右手抓住鼠尾,提起,用力摔击其头部,鼠痉挛后立即死亡。用小木锤用力击打鼠头部也可致死。

4.急性大失血法

可采用鼠眼眶动脉和静脉急性大量失血方法使鼠立即死亡。

5.化学致死法

吸入一氧化碳,大、小鼠在一氧化碳浓度为0.2-0.5%环境中即可致死。

皮下注射士的年,吸入乙醚、氨仿,均可致死。士的年注射量,小鼠为0.76~2.0mg/kg体重,大鼠3.0-3.5ml/kg体重。氯化钾处死大鼠剂量:25%溶液0.6ml/只静脉注入。

(三)狗、猫、兔、豚鼠

1.空气栓塞法

向动物静脉内注入一定量的空气,使之发生栓塞而死。当空气注入静脉后,可在右心随着心脏的跳动使空气与血液相混致血液成泡沫状,随血液循环到全身。如进入肺动脉,可阻梗其分支,进入心脏冠状动脉,造成冠状动脉阻塞,发生严重的血液循环障碍,动物很快致死。一般兔、猫等静脉内注入20-40ml空气即可致死。每条狗由前肢或后肢皮下静脉注入80~150ml空气,可很快致死。

2.急性失血法

先使动物轻度麻醉,如狗可按每公斤体重静脉注射硫喷妥纳20-30mg,动物即很快入睡。暴露股三角区,用锋利的杀狗刀在股三角区作一个约10cm的横切口,把股动、静脉全切断,立即喷出血液。用一块湿纱布不断擦去股动脉切周围处的血液和血凝块,同时不断的用自来水冲洗流血,使股动脉切口处保持畅通,动物3~5分钟内即可致死。采用此种方法,动物十分安静,对脏器无损伤,对活杀采集病理切片标本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3.破坏延脑法

如果急性实验后,脑已暴露,可用器具将延髓破坏,导致动物死亡。对家兔也可用木锤用力锤击其后脑部,损坏延脑,造成死亡。

4.开放性气胸法

将动物开胸,造成开放性气胸。这时胸膜腔的压力与大气压力相等,肺脏因受大气压缩发生肺萎陷,纵隔摆动,动物窒息而死。

5.化学药物致死法

静脉内注入一定量的氯化钾溶液,使动物心肌失去收缩能力,心脏急性扩张,致心脏驰缓性停跳而死亡。每条成年兔由兔耳缘静脉注入10%氯化钾溶液5~10ml;每条成年狗由狗前肢或后肢下静脉注入20~30ml。即可致死。

静脉内注入一定量的福尔马林溶液,使血液内蛋白凝固,动物由于全身血液循环严重障碍和缺氧而死。每条成年狗静脉注入10%福尔马林溶液20ml即可致死。也可将福尔马林与酒精按一定比例配成动物致死液应用。

皮下注射士的年致死:豚鼠剂量为3.0-4.4mg/kg体重,兔0.5-0.5mg/kg体重,狗0.3-0.42mg/kg体重,猫1.0-2.0mg/kg体重。

经口或注年DDT致死;(LD50):豚鼠:经口0.4g/kg体重,皮下0.9g/kg体重。兔:经口0.3g/kg体重,皮下0.25g/kg体重;静脉0.043g/kg体重。狗:静脉0.067g/kg体重。

第三节 影响动物实验效果的动物因素

动物实验是现代医学的常用方法,是进行教学、科研和医疗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和工具。因此已成为科学工作者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功。

要想获得正确可靠的动物实验结果,就必须了解影响动物实验效果的各种因素,排除各种影响实验结果的干扰因素。这里着重讨论与实验动物有关的各种影响因素。

一、种属

不同种属的哺乳动物生命现象,特别是一些最基本的生命过程,有一定的共性。这正是在医学实验中可以应用动物实验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不同种属的动物,在解剖、生理特征和对各种因素的反应上,又各有个性。例如不同种属动物对同一致病因素的易感性不同,甚至对一种动物是致命的病原体,对另一种动物可能完全无害。因此,熟悉并掌握这些种属差异,有利于动物实验的进行,否则可能贻误整个实验。例如在研究醋酸棉酚对雄性动物生死功能的影响时,不同动物的反应很不一样,小鼠对醋酸棉酚很不敏感,不宜选用。而大鼠和地鼠就很敏感。很适宜。又如,以家兔作为研究排卵生理的实验时,则应知道,家兔是“诱发性排卵动物”,即一般情况下只有交配才引起排卵,这一特点可以用来方便地实验各种处理因素的抗排卵作用。但另一方面,这种排卵和人及其它一些哺乳动物的自发性排卵有较大差异,在应用这些实验结果时应予以注意。

在不同种属动物身上作的实验结果有较大差异。由于不同种属动物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不同,对药物反应性也不同,所以药效就不同。吸收过程差异:如大鼠吸收碘非常快,而兔和豚鼠则吸收得慢,因而碘在二者的药效也就有差异。排泄过程的差异:如大鼠体内的巴比妥在3天内可排出90%以上,而鸡在7天内仅排出33%,因此巴比妥对鸡的毒性比对大鼠要大得多。氯霉素在大鼠体内主要随胆汁排泄,存在肝肠循环现象,半衰期较短,药物作用时间的长短就有差异。代谢过程差异:如磺胺药和异烟肼在犬体内不能乙酰化,多以原型从尿排出;在兔和豚鼠体内能够乙酰化,多以乙酰化形式随尿排出;而在人体内部分乙酰化,大部分是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随尿排出。乙酰化后不但失去了药理活性,而且不良反应也增加。可见这两种药物对不同种属动物的药效和毒性都有差别。

不同种属动物对药物的反应也有差异,大鼠、小鼠、豚鼠和兔对催吐药不产生呕吐反应,在猫、犬和人则容易产生呕吐。组织胺使豚鼠支气管痉挛窒息而死亡,对于家兔则是收缩血管和使右心室功能衰竭而死亡。苯可使家兔白细胞减少及造血官发育不全,而对狗却引起白细胞增多及脾脏和淋巴结增生;苯胺及其衍生物对狗、猫、豚鼠能引起与人相似的病理变化,产生变性血红蛋白,但在家兔身上则不易产生变性血红蛋白,在小鼠身上则完全不产生。

不同种属动物的基础代谢率相差很大。常用的实验动物中以小鼠的基础代谢最高,鸽、豚鼠、大鼠次之,猪、牛最低。

二、种系

实验动物由于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作用,即使同一种属动物,也有不同品系,经过采用不同遗传育种方法,可使不同个体之间在基因型上千差万别,表现型上同样参差不齐。因此,同一种属不同种系动物,对同一刺激的反应有很大差异。不同品系的小鼠对同一刺激具有不同反应,而且各个品系均有其独特的品系特征。例如DBA/2小鼠100%的可发生听源性癫痫发作;而C57BL小鼠根本不出现这种反应。BALB/cAnN小鼠对放射线极敏感;而C57BR/CdJN小鼠放射线却具有抗力。C57L/N小鼠对疟原虫易感,而C58/LwN、DBA/1JN小鼠对疟原虫感染有抗力。STR/N小鼠对牙周病易感,而DBA/2N对牙周具有抗力。C57BL小鼠对肾上腺皮质激素(以嗜伊红细胞为指标)的敏感性比DBA小鼠高12倍;DBA小鼠对雌激素(以乳腺变化为指标)比C57BL小鼠敏感。已经证明DBA小鼠的促进性腺素含量比A种小鼠高1.5倍,而C3H小鼠的甲状腺素含量比C57BL小鼠高1.5倍。摘除C57BL小鼠的卵巢对肾上腺无明显影响,但摘除DBA小鼠的卵巢却使肾上腺增大,对CE小鼠甚至引起肾上腺癌。乙烯雌酚可引起BALB/c小鼠的睾丸痛,而C3H小鼠则不能。

三、年龄和体重

年龄是一个重要的生物量,动物的解剖生理特征和反应性随年龄而有明显的变化。一般情况幼年动物比成年动物为敏感。如用断奶鼠或仔鼠作实验其敏感性比成年鼠要高。这可能与抗体发育不健全,解毒排泄的酶系尚未完善有关。然而,有时因于敏感而与成年动物的试验结果不一,所以一般认为不能完全取代成年动物的试验。老年动物的代谢。功能低下,反应不灵敏,不是特别需要一般不选用。因此,一般动物实验设计应选成年动物进行实验。一些慢性实验,观察时间较长,可选择年幼、体重较小的动物作实验。研究性激素对机体影响的实验,一定要用幼年的或新生的动物。制备Alloxan糖尿病模型和进行一些老年医学的研究应选用老年动物。10~28月龄小鼠用了氯丙嗪后出现血糖升高,而老年的小鼠则是血糖降低。吩噻嗪类药物产生锥体外系症状随年龄增加而增加。咖啡碱对老年大鼠的毒性较大,对幼年大鼠毒性较小。

有人将大鼠、小鼠按年龄分成幼年、成年和老年3组,观察年龄对乙醇、汽油、戊烷、苯和二氯乙烷等急性毒性的影响。小鼠以6~8周,14~18周和18~24周,大鼠以1~1.5个月,8~10个月和18~24个月分成相应的3组。按LD50及麻醉浓度来看,敏感性基本上显示幼年>老年>成年。

对毒物反应的年龄差异,可能与解毒酶活性有关。胎儿时因缺乏这些酶,故对毒物很敏感。新生儿约在出生后8周内解毒酶才达到成人水平。大鼠的葡萄糖醛酸转换酶,约在出生后30天才达到成人大鼠的水平。兔出生2周后,肝脏开始有解毒活性,3周后活性更高,4周后已成年人接近。

实验动物年龄与体重一般是呈正比关系的,小鼠和大鼠常根据体重来推算其年龄。但其体重的和饲养管理有密切关系,动物正确年龄应查其出生日期为准。常用几种实验动物的成年时年龄和体重、寿命可参看表11-9。

表11-9 成年动物的年龄、体重和寿命比较

小 鼠 大 鼠 豚 鼠
成年日龄(天) 65~90 85~110 90~120 120~180 250~360
成年体重(g) 20~28 200~280 350~600 2000~3500 8000~15000
平均寿命(年) 1~2 2~3 >2 5~6 13~17
最高寿命(年) >3 >4 >6 >13 34

动物比较生理和生化学的研究表明,动物的一系列功能指标的参数与体重有显著相关(见表11-10)。

表11-10 哺乳动物机体功能状态与体重的关系

动 物 脉 率(次/s) 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以每kg体重计)
小 鼠 600 141
大 鼠 352 84
豚 鼠 290 61
240 -
251 22
120 -
43 8.6
38 4.5

四、性别

许多实验证明,不同性别动物对同一药物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对各种刺激的反应也不尽一致,雌性动物性周期不同阶段和怀孕、授乳时的机体反应性有较大的改变,因此,科研工作中一般优先选雌性动物或雌雄各半做实验。动物性别对动物实验结果不受影响的实验或一定要选用雌性动物的实验例外。

药物反应中性别差异的例子很多,如激肽释放酶能增加雄性大白鼠血清中的蛋白结合碘,减少胆固醇值,然而对雌性大白鼠,它不能使碘增加,反而使之减少。角新碱给与5~6周龄的雄性大白鼠,可以见到镇痛效果,如给雌性大白鼠,则没有镇痛效果。3月龄的Wistar大鼠摄取乙醇量按单位体重计算,雌性比雄性多,排泄量雌的也多。还可举出更多的例子。药物反应性方面的性别差异可见表11-11。

药 物 动物种 感受性强的性别 药 物 动物种 感受性强的性别
肾上腺素 大鼠 大鼠
乙醇 小鼠 野百合碱 大鼠
四氧嘧啶 小鼠 菸硷 小鼠
氨基比林 小鼠
氨基喋呤 小鼠 新胂凡钠明 小鼠
巴比妥酸盐类 大鼠 哇巴因 大鼠
家兔 印防已毒素 大鼠
四氯化碳 大鼠 大鼠
氯仿 小鼠 大鼠
地辛 海葱 大鼠
二硝基苯酚 固醇类激素 大鼠
麦角固醇 小鼠 士的宁 大鼠
麦角 大鼠 碘胺 大鼠
乙基硫氨酸 大鼠
乙苯基 大鼠
叶酸 小鼠

五、生理状态

动物的生理状态如怀孕、授乳时,其对外界环境因素作用的反应性常较不怀孕、不授乳的动物有较大差异。因此,在一般实验研究中不宜采用这种动物。但当为了某种特定的实验目的,如为了阐明药物对妊娠及后裔在胎内、产后的影响时,就必须选用这类动物(为了这种实验目的,大白鼠及小白鼠是最合用的实验动物)。又如动物所处的功能状态不同也常影响对药物的反应,动物在体温升高的情况下对解热药比较敏感,而体温不高时对解热药就不敏感;血压高时对降压药比较敏感,而在血压低时对降压药敏感性就差,反而可能对升药比较敏感。

六、健康情况

一般情况下健康动物对药物的耐受量比有病的动物要大,所以有病动物比较易于中毒死亡。动物发炎组织对肾上腺激素的血管收缩作用极不敏感。有病或营养条件差的家兔不易复制成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狗食量不足,体重

第四节 影响动物实验效果的动物饲养环境和营养因素

一、温度

温度变动缓慢,在一定范围内,机体可以本能地进行调节与之适应。但变化过大或过急,机体将产生行为和生理等不良影响,影响实验结果。

一般当哺乳类实验动物,当温度过低时,常致性周期的推迟,而温度超过30℃时,则雄性动物则出现睾丸萎缩,产生精子的能力下降;雌性动物出现性周期的紊乱,泌乳能力下降或拒绝哺乳,妊娠率下降。因此实验环境温度过高或过低,都能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使动物易于患病,均可影响实验结果的正确性,甚至造成动物死亡。动物实验时最适宜的环境为21~27℃。

喜马拉雅(Himalaya)兔在20℃环境下饲养时,耳、尾、鼻和四肢尖端生长白毛,而饲养在10℃时,则生长黑毛。一些小啮齿类实验动物,在气温降到一定程度,就进入冬眠,如金黄地鼠,当气温降到4℃时,则开始冬眠。10~28日龄乳鼠分别饲养在3℃、22℃和33℃,可观察到乳鼠的甲状腺、胃上腺、肝脏、肾部皮肤以至尾巴的构造都有明显差异。一些药物的LD50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有较大差别(见表11-13)。

表11-13 两种不同温度对药物LD50的影响

药 物 15.5℃ 27℃
苯异丙胺(Amphetamine) 197.0 90.0
盐酸脱氧麻黄硷(Methedrine) 111.0 33.2
麻黄硷(Ephedrine) 477.1 565.0

各种动物,甚至同种动物不同品系间,其最适宜温度都有差别。室温应保持在各种动物最适宜温度±3℃范围内。一般常用的几种实验动物对20-27℃的温度范围都能适应。灵长类实验动物(尤以南美产的猿猴,如绒猴)和无胸腺裸鼠,要求较高一些的湿度,而家兔、狗和猫要求低一些,兹将文献资料所列多种实验动物的最适温度综合在表11-14中。

表11-14主要实验动物最适温度(℃)

动物种 国 内 英 国 Lane-Petter氏(1970) IHVE指南书(1971) “欧洲”手册(西德1971) 日 本
小 鼠 15~20 20~22 22~24 21~23 22±2 22~24
大 鼠 18~22 18.3~22 22~24 21~23 22±2 23
豚 鼠 15~20 17~20 18~20 17~20 22±2 21~25
家 兔 15~20 15.5 18~20 16~19 18±2 23
15~20 21~22 19以下 18~21 22±2 24
15~20 22以下 19以下 12~18 18±2 24(幼)
灵长类 20~24 20~22 27(绒) 22±2 24

二、湿度

湿度过高,微生物易于繁殖,过低(如低于40%)易致灰尘飞扬,对动物的健康不利。空气的相对湿度,也对动物的体温调节有密切关系,在高温情况下其影响尤为明显。如湿度在40%以下大鼠发生环尾病(Ringtail);在低温度条件下,小鼠和大鼠的哺乳雌鼠常发生吃仔现象,此外仔鼠也常出现发育不良。据报告,高湿度对过敏性休克的大鼠死亡率提高。

一般动物在高温高湿情况下,易发生某些传染性和非传染性疾病,而新捕获的猴,则要求较高的湿度和温度。南美产的猴尤为如此。一般实验动物,相对湿度在40~70%之间是完全可以适应的,50%±5最好。但猫则适于较低的湿度。

三、空气的流速及清洁度

实验动物其单位体重的体表面积一般均比人大,因此气流对实验动物的影响也较大。实验动物大多饲养在窄小的笼具有,其中不仅有动物,还有排泄物,因此,实验动物比人对空气的要求更高。污浊的空气易造成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空气中氨的含量是衡量空气质量的指标,劳动卫生标准中对空气中氨浓度的限度,在实验动物要求不超过20ppm。空气中氨含量增多可刺激动物粘膜而引起流泪,咳嗽等,严重者可引起粘膜发炎,肺水肿和肺炎。

根据实验,室中氨的含量130ppm时对动物略有刺激作用,250ppm豚鼠4~9天内死去80%,500ppm家兔气管及支气管出血,408ppm刺激咽喉,698ppm刺激眼部。1720ppm咳嗽。

硫化氢(H2S)是具有强烈臭鸡蛋味的有毒气体,空气中含0.0001~0.0002%即能察觉。动物粪便和肠中产生臭气中含有H2S。吸入的H2S在呼吸道中生成Na2S,以至使组织中失去Na+,此即粘膜受刺激的生化基础。H2S也能刺激神经。当温度增高时会增加H2S毒性,室内H2S浓度增高会使动物妊娠率下降。H2S和NH3均易诱发家兔鼻炎。此外,浓厚的雄性小鼠汗腺分泌物和嗅气,也能招致雌性小鼠性周期紊乱。

因此,动物饲养室和动物实验室的空气应尽量保持新鲜,注意通风换气;要求氨浓度小于20ppm,气流速度10~25cm/s,换气次数8~15次/小时。各种实验动物的的代谢量和必要换气量可见表11-15。

表11-15 各种实验动物的代谢量和换气量

动 物 体重(g) 代谢量
(与一人等价动物数)
保持良好空气状态所
气流(m3/只) 换气量(m3/小时/只)
小 鼠 21 672 0.085 0.85
大 鼠 200
400
110
73
0.113
-
1.27
-
金黄地鼠 - - 0.226 2.54
豚 鼠 410 70 0.170 1.70
家 兔 2600 21 0.283 3.20
14000 5 4.25 47.20
3000 16 1.00 17.00
- 16 - -

四、光照

光照与动物的性周期有密切关系,光照过大,对动物有害,易引起某些雌性动物的吃仔现象和哺育不良。因此,动物室内安装若干个瓦数光源,较一个大瓦数光源更为适宜。

完全依靠灯光照明的动物室,应利用暗各12小时或明13小时,暗11小时的照明制度。室内照明要求,75~300lux,为便于操作和对动物的观察,距地面1m处的光源度在350~400勒克斯(lux)其它时间的照明在200勒克斯即可。在非标外时间保持照低度,而在操作观察时可打开补光照明。

五、音响噪音

音响噪音可引起动物紧张,并使动物受到刺激。即使是短暂的噪音也能引起动物在行为上和生理上的反应,豚鼠特别怕噪音,可导致不安和骚动,因而可引起孕鼠的流产或母鼠放弃哺育幼仔。此外,动物能听到人类所听不到的更高频率的音响,即动物能听到较宽的音域,如小鼠能听到频率为1000~5000HZ的音响,而人类只能听到1000~2000HZ的范围。所以音响对动物的影响不能忽视。一此国家规定,动物室的音响应在60分贝以下。实验动物室环境控制要求值见表11-16。

表11-16 实验动物室环境控制要求值

项 目 控制要求值 备 注
温 度 21~27℃ 按动物品种而有若干差别
湿 度 45~55%
气流速度 10~25cm/秒 避免直吹风
换气次数 8~15次/小时 100%新鲜空气(如使用循环空气,不应超过总空气量的1/3)
照 明 75~300lux 定时人工照明(分置小瓦数日光灯)
氨 浓 度 20ppm以下
噪 音 50分贝以下 无动物时(有动物时,除狗居外,不高于65分贝)

六、动物饲养密度

动物饲养密度应符合卫生标准,有一定的活动面积,不能过分拥挤,不然也会影响动物的健康,对实验结果产生直接影响。各种动物所需笼具的面积和体积因饲养目的而异,哺乳期所需面积较大,如小鼠约需0.016m2,大鼠0.063m2,金黄地鼠0.094m2,豚鼠0.141m2,家兔0.675m2。兹将各种动物饲养所需面积和体积列于表11-17,供作参考。

表11-17 各种动物饲养通常所需面积及体积

动物种类 体 重 饲养方法 大小(cm) 饲养 只数 饲养1只所需
面积(m2) 体积(m3)
小鼠 20g 集体笼饲(少)
集体笼饲(多)
20
30
30
45
12
12
1~6
10~20
0.060~0.010
0.0135~0.0067
0.0072~0.0012
0.0016~0.0008
大鼠 250g 个别笼饲
集体笼饲
20
35
30
50
20
20
1~3
4~10
0.060~0.030
0.044~0.0175
0.012~0.004
0.009~0.0035
豚鼠 350g 个别笼饲
集体笼饲
20
35
30
50
20
20
1
2~4
0.06
0.088~0.044
0.012
0.017~0.0088
家兔 4kg 个别笼饲 45 60 40 1 0.27 0.108
4kg 个别笼饲
笼或栏饲(集体)
45
90
60
120
60
120
1
4~6
0.27
0.27~0.18
0.162
0.49~0.342
15kg
30
15
30
15
30
栏 饲
栏 饲
运动室
运动室
笼 饲
笼 饲
120
120
120
120
90
120
180
180
360
360
80
90
80
90
3
2
6
4
1
1
0.72
1.08
0.72
1.08
0.72
1.08
0.575
0.97
猕猴 0.5~1kg
1~3
4~6
7~10
10kg以上
2~4kg
个别笼饲
个别笼饲
个别笼饲
个别笼饲
个别笼饲
集体笼饲
30
45
60
72
80
4m
30
60
60
75
90
3m
50
60
75
100
130
25m
1
1
1
1
1
10~15
0.09
0.27
0.36
0.54
0.72
约1.80
0.045
0.108
0.27
0.54
0.936

(狗、猕猴应另设约同上体积的运动场)

七、动物营养

保证动物足够量的营养供给是维持动物健康和提高动物实验结果的重要因素。实验动物对外界环境条件的变化极为敏感。其中饲料对动物的关系更为密切。动物的生长、发育、繁殖、增强体质和抗御疾病以及一切生命活动无不依赖于饲料和决定于饲养。动物的某些系统和器官,特别是消化系统的机能和形态是随着饲料的品种而变异的。实验动物品种不同,其生长、发育和生理状况都有区别,因而对各种营养的要求也不一致。实验动物中猴和豚鼠在配制饲料时应特别注意加入足够量的维生素C,以兔因缺乏而引起坏血病。家兔的饮料中应加入一定数量的干草,以便提高饲料中粗纤维的含量,这对防治家兔腹泻至关重要。小鼠的饲料中,蛋白质的含量不得低于20%,否则就容易产生肠道疾病。我国实验动物饲喂的饲料其营养比例列于表11-18。

表11-18我国实验动物的饲料营养比例(%)

营养物质 动 物 种 类
大鼠和小鼠 家兔和豚鼠 地 鼠
蛋白质 20~24 20 20~25
脂 肪 4~6 4 6~6.5
40~45 50~60 40~42
粗纤维 10~15 8~12
1.5 1.2 1.5
0.75 0.8 1

第五节 影响动物实验效果的动物实验技术环节因素

一、动物选择

选择好适合研究需要的实验动物是获得正确实验结果和实验成功的重要环节。应按照不同实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动物。如作肿瘤的研究工作,就必须了解哪种动物是高癌种,哪种是低癌种,各种动物自发性肿瘤的发生率是多少。如A系、C3H系、AKR系、津白Ⅱ等小鼠是高癌品系小鼠,C3H/He系经产雌鼠有80~100%的自发性乳腺癌。AKR系8~9月龄小鼠有80~90%自发性血病。C57BL系、津白Ⅰ等小鼠是低癌品系小鼠。不同动物对同一因素的反应虽然往往是相似的,但也常常会遇到动物出现特殊反应的情况。如5岁以上的雌狗常自发性乳腺肿瘤,如果给雌狗孕激素,就更容易诱发乳腺肿瘤。雌激素还容易引起狗发生贫血,这在其它实验动物是很少见的。怎样选择好实验动物可参看实验动物的选择和应用一讲。

二、实验季节

生物体的许多功能随着季节产生规律性的变动。目前已有大量资料表明,动物对化学物作用的反应也受到季节的影响。例如在春、夏、秋、冬分别给10只大鼠注入一定量的巴比妥纳,发现入睡时间以春季最短。秋季最长,而睡眠时间则相反,春季最长,秋季最短(见表11-19)。

表11-19 大鼠对巴比妥纳反应的季节变动

季 节 入睡时间(分) 睡眠时间(分)
56.1±11.0 470±34.0
93.5±11.3 242±14.3
120.0±19.0 190±18.7
66.5±8.2 360±33.0

不同实验季节,动物的机体反应性有一定改变。如不同季节对辐射效应有影响。家兔的放射敏感性在春夏两季升高,秋冬两季降低。在狗的实验中,在春、夏两季照射后的死亡率比秋、冬为高。小鼠的放射敏感性,在冬季和补夏显著升高,而初夏和夏季则降低。大鼠的放射敏感性则没有明显的季节性波动。因此,这种季节的波动在进行跨季度的慢性实验时必须注意的。

三、昼夜过程

机体的有些功能还有昼夜规律性变动。例如有人给小鼠皮下重复注入40%的四氯化碳溶液0.2ml后,在同一天不同的时间将动物处死,观察肝细胞的有丝分裂动态,以了解肝细胞变性的修复情况。结果列于表11-20。资料表明,小鼠肝细胞有丝裂的昼夜变动十分明显。

表11-20 小鼠肝细胞有丝分裂系数(‰)的昼夜变动

分组 昼 夜 的 钟 点
2 4 6 7 8 9 10
实验组 2.4±1.2 2.6±1.2 1.02±0.17 4.11±0.27 0.26±0.06 1.36±0.25 0.66±0.25 0.57±0.08
对照组 2.8±1.86 2.6±0.16 0.2±0 6.3±1.48 0.46±0.07 0.26±0.07 0.97±0.05 0.66±0.04

