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纲】仲景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目】李中梓曰。渴之为病。或因热耗津液。或因汗下过多。各不同也。

鳌按。此概言太阳之温症。四时有之。非专指春温也。所以名之曰温者。以内外皆热也。发热为外热。渴为内热。所以别于中风伤寒也。

【纲】仲景曰。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

当汗出而愈。

【目】许叔微曰。此乃夹虚伤寒症也。脉弱者。阴不足。阳气陷于阴分。故必渴。渴者。液虚故也。

【纲】仲景曰。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目】成无己曰。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者能饮水自瘥。小渴者。乃强与饮之。因成大祸。不可复救。然则悸动也。支结也。喘咳噎哕。干呕下利。肿满。小便不利数者。皆是饮水过伤。当须识此。勿误也。

柯琴曰。此正欲明服汤后渴者是解候也。恐人服止渴药。反滋水气。故先提不渴二字作眼。后提出渴者以明之。若寒既欲解而更服之。不惟不能止渴。且重亡津液。转属阳明而成胃实矣。

【纲】仲景曰。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症。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五苓散主之。多服暖水。汗出愈。

【目】朱肱曰。初戒太阳症无汗而渴者。不可与白虎汤。问曰。太阳病汤。终不可与白虎汤耶。

曰。太阳症得汗后。脉洪大而渴者。方可与之。脉浮而渴。属太阳。若阳明少阳少阴。俱有渴症。

张元素曰。此症因于发汗过多。水入则吐者。以心下有水气。故水饮拒绝于外也。五苓者。本因水气不舒而设。是小发汗。不是生津液。是逐水气。不是利水道。

【纲】仲景曰。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

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太阳病。其人发热汗出。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渴欲饮水者。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宜五苓散。

【目】朱肱曰。凡病非大渴不可与水。若小渴咽干者。只小呷滋润之。令胃中和。若大渴烦躁者。能饮一斗。只与五升。若全不与。则干燥。无由作汗。发喘而死。常人见因渴饮水得汗。小渴。

遂剧与之。致停饮心下。满结喘死者甚众。当以五苓散。或陷胸丸主之。金匮云。得时气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不得。多不当与也。何也。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作病矣。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犹当根据症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凡人但见仲景云。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遂小渴者。乃强饮之。因成其祸。不可胜数。大抵伤寒水气。皆因饮水过多所致。水停心下。气上乘心。则为悸为喘。结于胸胁。则为水结胸。胃中虚冷。则为呕为哕。冷气相薄。则为噎。上迫于肺。

则为咳。渍入肠中。则为利。邪热所薄。蓄于下焦。则为小便不利。少腹满。或里急。溢于皮肤间。则为肿也。

王好古曰。邪气在表。犹未作热。故不渴。邪气初传入里。热气散漫未收。熏蒸焦膈。搏耗津液。遂成渴也。病患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者。恐饮水过多。积不能消。复为停饮诸疾也。

柯琴曰。前条上半截。与后条同义。前条在大汗后。后条在未汗前。即是太阳温病。要知太阳温病。即是阳明来路。其径最捷。不若伤寒中风。止从亡津液而后转属也。饮水是温病大法。庶不犯汗吐下温之误。五苓又是治饮多之法。前条。便是转属阳明症。

【纲】仲景曰。太阳病。饮水多。小便利者。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伤寒汗出。而心下悸。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目】陶华曰。渴者。里有热也。津液为热所耗。伤寒六七日传至厥阴为消渴者。谓饮水多而小便少。乃热能消水也。朱氏云。脉浮而渴。属太阳。有汗而渴。属阳明。自利而渴。属少阴。至于厥阴。则又热之极矣。太阳无汗若渴。

忌白虎。宜柴胡。阳明多汗而渴。宜竹叶石膏。若先呕后渴。则为欲解。当与之水。先渴后呕。则为水停。赤茯苓汤。

当根据此议。勿令误也。

鳌按。第二条渴不渴。双顶心下悸。是汗出后既心下悸矣。而又有或渴或不渴者。二方皆因心下水气而设也。

【纲】仲景曰。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则腹满而喘。口渴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

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目】鳌按。此言火灸之变。即火逆症。因火灸不如法。以致变生种种。惟以小便利者为可治。则知火逆之症。必以阴为主。最忌阴竭。犹之伤寒病以阳为主。最忌阳亡也。故中间阳盛阴虚四字。是火逆症之纲领。阳盛则伤血。阴虚则亡津。又伤寒书之大纲领也。

【纲】仲景曰。湿家。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口燥烦也。

【目】李梃曰。热在表则不渴。热入里则渴。耗夺津液而然也。然有渴必有烦者。肾主水。热深则水竭而渴。肝木挟心。火以生烦。故厥阴六七日。饮水多而小便少者。谓之消渴。渴欲饮水为欲愈。传经已尽也。

鳌按。背强恶寒。尚属太阳。寒湿本当汗解。不汗而下。必致阳气扰上焦而满。伤中焦而哕。伤下焦而小便不利。既三焦受病矣。口燥烦而舌上苔。由丹田之有热。不能饮水。是湿犹在中。当从五苓散去桂枝易肉桂。

【纲】仲景曰。太阳中暑。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

【目】柯琴曰。中暑夹寒。有得之乘凉者。阴寒先着于肌肤。而暑气内伤于心脉。故恶寒身热汗出而渴也。清暑益气汤。东垣得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