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始建于1953年,是河南省规模最大、建院最早的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中医医院,是全国三级甲等中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
医院开设临床科室48个、病区33个、医技科室13个;开放诊室119个,日门、急诊量3500人次;开放床位1300张,年收治住院病人2.5万人次;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1个,重点专科(建设单位)7个;河南省重点学科1个,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7个,并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第一批“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试点单位。医院目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约1500人,其中“国医大师”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9人,全国名老中医7人,河南省优秀专家9人。医院目前拥有1.5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双源螺旋CT等先进的医疗设备,总值达1.5亿元。
医院是全国中药制剂与剂型改革基地、国家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4个,二级实验室2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科研设备总值超过2000万元;承担“十五”科技攻关计划2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11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
2008年12月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艾滋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基地重点研究病种。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必将使医院在创新特色鲜明的中医诊疗模式、解决重大疑难疾病等临床服务能力方面,在临床科研设计、实施与评价、中医经验继承创新方面,以及在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等方面迈入全国先进行列。
-
中医专科、专病特色优势突出。目前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1个(中医儿科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3个(心血管科、肛肠科、周围血管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专病)建设项目7个(心血管科、肛肠科、外科(周围血管病)、肺病科、儿科、肝病科、脑病科)。内科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学科,并在河南省率先成立了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同时河南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也挂靠该院。
其中,儿科学科为中医儿科领域仅有的3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资助单位之一,为具有培养博士生资格的全国6个儿科学科之一,也是河南省中医儿科协作组组长单位、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肾脏病作为中医儿科的拳头专业,在学科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在全国及省内产生了巨大影响。
医院全面推行医疗责任目标管理制,实行院、科两级管理,在实行重点专科经费专款专用的同时,医院每年还为每个重点专科匹配5万元建设经费,保障重点专科基础建设。借助于专科特色和优势,制定了专科病种的诊疗常规,开展中医特色疗法20余项,使其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肝病、儿科、肛肠病、周围血管病、肾病等方面形成了一套完整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并形成了一支力量雄厚的学科、科研梯队。
-
精诚成就事业 真诚服务百姓——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发展纪实
滚滚黄河滨,巍巍嵩山下,历史名城郑州市繁华的人民路上,矗立着一座大型现代化中医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走过56个春秋的风雨历程,秉承“古今贯通,精医济世”的办院方针,凝聚几代人的勤劳和智慧,这座将传统大医精诚文化和现代科学发展理念完美结合,彰显中医药精髓和魅力的三甲中医院,已成为中原大地上一颗璀璨新星,正为亿万中州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从1953年到2009年,他们开拓创新,敢为人先,突出特色,科学发展,谱写了新的华章,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创业·崛起 56年沧桑巨变