动物对照射的敏感性在昼夜间有不同的变化,这种变化见于不同性别、种系和年龄的小鼠和大鼠。白天放射敏感性降低(死亡较少,LD50/30较高,体重下降较少,肝脏损伤较轻)夜间升高。同时,在小鼠和大鼠实验中,除了夜间(21~24点)的高峰外,还发现白天(小鼠9~12点,大鼠15点)损伤加重情况。下午和后半夜射敏感性最低。大鼠与小鼠不同,其放射敏感性虽有昼夜间的明显波动,但不很剧烈。经实验证明实验动物的体温、血糖、基础代谢率、内分泌激素的分泌均发生昼夜节律性变化。因此这类实验的观察必须设有相应的对照,并注意实验中某种处理的时间顺序结果的影响。为了得到可比性的实验结果,所有实验组动物应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照射或其它实验处理。

四、麻醉浓度

动物实验中往往需要将动物麻醉后才能进行各种手术和实验。要求麻醉浓度要适度,而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要保持始终恒定。因此不能不分别实验要求和动物品种(或品系)而用同一种麻醉剂,也不能乱用麻醉剂。因为不同的麻醉剂有不同的药理作用和副作用,应根据实验要求与动物种类而加以选择,使用合适。麻醉浓度的控制是顺利完成实验获得正确实验结果的保证。如果麻醉过深,动物处于浓度抑制,甚至濒死状态,动物各种正常反应受到抑制,那是不会做出可靠的实验结果的。麻醉过浅,在动物身上进行手术或实验,将会引起强烈的疼痛刺激,使动物全身,特别是呼吸,循环功能发生改变,消化功能也会发生改变,如疼痛刺激会反射性的长时间中止胰腺的分泌。所以麻醉浓度必须合适。由此也不难理解在整个实验中保持麻醉浓度的始终一致是如何必要了,因为麻醉浓度的变动,会使实验结果产生前后不一致的变化,给实验结果带来了难以分析的误差。

五、手术技巧

动物实验中除了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实验动物,用的试剂要纯粹,仪器要灵敏,方法要准确外,还必须注意手术技巧,即操作技术的熟练。手术熟练可以减少对动物的刺激,动物受的创伤、出血等就少,将会提高实验成功率和实验结果的正确性。要达到动物手术操作熟练,必须要了解各种动物的特征,组织、器官的位置,神经、血管的走行特点,通过在动物身上反复实践,即可达到熟中生巧、操作自如。

六、实验药物

动物实验中常常需要给动物体内注入各种药物从观察其作用和变化。因此给药的途径、制剂和剂量是影响实验中很重要的问题。如有的激素在肝脏内破坏,经口给药就会影响其效果。有些中药用粗制静脉注射,因其成分复杂,如含有钾离子,可以有降血压作用,若把这种非特异性降压作用解释为特殊性疗效就不恰当。这类实验结果如果用口服或由十二指肠给药就可鉴别出来。也有些中药成分在消化道破坏或不被吸收。如枳实中的升压有效成分,对羟福林和N-甲基酪胺只是在静脉注射时才有疗效。有些中药含有大量鞣质,体外试验有抗菌作用,但在体内不被消化道吸收,则没有抗菌作用。给药的次数对一些药物也有关系,如雌三醇与细胞核内物质结合的时间非常短,所以,每天一次给药的效果就比较弱,如将一天剂量分为八次给药,则效果将大大加强。药物的浓度和剂量也是一个重要问题,太高的浓度,太大的剂量都会得出错误的结果。如有用1/2LD50腹腔注射某药物后动物活动减少,认为该药有镇静作用,实际上1/2LD50的剂量已近中毒量,这时动物活动减少,不能认为是镇静的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常遇到的问题是动物和人的剂量换算。若按体重把人的用量换算给动物则剂量太小,做实验常得出无效的结论,或按动物体重换算给人则剂量太大。动物和人用药剂量的换算以体表面积计算比以体重换算好一些,但仍需要慎重处理。动物和人用药剂量换算方法可参考动物实验基本方法一讲。

七、对照问题

在动物实验中对照问题也是正常重要的问题,常有忽视或错误地应用对照的情况,从而造成实验失败。一般对照的原则是“齐同对比”。对照方法很多,有空白对照、实验对照、有效(或标准)对照、配对对照、组间对照、历史对照以及正常值对照等。

1.空白对照是在不给任何措施情况下观察动物自发变化的规律。如兔白细胞数每天上下午有周期性生物钟变化。

2.实验对照是采用与实验相同操作条件的对照,如给药实验中的溶媒、手术、注射以及观察抚摸等都可以对动物发生影响。有人报导针刺狗人中穴对休克、心脏血液动力学有改变,但采用空白对照(不针刺)是不够的,应该还设有针刺其它部位或穴部的实验对照。

3.有效(或标准)对照常用于药物研究。对一新药的疗效可用一已知的有效药或能引起标准反应的药物做对照,这样既可考核实验方法的可靠性,又可通过比较了解新药的疗效和特点。

4.配对对照是同一个体在前后不同时间比较对照期和实验期的差异,或同一个体的左右两部分作对照处理和实验处理的差异,这样可大大减少抽样误差。在实验中也可用一卵双胎或同窝动物来做。

5.组间对照是将实验对象分成两组或几组比较其差异。这种对照个体差异和抽样误差比较大。组间对照可用交叉对照方法以减少误差。如观察某药物的疗效可用两组狗先分别做一次实验和对照,再互相交换,以原实验作为对照组,原对照组作为实验组重复第一次实验所观察的疗效或影响,而且检查的指标和条件要等同。

6.历史对照与正常值对照,这种对照要十分慎重,必须要条件、背景、指标、技术方法相同才可进行对比,否则将会得出不恰当的甚至错误的结论。

7.实验重复和肯定选用动物一方面要数量合适,不造成浪费,另一方面也应做必要的重复实验。有此实验单做一种动物还不够,应当重复做几种动物。这不仅可以比较不同动物的差别,而且可以在不同动物实验中发现新问题,提供使用不同指标的线索。此外,把一种动物的实验结果外推到其它动物甚至推论到临床是不正确的,有时是十分危险的。如动脉粥样硬化的实验,不同动物在血管的结构、病变、α-和β-脂蛋白的比例以及胆固醇的水平各有不同,这样不仅可以比较一些不同动物病理变化,也可以根据这些不同的变化寻找生化指标与病变形成的关系,把实际工作推进一步。由于不同种属动物有不同的功能和代谢特点,所以在肯定一个实验结果时最好采用两种以上的动物进行比较观察,其中一种应该是非啮齿类动物。尤其是动物实验结果要外推到人的实验,所选用的动物品种应不少于3种,而且其中之一不应是啮齿类动物。常用的生物序列是小鼠——大鼠——狗(或猴)。

第十二章 实验动物常用的各种生物学数据

在进行各种医学动物实验中,经常要观察动物的各种生物学指标的变化情况。因此必须对正常实验动物的各种生物学数据有所了解,才能正确地分析动物在实验前后的变化情况。根据我们多年来进行实验研究的体会,积累有关正常实验动物的各种生物学数据资料是很有实用价值的。现将我们实验室积累的资料和有关文献上的资料加以汇总,编制成表,按正常实验动物一般生物学数据、生理学数据、生化学数据和脏器重量、长度及其他数据等顺序排列。

在查阅时需注意下列几点:

1.表内所列举的数据除特殊标明者外,均为成年正常动物的数据。

2.数据表示方法基本有三种

⑴平均数加减标准误:如狗的白细胞总数为14.79±3.484/毫米3,表示平均数为14.794/毫米3;标准误为3.484/毫米3

⑵平均数(变动范围:最低值~最高值);如家兔的白细胞总数为9.0(6.0~13.0)千/毫米3,表示括弧外的9.0千/毫米3为平均数,括弧内(6.0千/毫米3为最低值:13.0千/毫米3为最高值)。

⑶平均值:如猫的呼吸频率为26次/分。

3.生化学数据中,由于化学成分在血液各部分中各不相同,采用统一符号来表示化学物质在血液各部分中的含量。C=血细胞内含量;P=血浆内含量;S=血清内含量;B=全血内含量。个别地方用L表示淋巴液内含量。

4.正常实验动物的各种生物学数据虽然有其一定稳定的数值,但这是相对而言的,常因动物品种、年龄、测定方法、测定时间、测定时技术熟练程度等不同,其数值也随之变化。故在进行实验研究时,除把各种实验条件加以严格控制使之稳定外,最好还是在同一动物身上作实验前、后对照为宜。

5.在每个表上面标题的左上角,用阿拉伯数字标出的参考资料编号,可在本书参考文献目录中查到资料来源与出处,以便读者查阅原文。

常用实验动物中外文名称对照表

中文名 学 名 英 文 日 文 德 文 俄 文
Bos taurus cattle ゥシ Rind скот
Equus caballus horse ゥマ Pferd лощадь
山羊 Capra hircus goat ャギ Ziege коэёл♂коза♀
绵羊 Ovis aries sheep ヒツヅ Schat коён♂овча♀
Macaca mulatta monkey アカゲザル Rhesusaffe обезьяна
Canis familiaris dog ィヌ Hund собака
Felis catus cat ネコ Katze ког
Oryctolagus cuniculus rabbit ゥサギ Kaninchen кролйк
Sus scrfa swine ブタ Schwein свйнья
豚鼠 Caria porcellus guinea pig モルモツト Meerschweinchen морскаясвйнка
大鼠 Rattus noivegicus rat ラツト Ratte крыса
小鼠 Mns musculus mouse マゥス Maus мышь
金地鼠 Mesocricetus aurasus golden hamster ゴルデリハムスタ Gloden Hamster зоотойхомяк
Columba livia pigeon ハト Taube голубь
Callus domesticus chicken ニヮトリ Hahn雄鸡Huhn雌鸡 цышленок
Anas platyrhynchos duck ヒルダヅヶ Ente утка
蟾蜍 Bufo bufo toad ガマ Krot жаба
青蛙 Rana nigromculata frog カェル Frosch лягушка

第一节 一般生物学数据

一、实验动物染色体数目

表12-1 实验动物染色体数目

实 验 动 物 染 色 体 数 目 性染色体
二 倍 体 单 倍 体
60m - ♂:XY
64m - ♂:XY
38m - ♂:XY
78m - ♂:XY
猕 猴 42m - ♂:XY
38m - ♂:XY
44s.m 22♂( Ⅰ) ♂:XY
山 羊 60s 30♂ (Ⅰ、Ⅱ) ♂:XY
绵 羊 54m - ♂:XY
豚 鼠 64m - ♂:XY
大白鼠 43m - ♂:XY
小白鼠 40s.m 20♂( Ⅰ、Ⅱ) ♂:XY
金地鼠 44m - ♂:XY
鸽 子 Ca.80 - ♂:XX;♀:XY
Ca.78 - ♂:XX;♀:XY
Ca.78;Ca 80m - ♂:XX;♀:XY
蟾 蜍 22m - -
青 蛙 26s 13♂(Ⅰ、Ⅱ) -

注:S精子内染色体数目

O卵子内染色体数目

M体细胞内染色体数目

♂(Ⅰ)初级精母细胞内染色体数目

♂(Ⅱ)次级精母细胞内染色体数目

二、实验动物繁殖生理数据

表12-2 实验动物繁殖生理数据(一)[3,54]

动物种类 性成熟年龄(生后) 繁殖适龄期(生后) 成熟时体重 性周期(天) 发情持续时间
小白鼠 ♀35~50天
♂45~60天
60~90天 20克以上 5(4~7) 12(8~20)小时
大白鼠 60天 80~110天 ♀250克以上
♂150克以上
4(4~5) 13.3(8~20) 小时
豚 鼠 ♀30~45天
♂70天
12~14周 500克以上 16.5(12~18) 6(1~18) 小时
小型:4个月
小型:6个月
小型:8个月
小:6个月
中:8个月
大:10个月

2.5公斤以上
♀6个月
♂6~8个月
12个月 8~20公斤 180(126~240) 9(4~13)天
7~8个月 10~18个月 2~3公斤 15~28天 4(3~10)天
♀3.5年
♂4.5年
♀4.5年
♂5.5年
8公斤以上 28(23~33) 4~6天
绵 羊 7~8个月 8~10个月 ♀80公斤
♂75公斤
16(14~20) 1.5(1~3)天
山 羊 6个月 1~2年 ♀75公斤
♂45公斤
21(15~24) 2.5(2~3)天
4~6个月 4~6个月 1.5~3公斤
6个月 6个月
1~2年 3~5年 21

表12-3 实验动物繁殖生理数据(二)[3,54]

动物种类 发情性质 发情后排卵时间 妊娠期(天) 哺乳期(天) 产仔数(只) 寿命(年)
小白鼠 全年、多发性 2~3小时 19(18~24) 21 6(1~18) 2~3
大白鼠 全年、多发性 8~10小时 20(19~22) 21 8(1~12) 3~4
豚 鼠 全年、多发性 10小时 68(62~72) 21 3.5(1~6) 7
全年均有交配可能 交配后刺激排卵、交配后10.5小时 30(29~35) 45 6(1~10) 8
单发情、每年春秋2次 1~3天 60(58~63) 60 2~8 10
季节的多发性、每年2次 交配后24小时 63(60~68) 60 4 7~8
单发情11月~3月 月经开始后9~20天 164(149~180) 8个月 1 30
绵 羊 多发情,秋 12~18小时 150(140~160) 4个月 1~2
山 羊 多发情,秋 9~19小时 151(140~160) 3个月 1~3
蟾 蜍 4日~4周 每年2月下旬至3月上旬 5000个 10
青 蛙 排卵前数日间(交尾) 每年一次4~7月间 1000~4000个 10

三、实验动物组织生长和细胞更新数据

表14-4 实验动物组织生长和细胞更新数据[62]

Tc=细胞周期

Tm=分裂时间

Ts=DNA合成期的时间

TG2=DNA合成后期的时间

TG1=DNA合成前期的时间

Tt=更新时间(所研究的全部细胞更换一次所需的时间)

L1=标记指数(DNA合成期细胞的百分数)

M1=有丝分裂指数(有丝分裂细胞的百分数)

器官或组织 生长特征 动物种类 组织生长和更新特点
脑和脊髓 增生 小鼠:
11天的胚胎
15天的胚胎
神经上皮Tc≈11小时;Ts=5.5小时
神经上皮Tc=11~12小时;Ts=7小时
外周神经 再生能力 节前纤维再生:36~61天;功能重建44天
运动神经轴突:损伤7天后每天长4毫米
颊粘膜 增生 小鼠 Tc=80~100小时;Ts=7~8小时;L1=6~8%;M1=1.7~2
M1=3.8~7.2%
更新 Tt=8.5天
大鼠 Tt=4.3天
食管 增生 小鼠 Tc=87小时;Tm=0.7小时;Ts=7小时;L1=1~11%;M1=0.8%
大鼠 Ts=5~10小时;基底层:L1=20.0%
更新 大鼠 Tt=9~12天
再生能力 上皮缺失后,以0.3~0.4毫米/时的速度修复
粘膜脱落后,以2毫米/周的速度修复
豚鼠、兔、大鼠 粘膜的溃疡面在24小时内开始再生
幽门 更新 大鼠 表层细胞:Tt=1.9天
十二指肠 增生 小鼠 Tc=10~17小时;Ts=7~11小时;Tm=1小时
寿命和更新 Tt=2.3天
小鼠 Tt=1.7~2.2天
大鼠 Tt=1.6天
空肠 增生 小鼠 Tc=11~18小时;Ts=7~8小时
大鼠 Tc=11小时;Tm=1小时;Ts=6.5~7.5小时
寿命和更新 小鼠 Tt=2~3天
大鼠 Tt=1.3天
回肠 增生 小鼠 Tc=11~17小时;Ts=6~8小时
大鼠 Ts=7.6小时
寿命和更新 Tt=2.8天
小鼠 Tt=1~3天
大鼠 Tt=1.4~2.6天
整个小肠 更新 大鼠:刚新药 细胞更新率=112×106/天
青年 细胞更新率=914×106/天
成年 细胞更新率=1795×106/天
结肠 增生 小鼠:幼年 Tc=1小时
成年 Tc=16~19小时
老年 Tc=21小时;Ts=7~9小时
大鼠 Ts=8小时
寿命和更新 大鼠 Tt=10天
唾液腺 增生 大鼠 腺泡细胞:L1=0.4~1.0%;管细胞:L1=3%;
间质细胞L1=0.6%
唾液腺 更新 大鼠 腺泡细胞和管细胞均可分裂
再生能力 小鼠 腺泡细胞和小管细胞有少许再生能力;在一周内腺泡细胞开始分裂,然后是管细胞的分裂,并在末端形成腺泡
腮腺 增生 小鼠 L1=0.07~0.53%
大鼠 腺泡细胞:有丝分裂/1000=1.02±0.23
M1=0.102±0.023%
寿命 大鼠 腺泡细胞:41天
舌下腺 增生 大鼠 腺泡细胞:有丝分裂/1000=0.70±0.23;M1=0.07±0.023%
寿命 大鼠 腺泡细胞:60天
颌下腺 增生 大鼠 腺泡细胞:有丝分裂/1000=0.64±0.17
细胞:有丝分裂/1000=0.44±0.12;M1=0.044±0.012%
寿命 大鼠 腺泡细胞:65天;管细胞:95天
肝脏 增生 小鼠 Ts=7~8小时;L1=0.02~0.53%,边缘细胞:L1=1.2~1.5%
大鼠
1天
3周
5周
8周
成年
边缘细胞:L1=0.8~2.3%
Tc=14小时;Ts=7小时;Tm=0.3小时
Tc=22小时;Ts=7小时;Tm=1.7小时
Tc=21小时;Ts=9小时;Tm=1.0小时
Tc=48小时;Ts=16小时;Tm=1.7小时
每日速度Ts=18小时;L1=1.0%M1=0.0001~0.005%;部分肝切除Tc=16.5~24小时;Ts=8.0小时;Tm=1小时
生长之方式 大鼠
在生命的早期以细胞分裂生长,在生命后期则以增加细胞体积生长,在7~34天内,细胞体重增加较快;95天后增加较慢;随年龄增长,细胞的多倍体赤增加
7天
17天
35天
95天
肝细胞核的数目=228×106
肝细胞核的数目=687×106
肝细胞核的数目=1.310×106
肝细胞核的数目=2.655×106
寿命 大鼠 从190天到死
再生能力 小鼠 切除肝的2/3后,在8天内恢复到几乎正常重量,年龄影响再生能力
大鼠 切除肝2/3后,在3周内几乎恢复正常重量,在七天内生长最快,切除肝的10~30%就有再生反应。年龄影响再生能力
心脏 生长方式 小鼠:2天
3周
成年

大鼠:生后22天
生后4个月
>48
肌细胞:标记4小时以后的LI=8.3%
肌细胞:标记4小时以后的LI=0.15%
心肌内无分裂细胞
肌纤维的直径增加2.6倍(可至19微米)
有细胞分裂
LI降低至最小值
细胞核无增加
细胞核无增加
再生能力 直径:正常=19.2微米 肥大时=22.2微米
大鼠 代偿性肥大时,结缔组织和内皮细胞的LI增加至1~2%
红细胞和其前身 增生 Tc≈10小时;Ts=57.5小时;Tm=1.0小时
小鼠 Tc=8.5小时;Ts=4.5小时;Tm=0.2小时;
L1=19%;M1≈2
大鼠 有核细胞:Tc=9~16小时;Ts=5~8小时;Tm=0.5小时;L1=30~70%.干细胞Tc=23~35小时
红细胞和其前身 寿命 68~77天
90~135天
山羊 106~125天
豚鼠 80~90天
140~150天
小鼠 20~45天
45~68天
大鼠 45~68天
绵羊 70~153天
62~71天
更新 大鼠 2.4×10细胞/小时进入循环
再生能力
失血30%后,3周内恢复。局部骨髓细胞损失后,35天恢复正常;粒系统的细胞较红系统的细胞恢复快
大鼠 失血30%后,7天内恢复。在慢性贫血时,细胞周期缩短;增生可增加至正常的5倍
粒细胞和其前身 增生 中幼粒细胞:Tc=10小时;Tm=1~1.5小时,Ts=5小时中幼粒细胞变成粒细胞释放入血需102±13.8小时
大鼠 单核细胞:Tc~21小时;Ts=12.5小时
寿命和更新 881个中性粒细胞/毫米3/时的速度由血液中消失
大鼠 单核细胞在粒血液中的半消失时间=3.1天
淋巴细胞 增生 哺乳动物 在胸腺、脾、淋巴结、孤立淋巴结及骨髓都可产生
小牛 Tc=5~6小时;Ts=3~5小时;Tm=0.5小时;TG1=小时
豚鼠 Tc=21小时
小鼠 Tc=8~13小时;Ts=5~8小时;Tm=0.5小时;
L1=39%
在胸腺内:Tc=6.8~8.2小时;Ts=5.5小时;
TG1=1.4小时
在脾生发中心:Tc=13.4小时;Ts=4.5小时;
L1=19.2%
在肠系膜淋巴结内L1=22.3%
大鼠
100克
40~60克
65天
100天
84×106细胞/小时(脾脏和血液之间的交换);Tc=6~8小时
小淋巴细胞:总数=1150×106,在脾脏中数目=2.0×106/毫克
在胸腺中数目=3.5×106/毫克
胸腺达最大重量
肠系膜淋巴结内达最大重量
脾与颈淋巴结达到最大重量
小鼠大鼠 抗体形成细胞的前身继发反应的第六天,高峰L1=4.6~6.5%
寿命 大鼠 小淋巴细胞:14大到>9个月
更新 35×106细胞/公斤/时,入血
25×106细胞/公斤/时,入血
大鼠 更新率:20×106细胞(1.7%)/时
血小板 增生 小鼠 从干细胞到早幼巨核细胞需50~57小时
细胞分裂 大鼠 巨核细胞更少分裂
寿命 小牛 10天
2~4天
7~9天
血小板 寿命 豚鼠 5天
小鼠 4天
6天
大鼠 4~5天
更新 60000/毫米/天
严重丧失时,3~4天恢复至正常
肾脏 增生
生长方式
小鼠 肾小管细胞:Ts=7小时,LI=0.4~1.2%
大鼠 肾小管细胞:Ts=7小时,LI=0.54±0.02%,
MI=0.023±0.01%
大鼠2周
7~90天
17~34天
生命早期细胞数增加快,肾小球数目加倍
细胞核数目增加6.5倍
近曲细尿管增大
睾丸 精子生成时间 生精波的平均长度=0.048~4.032毫米
小鼠 26~35天;生精波的平均长度=12~30毫米
28~40天;生精波的平均长度=14毫米
大鼠 16~48天,生精上皮需4个细胞周期生长精子,生精波的平均长度=25~38毫米,精子沿附睾丸及输精管输送需12天
绵羊 40±10天
卵巢 再生能力 猫、小鼠、兔、大鼠 单侧卵巢切除或部分切除及内分泌刺激时有代偿性肥大
皮肤 增生 豚鼠 Ts=9小时
小鼠 Tc=4.2~6.5天,Ts=5~8小时,LI=0.5小时
新生小鼠 MI=2~4%
无毛小鼠 Tc=3~5天,Ts=5~7小时
大鼠 LI=2.9±0.2%,MI=1~2%
更新 无毛小鼠 分化细胞在基底层停留约60小时后向浅层移动
增生 小鼠 Tc=30~100小时,Ts=18~30小时,LI=2~3.8小时
寿命 大鼠 34.5天
腹壁 寿命 大鼠 19.4天
脚掌 寿命 大鼠 19.1;基底层16.9天,颗粒层2.2天
脑垂体
前叶的外部 增生
增生
去势大鼠
大鼠57克
349克
LI=0.90±0.09%
LI=0.63±0.06%
LI=0.18±0.06%
前叶中部 增生 大鼠57克
349克
LI=0.44±0.07%
LI=0.17±0.04%
中叶 增生 大鼠57克
349克
LI=0.63%
LI=0.01%
后叶 增生 大鼠57克
349克
LI=0.33%
LI=0.39%
甲状旁腺 增生 小鼠8天
18天
28天
MI=0.07%
MI=0.71%
MI=0.01%
大鼠 MI=0.04%
肾上腺 增生 大鼠青年
成年
MI成年要高
MI=0.12%
甲状腺 增生 豚鼠 100~125(整个腺体内)
小鼠 I,I=0.6%
大鼠 滤泡细胞:<1~9细胞分裂数/10000个细胞,间质细胞:<1~4细胞分裂数/1000个细胞
2~4周 LI≈3%
6~8周 LI=0.3%

四、哺乳动物和人的细胞更新速度

表12-5 哺乳动物和人的细胞更新速度*

细胞种类 时间参数 小鼠 大鼠 家兔
嗜中性白细胞:
骨髓中成熟时间
- ~4 - 4~6 8~13
红细胞:
血中寿命
骨髓中成熟时间


41~50
-

50~60
-

50~70
-

90~135
2~3

109~127
4~7
血小板:
血中寿命
骨髓中成熟时间


-
-

4~5
>2

3~4
5~6

-
-

8~9
4~10
消化道上皮细胞:

十二脂肠
空肠
回肠
大肠
大肠
直肠


小时
小时


-
2
>50
>42
2
1
-
6
2
>62
>74
1
3
6
-
-
-
-
-
-
-
-
-
-
-
3
-
-
4~6
2
~130
3
4~6
6~8
睾丸:生精细胞 34 48 - - 74
角膜上皮 4~7 3~7 - - 7
毛发 - 34 - - 120~150

*国外军事医学资新2(31~34),1974

五、实验动物和人各类正常组织细胞分裂间期各进相的时间

表12-6 实验动物和人各类正常组织细胞分裂间期各时相的时间[62,63]

组 织 类 别 动物种类 细胞分裂间期(小时)
G1期 S期 G2期 总的时间
胚胎:神经管
原始脑室膜细胞
间质细胞
原始红母细胞
角膜细胞
小鼠
小鼠
小鼠
小鼠
小鼠
3
4
13
-
-
4.0
5.5
5.5
11
8
1.5
1.5
1.5
1.5
5
8.5
11
20
-
100
消化道上皮:颊囊状部
食道
前胃

十二指肠
空肠
田鼠
小鼠
小鼠

小鼠
田鼠
大鼠
120
-
15
-
3
6
2.5
8.6
2
13.5
18
7~11
8
6.5
2.4
8
2
3
1.3
2
1.5
130
30
30
-
10.5~13
16
10.5
回肠
结肠


小鼠
-
-
16
11
13
7
4
2
1
-
60
24
肝实质细胞 小鼠
大鼠
-
9
8
9
4
3.5
-
21.6
气管支气管上皮 大鼠 7 3.5 -
骨髓:所有细胞
原红细胞
原红细胞
原红细胞
原红细胞
小鼠


