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藏医学院20年跨越式发展纪实

藏医药人才成长的摇篮

今年九月,西藏藏医学院将迎来建院20周年!20年来,藏医学院在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援下,始终以“办人民满意的藏医药高等教育”为办学宗旨,坚持“秉承传统,开拓创新”的办学理念,认真践行“厚德、勤学、笃行、利众”的校训,努力走以藏医药教育为主的教学、科研、医疗、生产“四位一体”的办学路子,已成为藏医药人才成长的摇篮。

藏医学院于1989年在西藏大学藏医系和原西藏自治区藏医学校的基础上挂牌成立,1993年被批准独立设置。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藏医学硕士授予单位”,2004年开始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合培养藏医学博士研究生。2005年通过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合格评估。藏医药高等教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教学条件逐步完善,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已成为民族医学发展的骄傲。

教学改革 藏医药人才成长的动力之本

传统与特色是藏医学院发展的灵魂和基石。20年来,藏医学院始终坚持以特色办学,特色育人,秉承传统,开拓创新,在保持藏医药特点和优势的前提下,遵循现代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闯出了一条具有浓郁民族文化特点和本校特色的办学路子。

教材规划日趋规范。为改变以《四部医典》为教材的单一局面,1990年藏医学院组织编写了全国第一套共24本藏医本科现代教学专用教材;1993年又组织编写了全国第一部《藏医专业本科教学大纲》;从1997年开始,在措如·才郎教授的指导下,组织编写了藏医药权威性注释《四部医典大详解》。2004年完成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1世纪藏医专业本科规划教材”项目中11本的编写任务,编写了全国第一套藏药专业本科教材,2007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为“21世纪藏药专业本科规划教材”。目前,教材建设实现了整体优化,得到藏医药界的高度认可和赞赏。

特色学科日益突显。在现代化教学改革中,藏医学院十分重视特色学科的建设,目前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藏药(生药)学和自治区级重点学科:民族医药学(藏医基础理论)、中药学(藏药学)。现有藏医人体解剖学、藏医内科学、藏医外治学等7门自治区级精品课程。同时,藏医学院还承担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面向21世纪藏医本科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和自治区“藏医本科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推动了藏医药学科体系的科学发展。

专业设置逐步合理。针对藏医药学有其独特的理论、临床体系以及传统教学手段等各方面的特殊性,结合办学经验,在继承发展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努力构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藏医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根据西藏藏医药卫生事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藏医学院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对藏医和藏药两大主体专业实施分离,分别形成了以藏医、天文星算(大专)、藏医护理(大专)为方向的藏医系和以藏药、藏药营销为方向的藏药系。藏医学院根据2007年教育部对西部高校实施的对口支援“质量工程”需求,高度重视特色专业点的建设,“藏医学”已成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藏药学”为西藏自治区特色专业建设点。藏医学院还承担了“构建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藏医药现代高等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项目建设。

教学方式逐渐科学。藏医学院用扬弃的态度对待传统的教学方式,在继承传统教学方式的基础上,吸纳现代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经过客观辨证地分析,医典要义记诵、野外采认药实习、师徒传承等众多传统特色教学方式得到继承和发展,保留了学院自身的特色。在此基础上,藏医学院积极探索现代课堂教学,采用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讲座式、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通过教学比赛等多种活动,借鉴和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推广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手段,促进教学方式的现代化。尤其是在“质量工程”的总体安排下,藏医学院数字化教室的建设,为实现校园的现代化、信息化和数字化提供了保障。

实践教学日趋完善。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关键性教学手段。现在拥有4个省部级以上科研平台(藏医学基础实验室、藏药学基础实验室、藏医药重点实验室和藏医药与高原生物重点实验室)和4个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藏药新药实验室、藏医临床实验室、藏药种植实验室和传统藏药炮制工艺实验室)。藏医学院还拥有1所教学门诊部、1个教学药厂、2个采药认药基地、5个教学医院、1个非直属附属医院和1个非直属教学药厂等重要教学实习基地。

科研突破 藏医药人才成长的智慧之源

“科研促进教学”是藏医学院的办学思路和指导思想,科研能力的高低直接体现着高校的发展水平。建院初期,藏医学院围绕继承与发展这一主题,抢救、挖掘和整理了大批珍贵的藏医药典籍、经验配方等。1996年,藏医学院藏医药科技研究所成立;2009年,藏医学院科研处成立,为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管理平台。

藏医学院先后承担了教育部、科技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基金等20多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项目。2004年获科技部“863”项目——藏医药技术研究平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藏医精要饰花集”和“名医精粹选集”项目、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的“抗缺氧藏药新产品缺氧康研发”等项目;2005年获国家科技部的“973”项目——“重要常见病病发机理与防治新方法研究”项目、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的“濒危藏药材人工栽培”和“传统藏药治疗疑难病症秘方、验方集整理”等项目;2006年获国家自然基金的“藏药多血康对高原多血症红细胞及EPO及HIF基因表达的影响”项目、国家科技部的“十一五”支撑项目——“滋补酥油丸新剂型改造”、国家教育部的“濒危藏药材种植研究”等项目;2007年获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的“藏药止咳颗粒剂基础研究”和“藏药材质量标准化建设”等项目;2008年获国家科技部的“973”项目——“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病机理及预防方法的研,究”以及“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重点项目“民族医药发展关键技术示范研究”子课题——藏药传统特色炮制工艺及其安全性评价。另外,为了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藏医学院自筹资金近百万,开展“月光护肝宝”、“十味甘露丸”等32个院级科研项目。

