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记者来到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院)采访。从熙攘的门诊大厅,到幽静的住院部病房;从传统特色浓厚的治未病中心,到拔地而起的新门诊住院大楼;从成绩斐然的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到开创新局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深深感受到这所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西南地区最大的中医医院,正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而把握机遇、乘势而上,也正是医院一班人在访谈时特别强调的。
继承创新发挥龙头作用
“当前,发展中医药有着良好的政策环境、社会氛围,我们完全有责任和义务,发挥自身中医龙头作用,继续做大做强。”该院院长钟森深有感触地说。该院党委书记段俊国则用“千载难逢”一词形容中医药行业面临的发展机遇。
他们表示,去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对中医医院来说,落实《若干意见》,就是要在深化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上做好文章、做足文章,在继承和创新上发挥龙头作用。
钟森说,王国强副部长在今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上,对公立中医院提出了“建机制、强特色、增能力、上水平”的工作要求,“我们作为中医临床研究的国家队,必须以之为指针,认真谋划落实,推动医院全面发展”。
谈到医院的近期发展目标,他说,要把医院建设成为管理规范、配套完善、中医优势特色突出,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大型中医医院,通过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建设验收,为建设西部中医药龙头单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医院将进一步扩大医疗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加强临床研究,加强队伍建设,改善环境条件。
中医重点专科、学科是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载体,是继承创新工作的着力点。钟森说:“如果运用中医的整体观看待医院建设发展的话,建设好重点专科学科,就是牵住了‘牛鼻子’。”
钟森长期从事传染病临床工作,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肝炎领域颇有建树。段俊国是全国知名中医眼科专家及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同时接受记者采访的谢春光副院长则是内分泌代谢病、老年病学术带头人。多年的临床和科研实践,使他们对中医药的确切疗效和发展潜力充满信心。
“我们的肝病科中医特色鲜明,治疗重症肝炎,相比单纯西医治疗,死亡率明显降低,医疗费用大大节省,发展势头良好。”不仅在肝病,其他如中风、感染、妇科盆腔炎等急慢性病治疗方面疗效独到,不少患者是从其他三甲综合性医院转院过来的。“就拿最近的甲流防治来说,尽管甲流患者集中到传染病医院,但是大部分重症患者都由我院派遣专家进行以中医药为主的治疗”。中医眼科具有全国性影响,承担着许多国家级重大研究课题,前不久还牵头制定了中医眼科方面的临床路径。内分泌科的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诊疗同样在全国具有一定的优势。
近年来,该院强化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形成了一批省级、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学科(建设单位)。目前,该院各临床科室传统推拿、针灸、熏蒸等中医药技术方法应用普遍,并研制开发出一系列的院内制剂,中医药特色优势进一步增强。
钟森还介绍,该院以“名医工作室”建设,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并开设了“治未病”中心,开展体质辨识和针刺、拔罐、雷火灸、膏方、药浴以及冬病夏治三伏贴等传统疗法。为了推动治未病工程,该院还在成都市青羊区建立了“治未病”分中心,扩大治未病的阵地和影响。
建设中医临床基地促发展
“以病种带基地,以基地带医院,以医院带行业”,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对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的殷殷嘱托。对此,段俊国表示,医院将糖尿病中医临床基地建设列入“重中之重”的工作,将充分利用这个平台,通过相关文献整理挖掘,病证规律、诊疗方案、疗效评价研究,创新中医学术理论、提高临床疗效、共享资源网络等,紧密结合临床实际在获得上市的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芪明颗粒”基础上创制防治糖尿病并发症的系列中成药新药和医院制剂。并以确切、详尽、具体的数据取得国际公认的疗效,锻造中医药防治糖尿病的特色优势。
该院糖尿病防治有着良好基础。谢春光介绍说,内分泌科具有雄厚的专家技术力量,临床实践丰富,学术基础扎实,糖尿病及其并发症诊疗水平国内领先。基地建成后,将拥有200张床位的研究性病床,必将推动技术资源整合、人才引进和培养,加快学科建设步伐。
目前,该院基地建设稳步推进,基地门诊住院大楼主体即将竣工,相关实验设施设备正按规划抓紧落实。以内分泌科为主体、包括院内各相关科室专家组建的基地研究团队,围绕糖尿病重点病种,特别是针对眼病、足病、肾病、神经病变等糖尿病并发症的防治临床研究,已逐步有序展开。