大鼠:6周
11~13周
2
2.5
2.5
2
1.5
4.5
6
8
4.9~5
7.5
2
1.5
1.5
2
1.5
8.5
10
12
9
10.5
泌尿生殖系:膀胱上皮
睾丸精原细胞
子宫粘膜上皮
阴道上皮
乳腺腺泡
小鼠
小鼠
小鼠
小鼠
小鼠
10
7.5~10.5
32
-
-
6
7.5~18
8
7.5
9~28
3
3~8
2
2
2
19
26~31
42
-
-
骨:软骨细胞
成骨细胞
大鼠(新生)
大鼠6天
6.8
14
11.6
8
4.6
2
22
24
皮肤:表皮基底细胞

毛囊
小鼠、无毛小鼠
小鼠
小鼠
绵羊
-
-
3
9.4
7
30
7
9.5
1
7
2
1.6
30
-
12
21

六、哺乳动物和人全身照射的半致死量

表12-7 哺乳动物和人全身照射的半致死剂量(LD50/30值)[35]

动物种类 剂量(伦) 动物种类 剂量(伦)
小鼠 400~600 230~275
大鼠 600~800 350~500
田鼠 700 250~320
豚鼠 200~400 500~550
750~800 285±25

七、哺乳动物平均寿命和最长寿命

表12-8 哺乳动物平均寿命和最长寿命[78]*

动物种类 最长寿命(年) 平均寿命(年) 动物种类 最长寿命(年) 平均寿命(年)
猩 猩 37 20 豚 鼠 7 5
狒 狒 24 15 大白鼠 5 4
马、驴 50 25 小白鼠 3 2
30 10 田 鼠 3 2
20 10 27 16
30 12 山 羊 18 9
家 兔 15 8

*国外军事医学资料2(17),1972

八、哺乳动物和人的水代谢期与寿命的关系

表12-9 哺乳动物和人的水代谢期与寿命的关系*

小鼠 大鼠
水代谢TB(天) 1.6 2.5 3.0 5.0 6.7 7.3 10~11
寿命(年) 1.6~1.8 3~3.5 4~6 12~18 25~30 30~40 60~70

*国外军事医学资料2分册2(9~10)1972

九、狗与人的年龄对应

表12-10 狗与人的年龄对应*(供动物实验结果过滤到人时参考)

狗的年龄(年)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人的年龄(年) 15 24 28 34 36 40 44 48 52 56 60 64 68 72 76 80

*国外军事医学资料2(31~34),1974

十、实验动物正常新陈代谢率

表12-11 实验动物正常新陈代谢率(一)[64]

种类 种系 性别 年龄 体重 数量 环境温度℃ 情况 RQ
大鼠 Sprague Dawley 11周 200~357克 6 30±2 安静时 0.75~0.84B
大鼠 Albino 300~500天 310~377克 10 28~28.9 食后 0.741±0.42(SD)B
小鼠 120~350天 20~31克 50 13~31.9 安静时 0.739±0.31(SD)B
豚鼠 360~700天 389~757克 6 30~30.9 食后 0.765±0.035B
Macaca Mulatta 0.8~3.4年 1.6~7.9公斤 12 21 食后 0.80±0.80(SD)C
0.6~6.8年 1.4~6.7公斤 15 20 食后 0.80±0.07(SD)C
M.mulatta 3.5公斤 6 食后 0.74~0.77B

RQ=新陈代谢 SD=标准差

表12-12实验动物正常新陈代谢率(二)[90]

种类 种系 性别 年龄 体重(克) 数量 环境温度(℃) 情况 O2耗量 千卡 方法
大鼠 Wistar 103~116 6 29±2 安静时 5.5±0.1(SE)毫升/克3/4时 A
大鼠 Sprague Dawley 11周 200~357 6 30±2 安静时 1.1毫/克/时 B
4个月 42 28 禁食后睡眠时 0.771±0.008(SE)毫升/克/时 A
5个月 42 28 禁食后睡眠时 0.752±0.008(SE)毫升/克/时 A
6个月 42 28 禁食后睡眠时 0.681±0.005(SE)毫升/克/时 A
7个月 42 28 禁食后睡眠时 0.708±0.005(SE)毫升/克/时 A
8个月 42 27 禁食后睡眠时 0.696±0.013(SE)亳升/克/时 A
大鼠 Cayworth CFN 435 27 体表面积≈10W2/3,34.4卡/米2/时 A
大鼠 Albino 300~500天 310~377 10 28~28.9 食后 28.29±0.41(SD)卡/米2/时,体表面积≈9W2/3 B
大鼠 Albino 1天 5.64 24 27 安静时 19.0卡/米2/时,体表面积≈0.001W0.63 A
7天 12.2 24 27 安静时 27.55卡/米2/时 A
14天 19.8 24 27 安静时 23.29卡/米2/时 A
21天 28.9 24 27 安静时 29.70卡/米2/时 A
30天 51.7 4 27 安静时 46.41卡/米2/时 A
30天 52.2 4 27 安静时 46.54卡/米2/时 A
60天 201 4 27 安静时 41.29卡/米2/时 A
大鼠 Albino 60天 153 4 27 安静时 43.66卡/米2/时 A
120天 310 4 27 安静时 34.40卡/米2/时 A
120天 197 4 27 安静时 36.66卡/米2/时 A
小鼠 120~350天 20~31 50 31~31.9 安静时 26.6±1.2卡/米2/时体表面积≈9.1W0.67 C
小鼠 C57 25.6±0.4 8 30 安静时 1.65±0.65毫升/克/时
小鼠 CBA 25.9±0.7 8 30 安静时 1.72±0.15毫升/克/时 A
小鼠 DBA 25.7±1.0 6 30 安静时 2.17±0.34毫升/克/时 A
SWR 24.3±0.4 5 30 安静时 1.72±0.14毫升/克/时 A
C3H 27.2±0.8 6 30 食后 1.63±0.07毫升/克/时 A
Swiss 4 31.52卡米2/时 体表面积≈9W0.66 A
田鼠 Mesocricetus auratus 成年 14 20 安静时 1.42±0.4毫升/克/时 B
M.auratus 1天 14~21 25 安静时 0.54±0.036(SE)毫升/克/时 A
10天 14~21 25 安静时 0.78±0.0156(SE)毫升/克/时 A
17~21天 14~21 30 安静时 2.478±0.084(SE)毫升/克/时 A
豚鼠 360~700天 389~757 6 30~30.9 食后 24.70±0.41(SD)卡/米2/时体表面积=9W0.67 C
379 6 安静时 0.833毫升/克/时 A
生后1周 104 4 30 安静时 33.60卡/米2/时 A
生后1周 98 4 安静时 体表面积≈9.85W0.67 C
3~5周 189 4 30 安静时 34.00卡/米2/时 C
3~5周 177 4 30 安静时 32.60卡/米2/时 C
3~5周 186 4 30 基础的 30.80卡/米2/时 C
豚鼠 3~5周 172 4 30 安静时 33.29卡/米2/时 C
7~9周 296 4 30 基础的 31.00卡/米2/时 C
7~9周 260 4 30 安静时 33.25卡/米2/时 C
7~9周 314 4 30 基础的 32.50卡/米2/时 C
7~9周 231 4 30 安静时 34.29卡/米2/时 C
11~13周 411 4 30 基础的 34.00卡/米2/时 C
11~13周 390 4 30 安静时 32.95卡/米2/时 C
11~13周 400 4 30 基础的 35.79卡/米2/时 C
11~13周 394 4 30 安静时 34.91卡/米2/时 C
5~6个月 676 4 30 基础的 30.04卡/米2/时 C
5~6个月 653 4 30 安静时 30.80卡/米2/时 C
5~6个月 609 4 30 基础的 30.50卡/米2/时 C
5~6个月 588 4 30 安静时 33.20卡/米2/时 C
11~12个月 777 4 30 基础的 31.37卡/米2/时 C
11~12个月 734 4 30 安静时 29.54卡/米2/时 C
11~12个月 814 4 30 基础的 28.33卡/米2/时 C
11~12个月 782 4 30 安静时 32.45卡/米2/时 C
基础的 30.04卡/米2/时 C
1.52公斤 20 28~32 基础的 26.0卡/米2/时 B
2.46公斤 13 28~32 基础的 27.2卡/米2/时 B
3.57公斤 19 28~32 基础的 29.1卡/米2/时 B
4.33公斤 14 28~32 基础的 30.0卡/米2/时 B
5.33公斤 7 28~32 基础的 31.7卡/米2/时 B
7.0公斤 1 28~32 基础的 28.0~38.0卡/米2/时 B
Mix 成年 3.5~7公斤 9 24 安静时 28.00卡/米2/时 体表面积≈0.107W0.66 D
成年 7~14公斤 10 24 安静时 32.58卡/米2/时 D
成年 14~31.3公斤 10 24 安静时 39.11卡/米2/时 D
成年 9.5公斤 3 24 安静时 31.0卡/米2/时 D
Macaca Mulatta 0.8~3.4年 1.6~7.9公斤 12 C
0.6~6.8年 1.4~6.7公斤 15 C
M.mulatta 3.5公斤 6 0.432毫升/克/时 24.91卡/米2/时体表面积≈11.7W2/3 B
2.8公斤 5 25 0.419毫升/克/时 25.75卡/米2/时 B

注:方法A——间接,密闭系统,CO2吸收后,O2的测量量

B——间接,密闭系统,CO2和O2的测量量

C——间接,密闭系统,CO2和O2的测量量

D——直接,密闭系统,O2的测量量

E——不描记的方法

SE=标准误 SD=标准差 W=动物体重

十一、哺乳动物和人产热量和水半代谢期

表12-13 哺乳动物和人产热量和水半代谢期*

哺乳动物 体重(公斤) 产热量Q(卡/公斤) 水半代谢期TB(天) QTB卡·天/公斤
小 鼠 0.021 160 1.6 250
大 鼠 0.2~0.4 83 2.5 210
2.6 45 3 140
14 35 5 180
100~200 20 7 140
黑 猩 猩 38 29 73 210
70 23 10~11 230~250

*国外军事医学资料2分册2(9~10),1972

第二节 生理学数据

一、实验动物红细胞总数、压积、体积、大小和血红蛋白浓度

表12-14 实验动物红细胞总数、压积、体积、大小和血红蛋白浓度[61]

实验动物 红细胞总数百万/毫米3 红细胞压积毫升/100毫升血 单个红细胞体积微米3 单个红细胞大小(μ)(涂片法) 血红蛋白浓度 单个红细胞Hb含量(毫微克)
克/100毫升血 克/100毫升红细胞
8.1(6.1~10.7) 40(33~47) 50(47~54) 5.9 11.5(8.7~14.5) 29.0
9.3(8.21~10.35) 33.4(28~42) 5.5 11.1(8~14) 33.0
猕猴 5.2(3.6~6.8) 42(32~52) 12.6(10~16) 30.0
6.3(4.5~8.0) 45.5(38~53) 66(59~68) 7.0(6.2~8) 14.8(11~18) 33(30~35) 23(21~25)
8.0(6.5~9.5) 40(28~52) 57(51~63) 6.0(5~7) 11.2(7~15.5) 28(23~31) 14(12~16)
5.7(4.5~7.0) 41.5(33~50) 61(60~68) 7.5(6.5~7.5) 11.9(8~15) 29(27~31) 21(19~23)
6.4 39.0(38~40) 61(59~63) 13.7(13.2~14.2) 35.0 21.5(21~22)
山羊 16.0(13.3~17.9) 33(27~34.6) 19.3 4.0 10.5(8.8~11.4) 3(33~36) 6.7
绵羊 10.3(9.4~11.1) 31.7(29.9~33.6) 31(30~72) 4.8 10.9(10~11.8) 34.5(34~35) 11.0
豚鼠 5.6(4.5~7.0) 42(37~47) 77(71~83) 7.4(7.0~7.5) 14.4(11~16.5) 34(33~35) 26(24.5~27.5)
大白鼠 8.9(7.2~9.6) 46(39~53) 55(52~58) 7.0(6.0~7.5) 14.8(12~17.5) 32(30~35) 17(15~19)
小白鼠 9.3(7.7~12.5) 41.5 49(48~51) 6.0 14.8(10~19) 36(33~39) 16(15.5~16.5)
金地鼠 6.69(3.96~9.96) 49(30~59) 70.0 5.6(5.4~5.8) 16.6(12.0~30) 32.0 23.0
3.2 42.3 131.0 6.9~13.2 12.8 30.0 40.0
2.8(2.0~3.2) 35.6(24~43.3) 127(120~137) 6.8~11.2 10.3(7.3~12.9) 29(27~30) 36.6(33~41)
2.8 39.5 6.6~12.8 14.8(9~21) 38.1 51.2(32~71)

二、实验动物白细胞总数、分类计数及血小板数

表12-15实验动物白细胞总数、分类计数(%)及血小板数[87]

实验动物 白细胞总数千/毫米3 白 细 胞 分 类 计 数 % 血小板千/毫米3
嗜中性白细胞 嗜酸性白细胞 嗜硷性白细胞 淋巴细胞 大单核细胞
9.2(6.0~12.0) 数量 % 数量 % 数量 % 数量 % 数量 % 350(250~600)
2.9(1.9~3.7) 31.9(20~40) 0.7(0.3~1.3) 7.7(3~15) 0.06(0~0.09) 0.62(0~1) 5.1(1.1~5.9) 55.4(45~65) 0.48(0.27~1.4) 5.2(3~15)
(5.0~11.0) (3.0~6.9) (0.05~0.6) (0~0.1) (1.2~4.8) (0.10~1.45 250(100~500)
10.1(5.5~12.0) (21~47) (0~6) (0~2) (47~75) (0.1~1.5) 344(250~750)
14.79±3.48 8.2(6.0~12.5) 68(62~80) 0.6(0.2~2.0) 5.1(2~14) 0.085(0~0.3) 0.7(0~2) 2.5(0.9~4.5) 21(10~28) 0.65(0.3~1.5) 5.2(3~9) 218.6±92.2*
16.0(9.0~24.0) 9.5(5.5~16.5) 59.5(44~82) 0.85(0.2~2.5) 5.4(2~11) 0.02(0~0.1) 0.1(0~0.5) 5.0(2~9) 31(15~44) 0.65(0.05~1.4) 4(0.5~7.0) 250(100~500)
9.0(6.0~13.0) 4.1(2.5~6.0) 46(36~52) 0.18(0~0.4) 2(0.5~3.5) 0.450.15~0.75 5(2~7) 3.5(2.0~5.6) 39(30~52) 0.725(0.3~1.3) 8(4~12) 280±20
(7.0~20.0) (2.4~10.0) (0.05~2.0) (0~0.8) (3.2~12) (0.05~2.0) 240*
山羊 (5.0~14.0) (2.1~3.35) (0~1.1) (0~0.6) (2.1~11.25) (0.05~0.6) 350(250~600)
绵羊 7.8(5~10) 2.8(1.6~3.5) 35.7(20~45) 0.19(0.08~0.5) 2.5(1~7) 0.03(0~0.15) 0.4(0~2) 4.4(3.9~5.5) 56.9(50~70) 0.47(0.08~0.67) 6(1~8)
豚鼠 10.0(7.0~19.0) 4.2(2.0~7.0) 42(22~50) 0.4(0.2~1.3) 4(2~12) 0.07(0~0.3) 0.7(0~2) 4.9(3.0~9.0) 49(37~64) 0.43(0.25~2.0) 4.3(3~13) 116*
大白鼠 14.0(5~25) 3.1(1.1~6) 22(9~34) 0.3(0~0.7) 2.2(0~6) 0.1(0~0.2) 0.5(0~1.5) 10.2(7~16) 73(66~84) 0.3(0~1.3) 4(0~15) 100~300
小白鼠 8.0(4.0~12.0) 2.0(0.7~4.0) 25.5(12~44) 0.15(0~0.5) 2(0~5) 0.05(0~0.1) 0.5(0~1) 5.5(3~3.5) 68(54~85) 0.3(0~1.3) 4(0~15) 157~260
(1.4~3.4) (26~41) (1.5~6.8) (2~10.5) 大淋巴小淋巴 (0~32.1)27~58 3.0
32.6(9.1~56) 9.1(3.0~18.2) 27.8(9.1~56) 0.05(0~0.23) 1.5(0~3) 0.9(0~2.6) 2.7(0~8) 17.6(7.8~27.3) 54(24~84) 4.4(0~9.7) 13.7(9~30) 130~230
23.4 24.3 2.1 1.0(0~4.5) 45.8(13~73.5) 4.4(0.5~11.5)

注:(1)括弧外数平均数年,括弧内为最低数至最高数的范围。后表同。

(2)血小板数:有*者为我们实验室普通显微镜检查法测定的结果,其他为相差显微镜法测定的结果。

表12-16小型猪几项血液指标值

血红蛋白(g/ml) 红细胞(100万/ml) 白细胞(1000/ml) 白细胞分类 种类和年龄 作者
中性(%) 淋巴(%) 单核(%) 嗜酸性(%) 嗜碱性(%)
11.2±1.6 5.1±1.13 7.4±1.8 - - - - - 成年猪 Swenson(1955)
12.0 5.0 6.0 60* 30~35 微量 - - 新生仔 Koher(1955)
- 4.70~7.63 7.53~16.82 9.0~17.0 55~78 1~3 1~3 - 10~94日龄 Weide和Twiehaus(1959)
14.7 7.5 10.6 40.8 57.0 1.0 0.2 1.0 19月龄Pitman-Moore Bustad等(1960)
13.1 7.0 15.8 54.1 42.7 1.2 1.2 0.6 29月龄 Hormel系 Busrtad等(1960)
14.4
(0.5)
8.0
(0.8)
21.0
(3.6)
0.3(0.5)**29.8(11.7***) 64.0
(12.0)
2.0
(15)
1.8(16.8) 0.5
(0.5)
112日龄Hormel系 Earl等(1971)

*包嗜酸性、嗜碱性细胞**中性白细胞形成带状 ***中性白细胞成段状

三、实验动物正常骨髓象数值

表12-17正常狗的的骨髓象

作者 动物数 血母细胞 原粒细胞 早幼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嗜硷性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细胞 浆细胞 原红细胞 早幼红细胞 中幼红细胞 晚红细胞 粒细胞/有核红细胞
中幼 晚幼 杆状 分叶 中幼 晚幼 杆状 分叶
杨家宽等 40 - 0.36 0.86 1.36 3.21 19.66 26.36 0.16 0.69 1.91 2.79 0.047 8.46 2.10 0.60 0.40 1.72 18.88 10.47 1.8:1
0.55
李秀琴等 36 - 0.32 0.65 2.98 7.16 43.5 3.32 0.25 0.74 3.07 0.52 0.065 4.74 1.94 0.47 0.49 2.75 21.42 4.86 2.1:1
4.58
Alexandrov 12 - 1.2 0.9 1.2 6.7 43.55 0.5 1.6 0.07 0.48 5.23 10.70 1.46 1.09 14.63 2.0:1
5.89
Stiansey 35 - 0.51 2.83 8.93 15.29 Granulcyte5.06Heterophil0.14 1.15 2.83 0.05 1.24 - - 58.98 0.65:1
3.98
MulliganM1914 35 0.6 - 1.5 4.7 10.5 31.0 3.9 - 1.9 - - 0.5 1.5 38.1 1.6:1
3.7
Van Loon等 8 - 0.6 1.6 6.0 3.4 11.7 30.1 2.0 - 0.9 0.2 - 0.6 7.8 16.4 17.4 -
Rekers等 36 - 1.89 0.65 2.73 5.12 43.27 5.01 4.72 0.19 0.73 0.39 Normblast erythroblast 4.6428.24 1.891
PЯЖκчН 54 - 0.48 0.66 2.24 6.58 23.2 15.8 3.84 0.34 6.3 4.4 1.03 2.9 7.2 13.8 5.8 -
5.54 0.7 2.6
Spector 187 - 1.2 1.4 4.3 7.4 24.6 9.6 3.1 - 0.9 0.2 0.3 0.5 4.9 22.3 15.9 -
Ycaчeвa 200 0.16 0.9 1.9 2.6 6 27 15 4.0 0.08 4 2.5 - 0.9 7.8 17 0.8 -
ИbahЯh 51 - 0.9 1.0 1.65 3.8 19.4 15.9 3.4 0.35 2.4 2.3 1.5 1.2 6.8 12.7 10.5 2.0:1*
0.55 0.95 0.9 0.9
Ycaчeвa1963 7 0.02 0.67 1.95 1.56 6.79 28.81 14.63 3.72 - 5.77 5.6 0.57 0.81 9.17 14.14 0.36 2.26:1

(摘自杨家宽等:我国健康狗40例骨髓像分布,天津血液血附刊2(4)340-3431964)

注:①部分细胞因各作者命名不统一,只能将原文列出。②较少见细胞如网状细胞、内皮细胞、脂肪细胞和无法辩认的细胞,统计时未列入。③*为白细胞和有核红细胞比值。

表12-18 家兔35例正常骨髓像(附奇右维诺娃氏的结果)

细胞名称 最低值% 最高值% 平均值(M)% 标准差γ本组 正常范围(M±2γ%)本组
本组 奇氏 本组 奇氏 本组 奇氏
原始血细胞 - 0.1 - 0.8 - 0.2 - -
粒细胞系统 原始粒细胞 - 0.2 2.8 1.6 0.39 0.7 ±0.44 0~1.27
早幼粒细胞 - 0.1 3.6 1.6 0.85 0.6 ±0.76 0~2.37
中性粒细胞 中幼晚幼杆状分叶 1.0
4.0
10.2
2.8
1.1
2.8
10.8
2.0
6.2
19.0
26.6
25.0
6.1
10.0
33.6
9.0
3.03
9.74
18.57
9.89
3.1
7.4
23.2
5.3
±1.53
±2.06
±1.66
±2.12
0.25~6.37
5.70~13.78
15.25~21.89
5.65~14.13
嗜酸粒细胞 中幼
晚幼
杆状
分叶
-
-
-
-
0.2 -
0.6
0.6
0.2
2.4 -
0.03
0.56
0.05
1.4 -
±6.10
±0.14
±0.09
-
0~0.23
0~0.34
0~0.23
嗜硷粒细胞 中幼
晚幼
杆状
分叶
-
-
-
-
0.1 -
0.4
0.4
0.4
2.4 -
0.02
0.07
0.05
0.7
-
±0.14
±0.17
±0.11
-
0~0.30
0~0.41
0~0.27
红细胞系统 原始红细胞 - 0.2 1.0 0.8 0.16 0.2 ±0.23 0~0.62
早幼红细胞 - 0.3 4.0 6.4 1.29 3.5 ±0.99 0~3.27
中幼红细胞 4.0 10.9 38.8 26.6 16.46 18.9 ±2.94 10.58~22.34
晚幼红细胞 6.6 6.6 36.2 24.3 20.21 16.7 ±1.88 17.15~23.34
淋巴细胞 7.0 4.1 43.8 21.3 19.41 12.6 ±3.25 12.93~25.93
单核细胞 0.2 0.4 3.6 3.6 1.29 1.6 ±0.46 0.37~2.21
其他细胞 网状细胞 - 0.2 0.4 1.7 0.06 1.0 ±0.40 0~0.26
内皮细胞 - - 0.2 - 0.02 - ±0.04 0~0.10
巨核细胞 - 0.1 8.14个 0.3
17.28个 0.1 ±17.35个 0~52.05
吞噬细胞 - - - - - - -
浆细胞 - 0.1 1.6 1.2 0.50 0.2 ±0.40 0~1.30
组织嗜硷细胞 - - 0.2 - 0.01 - ±0.05 0~0.11
成骨细胞 - - 0.2 - 0.01 - ±0.03 0~0.07
脂肪细胞 - - 0.2 - 0.01 - ±0.03 0~0.07
有核红细胞间接分裂 0.6 - 5.8 - 2.23 - ±1.09 0.6~4.41
粒细胞系统:有核红细胞 0.4:1 - 5.8:1 - 1.37:1 - ±1.05:1 0.4~3.47:1

表12-1914恒河猴骨髓正常值统计

细胞名称 范围 平均值 标准差 细胞名称 范围 平均值 标准差
原始粒细胞 0~1.6 0.48 0.45 分叶核 中性粒细胞 8~24 14.4 3.33
早幼粒细胞 0.4~3.9 1.34 0.84 嗜硷性粒细胞 0~4.5 2.87 0.86
中幼 中性粒细胞 2.3~12.8 6.25 2.33 嗜酸性粒细胞 0~0.8 0.43 0.34
嗜硷性粒细胞 - - - 原始红细胞 0~1.25 0.4 0.34
嗜酸性粒细胞 0~1.9 0.9 0.63 早幼红细胞 0~3.2 1.6 0.75
晚幼 中性粒细胞 5.9~21.3 11.9 3.4 中幼红细胞 3.4~13 7.45 2.44
嗜酸性粒细胞 0~2.2 1.1 0.82 晚幼红细胞 4.1~17.7 9.23 2.34
嗜硷性粒细胞 0~0.2 0.13 0.1 淋巴细胞 9.95~19.4 13.8 4.3
杆状核 中性粒细胞 9~21 17.7 3.1 单核细胞
巨核细胞
网织内皮细胞
浆细胞
分类不明细胞
1.25~4.8
0~0.84
0~2.3
0~1.3
0~3.4
2.2
0.15
1.1
0.55
1.2
1.2
0.44
0.19
0.32
0.56
嗜酸性粒细胞 0~2.85 1.7 0.84
嗜硷性粒细胞 0~0.2 0.1 0.1

(摘自《中国生理科学会第二次全国病理生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97页)

表12-20 48例正常大白鼠骨髓象

类 别 细胞名称 均 值% 范 围%
粒细胞系统 原粒细胞 0.5 0~2
早幼粒细胞 2.0 0~6
中幼粒细胞 10.7 4~18
晚幼粒细胞 9.9 4~15
杆状核粒细胞 8.0 3~17
分叶核粒细胞 17.5 3~32
嗜酸粒细胞 2.8 0~7
嗜硷粒细胞 0.5 0~6
红细胞系统 原红细胞 1.1 0~4
早幼红细胞 6.2 1~12
中幼红细胞 8.2 1~18
晚幼红细胞 6.8 2~14
淋巴系统细胞 原淋巴细胞 0.5 0~3
幼淋巴细胞 5.3 1~14
淋巴细胞 18.0 4~43
巨核细胞系统 巨核母细胞 0.3 0~2
巨核细胞 0.6 0~3
细胞分裂 0.6 0~6
单核细胞系统 0.6 0~6
浆细胞系统 0.4 0~6

四、实验动物血容量、心率、心输出量

表12-21 实验动物血容量、心率、心输出量[3][78]