藏医学院的科学研究取得可喜成就。“藏医水银提炼法”、“藏药仁青常觉配伍技艺”、“藏医外治疗法”等项目被国务院批准为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申报的《四部医典·后续医典部注释》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由措如·才郎教授主编的《四部医典大详解》获首届国际藏医药学术研讨会“宇妥杯”金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十三届国家图书奖、西藏自治区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和西藏自治区科研进步一等奖;由嘎务副教授主编的《晶镜本草》荣获西藏自治区级论著二等奖;整理出版了《四部医典配方大全》、《藏药浴秘方验方集》、《藏医精要饰花集》等藏医药著作60多部;收集、整理了专治疑难病症的260种濒临失传的藏医药秘方库并刻制了174幅木刻版;藏医学院主办的《藏医药教育与研究》于1996年创刊,2007年被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为国家级学术刊物,为藏医药教育和研究提供了交流平台。截至2009年6月,全院教师发表藏医药专业论文340余篇。其中,SIC收录3篇,国家级刊物收录50篇。

藏医学院非常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学院主持完成了25味珍珠丸、25味珊瑚丸等24种藏成药获得“国药准字号”。

优化师资 藏医药人才成长的根本保障

师资队伍是藏医学院存在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在20年的发展历程中,藏医学院坚持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第一的观念,以人为本,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师资队伍建设的新途径,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加快师资队伍的建设。

建院之初,藏医学院教师仅有25名,主要来源于西藏大学藏医系和西藏自治区藏医学校以及藏医药系统中理论水平较高、临床经验比较丰富的医务工作者,但学历层次偏低,远不能满足藏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为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藏医学院采取“内培养,外引进,以课程建设带动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采取“传、帮、带”的作法,把老教师、老专家丰富的医学知识传授给青年教师;通过成人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提高在职教师学历,培养高层次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倡导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坚持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教师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的研讨,请教学能手谈教学经验,形成互帮、互学,共同提高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从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人才留校任教、从各地藏医院调进优秀人才等办法充实师资力量。

鼓励和支持教师到国内外高校培训、进修,提高业务水平。藏医学院先后选派34名青年教师到北京中医药大学、四川大学、中科院中医药研究所、美国哈佛大学和德国洪堡大学等大学与科研机构进修、深造、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根据2007年在“质量工程”的安排下,藏医学院又先后派出54名教师和管理人员到内地高校进修锻炼,改善了教师的思想观念,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

藏医学院认真学习贯彻《教师法》,制定了《教师教学工作基本规范》、《教师岗位培训制度》、《教师进修制度》、《教师职务评聘办法》、《藏医学院教师出国学习暂行规定》、《中青年学术骨干教师选拔培训管理办法》等。这些措施规范了师资队伍管理,以教学观摩、教学督导为手段,以“师德”和“实绩”为重点,定期对教师进行考核;重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和职称评审制度改革,提高了课时津贴,采取参加国家职称评审和学院内评相结合的办法,改善教师待遇和办公条件,调动教师积极性,稳定了教师队伍。

经过20年的努力,目前,藏医学院有一支90人的以藏医药专业为主的高水平、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人,正在攻读博士的4人;具有硕士学位的27人,正在攻读硕士的4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0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全国藏医药医师资格考试命题首席专家1人,国家和西藏自治区药品评审专家2人,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传承人5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1人,全国“师德标兵”1人,全国优秀教师2人。2009年,藏医学院的“藏医临床学科组教学团队”被评为“自治区级教学团队”。

德育为先 藏医药人才成长的思想保障

藏医学院成立以来,始终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培养出了大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思想政治素质过硬的藏医药专业人才。

建院之初,在措如·才朗教授的带领下,藏医学院组织专家逐字逐句地对传统藏医药教材进行详细地审订,对带有宗教色彩的内容全部予以删除,促进了藏医药教育的科学化进程。

藏医学院始终把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20年来,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医德医风教育、公民道德素质教育等,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同时,根据西藏的特点和我院的实际,增加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四观”课,使学生在全面了解西藏历史的基础上树立了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

营造健康活泼的校园文化,寓教于乐,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藏医学院充分发挥共青团、学生会、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加强课外科技文化活动。2003年,藏医学院“三下乡”服务队被团中央授予“全国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2005年7月,藏医学院文工队自编的《雪域男子汉》在全国首届大学生文艺汇演中获得舞蹈类一等奖和优秀组织奖。2009年2月,在全国第二届大学生文艺汇演中,《赞美家乡》获声乐类二等奖。

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不断深化学生管理。提出“五不准”要求,即不准酗酒、不准赌博、不准搞不正当的老乡关系、不准去不正当的娱乐场所、不准参加情况不明及不正当的社会活动;同时,还实行院级领导和部门领导“联系班级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生管理体制。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藏医学院根据生源中90%以上为农牧民子女、贫困生多的实际,坚持严格管理与细心关怀相结合的原则,制定了《家庭生活困难学生确定办法》,努力实施“奖、贷、助、补、减、免”的政策。近年来资助贫困学生196万元,做到了没有一个学生因贫困而辍学,促进了民族团结,维护了校园和谐和社会稳定。

20年来,藏医学院披荆斩棘、开拓进取,建筑面积达到50127.37平方米,校园环境优美。教学设施日臻完善,拥有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实验标本中心、藏医药典籍齐全的图书网络中心和独具特色的藏医药天文星算博物馆以及多家藏医院、藏药厂等教学实习基地。学科建设从藏医药专业发展到藏医、藏药、天文星算三个专业;办学层次从中专、本科教育发展到以本科教育为主、研究生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发展的局面;学生规模从最初的不足300人发展到当今的1500余人。20年来,藏医学院为全国藏医药界输送了2400多名高级专业人才,其中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77人。这些毕业生在区内外卫生医疗教育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显示出藏医药高等教育的独特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