段俊国介绍,该院已与同为以糖尿病为研究重点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单位——安徽中医学院一附院达成了合作共识。两院共同组建由国内外知名专家组成的糖尿病学术专家团队,并加强各自基地专家团队、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的互访,定期组织开展学术交流,召开学术研讨会。在糖尿病研究中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各显特色,在人才资源、对外交流资源及平台建设的资源配备中相互共享,争取分别在糖尿病预防和并发症治疗研究上有所突破。
糖尿病临床研究的大规模开展,必将推动医院相关专科、学科的进步,并带动全院中医药临床和学术水平的提高。段俊国举例说,基地将建成中心实验室,统一管理,资源共享,为全院各科室实验研究提供高水平服务。
段俊国说,省领导和行业主管部门对基地建设非常重视和支持,希望我们作为四川中医龙头单位,充分发挥特色优势,在医疗、科研、保健和产业等方面取得较快发展”。
中医科普摆在重要位置
钟森还谈到,中医医院软硬件建设都要体现中医药文化内涵,这是促进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方面。目前,医院在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大楼建设中,对建筑装饰装修以及楼前广场布局布置都做了突出中医药历史文化元素的详尽系统规划,如建设中医药名人雕塑园、设置中医典籍碑林等。
他告诉记者,前不久,他专门致信成都市政府领导,就在邻近医院的天桥、地铁站等处建设以中医药为主题的文化设施事宜建言献策:利用地铁站通道,建设民族医药“时空隧道”,集中展示中医药的历史发展和现实作用,并可开办医药典籍音像市场。另外,把天桥打造成中医药文化桥,利用桥下空间建立中医药传统文化博物馆、中药材标本馆。这些倡导面向大众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建议,目前已得到积极回应。
“在原有的科普活动基础上,我们去年一年举办了48场‘健康大讲堂’活动,在市民群众中已形成口碑”,段俊国介绍说,为配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办的“中医中药中国行”四川省活动,去年2月起,该院与华西都市报共同策划并启动了大型科普系列讲座——“健康大讲堂”。
为办好“健康大讲堂”活动,该院领导班子进行了专项研究并部署,投入资金近百万元专门装修了可容纳200多人的多功能学术报告厅,并配备了必要的设施设备。讲座时间基本定于每周日下午2﹕30~4﹕30,并由《华西都市报》于每周三刊登讲座的信息预告。“健康大讲堂”紧跟市民关注的健康知识热点,由该院专家义务开讲,并配合以幻灯投影、听众提问等形式,受到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很多群众长期坚持听讲座,认真做笔记,成了“健康大讲堂”的“铁杆粉丝”。
段俊国对记者说,“健康大讲堂”活动宣讲中医药健康理念,传播中医药疾病防治和养生保健知识,是展示中医药特色优势和独特魅力的“文化窗口”,有力地扩大了中医药的影响。今后该院将长期坚持举办,形成品牌,并将把讲座内容整理成书出版。
2008年,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参加抗震救灾,抢救伤员,防疫治病,冲锋在前,建立功勋;2009年,他们科学发展,发挥特色优势,加强重点专科学科建设,建设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跻身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行列——
坚实的足迹
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三个着力点”。医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明确“破难题,强特色,全力打造一流中医院”的主题。提出“三个着力点”,一要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增强信心,凝聚人心;二要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明确办院方向,强化特色,提高质量,提升内涵,将专科做“特”做“优”,科研做“大”做“强”,教学做“好”做“实”;三要着力“构建有利于建设一流中医院的体制机制和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围绕“三个着力点”,院领导带头深入学习、带头调查研究、带头分析检查、带头解决问题、带头整改落实。医院建立院领导联系科室制度,使院领导与临床医技部门的沟通更为通畅便捷,也使院领导的决策更符合院情。
进一步加快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工作。领导班子深入调研、切实查找并解决基地建设的有关问题,召开多次基地建设专题座谈会和讨论会,就基地建设方案、基地的科研方向、政策和相关机制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并积极拓展渠道,争取资金,确保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进一步优化医院干部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医院去年启动中层干部换届调整工作。新任职的中层干部在学历、职称上都较前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年龄在30岁至45岁的医教技干部占医教技干部总数的72%,硕博士学位者占33%,有中级职称16人,副高53人,正高23人,实现了中层干部的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以及结构优化。
以创建重点学科为契机,开创医院工作新局面。去年九月初,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正式申报工作启动前,成立以钟森院长和段俊国书记为组长的重点学科遴选、申报工作领导小组。遵循“优强联合、交融创新、重点突破、引领发展”的原则,结合医院学科的特点和在全国同领域的优势,确定申报了8个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最终确定了四川省8个临床学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点,其中医院获批6个学科点。