动物种类 平均体重
(公斤)
血容量
(占体重的%)
心跳频率
次/分
心输出量
分/升
心输出量/体重
(升/公斤/分)
312 6.7 21.4 0.07
- 7.7 44.0 0.11
- 2.5~5.0 (55~60) 3.1
23.7 8.3 (70~80) 3.1 0.13
19.3 5.6~8.3 120(100~130) 2.3 0.12
3.1 6.2 116(110~140) 0.33 0.11
2.6 8.7(7~10) 205(123~304) 0.28 0.11
豚鼠 6.4 280(260~400)
大鼠 0.18 7.4 328(216~600) 0.047 0.26
小鼠 8.3 600(328~780)
10.0 170(141~244) 鸡:0.32 鸡:0.16
青蛙 0.5

五、实验动物全血、血浆、红细胞的容量和静脉血比容

表12-22 实验动物全血、血浆、红细胞的容量和静脉血比容[61]

实验动物 全 血 容 量 血 浆 容 量 血细胞容量 静脉血
比 容
方法 毫升/公斤体重 方 法 毫升/公斤体重 方 法 毫升/公斤体重
PV/(100-VH)×100 57.2(52.4~60.6) T~1824 38.8(36.3~40.6) - - 32.2(30.3~34.9)
EV/VH×100 109.6(94.3~136) BV~EV 61.9(45.5~79.1) 32P 47.1(39.6~57.5) 43.3(37~56)
猕猴 PV+EV 54.1(44.3~66.6) T~1824 36.4(30~48.4) 32P 17.7(14.3~20.0) 39.6(35.6~42.8)
PV+EV 94.1(76.5~107.3) T~1824 55.2(43.7~73) 32P 39(28~55) 44(35~54)
PV+EV 55.5(47.3~65.7) T~1824 40.7(34.6~52) 51Cr 14.8(12.2~17.7) -
PV+EV 55.6(44~70) T~1824 38.8(27.8~51.4) 32P 16.8(13.7~25.5) -
EV×100/0.858(VH)-0.2 57.3(47.8~69.5) - - 32P 35.2(28.6~41.0)
45公斤 EV/VH×100 65(61~68) 32P
BV*VH/100 25.9(20.2~29.0) 39.1(30.3~43.1)
50公斤 32P 69.4 BV~EV 41.9 27.5
山羊 PV+EV 70.5(56.8~89.4) T~1824 55.9(42.6~75.1) 51Cr 14.7(9.7~19.3) 24.3(18.5~30.8)
绵羊 PV+EV 66.4(59.7~73.8) T~1824 46.7(43.4~52.9) 51Cr 19.7(16.3~23.8)
豚鼠 PV/(100-VH)×100 75.8(67~92.4) I131 39.4(35.1~48.4) - - -
大白鼠 PV+EV 64.1(57.5~69.9) T~1824 40.4(36.3~45.3) 32P 23.7(18.4~26.0) 50.3(42.3~61.5)
小白鼠 PV+EV 77.8 T~1824 48.8 32P 29.0 -
- 56.0 T~1824 31.0 - - -
PV/(100-VH)×100 102.0 131I 65.5 BV×(VH/100) 27.5 -

注:Pv=血浆容量 VH=红细胞比积 EV=红细胞容量BV=全血容量

六、实验动物血液温度、酸碱度、粘稠度、比重和体温数据

表12-23 实验动物血液温度、酸碱度、粘稠度、比重和体温数据[3][61]*

实验动物 血液温度(℃) 血液pH 血液粘稠度 血液比重 体温(直肠℃)
全血 血浆 血球
38.5 7.38(7.27~7.49) 4.8(4.6~5.2) 1.029~1.034 1.090 (37.5~39.5)
37.8 7.32(7.20~7.55) 4.6(3.4~7.6) (37.5~38.5)
7.57(7.36~7.79) 4.5(4.0~5.0) 1.005~1.060 39.0(38.0~40.0)
38.9 7.36(7.31~7.42) 4.6(3.8~5.5) 1.059 1.029-1.034 1.090 39.0(38.5~39.5)
38.6 7.35(7.24~7.40) 4.5(4.0~5.0) 1.054 38.7(38.0~39.5)
39.4 7.35(7.21~7.57) 4.0(3.5~4.5) 1.050 1.090 39.0(38.5~39.5)
绵羊 39.1 7.44(7.32~7.54) 5.2(4.4~6.0) 1.042 1.029~1.034 (38.0~40.0)
豚鼠 38.6 7.35(7.17~7.55) 1.060 38.6(37.8~39.5)
大白鼠 38.2 7.35(7.26~7.44) 39.0(38.5~39.5)
41.7 7.54(7.45~7.63) 5.0(4.5~5.5) 1.064 1.029~1.034 1.090 41.7(41.6~41.8)
金地鼠 38.0 7.39(7.37~7.44) 小鼠:38.0(37.0~39.0)

七、实验动物血细胞脆性、沉降速度和凝血时间

表12-24 实验动物红细胞脆性、沉降速度和凝血时间[3][22]

实验动物 红细胞脆性(%NaCl) 红细胞沉降速度(毫米) 凝血时间(秒)
最小抵抗 最大抵抗 抵抗幅 1小时 2小时 10小时 24小时
0.62~0.52 0.44~0.38 0.62~0.38 40~70
0.74~0.64 0.46~0.42 0.74~0.42 0.5~1.5
0.46~0.43 0.36~0.35 0.46~0.35 2.0 4.0 10.0 6.5~9.0
0.52 0.5 0.52~0.5 4 10 7~20
0.46~0.42 0.34~0.32 0.46~0.32 1~3 2.5~4 25~50 7.5~10.2
绵羊 0.80~0.76 0.50~0.46 0.80~0.46
豚鼠 0.42 0.31 0.42~0.31 1.5 3.0 20
大白鼠 3 4~5 10
小白鼠 24~40
0.86~0.78 0.48~0.42 0.86~0.42 鸡:11~16鸽:23~34

八、实验动物正常血压数值

表12-25实验动物正常血压数值[61]

动物种类 动物数与性别 麻醉情况 血压(毫米汞柱)
收缩压 舒张压
14 不麻醉 150(137~188) 127(112~152)
173♂ 不麻醉 98(90~104) 64(45~86)
43♀ 不麻醉 90(86~98) 59(43~84)
青年5♂3♀ 不麻醉 80 50
- 不麻醉 134(124~166) 88(80~120)
青年4 - 157(133~177)
山羊 - 不麻醉 120(112~126) 84(76~90)
绵羊 13 局麻 114(90~140)
- 不麻醉 169(144~185) 108(98~120)
13 不麻醉 112(95~136) 56(43~66)
22 戊巴比妥钠 149(108~189) 100(75~122)
67♂ 巴比妥钠 134(85-190)
87♀ 巴比妥钠 125(60-170)
5 巴比妥或乙醚 120 75
191♂ 戴爱尔或氨基甲酸乙脂 129(67~216)
208♀ 戴爱尔或氨基甲酸乙脂 121(62~200)
32 不麻醉 110(95~130) 80(60~90)
豚鼠 8 乙醚、戊巴比妥 77(28~140) 47(16~90)
大鼠 124 戊巴比妥钠 129(88~184) 91(58~145)
100 不麻醉 98(82-120) -
小鼠 9 氨基甲酸乙脂或乙醚 113(95~125) 81(67~90)
青年19 不麻醉 111(95~138) -
金地鼠 - 戊巴比妥纳 (120~170)

九、实验动物的循环时间

表12-26 实验动物的循环时间[78]

动物种类 循环的途径 时间(秒) 指示物
平均 范围
股静脉→颈动脉 7.0 6~8 32P
颈静脉→右心 1.7 1~2.5
右外颈静脉→左外颈静脉 9.2 传导法
整体循环 10.8 8.9~12.8
整体循环 10.5 10~11 硫氰化钠
股静脉→颈动脉 6.0 3~9.5 镭-C同位素法
股静脉→股动脉 6.0 4~8 32P
股动脉→颈动脉 10.0 9~11 32P
耳静脉→眼睛 5.5 5~6 荧光素法
右耳→左耳 4.8 3.4~7.2 化学物质:四胺基
右耳→左耳 4.5 3.5~5.8 氯化锂
整体动物 10.5 传导法

十、实验动物心电图正常参考数值(间期)

表12-27 四种动物心电图正常参考数值(间期)[43]

猴(107例) 兔(10例) 豚鼠(37例) 大鼠(91例)
P波(秒) 均值
范围
0.037±0.0014 0.031 0.022
0.015~0.028
0.015±0.0037
0.010~0.030
P-R间期(秒) 均值
范围
0.078±0.002 0.068 0.050
0.044~0.068
0.049±0.007
0.035~0.070
QRS综合波(秒) 均值
范围
0.037±0.0014 0.042 0.038
0.033~0.048
0.015-±0.0015
0.0125~0.020
Q-T间期(秒) 均值
范围
0.200±0.006 0.140 0.116 0.0787±0.0137
0.045~0.115
S-T间期(秒) 均值
范围
0.078
0.066~0.098
T波(秒) 均值
范围
0.037±0.014 0.065 0.044
0.035~0.060
0.0638±0.0134
0.030-0.100
心率(次/分) 均值
范围
215±6
150~300
247
214~272
261
214~311
358±47
240~444

十一、实验动物心电图正常参考数值(波辐电压)

表12-28三种动物心电图正常参考数值(波辐电压、毫伏)[43]

猴(107例) 兔(10例) 大鼠(91例)
P
标准导联 向上 0.12±0.010 0.075 0.015±0.0037
向下 0.135
加压肢导联 向上 0.10
0.08
0.096 0.014±0.0031
向下 0.090
QRS综合波 标准导联 Q 0.120 0.030±0.017
R 0.061±0.07 0.160 0.775±0.226
S 0.25±0.07 0.130 0.255±0.147
加压肢导联 Q 0.41 0.110 0.135±0.096
R 0.41 0.110 0.350±0.178
S 0.41 0.100 0.155±0.117


V1 R 0.48
S 0.97
V2 R 0.92
S 0.56
V3 R 0.90
S 0.20
T
标准导联 向上 0.17±0.02 0.210 0.145±0.055
向下 0.180
加压肢导联 向上 0.14 0.170 0.045±0.075
向下 0.13 0.250
胸导联 向上 0.35
向下 0.11

十二、实验动物正常心率时心脏周期情况

表12-29 实验动物正常心率时心脏周期情况[122]

指标 测定单位 小鼠 大鼠 豚鼠
动物数 400 280 50
体重 15~30 180~350 400~700
心脏收缩数 625(470~780) 475(370~580) 280(200~360)
心房传导性P 毫秒 - 17(12~20) 20(16~24)
房室传导性P-Q 毫秒 34(30~40) 48(40~54) 63(60~70)
室间传导性QRS 毫秒 10(10~15) 13(10~16) 13(12~14)
电收缩持续性Q-T 毫秒 55(45~60) 74(62~85) 130(120~140)
房室收缩关系 毫秒 0.60(0.56~0.61) 0.58(0.51~0.65) 0.58(0.55~0.62)
应力时间Q-I音 毫秒 14(10~19) 18(16~20)
机械收缩持续性Ⅰ~Ⅱ音 毫秒 46(40~50) 62(52~72) 110(100~120)
收缩指数 0.47(0.48~0.51) 0.49(0.41~0.56) 0.51(0.48~0.56)
峰值电压P 毫伏 0.1(0~0.2) 0.1(0.0~0.2) 0.1(0.0~0.2)
R 毫伏 0.4(0.2~0.6) 0.5(0.3~0.8) 0.7(0.3~1.2)
T 毫伏 0.2(0~0.5) 0.2(0.1~0.4) 0.2(0~0.5)

十三、实验动物血液动力学指标数值

表12-30 实验动物血液动力学指标数值[122]

指标 大白鼠
1~1(1/2)(年) 4~4(1/2)(年) 1(1/2)~2.2(年) 2~4.5(年) 2.2~2.8(年)
数重 43 43 43 13 33 46 18 107
体量(克) 1500~2500 1500~2200 223~235
动脉压毫米汞柱 107±1.4 94±2 97±1.6 79±5 140±3 135±2.3 138±3.5 145.9±0.93
心率次/分 258±2.8 270±6 258±6 291±13 181±4.3 146±2.2 228±5.4 403.5±5
血液每分流量(毫升/分) 300±70 250±10 170±30 236±13 - 218±18 56.2±2.12
收缩血流量(毫升/次) 1.2±0.08 0.85±0.04 0.60±0.09 1.2±0.1 - 0.96±0.08 -
心指数毫升/分米2 1.1±0.05 2.0±0.08 0.99±0.05 1.09±0.25 2.9±0.2 1.2±0.05 1.2±0.1 1.71±0.05
收缩指数毫升/米2 4.0±0.2 - - 3.6±0.26 - 8.3±0.3 5.2±0.3 5.3±0.08
循环血量(毫升/公升) 59±2.3 - - - 57±1.9 55±0.6 - -
血流时间(秒) 3.3±0.03 - - - 7±1.5 5±0.2 - -
一般外周阻力(达因/秒厘米-5) 11845±1729± 22663±851 31519±1492 38240±1540 51800±3700 39841±1483 52800±5860 157600±12600
左室工作指数(千克米/分米2) 2.49±0.08 1.28±0.07 1.10±0.16 - 2.1±0.1 2.508±0.09
左室搏动率(千克米/米2) - - 3.90±0.46 - 9.3±0.8 5.33±0.47

十四、通气量、耗气量

表12-31成年实验动物静止状态下呼吸频率、潮气量、通气量、耗氧量[3][61]

动物种类 动物性别与体重(公斤) 呼吸频率次/分 潮气量(毫升) 通气率(升3/分) 耗气量(毫米3/克活体重)
猕猴 2.68(2.05~3.08) 40(31~52) 21.0(9.8~29.0) 0.86(0.31~1.41) -
696 11.9(10.6~13.6) 9060(8520~9680) 107 250
♀(403~514) 20(10~30) 2700~3400 82~104 184
- (12~20) 310 5.7 220
♂225 (12~18) 37 220
16.4~30.5 18(11~37) 320(251~432) 5.21(3.3~7.4) 580
2.45 26(20~30) 12.4 0.322 710
- 51(38~60) 21.0(19.3~24.6) 1.07(0.80~1.14) 640~850
豚鼠 0.466(0.274~0.941) 90(69~104) 1.8(1.0~3.9) 0.16(0.10~0.38) 816
大鼠 0.113(0.063~0.152) 85.5(66~114) 0.86(0.60~1.25) 0.073(0.05~0.101) 2000
小鼠 0.020(0.012~0.026) 163(84~230) 0.15(0.09-0.23) 0.024(0.011~0.036) 1530
金地鼠 0.092(0.065~0.134) 74(33~127) 0.8(0.42-1.2) 0.06(0.033~0.083) 2900
- 25~30 4.5~5.2 - -
12~21 4.5 - -
42 3.5~3.8 - -

十五、实验动物呼吸器官相对形态特点及外在气体代谢

表12-32实验动物呼吸器官相对形态特点及外在气体代谢[122]

指标 测量单位 动物种类
小鼠 大 鼠 豚鼠
朏泡大小 毫微米 30 50 - - 100
米2 0.12 0.56 1.47 5.21 7.2
肺表面 米2/公斤 5.4 3.3 3.2 2.5 2.8
呼吸空气 厘米3 0.154 0.865 1.75 - -
厘米3/分 25 73 155 600 1000
肺通气 厘米3/克分 1.24 0.65 0.33 0.29 0.30
呼吸系数 - 0.82 - 0.83 -

十六、实验动物饲料、饮水要求量和排便排尿量

表12-33实验动物饲料、饮水要求量和排便排尿量[54]

动物种类 饮料要求量/克/只/天 饮水要求量毫升/只/天 排便量克/天 排尿量毫升/天 发热量(cal)只/小时
猕猴 113~907(100~300) 200~950(450) 110~300 110~550 253.5~780
7.7~16.3公斤 19~45.4升 11.3~22.7公斤 1.9~11.4升 2145~2925
17.3~12.7公斤 38~53升 27.2~40.8公斤 11.4~19.0升 3120
1.8~3.6公斤 3.8~5.7升 2.7~3.2公斤 1.9~3.8升 -
山羊 0.7~4.5公斤 1~4升 1.4~2.7公斤 0.7~2.0 1365~2145
绵羊 0.9~2.0公斤 0.5~1.4升 1.4~2.7公斤 0.9~1.9升 3120
狗(4.5公斤) 226.8 25~35 113~340 65~400 312~585
猫(2~4公斤) 113~227 100~200 56.7~227 20~30毫升/公斤 97.5~117
兔(1.36~2.26公斤) 28.4~85.1 60~140 14.2~56.7 40~100毫升/公斤 132.6
豚鼠 14.2~28.4 85~150 21.2~85.0 15~75 21.84
大鼠(50克) 9.3~18.7 20~45 7.1~14.2 10~15 15.60
小鼠 2.8~7.0 4~7 1.4~2.8 1~3 2.34
28.4~85.1 170 (含尿) 3.9~7.9
96.4 113~227(含尿) 117

十七、哺乳动物肾的结构与浓缩能力

表12-34哺乳动物肾的结构与浓缩能力的关系

动物种类 肾脏的大小(毫米) 髓旁肾单位 髓质相对厚度
狗* 40 100 4.3
24 100 4.8
大白鼠 14 28 5.8
更格卢鼠 5.9 27 8.5
跳鼠 4.5 33 9.3
砂栖鼠 13 100 10.7
Psaminomys
66 3 1.6
64 14 3.0

十八、各种动物尿比重

表12-85 各种动物尿比重[22]

动物名称 尿比重 动物名称 尿比重
1.025~1.055 1.018~1.022
1.025~1.050 1.020~1.050
骆驼 1.030~1.060 1.020~1.040
1.015~1.065 家兔 1.010~1.050

第三节 生物化学数据

一、实验动物血液中葡萄糖、果糖含量

表12-36实验动物血液中葡萄糖、果糖含量[60]

动物种类 葡萄糖(毫克/100毫升) 果糖(毫克/100毫升) 动物种类 葡萄糖(毫克/100毫升) 果糖(毫克/100毫升)
C 119 B 55(43~71) B 108
S 148 P 48(13~78)
B 幼:60±14 B 111±27 C 15
C 15 绵羊 B 45±6 B 山羊:50
B 73±9 C 78 C 13
B 176(55~342) P 70 豚鼠 B 128(95~151) B 0.7
P 239(58~770) C 74 P 155(116~179)
B 93(82~100) B 1.1 大鼠 B 103(91~124) B 0.1
P 85(64~100) P 99(81~126)
B 132(112~156) B 1.7 小鼠 B 155(147~171)
P 156(137-192) P 175(168~185)
B 174(109~254) B 0.9 B 220±14
P 206(135~311)

二、实验动物血液中蛋白结合糖总量及分布

表13-37 实验动物血液中蛋白结合糖总量及分布[60]

动物种类 血标本种类 蛋白结合糖总量(毫克/10毫升) 糖蛋白在各分类蛋白中的分布%
白蛋白 球 蛋 白
α1 α2 总α β γ
S 160±25 26.9 - - 20.6 25.9 25.2
S - - 23.2±4.0 56.1±4.0 79.3 20.6±3.4 -
S - - - - 86.0±4.3 14.0±4.3 -

三、实验动物血中糖代谢产物含量

表12-38实验动物血液中枸橼酸、酮戊二酸、草酰乙酸、乳酸、丙酮、酮醋酸、β-氢化丁酸含量[60]

化合物名称 动物种类 血标本种类 数值(毫克/100毫升)
枸橼酸 S 5.0
牛(幼) S 4.7
绵羊 B 4.4±0.6
S 3.3
S 10.0
大鼠 B 1.3
酮戊二酸 大鼠 B 0.58±0.03
草酰乙酸 牛(幼) B 1.3
B 2.2
P 1.9
豚鼠 P 2.3
大鼠 B 0.91±0.23
乳酸 B 13.0
P 12.2
绵羊 B 21
B 19
大鼠 B 9.2±3
丙酮 B 1.3±0.4
酮醋酸 豚鼠 B 1.7±0.4
大鼠 B 3.3±0.8
小鼠 B 4.6
β-氢化丁酸 绵羊 B 1.3
丙酮的总值 B 2.6±1.0
绵羊 B 1.8
B 2.7±0.9

四、实验动物血清脂蛋白及其成分

表12-39 实验动物血清脂蛋白及其成分[60]

实验动物 脂蛋白(毫克/100毫升) 蛋白含量% 总脂质的重量百分比%
游离胆固醇 胆固醇酯 甘油三酯 磷酯
β 86 24 1 2 6 3
α2 99 35 1 3 2 7
α1 758 50 4 23 8 40
β 99 17 3 8 16 10
α2 59 42 1 3 3 8
α1 277 62 3 11 8 26
大鼠 β 74 18 2 5 13 6
α2 106 33 3 11 15
α1 234 52 2 17 4 22
β 208 17 3 8 15 9
α2 60 42 1 2 1 3
α1 611 51 3 13 11 31

五、实验动物血中脂肪、脂肪酸、甘油酯、胆固醇、胆固醇酯含量

表12-40实验动物血中脂肪、脂肪酸、甘油酯、胆固醇、胆固醇酯含量[1,3,60]

动物种类 脂肪总量(毫克/100毫升) 高级脂肪酸总量(毫克/100毫升) 甘油酯(毫克/100毫升) 胆固醇(毫克/100毫升) 胆固醇脂(毫克/100毫升) 胆固醇脂/胆固醇=比例
S 139±22 S 106±39
S 331±5 P 154±29 P 37 p
S
110±32
102(53-137)
P
S
73±15
87(49~119)
0.85(0.75~0.85)
- - - p
S
128±24
107(86~132)
S 84(62~123) 0.82(0.72~0.95)
- P 184±61 - S 102
(78~137)
S 106
(70~131)
0.82(0.72~0.90)
绵羊 - P 140±23 - S 65 - -
S 679±95 P 307±34 S 71 S 175±36 S 133±25 0.79(0.76~0.90)
P 376±110 P 228±82 P 108±65 P
S
98±32
111(93~150)
S 81
(69~120)
0.78(0.68~0.89)
P
C
243±89
507
P 169±66 P 105±50 P
C
S
45±18
161±9
40(15~67)
P
C
S
23±12

37(10~49)
0.78(0.66~0.91)
豚鼠 P
C
169±34
517±60
P
C
116±29
282±36
P
C
73±33
47±28
P
C
S
32±5
119±19
50(18~65)
P
C
S
21±4
8±7
38(18~67)
0.94(0.7~1.00)
大鼠 P 230±31 P 152±23 P 85±30 P
S
52±12
64(52~82)
P
S
31±10
50(48~53)
0.80(0.64~0.95)
小鼠 - - - P
S
97±11
114
(93~140)
S 62(28~88) 0.74(0.61~0.81)
B 428±45 B 314±37 P 225±77 P
S
101
114±14
60
92±14

六表12-41实验动物血液中磷脂总量及其分类值[SB][60][/SB]

动物种类 磷脂总量(毫克/100毫升) 磷脂分类值(重量%)
卵磷脂 神经磷脂 脑磷脂
S 210±10 - - -
S 101±5 s
C
68
8
s
C
29
10
s
C
0~2
82
绵羊 P 90±33 - - -
P 68 S 75 S 22 S 3
P 257±60 - - -
P 132±53 - p
C
15±6
26±3
-
p
C
78±33
290±22
C 36±12 C 19±5 C 45±18
豚鼠 p
C
51±12
347±48
- - -
大鼠 P 83±24 - - -
B 299±8 P 65±9 P 14±10 P 21±8

七、实验动物血中磷脂总量及其分类值

表12-42实验动物血中挥发性酸总量、成分和碱储量[3,60]

动物种类 挥发性总量(毫克/100毫升) 挥发性酸成分(重量%) 硷储量(容积%)
蚁酸 醋酸 丙酸
B 3.34 B 25 B 71 B 4 S 65(49~78)
B 6.0±0.5 B 16 B 83 B 1 S 55(38~67)
山羊 B 6.08 B 16 B 83 B 1 S 猪:47(27~56)
绵羊 B 2.59 B 17 B 81 B 2 S 豚鼠:41(33~56)大鼠:38(20~54)
B 1.81 B 35 B 61 B 4 S 小鼠:45(37~50)狗:41(36~45)
B 1.91 B 38 B 57 B 5 S 33(24~48)
B 7.05 B 14 B 83 B 3 S 37(16~51)

八、实验动物血中氧和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压力、钠、氯离子浓度、水及蛋白质含量

表12-43实验动物血中氧、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压力,钠、氯离子浓度,水、蛋白质含量[87]

动物种类 血氧含量(毫升/100毫升血) 血 浆
CO2含量(毫克分子/升) CO2压力(毫米汞柱) Na+(毫当量/升) CI-(毫当量/升) H2O(克/升) 蛋白质(克/升)
- 28.1(24~32) 47 135 96 931 68
- 31.0(29~33) 50 142(132~152) 104(97~111) 930 83
绵羊 - 26.2(21~28) 38 153(146~161) 103(98~109) 947 57
- 21.4(17~24) 38 147(140~154) 114(108~119) 941 67
15.0 20.4(17~24) 36 153(150~156) 120(117~123) 941 76
15.6 22.8(13~33) 40(22~51) 140(139~142) 102(99~105) 944 -
豚鼠 - 22.0(16~26) 40(19~59) 141(138~144) 104(100~108) 954 47
大鼠 18.6 24.0(20~28) 42 144(135~155) 104(99~112) 946 60
金地鼠 鸽:20.0 37.3(35~39) 59(54~61) 144(140~151) 106(103~108) 945 -
10.5 23.0(21~26) 26 154(148~161) 117(109~120) 960 36

九、实验动物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

表12-44实验动物血浆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含量[1,54,67]

实验动物 血浆总蛋白(克/100毫或) 白蛋白(克/100毫升) 球蛋白(克/100毫升) 纤维蛋白原(毫克/100毫升) 白蛋白、球蛋白比例
8.4(7.2~10.6) 3.0(1.9~4.3) 4.5(3.2~8.3) 340 0.65(0.28~1.36)
8.2(7.3~9.5) 4.1(3.5~4.5) 4.1(3.3~5.6) 720 1.0(0.69~1.34)
山羊 7.5 600
绵羊 7.5±0.1 360
7.1(6.3~8.1) 4(3.4~3.5) 3(2~3.7) 580 1.34(1.06~18.4)
6.8(5.4~8.0) 3.7(3.4~4.2) 3.1(2~3.8) 310±120 1.24(0.96~1.7)
8.7(7.9~10.3) 3.8(2~4.6) 4.9(3.9~8.2) 254±30 0.82(0.24~1.16)
豚鼠 5.4(5.0~5.6) 3.2(2.8~3.9) 2.2(1.8~2.5) 1.47(1.11~2.3)
大白鼠 7.2(6.9~7.6) 3.1(2.8~3.5) 4(3.3~5) 0.8(0.5~1.06)
小白鼠 5.5(5.2~5.7) 1.68(1.6~1.7) 3.8(3.5~4.1) 0.44(0.4~0.48)
3.9±0.5