医院前身为1952年4月在开封市筹建的河南省人民政府军政机关中医诊疗所。一年后该所与开封市第一中西联合医院合并成河南省中医院,1956年随河南省政府机关迁入郑州市人民路现院址。1958年,医院面积扩大,并增设门诊科室及病房,员工200人,病床70张;1959年,建成病房楼一座,设病床200张,临床各科初具规模。同年,归属河南中医学院,更名为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1988年启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名。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医院进入快速发展期:1993年被评定为“三级甲等中医院”;1994年被命名为“全国示范中医医院”;1996年荣获“全国百佳医院”……
2003年,一座容纳823张床位的23层病房楼拔地而起,配备了医用气体、物流传输、安全监控、中央空调、高速电梯和与国际接轨的中心供应室、净化手术室等先进设施和医疗设备。特别是防辐射手术室和正负压切换手术室,填补了河南省手术室硬件建设的空白。
今天,医院的中医药专家队伍日益强大,中医药诊疗项目优势突出,专病专科建设硕果累累。日门诊量从解放初的40多人次,到现在的3000多人次;住院床位数从解放初的10张,到现在的1300张……一系列数字,见证了56年来医院的成长足迹。
医教研快速崛起
医院一贯坚持“古今贯通,精医济世”办院理念,注重硬件及内涵建设。目前开放床位1300张,日门、急诊量3500人次左右;开设48个临床科室,33个病区,临床医技科室13个,并设急救中心、综合体检中心、社区医疗延伸服务中心和河南省中医内科会诊中心。医院中医专科、专病特色优势突出。中医儿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心血管科、肛肠科、周围血管科、中医儿科、脑病科、肝病科、肺病科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内科学科为河南省重点学科,中医儿科、脑病科、消化内科、泌尿内科、肺病科、中医皮肤科、中医妇科为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重点专科(建设单位)。
在河南省率先成立了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河南省中医药防治艾滋病临床研究中心、河南中医学院艾滋病研究所也相继挂靠该院。医院目前拥有1.5T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双源螺旋CT、大型生化分析仪、流式细胞仪、C型臂数字减影X光机、超声显像系统和国内先进的手术室系统等先进的医疗设备,总值达1.5亿元。传统医术的继承和创新,现代化诊疗设备的引进,新技术的熟练实施,使医院在心脑血管疾病、肝胆病、小儿肾病和周围血管病、肛肠病等急症和疑难病症的诊治处于国内同行先进水平。
随着学院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医院先后设立了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河南中医学院护理学院,进一步完善了院系合一教学体系。设有中西医临床医学、中西医临床医学专业中医五官方向、康复治疗学等六个专业方向;设有中医内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外科学等13个学科;拥有中医内科、中医外科等6个硕士授权点。承担专科、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教学任务,是河南中医学院的重要教学基地。
在“科技兴院”方针指导下,努力向临床研究型医院发展。先后成为全国中药制剂与剂型改革基地、国家药物临床研究机构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三级科研实验室4个,二级实验室2个;河南省重点实验室1个;科研设备总值超过2000万元;承担“十五”科技攻关计划2项,“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6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85项。
半个多世纪以来,医院人才济济,名医荟萃。目前共拥有专业技术人员1250名,其中国医大师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9人,全国名老中医7人,省管优秀专家9人,博士33人、硕士115人,副高以上专家213人。
传承·发展 名医名家声名远扬
医院成立伊始,就汇聚了一批著名中医药专家:李雅言、郑颉云、翟景南、张永瑞、刘彦同、吕承全、袁子震、徐世林、司万清等,他们的学术成就和临床疗效,享誉海内外。
为让优秀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传承下去,该院相继在1956年、1957年和1958年招收了一批中医学徒。他们现已成为著名专家。
1959年,医院归属河南中医学院,成为其教学医院,这为医院人才队伍的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在医院的发展史上,名医大家辈出,优秀人才涌现,如国医大师李振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袁海波、吕靖中、杨友鹤、崔公让、张东岳、王旭、郑绍周等,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边杰、王自敏、王九莲等,以及河南省优秀专家李真、朱明军、李素云、丁樱、王新志、马云枝、王宝亮、赵文霞、郭淑云等。其中许多人受益于上世纪90年代医院建立的人才培养新机制。
2006年6月,医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成立,开辟出一条引进高端人才的新途径;医院通过公开考试选拔了16名优秀中青年医生,在国内拜中医大家为名师,并经常向院士等专家请教;针对在职医生制定培养计划,每年举行两期“中医名家讲坛”,邀请国内外院士、知名专家讲学;定期组织学科带头人、业务骨干外出考察、学习。这一系列人才培养机制已取得显著成效。
半个多世纪以来,医院始终把人才队伍建设当作一项战略任务来抓。通过多年来持续不断的人才队伍建设,医院中医药人才荟萃,医教研人才队伍实力雄厚,储备了丰富的人力资源,已成为河南省中医医疗队伍的龙头和中医药临床人才培养的摇篮。该院现有中医临床研究人员527人,45岁以下专业研究人员391人,占研究团队的74.61%;博士35人、硕士生152人,占研究队伍的35.49%;高级职称者243人。
