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外气疗法的作用及治疗原则

一、外气疗法的作用由于外气疗法的适应范围较为广泛,涉及到内科、外科、骨伤科、儿科、妇科和五官科等各科的许多病症,因此,治疗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根据外气的特点,其作用总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一)补泻作用:“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之一。补者,补其不足,扶助正气;泻者,泻其有余,祛除邪气。其最终目的是平衡阴阳,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外气疗法在发气治病中,根据患者脏腑、阴阳、虚实的病情,以冷热、五行导气与推、拉、旋、引、颤、定等手法,发气于一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上,经过一定时间(次数),一定量的发气,有扶助正气、补益脏腑、益神健智等补益的作用。如患者表现为面色白,四肢乏力等中气不足的现象,可用拉线导气、推颤定手法,向中脘、丹田、脾俞发气,便能起到益气补中的作用。现代动物实验证明:外气作用于动物,可以显著提高动物的免疫机能。动物的水泳实验也证明,接受外气的动物,其免疫能力显著提高,对恶劣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这些充分说明外气有“补益”的作用。

发气时用泻法,有驱除邪气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外气直接作用于邪气(病毒、细菌等致病因素),以达祛邪之目的。经过临床与大量的实验证明外气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乙型肝炎病毒等都有杀伤或抑制繁殖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外气驱除邪气(病理信息、不同于病毒、细菌等致病因素)的方法,称为“排病气”。它是用拉线导气,以拉引等手法,使邪气通过经络、穴位排放于外。这是气功的一种特殊的泻法,它不同于中药、针灸、推拿泻实的方法。

(二)激发经气作用:在病理状态下人体脏腑、经络的气机处于瘀滞与活力微弱的状态时,患者表现为精神萎靡、周身乏力,或者某脏腑、组织功能减退,这时可以应用气功外气疗法中相应的导气方法与发功手法发气,来激发患者的气机,使其气机活跃,运行不息,以加强脏腑组织本身的功能,如肺气活力微弱,功能低,则可用导金气法,以推颤引手法发气,使肺气活跃,经气运行不息,肺功能即可得到改善。实验证明:向蟾蜍心脏发气,可使其心律减慢,心室收缩时间延长,从而心脏能量消耗减少,每搏输出量增加。

(三)疏通止痛作用:气滞血瘀,经络不通,“不通则痛”,或感受外邪,外伤肿胀,肌肉痉挛,粘连变性等亦可引起疼痛。外气疗法通过推、拉、引等手法可起到疏通经络、活血散瘀、解痉、止痛的作用。甲皱微循环测试证明,接受外气者,甲皱毛细血管袢数目增加,流速加快,流态改善,由模糊到清晰,这可说明外气活血祛瘀,疏通经络之作用。经实验表明,向家兔奥狄氏括约肌发放外气,其肌电位的频率显著降低,故表明括约肌紧度有所降低,从而有利于胆汁和胆石的排放,起到止痛消炎的作用。

(四)调整气机的作用:人体的各个脏器都具有特定的气(信息)的运行规律。当脏器发生病变时,有关气的运行就会发生变化,而本脏器气的变化可影响整个气系统乃至全身机能的平衡。通过气功外气疗法各种手法发气,调整气机紊乱的脏器,进而调整全身之气机,使其阴阳平衡,脏器病变部位也得以恢复。

二、治疗原则治疗原则,与治疗方法不同,它是以中医基础理论,医易和气功理论为指导,对临床病症制订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治疗法则。任何具体的治疗方法都是由治疗原则所规定的,并且从属于一定治疗原则。因此,正确掌握外气疗法的治疗原则是极其重要的。

(一)治病求本:“治病必求于本”,这是中医辨证论治最基本的原则之一。求本就是了解疾病的本质,治病求本是针对疾病最根本的病因病理进行治疗。外气疗法在临床治疗中,一定要在各种错综复杂的临床征象中,运用“四诊”、“八纲”、“

外气测病”等手段,同时结合现代医学的一些临床检查,了解疾病的全部情况,并进行综合分析,抓住疾病的最本质的东西,然后确定相应的导气方法、手式手法发气治疗,这就是“治病求本”。

在临床运用这一原则时,必须分清标本缓急,正确处理“正治”与“反治”、“治本”与“治标”之间的关系。

(二)调整阴阳:疾病的发生原因,从根本上来讲,就是阴阳相对平衡的失调,而阴阳的失调也可以概括疾病的各种病理变化,即所谓“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阴损及阳,阳损及阴”。故历来有“治病必求于本,本于阴阳”之说,外气疗法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阴病治阳,阳病治阴”的治疗原则,注意调整人身体上下、左右、前后、内外以及脏腑组织之阴阳,使其恢复相对平衡,才能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三)扶正祛邪: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就是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若正气盛,邪不得侵,则病退;若邪气盛,正气不能胜邪,则病进。《内经》所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治疗疾病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改变正邪双方的力量对比,扶助正气,祛除邪气,使疾病向痊愈的方向转化。气功外气疗法,就是通过导气、发功手法或患者自身练功来增强体质,调理气机,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以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的目的。

(四)气调与力调相结合:疾病是由于先天或后天气机的紊乱、阻滞、不足,或是因为脏器组织损伤所致,故外气疗法在诊病治病中首先要分清是“气”的疾病,还是“质”的疾病,再确定用气调为主,还是力调为主,还是气与力相结合进行调整。如:外伤而引起的小关节紊乱腰痛,治疗时应先用手法力调整,使其复位,然后再发气疏通由关节紊乱引起的气机阻滞,才能收到好的效果。若是由气机逆乱引起的心慌,腹胀等症,则发气调顺其气机就可以了。

(五)外气疗法与练功相结合:因为气功外气对患者内气的调整、激发与病人的气质、精神状态等有密切的关系。病人配合自行练功与接受外气治疗相结合,可以提高患者对外气的敏感程度而使之易于与外气同步,发生共振而接受治疗。如发气补气时,病人配合排除杂念,吸气,就易于发挥作用;而发气驱邪外出时,病人配合排除杂念,呼气,意想从医者排病气的穴位外放,则易于驱除邪气,如果患者再配合练治疗此病的功法,则更为有效。

(六)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在治疗疾病时,也要根据多方面的情况来考虑。诸如四时气候的变化,地区环境的特点,病人的年龄,体质、性别、生活习惯、职业以及对外气的敏感程度等情况不同,就要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所以外气疗法治疗中要选择适当的时间、方位、导气方法、手法、气形等,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