十、实验动物血浆蛋白分类值

表12-45 实验动物血浆蛋白分值(重量百分率)[76]

动物种类 白蛋白(%) 球 蛋 白 %
α1 α2 α3 总α β1 β2 β3 总β γ1 γ2 总γ
32.4±2.7 2.9±0.6 2.4±0.7 11.7±0.4 17.0±1.7 14.1±2.0 8.9±2.3 - 23.0±1.8 - - 27.5±1.6
44.9±4.8 - - - 13.1±1.6 - - - 12.3±2.3 10.6±1.6 18.4±3.0 29.1±4.8
绵羊 53.6±4.1 4.7±1.5 9.9±1.2 6.9±1.9 21.1±2.1 - - - 16.3±2.4 - - 9.4±2.6
46.0±5.8 - - - 20.0±4.0 - - -- 14.5±1.6 - - 19.5±4.3
42.2±2.9 3.0±0.6 4.2±0.9 11.3±1.1 18.5±0.9 5.7±1.5 3.0±0.2 8.6±1.0 22.3±1.7 - - 17.0±2.0
49.0 - - - 24.7 - - - 8.9 - - 17.4
63.2±3.6 6.5±0.8 5.9±1.1- - 12.4±2.1 - - - 10.7±1.4 - - 13.7±3.1
豚鼠 45.5±2.5 6.8±0.8 22.3±4.0 - 39.1 5.7±0.6 9.0±1.6 - 14.7 - - 11.0±2.5
大白鼠 48.6±1.7 13.7±3.0 10.0±1.3 - 23.7 - - - 14.4±1.2 - - 13.2±3.0
小白鼠 42.9±5.1 4.2±0.7 11.0±2.1 5.4±1.0 20.6±2.3 - - - 20.2±2.9 - - 16.3±1.6
鸡(3月) 52.6±5.1 18.1±3.0 6.1±1.3 - 24.2 6.9±0.9 11.3±1.5 - 18.2 - - 5.0±1.0
鸡(产卵中) 34.4±5.9 7.6±4.2 5.3±1.2 - 12.9 8.3±2.1 26.5±5.0 - 34.8 - - 13.6±3.7

十一、实验动物血中游离氨基酸含量

表12-46实验动物血中游离氨基酸含量[76]

氨基酸种类 动物种类 血标本种类 氨基酸含量(毫克/100毫升)
丙氨酸(Alanine) P 7.0
S 1.7
小白鼠 P 6.6
(α-Aminobutyric drid)
精氨酸(Arginine) P 3.27±0.74
P 1.4
S 1.9
大白鼠 P 3.21±0.58
小白鼠 P 1.0
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 P 0.1
S <0.3
胱氨酸、半胱氨酸(Cystine、cysteine) P 0.90±0.5
P 0.4
谷氨酸(Glutamic acid) P 1.8
S 0.9
小白鼠 P 3.6
甘氨酸 (Glycine) P 2.3
S 5.2
小白鼠 P 1.7
组氨酸(Histidine) P 1.24±0.17
P 1.4
大白鼠 P 0.97±0.09
小白鼠 P 1.4
异亮氨酸(Isoleucine) P 1.8±0.5
P 0.8
大白鼠 P 1.32±.27
小白鼠 P 1.2
B 3.2
亮氨鼠(Leucine) P 2.70±1.3
P 1.6
大白鼠 P 2.66±0.31
小白鼠 P 2.2
鸡(2周) B 3.3
(7周) B 3.9
赖氨酸(Lysine) P 2.42±0.58
P 2.8
S 0.8
大鼠 P 5.81±0.83
小鼠 P 7.0
B 8.6
蛋氨酸(Methionine) P 1.18±0.41
P 0.4
S 0.6
大白鼠 P 0.95±0.02
小白鼠 P 2.2
鸟氨酸(Ornithine) P 0.2
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 P 1.16±0.29
P 0.9
大鼠 P 1.37±0.16
小鼠 P 2.0
脯氨酸(Proline) P 2.3
S 1.5
大鼠 P 4.27±0.52
小鼠 P 2.1
丝氨酸(Serine) P 2.1
S 0.6
牛黄酸(Taurine) P 0.7
S 0.4
苏氨酸(Threonine) P 2.26±0.95
P 1.4
S 0.9
大鼠 P 3.21±0.63
小鼠 P 3.0
B 6.9
色氨酸(Tryptohan) P 1.04±0.17
大鼠 P 1.68±0.13
小鼠 P 1.4

十二、实验动物血中非蛋白氮、尿素、尿酸含量

表12~47 实验动物血液中非蛋白氮、尿素、尿酸含量[1,3]

动物种类 非蛋白氮(NPN)(毫克/100毫升) 尿素( 毫克1/100毫升) 尿酸(毫克/100毫升)
次溴酸盐测定法 氧蒽醇法测定
22(21~38) 42(22~58) 21(11~33) 2.0(1.2~3.5)
35(31~44) 53(45~59) 33(25~47) 1.0(0~1.8)
34(24~44) 44(34~57) 22(15~28) 2.0(0.7~4.3)
38(32~44) 56(44~65) 39(30~45) 1.7(0.7~2.6)
36(26~51) 56(38~86) 40(18~73) 1.9(0.9~2.5)
家 兔 40(28~51) 58(36~73) 34(13~53) 2.6(1.0~4.3)
豚 鼠 39(30~51) 57(34~87) 40(17~59) 2.5(1.3~5.6)
大白鼠 34(31~38) 50(42~64) 22.7(20~35) 2.5(1.8~3.0)
小白鼠 59(36~89) 81(43~140) 50(21~93) 6.0(3.3~11.0)

十三、实验动物血中蛋白质代谢产物含量

表12-28 实验动物血中尿囊素、天门冬酰胺、胆红素、瓜氨酸、肌酐、肌酸酐、谷氨酰胺、组织胺含量[60]

化合物名称及单位 动物种类 血标本种类 数 值
尿囊素(Allantoin)(毫克/100毫升) P 2.2±0.8
大白鼠 B 2.1±0.5
天门冬酰胺(Asparagine)(毫克/100毫升) 山羊 P 0.95
P 0.9
胆红素(Bilirubin)(毫克/100毫升) S 0.98±0.22
P 0.1
瓜氨酸(Citrulline)(毫克/100毫升) P 1.07±0.36
肌酐(Creatine)(毫克/100毫升) 鸡:5周 B 1.0±0.3
产卵期 B 1.2±0.4
肌酐酸(Creatinine)(毫克/100毫升) B 1.5±0.4
P 1.0±0.1
B 1.33±0.34
B 2.1
谷氨酰胺(Glutamine)(毫克/100毫升) S 4.3
组织胺(Histamine)(微克/100毫升) B 2(0~4)
B 300(100~500)
豚鼠 B 43(6~48)
血清素(Serotonin)(微克/100毫升) B 170
B 25
B 400
豚鼠 B 15
大鼠 B 20

十四、实验动物血及器官中5-羟色胺含量

表12-49实验动物血(微克/毫升)及器官(微克/克)中5-羟色胺含量[122]

动物种类 体重(克) 动物数
大鼠 150~200 10 0.32±0.01
大鼠 180~200 25 0.99±0.09
大鼠 110~160 10 0.50±0.14 3.01±0.76 0.40±0.14 0.27±0.06
大鼠 200~300 10 0.45±0.02
大鼠 7 0.49±0.02
小鼠 20~30 12 0.77±0.02
小鼠 18~22 10 0.80±0.06
小鼠 65 0.86±0.03
2500~3000 10 4.8±0.22 6.1±0.28
1800~2000 10 0.33±0.02

十五、实验动物器官和血浆中儿茶酚胺含量

表12-50实验动物器官中(微克/克)及血浆(微克/升)中儿茶酚胺含量[122]

动物种类 性别 体重(克) 动物数 肾上腺 血浆
大鼠 120 8 0.12±0.17 1.26±0.02 0.36±0.03
大鼠 120~200 19 0.64±0.03 0.81±0.08 0.53±0.09
大鼠 150~200 0.25±0.01 0.42±0.03 1.05±0.05 0.37±0.03
大鼠 150~180 10 0.2±0.06 0.19±0.06 123±57 2.4±0.85
大鼠 150~200 23 0.5±0.06 1.0±0.09 0.5±0.05 291±80 1.3±0.36
大鼠 180~220 20 0.2±0.02 143±9.8 4.6±0.4
大鼠 180~200 10 0.11±0.001 0.3±0.01 232±11 4.6±0.5
大鼠 200~300 20 0.2±0.003 0.45±0.02 575±34 5.1±0.2
大鼠 200~250 8 0.44±0.03 0.7±0.04 197±0.3
小鼠 18 0.4±0.06
3000~3500 14 0.9±0.1 102 ±17
豚鼠 300~320 24 378±9.6
豚鼠 320~370 51 0.13±0.008 134±18 18.3±1.2
豚鼠 280~400 18 0.63±0.04 3.13±0.07 0.46±0.02
1700~3500 26 0.44±0.03 2.2±0.14 0.43±0.02
1800~2000 9 0.32±0.01
大鼠 180~220 20 0.046±0.02 275±15 4.2±0.4
大鼠 150~200 10 0.08±0.02 0.03±0.003 347±54 6.1±0.97
大鼠 150~200 23 0.05±0.01 0.2±0.03 0.04±0.01 5.4±0.16
大鼠 250~280 10 0.05±0.004 0.2±0.001 325±22 6.1±0.56
大鼠 200~230 20 0.005±0.004
3000~3500 14 0.21±0.02 0.12±0.007 865±26 4.8±0.24
豚鼠 320~370 51 403±13
豚鼠 280~400 18 379±9.6
2000~2500 6 558±39
♂♀ 1700~3500 26 0.06±0.006 115±4.4
2000~2500 6 7.2±1.0
大鼠 150~180 10 0.06±0.02 0.01±0.004 32±7.9
大鼠 150~200 23 0.06±0.001 0.16±0.02 0.04±0.009 37±4.7
大鼠 180~220 20 0.04±0.005 33±2.5
豚鼠 320~370 51 ` 0.01±0.001 73±0.7
2000~2500 6 0.35±0.01 0.01±0.001 73±0.7

十六、实验动物血及器官中乙酰胆碱含量

表12-51 实验动物血及器官中乙酰胆碱含量[122]

研究材料 动物种类 体重(克) 动物数 测定单位 ±SE
大脑半球,游离型 大鼠 170~250 12 微克/克 1.50±0.3
视丘下,游离型 大鼠 1.18±0.4
大脑半球,结合型 大鼠 1.27±0.2
视丘下,结合型 大鼠 1.60±0.13
大脑半球 小鼠 24~30 10 2.44±0.25
脑干 小鼠 2.64±0.37
大鼠 1.30±0.13
大鼠 15 微克/100毫血血 274
2500~3500 27 微克% 1.81±0.06
心(结合型) 10 微克/克 0.37±0.03
右房 11 0.18±0.009
右室 10 0.14±0.006
左室 2000~3000 8 3.41±0.92
左房 1.98±0.39
右房 1.88±0.40
右室 0.87±0.17

±SE=平均数±标准误

十七、实验动物器官中RNA和DNA含量

表12-52 实验动物器官中RNA和DNA含量[122]

动物种类 性别 体重(克) 动物数 测定单位
RNA含量:
大鼠 160~200 10 毫克%磷 142±16 96±6.6
大鼠 180~200 10 干组织 249±3.7 30.5±0.18
大鼠 250~300 8 毫克/克干组织 25.6±0.7
大鼠 200~280 12 磷/100克 39.7±1.2 12.2±1.0
大鼠 160 8 毫克/克 6.8±0.07 4.3±0.03
大鼠 120~150 10 4.05±0.2
大鼠 120~160 20 毫克% 569±29.7 106±7.2
豚鼠 400~500 27±0.2
2000~3000 4 毫克% 381±9.5
2000~2500 9 毫克/克 3.6±0.3 1.37±0.1
2,500 7 1.55±0.05 0.94±0.04
500~600 10 1.60±0.07 0.87±0.04
DNA含量:
大鼠 150~200 10 毫克%磷干 78±7.5 75±3.2
大鼠 180~200 10 82±0.1
大鼠 120~180 10 99±3.1
大鼠 250~300 9 毫克/克干组织 2.7±0.5
大鼠 160~180 8 毫克/克 7.6±0.05 3.1±0.1
大鼠 120~180 10 0.98±0.03
大鼠 120~150 10 2.2±0.8 12.3±0.5
140~160 16 毫克磷/克 0.13±0.015 0.19±0.2 0.08±0.008 0.4±0.04 0.4±0.04
2000~2500 9 毫克/克 0.74±0.04
2500 0.8±0.09 0.5±0.05
豚鼠 400~500 毫克%磷 5.7±1.5

十八、实验动物血及器官中腺苷酸含量

表12-53 实验动物腺苷酸含量(ATP、ADP、AMP)[122]

动物种类 体重(克) 动物数 测定单位 器官组织 ATP ADP AMP
大鼠 190~230 11 克分子/克 2.09±0.15 1.61±0.05 0.64±0.04
大鼠 180~250 8 2.99±0.1 0.87±0.03 1.10±0.04
大鼠 100~120 8 毫克%磷 34.3±3.8
大鼠 50 39.1±1.0
大鼠 180~200 20 克分子/100克 514±10.2 153±4.6 129±3.2
大鼠 190~230 11 克分子/克 2.2±0.08 0.36±0.01 0.23±0.01
大鼠 120~180 12 1.3±0.1 0.7±0.09 0.86±0.09
大鼠 200~250 10 4.4±0.15 1.2±0.06 0.4±0.04
大鼠 180~250 10 2.5±0.07 0.5±0.06 0.65±0.09
大鼠 180~200 43 2.1±0.12 0.7±0.11 0.2±0.03
大鼠 120~150 7 毫克%磷 8.1±0.05
小鼠 20 38.4±0.5
豚鼠 10 32.5±0.9
豚鼠 400~500 10 1.6±0.003
20 34.0±0.4
20 33.0±0.8
2000 30 克分子/克 3.2±0.1 0.61±0.02 0.7±0.03
2000 30 1.3±0.09 0.41±0.05 0.46±0.04
2000 30 2.3±0.1 1.27±0.08 0.52±0.06
2000 30 2.5±0.06 0.67±0.04 0.45±0.05
3000~3500 10 2.5±0.08 0.88±0.1 0.61±0.03

十九、实验动物血中吡啶核苷酸、辅羧酶、磷酸吡哆醛、碱性磷酸酶含量

表12-54实验动物血液中吡啶核苷酸、辅羧酶、磷酸吡哆醛、硷性酸酶

动物种类 吡啶核苷酸(毫克/100毫升) 辅羧酶(微克/100毫升) 磷酸吡哆醛(微克/100毫升) 硷性磷酸酶Bodansdy单位
B - B 5.9±1.3 - S 3.6(0.48~11.1)
- B 5.6 - C 6.7(4.6~8.3)
- B 19.4±4.0 - S 4.9(3.3~6.9)
B 5.1~6.6 B 绵羊:7.3±1.7 B 4.9 S 2.7(0.96~9.1)
- - B 11.0 S 3.2(0.8~7.0)
家兔 - - B 11.8 S 4.9(2.0~9.4)
豚鼠 B 6.5~8.9 B 3.2 S 5.9(2.4~10.9)
大鼠 B 8.4~10.6 C 1.4毫克/1011细胞 B 18.7 S 39.6(22.0~53.9)
B 17.2±6.3
L 280毫克/1011细胞
小鼠 B 鸡:6.5~10.5 - - S 6.8(3.7~13.8)

二十、实验动物组织与器官中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

表12-55组织与器官中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122]

动物种类 性别 体重(克) 动物数 测定单位
大鼠 180~200 8 微升O2/毫克干组织·时 3.4±0.2
大鼠 200~250 10 微升O2/100毫克干组织 22.8±0.7
大鼠 180~220 10 μNC/克·分 961±30 1727±52 233±2.6
大鼠 15 670±40 1700±85 226±21
大鼠 15 657±42 1020±45 150±10
大鼠 170~200 8 633±17 250±3.0
大鼠 13 μNC/克·时 10±0.7 16.7±0.6 12.5±0.8 10.4±0.6 1.6±0.2
大鼠 160~400 10 靛酚/克蛋白·分 0.24±0.04
大鼠 150~180 10 靛酚/毫克氮 13±0.6 15.6±0.4
大鼠 80~170 8 毫克分子/分·克蛋白 107±5.1 110±12
大鼠 128 202±12
20 毫克分子NC/克·分 367 948 732

二十一、实验动物器官与组织中琥珀酸脱氢酶含量

表12-56实验动物器官与组织中琥珀酸脱氢酶含量[122]

动物种类 体重(克) 动物数 测定单位
大鼠 150~200 10 微克MC/克·分钟 329±16.5 195±10.9
200~250 10 微升O2/100毫克组织 317±36
60~70 8 毫克分子/分/1克蛋白 7.0±0.7 7.5±0.3
13 微克福马琴/克组织/小时 500±28 196±16 148±10 208±18 145±14
180~200 30 微克四唑/克组织/分 16.1±1.0
180~200 10 16.6±0.1
16 46±4.0 52±4.5 8.2±0.1
15 47±3.0 30±4.0 5.3±0.3
170~200 8 49±4.0 7.3±0.1
150~210 10 微克福马琴/毫克蛋白 33.9±8.9 52.6±8.6
20 微克福马琴 224 196 108 87 28
20 126 117 60 65 18

二十二、实验动物器官与组织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

表12-57器官与组织中乳酸脱氢酶的活性[122]

动物种类 体重(克) 动物数 测定单位
大鼠 120~150 7 微克福尔琴/毫克蛋白/20分 2.9±0.9 8.8±1.9
9 3.6±0.4 44.1±0.7 5.7±0.9
150~200 10 微克MC/克·分 295±17 153±7.3
200~250 6 毫克分子辅酶I/毫克蛋白·分 0.75±0.04
200~260 10 0.39±0.01 1.0±0.13 0.94±0.09
120~360 19 200毫克组织中相对单位 790±23
160~200 8 毫克分子/毫克蛋白·小时 91±1.8
180~200 43 克组织中毫克分子 254±6.9
小鼠 18~20 120 25毫克组织中单位 0.3±0.2 0.3±0.03
豚鼠 400~500 10 毫克分子/克·小时 3636±170 1818±165
350~400 8 瑞氏单位/克组织 145±8.3
8 104±5.8
8 107±6.0

二十三、实验动物血清与器官中乳酸脱氢酶同功酶的活性

表12-58血清与器官中乳酸脱氢酶同功酶的活性(%)[122]

动物种类 性别 体重(克) 动物数 器官 乳酸脱氢酶1 乳酸脱氢酶2 乳酸脱氢酶3 乳酸脱氢酶4 乳酸脱氢酶5
大鼠 180~350 23 1.7±0.3 2.6±0.1 3.0±0.3 8.9±1.3 83.8±1.9
160~170 12 10±2.0 12±1.1 15±2.0 62±4.0
10~12周龄 21.2±1.0 16.2±1.1 15.4±1.5 77±1.9 29.4±3.2
24~26周龄 12.8±1.5 15.3±1.4 11.2±1.5 11.1±1.0 49.5±3.2
26.6±1.1 27.1±1.1 20.8±1.0 16.5±0.8 9.1±1.6
33.7±1.8 33.5±0.7 19.2±1.1 7.5±1.7 6.0±2.6
160~170 12 10±3.0 60±4.0 12±2.7 8.0±2.2 8.0±1.8
200~250 10 33.2±2.8 22.8±2.213.1 13.1±1.4 14.7±2.3 16.3±1.3
200~250 10 血清 15.4±1.2 3.8±0.5 5.8~0.8 12.5±1.3 61.9±1.8
180~350 20 23.8±2.3 15.0±1.7 2.7±0.3 2.4±0.2 56±3.8
150~250 10 21±2.3 6±1.3 4±1.3 4±0.9 65±0.9
160~220 30 18.8±2.0 8.2±0.2 8.0±0.2 12.0±1.6 53.0±1.4
豚鼠 400~500 18 32.1±3.4 34.9±5.9 17.9±1.2 11.0±3.9 1.3±0.7
18 2.1±1.0 11.5±1.5 24.9~1.4 31.3±10.9 29.4±2.5
18 31.4±3.2 30.6±1.8 23.2~1.9 10.0±1.6 0.05±0.5
8 22±1.9 30±2.5 27±3.4 29±1.7

二十四、实验动物器官中脱氢酶活性

表12-59 器官中脱氢酶活性[122]

酶类 动物种类 体重(克) 动物数 测定单位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 豚鼠 350~400 88 瑞氏单位/克 0.5±0.08
350 6 0.6±0.16
1200 8 3.6±1.4
谷氨酸脱氢酶 8 31.8±3.0
豚鼠 350~400 8 57.2±2.4
8 6.3±0.3
异柠檬酸脱氢酶 大鼠 120~150 7 微克/克蛋白/20分 6.8±2.1 9.5±1.1
60~70 8 毫克分子/克蛋白 51.8±2.7 97.8±4.0
160~200 8 295±11
a-酮戊二酸脱氢酶 小鼠 18~20 120 25毫克组织中单位 0.23±0.02 0.23±0.01
大鼠 150~210 9 微克福马琴/克蛋白 127±1.8
过氧化氢酶 190~200 10 毫克/毫克N/15秒 35.5±0.16 28.9±0.16
小鼠 15~20 K10-3 158±8.0 11.7±1.5
苹果酸脱氢酶 大鼠 60~70 8 毫克分子/克蛋白/分 341±21 332±20
160~200 12 29±1.1
苹果酸脱氢酶 大鼠 6 毫克分子辅酶I/毫克蛋白 1.3±0.1
150~210 9 微克福马琴/毫克蛋白 11.6±2.2 10.8±1.7
豚鼠 360~400 8 瑞氏单位/克组织 37.2±3.0
350~400 8 53.5±3.3
单氨氧化钠 大鼠 180~250 42 毫克分子/克 2.9±0.09 0.74±0.4
12 10毫克中单位 23.4±1.2
丙酮酸脱氢酶 120~150 7 5.5±1.5 17.2±1.6
150~210 9 8.7±2.5 13.3±1.6
山梨糖脱氢酶 250~300 20 84.9±1.9
豚鼠 360 瑞氏单位/克组织 7.9±0.5 8.7±0.4

二十五、实验动物血液中氧化还原酶活性

表12-60 血中氧化还原酶活性[122]

酶类 动物种类 体重(克) 动物数 测定单位 血清
过氧化氢酶 大鼠 120 毫克/毫升/分 722±241
13 MIE 33.8±0.4
90 毫克/毫升/分 9028±390
乳酸脱氢酸 大鼠 180~220 93 毫克分子/毫升/小时 14.3±0.6
150~250 10 15.0±1.6
180~200 16 MIE 286±20
120~360 19 相对单位/毫升 783±26
豚鼠 450~500 10 毫克分子/毫升/小时 10.4±1.0
过氧物酶 400~500 9 34.5±0.6
47 微克靛蓝洋红 4.0±0.8
山梨糖脱氢酶 大鼠 100~200 22 毫克分子/分·1毫升×-3 9.0±2.4
250~300 20 毫克分子/毫升·小时 0.27±0.02
血浆铜蓝蛋白 10 相对单位 39.5±0.9
12 41.0±3.1
11 61.7±1.6

二十六、大白鼠器官及血中转氨酶活性

表12-61大白鼠器官及血中转氨酶活性[122]

体重(克) 性别 动物数 器官 测定单位 谷丙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
180~230 15 微克/克 10044±552 7228±343
120 16 相对单位/克 12740±384 35000±3.030
100~120 9 微克/毫克蛋白·20分钟 132±13.4 79.6±4.6
150~300 17 毫克分子/克 342±28.7 336±15.7
12 毫克分子/克·分 11.0±0.9
250~300 60 毫克分子/克·小时 1,728±65 1.505±61
200~250 30 单位活性 8.1±0.9 25.6±0.9
70 相对单位伸延 37.8±1.6 52.0±1.6
160~220 10 毫克分子/克 2.520±238 9.348±473
170~200 11 1克单位·20分钟 1.636±414 5.772±1224
150~300 17 毫克分子/克 14.8±1.2 152±5.1
150~300 17 12.4±0.76 784±15
180~200 13 微克/克 2,693±84 8,266±126
160~220 10 单位/克 1,172±26 5,731±505
170~200 11 克单位/30分钟 944±172 4.144±845
180~230 15 血清 微克/毫升 22.6±2.85 63.4±5.64
120~360 16 相对单位/毫升 7.6±0.19 14.9±0.74
150~200 22 毫克分子/毫升 1.9±0.18 4.1±0.10
150~300 17 1.7±0.1 3.6±0.16
150 120 相对单位延伸 11.9±1.1 28.1±1.2
150~200 200 毫克分子/毫升·分 0.028±0.002 0.035±0.003
250~300 60 毫克分子/毫升·小时 0.24±0.03 0.74±0.08

二十七 兔、豚鼠器官与血中转氨酶活性

表12-62兔、豚鼠器官与血中转氨酶活性[122]

动物种类 体重(克) 动物数 测定单位 器官 谷丙转氨酶 谷草转氨酶
1,200 8 瑞氏单位/克 17.2±4.2 32.8±2.7
20 相对单位延伸 39.6±2.2 40.1±2.6
1500~2000 15 毫克分子/克 30.7±2.9 395±45.8
2000~3000 9 毫克分子/毫克蛋白·10分 0.18±0.01 1.75±0.07
9 0.28±0.03 3.8±0.27
8 毫克分子/毫克蛋白 0.16±0.01 0.9±0.07
2,000~2,500 8 毫克分子/克 6.2±1.4 53±6.2
8 毫克分子/毫升 2.7±0.34 1.1±0.1
1500~2000 15 相对单位 35.8±1.8 185±6.7
3000~3500 15 10~20分内相对单位 4.4±0.2 15.6±0.07
40 相对单位延伸 血清 9.8±1.1 28.1±1.2
豚鼠 350~400 8 瑞氏单位/克 50.6±3.1 97±11.3
360 6 48±2.8
400~500 10 微克 37.3±2.4 22.6±1.7
400~500 10 毫克分子/克·小时 48.4~5.2 369±25
10 14.5±1.6 420±39
10 2.2±0.4 85.5±6.4
450~500 10 微克 4.0±0.4 9.6±1.0
360 6 瑞氏单位/克 16.5±2.4
350~400 8 7.9±0.8 39.5±3.6
400~500 10 微克/毫升 33.5±4.2