特色专科凸显优势
为突出中医特色,加快重点学科和专科建设,医院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合改革。
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医院对重点学科进行调整,成立了儿科医院和脑病医院。将原儿科教研室、儿科研究所、儿科实验室整合为儿科医院后,集中了医教研优势,使原来居全国领先水平的肾病、脑瘫和呼吸专业的优势更加突出,临床和科研更上一层楼。整合医院中西医治疗脑病四个病区的力量成立的脑病医院,运用中药、西药、针灸、康复等多种方法治疗神经内科疑难杂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目前在治疗脑梗塞、脑出血、血管性痴呆、多发性硬化、帕金森病等疾病方面,疗效居于国内领先地位。
医院将肾脏移植、泌尿内科、泌尿外科、血液净化中心整合为肾病诊疗中心,实现中西医结合,内外科结合。假如一位肾病患者来到肾病诊疗中心就诊,可以在同一个病区完成一系列诊断,肾活检、血液透析、中药结肠透析、肾移植等,保证病人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诊治,缩短了病人的求医路径,节省了病人的求医时间和精力。
目前,医院在重点学科专科建设上成绩突出,坚持以高水平的医疗技术和中医特色为专科建设的内在支撑点,以“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为专科建设的着力点,以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落脚点。该院重点专科数量和床位数量在全省综合性中医医院中名列第一,其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成为河南省名副其实的中医“龙头”。
文化·变化 中医文化提升核心竞争力
走进医院园区,迎面就可感受到厚重的中医药文化气息。
“中医院的发展强调核心竞争力,中医药文化就是这个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只有将传统中医药文化融入现代医院管理,才能形成独特的医院文化,从而凝聚人心,优化资源配置,达到加快发展的目的。”医院党委书记郭新民如此诠释医院的“核心竞争力”。
走进医院大门,在门诊楼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个中医文化园区,左侧是丹桂飘香园,种植桂花、银杏、大叶女贞、麦冬、芍药、海桐等药用植物,大理石地面上雕刻着五行图。右侧是杏林春暖园,花坛中茉莉飘香,其后竖立着一卷展开的石制竹简,上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工作老师张磊教授撰文的《岐黄颂》,地面上的太极图、中医名方和一棵粗大的杜仲树讲述着中医药的故事。
门诊收费大厅的柱子上有药材挂图,病人交费之余,就可以了解中草药的功效。取药大厅的柱子上挂有煎药方法、服药注意事项等中药常识。取药大厅还设有中药文化角,橱窗里陈列着药材实物标本和简介。国医堂和住院大楼中,挂图、宣传栏等设置处处在宣传着中医文化。
“中医药文化是内在的,需要用外在的、直观的形式表达出来,营造气氛。”院长李真教授说。中医文化的建设不仅让医院的院容、院貌彰显中医药魅力,还让患者在候诊和接受诊疗时,加深对中医药的了解,感受中医博大精深的文化,提高对中医学的兴趣和信任。
文化建设带来巨大变化
院长李真认为:“中医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内涵,中医院发展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文化。”医院重视中医药文化建设,将中医文化渗透到医院的各项制度中,使人本管理与严格规范管理的理念结合,推动了医院的发展和各项工作的建设。“古今贯通,精医济世”的办院理念,始终把提高医疗质量、突出中医特色、打造中医品牌、体现人性化服务作为追求目标;把患者的期待变为服务的机会,优化医疗服务。
作为河南省中医院中的“龙头”,该院以“和”为精神核心进行中医文化建设,并以此指导医院的管理,近年来成就斐然。
全国示范中医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国际合作交流基地、国家三级甲等中医院、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先进集体、全国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不计其数。2008年获批建设河南省唯一一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又使医院有了新的奋斗目标。
中医文化建设不仅让医院的文化氛围浓郁、特色鲜明,一组数字可以看出中医文化建设给医院带来的变化:医院每年门诊量以30%的速度递增,住院病人也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增,床位使用率连年在百分之百以上。这些数字不仅意味着医院的经济发展,更多地体现了医院的医技、服务和病人的信任。
除了在院容院貌融入中医文化元素之外,医院还树立了“病人就是上帝”的服务理念,竭力为病人提供温馨、细心、爱心、耐心的服务,赢得了群众的满意、社会的认可,并因此被河南省卫生厅授予“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先进集体”的荣誉称号。
李真院长说,“我们推行的服务理念就是病人无过错原则,这既是一种服务理念,也是在处理医患关系过程中的标准和原则。”医院的每个科室都按照优质服务的原则制定了严格的、人性化的服务规范,比如门诊大厅里设置有导医台,导医员负责引导病人挂号、抓药、付费;在门诊药房,设置了合理用药咨询台,为病人在用药方面提供咨询服务;每个门诊都实行首问负责制,对病人提出的问题,任何医务人员不得推诿,每个医务人员都有义务引导病人解决问题;住院部针对住院病人设立了陪检制度,即由专门医务人员带领病人完成所需要的各项检查。每个月,院领导都要召开患者及家属座谈会,广泛征求患者、家属对医院服务的建议和意见。