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彰显高尚职业品德。在2008年抗震救灾工作中,全院干部职工充分发扬了“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精神,开展了自救和救灾工作,仅地震当日至 5月28日,医院共收治各类地震伤病员335人,其中危重伤病员达58人,实施手术70余台,处理伤员1万余人。医院派出的医疗急救小分队在灾区开展医疗服务,现场救治了8000多名伤员,并转运部分伤员到医院进一步治疗,其中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抢救了115名极危重伤员,只有4名死亡。
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积极采用“防治感染、小夹板固定、针灸镇痛、推拿调理、中药内服外熏、心理辅导”等治疗手段对伤病员进行积极、有效的处理。并针对广大解放军指战员出现的烂裆、股癣、湿疹等疾患,推出都江堰1号方和2号方,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被解放军总参谋部批准为战备用药。同时,医院专家受省中医药管理局委托制定的防灾1号方和防灾2号方,由医院制成袋装口服液,向全省重灾区近300万名灾民发放,很好地配合了灾后防疫工作的开展。
在防治甲型H1N1流感过程中,医院组织专家奔赴传染病医院查看患者,辨证施治,使患者得到较快康复。随着患者数量的增多,医院专家积极参加甲流防治工作,其中,陈绍宏主任成为四川省传染病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表彰。(向敏)
链接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简介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四川省中医医院始建于1957年,是西部地区临床中医学科门类最齐全、综合服务水平最高的集医疗、教学、科研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院,是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国家中药临床试验研究(GCP)中心、国家药物临床试验机构。
2008年12月,医院被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建设单位。医院以基地建设为契机,举全国、全省之力,整合优势资源,集中力量主攻重点病种糖尿病,兼顾研究优势病种中风病、盆腔炎,培育研究特色病种病毒性肝炎、慢性肾衰、腰椎间盘突出症、过敏性鼻炎、视网膜静脉阻塞、复杂性肛瘘等。
通过加强中医临床和科研基础设施、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高水平临床研究队伍以及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建设,把医院建设成为以中医临床研究为主要任务的机构,成为重大、疑难疾病的中医、中西医结合防治研究中心,中医临床研究重大项目的设计、组织、实施和质量控制中心,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和方法的筛选、评价、规范和标准研究制订推广中心,中医新药临床研究开发中心,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和高层次中医临床科研人才的培训中心,中医药对外交流与合作的窗口。通过临床研究基地建设,把医院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研究型中医医院。
大事记
2008年11月26日,进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公示名单。
2008年12月11日,被国家发改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正式批准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建设单位。
2008年12月22日,成立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管理委员会。
2009年3月25日,召开医院临床研究基地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研讨会。
2009年6月30日,四川省发展改革委员会召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可行性研究报告汇报会。
2009年7月1日,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召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建设方案论证会。
2009年7月16日,与安徽中医学院联合召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糖尿病)基地建设交流会。
2009年9月18日,四川省副省长陈文华来院召开现场办公会并指导基地建设工作。
2009年12月24日, 6个学科(中医肝胆病学、中医内分泌病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急诊学、针灸学)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重点学科建设点。
2010年1月25日,与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合作开展糖尿病研究工作达成共识。
2010年2月1日,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大楼主体结构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