二十八、实验动物血及器官中转换酶活性

表12-63实验动物血及器官中转换酶活性[122]

酶类 动物种类 性别 体重(克) 动物数 测定单位 研究组织 M±m
已醣激酶 大鼠 120~160 11 10毫克蛋白中脱氨鸟苷含量 肝-溶解部分 512±42
150~250 20 毫克分子辅酶Ⅱ/克 25.2±1.2
20 肝-线粒体部分 1.8±0.2
8 毫克分子辅酶Ⅱ/1毫克蛋白 30.2±1.9
120~150 9 毫克分子葡萄糖/克 2.4±0.1
7 策克葡萄糖/毫克蛋白 94±7.0
170~200 10 克分子辅酶Ⅱ/克 0.45±0.01
小鼠 20~28 20 肝-溶解部分 21.5±4.2
20 肝-线粒体部分 49±0.6
豚鼠 400~500 10 毫克分子葡萄糖/克·小时 283±8.4
10 165±10.4
2000~2500 9 微克/克·10分钟 679±46
葡糖激酶 大鼠 150~250 20 毫克分子/克·小时 肝-线粒体 0.4±0.13
20 肝-溶解部分 23±2.8
小鼠 20~28 17 27.9±2.8
17 肝-线粒体 1.9±0.5
肌酸酐酶 大鼠 180~200 10 MIE 血清 ±45.2±7.1
160~180 毫克分子肌酸/毫升 60.9±4.1
毫克分子肌酸/克 147±5.6
334±9.2
2000~3000 66 微克肌酸 血清 3.18±0.1
52 2.16±0.1
6 毫克分子/毫克蛋白 9.9±0.8
核糖核酸酶 大鼠 150~180 10 微克/克 754±16.7
120~180 7 毫克P RNA 1315±87.7
250~300 10 毫克/毫克蛋白 1.7±0.4
120~150 10 微克/毫克N 16.7±1.2
10 36.1±2.7
190~200 10 微克P/克 2090±20
10 1322±36
10 376±13.6
豚鼠 400~500 10 微克P/毫克N·2小时 120.2±10.3
10 70.5±3.4
10 73.2±1.8
10 12.8±0.7
果糖激酶 大鼠 40 肝-溶解部分 170±8.8
36 肝-线粒体 15.5±1.4
果糖激酶 小鼠 20~28 14 微克P/毫克N·2小时 肝-溶解部分 10.9±1.6
15 144±14
磷酸化酶 大鼠 150~200 12 毫克%P 18±2.4
12 139±6.8
12 17.5±1.6
12 28.5±2.6
120~150 6 毫克分子P/克 73.9±5.9
200~220 15 毫克分子P/克·分 13.05
15 20.55
170~200 10 微克P/100毫克组织 3382±164
2000~2500 14 微克P/20毫克组织 心肌 183.4±8.5
122±7.1

二十九、实验动物血及器官中碱性和酸性磷酸酶活性

表12-64碱性及酸性磷酸酸活性[122]

动物种类 性别 体重(克) 动物数 测定单位 研究组织 硷性磷酸酶 酸性磷酸酶
大鼠 180~230 15 毫克% 153±25
38 微克P/毫克 0.8±0.3 2.2±0.5
38 1.5±0.2 2.3±0.3
38 1.7±0.4 1.3±0.1
15 毫克% 血清 21.7±1.4
38 18.5±2.4
180~200 20 MIE 85.5±8.0 8.1±1.8
180~220 12 布氏单位 15.9±1.1
3000~3500 15 毫克% 6.54±0.2 2.86±0.14
1700~2200 5 血清 2.15±0.5
15 毫克P/克 2.2±0.2
24 微克P/毫克 1.4±0.4 1.2±0.1
24 2.7±0.7 2.1±0.6
24 2.6±0.5 2.5±0.3

三十、实验动物器官及血中水解酶活性

表12-65 器官及血中水解酶活性[122]

酶类 动物种类 性别 体重(克) 动物数 测定单位 研究材料 M±m
糖化酶 大鼠 180~200 10 MIE 血清 2294±137
200~230 7 相对单位/克 20983±2631
精氨酸酶 180~230 15 毫克尿素/1毫升 血清 1.21±0.11
15 毫克/克 282±9.8
ATP酶 150~180 10 微克/毫克蛋白 5.1±0.3
110~120 7 6.4±0.3
8.9±0.2
11.6±0.06
11.1±0.3
200~250 14 14.1±0.6
120~150 11 毫克分子P/克 111±6.1
ATP酶 大鼠 120~150 20 P 1210±40
110~120 7 微克/克 8.2±0.04
2000~2500 14 100.5±3.4
10 P 1580±16
豚鼠 810±8.0
1560±14
小鼠 20 1420±35
葡萄糖6磷酸酶 大鼠 120~150 11 毫克分子/克 60.3±3.3
60 毫克分子/克·分 34.4±2.7
24.6±2.4
20.8±2.6
140~180 14 微克/100毫克 414±2.6
150~200 25 微克/克 2055±384
2500 23 1009±91.6
豚鼠 400~500 10 毫克分子/克·小时 132±4.3
5.8±0.5
酯酶 大鼠 160~230 20 NaOH毫升 0.41±0.02
200~230 35 相对单位/克 171.42±32.31
150~200 100 193.25±14.83
DNA酶 120~150 10 微克p/1毫克N 14.4±1.6
250~300 8 微克p/1毫克蛋白 0.41±0.02
190~200 微克p/克 86.9±4.8
1074±12.6
120~150 10 微克p/毫克N 17.7±1.7
190~200 8 微克p/克 312±6.5
200~250 57 K/4毫克蛋白·2小时 血清 0.05±0.008
豚鼠 400~500 10 微克p/毫克 33.2±1.5
45.9±2.9
33.5±1.8
10 5.1±0.3

三十一、实验动物血液中胆碱酯酶活性

表12-66 血胆碱酯酶活性[122]

动物种类 性别 体重(克) 动物数 测定单位 全血 血清 红细胞
大鼠 180~230 15 毫克/毫升·30分钟 3.2±0.3
110~130 11 微克/毫升·分 128±3.1
140~180 51 108±17.5 73±8.9 84±6.0
150~200 90 毫克分子/毫升 2.1±0.08 0.79±0.04
120~160 15 0.82±0.02
大鼠 毫克分子/毫升 0.66±0.02
200~250 10 0.9±0.03
40 微克/0.05毫升·40分 192±9.7
80 224±14.3
6 毫克分子/毫升·小时 53±2.8 51.7±1.2 94.8±2.1
65 微克/毫升·小时 0.24±0.03
2500~3000 9 毫克分子/毫克蛋白小时 0.44±0.07
14 毫克分子/毫升 0.98±0.2 1.49±0.2
70 微克/毫升·分 96.2±1.8 51.6±1.6

三十二、实验动物器官与组织中胆碱酯酶活性

表12-67器官与组织中胆碱酯酶活性[122]

动物种类 性别 体重(克) 动物数 测定单位
大鼠 180~200 15 毫克/克·小时 198±6.4 44±2.6
15 毫克分子/克·小时 378±19.8
140~180 35 微克/克·分 145±7.2 39±4.9 283±21.6 762±11.9
200~280 8 毫克分子/1克·30小时 65±13.3
150~200 90 毫克分子/克·分 2.3±0.1 10.8±0.5
200~250 10 醋酸毫克分子/克·分 1.9±0.14 0.8±0.04 41±0.2 8.6±0.6 1.3±0.1
20 毫克分子/克·小时 78.2±2.1
8 133±20.7 8.9±1.2 518±52
2500~3000 9 毫克分子/毫克蛋白·小时 0.11±0.02 0.06±0.007 0.03±0.001
10 毫克/克·小时 17.2±2.0
15 18.6±6.8 23.6±4.7
小鼠 24~30 15 毫克分子/克·30分 12±0.9
21 毫克分子/克·分 6.3±0.23

三十三、实验动物器官与血中醛缩酶及碳酸酐酶活性

表12-68 器官与血中醛缩酶及碳酸酐酶活性[122]

酶类 动物种类 性别 体重(克) 动物数 测定单位 研究组织 M±m
醛缩酶 大鼠 120 17 相对单位/克 985±36.6
360 18 812±9.4
150~200 30 相对单位 34.3±1.3
120~360 35 相对单位/毫升 血清 21.9±0.7
20 相对单位延伸 38.4±3.5
豚鼠 360 6 瑞氏单位/克 4.5±0.7
360 6 10.2±1.3
400~500 10 相对单位/克 33100±4000
10 7400±690
10 46000±7500
10 相对单位/毫升 血清 262±2.0
20 相对单位延伸 23.5±1.6
1200 8 瑞氏单位/克 10.6±1.9
醛缩酶-果糖1磷酸酶 大鼠 150~200 90 毫克分子/克·分 6.3±0.4
200~250 7 毫克分子/克蛋白·分 大脑皮层 0.09±0.006
150~200 90 毫克分子/毫升·分 血清 0.007±0.0007
碳酸酐酶 11 相对单位 1.08±0.08
2000~3000 10 0.51±0.03

三十四、实验动物血中维生素A、胡萝卜素、维生素C与D、胆碱、肌醇含量

表12-69 实验动物血液中维生素A、胡萝卜素、维生素C与D、胆硷、肌醇含量[60]

维生素含量/动物种类 A(微克/100毫升) 胡萝卜素(微克/100毫升) C(毫克/100毫升) D(国际单位/100毫升) 胆硷(毫克/100毫升) 肌醇(毫克/100毫升)
游离型 总值
S 12.1±3.8 S 9.7±3.8 S 1.30±0.31 - P 4.0 P 15.0 P 猴:0.83.6
P 25.7 P 380 P 0.53 P 春122 P 4.0 P 16.5 -
P 30±3 P 132±36 P 秋299
P 37±4 P 362±127
绵羊 S 33.8±7.2 S 9.5±2.5 S 1.30±0.25 S 46~67 P 1.11~1.57 P 12.1~14.1 B 1.6±0.5619.0±5.56
B 10.0±3.5 P 3.3 P 10.7 P 17.9±4.85
S 25.2±4.9 S 7.5±3.3 S 2.04±0.39 S 108~135 P 狗:0.95~1.12 P 狗:12.0~15.1 B 猫:3.0~19.5
S 狗:54
P 65 - - S 46~54 - - -
大鼠 S 24.4±6.9 S 2.0±0.5 - - P 0.05~0.3 B 小鼠18.5 B 小鼠6.6
S 32.0±2.09 S 142±10.1 S 2.45±0.32 S 85~135 - - -

三十五、实验动物血中维生素B1、B2、B6、B12及烟酸、泛酸、叶酸含量

表12-70 实验动物血液中维生素B1、B2、B6、B12及烟酸、泛酸、叶酸含量[60]

维生素含量/动物种类 B1(微克/100毫升) B2(微克/100毫升) 烟酸(毫克/100毫升) B6(毫克/100毫升) 泛酸(微克/100毫升) 叶酸(微克/100毫升) B12(毫微克/毫升)
游离型 总值
- S 1.16±0.32 B 0.53±0.24 S 0.30±0.13 B
P
C
44.8±7.9
37.4±9.3
51.9±6.6
- - B 2.1±0.87
- S 1.67±0.57 ♂0.99±0.34
♀1.21±0.29
S
P
0.094~0.299
0.097~0.025
B ♂191±33
♀204±44
B
P
0.19±0.15
〈0.05
B
P
2.5±0.44
2.0±0.19
B 0.5±0.04
山羊 - - - - - - - B 0.7±0.19
绵羊 - S
B
0.82±0.39
26±3
B 1.21±0.18 S
P
0.17±0.04
0.064±0.021
B
B
P
C
41.8±7.0
26.6±3.1
24.1±4.6
29.0±7.1
B 〈0.02 B 4.6±0.8 B 0.7±0.15
- S 2.99±0.54 B 0.47±0.14 S
P
0.14±0.07
0.089±0.028
B
P
C
33.5±6.4
34.7±5.7
29.6±6.6
B
P
0.66±0.23
0.61±0.17
B
P
2.6±0.47
1.8~2.1
B 1.0±0.16
- - B
C
P
L
0.52±0.10
占77%
11%
12%
- - - - B 0.9±0.29
- - - - B
P
C
71.7±16.5
57.8±15.8
84.6±27.0
- - B 10.1±2.58
大鼠 B 10~12 S
L+
Pl
C
2.44±0.44
107~164
9.6~15.6
B 1.4±0.22 S 0.01~0.7 B
P
63±15.5 - - B 0.8±0.18
小鼠 - - - - B
P
385±321
220
B 0.46B B 19.4 B 1.7±0.68
- S 69.0±37.4 - S 0~0.35 B
P
43.6
51.6
B
P
0.87±0.41
0.31±0.09
B
P
3.1±0.60
3.6±0.71
B 5.6±0.81

三十六、实验动物血液中无机磷、有机磷、铁的含量

表12-71 实验动物血液中无机磷、有机磷、铁含量[60]

实验动物 无机磷毫克/100毫升 有机磷毫克/100毫升 铁毫克/100毫升
B 3.6 C 13.4 C 31.0 C 56.6 -
B 2.1~2.2 C 3.5~3.7 C 31.5~33.4 C 44.9~50.9 -
B
S
6.7~8.5
5.56±1.56
C 6.0 C 0.7 C 10.8 B
S
34.8±0.86
16.24±1.81
山羊 B 6.8~8.4 C 7.3 C 〈0.2 C 10.8~11.8 -
绵羊 B 5.4~1.0 C 8.4 C 〈0.8 C 15.4 P 334±18
B 6.9~7.3 C 20.8~22.4 C 43.7~45.0 C 95.0~987 B
P
S
46.8
176±67.6
100
B 3.2 C 9.9 C 31.0 C 52.1 P 167±32.3
S 6.40±1.17 C 9.4~10.7 C 3.5~4.4 C 19.4~20.2 -
B 4.5 C 21.1 C 45.3 C 87.9 -
豚鼠 B 4.6~5.1 C 10.4~11.2 C 28.4~34.8 C 47.6~59.7 -
大白鼠 B 5.6 C 14.4 C 34.1 C 66.8 S 4月♂245±59
4月♀335±40
11月♂160±34
11月♀258±52
小白鼠 B 7.4~7.9 C 12.1~16.0 C 51.8~54.0 C 84.1~85.8 -
B 2.4~5.0 C 9.2~11.9 C 61.2~68.1 C 86.5~95.2 -
B 5.2~7.1 C 30.6~39.7 C 67.4~86.8 C 110.6~134.1 -
B 5.1~5.7 C 19.2~25.9 C 83.6~73.9 C 111.7~115.1 -

三十七、实验动物血液中钾、钠、钙、氯、镁含量

表12-72 实验动物血液中钾、钠、钙、氯、镁含量[1][3][60]

动物种类 钾(K)毫克/100毫升 钠(Na)毫克/100毫升 钙(Ca)毫克/100毫升 氯(Cl)毫克/100毫升 镁(Mg)毫克/100毫升
18(16~23) 355(325~380) 99.7(8.5~11.6) B
P
236(220~245)
369(355~387)
B
S
P
C
2.4±0.32
2.05±0.25
2.8±0.32
1.8±0.78
13(11~14) 342(335~350) 12.3(11.2~13.4) C
P
185(184~188)
354(344~369)
B
S
P
C
4.0±0.62
2.5±0.31
2.4±0.32
6.8±1.27
23(19~23) 355(325~370) 10(7.6~12) C
P
231(213~241)
361(344~376)
B
P
C
6.4±0.73
3.2±0.49
10.5±1.46
18(15~19) 360(340~380) 11(9.5~12) C
P
207(203~213)
394(372~408)
S 2.1±0.3
12(11~16) 356(330~390) 9.5(3.1~11.6) C
P
262(234~287)
417(394~450)
- -
家兔 16(11~20) 363(350~375) 14(11~46) C
P
196(171~255)
365(333~402)
B
P
C
5.4±0.74
3.7±0.59
9.4±2.63
豚鼠 29(26~35) 331(325~343) 11.5(10.5~12.6) C
P
201(170~530)
366(340~397)
- -
大白鼠 23(20~26) 343(330~359) 10(9.4~10.7) C
P
228(202~248)
382(365~408)
B
P
C
5.5±0.39
3.2±0.53
8.7±1.70
小白鼠 30.5(30~31) 352(335~370) 10(9.8~10.6) C
P
224(209~248)
408(394~426)
B
P
C
10.3
7.6
14.5

三十八、实验动物血液中硫、碘、铜、锌、钴、溴、氟含量

表12-73 实验动物血液中硫、碘、铜、锌、钴、溴、氟含量[60]

动物种类 硫(S)毫克/100毫克 SO4的S毫克/100毫升 碘(I)微克/100毫升 铜(Cu)微克/100毫升 锌(Zn)微克/100毫升
总量 有机S量 无机SO4 有机SO4 蛋白结合I 总量
- - P 3.0±3.7 - - - - -
P
S
5.64 P 1.20 P 3.44 P 1.00 P
B
3.53±0.25
3.19±1.05
P 4.61±0.64 B 115±31 B 319±34
- - - - S 3.59±1.08 - - -
绵羊 - - S 2.0~4.0 - S 3.84±1.22 - B 101±96 -
P 3.88 P 1.80 P 1.89 P 0.19 S 3.08±1.12 - B
P
C
138±15.2
110±42.0
186±15.4
P
C
75±10
740±100
- - S 3.27 - S 3.0 S 20±18 - -
- - - - - - - B 438
P 7.05±0.81 P 1.65±0.39 P 4.98±0.88 P 0.42±0.35 S 2.16±0.48 - - P
C
248±62
902±134
大白鼠 - - - - S 3.8 P 4.5 - -
小白鼠 - - - - S 3.8 P 4.5 - -
豚鼠 - - - - - - B 50±0.6 -
- - - - S 1.03±0.47 P 7.2±2.3 B 23±0.8 -
- - - - S 1.26±0.04 - B 35±0.7 -
青蛙 - - - - S 5.17±1.69 - - -
其他稀有元素 钴(Co)绵羊:B 0.53±0.15微克/100毫升
溴(Br)大白鼠:B 2.3~2.6毫克/100毫升
氟(F)猫:B 130±30微克/100毫升

三十九、实验动物生化指标综合参考值

表12~74 几种动物生化项目参考值[43]

项 目 名 称 单位 小鼠 大鼠 家兔
血清钾均值范围 毫当量/升 4.7(3.8~5.4) 4.1(2.7~5.1) 4.3(3.7~5.0) 4.7*(3.5~5.8)
血清钾均值范围 毫当量/升 131(126~155) 158(155~165) 131(129~149) 145*(130~155)
血清钾均值范围 毫当量/升 4.0(3.1~5.2) 7.0(5.6~8.0) 5.1(3.8~6.4) 10.1*(8.4~12.2)
血清钾均值范围 毫当量/升 104(94~110) 105(92~112) 110(104~117) 107*(96~114)
血浆二氧化碳结合力均值范围 毫当量/升 23.3±0.4 25.0(20~32) 22.0*(17~27)
血浆非蛋白氯范围 毫克% 52~117 20~40 31~47 20~40 40~45
血液酸硷度 pH值 7.46±0.01
血液碳酸氢根 毫当量/升 22.3±0.4
血液二氧化碳分压 毫米汞柱 32.6±0.8
血浆尿素均值范围 毫克% 57(41~126) 43(26~60) 23 30(15~44) 30*(17~42)
血葡萄糖均值范围 毫克% 159 121(80~149) 127(110~144) 95(82~106) 100*(63~134)
总蛋白均值范围 克% 7.3 6.2(5.4~6.9) 6.4 5.5(4.8~63.6) 7.0*(6.0~8.6)
血清蛋白电泳测定
白蛋白均值范围 % 42.9 45.1(39.7~52.5) 73.3(58.8~78.7) 5.5(3.4~6.8) 52.9*(41.5~68.8)
球蛋白 α1均值范围 % 20.6 13.5(10.3~16.5) 6.5(3.5~12.0) 5.5(3.4~6.8) 4.3*(1.3~5.7)
α2均值范围 % 9.0(6.1~10.5) 4.5(1.3~8.7) 11.4(11.0~11.6) 11.4*(7.1~15.7)
β均值范围 % 20.0 16.4(14.0~18.7) 6.3(2.4~13.1) 6.3(4.0~10.1) 15.7(11.4~19.9)
γ均值范围 % 16.3 16.0(11.3~18.3) 9.5(4.2~21.7) 14.2(11.0~15.8) 15.7*(8.5~21.4)
血清谷丙转氨酶活力均值范围 单位 16~42 30~52 71(30~110) 25(12~38) 33*(23~45)
血清谷草转氨酶活力均值范围 单位 132(96~200) 33(19~41) 47*(20~70)
血清胆红素均值范围 毫克% 0.15(0.1~0.3) 〈0.1 0.15(0.1~0.3) 0.2*(0.1~0.3)
血清胆固醇均值范围 毫克% 97 128(90~150) 49.9(37~87) 161(90~194) 118~157
血清胆固醇脂范围 毫克% 31±10 27~65 140.6
胆固醇脂/总胆固醇范围 % 61~81 50~80
血清甘油三脂范围 毫克% 113~141
血清硷性磷酸酶均值范围 单位 5~12 61(40~95) 17(14~28) 17.3*(7.5~30.0)
血清异柠酸脱氢酶均值范围 单位 13(6~29) 16(10~25) 15*(9~25)
全血胆硷脂酶活力(比色法)范围 单位 8.6(11.7) 26~38
血液谷胱甘肽(还原型) 毫克% 17.4~51.2
血浆胆硷脂酶活力(Michel改良法)均值范围 pH/小时 雄0.66(0.4~0.9)
雌1.53(1.0~2.3)
0.76±0.03
0.48~1.2
1.8±0.06
1.7~1.9
血浆胆硷脂酶活力(滴定法)均值范围 微克分子/毫升/分 雄0.66(0.45~1.00)
雌1.44(1.00~2.50)
1.56
0.96~2.84
红细胞胆硷脂酶活力(Michel改良法)均值范围 pH/小时 1.7±0.07
1.0±2.8
2.1±0.18
0.5~2.8
1.7±0.1
1.5~1.8
红细胞胆硷脂酶活力(滴定法)均值范围 微克分子/毫升/分 1.50(1.00~2.50) 1.9(1.30~2.50)

*为亚洲西部的一种大猴子,称为狒狒。

第四节 脏器重量、长度和其他数据

一、实验动物脊椎骨的数量

表12-75 实验动物脊椎骨的数量[29]

动物种类 颈 椎 胸 椎 腰 椎 骶 椎 尾 椎
7 13 7 3 20~23
7 13 7 3 21~23
7 12 7 4~5 15~18
豚鼠 7 13 6 4 6
小鼠 7 12~14 5~6 4 27~30
7 3 4 1 1

二、实验动物肺和肝脏分叶数

表12-76 实验动物肺和肝脏分叶数[3,29]

动物种类 肺 脏 肝 脏
右肺 左肺 总分叶数 右叶 左叶 后叶 总分叶数
4 3 7 2 2 3 7
4 3 7
4 2 6 2 1 2 5
豚鼠 4 3 7 2 2 乳头状突起 4
大白鼠 4 1 5 2 2 2 6
小白鼠 4 1~2 5~6 2 2 4
有一条不太深的沟,分成2叶

三、实验动物段肠的长度和体长的比例

表17-77 实验动物各段肠的长度和体长的比例[1]

动物种类 长度(米) 各段肠占总肠长度的% 体长:肠
小肠 盲肠 大肠 总长 小肠 盲肠 大肠
4.14 0.08 0.60 4.82 85 2 13 1:6
1.72 0.35 2.07 83 17 1:4
3.56 0.61 1.65 5.82 61 11 28 1:10
26.20 0.36 6.17 32.76 80 1 19 1:27
18.29 0.23 4.99 23.51 78 1 21 1:14

四、兔与猫各肠段长度比较

表12-78 兔与猫各肠段长度比较[29]

肠段名称
长度(厘米) % 长度(厘米) %
十二脂肠 50 9.5 16 8.1
空 肠 226 43 145 73.2
回 肠 36 6.9 7 3.5
盲 肠 63 12
结 肠 115.5 22 30 15.2
直 肠 34.5 6.6
总长度 525 100 198 100

五、实验动物消化器官的容积

表12-79 实验动物消化器官的容积[1]

动物种类 消化器官的容积(立升) 各消化器官容积占总容积的%
小肠 盲肠 大肠 总容积 小肠 盲肠 大肠
4.33 1.62 0.09 0.91 6.95 62.3 23.3 1.3 13.1
0.341 0.114 - 0.124 0.579 69.5 14.6 - 15.9
8.00 9.20 1.55 8.70 27.45 29.2 33.5 5.6 31.7
第一23.4
第二2.0
第三0.9
第四3.3
9.0 1.0 4.6 44.2 第一52.9
第二4.5
第三2.0
第四7.5
20.4

六、实验动物和人胃肠道各段重量和大小

表12-80(1) 实验动物和人胃肠道各段重量和大小*

胃肠道各段名称 参数 小鼠 大鼠
P
D
L
S
ρ
1.1(1.0~1.2)
0.6(0.5~0.7)
1.6(1.4~1.8)
3.0
73
0.6(0.55~0.65)
1.2(1.1~1.3)
3.6(3.4~3.8)
13.6
90
0.9(0.75~1.05)
6(5~7)
14(12~16)
264
340
300
9
30
850
350
小肠 P
D
L
S
ρ
5.0(4.8~5.2)
0.18(0.14~0.22)
47(43~51)
25
40
2.0(1.9~2.1)
0.32(0.30~0.34)
114(102~126)
114.5
37
2.2(1.9~2.5)
1.8(1.6~2.0)
300(270~330)
1700
130
800
3
600(±15%)
5600
140
盲肠 P
D
L
S
ρ
0.5(0.4~0.6)
0.45(0.35~0.55)
2.2(1.8~2.6)
3.1
32
0.4(0.37~0.43)
1.05(0.95~1.15)
4.1(3.7~4.5)
13.5
65
0.07(0.055~0.085)
2.5(2~3)
5.5(5~6)
43.3
160
100
7
7
150
670
大肠(不含盲肠) P
D
L
S
ρ
1.2(1.15~1.25)
0.22(0.18~0.26)
10.4(9.3~11.5)
7.2
40
0.6(0.56~0.64)
0.4(0.3~0.5)
18.8(17.8~19.8)
23.6
60
0.4(0.35~0.45)
2.3(2.0~2.6)
29(27~31)
210
190
500
5
150
2350
210