跨越·腾飞
跻身中医研究“国家队”
2008年12月11日,医院迎来了一件盛大喜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了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名单,该院以雄厚的实力名列其中。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工作,针对重点研究病种,整合优势科研资源,集中力量攻关,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单位中医临床和科研基础设施、重点学科和重点专科(专病)、高水平临床研究队伍以及创新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建成分布合理、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国家级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逐步提高我国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拿出一批重大研究成果,在重大疾病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上有所突破,形成较为成熟的综合治疗方案和有确切疗效的方剂和新药。
根据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遴选程序,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通过预审、初审、复审、终审、公示5个程序,最终在全国30家申报单位中脱颖而出,入选为艾滋病和慢性阻塞性肺病重点研究基地。此举标志着该院跻身“国家队”,更标志着医院向全国“龙头”地位的迈进。
然而,成绩的取得绝非偶然。医院在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亲自担任河南省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的河南省副省长宋璇涛以及省政府有关部门的及时指导下,基地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顺利推进。
作为河南省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在院党政领导的带领下,动员全院所有力量,全力以赴,整合院内资源,着手推进各项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医院在用房非常紧的情况下,腾出1栋楼(约4000平方米)作为艾滋病研究室和实验室。腾出1层楼新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专病病区、呼吸重症监护病房、中医特色治疗室。医院通过深入研究,认真分析,严格按照目标要求,终于在重点研究病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平台建设、重点专科学科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和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方面,全面达到了基地建设目标。
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落户河南,不仅是医院的光荣,更浸透着河南省各有关部门的心血,证明了河南中医药的实力和在全国的地位。目前基地建设方案已通过了河南省发改委及河南省中医管理局审查并呈报国家发改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按照规划建设要求,必将使医院在创新特色鲜明的中医诊疗模式、解决重大疑难疾病、提升现代诊疗设备水平等临床服务能力方面,在临床科研设计、实施与评价、中医经验继承创新、传统中药研究与开发等科研方面,以及在中医药临床、科研、教学、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现代化建设等方面迈入全国先进行列,实现医院新的腾飞。目前医院全体上下齐动员,团结一致着力打造“基地品牌”,构铸向临床研究型医院发展的新的里程碑。
医圣故里再谱华章
两千年前,医圣张仲景在中原大地书写了妙手回春的经典传奇;两千年后,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创新的理念、精湛的医术和强大的中医药人才队伍,展示着中医药深邃的文化、卓越的疗效魅力。中医药在中原大地传承创新,在医圣故里壮大发扬。
面对未来,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党委书记郭新民说,“中医药在中国古老的大地上已经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证实了中医药无论是在养生保健上,还是防病治病上,都发挥了巨大作用。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新时代有新要求,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要坚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发扬传统,吐故纳新,中西结合,努力打造一支医术精湛的医疗队伍,创建具有鲜明中医特色、国内一流的现代化中医院,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生命健康的守护者。”
在新的形势下,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全体员工正在医院党政领导的带领下,用真诚的服务和一流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努力打造河南乃至全国的中医品牌,把医院建设成为现代化、综合性、临床研究型的大型中医医院。