痈疽统论

论曰∶周官疡医与疾医,分职而异治,凡有疡者,受其药焉,盖非专门之学,不足以深究博血老之不轻者不通也。

涸竭,二者,石疏其则难瘥则其形薄之辨痈之类针烙之病内经谓痈疽不得顷时回,恐内烂筋骨,穿通脏腑,岂有人神之忌耶。

疗疾所向吉凶方

三月七月十一月,不得向西方治病。

四月八月十二月,不向南方治病。

正月五月九月,不向东方治病。

二月六月十月,不向北方治病。

凡治病,将患人行年本命,算与生气天德福德合者,往之必瘥,仍须与生气人看待患者吉,占病色,候面上法,凡患人目中赤脉,从上下贯瞳子者,一脉一年死,二脉二年死,若脉下者色论痈疽所生忌穴。

背面九处不可患疮。

第一入发际为玉枕,亦为舌本。

第二项颈节。

第三为崇骨。

第四大椎,为五脏。

第五脊骨两边,肺俞穴。

第六夹脊骨两边,脾俞及肝俞穴。

第七脊骨两边,肾俞穴。

第八后心鸠穴。

第九鸠尾骨穴。

正面五处不可患疮第一喉骨,为垂膺。

第二当胸前,为神舍。

第三为心鸠尾。

第四当两乳穴。

第五脐下二寸,为肠屈之间。

侧面三处不可患疮耳下近耳后牙车尖央陷中,为喉脉,一穴当 下,一穴为肩骨。

承山上三寸,一穴,为 肠。

辨痈疽证候美恶法夫痈疽外发,其理易明,至于内痈内疽,隐而不见,目既不接,治之至难,然五脏六腑有俞之发恶也目能息语声清亮,四善也。体气和平,五善也。然病有证合七恶,皮急紧如善者,病有证合五善,皮载也微起肝痈也脾痈肾痈也。

管一穴一名枢二穴在脐田一名石门一名精室一名命门一穴在脐下二寸) 关元隐隐而痛者,小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小肠痈也脏腑发,痈疽攻疗诸法凡痈疽疖初生,皆只如粟黍粒许大,微似有痛痒,或触破之,即 展,初觉有之,即须速服犀四畔贴是痈疖以膏涂即滞,候烂肉辨痈疽宜灸不宜灸法凡痈疽发背初生,如黍粟粒许,或痒或痛,觉似有,即用汤水淋射,兼贴药 之,经一两日彻,其疮当疮尤佳焦枯三壮之火承光(在头上五处穴后二寸是) 神庭(在发际直鼻上)竹空(在眉后陷中) 膺窗(在胸下一寸六分两乳中) 脑户(府(在脑后发际一寸大筋旁宛宛中) 喑门(在项后发际宛宛中)阳络(在臂上大脉沟上一寸) 下关(在耳前动脉是也) 耳中大脉应手挟结喉旁通五脏) 石门(在脐下二寸女子禁不灸) 伏兔(在足小趾次趾本节后间去侠溪傍一寸五分)上件穴,据针经并禁不可灸,或于上出疮疖,亦不得便灸,且以诸方法,及汤水注射,纵针烙出之,即并无妨,其经久 ,即别取少许硫黄,于火上烧之,以银钗脚挑之,取焰点为度。

辨痈疽宜针烙不宜针烙法夫痈疽者,头少肿处多,出脓不快者,宜针烙,脓未盛以前,不可不以诸药贴 救疗,以安以至处,众热瘀无为良皮薄之功如之为勿顿出脓,徐徐令出,痈疽广大脓溃肌者,惧一时之痛,不肯四畔多下针烙,唯开三两处而已,欲望早愈,不亦难乎,常见有开肿者,不审浅深,所烙或当时无脓,经宿方溃,或下针不出,别处生头,或抑擦 动,益加损疼,真气转伤。经云,病浅针深,则气血伏沉,若病深针浅,则毒瓦斯不泄,反为大痈也。如务求速瘥,肿内余脓及脓根未尽,便令疮合,后必再发,诸发肿都软而不痛者,即并宜针烙,若发于背者,即须用水角,乃得痊愈。

辨痈疽宜水角不宜水角法凡疗痈疽发背,肿高坚硬,脓稠 盛色赤者,宜水角,陷下肉色不变,软慢稀者,不用水角坑二下,腰间被水每恻惊萌溃贵于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