注:P:胃肠道各段重量,人用克表示,动物用占体重%表示;

D:直径(厘米);L:长度(厘米);S:面积(平方厘米);

ρ:比密度(米/平方厘米)。

国外军事医学资料,第二分册,2,(4~7),1972。

表12-80(2) 人和各种动物肠的长度(引自田鸟等)

种类 单位 全长 小肠 盲肠 大肠
m 6.6 2.0 1.6
m 2.2~5.0 2.0~4.8 0.12~0.15 0.6~0.8
m 1.2~1.7 0.9~1.2 0.3~0.45
cm 98.2—101.8 60.1~61.7 10.8~11.4 27.3~28.7
豚鼠 cm 98.5~102.7 58.4~59.6 4.3~4.9 35.8~37.2
大鼠 cm 99.4~100.8 80.5~81.1 2.7~2.9 16.2~16.8
小鼠 cm 99.3~100.7 76.5~77.3 3.4~3.6 19.4~19.8
m 18.2~25.0 15~21 0.2~0.4 3.0~3.5
绵羊 m 22.5~39.5 18~35 0.3 4~5
m 37.8~60.0 27~49 0.8 10
m 23.5~37.0 19.0~30.0 1.0~1.5 3.5~5.5

七、实验动物重要脏器重量

表12-81 实验动物重要脏器重量(占体重的%)[3]

动物种类 甲状腺 副肾
0.59 0.85 0.94 0.30 2.94 - 0.02 0.02
0.77 0.45 1.04 1.07 3.59 0.29 0.01 0.02
0.40 0.35 0.53 0.70 3.19 - - 0.02
豚鼠 1.33 0.53 1.18 1.17 5.14 - - 0.07
大鼠 1.22 0.76 1.34 0.32 1.65 - 0.05

八、大白鼠重要脏器重量及其占体重的百分比

表12-82 大白鼠重要脏器重量及其占体重的百分比[3]

器脏 75克组 150克组 250克组 350克组 450克组 550克组 650克组 750克组 850克组
克重 3.68 6.86 11.82 16.18 19.25 23.86 28.07 29.74 31.67
% 4.80 4.55 4.76 4.48 4.39 4.36 4.32 4.01 3.72
克重 0.98 1.63 2.65 3.09 3.63 4.25 4.56 5.02 5.77
% 1.02 1.13 1.05 0.86 0.83 0.78 0.70 0.68 0.68
克重 0.11 0.27 0.45 0.56 0.72 0.78 0.95 0.99 0.93
% 0.14 0.18 0.18 0.15 0.17 0.14 0.15 0.13 0.11
克重 0.39 0.77 1.07 1.31 1.58 1.98 2.22 2.22 2.61
% 0.51 0.43 0.40 0.37 0.35 0.30 0.35 0.30 0.31
克重 1.00 1.42 1.94 2.40 3.04 3.55 4.85 5.04 5.39
% 1.14 0.79 0.74 0.67 0.65 0.64 0.75 0.69 0.63
脑下垂体 平均重量(克)0.0167±0.0002占体重% 0.0026±0.000032
甲状腺 平均重量(克)0.1040±0.0021占体重% 0.0161±0.0034
肾上腺 平均重量(克)0.3284±0.0065占体重% 0.0512±0.0011
睾丸 平均重量(克)3.4221±0.0485占体重% 0.5255±0.0056

九、实验动物脏器平均重量

表12-83实验动物脏器平均重量

动物种 平均体重 肝脏(%) 脾脏(%) 肾脏(%) 心脏(%) 肺(%) 脑(%) 甲状腺(%) 肾上腺(%) 下垂体(%) 眼球(%) 睾丸(%) 胰脏(%)
小鼠♂ 29g 5.18 0.38 0.88 0.5 0.74 1.42 0.01 0.0168 0.0074 0.5989
大鼠 210~300g 4.07 0.43 0.74 0.38 0.79 0.29 0.0097 ♂0.015
♀0.023
0.0025
0.0041
0.12 0.87 0.34
0.39
豚鼠 361.5g 4.48 0.15 0.86 0.37 0.67 0.92 0.0161 0.0512 0.0026 0.5255
家兔 2900g
2975g
2.09
2.52
0.31
0.30
0.25
0.25
0.27
0.29
0.60
0.43
0.39
0.35
0.0310
0.0202
0.011
0.0089
0.0017
0.0010
0.210
0.171
0.174 0.106~0.171
金黄地鼠 120g 5.16 0.46 0.53 0.47 0.61 0.88 0.006 0.02 0.003 0.18 0.81
13kg 2.94 0.54 0.30 0.85 0.94 0.59 0.02 0.01 0.007
0.008
0.10 0.2 0.2
3.3kg 3.59 0.29 1.07 0.45 1.04 0.77 0.01 0.02 0.32
猕猴♂♀ 3.3kg
3.6kg
2.66
3.19
0.29 0.61
0.70
0.34
0.29
0.53
0.79
2.78
2.57
0.001 0.02
0.03
0.0014 0.5422
山羊 28kg 1.90 0.35 0.41 0.11

本表主要摘自小山等:实验动物饲育管理の实际(1963)

部分摘自田鸟等:实验动物学(各论)(1973)

松冈:实验动物かちヒトヘの外插(1979)

十、家兔重要脏器重量及其占体重的百分比

表12-84家兔重要脏器重量及其占体重的百分比[3][59]

脏器
重量(克) 百分比(%) 重量(克) 百分比(%)
4.90 0.24 6.23 0.32
1.25 0.063 2.33 0.125
右 肺 5.05 0.25 5.60 0.30
左 肺 3.45 0.17 3.77 0.20
74.25 3.69 70.86 3.81
7.95 0.40 7.18 0.39
10.25 0.52 9.80 0.53
甲状腺 0.565 0.0281 0.327 0.0176
胸 腺 4.00 0.109 4.53 0.243
肾上腺 0.133 0.0066 0.108 0.0058
脑垂体 0.0375 0.0019 0.030 0.0016

注:动物年龄4个月。平均体重♂2010克,♀1860克。

十一、实验动物体表面积

表12-85 实验动物体表面积[122]

动物种类 体重(克) 按公式计算出的动物体表面积(厘米2) 成年动物的体表面积
1g 0.8762+0.6981p· S=KW2/3· 体重面积(厘米2) 体表体重比厘米2/公斤 身体容量(公升)
小鼠 18
30
56.53
80.76
78.29
110.06
60 3000 -
大鼠 180
340
282.0
439.6
291.05
443.93
300 1500 0.264
豚鼠 200
500
303.5
575.5
290.69
535.40
480 1200 0.527
1000
3500
1239
2187
1631.32
2866.08
1800 720 3.16
2000
5000
1515
2862
1571.52
2894.76
2000 660 -
10000
15000
4658
6181
4889.70
6538.36
- - -

*P=动物体重(克)W=动物体重(克)K=常数S=体表面积

十二、实验动物及人体表面积比例

表12-86常用实验动物及人的体表面积比例(剂量换算用)

20克小白鼠 200克大白鼠 400克豚鼠 1.5公斤兔 2.0公斤猫 4.0公斤猴 12公斤狗 70公斤人
20克小白鼠 1.0 7.0 12.25 27.8 29.0 64.1 124.2 387.9
200克大白鼠 0.14 1.0 1.74 3.9 4.2 9.2 17.8 56.0
400克豚鼠 0.08 0.57 1.0 2.25 2.4 5.2 10.2 31.5
1.5公斤兔 0.04 0.25 0.44 1.0 1.08 2.4 4.5 14.2
2.0公斤猫 0.03 0.23 0.41 0.92 1.0 2.2 4.1 13.0
4.0公斤猴 0.016 0.11 0.19 0.42 0.45 1.0 1.9 6.1
12公斤狗 0.008 0.06 0.10 0.22 0.24 0.52 1.0 3.1
70公斤人 0.0026 0.018 0.031 0.07 0.076 0.16 0.32 1.0

查表方法:例:如狗剂量为10毫克/公斤,12公斤的狗总剂量为12×10毫克=120毫克。查上表70公斤人与12公斤狗相交处为3.1,所以人(70公斤)的剂量=120毫克×3.1=372毫克。

十三、每只实验动物所需活动面积

表12-87每只饲养的实验动物所需的活动面积[54]

动物种类 体重 每笼内动物数 每只动物所需要活动面积(米2)
小鼠 20克
20克
5~10
10~20
0.009~0.063
0.005~0.009
大鼠 150~250克
150~25克
1~3
4~10
0.018~0.063
0.018~0.045
豚鼠 250~350克
250~350克
1
2~4
0.063
0.045
2~4公斤 1 0.27
15公斤
30公斤
1
1
0.72
1.08
2~4公斤 1 0.27
0.5~1公斤
1~3公斤
4~6公斤
6~10公斤
10公斤以上
1
1
1
1
1
0.09
0.27
0.36
0.54
0.72
3公斤 2~4 0.27
0.135

十四、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量

表12-88 各种动物的营养需要量[60]

动物名 状态体重公斤 营养物质 绵羊 大鼠
生长期 成年期 生长期 成年期 生长期 成年期 0~8周 产卵期
45 540 27 65 11 204
热量(千卡/天/公斤体重) 89 45 118 97 290 93 49~141 - - 120~300
蛋白质% 22 4.2 10.7 8.3 18 14 18 15~21 17 20 15


Ca(%) 0.77 0.12 0.21 0.28 0.8 0.6 1.0 0.6 - 1.0 2.25
P(%) 0.66 0.12 0.19 0.20 0.6 0.4 0.8 0.4 - 0.6 0.6
Mn(毫克) 30 30 30 30 40 40 4.4 2.0 - 55 -
I(毫克) 7 7 7 7 0.22 0.22 1.1 0.02 - 1.0 0.4
Fe(毫克) 20 20 50 50 33 33 48 50 - 20 -
Cu(毫克) - - - - 4.4 4.4 5.5 20 - - -



A(国际单位) - - 570 1300 - - 1750 300 - 2600 4400
胡萝卜素(毫克) 4.4 4.4 1.3 3.3 1.7 5.5 - - - - -
D(国际单位 330 - 110 140 200 200 260 100 220 200 495
B1(毫克) - - - - 1.1 1.1 0.7 0.2 - 1.8 -
B2(毫克) - - - - 2.6 2.6 1.8 0.5 4.0 2.9 2.2
B6(毫克) - - - - 1.3 - 9.9 0.2 2.6 2.9 2.9
烟酸(毫克) - - - - 17.6 110 9.0 0.1 55 26.4 -
B12(微克) - - - - 15.4 - 22 3.0 - 8.8 -

注:%和毫克均为1公斤饲料中的含量。

十五、实验动物常用药物的剂量表

表12-89 实验动物常用药物剂物素

药物(除注释外均按mg/kg) 灵长类 豚鼠 仓鼠 大鼠 小鼠
抗菌药
苄星青霉素 1100-2200u./kg肌注:3-5天一次 11000-22000 u./kg肌注:3-5天一次 11000-22000 u./kg肌注:3-5天一次 11000-2200 u./kg肌注:3-5天一次 禁用青霉素 禁用青霉素 22000u./100g体重肌注:3-5天一次 -
普鲁卡因青霉素 11000-22000u./kg每天一次肌注 11000-22000u./kg每天一次肌注 11000-22000u./kg每天一次肌注 11000-22000u./kg每天一次肌注 禁用鲁普卡因青霉素 禁用鲁普卡因青霉素 22000u./100g体重每一次肌注 -
双氢链霉青 - 10-20肌注每天二次或三次 10-20肌注每天二次或三次 10肌注每天4小时一次 - - - 禁用双氢链霉素
四环素 - 13-27内服一天四次 13-27内服一天四次 参考表3 参考表3 参考表3 参考表3 参考表3
氯霉素 - 18-36内服一天四次 18-36内服一天三次 - - - - -
氨苄青霉素 6.6肌注一天二次 6.6肌注一天二次
11-22内服一天二次
6.6肌注一天二次
22-66内服一天二次
- - - - -
先锋霉素Ⅱ 11肌注一天二次 11肌注一天二次 11肌注一天二次 11肌注一天二次- 25肌注一天二次 - - -
磺胺二甲荃嘧啶 66内服一天二次 66内服一天二次 66内服一天二次 参考表3 参考表3 参考表3 参考表3 参考表3
磺胺喹噁啉 - - - 0.025-0.05%混饲料或饮水 - - - -
呋喃西林 11每天一次内服 11每天一次内服 11每天一次内服 11每天一次内服 - - - -
呋喃唑酮 10-15每天一次内服 10-15每天一次内服 10-15每天一次内服 - - - - -
噻苯咪唑 100内服 - - - - - - -
氯硝柳胺 155内服 155内服 100内服连用7天
哌嗪 20-30内服 20-30内服 200内服 400-500mg/100ml水 400-500mg/100ml水
Phthalofyne 220内服 220内服0.22/次皮下注射 220内服0.22/次皮下注射
Disophend 0.22/次皮下注射 0.22/次皮注
敌敌畏 30内服 30内服 - - - - - -
肾上腺皮质激素
氟美松 总量0.25-1.0*内服或肌注每天一次 总量0.25-10*内服或肌注每天一次 总量0.125-0.5*内服或肌注每天一次
强的松龙 总量1-15*内服,每天一次 总量1-15*内服,每天一次 总量1-15*内服,每天一次
抗组胺药
苯海拉明 2.0内服每天二次
0.5-1肌注每天二次
2.0内服每天二次
0.5-1肌注每天二次
0.5皮下注射
异丙嗪 0.2-1内服每天三次 0.2-1内服每天三次
吡苄明 2-4内服每天一次 2-4内服每天一次 2-4内服每天一次 5.1内服或肌注
安定药
乙酰丙嗪 0.5-1肌注或皮下注射 0.5-1肌注、皮注1-3内服 1.1-2.2肌注1-3内服 1.0肌注、皮注
氯丙嗪 1-3肌注25内服 1-6肌注0.8-8内服 2-4肌注1-6内服 1-1.5肌注 0.5肌注 0.5肌注 0.5肌注 0.5肌注
盐酸丙嗪 2-4肌注 2-4肌注、静注 2-4肌注、内服 1-2肌注 0.5-1肌注 0.5-1肌注 0.5-1肌注 0.5肌注
眠尔通 100-400内服 200-400内服 50内服 50-150内服 100肌注 10
■[此处缺少一些内容]■
04">25静注50腹腔注射
盐酸苯环已派啶 0.5-3肌注 - - - - - - -
盐酸氯胺酮 13-50肌注 - 11-44肌注 22-44肌注 22-44肌注 - 22-44肌注 22-44肌注
氟派啶-芬太尼 1ml/9kg 1ml1/7-9kg肌注 - 0.22mg/kg肌注 0.66-0.88ml/kg肌注 - 0.2ml/kg肌注
α氯醛糖 - 100肌注 75静注50腹腔注射 120静注 - - 55腹涳注射 114腹腔注射
氨基甲酸乙酯 - 1000静注 1500腹腔注射 1000静注 1500腹腔注射 - 780腹腔注射
水合氯醛 - 125静注 300静注 - - - 300腹腔注射 400腹腔注射
镇痛药
阿斯匹林 100内服 25-35内服 25内服每天一次 500内服 269腹腔注射 240腹腔注射 450内服 400皮下注射
盐酸派替啶 11肌注 11肌注、内服 5-10肌注、内服 2肌注 2肌注 2肌注 2肌注 2肌注
激素
催产素 总量5-10*u肌注、静注 总量5-20*u肌注、静注 总量5-10*u肌注、静注 总量1-2*u肌注、皮注 - - - -
其它
阿托品 0.04肌主、皮注、静注 0.04肌主、静注 0.04肌主、静注、皮注 0.05皮注、肌注 0.05皮注、肌注 0.05皮注、肌注 0.05皮注、肌注 0.05皮注、肌注
异烟肼
预防 2-5内服每天一次 - - - - - - -
治疗 20内服每天一次 - - - - - - -
饮水的酸化(使pH达2.5) - - - - 每升水加1NHCl6ml
肝素 2静注 8静注 5静注 5静注 5静注 - - 10静注

注:*这些药物不按每公斤体重毫克量计算,而是按总量计算

十六、抗菌药对实验小动物的饮水给药量

表12-90抗菌药对实验小动物的饮水给药量

动物种类 体重(g) 水消耗的近似值(ml/天) 碘胺二甲基嘧啶① 四环素②
粉剂(a)(mg/L) Sulmet溶液(b)(ml/L) 四环素粉(a)(mg/L) 土霉素粉(b)(g/L)
小鼠 10
25
50
75
3
5
6
8
442
665
1.108
1.247
3.54
5.32
8.86
9.98
300
460
750
850
1.32
2.03
3.32
3.76
大鼠 50
100
150
200
250
10
20
25
30
35
665
665
800
886
950
5.32
5.32
6.4
7.1
7.6
450
450
540
600
643
1.99
1.99
2.39
2.65
2.85
仓鼠 25
50
100
150
5
10
20
25
665
665
665
800
5.32
5.32
5.32
6.40
450
450
450
540
1.99
1.99
1.99
2.39
豚 鼠 100
300
400
500
700
80
120
145
160
180
166
333
367
415
517
1.33
2.66
2.94
3.32
4.14
112
255
248
281
350
0.497
1.00
1.10
1.24
1.55
3
6
9
200
300
400
900
1200
1350
7.20
9.6
10.8
600
800
900
2.65
3.54
3.98

注:①*碘胺二甲基嘧啶:13.3mg/100g体重;(a)粉剂的毫克数/每升饮水;(b)每升饮水中含12.5%Sulmet溶液的毫升数

②四环素:9mg/100g体重;(a)盐酸四环素的毫克数/每升饮水;(b)商品四环素粉的克数/每升饮水中(1g四环素粉含盐酸四环素226.1mg)

③兔的体重以磅作计量单位。

附1 实验动物管理条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实验动物的管理工作,保证实验动物质量,适应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实验动物,是指经人工饲育,对其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或者来源清楚的,用于科学研究、教学、生产、检定以及其他科学实验的动物。

第三条 本条例适用于从事实验动物的研究、保种、饲育、供应、应用、管理和监督和单位和个人。

第四条 实验动物的管理,应当遵循统一规划、合理分工,有利于促进实验动物科学研究和应用的原则。

第五条 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全国实验动物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管本地区的实验动物工作。

国务院各有关部门负责管理本部门的实验动物工作。

第六条 国家实行实验动物的质量监督和质量合格认证制度。具体办法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另行制定。

第七条 实验动物遗传学、微生物学、营养学和饲育环境等方面的国家标准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

第二章 实验动物的饲育管理

第八条 从事实验动物饲育工作的单位,必须根据遗传学、微生物学、营养学和饲育环境方面的标准,定期对实验动物进行质量监测。各项作业过程和监测数据应有完整、准确的记录,并建立统计报告制度。

第九条 实验动物的饲育室、实验室应设在不同区域,并进行严格隔离。

实验动物饲育室、实验室要有科学的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第十条 实验动物的保种、饲育应采用国内或国外认可的品种、品系,并持有效的合格证书。

第十一条 实验动物必须按照不同来源,不同品种、品系和不同的实验目的,分开饲养。

第十二条 实验动物分为四级:一级,普通动物;二级,清洁动物;三级,无特定病原体动物;四级;无菌动物。

第十三条 实验动物必须饲喂质量合格的全价饲料。霉烂、变质、虫蛀、污染的饲料,不得用于饲喂实验动物。直接用作饲料的蔬莱、水果等,要经过清洗消毒,并保持新鲜。

第十四条 一级实验动物的饮水,应当符合城市生活饮水的卫生标准。二、三、四级实验动物的饮水,应当符合城市生活饮水的卫生标准并经灭菌处理。

第十五条 实验动物的垫料应当按照不同等级实验动物的需要,进行相应处理,达到清洁、干燥、吸水、无毒、无虫、无感染源、无污染。

第三章 实验动物的检疫和传染病控制

第十六条 对引入的实验动物,必须进行隔离检疫。

为补充种源或开发新品种而捕捉的野生动物,必须在当地进行隔离检疫,并取得动物检疫部门出具的证明。野生动物运抵实验动物处所,需经再次检疫,方可进入实验动物饲育室。

第十七条 对必须进行预防接种的实验动物,应当根据实验要求或者按照《家畜家禽防疫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预防接种,但用作生物制品原料的实验动物除外。

第十八条 实验动物患病死亡的,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妥善处理,并记录在案。

实验动物患有传染性疾病的,必须立即视情况分别予以销毁或者隔离治疗。对可能被传染的实验动物,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对饲育室内外可能被污染的区域采取严格消毒措施,并报告上实验动物管理部门和当地动物检疫、卫生防疫单位,采取紧急预防措施,防止疫病蔓延。

第四章 实验动物的应用

第十九条 应用实验动物应当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选用相应的合格实验动物。申报科研课题和鉴定科研成果,应当把应用合格实验动物作为基本条件。应用不合格实验动物取得的检定或者安全评价结果无效,所生产的制品不得使用。

第二十条 供应用的实验动物应当具备下列完整的资料。 (一)品种、品系及亚系的确切名称; (二)遗传背景或其来源; (三)微生物检测状况; (四)合格证书; (五)饲育单位负责人签名。 无上述资料的实验动物不得应用。

第二十一条 实验动物的运输工作应当有专人负责。实验动物的装运工具应当安全、可靠。不得将不同品种、品系或者不同等级的实验动物混合装运。

第五章 实验动物的进口与出口管理

第二十二条 从国外进口作为原种的实验动物,应附有饲育单位负责人签发的品系和亚系名称以及遗传和微生物状况等资料。

无上述资料的实验动物不得进口和应用。

第二十三条  实验动物工作单位从国外进口实验动物原种,必须向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指定的保种、育种和质量监控单位登记。

第二十四条  出口实验动物,必须报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审批。经批准后,方可办理出口手续。

出口应用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物种开发的实验动物,必须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取得出口许可证后,方可办理出口手续。

第二十五条 进口、出口实验动物的检疫工作,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动植物检疫条例》的规定办理。

第六章 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人员

第二十六条 实验动物工作单位应当根据需要,配备科技人员和经过专业培训的饲育人员。各类人员都要遵守实验动物饲育管理的各项制度,熟悉、掌握操作规程。

第二十七条 地方各级实验动物工作的主管部门,对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各类人员,应用逐步实行资格认可制度。

第二十八条 实验动物工作单位对直接接触实验动物的工作人员,必须定期组织体格检查。对患有传染性疾病,不宜承担所做工作的人员,应当及时调换工作。

第二十九条 从事实验动物工作的人员对实验动物必须爱护,不得戏弄或虐待。

第七章 奖励与处罚

第三十条 对长期从事实验动物饲育管理,取得显着成绩的单位或者个人,由管理实验动物工作的部门给予表彰或奖励。

第三十一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单位,由管理实验动物工作的部门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限期改进、责令关闭的行政处罚。

第三十二条 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有关工作人员,由其所在单位视情节轻重,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本条例,结合具体情况,制定实施办法。

军队系统的实验动物管理工作参照本条例执行。

第三十四条 本条例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第三十五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2 医学实验动物合格证暂行条例(北京)

一、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84)卫科教字第75号、(84)卫科教字第754号、(85)卫科教计字第234号以及(85)卫科教成字630号等文件精神,根据国内、外的有关情况并结合北京地区医学实验动物的实际情况,制定各种实验动物不同级别的合格标准。依照此标准,进行医学实验动物合格证的颁布发工作。

二、颁发医学实验动物的合格证的目的是:

1.使医学实验动物的保种、生产、供应、运输和应用等各方面的工作达到标准。

2.不断提高医学实验动物的质量。

3.保证医学生物学领域中科研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4.保障从事医学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工作人员的健康和安全。

5.作为申报部级科技成果时,其所用实验动物是符合标准的证明。

三、凡认为符合“北京医学实验动物检定暂行标准”的医学实验动物工作单位或机构(包括保种、生产、供应、运输和应用)可按下列程序和手续向“北京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提出申请。

四、申请手续:

1.填写《北京医学实验动物合格证申请书》送交北京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申请书一式三份。

2.由“管委会”对申请单位进行全面地检查、鉴定。

3.由“管委会”根据“标准”和检查情况及鉴定结果进行评议。

4.由“管委会”讨论决定是否发给合格证。

五、“管委会”有权对已发证单位进行抽查,发现不合标准现象,则限期改善。逾期不改者,收回合格证。如情节严重则立即吊销合格证,并登记其吊销日期及原因。等重新达到标准后,可再次申请发证。

六、北京“管委会”有义务向上级机构(市卫生局和卫生部)汇报工作,通报实际情况。

七、管委会有义务对利用医学实验动物的单位或部门提供咨询使之达到合格标准。

八、本条例自一九八六年十月起实施。

九、暂行标准中有关事宜,由管委会负责解释。

《北京医学实验动物检定暂行标准》

一、实验动物管理机构和专业人员要求暂行条例

(一)各单位要成立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或小组,其机构由科研、实验动物及有关行政管理人员组成。其领导工作由院(所)级主管科研工作的领导同志负责。

(二)凡从事实验动物生产和供应的单位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高、中、初级职称的医药卫生、畜牧兽医或生物学的专业人员。

(三)凡饲养、使用实验动物的单位,要配备一定数量的技士、技工级饲养技术人员。

(四)饲养技术人员应有半数以上人员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所受专业培训应不少于三个月,班、组长应不少于六个月。

(五)专业人员每年必须体检一次,对患有传染病者,应及时调离。

(六)为保证实验动物饲养技术队伍的相对稳定性,其工作周期一般不得少于五年。

(七)为利于医药卫生、科研、教学工作,建议相当于局级以上单位成立处一级的实验动物机构。县、团级单位成立科级机构或隶属于本单位的科研机构。

(八)各单位要对饲养技术员的培养教育、职称评定、劳动保护等给予充分重视。

二、实验动物及动物实验设施的要求

(一)普通动物(通常动物)

1.外环境条件:

(1)院容整齐、清洁、定期消毒;

(2)有一定的绿化面积;

(3)应有专用的垃圾、动物尸体的存放处,并应及时清除;动物尸体须在24小时内焚烧或按有关规定处理;

(4)动物室附近不得饲养非实验用的家禽家畜。

2.动物室建筑条件:

(1)要达到一定的建筑标准;

(2)中小型动物饲养室进出口不得直接对外,应有缓冲间;

(3)玻璃窗加防昆虫的纱门纱窗;

(4)天花板光洁、能消毒;

(5)地面平坦、地面及墙壁能洗刷;

(6)要有自来水和封闭式的下水道(防止野鼠窜入);

3.饲养室内环境条件:

(1)室温应在18度至29度之间(年温差)(大、小鼠、豚鼠、地鼠等);

(2)相对湿度60%±20%;

(3)空气中氨含量应低于20ppm;

(4)室内噪声60分贝以下;

(5)饲养室内要整洁,无杂物、污物、无蚊、蝇、蟑螂等。

4.笼、饲具条件:

(1)应使用易于清洁消毒及操作的笼具;

(2)饲具及饮水用具应能进行消毒,不生锈者。

5.管理条件:

(1)制度:要有动物室规程,操作规程岗位责任制,工作定额;

(2)工作记录:有笼卡,有饲养室日记,有动物帐目;

(3)环境记录:温度、湿度等要如实填写;

(4)人员卫生:要穿清洁的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手套,工作鞋等;

(5)铺垫物要消毒;

(6)要有动物室工作人员专用的洗澡设备。

6.卫生防疫设施:

(1)要有洗刷、消毒设备和制度;

(2)有隔离、检疫设施以及防疫措施。

(二)清洁动物

除达到普通动物要求之外,还必须达到下列各项要求:

1.建筑条件:

(1)尽可能做到清洁与污染分开;

(2)门、窗要达到密封的要求;

(3)有缓冲间;

(4)有沐浴室或更衣室。

2.饲育室内环境条件:

(1)相对湿度 60%±5%;

(2)室内噪声在55分贝以下;

(3)换气装置:强力通风,有中效过滤,有空调装置;

(4)换气次数:全新风8次/小时,室内为正压;

(5)室内无昆虫;

(6)室内照明:明暗各12小时左右,或符合要求的自然采光;

(7)饲养室内墙壁的较低部位及地面每周消毒两次;

(8)排污物(包括铺垫物等)设施应是半封闭式的,能进行消毒,以防交叉污染。

3.管理条件:

(1)工作服、帽、饲料、笼、饲具有等要消毒;

(2)工作人员进入饲育区之前,最好要沐浴更衣。

无特殊病原体动物与无菌动物设备的要求,各单位可根据相应的病原菌和病毒检定标准而自行处理。

(三)实验动物实验室

动物实验室的检定标准最低要达到相应的实验动物饲育室的标准。具体要求参照上述条件。

三、实验动物病原菌检测等级标准

表一 实验动物病原菌检测等级标准

动物等级 病原菌 动物种类 检验方法
小鼠 大鼠 豚鼠 地鼠 分离培养 免疫诊断
四级:无菌动物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二级:清洁动物※种子应来源于剖腹产 一级:普通动物 沙门氏菌All Species of Salmonella
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氏杆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假结核耶氏菌 Yersinia Pseudotuberculosis
狗布鲁氏菌Brucella Canis
志贺氏痢疾菌Shigella
结核分枝杆菌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皮肤真菌 螺旋体





























出血败血性巴氏杆菌Pasterella multocida
支气管败血性包特氏菌 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念珠状链杆菌Streptobacillus moniliformis
结肠耶尔氏菌Yersinia cnteroolitica
肺支原体Mycoplasma Pulmonis
神经支原体Mycoplasma neuroticum
关节支原体Mycoplasma arthritidis
鼠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muris
泰泽氏菌Bacillus Piliformis



































嗜肺巴氏杆菌Pasteurella Pneumotropica
克雷伯肺炎杆菌Kleb siella Pneumonia
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
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ones
绿脓杆菌Pseudomonas aerginosa
特定病原菌






























*应排除一切可能查到的微生物 注 V检验方式 ○要求没有 注:0要求没有

四、实验动物病毒检测等级标准

表二齿啮类实验动物的病毒检测等级标准

动物等级 病 毒 动物种类
小鼠 大鼠 豚鼠 地鼠
四级
:无菌动物
三级
: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二级
:清洁动物
一级
:普通动物
淋巴细胞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Fymphocytic Choriomeningitis virus(LCM)
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pizootic hemorrhagic fever virus(EHFV)
小鼠脱脚病病毒(鼠痘病毒)Ectromlia uirus (Poxvirus of Mouse)



鼠肝炎病毒Mouse hepatitis virus (MHV)
猴病毒Simian virus5(SV5)


仙台病毒Sendai virus
小鼠肺炎病毒Pneumonia virus of mice(PVM)
呼肠孤病毒3型Reovirus type 3(Reo-3)
小鼠脑脊髓炎病毒Mouse Encephalomyelitis virus
小鼠腺病毒Mouse Adenovirus (MAd)
K病毒K virus(KV)
小鼠微小病毒Minute virus of mice(MVM)
多瘤病毒Polyoma virus
小鼠脑心肌炎病毒Mouse Encephalomyocarditis virus
Toolan:s病毒(H-1)Toolan:s virus(H-1)
大鼠潜在病毒Kilham:s rat virus(KRV)
大鼠冠状病毒Rat corona virus(RCV)
大鼠涎泪膜炎病毒Sialodacryoadenitis virus























新生小鼠流行性腹泻病毒(EDIM)Epizootic diarrhea of infant mice (EDIM)
胸腺病毒Thymic virus
乳酸脱氢酶病毒Lactic Dehydrogenase virus(LDH)
小鼠巨细胞病毒Mouse cytomegalovirus(MCMV)
大鼠巨细胞病毒Rat cytomegalovirus(RCMV)
豚鼠巨细胞病毒Guinea pig cytomegalovirus(GPCMV)
豚鼠疱疹病毒Guinea pig herpesvirus






注:0要求没有
表三实验兔、猫、狗、猴的病毒检测等级标准

动物等级 病毒 动物种类
四级
:无菌动物
三级
: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二级
:清洁动物
一级
:普通动物
狂犬病毒Rabies virus
B病毒B virus
猫白细胞减少症病毒(细小病毒)Feline Panleukopenia virus
狗细小病毒Canine Parvcvirus
猴泡沫病毒Simian Spumavirus
猴病毒Simian virus 40(SV 40)

狗病毒性肝炎病毒(狗腺病毒)Canine viral hepatitis virus
兔痘病毒Rabbit Poxvirus
兔轮状病毒Rabbit rotavirus
兔疱疹病毒Rabbit herpesvirus
兔冠状病毒Rabbit coranvirus
猫轮状病毒Feline rotavirus
猫冠状毒素Feline coroanvirus
猫嵌杯样病毒Feline calicirus
狗轮状病毒Canine rotavirus
猫病毒性鼻气管炎病毒(疱疹病毒)Feline rhinotracheitis virus
狗疱疹病毒Canine herpesvirus
狗痘热病毒(副流感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
猴痘病毒Simian poxvirus
猴轮状病毒Simian rotavirus
猴腺病毒Simian adenovirus














注:0要求没有

五、实验动物寄生虫检测等级标准

表四 实验动物寄生虫监测等级标准

动物等级 寄 生 虫 动物种类
小鼠 大鼠
四级
:无菌动物
三级
: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二级
:清洁动物
一级普通动物 体外寄生虫(节肢动物)
利杜体Leishmania donovani
弓浆虫Toxoplasma gondii
脑原虫Encephalitozoon
球状附红细胞体Eperiythrozoon coccoides
水泡带绦虫Taenia hydatigena
豆状带绦虫Taenia pisformis
猫泡尾带绦虫Hydatigena taeniaeformis
短膜壳绦虫Hymenolepis nana
长膜壳绦虫Hymenolepis diminuta
孟氏裂头绦虫Spirometra mansoni
华枝睾吸虫Clonorchis sinensis
猫后睾吸虫Opisthorchis felineus
卫氏并殖吸虫Paragonimus westermani
猫钩虫A brasiliense
犬弓蛔虫Toxocara canis
鼠管状线虫Syphacea obvelata
四翼无刺线虫Aspiculuris tetraptera
结膜吸吮线虫Thelazia callipaeda
棘腭口线虫Cnathostoma spinigerum
犬恶丝虫Dirofilaria immitis
猴结节线虫Oesophagostomum apiostomum
肾膨结线虫Dioatophyma renale
鼠肝体Hepatozoon muris
肝毛线虫Capillarria hepatica
猫弓蛔虫Toxocara cati
兔晓虫Passalurus ambiguus


















O




























体内、外所有寄生虫

六、实验动物的病理检查标准

一级:普通动物

外观:毛色光泽清洁,贴身、活沷,行动无异常。头脸不肿、背不穹起。四肢、尾和皮肤无缺损。不喘,鼻无分泌物。肛门清洁。

病理解剖:肝、脾、淋巴结不肿大。肺、肝、脾、肾无肉眼可见病灶。

二级:清洁动物

具有一级普通动物指标,显微镜检查没有二级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三级:无特殊病原体动物

具有一级普通动物指标和,无二和三级动物的微生物病原的病变。

四级:无菌动物

除具有一级普通动物指标外,不含有二和三级动物微生物病原的病变。脾、淋巴等脏器具有无菌动物的组织学结构。

有关遗传突变,免疫抑制等动物可根据各个品系特征的规定检查。

七、近交系大、小鼠遗传质量检测标准

(一)管理制度

1.引种来源清楚,应带有谱系及特性资料(如近交代数、交配方式、遗传组成、生物学特性),并应符合国际公认的遗传概貌标准。

2.按国际规定的近交系动物的繁殖系统,进行种群维持和生产。

(1)基础群和血缘扩大群:

应以同胞兄妹交配方法进行。基础群的维持一定按着近交系的保种方法进行,并应具有谱系及个体卡片记录。

(2)生产群:

以随机交配方法(或红绿灯方法)进行生产。可连续繁殖3-5代,其生产群种鼠应与基础群血缘关系保持相对平行。

(二)遗传质量检查

1.方法的选择:

(1)异体皮肤移殖法:无论是大鼠,还是小鼠异体皮肤移植的方法,一直是鉴定近交品系的经典方法,由于该方法既经济,又权威,为首选方法。

(2)生化电泳方法:是近些年来利用同功酶和蛋白质的多态性对近交系动物进行遗传监测的一种常规方法。由于其快速、准确、灵敏,在检出亚系动物时,比起皮肤移殖法,有其独特之处,可作为近交系小鼠遗传质量检查的又一重要方法。

2.位点的选择:

近交系动物遗传品质的变异,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

(1)遗传污染;

(2)遗传漂变;

(3)遗传突变。

在这三方面中遗传污染危害最大,而另两方面,在一定时间内发生改变的频率很低。因此,在位点选择上,根据北京市现在常用的10种近交系小鼠,选择了位于7个染色体上八个差异性位点,作为检查的第一线位点。如果任何一种品系发生过遗传污染,这八个位点中某些位点将会出现杂合或者变异。考虑到位点的选择尽量分布在多个染色体上,我们又选择了位于5个染色体上的五个比较容易操作,耗资较少的位点作为第二线位点的检查。原则上,第一线位点的检查如果发现了问题,将不再进行第二线位点的检查。

第一线位点:

Hbb,Car-2,Gpd,ES-1,ES-3,Trf,Gp1,ldh-1。

第二线位点:

Mup,Pgm-1,ES-10,Sep-1,Ce-2。

3.动物的选择:

近交系大、小鼠每个品系至少进行四只动物的异体皮肤移植。近交系小鼠皮肤移植成功者还需从核心群中选送四只动物(2♀,2♂年龄不限)进行生化位点的检查。皮肤移植失败者,则不考虑进行生化位点的检查。

4.结果的判断:

将检测报告汇总,由专家小组作出结论。

见附表五:差异性位点的选择和10种近交系小鼠的遗传概貌。

表五

Chromosome Locus/Strain 7 3 4 8 11 9 7 1
Hbb Car-2 Gpd ES-1 ES-3 Trf Gpi Ldh-1
615 S a b b O b a a
TA1 S b b a a b a
Ta2 d a b b c b b a
T739 S b b b O b a a
BALA/C d b b b a b a a
C57BL/O S a a a a b b a
CBA/N d a b b c a b b
C3H/He d b b b c b b a
DBA/2 d b b b c b a b
KK S a a b c b b a

八、实验动物饲料的要求

供给营养适宜的饮料是保证实验动物正常生长、发育、繁殖以及各种外界因素的反应保持相对恒定,增强体质的重要条件。特要求如下:

(一)适宜的营养成分

见表。

实验动物饲料的各种营养供给参考标准

动物种类/营养成分 大鼠、小鼠、地鼠 家兔、豚鼠
蛋白质克% 20-25 18-20
脂肪克% 5-10 4-8
钙克% 0.9-1.2 1.2-1.5
磷克% 0.6-0.8 0.8-1.0
赖氨酸克% 8-10 7-9
蛋氨酸克% 4-6 4-6
维生素A I·U/100克 1500 1500
维生素D I·U/100克 200 200
维生素C mg/100 克 60-80

考虑到原粮中维生素E含量已够,故表中不再例入。特殊的实验需要可加入5-10mg/100g。

注:除以上主要营养成分,还必需有适宜量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及纤维素等营养成分。

(二)科学设计各种实验动物饲料配方

1.各种实验动物的饮料配方,应根据其不同需要量科学设计。

2.应根据不同实验动物的特异需要,适当添加蛋白质、维生素C及纤维素等。

3.确定后的饮料配方不得任意更改,力求稳定。

4.饲料中不得添加抗菌剂、抗虫剂、防腐防霉剂及激素等其它药物。

5.不得用非标准饲料,饲养实验动物。

(三)原料要求及保管

1.精选新鲜、无杂质、无毒、无污染、无霉变、无虫蛀鼠咬的各种原料。

2.应设专门饲料库房:

饲料库房应保持干燥、通风、无虫、无野鼠,经常保持清洁卫生,各种饲料或原料应分类堆放整洁。

3.维生素类原料应存放在避光、低温、干燥处。

4.加工后成品与原料应分开保管。

5.饲料库房内严禁存放杂品及毒性药品等。

6.饲料库必须严格领发、保管制度及完善管理手续。

(四)加工制作

选择优质原料按饲料配方比,准确称重,充分混匀。植物油、维生素及无机盐类先与少量粉料混匀再与大量粉料充分混匀后加工。制成的料块应有适宜的硬度及适品性。

料块成品装入无毒清洁饲料桶或清洁牛皮纸袋内,封口贴有或挂有注明饲料种类、制作日期及制作人的标签,成品料块存放不得超过两个月。

(五)定期检测分析营养成分

各种饮料成品应每半年抽样检测单位,分析营养成分一次。特殊情况必要时随时抽样检测分析。

九、实验动物检疫要求

为了预防实验动物群体中发生传染病。避免新引起的动物对原有动物及有关人员造成危害,提高实验动物的健康水平,特规定如下:

1.新引起的动物必须隔离,确认无病之后,方可移入饲养区。 2.不从疫区引起动物。3.动物发生传染病死亡应及时进行处理(病理尸检或实验室检查)作出诊断,提出处理意见,报请有关负责人及主管部门。 4.有病的动物不准做动物实验,发生传染病时,原则上全部销毁。房屋、用具、笼具架、垫料、衣服、鞋帽等必须进行彻底消毒,动物室封锁一定时间后才能开放。 5.实验动物发生烈性传染病流行时,应立即报告北京医学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同时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以兔传染病蔓延。如有拖延或隐瞒不报者,所在单位要承担责任,并吊销其合格证。 6.野生动物的检疫,应由使用单位就地进行,在确认无人畜共患病及动物传染病之后方可使用。

参考文献

1.施新猷主编:医学动物实验方法,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

2.施新猷编:现代实验动物在医学科学研究上的应用,中国医科大学,1982。

3.施新猷编:医学动物实验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方法,第四军医大学,1974。

4.施新猷等编:医学动物实验技术讲义(理论部分),第四军医大学,1986。

5.施新猷等编:医学动物实验技术讲义(实验部分),第四军医大学,1986。

6.钟品仁主编:哺乳类实验动物,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7.卢耀增等编:实验动物讲义,协和医科大学,1986。

8.杨幼明、程鸿等编:实验动物学讲义,上海医科大学,1986。

9.郭鹞编: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第一辑,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0.徐叔云等主编:药理实验方法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11.李永材、黄溢明主编:比较生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

12.祖国庸主编:实验动物学讲义,解放军兽医大学,1984。

13.王喆编:实验动物学讲义,解放军兽医大学,1986。

14.施新猷:现代实验动物在医学科学研究中的应用,第四军医大学学报,3(2):177,1982。

15.施新猷:医学科学研究中实验动物的选择与应用,上海实验动物科学杂志,4(1):53,1984。

16.侯灿著:医学科学研究入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17.丁道芳、刘思诚编著:医学科学研究入门,人民卫生出版社。

18.江振声著:狗的解剖,科学出版社,1960。

19.杨安峰等编著:兔的解剖,科学出版社,1979。

20.鲁子惠:猫的解剖,科学出版社,1979。

21.杨安峰、王平等编著:大鼠的解剖和组织,科学出版社,1985。

22.兽医大学:兽医临床处于手册,吉林人民出版社,1965。

23.施新猷等:大鼠各型放射病时心血管功能的变化,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5(3):160,1985。

24.施新猷等:大鼠正常心电图100例分析,陕西新医药杂志,11(6):55,1982。

25.第四军医大学实验动物研究中心:实验动物科学论文集,第四军医大学,1986。

26.俞慧株、叶百宽著:小白鼠胚胎发生,科学出版社,1985。

27.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等编:现代实验动物科学技术讲座汇编,上海实验动物科学研究会,1985。

28.盛和林等编著:哺乳动物学概论,华东师范出版社,1985。

29.南开大学生物系中草药生物教研室:实验动物解剖,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30.卫生部科教司、中医研究院图书情报中心:医学实验动物模型及细胞系研制与应用,1984。

31.林熙:实验动物的育种繁殖,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条件处等,1982。

32.邓羽中等:实验动物科学开发研究的成果和意义--关于癌症研究,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条件处等,1983。

33.魏文汉主编:病理生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35.顾方舟主编: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的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36.修瑞娟综述:微循环的动物实验研究(一)国外医学,生物医学工程分册,4(1):1,1981。

37.卫生部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实验动物学增刊,微生物学免疫译刊(内部刊物),1984。

38.白求恩医大:胚胎融合制备四亲体小鼠,细胞生物学杂志,8(1),1986。

39.王平宇主编:大白鼠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学基础,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

40.工业毒理学实验方法编写组编:工业毒理学实验方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

41.王玢主编:人体及动物生理学,高教出版社,1983。

42.军事医学科学院动物场编著:实验动物饲养与管理,科学出版社,1934。

43.周恒铎等:职业中毒检验,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

44.[美]P·本特著,方永强等译,脊椎动物比较内分泌学,科学出版社,1984。

45.[美]W·D奥代尔等著: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内分泌研究室译:生殖生理学,科学出版社,1979。

46.[美]莫乡著,邱信芳等译:真核细胞遗传学,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4。

47.[美]W·T休伯特等主编,魏曦等主译:人兽共患病,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48.[美]徐兆光编,陈德威节译:免疫学,北京农业大学,1982。

49.[美]威尔士、斯托赫著,方肇寅等译:比较动物细胞学和组织学,科学出版社,1979。

50.[英]A·库什埃利等著,顾方舟等译:医学研究入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

51.[美]P·享德莱主编,上海生物化学所译:生物的未来,科学出版社,1977。

52.[苏]P.A.别夏道夫斯基著,白王书等译:放射生物学工作者手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

53.[日]前岛一淑等编著,张静容等译:实验动物的无菌技术,科学出版社,1983。

54.田鸟嘉雄等:实验动物学概论,日本东京,朝仓书店,1979。

55.田鸟嘉雄等:实验动物学各论,日本东京,朝仓书店,1972。

56.田鸟嘉雄编集:实验动物学,技术编,朝仓书店,1977。

57.前岛一淑等著:新实验动物学,朝仓书店,1986。

58.近藤恭司等;实验动物の遗伝コソトロ-ル,1983。

59.安东洪次、田鸟嘉雄:医学研究动物实验法,朝仓书店,1956。

50.绀野邦夫、岛尾和男:生化学デ-タ,医学书院,1975。

61.Altman P.L.et al:Biology Data Book,Faseb,1964.

62.Altman P.L.et al:Biology Data Book,Second Edition,Volume Ⅰ,Faseb,1972.

63.Altman P.L.et al:Biology Data Book,Second Edition,VolumeⅡ.Faseb,1973.

64.Altman P.L.et al:Biology Data Book,Second Edition,Volume Ⅲ,Faseb,1974.

65.Foster,H.L.et al:The Mouse in Biomedical Resarch,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81~1983.

V.1.History Genetics and Wild Mice 1981.

V.2.Diseases,1982.

V.3.Normative Biology,Immunology and Husbandry 1983.

V.4.Experimental Biology and Oncology,1982.

66.Baker,H.J.et al:The Laboratory Rat,New Youk Academic Press,1979~1980.

V.1.Biology and disase 1979.

V.2.Research APPlications 1980.

67.Wagner J.E et al:The Biology of Guinea Pig,New York Academic Pess,1976.

68.Weisbroth S.H.et al:The Biology of the Laboratory Rabbit,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4.

69.Andrews,E.J.et al:Spontaneous animal models of haman disease,New York Academic Press,V.1,V.2,1979.

70.Fogh J.et al:The Nude Mouse in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research,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8.

71.Jones T.C.et al:Eadocrine System(monognaphs on pathology of Lboratory animals)Berlin,1983.

72.Mitruka B.M et al.:Clincal Biochemical and Hematological Reference values in Normal Experimental Animals.Abacus,Pr,New York,1977.

73.Donnersberger A.B et al:A manual of anatomy and physiology Laboratory animal:The CAT.2d,D.C.Health and Compary,1980.

74.Grosignani,P.G.et al:Genetic control of Gamete production function,London A Cademic Pr,1982.

75.Altman P.L.et al:Inbred and Genetically Defined strain of Laboratory Animals Pt.2:Hanster,Guinea,Pig,Rabbit and Chicken.Federation of American Societies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1979.

76.Alan Raberton.F.R.S:Selection Experiments in Laboratory and domestic Animals CAB,1980.

77.S.Karger,SW:Immunme-Deficient Animals (Sordat,B.),1984.

78.Morss H.C:Origins of inbred mice,New York,Academic Pr,1978.

79.Melby,E.C.et al:The importance of Laboratory animals genetics,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in biomedical research,AP.USA,1983.

80.Editor F.J.C:Microbi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of Laboratory Animal,1983.

81.Holmes.D.:An introduction to clinical Laboratory animal medicine,1984.

82.Barker,J.S.F:Future developments in the genetic inprovement of anmals,USA,AP.1982.

83.Helbel,R.et al:Anatomy of the Labratory Rat.Baltimore:The williams and wilkins co.1976.

84.Navia,J.M:Animal Models in Dental Resarch.Birmingham:Universtiy of Alabama Press,1977.

85.Melby,E.C.et al:Handbook of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3.Vols,Cleveland,Ohio:CRC Press,1974~1976.

86.Lang,C.M.et al:Vesell symposium,Environmental and Genetic Factors Affectiong Laboratory Animal:impact on Biomedical Research.Introduction,Fed.Proc ,35:1123-1165,1976.

87.Gay,W.I.et al:Methods of Animal Experimentation 5Vol,1965~1974.

88.Festing M.F.W.:Inbred Strains in Biomedical Research,The Macocnillan Press,1979.

89.Jores T.C:Animal Models of human disease,illus Reb,1975.

90.Joan Staats:Standardized Nomenclature for Inbred strains of Mice:Eighth Listing,Cancer Research,45,945~977,1985.

91.Mitrwka,B.M.et al:Animal for Medical Research,Models for The study of human disease,New Tork,1976.

92.Owen,D.G:Animal Models in Parasitology,Londn,Macmillan,1982.

93.Festing M.F.W.:Animal Models of obesity,MRC,1979.

94.Rose et al:Animal Models of Neurological disease,Pitman Medical,Belfast,1980.

95.Cuschieri A,et al:Introduction to research in medical seience,Edinburg,Churchill Livingstone,1977.

96.Yamori Y.et al:Spontaneous hypertension in the rat,A Model for human‘Essential’hypertension,Verh Dtsch Ges Inn Med 80:168~170,1974.

97.Rabin B.S.:Immunologic Model of inflammatory boewl disease,Am J Pathol,99(1):253,1980.

98.Spiegel,A.et al:Animal quality and models in Biomedical research Laboratory Animals 16(1):100~101,1982.

99.Berleant-Scgukkerm,R.ED:The Keeping of Animals:Adaption and Social Relations in Liyestock-producting Communities,1983.

100.Harkness.J.E.et al:The Biology and Medicine of Rabbits and Rodents,1977.

101.Gude.w et al:Histological Atlas of the Laboratory Mouse,New York plenum Pr.1982.

102.Berry R.T.et al:The biology of house Mouse,1981.

103.Inglis,J.K.:Introduction to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New York,Perganon Pr.1980.

104.Gershwin,M.E.et al:Animal Models of Conmparative and Developmental Aspects of Immunity and Disese,New York,Pergamon Pr,1979.

105.Buckland,M.D,et al:A guide to Laboratory Animal technology,London,william Heinemann Medical Books,1981.

106.Altman P.L.et al:Pathology of Laboratory Micend Rat,Pergamon Infoline INC,1985.

107.Stuhlman RA:Animal model of human disease:diabetes mellitus,Am J Pathol 94(3):685,1979.

108.Burek J.D.:Pathology of Agingrats CRC,Press,1979.

109.Gershruin M.E.:Immunologic defects in Laboratory Animals,1981.

110.Barnes D.W.et al:Cell culture Methods for Molecular and Cell Biology,1984.

111.Berry R.T.et al:The biolcgy of house mouse,1981.

112.Biozzi G.et al:Immunogenetics and Immunodeficiency,1975.

113.Berleant S.R.et al:The Keeping of Animals:Adaption and Social Relations in Livestock-Producting Communities,1983.

114.Schmidt R.E.et al:Pathology of Aging Syrian Hamsters,1983.

115.Jones D.E et al:Reproductive Clincal Problems in the dog,Wright,PSG,London,1982.

116.Buckland M.D.et al:A guide to Laboratory Animal technology,London,William Heinemann Medical Books,1981.

117.Arrigton L.R:Introductory Laboratory animal Science:the breeding care and management of experimental animals,2nd ed,Danrille,Interstate Printers,1978.

118.Brackett B.G.et al:New technologise in animal breeding,New York Academic Pr.1981.

119.Gershwin M.E.et al:Animal Models of comparative and Developmental Aspects of Immunity and Pisease,New York,Pergamon,Pr.1978.

120.Zeilmaker G.H:Frozen ptorage of Laboratory Animals,New Tork,Stuttgart,1981.

121.Heiniger H.J.et al:Handbook on genetically standardized Jax mice,3rd ed,1980.

122.Tpaхтенберг N.M.:Покаэатели Нормы у Лабораторпых В Токсикологическом ЭксДерчменте,Москва,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